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武穴市科协戴智义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技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我市“两争一建促跨越”总体目标的决定性力量和最宝贵的资源,在引领和支撑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将发挥巨大作用。“十二五”时期,全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科技人才的涵义
科技人才是指有知识、有能力,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科技活动,并在科技活动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科技人才队伍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队伍、科技管理队伍和科技支撑队伍。
二、我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近几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念,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在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政策、优化科技人才结构、提高科技人才素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科技发展的形势和我市科技人才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有些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1、从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来看,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我市目前每万人拥有人才资源量约为100人,低于全国339人的水平,科技人才学历层次较低,高级人才偏少,科研人才贫乏,自主开发能力差。以农业为例,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总数的5%,中级职称占20%。三级人数比例成了金字塔型,而非纺缍型,并且大多数农技人员只是熟悉常规大宗农产品的种植、栽培、牲猪饲养等传统农业技术,而对于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和加工技术、农村信
息网络建设,以及现代基因和生物科技等领域涉及不多,研究不深,应用不广。不仅如此,而且专业技术人才分布不均。据统计,全市教育、卫生两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之多,工业和农、林、牧、渔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17个行业门类中,所占比重分别只有10%和5%,而高新技术和农业领域的科技人才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市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年龄、知识结构也不合理,一些五、六十年代的工农业科技人才已经或即将退休离岗,国家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后,我市农林水等业务部门基本上没有进过科技人员,形成断层。在岗人员中大多数不懂电脑,看不懂外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慢,这样的科技队伍根本不能满足当今结构调整、新技术推广的发展要求。
2、从科技人才开发、使用方面来看,机制不活、分配不公、待遇不优。各单位对于高薪引进、倾力培养高科技人才缺少前瞻性、开拓性。现有的科技人员工资分配基本上是凭职称拿工资,有成果和没成果一个样,干得多和干得少一个样。职称评定也是由人社部门按条件照套,存在有职称没能力、有能力没事做的现象,劳动、知识的价值得不到相应的体现。再加上行业分配不公,造成科技人员心理不平衡:同样是大学生,分到财税部门,年薪有近五、六万元,而分到农业科技部门,却只有两、三万元,尤其是一些没有创收职能的事业单位,根本无法解决不平等的难题。一方面各行业渴望科技,另一方面科技人员不断地弃科从政、弃科经商,使得科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来看,缺乏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当今时代,各地都在实施大开放、大开发战略,各种优惠措施不断出台,而我市有关优化人才环境和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方面的政策措施还没有真正摆到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就人才培养对象来说,对领导干部培训得多,对科技人员培训得少;对机关干部
培训得多,对生产第一线的培训得少;培训内容上,对政策法规培训得多,实用技术培训得少;培训目标上,缺乏正确的用人导向,一些人以文凭为上,想方设法拿文凭、晋职称。高职称、低能力,高学位、低水平的现象存在,人才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些拔尖人才,在本地得不到重用,却被外地高薪聘请;一些在我们看来不怎样的人物,在外地却成了顶尖人才。我们许多单位成了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基地:有了技术、有了职称,人才就跑了。我们付学费,人家用人才;我们做人梯,人家摘桃子。这种现象既与这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也与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环境有关。
4、从科技发展的基础来看,投入不足,缺乏应有的保障条件。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不断增加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但由于底子薄、基数低,科技投入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严重不足。研究与开发经费是衡量一个地方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发达地区一般都在财政总支出的3~5%。国家有关部门要求达到1%以上。我市政府投入的科技三项经费一般占财政总支出的0.1%。科技投入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束缚了科技推广,导致科技机构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些科研单位现在只剩下牌子了,成了无项目、无基地、无成果的“三无”机构,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研发机构,花钱买人家淘汰的机器、落后的技术,还当是好东西来发展。没有科技投入,没有科技人才,就不能创造提升,就不会上新产品、新工艺,而只能是粗加工、高能耗、重污染。
三、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要确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创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研究制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的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重点是把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方面创造条件吸引各类人才来我市创
业发展,尽快促进科技人才创新,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聚集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用法规保障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
2、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要扩充总量。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有计划地选聘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科技第一线,有重点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库,摸清全市的科技人才需求,实施对接。二是要改善结构。从比例上看,要从目前高、中、初级专业人才的比例1:3:6调整为2:3:5的适用结构。从分布上看,在机械、化工、医药、造船、建材等各行各业都要有所发展,使人才分布基本适应全市产业布局的需要。通过选拔、聘用、引进、调整等方式,逐步改善科技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重点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农业、旅游业等领域的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是要培训提高。组织、人社部门要制定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的规划,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本行业科技人才继续教育计划,用人单位要坚持“学用一致、按需施教”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抓好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要有计划地选送重点人才到高等院校深造,聘请高层次人才来讲学、调研和技术合作,使我市科技人才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更新、拓宽,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3、完善科技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鼓励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真正做到凭本事、凭贡献、凭公认来启用人、奖励人。每年由市财政在年度预算安排的科技三项经费和科普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科技人才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招聘外地优秀科技人才、培训科技人才队伍等。要鼓励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现分配制度的价值化、要素化,使贡献与报酬挂钩。要把优秀的科技人才选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特别是业务部门要配备一名专业技术副职,重点技术部门也可设立总工程师、总农艺师、总会计师等,享受相应的职级待遇。要关心科技人才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的困难。
4、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科技基础设施。要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位一体的科技投入机制,市财政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使科技三项经费和科普经费增长比例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逐步达到财政总支出的1%以上;吸纳社会资金,设立科技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引进技术的再开发。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开发机制,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联合体。要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图书资料、科技档案、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建立科技培训展览中心,为科技交流、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技成果展览提供场所,为科技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第二篇: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树立正确人才观念。“人人皆可成才”,是科学人才观的重要内涵。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防止对人才标准的曲解和人才评价的跑偏,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质、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让人才术业有专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破僵化的评判标准,为各类人才提供公开、平等竞争的平台,把实践作为检验和评判人才的根本标准。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人才聚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中来。
重视人才的教育培养。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打造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再具体工作中,深化学习教育,壮大人才队伍,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考察学习方式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利用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党员远程教育、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培训,将主题党日活动开在项目一线,着力增强党员干部志愿服务意识。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号召党员建言献策,教育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内生动力。
提供人才服务保障。对人才要在精神上、物质上、待遇上给予奖励,要强化对改革创新人才的关怀,认真了解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让其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要组建人才服务专区,承办和代办有关手续,提供政策咨询,开展跟踪服务,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和放宽有关人才政策,切实解决人才入户、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优秀人才永葆创新工作激情,向着改革创新的高峰进发,成就一番事业,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第三篇: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公司在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并将继续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不断积累经验,以期实现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一、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增强做好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是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资源”的人才理念。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企业生命活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破除企业重物轻人的现象,真正树立人才是竞争之本、发展之源的思想,这是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2、是要牢固树立人才重在经营的理念。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经营好了人才也就等于经营好了企业。企业领导的人才理念对企业实施人才战略至关重要。要学会用与时俱进的标准去鉴赏和识别人才,用与时俱进的理念去培养和开发人才,用与时俱进的方法措施去管理和使用人才,做到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3、是要牢固树立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经营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服务范围,把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二、创新机制,增添措施,营造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1、制定企业人才发展规划。根据企业人才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人才发展长久规划,提出人才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通过持久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智力支持。
2、制定优惠措施吸引人才,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1)是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通过科技项目和专业岗位公开招标和招聘,把高素质的人才引进来。根据我公司实际和企业的需要,多渠道、多方位地指导企业引进人才和智力资源。对已引进的人才,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情感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确保引得进,留得住。
(2)是要完善人才奖励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攻克技术难关、完成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出新工艺和新产品等,根据贡献的大小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
实施本纲要提供人才保障。
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要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管理专家。对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要实行特殊政策。进一步破除科学研究中的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改进和完善职称制度、院士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等高层次人才制度,进一步形成培养选拔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使大批优秀拔尖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高等院校要适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及时合理地设置一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实用技术专业人才。要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国家鼓励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允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多方式、多渠道培养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支持企业吸引和招聘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
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
制定和实施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建立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加大对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的资助力度。大力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健全留学人才为国服务的政策措施。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公开招聘力度。实验室主任、重点科研机构学术带头人以及其他高级科研岗位,逐步实行海内外公开招聘。实行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来华工作。
5.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鼓励敢于探索、勇于冒尖,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
第四篇:如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调研报告
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情报室
成果办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促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推进新世纪人才工程,是为实现我州经济腾飞提供人才保证的必要措施。相对于全省人才队伍建设,我州人才队伍更为明显地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匮乏,严重制约着海西经济提升后劲和竞争力。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始终坚持把将人才作为新的增长点,努力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依托,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带动点,集中力量,大力创新,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强力推进我州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事业的发展。
一、我州人才队伍的现状
(一)学历结构
全州机关单位中硕士研究生8人,研究生139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3.94%;大学本科1644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4.04%;大学专科1502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0.24%;中专270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7.23%;高中及以下的170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55%。
全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中研究生6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1.28%;大学本科145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30.98%;大学专科255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4.49%;中专43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9.19%;高中及以下19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4.06%。
全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单位中研究生5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8.77%;大学本科27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47.37%;大学专科21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36.84%;中专、高中及以下4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7.02%。
(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
全州事业单位中,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39人(其中在管理岗位工作的138人,具有职业资格的2519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职务856人(正高级职务17人),中级职务3717人,初级职务2754人,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66人;按专业类别分:工程技术人才599人,其中高级51人,中级280人,初级261人;农业技术人才652人,其中高级34人(正高1人),中级325人,初级285人;卫生技术人才1644人,其中高级155人(正高13人),中级663人,初级823人;教学人才3739人,其中高级565人,中级2072人,初级1085人;其它专业技术人才859人,其中高级51
人(正高3人),中级429人,初级300人。
(三)培训情况
全州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中参加培训的458人,其中州级133人,县级291人,乡镇34人;全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培训的3025人。其中州级418人,县级1840人,乡镇767人,占全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40.53%。
全州企业单位中管理人才参加培训的21人,其中州级12人,县级9人,占全州企业单位管理人才的10.66%。全州企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培训的35人,其中州级4人,县级31人,占全州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9.54%。
二、我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我州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对外合作、专家学者任职挂职、高级人才技术入股等形式引进了一批高级人才缓解了海西人才严重不足问题,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提高了我州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目前从我州人才资源现状分析来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层次科技人才总量少,制约产业升级发展 海西作为青海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人才的制约。一方面地域面积较大,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少,本土人才供应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项目聚集少,产业规模小,难以吸引更多才智。从区域分布看,中高级人才主要集中在州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基层人才严重缺乏,县、乡(镇)
两级人才严重缺乏,形成了人才积压浪费与短缺并存的不合理现象。从专业结构看,党政管理、师范、卫生类专业居多;农牧业、企业管理、电子、信息、法律等专业较少。从行业分布看,从事教育、卫生行业的居多,从事农业、工业、经济技术方面的较少。从素质结构看,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少,普通人才多,科技带头人,项目带头人极其紧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捉襟见肘,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中懂经营、会管理,能够驾驭市场经济的“决策性”人才相对较少,高层次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海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人才区域分布、专业、行业不平衡,制约了海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求产业不断扩大升级,我州推动产业升级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但供给严重不足。
(二)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势作用发挥不明显
高层次人才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一个高层次人才可以带动一个人才群体;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可以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近几年来,我州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自主创新,培育了一批科研项目,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示范基地,但是为数不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未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科研成果未能在全州范围内转化成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在于人才队伍结构没有呈现良好的梯队建设态势,高层次人才引进少,培养又没跟
上,人才结构、产业链接之间出现严重的断层和脱节。
(三)本土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全州每年有近千名学生考入高等院校,而选择回海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仅有20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80%以上。全州从流进流出人才素质比较来看,流出的绝大多数是专业技术骨干或有较高能力的领导人才,作为人才重要来源的本地输送、培养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率很低,造成高素质后备人才“断流”。同时,随着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具有中高级职称或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通过调动、辞职等方式外流,且有一人外流,相互带动的“传、帮、带”现象,人才外流呈上升态势。各类人才在地区内也呈现由下向上逆向流动的趋势,越是需要专业人才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越少,高素质专业技术干部更少。
(四)用人机制和政策措施上的不灵活,使现有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尚未形成,距离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使一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人才地方所有、单位所有的管理理念依然存在,导致人才资源共享、开发效率偏低。
(五)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作用发挥有限,不能很好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人才市场发育不全,市场配置人才的功能未充分发挥,目前海西除州人才交流中心和都兰县人才交流中心外,其他各市县行委人才市场虽已挂牌,但均无编制及人员,且其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制度和设施比较落后,功能不完善,人才市场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管理和发展落后于客观要求,表现为未建立人才市场的信息系统,包括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处理、信息反馈等。市场渠道不畅,人才市场受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的限制,人才很难合理、有序地流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以人才理念为牵引,坚持从实践做起,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体系。
1.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如今人才流动呈现双向选择形势,地区选择人才,人才也可以选择地区。因此,我们要撇弃以前的“拿来主义”,发挥好灵活引进人才的优势,通过实行“人才驿站”和“候鸟政策”,使各类人才在不受户籍等条件的限制下充分发挥聪明才干,达到对人才的最佳利用和效能的最大发挥。
2.要深入调查,搞好人才需求指数预测。以重点骨干企业、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为载体,以引进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会同科技局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
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各单位需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3.要通盘筹划,建立稳定长效的用人机制。人事部门要把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抽调专人会同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深入到州内企业、科研单位等进行人才政策宣传,人才需求调查,并组织企业、机构参加项目成果交易会和高级人才招聘会,帮助他们开辟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实用型人才引进的“直达通道”,建立“来去自由、柔性流动、专兼结合”的用人机制,切实做好我州人才引进工作。
4.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通过学术梯队建设,团队吸纳项目资助或鼓励自由探索,选送到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支持和培养力度,提高学科带头人跟踪学术前沿的能力。同时,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大师,要下大力气进行引进。
5.要良性循环,打造人才“蓄水池”。产业集聚导致人才集聚,人才集聚加速产业集聚,从而产生共生效应与乘数效应。我州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并重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产业化需要强大的人才作为后备。因此,要在已经取得的成果上,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树立“用产业聚集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的理念,打造好我州人
才“蓄水池”。
(二)从抓好服务保障做起,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工作生活环境。
1.要切实为人才施展才干搭建平台。在给予人才优厚待遇的同时,应更注重因才选岗,因地制宜,努力发挥每个人才的业务特长,使其具有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空间和肥沃土壤。因此,要努力在人才有事业可做上下功夫,杜绝因图虚名,为引进而引进,一旦引进又束之高阁、不闻不问的现象。要积极组织他们与企业项目进行技术对接,吸收他们参加我州发展战略规划的研制、新产品的开发和重点技术、重点项目、重点课题的可行性研究等重大活动,倾听他们对加快我州经济发展及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2.要大力倡导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宣传人才引进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涌现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先进事迹,倡导鼓励团结、创新、向上的科研精神,对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广泛开展“重才爱才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地区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紧紧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实际,突出事业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营造地区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1、突出事业激励,以优化创业环境培育人才 一是创新人才创业载体。立足本地区实际,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积极构建有效的人才创业载体,把人才创业的内在动力和政策扶持的外在推力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示范工程、科技富民工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科技特派员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地区特色产业、农业、工业、节能减排等领域聚集并发挥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项目的示范推广力度,努力实现“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好事业、帮助人才干成事业的创业氛围。二是塔建人才培养平台。采取送出去培训锻炼和引进智力项目相结合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各类优秀骨干人才的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攻关能力。
2、强化物质激励,以优化政策环境吸引人才
一是完善配套制度激励人才。制定出台政策,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做到智力资源资本化,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以一流业绩赢得一流报酬。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
人才。出台引进人才政策措施,设立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基金,每年组团赴内地高校引进地区的急需人才和紧缺人才。三是加大力度奖励人才。新修订的《海西州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设立了重大贡献奖和对外合作交流奖,每年评选一次,重大贡献奖奖金30万元,对外合作交流奖奖金5万元,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金一等奖每项6万元,二等奖每项4万元,三等奖每项2万元。通过开展科技奖励,使各类优秀人才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和专业技术成果,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
3、注重情感激励,以优化社会环境关爱人才
重视精神激励和感情投资,大力提倡敬业精神,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报道社会上涌现出来的各类优秀人才、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增强各类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的成就感。采取通报表扬、会议表彰、文件命名和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等形式,激励高层次人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弘扬各类人才的创业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开展各级领导干部与各级各类人才结对子活动,交流思想,掌握情况,积极帮助联系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人才营造一种亲情氛围。
4、是要注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 约束与激励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约束机制包括系统、科学的规章
制度、完善的责任制度和严格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等。要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提倡竞争上岗,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职业竞争压力。
第五篇: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
努力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临潼区聋哑学校 崔贞媛
内容提要: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努力构建有活力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师要善于营造自主、有活力的学习情境,使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科学安排课堂提问,避免课堂走入迷阵,教师可根据聋校语文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加强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增强课外实践,帮助课堂教学有活力。
关键词:学校资源 聋校 有活力 语文课堂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教育资源内容广泛,可根据各地各校教育情况而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硬件设施和教育软件、教学内容,学校应从发展的角度来做,比如尽财而办,把学校建成一个合格的教育基地;利用合适的教材,增加当地适用的校本课程。再就是教师,这是一个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多做研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让教育、教学活动充满活力,教师资源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利用学校资源的其它优势。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在聋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尝试着、追求着——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努力构建有活力的聋校语文课堂。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有活力、生动的场所,那么怎样才能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一、营造自主、有活力的学习情境
差,注意力分散、被动,一时不注意看,就容易造成思维发展、学习语句与观察的脱节。
(二)教师应科学安排课堂提问
有人曾经阐述过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三个条件。第一,问题本身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第二,具有开放性,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能从各个思维的角度和方向寻找答案;第三,总是能引起思维的兴趣,有引起对话的魅力,就是孩子和问题的对话,同时学生与学生、与老师之间引起对话。
师生互动表现课堂教学活力,解决学习难点、弄懂学习重点就要看老师的教学艺术了,看他的课堂是否生动,提问设计的是否好。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感悟,笔者认为聋校语文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低年级语文课堂不能有太多地从各个思维角度和方向提问,否则课堂易走入迷阵。有特殊需要的听力障碍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和语言文字表述倒序现象,要求我们把活力凝聚到充满生活化的解决问题上;再创设一些生动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训练听力障碍学生的语言,在低年级段的手指语辅助理解语言能避开手势语一势多意,不易混淆概念。
二、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教材和课堂上框定的语文学习内容,是语文学科在一定时期科学性的一些体现,强调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笔者认为从以下两方面来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加强课堂中的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