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机制促规范搭建平台抓监督(范文模版)
创新机制促规范 搭建平台抓监督
今年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包括移民资金在内的强农惠农资金的监管力度,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专项清查行动。移民资金是强农惠农资金的“大户”之一,仅2007年至2009年中央就拨入我省移民资金19.1亿元。如此规模的强农惠农资金,如何监管?省移民开发局创新制度,规范运行,搭建平台,有效管理,破解了项目门类繁杂、管理环节线长点多、发放对象涉及千家万户等资金监管难题,给出了答案。创新机制促规范
省移民开发局着力从健全、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入手,认真研究项目的规划、设计、审批、招标、施工、监理、验收等流程,细化对项目预算、县级报账、资金拨付、决算审核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措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健全制度,堵塞漏洞,创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钱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移民资金管理制度体系。
——监管责任属地化。将项目审批权限全面下放至设区市,由设区市移民管理机构负责项目审查审批,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资金的管理权限也相应下放至县级政府,监管责任的属地化得到了较好落实。
——资金发放常态化。各级财政、移民、农信社等部门严格执行两个“15”和两个“3”的资金拨付和发放要求,即省财政厅和省移民开发局在收到财政部后期扶持基金预算指标的15个工作日内下达至县
级财政,县级财政在15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至移民资金专户,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在3个工作日内将发放名册提交农信社,农信社在3个工作日内发放到移民“一折通”上。
——运作程序规范化。“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从项目的前期工作、审查审批、组织实施、招投标、监督监理、竣工验收到后续管理,整个过程都做到规范化、程序化。严格执行资金年度预决算管理、移民资金会计制度及电算化管理。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由县级移民管理部门集中核算并统一支付,减少资金拨付环节,有效防止和杜绝了挤占、挪用、截留资金等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项目资金公开化。全面实行事前公示和事后通告制度,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发放管理实施细则,资金数量、来源、分配及使用情况在村务公开栏向移民群众公开,时间不少于7天。严格做到项目和资金未公示或公示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立项审批,项目和资金未按规定要求通告的一律不拨付资金,移民对公示或通告的项目和资金反映的问题未查清的不批项目或不拨付资金,自觉接受移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益。
——监管手段信息化。开发启用了“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和“移民资金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财务电算化,在线监控全省77个县级移民资金专户收支和项目资金的拨付、核算和使用情况,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各地移民资金运行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有效杜绝了超预算拨付资金和预算外拨付资金现象的发生。搭建平台抓监督
深化“阳光库区”创建,搭建平台,切实加强对重点管理部门行使权力、关键运转环节制度执行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行为的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各种腐败问题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
一是搭建审计稽察平台。将内部审计和稽察作为加强移民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落实到位,强化监督检查,对全省9个设区市77个县(市、区)进行内部审计或专项稽查。根据稽察中发现的问题,省移民开发局分别向47个稽察地所属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出了整改函,对库区移民资金项目工作中不规范的做法亮起了“红灯”。47个县(市、区)政府认真履行职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一进行整改,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上报了整改情况。
二是搭建移民监督平台。对移民资金的使用,都做到公开、透明,尽可能地拓宽渠道,主动让移民群众知晓。实行 移民代表参与后期扶持项目管理、项目公示和通告等制度,编写了《项目和资金管理手册》并发放到库区乡镇、村(组),从后扶规划的编制、项目的选择、实施和验收等,都通过移民民主推荐的移民代表参与管理,有效发挥了移民群众对各项移民工作的监督作用,在移民的监督之下使想打歪主意的人无机可乘。
三是搭建业务培训平台。每年定期举办移民干部业务培训,强化移民系统项目管理和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移民干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推动移民资金和项目管理上新水平。省移民开发局举办5期移民村主干培训班,强化移民村主干对移民政策和移民项目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学习,让作为移民资金项目实施主体的移民村主干知职责、懂
规矩、明方向,关口前移,筑牢基层基础的防线。
四是搭建廉政教育平台。突出以《廉政准则》的“八个方面52个不准”为重点,采取党组中心组学习、处室(支部)学习、上党课、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廉政教育活动。通过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建立省局机关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完善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和移民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机制等,将廉政教育的成效落实到库区移民各项工作的具体环节中。
五是搭建责任追究平台。对移民项目和资金落实不力、监督不力、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的,将视具体情况给予问责;对截留、挤占、挪用、贪污、私分专项资金的,一查到底,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对发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造成重大损失的,在对当事人作出严肃处理的同时,将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确保管好用好每一分钱,让移民群众真正得到更多实惠。
第二篇:创新机制 搭建平台
创新机制 搭建平台
努力提升奶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齐齐哈尔市畜牧兽医局
2011年5月16日
我市是全省奶业重点发展地区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政府“千万吨奶”工程战略,高度重视奶牛产业发展,制订了完善的加快发展奶牛业战略,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狠抓落实,积极推动,坚持规模化饲养、良种化繁育、科学化管理、优质化服务,使我市奶牛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市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截止去年年末,我市奶牛存栏58万头,同比增长13.3%,鲜奶产量132万吨,同比增长7.4%。全市现有大中型乳品加工企业16家,去年企业新增产能117.7万吨,同比增加1.27倍。
在奶牛产业块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感到还存在着规模化养殖比例较低、奶牛产奶水平较低、高附加值奶制品比重较低、生鲜乳价格较低以及奶农与奶企关系不理顺、奶源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奶业服务措
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与现代奶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拯待转变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为此我市以建立奶业信息平台为契机,力求通过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奶业管理水平。
一、奶业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1、形成共识,通力合作。
2、先行试点,逐步启动。
3、建立平台,完善监管。
4、拓展功能,加强服务。
5、全面推广,注重实效。
二、奶业信息平台作用情况
三、奶业信息平台发展前景
一、建立奶业信息平台的意义和作用
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显著特点,是经济社会进步的标志,建立奶业信息平台既是现实需要,也是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1、转变发展方式。信息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先进的行业、领先的的产业、优秀的企业都以信息化为支撑,发展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信息化。我市奶业发展的现阶段,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指导方针,加快提档升级,进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实行信息化管理正是利用现代管理手段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
要途径。
2、是服务范围的拓展。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为相关产业、企业以及其他从业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信息化对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率,改善政府职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建立奶业信息平台可以更好的保障奶农、乳企、奶站等各方利益。奶牛贷款担保、奶牛保险、饲料联合采购销售服务,扶持政策公示等均可以在此载体上高效运行。广大奶农以及相关从业者可以免费获得政策法规、科学养殖、防疫灭病、专家咨询等各种信息服务。在生鲜乳购销上,通过 POS机和手机的相互确认,可以将当期的奶量、奶价、累计数量、奶资金结算等情况输入,减少矛盾纠纷,完善利益共享机制。
3、提升监管能力。生鲜乳质量监管环节多、难度大,现行监管措施难以适应需要,建立奶业信息平台,是运用国家倡导的物联网技术,结合射频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措施,可以将奶业政策法规咨询、宣传引导奶业动态、数字统计、情况分析等实行综合管理。通过在奶站以及生鲜乳运输车上装置监管设备,以及监控中心管理系统,不仅可以随时监控生产一线情况,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对强化奶站日常监管,规范数字统计,提高标准化水
平,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添加行为,保证生鲜乳和乳制品质量安全都将到重要作用。
二、奶业信息平台的建立方式
中国电信在信息平台建设上,研发能力强,队伍素质高,服务质量好,因此决定与中国电信齐齐哈尔分公司合作建立奶业信息平台。中国电信齐齐哈尔分公司无偿提供信息平台所有软、硬件设施,包括无线手持POS系统机、奶农手机、手机卡、流量卡,以及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和应用培训、维护等一系列技术。市局负责组织协调县(市)区畜牧部门推进此项工作。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狠抓落实。通过在两个区试运行,奶业信息平台所涉及的奶农、乳企、奶站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积极性,在全市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各地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抓,指定一名副局长专门负责,奶业办公室具体落实,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今后在全市奶牛产业化考核评比的工作中,将以奶业信息平台体现的数据为准,如因奶业信息建设滞后而影响考核结果,责任自负。
2、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这项工作涉及群体较大、范围较广、信息较多,各地畜牧部门要积极与电信部
门配合,切实搞好组织协调工作,重点协调好奶农、奶站、乳企等相关单位和个人,使之运行顺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信息平台建立和运行中的技术工作由中国电信负责。
3、强化管理,注重实效。建立信息平台是一项工作量较大而且事关长远的工程。要根据高性能、高稳定性的需求,不断增强实用性。畜牧部门要与电信部门加强联系,以信息平台的建立到信息资源的收集、识别、提取、交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分析、利用以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每个节点都要认真抓好落实,以保证奶业信息平台真正支持作用。
第三篇:创新机制搭建平台
创新机制搭建平台
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新途径
中共西乡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随着改革发展的加快和经济形式的变化,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有效解决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监督难到位、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问题,西乡县紧密结合中组部《关于切实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精神,创新工作机制,搭建服务平台,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加强领导,上下联动,构建齐抓共管格局。县上成立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部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县人劳局、公安局、民政局、工商局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在组织部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并确定1名主要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各村、社区成立办事机构,由支部书记具体负责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日常事务。同时,分别在县、乡(镇)、村(社区)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中心、站、点,开通流动党员服务咨询电话,并明确了各级管理机构工作职责,构建了由县上宏观管理、乡镇统筹管理、村级动态管理的“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全县共建立1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23个服务站、286个服务点,开通流动党员服务电话24部,为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咨询政策、参加组织生活等提供有效服务,在党组织和党员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二、全面摸排,强化宣传,打好管理服务基础。我县利用流动党员返乡过年的时机,组织公安、民政、劳动、计生等部门,逐村逐户对全县流动党员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摸底,全面掌握了流动党员的年龄、文化程度、数量、流向、联系方式等情况,做到了知现状、知想法、知去向。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县乡两级建立了流动党员信息库,各村、社区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台帐。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流动党员1068名,没有流入党员,其中:跨省流出728人,跨市流出237人,跨县流出103人,在流出地建立流动党支部2个,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584人,补发《流动党员活动证》213人。同时我县采取《致流动党员一封信》、悬挂横幅、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上门走访慰问等形式,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市关于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有关规定和要求,以及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召开部门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会议,安排部署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根据中省市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实施意见》,各乡镇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大力宣传,营造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良好氛围。
三、健全机制,创新载体,创造条件发挥作用。我县从
建立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着手,在“管住、管好、管活”上狠下工夫,建立四项制度提高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建立信息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三是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四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同时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位流动党员为家乡提供一条致富信息,在务工人员中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帮助一人以上群众外出就业,引进一个经济发展项目,为所在村组或贫困户做一件好事。还在流动党员中开展以争当西乡形象宣传员、群众致富信息员为主要内容的“争当两员”活动。通过这些方法,建立了“城乡一体、双向互动、动态管理”的流动党员管理体制。有效解决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失控、失教、失察、失评”等问题。两河口镇高潮村党员李登海1993年到山东青岛务工,他爱学习、肯专研,迅速锻造了过硬的技术,成为打工族中的佼佼者。1999年,李登海组建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成为拥有2000余名员工的公司董事长,员工中有党员11名,都在公司担当业务骨干。在镇、村党组织的帮助下,2005年10月,公司成立了党支部,他筹集资金修建标准化活动场所,使流动党员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他吸纳家乡1000多村民长期在公司务工,每年带回2200万元的经济收入。本村修建通村公路时,他个人率先捐赠资金1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党员和工人都纷纷慷慨解囊,向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对流动党员
回乡创业、回报家乡先进事迹我县进行了大力宣传,对引进重大项目资金的流动党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在税收、贷款、土地划拨、手续审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向。
四、整合资源,强化培训,增强创业致富能力。我县坚持返乡党员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返乡党员有多少就培训多少的原则,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法规教育和技能培训。县委组织部联合县人劳局、农业局、茶叶局、烟草局、职业高中等单位共同举办外出务工返乡党员技能培训班,按照返乡党员的需求和意愿,举办了种植养殖、计算机应用、电工焊工等实用技能技术培训班,开设了当前经济形势、务工须知等公共课程,对返乡党员进行分批分期培训。同时,引导返乡党员在远程教育播放站点进行培训,县远教中心将制作和收集的技术培训课件通过入户平台播出,方便返乡党员日常受训学习。我们还组织有关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技术服务小分队,下乡开展茶叶、生猪、烤烟、林果、食用菌等专题讲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全县共组织返乡党员集中培训26次,参训人数达500余人次,提高了他们的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了创业致富能力。
五、量身定做,分类施策,开辟创业致富渠道。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共有返乡流动党员249人,其中下岗失业的86人,因企业不景气自行返乡的115人。在帮助返乡党员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形势的同时,根据返乡党员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实施分类帮扶。采取“精神
上扶智、经营上扶能、发展上扶业“的办法,对有一定技能、经验和资金的返乡党员,鼓励他们兴办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从事个体经营,各级党组织强化创业服务,采取项目指导、结对帮带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争取贷款、用地、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城关镇返乡党员谯胜玖,有一定的茶叶加工技术和经验,在党组织的引导下,投资30余万元,建起了茶叶加工厂,县茶叶局、扶贫办利用项目资金,帮助其购买茶叶加工设备。对有技术、无资金的返乡党员,乡镇、村帮助他们申请办理小额贷款或扶贫贴息贷款,解决其资金困难。私渡镇红安村党员李忠伦,原在广东一电子厂务工,返乡后工作无着落,村党支部积极为其疏通思想、出谋划策,并协调贷款60万元,帮助其在临近的城固天明镇创办了家电超市。对既无技术、又无资金、生活比较困难的返乡党员,在加大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利用县困难党员帮扶资金,按照党员“星火致富”工程的运作模式,为36名返乡党员每人发放了一头能繁母猪,增强其走出困境的信心,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据统计,全县已有120余名返乡党员实现自主创业,兴办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60余家,投入创业资金1000余万元,40余名有一定技术特长的返乡党员进入了县直企业就业。
六、树立典型,帮带致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县坚持实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引导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工程,造就了一批发展农村经济的党员先进群体。古城镇二郎村党员韩定军从事蛋鸭养殖,赚钱后,帮扶乡亲投资300万,建起大型蛋鸭养殖场,为村上50余名劳动力解决了就业;桑园镇党员梁秋华在做大做强自己茶园的同时,带动周边5个村有近千户村民从事茶叶生产,使他们每年增收70万元。通过这些典型引路,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苦于致富无门路、无办法,想富不会富、想富不能富的问题,实现由点到片到面的扩张型发展。树立一批有成功经验的流动党员致富典型,让他们在带头富、共同致富上做示范。同时对政治素质高、经济意识强、群众反映好、年轻的流动党员,经认真培养,及时吸纳到党组织中担任干部。2008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全县有35名返乡流动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4人担任村主要干部,有效改善了村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工作水平,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我们通过建阵地、抓管理、搞服务等措施,使全县的流动党员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力争使全县的流动党员管理和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第四篇:搭建平台,创新模式
搭建平台,创新模式
——平桥镇进一步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主要做法
一、抓“两个到位”,在夯实思想基础上推进组织建设规范化
1、高度重视,做到领导认识到位
通过调集全镇资深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实施“进村入户”大走访行动,紧抓村级财务不清是农村各种矛盾和村务日常管理非正规化这一主要导火线,就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运转、村务日常管理展开展新一轮的“思想再解放、发展要跨越”大讨论。同时,将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明确建立镇、办事处、村三级稽查目标责任体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全覆盖工作网络,打造农村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平台。
2、完善体制,做到制度建设到位
出台《平桥镇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细则(试行)》,提出“四规范四化”的建设标准,即规范办公条件,做到保障标准化;规范职能定位,做到权责明晰化;规范监督内容、程序和方式,做到查纠常态化;规范工作制度,做到监管运行制度化。同时统一制作下发《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责》《村务民主决策监督流程图》等一系列上墙制度,并要求监督员及时记录包括工作开展、学习培训、召开会议、受理群众意见和建议情况、监督事项及发现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等。此外,实行工作报告制度。
二、抓“三条途径”,在强化履职能力上推进队伍建设标准化
1、唯贤任用,在优化队伍上下实功夫
采取由办事处具体指导,村级党支部具体负责的方式,将精通财务管理、熟悉工作流程,兼备公道正直、热心村务的村民和党员干部划入候选名册,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任期与村委会同届,并明确规定“九不准人员”不得做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候选人,进一步优化用人平台。目前,全镇116个村均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设有主任116人,监督员600余人,全面形成有文化、有经验的党员化监管队伍。
2、组织培训,在强化能力上下真功夫
通过“重点轮训、分级培训、定期教育、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镇、办事处两个层面上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业务培训,内容涉及“廉洁村”建设、村级“三资两重”管理和监督、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级工程招标组织和程序以及职能与运行方式等相关知识。同时下发《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手册》,为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实施常态化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其与时俱进的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目前,全镇共组织重点轮训2次,培训教育7次。
3、创新模式,在主动作为上下深功夫
创新以村务监督委员会示范村为主要对象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俱乐部和廉政论坛。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成员培训会以及其他参观学习等形式,进行大范围的经验介绍、工作交流、难题案例解答和总结点评,形成了以风廉村为代表,由经手人、村监会主任及村主任、书记“四笔联签”,村监会、村两委会、村民大会“三会联审”的强效监管模式,以进一步增强监督员的业务能力和监管信心,打造一个专业、规范、合理、高效的互动平台。截至目前,全镇共开展俱乐部活动12次,帮助解决各类难题100余起,提出各类合理化意见、建议300余条,协调处理凝难矛盾17起。
三、抓“四项措施”,在完善保障制度上推进监管平台建设实效化
1、构筑政府支撑平台
构筑以镇纪委为主,组织、民政、财政、农业、工业等部门配合的协同监管平台。采取以会代训、以训促管的方式,进一步健全村务月报审制度,并按照收集民意、调查分析、监督落实、通报反馈等步骤,深入细化限时办理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同时,将村级组织运转和村务日常管理的两个“规范化”建设与村、办事处、责任部门的分级考核有机结合。
2、配齐配强监管工作指导员
成立以镇纪委书记为主要领导、各办事处总支书记为小组组长、各驻村干部为组员的监管工作指导员队伍,形成镇、办事处双向指导格局。通过帮助监督员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及时协调与村两委关系,审核和代报送有关报表和文件资料,进一步消除对政策的歧解和误解,有效化解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健全矛盾防治机制
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参会列会、工作汇报制度。畅通举报信箱、举报电话、举报信息网络等渠道,对无法履行合法、有效的监督员进行及时处理或更换,第一时间处置和办结违法违纪、越位渎职案件,力争将凝难纠纷和突出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目前,共借各类举报10余起,已处理办毕7起。
4、完善考评和报酬制度
通过看台账、看制度的“双看”措施和定期督查、民意反馈等方式大力开展“村民满意村务监督委员会”创建工作,实施村务监督委员会考评与村两委干部勤廉双述同部署,将考评结果和评优评先、报酬奖励紧密挂钩。同时,依据上级规范化建设要求,给予履职状况好、工作业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及其成员相应的薪金、补助和精神奖励。(天台县平桥镇纪委)
第五篇:搭建平台促竞赛开展
搭建竞赛平台,促“千万”行动深入开展
9990.1吨,是一个数字,是一车间一季度完成的生产产量。9990.1吨,更是一个高度,是一车间人用激情与智慧攀越的高峰。2012年,是工厂持续盈利攻坚之年,面对动能涨价、原材料市况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工厂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为缓解经营压力,工厂开展了“5个千万”行动,一车间作为工厂生产经营的主战场,自然也是“5个千万”行动的主阵地,车间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以提升产量、降低能耗、提高投入产出比、现场质量改善为切入点,通过搭建活动平台,强化工序管理,创新活动内容,有序推动了“千万”行动在一车间的的开展。
开展劳动竞赛 突破瓶颈工序 提升产能
月平均3500吨的生产计划对于的一车间来说完成这个产量不是什么问题,但今年的一季度与以往不同而语:一是有效的工作日与产量之间的矛盾,二是熔化炉改造期间熔化能力不足与生产组织相对困难,三是“千万行动”工厂对于一车间寄予的厚望等等这些都是摆在车间面前的现实,面对这些难题,一车间不等不靠,从内部挖潜入手,从一月份开始,在全车间轰轰烈烈开展了比产量、比质量、比安全,争能手,突破熔化瓶颈的“三比四争一突破”劳动竞赛,车间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竞赛活中。
如果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倒不如说是一车间人同设备、时间的抗争:在生产组织方面创新优化,强制实行单位小时效率提升计划,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实施10+10工作制,减少班与班衔接等铁
水时间,每班挤出一个小时对装备进行维护保养,减少停工,生产安排上大小搭配、难易结合,保证生产的流畅性;车间成立CF团队围绕瓶颈工序进行改善,在提高铁水合格率上下功夫,一方面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一方面通过作业观察,减少加料环节浪费,缩短加料时间,同时加强了熔化炉维护保养,延长熔化炉使用寿命,班出铁水由1月份的135吨提高到3月份的148吨,有效保障了自动线生产需求;各班组结合劳动竞赛指标层层分解,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肩上有指标,班组小指标竞赛开展的如火如荼,造型班、落砂班围绕产能提升分别开展了“降低型废率,提高班产量,提高产品质量”的一降两提高和“技能优、质量优、安全优,降低打坏废品率,提高生产效率”的三优一降一提高小指标劳动竞赛,他们加强了过程衔接,严格质量“三不”原则,加强4M变更管理和重点工序监控,产品实物质量稳中有升,保证了高质高效生产;维修班组加大了红班检修和现场巡视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预检修计划,积极解决设备发生故障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消除或减少故障的发生,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为高效高产创造条件。一季度车间在四台熔化炉生产,保证熔化炉改造时间的前提下,完成了铸件入库计划,季度入库铸件9990.1吨,保证了工厂大指标的达成。
关注重点工序 狠抓过程控制 提高质量
2月份一车间片综合外废率为0.97%,3月份为1.21%,同比去年下降了36%,在这组光鲜数据的背后,一车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年初车间导入质量实效模式分析这一方法,对重点工序易产生的废品的典型案例、操作中的错误做法、工序控制的相关工艺参数等制作图版悬挂重点工序,为营造了人人抓质量,个个保品质的浓厚氛围,车间在现场悬挂标语、关键工位设立质量警示格言、关键岗位启动了质量承诺,并有计划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本岗位工艺规程,修订完善标准作业指导书,同时车间加大工艺执行稽查力度,严厉打击“两违”作业。在生产中按照全数品质保障的要求,现场抓实、抓细铁水出炉、浇注温度;铁水成分控制;型砂含泥量、破碎指数;夹/模具点检和完好率;HWS造型线“四点一线”。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传递,一切用数据说话,各工序严格标准,精心操作,细化了过程管理,加快了对现场质量问题的快速处理和外部反馈问题的响应,推行岗位质量问责制,做到不接受,不制造,不流出不良品,在“三比四争一突破”竞赛中,把执行工艺纪律、过程控制、4M变更、材质、浇注温度、型砂含泥量等纳入竞赛范畴,并在竞赛日报中将各班的情况每日进行公示,经过全体员工努力车间综合废品率不断下降,外废率由元月份的1.29%下降到1.21%,其中神龙缸体内废率由1月份的9.5%下降到4.15%,外废率由2.89%下降到1.86%,双双创产品投产以来最好水平,为工厂质量降损做出了突出贡献。
强化成本管理 抓好点面监控 提高收效
车间把成本管理作为车间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2012年初在去年的基础上对车间每个工序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制度,进一步在员工中宣降成本的意义,把成本管理真正覆盖到生产、质量、管理的各个点面,让员工明确降成本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强力营造做事讲成本、人人节约成本的好氛围,进一步严明纪律,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不断查找不足,总结经验,谋划提高,努力提高成本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健全成本管理机制,降低管理漏洞,理顺成本管理流程,完善分析、改善预案,让管理有据可查,考核有据可依。基于此12年车间在成本管控上突出精益管理思想,坚持效益至上的原则,对项目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既抱“西瓜”又捡“芝麻”,做到“重细节,精细算,讲节俭,严管理”。为实现目标车间抓好进口-过程-出口三个环节,建立原材料(生铁、废钢、贵重金属、各类合金、回炉料)领用、投入台帐;灵活调整生铁、回炉料的使用比例,贵重金属实施专人管理,延用包内加入方式,抓好品种衔接、规范回炉料分类管理,减少流失,在辅料管理坚持合金称量加入,减少浪费,抓好回炉料的回收,理顺回炉料回收流程(回收、交接),量化不同品种回炉料的数量(品种、班次、地点、数量),回炉料的回收率要达到95%以上,在辅料管理上同样要建立领用、投入票制度,制作出、入库记录表、使用传票,不定期的对运送辅料的车辆进行跟车过磅,确保辅料重量与入库重量一致,减少环节浪费和流失。通过一系列举措,今年车间投入产出比稳定在95以上,为工厂降低生产成本做出了贡献。
2012-4-9
一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