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出没的世界——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7:0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魔鬼出没的世界——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魔鬼出没的世界——读书笔记》。

第一篇:魔鬼出没的世界——读书笔记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书笔记

时间:2012年11月20日地点:寝室

距离得到这本电子书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好久,但直到今天才静下心来,开始阅读这本书籍,心里有点内疚。现在弥补它最好的办法就是加紧阅读,认真领悟了。

书的名称好引人入胜——《魔鬼出没的世界》,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带着这份憧憬,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序言部分,了解到这本书的探讨的核心话题——阐述科学与伪科学区别。读到这儿,头脑中闪现的对于科学的认识,大概是用实验的方式检验后,得到证实的对于自然现象、物质等的解释;而伪科学让人联想到的即是迷信、宗教等虚幻的东西。

本书究竟用怎样的方式来阐述二者,让人好期待。

看了书的序言,对作者自己是如何开始对科学产生兴趣、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哪些人和事对他以后的科研生涯中产生了启蒙和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非常有感触和共鸣。很多时候周围环境以及师长的教育方式、行事风格,对当事者以及周围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不仅让他们知道是怎样,而应该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得到这样的结果的过程以及如何思考的方式方法。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平庸,没有超长的智慧和傲人的成果,而有着相当成就的人占的比例很少,我想原因不能仅仅归咎与先天差异,很大程度上缘于大家所受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从而对问题的思考、解决办法也都不尽相同,从而获得成果的自然也不一样。

时间:2012年11月21日地点:寝室

看了本书的序言以及前两章之后,对本书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对本书的标题也有了新的认识,这里的魔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鬼怪,这本书也不是一本以科幻为主题的小说,而是一本批判伪科学的书籍。生活中大部分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了解科学,他们口中经常谈论的自己非常了解的、或道听途说得到的科学知识,不过只是一些未经证实的、但却不容易得到证实的,却又非常吸引人的伪科学。

比如本书第一章中,作者记述的那位他碰到的“巴克利”先生,他对科学有

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解了许多常人不太知道的“科学”,并以此作为自己非常自豪的一件事,他向“搞科学的家伙”——本书的作者交流时,所谈及的科学,包括了“空军基地冷藏的外星人”、“水晶球”、“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占星术”、“都灵的寿衣”等再玄乎不过的“科学”。他非常渴望得到萨根博士的认同,但却不得不使他大失所望。萨根博士评价“巴克利”先生说,他的确有对宇宙间神奇事物具有本能的好奇心,他想了解科学,但是在科学尚未达到他的面前时就已经消失殆尽。事实上这并不能归咎于“巴克利”先生盲目崇拜科学、不经过推理就轻易相信“科学”。我觉得究其原因,大部分的责任在于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如何鉴别真正的科学和廉价的模仿。事实上,他对科学一无所知。

默认的科学绝对不能盲目作为真正的科学来吸收和理解;口口相传和历史沿袭下来的东西未必都能信、反而容易误导普通大众。因此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用敢于质疑的态度做学术、带着怀疑的眼光来审视所谓的权威。

时间2012年11月22日地点:寝室

科学的发展主宰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伪科学的存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究竟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呢?

每个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信仰,而信仰又依托于宗教、玄学,人们靠神灵来慰藉现实中的精神缺失。如果以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宗教、神灵之类的东西,必定只能将其定义为“伪科学”。既然他们能历代沿袭流传下来,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让人信服的地方。他们能弥补人们精神上期待、而实际生活中却缺失的东西,让人对生活保有预期的期待和憧憬。这些也许能成为这类型的伪科学存在的缘由,但绝不能完全将生活的世界付诸和依托于此。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不注重科学研究,我们的物质世界将极度匮乏,社会必将陷入一种退步不前、玄虚空洞的奇怪状态中。

部分伪科学弥补了人们的精神缺失、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渴求,他们的存在是由于现实生活的不完美,在寻求解决“不完美”的方式方法时,无计可施的时候,就只能依托于情感寄托,渴望有“神助”。

这些伪科学都经不起科学的推敲,生活中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无计可施的时候,会祈求上天、会烧香拜佛,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问题得到解决。这些

办法到底有没有用呢?回想一下,也许某次这样的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我们确实祈求过“神助”。那么我们是不是除了“神助”就再也没采取其他的办法了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同样为了解决问题,而想计策,试图通过科学而又实际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之前的祈求只是作为处于无计可施却又无可奈何的时候,为了让自己不至于无法继续面对问题时采取的精神慰藉的途径。

作者把伪科学和科学区别看待,加以分析。目的也许不仅在于批判伪科学,更为重要的是要说明伪科学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树立对科学的严谨审视的态度。

时间:2012年11月23日地点:寝室

科研的过程重于科研最后得到的结果。科研过程,首先需要发现值得探讨钻研的问题,其次得组织一批具有良好的科研态度、科研精神的科研人员,然后还得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经过这样的过程,得到的结果是否与预期吻合。这期间得到的反馈信息一定都是真实、客观、具有说服力的。因此注重科研过程比一味期待预期结果更具有价值。

科研的过程是艰辛而又漫长的,这个过程中当事人必须时刻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不能穿插个人的情感和被利益左右。真理是严谨的,一旦涉及到这些成分,结果就不再“确信无疑”。联系现实,普通大众经常对撰有“权威”二字的发言、科研成果等不假思索的接纳、吸收。不敢,甚至是不愿意带着怀疑的眼观来审视这些言论,这样一来,作为权威机构发言人的话,可以不必经过考证就顺理成章的博得世人盲目的听信。“以理服人”的观念在权威面前似乎不再有意义,一味的接受结果,便成了简单易行、无足轻重的省事之举。

不怕麻烦、有胆识、坚持原则,这些精神在科研的过程中显得弥足珍贵,然而现实生活中不但没有给科研提供标准的、严谨的、纯净的环境,反而参杂着各种与个人利益挂钩的因素,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保持科研应具备的精神,确实不容易。

时间:2012年11月24日地点:自习室

伪科学在科学人文的大背景之下,竟能如此盛行,表面上看,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但仔细想想其中的神秘莫测、玄虚奇妙实在吸引眼球。但我们却不能因为

这样而放弃对真理的追逐。事实上,真正的科学中还是有许多东西同样令人激动、更具挑战。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这些经得起推敲、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广泛地使用,不必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去试验。这样的“权威”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比如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从最初的“上帝造人说”到“自然发生说”再到“动物祖先说”,这一系列的发展从唯心神学、到唯物论、再到科学的生物科学解释。验证了科学必将取代伪科学的事实,无论预期怎样,要想得到一个让人无懈可击、不得不信服的结果,必须依赖实验。用实验验证的结果作为科学的根据。

科学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是枯燥的,但是科学引领人的心灵却是浪漫的。它要敬畏生命、它要众生平等、它要热爱大自然。因此它才能最终为世人所接受。伪科学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需求,维护部分人的利益,在人权社会的今天,只维护少数人利益的伪科学会逐渐失去民心,不能被普罗大众所接受。

时间:2012年11月25日地点:寝室

关于外星人、水怪、野人的新闻,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无论是电视新闻、媒体传播、专家学者的研究调查结果,都无法让我们对结果有个清晰的认识。作为普通人,大部分都只能选者被动的接受结果,如果这些是事实,那么媒体充当的角色是为社会公民普及科学知识的传播媒介;如果这些又是为了赢得关注度、提高收视率而伪造出来的“事实”,那么他们所做的事就仿佛是在不负责任的“愚民”。

联系我们国家自己的状况,我们缺乏的不光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学人才,甚至连最基本的科研精神都不具备、我们关注科学热点、对科学的趣味取向大部分都不在真正有价值、有实质意义的问题上。国人对野史感兴趣、对那些玄幻神学感兴趣、对那些“天外飞仙”之类的新闻感兴趣,无非是想掌握某种思想武器,一种很有功力作用的思想武器,这样的武器会让自己在嘈杂繁乱现实生活中摸到某种方向,以优于其它人的生存能力,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物质基础,掌握比其他人更多的权利和资源……甚至玄学也能指引你绕开许多灾难。中国的影视、图书、比起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倾向于描写一些神话类、跟历史相关的故事。过去的某个时期,关于“特异功能”的书在中国大肆传播,那是国人缺乏科学思考方法的最好体现。直至今日,一些讲述“濒死体验”、“未解之谜”、“神秘遗迹”、“灵异事件”的书仍然很有市场。而读这些书的人也和“巴克利”先生一样,自认为对“科学”感兴趣。

针对科学在我国传播的特殊现象,我们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弘扬一种正确的崇尚科学的精神。

第二篇:《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著。第一章: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1、欺骗是一种经济行为:更小的成本,更大的收益。

2、行为的动机: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不同的机制会导致人们按照不同的动机行事。案例:以小额罚款来遏制幼儿园家长迟到问题,实际上将取得相反的效果。因为之前人们尽量不迟到是基于一种社会和道德动机,但是有罚款制度之后,人们将用罚款来“购买迟到的权利”,行为将尊崇经济动机。(I:这是行为经济学中典型的锚定问题)

3、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等数学方法来发现欺骗行为的存在。相扑运动也存在欺骗行为(比赛放水)。

4、一个自觉付款购买甜饼的案例,说明欺骗行为是广泛存在的,同时也证明了“人类内在的诚信问题”:“无论一个人有多么自私,他都会坚守一些原则,去维护别人的利益,让别人感到幸福,虽然他可能并不会从中获得什么(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甜饼付款的数据表明,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会被人察觉的时候,他仍有87%的概率控制住自己不去做邪恶的事情。(I:未必,如果考虑风险,可能很多人不作恶,只是因为他们觉得从期望上来说,偷一个甜饼的收益是负的。如果不是甜饼,而是钻石,可能这个不作恶的概率会极大下降,因为收益期望极大提高了)

第二章:三K党跟房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本章主要讨论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拥有更多的信息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比如对价格的制定。博弈论的一些基本知识,无新意。

案例1:戴维森·肯尼迪通过公布3K党的“秘密信息”,有效打击了3K党。

案例2:由于有网站将各家保险公司在定期寿险的价格做了详细的搜集和对比,导致了这一项目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下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得客户,除了降价别无他法。

案例3:地产广告问题,说明: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比较具体而直接的广告语会更加促进消费。

案例4:针对大型约会网站上个人资料的分析:大部分人喜欢吹牛,夸大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相貌和经济收入。自称金发的女性远超出美国的平均水平(大多数人只是染的而已)。

第三章: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

本章实际上讨论了两个主题。

主题一:“传统智慧”——人们经常会把那些便利的,以及与我们的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认定为真理,并努力拒绝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或跟我们的生活常识格格不入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又总是会接受那些有助于提升我们自尊的东西(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 John Kenneth Galbraith)。实际上这个概念类似于“信息制造真像”、“知识制造真理”这样的表述,以及培根所说的“族类、洞穴和剧场假象”的综合体。

案例1: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米奇·斯尼戴尔(Mitch Snyder)的人为美国无家可归者奔走,为此他不惜信口开河地捏造了非常夸张的数据,获得了公众的关注。

案例2:亚特拉大警察在90年代前半期也曾经隐瞒大量的犯罪报道,因为他们要改变城市的暴力形象。

案例3:警察通常会制造这样一种假象:警察与之毒贩的对抗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是因为毒贩经济优越,设备精良。

主题二:关于毒贩的真实经济情况。贩毒网络基本上和资本主义企业没大区别,甚至和“麦当劳”非常类似。真正高收入的只是金字塔结构顶层的犯罪分子,而小罗罗们的收入,甚至低于美国法定的最低收入标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一起,因为他们非常穷困。

第四章:犯罪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这一章有点意思,它反映出我们理所当然的“经验和逻辑”与统计数据之间的巨大差距。

关于犯罪率下降的问题:

1、犯罪率下降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几乎没有关系。人们经验上认为,良好的经济形势会使得大家“安居乐业”而较少地犯罪,但研究表明,失业率下降1%,只会对非暴力犯罪产生1%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美国失业率下降了2%,而非暴力犯罪下降了40%。

2、死刑的威慑对犯罪率下降的影响很小。

3、美国警力的增加,对犯罪率的降低大约只有10%的贡献,换言之,增加警力对犯罪的影响较小。

4、新的巡管策略对犯罪率的影响不大。

5、禁枪和犯罪率下降无太大关系。典型反例:瑞典几乎至少人手一枪,但犯罪率仍然较低。而所谓“允许携带枪支而使罪犯退却”也不能有效遏制犯罪。

6、真正与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犯罪率急剧下降密切相关的,是70年代的堕胎合法化。堕胎导致那些“易犯罪人群”在90年代之后并没有大规模出现(一个超级有争议的看法)。

第五章: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

本章无太多有有价值的内容。

第六章: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吗

统计数据表明,黑人和白人给孩子起名时,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偏好。存在一些“很黑人”或者“很白人”的名字。其他无太多有价值内容。

通过对各章的理解,感觉经济确实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本来那些“传统智慧”就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了,现在发现“传统智慧”之外居然还有很多我从来没有见识过的东西。突然想起凤凰卫视阮次山说过的一句话“许多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其实都是有关联的”。

这本书其实没有一个很连贯的主题,所以我的笔记也会比较零散。请注意,下面这些记录不一定全部是作者写出来的,有部分内容是我的体会和总结。好了,请大家跟我一起享受一下这趟“魔鬼”之旅吧。

1、有的人说,经济学其实是一门研究人们动机的学科:人们怎样得到自己想要或者需要的东西?这里最大的变数在于人,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即便都是理性的参与者,面对相同选择时,由于动机不同,做出的决定是不一样的。《魔鬼经济学》里面讲到的有些例子就是,研究人的动机中不被常人注意到的一点,探求隐藏在每个事物后面的真相,以此并分析它们对社会最终发展的影响。

2、传统智慧—指那些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有钱有势的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整理的说法。

3、动机一般分为三种: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经济动机比较好理解,社会动机是指人们不想让其他人看到自己做一些错误的事情,是出于一种维护自己外在形象的需要;道德动机是指人们不愿意去做一些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是出于一种维护自己内在形象的需要。

4、任何激励本身都是一种平衡的结果,关键是要在两个极端之间把握好平衡。

5、无论人类设计出了怎样的激励机制,总是会有一群聪明或者不那么聪明的人在试图寻找方法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

6、如何来做数据分析:1)明确分析的目的,即做数据分析是想得出关于哪方面的一个结论。2)明确你有什么数据,或者说为了做这次数据分析你还有可能收集到哪些数据。3)根据目的和现状,先要判断你是否有可能通过这批数据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有些情况下,有 2

可能你竭尽全力得到的数据仍然没法支撑你最后的结论。比如数据不稳定,始终有10%的误差,但要得到想要的结论误差必须控制在5%以内,那么用这批数据来分析就是不恰当的。4)在得出结论前如果有一些预估,会更快的让你达到目的,也能很好的帮你避免误差。根据你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根据别人的经验,或者其他数据,对于最终结论和一些中间数据你是可以做出一些预判的。横向对比会很有帮助,比如产品线的横向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横向对比。不一定要有明确的结论,但最终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是心中有数的。但切忌为了你心中的那个结论,捏造数据或者带有偏向性的进行分析。5)对数据要保持高度的敏感,尤其是中间结论,一旦发现不对就应该多次或从多方面进行验证。6)还有3类误区是需要避免的:只关心数据结果,不关心过程(比如,就知道那个广告的流量大,没注意那个广告比别的大三倍);只看大数据,不看小数据(比如,只发现交易量疯狂增长了,没注意虚假交易疯狂上升了);只看数据表象,不看发展过程(比如,只知道现在的行业分布均衡,没发现曲线的前方已经出现裂痕)。

7、大量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表明,根据提供者以及具体情景的不同,人们会愿意为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支配不同的价格。所以,最有活力的经济模式从最开始的产业经济(制造业)开始,发展到前几年的服务经济,最近又演变成了体验经济(注重为不同客户提供最佳的体验),当然,现在体验经济还比较弱小,但是迟早会成燎原之势的。

8、无论一个人多么自私,他都会坚守一些原则,去维护别人的利益,让别人感到幸福,虽然他可能并不会从中得到什么。----亚当斯密

9、信息不对称会改变你在交锋中所处的地位。比如房地产中介很容易利用一些他知道而你不知道的信息黑你一把。但信息社会带来两个问题,1)如何确定你自己拥有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优势?如果你以为对方不知道,结果对方不但知道,而且还清楚你不知道他知道,那么你就处于劣势了。2)如果确定信息的真实有效?或者准确地讲是对于你当前处境的正确性?很多信息的正确性都是依赖于一定背景的,使用这些信息时你要清楚的知道对你当前的处境是否适用。

10、激励确实会激发人们去做某件事情的热情,但最终结果如何,主要得看当前激励带给他的价值,以及他为此而付出的成本。因此,要想一个人去做某事,给他的诱惑要足够高,要想他不去做某事,给他的代价要足够高。但是请注意,这个不是绝对的,上述只对普适情况有效。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具体如何选择还取决于当时的背景。

11、不要轻易相信用户的描述,甚至是选择。比如sony对于新psp颜色的用户测验,被测用户都选择白色(好像是这个,不太确定了),结果最后带回家作为礼物的psp却都选的黑色。因为用户做出一个选择除了经济成本,还有社会成本和道德风险。但是大批量的数据至少还是能说明绝大多数用户的最终选择。

12、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要用数据说话,找出背后的真相。

13、人们总是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思考。

14、为什么有人愿意从事高风险却又低收入的工作?是因为他们还处在这个行业的最底层,一旦他们能够脱颖而出,那么他们就过上了低风险却又高收入的工作。(貌似跟以前的国企有点类似,现在又不一样了)

15、当很多人愿意竞争(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能够竞争)一份工作的时候,这份工作其实就不具备太大竞争力了。

16、要想在竞争中晋级,你必须证明自己拥有相应的能力。

17、“破窗理论”:有人打破了一扇窗户,如果过几天大家对此毫无所觉的话,那么他会觉得打破窗户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他很有可能会打破所有窗户进而烧掉整栋大楼。

18、“破窗理论”说明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不要忽视小的错误,对自己也是。

19、人们对不可控的东西存在一种恐惧。大多数的人都愿意相信一个可以控制、看得见摸得

着的东西(哪怕这是一种风险,人们都不会非常害怕),而不是那些遥不可及或难以控制的因素。这个在《上帝掷骰子吗?》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到时候再细谈。20、另一个有点类似的:人们会对迫在眉睫的问题感到恐慌,但对于长期的隐患却浑然不觉。温水煮青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要迫使一个人采取行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明白事情的紧迫性。

21、研究表明,在孩子的能力和性格养成过程当中,基因大约会占到50%的因素。

22、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他,而不是教导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不想要孩子看电视,那么你最好也少看。但是父母施加这种影响的时候也要注意,最好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并让他自由发展,而不是限制他只能往你预设的那个方向发展。(好吧,我得承认,让孩子自由发展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而且是在中国这种环境之下)

23、父母本身的特点比父母的教育行为对孩子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即“父母自己是怎么做的”比“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更能够影响孩子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4、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但在长期的交往中,第一印象的影响会逐步减弱,你本身的特质开始发挥作用。

25、有些行为单个发生的时候看起来没有任何意义,但当他成为一种群体性行为的时候,就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三篇:读书笔记:《魔鬼在你身后》读后感

读书笔记:《魔鬼在你身后》读后感

文 / 张晓兰

读“魔鬼”的夏天结束了。

我素来胆小,对鬼怪乱力的惊悚恐怖影视书从不涉猎,入手三册《魔鬼在你身后》,是因为一篇言辞恳切的《二十周年纪念版的序言》,阅读推荐语也让我坚信——这或许是心理学题材,魔鬼不过是意念的故弄玄虚,结尾肯定抖个大包袱。当然,我还是做了一点心理建设,同时放缓了阅读进度,以备不适之缓冲。

美 / 丹·西蒙斯

附上序言的部分文字:

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德古拉和吸血鬼都是无稽之谈。但精神吸血鬼是真实存在的。

可以说,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被精神吸血鬼“进食”过不止一次。这些恶魔连孩子都不放过。

作为成年人,我们在工作中几乎都遭遇过精神吸血鬼的攻击——心胸狭窄、崇尚权力的经理让我们工作不顺,生活悲惨;管理者或监督者武断地指使我们,他们对权力甘之如饴,就像精神吸血鬼吮吸温血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遇到精神吸血鬼——在高速公路上,在公共场所,在政治生活中。可悲的是,我们许多人在私人关系中也遇得到精神吸血鬼。

没有人的脖子上留有真正吸血鬼的咬痕,但精神吸血鬼却在我们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

一个夏天过去了,在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一波多折的故事情节和悦读汇读书打卡制的交替作用下,总算善始善终。

意外的是,这部斩获恐怖小说界三大重量级奖项的经典之作并没有让我体会到精神极度可怖之感受。

现在看来,故事情节当然有刺激性的,尤其是对着某些段落的细节描写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能产生不可预料的惊悚效果。

故事背景设定在1981年,甚至隐晦的关联了约翰列侬遇刺、里根总统遇刺等重大事件。寻找尼娜的梅勒妮在1988年的冬天来临时觉得很饿很饿,而这部著作首次出版是在1989年……估计当时的读者现实代入感太强了,所以才会出现全美为之尖叫的盛况,就像我们小时候一度流传的“毛孩儿吃穿红色衣服的小朋友”这种谣言,当时无比恐惧,现在看来不值一哂。

抛开部分行文的拖沓,经典也算实至名归。即便以现在的认知通读,()也仍有不逊于看好莱坞大片的酣畅淋漓感。查尔斯顿、费城、多尔马恩岛的三场集中战斗把故事分为三段,每一段都让人叹服作者想象力之波澜壮阔,唯一的遗憾是我不太懂国际象棋,否则品味多尔马恩岛对战的精妙感大概要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历时八年写就的80余万字巨著,最初竟源自丹·西蒙斯的一个短小的梦境。书中很多语焉不详的一笔带过,如威利、尼娜、梅勒妮等的出身、梅勒妮听到的童声低语等,也隐约印证了梦境迷幻之处。我本人并不害怕现实的恐怖,但是对无法解释的现象却容易害怕,在读到梅勒妮和迷瞳部分时,是有做过噩梦的,彼时惊醒之余心悸犹存,被类似梅勒妮的傀儡双手扼颈的感觉仍特别真实,大约是这个情节印证了我潜意识里的一点心魔。

有人吐槽中文译名,觉得不如直译的《腐尸为飨》或者《腐肉解饥》之类的切题,但我却认为这个意译很棒。

魔鬼到底是什么?可以套入很多指代含义。

三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读此书,大可以把它看成一部拟人的故事——精神吸血鬼不过是我们意念的心魔,要杀死魔鬼,就要先杀死心中的恐惧。没有什么比独立不屈的意志更强大。

就像序言中说到的我们在工作、生活中

很可能已经遇到了一个“精神吸血鬼”

他们用了念控力

扭曲我们的意志,吸食我们的灵魂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杀死心中的恐惧

用独立不屈的意志战胜他们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

都由我们自己来掌控!

第四篇:读书笔记《热带雨林历险记之魔鬼镰刀手》

读书笔记--《热带雨林历险记之魔鬼镰刀手》

2014年1月15日,我读完了《热带雨林历险记之魔鬼镰刀手》,这是一本漫画书,书中写了很多奇特的植物和动物。

有一种花叫菜佛士花,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直径超过一米,它还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大王花,还有一个是大龙草,这种花最令我吃惊的是它能发出一种尸体腐烂的臭味,因为这样它便能吸引苍蝇或蚊子为它传播花粉。

有一种鳄鱼叫马来鳄,它最喜欢吃鱼,别看它平时很温和,可是雌鳄在产卵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凶猛,因为它们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格外当心并特别关照它们。

再介绍一下独角仙吧,样子很像毛毛虫,可能是它的肉很香,有人竟然喜欢直接生吃它,所以它才长了非常坚硬有力的下颚,关键时刻能够刺伤吃它的那张嘴巴,这是它自我保护的方式。

还有一种昆虫叫阿特拉斯蛾,它的幼虫长度超过10厘米,专吃树叶,但是当它长成成虫之后因为没有嘴巴吃不了东西,很快便会死去,我现在也不明白,它们为什么长成成虫之后就没有嘴巴了呢?

我还读过其它的动植物百科的书,我发现,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非常的聪明,它们也有思想,有时高兴有时恐惧,我们应该爱护和尊重他们。《热带雨林历险记之魔鬼镰刀手》里还有很多形形色色的热带雨林中的动物植物,如果你对它们感兴趣,也来读读吧。

二年级四班 高龙旗

第五篇:世界现代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书名:《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学生姓名:易丹

年级:2010级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教育

班级:2班

学号:2010030238

读书笔记

——《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秦叔宝(原名陈孝威著

章节大意:

第一章:天上的会议室——决战秘闻

揭秘协约国主要领导人在会议桌上的决策,一个个决定着千万人生死的决议从他们手上悄无声息的发出。这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智慧的较量。

第二章:地下的发报机——间谍秘史

讲诉二战时期各国间谍的英雄史诗,他们的身份、任务、贡献大揭密。

第三章:幕布后面的枪声——战役内幕

揭秘二战中几大著名事件的历史真相,抛开人们惯常所知的,展现给你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四章:铁甲威龙——武器揭秘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武器大揭密,高科技、高威力、高价值的新型武器,从核潜艇到航母再到超级密码、电子对抗等等,讲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核武器的故事。

第五章:将帅终结者——将帅之死

讲诉二战中主要的战争罪犯、日德意领导人以及主要将领的死亡秘密,揭秘他们最后生命的内幕。

第六章:谁动了我的黄金——藏金之谜

揭秘二战中同盟国大量的财富的来源以及去处。

第七章:加里森赶死队——特种部队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兵作战情况,他们对战争的贡献以及他们的最终归宿。

第八章:爱因斯坦的沉默——核秘闻

讲诉二战中核研究的各种秘闻,揭秘美国“曼哈顿工程”、爱因斯坦的功过以及美对日广岛、长崎投原子弹的最终原因。

第九章:枪炮上的玫瑰——花边故事

揭秘二战中各国领导人的绯闻趣事。

文章线索:

本书以谜团为线索,对二战中的秘密进行描述,本书强调谜团更强调真相。本书从九个方面对涉及二战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二战中的谜团极其真相。

观感:

看完这本书,让我增长了见识,书中讲诉了很多二战中的秘闻,那些我从没有听说过的、教科书上没有的历史真相。以前发觉的事实原来只是幕布下给大家表演的事实的一小部分,而幕后的真相却是让人不忍目睹的血淋。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便是政治背后的黑暗和血腥。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一将功成万骨枯”——政治永远不能够用道义、公正、人权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评判,它比想象中更加的黑暗。一个好的政治家是很难成为一个好人、一个问心无愧的人的。当然我无法说他们的决定是否错误,但是却真的是太残忍了。政治永远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因为伤害永远无法避免。

一个军人最多能够杀死几

十、几百人,而一个政治家举手投足间便是成千上万人的生死;一把屠刀最多沾染上几百人的鲜血,而政治家的一张嘴、一支笔足以毁灭一支军队、一个国家。可笑的是,他们还以救世主的身份自居,安然享受着人们的膜拜!

揭秘“丘吉尔为何要保护‘炸弹’轰炸他的祖国”这一谜团真相,让我惊讶!原来这场灾难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但最后无辜的考文垂的人民还是成了政治的炮灰,政治家们为了所谓的最终胜利,无情的牺牲了他们。原来,在二战期间的欧洲战场,德国的实力一直令邻国担忧不已,邻国也都在为能搞到德国的情报而绞尽脑汁。如果作出一点牺牲能获取其军事机密,那么是在所不惜的。考文垂市就是这种现状下的牺牲品。为了保护“炸弹”这一能够破解德方“哑谜”密码的高级机密,丘吉尔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考文垂以迷惑德军,眼睁睁看着一座昔日繁华的城市顷刻间被毁灭。虽然这的确是给了敌军莫大的打击,奠定了英国在二战中胜利的基础,但是他们是否想起过考文垂的无辜?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使命不就是保护领土上每个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吗?我不懂,亦不想懂,可能我不是个政客吧,只是我真的很不忍心看着这样的结局:为了左手放弃右手,只因为右手更有用,这是明智之举?

“英美盟军坐视纳粹大屠杀——谁下的命令”真相大揭密,更让我痛心和震惊。从前人们总是在谴责德意法西斯的残忍暴虐,那如果说,英美盟军本可以将这场屠杀避免,至少是将至最小伤害的,但最后还是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历史惨剧发生、无所作为,你会怎样?而这就是事实,英美为了不泄漏“炸弹”密码破译行动,也为了不承担道义上的责任,竟弃上千万犹太人不顾。这就是满口仁义道德、人权至上的英美?几千万人的生命在他们这些人眼里到底算是什么,微不足道的蝼蚁?同样的境遇,同样的选择,一样的牺牲,我该说是谁的悲哀?明明一句公告、一份警示而已啊!我不想说,主犯与从犯到底谁的罪过更大,让历史去评说吧!

“谁筹划了花园口决堤事件”真相揭秘。如果说以上是外国的事件,虽然真实但到底与我们无关,感触可能不是那么深刻。那么蒋介石为了抵抗日军而掘开黄河堤,使得滚滚黄河水一泻千里,淹没了上万亩土地,致使80多万人死亡,上千万人流离失所,整个豫东皖北一片汪洋,就真的让我很失望、心痛。同样的血脉,同为中国人,怎么能够如此对待同胞?一面说要保家卫国、冠冕堂皇,一面又做出此等丧尽天良之事,这与外国侵略者又有什么区别?

从古至今,政治都有很多见不得光的,不管是内部派系斗争还是对敌的不折手段,在政客眼中,牺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他们不管牺牲了什么,只管最后的胜利是否属于他们。一直以来我对于政治都没有太大的好感,现在看了这些真相,就更让我觉得厌恶了。我想我是个不够理性的人吧,从这些大揭秘中最先想到的便是这些残忍的、肮脏的真相——政治黑幕,就像那句话说的“理性不足感性有余”啊!

学术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给整个世界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为了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如今,整整60年过去了,世人对这场战争的诠释也变得更深入、更理性、更全面。许多当年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曾经雪藏的秘闻在阳光下渐渐消融、一些神秘的谜团也有了更大胆的解释,使世人对二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战争和和平也有更多的感悟。

本书作者秦叔宝(原名陈孝威)对二战形势的精辟见解,对战局的准确预测,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高度评价;二位巨头及许多世界政坛要人都先后给陈氏写信,赞赏他的见解。香港总督也曾登门拜访,称其善于观察,看问题深刻,有东方军事家的远见卓识。陈氏对二战的研究做了重大贡献,他也一度成了香港的风云人物。

下载魔鬼出没的世界——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魔鬼出没的世界——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文明行为出没,家长请注意!

    不文明行为出没,家长请注意!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行为是需要必要的规范的。您的孩子有没有让您困扰的行为?您是怎么处理和引导的呢?情景再现1:公交车上的小喇叭 4岁的莹莹......

    野兽出没的地方(五篇范文)

    《野兽出没的地方》读后感 二年级一班 孙恺阳 春节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叫《野兽出没的地方》。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叫麦克斯的小男孩的奇妙经历。 那天晚上,麦......

    《野兽出没的地方》教案

    《野兽出没的地方》(1)(大班) 方案一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绘本《野兽出没的地方》的内容 2、能够给绘本《野兽出没的地方》创编故事结局 二、活动准备 《野兽出没的地方》PPT......

    熊孩子出没,家长如何出招?

    如今,“熊孩子”的段子漫天飞。有些孩子疏于管教,源于父母在现实生活层面的缺席,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总是不能在家;还有一些孩子的无人管教,则是他们的父母总是几乎像神一样无所不能......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我读《苏菲的世界》 xxx老师,关于选修这门课,存在这样一个心理,自己有一种欲望想要去了解哲学,觉得这个东西值得我去看一看,但当真正去看时,又无法理解,觉得是徒劳而已。这学期看了......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12篇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1好吧,尽管两鬓斑白了,但我依然不愿放弃所谓的“理想主义”,我仍然愿意相信千变万化的外在与不羁中,每个人的内心仍该有一条属于自......

    世界小史读书笔记

    世界小史读书笔记 这本由贡布里希在1935年在维也纳无意间所写的历史书,虽然名字是世界史,但实际上主要聚焦在欧洲史。这本书一开始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前言......

    平凡的世界的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许多人喜欢使用普通的话来描述自己,用它的反义词来描述他人。事实上,在广大的海洋中,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在海中的小海,看起来很小,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要。卢瑶的普通世界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