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香港高校的社工教育
香港高校的社工教育
唐咏
【专题名称】社会工作
【专 题 号】C42
【复印期号】2010年05期
【原文出处】《社会工作》(南昌)2009年12期第57~58页
【英文标题】The Education of Social Work in Hong Kong Universities
【作者简介】唐咏,博士、深圳大学法学院讲师
我国香港特区人多地少,但高校教育却一点也不逊色。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连续几年名列世界50强名校,内地虽然高校众多,能跻身此列的高校也属凤毛麟角了。
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期间经历很多个重要的阶段,香港在其本地的专业服务发展、社工专业化进程、社工教育及培训等已奠定牢固的基础,且香港对内地社工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都开设有社会工作专业,在“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十分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科价值选择和专业根本精神,引导学员灵活运用理论,并在工作上积极实践,进而协助服务对象及社区去解决、处理社会问题。如香港大学社工系的教育,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而针对每个阶段,对于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侧重。在本科培养阶段分为两种:B.So.Soc(Bachelor of Social Sience)和B.S.W(Bachelor of Social Work)。B.So.Soc的课程分为四个方向:社会管理、家庭及儿童、咨询、社会政策。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政府、公司社团组织等从事研究、策划等工作。B.S.W的课程主要为培养合格的社工毕业生而设计,他们需要完成900小时的课堂教学、800小时的机构实习以及200小时的技能训练。对于修读此列学位的学生而言,毕业后直接在香港社工局进行注册即可从事实务社工的工作。从这两类的培养方向可以看出,前者侧重于理论,而后者侧重于实务。研究生培养阶段同样分为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和M.S.W(Master of Social Work),两类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在B.S.W和M.S.W中,对于社工的培养,鼓励学生建立个人风格,通过整合实践,提升个人能力,去处理不同性质的社会及个人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努力做到贯彻“问题教学法”。比如,香港大学的老师曾经组织各个领域的研究生以问题为导向编写社会工作研究的相关案例,透过对一个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理解、把握,真正将理论内化为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有效提升学生反思实际能力方面,常常发挥出难以估量的积极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程设计上,四所大学根据各自的教学理念也各有偏重,“社工”专业从最初的设计就体现了关爱他人的学科意识,学习社工的人都明白“关爱他人”、“助人自助”的道理,因为社工的存在和发展是根植于社会困难群体的真实需求,是一种价值理念的选择。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应更多吸取来自于学生个性需求及社会声音的力量。香港的四所高校,当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风生水起的时候,无一例外地积极争取着与内地合作的资源:联合办学、招收内地学生,尤其是博士阶段的教育、以香港大学为例,每年招收的内地就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数字在不断上升,对于入读学位的学生都提供比较充足的奖学金用以支持学习和生活,且有许多与国际学校交流合作的机会。近十年的社工教育的发展证明,前往香港就读社工学位的内地学生已在国内各高校的社工领域内遍地开花,逐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港校除了正式的专业学习之外,还依靠香港社工注册制度,对入职的社工再教育有所要求,学校也结合社工实务界的需要以及现实的社会发展,开设专门的社工培训课程,比如青少年工作、老年工作、家庭辅导等等,还有更多的社工人员参与专科训练,比如专业的家庭治疗师等。因为在人才的培养上,香港同样面临着目前内地的问题,即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发展本土化和特色化的人才。这些都在社工的专业课程设置上都有所体现,开设各类与香港本土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相关的课程,立足于香港本土,并不全盘移植欧美特色的课程。作为香港高校社工专业的教师,大多具有强烈的学科责任感。一方面,教学作为教师的本职,他们多数清醒地意识到学生的真实内在需求,不断在引导中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并且时刻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多与香港的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文字游戏,而真正能够直接转化为“学术生产力”,许多的社工教师能够切实地参与到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决策层面上,成为“草根阶层”的代言人,间接地兼任社会公益事业公职,与政府形成了合作的“伙伴关系”。
从上述关于香港高校社工课程的设置、与内地的密切合作、再培训的机制以及高校教师的责任感几方面的详述,对内地正处于蓬勃发展且良莠不齐的社工教育而言,无疑是个很好的启迪,期待着内地的社工之路能越走越宽。^
第二篇:14-09-22香港社工制度
香港的高度成熟的社工制度及启示
河北省委宣传部 刘兆丰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 香港已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都市社会。为了解决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香港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社会工作机构为主体、由社会志愿者广泛参与,和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社会工作体系。通过各种社会工作服务,有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社会问题。
一、香港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
香港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相当广泛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的各类弱势群体, 并且根据香港社会的实际情况, 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法。目前, 香港社会工作机构开展的服务主要有: 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康复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工作等。
1、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香港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的目标是: 维系和巩固家庭, 促进家人互相关怀, 以预防和解决个人及家庭问题;保障儿童权利及培养儿童成才。其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一方面,开展家庭生活教育和家务指导服务, 通过办讲座、开研讨会、小组活动、媒体宣传等形式, 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家庭理念,改善家庭关系, 帮助其解决问题和克服危机,防止家庭问题发生;另一方面,为受到虐待、遗弃和不良行为侵害的儿童、妇女按照有关法律提供保护,为得不到父母照顾、被遗弃、受虐待、非法入境、出现行为和情绪方面问题的儿童安排住宿照顾、寄养服务和入读学校。
2、青少年社会工作。香港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发展, 在香港帮助青少年成为对社会负责。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目标是: 针对青少年在社交、康乐、学业和成长方面的需要, 协助他们健康成长, 发展潜能, 培养公民责任感, 贡献社会关怀与分享。设有专门的青年事务办事处, 负责统筹、组织、辅导各项青年服务工作, 包括青少年中心的服务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外展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综合服务队和建立各种青年活动小组, 推行香港青年实践计划, 举办各类青少年暑期活动和社区青年团体活动等。在香港每2-3 万人口须设立一个由政府资助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承办青少年中心。中心不仅是青少年的文化娱乐场所, 还为青少年提供成长和发展方面的指导及个案辅导, 帮助他们克服家庭以及个人在学习、情绪、社交等方面的困难。为使青少年学生能更好地成长,政府专门建立了学校社会工作制度, 覆盖香港的大中小学, 而中学则是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重点。在中学配备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者, 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为在校中学生提供学业、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辅导和服务, 帮助学生解决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问题。
3、老年社会工作。香港是个老龄社会,老年人为香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关怀老人在香港已被公认为是社会的责任。香港老年社会工作的目标是: 鼓励并协助市民照顾他们的年长家庭成员, 并提供多元化服务, 协助那些未能在家庭中获得照顾的长者安享晚年,鼓励长者继续参与社区活动, 发挥所长, 最终达致老有所养、老有所属和老有所为的理想。为了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政府除了为生 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外, 还注重为社会各阶层的老人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每2 万人左右的社区就要设立一个老人社会服务机构,服务机构本着持续照顾的原则, 在政府的资助下, 利用各类社区资源, 关怀和协助老人独立生活或者援助家庭成员照顾年长的家人。开展家务助理服务, 为体弱多病又没有亲友照顾的老人提供家居服务, 使老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 并得到照顾。对于不宜居家照顾的或者身体残弱家里无法照顾的老人, 可由社会福利署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 安排入住安老院、护理安老院、护养院等。
4、康复社会工作。香港的康复社会工作主要针对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提供的福利服务, 康复服务的目标是: 协助残疾人士自强不息, 并尽量发挥他们的体能、智能和社交的能力, 融入社会。包括为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收养和寄托服务;为弱智的残疾人提供生活技能和简单的职前训练;给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就业辅导,协助他们获得就业岗位;对不能在社会上就业的残疾人士, 安排他们进入庇护工场工作, 庇护工场则在社会福利署的市场顾问办事处运筹和指导下经营。
香港的社会工作不仅为各类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 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如:香港为失业者设有专门的免费就业培训, 要求失业者参加培训, 培训由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负责,而且还按日发给受训者津贴。香港的社区发展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 提出了“发展有华人社会特色的社区工作”的理念, 把社区工作与其他各项专业社会工作结合起来, 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鼓励居民参 与和解决社区问题, 增强社区的归属感, 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发展, 改善社区生活质量。
二、香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香港百业凋零, 由于大批新移民的到来,使香港的人口急剧增加,由此产生了贫困、就业、住房、犯罪等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1946 年,香港难民及福利会成立, 主要为难民社会福利服务。1947 年香港华民政务司署设立社会局, 负责香港的贫困救灾事务。同年, 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正式建立, 这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组织, 它的成立促进了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当时香港许多宗教团体、志愿者团体和其他社会团体在社会局和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的推动和协调下, 开展了许多社会福利服务。1950年,香港大学首次开办两年制的社会工作课程, 培育专业社会工作者,成为香港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正规化的重要标志。随着香港社会的逐步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1958 年香港地方政府把社会局独立出来, 建立了社会福利署。社会福利署除了继续负责救灾和济贫工作以外, 还开始承担保护妇女、儿童,调解家庭和邻里纠纷, 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助等工作, 进一步拓展了香港社会福利服务的领域。1962 年7 月, 成立了社会工作训练咨询委员会, 专门负责社会工作人员训练的政策设计和专业协调。60 年代中后期, 香港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轻工业和装配业有了较大发展, 但传统的农业耕作进一步萎缩, 都市化进程加快, 许多农民转为新的城市劳动力。随着经济的转型, 社会生活也出现了新的情况,贫富分化扩大, 犯罪问题、住房问题、家 庭和青少年教育问题等日显突出。社会公众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65 年,政府发表了名为《香港社会福利工作之目标与政策》的社会福利白皮书, 白皮书确定了香港社会福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目标。白皮书的发表是香港社会工作第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成果。
进入70 年代, 香港开始成为东南亚以至世界的金融和轻工产品出口的中心之一。经济的繁荣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72 年香港正式宣布实行社会工作专业化, 规定凡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社会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是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和里程碑。1973 年港英政府发表了第二个社会福利白皮书, 其后又陆续发表了《青少年个人辅导社会工作之发展绿皮书》、《老人服务绿皮书》、《群策群力协助弱能人士更生白皮书》, 提出了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和康复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实施方针, 推动了青年、老人、残疾人等多元化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进入90 年代后,香港政府于1996 年设立“康复服务市场顾问办事处”,同年完成并发表了《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检讨报告书》、《紧急救援基金检讨报告书》。这一系列报告书的发表, 总结了70 年代以来香港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也是在社会工作领域为香港的回归做准备。1997 年7 月1 日, 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香港的社会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政府大力推进香港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改革, 实行了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 并努 力促进香港与内地在社会工作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在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方面,开设了“社会福利署”热线电话系统, 以保障儿童权益。在青少年社会工作方面,建立了少年成长辅助计划和青少年流动工作队, 加强对青少年的综合服务。在中学实行“一校一社工”制度,增加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人数, 加强学校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之间的联系。在康复社会工作方面, 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改善了为残疾人提供的住宿服务、残疾人工作技能训练和社区康复工作。在老人社会工作方面, 根据需要增加了老人综合服务中心、老人日间护理中心和老人活动中心, 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老人服务队, 深入社区为亟需照顾的老人提供服务,在社区为义务工作者和老人之间建立正式的照顾和支持网络。回归后的香港社会工作正朝着共同建设一个互相关怀的社会, 使人人能自立自主, 自尊自信, 和谐共处, 幸福快乐的理想目标不断开拓前进。
四、香港社会工作运行机制启示
香港社会工作的管理和服务体制比较完善, 香港已经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拥有高效的社会工作管理,形成了成熟的社会服务体制,这些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一、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支持、政策保障, 是建立专业化社会工作体制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可以不直接经办各种社会服务,公共的财政支出可以减少。相反在发展社会事业中, 政府的社会政策和主导作用应该不断地增强。香港专业化社会工作发展, 是以香港地方政府的主导、财政支持、政策保障为基础的。政府主导、政策 保障主要表现为,政府应充分重视发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社会工作的组织机构;科学编制社会工作发展规划,制定促进社会工作的政策、法规、制度,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支持社会工作。政府仍然扮演着社会福利事业的规划者、组织者、监督者和经费主要提供者的重要角色。政府的财政仍是社会工作机构的经费来源的主渠道, 体现了公共财政的性质和作用, 保证了社会福利服务工作的稳定运行。形成政府出资金、出政策, 专业化社会工作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模式。
第二、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 是承担现代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结构中, 政府职能是有限的,社会职能以“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进行合理分工。在实施社会政策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改变政府单纯以行政手段推行社会政策和发展社会事业的理念和方式。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同, 以专业化方式发展社会事业, 真正实现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专业的社会工作组织作为一种以非政府机构形式,能够帮助人们克服社会生活障碍,提供社会服务工作。社会工作把所有老人、孩子、残疾人等都看作服务对象,覆盖面广、针对性强。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过程证明了,培育和建立一个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系统, 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我国现正处在社会矛盾的突发期, 通过建立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系统,来解决在社会转型期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地划分政府和专业化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职能, 在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 发展社 会工作的专业教育, 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确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和职业地位, 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体制。
第三篇:香港高校各方面简介
1。香港中文大学 134 公顷。2010亩 2万多人,一万多研究生
2。香港科技大学 60 公顷。900亩,四个学院,共19个学系,学生人数8500
3。香港大学 16公顷。240亩,港大学生人数共二万零三百人,当中一万一千七百名为本科生,八千六百名为研究生
4。香港城市大学 15.6公顷。234亩,在校生约为26000人,其中研究生约为5400人
5。香港教育学院 12.5 公顷。187.5亩
6。香港理工大学 9.35 公顷。140.25亩,理大现为全港学生人数最多的教资会资助大学
7。浸会大学 5.66公顷(主校区)。84.9亩,学生约有8,000名,其中包括本科生4,900多人,研究生约3,200人
8。香港公开大学 3.4公顷。51亩
9。岭南大学 未知。
八所港校內地及本市錄取情況(單位:人)
學校計劃目前招生人數 多招人數 北京學生數
香港大學250-300260多50多
香港中文大學 250不明28
香港科技大學 160-170 15138
香港城市大學 1702104032香港理工大學 2002303086香港浸會大學 1301300約40香港教育學院 40-505334香港嶺南大學 無固定配額 307或8
第四篇:揭秘香港高校毕业典礼
揭秘香港高校毕业典礼
与内地高校普遍在年中举行毕业典礼不一样,香港高校在11月迎来了毕业典礼季。11月初,记者参加了香港浸会大学第52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亲眼目睹了这所以英式教育著称的教会制学校毕业典礼全
过程,深受震撼。
浸会的毕业典礼要持续5天
据介绍,香港的大学毕业生也是在六七月份毕业,但是拿学位证却要等到11月,这一方面是因为约定俗成的习惯,另一方面,香港高校毕业证件的审
批需要经过多层手续,很繁琐。
浸会的毕业典礼是在一个名为“大学会堂”的大礼堂里举行的。与国内大多数高校几千学生挤在一个操场或者礼堂里,一个上午就能解决掉全部的毕业仪式不同,浸会的毕业典礼要持续5天,每天分三场,每场只为两三百名学生颁发学位证。
学生都是凭票入场,“大学会堂”的工作人员身着黑色礼服,庄重地站在门口迎接学生和家长。学生按
座位号被安排在一楼,家长和其他观摩者都被安排在二楼。
无论一楼还是二楼,座位上都整整齐齐地摆着一本毕业典礼纪念册,上面有典礼的完整文献,包括校长致辞、典礼程序表、全体毕业生名录等,还有该校
最佳学业成绩奖、杰出学生奖名录。
12时整,毕业典礼准时开始,会场上立刻鸦雀无声。在激昂的音乐声中,一行人身着华美精致的学术袍缓缓步入会场,他们特地放慢了脚步,仿佛就是想让这个时刻变得漫长和充满细节。走在最前面的是浸会大学的校董会主席王英伟,他手举一柄金色的权杖。这种权杖在香港及国外的大学很常见,是作为学校准予毕业与授予学位权力的象征,体现了学位授予
仪式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紧随王英伟后面的是浸会大学校长陈新滋及副校长陆大章等人,以及获颁学位证院系的教授们。他们慢慢地走到台上,然后依秩序落座。一时间,那种仪式感极强的场面形成了强大的气场,礼堂的灯光暗淡了,只有台上灯火辉煌。全场的人悄无声息,只有
旋律依然高亢激昂。
没有主持人串场,仪式如齿轮般运转精确
第一个议程是全体起立,奏国歌,然后全体师生开始唱起校歌,校歌是用英文唱的,在纪念册上的扉
页就有这首歌的中文版。
接下来由校牧叶敬德博士读经祈祷——这是教会学校的特色。牧师祈祷之后,是歌颂环节,由该校音乐系学生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演奏结束后,校长陈新滋站起来,向全场介绍情况,他说,这届一共有1000多名学生获准毕业,就这一场而言,有281人毕业。然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站起来,对着校董事会主席王英伟请示道:“我恳请发给他们每个人一个学位证。”王英伟答道:“根据浸会大学的规定,我同意发给他们学位证”。
接下来才正式进入颁发学位证的环节。香港高校都是由校长为每一位毕业生亲自颁发学位证书,主持人认真地读出每一个毕业生的名字,学生则依次上台,恭恭敬敬地从校长手中接过证书,然后与校长握
手,合影。
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等全体学生的颁证仪式
结束,全场热烈鼓掌。
校长陈新滋向毕业生致辞。他说:“最重要的是,你们能成为尽责的公民,具国际视野,重道德伦理,事事以礼相待。”“尽管世界翻天覆地,悠久的价值观念却不曾动摇。这些观念润饰人类历史的发展,至今仍与我们息息相关,包括诚实与正直、公平与正义、怜悯、友谊与爱等。”“但愿同学投身社会以后,你们在校自省有关价值观念、商业操守与生命意义的问
题,能够成为各人道路上光明的指引。”
至此,仪式才全部结束。记者看到,所有这些环节完成,正好14时许。所有这次程序,并无主持人出来串场,大家如同钟表的齿轮般精准地运转下去,从始至终庄严肃穆,又充满效率。
在礼堂的外面还会有毕业生露天酒会,供毕业生分享快乐及与父母和教师合影。校董会主席、校长、副校长等人也会来到酒会,并一一发表简短致辞,祝贺毕业生们前程远大。他们再次与学生们合影留念,虽因辛劳脸有疲惫之色,却始终笑容不改。
浸会给校长高薪,怎么能连握手这点事都不干呢记者曾亲身经历过两次毕业,然而却从未经历像
浸会大学这么精彩庄严的毕业典礼。
2001年记者大学本科毕业时,当时尚无毕业典礼一说,系里打来电话,通知派两个男生去教务处拿毕业证和学位证。教务处的工作人员拿来两大捆证件的封皮和一大叠毕业证和学位证,大家拿回寝室一分,自己把证书装到封皮里去,这样就算毕业了,连
学士袍都没穿过。
在这之后,国内高校对于毕业典礼的仪式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在本科毕业后两年,记者听说本科母校也开始举行毕业典礼,毕业也能穿上学士服了,不过是将几千学生集中在操场上,在两三个小时内完成所有的仪式。
2006年,记者硕士毕业时,毕业典礼在另外一个高校的大礼堂举行。这一次,记者终于穿上了学士服,但也是数千毕业生集中在一个礼堂里,由七八个校领导同时颁发学位证。运气好的人能有幸从校长手中领过证书并合影留念。时至今日,记者也不知道是
哪位校领导给自己颁证并合影。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也参加了今年浸会大学毕业典礼中的一场,他的女儿在该校获得传媒文学硕士学位。李镇西在博客中写道:“我们都特别讨厌形式主义,讨厌„走过场‟。但是,人生有时候
是需要一种仪式的,教育更需要一种仪式。这种仪式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有时候是一种使命的交付和承诺。至少在那一刻,我们的心会变得宁静起来,同时某种庄严的神圣感开始升腾。一个没有任何仪式的人生将是轻飘的,而没有任何仪式的教育将是苍白的。”今年国内反响比较大的毕业典礼是在西南财经大学。校长赵德武站了3天,逐一为5917名毕业生授予学位,这在内地竟成了新闻,但在香港,这不
过是一种常态。
记者问浸会大学的老师:这么多学位证要一一亲自发,校长会不会发到手酸啊?这位教师没有正面回答,他开玩笑说,浸会发给他那么高的薪水,他怎么
能连这点事都不干呢?
第五篇:社工材料
引入社会工作,构建和谐军休七所
随着军休干部年龄逐渐增大,社会功能不断退化,生理、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了军休干部需求的升级,尤其是医疗保健、精神关怀、高龄及失能等老人的日常照料等需求,给传统的军休服务管理模式带来严峻挑战,若不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机制,升级服务模式,将会影响和谐军休建设。
2013年,我所在充分认识到这些矛盾后,及时寻找解决方案,从拓宽服务领域、引入专业人才、提高服务专业水准入手,面向社会,寻找专业社会服务资源。经过对市福利院等单位的考察,决定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技巧助人的服务活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介入军休服务管理,对于充分运用社会服务资源,拓展服务管理和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军休干部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意义重大。
让有行动能力的老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平台;让有潜力的老人发挥自己的价值;让孤独的老人找到自己的朋友;为有特殊需要的老人寻求资源。以上述四点为需求目标,经过对石家庄几家社会服务机构的严格考察,我所与德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同时与石家庄学院社会工作系合作,将我所作为该校的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工作,完成了服
务管理创新的第一步。
为了保证社会工作者在我所扎实、有效开展社会工作,我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配合:
一、社会工作开展的规范化。主要有办公场地的规范化、办公制度的规范化;指定专人负责与社工接洽、协助社工开展活动,实行每月一计划、总结和周例会制度,确保社会工作紧紧围绕休干需求展开。
二、协助社工与休干建立良好关系。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是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的基础,我所工作人员以引见人的角色,陪同社工入户走访等,积极搭建社工与休干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其互信关系的建立。
三、加强社工宣传。社会工作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很多休干不理解、甚至排斥。我所利用板报、条幅、海报等载体宣传普及社工知识、让休干真正理解社会工作理念,从内心接受、信赖社会工作者。
休干与社工之间稳固、互信的关系为社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所自开展社会工作近三个月以来,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在休干健康需求方面,分别针对休干的身体、心理健康,开展了春季养生讲座和“阳光心态、和谐老年”心理健康讲座,满足了休干对养生、心理调试方面的知识需求;
二、在增进休干的社会功能方面,与石家庄市少年儿童教育保护中心携手共建了“思想教育大讲堂”,休干以老师的角色,向少保儿童讲述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在发挥余热、奉献社会中增强了晚年自我认同感。此外还有成立的软陶小组,休干在小组活动中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三、成立“绿房子〃绿色家园”工作室,内设沙盘游戏,为休干心理健康提供了专业呵护保障。
四、我所休干心理健康档案库正在建设完善当中。针对休干的问卷,从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活动参与度、人际关系交往三方面,将休干的心理健康程度分为绿(健康)、蓝(一般)、红(较差)三个等级,红色者将成为以后开展社会工作的重点对象,从而实现有的放矢。
自社会工作开展以来,在“让有行动能力的老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平台、让有潜力的老人发挥自己的价值、让孤独的老人找到自己的朋友”这三方面已看到成效。下一阶段,我所将从“为有特殊需要的老人寻求资源”入手,深化社会工作。充分利用沙盘游戏、志愿者资源,加强对休干的精神慰藉;拓展医疗服务内容、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实现休干社区居家养老;加强军休服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培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不断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我所领导积极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创新服务机制,引入社会工作,为我所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也为军休干部幸福休养、快乐休养增添了一份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