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工作个案计划书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佚;
性别:女;
年龄:13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独来独往; 父母职业:父亲为某公司职工,母亲下岗;
家庭生活背景:从小跟随外祖父母生活,感情深厚;上小学后与父母随父母生活,父亲管教很严,曾经与父亲发生争执,造成父女之间的隔阂,与母亲关系较好;
学校生活:小学成绩一直很好,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常与朋友发生争执;上初中之后,成绩较好,但是初三之后成绩下降,没有朋友,经常独来独往。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独来独往 背景材料:
小佚是独生女,因为父母工作较忙,无暇照顾小佚,所以把小佚交给其在农村的外祖父母照顾,小佚与外祖父母感情很深。小时候的小佚很活泼甚至调皮,经常跟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跟他们在一起她感觉很快乐。
上小学后,小佚的父母把小佚接到县城,从此小佚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小佚的父亲平时不善言谈,但对小佚管教很严,小佚放学回到
家总能自觉地先写作业,但是有很多时候因为粗心或者急于可以出去玩,作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父亲的惩罚就是“面壁思过”。有一次周末,小佚没有做完作业就跟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回来之后发现父亲很生气,同时发现书包被父亲扔到外面,于是跟父亲起了争执,从此之后一个月小佚没有跟父亲说话,小佚一度很恨父亲,后来经母亲的开导和劝说,小佚逐渐了解了父亲对她的用心和关爱,小佚试图“原谅”父亲,但是总觉得跟父亲之间已经有一层厚厚的隔阂,跟父亲在一起感觉不自在,在遇到问题时也总会跟母亲说。
小佚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比较好,她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三个人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发生矛盾之后互相不理睬对方,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归于好,如此这样反反复复,使小佚感觉很厌烦。
升入初中后,一开始小佚不习惯小学到初中的转变,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她渐渐的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成绩名列前茅。由于小佚感觉厌倦了小学时跟朋友的分分合合,所以决定不再交朋友,从此很少与同学说话,在班级里较沉默,课间操、体育课、餐厅,也是独来独往,一开始她感觉一个人不用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小佚感觉很自由,虽然有时候也会感觉很孤独,但是她也一直不愿交朋友,很少跟其他同学沟通交流,性格越来越内向。自从上了初三之后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自我心理学认为问题或挑战源自个人的内部冲突或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此案主的压力来自环境的压力或者发挥不良的自我功
能。由此,自我心理学取向的干预目标是帮助案主建立新的自我优势或者有效利用现有的自我优势。小佚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一方面在心理上跟父亲有隔阂,在家庭中不能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心理上排斥朋友,小学关于朋友的不好记忆使她产生了不再叫朋友的观念,从而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孤独,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小佚解决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困扰,解除与父亲的隔阂与消除关于朋友之间矛盾的不好印象,将有助于小佚的健康成长,进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另外,从Ellis的理性情绪治疗中提炼出来的ABC人格理论认为,A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目标是清晰地改变行为或者改变认知,在改变行为或认知之前辨识出它们的前导因素,澄清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之间的关联,尝试以新的认知方式去思考或以新的行为方式去应对,从而消除或化解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的必然联系。小佚与父亲的争执和跟朋友的矛盾作为激发事件,使小佚对于父亲和朋友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小佚与父亲相处不自在以及排斥朋友的行为。社会工作者应该让小佚改变对父亲和朋友的认知,以求改善与父亲的关系,同时让小佚得以敞开心扉接受新朋友。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小佚)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需要跟父亲破除隔阂,恢复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其在家里可以感受到温暖和舒服;其次,案主需要重新再认识自己与朋友的关系,使其在学校里充分感受与朋友相处的快乐,提高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服务过程和计划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建立关系: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进行初次会谈,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初次会谈时,社工要全面了解案主当前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讲一些自己与案主类似的经历,增强案主对社工的信任),社工要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和改变的动机。同时,针对会谈内容,制定对案主的治疗计划目标。
2.对案主进行心理及其行为的研究:社工要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案主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案主的困惑情绪及压力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父亲和母亲,尤其是父亲。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社工要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以及案主与其父母的关系;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治疗:社工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在家庭里不自在及在学校里的孤独情绪;改善案主的家庭及学校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案主的成长。
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情绪和认知的变化,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与父亲的争执和与朋友之间的矛盾。
社工还可以对案主进行间接治疗,可以与案主的父母进行沟通,请他们协助社工给予案主更多的关爱,多与案主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促进案主与父亲关系的改善;还可以与案主所在班级或者老师联系,通过改善案主所属的校园环境,如请同学们主动来接近案主,或者请老师多关心案主,以促进案主性格的转变和人格的完善。
六、成效评估
通过观察和测量案主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案主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案主的父母或老师同学了解案主的近况。要对案主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第二篇: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虹
性别:女
年龄:10岁
生理特征:个头较高,肤色偏黑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家庭感情:较为复杂,由于从小便在姨妈家长大,父母基本没有抚养过她,因此在感情上对姨妈最为深入,甚至一度称呼姨妈为“妈妈”;对亲身父母则感情淡薄。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小虹家总共有4兄妹,她排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里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处罚,便将幼小的小虹送往姨妈家抚养。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不合理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态度。同时,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早年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家庭和社会角色对超我和理想自我的建立都有重要影响。小虹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其早期经历的那件事情有关,并且一直被“亲妈”、“姨妈”等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小虹的健康成长。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对一些自己比较敏感的问题的解答,而且这些解答必须具有一定说服力,能够说服自己,还能够说服他人;其次,案主需要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成长环境;最终需求是圆满解决两家人之间目前存在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亲属关系。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可按七天为一周期:
1.建立关系(第一星期):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与小虹玩一些小游戏,增强小虹对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种场合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动机,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等。
2.进行心理社会研究(第二星期):社工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需收集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小虹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小虹不满的情绪和困惑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姨妈和自己亲身父母家。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第三星期):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与家庭心理动力;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治疗(第四星期并持续一个月):工作者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郁闷的情绪;改善案主的社会及生活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成长。
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的成长经历,积累起来的情绪冲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逐渐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那一件令小虹十分伤心的事情。在此可以帮小虹理清事情的过程,认清事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亲戚们的玩笑并无恶意。
同时,社工还要协助当事人修正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克服不良的自我防卫机制,鼓励小虹在面对问题是能够勇于回答,并且社工可以帮助小虹如何有技巧性的回答问题,通过一些情景模拟训练等来提高小虹的应变能力,和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社工还可以对小虹进行间接治疗,可以与小虹的姨妈及小虹的生父母进行沟通,包括给予小虹更多的关爱,多和小虹谈心,增强小虹的信心;协调好两家关系,并且尊重小虹的选择(愿意在谁家成长),还可以与小虹所在学校联系,通过改善小虹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来达到小虹不良行为的改变、人格的完善。
六、成效评估
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小虹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小虹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小虹的姨妈、生父母或老师同学了解小虹的近况。要对小虹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七、社工反思
由于该案例尚未实行,只是计划,因此,主要反思是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整套计划中,深深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不足,在某些方面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但缺乏理论的储备而无法表达,因此以后需要加强理论素养。纵观整个计划,认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不少优点,例如效果会较明显,但可能花费的时间会更长,花费的人力物力资源会更大。
第三篇:社会工作个案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社会工作个案
瑞安市华夏之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李频蕾
一、个案基本资料:
(一)案主:木军(化名)
(二)性别:男
(三)年龄:41岁
(四)婚姻状态:未婚
(五)接案社工:李频蕾
二、个案来源:
(一)接案日期:2012年9月12日
结案日期:2013年7月7日
(二)接案原因:案主想改善母子关系,重新寻找工作。
(三)途径:社区禁毒工作人员转介。
三、个案背景资料
案主是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隶属于瑞安市玉海街道某社区。今年41岁,至今未婚,父亲已病故多年,家中现在只有母亲与案主2人,母亲为了维持生计,把家里的房子卖掉了,现居住腾退房。案主1995年10月开始吸毒,1996年1月由于吸毒被抓进戒毒所。戒毒所出来以后,无业,一直在社区戒毒(康复)中,平时在家经常昼夜颠倒,由于怨恨母亲卖掉房子,与母亲关系也不融洽,自身很想出去找工作,但又没有勇气去找,怕找不到。
四、问题及资源分析:
(一)案主问题和需要:
1、案主与母亲的关系问题。案主的母亲在为了维持生计卖掉老房子,母子二人只能居住在腾退房,案主不理解母亲经常跟母亲吵架,说自己连个居住的地方都没有,所以到现在还找不到老婆,而产生了不良的怨恨情绪,母子沟通不好。据我们了解到案主母子俩都想改善母子关系,但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
2、没有勇气去找工作。案主由于长期在戒毒所里,社会功能有所欠缺,再加上,长期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自身生活态度消极,认为没有能力去改变一些现实。
(二)案主的优势:
1、案主改变的意愿强烈;
2、社会支持系统较好(母亲和社区工作人员)。
(三)案主的劣势:
1、是特殊人群,非理性信念比较强;
2、自尊心强,改变的勇气欠缺;
3、对再社会化的认知有偏差,认为自身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
五、介入目标
(一)介入目标的计划与理论: 第一步,对案主进行理性情绪治疗。此理论认为人的很多不适当的行为和情绪皆来自个人不理性的理念,人在很多情况下是非理性的。它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当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信念时,他会导致不良 的情绪体验。而当人们接受更加理性的信念时,焦虑和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所以改变行为须从改变理念开始。第二步,帮助案主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因此我们在与个案工作运用了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助人的目标是改变错误的认知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三步,我们觉得为了达到案主的改变,一方面要协助其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制,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外在监督,实现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所以我们结合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尊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在责任;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的差别都要得到尊重。我们发现案主的情绪是低落的,自我评价是消极的,我们希望通过小组工作,创造一种积极的环境,利用小组活动寻求案主的个人发展,小组工作的目标是形成一个民主互助体系,运用团体力量激发案主自身的潜能,在小组工作中创造条件帮助案主充分表达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介入目标的方法
1、舒缓案主母子的心理压抑,减轻其心理压力;
2、运用面对面心理辅导,令案主了解自己困境的形成的具体原因,哪些需要改进;
3、协助案主理清目前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4、协助案主与母亲进行沟通,改善母子关系;
5、令案主清楚自己的优点,从而更欣赏自己;
6、鼓励案主再就职,必要时提供就职的路径和寻求有关部门的协助。
六、社会工作过程: 第1次(2012.9.12):家访
A.案主情况:由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上门家访。案主母子都在,案主神情冷漠,极少说话,有阻抗情绪。基本上都是母亲在倾诉,说案主在20多岁时,丈夫就去世了,儿子又由于染上毒品,给她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现儿子没有工作,又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也很担心儿子的身体。由于自己为了维持生计,只好卖掉了以前的老房子,至今被儿子怨恨,现母子没说几句就吵架,很难在一起沟通。B.社工反思:案主母亲比较痛苦,需要倾诉与宣泄;案主比较阻抗,不相信外人。母子俩应该都想进行互相沟通,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C.社工处理方法:
1、运用倾听的技巧让其母亲尽情倾诉,减轻其心理压抑程度;
2、运用鼓励的技巧让案主多说话,尽多了解案主目前的生活状态。
3、告诉案主母子如何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多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4、告诉案主母子如有什么生活上或心理上的困扰可找社区工作人员或我们社工。
5、建议案主来到社工服务中心进行心理辅导。
第2 次(2012.11.23):个案工作
A.案主情况:主动来到中心,首先讲述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混乱,心情也很焦虑,到目前连个工作都没有,也觉得对不起母亲,但还是很怨恨母亲卖掉了房子,现在连个安身的家都没有,至今也没人会嫁给他;接着讲述了自己吸毒的经历,表示现在决心彻底戒断毒瘾。案主还反应周边人群对他的看法无法与正 常人一样,现在家庭经济收入只靠低保金,想出去找工作,又害怕会没人要。B.社工反思:虽然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作时间相隔比较久,但可以看出,我们已经消除了案主的阻抗,他愿意来到中心,寻寸帮助,并阐述了他最需要帮助的问题。
C.社工处理方法:
1、主要用倾听、接纳、同理心,以及反映感受,促使其成为服务对象。
2、鼓励案主多点耐心与母亲进行沟通,理解母亲的辛苦,并讨论具体的沟通方式,指导其与母亲的沟通和表达方式。
3、让其愿意接受下次的心理辅导,并告知下次将运用理性情绪治疗使他的情绪合理化。
第3次(2013.2.1):个案工作
A.案主情况:主动来到中心,说接受了第一次的心理咨询回家后,也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表示很赞同,说自己的痛苦情绪有所缓解,表示愿意接受继续咨询,希望我们给予方法与母亲更好地沟通。
B.社工反思:已取得案主对我们明显的信任感,愿意接受我们长期的帮助,可以用专业的理性情绪疗法给予帮助,同时我们发现案主与母亲开始沟通一些事情了。
C.社工处理方法:
1、对社工工作的认可,表示感谢与高兴,告诉他已经迈出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2、用对质、摘要、澄清等技巧了解到案主关于母子矛盾的更多信息,让其充分理解母亲的行为原因。
3、阐述理性情绪疗法的原理,找出他的非理性信念,是如何影响他的情绪和目前的生活的。
4、并帮助案主理清目前最困扰的部问题,制定如何一步一步地改变现状,先从找工作开始,使案主生活走上正轨。
第4次(2013.4.28)::家访
A.案主情况;母子关系有缓解,母亲说儿子有跟他沟通想去找工作,表示很高兴,支持儿子找工作,而且准备让一亲戚请儿子去商城帮忙。案主也说很想找到工作,结束这种昼夜颠倒的日子,也可以让母亲也过得好一些。
B.社工反思:母子关系的缓和,说明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案主得到母亲的理解与支持,开始激发勇气去寻找工作。我们想借助一些团体活动,让案主更多地去接触人群与社会。C.社工处理方法:
1、鼓励案主主动争取实现目标,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
2、指导案主对自己有积极的认识,了解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乐意做得事情。
3、建议母子之间要经常聊天,有疑问要提出来,尽量不要猜疑,相信彼此。
4、建议母子参加5.12母亲节主题活动,母亲表示愿意和儿子去一起去参加。
第5次(2013.5.12):母亲节主题团体活动
A.案主母子都来参加团体活动,在活动进行中表现很好。当活动进行到高潮部分,案主是第一个跪在了母亲的面前,整场活动案主泪流满面,回去时一直牵着母亲的手,母子俩不断地对我们表示感谢。B.社工反思:案主母子特别感人,给案主起到了感恩的教育,可以更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对案主的改变起到更好的作用。
C.社工处理方法:营造感人的场面,让案主母子得到了较充分的情感宣泄,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并让社工也能捕捉到更多的信息。第6次,(2013.5.25):个案工作
A.案主母子来到中心,对母亲节活动表示感谢,案主答应以后一定好好照顾母亲,也理解了妈妈以前做法,对于房子的事,现在也不再怨母亲了,只要母亲身体健康就好。决心要彻底戒除毒瘾,工作方面刚在商城一亲戚那帮忙。.B.社工反思:团体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案主能够在团体活动中得到更好地感悟自己的过程,并鼓励案主能做好自己的事情。C.社工处理方法:
1、鼓励案主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潜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工作。
2、建议多参加团体活动,在团体活动中多跟别人交流和互动,发现自己的长处。
第7次(2013.6.1):家访
A.案主情况:母子二人正在吃饭,我们对案主提出了邀请在6.26国际禁毒日演出的心理剧担任角色并参加团体排练,案主说参加也很愿意,为我们讲述了他自己和毒友们的亲身经历,对此类人群的心理和行为很熟悉,表示为了增加心理剧本的真实感,可以指导禁毒志愿者对角色的演出。但对于担任角色就是怕自己演不好,没信心。
B.社工反思:发现母子关系已很融洽。为了鼓励案主更好地再社会化,更好地与别人相处,并挖掘案主的潜能。C.社工处理方法:
1、对案主的改变表示很高兴,并对他提出的做指导的建议很肯定采纳。
2、鼓励他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够跟其他禁毒志愿者做得一样好。
七、第8次(2013.6.9):心理剧排练现场
A.案主情况:很准时到达,我们让他出演一位吸毒者父亲,刚开始比较拘谨。后来经过我们的指导,肯定他提出一些对角色的建议,出演的志愿者也很接纳他的建议,后来就越来越融洽起来了。
B.社工反思:我们运用的人本主义理论,充分营造接纳、尊重的团队氛围,帮助案主在参与团体活动中任其发挥,让他看到自己的长处。
C.社工处理方法:特别对案主表示关注,多听他的建议,尽量采纳。让他感觉到团队的接纳和温暖,促使案主多和志愿者交流。
八、第8次(2013.6.26):心理剧演出当天
A.案主情况:早早来到演出现场,跟我们一起搬道具,演得很认真、到位。演出结束后,总结了自己的感受,表示非常感谢给予他的这样一个机会,和志愿者们在一起很高兴,并建议让更多戒毒(康复)人员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真正让他们感同身受。
B.社工反思:经过几次心理剧的团体排练,案主基本能够较好融入团队,并且愿意与其他一起协同合作。C.社工处理方法:
1、特别指出这次的演出有案主的参与,表示感谢。
2、对案主提出的让戒毒(康复)人员参加禁毒志愿者团队表示非常地赞同,并让他推荐几个先进人员。
九、结案:(2013.7.7)星期日:
案主推荐了几个戒毒康复人员参加志愿者队伍。并说近来一直在瑞安商城工作,所以只有星期日才有空,又加上近来母亲身体不是很好,刚刚出院,每天都照顾母亲,希望母亲身体早点康复。案主告诉我们特别高兴自己现在能重新与母亲关系很好,特别感谢社工介入期间对他做的一切工作。并在团体的活动中认识到时,自己也能承担社会的角色,找到了自我价值,还很高兴认识了这么多的志愿者朋友。案主对社工的服务工作表示称赞和感谢,说社工的关注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和鼓励,认为自己清楚个案的目标,认为已经实现了目标。并填写《个人辅导服务意见收集表(个案评估/完结)》。我们认为,接案的原因是由于案主想改善母子的关系,并想更好地融入社会,找到工作。目前这两个目标已经达到,所以我们予以结案。
十、评估与反思:
1、不足:第一次工作时还不能完全消除案主的阻抗心理,与第二次工作间隔时间比较久;还有就是工作总时间过程比较长。
2、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案主参加心理剧团体排练共5次,只有一次由于工作时间冲突没来。案主出演一位吸毒的父亲,在心理剧排练阶段,虽话不多但很认真,跟大家相处也很融洽,6.26演出时表演也很到位,演出结束后和志愿者们还聚了一次餐,表现得也很入群。社工评估案主的主要需求是提升自信心,改善对生活的消极看法。针对戒毒人员来讲我们觉得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更重要。所以案主的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功能基本已经恢复,但由于案主是戒毒人员,再社会化功能的欠缺和持久的非理性信念,我们社工要继续地跟踪下去,给予帮助和关注,让案主感受到自己的境况是有人关注的,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所有的问题,让他更有勇气去思考自己的处境,面对自己的问题。
第四篇:社会工作个案
社会工作个案
方案
(一)智障人士王先生,生活不能自理,(母亲60岁)日常生活由母亲照顾,经济比较贫困,母亲疾病也需吃药。社工介入,如何帮助服务对象王先生? 介入方案:
(一)说服王先生及其母亲入住社会福利院
1.从母亲角度而言
(1)母亲年龄已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无力照顾儿子,儿子将会失去关怀和照顾。
(2)经济比较困难,不足以维持两个人的日常生活。
(3)自身健康状况差,需要药物维持,也需要他人照顾。
2.从王先生角度而言
王先生属于纸张,生活不能自理,在母亲丧失劳动能力以后,可能会无人照顾,因此,最好入住福利院,从而减轻生活压力,也减低母亲的后顾之忧。
(二)在已与机构建立初步联系的前提下,与社会福利院联合,将王先生及其母亲送往社会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接受。(注意:将其纳入“三无”收养对象)
(三)入住福利院之后,提供的服务。
1.为王先生的母亲提供医疗康复和治疗
2.对王先生进行简单的手工培训
3.促进王先生积极融入社会福利院生活,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动。
4.衔接好王先生与母亲的互动
方案
(二)郭先生正常人、企业员工、收入稳定、出差归来因一次车祸病倒在床(高位截瘫、一时无法接受、绝食自杀、妻子无法忍受、离开家、回到娘家,撇下初中
女儿(独自照顾郭先生)居委会将之转介给社工,社工将如何介入?
介入方案:
(一)郭先生需求问题分析
1.生理上,高位截瘫带来的生理上的痛苦。
2.心理上,无法忍受高位截瘫带来的伤害,自信心丧失,对未来失去希望,认为自己很无能。
3.关系上,夫妻关系恶化,妻子离家回娘家。亲子关系失衡,母亲丢下初中女儿自行离开。
4.经济上,车祸花费巨额的医疗费、康复费,工作能力丧失,生活来源受限,家庭经济条件贫困。
(二)社工制定方案,实行计划。
1.确认因公致残,申请工伤保险和车祸赔偿金,以及精神损害赔偿。
2.对郭先生进行心理康复训练,帮助其正视社会现实,勇于面对生活,提升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提升自信心。
3.帮助郭先生申请残疾人救助金和贫困家庭“低保”。
4.合理安排,帮助郭先生女儿接受教育。
5.与郭先生妻子进行面谈。从道德的角度上,说服他回到丈夫的身边,给予丈夫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从法律的角度告知她,对其女儿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第五篇:个案工作计划书——学校社会工作
一、基本资料
周玉明,男,10岁,现在**小学就读,健康状况一般,体型正常,脸色红润,身体素质一般。案主性格内向,平时与邻居、朋友交流很少,只与几个同学有来往。有时会一起与同学玩玩游戏。
二、背景资料
家庭背景:案主的父母多年前来到台州,案主也随着父母与姐妹来到台州,父母都在台州打工,加上还要承担3个孩子,条件比较一般,案主有一名姐姐,一名妹妹,姐姐上初中,而妹妹还小没上学,平时父母忙,需要周玉明照顾妹妹,因此与妹妹关系比较好,父母也没有时间管他,也没什么朋友,长期以来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加上没人管,便放纵自己,学习也不认真,加之学前以及一年级的时候没有学好基础,导致到二年级还不怎么会写字。
个人经历:案主就读于**小学,成绩中等偏下,现读二年级。因家境在校期间,案主不爱学习,不写作业,上课也不听,平时考试都是倒数,老师对于周玉明也有些不管的态度,平时的周玉明不爱写作业,因此老师也没有一定让他写作业的意思,而是把别人写好的作业拿给他抄,同学们也由于案主不太会写字,成绩更是倒数的,因此同学们都不怎么喜欢周玉明,因此导致周玉明的社交范围较小,同学们都不爱和他做朋友
三、主要问题
案主存在一些问题。他性格内向,由于自己消极的态度,不怎么与人交流,不太会写字,完全达不到二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就连模仿也模仿不来,且连自己的名字也不怎么熟悉,案主的家庭系统也存在着问题。父母长期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能力来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对孩子不管不顾的状态,因此孩子比较孤僻,由于周玉明不太会写字,成绩更是倒数的,因此同学们都不怎么喜欢周玉明,因此导致周玉明的社交范围较小,同学们都不爱和他做朋友
四、问题分析
(一)问题确认。对于周玉明不会写字的问题,据了解,周玉明本身没有存在问题(如先天性疾病之类),只是过于懒惰,自暴自弃,加上一年级的时候基础没学好,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案主的问题也是受到家庭以及学校老师同学的影响。同时,学校老师和家长也没有对此进行及时的处理,并有逐渐严重的趋势。因此,既要针对案主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还要结合外部资源共同解决案主的问题。
(二)对于同学们不喜欢周玉明的问题,是由于周玉明不会写字,成绩差直接导致的。只要把周玉明不会写字的问题克服,相信同学们会改变对周玉明的态度
五、服务计划
目标在于协助案主认清自己面临的问题,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帮助并促使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协助其调整人际关系网络,促使案主能够自己努力去改善。具体计划如下:
1:帮助周玉明学会基本的写字,比如简单的一,好,又此类的汉字一百个 2:加强对周玉明的心理教育,让他明白父母老师没有放弃自己,使自己也不会自暴自弃,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使同学们对他改观,社交范围扩大 3:通过与老师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六、服务提供
我了解了学校老师以及同学提供的初步信息后,约见了案主。第一次接触,案主虽没有表现出太多抵触情绪,但也比较沉默寡言,在多次见面交谈过程中,我与案主也相互了解了不少,明白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工根据案主情况,先从案主的心理情况开始,每个月对案主进行一次心理教育,每次40分钟,鼓励他,让他知道老师还没有放弃他,爸爸妈妈也很关心他,同学也会很愿意与他做朋友,让他要对自己有信心,重新拾起对自己的信念,积极应对和解决目前困难。
2:同时,我要对案主自身的问题进行处理,每个星期定期对案主写字进行辅导与帮助,每次一节课,帮助他学会基本的汉字,看他自己的能力,掌握一年级学生所应该学会的汉字,例如一,又等基本汉字一百个。
3:通过与老师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例如与老师沟通,让老师定期的与案主交流,并且辅导他的作业,在父母方面,可以在空余的时间尽量陪陪孩子,也可以在学校每过一个月举办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会,促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让孩子健康成长。
七、想要达到的效果
1:通过三个月的服务提供,通过对案主12次的辅导,使得案主成功学会汉字,并且能够非常流畅的写下来。
2:通过对案主四次的心理教育,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案主明白自己的价值,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信心,能够更好的练习写字以及一步步的提高学习成绩,赢得同学们的喜爱。
八、个案反思
我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会取得一定成效。我也一次你充分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其他社工的帮助,解决了案主的心理问题,通过学校老师的关心与教育,解决了案主的学习问题,通过家人的关怀,解决沉默寡言的问题,本案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取得案主支持方面,我们还不够到位,以致在随后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中经常无功而返,造成时间和精力的不必要损耗。因此,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全程了解案主的各种情况,与案主及时有效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