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26条)
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26条)
发布时间:2009-11-18 08:58:00.0阅读数:2
5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国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和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福建扩大开放、促进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依法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依法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相互配套协调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一)支持福建创新登记工作机制,拓宽服务渠道,营造便捷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环境。将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作为试点单位,开放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企业名称数据库,授权其行使不冠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的受理权,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企业提供快速登记通道。
(二)放宽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授权条件,加大对台资企业相对集中的福建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授权工作力度。支持福建全面推进外商投资企业网上年检,试点“电子签章”,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年检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三)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企业注册资本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3个以上大类的,允许企业名称中不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表述企业所从事的行业。鼓励外商在福建投资设立研发中心。
(四)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条件,鼓励企业组建集团。凡母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集团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的,允许申请依法设立企业集团。
(五)支持福建扩大分层分类登记范围,允许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委托工商所办理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登记注册。
(六)鼓励台资企业、台湾同胞以各种方式到福建投资兴办企业。简化台湾地区投资者来福建投资主体资格证明或身份证明手续。台湾地区投资者来福建投资,可凭其所在地真实有效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身份证明及相关文件材料办理登记,无需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台湾地区投资者在中国大陆境外第三地投资设立公司并以其名义来福建投资的,凭中国大陆境外第三地相关部门出具的该公司属台商投资的证明,其在福建投资项目可免予提交投资主体资格证明的公证和认证。
(七)支持福建对“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公示活动,促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福建企业的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八)支持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学习上海市开展企业注册官制度试点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向国家人事部门申报,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探索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的有效办法,促进企业注册登记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企业注册登记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进一步扩大闽台贸易合作
(九)优化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发挥全国对台贸易与合作的区域优势和大平台作用,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和扩大对台贸易。在福建沿海与金、马、澎地区直接往来通道和对台小额贸易点内的经营者,允许适当放宽经营范围,扩大闽台贸易,密切闽台经贸交流。积极支持海峡两岸各类企业加强经贸合作与交流。积极牵线搭桥,鼓励、引导海峡西岸经济区个体私营企业参与“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等商贸洽谈会,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支持台湾农产品拓展大陆销售市场,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台湾水果的行为,加强对台湾农产品及其商标权的保护;指导经销台湾水果等农产品批发市场12315消费者投诉点的建设,依法保护台湾果农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十一)支持闽台广告业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闽台广告企业强强联合;指导福建广告经营单位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和指导福建建立健全广告监测机构,创新广告监测手段,完善广告监管机制,促进广告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三、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实施商标战略
(十二)将福建作为商标工作重点联系省,指导和协助福建省总结推广利用商标促进农民增收的成功经验;努力扩大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促进增收所覆盖的区域和惠及的农民数量;大力支持和协助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展对农民以及有关农业团体的商标法律培训、商标注册和商标使用指导工作,促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三)加强对福建商标国际注册工作的指导。支持福建开展对出口型企业商标国际注册的培训,增强出口型企业对在境外商标注册的意识,提高出口型企业运用国际规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十四)支持福建开展对台商商标注册和保护途径的培训和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台商注册商标,通过法律途径保护商标权益。
(十五)加强对福建查处商标案件的指导。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工作力度。
(十六)支持福建推动两岸授权民间机构就商标事务进行交流,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稳步发展。
四、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依法切实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
(十七)支持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后,同意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一规划,构建“12315消费维权短信息平台”。对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全国12315数据直报点给予积极支持。
(十八)支持福建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省际协作,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打假治劣协作机制。支持福建省消费者委员会和台湾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闽台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作机制,调解跨地区消费纠纷,共同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十九)支持福建依法加强对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积极受理和处理经营者投诉举报,维护公平竞争,打破地区封锁,加大查处违法案件力度,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对跨省区的侵害经营者权益案件的查处工作,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积极予以协调和支持。
五、加大对福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干部培训和改革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十)大力支持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化建设。把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列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金信工程”项目试点省份,在软件开发、网络建设、视频会议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推进“金信工程”与“数字福建”建设相对接。
(二十一)支持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福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装备。支持福建工商行政管理人才培养,鼓励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与高等院校开展干部在职教育合作,提升福建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二十二)支持福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积极创新监管制度,不断提高监管水平。指导和支持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按照有关规定试行行政指导制度,努力发掘行政指导这一柔性行政行为的积极作用,促进监管执法效能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营造和谐监管的良好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十三)在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以及业务补助经费分配上,尽量对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予以积极支持。
六、建立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协作机制
(二十四)建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席会议制度。会议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分管副局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省长主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或办公厅副主任、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就一个时期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工作进行磋商和协调,并形成推动工作的具体意见。
(二十五)建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联络员制度。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办公厅副主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或办公厅副主任、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各一人为联络员,具体负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福建省政府之间相关问题的沟通和协调,负责联席会议的组织、计划工作,督促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二十六)建立重大信息和情况通报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多层面的联络沟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及时向福建省人民政府通报涉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专用权保护、广告监测等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队伍建设方面的重大改革措施以及制定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等。福建省人民政府及时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通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展情况、重大政策、措施和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重大信息和情况等。双方各确定一个内设机构具体承办重大信息、情况沟通联络等日常工作。
第二篇:浅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浅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浅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摘要在当前区域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况意义受益行业战略定位劣势加快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23市。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有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两地关系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发挥“五缘”优势,与台湾在经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有新突破,福建在大陆对台交流中一直处于前沿地位。经中央批准,福建在沿海地区先后设立台湾渔船停泊点,率先开通了福州、厦门两港与台湾高雄港的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开通了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海上直航,率先设立了海沧、杏林、集美、马尾四个台商投资区与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等。这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的实施,使闽台交流日益广泛,经贸合作紧密,人员往来频繁。福建已经成为两岸交往合作的重要地区。今年以来,海峡两岸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福建省认真贯彻、主动呼应中央对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依托“五缘”优势,积极拓展“六求”作为,即通过求紧密经贸联系,促闽台两地共同发展;求两岸直接“三通”,促往来更加密切;求旅游双向对接,促先行效应扩大;求农业全面合作,促产业发展双赢;求文化深入交流,促“根”“祖”“脉”认同;求载体平台建设,促合作更富实效。这些措施的提出,进一步突出了福建促进祖国统一的强烈责任、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为我们把握新机遇,在发展两岸关系上作出新贡献指明了方向。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来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的先后建设,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的相继实施,东中西全面开放开发的态势初步形成,全国区域经济格局雏形基本显现,但地处东南沿海的海峡西岸地区在整个布局中位置不够突出。两大三角洲之间的福建、浙南和粤东成为沿海经济链的一个断裂带。而这一地区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大、势头好,经济上与两大三角洲多有互补之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把福建及周边这些地区的资源和优势整合起来,构筑有利于发展的大平台。这既能够大大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壮大规模和实力,使沿海地区形成一条完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链条,又可以促使我国区域经济的格局更加完善,特点更加鲜明,作用更加凸显,竞争力更加强劲,从而必将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呼应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是福建审时度
势、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融入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正确选择。
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受益行业
基建:产业发展,基建先行。加快基础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得部分相关行业与上市公司受益颇多,包括港口、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建筑建材、房地产、物流等行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了要加强海西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福建将完善“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以及“八纵九横”的省级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工程,加快建成沿海快速铁路,实现与周边省市之间城际快速客运系统的连接。由于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基建工程量较大,有望拉动相关产品的需求。
金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七个方面工作中,其中重点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同时根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有关内容,两岸金融领域的合作有望在银行业、证券及期货业、保险业展开,产权交易市场、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都有望获得长足发展。
制造业:为全力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福建今年将争取完成工业投资超过2100亿元人民币;今年起3年内由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建立转型升级重点项目贷款贴息风险保证金制度;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产业集群提升专项工作。“金厦大桥”项目工作也正在推进,与金门共同打造金厦生活圈。2009年产业发展投资发展方面将以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加快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港口、基建、装备制造、化工等行业受益明显。同时,福建省属企业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整合重组,能源、投资、交通、外贸、电子信息等5大集团正在积极组建之中。
交通运输:此前海峡两岸“小三通”之后客运量即出现激增,去年年底实现“大三通”当月,厦金(厦门-金门)、两马(马尾-马祖)、泉金(泉州-金门)航线客运量分别同比增长了104.8%、143.96%、80.6%。到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建成两个亿吨大港,年吞吐量将达3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将达1200万标箱,到2020年将建成三个亿吨大港,年吞吐量将达6亿吨以上。空港方面,将形成福建、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机场为辅的体系,不断扩大民航的综合营运能力。
商业贸易: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处在我国两大经济圈的断裂地带,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毗邻相连,承接台湾海峡两岸,与东南亚各国距离适中,距离港澳较近,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有望加速把福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商贸流通服务中心的步伐。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明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
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海峡西岸经济区目前的劣势
1.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福建经济发展的最大自然障碍就是多山。绵绵群山造成的结果是道路崎岖,地域封闭,信息不灵。落后的交通一直是阻隔福建与中原联系及福建内部交往的屏障。加上历史上福建长期作为国家的对台前线,因而造成福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不健全。近几年,福建许多较为著名的民营企业,纷纷把自己的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商务中心等核心部门从福建迁往上海、北京甚至香港。很多“闽商”也“舍近求远”,纷纷到外地投资。有数据表明,目前在省外投资兴业的福建人数量已达250万人,其中在上海办企业的福建人达30万人,在北京注册的企业有5000多家,年产值逾500亿元。近些年来,福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交通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仍然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
2.城市化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福建因为多山,人口分布分散,未能形成大的都市群。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的福州、厦门和泉州的建成区人口之和不到福建人口的10%。而同样是多山的日本,70%以上的人口却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城市圈。与珠三角、长三角龙头的广州、上海这些大都市相比,福建不仅在人口规模上不可同日而语,在城市化上也是小巫见大巫。严格讲,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座城市只能算是“中小城市”。
3.科技与教育水平不发达。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对福建的教育和科技投入较少。福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偏少,以致科研基础薄弱,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课题组《2003全国及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资料显示,福建“专业技术人员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居全国第15、20位,“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企业科学家工程师比重”分别居全国第14、2l位。又据《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资料显示,1985年至2005年的二十年间,福建的科技竞争力一直在第20位至第28位之间徘徊。这与福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居全国第7位的经济实力相比极不相称。
六、如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对台优势,促使海峡经济区早日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大的区位特点就是对台优势。目前,虽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和产业竞争力无法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相比,但由于海峡两岸的“五缘”优势和经济上很强的互补性,一旦两岸“三通”实现后,海峡西岸与海峡东岸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完全有可能联合起来构建海峡经济区,其GDP将超过长三角、珠三角,成为同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一样重要的经济区,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应主动推动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并积极建议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把海峡经济区作为全国重点发展区域之一,争取特殊政策,促使海峡经济区早日形成。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空间。基础设施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决
条件。因此,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畅通、安全、高效、舒适”的交通运输体系,拓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空间,彻底突破长期以来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承北启南、东出西进”的对外交流能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3、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此,必须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性机遇,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壮大人才队伍,在加快产业聚集中加快人才聚集,在壮大民营企业过程中为人才提供平等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机制和人才环境,争取早日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宽松、人尽其才的人才聚集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和提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在政策支持的大好前提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严正.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到海峡经济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5.[2]张志南.海峡西岸经济区热点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3]伍长南.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4.[4]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0.联系电话:***
第三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目标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目标
1、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
2、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3、推动闽台交流合作新拓展。
4、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
5、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新布局。
6、促进文化建设新发展。
7、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就。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
1、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2、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3、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4、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布局
1、延伸两翼、对接两洲。
2、拓展一线、两岸四地。
3、纵深推进、连片发展。
4、和谐平安、服务全局。
为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必须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切实做到:
——坚持“四求先行”:持续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谋在其中求先行
——把握“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
——落实“四求关键” 活 和 人 实
——四谋发展:好字当头谋发展 改革创新谋发展 以人为本谋发展 统筹协作谋发展 ——构建“十大支撑体系”。
——持续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孙春兰在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明确“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确定“两个力争”、“两个同步”、“两个保持”的工作目标,组织实施“五大战役”、“拉练”检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
五个坚持: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宝贵经验
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在回顾总结过去五年成就基础上,提出做好福建工作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紧密结合福建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省人民共享;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咬定发展不放松,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五个坚持既是“十一五”期间福建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更是“十二五”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方针。朝着“三个更加”的宏伟目标奋力迈进
“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描绘的未来发展宏伟蓝图,令人振奋,鼓舞人心。
福建:五大战役拓展领域内涵
重点项目建设战役、新增区域发展战役、小城镇改革发展
战役、城市建设战役、民生工程战役
大批农林水利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建设战役
省政府日前公布的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工作方案,提出今年将进一步拓展五大战役领域和内涵,把农林水利、“四绿”工程、城镇美化、造福工程、饮水安全、防灾减灾、旅游等领域的项目纳入战役实施范围,最大限度惠及广大群众。
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
第四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文章标题: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1)基本战略构想。就是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它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五个着力”、“四个重要”,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发挥对台优势,扩大闽台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着力加强与港澳、珠三角、长三角和内地省区的合作,积极拓展发展空间;着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现代化体系建设,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着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海峡西岸建设成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前沿、两岸三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区域性重要制造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六个突出”,即:突出发展、突出对台、突出统筹、突出创新、突出为民、突出落实。
其总体目标可概括为“三个新”,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形成“五个统筹”的有效体制机制,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成就。
(2)基本战略思路。就是包括“四个三、四个二、六项举措、九大支撑、一项根本建设”在内的基本发展思路。
四个三,就是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三条战略通道;全省九个设区市按区位特征和发展取向分成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争取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个二,就是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实行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乡镇工作两个《纲要》,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建立选人用人和反腐倡廉两个机制。
六项举措,就是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
九大支撑,就是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统筹协调的城镇支撑体系、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外向带动的开放支撑体系、互利共赢的协作支撑体系、可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支撑体系和和谐社会的管理协调服务支撑体系。
一项根本建设,就是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认真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根本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此保证和推动福建各项事业的发展。
(3)基本发展态势。就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进一步形成和强化“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基本发展态势。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就是充分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构建闽江口城市圈,壮大闽东北一翼;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和泉州侨乡工贸中心城市的先导作用,构建闽南三角城市圈,壮大闽西南一翼。以南北两翼的发展,推动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带动闽西北一片,实现东南经济板块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提升东南沿海整体经济实力。
拓展一线、两岸三地,即依托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发挥日益壮大的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辐射作用,提升沿海实力,拓展内陆腹地,强化沿海意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区域整体竞争能力。扩大闽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全面提升闽港闽澳合作水平,强化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兼容性,构筑区域经济制高点,形成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区域。
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即发挥福建重要出海口优势,开拓发展腹地和市场空间,密切和内陆地区的联系,加快构筑国际交通和信息网络,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增强极化与扩散效应,推动省际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对外开放、服务全局,即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激发创新活力,充分运用侨力资源,提升开放层次,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为全国发展大局、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4)基本发展格局。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和强化“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的基本发展格局。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第五篇: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初探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初探
发布时间:2011-10-1
2信息来源:福建社会科学院
作者:黄国良
摘 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产力布局应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沿海经济密集区、内地经济发展区、周边经济协作区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以城市化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412-0099-05
作者简介:黄国良,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福建省是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经济区域,建设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在全国区域定位中的现实选择。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所在。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福建省地处两大“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又是海峡两岸的一个结合点,具有南承北接中心地段、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在海峡西岸生产力布局指导思想上,要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的先进经验,以科学的发展观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开放带动,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首先,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必须规划先行
遵循生产力布局基本演变规律,改变目前分散式、平面化的区域和产业布局特征,突出重点区域,强化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城镇、开发区的集聚功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区城经济共同发展。
其次,坚持政策引导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相衔接,着力解决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因素,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扩大中心城市的宏观调控功能,扩大县域经济的投资管理权限,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政策引导、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第三,要以开放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对外开放是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已形成的良好基础,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区域经济协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福建省港口资源优势,加快港口对外开放开发,吸纳重化工业项目落地;加快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网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盆地”。
第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强化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功能
要积极探索促进企业集聚的政策措施,加快中心城市产业集聚进程。从建立激励机制入手,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吸引同类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制定差别化土地使用费标准,降低产业集聚成本;要提高工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新建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原则上必须进入工业园区;要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园区企业发展水平,带动相关产业、产业链的相对集聚。
第五,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充分突出区域优势,带动协调发展
生产力优化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海峡西岸经济区既包括沿海发达地区,又包括内陆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根据经济增长极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并将首先形成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极”。但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其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将由沿海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内陆山区流动,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闽东南地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增长极”,将逐步发挥扩散效应,通过产业、生产要素的梯度推进,促进内地山区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1、沿海经济密集区
沿海经济密集区是指北起宁德、南至漳州的台湾海峡西岸海域与陆地,包括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以及莆田、宁德、漳州三大次中心城市。三大中心城市要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强产业集聚和扩散能力,突显中心城市功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中起辐射、带动作用。其中,厦门市要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以建设东南沿海国际航运中心、商务中心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带动漳州市经济发展;福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以电子、机械、商贸和交通枢纽为重点,带动莆田、宁德市经济发展;泉州市要提升其中心城市地位,扩大城市规模,以石化工业和港口经济为突破口,实现与三明市重化工业基地对接,带动闽中地区经济发展。为此,沿海经济密集区生产力布局的重点:
一是突显产业带动功能。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产业,形成上下承接的产业链,积极拓展与海峡东岸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连接漳州、宁德、莆田等沿海地区,共同开发海洋资源,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福州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纺织产业集群,引导各类企业向六大工业园区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以福州中心城市为主体的闽江口城市群,带动宁德、南平经济发展并向浙南地区拓展。
——厦门市。大力发展电子、机械、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以厦门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厦门湾城市群,带动漳州、龙岩经济发展并向粤东、赣西南地区拓展。
——泉州市。大力发展轻纺、石化、建材等产业集群,形成以泉州中心城市为主体的湄洲湾城市群,带动莆田市、三明市等次中心城市的发展。
二是突显港口带动功能。港口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资源优势,在3000多公里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上,自北到南分布着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6大天然良港,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港口运输、临港重化工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得天独厚条件。
根据沿海经济密集区港口资源条件,生产力布局重点是加快港口资源开发,带动能源、石油化工、汽车、钢铁、船舶制造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充分利用厦门自由港某些政策,构建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为此,必须加快港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将海峡西岸港口群纳入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加快建设集装箱、大型散货中转码头,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快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港以及三都澳港口建设,到2010年建成两个吞吐量达亿吨的大港口,全省港口年吞吐量达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200万标箱;加快温福、福厦、厦漳潮铁路建设,推动浦南、泉
三、宁邵、武夷山——上饶等高速公路建设,拓展沿海经济密集区发展腹地,提高港口、重化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突显农业示范功能。沿海经济密集区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农业合作“平台”优势,积极吸收、引进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积极培育蔬菜、食用菌、花卉、畜牧等有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观光农业,加快实行绿色产业计划,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沿海经济密集区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化、生态化农副水产品的重点区域。
四是突显物流产业功能。充分发挥福州、厦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作用,加快发展仓储业和物流业。重点(1)引进跨国物流公司,推动沿海经济密集区物流产业的发展;(2)选择国内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形成物流“龙头”企业;(3)发挥CEPA作用,吸引港澳物流企业来闽设立物流中心,发展沿海经济密集区物流产业,推动闽港澳与闽台物流产业合作的深化。(4)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构建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推动两岸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和形成。
2、内地经济发展区
该区域包括南平、三明、龙岩等地,是沿海经济密集区的直接腹地、山海协作的重要枢纽和省际交流的中介纽带。在承接沿海经济密集区产业辐射的同时,要发挥资源优势、特色优势、通道优势,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平市区为中心,邵武、武夷山为副中心,鹰厦-外福铁路、横南铁路、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和316国道为发展轴线,形成旅游为主导,绿色食品为特色,林产、水电、轻纺、建材、特色种养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以三明市区为中心,永安为副中心,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三郊线省道、205国道、鹰厦铁路为发展轴线,形成机械、化工、林产、冶金为基础,旅游、建材、食品、商贸流通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以龙岩市区为中心,漳平、永定、长汀为副中心,漳龙梅铁路、319国道和205国道为发展轴线,形成建材、烟草为支柱,林产、旅游、商贸、轻纺、农产品加工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
考虑内地经济发展区生产力布局,就是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强区富民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制造业协调起来,资源合理开发与加工转化增值结合起来,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同步起来,小城镇建设与扩大内需衔接起来,努力形成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旅游生态经济为主的产业特色,壮大区域经济总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山海共同繁荣的生产力布局。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优化工业结构,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重点改造提升机电、森工造纸、纺织化纤、冶金、建材等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带。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订单农业;加大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产业科技开发项目的支持,扶持科技创新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针对当地资源、人才、市场等条件,突出扶持一批特色型工业、配套型加工企业、出口型龙头企业。
三是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在做大做强具有省级中心市场作用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和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和完善包括农产品市场、农村商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在内的农村市场体系。
四是全方位推进山海协作。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市场开拓等互补性、竞争性强的领域,坚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双向开放、统一市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沿海延伸内地,内地对接沿海,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发展、人才资源开发等基础性、公益性强的领域,坚持政策倾斜、结对帮扶、社会参与原则,充分发挥政策、体制、机制的优势,组织、动员沿海地区扶持内地发展,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早日形成。
3、周边经济协作区
该区域包括浙南、赣南、粤东等地,是沿海经济密集区、内地经济发展区的外围腹地,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密集区、发展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对外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周边协作区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了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指导相结合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生产要素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格局,形成了东有闽浙赣皖13地市协作区,南有以厦门市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西有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北有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中有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此外,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赣闽两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两省经济技术全面合作的协议》。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出台湾海峡,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连江西延中南广大内陆腹地,在区位上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要做到外引与内联并举、并重,软、硬件设施建设“两手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以政府为依托,全面参与国内经济分工,大力发展省际经济协作,在分工协作中形成区域经济特色,在凸显区域经济特色中深化分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全国经济布局优化,致力实现“双赢”。
一是发展与周边协作区的合作,拓宽发展腹地。海峡西岸经济区本身的综合性质决定了,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政府各部门之间、不同级别的政府之间进行磋商和反复协调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研究和开拓包括区域生产力布局原则、区域产业发展准则、开放共同市场、促进人才交流、建立统一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建立协调与管理制度等新的合作领域,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办好已有的经济协作区,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周边内地省份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交汇点,区域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融合点,区域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结构的对接点。
二是发展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合作,积极主动接受辐射。增进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产业协作,推动经济协作从单一物质协作向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全方位协作发展,从自发分散协作向有计划、有组织、高层次、大规模协作发展。并通过两个三角洲加强与长江流域各省区、华南经济区的合作,密切与众多的跨国公司驻我国总部、办事处的联系,在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连片繁荣中,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三是发展与西部省份的合作,推进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与西藏、宁夏三峡库区的对口帮扶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开发和国有企业改造,与中西部地区一起,携手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四是不断深化与台港澳侨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闽台试点直航、台湾产业加快外移的契机,以台商投资区和农业合作试验区为载体,积极创造条件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全面推动闽台两地的贸易、科技和金融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旅游合作区建设。充分利用大陆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契机,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争取港澳地区的金融、物流、贸易、旅游及中介服务等机构设立经营机构或代表处;利用港澳地区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推动高科技企业在港澳地区设立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到香港上市筹资,支持港澳地区企业参与企业重组改造。充分利用侨的优势,利用闽商网络,促进引资、引智和开放型经济发展。
三、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对策措施
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要以城市化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促进产业聚集,通过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对周边城市和中心城镇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1、促进产业发展和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
产业集聚是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完善的根本物质基础,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最关键驱动力。促进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必须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工业的发展带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服务业和农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强劲的产业支撑,提高城市经济实力。中心城市要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以及发展现状,明确城市的产业功能定位,并以此为指导合理确定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形成各有特色的稳固的产业基础。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更要坚持走工业立市、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路子,发挥工业特有的生命力以及与服务业的相互促进作用,综合利用港口优势和对台合作交流优势,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城市。同时,中心城市还应关注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关联,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产业互动,沟通发展。要根据各市的特点及比较优势,对中心城市实施一定程度的分工,突出强项,错位竞争,以增强城市互动和内聚外射活力。
2、以城市规划为龙头,大力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也是政府调控城市建设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围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按照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主导思想相协调、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相协调、与生产力布局相协调的原则,强化规划服务发展的意识,重点从规划布局上引导产业集群形成。要顺应城市发展需要,根据城市功能区划,积极稳妥推进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将中心城市周边的部分县(市)、镇撤并入城区区划;暂不具备条件的,在不对原县(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提下,将该县(市)区划内的部分镇并入城市区划。要强化省政府对城市体系规划和建设的指导和协调,省直有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区划调整的科学论证等前期工作。当前,要围绕做大中心城市的要求,加大规划编制投入,抓紧修编各类规划,提高中心城市控规覆盖面积和质量。强化规划的监管,要抓紧成立规划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城市规划重大问题的指导、协调和实施情况的监督。
3、加强城市建设协调,推动城市联盟取得实质性进展
各城市要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总体要求,淡化行政区划界线,树立“同城观念”,强化统筹观念,从城乡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享共建和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入手,加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加强城市联盟战略研究和机制建设,促进经济和产业融合,合理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环境。要尽快建立城市联盟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对口专业部门办事机构,重点做好厦、泉、漳城市联盟试点和泉州地区市县联盟试点。厦泉漳城市联盟要从易于推动、易见成效的项目入手,逐步在各项具体业务中推出“同城业务”,如同城一卡通,银行间的同城业务,某些邮电的同城业务,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变城际公路交通为城市间公共交通等,推进城市联盟项目实施,重点推进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协调建设。泉州市政府要成立市、县联盟协调领导机构,做好相关市县规划协调衔接,实现城市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城市公交、社会事业等具体项目的协调共建,推进泉州地区内部城市联盟试点的开展。
4、加快构建中心城市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完善城际交通体系建设
围绕构建大交通网络,中心城市要加强港口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加快铁路通道建设,实现港口、中心城市与内陆区域和省份的铁路运输线路畅通。大力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建成“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快速路网,不断延伸城市交通骨架,拉开城市发展空间。重视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加快建设出入城快速干道和联结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大交通网络的快速干道,保证道路畅通。同时,中心城市之间要重视城市的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贯穿整个沿海都市带的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即将建设的准高速铁路等路网的建设,全面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
5、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公用服务系统,满足城市做大、人口增加的需要
城市公用服务设施的建设是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城市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优质可靠的供水系统;加快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形成与区域开发相适应的供配电系统,保证各城区的电力供应;推广清洁能源,扩大城市管道供气覆盖面;配套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强人防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配套能力和城市公用事业服务水平。
6、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
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中心城市的建设、投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和集约发展。结合机构改革和省、市、区政府的职责调整,按照集权分权结合、事权财权相称的原则,在强化省级政府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管理权的前提下,合理划分省、市、区各级政府的职责,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正刚:《我国宏观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和实践》,《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唐礼智:《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探析》,《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叶飞文:《推进福建省产业升级的理性选择》,《开放潮》2002年第2期。
4隋军、张鸿:《加速福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9期。
5陈元勇:《区域经济理论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11期。
6陈静、叶文振:《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兼论福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