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群生态学提纲及复习题
种群生态学复习提纲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动态
和调节机制,掌握种群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种群间的关系,了解种群生态的应用。
1、种群及其特征
★掌握种群生态学的概论、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理解种群的结构及其意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2、种群动态及其调节
★掌握种群生命表、存活曲线的概念及其分析:掌握生命表的一般结构组成和不同类型生命表的特点,了解生命表的编制和分析方法。
★掌握种群增长率、内禀增长率、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常见的种群增长模型。
★了解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和调节机制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学习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掌握种群的数量波动,理解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了解种群的自我调节和自然调节。
3、生物种变异及进化
★了解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的概念及其在种群遗传中的变化规律;
★理解遗传变异、遗传漂变、自然选择及其在种群进化方面的作用;
★掌握自然选择的类型、物种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式。
4、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掌握生活史对策的概念及意义;了解动植物种群的各种生活史对策;掌握K对策和r对策。
5、种内关系
★ 了解种内关系的主要类型;
★ 掌握密度效应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3/2自疏法则。
6、种间关系
★掌握竞争、偏害作用(他感作用)、寄生、捕食、食草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等种间相互作用关系;
★掌握生态位的概念、植物的防卫作用,理解协同进化的概念。
知识框架:
1、种群的数量(时间)、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质量;
2、种群的动态变化,种群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3、种群的适应(生活史):大小、生长发育、繁殖和扩散;
4、种间关系与生态位。
名词或概念: 种群、构件、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生命表、净生殖率、内禀增
长率、瞬时增长率、环境容量、最大持续产量、时滞效应、赤潮、生态入侵、基因库、遗传漂变、性选择、适应辐射、r-K连续体、社会等级、领域性、利它行为、协同进化、生态位、他感效应(异种抑制效应)、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植物的防卫作用
复习思考题:
1、比较分析种群增长的非密度制约指数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密度制约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成立的条件和建模的要求,各模型具有哪些生态学意义。
2、为什么要防止种群大爆发和生物入侵?
3、比较分析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对种群进化的作用特点。
4、自然选择按照选择的结果分为哪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5、比较分析r选择和K选择的异同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说明在生物保护中应采取的对策。
6、领域性行为和社会等级对于生物适应环境有何积极意义?
7、根据Lotka-Volterra中间竞争的模型,说明竞争排斥和共存的条件。
8、自然界中种间竞争是普遍存在的,可是我们又到处看到不同的种在一个群落中共存,这是为何?
9、竞争、寄生等生物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最后并不发展到完全消灭另外一种生物的地步?这些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启示?
第二篇:湿地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湿地: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临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盐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水文:是指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运动、循环的状态与规律,研究
这些规律并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学科体系就是水文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碳通量(CARBON FLUX):是碳循环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表述生态
系统通过某一生态断面的碳元素的总量。
5能量转换率: 单位能量或物质具有的体现能 生物群落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是质的变
化过程。异发演替: 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人工湿地: 是一种为了达到污水处理效果,模仿自然湿地而人工设计的复杂的具有渗透性能的地层生态结构,包括基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主要组成部分。
填充题:
1.1997年,亚洲太平洋地区通过湿地国际组织将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2011年世界湿地日的口号是“森林关乎水与湿地”
2.1971年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签署了《拉姆萨公约》,截至2000年6月已有121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有1027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8000多万公顷。中国目前列入名录的湿地有21处,总面积为318万公顷。
3.湿地功能一般可以划分为3大类,即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态功能。
4.湿地生物的生态适应可以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落五个层次做出适应。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封闭循环和开放循环。
6.湿地的管理可以分为:单一目标管理和系统管理
7.湿地的生态恢复应遵循四大原则: 地域性原则, 生态学原则, 可行性原则, 最
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8.人工湿地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植物、微生物、基质。
问答题:根据《湿地分类》标准,可以将湿地划分成哪几类?
根据《湿地分类》标准,将湿地划分为5类:
自然:近海与海岸湿地
河流湿地
湖泊湿地
沼泽湿地
人工: 人工湿地根据对湿地生态系统干预程度的不同,恢复与重建可以分为哪几种?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湿地恢复。
②湿地创造
③湿地改良
④湿地转换。
⑤湿地弥补。我国湿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1)类型多
2)面积大
3)分布广
4)区域差异显著
5)生物多样性丰富简述湿地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1)资源阶段:19世纪以前
2)湖沼理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3)全面研究阶段:20世纪中期—80年代
4)系统综合阶段:80年代至今简述湿地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
1)湿地中生物个体;
2)种群及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演替;
5)湿地的评价与管理简述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
非生物要素
1-水
2-土壤
3-气候
生物要素
1-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湿地植物
2-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以及各种水生动物及底栖无脊椎动物等。
3-湿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湿地微生物
7.水生植物生态分布的意义
1)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饵料。
2)鱼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场。
3)造纸和某些纺织品的重要原料。
4)水蔬菜,食用品,补品,药材。
5)供观赏或水族箱造景。
6)水质净化的材料。如“三水”:水葫芦,水浮莲和水花生。
7)水生植物的克藻效应,在水生生态系中起重要的作用。
8.湿地生态水文功能主要包括哪些?
1)提供储水空间,调蓄洪水;
2)补充地下水,保持地下水位;
3)降解污染,净化水质;
4)固定二氧化碳,调节区域气候;
5)提供珍禽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9.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热点?
(1)从定性研究转向模拟模型为工具的定量研究;
(2)从湿地系统内部过程的孤立研究转向湿地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研
究;
(3)从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转向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对湿地植物影响的研
究。
10.生态演替有哪些基本类型?
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 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自发演替异发演替
按照基质的性质: 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 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划分为: 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11.水生演替系列的有哪些不同阶段?
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2)沉水植物阶段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4)直立水生植物阶段
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6)木本植物阶段
水生演替系列就是湖泊填平的过程。演替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中央循序发生的。在从湖岸到湖心的不同距离处,容易观察到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群落环带的分布。
12.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迁移活动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5)人类的活动
13.人工湿地由哪些部分构成?
①基质,具有透水性,如土壤、砂、砾石;
②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
③植物,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如芦苇;
④无脊椎或脊椎动物;
⑤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
14.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在设计和优缺点上有哪些不同?
表流湿地:
表流湿地通常是衬有不透水材料层的浅蓄水池,填有土壤或砂砾基质,栽种露出水面的植物。设计成水淹型,所以水位在基质表面之上,废水在基质上面流动,通过稠密的植物,模拟天然湿地的水流。它的建造费用较低
潜流湿地:
设计废水流过基质,且水位保持在基质表面之下。潜流系统适于寒冷的气候,可防止在零下气温时结冰。潜流系统不像表流系统易产生臭味或蚊子,可处理较高负荷的废水。但有机负荷太高,易堵塞。通常在潜流系统前设置沉淀池,去除悬浮固体。设计中常采用多个进口,尽可能均匀地分散悬浮固体,避免堵塞。
第三篇: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城市生态学
城市: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
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性质:是介于城市学与生态学之间的学科。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
对城市生态学的概括:
1、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2、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3、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调控方法
4、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
5、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调节控制
6、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应用。
分类: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任务意义:为解决矛盾、实现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学科基础:城市学、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2、统计资料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的原则。
3、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数理模型分析(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
5、新技术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学新技术的应用
6、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可分为资源利用和生产条件生态位——生产。环境质量和生产水平生态位——生活。
城市生态位分类:
1、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
2、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系统工程概述:工程学内容加入到系统中。
系统:有机整体。
特性:边界性、分层性、整体性、整合性、整体环境适应性。
组成:
1、无生命类: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
2、生命类: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
根据物质和能量的活动性,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
能量的流动,是服从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
能量流动分析:物质能量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因子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所组成: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即对某一生物而言的其他生物。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性: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1、拮抗作用。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3、净化作用。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限制因子规律
2、最小因子定律
3、耐受性定律。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个综合体称作城市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城市居民、城市环境系统构成的。城市环境系统分为自然环境(生命、非生命)和社会环境(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
城市生态系统的三个子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两个功能: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外部功能是联系其他生态系统,根据系统的内部需求,不断从外系统输入与输出物质和能量,以保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的正常运转与平衡;内部功能是维持系统内部的物流和为能量的循环和畅通,并将各种流的信息不断反馈,以调节外部功能,同时把系统内部剩余的或不需要的物质与能量输出到其他外部生态环境系统去。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特征:
1、人工系统,人是核心
2、环境变为人工的环境。
3、分解功能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4、受经济社会各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5、自我控制能力弱。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1.、人口剧增
2、资源匮乏(土地、淡水、森林)
3、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4、臭氧层破坏
5、自然灾害。
原因:城市化和超工业化进程。
现代城市化:
1、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
2、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
3、拥有现代市政服务设施系统
4、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上层建筑的形成5、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数目日益增加。
城市人口:又称城镇人口或称城镇居民。在中国特定为居住在城市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3种含义:
1、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2、居住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人口
3、居住在市辖区范围内的人口。
按属性表现分类: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城市人口社会结构。
城市人口要素:城市人口的数量、年龄、性比、密度、分布行业特征等。
人口结构是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1、城市人口数量
2、城市人口年龄结构
3、城市人口性比
4、城市人口密度(两种含义:
1、指市行政区内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
2、指城市规划区域建设区范围内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
5、城市人口分布
城市人口分类:
1、服务结构分类(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托养人口)
2、职业结构分类(生产性劳动人口、非生产性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
3、文化结构分类
4、民族结构分类。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迁入和迁出的差数。
城市人口承载力:也称城市人口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城市流动人口分类:
1、在城市中从事短期、季节性工作的外地人口
2、到城市旅游、出差、探亲、借读就学人口。
地质环境:城市工程建设的地质类型。
地质类型按工程地质条件分级:
1、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的良好建设用地、适宜于建设,但需要简单工程处理的用地
3、可以进行建设,但需要进行适当工程处理的用地
4、不适于工程建设的用地。
城市大气环境:城市最显著特征污染严重,污染源分为固定污染源和流体污染源。城市气候环境:城市内部形成的不同于城市周围地区的特殊小气候。
主要表现:
1、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温度普遍较高,即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2、风速小,静风多
3、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冬夏季相对湿度都较低4.、多尘埃和云雾,太阳辐射减少
5、降雨日数和降雨量增加。
降水:城市多于郊区。
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球表层的空间中水圈的所有水体、水中悬浮物及溶解物的总称。
特点:整体性、可控性。城市水环境 质量衰退性变化。
城市水资源:可供城市用水的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中每年得到补给恢复的淡水量。
现状:
1、水资源相对较少
2、分布不均匀
3、水环境恶化
4、水资源利用率低 水文是一个动态过程,由流入流出人为三部分决定。
城市水污染:无机物、有机物、生物、热放射性物质污染。分为地面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
城市植被: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特色:覆盖率较低。功能: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保护环境、净化环境、调节小环境气候条件的生态效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及创造经济价值的绿化产业。生物环境:城市植物、动物、微生物(存在大气、水、土壤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生活构成一定危害,包括细菌、病毒、放线菌、真菌等)。城市植被分类: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人工植被。城市植被功能:
1、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2、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城市动物:栖息和生存在城市化地区的动物。城市野生动物特性:
1、城市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
2、种的数量的改变。
3、种群特征(种群大小、数量分布、年龄组成和性比等)种群数量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城市野生动物对人类危害:
1、野生动物对飞机的危害
2、野生动物是疾病的携带者
3、野生动物对建筑物、观赏植物以及景观植物的破坏。城市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沙尘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城市灾害防治对策:
1、对前状态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信息系统、加强法制建设
3、加大投入,提高城市防灾保护能力
4、发展城市地质灾害学科建设
5、搞好预报工作城市火灾原因:思想放松、操作不正确。火灾预防措施:
1、城市规划与消防
2、城市建筑严格遵守消防规定
3、消防用水
4、灭火设施。景观: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特征:
1、生态系统的聚合2、各生态系统之间和物质能量对流的相互关系
3、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4、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性。城市景观: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部形态。景观要素三种类型:
1、斑块(分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
2、走廊(与本底有区别的带状土地)
3、本底(在景观要素占50%以上)城市景观要素特征:城市景观生态单元特点、城市景观结构要素特点。景观多样性描述指标:
1、丰富度或相对丰富度
2、Simpson多样性指数
3、S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
4、相对分块性。城市景观异质性:二维平面的空间异质性、垂直的空间异质性。城市景观规划目的和基本原则:
1、以人为主体的基本原则
2、尊重自然、和谐共存创建园林城市
3、延续历史、开创未来
4、协调统一、多元变化。人口环境容量悲观论:①人口规模超过环境容量的基本表现是整个环境内生态系统的退化,如污染、毁林、草原减退、沙漠化、土壤侵蚀以及能源、食物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气候变异,灾害频繁等;②即使现有的人口规模不再增长,但人均消费水平还会继续以相当快的速度上升,资源的耗用量仍会不断扩大;③人类只是地球上生物种群的一种,人类不能只是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幸福,还必须为其他生物保留和创造适合于他们生存和维持某种程度繁荣的条件。人口环境容量乐观论:①地球陆地还有大量资源尚未开发利用;②人类对海洋资源,包括海底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海
处于起步阶段;③高速发达的经济条件是治理和优化环境的基础,现在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退化都是暂时的;④科学技术正以跳跃速度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深入认识自然规律,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和开发新能源的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扩大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环境容量辩证论是介于人口环境容量乐观论和悲观论之间的学术观点。世界多数科学家普遍认为,人口环境容量不象生物环境容量那样主要决定于自然环境因素,而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不断变化的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综合体系,是由多种,甚至是不确定的因素共同决定的。现阶段,人口必须控制,否则将加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甚至给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对人口环境容量过于乐观不是科学态度。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资源的潜能是巨大的,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人口环境容量也会迅速扩大。因此,对环境容量过于悲观也不是科学的态度。人口环境容量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超越现实和落后于现实状况的观点都是违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伯吉斯认为,外来移民最初进城时,为方便找工作,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随着新来者不断增加,人口压力增大,造成住房紧张并进而引起房租上升、建筑密度提高,促使市中心区的人向外城区移动。低收入新住户开始向较高级住宅区入侵,而较高级住宅区的住户卖掉房子向外迁移,入侵一个更高级的住宅区。由此,迁居就像波浪一样向外层传开,最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边缘。伯吉斯称这种向外的运动为入侵和演替。
霍伊特认为,现有的住房会逐渐过时或衰落,上层阶级为了维持他们的地位必须购买新建的高级住宅,土地利用由此而展开。高收入住户在向外迁居的过程中,留下的空房子被低收入的住户所占用,结果是房子向低收入住户过滤,而人向高级住宅区过滤。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1.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这些机器和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 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温度上升。3.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4.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凤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在风速小于6 m/s时,可能产生明显的热岛效应,-风速大于11 m/s时,下垫层阻力不起什么作用,此时热岛效应不太明显。5.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02、,N0x,C0,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至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城市对城区和下风向有着增加降水量的作用影响机制主要为:
1、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上空气层不稳定,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当水汽充足、凝结力丰富或在有利于对流行天气发生的天气系统制约下,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
2、城市阻碍效应:城市因有高高低低的建筑物,其粗糙度比郊区平原大。它不仅能引起机械湍流,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在城市滞留的时间加长,因而导致城区降水强度增大,降水的时间延长。
3、城市凝结核效
应:城市区域污染大于郊区,凝结核大于郊区。下风方向的凝结核数量最大,有利于所需冰粒形成,所以城市区域比较去易于形成降水。
噪声:广义上说是指一切不需要的声音,也可指振幅和频率杂乱、断续或统计上无规律的声震动。中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环境分析:
1、城市噪声源不断增加
2、资金投入及技术发展不能满足需要
3、现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不适应。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生态系统)则称之为景观要素。城市景观规划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1、以人为主体的基本原则
2、尊重自然
3、延续历史开创未来
4、协调统一多元变化。
城市持续发展: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设立和调整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职能机构
2、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
3、普及和提高市民特别城市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4、城市可持续发展必然依靠科技
5、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计原则:1.、系统全面性原则
2、动态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第四篇: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1.城市2.城市生态学3.城市生态位4.环境承载力
二、填空
1.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分为、在他的论文中将生物群落学的理论和观点用于城市社会的研究,标志着城市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4.城市的同心圆增长理论是提出的。
三、判断对错
1.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地。
2.城市是高密度的物质和精神的聚集地
3.帕克提出了城市的同心圆增长理论。
四、简答与论述
1.简述城市特征
2.简述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3论述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一、概念
1.城市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3.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4.城市生态系统的外部功能
5.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6.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7.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生产
8.城市生态系统的能流9.城市的能源结构10.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填空
1.城市系统由等
2.城市生态系统由等三部分组成。
3.城市生态系统内部功能包括为
4.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包括
三、判断对错
1.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是指城市人生产产品的能力。
2.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生物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3.城市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指人的的消费过程。
4.城市的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5.城市生态系统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6.城市生态系统是半人工生态系统。
四、简答与论述
1.论述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2.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
3.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
4.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的主要特点。
5.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的物质循环特点
第三章 城市人口
一、概念
1.城市化2.城市人口3.城市化水平4.城市容量5.生物生理人口容量6.环境人口容量
7.经济人口容量8.现实人口容量9.城市流动人口10城市人口的迁居
二、填空
1.2.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的3.城市人口的规模体现在城市人口的4..城市人口的构成体现在城市人口的 两方面。
5..城市人口的结构包括
6.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包括
7、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包括
8、基本城市人口容量包括 等
9、非基本城市人口容量包括
三、判断对错
1.城市化是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
2.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等
3.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人口增长速度等
4.环境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是非基本城市人口容量。
5.现实人口容量、适度人口容量是基本城市人口容量。
四、简答与论述
1.简述城市化的特点。
2.简述城市化的生态后果。
3.论述城市人口的构成4.论述城市人口的规模
5.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城市流动人口的利弊
7.简述城市人口迁居的基本原因
第四章 城市环境
一、概念
1.城市环境2.城市气候环境3.城市气候4.城市人为热5.城市热岛效应6.城市逆温 7.城市水环境
8.城市水资源9.城市噪声10.城市土壤11.城市植物12.城市动物
二、填空
1.城市环境是指
2.城市气候环境分为等四层
3.逆温的形成类型有等四种类型。
4.城市水循环系统5部分组成。
5.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由4方面。
三、判断对错
1.城市环境是指城市中的自然环境
2.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近地面温度比郊区低的现象。
3.城市的风与郊区比较较简单
4.城市的降水量一般来说比郊区的频率少。
5.试述城市水资源问题。
6.城市用水比较合理。
7.城市植被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杀菌作用。
四、简答与论述
1.简述城市环境的特征。
2.试述城市人为环境对城市气候的影响。
3.试述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4.试述城市逆温天气产生的结果。
5.简述城市水环境的特点。
6.城市化对城市水环境产生的负效应有哪些?
7.简述城市噪声的危害。
8.简述城市土壤的基本特征。
9.简述城市植物的特点。
10.试述城市植物的功能。
11.简述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12.简述城市野生动物特性。
13.简述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
第五章 城市环境问题
一、简答与论述
1.试述城市环境问题。
2.简述城市土地占用与土壤变化
3.简述城市水资源问题
4.简述城市气候变化与污染
5.试述城市环境保护行动
第六章城市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概念
1.标准营养2.城市居民食物营养的表面消费3.体内能4.体外能5.6.7.8.9.二、简答与论述
1.试述城市与郊区、农村的协调发展
2.简述城市与郊区、农村的物流
3.简述城市与郊区、农村人流
第五篇: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20分
二、名词解释9分
三、判断题16分
四、选择题(四选一)30分
五、简答题15分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七、计算题
一、填空题
1、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机理的科学。
2、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主要包括土壤、空气、水、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3、光污染种类一般可分为人造白昼污染,白亮污染和彩光污染三种。
5、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
6、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7、植物的净化功能主要表现在降尘、吸收有毒气体、减弱噪声、吸收放射性物质、增加空气负离子、减少细菌以及吸收CO2放出O2等。
8、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钾等营养物质过多,使水中的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过度繁殖。
11、地形因子包括地形、坡度、坡向、海拔、经纬度等。
12、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14、反馈有两种类型,即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生态系统稳定。
15、热带雨林是在热带地区雨热资源优越的环境下发育起来的植被类型。它的群落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垂直结构丰富和生长迅速。
二、名词解释
1、植物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一种植物个体的组合。
2、群落演替:一定地域的植物群落发生变化而形成其他植物群落,被其他植物群落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7、植物群落:一般认为在一定的地段上,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群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集合体。
8、城市植被:城市里覆盖着地面的生活植物总和。
9、积温:指植物整个生长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
三、选择与判断
2、甘蔗、番茄、四季豆、黄瓜等中日照植物,需12.5h的日照才能开
花。
4、生态系统中能流途径主要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5、对树木而言,在林冠下不能完成更新(如水衫、杨树等),喜光而不忍受隐蔽且光补偿点较高的植物叫阳性植物。
6、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7、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落叶阔叶林。
8、中国植被群落分类原则是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9、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人。
10、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类群,可将生态学分为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
11、下列属于生物因子的是寄生。
12、植物没有水便会死亡,说明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
13、一般来说,每天在日出前后时温度达到最低值。
14、生理干旱是指土壤水分并不缺乏,只是因为土温过低、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或积累有毒物质等原因,妨碍根系吸水,造成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失调,从而使植物受到的干旱危害。
15、对氟化物敏感的植物有葡萄。
16、下列不属于光学烟雾成分的是氟化氢。
17、下列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不属于正相互作用关系的是寄生。
18、具有较强的耐阴能力,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较低(如红豆衫属、杜英、杜鹃等)属于阴性植物。
1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互利共生。
20、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次生演替。
22、在进行生态学研究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有野外考察、实验分析和生态模型与模拟。
23、下列属于非生物因子的是水。
24、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说明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25、一般来说,年平均温度随纬度的增高而下降。通常纬度每增加1°,年平均温度大约下降0.5 ℃。
26、对氯气抗性强的植物有包菜。
27、对氟化氢抗性较强的是樟树。
28、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光通过大气层的距离越短,地表光度就越大,即太阳强度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
29、日照长度不够时,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的长日照植物,可用人工补光法使植物提前开花。
四、简答题与案例分析题
4、园林发展经历哪三个阶段?生态园林建设有何要求?
答:①造园阶段(又称传统园林阶段);城市绿化阶段;大地景观规划阶段。
②生态园林建设的要求是必须把环境保护事业和园林绿化事业统一起来,而不是简单地模拟自然、再现自然,要结合社会经济条件,使之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7、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有哪些影响?
答:促进酶的生化反应;促进CO2和O2在植物细胞内的溶解度;促进植物蒸腾作用;促进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能力。
8、在中国植被群落分类中,三级主要分类单位的含义是什么? 答:①群丛(基本单位):片层结构相同;各片层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
②群系(中级单位):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
③植被型(高级单位):建群种的生活型相同;水热条件一致。
9、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槭树—杜鹃以及水杉—八角金盘群落设计。
答:槭树和水杉树干高大直立、根深叶茂,可以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直射光和深层土壤的矿质养分;杜鹃和八角金盘是林下灌木,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土层中的矿物质养分,可以较好地利用林下的阴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季相色彩上差异较大,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的稳定性。
10、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乌桕+水杉—石楠+凤尾丝兰+迎春花—草本地被群落的防护林设计。
答:乌桕+水杉——乌桕为亚热带阳性树种、深根性,耐水湿,对土壤的适应性强,与水杉配合能防风和防治大气污染,并能以其显著的叶色季相变化引起人们注意;石楠+凤尾丝兰——林下种植耐阴的常绿小乔木石楠和常绿灌木凤尾丝兰,能耐贫瘠,对水分要求不严格,是较理想的防污染绿化种类;迎春花——草本地被群落——在林带边缘种植迎春花,地被层种植适生草本植物,形成较好的景观,并具有水土保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