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改革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推行专业化管理可行性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改革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推行专业化管理可行性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税收管理员制度自2003年推行以来,对实现“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暴露出管理员管户的被动性、盲从性和无序性,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尤为突出。对此,胶南市地税局自2008年11月开始,尝试取消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组成四个专业化管理组(纳税风险评价组、纳税评估检查组、税收综合管理组、纳税服务组),推行专业化分工管理,并选取王台税务所试点运行,取得了明显成效。专业化管理不仅符合了当前税源管理基本要求,能够不断提高管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对管理员过于集中的权力得到有效分解,从一定意义上降低税收执法风险,为干部公正执法、安全执法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改革税收管理员制度专业化管理可行性
一、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对当前税源管理的不适应性
(一)税源管理精细化与管理员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税源管理精细化要求全面反映出可控税源底数及重点税源基本情况,但在具体管户过程中,管理员管户力量相对薄弱造成了管户不深、不细、不透的问题,使税源管理精细化停留在表面。以胶南地税局为例,全市辖区1846平方公里,所辖24个镇(街办事处)区。该局共有126名干部职工,分布在两个直属单位、一个纳税服务中心、6个税务所和7个机关科室16个单位,担负着全市7507户企业和7338家个体户的税收征管工作,现有税收管理员40人,仅占全部人员的31.5%,人均管理371户,税收管理员少的矛盾较为突出。一个税务所管辖2-3个镇(街道办事处),有的管辖4-5处,况且在人员相对不足且区域分散,要忙于日常案头数据分析比对、评估检查、税收任务测算落实以及日常税收事务。面对如此大的工作量,仅靠现有的管理员难以实现管户的目标,管户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或发挥。
(二)管理员管户形式和内容不完全统一,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分类管理”的原则,“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功能不突出。一是管理员管户针对性不强。部分管理员不能准确把握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分析不透,不能带着问题下企业,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些情况,而纳税人要疲于应付,产生厌烦心理。二是税收管理重点不突出。根据胶南局的管理区域情况看,各管理员管理的面广、量大,难以对区域内的重大企业或项目实施重点管理,由此导致对所有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不了解或掌握不全面,造成了重点企业不重点管理的被动局面。三是管理员的业务技能不突出。由于实行管户制度,管理员要办理纳税人日常的所有涉税事宜,在学习掌握税收法律法规、财务知识以及提高税收业务技能等方面,不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税收管理人才。
(三)管理员管户形成无形“责任田”,缺乏监督,加大执法风险。现行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经过三次改革与完善,尚未完全摸掉计划经济时期“保姆式”管理的色彩,企业有了税收管理员,纳税人税收政策执行、尺度把握、纳税遵从、纳税项目扣除、资产处理、亏损弥补、税收减免资格审查等等,一切涉税事项均由管理员一人担负,其他人员无从插手,无形中形成了个人的“责任田”。由此可见,实行管理员管户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同时所办理的一切涉税事项缺乏有效监管,从而加大了管理员的税收执法风险。
二、改革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方向和内容
(一)推行专业化管理,实现由管户向纳税辅导与服务转变成为改革的基本方向。现行的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没有从根本解决。税收管理员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根本不存在税收管理员的问题,纳税人都是自觉申报、银行代征、电子网
络系统控制的征缴办法。税务部门重点作好纳税服务工作。如:阿根廷的基层税务分所仅设征收、法规和服务;巴西在主要税源地设征集所和基层纳税辅导站,纳税人自觉申报、银行代征、电子网络系统控制的征缴办法,基层税务机构只负责宣传解释税法和辅导纳税人申报纳税,不直接征收税款。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和做法,尝试取消管理员管户制度,实行“专业化”与“纳税辅导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树立纳税人是“顾客”的服务理念,实行由管理员管户向管事与纳税辅导服务的转变,通过全方位、多渠道、个性化的服务,切实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利。所以,改革现行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税收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今后税收事业发展的方向。
(二)科学设置“四个”专业化管理组成为改革中心内容。按照现有人员现状,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将现行的税收管理员管户向管事与服务转变,成立纳税风险评价组、纳税评估检查组、税收综合管理组和纳税服务组等四个工作组,各组实行信息传递、协调有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运转模式,解决当前管理员名义上管户的办法。一方面通过合理设置四个专业小组,实现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点对点”管事服务模式,增强管事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根据纳税人网上申报纳税的相关数据,突出案头分析,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程序,发现纳税问题适时给予提示,最大限度减少或降低纳税风险。
三、推行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框架
(一)按照才专结合原则合理配备人员。根据现有人员状况结合专业化分工,按照人尽其才、才专结合、一专多能、因人设岗的原则配置人员,以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根据现有人员的业务特长,将信息化数据分析技术水平高、熟悉税收法律法规政策、掌握一定的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知识、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的同志,配备到纳税风险评价组,具体负责纳税嫌疑分析;将熟悉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具有较高财务会计知识和评估检查能力强的同志,承担纳税评估检查任务;将基本熟悉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熟练掌握税收征管规程和相关业务操作处理的人员配备到综合管理岗位,负责税收的综合管理工作;将基本熟悉相关税收政策、纳税服务意识强、熟练办理登记、发票、受理申报征收的人员配备到服务岗位。以承担试点运行的单位王台税务所为例,现有在编人员6人,协税员 3人,按照专业组的设置要求实行因人制宜、人事结合的原则配备人员,由一名副所长和一名综合业务骨干承担纳税风险任务,2名具有评估检查特长的同志负责评估检查;2名综合业务能力一般的同志负责税收管理,1名同志带领协税员作好纳税服务工作。
(二)科学划分职责范围,明确工作责任。明确工作职责、实现有序运转是征管模式改革的基本前提。因此,按照科学、合理、适用的原则,对各专业组的职责作了明确划分。纳税风险评价组既是运转的起点,又是处理纳税风险和执法风险评价的终端。其主要职责对外负责纳税风险评价、纳税申报分析、新办登记、注销、非正常户认定、外部涉税信息分析整理、重点税源企业财务指标比对分析、房地产管理软件各类基本信息的录入、对比监控等;对内负责税收收入及增减变动情况分析;对纳税评估检查组、税收综合管理组反馈的评估检查和核查情况进行落实;对执法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等等。纳税评估检查组负责企业所得税汇缴评估检查、重点检查、异常检查、注销清算检查;建筑业管理软件和重大建设项目数据对比、分析和确认以及与评估检查相关的工作等等。税收综合管理组负责税收法律、法规和各项税收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为纳税人提供税收咨询等辅导与服务,督促纳税人及时足额申报纳税;税收定额调查认定;查询未申报、未入库记录并进行催报催缴;征收方式、税种鉴定、重大项目税收评估、办理减免退税、外出经营活动证明审核;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及后续管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外籍人员“一人一档”管理;漏征漏管户清理;调查辖区纳税人合并、分离、破产信息并及时反馈。纳税服务组负责所辖区内税务登记资料的审核、录入;税务登记变更、注销、停业、复业的受理、自然人登记注册;发票发售、审核、消号,购领发票资料审核;纳税申报录入、税费征收;分析纳税人在设立登记、购领发票、审核发票、纳税申报中的疑点,并根据不同情况,提交纳税风险评价组和税收综合管理组落实以及纳税人的其他涉税事项等。
(三)建立工作流程,实现有序运转。为确保专业化管理工作组有序运转,达到协调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衔接顺畅的目的,对各环节的流程进行了明晰。一是建立工作日志制度。所内设立《日常工作记录》共享文件夹,分别是所长任务分配、当天工作任务安排、纳税风险评价组、纳税评估检查组、税收综合管理组、纳税服务组、工作经验交流、工作考核八个子文件夹,每日将安排的工作及完成情况在文件夹中记录保存。各环节任务接受和反馈衔接采用传递单的形式,确保各环节的有序运转。二是纳税风险评价组通过纳税申报相关数据以及获取的外部信息,按照纳税评价、执法评价程序,对纳税人的纳税风险和执法风险做出初步判断,以传递单形式转交纳税评估检查组或税收管理组对疑点分析落实,并将落实处理意见反馈风险评价组,风险评价组根据反馈情况对风险点作出定量定性判断,提出处理意见纳入考核。三是纳税评估检查组按照风险评价组转来的纳税疑点以及日常评估检查任务,依据评估检查程序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并将处理结果反馈评价组。四是税收综合管理组根据风险评价组转来的风险点进行落实反馈,同时将日常管理所掌握的纳税信息经过分析认为存在疑点、难点和重点情况,向风险评价组和评估检查组提供。五是纳税服务组除落实好纳税服务工作规范,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的纳税服务外,分析纳税人在设立登记、购领发票、审核发票中的疑点,提交纳税风险评价组或税收综合管理组落实。根据“一桌全能”纳税服务要求,统一受理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事项,并在一定期限内反馈纳税人。对涉及的重大税务事项由专业组提报集体讨论研究,最终提出解决处理意见。
四、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框架下推行专业化管理可行性
(一)专业化管理是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持续深化和完善。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把管事与管户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管事专业化、集约化、过程监控的优势,也要重视发挥管户综合分析、直接监控的作用,实现管事与管户的协调统一。通过税收管理员及时掌握纳税人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全面掌握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加强以户为单位的税源管理,可以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达到“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目的,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落到实处。推行专业化管理是税收管理员制度的不断延伸,它赋予更加具体的管理内容,划定更加明晰的管理职责,呈现更为实效的管理效果,展示更为有效的服务手段。因此,推行专业化管理势在必行,是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现实反映,对推动税收征管改革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推行专业化管理有利于管户与管事的协调统一。管户为加强税收管理提供服务,管事是管户的核心和目的。管户与管事达到协调统一,不在于管户的数量,而在于管事的质量,专业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形式上看,专业化管理满足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现有从事管理的人员,按照一定标准合理分配到纳税评价、评估检查、综合管理、纳税服务组四个组,满足个人能力与岗位要求合理匹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干部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专业化管理提高管事的效率和质量,把管理员制度下一人管一户改变为多人管一户,主要是管理有问题纳税户,增强管理针对性。日常管理和纳税风险评价组通过案头分析排查纳税嫌疑,列出嫌疑清单,由评估检查组下户进行落实,直至解除纳税风险,提高管理员下户的针对性,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从机制上看,风险评价、评估检查、综合管理、纳税服务四个组,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风险评价组的案头分析形成的纳税嫌疑清单传递到评估检查组,综合管理组通过日常涉税事项发现问题传递到风险评价组,纳税服务组通过对办理事项审核发现问题及时传递评价组和评估检查组,内部形成了运转协调、高效统一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员下户的被动性和无序性。
(三)推行专业化管理有利于降低税收执法风险。现行管理员管户制度由于疏于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无形之中加大了管理员的税收执法风险系数。推行专业化管理改变了管户环
节的职能控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事后监督分布在不同的岗位,分离过于集中的权力。风险评价组承担发现问题职能,评估检查组承担解决问题职能,综合管理组承担事后再分析职能,纳税服务组承担日常事项职能,原先集中于一个岗位的职能分离到四个不同岗位,分解了相对集中的权力,对降低和减少税收管理员潜在执法风险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四)推行专业化管理为深化纳税服务提供良好导向。首先,专业化管理本身实施纳税风险评价,给予纳税人自我纠正的机会。通过纳税评价、评估检查,从实际工作需要和保护好纳税人权利角度出发,借助税收信息化手段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掌控税源基础和变化趋势,提供适时的服务,维护纳税人合法权利,帮助纳税人降低或减少纳税风险。其次,推行专业化管理可以揭示一个行业存在的税收规律性问题,不断改进税收管理手段,建立符合行业发展特点的征管办法,促进行业经济与税收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第三,通过专业化管理,及时发现纳税人的个性化需求,大力推行纳税人分类服务办法,满足不同纳税人的最迫切现实需要,推动和谐税收健康发展。
五、推行专业化管理试点运行情况
专业化管理模式在王台税务所试点运行以来,通过试点运行情况前后对比,新的征管体制的管理效应已初步显现。
(一)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划分为风险评价、评估检查、综合管理、纳税服务四个专业化管理小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行“点对点”与“点对面”管理相结合、行业管理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在理顺和完善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规定每项工作传递时间和完成时限,形成一个从任务发起、具体落实、及时反馈的有效流转体系,任何一个环节的停滞和延误都将造成整个工作流程中断和工作延误,可以有效地避免和改变专管员管户模式下,企业的所有涉税事宜只有一人知道,情况和问题落实程度也只有一人掌握,出现工作应付和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划分专业管理组后,特别是对上级下达的有关工作任务,可以按照工作量的大小及工作分工指定有关人员限时完成,避免了专管员管户制度下上级下达一项工作任务,所有管理员均要承担的实际,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二)有效堵塞征管漏洞。在四个专业管理组中,风险评价组通过对企业纳税疑点的分析,进行风险提示,对发现疑点的企业,通过管理组的核实、评估检查组的评估检查,实现对企业的纳税情况跟踪监控。同时,管理组、检查组和纳税服务组,及时将在日常管理、税收评估检查和纳税申报、发票管理中发现的异常问题向评价组提报,由评价组进行风险提示的基础上,由管理组核实和评估检查组进行评估检查,形成一个无缝式工作链条,实现税源控管精细化。王台税务所试点运行以来,由风险评价组发起任务48起,已完成反馈的42起,有6起任务正在完成中。共对1000余户的申报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疑点41个,通过案头分析风险提示由企业改正或解除32户,进行实地核查4户,转入评估2户,进行检查3户。
(三)及时掌握税源的动态变动趋势。在试点过程中,实行了基础数据报告制度,要求风险评价组每月申报结束后及时写出当月的各项基础数据变动情况分析,主要包括:税收入库增减变动情况、纳税人增减变动情宽、重点税源企业税收变动情况、纳税人申报情况的基础数据分析;管理员每月对本行业的税收及税源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下月的收入进行预计;实行重大税源变动报告制度,每季度一次写出分析报告。基础数据分析要求放在工作平台上,供借鉴和参考,全面掌握税源变动情况。
第二篇:关于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调研报告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税务系统企业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应在继续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下,全面推行专业化管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仅是对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税收征管的要求。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笔者结合××实际,进行了调研与思考。
一、充分认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税收科学化管理、深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其中,科学化强调探索和掌握管理的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强调管理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具体要求;而专业化管理强调根据纳税人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很难实现。
其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从我市来看,全市59592户纳税人中,国有企业560户,集体企业1676户,股份制企业5490户,“三资”企业1602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264户。这些纳税人不仅所属行业、经济性质、纳税能力不尽相同,而且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网算和税法遵从度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异。比如,世界跨国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的近40户“三资”企业,普遍采用erp系统进行内控和核算,而国内的中小企业一般采用手工核算,有的新办企业基层是请人代账。鉴于企业情况千差万别,税收风险大小各异,税收工作需因企制宜,分类管理。否则,极易出现“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等现象。
再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纳税户数不断增多,税收管理员工作量明显加大,加大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税事务日趋繁杂,不少税收管理员因事务性工作缠身,很难有时间、有精力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的疑难税收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影响了税源管理质效。此外,上级部署开展的一些行业性税收管理措施,比如对商业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滞留票专项核查,由于商业企业颁布在全市200多个税收责任区,基本上所有税收管理员都要摸索和实践,最后还不能达到规范统一的效果。因此,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征管效率,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探索和实践。
二、准确把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
根据总局会议精神,所谓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通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
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内涵来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分行业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所管企业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分行业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市税源管理单位,因为市区工商业户比较集中,行业分工比较清楚。比如我市市区工业企业集中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主要行业上,这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5%。
二是分规模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对大型企业集团重点突出优化税收服务,定期开展税收审计;对中型企业重点突出纳税评估,促进规范核算;对小企业重点突出税务稽查,促进建账建制。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管理方式的缺点是,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
当然,税收专业化管理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方式外,还有其他几种方式,比如:
(1)分税种管理。就是按照不同的税种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形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税收管理员比较容易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有利于税收管理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防止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由于税收业务知识掌握一清楚而产生执法风险。这种管理方式的缺点是,对于每一名税收管理员来说仅仅掌握纳税人一部分纳税情况,不系统,不全面,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而且纳税人与税
第三篇: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经验材料
白城市地税局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经验材料
今年以来,按照总局关于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部署和省局关于搞好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要求,我们白城市地税局选择一个县局,认真组织开展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试点工作。目前,已初步构建了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
一、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的主要做法
(一)合理设置机构。在组织架构上,合并行政管理职 能,压缩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将结余的科室编制及人员充实到税源管理一线人员中。将税收管理员制度中的日常税源管理与纳税评估职责彻底区分开,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评定制度,普遍增设纳税评估部门并在税源管理科中专设纳税评估岗,选派素质高的人员专司纳税评估工作,建立所管辖区内行业评估模型及风险预警值,依据上级局建立的评估模型及指标参数,开展风险评估,寻找行业税收管理风险点。评估疑点的分析在县区级完成,评估结果直接用于指导相关税源管理部门进行风险应对处理。
(二)对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合理配置税源管理资源。取消“划片管户”模式,将管辖区内的纳税人分成三类:重点税源(一般选户标准为户籍数占20%,收入占80%)、中小税源和个体税源。以户籍数量相应配置若干重点税源管理
1科、中小税源管理科和个体税源管理科,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管理思路,对重点税实施精细化“风险提示”管理,提供“大客户”式服务;对中小税源实施行业化“风险监控”管理,提供网络化服务;对个体税源实施社会化“风险分散”管理(源泉控管),提供电话、短信等电信服务。
(三)由政府牵头,普遍开展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税源能源泉控管的尽量通过综合治税途径实现源泉控管,以投入最小的征收成本实现最大的征收效率。不能源泉控管的,通过搭建政府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通畅的外部信息获得渠道,为开展风险评估分析提供第三方数据信息支撑。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的工作有的由市级税务机关来完成。
(四)规范征管流程。普遍按照“受理申报、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法律救济”等环节进行。将事前审批转变成事前备案和事后监控,将“办税服务中心”变成全职能服务大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
二、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基础。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 项全新的工作,打破了原来的运作模式和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习惯,推行之初肯定有一些阻力和困难,通过开展深入广泛的思想教育活动,形成了上有各级领导的决心及支持、中有各科室的信心与配合、下有工作人员的贯彻执行的工作落实
格局,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合力,确保了税源管理新模式的顺利推进。
(二)强化数据管理是核心。及时、准确、真实和完整的税收数据是信息管税的根基所在,是进行税收分析的生命线,通过制定严格的数据质量标准及数据采集规范,加强前期数据质量整改,强化数据质量考核,健全数据质量责任追究机制等措施,确保了数据质量,保证评估分析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深化纳税服务是保障。随着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的消亡,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定点”沟通也随之消失,带来了企业咨询的盲目性,通过在纳税服务大厅设置了专门的政策咨询岗、加强纳税申报提醒、丰富外网服务功能、与中介机构建立联动机制等措施,为纳税人答疑解惑、出谋划策,全面深化了纳税服务。
(四)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循序渐进,各项准备工作要充分,管理指引要具体、成熟、可行,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做到成熟一个推行一个。
(五)宣传、辅导工作必须到位。税收管理员要熟悉管理指引的要求,懂得宣传、辅导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才能减少工作阻力。同时,要抓好每个行业所有纳税人的宣传、辅导工作,工作要耐心细致,最大限度取得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
三、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运行,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二是增强了税源控管能力,促进了税源的精细化管理;三是有效调动了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征管质效显著提升,税收收入稳步增长。
第四篇:天津市地方税务局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调研报告
天津市地方税务局
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
调研报告
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
按照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 制度调研的通知》(征科便函„2009‟116号)的要求,结合天津地税的实际情况,我局对税源专业化管理与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定位和思路
(一)对税源专业化管理概念的理解
税源即指税收的来源,是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的管理行为。税源管理的概念,是税务机关在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和分析税源信息,把握税源的形成、规模及分布,为促使税源依法形成税收、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依法采取行政管理和执法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开展的相关工作总称。
随着在全系统推行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以及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现代税收管理理念,税源专业化管理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管税,是税收征管工作思路的重大变革,是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与专业化是密不可分的。
信息,是贯穿税收征管全过程的关键因素,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生产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加强税收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实现信息管税,是促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进一步扩大地税部门直接掌控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活动信息总量,提高数据利用的能力和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税收征管中的问题,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真正实现税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二)如何对纳税人进行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管理 现将我局运用信息化工具推行专业化分类管理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1.我局于2007年3月16日启动了税收管理工作平台项目的开发,2007年12月18日完成
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由于不同的纳税人对税收的贡献不同,不同的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同,不同纳税人的管理难度不同。所以,预警设计时刻体现着专业化分类管理的思想。分类预警系统可以将纳税人按重点税源级别分类、也可按行业分类、还可按任何标准进行分类。分类可最细至单个纳税人。分类预警系统的应用对于提高日常税源管理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上线前,难以掌握可能出现问题的管户;上线后,可以辅助税管员定位问题体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上线前,税收管理以事后控制为主;上线后,可以做到事前监督。上线前,难以对税源管理做到专业化、精细化;上线后,可自动获得税源变动较大企业的信息。同时在提高基础信息准确度、提高日常管理的及时性等方面分类预警也起到了的很大的作用。
2.根据总局和天津市政府关于税收属地征管的有关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税收属地化征管,加强税源管理,规范和完善税收秩序,2009年9月1日在全市开展了异地经营纳税人税源调查工作,清理、优化征管系统中的纳税人信息,核查、掌握各项税源情况,为下一步利用我局的津税系统、税收管理工作平台等信息化工具进行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三)如何建立立体化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提出的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
略,加快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的现代税收管理体系的工作要求,以及建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机制的工作思路,我局利用税收管理工作平台中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系统以及目前正在修改完善的纳税评估系统,并通过与稽查部门的信息互动逐步建立起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机制。
我局税收管理工作平台的建设目标共分五个层次,核心目标是加强税源管理,就是要建立预警、分析和评估系统,变事后处理为事前控制,提高管理的及时性;
展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工作,实行“一证、两章、一方受理、信息共享”的办证制度,并开发了国、地税信息共享平台,在方便纳税人的同时,实现了国、地税信息互通互动。
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公安、工商、建委等部门的合作,建立起立体化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有效地推动各项税收征管工作。
(四)如何建立、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1.加强系统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理念。通过调研、整合,形成一套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论体系,在全系统进行推广,让税务干部了解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理念和实现方式,在日常工作中,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信息化工具,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加强这方面的培训,要从税务系统公务员初任培训时开始抓起,让同志们明确工作思路、开拓创新,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2.加强税收征管业务及信息化方面培训。从税收征管业务及信息化水平方面入手,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学习、考核,逐步培养税务系统中的综合性人才,建立一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3.充分利用12366纳税服务信息平台培养业务技术精英。我局正在推行的12366纳税服务信息平台整合了目前税收征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上岗之前的业务及信息化培
训,让工作人员全面掌握我市地税系统现行的各项业务。在解答纳税人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开阔思路,夯实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理念。并通过定期轮岗的方式,在全系统普及业务知识及信息化。
(五)如何发挥信息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作用 税源管理是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流为核心,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应将信息化做大做全,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分类开发,形成一套统一规范的信息系统,实现税务系统的数据整合,流程再造,完善税源管理体系。以信息系统作支撑和保障,加快完善预警分析、纳税评估等应用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分层次向各级税源管理单位和人员开放数据查询,以保证“信息管税”的落实。
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税源管理体系的本质,就是强调涉税信息在税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实现信息采集、利用和税源监控的纵向互动、横向联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服务与管理措施,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切实加强税源管理。
(六)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2009年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上将信息管税确定为当前和今后税收征管与科技工作的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确立信息管税思路,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队伍素质,提高征管质效,逐步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
信息管税、税源专业化管理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税务系统的一项工作重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培训、更新工作理念,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本着科学化、专业化、立体化的原则,构建全面、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平台。在工作机制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探索按重点户、重要事项、重点环节等分工;在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人才队伍。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下发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的文件精神,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大力加强税收管理员(简称“税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培训和行风建设,落实岗位职责,探索专业化管理方式,对于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加强税源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标志着我国新的税管员制度正式建立和实施。
由于经营形式的多元化、税源管理日趋复杂、以及受传统管理理念、税管员年龄和结构、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现行税管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实际。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理念同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方式不相适应。二是税管员的素质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的要求,特别是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三是税管员职责界定不尽合理,重复工作较多。四是税管员工作量不平衡,畸轻畸重,缺乏激励机制。有的税管员管理三、四百户,有的仅管理几十户;有的税管员每月户籍管理、税源监控等预警任务数达到一、二百条,有的税管员每月任务数仅为十几条,这种工作量上的畸轻畸重挫伤了部分税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缺乏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造成部分税管员缺乏责任感,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五是综合管理部门的税管员担负着多个岗位的职责。郊县税务局一般都有综合税务所,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综合税务所的纳税人数量在大幅增加,但由于税务机关人员的数量有限,税管员要担当多个角色,既是办税服务厅人员、综合管理人员,又是税管员、稽查人员,工作量很大,降低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六是税管员存在很大的执法风险。由于税管员是税收征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人数众多,并且有相关的管户责任,必然会带来“管户责任”的执法风险。而一些行政执法的监督部门在监督税收行政执法过程中,也以此为依据,追究税管员的行政执法责任。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税管员制度的建议。
(一)明确划分税管员与办税服务厅人员、综合管理人
员、稽查人员的职责。
划清各个岗位的职责,特别是办税服务厅人员和税管员的职责范围。纳税人申请事项的受理或办理由办税服务厅人员负责,税务机关依照职权进行主动管理的行为由税管员负责;明确税管员在基层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通过推广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及理念,在明确综合管理部门各个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总结、积累科学化、专业化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划分税管员与税务稽查人员的职责,阐明日常检查和稽查的关系,明确征管移交的条件、环节和反馈方式等;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业务环节,建立各个税收岗位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监督的征管工作机制,明确税管员岗位责任。
(二)梳理重复、存在税收执法风险等工作事项,减轻税管员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在明确划分职责的基础上,对税管员职责进行梳理,取消税管员不必做的、重复做的工作;对税管员存在执业风险的工作,进行梳理和规范;对税管员能力不及的工作,从税管员职责中剥离出来,实行专业化管理。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加强税源管理,充分发挥税管员的能动作用,只靠税管员制度是不够的,需要建立与税管员制度相衔接的管理机制以及信息化的支撑,来保障税管员制度的实施。
1.完善税管员考评体系,建立以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为内容的考核体系,严格区分纳税人责任和税务机关
责任,税管员责任和其他岗位人员责任,以公平、公正、效率为原则,制订责任分明、奖惩结合的绩效考核办法,增强税管员的责任感。
2.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实行能级管理。探索实行税管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及分类管理的具体情况,区分工作量大小和工作难易程度,考虑税管员的个体差异,合理分配税源管理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结合。
三、在编人员岗位分配情况
按照通知要求,我局对现阶段在编人员岗位分配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下:全市各区县局、直属局的在编人员总数为3392人,其中税管员1146人,占总人数的33.79%;稽查人员523人,占总人数的15.42%;办税服务厅人员567人,占总人数的16.72%。
以上仅供总局参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天津市地方税务局 二oo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黑龙江省地方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调研
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
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地方税务局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征管科技司《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调研的通知》(征科便函„2009‟116号)要求,现将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定位和思路
(一)对税源专业化管理概念的理解
宋兰副局长在全国税收征管科技工作会议上讲到:“专业化,是指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人才队伍”。我们理解这就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概念,也是专业化管理的目标。专业化是目前我国税源管理中最科学的管理方式,它定位于依法治税的前提下,依托信息化的支撑,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转变管理方式,使其对税源管理达到科学化、精细化,促进税收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1、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税收工作实践证明,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税源管理才能发挥尽可能大的效能。我们认识到,科学化强调探索和掌握管理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强调管理的深度,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具体要求。要符合科学化、精细化的目标,专业化应强调根据纳税人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管理,这也是加强管理的基本要求。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实际上很难实现。
2、经济多元化呼唤税源管理专业化、法制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日益发展,使征税对象呈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面对复杂的形势变化,必须坚持推进依法治税的举措,要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准确把握管理规律,分别制订管理办法,合理有效地配置管理资源,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逐渐解决地域管辖中出现的“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全”等问题。
3、专业化管理是优化税务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促使纳税户数不断增多,尽管各级税务机关在信息化支撑手段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创新,在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上也发挥了重要成效,但是,相对于税务人员的少量增加,一线税收管理员的工作量仍然明显加大。同时,要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税事务日趋繁杂,基层税收管理员往往因事务性工作缠身,在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的征管难点问题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税源管理质效。目前,以地域管理为主的形式,对同类企业采取分散管理方式,极易出现“力度不同、标准不
一、效果各异”的现象。因此,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推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征管效率,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对纳税人进行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管理
1、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管理的内涵。按照宋兰副局长讲话精神,我们理解其内涵是:保持现有税务机构和职能的条件下,按规模或按行业将纳税人分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税源,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化的税源管理机构来分别管理不同的税源;也包括按不同管理环节、管理事项来设置税源管理岗位;还包括明确税源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让一些税源管理人员专门从事某个环节事项的管理工作。
2、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管理对机构设置的要求。在维持现有机构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的税源分布和人员状况采取“机构内分离”的形式,构建与税源实际相适应的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管理机制。“机构内分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税源都归一个税务分局(局)管理,其内设不同的税源管理科(股)分别负责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税源的管理。根据我省地域面积大、管户相对较少的情况,更适于实行机构内分离,即在一个税务分局内设置重点税源管理科(股)和一般税源管理科(股)进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方便纳税人,降低征纳成本。
3、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管理对管理形式及岗位设置的要求。重点税源既可以按行业,也可以按规模来划分。对重点税源采取管户为主、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形式,实施专业管理、专业服务。一般税源和小规模税源,采取管事为主、管事与管户相结合的管理形式。规模较大、人员较多的一般税源管理机构按管理环节或事项如户籍管理、催报催缴、其他涉税事项等设置岗位,具体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灵活多样,如一人可以负责多个岗位,一个岗位可以负责多个环节,一种岗位配备多个人员,并指定专人负责与纳税人的联系和沟通;规模较小、人员较少的小税源管理机构则仍实行分户到人的管事与管户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三)如何建立立体化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按照宋局长讲话:“立体化,是指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全面建立各级税务机关、各部门之间以及征管各环节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并有相应制度、机制为保障的立体化税源管理格局。”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法律、完善制度。建立立体化的税源专业化管理,需要有法律、法规、制度的支持,需要各部门及全社会的配合。这些内容在现行征管法中,有的是根本没有体现,有的是表述程度不够。建议修订征管法应体现相关内容,在征管法中明确税源管理、税收管理员、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同时,对有关部门配合税收征管工作的表述应提的更高一些。从总局到基层税务机关,应该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每级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职责,根据职责建立相应的税源管理机构,建立各级税源管理制度,还要分别建立适合不同行业、不同税种特点的管理办法。
2、设立重点税源管理机构。重点税源是一个地方的支柱性税源,纳入重点税源管理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80%以上,而这些企业的数量并不多,仅占企业管户的10%左右,抓好重点税源,对重点税源实行有效的专业化的管理,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因此,各级税务机关应设立重点税源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将属于主体税源的行业和纳税大户纳入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机构管理,是税源管理专业化的要求,有利于税源监控预测管理和优化纳税服务。
3、建立分级、分层次的税收分析体系。分级、分层次的税收分析体系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在实际操作中,可建立三级税收分析体系:第一级是上级税务部门,主要侧重地区税源总量和税负变化的宏观分析与监控,分析预测税收收入、分析宏观税负、行业税负及其变化规律;第二级是基层税务机关,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税源调查分析工作的实施,制定税源分析的具体标准和方法,侧重分析、监控影响本地区主要行业和重点企业税负的相关指标及其增减变化情况以及新增税源和低税负企业;第三级是税收管理员,主要负责微观税源分析预测,建立重点税源户、重点行业的分析、预测、反馈和分析模型定期维护制度,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4、建立各部门协作管理机制。省局征管、税政、稽查、大企业管理等部门,市、县(区)地方税务局、分局(所)各单位、机关科(股)各部门、各岗位人员要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密切协作,尤其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和完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和税源管理”四位一体”的良性联动互动机制。
5、建立管理各环节之间的互动平台。各管理环节要坚持纳税人自行申报与税务机关审核申报资料相结合;税收管理员征前审核与征后进户复核相结合;科学管理与优化服务相结合;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与提升税源专业化管理相结合。以把握税收工作规律为基础,以提高税收管理质量为目标,以政策法规为准绳,以税收信息化手段为依托,整合管理资源,规范业务流程,深入推进专业化管理。
(四)如何建立、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专业化管理队伍,这是达到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求的关键。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这就需要建立分级分类专业化干部更新知识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完善岗位达标、全员达标、能力达标培训机制和奖励办法,强化对干部税收业务管理、反避税、税务稽查、纳税评估、计算机应用和纳税服务技能的业务培训,调动全员学业务、精管理、强素质、优服务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税收专业管理岗位,结合完善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对现有的税收管理人员进行重新组合,进一步把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好,把广大干部的潜能发挥好。另一方面,要在夯实涉税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通过岗位历练,结合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全面提高税收专业岗位技能;不仅要普及税收业务知识,更要掌握各行业、各类别专业管理技能,突出加强行业性的税收问题学习研究,尽快提高干部的专业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数量精干、类别齐全的税收专业人才队伍。
(五)如何发挥信息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作用
1、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应用税源监控、分析、评估软件,建立税源管理数据库,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流程进行税源信息监控,对不同类别纳税人确定监控重点和内容,提高监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数据分析应用促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利用税收分析发现的异常数据,建立分行业、分纳税人类型的评估分析模型,开展高效的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不断提高分析和评估质量。
2、整合现有软件系统,建立税源管理和管理员工作平台。目前,税务系统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税源管理和管理员工作平台系统,这对实现税源管理专业化、现代化是一个障碍。建议由总局来整合现有各个管理系统,开发出一套系统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和管理员工作平台系统,这套系统应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支撑,以信息管理为主、事务管理为辅,使税源监控达到科学严密、管理员工作方便快捷、科学规范。这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工作,要形成内外统一、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税源管理信息网络,建立税源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
(六)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1、建立专业化管理考评机制。推行管户责任制和税收执法责任制,实行以能定级、以级定岗、以岗定责、以责定绩、以绩定酬。建立以工作任务项目化确定,以基础税源专 业化管理,以税收执法规范化监督,以计算机考核自动化生成,按月奖惩兑现到个人的考评体系,树立专业化管理先进典型,增强税源专业化管理人员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效能意识,不断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2、目前,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机构已基本建立,但是职责和征管部门、税政部门、计财部门、涉外管理等都有交叉的内容,我们认为应把所有税源管理职责都归到一个部门去管,根据职责统一的规定,税源管理机构应称为:税源管理司(处、科、股),机构内可以区分大企业、行业、非重点税源等,而不应简单称为大企业管理或重点税源管理机构。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一)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定位
1、税收管理员职责定位是:“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强化全程监控,提高服务质效,降低遵从风险,减轻税企负担”。管理员工作要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税务机关各信息系统数据和第三方信息;通过管理措施、技术手段对纳税人从税务登记到税款入库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在税务管理过程中必须突出服务主题,切实履行服务职责;要综合运用日常辅导、专业检查、纳税评估等多种手段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降低纳税人纳税风险;要整合利用税务机关已掌握的数据信息,减少纳税人重复报送资料,扩大电子报税和网络 报税应用范围,减少管理员重复采集信息,减少税收管理员上报报表数量。在减轻税收管理员负担上,上级税务机关应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指导方式,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扩大电子报税和网络报税应用范围,建立税收管理员平台,实行信息管税,日常税收业务全部在微机中处理,规范工作流程,从而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和减少管理员工作量,包括减少填报报表、调研情况等额外工作。
2、根据管理员的职责定位,我们认为在现有管理员职责并把它细化下来的基础上,应处理好以下职责:一是检查处理职责。就是在突出管理职责的基础上,也应赋予一定的检查权利,明确日常检查职责,并给一定得处分权力。二是纳税评估职责。管理员职责中有一项是纳税评估,按照税源管理专业化的要求,评估工作也应实行专业化。新的管理员制度应明确管理员评估的基本职责就是根据掌握的信息,分析发现纳税人纳税异常和疑点,而更深入和更专业的纳税评估职责应有专业人员来履行,这也是现阶段税收管理员素质、水平决定的。三是明确服务职责。提高服务意识对降低纳税人纳税遵从风险和税收管理执法风险有着重要意义,要强化税收管理员服务功能,明确服务职责,把管理员提供的服务内容写进制度的职责中,使管理员在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关系中有所遵循。
(二)如何按照岗位进行专业化分工管理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日常管理和专业评估相结合、分户管理和综合管理相结合、全程管户和环节管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按岗位进行专业化分工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按照这一要求,税收管理员可以分为管户的和管事的两类。管户税收管理员是指以特定纳税人为管理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日常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管事税收管理员是指以不特定纳税人的重点事项和一次性(或偶发性)重要涉税事项管理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专业化分工模式是:推行适度的专业化管理,合理分解税收管理员的管理事项,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政策执行情况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收风险识别以及一些重点涉税事项的调查等交由专职管事的税收管理员负责。同时,专职管事税收管理员要将在分析、评估、重点涉税事项调查中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管户税收管理员,由管户税收管理员进行跟踪监控;管户的税收管理员也要结合日常管理,将发现的疑点及时交给专职管事税收管理员员作为分析的依据。实行这种按岗位进行专业化管理可以扭转“千条线穿一根针”的状况,形成“千条线,多根针,不同线分类穿”的局面。
(三)如何进行权力制约
1、要制定税收管理员工作规程。规范权力的前提是规范工作程序,应当根据各地具体税情、经济税源分布、人力 资源、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及设施配置的现实制定工作规程并不断加以完善,规程实质上是对管理员制度的分解和精细化。规程内容应当包括工作原则、工作目标、职责要求、税源管理模式确定、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用、日常监控程序与质量要求、纳税评估运用规范、重点税源监控分析、监督制约机制与运用等若干部分,对税收管理员的职责、职能履行、绩效考核、监督制约进行严格明确的界定,达到税收管理员权限法定化、责任明晰化、程序公开化、行为规范化、监督日常化的“五化”目标。
2、建立相应的行政督查机制。督查机制分为领导督查和职能部门督查,职能部门督查拟建立专门的行政督查组,由有关部门组成,根据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纪律、纳税服务、政策法规的执行、遵纪守法等情况进行走访督查,促使税收管理员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平执法、合理执法,杜绝不作为行为和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同时结合税收执法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规范税收管理员的管理行为。
3、加强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按照执法岗位设置考核评议指标,明确考核办法和执法行为规范,突出执法考核要点,通过考核记录建立执法考核档案,对执法过错进行责任追究。考核由税政、法规、征管、纪检监察等部门组成的税收执法检查组进行,考核组应定期开展日常检查,按季对基 层税收征管和执法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令被查单位限期整改并在全系统通报。对责任心不强、造成工作失误或有执法过错的人员,分清责任,施以经济惩戒、行政处分。
(四)如何完善考核办法
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和方法,考核到岗到人。考核办法尽量务实,次数尽量减少,让基层有精力管税源,有时间抓管理。考核办法重点突出职责履行情况和工作绩效考核,对个体双定户税收管理员,主要结合巡查等日常管理行为,考核是否有漏征漏管情况、税源变化情况、定税依据是否准、方法是否科学、定额是否公平合理等;对企业税收管理员,主要围绕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工作,通过对评估户数、补缴税款及滞纳金、纳税人申报率等指标考核其工作绩效。配合管理员考核工作,最好能尽快推出能级管理制度,并在能级管理基础上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一套管理系列和评估系列相配套和衔接的考核激励机制,实现“以能定级、按能配岗、岗能匹配”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五)本省地税系统在编人员比例情况
为贯彻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我省出台了《关于完善全省地税系统征管体制的意见》,明确了强化税收管理是完善征管体制的重点,对市(地)属区级税务机关、县(市)级 税务机关一线人员比例提出了要求:区地方税务局税收业务人员(含直属机构、派出机构人员)一般占总人数90%左右,其他人员占10%左右;税收业务人员中,征收、管理、稽查人员的比例大致为15:70:15。县(市)地方税务局的税收业务人员一般占总人数90%左右,其他人员占10%左右;税收业务人员中,征收、管理、稽查人员的比例大致为25:60:15。根据这一要求,全省人员总数10413人,在办税厅的人员约1100人,占总人数的10.5%;税收管理员约5500人,占总人数的52.8%;稽查人员约1200人,占总人数的11.5%。从数据上看,全系统基本上达到了完善征管体制的目标要求。
(六)对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1、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靠信息化先行。实现税源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就必须要有信息化支持,应着手开发税源监控及税收管理工作平台软件,使纳税人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报送税务机关所需要的生产经营信息,税收管理员能够通过税源监控软件对报送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自动筛选出疑点问题,将税收管理员从大量重复的人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使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环境变为可用的数据信息环境,工作以对信息的分析、管理为主,将其工作任务转移到关注税源、解决问题上来。另外,总局应积极与纳税人密切相关的工商、海关、财政、银行、国库等部门加强联系,力争实现联网,建立紧密的业务协作机制,使税务机关能够多渠道、多层次、快捷高效地收集征管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2、尽快制定税收管理员制度操作规程。税收管理员制度仅仅是从实体上的对管理员的工作职责任务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岗位责任,但如何安排这些岗位开展工作、如何使不同岗位协调有序的运行,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操作规程,就如刑法体系中既有《刑法》又有《刑事诉讼法》一样,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应当具备实体和程序上的双重规范。
3、明确划分部门工作职责。以“纳税人找税务机关的事项到办税服务厅办理,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的事项由税收管理员办理”为原则,将税务机关的行政行为分成依申请的行为和依职权的行为,纳税人申请事项的受理或办理由办税服务厅人员负责,税务机关依照职权进行主动管理的行为由税收管理员负责;明确划分税收管理员与基层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税收管理员根据基层法规、税政、征管等综合部门的安排,到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地进行调查核实等直接面向纳税人的管理工作,综合管理部门根据税收管理员的调查结果作出审批决定或加强管理的措施。明确划分税收管理员与税务稽查人员的职责,阐明日常检查和稽查的关系,明确征管移交稽查的条件、环节和反馈方式等。
二OO九年九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