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 提高税收征管质效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 提高税收征管质效
日期:2010-10-14 来源:黄梅县国家税务局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局按照 “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税收管理规律,科学划分管理对象,不断优化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进税源“专业化”、“一体化”管理,不断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实行科学分类,搭建专业化管理体系
(一)突出重点税源,实施分类管理。一是确定重点税源。年初,我们根据上年度纳税人入库税款,确定税额在50万元以上和税额在20至50万元的纳税人,纳入县局日常监控管理。二是分类统计分析。我们按照纳税评估系数指标,通过制定的评估指标分析表,按月对纳税人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费用、购进原材料、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利润等指标进行评估分析,对于评估异常情况的,及时制作评估异常情况报告,转交管理分局税收管理员进行调查核实,从源头上堵塞了税款流失。
(二)突出重点项目,实施专项管理。一是对全县“十二小”行业实行专项管理。根据税源特点,我们及时对全县各行业进行了调查、调研、统计和分析,制定了粮油、预制、砖瓦、石材、钢厂、矿山、超市、烟花爆竹、摩托车、药品、建材、牲猪等“十二小”行业税收管理办法,通过对各行业物耗测算出单位税额作为计税依据。如石材行业:之前采取定期定额征收,每户每月定税在200-1000元之间,年总入库税额只不过几万元,自2007年实行按电量计征后,入库税额达到了56.9万元,2008年达到了81.3万元,2009年虽然经受了经济环境及县委、政府节能减排政策影响,也入库了80.5万元。二是打造“一局一品”税收管理精品。在全县所有行业全面纳入专项管理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行“一局一品”行业税收管理精品,县局制定了行业税收管理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专班。各分局结合当地税源特色,推出了行业管理精品。如小池化工、孔垅纺织、濯港粮油、城区建材、五祖石材、独山矿山钢厂、专项办石油为项目的精品管理,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县局分月进行跟踪监督管理。实行“一局一品”行业税收管理后,税收收入增长明显。如纺织行业:我们通过对不同规格类别的成品纱产量测出每千锭税额系数进行控管后,行业入库税款由2007年的890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1190万元,年增长税额100余万元。
(三)突出重点行业,实施专业管理。一是对房地产行业实行专业管理。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我们及时改进税收管理方法,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多次召开财政、国税、地税所得税征管专题会议,明确了管理主体。确定了黄梅恒盛置业有限公司等7户纳税人由国税管理的专题会议纪要;突出重点环节管理,与房产部门协商,双方签定了《黄梅县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协助征管协议》,加强以证控税。全县基本建立了以“先税后证、部门协作、立体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房地产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过去房地产征管职责不明、税源底子不清、管理监控不严密、税收收入流失等一系列征管问题。今年1-8月份,全县共入库房地产业税收608万元,较同期增长248万元,增长比例为40.8%,占全市房地产1-8月入库税额的29.4%,房地产税收总额增幅十分明显。二是对石油行业实行专业管理。石油行业是我县的支柱性税源,2010年税收计划1000万元,占今年全局计划任务的6.2%,为了确保该项税收管理到位,我县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采取对加油机安装税控装置进行控管,落实税收管理员定期巡查制度,及时掌握每个加油站的加油机数量和销售情况,按月将税控加油机数量与申报表数据进行比对,确保了税收收入的正常入库。今年1-8月份,全县石油行业入库税额600万元,同比增长263万元。
二、坚持内外监控,构建专业化管理机制
(一)完善监控机制。一是分类型监控。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对重点税源大户、不同行业、个体户的税源管理监控。对零申报、负申报、长期无税或税负过低的部分纳税人;个体税收小户定额不高、大户定额偏低,税负明显不公等情况进行监控,查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改意见,做到人工监控和计算机监控的有机结合。二是全方位监控。切实把国税、地税、工商信息交换共享制度落在实处,随时掌握新开业户、变更户、吊销户、注销户的信息,对失踪户相互协查,实行登记信息网络共享。落实了税源分类管理制度,减少征税成本,防范执法风险。
(二)完善互动机制。一是上下纵向互动。近年来,我们以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为依托,加强了市局、县局、分局以及税收管理员的上下互动机制,明确了管理职责,加强了密切配合,形成了税源管理合力。注重对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的应用管理,落实了“凡是税收业务工作必须从税收管理员平台上进行工作事项启动”的工作制度,较好地反映了工作事项从启动到处理结果的全过程反映,提升了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的有效利用。二是部门横向互动。为进一步促进基层分局税源管理,我们建立了以征管为龙头,计统、税政、稽查等部门内部横向联动互动机制,加强了对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日常检查各环节有机衔接,形成了各部门之间及税源管理部门之间的无缝衔接整合联动机制,使税源管理体制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增强了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了“四位一体”互动机制有效开展和对税源的有效监控。三是内外协调联动。建立了国税、地税、财政、房产等部门之间税源管理协作和信息交流。今年来,通过对
国、地税户籍信息交换,新增上线125户,达到了户籍的有效监控;通过对财政部门家电下乡销售收入数据的交换,补缴税款26余万元,有效防止了家电下乡税收的流失;通过与房产部门签订的以证控税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房地产税收及时足额入库。
(三)完善考评机制。一是开展户籍清理检查。今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漏征漏管户清理和发票专项检查,四个清理专班小组历时一个月,实行拉网式摸排清理检查,共清理漏征漏管户132户(其中:清理新上线120户,线下调整线上12户,调整定额0.36万元),对214户纳税人进行补税罚款,入库税款101.07万元,罚款20.1万元。通过全面清理检查,彻底摸清了全县户籍管理状况,堵塞了户籍管理漏洞,纳税人信息得到了全面监控管理。二是落实税源管理措施。近年来,我局通过对纳税人税收政策宣传、与纳税人约谈、税收自查补报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先后查补税收收入100余万元。如:黄梅县石材厂、朱氏木业等纳税人,通过税收管理员对其政策宣传、税务约谈等工作深入开展,纳税人主动到税务机关自查补报税款共计达20余万元。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为了确保税源专项管理真正取得实效,我们结合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细化考核项目,建立以分值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进一步增强了税收管理员日常税源管理质量、控管能力的管理和考核。
三、推进信息管税,提高专业化管理效能
(一)加强信息评估,在税源分析上突出一个“细”字。我们注重对重点税源大户、行业纳税人进行税收分析,一方面加强对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加强对纳税人的购进、生产、销售货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查找税源管理漏洞,促进税源有效管理。今年来,我们共对23户次纳税人开展了重点专项评估,发现问题5户次,调整入库税款68万元,调减期末留抵税额18 万元。实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查、以评促收”的管理质效。
(二)强化数据管理,在信息处理上突出一个“快”字。近年来,我们根据综合征管软件操作规范,明确了各岗位、环节的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组织人员对手工资料进行认真核实,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的逻辑性、常识性错误,确保数据录入准确。我们制定了《综合征管软件日常考核办法》,将考核责任细化到各分局、各股室,形成了一个具体可行的考核机制。
(三)完善预警机制,在风险控制上突出一个“早”字。县局成立了数据质量维护专班,负责按月对省局数据质量系统反映的问题数据进行分析和修改,对于前台能够修改的问题数据由专班人员负责修改,对于不能修改的问题数据,我们及时查明原因,制定防范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数据差错率。今年来,我们对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反映的397条差错数据进行了
分析,对管理服务类123条可修改差错数据进行了修改,对征收监控类174条不能修改差错数据查明了原因并制定了预防措施。
四、锤炼干部队伍,增强专业化管理素质
(一)提高素质,科学配置资源。近年来,我们按照征管重心向税源管理转移的思路,合理充实管理员队伍,使管理力量和税源状况相匹配、人员素质与管理岗位相适应。坚持开展岗位技能大练兵活动,对全县从事征收、税收管理、稽查等岗位人员进行轮训,培训面达90%以上。坚持逢训必考,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对管理员队伍进行全盘考虑,优化组合,优先保证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的管理需要,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二)创新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我们严格按照《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办法,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从管户到管事的彻底转变,在基层设立了税源管理岗、税收分析岗、纳税评估岗,让税收管理员充分发挥各自能力特点,更好地为税源管理服务。切实改变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疲于奔命的被动局面,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
(三)完善管理,强化内部制约。实行动态能级管理,定期分批适度地进行岗位轮换,打破税收管理员一管就是几年的传统做法,使其产生危机感、紧迫感;建立和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实现权利与义务并存、利益与风险并存,使其始终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充满生机和活力。
通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了税源控管能力,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征管质效、防范了执法风险、优化了纳税服务、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我们的体会是: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有效应对经济税源变化、提高税源控管能力。通过对纳税人的科学分类,按照管理导向,把握管理规律,找准管理需求,应对税源的复杂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和服务,能有效控制税收流失风险,促进应收尽收,提高纳税遵从。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科学化是对税收管理规律的探索和把握,精细化是将税收管理向更精确、更细致和更深入推进,专业化是在把握管理规律基础上的科学分工与紧密协作。在当前情况下,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能更一步提高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征管质效。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可将税收管理员从日趋繁杂、力不从心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能最大限度配置税收资源,达到公平税负,降低税收成本,提升征管质效的目的。
(四)税源专业化管理能更好地落实信息管税。税源分类、分行业管理既是分工协作又是精耕细作,既是从机制上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又是方便税源基础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利用,能更好地推动各环节、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五)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防范执法风险和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分解过于集中的管理权力,实现有效监督制约,防范执法风险,同时可有效掌握不同类型税源的管理规律,逐步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并针对不同纳税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和谐征纳关系的形成。
第二篇:大力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 全面提升税收征管质效档
大力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 全面提升税收征管质效
作者:县地税局局长 王 强 | 日期:2010年7月5日 |
今年以来,县地税局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按照“税源科学分类,内部专业分工,小组良性互动,强化纳税评估,严格依法治税”的思路,重点在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上进行了税源管理专业化试点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专业化就是根据纳税人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是在把握管理规律基础上的科学分工与协作。只有将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机结合,强化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当前,我县在基本实现征收、稽查序列专业化的情况下,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已成为提高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紧迫任务。
(二)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是落实“信息管税”的重要举措。税源管理是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源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实现“信息管税”。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可以从机制上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实现信息采集、分析、利用的良性互动,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益。
(三)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是防范风险和优化服务的有力保障。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就是根据纳税人的特点进行科学分类,改变目前“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原有管理方式,实行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针对分解过于集中管理权力的新型管理方式,可以通过强化监督制约,有效促进纳税人遵从,降低税收执法风险。同时,可以有效掌握不同类型税源管理规律,找准管理需求,针对纳税人的状况和税源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提供切合实际的个性化服务,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实现和谐征纳关系。
二、以房地产业、建筑业项目管理为试点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
(一)集中管理。按照税源管理专业化的要求,对各分局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纳税人的税收管辖权进行重新划分,明确到直属分局,在直属分局内部组建管理团队进行专业化管理。
(二)内部专业化分工。根据两行业税源管理的特点,分为日常征收服务、日常巡查、纳税评估三类业务,根据业务类型设置三个岗位。具体地讲,把房地产业税收管理划分为登记、开工、施工、预售和销售、清算、注销等六个环节;把建筑业税收管理划分为签证、施工、注销三个环节,由三个专业岗位进行专业化管理。一是日常征收服务岗。主要是对房地产业与建筑业的各个环节相关税收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登记在册,并严格跟踪监督核查,确保各类税收应收尽收;二是日常巡查管理岗。巡查人员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到各个开发项目施工现场进行巡查,了解项目的开发进度,掌握项目的动态情况,对纳税人向日常征收岗位报送的项目建设各个环节信息进行实地核实,确保信息真实准确;三是日常评估管理岗。增加评估的广度和深度,根据所掌握的各个环节信息资料,结合现场巡查信息,与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财务资料进行评估分析比对,利用房地产业及建筑业的各项评估指标,深入
查找纳税疑点。
(三)成效明显。一是实现“管户”向“管事”的转变,通过“管事”来进行“管户”,改变了“分片管理、各事统管”的传统格局;二是三个岗位从不同的侧面同时对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初步实现了对税源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三是各个岗位人员专心从事自身所负责的业务,岗位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防止了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风险;四是由于税务机关监控信息的精细,以及巡查力度的加大,极大增加了纳税人弄虚作假偷逃税的压力,提高了纳税遵从度。
三、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几点思考
(一)要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对税源的科学分类,是为了有针对性地明确管理分工和资源配置的导向,是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基本出发点。要按照“抓大、控中、定小”的要求,准确把握纳税人规模、行业等特点和规律,按照控制税收风险的先后排序,有针对性地细化管理分工,形成协作配合机制。
(二)要采取积极稳妥、渐次推进的方式。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税源管理范围的重新划分、内部人员的重新分工、岗位职责的重新定位,以及考核、互动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不可能一促而就,必须采取积极稳妥、渐次推进的方式,边摸索、边积累,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进。
(三)要抓好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合理配备人力资源。按照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对人才进行科学分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高素质人才集中配备到税源管理部门和“一线”的税源管理岗位上,充分发挥不同人员的特长。二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准确把握人才缺口,明确人才培养导向,有针对性地组织业务培训,按岗位职责进行专业化技能培训,满足专业化管理的需要。要重点培养纳税评估、税收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提拔任用、奖惩评价等方面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提供空间。
(四)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信息化是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基本支撑,是确保税源管理专业化发挥效能的关键要素。一是提高现有软件系统的应用水平。加大软件系统操作应用培训力度,以尽快适应软件系统的配套调整,熟练掌握新上线软件系统的应用,保证正常有效运行。二是完成“大集中”系统各项设置的配套调整。调整软件系统的职能、岗责、权限及流程,将全部业务事项统一到任务管理平台上,实现工作的自动推送、网上流转和流水作业,提高工作质量和运转速效,降低工作成本,支撑专业化管理的运行。三是加快建设综合信息应用平台。整合纳税人、第三方和内部等所有税源信息,实现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查询统计、信息比对、分析评估等信息应用功能,建设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应用平台,适应“信息管税”条件下专业化管理的需要,满足不同层面、部门、人员的税源信息需求,不断提高信息分析和利用水平。
第三篇:东营市国税局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 提高管理质效
东营市国税局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 提高管理质效
字号:【 大 中
点击次数:
小 】
一是分行业与分规模相结合,推进管理对象专业化。根据我市税源经营特点和分布状况,采取分行业管理与分规模管理相结合为主的方式,科学合理划分税源类型。分行业管理中,首先在全市范围内打破县区界限,将行业分工比较清晰、分布较为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税源进行统一确定,划分为石油炼化、棉花加工、油公司、化学化工、橡胶轮胎、纺纱纺织等行业性税源,作为全市重点监控管理对象。其次,在一个县区局或分局范围内,结合税源特点和分布,突出本地特色,自行确定代表性的行业性税源。如市区的汽车经销、装备制造、商贸企业,广饶县的造纸和盐业等。在此基础上,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进行税收征管,以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及时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分规模管理中,将经营规模大、占本地税收收入比重高(一般确定为20%左右)的税源作为重点税源,将重点税源以外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单纯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作为一般性税源,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工商户作为小型税源。在此基础上,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同时,突出税源分类的灵活性,不局限于硬性的行业、规模划分,既可针对本地税源分布和经营特点,采取属地划片、经济类型、行业属性、信用等级等多种税源分类方式,又做好分类模式的结合,根据税源管理需求,在行业分类的基础上可按照规模进行再划分,也可在规模分类的基础上按照行业进行细化,以达到管住、管细、管好的目的。二是规范岗责设置,推进管理职能专业化。为充分适应税源分类管理的需求,结合税源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状况,科学设置专业化管理模式和岗位,推进管理职能的专业化,以有效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针对集团型企业经营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跨行业经营明显、关联交易业务经常发生等情况,我们改变常规的按行业、分户监控管理的模式,打破属地管理的限制,对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关联企业按照母公司的管理归属,在一个县区范围内全部归并到一个税源管理科,统一调配综合业务素质高、操作技能强的精干人员充实到重点管理监控岗位,实行归口集中管理,使管理人员能够全面掌握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状况,涉税信息实现共享,内部数据口径可比,关联业务可以及时监控,实现重点税源重点管,切实提高对大税源的税收掌控能力。集团型企业以外的较大税源(一般是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只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结合当地管理实际,分别按照行业、注册资本、纳税能力或缴纳税种等因素,科学划分纳税人类型,将相同类型的纳税人尽量集中到一个税源管理单位,优化配置
人员,明确税收管理员的不同监控重点,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对市、县城区范围内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只缴纳企业所得税或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归并到重点税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监控管理;对行业代表性较强的汽车经销、棉花加工、石油装备制造等行业,按照所属行业类型,将纳税人集中到一般税源管理部门,实现同业可比,数据共享,提高行业管理效能。为避免管理交叉和遗漏,对注册资本或纳税能力较大,同时行业特点突出、户数较多的税源,以行业划分为主,按照行业性税源归属一般税源管理部门;行业特点突出,但户数较少,不利于同业可比的较大税源,按照经营规模或纳税能力由重点税源管理部门负责监控管理。小规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划片管理。税源管理科与管理分局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税源划分,税源管理科之间按照城区区块进行税源划分,税源管理科与管理分局对管辖区域内的纳税人,再按照行业、经营规模、纳税能力、乡镇街道等因素,设置多个监控管理小组或岗位,分别实施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监控管理工作。
三是完善监控机制,推进管理方法专业化。在税源科学分类和理顺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税源的经营特点,查找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而确定监控关键部位,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监控机制,推进管理方法的专业化。针对集团公司的特点,抓住控制税源的关键环节,制定实施《集团性企业税源管理操作规程》,重点对其销售利润率和交易价格的公允性进行监控,堵塞其变相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问题。对共耗材料分配形成的关联交易,重点监控应税成员企业和非应税成员企业耗料计算分摊,防止出现转移、偷逃税款。对共耗融资费用形成的关联交易,加强分户控制比对分析,对所得税分属国税、地税不同税务机关管理及享受不同优惠政策的成员企业进行监控,以防进行利润转移。对行业性税源和中型企业重点突出纳税评估,促进规范核算,完善分行业监控办法和指标体系,并运用纳税评估系统提供的生产要素分析法加强税源的监控管理。先后研究制定了包括油公司、石油化工、建材生产、棉花加工、轮胎、纺纱纺织、原盐生产加工等行业的《部分重点行业税源监控办法》,对石油化工、橡胶轮胎、造纸和纺织四个行业的监控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制定了监控管理模版,提高了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篇:优化税务信息化发展提高税收征管质效
优化税务信息化发展提高税收征管质效
近年来,随着税收综合征管软件的全面应用,**税务所逐步建立起大集中征管系统为税务信息化发展建设支持的科学化、精细化的征管方式,促进了税收征管质效的提高。一是落实信息管税制度,夯实税源信息基础。全面详实的数据采集、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自上而下的考核监控是我们开展此项工作的主要特点。我所按照现有业务分工,在往年税源信息的基础上,对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开展全面调查摸底。通过密切与国税、工商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作用,定期对辖区内业户进行巡视检查,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申报和税源变化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地毯式清理漏征漏管户工作。
二是发挥数据大集中优势,加强征管质效监控。全市征管数据大集中已经变成现实,我们充分应用大集中系统综合查询功能,利用“一户式”、“一所式”、“一员式”等查询手段,以及各辅助决策系统为税收征管提供税收数据分析。通过系统税收数据分析功能实现对征管质量的实时监控和考核,从而促进征管质量的大幅提高。依托该功能体系方便地对工作流程环节和工作完成质量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堵塞征管漏洞。
三是利用先进系统信息手段,改进各个税种管理。一季
度以来,我所以集中培训、个别辅导、督促检查等多种手段竭力做好大集中及附属系统的培训应用和个人所得税系统的推广工作,效果明显。
第五篇:给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 驱动税收征管
给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驱动税收征管“精耕细作”
———访江苏省徐州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孙长举
◎本报记者郑微
通讯员刘明志闫士亮徐志明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彭城大地处处生机盎然。记者从市地税局了解到,为应对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经济税源的复杂变化,适应税收扁平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全面提高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该局年初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启动了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从运行一个多月的情况来看,机构改革、人员调整、户管调整全部到位,有序运转,效果颇佳。昨日,记者就地税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江苏省徐州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孙长举。
记者:作为省地税局先期试点单位,徐州地税此次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源于什么样的背景?
孙长举: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高速发展,纳税人的经营业务不断扩大,纳税处理团队化、电算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基层税务机关“人少户多事杂”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征管模式已经不能较好地适应税源管理的新要求,也很难满足纳税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征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是蓄势以发。过去的几年,徐州地税在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主体创新中,如大集中管理信息系统、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系统、网上办税CA认证、GIS土地使用税税源管理系统、TIPS财税库银联网系统、社保费数据实时交换系统等一大批创新项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在这些良好的先期条件支撑下,省地税局把苏北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先行试点定在了徐州,给我们一个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这既是对徐州地税的鼓舞,更是对徐州地税工作的检验。为赢得先机,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集全局之力,快速推进,效果明显。
二是顺势而为。从我市地税管户情况看,纳税人数量增长迅猛,仅去年全市新增纳税人近6万户。目前正常税务登记已达17.7万户,一线税收管理员只有560多人,人均管户31
5个,管户数量最多的达到了4252户,同时还承担着信息采集、办税辅导、税收宣传、纳税评估、调查审批等诸多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低增长的税务干部人数与快速增长的管户数之间的矛盾,亟需解决。据此,基于徐州地税良好的税源管理基础,按照省地税局先行试点的要求,在全市地税系统正式启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在一月份完成机构设置和人员双向选择之后,各项工作有序运行,走在了全省地税系统的前列。
三是乘势而动。前不久,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信息管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新思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进行征管机构改革,通过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提高人员配置效率,为提高征管信息化水平和征管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力支持。这次改革就以建设服务型税收机关为目标,并非是简单的机构撤并、职能调整,而是征收理念的变革。不仅涉及机构人事的调整变动,还涉及征管模式和基础信息的调整变动,是一次全面、系统的征管变革。既是对传统税收征管模式的挑战,也是对地税系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挑战,更是对全体地税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挑战。
记者:新模式对原有的征管模式主要进行了哪些改革?
孙长举: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为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我们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市地税系统税源管理职能调整以及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方案及实施步骤。充分依托省级数据大集中平台,最大扁平化地设置机构,尽最大可能地优化办税流程,最大要求地满足和服务于纳税人,最大可能地降低税收风险。按照业务关联、职责明晰、衔接紧密的原则,不做简单的加法减法,而是将专业化管理职能在纵向不同层级、横向不同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工,实行“征、管、评、查”四分离,形成相互制约、协同管理、全程监督和信息共享的管理体系,实现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粗放型向集约型、业务驱动型向流程驱动型的转变。
一是集中征收。设立征收分局,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办税模式,全面承担地方税收、基金(费)的征收工作,承担纳税人申请提交的限时办结类事项受理和当场办结类事项的审批。将210项涉税审批业务全部归并到办税服务厅集中受理,实现前台涉税业务“一窗通办”。凡是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项,征收局及下设办税服务网(点)均可办理。
二是突出重点税源管理。组建重点税源管理分局,对占全市地税收入67%以上的6400多家企业实施相对集中的税务管理,包括市本级企业(含市本级房地产企业)、金融保险证券企业、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在徐的总分机构(含母子公司、关联企业)、市区建筑企业和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内规模以上企业(不含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确保主体税源稳定增长。同时,对一般税源管理分局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集中管理,通过阶梯式的管理模式,实现对管户数量占20%的企业、税收总量超80%的税源进行专业控管。
三是实行管评分离。组建税收风险评估分局,通过实体化的纳税评估,将专业评估、重点税源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一般税源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从属地管理的税收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实行管评分离。同时,在一般税源管理分局设置纳税评估科,通过建立两级专业纳税评估机制,从而形成纳税评估与税收管理员之间相互制约机制。
四是对中小税源实施属地管理。按照区域划分重组一般税源管理分局,主要负责辖区范围内除应由重点税源管理分局管理外其他纳税人的税源监控管理和负责按计划完成各项地方税收、基金(费)收入任务等。
五是突出信息化支撑作用。组建数据管理专门机构,主管负责涉税数据分析、应用、管理和信息的采集、处理、变更、审核、维护以及信息的加工、分析、提供、推送等工作,为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相关考核、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六是在全省率先成立评估稽查选案委员会。负责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查对象的确定和分派工作,实现选案与评估、稽查相分离,彻底杜绝盲查和批量查的弊端,同时使各级税务机关及时掌控税源动态等薄弱环节。
七是优化征管流程。在简化办税程序、简并涉税资料报送、规范数据管理、调整业务分工布局等方面进行业务重组和流程创新,将岗责、权限、流程等设置到统一的工作平台中。从2月份发起的12000多条工作流程来看,全部在规定时间办理完结,达到了精简环节、业务透明、减少流程、提高效率的目的。
八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对现有的税源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分类,对纳税评估、重点税源管理等一些业务要求较高岗位进行择优上岗,对其他岗位人员采取双向选择合理配置,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结合。
记者:此次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最显著的特点有哪些?
孙长举: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它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信息管税为依托、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纳税评估为重点,管事制为主导,通过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征、管、评、查”四分离,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外部协作、运行顺畅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新格局。
一是“属地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变。按税源规模大小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三类。对重点税源实行集中精细化管理,对纳税评估实行专业化管理,对一般税源实行属地规范化管理,对个体(零散税源)依托社会力量管理,形成阶梯式税源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延伸管理“触角”,消除管理“盲区”和“交叉带”,提高了重点税源的管理精度。
二是“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税源管理方式变“分户到人”为“分事到人”,变税收管理员固定管户、一人统揽为按照岗责分工处理相关涉税事项,分权制衡、责任到人、集体审批。“管事制”扭转了管理员“一员多责”、“一员多权”的局面,有利于规范税收执法。
三是“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将税源管理细分为税收日常管理、税收风险管理等类事项,组建管理团队,实行集体审议管理。重大涉税风险事项,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精英团队实施集中管理。改变过去管理员一人应对所有管理事项不全面、不深入的局面。
四是“传统检查监督”向“税收风险管理”转变,实现技术手段专业化。通过税收风险
管理平台,经过涉税数据处理、风险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评价等环节,及时有效监控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及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执法各环节、各岗位工作情况,监督每个事项的办理情况,实现了“制度管人、信息管税”,实时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记者:启动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后取得了哪些绩优效应?
孙长举:检验专业化管理的成效是以提高征管质效作为主要标杆,既要看税收收入的增长,还要看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是否提升,更要看税收遵从度的提高。
绩效之一,实现了对税源的实时监控,促进了税收收入跨越增长。通过纳税适从风险、执法风险和宏观风险应对,动态监控税源信息、执法过程等,有效解决了影响税收征管质量的问题,收入质量和均衡度明显增强。今年前两月,组织各项收入53.34亿元,同比增长44.4%。其中税收38.1亿元,同比增长51.4%,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有效增加了地方财政可用财力。
绩效之二,强化了征管各环节之间的有效制约,税收管理质效明显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以信息化为支撑,征管数据实现了在各部门、各环节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共享,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税收征管活动按照规范统一的工作流程、透明严谨的工作程序、相互制约的工作方式和快捷方便的信息传递在同一平台上实施管理,促进了税收征管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目前,全局的纳税申报率和入库率均超过了99.8%。
绩效之三,解决了税收执法的随意性,税收环境更加公平公正。通过涉税信息统一采集,行业税负统一规范,解决了信息互通及区域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税负的公平,促进了税收执法的公正。
绩效之四,促进了纳税服务的转型升级,减轻了纳税人办税负担。通过简化办税程序、简并涉税资料报送、规范数据管理、调整业务分工布局等举措,重组业务流程,压缩备案资料218项,减轻了纳税人的办税负担。
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在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使工作发生重大变化的成绩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诸多有益启示,为我们下一步完善和规范税收征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证明:只有组织专业化管理,才能有效配置管理资源,合理分配征管力量,充分集中专业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税收管理现代化,才能使各项工作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