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比道德更能维持社会秩序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为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法律。开宗明义,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道德规范和法律规章,表示动态有序平衡的社会状态。法律是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道德是人们以善恶为标准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我方的判断标准为法律,道德二者谁能够更广泛,更有效地维持社会秩序,我们就说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谁。
首先,法律比道德更广泛地作用于社会秩序,其一,社会秩序的静态部分,也就是社会关系的稳定构成,其产生与维系是靠着运作方式的明确与运作过程的公正,而与价值上的善恶,也就是道德无关,举例来说,即便大家都是有道德的人,但若无税法规定我们应该交多少钱,应该交给谁,国家税收的秩序将荡然无存。其次,社会秩序的动态部分,也有许多方面无关于道德,非过错状况下产生的伤害与损失,其产生,发展和解决均与道德无关。但若没有法律的认责,损失将无法得到补偿,秩序也将无从恢复。因此,法律比道德更广泛地维持着社会秩序。
第二,就法律与道德共同作用的部分来看,法律比道德更有效,由道德所产生的影响存在于行为开始之前,也就是要不要去做,但每个人心中的道德有着其各自不同的差别,没有明确的标准,而法律相较于道德,具有统一而明确的标准,同时也具有告示和教化的作用。在当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开始之后,道德只能退居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其产生的作用是间接的。而法律,可以对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阻止,对破坏者进行惩罚,对受害者进行补偿。并有国家强制力来保证这一切行为的顺利进行。因此,法律比道德更有效地维持着社会秩序。
最后,我方要强调,我们今天说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法律,并不是要否定一方,抬高另一方。相反,我们认为,道德和法律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其各自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法律,而在秩序维持之后,社会风尚的塑造主要靠道德。两者各自发挥作用,社会才能更加美好。但在社会秩序的维持上,我们必须明确,坐而论道,只能独善其身,行而有法,方能兼济天下,谢谢。
第二篇:社会秩序维持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
道德辩论要点
道德更重要开头语
法律重在禁止,是对那些无益性做法的制止;道德重在提倡,是对有益性做法的肯定。人的根本特点是追求。社会不能只有强制而没有追求,只有禁止而没有提倡,只有限制而没有理想。社会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制止,而是更多的追求。
一、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法律之母,法律来源于道德。没有道德的法律是空荡荡的法律,没有道德支持的法律是没有人心的法律。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
首先道德对社会秩序的调整相较法律更广泛,更具持久性。道德深刻反映了人性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并渗透到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农民兄弟,他们无法读懂那些晦涩深奥的法律条文,但他们却靠着祖祖辈辈世代相传道德约束着自己的行为。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其次道德使人自律,修身,行善从而又根本上消除不安定因素维持社会秩序。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而言,培养和树立良好的的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是其正确执法和司法的先决条件,对于公民个人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严格约束自己言行举止,做文明合格公民。无德之人怎能执好政呢?无德之人怎能执好法呢?道德不倡,执政与执法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德高望重,权力才有分量。
其三,道德教导人向善,法律仅仅起到威慑和惩罚的作用。如何使一个犯罪分子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重新贡献社会,这还需要道德的教化与熏陶。道德促进人的不断自我完善,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促使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为什么要道德
道德就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这就是道德。
1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恶”来评价社会现象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
2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3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4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三、道德面临的问题
我国正面临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期,道德呈现出“感天动地”与“触目惊心”或大善与大恶并存的两极状态。既有“范跑跑”,也有不断涌现的“中国好人”、道德模范;既有遍地开花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有趁灾打劫、良心泯灭的恶徒;既有层出不穷的“最美”人物,也有时而遭遇的“最糟”事件。总而言之,对中国道德现状的分析评价要基于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时代背景和社会基本结构的深层转型,非如此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简单地说“不行”,或者武断地做出好与坏判断都不能使人信服,也是不负责任的。现在很多人都在指责,环境污染严重、官员贪污腐败、社会贫富差距大、社会不公等等,都在讨论社会的“道德滑坡”,人际的道德冷漠,仿佛道德已然离我们生活远去,甚至一去不复返。这样的判断是不对的。试想,西方社会用了三百多年才完成的现代社会转型,中国只用了百余年,而且我们真正认真实施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间仅仅是短短儿十年,这是一种何等急剧的社会变革?无论“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人们都不难找到显著的例证。然而,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历史的、动态的、辩证而全面的道德透视,以洞穿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纷繁复杂的道德文化现象,如此就不难理解今日中国社会出现“感动与疼痛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主流进步与问题突出并存”的道德真实。
一些人口袋满了,但是脑袋还是空的;有的物质的温饱解决了,但是精神的温饱还早得很。有的思想空虚、精神迷失,有的价值错乱、道德沦丧,有的心为物役,成为物的奴隶。
这是拜金主义:各种“炫富”、“炫豪车”、“炫名牌”现象层出不穷。傍大款、攀富贵、结交“富二代”、“官二代”和“土豪”成为屡见不鲜。他们恨不得自己会点金术:点什么都能变成黄金。
这是奢靡之风:一些富豪、“土豪”挥金如土,沉溺于吃、喝、嫖、赌、毒,迷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发展“性都”、“浴都”、“爱都”,助长黄、赌、毒的盛行。他们恨不得自己能当皇帝:全世界都来为我所用。
中国有句老话:“广厦千间,夜眠七尺,良田万亩,日食三餐”。如果满脑子都是权力、金钱、美色,必然忙于算计、疲于奔命,甚至铤而走险,最终必然误入歧途、亵渎生命。
纵观世界那些贪欲无度,在权力、金钱、美色等漩涡中不能自拔的人,不管前面的成绩多么辉煌,最终都必然落得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以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轨迹和生活方式。这就好比“钙”:它是人体所必需的特殊元素,缺少“钙”人就会得软骨病。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每个人精神上的‘钙’,缺少核心价值观,精神上就会‘缺钙’,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
这也好比手机和电脑,不仅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因为它让手机电 脑变得越来越美。核心价值观就是人的CPU操作系统,手机和电脑不安装它,就会变成一堆无用的废物;人要是不安装它,就会变成一群可怕的动物。所以,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用道德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明辨美丑,不断增强我们软实力的影响力。
四、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的: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诊断病根是治疗疾病的第一步,我们要对道德建设有信心。首先,法治秩序建设和道德文化建设要齐头并进;其次,特殊群体(尤其官员群体、知识分子群体等)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公共示范和社会引领作用;最后,每个人都应努力成为有道德的人。
我们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五种行为,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的形式,广为传播身边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和崇高品质,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触及群众心灵、转化群众言行的催化剂,共同传递道德力量,营造“讲道德,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在《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的“三味真火”,炼出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同样,道德经过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三味真火”的长期凝练,就能炼出我们的火眼金睛。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够让他看清什么是妖魔鬼怪;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能够让我们看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1明大德,就是要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同志这句朴实的话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道理: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个人才有可能安全和幸福。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悲惨屈辱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史。旧中国:有如一盘散沙,四分五裂,老百姓只能任人宰割、任人奴役。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 受奴役的历史,也就从根本上结束了少数人压迫多数人、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历史,中国人民的面貌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因此,明大德,历来是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道德建设的首要问题。国家有了价值目标,国家发展才会有灵魂,社会前进才会有方向,人民幸福才会有指望。
2守公德,就是要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庄严宣告自己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正因为这样,我们党才被称为是为民造福的党,给黑暗的中国带来了光明,给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3严私德,就是要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雷锋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以奉献社会为幸福。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当代雷锋传人郭明义的情怀,用他的话说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
孔繁森把藏族人民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幸福。他说: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
总而言之,时代前进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
让文明之花绽放芳菲校园,让道德之光奏响青春旋律。谢谢大家。法律辩论要点法律更重要的开头语
法律与道德是调解社会关系的两种不同的手段。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就像左右手的关系。即便左右手,我们不也得考虑哪只手更常用吗?正常的来讲:法律是右手,道德是左手。毒奶粉、毒大米、毒猪肉等事件早已让国人对舌尖上的安全心有余悸。对于诸如此类的不义恶行,幻想通过提高国民的道德素养来杜绝之是此路不通。不义之举源自行为人的道德低下和他身临其中的利益机制的调整方向。
利益的调整最终依靠的是法律。法律是最好的、最适格的利益机制的调节器。
一项被道德谴责的恶行,来源于“见利忘义”,为了利益而导致“忘义”的恶行,就说明了利益机制的调整方向是错误的。如果发生了这种错误方向,“不义”能够带来更大的利益,我们就不能阻止劣币逐出良币、欺骗取代诚实、有毒食品而不是安全食品充斥着市场。
假如我们矫正了方向,使“无义有利”寸步难行,“有义有利”大行其道,行为的义与不义并不取决于个人的道德素养,而是利益机制的调整方向。
法律是道德准则的底线,如果连底线都失守了,还谈什么道德。没法律,道德必沦丧,没道德,有法律,法律必能塑造道德。
一、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并保护人民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法律的基本精神。法律的基本精神既体现了国家性质,也反映了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应该由人民来制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应该被人民所掌握。如此才可确保国家性质的纯粹性,调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性。
法律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
二、为什么要法律
法治是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适应我国形成多元利益格局和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的迫切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共识。法律是社会的普遍行为准则,是协调不同利益的最好调节器,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
改革与发展,始终是我们的主题。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都离不开法治的作用。
1明示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实现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2扭转作用。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理顺、改善和稳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提高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作为一个真正的法制社会则是一个高度秩序、高度稳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会。这也是法制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3矫正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矫正。
4预防作用。对于法律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5最终作用。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强调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权,是人民通过立法创造了法,法律旨在保护公民的自由。
三、法律面临的问题
在传统中国法人治精神的哲学基础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性善论,一种是性恶论。
前者的推论是,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存亡取决于人心,其结果是道德的政治化和政治的道德化;这种理论和实践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之中,这种哲学相信,人只要发掘内心,就可以找到善的源泉,从而达到道德上的完美境界,这种道德完善同时又是做一个称职的统治者的先决条件,这与西方政治学传统中的性恶论恰成对照。
后者的推论一般是,先秦法家既不相信人性本善,更不相信礼教道德可以收到改善人性而天下大治的功效;法家以为人性是恶的,所以现实中的人总是贪生怕死、趋利避害,因此为维持社会秩序必须对人性加以利用,表现在政治态度上应该取法而排礼,具体到刑事政策上便是以恶制恶、以杀去杀、刑期无期的重刑主义,而刑只可由君主一人来制定和掌握,这就必然会导致绝对的专制主义和人治法律的产生。
性恶论的法家由于将权力的至上性、唯一合法性赋予了君主,使君主成为国家的象征,甚至可以是强制方本身,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因此,违法就是背叛皇帝、背叛国家,于是必施重罚。皇帝可对全体臣民施用法律,唯独他自己可以免除法律的监督制约,这样,皇权成了绝对的、不可替代的强制力,法权只是这种强制力的表现和延伸。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在权力运行和行使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权力观扭曲,搞特殊化,享受做官当老爷的“尊荣”;有的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搞权钱交易;有的权力过分集中,随意性很大;等等。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把笼子扎得紧一点,严防“牛栏关猫”,使权力运行守边界、有约束、受监督。
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法治建设推进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会成倍放大。
四、我们应该怎么办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者中,党的领导是实现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也不可能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但党的领导又必须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领导,而不是法律之外,更不是法律之上的领导。依法执政、依法治国,都要求我们依据法律来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依据法律规则和法治原则治国理政,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具体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律作用的大小,主要是由立法质量,普法质量和执法效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在立法上,必须在明确是非的法律界线的界定上,一定要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能在合法与非法的行为界线的划分上出现一些莫凌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述。
在普法上,对于每一部法律都要做到人人皆知,不留死角。只有知法才能使法律的明示作用,法律的预防作用才能得到更好地体现。知法是守法的前提,立法是知法的前提。在执法上,对于任何一部法律,不管它制定的多么明确、严密和严厉,普法工作做得多么的广泛而深入人心,如果出现执法不严,对违法者惩处不利(不及时不严厉),再严厉的法律也会成为了一纸空文的,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只有公开运行,才能防止被滥用。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在“放大镜、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杜绝“暗箱操作”、公器私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三篇:企业发展,待遇比事业更能留住人 立论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晚上好!
当今社会,企业能不能发展,关键取决于能不能留住人。待遇是事业的基础,事业是待遇的保证。企业想要留住员工,就需要让员工看到企业的美好前景,更需要为员工提供优厚的待遇,来成为创造美好前景的动力。
因此,我方认为企业发展,待遇比事业更能留住人!
第一,从定义上讲,待遇主要是指经济报酬、社会福利,然而在物资丰富的今天,待遇已不仅仅局限在物质报酬上,企业对于员工的关怀、企业环境、工作氛围等方面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也成为员工评判待遇是否优厚的条件之一。企业将每个员工都当作“完整的人”,重视他们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当作一个工作的人来对待。为员工提供宿舍,解决配偶工作,修建图书馆等,都体现了企业对于员工的关怀,这能够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更有助于企业留人。
第二,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求被分成五层,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衣、食、住、行这些维持生存的需求以及人们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伤残保险等方面的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员工的待遇正是满足生存和安全需求所必需的。而事业主要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也体现了待遇是事业的基础。对于企业而言,要想留住员工的心,势必要满足员工的需要,待遇应需显然优于事业应需。
第三,从员工离职的原因出发。马云曾说过:员工离职的原因林林总总,归结起来就两点:
1、钱,没给到位;
2、心,委屈了。其中第一点,自然就是我们所说的薪资待遇。而第二点,心为何委屈?这其中不免有待遇的不公、环境的沉闷及关系的不和谐等等,而究其主因,仍要归结到待遇上来。故此,从离职原因出发去寻求留人的对策,显然待遇留人要比事业留人更具有广泛性。
第四,待遇留人比事业留人更直观,更容易实现。所谓事业留人,是指企业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让员工清楚努力的方向,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但对于未来的不可预测,这就注定了事业具有不确定性。首先事业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们不能确定何时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再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所追求的事业都不尽相同的,企业又如何用相似的发展目标来吸引住不同的个体呢?而待遇可以通过物质报酬,用经济数字直观的来表现企业想要留住员工的决心,也更容易实现留人的目的,同时也更能使员工感到自身价值的体现。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企业发展,待遇比事业更能留住人!
第四篇: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企业发展,一辩立论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
(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今天的辩论就是一场竞争,我方并不认同,我们)很荣幸能够与对方辩友合作为敬爱的主席,评委以及在座的各位奉献一场语言盛宴,这种合作正是企业凝聚力的光芒闪现。由此,引出我方今天的观点——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企业进步。
名不正则言不顺,我方想明确几个定义,进步是指人或者事物向前发展,企业进步顾名思义就是企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解释,合作是指个人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而竞争指为共同需要的资源展开争夺,促使某种有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首先,我方承认竞争与合作是促使企业进步的两股力量,若失去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讨论即失去了意义。但从定义上即可看出,合作追求多赢,为共同目标,一同进步,竞争为了输赢,打败对手,独享资源。企业进步是一种长远要求,竞争带来的短暂输赢并不算是退步或进步,合作却能为股东、员工、顾客等利益相关方提供资源和利益的合理分配,带来长足发展,更深一步分析,企业是社会产物,只有与社会合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与社会一同和谐长远发展。
第二,从企业本质来看,企业是什么,当代产权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是通过内部合作进行生产的经济组织。企业本身即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无疑是合作更能促进企业发展。
第三,从企业的外部关系看,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时代,企业身处产业链中,只有通力合作,才能资源共享、互补有无,长足发展。就如华润大东的发展需要股东、银行、供应商、顾客、劳务工程队、技术服务商等利益相关方。
第四,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是企业保持高效率运作的保障,ERP之所以被企业管理重视,大力引进,就是因为资源的高度共享,这就是合作的表现。
第五,企业员工之间更需要合作,只有全体员工为了同一个目标,心朝一处想,力朝一处使,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合力,从而得到长效的发展。孙子兵法曰:上下同欲者胜,就是这个道理。
第六,企业利润的最直接表现——产品,是各部门各员工合作的产物。就如华润大东的船舶修理和改装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更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
总而言之,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只有善于合作,才能更好的发挥整体力量,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在行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就更需要华润大东人坚定信心,齐心合力,充分发挥合作精神,并用行动来证明,华润大东:众志成城!
谢谢大家!
第五篇:立论稿-自由比压力更能激发青少年潜能
立论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自由比压力更能激发青少年的潜能。潜能是一个人潜在的、还没有发挥出来的能力,一个人在许多方面都可能有潜力,据《??》显示,一个人在一生中所发挥出的潜能只占他所有潜能的5%~10%。我们的潜能既然存在,我们今天讨论的就是,压力和自由,哪个更能让我们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或让我们潜在的能力未来发挥出来的可能性增加,即所谓的激发潜能。在讨论之前我们要明确的是,自由和压力都是相对的:压力是有限度的并不是把你压垮,自由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并不是放纵。两者对个人的发展都是有利的,现在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相比之下,以自由为主导的环境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第一,自由的环境让我们有机会选择自己兴趣所在的方向。压力可以让我们在某一方面有所发展,但它也是有很强的指向性的,这种外界的强烈指向性或主流的价值观会限制我们的选择,当我们发现这种被动的选择与我们的理想背道而驰,这种情况下,即使压力仍在推着你前行,这种机械的硬性规定有利于我们发掘自己吗?青少年恰恰处于一个叛逆的时期,外界的压力可能会引起青少年内心情绪的反弹,在按部就班的执行时从心底里产生对这种压力指引的方向的的抵触情绪,消极怠工。而自由让我们能够选择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众所周知,兴趣是人发展的不竭的原动力,一个人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才能更好更深入,这些压力如何能做到呢?
第二,自由比压力更具有持久性。环境会给你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一个在以压力为主导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有两种可能,一是产生依赖情绪,一旦撤去压力便一蹶不振;二是我在前期的压力下形成了一种习惯,未来我用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不管哪一种都会遇到瓶颈。自由和压力都是一种引导:压力的存在鞭策我们不断克服压力,好比楼梯,引导你一层层爬到顶端;自由却好比拥有热气球的原材料,你需要时间组装即探索的过程,但能持续上升,超越已有的默认水品,用原动力发挥自己潜在的水平而不受限于已有的固定模式。
第三,自由环境培养出来的青少年具有探索和创造的精神,这为他们现阶段的发展和以后的有所成就奠定了基础。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不一定能有所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是你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好比国外的教育比中国的教育更多了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这样的人更具活力,他们在科研和其他领域有了明显的性格优势。反观压力下成长的人们,养成了一种相对而言可以称得上逆来顺受的心理,他们在不断克服压力的过程中的确学会了坚持不懈,学会了吃苦耐劳,然而,想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仅有这些就足够吗?
综上所述,blablab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