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01:4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政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政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

第一篇:世界政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

世界政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

2008党史党建研究生班 邹旭东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西方民主宪政和议会民主的产物,同时也是民主宪政和议会民主的重要标识。易言之,现代政党是随着选举权的普及和政治参与的大众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同时,现代政党又是选举权普及和政治参与扩大进程中的主要推动者。在这个意义上讲,政党和政党政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世界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政党和政党政治研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传统题域之一,进而又成为现代政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摘自张小劲《关于比较政党研究基本路径的历史考察及其思考》

两极格局解体之初,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政治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在原苏东地区和非洲 国家出现多党制浪潮,世界新增大小政党上千个,包括民族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 党、新自由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绿党等。有的国家还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或是带 有很强宗教色彩的政党。在多党制浪潮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和原苏东地区转型国家一 些曾经长期执政的政党力量和影响受到削弱,有的陷于分裂,有的走向瓦解。总的说来,这些国家的政党格局当时多呈散乱无序状态。各政党力量消长起伏不定,政党之间的 关系纷乱迷离,党派斗争显得极为尖锐、复杂和激烈,有时甚至导致剧烈的社会震荡和 冲突。一些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两党制格局也开始面临“第三党”和独立力量的挑战。

——摘自柴尚金《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间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我们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由特定阶层中以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具有明确政治主张,为夺取、影响和巩固政权而开展活动的政治组织。

政党是现代国家中有着特定政治理念的社会团体。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有各自的主张。在竞争式民主国家里(即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政党透过在选举中获胜、并以执政为目标。

政党功能: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摘自百度网

当前,随着世界政党政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政党政治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愈演愈烈的反全球化运动中,不少国家的左翼政党积极跻身其中。许多跨国政党组织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一些世界性政党组织和区域组织加快介入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步伐。这是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变化中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左翼政党积极参与反全球化运动

国际政党组织积极介入地区和国际事务

政党国际性组织在新世纪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目前世界上有四大政党国际组织,即社会党国际、基督教民主党国际、自由党国际和保守党国际。

——摘自金鑫《世界政党关注全球化》

冷战后政党政治的走向给我们的启示:

冷战后政党政治走向的几个特点,这对我们深化对政党政治的思考,是十分有益的。

第一,冷战后政党政治面临的新条件和新环境,使原有的政党政治模式在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新情况的要求,各种类型的政党都在谋求通过改革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因此,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一样,世界的政党政治也将趋向多样化。无论对哪个政党来说,改革都是大势所趋。需要强调的是,把这种趋势理解成走向多党制是毫无道理的。对各国来说,有生命力的政党体制只能是符合本国实际的政党体制。

第二,有影响力的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保证不失去原有基本群众的条件下,将尽可能广泛地顾及不同利益集团、特别是中间阶层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努力寻求不同社会利益之间的妥协、调和而不是对抗。国家职能要求政党担负更多的社会协调功能,也强化了这种取向。在这种情况下,政党提出的政策和主张往往不完全反映政党的本质要求。所以,有时很难根据政党的行动纲领(甚至纲领)来确切地描述该政党。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党的纲领作为“旗臶”,其含义已经有所改变:与其说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如说是为了招徕更多的支持者,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调和色彩。

第三,政党的上述取向,在相当程度上会带来意识形态的模糊不清。和以前政党之间的立场、观点、政策泾渭分明不同,政党的政策、甚至意识形态会出现相互交错、相互包容的现象。正因为如此,以意识形态来确定政党关系的亲疏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可以肯定,任何一个有影响的、期望执政的党的观点和主张,都是这个党力图使自己适应尽可能广大的阶层的要求的结果。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关于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不对别国党的内部事务说三道

四、也不允许别人对我们党说三道四的主张是十分正确的、意味深长的。

第四,由于各国政党都面临通过改革来改进党的活动的任务,各类政党之间的相互借鉴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应当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不同类型的政党和政党体制之间的比较和借鉴。一方面应该看到,各国的政党和政党体制之间因国情、党情的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任何对别国模式的移植和照搬照抄都不可能成功;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由于各国政党所处的时代相同,运作中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具有相似性,某些方面的学习、借鉴又是可能的。由于复杂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过去我们比较强调的是前者,而基本回避了后者。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在观念上有所转变。

——摘自王长江《浅谈冷战后世界政党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世界政党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政党政治还日益呈现出区域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世界政党政治的格局正由原来的相对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许多政党的阶级基础逐渐“中间化”,一些国家的政党呈现“全民化”趋势。世界各国的政党在政策纲领、意识形态等方面表现出“求同存异”的愿望。

——摘自邓晓丹、陈业林《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新变化》

执政就是政党对公共权力实施占有和运用的行为。政党首先是一个为了获得权力而组织起来的团体。因此,世界上任何政党都想执政,并且是长期执政,但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本文试图探讨世界一些政党争取和保持执政的一些基本方略。

发展经济是执政政绩的关键 政党要发展壮大和保持执政地位,需要有切实的政绩。要获得民众的支持,政党必须有切实的政绩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没有让民众满意的政绩,就不可能得到民众对政权的信任、支持、拥护和认同。当代最主要的政绩是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综合国力。一般来说,政党政绩突出时,执政地位就巩固,反之执政地位就会削弱。如果民生凋敝、国家衰败,政党的执政地位肯定会摇摇欲坠。

执政政绩的一个关键是促使经济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的确,在一个贫穷的社会里,谁能更有效地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谁就更能代表民意。在全球化世界各国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否使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问题,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执政党要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本国发展水平,寻求合适的发展模式,制定明晰的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很多国家的执政党都把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施政重点。

争取民意是政党执政的根本

执政对一个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通过执政,政党使得自己的纲领得以实施,满足大多数政党成员的政治诉求,满足党内精英分子的从政渴望。政党可以借助公共权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可以利用制度的权威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号召力。政党在执政后掌握了国家主要的经济力量,运用公共权力就能支配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政党在执政后意识形态方面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国家宣传机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等。

政党要获得执政地位,理论上有多种途径,主要是合法途径、非常途径和建国途径。合法途径是指在国体、政体不变的情况下,政党遵照既有的宪法、法律和政治游戏规则,通过平等竞争获得执政地位,成为执政党。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通常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执政地位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党服从国家法律,依照法律行使公共权力。非常途径指政党不承认现存的政治体制,甚至现存的政治制度,目标是改变这种制度。这些政党往往通过极端的手段、乃至暴力斗争的形式取得政权。革命成功后的共产党执政属于这种类型。还有其他一些特殊情况下上台的政党也是这样。建国途径指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党在建国过程中获得执政地位。从殖民地独立的国家中,一些政党因为领导独立运动而自然成为执政党。当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党需要通过合法途径取得执政地位,尤其是通过选举竞争取得执政地位。

一个政党能否发展壮大和上台执政,最根本的在于是否代表民意。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当代世界民主化潮流的汹涌,民主在纵深发展和全球扩张,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要求普遍提高。这些对政党的民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当代各种各样政党的兴衰成败乃至生死存亡,深刻而生动地证明这个简约而深邃的道理。

政党执政需要民意基础。在多党制民主选举的国家,这种民意直接地、周期性地通过选举显示出来。选举对西方政党的执政是至关重要的,参加选举是一些政党最重要的活动。选票的张数是衡量是否代表民意的最基本的指标。顺应民意的政党才能得到选民的认可,从而发展壮大,有机会上台执政。不能代表民意的政党,就在选举中失败。而背离民意的政党,最终走向衰落。即使在非多党制甚至是非选举制的国家,民意也通过各种途径显露出来。如果政党不能代表民意,在突发的事件中民众的不满最终也会结束政党的执政地位,甚至是政党的存在。

争取民意就要联系民众、亲和民众。西方政党为了赢得选举和取得议席,试图以各种方式从民众中多拿选票。一是组织联系。西方很多国家政党重视同各种社会团体的关系,通过联席会议、俱乐部等,扩大党与各阶层群众的对话与联系。二是政策联系。为了吸引民众,许多政党都重视施政方针的制定和完善。选举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党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

科学执政是政党成熟的标志

一个成熟的政党,不仅能获得执政地位,而且要科学执掌政权。

科学执政的政党首先要妥善协调社会矛盾。

科学执政的政党要处理好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

——摘自陶文昭《世界政党执政的基本方略》

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给党的建设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遇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地呼唤着党建理论的充实和进一步发展。面对这种状况,越来越多的党建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认识到,要把党建研究引向深入,十分有必要拓宽视野,把对世界各类政党及政党体制的研究作为党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讨。这是正确的。实践已经表明,在当今世界政党政治成为普遍现象、而政党政治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又有许多共性的情况下,研究、比较各类政党和政党体制的运作,总结他党发展的经验,吸取他党衰败的教训,不但对于我们把握时代趋势,了解政党政治的发展规律,而且对于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少走弯路,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同政党之间可以比较、借鉴,通过比较和借鉴从中获得对我们党有益的东西,这是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人在建国不久就已经明确表达过的思想。在50年代,除了向苏联共产党学习早已成为全党上下的长期共识之外,党的领导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也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周恩来在一次谈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批评和监督时谈到,“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我们不能学,那是剥削阶级专政的制度,但是,西方议会的某些形式和方法还是可以学的,这能使我们从不同方面来发现问题。”(《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08页)刘少奇在1956 年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举出瑞典首相坐公共汽车上班、华盛顿做八年总统之后退为平民、艾森豪威尔先贵为总司令、又当大学校长等例子,认为“资产阶级有些制度也可以参考”。(《刘少奇论党的建设》,第647 页)这些思想都充分肯定了不同政党、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相互比较、相互借鉴的可能性,反映了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态度。

不同政党和政党体制之间之所以可以借鉴、比较,就在于它们有一定共同性。政党的阶级性不同,但政党都以取得政权或维持政权为基本目标,都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以保尽可能长期地执政,都要处理好和党的基本群众的关系,都要依靠党员来开展活动。因此,政党的活动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毛泽东当年认为斯大林破坏法制的行为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说明他也承认这些国家在操作机制上有某些可借鉴之处。

遗憾的是,这些重要思想在后来的实践中未能得到张扬。相反,在“左”的思想(此外还有大量复杂的客观原因)影响下,我们对几乎所有外来的东西都越来越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态度,从而逐渐走上了一条自我封闭、教条僵化的道路。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的泛滥,党内外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实行党政不分的党的一元化领导,都曾给我们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教训。我们常说,我们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因而犯错误和付出代价在所难免。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正是在我们出现这些失误的同时,世界上有许多政党在探索克服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克服过度集中带来的弊端和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的路子,有的党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当时我们能坚持学习、借鉴的思想,认真吸取其他执政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党完全有可能避免重大错误,为此付出的“学费”也肯定要少得多。由此可见政党比较研究的实践意义。在改革开放、大量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情况下,在各国、各党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在政党操作方面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相似性的情况下,这种研究的意义不但不会缩小,而且将更进一步地扩大。

在了解了开展政党比较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之后,进一步探讨进行这一研究所应遵 循的基本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绝对不能把对别国党的比较、学习、借鉴等同于照搬照抄它们的模式。在世界各国,任何一个对本国政治和社会进程有影响的政党,或长期存在、有相当稳定性的政党体制,都是在不断适应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尽管这些政党和政党体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和弊端,有的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制度性矛盾,但其存在本身就说明,它还有一定的生命力。承认这一点,我们才能对这些政党和政党体制作出比较实事求是的评价,从中汲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然而在这里,必须明确区分这样一点,即:承认一个政党或一种政党体制有它存在的理由,并不等于认为这种类型的政党和政党体制对我们国家也同样适用。相反,一种政党和政党体制之所以长期为该国人民所接受,恰恰是因为它对于本国国情的适应。离开了国情,它就很难生存。

其次,政党比较要贯彻尊重别国党、别国人民历史选择的原则。在政党比较中,有一些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是需要澄清的。因为我们进行政党比较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观点必须坚持。此外,我们用来进行政党比较的根本思想武器也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点上不应当有任何含糊。但是,澄清是非的目的不是要对别国党及其做法盖棺论定或施加影响,而是要通过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来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心中有数,既不封闭自己,也不随波逐流。就象邓小平再三强调的那样,党不论大小,都要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经验。这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

再次,政党比较要以加强和改进我们党的建设为落脚点。这是我们进行政党比较的目的所在。离开了这一点,研究这一问题就失去了意义。当前,在我们党的建设实践中,的确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但是,放眼世界,遇到问题的并不只是我们党,也并不只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西方发达国家不少久经考验的政党和政党体制的日子也不好过,甚至已经发生危机。这说明,政党政治从总体上看处在一个变革的阶段。变革阶段既充满困难,又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因此,适应这种变革的要求,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新思路,党的建设是能够得到加强的。发展对各类政党的比较研究,是这种探索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把这一研究的根牢牢地扎在加强和改进我们党的建设上,这个课题就肯定会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题。

——摘自王长江《政党比较——党建研究中一个亟待开拓的新领域》

以欧洲联合为目标的跨国政党合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出现。如基督教民主党人成立了“基督教精神的民主党国际秘书处”。[2](P.32)但其影响非常有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为欧洲联合而进行的政党的跨国合作才渐成气候。1940年冬天“国际基督教民主联盟”建立;1943年6月,欧洲社会主义合众国运动成立;1947年3月,基督教民主党人又成立了国际新政党。1949年5月,西欧10国成立了一个联合机构——欧洲委员会。在该委员会下设立的一个议会性质的咨询议会中出现了三个政治小组,也有人称之为党团,它们是基督教民主党团,社会党党团和自由党党团。[3](P.82)从跨国政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跨国党团的发展是一个创新,为以后类似组织的创立树立了典范。1952年9月25日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根据部分成员国议员的建议设臵了一个代表机构——“共同大会”。1953年1月,共同大会的代表同意大会的专业委员会的构成除了反映国家的平衡外还要反映不同政治趋向的平衡。以此为契机,1953年3月,议员们自发地组建了党团。共同大会对这一发展因势利导,随后制定了组建党团的规则,并向党团提供财政补贴。最初形成的党团共有三个,它们是基督教民主党团、社会党党团和欧洲自由党及联盟党团。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欧洲大会取代了共同大会,议员们开始按党团就座。议会中的党团数量一直很少,直到1965年,法国的戴高乐主义者才组建了一个新的党团——欧洲民主联盟党团。1973年欧共体第一次扩大,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又出现了一个保守党党团。共产党党团也在这一年成立。除欧洲议会党团外,各类政党还在欧洲议会外建立了联系。欧共体各国社会党的最初合作是以社会党国际章程中指导成员党进行区域合作的条款为基础的。在共同大会社会党党团的提议下,1957年共同体六国的社会党在卢森堡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大会为政党的跨国合作提供了一种制度支持。[4](P.84)除了代表大会外,这期间还建立了一个常设的欧共体社会党联络处。基督教民主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立的国际新政党是面向整个欧洲的。1965年国际新政党更名为欧洲基督教民主联盟。尽管这个组织面向整个欧洲,但和欧共体保持着联系。自由党家族的政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很少有跨国合作的经历。1947年它们才建立了自由党世界联盟,后更名为自由党国际。1952年自由党欧洲联合运动成立。它是独立于自由党国际的,其成员主要来自欧共体成员国。[5](P.455-469)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除了上述三个主要的政党家族外其他政党在欧洲议会外几乎没有欧洲联合框架下的跨国联系。即使这三个主流政党家族,其跨国联系的制度化程度也是很低的。

促进各国政党加强欧洲议会外合作的是欧洲议会直接选举。《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第21条第3款规定,共同体大会的代表是由各国议会每年指派的或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6](P.201)但由于种种原因,欧洲议会直接选举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提上议事日程。各类政党因为欧洲议会选举而加强了合作,这种合作的结果就是跨国政党联盟的成立。

1973年秋,欧共体社会党常设联络处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该小组被授权起草关于建立社会党联盟的报告。1974年4月欧共体社会党联盟正式成立。1972年,自由党国际巴黎大会也决定成立欧共体范围内的自由党跨国政党联盟。1976年3月26日欧洲自由民主联盟正式成立。欧洲基督教民主联盟在70年代初成立了一个特别的工作小组,筹备建立了一个面向欧共体成员国的政党联盟。1976年4月29日,欧洲人民党——基督教民主联盟正式成立。作为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一种新生力量,绿党在1984年也建立了一个跨国协调组织——欧洲绿党协调。尽管它成立在欧洲议会直接选举之后,但也被认为是对欧洲议会直接选举的反应。[7](P.63)欧洲跨国政党联盟的成立被很多人看成是划时代的大事。早在1971年,亨克〃弗列德灵就认为,随着权力结构从民族国家层次向欧洲层次的转移将自动出现政党的“共同市场”。[8]而在跨国政党联盟成立之后,另一个学者马昆德也发出了“政党之欧洲”的预言。[9](P.425-445)政党的“共同市场”和“政党之欧洲”含义都是政党将在欧洲层次上发挥类似其在国内政治中发挥的作用,欧洲将超越民族国家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比利时前首相、欧洲人民党前主席莱昂〃廷德曼斯指出:只有欧洲层次的政党才能成为跨越公众的期望和政治的无能之间的鸿沟的桥梁,并把这些期望变成具体的政策性建议。[10](P.316)人们从跨国政党联盟和欧洲议会党团身上看到了国内政党体系中议会外政党和议会党团的影子。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跨国政党联盟的成立被视为“欧盟跨国政党网络”形成的标志。

二、发展

欧洲议会直接选举之后,欧盟跨国政党网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除了欧洲议会党团、欧洲跨国政党联盟外,又在新成立的区域委员会中出现了新的党团。

(一)欧洲议会党团。欧洲议会直接选举之前党团的特点是:

一、党团数量少,代表性不强。由于欧洲议会议员是各国议会委派的,这就导致各国议会中的小党无缘进入欧洲议会,使欧洲议会党团的格局不能反映欧洲政党结构的实际情况。二是欧洲议员具有双重身份,且流动性太强。欧洲议员同时是国家议会议员和欧洲议会议员,他们在履行职责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效忠冲突”。同时,由于各国议会换届的时间和任职的年限不同,欧洲议员因而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从而影响了党团内部的协调与合作。第三,欧洲议会党团和欧洲主要政党家族呈明显的对映关系,党团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例如社会党党团是由共同体各国的社会党议员组成的,基督教民主党团是由基督教民主类政党的欧洲议员组成的。欧洲议会直接选举后,欧洲议会党团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首先,党团的数量增加了。欧洲议会直接选举后,议会的席位大幅度的增加,从198席增加到410席(1979年),而目 前更是多达625席,从而使非主流政党有可能进入欧洲议会。同时在欧洲议会选举过程中,大多数选民认为欧洲政治不如国内政治重要,因而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国内政治。在欧洲选举中,选民可以投反对党的票以表达对执政党国内政策的不满,而不会冒政府倒台的风险。由于这些抗议票的存在,执政党往往会丢失选票,而反对党和小党或新出现的党则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成绩。雷夫因而把欧洲议会选举称为二流选举。[11]这种“二流”性质使欧洲议会中的非主流政党的数量大增,从1979年至今,大约为8~11个。

其次,欧洲议会党团呈现出强烈的内生发展趋向。迪韦尔热教授把政党的生成模式分为两类,即由议会党团生成的内生模式和由工会等议会外组织生成的外生模式。[12](P.1-37)根据这一理论,直接选举后的欧洲议会党团明显呈现出内生特征。1.欧洲议会关于组成党团的最低限额的规定对小党团的影响非常明显。当前的规则是,由全部来自一个国家的议员组成的党团的最低限额为29人,两个国家的为23人,三个国家的为18人,4个国家的为14人。[13]为了组成党团,人数较少的政党家族不得不与其它家族的政党共同组团。2.《单一欧洲法令》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使欧洲议会的权力有了较大的增加,而要行使这样的权力则要获得欧洲议员的绝对多数(而不是参与投票的议员的多数)的支持才是可能的。但要获得这样的绝对多数并不容易。例如在1989年,欧洲议员总数为548人,其中社会党党团为181人,人民党党团为121人,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党团为49人,欧洲民主党团为34人。即使是只有20%的缺勤率也要求欧洲议会在得到占出勤人数的61%支持的情况下才能行使权力,而欧洲议会的缺勤率通常为30%。这意味着人民党和社会党两大党团要占到欧洲议会总席位的66.5%才能行使欧洲议会的权力。对由保守党组成的欧洲民主党团来说,它不愿意看到欧洲人民党和欧洲社会党两大党团的垄断得以维持,但也不愿意看到由于欧洲人民党的削弱和保守党的边缘化而使欧洲的法律和政策更加受到左翼的影响。这就导致了1993年1月欧洲人民党团和欧洲民主党团的合并。如今,除了社会党党团外,其余党团的组成都受到欧洲议会规则的影响不再由单一类型的政党代表构成。欧洲议会党团的内生型发展趋势说明它和跨国政党联盟的关系并不是国家政党体系中议会党团和议会外政党的关系。

(二)跨国政党联盟。它成立之后并没有发挥人们所期望的作用。首先,在起草共同的欧洲选举纲领方面遇到了麻烦。就欧洲人民党而言,德国党强调建立反社会党人的阵线,而比、荷和意三国的党则认为这会破坏其国内政治舞台上基督教民主党与社会党人的联盟,因为在这些国家这种联盟不仅平常,而且已经成为国内政党体系稳定的基础。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联盟的纲领由于其规定各部分都对成员党有约束力而被认为是联盟主义倾向最浓的纲领。但由于多数成员党要求保留充分的自主权,因此所谓有约束力的部分不过是各成员党在多元主义、人权和民主等问题上普遍的认同而已。欧洲社会党联盟在第一次欧洲议会选举时因意见分歧不得不放弃起草共同纲领,只达成了一个含糊的政治声明。其次,由于上述原因,各跨国政党联盟成员党之间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人们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几乎看不到跨国政党联盟的影子。另外,跨国政党联盟的财政资源非常有限,组织机构也很不完备,专职办公人员则只有几个。

但随着欧洲联合的进展,跨国政党联盟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入80年代欧共体各国为建立欧洲联盟而进行了谈判,特别是围绕《马约》而进行的谈判和批准过程,对跨国政党联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于进行条约谈判的政府间会议的政治性强(即为欧洲政治和经济联盟做准备),与会者都希望以意识形态为界寻求同盟者,而不是单纯地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会议的议程由欧盟首脑会议确定,因而每次首脑会议之前的跨国政党联盟政党领导人会议就成了制定共同政策的一个场所。政党领导人会议的参加者是政党联盟成员党的领导人,执政的成员党的政府总理,政党联盟的主席和副主席、该政党联盟欧洲议会党团的领导人以及在欧盟委员会中的委员,并且由于该会议的部分与会者将参加紧接着召开的欧洲理事会,该会议对欧盟政治进程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政党领导人会议的作用增强并得以制度化,这是90年代以来跨国政党联盟发展的一大特点。实践证明,各国 党需要跨国政党联盟这样一个组织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对各国的反对党来说更是这样。由于反对党不能参加政府间会议,它们只能通过跨国政党联盟对政府间会议施加影响。如果一国反对党的建议得到跨国政党联盟的采纳,该跨国政党联盟中作为执政党的他国政府首脑则在政府间会议上予以支持。

1992年签署的《马约》包括了一个所谓的政党条款,为此,三个主要的跨国政党联盟联合提出了一个文件,号召制定一个欧洲政党法案。1992年11月,欧洲社会党联盟更名为欧洲社会党;1993年6月,绿党协调解散,成立了绿党欧洲联盟;1993年12月,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党联盟更名为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党。欧洲人民党的名称也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即由原来的“欧洲人民党——欧共体基督教民主联盟”更名为“欧洲人民党——基督教民主”,去掉了“联盟”两字。

(三)区域委员会中的党团。区域委员会是由《马约》确定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地方和区域当局在欧盟表达其利益的要求。如果说理事会代表了国家的利益,欧洲议会代表了欧洲公民的利益,那么区域委员会则代表了地方或区域当局的利益。区域委员会有222个成员和同等数量的候补成员。[14] 和欧洲议会一样,区域委员会成立之后不久就成立了党团。目前共有4个,分别是欧洲人民党党团、欧洲社会党党团、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党党团和欧洲联盟党团。区域委员会中的党团的产生是欧洲跨国政党体系的又一重大发展。

三、制度化

政党的制度化是指“从可耗尽的组织向一种制度过渡。该组织失去了它作为工具的特点,它本身就变得有价值了,它的目标同它自身是不可分离不可区分的。这样它存在的本身就成为它的大部分支持者的目标。”[15](P.53)欧盟跨国政党的制度化就是指其从可“耗尽的”组织,从基本上是国内政党的工具变为欧盟政治的一部分,国内和欧洲的政治家离开它就不能对欧盟施加影响。

欧洲议会党团的制度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欧洲议会党团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构成了欧盟政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欧洲议会规则第29条对欧洲议会党团的存在作了正式的规定。从前文的分析来看,尽管党团的变动比较大,但党团主体(三个主流党团)仍是基本稳定,党团的数量也大致稳定在8~11个。各党团的组织结构也都大致相似。在经济方面,欧洲议会有专门的党团预算开支,这笔开支要占到欧洲议会预算的10%以上。在政治方面,根据欧洲议会程序规则,任命议会委员会委员,议会内部的领导职位,发言时间的分配都是根据党团规模的比例来进行分配的。而向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提出口头质询的权利、就重大紧急议题要求辩论的权利,要有党团或委员会或29名议员一起才能获得,党团的优势非常明显。[13]为了获得这种优势,欧洲议员都尽量参加某个党团,党团的稳定性因而有了保证。其次,党团已经成为欧洲议会重要的决策和组织机构。主要表现在:(1)党团在欧洲议会内部的人事安排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欧洲议会中最重要的官员均由选举产生,而选举中党团的作用是很大的。以党团的名义推选的候选人更容易为其它党团接受,党团之间也往往会达成某种交易。(2)包括核心机构在内的议会各个机构基本上是由各党团的代表组成的。议长会议由议长、副议长和党团的主席组成,各专门委员会也是按党团的比例组成的,其领导人的设臵也体现了党团的比例。欧洲议会的司务署和秘书处的各总司的官员也来自不同的党派。全体大会是议会的最高决策机关,也是以党团为基本单位的。因此,可以说欧洲议会的活动主要表现为欧洲议会党团的活动。

跨国政党联盟并不是欧盟的一个机构,因此对跨国政党联盟制度化的考察要从它们内部运作机制发展情况及其与欧盟机构的联系及来看。

首先,就内部运作机制来看,跨国政党联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上被视为国内政党组织在欧洲层次上的延伸,而不是某种议会外政党。[16](P.142)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们的决策权极为弱小。例如1993年之前社会党联盟执行局和代表大会仅能以多数原则通过一些对成员党没有约束力的建议,而具有约束力的决定必须要执行局全体一致和代表大会 的2/3的多数同意才能通过。即便如此,欧洲社会党联盟仍没有执行这些决定的手段,因为它即不能开除也不能处罚任何政党。《马约》签署之后,这些政党联盟试图发挥传统政党那样的功能。例如,1995年通过的欧洲社会党章程规定了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在联盟和整个欧洲范围内加强改良运动,在各国政党、各国议会党团和欧洲议会党团之间发展更紧密的合作,制定共同的欧洲政策,增强同欧洲贸易联盟和专业协会的接触,采取共同的欧洲议会选举纲领等。这些目标类似于传统政党的目标:为政党代表谋求政治职位,通过制度化的体系制定政策,为各层次政党官员的合作和交流提供渠道,同传统市民社会团体建立联系。同时,每个跨国政党联盟在欧洲层次上都有常设的一系列办公室和机关,都有一个执行委员会,它们由各国政党的代表(通常是国际书记)和欧洲议会党团的代表共同组成,每年开6次会;每个政党联盟都有一个主席和若干副主席,主席通常是国内政党领导人,副主席有国内政党的高级官员和欧盟机构中的高级官员;欧洲人民党和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党各有一个特别的领导委员会来管理跨国政党联盟的日常运营。主席、执行委员会和领导委员会在履行其职责时受到政党联盟秘书处的帮助。政党领导人会议成为新的决策机构。从1974年开始,各跨国政党联盟就举行非正式的领导人会议。90年代初,除绿党外的三个跨国政党联盟的章程都把政党领导人会议视为最高决策机关。

其次,与欧盟机构的联系也得以深化。90年代之前,跨国政党联盟与欧盟机构联系的渠道是欧洲议会党团,但欧洲议会党团并不承认自己是相应跨国政党联盟在欧洲议会中的代表。而政党联盟对欧共体机构内的政党成员的影响几乎不存在。90年代之后,跨国政党联盟与欧盟机构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它对欧洲议会党团的控制有所加强。欧洲议会三大主要的党团在其内部的规定中公开承认它们分别是欧洲社会党、欧洲人民党和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党的党团,政党联盟领导人会议有权批准哪个政党或个人参加欧洲议会党团。(注:绿党是个例外。绿党党团无权参加欧洲绿党联盟的代表大会,而欧洲绿党联盟也不依靠绿党党团的资源。)欧洲议会党团领导人可以出席政党领导人会议。

跨国政党联盟与欧盟其它机构的联系也取得了进展。欧盟委员会的成员全面参与了各自跨国政党联盟的工作。由于政党领导人会议的出席者包括各成员党的领导人、政府首脑和欧洲议会党团的主席,而政府首脑又是欧盟理事会的成员,因而通过政党领导人会议的工作对欧盟理事会的影响也在增加。历史地看,跨国政党联盟与欧盟机构的关系经历了从与欧洲议会党团的单一联系向与整个欧盟机构中的政党成员的广泛联系的方向演变,这种变化尤其集中表现在政党领导人会议上欧盟理事会参与角色的变化上。政党联盟对欧盟机构中政党成员的行为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增强,说明政党联盟在欧洲层次上的制度化取得了进展,尽管总体水平仍然很低。

区域委员会中的党团在成立后也迅速制度化,已经成为增强区域委员会的影响和作用的推动力量。在区域委员会内部,党团在选举区域委员会主席、各专业委员会主席和执行局的成员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影响,特别在区域委员会主席和第一副主席的人选问题上党团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委员会的主席是由两个最大的党团——人民党党团和社会党党团经过协商轮流担任。最重要的是由于党团的存在,使区域委员会更容易形成建议,从而对欧洲建设施加影响。

——摘自王明进《欧盟的跨国政党网络》

西方政党存在组织的上下分层,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的联系总体不紧密。而中国共产党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联系紧密,上下组织分明,内在联系紧,存在着较强的制约关系。

西方政党组织在横向上扩展性不大,没有整体性的交叉。而中国共产党组织,则扩展性大,存在整体性的交叉。

西方政党组织的内部结构,总体呈现“松散状”,政党组织的内部关联不紧。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内部结构,总体呈现“紧密状”,政党组织内部关联密切。

西方政党的组织,与社会的其他组织,绝大多数不存在组织层面的联系,更没有组织意义上的隶属、支配关系,政党是相对独立、分离的政治组织。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则不 同,与其他社会组织总体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覆盖、交叉、重合、包容的组织。——摘自郭亚丁《中西政党组织结构比较分析》

第二篇:比较政党制度

水门事件地点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有相关影视作品与此相关。

事件经过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民主党全国总部当时所在地水门大厦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1973年10月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对总统尼克松的调查进入关键时刻,前者要求尼克松交出与水门事件有关的证据。20日,周六,晚。尼克松下令,要求司法部长理查德森罢免考克斯的职务。但理查德森拒绝了总统的要求。随即辞职。司法部副部长拉克尔·肖斯接任司法部长后,也因拒绝罢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司法部的三号人物博克成为司法部代理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面对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于8月8日11点35分致信国务卿基辛格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1]编辑本段导致辞职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

从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开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辞职,《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1]在水门事件的大部分案情被揭露之后,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于1974年和1976年先后出版了两本关于水门事件内幕的书《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又译《惊天大阴谋》)和《最后的日子》(The Final Days),两位记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采访、报道以及挖掘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1]编辑本段详细介绍起因

因结束越战有功而连任的尼克松因此事垮台

1972年6月17日晚上,美国民主党总部的一位工作人员离开水门大厦后,偶然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办公室,他惊异地发现,已经熄了灯的办公室里有几条光柱在晃动。不对呀,同事们都已经走了,谁又进了办公室,不开灯,却打着手电筒到处乱照。他马上回到水门大厦,把疑点告诉了保安人员。保安人员立即搜查了有关的房间,抓到五个戴着医用外科手套、形迹可疑的男子,其中一人名字叫詹姆斯·麦科德,自称是前中央情报局雇员。其实,他是尼克松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负责安全工作的头头,奉命到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设备。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事件。正在佛罗里达州比斯坎岛度假的尼克松总统闻讯后,心里不由咯

水门公寓(3张)噔一下:如果民主党抓住水门事件追查下去,他不但连任无望,而且马上就会名声扫地,有可能立即下台。[1]他哪里还有心情度假,第二天就返回了华盛顿。白 1

宫,总统办公室。已经是深夜了,尼克松还在与几个最亲密的助手们紧急商讨应对措施。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大家都沉默了下来,有的猛抽着雪茄,有的端着咖啡杯却久久不送到嘴边,目光都集中到尼克松身上。尼克松思考再三,终于发话了:“不是有三个古巴人吗,麦科德以前也参与过‘猪湾事件’,那么就把水门事件解释成古巴人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而进行的窃听活动。霍尔德曼,你去见一见中央情报局局长,叫他出面,以国家安全为理由,不要让联邦调查局插手。叫那几个被抓的人不要开口,多花一点钱没关系。还有,白宫里的人在大陪审团那里不要再胡言乱语了,这事由迪安负责。” [1]尼克松的竞选对手乔治·麦戈文

助手们分头行动,尼克松自己也赤膊上阵,在第一次竞选连任的记者招待会上,信誓旦旦地向美国公众表示:“白宫班子和本届政府中,没有一个现在受雇用的人卷入这一荒唐事件。”他还故作镇定地表示,“令人痛心的不在于发生了这类事,因为在竞选中一些过于热心的人总会做些错事。如果你企图把这类事掩盖起来,那才是令人痛心的。” [1]一系列的活动,特别是总统的表演,暂时欺骗了公众。大选结果,尼克松以少有的压倒性优势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乔治·麦戈文,获得连任。正当尼克松和助手们弹冠相庆、得意忘形的时候,一封又一封匿名信寄到法院,密告水门事件还有隐情。[1]民主党占优势的国会,决定成立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总统竞选活动进行彻底调查。果然,1973年3月23日,麦科

德在法庭上将白宫法律顾问迪安暴露了出来。尼克松决定弃车保帅,让迪安当替罪羊。迪安可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他不甘心束手就擒。在得知他的罪行可判四十年徒刑时,他主动向检察官做了三小时的交待和揭露,想将功赎罪,换取赦免。[1]

发展

为了挽回局面,尼克松再次发表声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门事件,事后也没有任何阻挠调查的行为,并为窃听活动辩护,说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安全,是合法的、必要的,从罗斯福

总统时开始,每一个总统都这么干。他企图再次利用美国人民对他的信任来蒙混过关。[1]水门丑闻曝光后的尼克松接受采访

不幸的是,一枚更大的定时炸弹爆炸了。水门事件委员会掌握了一个新的情况:尼克松从1971年年初起,为了记录与手下的谈话和电话内容,下令在白宫办公室里安装窃听系统。委员会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的录音带和文件资料。尼克松以行政特权为理由拒绝交出,并将事情闹到上诉法院。不料,在经过三星期的考虑后,多数法官认为总统也要受法律的约束,必须交出录音带和文件资料。[1]尼克松恼羞成怒,下令免去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的职务。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美国各电视网立即中断正常节目,向美国公众报告这一爆炸性新闻。公众的反应就像火山开始喷发,抗议电报像雪片一样铺天盖地,舆论将尼克松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连宗教界和原先支持尼克松的出版物,都愤怒地指责尼克松。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则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整个美国像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愤。在民意的推动下,众议院决定对总统进行弹劾。尼克松决心顽抗到底,他一面销毁录音带上对他不利的内容,一面继续强调行政特权,表示“将遵循从华盛顿到约翰逊历届总统所遵循与捍卫的先例,决不做任何削弱美国总统职位的事情”。他交出的电话记录千疮百孔,大量重要的内容被诸如听不见、无情报价值等字眼代替。尼克松的行为进一步激怒了公众,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决尼克松必须交出有关的录音带。[1]

真相

美国华盛顿水门公寓

新任命的特别检察官在白宫被迫交出的录音带中找到了新证据,有一盘录音带上清楚地记录着水门事件发生后六天,尼克松指示他的助手,让中央情报局阻挠联邦调查局调查水门事件,这是尼克松掩盖事实真相的铁证。整个白宫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一直相信总统的清白,一直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来保护总统,而总统却从一开始就掩盖真相,并欺骗他的顾问、公众、国会甚至自己的家庭达两年之久,每个人都感到被出卖了,就连共和党的一批参议员、众议员也建议他辞职,尼克松终于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1]编辑本段事件结果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松不得不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总统。[1]编辑本段社会影响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2]”、“拉链门”、“虐囚门”等。编辑本段监督特征监督指向

横向监督[3]

特点

一、这种监督模式是双向的、互相的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制衡的监督关系,权力监督关系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行并列的。形象地说,这种权力监督机制是横向左右式的,其基本要领是“职能分工,互相制衡”。在西方历史中,没有中国古代那种“高高在上”的御史监察系统,但其司法系统发达,政权也早已有所分化,近代以来更有立法、行政、司法三大职能的划分。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中,不同职能的权力主体相互监督制约,普通民众也能对官员以及政府甚至国王提起司法诉讼。[3]

二、在监督的范围方面,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职权有明确的划分,监督者不能代行、更不能取消被监督者的职权,也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职能是不同质的,彼此不能互相代替。由此决定了这种监督模式是一种程序性监督,在具体的监督手段上,主要是运用特定的程序对被监督者的行为进行纠察,并不从实体上代替监督对象的职能。因而,在这种监督模式下,人们特别重视监督程序的设计。[3]

三、由于是相互的监督和制衡,因此不需要更多高层级的监督者来行使层层递进的监督权,也不会产生一个不受任何监督的“终极权力”。这种监督模式侧重于权力的横向分工,而不是纵向的级别划分,政权的纵向组织相对简单。同时,任何一级权力都是分立的,所以不会有一个不受监督的终极权力。[3]

利弊趋向

横向监督模式虽然在权威性和效率方面有所欠缺,但它的权力运行系统是正义的,不太容易出现专制,对普通民众来说它是安全的。所以,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目的正当性,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的侵犯。这是近代宪政制度的“终极价值”。“宪政体制可以理解为一种宁可多支出一些时间与资源成本(等于牺牲一些效率),也要尽可能维护法律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并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制度。”这种模式之下,公民的权利受到某一政府部门的侵犯,更容易获得其他部门的救济。[3]普遍地看,横向模式下的各级官员,比纵向模式下的同聊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唯上是从、阿谀奉承、拉帮结派等官场恶习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这都是制度使然,而非其人道德特别高尚。因为政务官员的进退升降取决于多种因素、多个机构,而不只是其直接上司,因此下属官员可以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经过多种因素的长期博奕,人们逐渐倾向于遵循一种公正的理性,而不是某种长官意志或强势重压。长期的熏陶与感染,使人们养成“以理服人”的理性政治思维,而不是“以势压人”的威权政治规则。[3]

事件解读

上述的为官理念在“美国诉尼克松”案中,有非常生动的体现。在“水门事件”最紧张的时候,尼克松总统命令其司法部长理查森解雇“不识大体”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隶属于司法部),理查森不愿从命并请求辞职,副部长洛克肖斯同样不肯干。尼克松只好请司法部第三号人物鲍克解雇考克斯,鲍克犹豫再三勉强答应。于是一夜之间,白宫宣布解除理查森和洛克肖斯的职务,任命鲍克出任代理司法部长。鲍克随即签署命令,解雇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并查封特别检察官办公室,扣押全部调查文件。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称为“星期六之夜大屠杀”,引发了严重的宪政危机,是最终导致尼克松下台的直接原因。[3]那么,在这场辞职**中,司法部长理查森为什么宁肯丢官去职,也不肯解雇特别检察官呢?或者说,美国政府中的官员为什么会有如此坚强的原则性和良好的法治观念?理查森的所作所为与美国宪政体制中的制衡和监督机制有直接关系。美国政府行政部门的重要官员,虽由总统提名,但必须经过参议院批准。在审批过程中,参议院可以要求被提名的官员作出某种承诺,作为批准任命的条件。这样一来,国会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行政官员的人事任命权,政府高官若想官运亨通,不仅要听命于总统,同时也要顾及国会的态度。原来,理查森也是在“水门事件”中被任命为司法部长的。在国会举行的任命听证会上,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特意要求理查森承诺不非法干涉特别检察官的决定和行动。如果理查森言而无信,随意撤换特别检察官,将对他的个人信誉和未来的政治前途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实际上,理查森的行为后来得到了回报。水门案后,福特总统于1975年重新启用理查森,他先后出任商务部长和驻英大使等要职,得到了极高的声望。相形之下,1987年里根总统提名时任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的鲍克出任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时,遭到了参议院的无情否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在“水门事件”中的不光彩表现。[3]道德上要求官员坚持原则固然非常重要,“但只有制度性的监督和保障,使耿直守法之士善终,令趋炎附势之徒失意,才能真正在各级官吏中形成坚持原则、奉公守法的操守和风气。” 横向的权力监督模式,正是这样的制度安排。[3]词条图册更多图册水门公寓(3张)

词条图片(7张)

事件

白宫启动政府关门应急计划

美国白宫官员7日说,由于政府临时预算到期日将至、两党谈判尚无结果,白宫方面当天启动应对联邦政府关门的应急计划。

白宫下属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副局长杰弗里·津茨当天在白宫例行记者会上说,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当天下午开始向政府各部门发出通知,告知一旦预算到期、联邦政府在8日后被迫关门的话,必须采取哪些措施,又有哪些行为应避免。联邦公务员也开始陆续收到“放大假”的通知。

美国总统奥巴马7日中午在白宫召见隶属共和党的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和参议院多数党(民主党)领导人哈里·里德,但没有达成协议。根据白宫方面提供的消息,如果政府关门,大约80万公务员将“放大假”,受影响的包括白宫、各部委、国会和联邦法院,美军军饷也将停发。

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交的2011财年(始于去年10月)预算案一直没有获批,联邦政府一直在临时预算案下运行。共和和民主两党已就此多次谈判,但迄今未能达成共识。

美国政府关门为哪般

为什么会关门?政府把预算花光了

美国政府关门是有法可依的。《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九款规定“除依照法律规定拨款外,不得从国库中

提出任何款项,一切公款的收支报告和账目应定期公布”。

针对宪法的该款规定,美国1870年通过了《反预算过度法》(ADA),明确了政府应该如何获得和使用预算,禁止政府超预算花钱,任何联邦公务员违反ADA将被处以最高两年的监禁并罚款5000美元,当政府提出的预算得不到国会批准时,政府应当关门(紧要部门除外)。

说白了,政府关门就是因为“差钱”,把预算花光了,没钱支付公务员工资,只有关门大吉。

美国总统是联邦政府的大老板,政府“差钱”,按照通常的理解就是总统“没本事”向国会要钱。

美国总统到外地考察,地方政府官员没有陪同的义务,甚至连见都不见,根本不给总统什么面子。

美国任何级别的公务员哪怕是总统,都没有财政拨款权,即使花费一美元,也要到国会去申请。

政府如何关门?紧急部门依法运转

政府关门并非所有部门都关门。根据法律,在政府关门期间,“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某个部门不履行职责,会造成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直接危害”,这些部门要保持运转。政府关门期间,以下部门和人员不受影响:

负责国家安全及与国家安全或人民生命财产有关的外交部门公务员;对一些预算没用完的政府合同;医院负责治疗、护理、门诊及公共健康的医护人员;维护空中管制和其他交通安全、保护交通设施的人员;边境警卫和海岸巡逻,保护联邦政府的土地、建筑、河流等财产的安全人员;狱警和其他被监禁人员的看守;维护社会治安和犯罪侦查人员;急救和救援人员;发电站和供电部门;联邦政府的货币储备系统、税收和财政部门;政府科研机构的安全警卫人员。

政府关门期间放假回家的公务员是没有工资的,但公务员的健康保险在关门期间继续有效,联邦政府支付政府应付的保险费,公务员自己支付自己应付的保险费,或者在政府关门期间暂时欠着保险费,当复工时从工资里扣除。

关门有哪些后果?很多公共服务被暂停

政府关门虽然“教训”了政府,让政府“长了记性”,时刻提醒政府花钱时一定要精打细算,避免浪费,但社会也要为政府关门担负一些成本。

2004年9月20日,美国国会调研局就政府关门的影响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该报告对1995年12月16日~1996年1月5日政府关门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健康卫生。一些政府财政支持的医疗机构不接收新病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也停止了检测。

公共安全。酒类、烟草、武器和爆炸物品的申请程序延缓或停止,对犯罪儿童的救助及矫正工作暂停。

公园、博物馆、纪念馆。关闭了368个国家公园的景点,每天损失1420万美元旅游收入,关闭的博物馆和纪念馆也损失了200万参观者。

签证、护照。每天有2万~3万个签证无法处理,20万份护照申请延误。

公民服务。40万名新加入老年医保体系的人因政府关门推迟登记,36万次诊所就医被延误,80万次免费电话医疗咨询没有应答。

第三篇:《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

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马克垚

学林出版社

1.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从严复起,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把封建社会单纯的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而是兼及其社会和经济的内容。

陶希圣著《中国封建社会史》,主张周代的中国即封建社会,春秋之际,封建制度开始瓦解,但封建经济却一直延长到1500年。

瞿同祖著《中国封建社会》,以西方封建社会来比照、分析中国的封建社会,他认为“封建社会之综合要点是土地所有权的有无以及主人与农民的关系”,封建社会只是以土地组织为中心的而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阶级社会而矣。

杜学胜(台湾学者)认为,周人封建的本质,乃是继攻伐征服之后的武装殖民,所以唯物史观的封建制度与传统的封建不相干。

西方学者更多的视封建制度为一种法律制度。如,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在“封建法律”的题目下,分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涉及封君封臣关系、采邑制度、农奴制度等。亚当·斯密则认为封建法律是领主统治权、裁判权,其推行原是为了加强王权,但结果王权并未加强,领主权力依然过大,形成了封建等级制。西方的大多数史学家强调西欧的封建社会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封建主之间形成的特有的封君封臣关系;第二、形成了与封君封臣关系相适应的封土制度;第三、国家权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内取得独立的行政、司法权力。

2.关于西方封建社会的结束时间

观点:西欧的封建社会,不应该截止于15世纪,也不应该截止于17世纪,而应该截止于18世纪。

理由:封建社会由于其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所以不可能太短,而应该长一些。

现在人们往往认为哥伦布一航行,东西方就连成一片,资本主义在西方也就冉冉升起,大部分乃至所有的教科书也说的尽是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之类。其实,西欧的进步远远没有那么迅速,直到工业革命以前,西欧主要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资本主义只是在西北一隅有所萌动,但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却日益衰落。17世纪。欧洲发生了经济危机,人口减少、疾病流行、农业停滞甚至倒退,工商业在有的地方也出现危机。在政治方面,到处都充满了封建的统治。19世纪中期,托克维尔在他的《旧制度和大革命》中指出,“18世纪的欧洲,各地都充满了封建特权···而且它们在欧洲的大部分地方,比法国沉重的多(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71页)”。英国虽然革命了,但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1688年政变之后,英国资产阶级方才成为统治阶级的微末的得到承认的一部分,一人是贵族地主的政治。至于东欧,则16到18世纪是封建统治的时代,更是没有疑问的了(《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三卷,第399页;第二卷)。” 法国的史学家,中古史权威勒高夫在其著作《主张一个扩大的中世纪》一文中论证西欧中世纪应该延长。他的理由大致有三个:1.文艺复兴不能算是中世纪与近代的分界,从古代到近代中间有多次的文艺复兴,如8、9世纪的加洛林文艺复兴,12世纪的文艺复兴,大文艺复兴在意大利为12至14世纪,在欧洲的其他地方为15到16世纪,还有后来的18-19世纪的文艺复兴。2.欧洲的基本结构,从4世纪到19世纪一直未变,以马克思的封建生产方式来说,也是从罗马帝国灭亡直到工业革命。3.其他的文化方面的内容还有,基督教在意识形态中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9世纪;英、法国王具有神奇的治病的功能,也一直到18世纪;把社会分为教士、贵族、第三等级的三等级论,也是到法国大革命为止。所以勒高夫主张,中世纪应该分为:早期中世纪,即4-9世纪,是古代世界衰落和封建制度形成时期;中期中世纪,即10-14世纪,为大发展时期;晚期中世纪,即14-16世纪,是危机时期;封建制衰落期,即旧制度时期,从英国革命到法国革命。

马克思给资本主义社会以一个明确的定义: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攫取剩余价值的制度。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的问题,提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但马克斯将西欧资本主义的开始定的很早,认为是在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16世纪则开始了资本主义的时代。这种观点极大的影响到人们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结束时间的确定。

3.中西封建社会初步对比

如果拿一个扩大的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来和东方封建社会进行比较,我们会看到,在主要方面,它们是相同的、可比的。在经济方面,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也有简单的机械。工商业有相当的发展,而且是越来越发展,说封建时代是自然经济统治的时代,可能并非事实。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普遍是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的结合。在政治方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形态主要是君主制的统治,其发展趋向也是君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官僚机构越来越健全。分裂割据的势力时有出现,但不能说封建国家是主权分割的国家(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只是当时西欧社会内部的一种支离破碎的政治结构,不足以成为组成国家的框架,正如中国的周到封建体现宗法制原则,但中国古代立国的原则并非宗法制)。当然,封建的中国和西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如以生产力说,则中国古代偏重于经营精耕农业,西欧偏重于经营粗放农业;在封建田产的经营上,中国流行的是佃客分种制田庄,而西欧一度流行的时农奴劳役制田庄;在土地所有权上,中国的封建主对自己的地产有较大的处分权,而西欧封建主的地产往往有封受而来,对其地产的处分权,要受到上一级封主的一些限制。以这种独立的地产相适应,西欧的一些城市也是独立城市或者是自治城市,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而中国的封建城市则是受到国家管辖、统治的。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合理的官僚行政体制,而西欧的国家形态比较落后,诸国的官僚机构发展缓慢,国家大臣与国王的家臣长期不易区分,影响中央权力的集中等等。

4.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决条件

韦伯在分析中国为什么没有像西欧那样出样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时,提出了西欧资本主义存在的六个先决条件,即六项特征:合理的资本会计制度;自由市场;合理的技术;可预测的规律(即资本主义企业可以预测其运行规律以便于管理);自由劳工;经济生活商业化。

5.西欧重商主义盛行的原因

有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观点:重商主义是西欧中世纪时期各国国王们解决他们所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的产物:财政收入的来源十分有限,而政治军事的花销浩大。中世纪的秀的国王都很穷,因为他们的征税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开始时,国务支出一般来自于王室领地。建立系统的税收制度很困难,只有商税、海关税等是受到反对较少的税收项目,而且还会随着商业的发展而较快的增加,所以国王们经常把建立城市、扶植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般有比较稳定的税收来源,而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土贡以及禁榷(专卖权),海关所带来的收入始终在帝国的收入中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无论从商业需要,还是从财政需要,商业的发展与否对政府是“无关紧要”的。

6.财政对政体的影响

中国在封建社会定型时期,已经形成了财政专权体制,春秋时期的王、公等已经拥有了比较充分的税权。正是这种对财政的控制,为后世中国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形成、强化奠定了基础。秦、汉朝时期,财政有专人或者部门执掌,当这些官员、部门都是为皇帝负责的,这是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专制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财政在国家政权运行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加明确地认识,“财赋,邦国之本,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乱,轻重系焉”。正因为如此,隋、唐、宋、元诸朝对财政管理均予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控制。之明清两代,财政体制更加完备,财权更加集中。中国封建专制集权政体经过两千多年的强化,达到了它的顶峰。

9世纪以前的欧洲,法兰克西王国和英格兰王国都建立了君主政体,但君主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个人的领地,偶尔征收全国性赋税,必须征得某一权力集体的同意。由于财力单薄,君权软弱,难以形成专制政体。9世纪以后,新兴君主国陷入严重的割据局面。法国国王仅有王室财政,而与之并存的则是众多的封建主的私人财政,因为在他们的领地内,封建主就是政府。这一财政的分散状况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国王只是众多封建主的一员,其势力甚至不及一个大封建主(学术界为说明这种君主制的软弱,称之为“格局时期的君主制”,恩格斯甚至称之为“贵族民主制”,应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君主制的特点)。在英国,由于税收由贵族大议会执掌,国王必须征得它的同意,且须与纳税人具体协商,王权随虽较法国强些,但比之中国,则远为弱小。

13、14世纪之交,英法两国的政体发生了重大转折,造成这一转变的基本原因是两国都形成了等级代表组织——议会,而这一原因的核心之点是议会掌握了国家的财政,并由此经一部的控制力王权,从而形成西方封建社会独具特设的等级君主制。在封建社会晚期,由于国会成功的利用了财权,并通过财权的行使进一步获得了立法等方面的权力,英国没有形成君主专制,传统所说的都铎专政,事实上很难成立,因为它不具备专制政体的基本特征,王权还受到法律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与英国议会不同,法国的三级议会没有始终如一的控制财权,而是在百年战争中将之拱手让与国王。这一看似平常的事件对法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三级议会放弃了自己的职责,结局可以预见:三级议会停开了,而王权却因时移世易不再恢复会议产生前的老样子,国王摆脱了身上的紧箍,开始向专制的道路大步迈进。道格拉斯·诺斯注意到法国财政对政体的影响,指出:“三级议会丧失课税权的影响是严重的。法国议会机关实际上已经衰败了,而在路易十一治下,他们对国王的所作所为在政治上根本没有任何约束力···法国国王所获得的自由的程度和其英国对手比起来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区别在这两个国家后来两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关于财权对政体形式的影响作用,英法两国13——15世纪的历史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例证。两国文化背景基本相同,现实条件基本相似,而由于控制财权的议会制度的产生,双双确立了等级君主制;又由于对财权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一个继续沿着等级君主制的道路发张,王权虽有一定加强,政体形式却无实质性的变化;另一个则又等级君主制迅速发展成为专制君主制,从而导致两国权力集中的显著差别。然而,法国摆脱了全国三级议会的控制,却没有剖挣脱地方三级议会的羁绊,政府要征税仍然要征求地方三级议会的意见,这又是王权对财权的控制不完全的特点。显而易见,这一特点仍由前一阶段三级会议对财政的控制所决定。地方三级议会是全国三级议会的基层组织,其代表接近与=于纳税人,许多甚至本身就是纳税人,因而对财权十分珍惜而不会轻易出让。而正是基于此,路易十四时代处于巅峰状态的王权,其集中强大的程度,仍远不及中国。

第四篇: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政党

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政党,它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从黑暗走向光明;它带动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贫困奔向小康。它是黑暗中的火炬,它是大海中的航标,它就是我心中经常呼唤的中国共产党!

小时候我常常听到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强有力的节奏,动人心魄的旋律,深深地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灵,我于是牢牢记住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字。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这首美丽动听的歌曲唱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大家都知道,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旧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中国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人民大众,不甘心国家的沦亡,前仆后继地奋起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华民族从此就沦没了吗?不,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给人们送来了黎明的曙光,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从此走上了充满希望的征程。无数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大众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成立,千百万被奴役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昂首阔步揭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九十年的光辉灿烂,使我们的党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他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带着深深的渴望,带着多少的梦魂牵系,我们迎来了二十一世纪。那是怎样的一个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坚实臂膀,把中华民族的丰碑訇然扛起。是中国共产党用她宏伟的构思,把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打扮得如此壮丽。

我们把党比做母亲,他用乳汁哺育我们长大;她把幸福留给我们,把苦难留给自己。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党是永不驻足的行者,在漫漫征途中高低求索。党就是一面飘扬的旗帜,一盏指路的明灯,一颗不落的太阳。我想,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没有什么美丽的衣裳可以用来装饰我们的党,因为它就是那样的朴实而又庄重。党从客观实际出发,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美是一个临时的历史进程,制定了有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道路,集合表现了全国各族群众的利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从拔乱反正到变革关闭,总是不停地在探索中发展,在变革中进步,一步一个脚印,逐步丰厚和完美自我。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理论思想的提出,党在指导变革关闭和社会主义古代化建立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反动理论。正是这巨大理论,指引中国跨上了波涛壮阔、宏伟绚丽的历史征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行进的道路上具有波折和失误是难免的。但党从不粉饰本身具有的不足。文明大反动以后,党痛定思痛,保持脚踏实地的原则,做到有错必纠。在当前,党内具有着一定程度的腐败景象,党又旗帜明显地提出与腐败分子作斗争,整顿党风,严肃党纪。正是由于勇于正视本身不足,展开批判和自我批判,党在群众心中的抽象不只没有受损,相反却更让我们看到希望。

如今,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正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辉煌的美好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一个年轻而又充满希望的政党,在新的世纪,提出了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当前,在社会上存在着是非不明、黑白混淆、道德缺失等不良风气和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盛行一时,一些青少年在不良风气和思潮的冲击下,出现了理想的迷茫、道德的彷徨。在我校,也有少数同学的心灵受到侵蚀,他们整日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不守校纪,泡网吧、谈恋爱、偷盗钱物、打架斗殴等丑陋现象时有发生,反映出人生信念的迷失和价值观的扭曲。胡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讲话的发表,准确及时,简洁明了,对于广大同学明确是非美丑善恶界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中国拥有你,有了一个光明的前程,我们拥有你,便有了一个不舍的信念、不弃的追求。

党啊!您是一盏明灯,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路;党啊!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们;

党啊!您伟大的功绩将雕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我们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以优异的成绩,为党争光,为党添彩!

党在我心中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支柱,人们以当上共产党为荣,自从有了共产党,从我们学生的角度来说,是生活,学习,衣食住行,而从大了来说是国家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中国人民,创造了太多的奇迹。

在我眼中,共产党的力量是强大的,从我们的教育不是那么完整,而现在已经实现了9年义务教育,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享受、拥有自己快乐的学习生活,而且给我们所有学生免去了学杂费,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了教育,是党让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更加幸福,更加快乐,更加无忧无虑,而好的学习生活及环境,我们就越应该珍惜,用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回报党与祖国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在我眼中,共产党的力量是强大的,就从我身边居住的环境说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前一家能有50平米就不错了,就只有一两个房间而已,几家用一个卫生间,看一台电视机,而现在每个家庭都拥有自己的电视机,卫生间,党对人民是无私的,人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了人民美好的生活,宁愿自己受苦的,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了吧!

在我眼中,共产党的力量是强的的,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一时间悲痛,祈福的气氛充满了整个中国,中国霎时间沉寂在了悲痛中,中国人民的心仿佛在此刻停止了,而就在中国陷入进悲痛中时,中国共产党又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了,在灾区,随处可见共产党的身影,在屋顶上,看见他们正在安抚被压在下面的伤者,给他们喂水,陪他们聊天,减轻痛苦,而他们许多人中,累晕倒在自己的岗位上,或许自己还不知道家里人是否受伤,在这么珍贵的72小时的黄金营救时间里,他们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所有,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人民,把死留给了自己,这多让人们可歌可泣呀!而不在灾区的共产党员,却以自己的力量与方式为灾区人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积极组织捐款,发动所有中国的力量来帮助灾区,共产党为了保护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把自己的生命抛至不顾。

在我眼中,共产党的力量是强大的,在21世纪,中国完成了太多世界交给我们的使命,从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到成功开展奥运会,奥委会主席对中国的赞赏,是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而这离不开共产党的支持,共产党的奉献,共产党一直在为全世界人民营造一个美好的、快乐的奥运会的环境,在想想上海世博会,中国在5个月的时间里,为世界呈现了一个完美的世界,从低碳、环保,中国随时随刻都在跟着世界进步,从再次利用到净水机,这次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而中国真的做到了,既然人们快乐的体验与参与世博会,也让全世界人民体验到真正的低碳生活,懂得了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在世博园中随处可见,每一个国家馆门口都有白色的棚子,这是供游客们在排队时因怕太阳晒而准备的,在很多棚子下面,会时时喷出水雾,这是怕很多游客因为感觉太热,而特意设置的,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辛勤奉献。

在我眼中,共产党的力量是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人民的支柱,而现在美好的中国都是

由共产党来创造的,共产党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如今美好的中国,让我们这样一代80、90后,生活在如今繁荣而又充满生机的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中国人民的快乐是你们创造的,我们的痛苦由你们来承担,你们在我们眼中就永远是“铁人”,永远没有生病的时候,永远没有劳累的时候,永远都是精神焕发。

在我眼中,共产党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母亲”,我们爱您,党在我心中,在中国每个公民的心中,顿时在我耳边响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员成立90周年

当我背着书包迈入学校门槛的时候,学会唱的第一首歌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老师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把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为了你们这一代能坐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有多少共产党人在敌人的屠刀下、在枪淋弹雨中出生入死,视死如归”。老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虽然我还不懂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员是什么样的人,但我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无限的爱,优秀的共产党人就是我心中崇拜的偶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党。

九十年前,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九十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不断发展壮大,从建党之初的五十几名党员,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执政六十多年,拥有七千八百余万党员的大党。这九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这九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领导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这九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九十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这九十年,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九十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九十年,是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九十年。

认真追溯党的发展历程后,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近几年,随着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我们面前逐步绘就。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新的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新的前景。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八十八年征程岁月峥嵘,八十八年征程金光灿烂。如今,南极上空早已飘扬着我们的五星红旗,太平洋上出现了我们强大的海军舰队,神

州5号也带着刚强的气势冲向了太空;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迅速崛起,一个个商厦、工厂、高科技企业正遍地生花„„香港回来了,澳门回来了,那些曾经蔑视我们为东亚病夫的列强,一个个低下了自命高贵的头,就连大洋彼岸那个自恃天下第一的超级大国,也不得不一次次为他们的傲慢和无礼道歉。我们这个曾经饥寒交迫的民族,已经可以骄傲地告诉世界:一个伟大的党正带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小康,走向富裕。请问,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50多年前,新中国成立伊始,美联社一位记者在香港发出电讯说:“这个国家太大了,又穷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时光荏苒。50年后,当人类跨入新世纪,回首百年历程时,一组关于中国的长篇报道出现在《纽约时报》的头版。这组报道的总标题赫然写着:“中国半个世纪--壮丽、骄傲与渴望”。

90年风云变幻,90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是什么赋予它如此神奇的力量?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中国共产党又靠什么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紧紧把握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党的先进性和青春活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90年成功的真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旧社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使国民经济、科学、文化等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中国共产党从她延生于中华大地就以极其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为社会主义建设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共产党人。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我心中竖起了不朽的丰碑。

走进新世纪,面对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我们党在瞬息万变中追求着不变,同时也在不变中追求着千变万化。又是一个七月,一个声音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这项民心工程,更让党的先进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证明,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都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永远是时代的中流砥柱。

第五篇:比较教育学读书笔记

《比较教育学》读书笔记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赖靖怡

这本《比较教育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从教育科学分类学的观点出发,比较系统地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反应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勾勒教育科学的概貌。在教育学科分类中,比较教育学属于教育科学中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被运用学科的方法直接分析教育活动的一种学科,本书就是该套丛书中由卢晓中所著的《比较教育学》。

本书一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三章,国际教育;第四章,发展教育;第五章,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时代趋向;结语,当代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问题。本书的作者并没有按照以往国内外的一些比较教育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来写,而是重点探讨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并以当前国际比较教育学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即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作为两个主要部分。本书的最后还讨论了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状况和趋向,特别对当代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章是全书的导论,主要阐述比较教育学的概念界定以及比较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通过这一章,我了解了目前学术界对比较教育学是学科还是研究领域的争论,同时也看到了本书编写者对比较教育学的理解与界定。作者将比较教育学界定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中的学科”,即比较教育学是研究当代世界和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教育现实问题,寻求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差异,以促进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学科,它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同时通过这一章,我还了解了比较教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自1817年法国朱利安的研究工作使科学比较教育学得以产生以来的学科演变过程。同时也了解了现代比较教育学的分类及本书的研究体系。

第二章是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这一章主要讨论的是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理论基础、方法论原则以及方法体系。在这一章中我主要了解到:

1、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性质是实证性、比较性和跨地域性。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服务教育实践;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规则,进行教育预测;探讨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问题和一般趋势,促进国际间教育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促进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2、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解释主义理论。

3、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体系主要是确定研究问题;建立研究假设;收集研究数据和资料;整理和比较分析研究数据和资料;验证研究假设,得出并阐释研究结果;讨论研究结果和获得研究结论。

第三章是国际教育。这一章主要选择了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私营化、教育的国际化、教育中深化和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这五个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教育民主化主要讨论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问题;教育私营化主要讨论的是其界定和高等教育的私营化问题;教育国际化主要讲了教育国际化的国际性趋势,教科文组织视野中的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对中国教育国际化问题的探讨;教育终身化则主要了解了教育终身化的国际性趋势以及对中国终身教育发展问题的探讨;教师教育专业化则主要追溯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展望了其国际趋势并探讨了中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第四章是发展教育。这一章包括了“在发展理论分析框架下的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中的普适性和特色化”以及“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等四节内容,主要探讨在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下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主线,比较用功地探讨了教育发展问题。

第五章是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时代趋向。从本章中我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较教育学经历了由萧条到复兴的发展时期,到了90年代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从形式动态来看,专业团体大量增多,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开设比较教育学课程的大学越来越多,培养了大批研究人员,壮大了研究队伍;从学科动态来说,实证主义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自身的修正,以解释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的质的研究方法开始崛起,学科研究的领域。当代比较教育学正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当然,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同样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数据的可靠性、力量整合、客观性等实际问题,同时比较教育学研究为教育决策服务的问题同样存在。但不管怎样,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仍然不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教育学学科理论问题仍将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论题,比较教育学将致力于服务教育实践,同时,比较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将在不断地发展中日益宽泛。

最后是结语“当代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作者将其对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几个问题所作的初步探讨作为本书的结语。

通过《比较教育学》这本书,我了解了比较教育的内涵,认识了相关理论以及研究的方法体系,了解了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当前的国际教育、发展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为我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下载世界政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政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

    读【比较政治学】有感 阿尔蒙德提出用政治系统、功能、角色等新的概念术语代替国家、权力、职位等传统的政治学术语。他认为政治系统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结构组成,如选民、利益......

    比较公共行政读书笔记

    读《比较公共行政》有感 通过对《比较公共行政》([美] 费勒尔〃海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这本书的阅读和学习,我对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有了新的认知,由原来的分块式理解到现......

    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

    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 陕西省城固县农业工委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加强学习型政党摆上党的建设重要日程,基层党员干部对此倍感责任在肩,普遍认为,当今世界,新情况、新事......

    中美教育比较 读书笔记

    《中美教育比较》读后感 金渝学校周小琴 用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认真阅读了郑老师发来的《中美教育对比原稿》。这篇稿子出自于北师大青岛附属学校十个老师之手,皆是去加拿大学......

    世界学前教育比较教育学

    瑞吉欧教育 艾米里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镇,近年该市又推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堪称影响世界的模式或体系。瑞吉欧的精神理念与教育经验得到各国“教育界、学术界和政治界人士的......

    世界现代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书名:《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学生姓名:易丹年级:2010级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教育班级:2班学号:2010030238读书笔记 ——《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世界几大政党兴衰产生的感悟

    文章标题:世界几大政党兴衰产生的感悟几日前,我参加了局党总支统一组织的《世界政党兴衰史鉴》教育片的观看,该片真实反映了世界六国政党:日本自民党、苏联共产党、台湾国民党、......

    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企业文化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知名企业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