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17:4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市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一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市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我市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对我市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信息化技术正日新月异地改变着整个社会,同时也对我们当前的税收工作提出了挑战。随着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数据省级集中处理效能的发挥,省级监控平台建设的完善,税收数据质量管理系统的试点推行,综合征管软件数据监控分析的加强,信息技术对规范税收管理、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已经显得日益强大。

针对我省的税收工作发展和需要,省局局长刘勇同志在全省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今年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一是提高基础数据质量;二是加强数据增值应用;三是确保系统安全稳定。”根据这一思路,结合我市的工作实际情况,对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自己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强化对税收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领导要高度重视税收信息化建设,重视信息化专业管理部门的发展,大力支持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投入,鼓励信息化建设的开拓创新,为税收信息化建设推波助澜;同时,全体税务干部要尽快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理念上认识到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确保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纳税人采取发放宣传资料、上门辅导等多种形式对纳税人进行宣传动员,鼓励纳税人真实申报,提供真实与税务相关的资料信息;税收管理人员对纳税人提供的相关信息严格、认真核对审核,及时变更纳税人的变动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一致性;认真扎实全面推广应用综合征管软件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加强对数据的监控与校正。

(三)提高对数据管理和利用水平。利用税收管理软件的各种查询、统计功能,及时发现纳税情况的异动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利用省局的税收数据和征管质量监控排名通报,有针对性的开展数据统计分析,查找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搞好税收数据和征管质量监控分析,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针对问题进行整改;利用与地税、银行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完善信息资料库,挖掘数据资源潜力,提高利用效益,加强税源管理。

(四)确保网络的畅通和系统的安全。定期检查通讯设备、网络的工作情况,及时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网络故障,确保网络的良好、平稳运行;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严格内网和外网的物理分开,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做好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

(五)抓好信息化税务队伍的建设。加强对税务干部的业务技能培训,增强其计算机操作和信息系统应用的能力,提高信息化普及程度;充实技术队伍,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通过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建立一支既熟悉税收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税收管理队伍,为税收工作提供保障。

税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只要我们把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科技手段引入到税收工作中,依托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手段,我们就能够强化税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实现税收现代化。

第二篇: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信息化技术正日新月异地改变着整个社会,也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税收改革面临着新一轮的探索和深化。因此,税收事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加管理”,把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科技手段引入到税收工作中,依托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手段强化税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实现税收现代化。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税收信息化建设历经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与国家税务总局确立的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差距还很远。结合我市地税系统税收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笔者长期从事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过程的信息化程度,充分发挥信息和技术在税收征管各业务环节的作用,以提高税收征管运行速度和税收管理效率。因此,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克服和解决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上,进一步明确“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具体内涵,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信息处理的集中性、及时性、准确性为基本目标,实现信息技术的广域联网,实现税务系统内各职能部门征收、管理与稽查以及与各相关部门的广泛联网,以达到信息共享,并实现税收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丰富和完善税收征管模式的合理内核,从而构建信息化支持下的征管新格局。

一、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它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经济决定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的税收管理体制和征管机制与之相适应。因此,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步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税务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信息化以其高度的驱动性、关联性和渗透性,集中体现了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在税收信息化的支撑下,逐步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合理组织税收征管过程,实行专业化管理,实现税收征管的程序化,从而进一步规范税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和执法行为,提高税务管理的成效,推进税务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主要途径。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税务机关的信息分析利用能力,强化税收监控水平,从而适应纳税人日益增加、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纳税收入逐渐多样化的新形势。同时,实现税收征管从传统手工方式向自动化、信息化、规范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优化税收征管,实现依法治税。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将卓有成效地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四)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税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当前,税收管理仍处于粗放型状态,税源底数不清,基础资料失真,监督控管无序;税收行政执法权的监督制约不够,执法的随意性仍旧存在。因此,当务之急是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先导,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以科技创新促进征管体制创新。信息化建设使税务部门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纳税人信息,最大限度地遏制涉税违法行为的产生;同时,上级税务机关能及时全面地监控下级的征管信息,在内部形成有效的监控体系,制约了执法行为的随意性。再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调整、规范基层征管机构和岗责体系,以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征、管、查机构取代全职能的征管机构,提高信息处理的集中度,实行集中征收,真正建立起与信息化要求相适应的税收管理运行机制。

二、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的思维观念,制约影响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多年来,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始终没有跳出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对税收信息化期望过高,孤立单纯地强调应用电子技术手段,重设备配置,轻推广应用,忽视了改革和创新税收管理体制,没有把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作为加速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计算机手段的应用,税收工作的思维方式、工作机制、业务重组和职责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手段的更换要求管理方式的配套改革,但长期以往形成的思维方式很难转变,传统的价值观念、工作管理方式仍在支配着税务干部的行为,尽管有了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但大多还沿用以往的工作套路。由此出现了对新事物、新科技淡漠或有一定抵触情绪,不愿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只凭老办法老经验处理业务或解决问题,相关配套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使得许多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影响了税收信息化建设。解决这些观念上的问题,是顺利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因为信息化建设只有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所以各级税务机关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树立征管体制与信息化建设并重的全新观念,特别是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要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和认识。

(二)干部队伍的素质严重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纵观经济发达或信息化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税收管理是以强大的信息化为依托的,而信息化归根到底又是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依托的,科技兴税,人才先行。国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无验证了这一实事,但就目前人才队伍建设而言离国家税务总局和新时期税收工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人才队伍的严重匮乏将是长期影响和制约税收信息化发展的瓶径,既懂税收业务又既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因此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学习、知识更新培训机制,建立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三)税收业务与信息化发展的不一致。目前税务系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业务水平低于信息化水平,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税务干部对信息技术存在过分的依赖性,认为高科技无所不能,花巨资购建的计算机系统,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各种税收业务问题,因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按信息技术要求重新优化组合税收业务流程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只是把传统手工作业移植到计算机平台后,不愿在业务基础建设方面多下功夫。如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领购等税收业务,不仅需要的资料多,而且办税程序也十分繁琐,使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信息化、专业化要求得不到实现;另一方面,基层业务运作工作量成倍增长,缺乏与信息系统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数据质量不高,数据管理混乱,利用率极低,信息资源缺乏开发利用,在庞大的计算机基础设施上,缺乏可靠、可用的数据信息和以涉税经济信息管理为基础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及决策支持,为纳税人服务等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四)系统林立、标准不一,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就全国税务系统运行的软件而言,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几乎每一省市都在开发应用基于税收征管业务的征管软件和基于行政管理的OA系统,系统各部们也有自己的软件系统包括稽查、计统、财务、人事等。多头开发,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而且由于标准不一,版本不同,给以后的统一规范和兼容造成很大难度,不仅增加了运营、维护和服务成本,而且给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等带来了很大不便。

(五)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准确性欠佳,缺乏对数据的分析和深加工。无论是操作层的应用还是管理层的应用,应用质量是最重要的。当前,由于数据质量差而带来的应用质量不高仍然是很突出的问题。税收信息化建设必须确保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就目前而言,基层信息数据的采集随意修改性仍然很大,同时还须报送相当数量的纸质报表、凭证,信息伴随传递的过程逐步衰减、失真,征纳双方、管理层级之间信息不一致,信息封锁比较严重,导致上级税务机关无法对下级税务机关实施有效监管,大量可用信息游离于信息化监控之外。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往往注意了操作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而忽视其他方面各种有用信息的采集、利用、分析和深加工,缺乏对决策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制约了征管体制的发展和改革创新。

(六)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整合过程也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例如,在大力推广税务信息网络化过程中,网上CA认证的问题就亟待解决:在远程电子报税系统中,网上认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认证怎么能合法,怎么去解决,需要从全局上考虑。另外,在推行信息化过程中,许多人对于网络安全建设也非常困惑:安全建设要包括漏洞扫描、入侵检测、防火墙等等措施,安全厂商也提出很多方案,但对业务怎么评估,对网络安全等级怎么确定还不明确,物理隔离与信息实时交互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有些能通过技术手段得到解决,但是更多的还有待于总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出台一些相应的法规和标准给予支持。

(七)信息化建设进度不均衡。从地区看,经济发达地区快于欠发达地区;从系统来看,国税系统快于地税系统。税务总局应全盘考虑,统一要求标准,分步统一实施。

三、税收信息化需要结合税务行业的特殊性以及信息化的运行规律,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以改进、完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搭建高质量的数据平台,强化对数据的管理和利用。突破局域网的限制,完善“总局—省局—地市局—区、县局—科、所”的纵向网络,建立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的信息互联网络。一方面应研究制定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加强对数据的维护、管理、分析与利用;另一方面,在区市的税务机关设立数据管理中心,具体负责信息系统的数据规划,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监督数据采集、加工的全过程,数据采集应遵循原始、真实、准确的原则,以电子方式在业务发生的源头进行。在此基础上,吸纳外部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运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多维分析等先进技术,提高数据的利用程度,逐步实现涉税信息的一次采集、共享使用。

(二)、整合信息资源。对制度、业务、硬件资源等进行整合和优化,以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融合现有的应用系统,将各类信息资源合理配置起来为税收管理服务,实现部门、应用系统和设备之间的有效协调,进而形成现代化的税收信息化应用格局。此外,通过实现主体应用系统的总局和省级两级数据集中处理,整合和统一应用软件和操作平台。搭建一个立足于“一个网络、一个平台、一套数据标准”的全新应用框架。

1、建立健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通过税收征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三个子系统实现全系统税收业务的集中式征、管、查业务,这三个子系统相对独立运行,同时依靠系统流程控制来达到征、管、查各业务的协调配合和相互制约,实现税收业务的整体运作。

2、建立健全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实现各级税务机关的日常办公和规范化管理;财务、资产的统筹管理;目标考核监督的量化、细化以及过程化管理。

3、建立以外部信息交换和为纳税人服务为目的的外部信息应用系统。一是以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地税互联网站,推行各种形式的电子报税,开通“网上税务”,进行全方位的涉税服务。同时采用安全认证系统,保证网上税务的安全性、保密性和确定性。二是加快建立财税库联网信息系统,实现税务与财政、银行等部门的相关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社会网络资源,形成社会化完整的税收监控体系。各联网银行发挥营业网点多的优势,积极开展税款划缴业务,既减轻了税务部门的征收压力,又最大限度地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4、建立以税收分析和决策支持为对象的决策支持管理系统。

在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基础上,建立税收预警、分析、决策等应用系统。在对全局税收数据的广泛收集和存储的基础上,建立数据仓库,通过数理统计模型,对税收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准确、高效的决策支持服务。

5、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强化信息系统管理。一是制定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对税务信息流程的监控,包括对流转时间、状态的监控及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统计等,使目标考核和征管质量考核贯穿于基于信息化的税收工作中。二是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采取有效技术手段,防范非法侵入,保护税收信息和公文信息的安全;加强操作权限管理,严禁越权操作,保证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规范的运行。

(三)、加大信息人才的培养、设立专职机构。应完善培训制度,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改善现有税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促进税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培养大批既懂税收业务又既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鉴于目前税收信息化应用水平,可设立专职机构,负责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内部、外部各类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领导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在培养和造就自有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引入专家机制,借助于外部力量来推动税收信息化的发展。

第三篇: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研究与思考

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研究与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税收工作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税收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税收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税收信息化对提高征管效率、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控、完善纳税服务措施等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纵观近几年来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发展进程,应该说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税收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局,近几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总体上税收信息化基础建设有了快速、惊人的进步和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省数据大集中;进一步规范、优化了税收征管和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改善了税务机关的技术管理手段,提高了信息处理、综合利用能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提高,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水平和税收执法水平得到了加强,为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促进了税收事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但现实中仍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困扰着全县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进程,成为制约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观念和意识不强。

在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层税收工作者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在思想认识上不够深,认为现有的税收征管手段能够完成和处理好现阶段的税收征管业务工作,缺乏科技兴税的观念。受传统观念、手工操作习惯等方面的束缚,相当一部分税务干部包括不少领导干部对实施“科技加管理”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人管人”、“人海战术”和传统的手工传递信息及领导协调上;只一味地强调硬件配置和设备更新,而忽视了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片面地把征管改革理解为外在机构和人员的重新组合,而忽视了信息化对税收管理从形式、内容到管理制度上的作用,认为信息化只是对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特别是对信息化应用规律的认识模糊。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复合型人才欠缺

从税务内部来讲,信息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科技加管理”是对每位税务干部的高要求,再好的设备和先进的信息系统,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员去操作,但是目前的人员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各级税务机关能够熟练地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日常税收工作的干部还很少,屈指可数的计算机人才彼于应付日常维护工作,专业才能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受到制约,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更显紧张,如大型数据库、中小型计算机应用、网络管理人才奇缺。就地税系统来说,现在每个县市区局只有1至2名能够进行数据库管理和网络维护的管理人员,一旦出现严重故障就会束手无策,难以就付。特别是在税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单位普遍缺乏那些既懂计算机,又懂税收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我局,至今没有一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干部,就是信息中心的2名干部也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

识和管理,而全局其他干部,大多是税收和会计专业毕业,普遍缺乏计算机系统知识,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遭遇断层。一句话,人才紧缺,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紧缺问题,已成为严重制肘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瓶颈”。

(三)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

通过近几年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投入,全局税收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软硬件设施得到了全面加强。全省内部网络安全畅通,省局征管信息系统全面启用,并实现了全省数据大集中。硬件方面PⅣ2.0以上PC机达到了人均一台。但在信息化建设中也还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硬件投入多利用效率低,基层单位信息化设备大多只用于台前的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等方面,税源监控、人事教育、税务行政管理等领域在计算机应用上不容乐观,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二是以省局征管信息系统为核心,各地市自行开发加挂的小软件五花八门,虽然有些应用效果较好,但只限于局部使用,未能在全省有效推广,造成财力和资源浪费。三是网络功能不够健全,由于税务部门与工商、银行的网络还未真正实现联通,制约了税务系统广域网络作用的发挥,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年,计算机网络建设日新月异。就我县地税而言,县局都设置了自已的网页,并已实现网络联通,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特别是广域网的应用相对滞后,缺乏一个基于广域网的大型数据库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专业化管理,如税收征管系列、稽查系列等这些系统的信息之间缺乏沟通,形成“信息割据”,每一割据区信息往往不能很好共享,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造成信息资源在系统内无法有效充分利用的局面。

同时有个不良倾向就是信息化建设与整个社会环境的信息化不“接轨”,横向联合滞后,与外部网络如金库、工商、银行、国税及政府等至今不能取得信息联网、数据共享。对纳税人征管信息的掌握也缺乏主动权。因此社会信息化程度也成了影响我县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和效能的的一大问题。

(四)征管信息系统数据应用水平不高

全省征管信息系统启用以来,由于部分干部工作不认真细致,随意性较大,对纳税人的相关纳税信息采集和录入不准确和不完整,导致了系统中数据失真,系统中所产生的分析数据对各单位领导制定决策作用不大;另外全局干部整体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应用手段落后,大多数干部对系统中的数据缺乏较好的分析方法,仅能从表象在系统中查看一些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不能有效地运用好数据仓库为税收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五)纳税申报方式滞后

机构改革后,为适应大集中征收的需要,原办税厅都收缩到城里。如我县地税系统的办税服务大厅缩减为5个。机构的收缩,为有效管理和节约税收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纳税人办税程序复杂,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申报难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但由于纳税申报方式还停留在要求纳税人到申报大厅申报的方式上,以电子申报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申报尚未推开,电话申报系统也没有推广到位,征收相对集中与方便纳税人申报纳税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征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也给税务机关的对外形象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

(六)管理工作弱化和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税收管理水平同税收信息化要求存在差距,在税务管理工作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仍未能在征管信息系统中得到有效解决。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权力分散、人浮于事,推萎、扯皮、“两权”监督制约乏力、行政执法中存在随意性不能在系统中得到有效监督和控制,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些还不尽人意等。

以上现状和问题表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形势逼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步伐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不少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转变观念,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税务部门群体信息化管理素质。树立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观念,引导税务人员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加大对税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重点放在具体的操作规程上,在普遍提高全体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管理人才,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加强信息中心建设,强化信息管理部门职能和作用。从实际工作上看,信息中心的职能和作用还远远未得到发挥和应用,要加快信息中心建设步伐,从省局到县市局的三级税收征管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职能要进一步明确规范,赋予信息中心必要的职权,明确信息中心权威地位,全权负责各地的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处理等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动征管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

3、强化外部沟通,实现税务机关网络与现有公众数据网、公众电话网、行业网连通,将税收征管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信息建设中,由内部网络建设向社会化税收管理计算机网络转变,将税务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公路延伸到社会各部门,实现纳税人和各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真正发挥信息网络作用。

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在网络覆盖面、数据集中度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信息安全工作应当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安全管理应当在网络建设、对外信息交流,特别是内部业务网与互联网等公网连接时,在目前安全技术尚有待完善的情况下,要把握好“度”,把防范病毒、黑客和防止信息损失放在首位;要对原始数据的产生变化过程全面进行记录和监控;严密监控违规和异常操作,并及时查处。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增强意识,改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转变,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永远只是管理手段,它只有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而,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思想观念和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要让全县地税系统上下人人都认识到,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个变革的时代,再不能以传统的模式来看待今天所面对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加管理”代表着税收管理的方向,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加强税收管理的实际需要,今后税收工作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税、管理强税”之路。因此要通过强化教育引导,促使每一税务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彻底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自觉应对挑战;同时,务必要加强领导,因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融现代科技、税收业务、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要对过去的管理、制度、流程、机构等各方面做出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只有领导重视、指挥得力,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因此,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员素质问题。必须千方百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筑宝塔型的人力资源配备。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除了要积极引进社会上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外,要立足自身培养,重视现有技术、骨干人员的再提高,有重点地选拔一批有潜力的技术人员、业务骨干分别去学习深造,培养造就一支能胜任信息化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全才”的排头兵队伍;另一方面,要全力以赴抓好现有人员的素质提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大技术培训的投入,重点加大管理型、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力度,除了要注意抓好岗前培训、知识更新等培训外,要特别注意加大对基层领导、35-45年龄段干部的强化培训,切实提高这些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营造一个人人重视信息化的浓厚氛围。

3、加速完善税务网络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利用环境。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税务部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而应“借水行船”、“借桥渡河”。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开放的信息网络,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共享。在网络建设上,应当遵循一体化、兼容性和共享性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应用、注重管理”的要求实施,具体说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的业务网(内网);第二,在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的协作网(公网);第三,在内网贯通、公网沟通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服务网(外网)。保证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信息沟通。

4、大力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

征管改革的切入点是申报纳税方式的改革。推行税收征管信息化后,申报纳税电子化的意义就非常明显地凸现出来。为适应“大集中征收”的需要,实施数据集中处理,就必须采用电话申报、银行代缴、网络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方式,实现同城或异地纳税,利用互联网税务信息发布站点、电话查询、语音申报提示、语音催缴等多种方法,以方便和服务纳税人。实践证明,推行以电子申报为主的多元化申报,投入少,见效快,可以大大方便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之间的矛盾,既是当前征管信息专业化的需要,更是支撑征管新模式和信息一体化下集中征收的需要。

5、积极推广依托信息网络的税收监控体系。

为加强税收征管质量监控,实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我们应充分利用省局征管核心软件的有利时机,建立起征管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税收内部监控体系。这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促进自我改良的主要手段,全系统上下务必要高度重视,念好“金箍咒”。要求在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下,尽快开发应用或引进税务监控软件,重点就两权监督、绩效考核、征管质量与效率等方面进行计算机控管,基本实现信息化对税收执法的自动监控和考核,从“人管人”到依靠“制度管人”、借助“机器管人”的根本转变。

6、提高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税务系统对于信息技术的主要需求是基于应用,而不是研发。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内容”,省局征管信息系统启用以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数据质量。数据垃圾的产生有业务素质的原因,有操作水平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思想作风、责任心和法制观念的问题。无论是操作层的应用还是管理层的应用,应用质量是最重要的。当前,由于数据质量差而带来的应用质量不高仍然是很突出的问题。基层信息数据的采集随意性致使征纳双方、管理层级之间信息不一致,导致上级税务机关无法对下级税务机关实施有效监管,大量可用信息游离于信息化监控之外。此外,税务机关的信息数据采用的是手工输入微机的办法,由于现在的办税窗口服务是登记制而非审核制,企业申报的原始资料原本就不完备,不准确,在手工输入微机时又可能发生错误,致使信息资料可信程度不高,失真或不全,计算机的依托作用难以发挥出来。故此,我们必须以此次省局进行系统数据清理为契机,认真做好数据清理工作,及时清理上级分发的各项垃圾数据。通过制定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增强干部对系统数据的分析应用水平,保障“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及时性,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

第四篇:新形势下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已经有接近30年的历史了,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也有10多年了。在这30年里,税务信息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到如今,任何税收工作、每一个税收环节都离不来信息化的应用。

但是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社会需求的日益丰富,我们发现税收信息化建设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阻碍税收信息化建设科学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最需要的不是不畏困难奋勇向前,而是放慢脚步认真思考总结,找准方向,积蓄再次快速有力出击的能量。

其实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已经谈了很久谈了很多,但一直没有有效的改观,笔者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只触及表象。现就自身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汇总概括为三点建议。

一、加快制定科学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的体系标准,明确发展目标。从上层看,税务总局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就分别开发了多种应用系统,光涉税软件就有防伪税控软件、CTAIS、出口退税系统、车购税系统等由于各系统之间信息互不衔接,使得操作中存在一些单项系统无法覆盖的业务,这些业务往往成为监控的盲点或者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

从基层看,目前税务部门的硬件配置日益现代化,但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程度与使用效益却很低。一些基层税务部门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仅停留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及税收会计核算等初级阶段,仅限于微机录入、输出、开票等浅表层次。部分业务能力较强的能简单应用一些查询功能,可以对系统中的基本信息进行单一的查询,但未能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应用以及分析。目前很多基层单位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开发出了相关的数据分析或者数据整合应用系统。但由于这些系统是自行开发或编制,所以存在着标准不统一,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因而数据分析报告的比较性不强。

从整体看,税收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专业管理软件往往由具体负责的业务的部门推行,部门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联系,各应用软件开发存在业务重复,开发平台和使用的数据库不一致,所形成的数据信息模式,相互之间不能兼容,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同一性和正确性,致使基层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部门之间信息联网、数据共享滞还局限于税务系统内部,工商、海关、金融、财政等

相关部门都有各自的应用软件,都有很多宝贵的信息资料和数据,由于缺乏大环境的共享制度,形成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数据独占,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制约税收信息化效能的发挥,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程度困难重重。造成信息系统林立、标准不一,数据共享难上加难的局面,正是缺乏自上而下的税收信息化建设体系标准。

总局也意识到问题所在,2007年启动建设金税三期工程,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布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建立基于全国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计算机网络,总局和省一级税务局集中处理信息,覆盖所有税种、税收工作重要环节、各级国税局、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

但是,该项目从2005年立项,2007年正式启动以来,仍未进入大规模的试点。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标准是首先需要明确发展目标和统一理论体系标准,用最新的技术来代表发展目标,用技术体系来规划建设体系是没有远见的,终将成为下一个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各地税收征管情况不同,以一个业务平台短期内统一全国的税收信息化平台,历史证明也是不现实的。金税工程三期应该先从理论体系入手,应明确信息化建设是税收业务的依托,也是税收业务信息化发展的引领,应明确各级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标准,赋予各级信息化建设实施部门税收业务信息化的指导规划地位,明确各级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规范,甚至明确数据命名数据接口等基础规范等等。有了这样的理论规范体系,不仅能够最大程度有效整合资源,利用资源,更能完善各级系统数据共享,最终能够顺利过渡到金税三期工程实施阶段。

二、加快制定可协调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

1、规划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和税收管理制度发展的失衡

税收信息化建设中注重工程建设,忽视数据管理。税收管理系统内有些信息数据滞后,对业务数据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性,对数据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数据是一种具有极高利用价值的资源,从而导致综合征管软件运行中产生大量垃圾数据。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税收管理与税收信息化程度不相

适应。多年来,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始终没有跳出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把税收信息化视为征管改革的根本和惟一的出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是与税收信息化管理目标不明确相联系的。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在推进税收信息化过程中,孤立地单纯地强调应用技术手段,忽视了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强调以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忽视了以税收管理的优化为支撑点,期望税收信息化破解征管实践中的所有难题。结果不少地方的税收信息化建立在税收管理体制落后、低效的架构上,使高技术与低效益并存,高投入与低产出共生,税收成本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攀升。事实证明,税收信息化管理应以科学、严密的税收管理为基础,税收管理必须以服务为导向,遵循信息技术规律,立足为纳税人服务,对税收业务和工作规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建立符合信息技术要求的、统一规范的业务规程、流程,努力使管理标准化;税务部门内部组织设计必须具有弹性和适应性,应建立一种具有高度灵敏度和回应力的税务行政组织,减少内部管理的层次和环节,改变内部集权结构,向下级授予权能,使其承担责任;决策程序必须优化和改进,构建从人治到法治的管理环境。

2、规划信息化建设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不能把思想仍局限在认为信息化就是“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处理转变”、搞税收信息化“就是搭好架子、配好人员、购置微机”,应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建立科学的、相互制约的现代化征管运行机制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征管高效能、高质量的重要手段。

其次各级信息规划部门应避免信息化建设中一味追求新技术或高端设备的激进思想。应统一规划,以成熟安全稳定、易用易维护、具有技术支持服务保障为前提进行建设。为了信息化建设的资源科学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笔者建议各级信息规划部门能够规划好硬件定时更替规划。

硬件设备定时更替规划是指硬件在使用一定时期后,在其仍具有最佳二手交易价值时,在不泄露安全信息的前提进行设备置换以换取更新性能更佳的硬件设备。我们现在的硬件设备使用基本是走的报废制度,也就是设备最终归宿只有报废一条,往往那些价值百万的设备在短短7,8年间就成为一文不值的老旧设备。以笔者工作经验发现,设备在使用1年后可以达到最佳二手交易价值,2年后价值迅速下降,3年后保修服务一般已经结束,此时不但设备价值下降,而且续保服

务费或者维修服务费均会暴涨,同时此刻的设备性能已无法满足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而通过硬件设备定时更替规划,每年以较低的价格更换更新更快的硬件设备,虽然短期每年均有投入,但从长期看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系统支持稳定性。如今刀片服务器的大量使用,使这种规划设想更容易实施。

3、规划协调解决外部信息沟通

横向联合,促进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税收工作与社会各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部环境对税收管理信息化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单靠税务部门来建设是不可能的。只有加强部门协调,实现横向联合,才能使税收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积极探索自上而下地实现与工商、银行、财政、统计、外经、海关等部门以及纳税人,网络实施联结的途径,以连通和共享社会相关部门的动态信息,实现与相关机构横向和纵向的信息交流、协作。特别是要加快与社会信用体系的信息联网。

协调解决税企信息交流障碍。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个体私营企业,其内部管理、账目设置大多欠规范,纳税申报常出现不及时、数据不规范的问题,使信息系统的高效果性和先进性打了折扣。另外,现有数据主要来源于征管系统和“金税工程”系统,数据采集来源为多口录进,既有税务人员录进的数据,也有纳税人通过网上申报导进的数据,还有通过其它系统采集的数据,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加快建设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税务系统经过多年努力,吸收和培养了不少计算机专业人才,但仍不能满足税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高级人才留不住,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培养综合分析规划能力的人才,基层计算机技术人才不足,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又精通税收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技术人员素质的老龄化、人才断层等问题已不容回避,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已成为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确当务之急。

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规划部门必须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特别是以技术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为本,来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从政治上、生

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关心计算机专业人员,提高计算机专业人员待遇,形成一个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其次避免只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而忽视了信息管理分析人员培养,信息管理分析人员负责信息综合分析和处理,为领导决策的高级参谋,处于信息管理的主导地位,也是信息化建设规划部门的核心力量。最重要的是建立技术人才的流动体制,以健全和充满活力的人才机制,保证税收信息化管理各种人才的到位。

总体而言,现阶段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不是我们不够先进,而是不够冷静。先做规划,明确目标,协调各方面资源,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避免盲目冒进,一哄而上。要真正像金税工程三期要求的那样: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布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来发展我们的税收信息化建设。

瞿汇承

第五篇: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点滴思考

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点滴思考

2006年07月18日

伍云

信息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主要资源,信息化建设是税收事业是税收事业命脉所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税务部门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税收信息化已不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涉及税务部门职能转变、依法治税的战略问题;“金税工程”已成为中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构架,税收信息化将由局部推进的状态,进入整体规划、数据标准、应用整合、业务协同的时期;税收信息化将与税收征管改革相结合,深层次地涉及税收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优化的重组和再造。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化对税收管理的影响,寻找信息管理与税收征收管理的结合点,以促进我国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税收信息化进程中的典型问题

在我们的税收征管实践中,大量的纳税档案被束之高阁,大量财务数据、经营资料没有进行系统整理和开发利用。纳税人依法申报的各种资料利用率较低,更缺乏规律性的总结和判断。加之各种数据零散参差,共享性差,使信息缺乏系统性、可利用性较差。这反映出数据向信息的转化不充分,更没有进一步形成知识。在税收信息化进程中,往往孤立单纯地强调用技术手段,忽视了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的创新;强调以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忽视了以税收管理的优化为支撑点,期望通过信息化解决所有征管难题。这使税收信息化建立在税收管理体制落后、低效的框架上,高技术与低产出并存,税收成本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步攀升。

(一)信息,至关重要的资源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组织中有的三种主要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在生产力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物质资源更加重要。管理者对信息的占有量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评价其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能源资源一起,成为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资源。物质使组织具有形体,能量使组织具有活力,而信息使组织具有灵魂和智慧。人类对信息的重视,与现代文明中管理与竞争的演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类正在告别经验管理时代,进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管理的殿堂。

(二)信息,税收事业命脉所系

税收事业正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搏击前进,强化信息意识,加强税收信息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信息管理是税收监控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涉税信息大量增加且日趋复杂,税收监控由简单的平面化监控向立体的多层次监控转变,由经验监控向科学监控转变。面对大量而纷繁的信息,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各种涉税信息作为重要管理资源,主动收集、整理并进行大量定性、定量分析,为征管工作提供依据。否则,税收工作将盲目被动,举步维艰。

2、加强税收信息管理是加强税收监控的主要内容

税收监控的全过程实际表现为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并以信息处理为中心,先将纳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储存,以备随时检索提用。再对纳税信息进行分析,检查是否出现偏差;并把信息分析结果提供给各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据此进行管理决策;最后,管理决策的落实和执行结果,又通过信息的流动得到反馈。

3、信息管理的质量决定了税收监控的质量。

有效的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石,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信息管理基础上。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获得的时效,与税收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税源监控的前提;信息又是各管理部门、管理层次、管理环节相互间沟通联络、协调的桥梁和纽带。

4、信息管理水平是税收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工作的最基本素材,其工作成果也往往以信息的形式体现。从税务机关对外的征管工作、为纳税人服务,到内部办公自动化,信息是无处不在、不可或缺的。信息管理水平的高下,直接从税收管理水平中反映出来。

(三)当前税收信息管理的两个误区

1、数据与信息、知识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特征的数字化描述。信息是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对决策有帮助意义的数据。而知识又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内容,具有指导性和创新性。拥有大量数据不等于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更不等于获得了知识。

在我们的税收征管实践中,由于各种征纳数据向信息的转化不充分,更没有进一步形成知识。

2、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信息技术(IT)是基于计算机系统,满足组织对信息和信息处理的需求的技术。它是利用信息进行工作并支持组织获取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组至关重要的工具。但并不是一种万能药,作为组织的工具,其成功还要依赖于利用另外两种资源(人和信息)对IT进行认真的规划、开发、管理和运用,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进行工作。

信息化简单的说就是把现阶段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的过程。其内涵是相当丰富:技术内涵为三C技术(半导体、计算机、通信)的发展与融合;管理内涵有两方面:一是管理的信息化。包括:(1)管理理念的信息化—— 关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作为决策的基础。(2)管理方法信息化——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管理方法。(3)管理组织的信息化——减少管理中间环节,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带来管理组织结构和角色分配的调整与优化。(4)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人员胜任信息化的要求。二是信息化管理。是指为保证信息合理有序的收集、利用、传播、利用而采取的方法。在这方面要注意信息的标准化和加强信息化过程中的法制建设。信息化并不简单是一种形式或工作方法

在税收信息化的进程中,往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明确技术内涵,忽略管理内涵;注重眼前功利性,对系统性和长远发展考虑不足;以具体方法、技术能力等表象上的革新,作为现代化管理本质上的改善;研究具体系统的实用价值,缺乏对信息化全方位的社会学、哲学角度的思考。由于以上原因,我们在信息化发展中有过一些偏差。必须明确,没有对基础信息的广泛采集,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没有人的深入开发和灵活利用,信息技术不可能真正实现与税收征管目标的融合。没有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支持,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将大打折扣。只有在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

(四)税收,存在信息危机

无庸置疑,税务系统在“九五”时期,以卓越的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居安思危,必须看到我们在信息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潜伏着一定的危机。信息危机的形式主要有:

——信息泛滥 指信息量急剧上涨,流速过快,人们不能从大量信息中快捷有效地取得认识成果。造成社会信息利用率不断下降。又称为“信息爆炸”。形成信息开发与利用之间的“剪刀差”,极大浪费了社会信息资源。影响了对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造成信息贬值。人们逐渐失去思考兴趣,思维变得懒惰。——信息污染 指信息流动混杂这许多陈旧过时、虚假伪劣的信息,以至危害信息系统,影响人们对有效信息的正常吸收利用,导致虚假信息基础上的决策失误。

——信息障碍 包括自然语言障碍、心理意识障碍、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

反映在税收信息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症结在于:

1、信息匮乏与信息泛滥并存

一方面,涉税信息存在不联贯、不完整的问题,有关历史资料、背景资料短缺,削弱了对纳税人的全面了解,导致税收监控不力。另一方面,大量过时、重复、无用的冗余信息又挤占了宝贵的资源空间,降低了使用效率。

应当真正树立信息意识,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明确各层次的信息需求,进行系统化管理,对信息精心维护,及时刷新。

2、信息失真,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

一是纳税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存在隐瞒自身纳税能力的倾向。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不连续。二是存在工作中的失误(如录入差错)。信息的真伪混杂,影响了有效信息的使用,容易对工作造成误导。

应当用制度、法律保证实现信息化管理。对内,采用二次录入制、过错追究制;对外,在有针对性地提高计算机辨识能力的同时,加大虚假申报的处罚力度。

3、信息分散,缺乏一致性

有关涉税信息分散于不同的征管环节之中,缺少系统整合。削弱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认知力,加大了决策层对宏观税收运行情况了解的难度,不利于开展科学决策。数据格式多种多样,无法共享。由于各业务子系统都是在特定的时期为了满足特定的业务处理需要而由不同部门各自开发的,缺乏总体规划,数据库平台也不统一,各自为政,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重复采集、重复使用,难于发挥整体效益。

应当建立数据仓库,充分挖掘分散于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效益。最重要的功能是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数据后台,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强大的处理能力、统一规范的易扩展的数据格式、对数据进行再加工以及深层信息的处理能力。还要有一个统一入口和界面的良好服务平台。目前集中征收的征管改革是一个良好契机。

4、信息阻隔,内外流动不畅

(1)税收信息在内部传递不畅

基层税务部门在工作实践中掌握的信息,不能迅速准确的传递到决策者,导致决策迟缓。决策内容经层层下达,容易造成信息损耗失真。在税务机关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地区的税务部门之间,信息不通畅,信息共享度差,缺乏沟通和交流。此外,由于行政体制、部门利益等多方面原因,不少地方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垄断现象,人为地造成信息封闭。这与现代化管理是格格不入的。由此造成的效率低下、重复劳动更是令人痛心的。

目前税收管理方式仍为计划经济时的多层次型管理,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应扩大管理宽度,形成扁平结构的管理模式,使信息流动更加通畅。应通过法令、法规彻底打破部门、地区的信息壁垒,改变计划经济下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使信息成为社会的共有资源和财富。正如美国信息专家所阐述的:“来源于信息的知识是强有力的。与同事一起共享这些信息能给组织带来难以置信的力量。”(2)涉税信息从外部获取不足

与其它社会经济管理的信息交换严重不足,信息采集面较窄,税收征管缺乏关联信息的支持。税务机关往往通过增加有关申报内容的方式,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实际上,从与纳税人没有共同利益的第三方收集到的有关旁证信息,才是最真实可靠的。而目前从立法层次,到实际工作中,这方面都极为欠缺,可操作性较差。

应当加强与社会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及时捕获企业经营能力、经营规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监控。如:与海关、外经贸委管理局实现进出口报关、外汇结算等信息交流,与“金关”工程衔接,在进出口税收方面有效控制偷骗税行为;与工商行政管理、银行、保险、土地管理等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等信息,掌握其经营、资产状况;与地税机关联网,交流相关税种申报纳税及其它经营指标信息,共享税务稽查掌握的涉税资料。

(3)为纳税人提供信息不足

信息权是纳税人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目前,信息发布渠道单一,信息载体落后,层次多,时效差,缺乏个性化服务,不能给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纳税业务咨询。

应当拓宽信息流量,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传播税收法律法规信息,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辅导。提供

税收信息应准确、及时,方便纳税人进行经营决策和纳税筹划。目前在互联网上设立税务站点,将为给纳税人提供准确、全面、快捷的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税收政策法规辅导上,应针对不同纳税人群体,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

5、信息低效,缺乏开发利用

税收信息作为一种管理资源,目前的利用水平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上,对基础数据没有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导致对纳税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监控。

应在税收管理中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推理、归纳、比对、还原等方法揭示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加强的基础数据的分析、利用,建立数据仓库,采用数据挖掘工具,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发现数据的价值,并从中预测未来趋势,为领导和各级税务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帮助。

二、中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取向

(一)价值取向

确立价值取向理应成为中国税收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价值核心。对传统的税收行政架构和治理手段而言,“信息化”堪称一场革命性变革,必然会对税务系统内部运作和部门重组带来新的要求和内容,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原有运作手段的技术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重新设计和定位管理职能,再造其运作流程,创新并整合其服务,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革命性的技术变化将会带来技术、制度和理念的互动,冲击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和传统的管理制度,带来理念和制度的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并非自发完成的,如果没有与技术革命同步的制度和理念的创新,技术的生命力将会被遏制,先进技术的采用不会必然带来税收运作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也并不必然带来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必须明确的是:信息化并非现代税收管理的代名词,但它是现代税收行政管理机关有效行使其职能的强有力的工具。因此,不能单从技术的角度来评价它,先进的管理技术并不必然造就现代的税收管理。必须把对信息化的评价纳入现代税收管理的价值取向之下,具体而言,现代税收管理的价值取至少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效率、低成本、法制化、推进经济增长、维护税收公平、民主、开放、廉洁、负责任、稳定。这些价值取向应在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税收信息化道路的选择

1、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与规划

中国新的《税收征管法》中对税收信息化作了如下论述:“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在《征管法实施细则》中再一次提到:“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制定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做好本地区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支持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并组织有关部门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 在中国现代税收进程中,第一次以法律条款的形式把税收信息化建设纳入征收管理的基本法律中。

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尤其关键,而且显得极为紧迫。信息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客观上为构建一个统一、开放、高效率、低成本、民主的现代税收管理体系创造了条件。税收信息化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是税收管理史上的又一革命性变革,要确保这一项目的成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税收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中央政府有必要率先构建统一的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结构,规范其职能,建立税收信息化的结构和职能的标准体系,然后才能上信息化项目。美国电子税务项目的建设程序首先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绩效评估委员会”(NPR),由计算机专家、会计师、效率专家、税收专家、法律专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多学科专家构成,这一委员会负责对电子税务的结构和职能予以全面评估,形成相应的标准,然后才开始大规模建设,这种严谨的作风确保了美国电子税务项目的成功。其成效显著,尤其重要的是,税务部门开始关心纳税人的需求,信息化拉近了税务部门和纳税人的距离,为创建一个更加民主、高效的税务机构提供了现实保证。

2、适应信息化需要,改革信息管理体制,提高信息管理能力

适应信息化需要,改革信息管理体制,提高信息管理能力。改变以税种、以征管环节进行机构设置的做法,按信息管理节点设置相应机构。打破信息分散的格局,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集中征收的征收模式正是体现了信息高度集中化的管理理念。依托信息技术与网络,运用多种申报方式,集中征收成为可能,既极大地改善了涉税信息的收集,又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

3、注重解决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税收征管信息化是强化税收管理的必由之路,已成为税务系统从上到下的共识。实现信息化,需要资金与智力的密集投入,对硬件、软件及人才的要求较高。从目前看,真正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则是税收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开发。

(1)税收信息的收集。

这里涉及一个关键问题——信息价值的确定,也就是说如何收集信息。信息有三个维度,有价值的信息应是:在人们需要信息时(时间维度),以人们希望的形式(形式维度),获得正确的信息(内容维度)。对于税收管理者,必须明确五项基本职责:A、确定自己的信息需求;B、知道如何获得以及在那里获得信息;C、正确理解信息的含义;D、在信息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行动;E、在运用信息的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这是一个正确的信息运作过程,信息收集作为起点,决定了以后的走向。

(2)税收信息的管理与开发

在实际工作中,技术开发者认为信息需求者提不出明确的信息需求,技术开发缺乏针对性。而信息需求者又认为现有技术无法支持对必要管理信息的收集汇总,管理行为依据不足。这说明税收管理者对信息的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了信息收集的盲目性。信息的收集,必须全面系统,明确需求,疏通渠道,综合管理。这里,反映出税务部门急需培养一批综合型信息人才。领导干部应形成现代化管理理念,重点培养既精通税收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干部,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信息整合与利用

合理利用征管数据,促进数据向信息和知识转化。在涉税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工具,如KDD(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数据库的知识发现)技术,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税收管理信息,为建立审核评税制度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由计算机和数据库构成支持系统,从整体上支持信息分析,实现信息分析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的自动处理。主要内容是构造面向问题的专用数据库(DB)和信息分析用的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

(4)人员培训

税务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80年代国内盛行的“办公自动化”口号最后造成的是OFFICE软件的流行,现在如果要进行网络化虚拟办公,中国目前的税务队伍素质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对税务人员进行网络知识的教育迫在眉睫。

下载关于我市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一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市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一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问题思考5则范文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问题思考 任志庚 [摘要] 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存在观念和意识淡薄,人才匮乏,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等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些见解与看法,如......

    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 思考刘长裁一、建立制约有效的税务系统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制约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征管效率与质量的重......

    对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推荐五篇]

    对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近年来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政务信息化方面 1.“主站(市政府网站“**之窗”)+子站(各部门,各镇、街道网站)”形式的政府网站群系......

    信息化建设思考

    人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全面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人口管理工作的需要,是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实现信息引导管理与服务的基础,是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数据支撑体系。 人口......

    如何加强我市组织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如何加强我市组织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四平市委组织部调研组目前,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正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也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国......

    浅谈税收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展望

    浅谈税收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展望 从1994年金税工程一期的实施到今天的金税三期,税收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税收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征管模式的变化和税收业务......

    税收信息化建设问题之我见

    税收信息化建设问题之我见伴随着科技进步的脚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为与之密切相关的税收提出了新课题。税收信息化建设成了税务工作的......

    税收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五篇模版)

    税收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内容提要】网络的迅速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革新,而且对税收工作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