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案

时间:2019-05-14 17:5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案》。

第一篇: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导和规范全市范围内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方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方案》、《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以及《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方案》,制定本方案。

1.3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按照方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加强国内、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中央、省和国际社会的支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1.4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在本市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为便于统一指挥和分级管理,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按照国家、本省方案的规定,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

1.5.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

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

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5.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州)。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事件发生地的县市区以外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省卫生厅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5.3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19例以下。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群体性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1~4人。

(9)一周内在一个县市区同一感染地点发生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病例30人以上。

(10)省卫生厅或市卫生局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5.4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1)霍乱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人9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一周内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

(6)市卫生局或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市政府统一领导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设立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市卫生局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主责部门,依照职责和本方案的规定,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向市政府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应急工作的建议。

各县市区政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根据需要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职责和本方案的规定,在同级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向同级政府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应急工作的建议。

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1.1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及其成员的职责

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在国家、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组织领导本市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负责本市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做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决策、决定及需要采取的措施。

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理需要确定。

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设等若干工作组,承办指挥部交办的各项指令和任务。

2.1.3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

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组成,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协调和指挥。

2.2日常管理机构及职责

市卫生局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在市政府应急办公室的指导下,负责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及军分区后勤部、武警市支队可参照市卫生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职责,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指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本系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协调、管理工作。

2.3专家咨询委员会及职责

市卫生局负责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需要,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

2.4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及职责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要结合单位职责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训,提高相关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根据国家、省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市卫生局负责建立和完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系统,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出入境检疫机构负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系统。

3.1监测

市卫生局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统一要求组织实施主动监测工作,并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辖区内重点疾病和相关因素的主动监测。

市卫生局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2预警

本市及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测,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建议,报同级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专业机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全市公共卫生信息进行分析,掌握我市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对其发生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及时评估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可能危害程度,根据需要向市政府提出相应级别的预警建议。

市政府根据市卫生局提出的建议,向全市发布公共卫生事件预警。

预警分为四个级别,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和一般四个预警级别。

预警的内容包括预警的级别、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别、性质、预期危害以及预警对象应采取的响应措施建议等。

预警发布之后,各地各部门要做好相关应急技术、队伍与物资准备,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等工作。各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应加强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信息收集与报告工作。

3.3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政府和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处置情况。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

4.1应急反应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做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同时,要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及时升高预警和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得到初步控制、不会进一步扩散的事件,应相应降低预警和反应级别。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学校、区域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等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高度重视,可相应提高反应级别,确保迅速、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事发地之外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通报后,要及时通知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做好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并服从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区的应急处理工作。

4.2应急反应启动程序

经初步调查核实之后,事发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组织本地有关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可能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初步判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并向当地政府提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的建议,由当地政府决定启动应急反应程序。

4.3应急反应措施

4.3.1县级以上政府

(1)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涉及危险化学品和运输安全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防止事故发生。

(3)划定控制区域: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政府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范围;报经省政府决定,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故,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涉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4)其他控制措施:事发地县级以上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等紧急措施;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备和设施。

(5)流动人口管理:对流动人口采取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

(6)实施交通卫生检疫:组织铁路、交通、民航、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和机构在交通站点和出入境口岸设置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出入境和进出疫区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售货员和物资、宿主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并向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移交。

(7)信息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作好信息发布工作。信息发布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

(8)开展群防群治:街道、乡(镇)以及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应当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医疗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及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工作。

(9)维护社会稳定:组织有关部门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4.3.2卫生行政部门

(1)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2)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确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提出应急反应级别的建议。

(3)应急控制措施: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预防服药等。

(4)督导检查:市卫生局组织对全市或重点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5)通报:市卫生局及时向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指挥部成员单位、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周边市(州)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情况。

(6)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培训:市卫生局针对国家颁布的与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及时组织培训工作。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

(7)普及卫生知识:针对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8)进行事件评估: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等。

4.3.3应急医疗救治机构

(1)开展病人紧急救援、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2)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标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做好医院内感染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环境。

(4)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

(5)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经验。对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处置。

(6)开展科研与技术交流: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试剂、药品、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技术合作,加快病源查寻和病因诊断。

(7)开展技术培训:医疗机构负责对本单位医务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培训。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协助市卫生局对医疗机构全员培训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4.3.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与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分析与报告工作,并根据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开展网络直报。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到达事发现场后,应尽快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进展情况,并向相关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

(3)实验室检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足够的标本,分送省级和国家应急处理功能网络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

(4)开展科研与技术交流: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试剂、疫苗、消毒方法、医疗卫生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技术合作,加快病源查寻和病因诊断。

(5)开展技术培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4.3.5卫生监督机构

(1)负责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调查与处理,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

(2)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相关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3)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开展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依法采取必要的卫生行政控制措施。

(4)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4.3.6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口岸的应急工作。

(2)及时上报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和变化情况。

4.3.7非事件发生地区的应急反应措施

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应根据其他地区发生事件的性质、特点、发生区域和发展趋势,分析对本地区造成的影响、播及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密切保持与事件发生地区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2)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

(3)加强相关疾病与健康监测和报告工作,必要时,建立专门报告制度。

(4)开展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5)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6)根据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决定,开展交通卫生检疫等。

4.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反应

4.4.1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Ⅱ级)的应急反应

(1)市政府的应急反应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命令或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启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工作,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组织指挥各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社会动员与宣传教育、应急物资、经费和设备的调集、后勤保障以及督导检查等工作。

(2)市卫生局的应急反应

在市政府和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工作方案要求,负责组织和协调专业技术机构开展现场调查和处理;协调落实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等措施;对不明原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开展病因查找和治疗诊断的研究。

(3)县市区地方政府的应急反应

县市区政府按照省、市政府的命令或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工作,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直接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

4.4.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的应急反应

(1)市政府的应急反应

市政府负责本区域内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根据市卫生局的建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工作;紧急调集和征集有关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治和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信息收集、现场调查与处理、人员疏散安置,依法进行疫区的确定与封锁、隔离;及时做好舆论宣传、健康教育与引导工作。按照规定及时向省政府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情况,必要时,请求省政府予以支持,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

顺利进行。

(2)市卫生局的应急反应

迅速组织市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和有关人员到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组织实施医疗救治、病人隔离、人员疏散等控制措施,进行采样与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按照规定向市政府和省卫生厅报告有关情况;及时向其他有关部门、毗邻和可能波及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3)县市区政府的应急反应

事件发生地的县市区政府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工作,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

(4)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事件发生地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卫生应急救治队伍,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人隔离救治、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环境生物样品采集和消毒处理等紧急控制措施,并按照规定向同级政府、市卫生局报告调查处理情况。

4.4.3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的应急反应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事件发生地的县市区政府根据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工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疫情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按照规定向同级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

市卫生局应当快速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必要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应急处理工作。

4.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建议,报国务院或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省卫生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建议,报省政府或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市卫生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建议,报市政府或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厅报告。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建议,报县市区政府或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市卫生局报告。

市卫生局根据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及时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终止的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5善后处理

5.1后期评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本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急处理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5.2表彰奖励

县级以上政府及其人事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民政部门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为烈士。

5.3责任追究

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调查、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5.4抚恤补助

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因参加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应急处理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合理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5.5征用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保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应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市政府有关部门、县市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专业技术组织建设,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开展卫生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6.1专业技术组织保障

6.1.1信息系统

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建立覆盖市、县、乡的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发布和传递等工作;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信息系统,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与预警,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服务。

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的能力。

6.1.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省、市统一规划,遵循“中央指导、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1)急救机构

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为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中心,全市综合医院急诊科在指挥中心的组织下建立急救网络,对外公布统一的紧急救援电话号码,承担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治工作。每个县市区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医疗机构建立紧急救援机构。

(2)传染病救治机构

市第三人民医院为我市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为我市传染病定点救治后备医院。县市区应指定具备传染病防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建立传染病病区。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传染病门诊和隔离留观室。

(3)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根据国家、省总体安排和实际需要,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建立完善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6.1.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6.1.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1)组建原则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

(2)市、县市区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组建方式和种类

市卫生局和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需要分别组建市级和县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主要包括传染病、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职业中毒和化学污染中毒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市级每类队伍各15人左右,县级每类队伍各10人左右。

应急卫生救治队伍根据其应对事件类型,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医学高等院校以及军队等有关单位,选择年富力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微生物学、临床救治、信息网络等专业的人员组成。

(3)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管理与培训。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应急卫生救治队伍资料库,加强对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管理,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情况,对队伍及时进行调整,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专业技术机构对市本级应急卫生队伍进行培训,并对县市区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技术支持。

市、县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定期培训,并根据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分别对城区和县市区应急卫生救治队伍进行培训。

6.1.6演练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全市和区域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演练,以检验、改善和强化全市或区域性的应急准备、协调和应急反应能力,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逐步完善应急方案。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方案,统一组织安排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演练。

任何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必须报本级政府同意。

6.1.7科研和技术交流

市科技局、市卫生局有计划地组织相关机构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病因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和诊断试剂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6.2物资、经费保障

6.2.1物资储备

市卫生局制订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各级政府的卫生、发展改革委、经委和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计划,经委负责组织、落实医药物资储备,财政部门保障物资储备经费。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疫苗、医疗卫生设备和器材、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传染源隔离及个人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向经委和其他有关部门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应当及时补充。

6.2.2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和分级负责原则,安排应急工作预备经费和一定数量的日常工作经费,保障应急支出的需要。对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较大的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由事发地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上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并视情况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发展改革部门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

市财政局根据需要,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安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预备经费和一定数量的日常工作经费,对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给予经费保障。

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6.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

6.4法律保障

市政府法制办、市卫生局等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订并不断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市卫生局邀请有关法律专家进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需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涉及法律问题的咨询工作,确保依法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方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落实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6.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政府要组织公共媒体、有关健康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关社会团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确引导社会心理,动员公众积极支持并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落实群防群控的应急措施。

7方案的管理

本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市政府办公室发布实施,并根据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和本方案的规定,制定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具体工作方案,报市政府备案。

县市区政府参照本方案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组织制定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

8附则

8.1名词术语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涉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新传染病是指全球首次发现的传染病。

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是指埃博拉、猴痘、黄热病、人变异性克雅氏病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现,在我国尚未发现过的传染病。

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是指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

8.2方案解释部门

本方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8.3方案实施时间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二篇: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一、传染性疾病事件应对

1.鼠疫(黑死病)

鼠疫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发生于夏秋季节。该病的潜伏期很短,多数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到9天。

(1)传播途径

1)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鼠类等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可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3)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2)症状

起病急,全身呈中毒症状,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到39℃~40℃,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有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症状;皮肤黏膜先有出血斑,继而大片出血,伴有黑便、血尿。

各类型的鼠疫还有一些特殊症状:

1)腺鼠疫:除全身呈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多为腹股沟淋巴结,其次为腋下、颈部。淋巴结肿大、坚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剧痛,患者多呈被迫体位,若治疗不及时,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

2)肺鼠疫:除全身呈中毒症状外,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咳痰、咳血、呼吸困难、四肢及全身发绀,继而迅速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3)败血症型鼠疫:患者很快呈重度全身中毒症状,并伴有恐惧感,若治疗不及时,会迅速死亡。

(3)预防/预警

1)了解危害。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鼠疫对人类的危害,懂得预防鼠疫的知识。2)“三报三不”。实行“三报三不”制度,是防止鼠疫发生和蔓延的有效手段。

“三报”是指: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和急死患者;

“三不”是指: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3)防蚤叮咬。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避免蚤类的叮咬。

4)免疫接种。在发现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的地区,人群应进行普遍接种;进入鼠疫动物病疫区工作或捕猎的人员,在工作之前两个月内完成预防接种。

(4)应急要点

1)立即报告。发现疫情,立即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隔离治疗。对患者或疑似患者,必须就地隔离治疗;对9日内与鼠疫患者密切接触者实行健康隔离和预防性治疗。如有离开本地者,应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3)专业消毒。对鼠疫患者所用的各种物品均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彻底消毒和最后的处理(化学、高温、高压),对患者尸体经消毒、焚烧后深埋,并对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扫、消毒。

4)封锁疫区。在动物鼠疫流行区进行投药,尤其是流行区内的居民点和交通要道周围,彻底灭鼠灭蚤;根据可能污染的范围,对直接接触者限制外出,监视9天。

5)远离疫源。鼠疫杆菌也会感染其他动物。不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的皮、肉,不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2.霍乱

(1)传播途径

其传播途径为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等,其中水最为典型。

(2)症状

多以急剧腹泻开始,大便稀黄、无粪臭、呈淘米水样,排便次数不多,但量大;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等症状。

(3)预防/预警

1)饮食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或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严防“病从口入”;不到卫生条件差的餐厅、摊点进食。

2)饮水安全。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须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

3)流水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流水洗手。4)环境卫生。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

(4)应急要点

1)立即报告。发现疫情,立即向疾病防控部门报告。

2)立即就医。出现疑似霍乱症状,立即就医。危重患者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

3)隔离治疗。对患者、疑似患者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两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

4)追踪疫源。确诊患者应向医务人员如实提供进餐地点、所用食物和共同进餐的其他人员名单等信息,以便追踪疫源。

5)严格消毒。对患者、疑似患者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随时消毒;当染菌者被送到隔离病房或治愈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6)严格检疫。对疫点内所有人员和密切接触者,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患者家属和密切接触者根据医生建议,选择一种抗菌药物,连服两天。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

(1)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分泌物等方式传播,起病急,传染性极强。

(2)症状

1)发热畏寒。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偶有畏寒。2)咳嗽少痰。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3)呼吸急促。症状较重者气短,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

(3)预防/预警

1)保持通风。注意生活、工作场所通风。冬季每天也要开窗通风3次以上,每次至少10~15分钟;公共场所、学校和托幼机构尤其应注意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2)注意卫生。禁止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时要捂住口鼻;勤洗手勤消毒,用肥皂、流水洗手;不共用毛巾等生活用品。

3)增强体质。生活规律,饮食均衡,休息充分,适当户外锻炼,保持乐观情绪。

(4)应急要点

1)立即报告。出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后,按甲类传染病对待,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谨慎外出。“非典”流行期间,避免在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长时间停留。必须出门时,应戴上口罩。外出回来,应洗手、洗脸、消毒。

3)严格消毒。对患者及疑似患者停留过的场所、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及使用过的物品要进行严格消毒;患者排泄物、分泌物也要及时消毒处理。

4)自测体温。经过疫区或接触过患者的人员,应定时测量自己的体温,以便及早发现病情。5)隔离治疗。治疗期间,患者一人一室,戴口罩,不得离开留观室;严禁患者间相互接触。室内应当具备洗漱、排泄条件。

6)不得探视。严格探视制度,不陪护,不探视。

4.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即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为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一般为2~10年。

(1)传播途径

1)性传播。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分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男性同性恋者危险性更大。社会成员应洁身自好,反对性乱交。提倡使用安全套。

2)血液传播。非法卖血、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共用针具静脉吸毒、输注被污染的血液及其制品等都有可能传播艾滋病。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接受来历不明的血液。

3)母婴传播。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妇女怀孕、分娩、哺乳时都可能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孩子。

(2)症状

1)淋巴结肿大。多发生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领下等,至少有两处以上,有的多达十几处。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持续肿大超过半年以上。

2)全身症状。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疲倦无力、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1月内多于5次);体重减轻(10%以上);头痛、抑郁、焦虑;四分之三的患者脾肿大。3)各种感染与继发肿瘤。常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性肺炎、隐球菌肺炎、结核、单纯疱疹和胸部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感染、隐抱子虫病、弓形体病、溃疡、乙肝、脑炎。常继发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3)预防/预警

1)拒绝“污染”。拒绝使用未严格消毒的牙科器具,不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避免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接触到艾滋病病毒。

2)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疗、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感染、传播艾滋病和性病的危险。

3)远离毒品。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4)谨慎注射。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

5)孕产干预。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可大大降低胎、婴儿被感染的可能性。

(4)应急要点

1)主动检查。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后,主动到医院检查。及早发现感染者和患者,对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2)积极治疗。虽然目前尚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但已经有了较好的控制病情的方法,即“鸡尾酒”疗法。积极治疗,可以有效地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5.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第一位。(1)传播途径

1)饮食传播。饮用受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蔬菜、水果、贝类等,都可引起甲、戊型肝炎的暴发和流行。

2)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产后密切接触(包括哺乳、喂养)等方式传播。此种方式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感染总数的三分之一,应引起高度注意。

3)“两液”传播。乙丙、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体液、血液传播,同时乙肝还要注意防止通过性接触传染。

(2)症状

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感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随后出现黄疽、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肝脾肿大等现象;患者体温升高,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症状。

(3)预防/预警

1)不喝生水。饮用水污染是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2)个人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3)食物安全。生熟食物要分开放置和储存,避免交叉污染;生吃瓜果蔬菜须洗净;食用水产品如毛蚶、牡蛎、螃蟹等须加工至熟透。

4)用具消毒。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严格消毒;服务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

5)接种疫苗。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所有新生儿出牛后应在24小时内及时接种针疫苗,在出生后l个月、6个月再分别接种一次。全程接种可大大降低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几率,未接种者应补种。

甲肝流行期间,易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应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4)应急要点

1)隔离治疗。急性肝炎早期患者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同时注意休息。

2)及时消毒。肝炎患者用过的餐具等生活物品要消毒,餐具应在沸水中煮15分钟以上;若与肝炎患者共用一个厕所,要及时用消毒液或漂白粉进行消毒。

3)饮食清淡。患急性肝炎后食欲不振者,应食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6.登革热/疟疾

(1)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后,把疟原虫注入人体,10~20天后病情发作,传播媒介为按蚊。

(2)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2~15天,通常3~5天。起病急,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等。

疟疾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疲乏、不适、厌食等症状,发病时经历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四个阶段。反复发作后,患者会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病情恶化,严重时危及生命。

(3)预防/预警

1)洪灾防控早。洪灾之后,蚊虫大量繁殖,可导致登革热、疟疾的传播,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灭蚊、防蚊。

2)清理孳生地。“翻盆倒罐”,填堵树洞、竹洞,以清除利于蚊子繁殖的积水。

3)喷药灭成蚊。居住区周围保持干净整洁,在下水道经常喷杀虫药等;室内成蚊可用灭蚊剂等喷洒消灭。

4)住地安纱门。住房安设纱门、纱窗,夏季居民露宿要挂蚊帐。

5)喷抹防蚊液。需要到疫区的人员喷抹防蚊液,外出时穿明亮色系的衣物。

(4)应急要点

登革热

1)卧床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宜过早下地活动。2)隔离防蚊。发病最初5天应特别注意防蚊叮咬,以免疾病传播。

3)物理降温。患者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拭。4)紧急就医。病情凶险,紧急就医。若不及时抢救,可于4~6小时内死亡。5)监测疫情。做好疫区疫情的监测工作。

疟疾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现代医疗技术已能有效治疗疟疾。出现症状后顾时就医。

7.肺结核

(1)传播途径

肺结核中痰涂片呈阳性的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带菌飞沫漂浮在空气中,或痰液干燥后病菌随尘埃漂浮被他人吸入,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病人若不及时被发现和彻底治疗,会产生耐药性,变成慢性患者,最终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

(2)症状

咳嗽、咳痰、咯血为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如果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者咯血,应怀疑得了肺结核。长期午后低热,体温在38℃以下,全身疲乏、失眠盗汗、体重减轻、虚弱、食欲减退、胸痛等为肺结核一般症状。

(3)预防/预警

1)接种疫苗。预防儿童发生较严重肺结核病的卡介苗已纳入计划免疫,应及时接种。2)注意卫生。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定期体检。应定期体检,对患者特别是痰中结核杆菌呈阳性的患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4)增强抵抗力。加强锻炼,生活规律,睡眠充足,注意营养、保持健康心理,增强抵抗力。

(4)应急要点

1)隔离就医,卧床休息。发现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应立即隔离,尽快送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就医。患者配合医生进行规律治疗,卧床休息,加强营养。2)接触密切,检查教育。对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如家属、同事、同学和老师等,如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应立即送到专业防治机构检查;如没有相关症状,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3)咳嗽剧烈,保持镇定。对咳嗽剧烈、少量咯血的患者,应注意让其保持安静,消除紧张情绪,必要时服用适量镇定剂及止咳剂。

4)老弱咯血,谨慎镇咳。对年老体弱、肺功能不全者,咯血时慎用镇咳药,以免抑制咳嗽反射和呼吸中枢,导致血块不能咳出而窒息。

5)咯血较多,侧卧咳血。对咯血较多者,应让患者采取侧卧位,轻轻将气管内存留的积血咳出。6)大量咯血,紧急就医。对大量咯血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活,紧急就医。

7)预防治疗,减少发病。对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者和5岁以内有密切接触史的儿童,及时进行有效的预防险治疗,可减少发病几率。

8.血吸虫病

(1)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是由于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患者或患畜粪便中的血吸虫活卵,入水孵化成毛蚴,寄生于打螺,发育成尾蚴后,逸至水中,当人畜体接触疫水后,尾蚴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人畜体内。该病具有地域性,只发生在有打螺的地区。

(2)症状

1)急性血吸虫病。高烧(体温可在40℃左右持续较长时间)、神志迟钝、昏睡、相对脉缓等;同时伴腹泻、乏力及消瘦等症状。

2)慢性血吸虫病。慢性腹泻、黏液血便;消瘦、乏力;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以及劳动能力减弱等症状。

3)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骨瘦如柴、腹大如鼓,肝脾肿大、严重贫血,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殖能力。

(3)预防/预警

1)消灭钉螺。灭螺是切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关键。土埋、翻耕、垦植和蓄水养殖都是比较常用的灭螺手段,还可使用药物灭螺。

2)管理粪便。禁止在河边洗刷马桶、随地大便,禁止在河边建粪坑、用未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等,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

3)管理水源。保护水源,改善用水,做到饮用水无害化处理。

4)水中防护。疫水中作业,应进行防护,如穿长筒胶靴、尼龙防护裤,戴胶皮手套,涂擦防护药物等。

5)疫区禁泳。禁止在疫区游泳洗澡、下水捕鱼捉蟹,不要在疫水中洗衣、洗菜、淘米,也不要赤足经过钉螺受染区。

6)圈猪查牛。疫区的生猪必须圈养;在钉螺分布地点放牧的牛,每年11月前后必须普遍治疗一次。

(4)应急要点

1)疫区下水,应检查。到过疫区且下过水,不管有无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都应当考虑被感染的可能,须及时检查。2)现疫情,早报告。人畜出现血吸虫病相关症状,立即向当地疾病防控部门报告,及时治疗。

9.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感具有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等特点,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一般发生在冬季,南方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1)症状

畏寒,少数患者伴有寒战;发烧,体温迅速升至38℃~40℃;头痛,全身无力;眼球外肌疼痛,腰背和四肢酸痛;厌食,恶心、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等。少数患者肠胃不适,腹痛、腹泻等。

(2)预防/预警

1)流水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2)开窗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手掩飞沫。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4)避免接触。应尽量避免接触患者。流行期间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地方去;不得已必须去时,须戴口罩。

5)接种疫苗。流感易发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3)应急要点

1)及时治疗。流感患者发病早期(48小时之内),可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严重患者需住院隔离治疗。

2)隔离休息。

3)多喝开水。尽量多喝水,最好喝白开水。4)分餐“分居”。应与家人分室居住。

5)隔断“毒源”。流感患者的鼻涕纸和吐痰纸要包好,不随意乱扔;在家或外出时应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10.手足口病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故称“手足口病”。婴幼儿为该病主要患者,病情严重的可导致死亡。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被列为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

(1)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以粪便或呼吸道飞沫为主,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该病传播。

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托儿所集体感染及家庭聚集发病现象。(2)症状

1)常见症状。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疤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2)重症病例。①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②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症状。(3)预防/预警

1)勤清洗。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婴幼儿的奶瓶、奶嘴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看护人员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2)拒生冷。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3)不接触。该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4)保通风。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居室保持通风,勤晒衣被。

1)保持通风。该病流行季节,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要特别注意保持教室、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通风。

2)严格消毒。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3)注意防护。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是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正确洗手。老师和工作人员要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5)坚持晨检。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及时送诊;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4)应急要点 1)及时就诊。儿童出现相关症状时要及时送往医疗机构就诊。2)立即报告。患儿增多时,要立即向疾病防控部门和教育部门报告。

3)适时放假。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等措施。4)避免传染。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11.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是指在较大人群范围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具有传染性的严重疾病。虽然其发病原因不明,一时难以诊断、治愈,但只要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就能有效避免被感染,公众不必过度恐慌。

应急要点

(1)自我隔离。若发现自己出现原因不明的疾病,且具有传染性,应做好自我隔离。

(2)及时报告。发现患者与疑似患者,都应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上门接诊。由医务人员上门接诊,可避免自行就医途中,感染他人。

(4)追踪疫源。患者应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追踪疫源,做好调查研究。

(5)彻底消毒。对患者及疑似患者出入的场所应彻底消毒。

二、中毒事故事件应对

1.食物中毒

(1)症状

食用了有毒或变质的食物,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往往伴随着头晕、发烧。吐泻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脱水、酸中毒,甚至昏迷、休克等。

(2)预防/预警

1)慎购买。从正规渠道购买新鲜和安全的食品,不要购买和食用来源不明的食品。2)小心吃。陌生植物不乱吃,变(异)味食物不要吃,生的食品煮熟吃,水果蔬菜洗净吃。

陌生植物是指一些生长在野外的蘑菇、鲜黄花或其他不认识的植物;此外,发芽的土豆、发霉的花生、长黑斑的红薯、霉变的淀粉以及未炒熟的扁豆等,都不能吃。

春季是宜于蘑菇等菌类生长的季节,在我省农村山区,尤其应当心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3)分开放。生食、熟食分开放;用于处理生、熟食品的刀具、案板也要分开,避免污染。4)加热透。储存的熟食在食用前必须再次彻底加热;腌腊罐头食品,食用前应煮沸6-10分钟。5)不过期。不要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6)勤清洗。保持厨具和厨房的清洁,抹布经常煮沸消毒,加工制作食品前和间歇后应将手洗净。7)避鼠虫。妥善保管食物,避免鼠类、昆虫和猫、狗等动物接触。

8)严存放。剩余食品要妥善保存,存放农药、鼠药和其他化学物品的瓶子或包装物应有明显标志,而且应放在儿童不易接触的地方。不要用饮料瓶、油瓶等储存化学物品,以免误食。

(3)应急要点

1)催吐。出现中毒症状后,及时用手指伸向喉咙深处,刺激咽喉后壁、舌根,进行催吐,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排出。

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老年人、孕妇及儿童应避免用该方法并及早就医。

对腐蚀性毒物中毒者不宜催吐,避免引起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2)洗胃。中毒者若神志清醒,可将大量清水分次喝下,再用催吐法吐出。初次进水量不超过200毫升,反复进行,直至吐出物无色无味为止。

对腐蚀性毒物中毒者不要洗胃;病人昏迷时家属不得自行给予洗胃,应及时呼叫“120”。3)护胃。误服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碱,应及时服用鸡蛋清、豆浆、牛奶等,以保护胃黏膜。4)导泻。用硫酸钠导泻或灌肠可将肠内毒物排出。此方法一般应在医院进行。5)封存。封存并携带可疑食物,提供给医院查找中毒原因。

6)就医。出现中毒症状后,不要乱服药物。在自行抢救的同时必须立即与医院联系,争取就医时间。

生物性(细菌、真菌)食物中毒,自进食到发病以小时计算;化学性食物中毒和动植物毒素中毒,从进食到发病以分钟计算。

2.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人体吸入一定浓度的一氧化碳气体后,会因缺氧导致神经中枢系统受损,甚至导致死亡。

(1)症状

1)轻度煤气中毒:表现为头晕、头痛、眼花、心慌、胸闷、恶心等症状。

2)中度煤气中毒:还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错乱;四肢发凉、全身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气息微弱;恶心呕、吐、瘫痪无力等,并逐渐进入虚脱昏迷状态。此时患者口唇、两颊、胸部与四肢皮肤潮红,如樱桃色。

3)重度煤气中毒:还表现为深度昏迷、大小便失禁、瞳孔散大等;同时,呼吸浅而不规则,皮肤由樱桃红变为灰白或紫色,血压度下降。此时,患者会出现心肌损害和脑、肺水肿等严重症状与体征。若抢救不及时。极易死亡。

(2)预防/预警

1)注意通风。使用煤火取暖、做饭,注意房间通风门窗不能紧闭。2)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取暖设备。使用“土暖气”更要认真检查,不可大意。

3)科学使用。燃气热水器应科学安装、正确使用,洗浴时间不宜过长。时刻牢记要开窗,确保通风良好。

(3)应急要点

1)开窗呼救。感觉自己有中毒迹象,应打开门窗呼吸新鲜空气,高声呼救,或迅速撤离现场。2)宽衣解扣。发现他人中毒,情况允许时尽早关闭煤气源,立即开窗通风,将患者抬离中毒现场。及时为患者松解衣扣,保证其呼吸通畅,并注意保暖。

3)静养吸氧。患者需安静休息,尽量减少心肺负担和耗氧量。如有条件,应对患者人工输氧。4)侧向呕吐。患者若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其口鼻内的分泌物,以免患者回吸,导致窒息。

5)按穴就医。对烦躁不安的患者,用手导引“人中”(位于鼻沟正中)、“足三里”(位于膝关节骸骨下,骸骨韧带外侧凹陷中,即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内关”(位于手腕横纹向后三横指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等穴位,同时尽早呼叫“120”就医。

6)心肺复苏。若患者呼吸、心跳微弱甚至停止,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直到医务人员到来。7)高压氧舱。应将煤气中毒者送往配有高压氧舱的医院,以利于抢救,减少后遗症。

3.农药中毒

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为国家禁止生产、使用的高毒农药。

(1)症状

农药中毒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特殊情况下还会出现瞳孔明显缩小、肢体震颤抖动、肌肉痉孪、剧烈抽搐等,有时嘴中会有较明显的金属味道,甚至出现出血等症状。

(2)预防/预警

1)禁“裸喷”。生产、使用农药时,要戴口罩、手套,穿长衣长裤,禁止皮肤直接接触农药。2)禁逆喷。农田喷药要执行顺风、隔行的原则,禁止逆风喷洒。同时,要按农药使用说明书上标明的安全等待期施药。

3)禁超标。严格掌握农药的使用范围,不随意配制超出使用范围与标准的农药。4)禁饮食。生产、使用农药时,严禁进食和抽烟,以免将毒气吸入口中。

5)禁混放。严禁将农药与粮食及其他食品,尤其是饮料、酱油、醋等混放在一起;严禁用装过农药的空瓶装油、酒或饮料等。

(3)应急要点

1)断毒撤离。立即切断毒源,撤离中毒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2)脱衣冲洗。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微温的肥皂水或稀释的碱水彻底洗去皮肤上的药液,并擦干。不要用热水或酒精擦洗,以免加剧毒物的吸收。

“敌百虫”中毒时,不能用碱性液体冲洗。

3)催吐洗胃。神志清醒的中毒者,可用手指伸向喉咙深处,刺激咽喉后壁、舌根,进行催吐;也可将大量清水分次喝下,用催吐法吐出毒物。反复进行,直至吐出物无色无味为止。

对神志不清或拒不合作的中毒者立即呼叫“120"急送医院。

4)告知毒因。及时向医务人员提供引起中毒的农药名称、剂型、浓度等信息,最好携带中毒农药的标签去医院,以争取抢救时间。

4.杀鼠剂中毒

毒鼠强、氟乙酰胺、氟乙酸钠、氰化物、甘氟(又名三步倒、闻到死、气死猫)等,为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剧毒杀鼠剂。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将国家禁用的杀鼠剂及有关制造、加工设备和原材料主动上缴有关部门。

(1)预防/预警

1)慎放鼠药。毒鼠药应在晚上放,早晨收。家中的毒鼠药应妥善保管,用剩的毒饵应及时埋掉。2)烧埋死鼠。毒死的老鼠要焚烧或深埋。

3)“死物”勿食。病死的鸡、兔等禽畜不要吃,尤其是死因不明的更不能食用。

(2)应急要点

1)催吐。发现中毒后,应立即用手指刺激咽喉部催吐,或连喝几杯水,然后催吐,一直到吐出来的东西像清水一样为止。

2)洗胃。可选用温开水、生理盐水、生石灰水等洗胃。洗胃要彻底、反复、及早进行。3)导泻。服用液体石蜡、硫酸钠或硫酸镁进行导泻,此步骤应由医生决定。4)利尿。轻度患者应补充大量液体,以排出已经吸收的毒药。5)就医。多数杀鼠剂均有剧毒中毒者一定要及时就医。6)报警。若突发大量人群中毒事件,应立即报警。

三、动物疫情事件应对

1.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一种人、禽患的急性传染病。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人接触了病禽及其分泌物,吸入了病禽飞沫,以及吃了病禽制品或被病禽污染的食品后都可能被感染。

家禽急性发病死亡;鸡冠出血或发绀,头部等部位肿,脚鳞出血;鸭、鹅等水禽可见腹泻和神经症状,有时可见角膜炎症,甚至失明。

人被感染后,早期症状与流感相似,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部分患者恶心、腹泻腹痛、大便呈稀水样,体温持续在39℃以上。一旦引起病毒性肺炎,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

预防/预警

(1)养殖场,远市区。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养殖场所等。

(2)场内外,勤消毒。对孵化厅、孵化器、鸡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进出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环境等定期严格消毒。

(3)野禽鸟,不接触。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杜绝野生禽鸟与家禽接触。

(4)禽与畜,不混养。鸡与鸭、鹅等水禽不要混养,也不要将家禽与猪一起喂养,因为家禽的流感病毒可感染给猪。

(5)勤接种,保平安。养殖场、养殖户要做好程序免疫工作;农村养殖户要进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受高致病性禽流感威胁的地区,应及时在当地动物疫情防控机构的指导下紧急接种疫苗。

(1)勤监测。加强对野生鸟类栖息地的巡护监测,发现鸟类病、死等异常情况,及时向林业主管部门报告。(2)不接触。人和家禽、家畜远离野生鸟类。

(3)不捕捉。严禁非法捕捉和猎杀野生鸟类。

(4)不食用。忌食野生鸟类。

(1)穿戴防护衣物。从事与禽类相关的工作时应穿上防护服,戴好手套、口罩。

(2)及时洗手消毒。勤洗手,勤消毒。接触禽类后尤其要及时洗手消毒。

(3)不碰病禽野禽。尽量避免接触异常死亡的禽类和野生禽鸟。在处理死禽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4)接种预防疫苗。从事与禽类相关工作的人员应接种禽流感疫苗。

(5)专设人员通道。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

(1)忌食野禽。不出售、加工病死禽类;不吃野生禽类;不买来路不明的禽类及其肉、蛋制品。

(2)生熟分开。加工食品时,应生熟分开,厨具不要混用,以免交叉感染。

(3)禽类熟吃。禽肉、禽蛋应煮熟、煮透。高温条件下禽流感病毒不易存活。

(4)及时洗手。

(5)预防接种。接种流感疫苗,可起到预防禽流感的作用。

应急要点

(l)立即报告。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即报告动物防疫部门。

(2)封锁隔离。要对疫区的主要道路进行封锁。

(3)扑杀病禽。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立即对3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进行扑杀、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4)彻底消毒。疫区内禽舍消毒:先用去污剂清洗,除去污物,再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最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铁制笼具可采用火焰消毒。粪便和垫料应掩埋。

(5)接种疫苗。对疫区周围5公里内的所有易感禽类实施疫苗紧急免疫接种,建立免疫隔离带。

(6)禁养家禽。疫区解除封锁后,必须空舍6个月以上方可重新饲养家禽。

(1)远离疫源。避免接触病死鸡、鸭等禽类,避免与禽流感患者接触,不随意进出疫区,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

(2)戴罩就医。若出现禽流感相关症状,应立即戴上口罩,及时就医。

(3)详述情况。就诊时,务必告诉医生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接触过病禽等情况。

(4)隔离消毒。禽流感患者治疗时应注意隔离,患者的衣物、分泌物等应彻底消毒。

2.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羊、猪等偶蹄类动物。人偶尔会因接触病畜及其被污染的毛皮,或食用病畜的奶、肉制品等感染此病。病畜症状牛、羊、猪等牲畜感染后,口腔、蹄部和乳房等部位产生水疱和溃烂,并出现流涎和跛行等症状。

人感染后,会出现发烧,以及手指尖、手掌、脚趾等部位起水疤等症状。儿童被感染后,还会并发心肌炎。

预防/预警

(1)定期接种。对口蹄疫实行强制免疫政策,相关部门应定期为偶蹄动物接种疫苗。

(2)动物查证。引进口蹄动物,须查验检疫证明,且需将其隔离饲养至少两周,以确认动物没有被感染。

(3)肉品检疫。对屠宰场和肉品交易市场,要实行严格的兽医卫生检疫制度,防止消费者食用被感染的肉品。

应急要点

(1)立即报告。发现动物有疑似口蹄疫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疫情防控部门。

(2)封锁隔离。要对疫区的主要道路进行封锁。

(3)扑杀病畜。确诊为口蹄疫后,立即将病畜及同群畜全部进行扑杀、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4)彻底消毒。疫区内畜舍栏圈消毒:先用去污剂清洗,除去污物,再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也可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铁制笼具可采用火焰消毒。粪便和垫料应掩埋,作无害化处理。

(5)接种疫苗。对疫区内的所有易感畜实施口蹄疫疫苗紧急免疫接种,建立免疫隔离带。

(1)远离疫源。避免接触患病动物,不饮用患病奶牛、奶羊的乳汁及其制品,不从疫区引入偶蹄类动物及其制品。

(2)及时就诊。人与患病动物接触后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同时将与病畜的接触史告知医生,并迅速报告当地疾病防控部门。

3.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猪和病愈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未经严格处理的病猪尸体,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泔水等,均是造成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猪链球菌也会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或者经食用猪肉传播给人。

猪只食欲稍差,消瘦,跛行或不能站立,有的病猪四肢作不定期的游泳动作。

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头昏、腹痛腹泻、全身不适等;皮肤会有出血点、瘀点淤斑。部分病人发生脑膜炎,恶心、呕吐(可能为喷射性呕吐);严重者昏迷甚至死亡。

预防/预警

(1)定期接种。照有关规定,定期对生猪进行免疫接种。

(2)检疫监督。加强兽医卫生检疫监督,禁止宰食、收购、运输、加工病死猪。

(1)戴手套。处理猪或者猪肉时应戴手套。

(2)勤洗手。处理猪只或生猪肉后,要用流水洗手。

(3)治伤口。慎防手部皮肤损伤,若有伤口,应用75%酒精或碘酒彻底消毒,并妥善包扎。

(4)防病猪。不屠宰病、死猪,避免接触病、死猪以及它们的排泄物和体液。

(1)食合格肉。购买屠宰检验合格的猪肉。勿买、勿食病死猪肉或来路不明的猪肉。病死猪肉和新鲜猪肉有明显区别,其表皮有出血点、紫黑色瘀斑,肉质呈暗红色。

(2)生熟分离。生猪肉和熟食要分开处理和摆放。不要在刚刚切过生猪肉的菜板上制作凉拌菜,以免因厨具交叉污染而感染。

(3)肉类熟吃。猪肉及其内脏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

应急要点

(1)立即封锁。发生疫情后,立即封锁疫区,严禁从疫区调出生猪及其产品。

(2)严格消毒。进出人员、车辆要严格检查、消毒,对疫区圈舍等应彻底消毒。

(3)检查治疗。逐日检查所有猪只,疑似病猪应立即隔离和治疗。

(4)注射预防。健康猪只一律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5)处理污物。对死猪(羊)进行焚烧、掩埋等无害化处理,禁止抛入河、沟、水塘等水体内。

(1)远离疫源。避免接触病死猪、羊等,不随意进出疫区,不从疫区引进猪肉、羊肉等。

(2)戴罩就医。凡接触过病、死猪或生猪肉的人,一旦出现发热、不适等卿,应立即戴口罩及时就医。

(3)详述情况。就诊时,务必告诉医生是否到过疫区,是否接触过病死猪、羊等情况。

(4)隔离消毒。患者治疗时应注意隔离。患者的衣物等应彻底消毒,其分泌物应妥善处理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大学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摘要: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旨在通过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预防保健与必要的医疗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最终创建人人享有的健康社会。但是,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各种公共危机因素不断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频繁爆发。今天的世界,各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的精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是近年来,H7N9型禽流感,含铬工业明胶药胶囊,双汇瘦肉精事件等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频爆发,极易使大学生产生恐惧,疑病,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从而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大学生该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本文试从大学生心理和人文角度提出一些建议,旨在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积极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持整个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

关键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大学生 应激管理 心理咨询

一、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

(1)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2)央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的报道,将我国最大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卷入“瘦肉精”漩涡之中。报道称,河南孟州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公司。消息一出,我国肉制品行业又一次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同时也激增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更加不信任。尽管双汇产品已经在一些城市的超市大规模撤柜,并开展一系列补救措施,然而品牌信誉度却难以挽回,双汇产品在全国遭遇销量前所未有的暴跌。

(3)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2013年4月经调查,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截至2013年5月29日10时,全国已确诊131人,37人死亡,76人痊愈。病例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台湾、福建等地。

(4)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5月7日公布,2013年第一季度,国家卫生计生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24起,中毒755人,其中死亡18人。

2,另一方面,从公共卫生角度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1)重大传染病疫情;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医`学教育网整理;

(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4)新发传染性疾病;

(5)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

(6)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7)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核事故、放射性事故;

(8)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

(9)影响公共健康的自然灾害;

(10)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纵观所有的公共卫生事件,这些灾难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拒性,它们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经济的重大的损失,给人类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不可避免地同样遭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在校大学生,他们是一个年轻而特殊的社会群体,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方式和防御能力还不成熟,常常在一些大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缺乏应对能力,一旦发生这类事件,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损害。比如2008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流”,就给全世界乃至各国的高校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恐慌,瞬间打破了大学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从那时起,提高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心理应急的能力,减轻危害的压力,就已受到国家和高校的普遍关注。

大学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青春期,他们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力都比较弱,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他们会长期处在恐惧,紧张的状态下,导致他们作为学生的基本的心态的变化,然后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烦躁,抑郁等不正常的情绪,焦虑,抑郁的心理疾病又会造成学生身体上的疾病,如心脏病,神经病等,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正常有序的大学学习进程。

三、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采取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当必要。大学生是蓄满知识和才华的社会发展栋梁,面对突发事件,心理应激水平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在一定水平上预示着其是否会拥有美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因此,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进行系统研究,了解大学生心理应激基本状况,探索影响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人格因素,做到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是相当必要的。

高校必须建立应激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管理机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离不开科学管理机制的建立,更何况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的社会。今天,突发事件已经给学校的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危害,学生们不能按时上课,不能与外界正常联系,学校的正常秩序被扰乱。学校要尽快理顺不正常的秩序,就急需构建相应的应激管理机制。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管理已经被提到各高校议事日程。过去,各高校的领导者们习惯于常态管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仍然采用常态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往往会错过应激和控制的最佳时机,使危机事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进而给学校造成更多危害,制约了高校教育的稳定和发展。现在,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高校的管理者们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构建和谐校园,以确保高校稳定健康的发展。良好的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外部环境资源,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所以,对贫困大学生和农村学生应当有更多的经济支持。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贫困大学生不论是心理上的恐惧还是经济上的负担都会比一般学生要大得多,因此要加大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从心理上对其劝慰,在经济上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助,让他们在特殊的困难时期能安心地度过危机,不影响其正常的学业。加大宣传力度,防患于未然

应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公共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强化广大师生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忧患意识,普及卫生知识,了解预防食物中毒,环境污染,预防疾病等基本知识,掌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技能,提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自我保护的能力。

加强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培训。

比如,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主要对其进行语言上的疏导,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宣讲能力,从而帮助和带动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走出危机和恐慌。对于新闻系的学生,则应该着重培养他们对事实的判断能力,学会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客观看待问题,当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不要盲目地轻信一些社会上的不实谣言,否则会以讹传讹引发更大的心理危机,甚至会引起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而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则应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需要在野外暂避或者考察的话,他们就该是学生们的领路人了。

加强不同民族的情感交流和团结。

大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各个民族的学生。难免会有不同的处世观念,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大学生们要抛开一切成见彼此团结亲如一家,携手并肩共同应对危机事件。此外,学校还应该针对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保护机制。

四、结束语

这是一个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时代,高校是一个人群集中且年龄结构特殊的场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单位,在校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提高学生应对外界影响的调适能力和提高处理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管理的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项重要管理活动。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和各方人士的殷切关注和多方努力,在校大学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定将取得不凡的成就!

参考文献:《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第07期 作者 于二曼,王重建,李文杰;孙锦峰,张卫东,张梅喜,胡东生高校大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分析 万秋华 《中国卫生产业》2012年03期高校突发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谢念湘 佟玉英 赵金波 张微 《才智》2011年24期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探讨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作者:武文宏 2007-4-26

第四篇: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

责任在肩,捍卫英雄城的安康

南昌市第九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

(参评公共卫生事业奖)

2003,“非典”肆虐侵袭。2005,禽流感疫情暴发。2009,“甲流”蔓延全球……在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九院人将其视为战役,医护人员就是一群拼杀在前的战士,在市卫生局领导统一指挥下,全院职工发扬白求恩的精神,奋勇前进。没有华丽的宣言,没有动人的词藻,有的只是一句对职责的承诺:捍卫英雄城的安康。

迅速、主动,得益于有效的应急机制

从容镇定,有条不紊,波澜不惊,高效运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下院,在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市九院以有效的机制,科学的决策,用最精干的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03年,非典疫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蔓延肆虐,作为南昌市收治非典型性肺炎的定点医院,医院立即调整工作重心,把防治非典列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进行周密部署。第一时间,院领导班子成员同相关科室人员对各项筹备工作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也是在第一时间,医院专家组编写制定了《SARS病抢救治疗预案》、《消毒隔离预案》、《护理工作预案》、《后勤保障预案》以及《发热门诊工作制度》、《非典型肺炎定点医院规范》等相关规 1

章制度和措施并立即付诸实施。

非典,我们胜利了。市九院被评为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单位。陈家鸰主任被中组部、省、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应淑梅被团中央授予抗击非典优秀团员称号;周兰惠、吴湛被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孔德忠书记被省卫生厅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吕定英等8人被南昌市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陈宏义等9人被市卫生局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有了对艾滋病、鼠疫、霍乱、非典的实战经验,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中,医院的防治及应急处臵能力不断提高,应急机制也更为完善。从组建新发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信息跟踪研究小组,制定《新发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技术研究信息跟踪策略》,及时跟踪国际、国内新发传染病流行状况及诊治信息,到相关防控知识的培训到实地应急演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医院已制定《南昌市第九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将来重大或新发传染病阻击中,医院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应对和处臵各种突发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细致、缜密,来自于崇高的敬业精神

每一场特殊战役,都需要一批特殊战士;每一次生死搏斗,都会涌现一批英雄。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在甲型H1N1流感阻击战中,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力体现,党员、团员医务人员庄严地在请战书上签了名,全院干部

职工发扬了特别了能战斗、特别能吃苦、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给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3年4月11日,南昌市第九医院被定为治疗非典的定点医院。非典先后在广东和北京疯狂肆虐;大批医务人员被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工作在主治传染病的第九医院医护人员,他们也许比一般人更能深切地体会“传染”二字意味着什么,然而,大家却在请战书上庄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非典病房护士高春兰,家公患鼻癌化疗刚出院,母亲患腰椎尖盘突出瘫痪在家,自己也是腰椎尖盘突出患者,每天在家还得自己做牵引。进入隔离区工作后,高春兰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她患病半年多的时间里,每天下班回家,丈夫都会为她作腿部按摩,或用吊带把脚吊在床上,用力牵引拉治,让她恢复得很快。然而,高春兰进入隔离区后,没有了丈夫每天的按摩,也不能做牵引,加上她的工作是消毒员,一天最少要拎七八次的消毒大桶,每桶都重达上百斤。劳累和病情使高春兰的病情加重,不得不躺下了。医生说,高春兰的病要动手术,否则会导致终身瘫痪。可高春兰无论如何不肯离开非典病房。她说:“即使有一千个离开的理由,现在也不是时候。病房如战场,退下来就和逃兵一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2009年11月19日,甲型H1N1流感开始第二波大面积流行。为了能让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在疫情最高峰,徐祥英坚持

24小时工作。因为病人蜂拥而至,徐祥英一天都没有顾得上喝口水,而一天的食物竟然是一个在微波炉转了2分钟的红薯。在发热门诊的当班医生徐祥英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岗位,她说她必须坚守岗位,作为一个医生,她不允许自己的病人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安全、有序,得益于科学的救治手段

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医院一方面确保预防工作扎实到位,一方面确保其它传染病的正常收治工作的开展,医疗质量、服务态度继续得到改善,床位使用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没有一例医患纠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医院采用科学的救治手段,确保了安全有序救治。

2003年4月,医院非典病房先后共收治5名“非典”可疑病人,医院专家组经过检查,迅速为患者制订出科学详细的诊疗方案,患者的病情得到高度关注和有效控制。医院多次邀请省、市专家组对患者进行会诊,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确保了患者的迅速康复。医院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先后调配了21名医师、医技人员和40名护理人员参加非典病房工作,确保了一线技术人员配臵需要。

为了科学救治,医院对全院职工进行了防非典知识和消毒隔离知识等等相关培训38次,培训人员达到1506人次;先后组织了6次实战演练,医院还组织专人每天数次深入病房和发热门诊,在消毒隔离方面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上把关。

医疗救治工作始终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2009年,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疫情蔓延,市九院再次定为省、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定点收治医院。医院第一时间强化应急能力培训,采取集中授课、科室培训、双卫网继续医学教育等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应急预案、收治流程、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的训练,2009年,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工作中,先后组织10余次培训,开展3次应急演练,参与人员达200余人次。

面对全国稀缺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医院不等不靠,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甲流的优势,通过自制配方,研制出预防和治疗专用制剂,一线医务人员全部服用中药汤剂,使人体免疫力得到了提高。一线医务人员保持零感染,为甲型流感的救治提供了人力保障。据临床数据反映,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发热及其他感冒症状缓解更快,治疗过程比纯西医普遍缩短了1至2天。

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这是九院人的作风。严谨行医,仁爱护理。九医院,把爱给了病人,给了英雄城。沉着、镇定,来自于健全的防控体系

2003年非典“遭遇战”之后,南昌市第九医院总结了防治非典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强调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医院制定了《南昌市第九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着力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持续防控。

没有人会忘记,2003年医院受非典影响,收入锐减,但为了

确保防治“非典”工作需要的各种物资及时到位,全院职工发扬奉献,投入大量资金购臵急需设备。非典病房内独立设臵了实验室,医院为医护人员购臵了3400件隔离防护服,300付防护镜等一批防护用品。药品储备达60多个品种,做到品种齐全,专柜存放,专册登记。

还是在非典特殊时期,医院在病房紧缺的情况下,把经济效益较好的妇产科病房腾空,改造成非典病房。根据SARS病房特点,每间病房都配有排气扇、紫外线灯、喷雾器和回收筒。安装了分体空调,洗手设施及中心供氧系统。医院共设臵非典病房29间,其他用房23间,可接纳非典确诊病人38人或非典疑似病人11人。据统计医院用于防治非典工作专项资金已近500万元。

凭借着2003年抗击非典的经验,在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来临前期,医院以最快速度腾空了一幢三层楼房,筹资300多万元,改建成60张病床的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病房和全省一流的负压病房,配备了先进的危重症抢救设施、视频监控会诊系统,保障了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崇高的敬业精神,使九院人赢得了“大医精诚”的美誉,也为南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先机。正如九医院院长邹正宇说,实现零死亡、零感染,不仅是对南昌医疗水平和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检验,更是对我们整个防治工作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手段的检验。

第五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区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2011年,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按照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部署,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努力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和谐。根据区党政办关于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安排意见,现将我局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1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预案,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

全区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二、应对工作

2011年,我局按照《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一)卫生应急管理不断健全

我局始终把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成立了应急办具体负责卫生应急日常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应急工作机构,明确了具体工作职责,做到了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位,保障了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处理,防止事态蔓延。

(二)卫生应急预案不断完善

根据卫生应急法律法规要求,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制度,按照《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我局先后组织修订完善了重大传染病、食品安全卫生、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形成。

(三)卫生应急队伍不断加强

我局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注重专群结合,通过建立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以基本形成了以卫生消杀防疫和医疗救治为主体的卫生应急小分队。为了有效提高应急队伍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和演练。采取分专业培训、外出学习考察、医疗

卫生人员的全员培训、分专业应急演练和多专业协同演练等方式进行实战演练,全年多次举行专门性应急培训和综合性演练。

(四)扎实抓好卫生应急信息监测预警

全区卫生系统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基础状况信息监测与搜集。我局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发布卫生应急预警信息,加强信息互通共享,提高全区卫生系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水平和快速应对能力。全区已形成了以我局和各医疗卫生单位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

(五)科普教育方面

我局把卫生应急常识与食品安全知识结合起来,在开展卫生应急常识宣传的同时,有力的宣传了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了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

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经费和物资储备不足;二是基层应急工作人员有待进一步充实,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学、系统有效的培训,基层应急处置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社会公众危急意识不强,传染病防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常识不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区、乡、村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加对三级应急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健全信息保障和专家、专业队伍,对社会人群的健康适时监测,及时发现对人类可能造成生命、健康威胁的传染性疾病,并提供预警等决策依据。

(三)加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应急队伍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物资的储备,提高物质保障能力。

(五)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意识。

区卫生局

2012年1月17日

下载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原则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原则 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协 助有关部门开展调查,依法采取控制措施,并对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一、学......

    201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总结

    20xx年街道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演练工作,强化属地职责,积极发动、宣传,联合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街道公共卫生保障团队,做好地区公共......

    第十三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教案

    第十三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与应对 Coping with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历史上,无数突发的灾害和事故导致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引起了社会......

    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五篇

    安和安静社区卫生服中心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总结2012年,在区卫生局、疾控中心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按照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试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制建设[精选5篇]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有关国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有效反应机制与立法,认真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根据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置》参考答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置》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事发地的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应急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方案

    建昌县中医院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方案为提高建昌县中医院片区卫生系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应对能力,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方案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应急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为进一步做好我园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确保我园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全园教师和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师生对突发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