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庆时期的断想
国庆时期的断想
国庆时期,举国欢腾。全国张灯结彩。说在北京凌晨5点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十万人民群众,大家都在观看雄壮的升旗仪式。这时亿万只信使―白鸽飞向祖国各地,代表着祖国年年都和和气气。而个各民族自治区都用自己的民族特色欢度节日,过了一天高兴日。澳门和香港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6周年。而我却因没地方去,正漫步在田野中。伴着随和的风我感受着和平,想象过去有那么和平的风吗。不,以前只有充满杀气、丝丝的风。以前只有乌鸦在“哇哇”叫,现在象征和睦的白鸽飞满天。这时田野的小道上黄沙四起,让我不禁想起过去硝烟四起的场面。我想会让人们想起多少革命烈士为国捐躯,多少革命先辈在危机时刻说出豪言壮语,人民才激动万分。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会不会也为祖国抛头颅,撒热血呢?
在举国欢庆的这一天我真想对革命烈士们说“你们保卫祖国辛苦啦,以后就看我们这些接班人来把祖国发扬光大。”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第二篇:开学断想
开学断想
开学了,心情很是雀跃!
天天躺在床上看书,连续半个月不下楼,我想我应该是创下纪录了!最终真的是头晕眼花!估计我的左眼又“进步”了!上班了,我想就可以有节制地看看书,上楼下楼,上课下课,尽管累是必须的,生活毕竟又走入了正轨。开学第一天,领导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二班的课光荣滴落到了我的名
下!真是让人吃惊不小!这是假前我们曾经长时间议论的一个话题:二班老师年纪很大了,不再带班(尽管是在半途),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然而谁接着教下学期的课?是不是有新人进入啊?后者是我们最理想的想法。再者说,我家的小宝宝还不是很大,不到3周岁,我以为领导不会让我接这个班呢。但是,事实摆在面前,我也只有尴尬地笑着接受这一挑战。还有什么好说的?既然头儿信任咱,撸胳膊挽袖子干呗!提条件?那不是我的作风!带一个班是带,带两个三个?又不是没带过!忽然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容易使人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在这里为我的心情做一下注脚罢!
惟愿那些未曾谋面的新宝贝儿们,能像我原来的宝贝一样“亲其师,信其道”!当然,我自己首先应该记住的一点就是,不能带着前任老师的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记住: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第三篇:清明节断想
一篇写清明节的学生作文,请在下周五之前交稿。(编辑:程妮
2010.1.15)作文周刊(初一·读写强化版)2010年第14期
清明节断想
孙远远
绵绵的雨揉打着我的心扉,淡淡的雾摇曳着我的怀念,泪眼朦胧,依稀望见黛山伤灯火阑珊处,思想有些迷蒙,心灵有些颤动——题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仅此一个“断”字,就给人了无限幻想。
一曲黯然、凄婉的古筝,奏出了对亲人魂牵梦绕的怀念。幽幽的琴声,传送着对逝去的亲人思念,也为他们增添一份安然!
清明时节,举起一把伞,透过蒙蒙的雨丝,似乎又回到了那快乐的山坡。满山的小草是那么的嫩绿,还有五颜六色的野花„„物是人非,亲人已不在,可这又怎能断却手握风筝的轴线?
在坡前的亭子里,静静地坐下,雨中的风带着寒意,可身体的冰冷,怎抵得过心中的寒意?亲人的离去,惟有泪水连接美好的记忆。涟漪漫漫,泪随雨水滴入池塘。泪可以断,而心中的爱永恒。
清明扫墓,几千年来中华子弟为纪念先祖而举行的怀旧活动。一座座坟前,一束束素华,寄托着对亲人的无限哀思,而这不仅仅在于用自己真诚的心去接触先祖们的墓碑,也不在于去聆听前辈们的丰功伟绩,在于的是,把持住那一根似乎逐渐断裂的相思愁。
“哗哗哗”雨似乎越下越大,疾步向前走,朦胧中眼前出现了一块路牌,定睛一看,路牌上颌然屹立着三个残缺的大字:“杏花村”。仔细一想,好像在哪见过,是缅怀先祖的必经之路,还是那“风筝轴线”的断裂之处。顿时,脑子里又是一片模糊。
雨停了,雨水顺着伞沿滑落而下,多么晶莹透彻。
突然,四周似乎聚集了形态各异的魂魄,一些在自夸,一些在叹息,一些在沉默,但它们都想着一点:希望不要断开那浓浓的相思愁。【点评】
清明――中华民族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人们用不同的形式寄托着对逝去亲友的哀思。小作者一改常人的之法,没有去写人们在亲人的坟前多么的悲哀,而是通过自己在清明节所见、所感,并从维系与亲人心灵相通的凄婉的筝曲和风筝的轴线,写出自己对亲友的思念。立意深远,结构新颖、严谨。
指导教师:张国良
第四篇:《狼图腾》断想
《狼图腾》断想
《狼图腾》是一部说狼的书,同时也是一部说人的书,说人的精神的书。
作者以丰厚的知识和生活阅历,叙述了数十个草原狼与草原人、草原狼与草原马、草原狼与草原羊相生相克、斗智斗勇的故事。作者以拟人化的艺术手法,赋予草原狼鲜活的灵性,塑造了草原狼可敬、可爱、可怕、可恶、可狠的人格个性,读来生发了心灵的共震共鸣,生发了历史与现实的断想和思考。
“狼来了”的记忆
坦诚的讲,本人对狼没有什么好感,仅有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的警醒、防备和应对。
对狼没有什么好感,是对人与狼的本质认识和区分,人总归是人,狼总归是狼,人性和狼性是有本质区别的。
警醒、防备、应对,是对“狼心态”、“狼行为”、“狼现实”的重视,人性和狼性既然交织在一起了,就必须有心理准备,有防范措施。其实“狼说”不是什么新闻故事,至少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和说法。“东郭先生和狼”,“小山羊和狼”的故事,都已经成为中国少年儿童的普及读物,可见中国人的祖先和现代人对狼的重视,这种重视揭示了华夏炎黄子孙“崇善除恶”的传统人格,这样的传统人格,将与人类同在直至永远并光大环宇。
近些年来的说狼,很是热闹非凡,除姜戎的《狼图腾》之外,还 1
有贾平凹的《怀念狼》,李幼斌主演的电视剧《爱在苍茫大地》的狼精神等诸多文学、影视作品都在说狼。
云南新闻影视界的狼说,印象是起源于新世纪——2000年,说了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至今乃狼说不断、时起时伏。凡领导讲发展,毕说“狼来了”,凡部门研究工作必重复“狼来了”,好像我们的身边都围着狼,一派狼烟、狼啸,六神无主。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狼”是一个存在物,“狼战”、“狼烟四起”也是一个存在物,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是否有“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的胆识、勇气与智慧;是否有将如狼似虎的日本侵略者击溃的华夏民族精神。
“狼来了”的记忆,让我想到我们似乎少了无数个什么,是勇气?是策略?是意识?还是实战精神?……
对“狼”的新认识
兵书告诉我们,“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这一实事求是的中国传统哲学,启迪了我从新认识“狼”的思路。
《狼图腾》的作者,描写“狼”侦察、布阵、伏击、奇袭、拼杀、转移的许多精彩故事,这些精彩故事,揭示了“狼”的生存精神和聪明才智,这是现代人应该从新认识和借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是中国人一种传统的战法,何况“狼”的精神,“狼”的智慧本来就源于华夏民族,更应该取之、用之,发扬光大。
“狼”最重要的精神,是“求生存,图发展”的精神。草原狼的确是一个令草原人头疼的族群,然而,它又是草原地域上一个弱小的族
群,它被猎人捕杀,被猎狗追袭,被草原恶劣天气困扰。正是在这种危机四伏的境况中,草原狼以它敏锐的灵性,逃脱猎人的追捕,以它勇敢的胆气与猎狗拼杀,以它巧妙的战术,围捕比它多出上百倍的黄羊群,围捕比它身高力大的草原马群,以它超凡的智慧观天象、知地理,适应恶劣环境,以它快速的生育能力,繁殖壮大自己的族群……正是这种“求生存、图发展”的精神,使狼族群传承,使“狼精神”让人生畏。
“狼”最重要的精神之二是“团队精神”。草原狼视自身为一个团队族群,它们尊重、服从自己的“领袖”—头狼,无论是迁移、战斗,都服从头狼的指挥,令行禁止,纪律严明。草原狼习惯团队作战,它们的战术是独狼侦察,团队埋伏,头狼下令,群起攻之;草原狼相亲相爱,视死如归,不当叛徒,一致对外,不搞窝里斗。因为“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狼正因了这种团队精神,方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狼的精神,其实是人的精神,狼再聪明、能干、智慧、勇猛、顽强,它也不可能将实战经验、生存能力上升为精神理念并见诸于文字,这都是高等智能的人,观察、总结、提炼、归纳而成的,这大概就是安波舜、周涛、孟繁华称之为“狼图腾”文化的那种文化。
那么倡导“狼图腾”文化的作者和评论者,其主导意图又是什么呢?是因为农耕化衍生的国民性格已成沉重羁绊?是因为我们少了点逆境中求生存,发展中图辉煌的战斗精神?还是因为我们在国泰民安的幸福环境里,少了点居安思危的意识,多了些坐享荣华的喜好?
少了点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多了些争来斗去的欲望?
云南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这是云南的文化人在很多场合引以自豪的一句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市场经济规律”,来检验一下,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为什么没有变成巨大的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是创作的原因?是受众市场的原因?是产品生产的原因?还是其它不便说明的原因?……
这算是《狼图腾》带来的断想吧。
第五篇:听课断想
从听《认识三角形》单元的推门课所想到的曹松峰
近期,我们教研室集中两周的时间,组织部分学校的业务校长和教研员,到市直初中开展听评推门课活动。其间,我听了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二单元的8节课,大多是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的内容。整体印象是,授课教师大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把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融会到对学情的把握之中,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培养能力,升华智慧,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凸显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肤浅、对教材研究的缺失,特别是少数教师还在“穿新鞋走老路”,重复着课改之初所犯的一些低级性错误。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这些现象很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纠正,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再出发”。
【片断1】
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角形中的一些重要线段,请大家打开教材143页,找到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齐声朗诵三遍。
生(齐读):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
师:我们接着学习三角形的中线,请大家看教材第143页,把三角形中线的定义齐声朗诵三遍。
生(齐读):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它们是三角形中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线段。请大家再一次齐声朗诵它们的定义,一定要把它记下来,背熟了„„
【评析】
在课后的座谈中,教研员提出了对上述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同看法,作课的教师反问道:“难道实施了新课程,就不要求学生熟记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吗?”
这里,问题的关键不是数学概念是否需要记忆,而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忆、理解、掌握,进而灵活运用的问题。毫无疑问,数学概念在数学学科的知识架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基础的基础,不可须臾离开。正如有的专家所谈,数学就是在“玩”概念。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包括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学生应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以便于在应用中做到“死去活来”。新课程淡化了对一些数学概念的记忆背诵。我们反对像背诵古文名篇一样对数学概念的死记硬背,或是把它们作为一堆生死僵硬、毫无生命的东西强加在学生的头上。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领学生通过折一折、议一议的思考、操作、交流活动,达到在活动中加强记忆、加深理解,进而灵活运用的目的。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学生在对概念的探索、质疑、体验和应用的一系列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概念的认知,使其成为自身数学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探求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至少可以增强记忆的准确性和牢固性,避免学得快、忘得快的现象发生。常常见到一些初中生在最后阶段的数学综合复习中,仍然对于统计学标准差公式中的(xi-x)是否应带上指数2拿不准。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标准差的意义以及非负数在防止正偏差和负偏差相互抵消中的作用。不难相信,在体认了公式的探求构造过程之后,上述现象发生的概率将会大大减小。
【片断2】
师:对于不同的三角形,我们可以分别做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
(教师示范,用量角器度量已知角的度数,画出它的角平分线。)
师: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做法去做。至于用三角形纸片折出三角形的平分线,留给大家作为课后练习。
„„
【评析】
我们认为该教师的做法有点偷工减料。为什么要把同学们的思维限定在“仿照老师的做法去做”的范围内,是否有语言和行为霸权的嫌疑?放手让同学们动脑去想、动手去试,探索做法的多样化,岂不更好?另外,让同学们动手“做一做” “折一折”,是课堂上的规定动作,将其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做,学生做不做?做得怎么样?有什么检测措施?不落实,不检测,等于不布置。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教师把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动手活动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件事情,心甘情愿地越俎代庖,干了不少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事情。在当今的课堂上,重结果轻过程,重讲授轻活动的现象仍然依稀可见,应该下大力气扭转才是。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价值何在?这是不少一线教师的困惑和疑问。学生通过参与独立思考、观察操作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可以实现对知识的加工、升值,养成多角度、深层次理解问题的自觉,提升对具体方法进行高度概括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毋庸讳言,“过程”之所以与结果同等重要,就在于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价值观、处世风格等个性品质是在过程中形成的。当你以适当的速度跑完两三千米后,可能也不觉得得到了什么,但如果你经常这样运动,就会发现自己更有活力了,免疫力提高了,这就是过程的价值。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任何事情,离开了过程就将一无所成。正如体力运动可以健身一样,脑力劳动可以益智、怡情、正心、诚意,可以使我们感受先进文化的浸润、浸淫、浸染。
【片断3】
师:请大家按照教材143页的要求,每人准备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纸片各一个,用折纸的办法得到这三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
(学生开始按照教师的要求忙活起来。由于在学生活动前,教师缺乏指向性十分明确的要求,缺乏积极有效的指导,不少学生操作不得要领,活动的实际效果并不好。)
【评析】
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指导的效度。换言之,学生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向非常明确的指导下的活动,其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对知识的体认,绝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折腾一番。那么,就本次的学生活动而言,教师应该给于哪些引导呢?应该说,课本上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是最简洁、最规范、最凝练的语言,并且其中蕴涵着活动的操作要领。不是吗?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首先,找到“对边中点”。将一个顶点的对边的两个端点对折重合,折痕就是它的中点。接着,折过顶点与这一折痕的折线,所成的线段就是该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十分简单明了,完全是程序化的知识。但我们的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搞明白,定义中蕴涵着学生活动的方法和步骤!我们在钻研教材中悟出来了吗?不得而知。如果悟出来了,那又为什么没有引导学生去感悟呢?
【片断4】
师:请大家按照课本第143页“做一做”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学生活动5分钟以后。)
师:现在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你们交流的结果。
小组1:我所画的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小组2:我所折的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由于发言代表折的三角形纸片很小,距离较远的同学不容易看清楚,有的无可奈何地在那里摆弄自己的小纸片,展示并没有达到请大家共同参与之目的。)
【评析】
不难看出,该教学片断存在如下的问题:首先,由于作课教师对同学们的课前预习、准备缺乏具体明确的要求,在我听课的第一个班中,坐在最后一排的四个同学中没有一人带三角板、量角器等学具。第二个班中,坐在我旁边的左右两个同学只有一个人带了直尺。因此,他们只能借助于课本的边缘画三角形的边,在画角平分线的过程中,只能按照老师的建议“大致画一下就行了”,感悟不到角平分线概念的真谛,对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三者的区别也不甚明晰。还有的同学徒手画了三角形,然后就在那里描来描去,没有再往前走一步。课前,教师没能准备尺寸合适的三角形硬纸片一类的教具,指靠学生拿很小的三角形纸片演示,使得演示效果大打折扣。在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仍应尽力发挥传统教具的优势。还应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上每节课都要有备而来,有充分准备而来,绝对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我们对高效优质的课堂最基本的、一以贯之的要求。
再就是,本节课的小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的“做一做”,重在学生自我思考,动手操作,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操作之前,给以适度的引导,学生是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的。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操作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活动解决单打独斗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作探究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深度,接近同学们的“最近发展区”。本次交流后的小组发言中,同学们自然流露出的“我所画”“我所折”等话语,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如此的合作交流有必要吗?有效吗?(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基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