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征管模式 优化纳税服务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改革征管模式 优化纳税服务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存在诸如对不同行业的纳税人分别采取同样的税收管理办法,不仅难于做到重点突出,而且效率较为低下,相关的纳税服务措施也很难全部落实到位。这样“一刀切”的税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纳税人数量越来越多,纳税人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形式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社会分工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税源管理的必然趋势。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在坚持属地征缴的原则下,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特点,通过组织分工和合理配臵资源,主要分纳税人规模、行业和类型以及税务事项等来组织管理,有重点、针对性地达到强化管理力度、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多种专业化形式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也是按多种涉税要素特征对税源分类管理的延伸和深化,是互动工作的深化,是科学化精细化的发展和完善。
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管税”的要求
税收管理员制度实施以来,对于有效解决原有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推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快速发展变化,税收管理要求不断提升,税收管理体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暴露出来,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日益显现。暴露出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税收执法风险加大、人力资源配臵不科学、办税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发挥等问题;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纳税户急剧增长,与税务干部年龄偏大、人数持续维持低增长、甚至阶段性、地域性负增长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基层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的分工方式导致税源税基控管缺乏针对性,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取得统一,特别是,有限征管资源一方面严重短缺不足,一方面配臵效率低下,压缩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的空间。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强调优化配臵有限的征管资源,强调充分发挥信息情报的作用,通过风险分析识别,定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与风险类别等级相适应的应对策略,实施专业化分工、合理配臵人力资源、有针对的风险控管等,为我们破解上述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提供了启示和比较科学的路径。
去年,全国的征管科技会议和纳税服务工作会议以及今年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总局对推进征管改革,优化纳税服务提出工作目标,要求极探索实施信息管税,稳步推进税收征管方式变革;深入推进专业化管理,不断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全面改进纳税服务,努力提高税法遵从度。建立与优化纳税服务相适应的税收征管模式成为本轮征管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信息管税”的要求。
“信息管税”的通俗的理解是通过加强系列与税收相关数据的分析,指导加强税收的管理。希望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税源管理体系,推动税收管理工作科学发展,并有效防范和化解税收管理风险。
各级税务机关应着力建立科学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税源管理新模式,这势必极大地提高税源管理效能。按照“信息管税”的要求,在现有税源管理机构不变的前提下,纵向调整市、县(区)、分局各层之间的税源管理职责,横向上按照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兼顾税务事项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探索建立以地域性的户籍巡查管理与集体管事相结合税源管理新模式,取代税收管理员直接管户,将现实纳税人与税务干部直接打交道改为纳税人与税务机关打交道。改革内容中与优化纳税服务最直接相关是分解目前的税收管理的职责,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新的征管模式,取消税收管理员个人直接管户、个人直接进行纳税评估、个人直接实施日常检查的“三直接”行政行为。纳税人大量的涉税办理,包括涉税的辅导,将被转移到办税服务厅,通过明确即办与非即办涉税事项及办结时限规定,加强和规范纳税服务厅管理,提升纳税服务水平。纳税人的户籍管理和相关信息采集工作由基层分局户籍(税源)管理岗(组)、纳税评估岗(组)、综合事务岗(组)来完成。从根本上把税收管理员从管户的各种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变管户为管事,推进税源管理方式从“单兵作战”向团队专业管理转变,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实效,通过集体管事合力,进而实现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管理目标,从而促进和谐征纳关系的形成和服务型国税机关建设。在此基础上,市、县重点加强税源监控与征管状况分析,发挥研究分析成果的指导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专业纳税评估工作,基层分局落实市、县局统一部署的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任务。
二、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应把握好以下关系
(一)把握好专业化管理与分类管理的关系。分类管理和专业化管理都是税源管理最基本的方法,均为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方式。分类管理强调的是通过同类聚集,凸显出不同管理对象的管理差异,从而有区别、有重点地加强管理。分类管理并不必然要求实现专业化,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其应用极为广泛,不仅组织可以推动,税务人员也可应用。而专业化是分类管理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专业化管理不仅要对管理对象进行归集分类,而且需要在领导者的组织推动下,通过减少组织或税务人员管理活动中不同职能或操作的种类,各管理主体合理分工才能得以实现。专业化强调的是在细分管理职能和事项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分工对某些特定的领域专门管理。分工越细,税务人员及组织的管理活动越集中于更少的职能或事项上,专业化程度也就越高,管理结构愈是趋于简化统一。因此,专业化是以分类和分工为前提的,是分类管理的延伸和拓展,既可在分类管理基础上组织专业化管理,也可在专业化管理中进一步应用分类管理方法,提高专业化管理效果。
(二)把握好专业化管理与属地管理的关系。属地原则是我国税收征管的基本原则,但我们也不能将属地原则绝对化。属地管理和专业化管理既有矛盾,也相关联,更能实现有机统一。一是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属地概念。应坚持在县(区)局属地为主的基础上实行县(区)局、分局属地相互结合,只要有利于专业化税源征管,就可以打破分局属地的界限。二是不能拘泥于某一种专业化形式。完全放弃属地原则,一味追求高度的集中管理也是不可取的。应依据税源的实际,分规模、分行业、分事项多种专业化形式并举,综合运用,在不同层级采取不同的专业化形式,实施不同程度和水平的专业化管理,发挥专业化作用;三是不能拘泥于分工越细越好。管理的可分性是有条件的,过细的专业化分工,事实上并不能带来理想的管理效率。应立足于现有的属地管理和组织机构设臵,科学选择分类要素,整合归并管理对象,调整优化分工,有主有次、有分工有合作,更好地管好管住税源,应是十分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
(三)把握好专业化与一体化的关系。无论是专业化还是一体化,最直接的目的均是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专业化立足于局部的优化,重在分;而一体化立足于整体的优化,重在合,两者实际上是分和合、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在推进专业化税源管理的同时,必须将专业化与一体化有效结合起来,不能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专业化以分工分类为基础,加强各部门单位的紧密衔接和协作是内在要求;一体化不仅要求以专业化作支撑,同时也反过来通过制度、信息的一体化应用以及组织管理,把各方面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带动整体管理流程的高效运转,联动控管,从而进一步促进专业化。
(四)把握好专业化管理与优化纳税服务的关系。专业化管理是在信息管税的前提下解决传统人工作战、效率低下的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科技优势,来解决人手不足与任务繁重的矛盾,全面提高税务机关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使信息管税真正信息化、科技化,促进纳税服务。优化纳税服务也要求专业化管理将税收管理员肩负的一部分事务性工作交付办税厅办理,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设施和信息资源,坚持不增加纳税人负担的原则,提升管理水平。如大力推广网上办税、同城通办、一窗通办、国地税联办等方式,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使信息管税真正成为纳税服务的有力支撑。
三、当前应着力从哪几个方面推进专业化税源管理
优化税源管理方式是一项涉及全局的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来完成,从市、县(区)、分局、管理员到征管、税政、收入核算、大企业管理、稽查、纳税服务、信息中心乃至人事教育部门都要围绕税源管理履行相应的职责。税源专业化管理要与纳税人需求相适应,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按照纳税人的不同类型组织专业化管理,这也是我们所推行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同以往的专业化形式的根本区别。同时,各种专业化形式也是相互联系的,应因地、因税源状况制宜,灵活选择专业化形式,综合运用。当前,基层税务机关应着重在分规模、分行业、分税务事项推进专业化管理几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提升税源监控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
(一)重点税源实行相对集中的专业化管理。按照纳税人的不同规模和类型进行分类,并实施专业化管理是近年来国际上税源管理变革的重点,而对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重点税源包括大型企业、重点税源。这些企业征管要求高,管理复杂、难度较大。随着市局大企业管理机构的组建,基层税务机关应着重在提高重点税源的专业化管理水平上大胆推进。一是进一步完善重点税源管理体制。重点税源构成税收收入的主体,税收风险和执法风险高,县(区)局应设立税源管理(纳税评估室)机构,实行统一集中分析、监控,以克服管理分散而导致的管理标准、信息沟通和纳税服务等方面不统一和效率低下问题。二是建立重点税源税收风险管理体系,重点税源特别要引入税收风险防范管理方式,建立税收风险预警机制,扩大信息获取渠道,从内部控制、税收政策、经营状况、税源变动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预警,提高税源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证税收的安全稳定,降低税收征管成本。
(二)一般税源实施行业专业化管理。一般税源是基层税务机关管理的主体对象,最能考验管理者的真功夫。应充分利用行业市场环境及税收政策的一致性和不同行业税收征管的差异性,对一般税源按行业归集实行专业化管理。这是当前深化税源管理专业化分工、提高管理的规模经济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是抓住主要行业和特殊性行业组织专业化管理。主要行业是指区域内行业的税收、纳税人及分布的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也包括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专属性行业。如煤炭、电力、化工制药、农产品加工即是的专属性行业;特殊性行业是指税收政策强、征管要求高、容易出问题的行业。如出口退税、农产品收购、废旧物资、退税企业等。这些行业尽可能在县(区)局属地上实行集中重点管理。二是要动态地推动行业专业化管理。应适应税收政策的变化和调整,加强对新的征管难点和热点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如汇总纳税企业、减免税企业以及接近临界点的小型微利企业等。根据这些不同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实施相对集中的专业化管理,防止出现管理漏洞。三是需要考虑地域范围和管理半径的适度性。有些行业跨分局属地实施行业归类管理必然增大管理员管理范围,不利于减轻工作负担,也不利于方便纳税人,降低纳税成本。因此,可在分局管辖区域内归并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有些行业过于复杂和分散化,可按行业大类或者产业链条进行分类管理,以降低各类信息成本,减少各类风险,增进管理效益。四是合理调整组织模式。应适应行业分类管理需要,充分考虑税务分局管户的实际情况,在各分局之间合理进行行业分工,将税务分局由原来的属地分工调整为行业或纳税人类型分工的组织,或者专业分工和属地分工兼顾的组织,并依据人力资源的现状及管理难度相应设立行业管理小组进行管理。
在抓住重点,着力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要按照简化、规范的原则,对个体户及专业市场实行专人集中管理,这样更加有利于税负公平、提供税收帮助和纳税服务。
(三)重要税务事项推进集中的专业化管理。税务事项专业化管理是通过对税务事项或管理业务进行科学分类,抓住关键的税务事项和重要的管理业务。主要是指在具体税源管理中,对部分专业要求极高的事项和业务内容,实施相对集中的重点管理,以进一步强化管理力度、拓展专业化深度。一是科学整合专业资源,推进重点管理业务的专业化。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对税务事项和具体管理业务的分类管理,依据管理目标和要求,科学合理配臵各类专业人力资源,管好关键的税务事项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将下级税源管理机构履行不了、不易履行或需要上级履行的税源管理职责上收集中到上级税源管理机构履行。如税收分析、纳税评估、退税审核、减免税管理、欠税管理、关联交易管理、收入管理和扣除项目管理等重要管理业务。一方面通过各类专业人才队伍,依靠他们的专业技能,解决管理重点、难点问题,以提高工作质效;另一方面也起到培养和锻炼专业人才队伍的作用。二是借助社会力量,加强税务事项的专业化管理。可灵活地根据税务事项和要素的重要程度,在税务机关和社会中介组织、协税护税组织之间进行分类管理。如将一些纳税服务工作以及事务性管理工作分离出来,借助社会力量管理,税务机关则集中资源管理核心和重要的税务事项。三是税务事项和业务的专业化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管理加强和时间推移,税务事项和内容的难易是相互转化的,随时可能出现阶段性管理难点事项和弱点环节,应因应变化,动态调整专业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第二篇:服务、征管、监督三位一体全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服务、征管、监督三位一体全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2009年以来,青岛市国税局在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中,坚持“服务、征管、监督”三位一体统筹兼顾,突出信息管税、风险管理、优化服务和规范执法,调整基层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科学分类税源,优化资源配置,再造业务流程,在完善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个有利于、四个基础、五个创新、六个集中”。其中,“三个有利于”是基本原则和检验标准,即要有利于“提高征管质量与效率、优化纳税服务、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四个基础”是内在支撑,即“强化一体化联动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专业化队伍的培养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供资源、监督、手段等方面的保障。在此基础上,重点通过“五个创新”和“六个集中”搭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重点围绕“科学分类税源、税收管理员制度、征管实体化、流程再造和风险管理”5个方面实施创新
1.科学分类税源。按照税收收入规模等标准,重新分类重点税源和中小(企业)税源。分类后,重点税源户数比重为2.65%、收入比重为84.7%;中小税源(企业)户数比重为67.54%,收入比重为14.6%。
2.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源管理部门的专业功能细分为日常监管、审批核查、专业评估、日常检查四类。其中,负责日常监管的税源管理部门内部再分出综合业务、户籍管理、监控评估三类专业岗位。审批核查、专业评估、日常检查则分别成立专业化管理部门行使职责。
3.推进征管实体化。五个县级市国税局以普及同城通办模式为基础,向实体化征管单位转变,设立办税服务厅和专职从事重点税源日常监管、审批核查和征管检查的部门,直接参与税源管理,压缩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实施流程再造。一是建立信息化的业务规程和岗责体系,简并岗位、简化流程、压缩层级、提示风险,倡导尽职尽责、尽职免责。二是加强对一体化联动项目统筹调度,整合各税种管理需求,实行“一户式”综合评估,避免多头评估和检查。三是强化项目进度和质量的管理,实现从部门驱动向流程驱动的转变,做到“工作找人”、“信息找人”。
5.建立风险监控管理体系。一是市局各部门成为全系统风险管理大流程的高端,建立统一、综合的税收风险特征库和等级评定标准、运行制度,规划税收风险识别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考评方案。二是分级承担风险管理责任,市局负责提供预警指标数据和督导落实对重点风险对象的评估、检查,其它风险对象由基层局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落实。三是对应不同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运用纳税辅导、风险提醒、评估约谈、自查自纠、核定征收、反避税、日常检查、税务稽查、完善政策等措施。四是以全国税收征管状况分析和征管质量监控考评体系为依据,细化指标,强化考核。五是以每月的信息分析应用例会和每个季度的系统工作讲评会为抓手,完善一体化联动软件的项目管理,以及纵向、横向和第三方流程控制功能,实现对风险管理的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
(二)重点实施“集中办理涉税事项、集中实施审批核查、集中按户监控重点税源、集中按行业监控一般税源、集中开展分析评估、集中进行征管检查”等六个集中,以集约化推进专业化
1.集中办理纳税人发起的涉税事项。一是在办税服务厅进一步规范窗口服务流程和标准,落实主动告知、首问责任制和“一窗式”服务。二是集成服务窗口、12366、网上办税平台、自助办税终端等客户服务端功能,集中受理、传递和反馈涉税事项。三是深入推进同城通办,方便纳税人跨区办理业务。四是完善网上申报等功能,建立涉税事项流程跟踪机制,突出网上办税在办税体系中的主体作用。五是推动国地税局服务资源整合,探索建立服务大厅“一厅两用”联合办税模式,国地税协同办理税务登记、纳税咨询等事宜。
2.集中实施审批核查。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纳税人审批事项,不需要实地审核的审批事项直接由办税服务厅即时办理;需要实地审核的事项交由审批核查部门办理,由法规部门对减免税等重大审批事项终审把关;不需实地审核但必须由法规部门终审的审批事项由办税服务厅直接交由法规部门办理;办税服务厅统一收集并向纳税人反馈涉税事项的办理结果。其中,审批核查部门对经办事项所涉及的既往内容负责,日常监管部门对审批核查事项后续的监控负责。
3.集中按户监控重点税源。一是市局大企业处负责总局定点联系大企业集团工作,落实总局大企业司部署的评估、反避税、检查项目,组织落实“大企业直通车”等沟通互动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二是基层局专设重点税源管理部门,在服务方面,安排业务骨干定点负责户籍管理和咨询辅导;在管理方面,成立监控评估专业小组“定身量做”预警模板加强监控,增强对重点税源企业服务和管理的有效性。
4.集中按“行业加属地”方式监控一般税源。一是突出行业管理。市局总结制定行业税收管理规范;基层局征管部门根据本地税源结构不断完善中小税源的行业分类,组织行业性评估,为日常监管部门提供工作模板和信息支持;基层局日常监管部门重点由监控评估岗位对本部门分管的纳税人按业务规程加强日常监控评估。二是加强税基管理。基层局与地方政府加强协作,完善协税护税网络;基层局户籍管理岗位突出管事,按属地负责日常户籍管理事务。
5.集中开展分析评估。两级征管科技部门集中开展数据分析,定期讲评征管运行状况、发布风险阈值,为各业务部门和基层一线提供支持;市局征管科技部门根据风险级别和任务统筹规则,组织基层局征管部门按照项目制实施专业性纳税评估,并直接组织力量处理复杂、重大的风险事项;基层局征管部门在分解落实上级部署评估任务的基础上,直接开展本级专业性评估,并组织各税源管理部门结合日常税源监控情况,统一实施纳税评估任务。
6.集中进行征管检查。由基层局征管检查部门负责注销检查、发票协查、受理举报检查、反避税调查、一体化联动机制交办案件等日常检查工作。征管部门集中数据分析下达一体化联动征管检查任务,征管检查部门落实检查任务。
二、取得的阶段效果
(一)进一步把握组织收入主动权,各项税收收入持续增长。新模式增强了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管理针对性,促进了税收收入快速稳定增长。2010年1-9月份共组织税收收入768.32亿元,同比增长28.5 %;国内税收完成346.81亿元,同比增长23.8%;不含免抵调库,国内税收直接收入完成316.85亿元,同比增长33%。
(二)优化了纳税服务,纳税人满意度提升。一方面,按照“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各项征管流程在设置时,不再单一考虑税务机关征管的需求,兼顾了纳税人办税要求,优化纳税服务有了流程和制度手段的支撑。另一方面,原先分散在管理员、管理部门的管理性工作,按照风险管理理念以集约化方式重新组织,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在上述两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整个办税流程运行明显加速。税收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间从5个工作日降为2个工作日。其中,增值税专用发票增额审批提速42.8%、减免税申请审批备案提速63.3%、退抵税申请审批提速93.1%、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业务提速47.3%,得到纳税人的认可。从总局最近公布的纳税人满意度测评结果看,青岛国税的位次从2009年的第13名,上升到今年的第5名。
(三)强化了税源管理,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在新模式中,信息管税、风险管理有了机构、岗责和流程支撑,增强了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推进了重点税源个性化管理服务,对重点税源经营情况、核算方式、供应链、资金链、产业链的监控更加到位。
2010年上半年,重点税源评估入库税款12038万元,推动重点税源总体收入同比增长32.6%。二是中小税源管理突出行业特性,“分析一个行业、整治一个行业、管好一个行业”,管理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上半年,全市中小企业税源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55%。三是纳税评估“信息采集、分析主导、向下推送”有序运转,效率明显提高。2010年上半年全系统评估户数、评估覆盖面分别下降6.38%、10.23%,但评估有问题户数、评估入库税款、户均评估税款分别增长44.84%、81.93%、94.32%。全市上半年评估入库税款2.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93%。
(四)推进了权力科学运行,加强了内控监督。新模式下,原来传统的管理员“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理方式发生改变,执法权力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岗位,形成了分权制约、环环相扣的专业化流水线,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监督机制。一是整合梳理了202项业务流程、820多个业务环节,明确了承办岗位、工作标准、服务规范、考核要点等内容,基层局业务岗位由原来的81类岗位简化为40类岗位,办税服务厅原先8个岗位整合规范为三类窗口。二是减少了不廉行为发生空间。以行政审批为例,税政部门与办税服务厅、法规等部门组成行政审批的专业通道,统一了核查标准、简化了办税流程,标明风险事项与等级,规范业务环节要点,实行“痕迹化”管理,全程记录业务过程,监督防线更加严密。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建立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根本目的在于管住管好税源,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相对于这个目标,模式到位不等于能够高效运转,正如建起厂房,安装了生产线,找来了工人未必就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要实现高效运转,还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进一步探索。
(一)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税源管理任务集约化运转和流水线操作,需要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一个岗位的业务技能不到位,可能会影响整项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同时,数据分析、纳税评估、审核审批、反避税等重要岗位,更加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在人才培养上,将进一步贯彻总局“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培训方针,区别不同层面、不同岗位的培训需求,加大培训投入,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实效性。在人才使用上,探索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选拔培养岗位能手和专业人才,将培训与评价使用紧密结合,增强干部学习内在动力。
(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有四个方面创新需求比较紧迫:一是对照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原先较为单一考虑税务机关的流程和制度,要较大修改,以优化纳税服务引导纳税人主动提高税法遵从度。二是落实风险管理理念,要求征管资源配置要与风险分布相适应,与此相对应,传统的组织框架、岗位设置、业务流程设计等方面要不断优化调整。三是从加强廉政监督出发,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促进了权力分环节制约,强化了程序控制和过程监督。以此为基础,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要和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作深层次的衔接,将廉政风险内控机制落到实处。四是在工作评价机制上,评价体系设置应体现“跳出税收看税收”,综合运用各项经济社会指标评价管理质量,并探索增加纳税人对税收工作评价的权重。
(三)加大第三方数据收集交换力度。在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各项税源管理任务以数据分析为龙头,而数据分析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取足够的第三方信息来激活海量征管信息,从而核实申报质量、排查征管薄弱环节。获取第三方信息,目前主要是靠推动地方政府以财源建设信息平台的方式,实现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单位的数据交换,但感觉部门间协作机制层次不够,特别是在数据质量和及时性方面,需要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三篇: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提升税收征管科学化水平
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提升税收征管科学化水平
——访徐州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东
从今年8月1日起,市国税局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启动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逐步取消原有实行多年的管理员管户制度,实行以管事制为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从而拉开了税收管理方式大变革的序幕。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徐州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东。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国税部门征管改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刘晓东: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改革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的探索和发展:1988年前,实行“一员进户,各税统管”征管模式; 1988年-1994年,推行征、管、查二分离或三分离模式;1997年确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征管新模式;2003年又增加了“强化管理”的要求,形成34字征管模式;2005年以来,我市国税部门又进行了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再造、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建设、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等征管运行模式的实践和探索;2010年8月1日起,市国税部门在全市正式启动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此次税收征管改革是对上述征管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更高层次的跨越和提升,更是对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的深化和变革。
记者:请您谈谈此次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是源于什么样的考虑?
刘晓东:从税收工作面临的环境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纳税人数量迅猛增加,且经营形态、核算方式日趋多元化,纳税处理团队化、电算化、智能化趋势明显,传统的“属地管户制”既不能较好适应当前税源管理的新要求,也很难满足纳税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所以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国家税务局要求各地进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
从我市国税工作具体情况看,原有的管理模式弊端越来越突出。一是“人少事多”矛盾凸显。目前,全市共有9.3万户纳税人,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200余户,最多的要管近300户,承担了40余项征管工作,平均每人每天要完成工作任务7-8件。二是税务人员年龄结构、业务素质制约了税源管理水平。当前,国税干部平均年龄超过46岁,税收管理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素质高、业务熟的人员较少,难以高质量地完成众多的服务和管理任务。三是管户制存在执法风险。当前,税收管理员承担着信息采集、纳税辅导、税收宣传、纳税评估、调查审批等诸多权限,形成“一员多责”、“一员多权”的局面,造成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执法和廉政风险加大。基于以上考虑,我市各级国税机关牢固树立了“公共服务”、“地位平等”、“管理与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从8月1日正式启动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取消管理员管户制度,实行以管事制为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另外,我市国税系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也为实现税收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记者:请您阐述一下此次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什么?
刘晓东:此次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管理与服务并重,为所有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税收服务和办税渠道,集中有限力量重点管理有税收违法违章行为的纳税人,完善税收执法控管机制,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公平的税收法治环境,力争实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总体目标是,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税源分类管理为重点,体现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
具体目标,一是税源分类更科学。按照规模、行业等类别的风险发生规律,对税源科学分类,实施分类管理;二是职能分工更合理。将税源管理专业化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岗责体系;三是运行机
制更顺畅。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四是管理系统更完善。以流程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和基层管理平台为主要结构、贯通各级各部门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全面应用到位;五是人才队伍更完备。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与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六是纳税遵从度更高。纳税遵从总体状况、税收征收成本等重要指标进一步改善,税源管理专业化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在5%以上。
记者:此次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刘晓东: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而不同的管理导向形成不同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格局。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就是要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根据纳税遵从风险发生特征和类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将纳税遵从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职能进行合理配置,形成纵向和横向职责分工明确,资源优化配置,运行衔接顺畅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新格局。
改革后税源管理专业化分工格局是:纳税服务和依申请受理、调查和行政审批、税源风险管理、税源基础管理、税务稽查等5个方面,其中风险管理又包括风险识别、等级排序、任务分配、风险应对、考核监控等五个环节,风险识别、等级排序、任务分配和考核监控主要由省、市局承担,风险应对主要由县级局负责。
这种模式体现了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充分信任,改变了过去“一人得病,大家吃药”的粗放式管理局面,将管理的指向由管理所有纳税人向管理有税收违法违章风险的纳税人转移,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由用于管好所有纳税人向优先用于管好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转移,以破解当前“人少户多”的矛盾,提高了税源管理的针对性。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属地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变。对重点税源实施集中专业化管理,将126家市属及以上企业和市区外资企业集中到七分局管理;对中小税源实施属地加行业的专业化管理;对零散税源,实行社会化委托代征。二是“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税源管理方式不再是过去的“分户到人”,而是“分事到人”;税收管理员也不再是固定管户、包办各类涉税审批事项,而是按照岗位分工随机处理相关事项。三是“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组建省、市两级国税机关成立专门风险管理团队从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并跟踪质疑下属机关的风险应对成果,当遇到重大涉税风险事项时,还将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临时性团队,采取打“歼灭战”的方式实施集中应对。
记者:此次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刘晓东:概括起来讲,就是“打破一个观念、树立两个意识、实现五个提高”;“打破一个观念”:打破管户制观念,实现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树立两个意识”:树立风险意识,重点管理纳税违法违章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树立责任意识,强化纳税服务责任和风险管理责任;“实现五个提高”:提高为纳税人服务能力:改革后,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办税模式,纳税人主动发起的事项通过办税服务厅、国税网站、12366咨询热线向国税部门提交,不再需要多头找税收管理员,大大降低了办税成本;市、县两级机关成立专门的纳税服务机构,专业人员从事所辖范围的纳税服务工作规划、纳税服务工作督促落实等职能,各基层税务局及税务干部均承担纳税服务职能,持续提高纳税人的办税效率;提高依法治税能力:新模式改变以往税收管理员一人统揽税源管理职能的情况,根据税源管理流程设置岗位,体现分工精细化、专业化;同时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工作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实行绩效考核,使各项工作
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另外,还把税收管理员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重点管理税收遵从风险,有利于激发工作热情,提高执法能力。
着力提高纳税遵从度,通过高效、便捷的税收服务和“逐步趋严”的人性化纳税遵从风险管理机制,帮助纳税人及时纠错,降低涉税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度。
着力提高税收执法内控能力,实行新模式后,按风险管理管理流程设置岗位,各类管理事项环环相扣,部门之间专业分工、权利制约、集体审议、上下监督,建立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内控机制,防范执法风险,保障队伍廉洁自律。
着力提高服务经济发展能力,通过提高纳税服务和依法治税能力,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保障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为了确保此次改革成功,国税部门采取了哪些相关配套措施?
刘晓东:我们做到“五个注重”,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
一注重思想统一。各单位层层动员,广泛发动。对内,市局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到各挂钩县局和分局进行宣讲,召开现场观摩会和动员会,组织系统学习总局和省局文件;对外,一方面依托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新闻载体开展高密度、立体式宣传,另一方面由各基层分局对辖区内纳税人举办培训班,提高对此项改革的认识,从而使广大国税干部和纳税人自觉适应、理解和支持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形成上下同心协力,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二注重机构职能建设。市、县局成立专门的纳税服务和大企业管理机构;市局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市区分局和县局机关建立专门的风险应对和税收基础管理机构;实现税务人员换岗轮岗制度。
三注重体制机制建设。在对税源科学分类和税源管理职能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及内控机制。省、市局通过部门联动会议形式主要承担风险识别、等级排序、任务分配和考核监控等工作,市区各分局及各县(市、区)局主要负责风险应对工作,并且在局内实行集体审议制度,实现执法权力的监督制约。四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全市已经推广应用的“基层管理平台”和“全程服务系统”。通过基层管理平台可以监控税收风险管理各个环节、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通过“全程服务系统”可以向纳税人出具申请事项办理承诺单,并且可以随时监督每个事项的办理情况。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制度管人、机器管理”,实时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五注重人才保障。将具有中高级专业等级、“三师”资格的人员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等充实到数据分析、大企业管理、行业管理以及反避税等专业化管理程度高的岗位。同时加大业务培训,制订7大类、31项培训计划,举办大企业管理、税收情报交换、税收管理员平台、“五员”能手业务骨干等培训班9期,组织开展22个岗位达标竞赛。另外,建立能级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以能定级、按能配岗、岗能匹配的工作局面,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
第四篇:给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 驱动税收征管
给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驱动税收征管“精耕细作”
———访江苏省徐州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孙长举
◎本报记者郑微
通讯员刘明志闫士亮徐志明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彭城大地处处生机盎然。记者从市地税局了解到,为应对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经济税源的复杂变化,适应税收扁平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全面提高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该局年初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启动了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从运行一个多月的情况来看,机构改革、人员调整、户管调整全部到位,有序运转,效果颇佳。昨日,记者就地税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江苏省徐州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孙长举。
记者:作为省地税局先期试点单位,徐州地税此次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源于什么样的背景?
孙长举: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高速发展,纳税人的经营业务不断扩大,纳税处理团队化、电算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基层税务机关“人少户多事杂”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征管模式已经不能较好地适应税源管理的新要求,也很难满足纳税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征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是蓄势以发。过去的几年,徐州地税在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主体创新中,如大集中管理信息系统、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系统、网上办税CA认证、GIS土地使用税税源管理系统、TIPS财税库银联网系统、社保费数据实时交换系统等一大批创新项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在这些良好的先期条件支撑下,省地税局把苏北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先行试点定在了徐州,给我们一个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这既是对徐州地税的鼓舞,更是对徐州地税工作的检验。为赢得先机,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集全局之力,快速推进,效果明显。
二是顺势而为。从我市地税管户情况看,纳税人数量增长迅猛,仅去年全市新增纳税人近6万户。目前正常税务登记已达17.7万户,一线税收管理员只有560多人,人均管户31
5个,管户数量最多的达到了4252户,同时还承担着信息采集、办税辅导、税收宣传、纳税评估、调查审批等诸多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低增长的税务干部人数与快速增长的管户数之间的矛盾,亟需解决。据此,基于徐州地税良好的税源管理基础,按照省地税局先行试点的要求,在全市地税系统正式启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在一月份完成机构设置和人员双向选择之后,各项工作有序运行,走在了全省地税系统的前列。
三是乘势而动。前不久,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信息管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新思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进行征管机构改革,通过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提高人员配置效率,为提高征管信息化水平和征管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力支持。这次改革就以建设服务型税收机关为目标,并非是简单的机构撤并、职能调整,而是征收理念的变革。不仅涉及机构人事的调整变动,还涉及征管模式和基础信息的调整变动,是一次全面、系统的征管变革。既是对传统税收征管模式的挑战,也是对地税系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挑战,更是对全体地税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挑战。
记者:新模式对原有的征管模式主要进行了哪些改革?
孙长举: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为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我们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市地税系统税源管理职能调整以及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方案及实施步骤。充分依托省级数据大集中平台,最大扁平化地设置机构,尽最大可能地优化办税流程,最大要求地满足和服务于纳税人,最大可能地降低税收风险。按照业务关联、职责明晰、衔接紧密的原则,不做简单的加法减法,而是将专业化管理职能在纵向不同层级、横向不同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工,实行“征、管、评、查”四分离,形成相互制约、协同管理、全程监督和信息共享的管理体系,实现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粗放型向集约型、业务驱动型向流程驱动型的转变。
一是集中征收。设立征收分局,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办税模式,全面承担地方税收、基金(费)的征收工作,承担纳税人申请提交的限时办结类事项受理和当场办结类事项的审批。将210项涉税审批业务全部归并到办税服务厅集中受理,实现前台涉税业务“一窗通办”。凡是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项,征收局及下设办税服务网(点)均可办理。
二是突出重点税源管理。组建重点税源管理分局,对占全市地税收入67%以上的6400多家企业实施相对集中的税务管理,包括市本级企业(含市本级房地产企业)、金融保险证券企业、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在徐的总分机构(含母子公司、关联企业)、市区建筑企业和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内规模以上企业(不含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确保主体税源稳定增长。同时,对一般税源管理分局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集中管理,通过阶梯式的管理模式,实现对管户数量占20%的企业、税收总量超80%的税源进行专业控管。
三是实行管评分离。组建税收风险评估分局,通过实体化的纳税评估,将专业评估、重点税源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一般税源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从属地管理的税收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实行管评分离。同时,在一般税源管理分局设置纳税评估科,通过建立两级专业纳税评估机制,从而形成纳税评估与税收管理员之间相互制约机制。
四是对中小税源实施属地管理。按照区域划分重组一般税源管理分局,主要负责辖区范围内除应由重点税源管理分局管理外其他纳税人的税源监控管理和负责按计划完成各项地方税收、基金(费)收入任务等。
五是突出信息化支撑作用。组建数据管理专门机构,主管负责涉税数据分析、应用、管理和信息的采集、处理、变更、审核、维护以及信息的加工、分析、提供、推送等工作,为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相关考核、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六是在全省率先成立评估稽查选案委员会。负责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查对象的确定和分派工作,实现选案与评估、稽查相分离,彻底杜绝盲查和批量查的弊端,同时使各级税务机关及时掌控税源动态等薄弱环节。
七是优化征管流程。在简化办税程序、简并涉税资料报送、规范数据管理、调整业务分工布局等方面进行业务重组和流程创新,将岗责、权限、流程等设置到统一的工作平台中。从2月份发起的12000多条工作流程来看,全部在规定时间办理完结,达到了精简环节、业务透明、减少流程、提高效率的目的。
八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对现有的税源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分类,对纳税评估、重点税源管理等一些业务要求较高岗位进行择优上岗,对其他岗位人员采取双向选择合理配置,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结合。
记者:此次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最显著的特点有哪些?
孙长举: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它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信息管税为依托、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纳税评估为重点,管事制为主导,通过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征、管、评、查”四分离,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外部协作、运行顺畅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新格局。
一是“属地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变。按税源规模大小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三类。对重点税源实行集中精细化管理,对纳税评估实行专业化管理,对一般税源实行属地规范化管理,对个体(零散税源)依托社会力量管理,形成阶梯式税源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延伸管理“触角”,消除管理“盲区”和“交叉带”,提高了重点税源的管理精度。
二是“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税源管理方式变“分户到人”为“分事到人”,变税收管理员固定管户、一人统揽为按照岗责分工处理相关涉税事项,分权制衡、责任到人、集体审批。“管事制”扭转了管理员“一员多责”、“一员多权”的局面,有利于规范税收执法。
三是“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将税源管理细分为税收日常管理、税收风险管理等类事项,组建管理团队,实行集体审议管理。重大涉税风险事项,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精英团队实施集中管理。改变过去管理员一人应对所有管理事项不全面、不深入的局面。
四是“传统检查监督”向“税收风险管理”转变,实现技术手段专业化。通过税收风险
管理平台,经过涉税数据处理、风险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评价等环节,及时有效监控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及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执法各环节、各岗位工作情况,监督每个事项的办理情况,实现了“制度管人、信息管税”,实时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记者:启动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后取得了哪些绩优效应?
孙长举:检验专业化管理的成效是以提高征管质效作为主要标杆,既要看税收收入的增长,还要看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是否提升,更要看税收遵从度的提高。
绩效之一,实现了对税源的实时监控,促进了税收收入跨越增长。通过纳税适从风险、执法风险和宏观风险应对,动态监控税源信息、执法过程等,有效解决了影响税收征管质量的问题,收入质量和均衡度明显增强。今年前两月,组织各项收入53.34亿元,同比增长44.4%。其中税收38.1亿元,同比增长51.4%,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有效增加了地方财政可用财力。
绩效之二,强化了征管各环节之间的有效制约,税收管理质效明显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以信息化为支撑,征管数据实现了在各部门、各环节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共享,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税收征管活动按照规范统一的工作流程、透明严谨的工作程序、相互制约的工作方式和快捷方便的信息传递在同一平台上实施管理,促进了税收征管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目前,全局的纳税申报率和入库率均超过了99.8%。
绩效之三,解决了税收执法的随意性,税收环境更加公平公正。通过涉税信息统一采集,行业税负统一规范,解决了信息互通及区域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税负的公平,促进了税收执法的公正。
绩效之四,促进了纳税服务的转型升级,减轻了纳税人办税负担。通过简化办税程序、简并涉税资料报送、规范数据管理、调整业务分工布局等举措,重组业务流程,压缩备案资料218项,减轻了纳税人的办税负担。
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在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使工作发生重大变化的成绩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诸多有益启示,为我们下一步完善和规范税收征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证明:只有组织专业化管理,才能有效配置管理资源,合理分配征管力量,充分集中专业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税收管理现代化,才能使各项工作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
第五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信息来源:句容市地方税务局 09日
访问次数: 332字 体:【大 中 小】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税源专业化管理顺应时代需求,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发展和完善。本文借鉴经济学上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分析了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
(一)专业化分工理论
古典经济大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分工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分工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分工思想,他认为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是因为分工能够产生一种集体形式的生产力即协作力。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杨格、杨小凯、贝克尔、墨菲、罗默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作用。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既定的组织目标下,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分工水平和组织结构,是专业化分工理论在税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二)国际经验借鉴
1以美国为代表的税源分类
一方面,美国国内收入局按照征税对象设置四个执法与服务部门即:大中型企业局、小企业局、工资和投资收益局、政府和免税组织,犯罪调查局专门负责调查涉税违法案件,并与四个业务局保持密切合作,如下图所示。另一方面,联邦税务机构并非州、郡、市层层设局,在上述四个执法与服务部门,另按经济区在全国设置5个大区办事处,下设10个服务中心和63个地区办事处。办事处主要负责税务稽查。
犯罪调查局
政府及免税组织局
工资和投资收益局
小企业局
大中型企业局
业务支持部门
执法与服务部门
美国国内收入局(IRS)
联邦总部专门职能部门
图1:美国国内收入局(IRS)机构设置模式
此外,巴西为加强对税源大户的集中统一管理,联邦税务总局、大区税务局和小区税务局都分别设有大户管理处,其主要职责是对纳税大户尤其是烟草、汽车、金融等行业的纳税大户进行管理;英国国内收入局设置了大企业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国大企业公司所得税的税收管理及政策处理,伦敦以外的大企业也归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管理,所在地的税务机关不得干预。
2.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纳税风险评估
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很多国家税源管理的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对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而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要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源分类专业化是管理基础、税务事项专业化是制度保障、管理人员专业化是智力支持、税务管理信息化是条件支撑,如图2所示。
税源分类专业化
税务管理信息化
管理人员专业化
税务事项专业化
按照总局的部署和要求,各地都在纷纷探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科学模式,以江苏省地税系统为例,通过行业+规模的税源专业化分类、机构改革的专业化分工、以及风险管理平台的成功上线等一系列举措,走在全国税源专业化改革的前列,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1.纳税评估作用不突出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改革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提高风险应对效能的手段之一就是突出纳税评估,按照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意见,各地确实都设立了纳税评估专职机
构和岗位,但专业化带来的效率提高并未形成。形式上优化了专业化管理流程,一事所有户,管理核查、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等不同涉税事项分由不同税收管理员专业化负责;但实质是很多机构观念仍未完全转变,仍然维持一户所有事的模式,税收管理员包揽了管理核查和纳税评估的所有事项,不能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监控、信息管税、风险管理领域的基础性作用和保障性作用。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相辅相成,实施专业化分工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解决“人少户多”的矛盾,降低征税成本;同时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又能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纳税遵从。按照税源分类,有房地产业税收管理岗、建筑业税收管理岗、规模以上企业税收管理岗、一般税源税收管理岗;一般税源按照涉税事项又分为税源事务岗、登记事务岗、日常事务岗、纳税评估岗。但是目前干部队伍中行业分析专家、纳税评估专家、计算机审计专家、个体税收管理专家属于稀缺资源。加上部分干部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对人员配置的不理解、对重组流程的不适应,具体操作中存在专人不负责专岗、专岗不能胜任专职等问题。
3.风险管理不完善
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现实中由于数据采集不够完整准确,风险指标体系不够科学有效,风险排序不重视共享采集、导致风险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人为选取高风险行业、重点行业。
三、进一步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专业化评估机制
年初,我们对区域内4家驾培企业,开展行业专项纳税评估,评估补缴税款85.91万元(不包括由国税征收的企业所得税),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驾培行业的风险评估指标。依托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借鉴行业评估的成功经验,应确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评估模式。一是“面”上查找行业差异、确定评估行业:税收分析部门对全局进行全“面”扫描分析,通过宏观经济、税收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查找行业税负差异,确定重点评估行业。二是“点”上针对典型分析、构建评估指标:确定评估行业后,选取行业内代表性强、影响力大、信誉较高、财务核算比较健全的龙头企业进行典型调查与分析,了解行业的经营规律、运作模式、行业特点和纳税情况,从而获取申报信息外的行业关键数据、重点评估指标、预警值。三是“线”上全面行业评估:运用典型企业获得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行业评估发现该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行业管理办法,进行针对性的纳税辅导,从而实现评估一行、规范一行。
(三)建立以优化配置为目标的立体化风险管理机制
税源专业化管理应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采用试点加推广的模式,实施“体检式”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要求基础数据全面、技术含量高,在探索阶段,为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可综合评价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宏观指标选取某区域、行业作为试点,如房地产业、建筑业,全面规范该行业的基础信息、召开针对性的税收座谈会,积极采集数据、开展对比分析、评价纳税风险、进行风险排序和应对,对试点中形成的可取经验予以推广,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
风险管理需要全系统的协调与配合,基层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信息与技术管理科数据分析与比对的合理性等都直接关系着风险管理的运作效果。为杜绝当前人为选择高风险行业、企业,忽视风险评价与排序的问题,应根据税收风险管理的需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专业的人员配备,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制定以“三个是否”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即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高效地降低纳税风险、是否有利于全面促进纳税遵从。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立健全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职体系,还要通过新的税源管理机制建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我们相信税源专业化管理从信息化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必定会形成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和全社会的新的税收风气。
(作者:姜建美,镇江市句容地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