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2013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的致辞
在2013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的致辞
韩启德
(2013年9月24日)
各位院士专家,同志们:
今天,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2013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回顾一年多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取得的积极进展,我们既为取得的扎实成效感到高兴,也更加感受到肩负的责任。郑哲敏、张海鹏、杜祥琬三位院士专家莅临今天的大会,并亲自为同学们作专题报告,我代表主办单位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
这里,我想讲三点看法。
第一,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既是对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更是科技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崇高追求。理想信念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既决定着个人成长的方向,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提出并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更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强国”,我们的前辈科学家始终追随着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不懈努力、做出了卓越成就。我们要坚信中国梦能够实现,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使命感和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融合起来,做爱国的公民、敬业的学者、诚信的同行、友善的专家,通过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大胆创新,把我国早日建设为科技强国,以实干为理想筑基,用科技为梦想插翅,用一个一个“科技梦”助力“中国梦”。
第二,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文化。我们一直所强调的科学道德,不仅是科学规范的问题,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自始至终都是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是为了别的。求真之心重一分,则名利之心轻一分!只有秉承科学精神,才能真正尊重事实、崇尚理性、追求创新,才能逐渐形成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非凡的品格,理性地面对未来、思考人生和社会。著名学者黄侃曾言,“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在我国,弘扬科学精神和培育科学文化的任务长期而艰巨,但只要我们恪守治学之责、为学之道,一点一滴,坚持做下来,科学道德和学风就能得到切实改善,中国的科技事业就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
第三,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自律、从迈向学术
生涯的第一步抓起。在树立科学道德的过程中,自律的作用比他律更重要、更有效、更持久,这对于刚刚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尤为重要。爱因斯坦曾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说:“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只有具备高水准的科学道德修养才能够使人们在运用科学知识时真正懂得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陶行知曾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更要特别注重培养内在的道德需要,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努力从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觉,把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良心、义务、荣誉、节操和幸福所在,内化为创新求索的力量源泉。
最后,我谈三点期望,与大家共勉。第一,希望大家多一些追求。在科研活动中,自始至终执着坚持对真理的信仰,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不为艰难险阻所惧,执着探索、勇攀高峰;不为个人得失所困,团结协作、淡泊名利;不为自利享乐所惑,服务社会、忘我献身,以我松柏性、求得雪中青!第二,希望大家多一点思考。任鸿隽说过:“学子暖姝,思想锢蔽,乃为科学前途之大患。”要真正开启“求智”之门,养成独立深入看问题、想办法的习惯,学会深入调查研究,具备“去伪存真”的能力,“慎思明辨敏于行”;要在掌握他人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以质疑和批评的眼光,深刻分析、深入思考,从科学发展规律和自身实际中找出方向,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想。第三,希望大家多一分坚守。李白有诗云,“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既然我们选择了人类最崇高的事业作为终身职业,就一定要有一份担当。科学研究是阳光下最纯净的事业,有其特殊的研究和行为规范,更有其特殊的精神气质,我们心里必须要有一份坚守。我想借用林肯的一句话,与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勉,“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我相信,大家一心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把中国梦作为人生目标的“靶心”,围绕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一定能形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预祝本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调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李安安
第二篇:我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听取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我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听取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
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10月13日下午,我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主办的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聆听了师昌绪院士、袁隆平院士和杨乐院士三位科学大师所作的主题报告。我校党委副书记、研工部、研究生院、各学院辅导员及学生共?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本场报告会由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林蕙青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首先致辞,他指出科研诚信和良好学风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欲修学先立身,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将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一项使命和长期任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在《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主题报告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带领青年学子们思考“人活在世上,怎样才快乐”。师老认为工作使人快乐,人生观决定人生,人格造就伟大科学家,而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这里的人格就是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此外,师老还告诫年轻人应该立强国之志,实事求是地做学问,坚持勤劳、勇敢、节俭的优良传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做了以“发展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
全”为主题的报告。在报告中,袁隆平院士给青年学子们介绍了什么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目前的应用情况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同时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体会。最后为大家指出乐成功的八字秘诀—勤劳、汗水、灵感、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在《培育优良学风,做好博士论文》主题报告中指出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强调了研究生阶段是决定人才水平的关键。报告中,杨乐院士还就研究生阶段的两大主要任务、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以及教育界、学术界的现况与青年学子们进行了交流。
我校师生认真聆听了报告会,对我国当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决心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理念,推进我国科学术学界更上一层楼。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要向三位科学家学习,立强国之志,实事求是,学出真本事,坚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极推动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的建设。
第三篇:我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听取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我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听取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10月13日下午,我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主办的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聆听了师昌绪院士、袁隆平院士和杨乐院士三位科学大师所作的主题报告。我校党委副书记、研工部、研究生院、各学院辅导员及学生共?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本场报告会由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林蕙青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首先致辞,他指出科研诚信和良好学风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欲修学先立身,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将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一项使命和长期任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在《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主题报告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带领青年学子们思考“人活在世上,怎样才快乐”。师老认为工作使人快乐,人生观决定人生,人格造就伟大科学家,而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这里的人格就是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此外,师老还告诫年轻人应该立强国之志,实事求是地做学问,坚持勤劳、勇敢、节俭的优良传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做了以“发展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题的报告。在报告中,袁隆平院士给青年学子们介绍了什么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目前的应用情况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同时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体会。最后为大家指出乐成功的八字秘诀—勤劳、汗水、灵感、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在《培育优良学风,做好博士论文》主题报告中指出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强调了研究生阶段是决定人才水平的关键。报告中,杨乐院士还就研究生阶段的两大主要任务、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以及教育界、学术界的现况与青年学子们进行了交流。
我校师生认真聆听了报告会,对我国当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决心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理念,推进我国科学术学界更上一层楼。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要向三位科学家学习,立强国之志,实事求是,学出真本事,坚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极推动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的建设。
第四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心得
2018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观后感
10月15日下午,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我在 楼,通过视频形式实时观看学习了《2018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报告会主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分别邀请了中船重工719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等三名院士作了报告。三名院士分别结合他们自身科研工作经历,向广大师生和科技工作者深入地介绍了什么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给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在校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示范课。观看过后,三名院士深入浅出的报告让我感慨很深。
一是我国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优良品格令人敬佩。黄旭华院是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自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开始,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出于保密工作的需要,直到1986年近30年间从未回过老家探望双亲,其间经历父亲去世。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他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黄旭华院士所作的报告《使命、责任与担当》中,他详细地叙述了我国核潜艇事业如果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在面临外国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核潜艇工作者如何一步步地克服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步步地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30年的隐姓埋名,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甚至连父亲的葬礼也没能参加,换来的是我国的核潜艇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先进,不断发展壮大的事业,为我国国防事业、科研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中付出的汗水、努力与艰辛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那种“此生没有虚度”的人生评述和“此生属于祖国、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的人生感悟,正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爱国奋斗精神和责任担当的集中体现。二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施一公院士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08年,因为祖国对自己的召唤,他放弃了在海外经过十几年打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和优良的待遇。放弃了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占据一个楼层的500平方米的实验室、每年可有丰厚的科研经费和不菲的年薪收入。远隔重洋回到祖国。在施一公院士所作的报告《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中,他结合自己求学、科研和工作的经历,详细阐述了学术品味、学术道德、学术道路的深刻内涵。有一次,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自认为发现了一个生物物理学中重大理论突破,激动地向学生们演示。施一公当场敏锐地指出导师在一个演算上的错误。从此,导师对他刮目相看。毕业时,导师公开宣布“施一公是我最出色的学生”。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要想做出优秀的科研成绩和成果,必须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要有独立人格,不可触碰学术道德底线。科学研究是让人牵肠挂肚、茶饭不思、情有独钟的美好事业,要坚持走下去,从日复一日的重复、无路可走的焦灼,到柳暗花明、灵光乍现的起伏中体会从事科研的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做学问必须诚实,这是基本的学术道德;做人也要诚实,但更重要的是正直”,施一公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相信和他正直的人品和诚实的学术道德是分不开的。
三是良好的学术风气是我国科研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怀进鹏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互联网软件技术与系统研究,先后担任国家“十五”863计划计算机主题和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为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战略规划、实施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长,牵头完成了6册标准化指南和9份研究报告,共同组织了8项国家标准、25项国家标准草案的制定,两次获得国家信息化突出贡献奖。在怀进鹏院士作的报告《弘扬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汇聚科技强国建设磅礴力量》中,他生动讲述了中国科学家明德楷模的感人故事,阐释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全球视野研判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趋势,诠释了精神文化建设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以历史眼光关照中国现实,反思了科学精神缺失对中国发展的影响,阐明了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培植科学传统,涵养精神气质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在大科学时代,中国由跟跑并跑走向领跑、走向无人区,我们比以往更加强烈地需要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更加强烈地需要敢于自信、敢于坚守、敢为人先。探索追求真理、好奇心、专注力和开创性是所有科学家秉持的精神,对中国科学家而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新时代更应发扬的精神内核。近年来,黄大年、南仁东、钟扬为科学事业忘我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先进事迹在科技界和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怀;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精神;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情操,精益求精,真诚执着的人格,都体现了“祖国至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优秀科学家们却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勇于承担国家和民族责任,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具体践行。我们不仅是要缅怀老一辈优秀科学家,更重要的是树立和弘扬其精神,激发一代又一代人秉持这样的精神,为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奋斗。
第五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心得
对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的心得体会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和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学校对我们所有的研究生展开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
通过这个宣讲活动使我认识到:我们应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是指我们党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执政党,只有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以保持先进性,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因势利导,更好地巩固、加强和发展我们的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我们所有研究生应该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发展科学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学生:郭 兰 兰专业:计算机应用班级:04班
学号:201004229201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