浅谈私分国有资产罪与其他经济犯罪行为的异同

时间:2019-05-14 16:5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私分国有资产罪与其他经济犯罪行为的异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私分国有资产罪与其他经济犯罪行为的异同》。

第一篇:浅谈私分国有资产罪与其他经济犯罪行为的异同

新刑法增加了私分国有资产罪的规定,目的在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惩治单位侵吞国有资产的腐败犯罪行为,保证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和国有单位的正常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近年来,不断有一些单位因犯本罪被司法机关查处,私分国有资产犯罪,开始成为一种引起人们警惕的严重经济犯罪。

一、私分国有资产罪的概念。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有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私分国有资产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私分国有资产罪是1997年10月施行的《刑法》中新设立的罪名。

二、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特征与构成要件。

私分国有资产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除此之外的公司、企业等组织人员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本罪是单位犯罪,根据法律规定只能处罚私分国有资产的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它的直接责任人员,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国有资产的目的。

私分国有资产的客体是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私分的对象必须是国有资产,如应当上缴的国家税金、罚没财物或国家专项拨款、补贴,国家给予国有公司、企业的生产性资金、固定资产等。

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国有资产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将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拨款形成的资产,通过单位负责人决定或者单位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决定,将国有资产分给单位所有职工。

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处罚。本罪是单位犯罪,但实行单罚制,即只处罚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而不处罚单位,也就是说对单位并不判处罚金。

三、正确区别私分国有资产罪与其他经济犯罪行为的异同。

根据新《刑法》的规定和实践中,在查处私分国有资产犯罪时,应当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区别乱发财物和私分国有资产犯罪的界限。

乱发财物是指单位违反国家规定,超越权限,擅自提高和扩大工资、补贴标准及范围,以奖金、津贴、补助等名义发放或变相发放现金、食品和生活用品等。其资金来源是单位合法占有的资金,数额较小;发放钱物的形式是在单位财务的账面上发放,其性质属于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私分国有资产,则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一般参考《人民检察院立案标准》,私分国有资产累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作为构成犯罪的起点,数额较小的不以犯罪论处)其性质属于违反《刑法》的经济犯罪行为。两者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所发放的资金、物品的来源是否为国家所有,如为单位资金,即为违反财政纪律,不构成犯罪;如为国有资产,则构成私分国有资产。

2、正确区别共同贪污与私分国有资产罪。

共同贪污是指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擅自将国有财产分给个人或有关人员,而不是按照统一的分配方案公开分给本单位所有职工,少数人中饱私囊,将公共财产共同占为己有的行为。私分国有资产罪是单位负责人或有关责任人集体商议决定以各种名目将国有资产在本单位范围内公开集体私分给所有职工。两者之间犯罪主体不同――共同贪污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单位内部少数人员之间共同决策,将公共财物共同占为己有。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主体则是单位,由单位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决定的,单位全体人员都能得到利益;其次,两者之间犯罪客体不同――前者的犯罪客体是公共财产,既包括国有资产,也包括非国有单位财物的所有权;后者的犯罪客体仅为国有资产;最后,两者的犯罪手段不同――前者通过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它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即所谓的“暗箱操作”,后者是以单位为名义,经单位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决定将国有财产分给单位全体人员或绝大多数人员,可谓“人人有份”。正因为如此,共同贪污与私分国有资产两罪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3、正确区别私分国有资产罪与私分罚没财物罪。

私分罚没财物罪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款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它与私分国有资产罪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客体不同: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客体是国有资产,包括单位在经销活动过程中收取的手续费、回扣或者其他物品、单位应当上缴的经营利润、其他收入等;私分罚没财物罪的犯罪客体是司法机关、行政执法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收缴的各种财物。两者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区别。

应当注意的是,无论是共同贪污,或是私分国有资产,还是私分罚没财物,都严重侵犯了其职责的廉洁性,是贪污腐化的最直

接表现。实践证明,犯有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单位往往也存在共同贪污的犯罪行为。

当前,我国面临反腐败的严峻形势,建立相应的预防性法律,进一步完善行政法规,对于强化国家行政管理职能,提高效率,减少漏洞,防微杜渐,保证国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法性,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权力机关应当加快行政立法的步伐,改变行政法规

立法只重惩罚、不重预防,以政策性文件代替立法的倾向,既注重打击也注重预防,尽快完善行政法规,把国家文件性的规定变为行政立法,用法律约束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规定” 互不统一、互相矛盾、交叉打架的问题,从而为正确执法奠定基础。随着我国法律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和领域都已逐步纳入法制轨道,犯罪防范工作也正在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预防犯罪立法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在私分国有资产犯罪日益增多的新形势下,如果没有健全的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的法律制度,要想从根本上减少和控制此类犯罪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国家权力机关应尽快着手犯罪防范方面的专项立法,如公民举报法、监督法等,将私分国有资产犯罪防范工作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

第二篇:中华民族私分村委公款构成何罪

私分村委公款构成何罪

案情:2004年10月,某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兼出纳赵某伙同村委会委员兼妇女主任沈某,将村财物旧铅线、废铁出售得款3万元,并与村主任朱某商量,以买个人保险为由进行私分。经朱某同意,赵某、沈某分别得款1.2万元,其余6000元归朱某个人所得。为了隐瞒这一事实,赵某未将该笔收入入账,只是空开了一张购买春节年货的凭证作为该款用途。

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赵某、沈某在征得村主任朱某同意后,采用收入不入账的方式,三人共同私分村集体资金3万元,属违规私分集体财产,但因刑法没有规定私分集体资金罪,故不宜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赵某等三人均是村委会成员,具有一定职务,三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进行私分占为己有,数额较大,应以职务侵占罪追究其三人的刑事责任。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是:

第一,从主观方面看,私分集体财产构成职务侵占罪的,决策者与直接责任人员必须具有非法占有集体财产目的,即通过集体私分达到个人侵占的目的。私分集体财产,有时表现为在单位或部门内将一定款项分给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但这只是决策人为了掩盖个人侵占集体财产真相而采取的手段而已。司法实践中,认定行为人是否以个人非法占有为目的,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合分析:(1)看决策者和参与者是谁,对于少数人决策、少数人私分的,应由决策者和直接责任人承担责任;(2)看私分人员的范围,对于在决策范围内私分的,应认为该范围内的人员具有非法侵占目的;(3)看决策者个人私分所得额。对于在几个决策者之间私分的,不论个人所得额差额大小,均可以认定为是 1

以个人非法占有为目的。就本案而言,该三人通过共同决策,以买个人保险福利为由,将集体财产出卖后占为己有,无疑具有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目的。

第二,从客体方面看,私分集体财产的侵占行为,具有侵犯财经管理制度和集体财产所有权的双重性。私分集体财产的行为特征是违反财经管理制度,但私分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有的是收入不入账,有的是虚增支出,有的是伪造、涂改账据,有的是私设小金库,等等。这些行为虽属违反财经管理制度的行为,但不能因此把违反财经管理制度与行为的违法性割裂开,这类行为实质上侵犯了集体财产所有权。本案三人采取收入不入账、空开支出凭据的方法将村集体财产占为己有,应认定为职务侵占。

第三,从客观方面看,私分集体财产的决策人,往往都是单位、部门的负责人,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如会计、出纳)也都是利用职务便利而参与共同策划,无论决策形式如何,他们均属利用主管、经手、管理集体财产的职务之便进行侵占的。本案三人分别是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妇女主任,他们利用主管、经手、管理集体财产的职务之便,共同决定私分集体财产,完全符合职务侵占罪的客观特征。

综上,本案中赵某、沈某和朱某三人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构成职务侵占罪。

浙江省桐乡市检察院·沈俊夫

第三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相同点:

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

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

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不同点:

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

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

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而《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岳阳楼记》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如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以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抒情。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的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而《醉翁亭记》中只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没有抒情。

4、《岳》中整篇文章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用阴景和晴景做对比等等,但《醉》中就没有这样做;

5、两文的主题深度有别。《醉》中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仲淹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总结一下,两篇文章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也正是这些独特的地方,使得两篇文章都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第四篇: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异同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异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传统,是企业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改善党对企业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富有时代特点。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学习借鉴外部先进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历经了尝试、起步、完善等阶段,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我公司的各项工作中逐渐显现出来,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也在逐步深入,企业文化素养也在逐步提高。特别是2006年以后,随着我公司生产结构的调整,企业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形成了“六用”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框架(用先进思想武装人,用现代知识培育人,用科学机制激励人,用良好环境安顿人,用榜样力量感召人,用浓厚情感温暖人)和14条企业文化理念。

那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二者有何异同?如何把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呢?从基层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班组长、普通职工的反应来看,比较集中和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认识上普遍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党政分别做工作的主要方法,“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在实践上二者落地不深,扎根较浅,思想认识不统一,没有与现实工作较好的融合;三是职工更多关注“实惠”,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淡化;而这些问题也恰恰是我公司各级领导应该认真加以思索、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以及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探索、分析和研究,就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发挥二者最大功效谈几点认识与看法:

一、正确认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二者有着本质区别,不可相互代替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既不能将思想政治工

作等同于企业文化,也不能用企业文化代替思想政治工作,认清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

1.范畴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我们长期强调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但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围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开展的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本质上属于政治范畴。企业文化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于西方国家,是一种经济文化,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软管理科学,是指导企业经营生产、提升安全质量、规范员工行为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本质上属于经济范畴。

2.内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同时,对职工在企业科学发展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情绪问题进行疏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条件选择经营哲学、确定管理理念、制定发展目标、培养企业精神、建设企业道德等,以此规范和管理职工行为,提高企业经营水平。

3.共性与个性不同。共性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特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其基本精神适应于每一个企业。个性化是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企业文化制胜战略实际就是一种体现企业个性的差异化战略。企业文化一般具有原创性、自有性和独特性,这“三性”使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我们的企业文化中的服务理念“XXXXXX”,是我公司原创的,来自于多年的企业文化沉淀,有着较强的自有性和独特性,别的企业是拿不走、用不上的,因而它只属于本企业。

4.活动主体和运行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相结合的政工干部队伍;其运行方式是根据党在企业的政治核心作用和职工的思想工作实际,通过理念学习、形势宣传、启发教育等方式,对职工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施加影响,以调动其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企业

文化建设的活动主体是全体职工;其运行方式是通过企业领导人的倡导,全体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实践,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追求,以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对职工进行有效管理。

(二)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通相融

1.目标一致: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所追求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启示、提示、鞭策和激励等方法,以实现企业职工对企业的认同从而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

2.对象相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对象都是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引导职工群众,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理论。而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人本管理,是发挥和调动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XXXXX”,其魅力就在于满足人愿、重视人品、尊重人格的合理需求,从而激发广大职工的热情、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经营、生产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告知了广大职工“人”、“德”、“和”三者之间关系的根本所在。

3.功能相近:一是凝聚功能。思想政治工作是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去统一职工的思想,凝聚职工群众的力量,努力去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而企业文化作为全体职工普遍认知的企业精神,如我公司提倡的“XXXX”精神,能在职工中产生一种内在的强大的凝聚作用;二是协调功能。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都认为,在企业中,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人与人之间存在许多差异,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采用民主的、说服的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经常性的协调。同样,企业文化也能够通过情感沟通、统一目标、道德修养等文化手段,协调企业内部关系;三是激励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都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以发扬优良传统的精神鼓励为主要形式;企业文化是通过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引导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来激励职工勇于奉献,不断进取;四是约束功能。

第五篇:请示与报告的异同

请示与报告的异同

“请示”和“报告”是党政机关使用频率极高的两种公文,但长期以来,在使用实践过程中,“请示”与“报告”被错用的情况较为普遍,要么不加区别,“请示”、“报告”合二为一,以“请示报告”不伦不类的面目出现;要么张冠李戴,该用“请示”时用“报告”,该用“报告”时用“请示”,造成混用错用,不懂得区别。这些都不符合《办法》、《条例》中的规定。

造成请示与报告与不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的原因是:一是理解上有偏差,没有正确理解请示与报告的真正含义,经常分不开请示与报告的界限,分不清到底应该是请示还是报告。二是拟写人员思想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请示与报告必须分开的重要性,认为总是请示问题报忧不报喜,不如混合起来既请示了问题又汇报了情况。三是领导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把关不严,等等。

请示与报告不分,往往为上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带来不便,还轻易使上级机关错批、漏批文件,甚至有时延误事情的处理,严重影响公文质量。正确地报送请示与报告,可以使上级机关了解把握情况,便于及时指导,增强上下级机关之间的交流。

总之,请示与报告虽均属上行文,有一些相同的特性,但两者的行文目的和要求却不相同,区别也是明显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一)相同点辨析

请示与报告的共同点主要在于:

1、文种源流相同

“报告”和“请示”起源相同,可谓同根同源。如前文所述,最早可追溯到古代“上书”,秦始皇改“书”为“奏”,成为臣下上书于君王的专用文书。西汉时的“疏”、“状”,魏晋时的“启”,宋代以后的“申状”、“呈状”等,都属于这一类文书。官府之间,下对上先后使用过“牒”、“呈”、“申状”、“呈状”、“禀”等文种。民国时期,仍沿用“呈”,这种“呈”涵盖了当时的上行文书,包括“报告”与“请示”。民国时期已出现“报告”,但使用不普遍,主要是军事机关下对上的报告。1931年11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颁布的《苏维埃地方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有一种称之为“报告书”的公文。这种报告书包含了报告和请示两个文种。到抗战初期,在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编写的《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际》中,报告被正式定为上行公文的一个文种名称;请示也作为上行公文的一个文种名称,报告和请示分开了。1951年9月政务院公布的《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中,又只有报告而无请示,并规定报告是“对上级陈述或请示事项用”的。报告和请示又合在一起。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在《关于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稿)》中,除了报告又有请示,并明确地指出:“报告和请示必须分开使用。报告中不能写请示事项,但请示可以反映情况,陈述意见,说明理由,以便上级处理”。这个文件把“报告”定为下级对上级的通用公文名称,规定“工作报告、工作经验、工作反映、检讨„„均包括在内”。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在《关于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稿)》中将“报告”和“请示”明确分开,作为两种公文文种。

2、行文方向相同

从行文关系看,报告与请示均属于报请类的上行文,即都是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行文,因此在措辞口吻等方面都十分接近。《办法》规定,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条例》规定,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办法》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条例》规定,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显然,这些规定表明,报告和请示皆属于党政机关法定公文中最为典型的上行文。

3、结构模式相同

请示和报告的结构模式大致相同。它们都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等部分组成,正文均由开头(缘由,即报告缘由或请示缘由)、主体(事项,即报告事项或请示事项)、结尾(即报告结语或请示结语)三部分组成。从公文的表达方式看,都用叙述为主、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4、行为特点相同

请示和报告的写作行为都具有主动性、及时性、如实性的特点。报告中除了答复报告外,其它的报告和请示都是主动行文。一般情况下,只要可能,制发报告应力求及时、迅速,否则就会延误问题解决的时机,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汇报。无论是成绩还是失误,都应该全面、真实地反映,不能只报喜不报忧,也不能夸大和虚构。上报的公文应该在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本单位情况的基础上撰写。

请示是针对本单位当前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求得上级机关指示、批准的公文,如能够及时制发,就会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向上级机关请示时,要如实反映遇到的问题、困难,不要为了让上级领导批准而虚构情况或夸大困难,也不要因为没能认真调查而片面地摆情况,提问题。

(三)相异点辨析

请示与报告虽有相同之处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只有严格地将两者区分开来,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使用。因此,必须明确请示与报告的区别,其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目的用途不同

请示是请求性公文,请示的行文目的是请求上级机关批准某项工作或者解决某个问题。请示用于向上级请求指示或批准某些事项,一般说来,凡遇到本机关单位权限范围内无法决定的重大事项,如机构设置、人事安排、重要决定、重大决策、项目安排等问题,以及在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或克服不了的困难等。待上级明确审批意见后再开展或结束工作,因而,在请示中可以明确提出务必予以答复的要求。

而报告是陈述性公文,其行文目的是为了让上级机关掌握本单位的情况,了解本单位的工作状况及要求,使上级领导能及时给予支持,为上级机关处理问题,布置工作,或作出某一决策提供依据。“下情上达”是制发报告的目的。报告是沟通上下级机关纵向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下级机关必须履行的一项工作制度。报告不能请求指示或批准,所以不带请示事项,更不能要求务必复文,主要起一种备案作用。

报告可以用于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陈述本部门,本单位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批示的情况,反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上级机关制定方针、政策或者作出决策、发指示提供依据;也可以用来向上级机关陈述意见,提出建议,如针对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带有普遍意义或倾向性的问题,提示解决的途径,为上级机关当好参谋;还可以用于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使上级机关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准确、有效地指导工作。

2、行文时间不同

请示必须事前行文,得到批准、指示、批示后方能行动,不能“先斩后奏”或“边斩边奏”,不允许未经上级批示或批准,就擅自做出处理或决定。否则,即属越权行为,处理或决定的事项就属无效。比如某机关单位因工作需要,打算购置一台复印机。必须事前行文,请示上级主管部门,得到批准后方可购买;未经批准,即便有钱也不行。而报告则有所不同,它可以事中行文——如重要工作或重大活动进行当中的例行报告;还可以事后行文——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某方面重要情况等。总之,报告的写作时间比较灵活,不像请示那样必须事前行文。

3、主送机关不同 请示一般只能写一个主送机关,不能多头、多级主送,以免因责任不明、或者互相推诿影响到办文效率和质量。即使是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单位上报请示,也应根据内容分别写明主送、抄送机关,以根据主次分清承办责任,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请示的问题。多头请示易造成互相推诿,或意见不一,必然会延误时间,贻误工作,因此必须杜绝。而报告一般应坚持一个主送机关,但根据需要可同时报送两个或多个主送机关,如遇到情况紧急,需要上级领导机关尽快知道的灾情、疫情等等,有时可多级多头主送。

4、内容含量不同

《办法》中的行文规则明确规定:“‘请示’应当一文一事”。因此,请示必须坚持“一文一事”原则,内容单一,便于批答处理,这也是实际的需要。因为“一文数事”,牵涉的单位多,涉及的政策规定也多,上级机关往往难以答复,几个单位同时答复更不可能。有时会因其中某一事项被卡住而耽误其它事项的批复,从而影响办事效率。因此,请示的内容单一,文字简洁,篇幅比较简短。而报告的内容则比请示要丰富和宽泛得多,可一文数事,篇幅较长,内容含量大,具有综合性。当然,有的报告如答复报告、报送报告甚至一些情况报告、专题报告,内容也简洁专一,只反映某一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因此,报告主体部分的容量可大可小。

5、主体写法不同

虽然请示与报告结构模式相似,但其主体部分的写作方法却各不相同。请示的主体,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语等部分组成。其中,开头主要交代请示的缘由。也就是说明“为何请示”的问题。它是请示事项能否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上级机关批复的根据。原因讲得客观、具体,理由讲的合理、充分、清楚明白,上级机关才好及时决断,予以有针对性的批复。主体主要说明请求事项,即要求上级给予指示、批准的具体事项。它是向上级机关提出的具体请求,也是陈述缘由的目的所在。这部分内容要单一,只宜请求一件事。在请示时往往要提出比较具体详细的意见或建议,供上级参考。另外请示事项要写的具体、明确、条项清楚,以便上级机关给予明确批复。内容少的请示,一段到底;内容多的请示,可分段写。

而报告的主体,特别是汇报工作和反映情况的“报告”,一般涉及面广,其写法多采用总述与分述相结合的办法。正文开头部分进行总述,概括说明诸如有关工作的背景、过程、总成绩以及对所汇报工作做的总估价等,然后在正文主体部分分述,即将报告的内容,有条理、分层次地一一加以具体说明。一般要写出工作的情况、经验、问题及今后打算。在写作上依据内容类项不同,按照一定的类别、一定的顺序,合理地、有序地表述出来;行文中,注意展示本机关的实践性、过程性,是陈述自己的做法,或获得的情况,或针对上级机关所问而答,分条列项,事项分明地撰写出来。

另外,主体部分采用的结构形式不同。请示多采用篇段合一式、三段式或总分条文式结构,篇幅一般较短;报告常用总分条文式、分部式或贯通式(多段式)结构,篇幅一般较长。

6、结束用语不同 两种公文都要在结尾处提出希望和要求,但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急需得到解决的问题,结尾用语就应恳切谦恭,明确表明需要上级机关回复的迫切要求,常用期复性、期准性的结语,如“特此请示,请予批准”、“妥否,请批示”、“当否,请指示”、“以上意见妥否,请批示”等是其较为固定的用语;

而报告是向上级反映汇报情况,报告的结尾用语不具有期复性,无需批准,不要求复文,常用的有“特此报告”、“专此报告”、“谨此报告,请审阅”、“特此报告,请阅知”“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指正”等。

7、处理方式不同

请示属于“承办件”,上级机关对下级呈报的请示事项,无论同意与否,都必须给予及时、明确的答复,常以“批复”的形式处理。而报告属于“阅知件”,除需批转的建议报告外,上级机关对其它报告一般不予回复。如果把请示误写为报告,就可能因不同处理方式而误时误事。

另外,两种文体的收文归档类别不同。请示应该归于“批办类”,供上级有关领导及时批阅、审查,给予回答;报告应该归于“传阅类”,相对于“请示”来说,有关领导可以先办紧事,后看报告一类的文,主要了解一下情况,或者有关工作建议,也不用给予答复。

8、责任划分不同

两种文体的责任划分也是不同的。如果下级把请示写成报告,使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造成损失的,应由下级机关负责;上级机关对下级报送的请示未及时处理而造成损失的,由上级机关负责。

综上所述,“请示”与“报告”确实有许多区别,把两种公文区别开来是为了正确无误地使用它们,以便在实际运用中更好地发挥“请示”与“报告”的行文效用。

下载浅谈私分国有资产罪与其他经济犯罪行为的异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私分国有资产罪与其他经济犯罪行为的异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演讲与朗诵的异同

    谈谈演讲与朗诵 谈到演讲时,如果不将朗读与演讲作对比,往往很难区分两者的不同。演讲与朗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形式,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如果你要学习演讲、提......

    请示与报告的异同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请示与报告的异同管窥 姓名: 学号: 系(部):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年 月 摘 要 请示与报告是两种经常使用的公文文种,在实际工作的运用......

    党工委与党委的异同

    中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与 中国共产党委员会的异同共同点:都是党的一级组织。 不同点:中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简称“党工委”,是县以上党委的派出机构,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一定范围的......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异同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异同点 相同点:从本质上讲,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都是资金盈余与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中介,一方面使资金供给者能够充分利用多余的资金以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又帮助......

    诗与词的异同

    我国是诗歌大国。诗经、楚辞、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虽然它们都植根于诗歌的艺术特质,但又因其不同的体式而各以其特有的姿色在诗坛闪耀着光辉。席勒在《论悲剧艺术......

    浅析答辩与面试的异同

    浅析答辩与面试的异同答辩流程1已有规定的评分标准和优良中差的大概比例2论文指导老师给出一个论文成绩3评阅老师给出论文一个成绩,根据论文内容确定问题4答辩开始,5分钟陈述,......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异同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异同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简称合营企业)是指中国合营者与外国合营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按照......

    个人合伙与商事合伙的异同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个人合伙与商事合伙的异同 现阶段合伙纠纷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合伙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