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渔政管理工作汇报
渔政管理工作汇报
一、渔政站工作职责
二、长江春季禁渔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今年是长江禁渔的第十年,根据长江禁渔期制度的规定,每年4月1日12时至6月30日12时,长江安徽段除刀鲚(长江刀鱼)实行限额专项管理以及因科研、资源监测需要特许之外,禁止长江干流的所有捕捞作业。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2011年长江禁渔期管理工作的通知》(皖政办明电[2011]19号)精神和省渔业局的要求,市农委制定了《马鞍山市2011年长江禁渔期制度实施方案》下发至县(区),要求县(区)根据本辖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加强对长江禁渔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长江禁渔期的监督管理工作。按照“认识到位、宣传到位、组织到位、服务到位、目标到位”的要求,切实做好长江禁渔管理工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根据实施方案的部署,市县渔政渔监部门自3月25日开始深入渔港、码头、渔船向广大渔民发放宣传材料700余份,深入宣传长江禁渔的目的和意义,寻求广大渔民的理解和支持;向各餐饮企业发放宣传传单30余份,要求餐饮企业遵守禁渔期相关规定,不销售长江鱼类;邀请新闻媒体对我市禁渔工作进行了多次报道,使全社会了解长江禁渔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禁渔氛围。
(三)、强化管理,严厉打击违规渔业行为
1、长江禁渔开始后,市农委组织渔政执法人员加大我市江段巡查力度,渔政人员放弃节假日休息全员上岗,采取节假日与工作日相结合,早晚相结合的方式,错时巡查,有效地遏制了违法捕捞行为。与和县渔政部门协调配合,加大交界水域管理力度,同时加强对市场、餐馆的检查,切断了违法捕捞物的销售渠道,确保了禁渔成效。
2、加强刀鱼捕捞期管理。4月27日至5月26日为刀鱼捕捞期,由于今年长江水位较低,航道狭窄,加上我市港区水域船舶流量大,渔业生产和航运的矛盾凸显。为例保证刀鱼捕捞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同时确保航路畅通,市渔政站、芜湖海事局马鞍山港区海事处、市公安局水上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2011年刀鱼捕捞秩序的通知》,对今年刀鱼捕捞生产的地点、作业方式做出了详尽的规定:要求作业人员穿戴救生衣,与作业无关的人员不得上船,所有作业船只不得以任何借口载客载货,恶劣天气及视线不良的情况下禁止捕捞。4月25日,市渔政站邀请海事、公安、当涂县渔政站、丹博新区湖管会及渔业居委会领导在我市薛家洼渔港召开了刀鱼捕捞人员安全生产工作会,再次强调了刀鱼捕捞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把安全生产工作宣传到每个渔民,渔民安全生产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三、日常监管工作
市渔政站目前负责我市18公里长江的巡查管理工作,在日常的管理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维护正常的捕捞秩序,配合海事部门保障航道畅通;
2、督促渔民
四、河蟹捕捞管理
五、“电、毒、炸”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情况
日前,无棣县渔政渔港渔船监督管理站制定了2012年工作计划。一是继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以提升素质为重点,认真学习海洋渔业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争创全国渔业执法文明窗口。
二是按照省总队鲁海渔监【2011】19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新版海洋渔业船舶证书、证件的焕发工作。通过这次换发新版证书、证件,结合外业组船舶检验完成情况,彻底摸清我县管辖范围内实际渔船数量、功率等渔船的详细信息,建立完善渔船档案。
三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以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为根本出发点,狠抓渔业安全生产不放松,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活动,做好防范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天气的工作,切实保护好渔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四是认真做好渔民安全培训和职业培训,利用伏季休渔和渔船冬季上岗期间,在渔民比较集中的渔业村举办以安全生产常识和航行驾驶等知识为内容的培训班,计划培训渔民300人。
五是深入开展船东互保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深挖潜力,继续做大做强互保工作。
六是继续开展海洋渔业综合执法,加强海上渔船管理,规范海上
生产秩序,查处“三无”及三证不齐渔船;同时,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毒鱼、炸鱼、电鱼”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七是继续落实好国家相关支渔惠渔政策。
第二篇:渔政管理论文
浅谈渔业养殖预防污染的对策
论文摘要
渔业养殖是渔民致富的途径之一,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渔业污染事故侵害了渔民的权利、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从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入手,结合本地现状,提出了防止污染的探索性建议。论文关键词
渔业养殖 预防污染 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的影响,渔业水体污染情况十分突出,内陆渔业养殖水域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给渔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制约了渔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稳定。为了切实保护渔民的合法权益,积极扶持弱势产业,维护水环境的生态稳定,加快渔民增收致富的步伐,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渔政机构要加大对排污单位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认真履行法定职能,努力提高渔政队伍保护渔业环境的执法能力,加强渔民维权能力和自我防范的意识,充分体现“依法治渔、强化管理、公正严明、服务渔业”的宗旨。为预防渔业养殖水域污染事故的发生,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管理对策。
1提高排污单位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
为了做好渔业水域预防污染的工作,渔政机构的执法人员要经常深入污水排放单位,重点宣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依法治污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利用媒体曝光的已经追究了相关人员责任的污染事故,作为典型教材来教育和警示排污单位,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和法律观念,并能换位思考问题,认识到提高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渔民的利益为代价,要舍弃先污染后治理、争功近利的旧观念,树立先治理无污染、从长计议的新思维,要对社会负责,给后代留下一方净水。要消除排污单位对超排污水存有的侥幸心理,促使其吸取“亡羊补牢”的教训,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治理污染。通过对排污单位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的宣传,提高了他们对保护渔业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他们防治污染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渔业污染事故与200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0%,渔业养殖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提高渔政队伍保护渔业环境的执法能力
针对这项执法难度大、业务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的工作,渔政执法人员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政治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建设,努力学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渔政执法的实体法。因管理工作的需要,执法人员经常和排污单位打交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遵守农业部渔业行政执法的六条禁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强化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措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善于把握工作的切入点,找准突破口,实行针对性有效管理。为了适应当前预防污染工作的需要,要核准渔政机构检测水质的法定资质,充实水环境监测的专业人才;执法人员要经常到养殖水域监测、监视和评估水质状态,对上游来水及水源要加强监控,到了汛期要让渔民对养殖水体加强防护措施,为及时有效地防止污染并推广无害化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稳定,减轻渔业污染危害奠定基础。
3履行法定职能,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监管力度
《环境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环境保护部门和海事、渔政管理机构进行检查时,根据需要可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下列情况和资料„„”根据上述规定,为了确保渔业水环境的安全,渔政机构要促使排污单位认真遵守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执法人员要经常深入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执法检查,要了解他们的生产原料和排污成分,及时查清污染源、污染物和危害程度,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防患于未然。《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应当接受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调查处理。”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由事发地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罚款。”上述法律条款明确了渔政机构的调查处理职能。为了依法维护弱势渔民的权益,有效地预防水质污染,渔政机构要依照法律程序,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制约违法排污活动,加大对排污单位的行政处罚力度,让其痛定思痛,吸取深刻教训,促使其积极治理污染。4领导重视,加强配合,综合治理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渔政机构防治污染的工作,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执法人员要积极、大胆、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执法、文明执法、为民执法,努力把部门职能转换成政府行为。因为预防水污染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要加强同环境、水警、法院等职能部门的配合,争取水质检测机构的支持,引导渔民控制内源性污染,养殖低投饲、效益好、污染少的特种水产品,综合治理水污染,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渔政管理》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渔业养殖预防污染的对策
院系: 海洋工程学院
班级: 海洋技术09级2班
姓名: 刘京
学号: 0902140220
第三篇:第四章 渔政管理基本知识
第四章 渔政管理基本知识
第一节
渔政管理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第二节
渔政管理关系主体
第三节
渔政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实施条件 第四节
渔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
我国的渔政管理机构
第一节
渔政管理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渔政管理是渔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管理一般包括渔业经济管理、渔业技术管理和渔业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渔政管理一般认为就是渔业行政管理的简称,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也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渔政管理的基本含义
渔政管理属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是国家对渔业实施监督和管理的重要行政管理行为,也是我国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对渔政管理的概念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解释。一般认为,渔政管理是国家对渔业实施行政监督管理的简称,即渔业行政管理。根据目前我国对渔业实施监督管理的现状,对渔政管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1.广义上的渔政管理
广义上的渔政管理是国家领导和管理渔业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指国家通过立法和执法手段,对渔业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此意义上的渔政管理,包含国家对渔业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一切活动。
2.狭义上的渔政管理
狭义上的渔政管理指经法律授权的专门国家机关及有关机构,即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根据渔业法规,对渔业活动实施的一系列的监督和管理活动。简单地讲,狭义上的渔政管理就是对渔业活动的行政执法活动。
在我国渔政管理实践中,渔业行政管理的内容非常广泛,常常包括对渔业生产(捕捞生产和水产养殖)的监督管理、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以及渔港监督管理、渔业船舶检验管理等。在机构设置上,渔政、渔港监督和渔业船舶检验常常为分别设置的三个机构,尽管现实中存在三个机构合署或其中两个机构合署的情况。由于渔港监督管理和渔业船舶检验在管理内容、对象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习惯上又将渔政管理分为“大渔政”和“小渔政”。“小渔政”指地方各级渔政管理机构的职能管理活动,不包括渔港监督管理、渔业船舶检验方面的内容。“大渔政”则包括了“小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渔业船舶检验等。“大渔政”和“小渔政”均是狭义上的渔政管理的概念。
二、渔政管理的要素和属性
渔政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其他管理科学一样,渔政管理同样具有管理活动的组成要素和基本属性。(一)渔政管理的要素
渔政管理的要素包括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
1.管理者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一般是指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包括决策者和执行者。我国渔政管理的管理者是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其中的渔政管理执法人员。
2.管理对象
管理对象是管理活动的客体,一般是指管理过程中所能预测、协调和控制的对象,包括人员、组织、物质资源、时间和空问等。渔政管理的管理对象包括渔业生产者个人、渔业生产组织和其他渔业社会组织、渔业资源、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以及渔船、渔具等渔业生产资料和鱼、虾、蟹等渔业生产的产品等。
3.管理手段 管理手段是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媒介系统,包括物质技术系统,如有关设施设备等,以及信息、措施系统,如有关知识、理论依据、措施和方法等。渔政管理的管理手段包括渔政船等渔政执法设施设备、渔政管理理论、渔业法律规范和管理制度、渔政管理的措施和方法等。
(二)渔政管理的属性
渔业的特殊性使渔政管理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1.渔政管理的自然属性
渔政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在渔政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制约人的生产活动,不断调节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的水域生态环境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在维持渔业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渔政管理调节捕捞强度以符合渔业资源的生长繁殖规律,必须以科学理论作指导,根据科研部门对渔业资源、渔业水域环境变动情况的监测调查与分析,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在渔业管理过程中,应用科学的监测手段,准确地及时收集违规渔船、违规案件相关的证据,提高办案的准确性等。这些都是渔政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科学性的反映。
2.渔政管理的社会属性
渔政管理的社会属性指渔政管理是一种社会管理活动,要调整渔业生产过程中国家、集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国家渔业权益和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维护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协调渔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国家制定了强制性的行为准则——渔业法规,用来保护社会在渔业上的共同利益。渔业法规还规定了渔政管理机构行使行政处罚权,依法对违反渔业法规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确保渔业法规的贯彻实施。因此,渔政管理在社会属性方面具有鲜明的法制性。
三、渔政管理的性质和特征
(一)渔政管理的性质
1.渔政管理属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
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或机构根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行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活动,其目的是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保证和监督社会活动和行政管理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同时调整由此产生的各种经济、行政、社会等矛盾。行政管理部门的性质、任务、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由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并对国家法律负有执行的职责。
我国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组成部分,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是国家实施渔政管理的行政执法机构。我国渔业法律法规赋予了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对属我国管辖的各种渔业活动实施监督检查的权力,以维护国家渔业权益,维持渔业生产秩序,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使渔业生产符合客观规律,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渔政管理正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或行政执法机构的各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运用法律赋予的管理职权,对渔业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因此,渔政管理不论其范围大小如何,都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
2.渔政管理是国家渔业管理的组成部分
在当前我国渔业管理体制下,渔政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受同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在业务上受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指导。渔政管理活动的对象是从事渔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其本质是调整渔业活动中产生的行政法律关系,其管理主体是代表国家的政府。因此,渔政管理是国家渔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施渔业管理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二)渔政管理的特征
渔政管理作为一种国家行政管理行为,既具有国家行政管理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技术性行政管理的行业特征。
1.渔政管理具有强制性,又具局限性
渔政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行为,既具有一定的行政强制性,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国家行政执法行为,渔政管理行为一经做出,就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这种法律效力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但渔政管理的法律效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渔政管理行为不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被管理者一方当事人对渔政管理行为不服的,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国家司法机关有权对受案范围内的渔政管理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渔政管理的法律效力最终以法院的判决为准。
2.渔政管理在内容上既包括事先管理,也包括事后监督
渔政管理的事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渔业政策、法规及渔业管理措施的制定,渔业许可,渔业资源保护措施,对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等;事后监督则主要指对渔业违法行为的惩处,也称为事后补救。
3.渔政管理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由于渔业活动本身的特点,渔政管理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并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渔政管理的这一特性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水上渔政监督执法是渔政管理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渔业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长期处于自由开发状态,自由捕捞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权利。渔政管理为了保护渔业资源不受过度捕捞的危害,采取一些对捕捞生产的限制措施,改变了自由捕捞的状态,限制了人们自由捕鱼的权利,因此在渔政执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另一方面,渔业生产的流动性很大,尤其是海洋渔业生产,作业水域辽阔,工作环境恶劣。这些都使渔政管理活动具有相当的艰巨性。
(2)渔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水域,一些渔业水域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管理,一些水域则属国家直接管理,还有一些水域涉及不同国家的管辖权。有的渔业资源种类具有较强的洄游性,可穿越不同的行政区域;在一些渔业水域,分属不同行政区域或不同国家的渔民在同一水域共同作业,因此,渔政管理活动往往会遇到不同区域的渔民之间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此外,一些水域不仅仅为渔业生产所利用,还涉及其他对水域的利用,如航运、水利工程建设等。这些都给渔政管理带来一定的复杂性。
(3)渔业活动涉及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渔业资源的存在和延续依赖一定的水域环境,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和死亡都有其特定的自然规律。因此,渔政管理必须遵循这些复杂的自然规律,才能起到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作用。
4.渔政管理既涉及社会科学,也涉及自然科学
渔政管理作为一种行业行政管理,既涉及社会科学,也涉及自然科学。作为行政管理,渔政管理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但在渔政管理政策、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又涉及自然科学,尤其是渔业技术和生物、海洋等方面的科学。渔政管理的这一特性也是渔政管理兼具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体现。
第二节
渔政管理关系主体
渔政管理关系指因国家实施渔政监督管理而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其主体一方是渔政管理主体,另一方是渔政管理相对人。渔政法律关系就是渔政管理主体和渔政管理相对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一、渔政管理主体
‘渔政管理主体指代表国家实施渔政管理权的国家渔业行政机关及由法律授权的管理机构,是渔业行政执法的主体。在我国,渔政管理主体主要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
我国关于渔政管理主体的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下简称《渔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渔业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渔业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渔港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
(2)《渔业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海洋渔业,除国务院划定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的海域和特定渔业资源渔场外,由毗邻海域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渔业,按照行政区划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
(3)《渔业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对外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
(4)《渔业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决定。但是,本法已对处罚机关作出规定的除外”。
(5)《渔业法实施细则》进一步规定:“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黄渤海、东海、南海三个海区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重要渔港、边境水域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型江河,根据需要设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
从上述《渔业法》和《渔业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不难看出,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包括海区和流域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以及我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渔业法》的规定行使国家渔业监督管理权和渔业行政处罚决定权,因此都是渔政管理主体。在实践中,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是主要的渔业行政检查执法主体,受同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但在依法行使渔政管理职权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法定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应设在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内。
《渔业法实施细则》还规定:“群众性护渔管理组织,应当在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依法开展护渔管理工作”。但是,这些群众性护渔管理组织,不是法定设置的政府渔业管理组织,和其他群众性社会组织一样,虽然可以在政府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一定的渔业管理工作,但属于群众自治管理的范畴,不能行使国家渔政管理权,因此不能作为渔政管理关系中的渔政管理主体。
除了法律专门规定的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外,由于渔业行政监督管理所涉及的关系极其复杂,其他国家机关也是某些具体的渔政管理关系中的行政管理主体,包括县级以上政府以及其他的政府职能部门。例如,在水产养殖管理方面。《渔业法》规定了养殖证制度,单位和个人使用国家规划确定用于养殖业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的,使用者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在这里,政府是核发养殖证的主体;在渔港监督管理方面,《渔业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位于本行政区域内的渔港加强监督管理,维护渔港的正常秩序;在渔业资源保护方面,《渔业法》规定,进行水下爆破、勘探、施工作业造成渔业资源损失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赔偿。再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这里的船舶污染事故包括给渔业造成损害的污染事故,其管辖主体是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尽管法律规定在调查处理中应当吸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参与。
二、渔政管理相对人
渔政管理相对人指渔政管理关系中渔政主体的相对一方,即被管理者。《渔业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滩涂、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从事养殖和捕捞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等渔业生产活动,都必须遵守本法”。因此,在我国,渔政管理相对人包括在我国管辖的水域、滩涂从事渔业活动的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其他与渔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其中包括在我国管辖的水域、滩涂从事渔业活动的外国人和外国渔船。
三、渔政管理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一)渔政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1.渔政管理主体的权利
渔政管理主体的权利指渔政管理主体在渔政管理关系中的权利,表现为渔业行政职权,指渔政主体根据法律法规进行渔业监督管理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规范权。渔政管理主体可根据渔业法规,制定进行渔业管理的规章、措施等行政管理规范。
(2)渔政处罚权。渔政管理主体对违反渔业法规的当事人可依法实施法定的制裁手段。
(3)渔政命令权。渔政管理主体有权依法要求特定的或不特定的相对人,作为一定行为或不作为一定行为。
(4)渔政决定权。渔政管理主体有依法对渔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单方面处置的权力。
(5)渔政监督检查权。渔政管理主体有依法对渔政相对人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权力。
(6)行政裁决权。渔政管理主体可依法对渔业生产纠纷等进行行政裁决,但这种行政裁决有一定的范围和限度。
(7)行政强制权。渔政管理主体有权依法对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渔政管理相对人或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渔政相对人采取一定的强制处置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这种行政强制措施有一定的限度,且不具最终效力。
2.渔政管理主体的义务
渔政管理主体在享有上述行政职权的同时,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义务,即承担行政职责。主要包括:
(1)执行渔业法规、行使法定权力的义务。执行渔业法规、行使法定职权是渔政管理主体的主要任务。渔政管理主体必须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才能保障渔业法规的贯彻执行,维护国家渔业权益和广大渔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2)遵守法律、依法进行渔政管理的义务。渔政管理行为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在渔政管理主体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越权,不得滥用职权,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应合理使用。渔政管理行为违法造成相对人损失或损害的,应进行赔偿,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不徇私情、秉公执法的义务。渔政管理主体应不徇私情、秉公执法,保护国家权益和渔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并接受法律和渔民群众的监督。按照《渔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和其工作人员违反《渔业法》的规定核发许可证、分配捕捞限额,或者有其他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除上述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一般性义务外,渔政管理主体还必须履行法律明确规定的其他特定义务。例如,《渔业法》第九条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于违法从事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按照《渔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渔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
1.渔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 虽然渔政管理相对人在渔政管理中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但并不是说渔政管理相对人只承担遵循管理的义务,渔政管理相对人也享有渔业法规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归纳起来,这些权利主要包括:
(1)受保障权和受益权。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渔政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作为渔政管理相对人的渔业法人和渔民个人可要求渔政管理主体依法履行职责,以实现其依渔业法规应享有的权利(如申请捕捞许可证);渔政管理主体应依法行使渔政管理职权,保障渔政管理相对人各种合法权益得到实现,保证渔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2)申诉和诉讼权。在渔政管理主体具体实施渔政管理活动中,尤其是在涉及处理相对人的权利和利益时,渔政管理相对人有申辩、反驳的权利和了解事实的权利;对处罚结果不服的,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渔政管理相对人行使申请行政复议权和提起行政诉讼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3)监督权。渔政管理相对人有权对渔政管理主体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由于渔政管理相对人是渔政管理行为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利益影响者,因此渔政管理相对人是对渔政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的最主要的主体。这种监督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包括批评、控告、检举、揭发、建议等。
(4)请求权。渔业法人或渔民个人有权按渔业法规的规定,要求渔政主体做出某种行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例如,渔政管理相对人有权要求渔政管理主体依法确认某种渔业权利或资格;有权请求渔政管理主体制止某种不法行为,以保护其合法权益;有权提出渔业许可申请等。对于相对人的请求,渔政管理主体应依法受理,并根据具体情况,依法批准、处理或驳回。
(5)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的广泛权利。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渔政管理相对人作为一般法人或自然人所享有的权利都必须予以尊重,并受法律保护。这些权利包括作为自然人的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名誉权等权利,以及企业法人或社会组织依法应享有的其他权利。
2.渔政管理相对人的义务
渔政管理相对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作为渔政管理关系中的被管理者,渔政管理相对人的义务是由法律规定和国家强制力量保证的,渔政管理相对人必须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这些义务主要包括:
(1)遵守渔业法律法规的义务。渔业法律规范规定所约束的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必须做什么,在一定的条件下禁止做什么。渔政管理相对人必须遵守国家渔业法律规范,违反的话就构成违法行为,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服从渔政管理的义务。渔政管理相对人对渔政管理主体依法进行的管理活动有服从和配合的义务。这是渔政管理行为得以进行的基本保障。
(3)协助渔政管理的义务。支持和协助渔政管理主体执行公务,既是渔政管理相对人参与渔政管理的权利,也是渔政管理相对人的义务。这种协助管理的义务既有法律的概括性要求,也有具体规定性要求。例如在渔业违法案件调查中向渔政管理主体提供真实的证据资料或相关信息;在渔业安全事故或水域污染事故发生后主动报告、提供调查线索等。
第三节
渔政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实施条件
概括地讲,渔政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保证国家渔业法规的贯彻执行,促进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内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对外维护国家渔业权益。实现渔政管理的这一中心任务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1980年6月9日,国家水产总局印发《全国海洋渔政管理工作会议纪要》,指出:渔政管理工作实质上就是要在渔业水域建立社会主义法治,保证国家渔业法规的贯彻执行,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
一、渔政管理的职能和任务
(一)渔政管理的职能
渔政管理的职能是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渔业活动实施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反映着渔政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渔政管理的本质表现。
渔政管理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国家对渔业的监督、保障、服务、协调、引导等。
1.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指渔政管理对渔业水域、渔业生产者的渔业活动及其一切影响渔业的行为予以监督、检查、制裁或纠正的职能。它是渔政管理的最基本职能。
2.保障职能
保障职能指通过渔政管理保障渔业法规和各级政府渔业发展政策、计划的贯彻落实,保障渔业活动按国家拟订的发展计划实施,保障国家的渔业权益和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障水产品的供应和人民健康。
3.服务职能
服务职能指渔政管理为渔业生产提供各种行政服务,通过科学的宏观规划和实施,依法监督管理等进行行政服务,如监督管理渔业安全生产,开展鱼虾等苗种的人工放流、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受理与核发渔业许可证,监督管理渔业船舶检验,开展渔业技术培训等。
4.协调职能
渔政管理具有对渔业活动进行必要的协调职能,包括对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渔业生产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生产者之间、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的协调,渔业生产与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即人与自然的协调)等。
5.引导职能
引导职能指通过渔政管理引导渔业生产者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经济要素,从而促进渔业发展向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向高效率、高效益的生产方式发展。就引导方式而言,包括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直接引导指对渔业生产的方式、方法进行直接干预;间接引导主要是通过宏观政策对渔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引导。
(二)渔政管理的基本任务
渔政管理的上述职能是通过开展渔政管理活动来实现的,具体体现在渔政管理的基本任务中。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我国渔政管理的实践,我国渔政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监督检查渔业法规的贯彻执行
渔业法规是实施渔业管理的法律依据和保证。渔政管理作为行政执法管理,其首要任务就是监督检查渔业法规的贯彻执行。这也是实施渔政管理的核心任务,渔政管理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贯彻执行渔业法规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的。
2.监督检查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
渔业资源是渔业生产尤其是捕捞生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增殖和促进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是渔政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渔业立法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渔业资源普遍受到过度利用,一些渔业资源种类出现衰退和枯竭的现实情况下,监督检查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对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已成为渔政管理活动的首要任务之一。
3.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依法对渔业水域进行监测和对渔业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渔业资源是渔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而渔业资源的存在和发展又依赖良好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因此,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和保护、增殖渔业资源密不可分。当前我国近海、内湾和内陆水域大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得渔业水域环境的保护工作日益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了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渔业水域监测和对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方面的权利和职责,使之成为渔政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
4.监督检查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增殖
对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增殖是保护水生生态环境,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赋予了各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保护和管理水生野生动物的职责,使之成为渔政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
5.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协调处理渔业生产纠纷
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使渔业生产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渔业生产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对渔业实行行政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维护渔业生产正常秩序,打击违法渔业生产活动,协调处理渔业生产纠纷是渔政管理的基本职责和任务。
6.依法进行渔业行政服务
管理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服务,依法进行行政服务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职能是我国当前政府职能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渔政管理的行政服务主要表现为对渔业许可申请的审核,对重大渔业生产的指导、组织和扶持,以及增殖、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渔业科学研究和教育等。
7.代表国家维护国家渔业利益,监督检查国际渔业协定、公约的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对外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外国人、外国渔业船舶进入我国管辖水域从事渔业生产或渔业资源调查活动,必须经过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遵守我国《渔业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我国订有条约、协定的,按条约、协定的规定办理。我国于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法》,宣布实施专属经济区制度。要有效维护我国专属经济区渔业方面的主权权利,行使有关的管辖权,维护国家渔业权益,必须通过对外国人和外国渔船的渔业活动的监督管理来实现。
在专属经济区制度下,我国分别与日本、韩国和越南签署了有关的渔业协定,这些渔业协定已相继生效。此外,我国还与俄罗斯、朝鲜、印度尼西亚、毛里塔尼亚等国家签署了诸多渔业双边协定,缔结、参加了一系列有关渔业的国际公约、协定,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自令海狭鳕资源养护与管理公约》、《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公约》、《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等。为有效执行上述双边渔业协定、有关渔业的国际公约和协定,都需要通过对内、对外的相关渔业监督管理活动来实现。
二、渔政管理的实施条件
要充分发挥渔政管理的职能,顺利完成渔政管理的任务,就必须创造应有的渔政管理实施条件,才能有效地达到渔政管理的预期效果,实现渔政管理的目的。这些实施条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的渔业法规体系
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进行渔政管理是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依法实施渔政管理的前提是要有完善的渔业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渔业法律、法规和规章达近千项,涉及渔业资源保护、渔业生产管理、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监测、渔业船舶管理、水产种苗管理、水产品市场管理、渔政执法、远洋渔业管理、水产品质量管理等众多渔业及与渔业相关的领域。但目前我国的渔业法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法规之间不协调、不配套的问题,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尚需要进一步加强渔业法规体系建设。
2.完善的渔政管理体制
完善的渔政管理体制是实施渔政管理的基本前提。渔政管理体制涉及渔政管理职权的确定和分工、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层级关系等。只有在完善的渔政监督管理体制下,才能使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之间有机地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和渔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渔政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使渔政管理高效、低耗地进行。
3.具备相应素质的执法人员队伍
在完善的渔政管理体制下,渔政管理的具体实施需要以具体的渔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为载体。因此,渔政管理人员的配备和人员的执法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渔政管理的正确、合法开展,实现渔政管理的各项职能和任务必须有一支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和能力的执法人员队伍。
4.科学、有力的执法手段
实施渔政管理还必须有科学、有力的执法手段,才能保障渔政管理的实际效力和效率。在物质手段方面,渔政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配备必要的执法车船、通信器材等工具,海洋和大型内陆水域的渔政执法船、艇还须具备必要的执法装备。为提高渔政管理的效率,还需要建立必要的渔政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在执法措施、方法方面,渔政管理必须具备适用于渔业生产特点(水上生产、流动作业等)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第四节
渔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渔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指导渔政管理权的获得、行使以及对其监督的基本准则,贯穿于渔政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渔政管理活动必须符合这些基本原则,才能得以正确地开展。渔政管理的基本原则与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渔业管理的特殊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依法行政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专管和群管结合原则以及综合效益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又称为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管理的根本性原则。由于渔政管理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渔政管理必须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在渔政管理中遵循依法行政原则,有利于推进渔业法治,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国家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渔政管理主体依法行使渔政管理职权。
依法行政原则在渔政管理中体现为:渔政管理职权的取得、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否则渔政管理行为无效;渔政主体必须对行使渔业行政权力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具体来讲,依法行政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渔政管理主体职权法定
渔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职权由法律授予,不享有任何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权。渔政管理主体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必须根据宪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得与之相违背,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行使渔业行政执法权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超越法律之外的或法律未授权的行为不得为之,任何非法取得的行政权力都应被推定为无权限。
2.渔政管理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渔政管理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进行,不得和法律、法规相违背。在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渔政管理主体不得做出任何影响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处理决定。
3.渔政管理行为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
渔政管理主体在职权范围内进行的符合法律规定的渔政管理行为,如果行为不按法定的程序进行,也将导致行为违法,使渔政管理行为无效。
4.渔政管理职权和职责统一
渔政管理主体在依法享有渔政管理职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的相应的行政责任,渔政管理职权同时又是职责,不得放弃,否则造成失职,应受到法律追究。
5.违法进行渔政管理活动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没有法律责任就没有依法行政,法律责任是保障渔政管理合法性最基本的途径。《渔业法》明确规定了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实施渔政管理活动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等专门的行政法,也对行政主体的违法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其追究途径和方式进行了规定。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渔业法》所确认的我国渔业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领导”既体现我国行政管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渔业资源洄游性、渔业生产流动性的要求。“分级管理”则体现地方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管理机构实施地区性管理的必要性,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一)统一领导
我国渔政管理“统一领导”的原则主要体现在:
1.统一渔业法规
建立全国统一的渔业法规,明确渔业发展方针,对主要渔业活动做出必要的统一规定,加强宏观控制。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行政管辖区域范围内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制定有关的地方性渔业法规和政府渔业规章,但应以国家统一的渔业法规为依据,不得超越国家渔业法规,或与之相抵触。
2.统一执法机构
全国渔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渔政船和人员的标志、制服等统一,各级渔政管理机构依法做好职权范围内工作的同时,服从上级渔政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防止各自为政、片面顾及地方利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工作中的上下脱节。
3.统一协调不同行政区间的渔政管理
统一协调不同行政区间的渔政管理,是提高我国渔政管理的整体协同效应的重要环节。渔业资源是全社会的公共财富,很多渔业资源种类具有洄游性(流动性)的特点,渔业生产由于以渔业资源为生产对象也具有流动性。这些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特点,要求渔政管理必须在大范围内协调一致才能奏效,缺乏协调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管理都会导致管理效果被削弱甚至抵消。在生产实际中,同一种渔业资源可能同时或先后被不同的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区域所利用,不同行政区域的渔船可能在同一渔业水域生产作业,由此而可能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因此,不同行政区之间,不同级的渔政管理机构需统一协调,积极配合,避免冲突、矛盾的发生。各级渔政管理机构需要统一协调,全面开展管理和保护、增殖规划。对于洄游性强的渔业资源的管理,在必要时还需要采取特殊的统一管理措施。(二)分级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之间在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状况、渔业生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区域应根据国家渔业法规统一规定,并结合各地方的特点,特别是分散各地的中小型湖泊、水库等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特点,以及渔业社区经济发展对渔业生产需求实际,对不同水域和不同作业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有效的管理方法,进行渔业行政监督管理,因地制宜地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渔政管理的效率。
《渔业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海洋渔业,除国务院划定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的海域和特定渔业资源渔场外,由毗邻海域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渔业,按照行政区划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这一规定表明,除了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的海域和特定渔业资源渔场外,其他海域和内陆水域的渔业监督管理,由我国各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主要以行政区域范围划分不同级别的管辖范围。
分级管理应体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分级管理是在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各地的管理措施不得违背或超越统一的渔业法规。统一领导是分级管理的前提,分级管理是统一领导的基础。
三、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原则
专管和群管相结合,是指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专门管理与群众组织的自发性管理相结合。这一原则在各国渔政管理中都有不同的实践。一些渔业发达国家,如日本等,在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渔业管理队伍的同时,还建立了有关的渔民组织或渔业行业协会等民间自律组织。前者是渔业执法的保证,后者是渔业执法的基础。就渔政管理本身的特性而言,在某种意义上应强调推行渔民群众自我管理,依靠群众自发地贯彻执行渔业法规,积极开展内部监督。这对提高渔业管理效果,降低渔业管理成本都有重要作用。
(一)群众组织管理的主要作用
渔业行业组织是指渔民自发成立、自我管理的群众组织,其形式大多以行业协会为主。渔业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与政府渔业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相结合,是最主要的专管与群管结合的方式,也是政府渔业监督管理最有力的补充。渔业行业组织的管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和渔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当前我国渔业经营是以个体私营为主、各种经营方式并存的体制,渔业生产大多处于缺乏基层自治组织的状态。尽管有渔(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存在,但由于渔业生产本身固有的专业性、分散性、流动性的特点,村民委员会很难发挥基层管理作用。在此条件下,我国渔业管理事实上处于政府直接面对广大渔民群众的状态,政府部门和渔民群众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渔业行业组织可以发挥联系政府与渔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上代表渔民群众反映行业诉求,提供基础信息;对下传达政策法律,增进渔民群众对管理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提高渔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减轻政府部门的管理压力,降低管理成本
我国渔船数量庞大,有各种渔船50多万艘,而且渔业生产具有分散性、流动性强的特点,渔业监督管理仅仅依靠政府部门难以应对实际管理需要。群众渔业组织产生于渔业基层,根植于渔业基层,具有信息掌握快捷、真实、细致的优势,在一些具体的微观管理事项上往往比政府管理更有效。通过群众组织的自律管理,政府渔业管理部门可以从繁杂的渔业微观管理事项中摆脱出来,从而减轻管理压力,降低管理成本。
3.增强渔业服务
在渔业服务方面,群众渔业组织提供的服务在专业性、针对性、细致性等方面以及质量和数量方面比政府更有能力来满足渔业发展需要。群众渔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信息收集与发布、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支持以及对内对外沟通和协调等方面,为渔民群众以及社会有关各方提供服务。群众渔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既具有公共性也具有私人性,许多公益性服务由民间渔业组织实施往往比政府更有效率。此外,将分散的渔业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还可以在抵御外部风险和竞争损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保护渔民群众的正当权益。
(二)我国群众渔业组织管理的实践
近些年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群众性渔业行业组织,在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些海岛的乡成立的张网行业协会,在地方政府的管辖海域内,划出一定范围的张网渔场,供协会进行试验性自我管理。在渔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由协会负责作业渔场的安排;按协会的规章制度,处理有关的矛盾和纠纷。协会以委员会作为最高管理机构,以村作为基层小组,通过协会章程明确工作任务,采用船只连组包干的办法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使协会既是一个群众生产组织,又能进行自我管理。
(2)实行水面划片包管。一些内陆水域大水面的渔政管理中,把水面划分给基层渔业组织进行自我管理。例如,浙江新安江水库拥有5万多公顷水面,沿库乡村、支流众多,给专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新安江渔政管理站在加强专管工作的同时,组建了28个乡镇群众渔业管理组织,采用责任制到乡村的办法把渔村管理责任层层落实,由当地乡镇自行安排力量进行管理,从而把整个水库的渔政管理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区域性子目标,把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管理效果。
(3)建立群众自我检查制度。例如,在浙江省的一些重点海洋渔区,根据伏季休渔管理难度不断增大的情况,积极引导和鼓励村长或带头船船长负责全村的伏季休渔工作,各乡村建立了渔政管理自我检查制度,互相督促,发现违法情况主动报案,有效地配合了当地渔政管理机构监督检查伏季休渔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综合效益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这既是渔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也应是渔政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目的。
渔政管理的经济效益体现在通过对渔业资源的管理,对渔业生产各环节的宏观控制和监督管理,以及对渔业水域使用的管理和水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促使实现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渔政管理的社会效益体现在通过对渔业的行政管理,使渔业生产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进行,并在食物供应保障、改善人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提高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渔政管理的生态效益体现在通过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尽量减少渔业生产和其他相关人为活动对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损害和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渔政管理活动不应只注重其所产生的某一方面的效益,而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在注重提高渔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发挥渔政管理所能产生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尤其是在经济效益往往容易与社会效益相冲突,与生态效益相矛盾的情况下,更应注重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节
我国的渔政管理机构
一、我国渔政管理机构的历史回顾
我国渔政管理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就有“渔政”的提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渔业管理工作。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承担着组织和指挥生产的角色,渔业管理的工作重点是恢复渔业生产。在政府机构设置方面,1949年11月1日,政务院各机构开始正式办公,渔业工作由中央农业局领导。1949年12月,渔业划归食品工业部领导,1950年12月,又划归农业部领导。1953年,农业部水产总局设立渔政科,主要职能是组织生产和为生产提供贷款、防风抗灾等服务;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统一指挥渔业生产,保障海上安全,建立了渔场指挥部。这 时,我国渔政管理工作开始萌芽。
1954年9月,国务院取代政务院,渔业于1955年划归商业部管理。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0次会议决议设立水产部,1957年,水产部设立渔政司,主管全国渔政工作,承担保护渔业资源、管理渔船和处理重大渔业纠纷等职能。1958年和1959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相继成立了黄海区渔业联合指挥部和东海区渔业联合指挥部。1958—1977年期间,受当时国内政治影响,渔政机构及其工作受到严重冲击,上述两个指挥部也停止了工作。1970年,水产部撤销,渔业管理工作并人农林部,设立水产局,由水产局渔港电信处承担有关渔政、渔港和电信等管理工作。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黄渤海区渔业生产联合指挥部,由济南军区副司令任指挥。1973年12月,基于对巩固海防安全和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的考虑,为加强海上对敌斗争和民兵建设,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恢复组建东海区渔业指挥部,次年4月,南海区渔业指挥部成立。至此,形成了由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三个海区渔业指挥部负责各海区的大渔汛生产组织指挥、渔业资源调查与海上安全生产、渔民和民兵教育等工作的形势,海区指挥部属国务院直接领导,指挥分别由济南、南京、广州三大军区副司令员兼任,各有关省、市、自治区的军区、海军、政府负责人任副指挥。在此历史期间,总体上讲,渔业管理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是组织生产。作为现代行政执法监督意义上的渔政管理工作,主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并且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深化和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渔政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渔业管理工作的重点逐步从组织、指挥、指导生产向加强监督管理转变,渔政管理机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总体上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政管理机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以后至1985年渔政管理机构初建时期
1978年3月,国家水产总局成立,下设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主管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渔航安全、渔船检验和渔业电信等工作;同时对外加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牌子,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同年,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三个海区渔业指挥部设立渔政处。自此我国正式开始了渔政、渔港监督和渔船检验等渔政管理工作,渔政机构体系开始建立。
1979年,《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政管理暂行条例》、《渔业许可证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相继颁布,为渔政机构的建设发展初步提供了法律依据。198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各军区不再承担渔业指挥工作。1983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发展海洋渔业若干问题的报告》的通知中强调指出:“要健全渔业法规,加强渔政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和积极增殖近海渔业资源”。在此指导思想下,全国上下普遍重视渔业法规和渔政机构的建设,并逐步组建渔政执法队伍。
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三个海区渔业指挥部划归农牧渔业部领导,对外可称海区渔政分局,并在沿海若干个重要港口设立渔政管理站。1985年农牧渔业部正式下达文件,将海区指挥部定名为“农牧渔业部××海区渔业指挥部”和“农牧渔业部××海区渔政分局”,海区渔业指挥船改名为渔政船。渔政分局的职能从生产指挥向渔业资源管理转变,并逐步强化渔政管理职能。
2.1986年至20世纪末依法加强渔政管理机构建设时期
1986年《渔业法》颁布实施,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渔港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这为渔政管理机构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渔政管理机构建设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在中央政府渔政机构设置方面,1988年4月,农牧渔业部更名为农业部,下设水产局、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1989年3月,农业部水产局改为水产司;1993年7月水产司和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合署办公;1994年6月水产司和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合并成立渔业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1990年6月,三个海区渔政分局更名为海区渔政局,所属渔政船队更名为渔政检查大队。1995年6月,各海区渔政局被进一步授予渔港监督和渔业安全管理的职能,更名为“农业部××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所属渔政检查大队更名为“中国渔政××海总队”。
在地方渔政机构设置方面,《渔业法》颁布实施以后,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及其渔业县(市)建立了地方渔政管理机构,沿海和部分内陆省(市、县)组建了相应的渔业执法船队,全国渔政执法船舶实行统一编号、外观和标识,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基层的全国渔政管理机构网络。
3.21世纪以来渔政管理机构建设新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渔业管理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渔业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资源环境保护与渔业生产的矛盾更加突出;渔船管理面临着众多困难,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水产苗种和养殖水产品质量管理亟待加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生效后,我国先后与日本、韩国、越南在专属经济区制度下签署了渔业协定,周边海洋渔业管理的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对海洋渔政监督执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加强专属经济区渔业管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任务艰巨。此外,国家法制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提高渔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对我国渔政管理机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形势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渔政管理机构建设快速发展,并在统一规范、文明执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02年5月1日起,全国渔政执法人员实行统一制服标志、统一执法证件。2004年,农业部印发了《渔业行政执法六条禁令》,进一步规范渔政人员的执法行为。
为适应新的国际海洋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国内渔业统一综合执法的需要,2000年5月,经国务院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成立,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重大渔业执法行动,特别是跨海域、大流域、跨省区的渔业执法行动和涉外渔业管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并指导全国渔政队伍建设工作。2007年11月,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正式启用,对全国渔船、渔政执法等进行统一动态管理,标志着我国渔政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进步。
2008年12月,在我国渔政管理机构自1978年恢复建设30年之际,基于转变渔政管理方式,拓展职能的考虑,农业部渔政管理机构原来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名称更改为“渔政局”,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局”;三个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更名为“农业部××海区渔政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区渔政局”。
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渔政管理逐步加强,从中央到地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海洋到内陆,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国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初具规模的渔政管理机构体系,成为我国海洋和内陆水域的一支重要行政执法力量。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渔政管理机构2 700多个,渔政执法及相关人员3万多人,渔政执法船艇近2 000艘,渔政执法车1 200多辆,无线通信电台700多台,部分重点海域建设了渔政专用码头。在管理职能方面,渔政管理机构职能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实现了由相对单一的渔业资源保护向水生生物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由侧重海洋渔业管理向海洋与内陆水域渔业管理并重、由侧重捕捞管理向捕捞与水产养殖管理并重、由侧重国内渔业管理向国内与涉外渔业管理并重等重大转变。
二、我国渔政管理机构设置的依据和原则
我国渔政管理机构设置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渔业法》的有关规定。《渔业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渔港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因此,我国渔业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是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渔政管理机构设在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属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内部机构,是渔业行政执法的具体工作部门。
《渔业法》第七条的规定:“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此,我国渔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根据这一原则,我国渔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总体上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基本层次:中央机构为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渔政管理机构,此外还设有中国渔政指挥中心和三个海区渔政管理局;地方机构为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渔政管理机构,又分为省级、市(地)级和县级渔政机构。这种机构的设置形成了当前我国渔政管理机构的基本框架。
三、中央政府渔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我国中央政府渔政管理机构是农业部渔业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局”,隶属农业部领导,对内、外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是我国渔业行政执法的最高领导机关和仲裁机关。2000年成立的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作为农业部专职渔业行政执法的指挥协调机构,负责全国的渔政执法指挥工作。农业部在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分别设立的三个海区渔政局,是农业部在三个海区的派出渔政管理机构。
在渔业船舶检验方面,农业部设有渔业船舶检验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代表国家行使渔业船舶检验和嗡督管理职能。(一)农业部渔业局及其主要职责
农业部渔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局)是国家最高渔业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依据渔业法规,对全国渔业资源、渔业水域环境、渔船、渔港和渔业无线电通信等实施监督管理,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职责内容具体主要包括:
(1)研究提出渔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技术进步措施和重大政策建议;起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并监督实施。
(2)负责渔业行业管理,指导渔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
(3)研究拟定渔业科研、技术推广规划和计划并监督实施,组织重大科研推广项目的遴选及实施。
(4)研究拟定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及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水生野生动植物管理。
(5)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和渔船检验监督管理权,负责渔船、船员、渔业许可和渔业电信的管理工作;协调处理重大的涉外渔业事件。
(6)研究提出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划和措施并指导实施。
(7)研究提出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水产市场体系建设和促进渔业国际贸易的政策建议。
(8)负责渔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9)负责水生动植物防疫工作;负责水产养殖中的兽药使用、兽药残留检测和监督管理,参与起草有关法律法规。
(i0)参与组织制定并监督执行国际渔业公约和多边、双边渔业协定,组织开展国际渔业交流与合作;负责远洋渔业规划、项目审核和协调管理。
(1I)负责提出渔业行业投资计划建议,组织项目初选,根据授权审批初步设计和概算,组织项目实施,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检查及竣工验收等工作。
(12)指导渔业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归口管理渔业防灾减灾工作,研究提出渔业救灾资金分配建议。
(13)负责渔业统计和信息发布。
(14)负责有关单位的业务归口管理工作,指导有关社团组织的业务工作。
(15)完成农业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为有效履行上述职能,农业部渔业局下设以下职能机构:综合处、政策法规处、计划处、科技处、渔船渔港处、资源环保处、养殖处、市场与加工处、远洋渔业处、国际合作处。
(二)中国渔政指挥中心及其主要职责
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于2000年5月7日经国务院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主要是为了适应新的国际海洋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国内渔业统一综合执法的需要,专职负责全国渔业行政执法的指挥协调,是全国渔业综合执法的指挥机构。指挥中心的业务工作受农业部渔业局管理,接受渔业局指导,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国重大渔业执法行动的组织协调,维护国家渔业权益和全国渔政队伍建设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1)受农业部委托,承担全国渔业统一综合执法行动的指挥、协调任务,根据农业部授权,对重大渔业违规案件进行调查处理。
(2)承担专属经济区渔业执法检查的指挥工作;根据双边渔业协定对共管水域组织实施渔业执法检查;受农业部委托组织和协调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口渔业执法机构,开展海上联合执法检查。
(3)组织实施跨海区、跨流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边境水域的渔业执法行动。负责拟定重要渔业执法检查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4)承担渔业重大事故、纠纷、突发事件和涉外事件的处理、统计和分析,负责应急值班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渔船间重大水上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参与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
(5)承担全国渔业无线电通信、导航的业务技术指导工作;拟定全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建设计划,经批准后实施。具体承担系统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
(6)受农业部渔业局委托,组织指导全国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工作。负责渔业执法证件和制服管理,承担有关执法装备的政府采购工作。负责重大渔政基本建设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7)受农业部渔业局委托,承担全国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及执法检查工作。
(8)承办农业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此外,中国渔政黄渤海总队、中国渔政东海总队、中国渔政南海总队的业务工作接受指挥中心的指导。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船检验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船检验局是农业部的渔船检验机构,其主要职责有: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渔业船舶检验的法律法规,履行有关国际公约的有关义务。
(2)起草渔业船舶检验的法律法规、渔业船舶及船用产品检验计费标准;起草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经农业部批准后组织实施;制定渔业船舶检验规范、规程、证书格式及指导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3)负责渔业船舶和船用产品法定检验及监督管理;处理渔业船舶检验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业务纠纷;组织协调有关国家和地区委托的渔业船舶检验业务;组织、协调、指导渔业船舶公证检验业务。
(4)负责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检验业务核定;承担渔业船舶注册验船师制度实施的相关工作;监督渔业船舶检验机构业务执行情况;监督验船人员依法检验与文明执法。
(5)负责渔业船舶的设计单位、修造企业及重要船用产品制造、维修企业和检测机构的认定和监督管理;承担渔业船舶船用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监察管理;指导渔业船舶修造企业特殊工种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
(6)拟定渔业船舶必须检验的重要设备、部件和材料目录,经农业部批准后组织实施;承担全国渔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7)承担全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的指导工作。
(8)承办农业部交办的其他事项。(四)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及其主要职责
海区渔政局是农业部的派出机构,名称为“农业部××海区渔政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区渔政局”,所属渔政执法船队为“中国渔政××海总队”。
海区渔政局的管理范围是: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外侧,属我国管辖范围内的海域;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的协定、协议确定的共同管理的海域;在我国管辖海域的外国渔业;重要的洄游性的渔业资源。
1.海区渔政局的主要职责
(1)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所辖各省、直辖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工作。其中,黄渤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辖区为沿黄渤海的辽宁省、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辖区为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并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长江流域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重庆各省市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工作;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辖区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并负责南沙海域的综合渔业管理,组织落实南沙守礁、渔场管理、养殖开发工作的实施,还负责珠江流域渔业管理和香港、澳门流动渔船渔民的管理协调。(2)参与研究拟定并贯彻执行国家海洋渔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查研究有关渔业法律法规在辖区内的执行情况和问题,研究拟定区域性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的措施和办法,并组织贯彻实施。
(3)根据法律授权和农业部委托,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负责监督、检查国家有关渔业法律法规及有关国际公约、双边或多边渔业协定在辖区内的贯彻执行情况;参与研究并执行与周边国家的双边或多边渔业协定;会同有关部门依法调查处理辖区内重大渔业纠纷和涉外渔业事件。
(4)根据国家有关渔业法律法规和农业部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渔业许可制度,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审核、发放和注销经农业部委托的大型渔船渔业捕捞许可证。
(5)组织协调开展辖区内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调查评估和渔业资源增殖工作;参与组织协调重要渔场、渔汛生产安排及外海渔业生产的监督。
(6)指导、协调辖区内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工作;组织划分辖区内重点渔业水域,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提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措施,查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会同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调查处理跨界渔业水域重大污染事故;协调有关部门处理涉外渔业事故;协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倾废区的选划工作。
(7)指导开展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组织协调跨省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破坏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事件。
(8)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渔港监督、渔业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国际公约,负责协调辖区内渔港、渔业专用港区、水域港航安全秩序的监督管理;依法协助调查处理重大渔业海损及港区污染事故;建立健全区域性渔船安全保障体系,协助救助海上遇难渔船。
(9)协调辖区内渔业无线电管理工作,监督管理渔业安全通信网的正常运行;拟定辖区内渔业岸台的规划,审核设立岸台的台站资料;核发辖区内农业部直属单位的船舶电台执照,监督检查船、岸渔业无线电台(站)的设施及通信秩序,组织辖区内渔业无线电报(话)务员的培训。
(10)组织、指导地方开展渔政渔港监督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
(11)完成农业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2.海区渔政执法船队的主要职责
(1)依据国家渔业法律、法规,代表海区渔政局行使渔业行政执法权和处罚权,查处渔业违法案件。
(2)根据上级下达的渔业执法任务,协助制订渔政船巡航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参与重大渔业违法案件的调查。
(3)负责实施海区专属经济区管理和渔业执法联合行动;负责海上渔政执法的组织、指挥、调度工作。
(4)负责渔政罚没款的收缴,执法情况的汇总、分析和档案管理。
(5)负责渔政船舶管理,制订船舶修理、物料供应计划,开展船舶检验工作;负责船舶修理的物资采购、勘验、监修、质量验收。
(6)参与、配合海上抢险救灾,参与渔业涉外事件、重大渔业污染事故等的调查处理。
四、地方渔政管理机构
(一)地方渔政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水域条件、渔业资源状况和渔业生产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地方政府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机构设置和名称上还没有实现统一的规范,实际名称多达几百种。一般情况大致如下:
省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沿海省多数为海洋与渔业厅或局,或直辖市的水产局或农业委员会;内陆省市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常见的是农业主管部门(农业厅、局等)或水利主管部门(水利厅、局),也有专门设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情况(水产局)。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沿海省多为渔政执法总队,名称并不统一,较多的情况是“中国渔政××省总队”,还有的将渔业与海洋执法机构合并,名称上称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沿海直辖市(上海、天津)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所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名称上称为“处”或“局”,如渔政处;内陆省市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十分复杂,各地差异很大,大多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
市县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情况与省级情况类似,往往在一省内保持相对统一。在沿海地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往往为“中国渔政××省××市支队”(地市级)、“中国渔政××省××县(市)大队”(县级),或者与海洋执法机构合并为“××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地市级)、“××市或县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县级);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和渔港监督机构往往另外设置。在一些重点水域,包括重点的渔业乡、镇,省级渔政管理机构或市、县级渔政管理机构设派出机构,有些国营水产养殖场、农场设渔政管理分站。
此外,地方渔政管理在“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的原则下,一些大型江河、湖泊等水域设有执行渔政管理任务的渔业管理委员会或渔政管理站,在渔政管理机构的指导和委托下依法开展有关工作,行使部分渔政管理监督检查权。
(二)地方渔政管理机构职能
地方各级渔政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检查渔业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依法打击渔业违法活动,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2)依照渔业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实施渔业许可制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审核、发放和注销渔船渔业捕捞许可证。
(3)保护、增殖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
(4)依法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保护管理,查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5)依法开展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管理辖区内的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破坏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事件。
(6)负责水生动植物防疫工作;负责水产养殖中的兽药使用、兽药残留检测和监督管理。
(7)执行上级渔政管理机构或同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人民政府交付的任务,并向其提出渔政工作建议。
(三)地方渔政管理机构的管理范围
根据我国有关渔业法律法规的规定,地方渔政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范围是: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海域,由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管理;沿海滩涂、浅海及定置渔业渔场、养殖渔业由所在地方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管理;内陆水域渔业,按行政区域由所在行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管理;跨行政区的水域,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管理。
五、渔政检查人员
(一)渔政检查人员的法律地位
《渔业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设渔政检查人员。渔政检查人员执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管理机构交付的任务。”因此,渔政检查人员是渔业行政公务人员,渔政检查人员履行公务是保证渔业法律法规实施的直接管理行为。
(二)渔政检查人员的职责和权力
1.渔政检查人员的职责
根据我国有关渔业法规所规定的渔政管理的内容,渔政检查人员的职责主要是:
(1)依法监督、检查渔业生产活动,及时处理渔业违法案件,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 执行。
(2)依法监督检查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利用,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和重要水生野生植物。
(3)对内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渔业生产纠纷,维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4)对外代表国家维护国家渔业权益,监督检查对外渔业协定的执行,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涉外渔业事宜。
(5)进行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渔区广大干部和渔民群众的法制观念。
2.渔政检查人员的权力
为完成渔政管理的职责,渔政检查人员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主要是:
(1)渔政检查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有权登I临渔船和进入与渔业资源有关的经济活动场所,并有权对各种渔业活动和渔船的证件、渔船、渔具、渔获物和捕捞方法进行检查,具体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①证件检查,包括检查证件是否合法、有效,持证人是否遵守证件所核准的作业类型、范围、时限、捕捞对象品种、网具规格和数量等;
②渔船检查,主要是检查渔船的船名号、作业标志、安全设施、是否适航等;
③渔获物检查,主要为查明是否捕捞禁止捕捞的资源对象,渔获物幼鱼比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等;
④渔政人员还可检查渔船是否遵守禁渔区、禁渔期、保护区的规定,是否使用禁用的渔具和捕捞方法,渔具规格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等。
(2)渔政检查人员有权调查当事人和知情人,收集有关各种证据。
(3)对违反渔业法律、法规的行为,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有权根据所属渔政管理机构的处罚决定,给予没收渔获物、违法所得,没收或扣留渔具,罚款,扣留或吊销渔业证件,责令赔偿损失、离开或驱逐(指外籍渔船)等行政处罚。
(三)渔政检查人员的录用、考核审批和培训
1.录用
目前我国渔政检查人员的录用以公开考试为主,纳入公务员管理的渔政检查人员的录用还要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目前我国渔政检查人员的录用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1989年人事部与中央组织部联合发出的《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按照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进行。
2.考核审批
渔政检查人员必须经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者方可执行公务。渔政检查人员的考核包括录用考核、资格考核和任用考核等多个方面。经考核审批合格者,发“中国渔政检查证”。中国渔政检查证全国统一制式,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放。
3.培训
渔政检查人员培训是渔政管理机构为了提高渔政检查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更好地适应渔业管理形势发展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对渔政检查人员进行的培养和训练。
渔政检查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穿着制服并出示证件。按规定不穿着制服的,应佩戴标志。渔政检查人员的制服和标志全国统一。同时,渔政检查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尽职尽责、秉公执法,对玩忽职守或徇私枉法者,应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六、渔政管理机构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渔业法》、《渔业法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渔业法规的规定以及渔政管理的工作实践,我国渔政管理机构在管理上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此原则下,渔政管理机构相互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行政上受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渔业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渔港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因此,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是本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的下属机构,在行政上受本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
(2)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业务上受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指导。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对下级机构有业务指导关系。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执法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较大的案件,应及时向上级机构请示报告;跨行政区的渔业水域的渔政管理问题,尤其是渔业纠纷问题,由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协调或裁决处理。
(3)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职权上依法相对独立行使监督管理权。《渔业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对外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渔业法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力”。因此,渔政管理机构可不受外界干扰,独立自主地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但目前我国渔政管理机构普遍设置在渔业行政主管内部。是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内部机构,还不具有真正的独立的法律地位。因此渔政管理的相对独立性尚有待提高。
七、我国渔政管理机构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
渔政管理工作大部分在水上开展,涉及面较广,管理内容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监督检查和执法相对困难和繁重。因此,渔政管理必须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无法仅靠渔政管理机构的单方面行动。《渔业法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与公安、海监、交通、环保、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相互协作,监督检查渔业法规的施行。”
渔政管理要取得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主要是要协调好渔业系统内部和与其他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是主动与渔业系统的生产、供销、渔港监督、渔船检验、渔业科学研究等有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二是要加强同边防、公安、司法、工商行政管理、海洋监督、交通、环保等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借助各有关部门的力量和支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渔政管理工作。
(一)与司法机关的工作关系
司法机关是行政执法机关的坚强后盾。在渔政管理中,对违反渔业法规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渔政管理机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处以渔业行政处罚的行为,管理相对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的,渔政管理机构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此外,管理相对人对渔业行政处罚不服的,除可申请行政复议外,还可向司法机关提起行政诉讼,司法机关对渔政管理机构在实施渔政管理活动中是否依法行政具有监督、制约的作用。这说明渔政管理机构在贯彻执行渔业法律法规,实施渔政管理活动中,与司法机关存在密切的工作关系。渔政管理机构应就贯彻执行渔业法规,正确处理违反渔业法规的案件与司法机关进行合作,提高渔政执法的合法性和效力。
(二)与公安(边防)机关的工作关系
公安(边防)机关在对沿海、边境水域、渔船、渔民等的治安管理中与渔政管理机构有着密切联系。对负有政治、刑事及经济责任者,公安(边防)及渔政管理机构有权责令其停止出海;外国渔船在我国管辖水域内作业,渔政管理机构和公安(边防)机关可共同实施检查;在指定港口停靠的外国渔船,由公安(边防)机关负责监督管理。
在渔政管理实践中,一些地方将渔政管理工作与水上治安管理结合起来,渔政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联合执法,相互配合,将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维护社会治安相结合,对贯彻执行渔业法规,加强渔政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三)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渔政管理机构在实施对水产品市场管理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水产品或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一经进入市场就成为商品。渔政管理机构对采用非法手段获取的水产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采捕标准的水生动物或水生动物苗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实施监督检查,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合作,以从经营环节、市场渠道有效打击非法渔业活动。渔政管理机构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实施监督检查,既有利于提高渔政执法效果,也有利于加强市场管理。
(四)与环保部门的工作关系
渔业水域环境是渔业资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渔业水域环境受污染和破坏的直接后果是渔业生产遭受损害。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渔政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为加强渔业环境监督监测,渔政管理机构在全国设立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网络,及时监测渔业水域环境动态,依法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件。然而,由于水域环境保护措施往往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并涉及众多利益部门,与工业、农业、水利建设等有直接的关系,在很多方面需要与环境保护部门开展合作,共同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
(五)与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关系
国家海洋局(包括北海、东海、南海分局)以及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是专门的海洋行政监督执法机关,负责海域使用管理、海岛生态保护、海洋环境保护与监视监测、海况监测与预报、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科学研究管理等,上述管理内容在很多方面涉及渔业资源、渔业水域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以及水产养殖生产使用海域的管理等。因此,在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和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等方面,渔政管理机构需要与海洋监督管理机关密切合作,取得海洋监督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这对提高渔政执法的效果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思考题】
1.如何理解渔政管理的含义? 2.为什么说渔政管理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 3.为什么说渔政管理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并受自然规律的影响? 4.什么是渔政管理关系?渔政管理关系主体是什么? 5.渔政管理主体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6.渔政管理相对人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7.如何理解渔政管理主体的义务和渔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 8.渔政管理具有哪些职能? 9.渔政管理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0.为什么渔政管理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 11.如何理解渔政管理的依法行政原则? 12.为什么渔政管理要遵循综合效益原则? 1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有哪些具体要求? 14.我国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是什么?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有哪些机构? 15.我国渔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第四篇:渔政管理复习题2011
渔政管理学复习题纲
1、按分类原则,我国渔具分为刺网、围网、拖网、地拉网、张网、敷网、抄网、掩罩、陷阱、钓具、耙刺、笼壶十二类。
2,渔业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法治原则,科学与民主原则,服务与责任原则,综合效益原则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3、凡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案情简单,现场可作出处罚决定的,适用一般程序。4,渔业行政立法的主体可分为三类,包括国务院,农业部,和享有地方行政立法权的地方人民政府。
5、适用立案程序除了现场查获未作出决定的案件之外,都属交办、移送、举报案件。6,我国现代渔业开端的标志是蒸汽机渔船————海福号的出现。
7、确认违法、违规事实,是对案件正确定性的前提条件,是渔政办案中至关重要的工作环节。
8、扣押的渔业证件、渔具等,扣押期限为三十天。相对人逾期不来接受处理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构,可将扣押的渔船、渔具等变价抵缴,扣押的渔业证件可由发证机关予以吊销。
9、一般来说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必须具备相对人拒绝履行行政主体的行政处理决定或行政法律规范直接规定的义务和具有强制执行权两个条件
10、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办案中对下述两种情况,必须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一是违法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当事人对复议决定在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的;二是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或裁定维持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原行政处罚决定,而违法当事人拒不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处罚决定的。
11、渔政公务人员承担的法律责任分为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12、在内陆水域需要当场执行的,可先执行;在海上必须先执行有关处罚决定。
13、处罚决定需没收渔获物、渔具、作案工具等物品时,应由两名以上办案人员同当事人点清,开具统一制发的罚没财物收据,并由当事人签字。
14、影响渔业生物资源数量变动的因素有与野生物自身的生物学属性,栖息环境和人类的捕捞活动。
15、渔政船在执行巡航任务期间,对查获的渔业违规案件实行“谁查获,谁处理”的原则。
16、目前,我国设立的四个大范围、长时间的禁渔期分别是沿海海域的机轮拖网禁渔区,黄海、东海伏季休渔区,南海伏季休渔区和长江春季禁渔。
17、渔业经济效率,即渔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之比。
18、非公务员取得公务员身份有四种途径即选任,调任,聘任,录用,其中以录用为主。对渔政公务人员的考核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并以工作实绩为重点
19、渔业公务员的基本权利有;获得劳动报酬,享受福利及保险待遇 20、南海区实行的休渔制度,其中休渔时间为每年的5月16日1200时——8月1日1200时休渔区域为12°N以北的南海海域(包括北部湾海域)休渔对象为除刺网、钓业和笼捕外的所有作业渔船。
21、值。
22、幼鱼比例目前法律、法规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地的执行标准和执行方法也有所不同,综合各地的执行情况,幼鱼比例的合法上限为20%-30%。
2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147-85《渔具分类、命名与代号》规定,渔具分类依据捕捞原理、结构特性、作业方式划分为类、型、式三级。
24、渔政办案程序,同其他部门办案程序一样,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个办案原则的具体化,主要程序包括取得案件的客观事实和按法律标准量罚这两大部分。
25、《渔业法》规定了自由裁量权,即处罚种类的自由裁量和在规定幅度内罚款的自由裁量。
26、案件的定性处理报告,按规定权限审批后,由负责查处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发出《违反渔业法规行政处罚决定书 》通知违法当事人。
27、渔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的送达的种类有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
28、渔业船舶检验应遵循安全第一,保证质量和方便渔民的原则。
29、渔业船舶检验主要包括初次检验,营运检验,临时检验三种。30、渔业捕捞许可制度是捕捞业行政管理的根本制度。
31、渔政管理机构的执行是依照法律规定,自行实施的执行行为,并且规定了海上作业的,必须先执行有关处罚决定。
32、处以罚款、没收渔获物、渔具、违法所得等财物的,应当开具罚没收据;作变价处理的,应开具变价处理单据。罚没处罚当场不能履行而需扣押有关渔业证件、渔船或渔具等生产工具的,应当出具暂扣单据扣押的渔船或需进港听候处理的违规渔船,其停泊费用应由当事人承担。
33、申请人申请渔业捕捞许可证要符合三个条件,即拥有合格的捕捞渔船,有符合资质的从业人员,和船网工具控制指标。
34、渔业生物资源的增长量,一般是指某一种渔业生物资源群体在自然条件下自我繁殖,生长的增长量。
35、我国渔具的分类依据是捕捞原理,结构特征和作业方式
36、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是保证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行政处罚决定得以实现的重要、有效的措施,也是保障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提高渔政办案效率所必须的。
37、我国渔业作业渔场包括我国的内陆水域和海洋渔场。
38、海洋渔业捕捞许可证,适用于许可在我国管辖海域的捕捞作业。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存在价
39、新中国最早明确提出以捕捞许可制度的法律文件是国务院于1979年2月10日发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40.海洋渔业捕捞许可证和内陆渔业捕捞许可证使用期限为5年。
41、港澳流动渔船(以下称流动渔船)是指持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或澳门特别行政区船籍,并在广东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备案的渔船。
42、一般程序是指在特定的条件,按照简易的方法、步骤在违法行为发生地当场裁决渔业违法案件的过程和顺序,它是相对立案程序而言的程序。
43、渔业行政处罚是渔业行政执法机构依法对违反渔业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的一种处罚。
44、现场笔录:现场笔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当场处罚或其他处理时,由于事后难于再取证,而在现场作的文字记载材料。
45、即时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人身健康与财产安全,直接依法对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即时性强制措施的行政行为。
46、渔政人员的纪律,是指每一个渔政人员在执行公务、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47、渔业船舶:指从事渔业生产的船舶以及属于水产系统为渔业生产服务的船舶
48、渔政办案程序,是指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对渔业行政违法案件依法查处时必须遵守的方式、步骤和过程的总和。
49、渔政办案的特别程序
是指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依照渔政办案的一般程序和行政复议程序进行办案时,出现使案件暂时无法结案的两种情况,从而使案件必须依照行政诉讼程序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程序处理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
50、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主体为了保障行政管理行为有序、继续进行并最终实现行政执法效果,依法采取的对正在危害或将会危害社会利益,正在妨害或将会妨害国家行政管理的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和行为自由加以暂时性限制,使其维持一定状态的强制手段。
51、对渔政人员惩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调离渔政执法岗、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公职、刑事处罚
52、渔业行政处罚程序中的表明身份和调查取证说明理由和听证书面决定和告知权利都是必经程序,违反这些程序的具体行政行为就属无效。
53、目前,我国的行政复议机关主要有原处理机关、原处理机关的上级主管机关、特设的复议机构类型。
54、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对于提出申请复议的案件,应认真进行复查,在复查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全错全纠、部分错部分纠的原则。
55、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被告对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或不作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为的证据、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56、建立渔政案件案卷的归档管理制度,其主要作用有提高执法水平、提高管理决策
57、移送案件案卷是交办、报送、移送的渔业违法案件结案后的案件处理。
58、申领捕捞许可证应具备的渔业船舶检验证书、渔业船舶登记证、书符合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条件,方可发给捕捞许可证。
59、自《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生效之日起,过渡性安排开始实施,有效期为4年,在过渡期内,各方应采取措施,按规定逐年削减在另一方一侧水域作业的渔船数量。60、海洋渔业捕捞许可证和内陆渔业捕捞许可证的使用期限为5年。其它种类渔业捕捞许可证的使用期限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但最高不超过3年。
61、对渔政人员奖励的种类主要分为奖品和奖金、嘉奖和授予光荣称号、记功、升级和升职
62、渔政办案主要有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听证程序、特别程序 63、渔业行政处罚决定的效力有公定力和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64、发现外国人、外国船舶渔业违法案件时,应迅速向省(区)渔政管理部门报告,同时报海区局渔政渔港监督处,报告的内容包括船舶的位置、国籍和船名号
65、查处的外国船、外国人渔业违法案件结案后5天内,负责查处的机关将案件执行情况填写成《外国船外国人渔业违法案件结案报告书》,并《询问笔录》《渔业行政处罚决定书》一起报所在省级渔业管理部门,同时上报海区局。抄报同级人民政府外事管理部门。66、省级以下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对外国人、外国船舶渔业违法案件作出正式处罚之前,负责查处的机构必须将侵渔或违法事实和处罚意见,报省级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同意后,方可正式实施处罚。
67、涉嫌违规渔船抗拒登临检查或开车逃跑,渔政船应立即将情况报告主管部门请示,同时对渔船进行监控、追赶、必要时强行登临检查
68、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渔业生产经营活动。
69、由中越北部湾渔业联合委员会每年确定双方在共同渔区内作业的渔船数量。经双方商定,协定生效的第一年,中方进入共同渔区越方一侧作业的渔船数量为1543艘,其中拖网渔船不超过617艘,单船功率范围为60—400马力,单船平均功率为137马力,总功率为211391马力。
70、海洋大型捕捞渔船为主机功率大于等于441千瓦。
71、渔政检查的主要内容①检查渔船②检查证件③检查渔具、渔法④检查渔获物⑤检查禁渔区和禁渔期⑥检查渔业水域环境⑦检查渔业生产秩序⑧检查在我管辖海域从事渔业活动的外国人和外籍渔船⑨检查渔船是否存在走私、贩私等行为⑩上级部门的授权检查
72、大中小型渔船是如何分类的?按照船长和功率,渔业船舶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类,(一)大型渔船:总功率≥600HP。(二)小型渔船:总功率<60HP且渔船长度<12m。(三)中型渔船:除大型,小型外,都归属中型范畴。
73、渔业船舶管理的配套证书有哪些?所有渔业船舶都必须持有渔政、渔监、船检和公安等部门核发的渔业许可证书、渔船检验证书、渔船登记证书、渔业船舶航行签证簿、职务船员证书、船舶户口簿和出海船民证,方可按其许可内容进行生产、运输、补给等操作。74、渔业资源管理的任务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一)保证国家渔业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和严格保护渔业资源;
(二)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为渔政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努力使渔业资源维持在一个固有的数量水平上,以保证获得最大持续的渔获量;
(三)加强对渔业自然环境的监督与保护;
(四)积极开展渔业资源的增殖活动;
(五)维护国家渔业权益。75、渔业行政管理的意义?
(1)渔政管理是渔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3)(4)渔政管理是渔业生物资源属性的客观要求。渔政管理是市场失灵的必然选择。
渔政管理是解决“人与稀缺资源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渔业生物资源”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5)渔政管理是维护国家渔业权益和开展渔政管理国际合作的要求。
76、渔业行政管理的目标? 1)建立和维护渔业活动秩序。2)保证渔业经济增长。3)提高渔业经济效率。4)维护社会公正。
5)维护渔区经济和社会稳定。
6)追求渔业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渔业环境。
7)维护国家主权和渔业权益以及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国际渔业经济秩序。77、设置渔业行政管理机关的原则?
1)法制原则,依法设置时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2)行政效率原则,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之一。3)适应渔业经济发展和渔业公共管理事务需要原则
4)便民原则,渔政管理是由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物品,便民是开展渔政管理工作的原则之一
78、渔政公务人员的权利?
1)享有与所负责的渔政管理工作相适应的工作条件
2)非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 3)获得工资报酬、福利和保险待遇的权利 4)参加培训的权利
5)对渔政部门负责人和渔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6)提出复核和申诉以及控告的权利 7)辞职的权利
79、渔政公务人员的义务? 1)模范地遵守法律和法规
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认真履行渔政管理职责 3)遵守行政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80、渔政和渔监的是如何分工的?渔政职能: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渔业许可(捕捞许可,渔船许可,养殖许可等等),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渔业生产秩序管理。渔监职能:船舶航行、作业的安全管理,渔港、渔业专用港区的港航安全秩序管理及各种设施管理,渔港水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由各级渔港监督机构依法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81、渔政检查员和渔业行政执法官员权限有什么不同?渔政检查人员和渔业行政执法官员的检查监督权集中在“检查”和“处罚”两个方面,其一,渔政检查人员执行公务时,有权登临渔业船舶和进入与渔业资源有关的经济活动场所,对有关证件、船只、生产工具、渔获物等进行渔业检查和渔政办案取证活动。其二,对违反渔业法律、法规的行为,渔业行政执法官员有权责令其停止,并依法行使相应的行政处罚权。
82、A类渔区、B类渔区、C类渔区和D类渔区是如何划分的? A类渔区: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及北部湾等海域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向陆地一侧海域。B类渔区: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的协定确定的共同管理渔区、南沙海域、黄岩岛海域及其它特定渔业资源渔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C类渔区: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及其它我国管辖海域中除A类、B类渔区之外的海域。其中黄渤海区为C1、东海区为C2、南海区为C3。D类渔区:公海。83、禁用的渔具和渔法是指哪些渔具与渔法? ①禁止双层网囊拖网作业②禁止低于最小网目的拖网作业:网具网目的最小内径39mm③大型流刺网④声学鱼法⑤电、毒、炸鱼⑥高压水枪⑦鱼鹰捕鱼
84.渔业违法的法律责任:
1)尚未构成犯罪的 → 行政法律责任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
2)已构成犯罪的 → 刑事法律责任 ← 司法机关 85、渔业法的制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于1986年1月20日公布,自1986年7月1日起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于1987年10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10月20日发布。
3)2000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渔业法的决定》,并于2000年12月1日起实施。
4)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86、渔业法的适用的效力
1)地域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滩涂、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
2)生效时间:1986年7月1日;2000年的修改决定,于2000年12月1日生效。3)有效对象:在《渔业法》发生效力的地域从事渔业活动的任何单位或个人。
87、渔业法的主要内容:渔业生产的基本方针;养殖业;捕捞业;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渔业监督管理;对外国人、外国渔船在我国管辖水域从事渔业活动的管理;法律责任等。88、渔业生产的基本方针:《渔业法》第3条规定: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
41、港澳流动渔船(以下称流动渔船)是指持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或澳门特别行政区船籍,并在广东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备案的渔船。
42、一般程序是指在特定的条件,按照简易的方法、步骤在违法行为发生地当场裁决渔业违法案件的过程和顺序,它是相对立案程序而言的程序。
43、渔业行政处罚是渔业行政执法机构依法对违反渔业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的一种处罚。
44、现场笔录:现场笔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当场处罚或其他处理时,由于事后难于再取证,而在现场作的文字记载材料。
45、即时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人身健康与财产安全,直接依法对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即时性强制措施的行政行为。
46、渔政人员的纪律,是指每一个渔政人员在执行公务、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47、渔业船舶:指从事渔业生产的船舶以及属于水产系统为渔业生产服务的船舶
48、渔政办案程序,是指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对渔业行政违法案件依法查处时必须遵守的方式、步骤和过程的总和。
49、渔政办案的特别程序
是指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依照渔政办案的一般程序和行政复议程序进行办案时,出现使案件暂时无法结案的两种情况,从而使案件必须依照行政诉讼程序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程序处理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
50、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主体为了保障行政管理行为有序、继续进行并最终实现行政执法效果,依法采取的对正在危害或将会危害社会利益,正在妨害或将会妨害国家行政管理的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和行为自由加以暂时性限制,使其维持一定状态的强制手段。
58、申领捕捞许可证应具备的渔业船舶检验证书、渔业船舶登记证、书符合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条件,方可发给捕捞许可证。71、渔政检查的主要内容①检查渔船②检查证件③检查渔具、渔法④检查渔获物⑤检查禁渔区和禁渔期⑥检查渔业水域环境⑦检查渔业生产秩序⑧检查在我管辖海域从事渔业活动的外国人和外籍渔船⑨检查渔船是否存在走私、贩私等行为⑩上级部门的授权检查
72、大中小型渔船是如何分类的?按照船长和功率,渔业船舶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类,(一)大型渔船:总功率≥600HP。(二)小型渔船:总功率<60HP且渔船长度<12m。(三)中型渔船:除大型,小型外,都归属中型范畴。
73、渔业船舶管理的配套证书有哪些?所有渔业船舶都必须持有渔政、渔监、船检和公安等部门核发的渔业许可证书、渔船检验证书、渔船登记证书、渔业船舶航行签证簿、职务船员证书、船舶户口簿和出海船民证,方可按其许可内容进行生产、运输、补给等操作。
74、渔业资源管理的任务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一)保证国家渔业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和严格保护渔业资源;
(二)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为渔政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努力使渔业资源维持在一个固有的数量水平上,以保证获得最大持续的渔获量;
(三)加强对渔业自然环境的监督与保护;
(四)积极开展渔业资源的增殖活动;
(五)维护国家渔业权益。75、渔业行政管理的意义?
(1)渔政管理是渔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渔政管理是渔业生物资源属性的客观要求。(3)渔政管理是市场失灵的必然选择。
(4)渔政管理是解决“人与稀缺资源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渔业生物资源”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
(5)渔政管理是维护国家渔业权益和开展渔政管理国际合作的要求。
76、渔业行政管理的目标? 1)建立和维护渔业活动秩序。2)保证渔业经济增长。3)提高渔业经济效率。4)维护社会公正。
5)维护渔区经济和社会稳定。
6)追求渔业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渔业环境。
7)维护国家主权和渔业权益以及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国际渔业经济秩序。77、设置渔业行政管理机关的原则?
1)法制原则,依法设置时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2)行政效率原则,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之一。3)适应渔业经济发展和渔业公共管理事务需要原则
4)便民原则,渔政管理是由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物品,便民是开展渔政管理工作的原则之一
78、渔政公务人员的权利?
1)享有与所负责的渔政管理工作相适应的工作条件
2)非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 3)获得工资报酬、福利和保险待遇的权利 4)参加培训的权利
5)对渔政部门负责人和渔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6)提出复核和申诉以及控告的权利 7)辞职的权利
79、渔政公务人员的义务? 1)模范地遵守法律和法规
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认真履行渔政管理职责 3)遵守行政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80、渔政和渔监的是如何分工的?渔政职能: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渔业许可(捕捞许可,渔船许可,养殖许可等等),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渔业生产秩序管理。渔监职能:船舶航行、作业的安全管理,渔港、渔业专用港区的港航安全秩序管理及各种设施管理,渔港水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由各级渔港监督机构依法组织实施监督检查。81、渔政检查员和渔业行政执法官员权限有什么不同?渔政检查人员和渔业行政执法官员的检查监督权集中在“检查”和“处罚”两个方面,其一,渔政检查人员执行公务时,有权登临渔业船舶和进入与渔业资源有关的经济活动场所,对有关证件、船只、生产工具、渔获物等进行渔业检查和渔政办案取证活动。其二,对违反渔业法律、法规的行为,渔业行政执法官员有权责令其停止,并依法行使相应的行政处罚权。
82、A类渔区、B类渔区、C类渔区和D类渔区是如何划分的? A类渔区: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及北部湾等海域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向陆地一侧海域。B类渔区: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的协定确定的共同管理渔区、南沙海域、黄岩岛海域及其它特定渔业资源渔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C类渔区: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及其它我国管辖海域中除A类、B类渔区之外的海域。其中黄渤海区为C1、东海区为C2、南海区为C3。D类渔区:公海。83、禁用的渔具和渔法是指哪些渔具与渔法? ①禁止双层网囊拖网作业②禁止低于最小网目的拖网作业:网具网目的最小内径39mm③大型流刺网④声学鱼法⑤电、毒、炸鱼⑥高压水枪⑦鱼鹰捕鱼 84.渔业违法的法律责任:
1)尚未构成犯罪的 → 行政法律责任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
2)已构成犯罪的 → 刑事法律责任 ← 司法机关 85、渔业法的制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于1986年1月20日公布,自1986年7月1日起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于1987年10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10月20日发布。
3)2000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渔业法的决定》,并于2000年12月1日起实施。
4)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86、渔业法的适用的效力
1)地域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滩涂、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2)生效时间:1986年7月1日;2000年的修改决定,于2000年12月1日生效。3)有效对象:在《渔业法》发生效力的地域从事渔业活动的任何单位或个人。87、渔业法的主要内容:渔业生产的基本方针;养殖业;捕捞业;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渔业监督管理;对外国人、外国渔船在我国管辖水域从事渔业活动的管理;法律责任等。
88、渔业生产的基本方针:《渔业法》第3条规定: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
第五篇:渔政管理情况探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各级政府也逐渐把环境保护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于水生动物环境的管理在国内相当一部分地区一直是薄弱环节,管理体制及措施都处于不完善境况。因此,水生动物环境遭受的破坏较其它物种更加严峻。一些河流水域的水生物种已濒临灭绝,满河只长满了菁苔和小虫子,笔者和有时之士无不痛
心疾首。现就正安渔政管理情况进行初步探讨,希予广大同仁一起探索在渔业行政管理中需要采取的对策,以供部门及政府决策参考。
1、正安水域条件及水生动物品种
正安位于黔北高原,与重庆市南川接壤,地貌复杂,水系发达,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大,岩溶分布广泛,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适宜众多鱼类栖息繁衍,使之鱼类品种多,产量大。以芙蓉江、清溪河、林溪河、流渡河、猛溪河、马溪河、桥溪河、跳蹬河、龙溪河、洪溪河及谢坝河为主的江河、小溪561条。有河流面积78500亩,沟渠面积25000亩,堤坝面积4500亩,水库面积2400亩,坑塘面积600亩,稻田面积313500亩(其中可养鱼稻田面积13万亩)。有渔类品种(或亚种)98个。其中经济鱼类和常见鱼类有:鲤科—马口鱼(桃花鱼)、高体鰟鮍(火甲子)、中华鳑鮍(鰟鮍)、麦穗鱼(麻麻神)、刺鲃、中华倒刺鲃(青鱼)、泉水鱼(油鱼棒)、鲤鱼、土鲫、正安鲫、草鱼、鲢鱼、鳙鱼等;鲶科—南方大口鲶(年鱼);鲃科—黄腊丁、二胡仔;合鳃科—黄鳝;鳗鲡科—白鳝;平鳍鳅科—石爬子等。谢坝河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两栖动物大鲵,俗称娃娃鱼。此外,还有鳖、蛙、龟、黄鱼、螺、蚌、蚬等。人工养殖品种主要有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甲鱼等。1985年从广东、江西引进埃及胡仔鲶和荷包红鲤。
2、渔业政策及措施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实施后,正安县在“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成立“渔政监督管理站”,负责全县渔政管理工作。县人民政府还制定《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发展渔业生产意见的通知》,渔政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渔政站以法律为依据着力整顿江河渔业秩序,严厉打击电、毒、炸等非法渔业行为,同时在全县推行河道分段承包制,实行渔政部门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使渔业秩序好转,江河渔业资源逐渐恢复。1994年贵州省渔业主管部门到正安实地调查后,把正安河道分段承包制的经验向全省推广。
1996年正安县畜牧局、正安县公安局以“正牧字(1996)04号”文件转发《农业部、公安部关于严禁炸鱼、毒鱼及非法电捕作业的通告》的通知。2000年新渔业法实施,为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正安县人民政府和道真县人民政府于2001年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两县界河渔政监督管理的协调会议纪要》,结束两县界河管理权限的混乱局面。2002年4月,正安县人民政府批复渔政站《关于渔业水域核发养殖使用证的请示》。同年12月6日发布《正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渔政管理的通告》,进一步理顺渔业生产关系和渔业生产秩序。从此,正安县渔政站把书写宣传标语,在集镇及有河段的公路沿线出动宣传车宣传渔业法律法规,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河道巡逻作为渔政管理制度长期执行下来。2003年3月3日,正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切实抓好春季禁渔工作的通知》。2004年9月县畜牧水产事业局发出《关于开展打击电、毒、炸等非法渔业行为统一行动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渔船安全管理的通知》,均明确规定,由渔政部门依法取缔一切非法渔船和严厉打击非法渔业行为。2006年11月8日,由畜牧局水产事业局主持召开“正安县渔业资源保护工作会”,参会人员主要有河道承包管理者和部分渔场养殖户代表,统一了境内渔业生产人员的认识。通过一系列工作,全县渔业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渔业生产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3、渔政案例
渔政案件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取证困难等特点。作业手段有炸鱼、毒鱼、网捕、电捕、塞壕、滚沟、排沟、鱼鹰作业等非法行为。非法渔业人员面广,有国家机关干部、职工,有无业游民,有普通百姓及未成年人。境内渔政力量又尤其薄弱,在管理上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个案选介:
1990年9月1日上午十一点左右,时任格林区太平乡某副书记煽动群众干扰阻止养鱼专业户任锡奎捕鱼事件,造成人员受伤。被当是在场的县公安局治安科干警和渔政站负责人采取果断措施制止。此事件已在《公安工作简报》第二十期上通报。
2003年10月18日,10余人在石联河石桥下游200米处用电捕鱼,县渔政站接到举报后立即派人赶到现场收缴电鱼网和其它工具。电鱼人翁某、李某等仗着其人多势众,打伤护渔人员翁礼海强行抢夺电鱼机逃跑。此案后来移交凤仪镇派出所处理。
2004年7月26日下午,石联河冷水塘发现大量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