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社工+志愿者”模式,共建幸福和美家园
<作品主题:社工与志愿者服务>
探索“社工+志愿者”模式,共建幸福和美家园
<点子内容>
推动社工组织与志愿者组织交流与合作,探索具有中山特色的“社工+志愿者”新模式,在服务中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合力构建幸福和美家园。
<点子解释说明>
“社工+志愿者”模式的背景
中山人具有“博爱”的传统美德,志愿服务起步早,已有近20年的历史;基础扎实,全市24个镇(区)均登记注册(青年)志愿者协会,279个社区(农村)均建立志愿者(义工)服务站,目前注册志愿者约16万人;服务广泛,开展敬老助残、扶贫济困、环保宣传、文化下乡、医疗健康等多维度服务,成立了应急、红十字、助残、消防等专业化队伍。社工工作这几年在中山的发展也很迅速,目前全市拥有社会工作资格证的有238名,14家社工服务机构的150名社工人才直接向各镇区开展专业服务,同时通过尝试建立一批“社工员”,作为专业持证社工人才的补充。
“社工+志愿者”模式的价值及目标
“社工+志愿者”模式的探索,能够发挥社工与志愿者的天然互补优势,实现社工专业技能和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的结合,实现社会服务的点的突破和面的铺开,实现社会需求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需求,对有效地缓解社会问题,促进和谐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社工+志愿者”模式的长期目标是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联动机制,“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协助社工”从而更好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善治。
“社工+志愿者”的问题和难点
目前而言,社工与志愿者之间的合作数量不多,合作程度不深。主要由于几个方面造成:一是社工归口民政局管理,志愿者由文明办统筹,主要力量集中在共青团和红十字会,合作的机制尚不畅通,平台尚未搭建;二是社工工作发展时间不长,社工从业人员多为大学刚刚毕业,有一定专业技能但缺乏社会实践,与志愿者合作的过程中并未展示自己优势,往往还需要志愿者指导;三是社工工作与志愿服务交叉重叠太多,社工与志愿服务的边界不清,领域不分,层次不明。大家的项目、对象都相近,而资源的分配不均则造成双方的误解与矛盾;四是宣传有待加强,目前社会特别是志愿者对社工的认识还有待高。
“社工+志愿者”的实现路径
根据上述种种情况,笔者认为处理“社工+志愿者”联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推进:
1、政府搭台,社工、志愿者唱戏。由民政局、文明办、团市委等单位牵头,由社工协与市志愿者联合会、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具体承办,搭建“社工+志愿者”联谊会的架构,由各部门指派代表,并会同社工、志愿者骨干担任理事,协调“社工+志愿者”项目的运作。以联谊会这种比较轻松的形式,一方面是淡化官方色彩,易于社工与志愿者的接受,另一方面其职能更多体现在交流、合作,而非规制、管理。
2、社工与志愿者互相认同。“了解—熟悉—认同—合作”是社工与志愿者能够合作的必然路径。社工与志愿者的认同感不是搭建一个架构、发一份文件就可以立刻解决的,除了要加强
对社工的宣传力度外,社工作为受薪人员,也应该主动的迈出一步,与志愿者交流,比如以个人身份加入志愿者组织,参与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建立友谊,树立权威。
3、社工与志愿者共同培训。按照到2015年每1万名社工中需要配备5名专业社工的目标推算,中山未来需要超过1500名社工,但以目前的社工人才数量来看远远不够,加强培训,特别是将社会服务较有经验、对中山本地情况熟悉的志愿者引导去考取社工资格,成为扩大社工队伍首要选择。培训还是增进双方认同的良好平台,培训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也可以通过个案讨论沙龙、分享会的形式开展。
4、社工与志愿者相互任职。在沟通加强、互信增进的基础上,可以尝试骨干的相互任职。如社工骨干担任志愿者组织的技术顾问、培训师、理事之类的职务,并可以个人身份竞岗志愿者组织的内部具体职务;志愿者骨干亦可担任社工机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骨干任职也为了机构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社工组织与志愿者组织的合作。一是具体项目合作,社工机构可以把自己的项目梳理、分包,专业技能较强的由社工跟进,普遍性、常规性服务可以交给志愿者组织开展;二是机构之间的合作,社工机构可以与所处镇(区)、社区(农村)志愿者组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培训、督导、服务支撑方面开展合作。
6、其他方面。在资金资源方面,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社工+志愿者”的投入,在财政划拨专项经费支持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福利彩票公益金等捐赠资金中提取部分资金设立“社工+志愿者”联动专项资金。在人才发展方面,探索建立人才选拔机制,在选拔招录公务员、入户政策上面向优秀社工人员、志愿者骨干倾斜。在合作模式方面,除了现有的社工机构与志愿者组织合作,也鼓励社工机构招募成立志愿者队伍,志愿者组织注册成立社工机构,实现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篇: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和美家园
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和美家园 工 作 简 报
(2012年第2期)
中山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5月13日
【综
合】
薛晓峰书记在省党代会期间晒中山和美画卷 / 3 中央文明办下发2012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方案 / 4 市公安局等部门和镇区部署迎测评工作 / 6 【公共环境•洁美】
我市大力加强市容环境整治 / 8 我市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 / 9 简讯3则(市城管执法局、西区、民众镇)/ 12 【公共秩序•文明】
4000辆公共自行车助市民绿色健康出行 / 12 中山广播电视台大力宣传“斑马线礼让行人” / 14 简讯7则(市公安局、市食药监局、市交警支队等)/ 14
43亿元,比增67%。坚持“交通先行再先行、公交优先再优先”,“十二五”计划投入320亿元,投资强度比“十一五”多出四倍。去年投入上亿元用于公交车辆购臵、乘车优惠补贴等,公交出行人次提高30%以上,分担率达20%。规划建成60公里中心城区慢行系统,4000辆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今年将再增加3000辆。去年启动“绿化月”活动,市镇两级带动社会共投入11亿元新种树木30万株,其中社会投入占六成;今年又掀起“全民修身绿化月”新高潮,共有10万多市民参与其中,筹集认种认养资金3000多万元,种下主题林300多处、苗木30万株,“城在林中”的理想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全面启动中山的母亲河——岐江河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工程的“岐江夜游”已经开通;今明两年,将计划投入60亿元,全面启动全市雨污分流工程……据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认为从民生工程中获益,“基本满意”以上评价的占九成半。
中央文明办下发2012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方案
近日,中央文明办下发了2012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测评方案,共依据3个测评体系组织实施。3个测评体系分别是《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2012年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2012年版)》《全国志愿服务工作测评体系(试行)》。
《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2012年版)》共分为重点工作、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活动、公共关系5个测评类别、30个测评项目,总分为100分。其中:(1)重点工作占29
分,共含学雷锋活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网络文明传播、市民评价9个测评项目;(2)公共环境占22分,共含公共场所环境、街巷环境、市场环境、小区环境、餐饮店环境、市民评价6个测评项目;(3)公共秩序占18分,共含交通秩序、车站码头秩序、剧场赛场秩序、文明交通行动、市民评价5个测评项目;(4)公益活动占26分,共含志愿服务社会宣传、关爱他人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阵地、市民评价7个测评项目;(5)公共关系占5分,共含社区人际关系、窗口行业服务、市民评价3个测评项目。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2012年版)》共含9个测评项目,总分为100分,其中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占10分、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占22分、中华经典诵读占12分、心理健康教育占9分、乡村学校少年宫占11分、学校教育占11分、家庭教育占4分、社区教育占6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占15分。
《全国志愿服务工作测评体系(试行)》是今年新增加的体系,其内容与《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2012年版)》中涉及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基本一致。
以上3个测评体系均采用材料审核、问卷调查、网络(媒体)调查、实地考察4种方法进行测评。
目前,市创建办、市文明办正抓紧对测评体系的各项测评内容进行任务分工,随后将印发市各部门、各镇区落实。同时,还
和时限,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三是每月对各村(社区)、各单位(部门)开展模拟测评;四是部署交通秩序、城镇管理、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社会文化环境和窗口服务行业方面的整治工作;五是充分利用刊物、有线电视、手机等载体,提高广大市民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度。
【公共环境•洁美】
我市大力加强市容环境整治
4月25日下午,我市迎接2012年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市容环境整治动员大会在市体育馆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颖,市政府副市长贺振章,市政府副秘书长吕东玲,市城管办主任梁叶章和市文明办主任彭晓新等领导出席会议。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城管执法局等14个部门领导,火炬开发区、石岐区等“六区两镇”的有关领导以及城管执法队员、城管志愿者、社区和物管公司人员等共600多人参加动员会。吕东玲副秘书长主持会议。
市城管办主任梁叶章部署市容环境整治行动。他要求:市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协助责任单位整改;各责任单位要将全国文明城市迎检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工作方案、逐条分解任务、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人员责任,主要领导为迎检工作第一责任人。各责任单位的迎检工作实效将作为城市管理工作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对责任落实不到位或被上级扣分、通报的,市城管办将提请市委、市政府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石岐区办事处、市住建局、东区夏洋社区居委会代表在会上作表态发言。
贺振章副市长作动员讲话,要求调动各方力量,协同作战,攻克一批跨镇区、跨部门的难题,解决一批久拖不决的问题,消除一批影响市容市貌的顽疾。特别是要解决垃圾屋和垃圾运输管理、重点区域“脏、乱、差”、运泥车管理等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最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颖宣布专项整治工作启动。
4月26日下午,市文明办、城管办组织市国资委、工商局、中汇集团、城管执法局和六区二镇的有关领导,对中心城区部分市场管理情况进行进行了细致检查,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市场周边卫生差,路面的清扫不够及时,垃圾包、果皮、纸屑随处可见;二是乱张贴、乱张挂、乱涂写问题突出;三是货车、摩托车、三轮车等车辆无序停放;四是商户占道经营现象较为常见,无照流动摊档也比较多;五是垃圾收集设施、公厕缺失,管理不到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场检查后,检查人员对上述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要求六区二镇参照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双百市场工程”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作用,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做好市场管理工作。
我市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
4月21日,中山市纪念爱国卫生运动60周年暨“健康大讲堂”
简讯3则
市城管执法局从4月中旬起将全局干部职工分成3个工作组下沉到各镇区,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开展“地毯式”排查,及时将排查出的问题反馈给所在镇区进行整治。如巡查中发现石岐区利沙废品收购场一带的环境脏乱差,石岐区非常重视,决定拨出15万元专项资金对其进行围蔽。
西区各社区“创文”积极开展。沙朗、后山、西苑社区集中清理卫生垃圾死角、绿化带等,并对群众进行“人人爱卫生,和美家园靠大家”的文明宣传。烟洲社区充分利用各物管小区的宣传栏、楼梯宣传栏等进行宣传,并组织人员清理长洲大道、烟洲大道两旁的涂写和招纸广告共315处。
民众镇将垃圾收集处理列入2011“十大民生工程”,并已规划建设3个垃圾转运站,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已建成投运,污水处理规模1万吨/日,服务面积约3.6平方公里。几年来民众镇的环境治理取得成效,2009年被命名为“全国优美乡镇”,2011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
【公共秩序•文明】
4000辆公共自行车助市民绿色健康出行
2010年以来,我市建成城市绿道约58公里,省立绿道182.7公里全线贯通,4000辆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二期计划投入3000
辆公共自行车,以绿道为架构的城市慢生活、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蔚然成风。
中山的绿道由省立绿道和城区绿道两部分组成。其中省立绿道经过中山的有珠三角绿道网规划1号线和4号线,中山区域内总长约182.7公里,已经在2010年10月贯通。城区绿道网一期绿道工程从去年4月底启动建设,共有30段道路开始建设绿道。至去年6月底止,一期工程及部分二期路段已完成施工,建设里程达57.578公里,涵盖中心城区孙文东路、松苑路、博爱路、华柏路等主要路段。城区绿道和省立绿道一起,将中山各类绿化节点、历史人文景观、乡村特色景点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城乡居民共同享有、共同参与的绿道网络体系。除了城区绿道外,中山市各镇区也正建设第三级绿道,改善镇区交通环境。
随着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中山首期在主城区布臵18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配套4540个桩位,共投入4000辆公共自行车。第二期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将投入3000辆,公共自行车服务延伸到镇区,目前,规划方案已提交市政府审批。二期公共自行车3000辆将延伸到火炬开发区、五桂山区、港口镇及板芙镇等地,计划配桩位4570个及租赁服务点135个。同时,在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区域内,根据市民对租赁服务的反映集中的意见,计划增配桩位1100个及租赁服务点28个。
绿道和公共自行车正积极引导市民改变出行方式,践行低碳、环保的出行观念,让更多原摩托车使用者和部分小汽车使用者转为自行车出行,降低小汽车的出行量,缓解因中山市快速增
314
镇已累计查获无证(照)企业160家,立案处理160家,结案107宗,处罚经营者107人、业主11人,其中57名无证(照)出租厂房业主和2名经营者被纳入黑名单。
民众镇“内治外联”开展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整治,行动中共出动执法人员58人次,出动执法车辆29车次,检查企业(个体工商户)722户次,立案查处无照经营案件18宗。
【公共关系•和谐】
我市首创的外来人员积分制获广东治理创新奖
5月6日上午,由南方日报主办的“广东治理创新奖颁奖仪式暨专家论坛”活动在广州举行,我市的“外来工积分入户探索”项目获广东治理创新奖的社会管理奖。副市长、市社工委副主任、市公安局局长谭培安代表市政府参加了颁奖仪式。
在颁奖仪式上,主办方对中山探索推行积分入户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其颁奖词称:中山市2009年以来,在全国率先推行流动人员积分入户制度,妥善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户籍及子女享受义务教育问题,撬开了户籍制度的坚冰,探索了一条解决有限公共资源公平分配的现实路径,具有深远的标本意义。这一“善政”在全省的推广,让更多“春天里”的梦想成真。
谭培安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他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数千万外来工用汗水创造了“广东速度”、“中国制造”的奇迹,但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依然是一道他们难以逾越的藩篱。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一个理念、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模式,实施外来人员积分制等一系列举措,初步走出了一条以包容增长、共享共建理念为引领,有效破解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两个二元结构,真正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平等发展机遇的新路子。积分制实施两年来,共有1.5万名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入户或入读公办中小学。
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
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中作用日益凸显。5月10日,全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200多位社会工作者有了一个大家庭,将在我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成果交流、规范社工行业发展和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副市长、市社工委副主任杨文龙出席成立大会。
我市2009年底正式启动社会工作试点工作,到2011年底,实现社会工作镇区全覆盖,并打造出了“一镇一品”社工服务品牌,全面介入城市社区、村改居社区、农村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困难家庭、企业务工人员等众多服务,构建起城乡统筹、社区与系统(院舍)兼顾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
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管理服务的人才支撑,也是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加快培养社会工作本土人才,克服当前社
718
市青少年宫举行话剧义演为地贫患儿筹款13万
由团市委主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承办的原创小剧场话剧《2014》于5月11日晚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为地贫患儿陈朝晖筹款137025.9元。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梁丽娴与近500名观众一起见证真爱的力量。
9岁地中海贫血患者陈朝晖现在每个月都要输血、打针,每月需花费3000元以上治疗费用,只有靠爸爸收废品来赚取医药费和生活费。他们是湖南衡阳人,现住在员峰村出租屋内。小朝晖每个月有10天以上的时间需要打针,每次打针时间需要8个小时以上,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生命仅剩6年。她的家庭已无力承担这笔高额的医药费。
为了帮助身患地中海贫血症的9岁患者陈朝晖治病,演出前期主办单位举行“观·爱”——原创话剧《2014》义演筹款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迄今为止共筹得善款137025.9元。
在感动的气氛中,《2014》开演。这是我市首部原创小剧场话剧,取名“2014”,除了取“爱你一世”的谐音外,亦寓意爱与希望。市青少年宫主任吴海洋表示,青少年宫创作话剧《2014》,探索真爱的意义,并希望能把爱延伸出去。
简讯2则
市红十字会5月8日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学雷锋、齐修身、做好人”——纪念世界红十字日志愿者事迹宣讲会。三乡工人
业余艺术团团长杨成等4名志愿者宣讲了自己的志愿心路历程。450名红十字会理事、镇区、学校代表及市志愿者联合会的志愿者代表参加了活动。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近日举办“收藏美丽,爱心助学”民间珍藏义卖义拍助学活动。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梁欣基以及本土画家胡焕良、陈兆康、李仁康、梁静雯等都拿出自己的画作捐给活动主办方,希望把拍卖所得的钱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
【未成年人•关爱】
我市发放安全教育读本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4月20日,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邮政局在中山分会场联合举行了中山市《中小学生幼儿安全教育读本》赠阅仪式,这标志着我市正式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教育活动。
2012年4月-2013年7月,我市将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各镇区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自行安排活动。我市从5月份开始,把由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中小学生幼儿安全教育读本》分期分批发放给我市各中小学生。同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可以以认捐的方式参与活动。我市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学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活动进行评选,并将对活动组织好、参与率高、取得良好效果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122
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不同主题和内涵出发,从老百姓最普遍最深刻的爱国爱乡情结出发,结合“全民修身行动”,引导人们增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家乡的情感。
一是大力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心组织开展全市性的重点活动项目,使每个传统节日都成为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时机。例如在端午节前后,中山各镇区都会结合水乡特点,开展五人龙舟比赛等活动,展现中国人积极进取、勤劳刻苦、团结协作的传统美德,以及中山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面貌。重阳节期间,中山很多村镇都会举行“千叟宴”、敬老慰问、老年人团聚饭等各式各样的敬老活动,邀请70岁以上的长者共赴盛会,并为“敬老之星”、“光彩寿星”等颁奖,弘扬孝老爱亲的风气。
二是积极培育“博爱”精神。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博爱”精神是这座城市的特色,契合了“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是中山市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宝贵财富。为了进一步彰显春节普天同庆、幸福美满的主题,1988年春节我们首次举办了“敬老万人行”活动(慈善万人行前身),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情大爱。25年来,我们把这一活动品牌坚持下来,每年都会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隆重举行“慈善万人行”活动,发动社会各界积极捐款,累计募款达8.4亿元,统一用于扶危济困和发展民生事业,“助人为乐、为善最乐”逐步成为每个中山人的自觉追求。
三是着力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山市是著名的侨乡,旅居世界五大洲的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达80多万人。我市适应海外华人渴望团圆、思念故土的的心理,连续8年在春节、中
秋等重要传统节日期间,由中山广播电视台派人到海外各地采访中山籍华人华侨,摄制系列电视专题片《海外中山人》180多集,经央视四套播出后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96年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在中秋团圆之际,每两年举办一届华侨恳亲联谊活动,至今已在马来西亚、美国、澳洲、加拿大等地成功举办了8届,发挥了沟通联络世界各地中山籍乡亲的桥梁作用。
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滋养。
在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中,我们一直注重贯穿中国人的历史文化脉络,挖掘和整理当地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让群众当演员、唱主角,把传统节日办得更有文化亲近感、更具社会动员力,为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把节日活动作为展示民俗民间艺术的重要窗口。节日活动植根民间,本质上是民俗活动。我们注重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吸引更多的文化能人、民间艺人来参与节日文化活动,着力提升节日的文化层次和艺术水准。一些曾经销声匿迹的传统民间艺术,在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活动中得到新生,醉龙舞、黄圃飘色、古镇云龙、沙溪鹤舞和凤舞、起湾沙龙、濠头金龙、西区木龙等民间艺术表演迅速发展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形成中山特有的文化现象。2011年1月,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我们的节日•春节——中华长歌行》特别节目走进中山,生动展示了中山的民俗民间文化特色,播出后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反响。
二是把节日活动作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途径。如
526
报:市四套班子领导
发:各镇区,市各副处级以上单位(各镇区、各单位可将此简报打印纸质版或以电子版发至各下属单位和干部群众)中山市文明办
2012年5月13日印发
(共印200份)
第三篇:参与和美创建 共建美好家园 倡议书
参与和美创建 共建美好家园 倡议书
尊敬的广大人民群众:
创建“和美家庭”、“和美村庄”,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构建和谐烟坪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为建设文明、有序、整洁、靓丽的美好家园,营造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创建氛围,实现人人倡导“和美”理念、人人促进“和美”发展、人人共享“和美”成果的目标,为此,我们倡议:
一、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创建活动。烟坪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创建“和美家庭”、“和美村庄” 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心参与和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烟坪增添亮色。我们要主动参与,要把创建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自觉摒弃不文明行为。广大群众要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创建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创建“和美家庭”、“和美村庄”多做贡献。
二、从我做起,争当文明群众。“烟坪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烟坪的每一次变化,都需要我们辛勤的耕耘,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要热心公益,积极参加各种创建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从每一点举止言行的细微之处做起,努力争做“和美”使者;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革除陋习,倡导文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习惯;要遵纪守法,严以律己,切实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行为守则,远离“黄、赌、毒”,坚决同不文明言行做斗争,积极为“和美”创建献计献策,竭力维护烟坪文明形象。和谐社会呼唤文明群众。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用我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为创建“和美家庭”、“和美村庄”,构建和谐烟坪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探索社区工会工作模式 构建和谐温馨幸福家园
探索社区工会工作模式 构建和谐温馨幸福家园
——对城镇化新形势下农场工会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随着农场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管理区职工搬迁到场部居住,居民成份、职工生产生活方式、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工会工作如何开展,基层工会组织如何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已成为农场工会建设的重点工作。工会走进小区,如何发挥社区工会的作用,将成为农场工会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1、从外延看,职工群众对社区工会缺乏认知,群众对社区工会作用不了解,在他们看来和以前单位的工会没什么区别。如南苑工会组织建立时间不长,还停留在原工会工作模式上,对社区成立什么样的工会,到底干什么、怎么干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
2、从内涵看,因整体搬迁基层工会工作重心应向社区转移,在社区建立工会组织是工会进社区必不可少的第一步,社区工会工作到位情况,社区工会工作水平的提高,其检验的标准,是看社区工会是否起到社区党组织的助手作用,是否融于社区建设之中。工会进社区,是为了激活社区职能、丰富社区活动、健全社区机制、加强自身建设,也是为了建筑联系社区职工搭建一个平台。
3、从定位看,目前的小区工会以辖区为工作范围,工会干部一般是管理区和作业站的管理人员,各管理区刚刚配有专职工会主席,作业站工会干部身兼多职,很难有机会参加工会知识学习和培训,对工会业务知之甚少,相互沟通交流机会少,工会工作开展各自为战,缺少大工会的大局意识。小区内多种经济成份的职工,不能及时吸纳到工会队伍中来,这为社区工会组织定位带来了不确定性。
4、从差异看,工会工作不平衡,从全场工会工作发展情况来看,发展不够平衡,开展好的得到党政领导的支持,创新工作机制,扩大会员范围,把工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但还有一部分单位对工会工作不重视,工会工作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是工会经费和会费收缴难的问题仍然突出,部分单位工会经费存在拖欠问题,会员的会费缴纳不及时,直接影响到职工文化活动的开展。
5、从发展看,社区工会工作的开展还需更新观念,社区工会工作的开展,没有可照搬照抄的模式。社区工会不是单一的工会组织,只包括一种行业、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社区包罗万象,各行各业都在其中,现在社区工会还用作业站工会、管理区工会的老观念来管理社区工会工作,这是行不通的。要做好社区工会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做符合社区特点的,因地制宜,因事制宜,适应社区建设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让社区工会与社区党建、社区管 理、社区服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社区工会工作才能在社区建设中凸现亮点和特色。
二、实施内容
社区工会围绕服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社区建设,本着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党工共建的原则,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参与社区建设,共同推动社区建设。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克服固有的思维定势,创新有效的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突破陈规,敢为人先,不断推进工会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达到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维权到位、服务有为、作用明显、党委靠得住、行政离不开、职工信得过的效果。
三、工作措施
1、完善培训机制,实现素质提升到位,做到会员信息全面掌握。一是坚持培训工作的计划性。要针对社区的实际,制定出培训计划,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现实期的精神和宣传需要,制定出本的培训计划有目地的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坚持培训工作的长期性。企业的培训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平时的职工培训工作是为了用时的需要,是培养符合现代化大农业职工队伍的需要,把职工的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根本任务,坚持长期的开展,常抓不懈,才能有利于职工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有利于企 业的生存发展。三是坚持培训工作的针对性。要针对职工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思想认识,生产生活中的新问题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培训教育,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在明年农场工会将准备建好一网、办好一报、用好一栏,这样当遇到新问题时,就能利用工会网页、工会简报及宣传栏采取措施,跟上形势进行培训教育工作,达到教育提高的目的。四是坚持培训工作形式多样性。以活动代培训,通过各种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如通过办班培训、座谈会、报告会、组织演讲、各类比赛、讲座等活动,让企业职工在自娱自乐中自觉的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和自身素质的修养。五是坚持培训工作方法灵活性。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社区大课堂与家庭小书桌相结合,职工书屋与传送书袋相结合,在集中培训,提高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自学自教活动,通过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过程,更进一步的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自我约束力。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使社区工会真正做到书香工会,使社区会员达到读好书品人生的境界。六是坚持培训工作的层次性。建立会员信息库,掌握会员所有信息,针对工会会员来自不同岗位,他们的学识、认知都不尽相同,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要选择不同内容,运用不同培训形式、方法进行培训,同进要做到坚持层次培训与基础培训相结合。
2、完善组织机制,实现机构覆盖到位,做到工会组织 全面建立。在社区建立大工会,在小区建立小工会,以大会带小工会实施网格化管理,按照行业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或相邻,便于管理和开展组织活动的原则,每个片区就是一个网格。通过“网格化管理”,合理划分范围,在新苑等小区建立稳固的工会组织,形成“铁打的营盘”。将4个管理区的会员分别放在南苑、新苑、文体等片区实行双重领导双重管理。每一名会员都在新社区工会管理,又属该管理区工会管理,不管何时何地都在网格内,使管理全面化不存在盲区,一般在生产大忙季节情况下主要以生产单位管理为主,社区管理为辅,在农闲时期以社区管理为主,生产单位管理为辅。同时社区工会工作还要本着常规工作抓重点,重点工作抓典型,典型工作特色的“三抓”原则,整体提升社区工会的工作水平。
3、完善维权机制,实现民主自治到位,做到重要事情全面监督。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和职工群众民主意识的提升,对社区工会开展民主自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社区以工会为引导实施民主自治,主要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对社区的事务管理行使一定权利,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社区工会还协调司法、劳动、公安等部门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4、完善帮扶机制,实现先模引导到位,做到困难职工全面扶持。在社区工会建立帮扶中心,首先建立一份困难职工档案,掌握困难的原因。小区工会先了解、掌握上报困难职工情况,社区工会对上报名单进行核实,农场工会对新增和有疑问的逐户上门调查了解,确保了情况的准确无误。其次建立一个困难帮扶制度,规范帮扶工作流程。一是先确定帮扶对象,由个人申请,社区工会认定。二是农场工会对其进行审核。三是根据其具体情况社区工会制定和采取何种帮扶形式。四是农场工会对帮扶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五是进行回访总结。还有用好一项帮扶基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对困难职工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分可扶持和必须救助二种。对可扶持户社区工会在生产资金和技术上多支持,力争用一到三年时间使其脱困。对必须救助户社区工会要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不是身有残疾,就是患有重大疾病,生活比较困难,平时就应多照顾,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而不是只在过节时看上一眼。再就是开展一次帮扶行动,社区工会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次轰轰烈烈帮扶行动,做到困难帮扶与职工“零距离”。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使困难职工不仅在资金上帮扶,在技术上,生活上也要起到帮扶效果,充分发挥工会帮扶作用,工会干部要做帮扶第一知情人、第一汇报人、第一协调人,真正做到进职工门、知职工事、解职工难、暖职工心。
5、完善沟通机制,实现便民服务到位,做到邻里矛盾全面化解。人和人之间有接触才有了解,有了解才能沟通,有沟通才会互动。多与居民沟通,不仅可以借助丰富的表情,表达更加准确,大幅减少信息失真,还可以增进一定的了解和感情等等。建立这种感情关系,应该常“串门”。不失时机的寻找一些多接触的理由,找准沟通对象进行感情培养。所有感情的培养都会基于“串门”。尤其是如果能找到某件事情是可以令对方需要你的,那种距离感会随着这样事情的发生而消失掉。试想一下,当我们求别人办事和别人求我们办事的时候,心里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自然是谁需要帮助在心理上首先会缴械投降。这是沟通机制的精髓所在。建立“六必谈”制度。居民表现优异时必谈,及时表扬;居民出现差错时必谈,及时了解原因,纠正改进;居民获得荣誉时必谈,听取意见建议,明确更高责任和目标;居民间有矛盾时必谈,掌握事实,及时化释解疑;居民有思想有波动时必谈,了解动态,及时引导提高;居民有上访倾向必谈,掌握信息,及时了解原因,正视问题。其实,沟通是双向的。居民们知道的越多,理解就越深,对社区也就越关心。一旦他们开始关心,他们就会爆发出数倍于平时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势不可挡的力量,任何困难也不能阻挡他们。
6、完善活动机制,实现文化繁荣到位,做到文体活动全面开展。社区工会要贴近社区实际、贴近社区居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以“家文化”、“和文化”为主题,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从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充实社区文化内容,以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形式进行社区文化传播,想社区居民之所想,应社区居民之所需,解社区居民之所盼,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保持社区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的同时改掉居民生活陋习。开展“五好”家庭、“七个一”、“绣娘队”等载体活动,把文化做成产业,与自营经济相结合,使文化产业变成经济效益。
社区工会工作对农场工会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城镇化新形势下社区工作还处在思考与探索阶段,以上是我们对社区工会工作一些设想,在今后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加以改进,争取开创社区工会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模式
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
谭建光
文章来源于:《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摘要】中国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都是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新生力量,从最初的两者分离到近年的联系合作,共同在社会管理创新、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包括(一)日常服务:社工指导与志愿者实践;(二)专业服务:社工实践与志愿者配合;(三)大型服务:社工组织与志愿者实施;(四)应急服务:社工评估与志愿者参与;(五)倡导服务:社工预测与志愿者传播。伴随社会转型发展与社会建设深化,社工与志愿者的合作将形成系统机制,发挥积极功能。
【关键词】社工 志愿者 合作 服务 发展
中国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且在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创新社会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工与志愿者逐渐成为主力军,配合党和政府开展公共服务、帮助社会人群。李立国部长在《社会工作政策与实务研究丛书》的序言中指出,“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社会工作事业一定能够更加繁荣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方面一定能够发挥更大作用。”[1]李立国部长在《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的序言中也指出,“志愿服务是一项充满人性、始终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高尚事业,希望全社会动员起来、参与进去,共同为志愿服务的发展献计出力,努力把志愿服务事业推向新阶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力量、作出贡献。”[2]然而,由于原有管理体制的分离,社工与志愿者缺乏合作,造成资源分散、服务重复,削弱其社会作用。如今,一方面是党和政府鼓励“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工与志愿者的积极合作;另一方面,大量社会团体、社区机构的服务项目将社工与志愿者连接起来,探索了丰富多样的合作途径。
一、社工与志愿者:从分离到合作
我们在各种理论概念的基础上,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社工与志愿者的角色差异,即社工是通过专业学习并付出全部职业时间从事社会服务、指导社会服务专业人员;志愿者就是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服务、帮助社会人群的群体。两者角定位不同,但是服务的领域和服务的目的是相同的;两者客观存在沟通合作的基础,但是需要社会舆论的倡导和社会体制的支持。
(一)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在中国的起源
中国古代具有慈善公益、志愿服务的基础,但是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包括社团组织的针对陌生人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形式。近现代上海、广州等城市,随着外国传教士、外国慈善的进入,带来具有宗教精神的现代志愿服务,也传入一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但是,解放后就没有继续发展,而是一度中断。虽然,“学雷锋、做好事”运动具有鼓励人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特色,但是受到阶级斗争、政治运动的影响,也不是现代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的利益需求变化,就需要人与人之间重建关爱与互助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方面是广州、深圳、天津等地率先发展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是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南开大学等率先复办社会工作专业;新型社会服务及其专业化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起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1986年底,国家教育委员决定在北京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1989年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同时招收研究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3]1987年后,“从广州、天津、深圳等地率先发展志愿服务,至今已走过20年的历程,经历了‘探索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过程。”[4]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恢复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初期,是区分为理论与实践、专业与普及两条线的,相互之间没有预先的合作规划。但是,实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基层社区、农村社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就产生一些自发、自主的合作形式。
(二)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管理体制分离
中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部门分隔、机构分隔,阻碍了社会事业的顺利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诞生和发展,也受到部门利益的制约。由于发展初期的契机,社会工作归属国家民政部管理;志愿服务主要与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主,归属共青团中央管理。应该说,国家将各项社会服务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机构、团体发动和管理,有利于调查各方积极性,为事业发展提供专门依托。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造成的部门利益心态影响,客观上引发各种问题。一是接受国家委托的部门或者机构,将协助国家发展社会事业,转变为借助这一事业扩大部门利益与影响力的心态,偏离了发展社会事业的本意。二是受到相应心态的影响,其他部门、机构、团体就将社会工作看成是民政部的部门工作,将志愿服务看成是共青团的团体工作,缺乏合作发展的热情。正是受到这些狭隘观念、狭隘心态的影响,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管理协调受到制约。
(三)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专业认知分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发展路径具有区别。志愿服务是从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的探索开始,经历大型活动服务、社区居民服务、扶贫支教服务、应急救援服务等逐渐壮大,成为社会广泛传播、社会广泛参与的高尚事业。社会工作则是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教育开始,通过逐年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充实社区、农村、福利机构的专业服务。这样,两个群体的自我认知有区别。志愿者认为,只要有热情、有爱心、有诚意,就可以为社会人群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强调要有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好地发挥服务效果。
(四)走向合作: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发展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社会建设逐渐受到重视,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受到党政部门、社会机构重视的同时,不同层面的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机制逐渐建立起来。国家层面成立中华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领袖、志愿者骨干、社会工作专家、资深社工参与其中,搭建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平台。广东省率先成立“社工与志愿者合作论坛执委会”,从多方面探索合作发展的途径。北京、上海、杭州、大连等地的志愿组织主动寻求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支持,通过项目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各省市特别重视借鉴香港、澳门的经验。“香港的社会福利模式提供了一个更为灵活的组合框架,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合作的伙伴关系,公营部门(包括政府和政府资助)和市场服务(如私营老人院)的监管协调,现金服务与个人服务的共融,全民性无偿服务、全费服务和低偿服务的配合等等,都是经过理性探索而得出来的程式选择。”[5]在香港的社会服务中,各种社会工作机构、志愿服务团体、非营利组织之间呈现既良性竞争又积极合作的状态。由于政府评价社会服务的效果,着重看服务的资源整合与受益人群,而不考虑部门、机构、社团利益。这样,不论是社工还是志愿者,为了做好服务项目都会主动寻求相关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使用最大化,服务效益最大化。从国内各省市的情况看,促进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既有党和政府的政策推动;也有基层实际的服务选择;逐渐建立双方相互支持、合力服务、造福社会的最佳格局。
二、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组织形式
近年来,从城市社区与农村村庄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社工与志愿者的合作形式。许多专家学者深入基层,总结归纳和提炼升华,寻求能够复制和推广的模式。我们根据各地的经验,大致归纳几种类型。
(一)社区志愿者站的专业社工
中国大陆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是较早发展、作用较大的机构。通过民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在基层的合作,首先是城市社区建立特色各异、不同功能的服务站。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率先成立第一支社区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老年志愿者、妇女志愿者发挥特殊的作用。深圳市义工联通过莲花北等社区的试验,以志愿者站为纽带,建立起“夕阳红”志愿队、“爱心妈妈”志愿队、青年志愿队等,为社区内的老人、小孩、残疾人提供关心和服务。上海、武汉、青岛等城市社区志愿者站建设后来居上,具有许多创新特色。进入21世纪以后,社区志愿者站聘任专业社工从事管理协调工作成为普遍现象。人们发现,专业社工的介入让志愿者站的运行有条不紊,针对社区群众、服务对象的需求安排有效的服务,受到广泛欢迎。
最近几年,随着农村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成为新的趋势,发展志愿服务,成立志愿者站,成为农村社区一项富有特色、作用明显的工作。
在农村志愿服务站建设的起始,专业社会工作者就参与指导、参与服务。江西省农村社会工作者对镇、村志愿者站、志愿者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帮助策划和设计服务项目,为农户改善生产、改善生活作出贡献,受到好评。四川省在“5·12”大地震的灾后建设中,引入全国乃至外国的专业社工力量,他们在基层农村志愿者站,指导帮助群众心态恢复、关系调整、行为激励、追求发展等等方面,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的志愿者超过6000万人,并且仍然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志愿服务站,吸引大批专业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
(二)社工服务中心的志愿队伍
上海和深圳率先建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挥社工的知识与技术优势,为社会人群提供富有价值的服务。在社工进行专业规划、专业服务、专业督导的同时,也发挥现有志愿者力量的优势,探索合作的途径。上海专业社工机构既有独自招募志愿者开展服务的形式,也有与青年志愿组织、社区志愿组织、慈善志愿组织合作服务的形式。深圳市则专门制订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政策。“2007年10月25日,经多方专家的研讨,深圳市制定了社工‘1+7’文档,„„文档亦强调建立社工、义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推行‘社工+义工’模式,加强义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由于深圳市民政局邀请香港的督导力量,对初期的服务进行专业指导和评估。香港督导人员特别重视“社工+义工”模式,鼓励社工机构寻求志愿者力量的合作,就促进了资源共享。目前,社工机构寻求志愿者合作,仍然存在困难与问题,如有些社工忽视志愿者的经验,社工机构招募志愿者遇到法律、制度障碍等等。但是,越来越多的社工机构积极探索,寻找与志愿额合作的新途径,力求更好地服务有需要的人群。
(三)志愿团队的社工管理人员
目前,不论是具有党团背景、政府背景的志愿组织,还是具有民间背景、境外背景的志愿组织,都获得较快的发展壮大。一些志愿团队得到党政机构的支持,开始设置专门管理人员;一些志愿团队独立注册,成为具有自主发展的社会力量;一些志愿团队获得企业或社会机构资金支持,建立专门管理协调机制。这样,在招募、聘用专职管理人员的时候,就越来越多选择社会工作者。同时,志愿团队开展服务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素质的时候,也越来越多聘请社工专家、资深社工作为培训人员。调查发现,志愿者对专业培训的需求与社工介入专业培训管理的愿望,具有一致性。
现有的社会工作人员比较年轻,有一定的知识技术,但缺乏经验积累,对于志愿团队的培训与管理把握仍然有困难。随着社工工作经验的增长,他们对于志愿者服务有更好的把握和理解,能够更好地为志愿团队服务。这样,社会工作者的发展为志愿团队的专业管理、专业培训提供积极的支持。
(四)社工机构与志愿组织联动
在社工人员与志愿者积极合作的基础上,社工机构与志愿组织的合作逐渐密切,具有可喜的进展。从基层情况看,原来是一个部门要求成立一个服务机构,如“妇女服务中心”、“青年中心”、“老人服务中心”等等。后来,基层党政领导要求各个部门寻找服务项目中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的因素,集中建设社区(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社工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合力帮助群众,发挥综合服务功能。国家、省、市层面也积极探索双方合作的多种形式。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社工师委员会、广东社会学会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联合举办“社工与志愿者·创新社会管理”论坛,并且组建“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论坛执委会”。这样,社工代表与志愿者代表定期聚会、交流,了解相互的需求与想法,开发合作服务的项目。我们发现,这种方式有助于社工与志愿者之间增加沟通、消除隔阂,立足服务社会人群的目标,探寻合作努力的方向。
(五)教育研究促进合作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社会工作领域,专家学者率先创办社工教育,培养专业社工人才,并且输送到实际工作的第一线。这样,从理论研究、教育辅导的角度,能够理性地发现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且不断总结沟通合作的经验,提升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征稿启事中说道,“推动理论与实务工作的结合。„„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在中国的创新。社会工作是一个新学科、新专业,它的成熟与发展需要不断有新探索、新发现,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完善知识和学科体系。”[7]王思斌教授、陆士祯教授、关信平教授等一方面在培养社会工作博士、硕士、本科生时候,就教会他们注重社会资源的整合,探索社工与志愿者共同开展社区、农村服务的途径;另一方面在指导基层社工人员服务的时候,鼓励引入志愿者资源,扩大服务能力,帮助更多的社会人群。专家学者的思想观念受到重视,教育研究的知识技能得到传播,社工与志愿者的合作逐渐成为共识,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六)国际交流推动合作与发展
中国内地的社工、志愿者非常重视面向海外、港澳台地区的交流沟通。因为,毕竟外国、港澳台的社会工作具有较长的历史,内地则刚刚诞生,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许多国家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没有体制的隔阂、没有部门的分割,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群众的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服务,同时也向社工与志愿者传播新的理念,促进社会服务达到更好的效果。“优势视角取向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工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8]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就是相信受助人员拥有潜力、能力,需要发掘和激励。传入中国内地之后,深圳市提倡的“爱心奉献、助人自助”就演变成为鼓励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时候,获得自己的锻炼与充实,同时也包括帮助受助对象自我发展的要素。社工与志愿者共同吸收外国、港澳台的理念资源、经验资源,根据社会服务的需要进行丰富,产生创造性的发展。
三、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服务领域
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几乎志愿者开展的各种服务项目、探索的各种服务类型,都可以获得专业社工的指导和帮助。从我们的调查数据看,志愿者服务的领域逐渐广泛和多样。
志愿者都是根据社会人群的需要开展服务,既配合党和政府开展大型活动、倡导文明、促进民主、环保生活的服务;也深入群众开展改善民生、扶贫助困、支教送医、咨询辅导的服务。原来,在没有专业社工参与和帮助的时候,志愿者主要凭热情和经验开展服务,遇到专业要求高、项目复杂化的时候,就受到阻碍。随着越来越多社会工作者进入志愿组织,发挥协调与推进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服务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志愿服务活动的水平逐渐提高,更加能够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
(一)日常服务:社工督导与志愿者实践
在社区和农村,大量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队,根据居民、农民的各种需求,开展各类服务活动。这些涉及便民利民、扶老助残、环境美化等方面的服务,虽然不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与技巧,但是如果加入社工专业视野的启发,就能够丰富服务内涵,发挥更好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学生梁燕霞、梁秋霞在志愿组织进行实习后,撰写的实习报告中说到,“(志愿组织在向重症、特困、残疾人派发500元慰问金时)我们觉得组织者的做法欠缺了一些合理性,也许采取一个接一个的方式,更具有人文关怀的方式来派发会更好。”[9]她们实习的地点是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这里的志愿服务发展较早,出现许多富有特色、富有活力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充满热情、富有爱心,但是在服务过程中如何尊重服务对象、如何激发对象的自尊与自信,却并不一定考虑周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积极配合志愿组织开展日常服务活动的同时,善于进行专业反思,提出的建设具有特别价值,不仅仅有利于做好这项活动,更有利于志愿服务贴近群众的心态和需求,促进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
(二)专业服务:社工实践与志愿者配合
随着各省市建立镇、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门领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各种专业性的社工机构参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公平构建。原来,由于社工机构多数是民政部门支持建立、专业管理,社工服务中心要招收志愿者,或者是通过志愿者协会寻求合作,或者是到志愿者协会挂靠建立分队。协调、申情的程序需耗费一定的时间,甚至由于制度的原因无法实现,导致部分社工宁愿自己包揽服务或寻求其它解决方式。然而,一些善于思考和创新的社工,也积极反思现状,寻求合作发展的机遇。社工赖林春回忆,“3月5日恰逢深圳义工(志愿者)节,我和其他6位社工出席了深圳义工发展中心揭幕仪式。„„虽然在深圳市关于社工、义工联动文件中规定‘社工引领义工’,但就目前而言,社工还缺乏社会经验和实务经验,暂时达不到这种要求。”[10]确实,刚刚大学毕业的社会工作者,面对具有十多年服务经验的志愿者,很难找到锲入点,制约了合作服务的实施。一些社工人员及其机构负责人,发现志愿者的热情、爱心、经验、资源优势之后,就主动寻求合作。他们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各个项目服务进行分解,吸引志愿者参与服务,扩大服务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切分出专业性特别强、特殊性强的领域由社工人员全程服务,保障服务的专业效果。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社会工作机构,探索出多种形式与志愿组织合作的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大型服务:社工组织与志愿者实施
中国近年举办的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大型国际盛会,志愿者都成为非常积极的力量。社会工作者既发挥专业知识与技巧,指导志愿者做好大型服务;也积极争当专业志愿者,在专业性、特殊性服务岗位发挥作用。“通过探索亚运会志愿服务社工介入模式,借助社工的专业优势,社工在赛会的不同阶段担任不同的角色,从而提升志愿者的综合能力,保障赛会的顺利进行,这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大胆创新,也是发展社会工作,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11]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社会工作专家、社会工作学生,作为奥运会志愿者中的专业力量,不论在赛会服务团队协调还是在城市服务团队管理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成立“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社工专家、社工学生成为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力量、专业辅助力量,在策划亚运会志愿服务的文化传播、理念创新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积极参与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技巧辅导等工作,受到广大志愿者的欢迎。未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将由专业社工人员协助统筹策划,为广大志愿者提供参与服务、体验成长的机会。
(四)应急服务:社工评估与志愿者参与
目前,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的开展逐渐扩大领域,从专门针对自然灾害、重大事件的服务,扩大到各类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中的应急服务。2008年,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介入“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的抗震救灾服务和灾后重建服务,是加强合作,应对特殊事件,帮助社会人群的典型案例。“汶川地震最有可能带来的制度遗产有: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志愿者和NGO纳入政府应急制度体系;完善慈善捐赠和监督制度,甚至酝酿出台综合的慈善法。此外,与灾难应急相关的应急物流、应急财政将进一步完善,国际救援、孤儿领养、心理救援、危机教育等方面也可能形成持久的机制或政策措施。人文精神遗产则包括关爱生命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为长远则可能是更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12]在汶川灾区的服务过程中,与解放军、医生并肩战斗的还有志愿者、社会工作者、民间组织人士、慈善公益人士。一方面,各种社会力量聚集起来,在四川、陕西、甘肃等灾区帮助了群众,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应急状态下的密切合作,为社工与志愿者探讨持久合作机制提供了实验。后来,社工机构、志愿组织拓展在群体事件的干预服务、日常应急的救援服务、生活突变的应对服务等等,以志愿者的爱心和社工的专业性相结合,为社会人群提供富有成效的帮助。
(五)倡导服务:社工推动与志愿者传播
不论是社工机构还是志愿组织,都发现社会服务不仅仅是针对具体事件进行补救措施,还包括对于志愿精神、慈善文化、文明社会的倡导和普及,也包括积极影响政府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影响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社工与志愿者的实际倡导与推动,有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贵州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促进常务副理事长毛刚强说到,“我们在为村庄发展、村庄组织化建设提供直接支持的同时,也在寻找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从行动上支持中国农村的发展。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我们从各个层面受到的认同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的志愿者和支持者行列。”[13]社工与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不仅仅是帮助服务对象,而且是传播“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观念,吸引社区、农村的群众加入公益慈善事业,在自己生活改善的同时帮助他人、帮助社会。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文化繁荣,还要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要看社会互助友爱精神的广泛传播。社工与志愿者就是文明的传播者,公益的倡导者,幸福社会的建设者。
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提供了参与服务、帮助他人的平台。但是,真正帮助社会人群,真正造福社区农村,就需要增进社工与志愿者的合作,凝聚资源与力量改善民生、创造幸福。
参考文献
[1]李立国.《序言》.载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编.《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P3。
[2]李立国.《序言》.载袁媛、谭建光主编.《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P3。
[3]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P1。
[4]谭建光、周宏峰主编.《社会志愿服务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P3。
[5]黄黎若莲.香港社会福利的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J].载岳经伦、刘洪、黄锦文主编.《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P40。
[6]谭建光主编.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7]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著.先行先试:深圳社工专业闪亮点[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P6。
[8]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七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P235。
[9][美]邓尼斯·萨立贝编著。《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第4页。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0]梁燕霞、梁秋霞.竭诚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志愿者纵队实习报告.载张兴杰、卓彩琴、易纲主编.《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优秀实习报告》.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P134。
[11]赖林春.深圳准社工,准备就绪.载深圳慈善公益网主编。《社工上岗记》.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年,p60-61。
[12]王焕清、谭建光主编.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P122。
[13]蓝煜昕.《汶川地震文献综述》[M].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主办.《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三卷第5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4]毛刚强.《反思与成长:我的农村发展社会工作》[J].载曾家达等主编《微光处处——28为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P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