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涉税危机公关技巧与税企关系协调
企业涉税危机公关技巧与税企关系协调
主讲人:高建华
第一章 涉税危机公关与协调
六、灵活运用税款、罚款追溯时效
1.关于税款的时效
《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对于纳税人偷税、抗税、骗税行为造成税款的流失,税务机关追缴税款、滞纳金或骗取的税款,没有时间期限的限制。
国税函 [2005]813号:纳税人已申报或税务机关已查处的欠缴税款,税务机关不受追征期规定的限制,应当依法无限期追缴税款。
但是有些少缴税款的情形,要受到追溯期的限制,过了追溯期,就不能追缴了。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因纳税、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追征;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十年。”
《关于未申报税款追缴期限问题的批复》(国税函 [2009]326 号)规定,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条
第二款规定的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情形不属于偷税、抗税、骗税,其追征期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精神,一般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五年。纳税人未申报纳税造成不缴或少缴的税款,不属于偷税、抗税、骗税行为,税务机关3年内具有追缴权,特殊情况追缴期限可以延长至5年。
“特殊情况” 按照〈征管法〉规定是指税款金额在10万元以上。
那么纳税人未申报纳税造成不缴或少缴税款的情形有哪些呢?主要是指一些不存在少缴税款的主观故意,或者一时疏忽,无意识导致的少交税款以及税收会计差异导致的少缴税款等情形。例如,广州地税局《关于印发偷税行为理解认定若干指导意见的通知》穗地税发[2006]73号规定,有下列情形但按规定采取了相关补救措施的,不应认定为“在帐簿上多列支出”,也就是不认定为偷税。(1)有证据证明真实的经济业务和资金往来,从对方取得了不合法凭证记帐;(2)税法与会计差异未进行纳税调整等等。
【案例7】
国税稽查局2010年10月在对某企业2009年度的所得税缴纳情况检查时,发现该企业超过列支标准的业务招待费、工会经费等费用未做纳税调整,于是又调取其2008、2007、2006三个年度的帐簿资料进行检查,结果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于是调整该企业相应年度的所得额,补税罚款,收取滞纳金。
问题: 2006年度少缴纳的所得税是否超过了税款的追溯期限?
【法理分析】
该企业有关费用按照会计规定做费用列支,汇缴时未按照税收规定做纳税调整,属于税收会计差异导致的少缴税款,不属于偷税,应按照征管法64条第二款规定处理。
2.关于罚款的时效
《税收征管法》规定了追溯期是发生违法行为之日起五年内。
在此我们还要注意税收政策规定的不加收滞纳金的情形:
《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抵扣税款加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1240号: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被依法追缴已抵扣税款的,不属于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情形,不适用该条“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的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行政机关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4]第1199号)关于应扣未扣税款是否加收滞纳金的问题,按照《征管法》规定的原则,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税款,无论适用修订前还是修订后的《征管法》,均不得向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加收滞纳金。
七、寻找税务机关责任,达成和解
1.税收和解
【案例8】
2010年10月,东方贸易有限公司因为税负率偏低,出现税收预警。某税务局对该公司进行纳税评估并提出评估处理建议,要求该公司补缴税款。因与税务机关的评估补税建议存在较大分歧,东方公司没有按照税务人员的要求补缴税款,而是递交了对评估补税建议的陈述说明材料。在等待结果期间,税务机关未下达任何文书,未预先通知该公司就于2010年12月10日收缴了该公司的金税卡、发票,并停止发售该公司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影响了该公司的正常经营。
问题:该案例中税务机关停止发售该公司发票是否合法呢?
【法理分析】
征管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本法规定的税收违法行为,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税务机关可以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
该企业只是跟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意见有分歧,还在解释说明阶段,是否有税收违法行为,最后结果还不确定,税务机关就停了纳税人的发票,显然不合法。
在处理一些涉税危机事件时,应多运用税收和解方式。通过税务听证、复议的手段达到和解的目的,对纳税人、税务机关双方都有利。对于因部分事实难以查清、双方证据都不具有明显优势的情况,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双方经过协商沟通,解决争议,有利于增强征纳双方的理解度和信任度,实现税收的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由于税收制度不够完善、政策理解的偏差以及自由裁量权等因素的存在,使的税收行政执法中难免出现争议,争议的解决单纯依靠听证、复议、诉讼手段不仅加大了税务行政成本,也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税收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在税务行政争议中引入协调与和解制度,有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
2.税收调解
我国目前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能否有效预防和妥善化解行政争议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预防和化解涉税争议,共建和谐税收、和谐社会,《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用专门章节规范了“税务行政复议和解与调解”制度。税务总局在《关于全面加强税务行政复议工作的意见》(国税发〔2007〕28号)中指出,调解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各级复议机关要增强运用调解手段解决行政争议的意识,将调解贯穿于行政复议的全过程。各地税务机关也在积极探索和解与调解的具体办法,例如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印发了《预防化解税务行政争议实施办法》(鲁地税发[2009]56号)。
建设和谐税收的大环境,为有效解决涉税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下面这个案例就是通过调解解决的,尽管最终还不太理想,但是毕竟双方都做了让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案例9】
关于我公司异地车间是否缴纳增值税问题的请示
东方市国税局:
我公司是东方市XX铸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注册地在A区,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会计核算管理,企业管理机构等都在A区,经营范围:加工销售铸铁、铸钢以及有色合金铸件,各项税收都在A区缴纳。2008年5月,因行政区划调整,我公司的半成品加工车间划归到B区管辖。我公司的生产流程是先将铸造原料从A区公司移送至划归为B区的车间,该车间溶铸加工成半成品后再移送至A区公司进行二次加工,然后由A区公司对外销售,划归到B区的半成品加工车间不对外销售,不提供任何有偿服务。现在B区国税局要求该车间移送至A区的半成品,按照视同销售的规定在B区缴纳增值税。
因行政区划的调整,使我公司的车间划归到异地,要求我们在异地纳税,对此,我们不能理解,今请示市国税局,盼给予答复。
下面我们通过该公司的陈述再来看税企双方各自的理由及市国税局的调解决定。在此,我不对该调解做评论,大家自己体会。
附件:关于我公司异地车间是否缴纳增值税问题的看法
我公司经营注册地在A区,因行政区划调整,A区公司的半成品加工车间现划归到B区管辖,B区国税局要求该车间移送至A区的半成品,按照视同销售的规定在B区缴纳增值税。对此,我公司提出如下看法。
(一)B区车间移送货物不符合视同销售的条件。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视同销售货物的行为: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针对《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国税发[1998]137号《关于企业所属机构间移送货物征收增值税问题的通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第(三)项所称的用于销售,是指受货机构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经营行为:
1.向购货方开具发票;
2.向购货方收取货款。受货机构的货物移送行为有上述两项情形之一的,应当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增值税;未发生上述两项情形的,则应由总机构统一缴纳增值税。如果受货机构只就部分货物向购买方开具发票或收取货款,则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计算并分别向总机构所在地或分支机构所在地缴纳税款。”我公司的B区车间移送货物至A区是进行二次加工,不是直接用于销售,而且A区公司一直是我们的统一核算管理机构,统一在A区交税合理合法。
(二)在B区交税不符合税收的便利原则。
《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根据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成本的原则,确定税款征收的方式。我公司核算管理地在A区,只是因为行政区划调整,将我公司的半成品车间回归到了B区,如果要求我们舍近求远去B区交税,违背了征税的基本原则,也不利于我们在A区进行统一会计核算。
东方市xx铸造有限公司
xx年x
八、寻求法律救济,合法维权
税收法律救济权,是纳税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之一,指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决定,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国家赔偿等权利。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全面加强税务行政复议工作的意见》(国税发[2007]28号)中强调,要正确认识行政复议对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救济作用,自觉接受监督。向纳税人广泛宣传行政复议的法律规定及其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的优势,引导纳税人通过行政复议渠道解决行政争议,营造依法解决行政争议的良好社会氛围。可见,寻求法律救济,是解决争议,化解涉税危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
下面来看一个通过法律救济维护纳税人保密权的案例。
【案例10】
纳税人依法请求保密权
基本案情:某税务稽查局王某,在对A软件设计有限公司进行税务检查时,因工作需要调阅了该公司的纳税资料,发现该公司的核心技术资料,正是其朋友所在的B电脑网络有限公司所急需的技术资料,于是就将A软件设计有限公司的技术资料复印了一套给朋友,王某的这一做法给A公司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A软件设计有限公司发现此问题后,认为税务干部王某的行为,侵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决定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企业的保密权。
【法理分析】
王某作为税务检查人员,在税收执法过程中有责任对A软件设计有限公司的核心技术资料保密,王某将自己所知道的A公司的技术秘密告知了其朋友,给A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了损害,违反了纳税人请求保密权的有关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2009年第1号)规定,税务机关依法为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密,主要包括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和主要投资人以及经营者不愿公开的个人事项。
《税收征管法》第八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请求保密权具有法律强制性,它既是法律赋予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纳税人具有请求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自己保守秘密的权利,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果因自己的粗心大意或其他原因,泄露了纳税人的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给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或个人名誉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纳税人请求保密权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依靠法律的保护。通过国家颁布的保密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二是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税务机关要建立起内部的为纳税人保密的制度,对纳税人资料管理实行保密等级制,并建立保密档案的等级提取制度。
王某因为泄露了A软件设计有限公司的生产技术秘密,使A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并因此蒙受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依法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案例11】
合法权益受损可以申请赔偿
基本案情:某市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中型食品生产企业。2009年11月25日,市稽查局在对该公司的税务检查尚未结束时,以该公司有重大偷税嫌疑为由,通知银行冻结了该公司为准备春节供应而采购原料的30万元存款。检查至2010年1月10日结束,稽查局查补该公司税款5.6万元,从冻结的存款中扣缴查补的税款后,才予以解冻。该公司无法如期采购原料安排春节食品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对此,公司经理认为稽查局在检查尚未完结的情况下,冻结银行存款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求对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申请赔偿。
焦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给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否应予以赔偿,如何申请赔偿?
【法理分析】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可以按照本法规定的批准权限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者强制执行措施。”根据该条规定,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前提是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该公司在稽查局进行税务检查期间并没有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也没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因此,稽查局对其采取的税收保全措施是违反《税收征管法》的。
《税收征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税务机关滥用职权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或者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不当,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稽查局违法冻结银行存款47天,致使该公司无法按期进行原材料采购,影响了正常生产,给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稽查局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该公司可以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申请赔偿。
《国家赔偿法》第九条规定:“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根据上述规定,该公司应当先向税务机关单独提出赔偿请求,也可以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一并提出赔偿请求。如果采取单独提出方式,可以直接向市稽查局提出赔偿请求。如果稽查局不予赔偿,或赔偿金额发生争议使公司不能接受,该公司可以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或在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赔偿的诉讼请求。如果采取一并提出方式,该公司可以在对稽查局的税收保全措施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
第二章 涉税危机的预防
涉税危机事件的成因多种多样:有纳税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税务机关的原因,有政策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不管何种原因形成的涉税问题,除了发生危机时,及时应对处理,还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做好涉税危机的预防工作。
(一)平时加强税收政策的培训、学习、提高政策应用水平。面对税务人员的疑问,要立即想到可能
导致的后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打消税务人员的怀疑。在理论和实践中掌握涉税危机处理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二)树立涉税危机意识,做好应急准备,防患于未然。企业可以参照《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税务风险特征和已有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比如,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要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三)做好税务自查,识别税务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定期自查或者委托中介机构检查,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
(四)了解税款征收、管理及评估、税务稽查等流程,找准化解危机的突破口。
第二篇:物业管理企业主要涉税
物业管理企业主要涉税问题集中在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上,下面分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税务机关在稽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营业税涉税问题
(一)未按规定结转营业收入
全部或部分营业收入、应税代收款项计入“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往来科目,不结转“营业收入”,少缴营业税。
案例1:某物业管理公司替业主北京某某大厦代收餐费、车位费、租线费、电话占线费2848702.25元(其中2000年1月至12月代收2271986.25元,2001年1月至12月代收576716元),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未缴纳营业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及第五条:“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的规定,造成少缴营业税142435.11元。(备注:价外费用未作计税依据
物业管理公司向其他公司收取的手续费、基金、集资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作为计税依据申报缴纳营业税。属于价外费用的内容,应并入营业税纳税范围。即:代收款项)
案例2:检查人员在对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实施税务检查时,发现该单位一直以来,将预收的物业综合管理费记入“预收账款”科目,未及时计算缴纳营业税。截止2002年9月,该帐户贷方余额为794947.08元。该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以下简称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第五条“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和第九条”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证的当天”的规定,造成少缴纳营业税39747.35元,城建税2782.31元,教育费附加1192.42元。
案例3:经检查发现,(1)某物业管理公司分别于2001年3月6日、7日收取某物业管理中心物业管理费收入49017.61元和7736.24元,计入“应收帐款”科目,未计营业收入,未申报缴纳营业税。(2)该单位2001年5月17日收取房屋出租收入20000元,计入“应收帐款”科目,未计应税收入,未申报缴纳营业税。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第四条“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按照营业税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第九条“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及营业税税目税率表规定“服务业”税率为5%。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第二条:“凡缴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义务人。”《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第二条:“凡缴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规定缴纳教育费附加。”鉴于以上规定,造成应缴未缴营业税3837.69元,及城建税268.64元和教育费附加115.13元。
(二)收入直接冲减支出类科目
物业管理公司取得应税收入全部或部分冲减有关成本、费用、支出类科目,逃避纳税。
案例4:某物业公司2000年和2001年支付给供电局的公共区域的电费分别为1144773.28元和1405543.3元,冲减了物业管理费收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以下简称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和国税发[1998]21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规定:“物业管理企业代有关部门收取水费、电费、燃(煤)气费、维修基金、房租的行为,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中的‘代理’业务,因此,对物业管理企业代有关部门收取水费、电费、燃(煤)气费、维修基金、房租不计征营业税,对其从事此项代理业务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当征收营业税。”造成少缴纳营业税127515.83元。2.特殊问题
(一)价外费用未作计税依据
物业管理公司向其他公司收取的手续费、基金、集资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不作为计税依据申报缴纳营业税。
(二)应税收入直接转入税后所得
物业管理公司取得应税收入转移到“营业外收入”科目,逃避纳税。
案例5:北京某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收取物业管理费的同时,另按物业管理费5.5%收取业主税金,2000年收取业主税费合计15313.74元,2001年收取业主税费合计20051.4元。该企业2000年7月和9月分别收取代理业务劳务费319.84元和4526.46元,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2001年6月代收款项手续费共计28208.11元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以上各项均未按规定缴纳营业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第四条:“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按照营业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第五条:“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第九条:“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的规定,并根据营业税税目税率表“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依照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的规定,该企业应按照规定缴纳营业税共计3409.96元。
(三)暂收款项未申报缴纳营业税
物业管理公司暂收其他单位的款项,如:物业产权人、使用人入住时或入住后准备装修时,企业向其收取的可能因装修而发生的损毁修复、安全等方面的保证金,不计入“营业收入”,少缴营业税。
(四)从“应交税金”推算营业收入与记载“营业收入”不符
按“应交税金”科目记载应交营业税推算营业收入,与记载的“营业收入”不符。
(五)房屋销售收入未缴营业税
房地产开发公司下属物业部自行进行物业管理,或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完毕后翻牌成立物业管理公司,销售房屋时,不按规定缴纳营业税。
物业管理行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为:
根据京地税营「1997」386号《关于物业管理服务业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物业管理单位代有关部门收取的暖气费、水费、电费、燃(煤)气费、有限电视费、维修基金、房租的行为,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中的”代理行为”,因此对物业管理单位代有关部门收取的暖气费、水费、电费、燃(煤)气费、有限电视费、维修基金、房租不计征营业税,对其从事此项业务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当征收营业税。对其从事物业管理服务取得的其他全部收入(含规定收费标准基础外各种加收金额),应按照服务业税目5%税率计算征收营业税。
物业管理企业代收费用的相关规定:
根据京地税营「2000」59号《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 1.对物业管理企业不征营业税的代收基金,系指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建住房[1998]213号)中规定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2.对物业管理企业代收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凭其持有的北京市财政局统一监制《北京市住宅维修基金专用发票》或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含所属分中心)为其出据的《住房维修基金交存书》上注明的实际发生额认定。3.对物业管理企业不征收营业税的代收房租,凭其与代收房租委托方实际房租转交结算发生额认定。
4.对物业管理企业超出上述认定范围的代收款项,一律视同其相关业务收入或价外收入,照章征收营业税。
5.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管理服务取得收入后,必须向付款方开具由地方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服务业专用发票。
二、个人所得税涉税问题 1.常见问题
(一)劳务报酬不申报纳税或按工资薪金申报纳税
未签订劳务合同的临时工作人员的劳务报酬,为物业管理公司提供非有形商品推销、代理等服务活动取得的佣金,物业管理公司以工资、薪金形式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而不是按劳务报酬的税率代扣代缴税款。
案例6:某物业公司2001年支付给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报酬,金额为18720元,是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税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应按劳务报酬所得税目补缴个人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第一条、第二条第四款、第三条第四款、第六条第四款、国税发[2003]47号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补缴个人所得税1584元。
(二)不全额申报纳税
按月发放的工资、补助、奖金、过节费等不是全部并入工资、薪金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是计入“其他应付款”等往来科目,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2.特殊问题
(一)出差补助未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发放股利、实物等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三、企业所得税涉税问题 1.常见问题
(一)不应扣除的费用计入成本、费用类科目,少缴企业所得税
例7:某物业管理公司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支付管理人员误餐补贴73656元计入“管理费用”,未计入工资总额,根据《北京市地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误餐补贴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之规定,应补缴企业所得税24306.48元。
(二)未结转营业收入,少缴企业所得税
全部或部分营业收入、应税代收款项计入“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往来科目,不结转“营业收入”,少缴企业所得税。2.特殊问题
(一)以收抵支,逃避缴纳企业所得税
物业管理企业取得的租赁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国家补贴收入、资产的盘盈、财产及现金的溢余等,以收抵支或收入不入账,逃避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重复列支成本、费用
在成本、费用中预提某项尚未发生的支出,当某项支出发生时又列入成本、费用科目,造成重复列支,少缴企业所得税。
四、房产税涉税问题 1.常见问题
(一)企业拥有已竣工的房产产权,未记入“固定资产”科目,未按规定缴纳房产税
(二)企业拥有未竣工但已达到使用状态的房产产权,并已开始投入使用,未按规定缴纳房产税 2.特殊问题
企业代理业主经营出租业务,代收租金,未按规定代扣代缴房产税,营业税,印花税等相关税金。
第三篇:企业涉税自查报告
企业涉税自查报告
关联企业间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申报纳税时不做调整。
企业涉税自查报告
自查期间,各企业应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自查。自查工作应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全部税种。其中,四个主要税种的自查内容和要点如下:
一、增值税
(一)进项税额
1.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开票单位与收款单位不一致或票面所记载货物与实际入库货物不一致的发票用于抵扣。
2.用于抵扣进项的运费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与购进和销售货物无关的运费申报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购进固定资产发生的运费或销售免纳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发生的运费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发票和国际货物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开票方与承运方不一致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项目填写不齐全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等情况。
3.是否存在未按规定开具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具体包括:向经销农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收购农产品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扩大农产品范围,把非免税农产品(如方木、枕木、道木、锯材等)开具成免税农产品(如原木);虚开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虚开数量、单价,抵扣税款)。
4.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废旧物资发票是否真实合法。
5.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海关完税凭证是否真实合法。
6.是否存在购进固定资产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
7.是否存在购进材料、电、汽等货物用于在建工程、集体福利等非应税项目等未按规定转出进项税额的情况。
8.发生退货或取得折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9.用于非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非正常损失的货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10.是否存在将返利挂入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等往来账或冲减营业费用,而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况。
(二)销项税额
1.销售收入是否完整及时入账:是否存在以货易货交易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以货抵债收入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产品不开发票,取得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收入长期挂账不转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将收取的销售款项,先支付费用(如购货方的回扣、推销奖、营业费用、委托代销商品的手续费等),再将余款入账作收入的情况。
2.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的情况: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如用于内设的食堂、宾馆、医院、托儿所、学校、俱乐部、家属社区等部门,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分配、无偿捐助等,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
3.是否存在开具不符合规定的红字发票冲减应税收入的情况:发生销货退回、销售折扣或折让,开具的红字发票和账务处理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4.是否存在购进的材料、水、电、汽等货物用于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的情况:收取外单位或个人水、电、汽等费用,不计、少计收入或冲减费用;将外购的材料改变用途,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等未按视同销售的规定计税。
5.向购货方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例如手续费、补贴、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运输装卸费等等)是否按规定纳税。
6.设有两个以上的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到其他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用于销售,是否作销售处理。
7.对逾期未收回的包装物押金是否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
8.是否有应缴纳增值税项目的业务按营业税缴纳。
9.增值税混合销售行为是否依法纳税:对增值税税法规定应视同销售征税的行为是否按规定纳税;从事货物运输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发生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所售货物的混合销售行为,是否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10.兼营的非应税劳务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对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是否按增值税的规定一并缴纳增值税。
11.按照增值税税法规定应征收增值税的代购货物、代理进口货物的行为,是否缴纳了增值税。
12.免税货物是否依法核算:增值税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的货物或应税劳务,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有无擅自扩大免税范围的问题;军队、军工系统的增值税纳税人,其免税的企业、货物和劳务范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福利、校办企业其免税的企业、货物和劳务范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兼营免税项目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免税额、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计算是否准确?
二、营业税
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一)营业收入是否完整及时入账
1.现金收入不按规定入账。
2.不给客户开具发票,相应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
3.收入长期挂账不转收入。
4.向客户收取的价外收费未依法纳税。
5.以劳务、资产抵债未并入收入记账。
6.不按《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时间确认收入,递延纳税义务。
(二)关联企业间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申报纳税时不做调整。
(三)按税法规定负有营业税扣缴义务而未依法履行扣缴税款。
(四)兼营不同税率的业务时,高税率业务适用低税率。
三、企业所得税
自查各项应税收入是否全部按税法规定缴税,各项成本费用是否按照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规定税前列支。具体自查项目应至少涵盖以下问题:
(一)收入方面
1.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是否并入应纳税所得额。
2.企业从境外被投资企业取得的所得是否未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税。
3.持有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份(限售股),在解禁之后出售股份取得的收入是否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4.企业取得的各种收入是否存在未按所得税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计税的问题。
5.是否存在利用往来账户延迟实现应税收入或调整企业利润。
6.取得非货币性资产收入或权益是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7.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作纳税调整。
8.是否存在各种减免流转税及各项补贴、收到政府奖励,未按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9.是否存在接受捐赠的货币及非货币资产,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10.是否存在企业分回的投资收益,未按地区差补缴企业所得税。
(二)成本费用方面
1.是否存在利用虚开发票或虚列人工费等虚增成本。
2.是否存在使用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发票及凭证,列支成本费用。
3.是否存在将资本性支出一次计入成本费用:在成本费用中一次性列支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物品未作纳税调整;达到无形资产标准的管理系统软件,在营业费用中一次性列支,未进行纳税调整。
4.内资企业的工资费用是否按计税工资的标准计算扣除;是否存在工效挂钩的工资基数不报税务机关备案确认,提取数大于实发数。
5.是否存在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6.是否存在计提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职工住房公积金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是否存在计提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年金等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7.是否存在擅自改变成本计价方法,调节利润。
8.是否存在超标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计提折旧时固定资产残值率低于税法规定的残值率或电子类设备折旧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未进行纳税调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部分,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9.是否存在超标准列支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和广告费。
10.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技术开发费用的列支范围,享受税收优惠。
11.专项基金是否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
12.是否存在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进行税前扣除。
13.是否存在扩大计提范围,多计提不符合规定的准备金,未进行纳税调整。
14.是否存在从非金融机构借款利息支出超过按照金融机构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未进行纳税调整。
15.企业从关联方借款金额超过注册资金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是否在税前扣除。
16.是否存在已作损失处理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收回的,未作纳税调整;是否存在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有补偿的部分,未作纳税调整。
17.是否存在开办费摊销期限与税法不一致的,未进行纳税调整。
18.是否存在不符合条件或超过标准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未进行纳税调整。
19.是否存在支付给总机构的管理费无批复文件,或不按批准的比例和数额扣除,或提取后不上交的,未进行纳税调整。
20.是否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视同经营性租赁,多摊费用,未作纳税调整。
(三)关联交易方面
是否存在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未作纳税调整。
四、个人所得税
自查企业以各种形式向职工发放的工薪收入是否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重点自查项目如下:
(一)为职工建立的年金;
(二)为职工购买的各种商业保险;
(三)超标准为职工支付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四)超标准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五)以报销发票形式向职工支付的各种个人收入;
(六)车改补贴、通信补贴。如果所在省制定了免税补贴标准(税前扣除标准)的,在标准限额内的部分可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在标准外以发票方式为职工报销费用的,计入当月个人收入征税;未明确税前扣除标准的,应合理确定补贴中因私用形成的个人收入部分,扣缴个人所得税;
(七)为职工所有的房产支付的暖气费、物业费;
(八)股票期权收入。实行员工股票期权计划的,员工在行权时获得的差价收益,是否按工薪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九)以非货币形式发放的个人收入是否扣缴个人所得税。
企业涉税自查报告
我公司与20xx年4 月12 日至20xx年5月10日对公司20xx 年1 月—20xx 年12 月的帐务进行了自查,现将清查的情况汇报如下,由于时间仓促,汇报的内容难免有些问题或有所遗漏,如有不妥,请理解和指正,谢谢!
纳税人名称:
税务登记号:
纳税人识别号:
经济类型:
法人代表:
检查时限 20xx 年1 月—XX 年12 月
一、企业基本情况:
我公司系私营企业,经营地址:主营:注册资金: 人。法人代表:,在册职工工资总额。20xx年实现营业收入
20xx 经营性亏损元。
二、流转税(地税):
1.主营业务收入:我公司20xx 年1 月—20xx 年12 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元。
2.营业税:我公司20xx 年1 月—20xx 年12 月应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元,已缴纳多少元,应补缴多少元。
3、城市维护建设税:我公司20xx 年1 月—20xx 年12 月应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元,已缴纳多少元,应补缴多少元。
4、教育费附加:我公司20xx 年1 月—20xx 年12 月应缴纳教育费附加元,已缴纳多少元,应补缴多少元。
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我公司20xx 年1 月—20xx 年12 月 年应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多少元,已缴纳多少元,应补缴多少元。
6、防洪保安资金:我公司20xx 年1 月—20xx 年12 月应缴防洪保安资金多少元,已缴纳多少元,应补缴多少元。
7、地方教育附加费:我公司20xx 年1 月—20xx 年12 月应缴多少元,已缴纳多少元,应补缴多少元。
三、地方各税部分:
1.个人所得税:我公司法人代表20xx -20xx 工资收入元,我公司20xx -20xx 个人工资收入未达到个人所得税纳税标准,无个人所得税。
2.土地使用税:我公司20xx -20xx 应税土地面积10000平方米,应纳土地使用税2万元,已缴纳。
3.房产税:我公司20xx -20xx 应税房产原值1000万元,应纳房产税万元,已缴纳。
4.车船税:我公司拥有乘用车 辆,应缴纳车船税 元,已缴纳;商用车辆,其中客车辆,应缴纳车船税 元,已缴纳;货车辆,应缴纳车船税 元,已缴纳。
5.印花税:我公司20xx-20xx 主营业务收入元,按%税率应缴纳印花税元。帐本4 本,每本5 元贴花,共计元。合计应缴纳印花税元。
四、规费、基金部分:
1、我公司20xx -20xx 为职工150 人缴纳了社会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其他人员未在我公司缴纳,原因系这批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仍由以前的工作单位代缴,关系未转入我公司。
2、我公司20xx -20xx 交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元。
五、发票使用情况:
20xx-20xx 我公司开具了**发票,多少张,金额多少,已全部记帐作收入。
以上自查,请**税务局审核,因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请多批评指导。
企业涉税自查报告
xxxx年6月29日贵局召开了税收专项检查动员大会,会后我们根据大检查安排意见对我单位XX年至XX年1至5月底以前的纳税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概况
实收资本xxxx,公司下设工程部、财务部、销售部、办公室等职能科室。目实现销售收入xxxxxx元。
二、自查情况
根据贵局大检查安排意见,我们重点对本企业XX年至XX年5月底以前的纳税情况进行了自查,自查结果为:
1.营业税检查情况:截止XX年5月底,本企业少缴营业税:...元;城建税:...元;教育费附加:..元;土地增值税:...元;水利基金:2...元;少缴税的主要原因是:XX年6月公司竞拍土地亩,当时的成交价为每亩地500万元,原计划土地拿到后能尽快开工建设,加快资金回笼,但由于在拆迁过程中个别住户设置障碍,以至于拖到现在无法拆迁,加之大部分住户的安置补偿、过渡费等费用使企业资金周转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因此造成了税款的拖欠。
2.代扣税检查情况
根据税务局要求,我们对建筑企业的税收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监督,并积极进行了代扣代缴,尽管如此目前还有一些问题:
①由于工程未决算,目前已付工程款...元,工程款暂未代扣税金。②其他由于正在办理外派证,已付...元,暂未代扣税金。
经过自查,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除积极补交税款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学习税收知识,改正错误,遵纪守法,照章纳税,为国家富强,企业发展尽我们应尽的义务。
第四篇:《会计核算与涉税处理技巧》学习心得
《会计核算与涉税处理技巧》学习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名师讲座”这门课,感受颇深!让我了解了平时接触不多的自然科学类知识,更弥补了我在自然科学类这一领域的空白。《会计核算与涉税处理技巧》使我懂得了很多之前不曾了解的知识,里面讲到的都是跟工作上息息相关的要点,我就挑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主题谈谈自己的心得。即如何从利润表看企业会计核算与税收的关系,在会计实际操作时,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时常存在差异。其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目的不同。企业会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为了达到财务会计的目的,即尽量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它是根据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和收入实现原则来确定利润总额。而应纳税所得额则是实现税收的目的,即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确定企 业应缴纳所得税,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显然,税前会计利润的计算严格地受财务会计报告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的限制,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则受国家税法的约束。两者产生的差异一般可以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类。前者是某些项目在一种计算中适宜于包括在内,但在另一种计算中却要求除外。例如,某些捐赠支出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允许扣除,但在计算税前会计利润时则可以扣除。且这种差异在以后会计期间不能转回,因此称为永久性差异。后者是某些项目在计算确定某种金额时,包括在不同时期的计算之中。例如,会计政策规定,当产品或劳务已经提供,且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即可将其收入计入会计收益,但税法
则可能准许在收回现金后才计入。计入税前会计利润和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中的这些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最终是一致的,但是计入的时期却不一致。这种发生于本期,但能够在以后的一个会计期间或若干个会计期间转回的差异称为时间性差异。最后老师讲到收入造假和会计核算与税收的关系时举例说到刘晓庆逃税事件,非常值得大家引以为鉴......因此,我们更加要好学学习,在业余时间多补充现在所不足的学科知识。
第五篇:高新技术企业涉税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涉税管理
【普金网-财税学堂】
根据现行税法,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有四类:
一是企业所得税低税率优惠,企业所得税税率可由原来的25%降为15%; 二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研发费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三是企业所得税减免税优惠,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四是对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各级政府部门授予荣誉称号并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对所获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可以享受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的上述税收优惠。但是,有很多企业在取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由于不注意加强后续的涉税管理,影响了企业对当期税收优惠的享受,甚至影响到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复审。从实践上看,高新技术企业在后续涉税管理中应该注意很多具体问题。
一、正确理解高新资格有效期和税收优惠资格有效期。
例如,某公司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获取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上显示的发证时间为2010年12月16日。那么,该公司的高新资格有效期为自颁发证书之日起的3年,即2010年12月16日~2013年12月15日。而该企业的税收优惠资格有效期为自认定当年起的3年,即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也就是说,该公司在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15日期间,是没有资格享受高新企业税收优惠的。
按照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资格期满后,如果要继续申请高新资格,应在资格期满前3个月内提出复审申请。比如上述公司的高新资格到期日为2013年12月15日,其应在2013年9月15日后提出复审申请。在复审期间,该企业的税收优惠资格有效期实际上已过期,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期间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号),高新技术企业应在资格期满前3个月内提出复审申请,在通过复审之前,在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有效期内,其当年企业所得税可暂按15%的税率预缴。
二、准确计算企业职工总人数和科技人员人数。
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税收优惠的条件之一为:企业大专以上科技人员人数最低占总职工人数的30%。企业遇到常见问题是,职工总数是否包含劳务派遣人员?《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第一条规定,企业因雇用季节工、临时工、实习生、返聘离退休人员以及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区分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并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对此文件的解读中明确指出,企业雇佣季节工、临时工、实习生、返聘离退休人员以及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也属于企业任职或者受雇员工范畴。所以,在计算企业职工总人数时,暂未有文件明确必须有累计工作时间,即不能以劳务派遣等方式规避减少企业职工总人数这个分母指标。但是要注意,在确定企业科技人员这个分子指标时,要关注全年累计工作时间问题,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企业科技人员是指在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和其他技术活动的,累计实际工作时间在183天以上的人员。
三、分清技术合同性质。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技术转让年所得在500万元以下的,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需要提醒的是,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的只是技术转让收入,其有别于技术开发收入,二者性质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规定,技术合同分为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四类性质。企业要享受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必须将合同送到省科技局或商务部门进行合同性质认定,并由其出具合同性质认定证明。因此,企业在签技术合同时,应区别不同的行为签订不同的合同,并采用不同的合同模板形式。
四、注意可以叠加享受的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法既有针对一般企业普遍适用的税收优惠,也有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企业应注意判断这些优惠是否可以叠加享受。比如,高新技术企业在企业所得税上可以享受15%的低税率优惠,一般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这两种税收优惠高新企业能同时享受吗?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9号)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39号)第三条所称不得叠加享受,且一经选择,不得改变的税收优惠情形,限于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与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规定的定期减免税和减低税率类的税收优惠。因此,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不属于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与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规定的定期减免税和减低税率类的税收优惠,可以与高新技术企业15%的优惠税率同时享受。
五、高新企业享受优惠税率需要到税务机关备案。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9〕255号)规定,除企业所得税过渡类优惠政策、执行企业所得税法后继续保留执行的原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民族自治地方企业减免税优惠政策,以及国务院另行规定实行审批管理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外,其他各类企业所得税优惠,均实行备案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对高新企业享受优惠税率,各地税务机关都有专门的备案管理办法,对备案期限、备案需要报送的资料和管理程序都有详细的规定等。一般来说,备案时企业应该报送以下资料:《企业所得税涉税事项备案单》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备案报告表》、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复印件)、企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说明、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说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