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常识

时间:2019-05-14 17:3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语写作常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语写作常识》。

第一篇:英语写作常识

外国有句名言:“说能让人变得聪明,写能让人变得严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对中学毕业生“写”的要求既明确又突出,“写”是必备的技能。但对中学生来说,用英语写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更是觉得困难重重。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在中考书面表达题中取得理想成绩,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登英语写作知识的辅导与讲座,精彩不容错过哟!

同学们,写作知识辅导正式开始了,要讲的内容太多了,一时不知从哪儿开始。噢,对了,啥事都有一定之规,那就先说说写作常识吧!

先说标题吧。——

一篇完整的文章通常包括四部分:标题部分、引言部分、扩展部分和结尾部分。标题也叫题目,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对于没有命题的作文对标题要精心锤炼。拟定标题有如下3个要求

1.准确。即要求标题含义和文章内容相吻合,题目意义不宜过宽过泛。题目拟得过宽,写作时便很难抓住要点,容易出现文不对题的毛病。

2.醒目。标题应鲜明、生动地表达文章内容,不落俗套。

3.简练。标题往往只是二三个词构成的词组,而不用完整的句子。而且要做到画龙点睛,言简意赅,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

标题写法也须注意哟。标题应该放在第一行的中部,和正文之间留有一行或两行的空白。如果标题过长,就把标题写成两行。第二行比第一行短,写在第一行下方的中部。如:

an intertesting story about my grandfather and grandmother

标题的第一个字母和重要的单词都用大写开头。介词、连词和冠词通常不算重要的词,一般不大写。但如果标题中介词是五个以上的字母构成的(如through,between,about,among等),这个单词首字母通常要大写。另外尚需注意不能在标题下加横线,标题也不该用引号和括号;即使是完整的一句话,也不用句号,但问号和感叹号可以使用。如:

is it an accident?

好了好了,下面再说说英语字母何时大写?

1.英语句子第一个词的第一字母要大写。如:my name is li ping.2.国家、城市、乡、镇等名称的首字母要大写。如:china(中国)shanghai(上海)

3.表示语言、某国人等首字母要大写。如:chinese(中国人,汉语)english(英语)

4.姓名中指姓的词和名的词首字母要大写。如:john smith(约翰。史密斯)wu hongjun(吴洪军)

5.一些专有名词的首字母要大写。如:grade two(二年级),marx(马克思)

6.文章的标题、书名、报刊的名称等,第一个单词及每个实词的第一个字母一般要大写。如:lesson two(第二课),an express way to english

7.表示节日、星期、月份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tuesday(星期二),january(一月),children's day(儿童节)

8.表示职务或称呼的词首字母要大写。如:mr green(格林先生)dr.wang(王大夫,王博士)

9.直接引语中,开头字母须大写。如:polly says,“sit down.”波莉说:“坐下。”

10.表示“我”的字母“i”和“ok”等,永远大写。

怎么样?记住了吗?没记住?那么记住下面的口诀吧:句子开头首字母,文章标题虚词除。专有名词要记住,节日月份星期几。报刊杂志和书籍,职业头衔和称谓。i我无论在哪里,总是大写没问题。

你也许已经发现英语的标点符号和汉语的标点不一样,用时千万别想当然呀!来看看它们的区别吧!

1.英语的句号是实心点,而汉语句号是小圆圈。

2.英语的省略号是3个点,汉语则是6个点。

3.英语中无顿号。要表示句中较短词语之间的停顿,汉语习惯用顿号,而英语只能用逗号。在汉语中连词“和”“及”等之前不能用顿号,而英语中连接一系列并列项目的“and”或“or”之前往往可以用逗号。

4.汉语中直接引语前“某某说”等词语后一律用冒号,而英语既可用逗号,也可用冒号。当“某某说”等词语直接引语后时,汉语的引语末尾用句号,而英语一般用逗号。如:

“excuse me,madam,”said the farmer.5.英语中无书名号,书名号一般用引号。

6.连字符不能写得太长,其长度相当于一个字母的宽度。

同学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在一行的末尾只剩下一点空间,不能写完一个单词,不写又太空,这时就须移行了。移行有什么规矩吗?

1.移行处要用连字符,并放在该行的末尾。

2.单音节词不论长短都不能移行。

3.缩略词不可移行。如u.s.a(美国)aren't等。

4.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须在分节处移行,如 mem-ber.但若一个音节只有一个字母时须同其它音节在一行内写完,如study,able不能分别移行为 stud-y,a-ble.5.合成词的名词是单音节词,移行按单词划分,如classroom移行为class-room.派生词应在词缀和原词的划分处分开,如careful移行为care-ful,retell移行为re-tell.6.不论音节多少,头衔、职称、人名不宜分开。如:professor lee,green等。

7.时间、度量衡及货币单位应视为一整体,不能分开移行。如:8:00a.m.,$100.250c等均应写在一行,不得拆开。

8.由“年、月、日”表示的日期,如需要移行,可将“月、日”与“年”分开。如:may 5,XX,不能将may与5分开移行,只能把april 5与XX分成两行。

以上说的是移行问题。另外在写作时还要正确运用语法知识,还有习惯用语也需正确运用。至于如何写好句子以及列提纲等,我们会在以后的辅导中讲到。好了,这次就到这吧,下次再谈。

第二篇:新闻写作常识

新闻写作常识

新闻写作知识对于记者编辑来说是基础性业务知识,是必须完全掌握的“吃饭知识”。但是,现在不少记者编辑、新闻从业人员却连这些新闻写作的常识性知识都半生不熟、模棱两可,严重影响了新闻写作水平。为此,记者网整理出如下《新闻写作知识基础》,供学习加强和温习掌握之用。

一、新闻概念及新闻学

把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从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所著《德国新闻事业》算起,迄今不过一百多年。若以美国新闻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兴起为标志,也仅为一个世纪左右。我国的新闻学研究迟于欧美国家,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行。由于该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的研究对象起步较晚,所以,我们在学习新闻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一些著作的提法或者分类并不统一,但它们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我国的新闻理论主要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新闻学理论,但又有所不同。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很多定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研究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在西方,对新闻的严肃定义有:“新闻就是变迁的记录”——英国《泰晤时报》,“新闻就是新鲜报道”——英国《牛津字典》等等,在国外对新闻的幽默定义也有许多,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纽约太阳报》博加特等。

我国学者对新闻也有一些定义,比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很重要事实”——范长江;“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我们一般指的新闻,可以理解为: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新闻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第一要素。

凡是新闻文体,不论消息报道,还是通讯、特写,在写作上都应当做到新、快、短、活。

(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按体裁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以及新闻边缘体裁。新闻边缘体裁主要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等。

新闻分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上段的分类是按广义的新闻进行分类的,它们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又称电讯(通过电报、电传、电子计算机传输的消息)。它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也是最直接、最简练、最迅速地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的报道方式。

(三)新闻六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新闻构成的主要因素。交待新闻要素,是把事实报道清楚的起码条件。一般来讲,在传统的新闻学讲义中,我们常提到的是五要素,所谓五个W(When,Where,Who,What,Why——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在西方新闻学有一个观点,认为新闻学除了五个W外,还应增加一个H(How——怎么样,何果),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

(四)新闻语言

在写新闻时,有的作者常用写散文或者写评论的方式写新闻,其实,它们之间的语言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评论语言是说理性语言,新闻语言则是表述事实的语言。

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1、客观。新闻语言的主要功能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情原貌的了解和把握。比如说,我们讲某某员工工作认真,某某领导身先士卒,则不如用一些事情把它反映出来,让读者去品味,而不一味去下结论。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通常表现为:

1)中性词多于褒贬词,即客观地描述,而不随便下结论,或者评论;新闻中一般不使用评议性的语言,即使是评述性消息,作者的评述语言也极少,多讲究分析对比,然后自然将极其精练的评述语言自然落笔。

2)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举例:昨日气温已开始回暖,最高温度已达15℃,这是用数字进行限制;如果写成:昨日气温已开始回暖,大家感到比前些日暖和很多,这就成了形容词性,不宜用作写新闻。

3)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把一些事件或者现象以第三者身份客观描述出来,而不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去下结论或发表感叹。

2、确切。确切,就是准确,贴切。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要求精确性较高,力除消除语言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新闻的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于精确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之确切。比如,“近200吨”比“几百吨”,“30多厘米”比“几十厘米”要精确。

3、简练。新闻以简练为贵,以烦冗为病。新闻语言应简洁、洗练,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正如鲁迅说过,“简洁的文字,有着穿透读者心胸的力量”。写新闻提倡写短句,说短话,强调简捷直叙,少曲迂回,尤其忌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比如,“在„„的大好形势下,在„„鼓舞下,在„„的基础上”等等繁冗的句子都应避免。

4、朴实。质朴无华,具体实在,这是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新闻语言讲究朴实,就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

5、通俗。新闻语言的通俗,要求从读者(听众、观众)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形式,即接近口语的书面语。在写新闻时,用语不以作者的认识标准为准,也不以行业内的认识为标准,而应是最广大的读者认识为标准,对一些特殊用词,或者专有名词,应加必要的注释。

二、消息与通讯的特点及与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一)消息的特点

消息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什么事情(包括新的情况、经验、问题等),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按事实性质分类,可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按报道内容分,可以分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按写作特点分,可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按篇幅长短分,可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按写作形式分,可以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其他的消息形式还有公报式消息,答记者问等。

消息体裁的特征:

1)比较短,多为几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听众、观众);

3)叙事朴实,实在,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4)时间性强,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5)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而且多为概括的叙述,但不能概念化。

6)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7)交代必要的背景。写清楚被报道事物的历史背景,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它事物的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的阐述事物的意义。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经验性消息实用价值比较大。经验性消息是反映某地区或某单位在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及其显著效果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典型报道的一种,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

(二)通讯的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的生动报道。它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的环境气氛。

通讯常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工作通讯是反映并指导实际工作的一种通讯,它通过事实的报道,分析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去推动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理论色彩。

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工作通讯,但目前,我们的工作通讯写得格式较死板,程式化太强,有必要注意切入角度,写得更鲜活。

通讯的体裁特征:

1)容量大,范围广,取材比较全面、完整;

2)展开情节,情景交融,还讲求结构的变化;

3)对事实的表达多样化,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与消息相比较,通讯的描写偏多。

4)比起消息,通讯的文字篇幅稍为长一点,发稿时间也可以稍缓一些,但仍然要求尽可能短、快。

(三)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1、在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而通讯报道则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的刻画,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形式,一般是指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都有常用的模式。消息写作,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的地方。通讯则不然,它的写作跟一般的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的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性,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别的表达方式很少。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而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光流彩摇曳多姿。

3、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这里所说的写作技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但是,由于消息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所限制,消息对这些手法只在合适时偶尔一用。通讯则不然,为了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使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比如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就有如下一段描写:

„„孔繁森离开拉萨两天后,进入阿里地区措勤县境。藏北大草原那雄浑、壮美的景色展现在他面前:远方,绵延起伏的雪山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壮丽,广袤无垠的草原一直伸展到遥远的天际。近旁,一座座用石块垒成的玛尼堆披挂着祈祷吉祥的五彩经幡,一堆堆高寒地带特有的红柳丛在阳光下像火一样耀眼。天空,时而白云朵朵,时而乌云密布;原野,时而大雪纷飞,时而风沙弥漫„„

这段文字中有虚实、有以比、有比喻、有对偶、有夸张„„作者就是运用这些手法,使新闻也具有了艺术的品性。

4、在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比较强的文字性,生动活泼而富有文采。在一期报纸上,两种文体相互映衬和补充,使新闻媒体更加完美。

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虽然有消息、通讯同时发表的情况,但一般来说,通讯的时效性是赶不上消息的,因为消息内容简略,篇幅短小,采访快,写稿快。有时事发几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媒体就开始进行消息报道。而通讯有大量的细节,篇幅一般比较长,采访需要比较详细,写稿时间也要长一些。

三、消息的写作

(一)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组合成为从外部看,一般可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标题新闻、简明新闻除外),而背景和结尾有时可根据情况省略。

新闻按照结构方式通常可分为三种: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和散文式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的第一段是导语,是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概括,然后按照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写下去。

从结构布局上看,消息最常用的倒金字塔式结构。这是其它新闻文体所不具备的。倒金字塔式结构不是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段落,而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它要求把最重要、最新鲜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的开端,即新闻导语里面。其它事实也是按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安排的。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倒金字塔结构的主要优点有:最能体现新闻性;开门见山,概括性强;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新闻欲”;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它的缺点有:过于标准化,程式化,缺乏多样性,往往略输文采,愈到后面愈显得无力,有“虎头蛇尾”之嫌;比较容易出现标题、导语、主体“三重复”现象,此现象应力争避免。

2)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是按事情发生的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事情的开始和结束,就是新闻的开头和结尾。

金字塔结构的优点主要有:行文构思比较方便;可以保持事实比较完整的故事性;容易清楚地反映出新闻事件原委始末的脉络。它的缺点有:可能比倒字金塔的篇幅可能多一些;容易显得平铺直叙;有些题材从头说起,容易显得平淡或缺乏新鲜感。

3)散文式结构。散文式结构,是指消息写作中,适当吸收散文的写法。

(二)消息的标题

消息标题从形式到内容与任何文体的标题不同。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内容具体、涵义明确、鲜明引人。标题把消息的核心内容概括、浓缩成几个词(短语)或一句话,使人一目了然,且过目难忘。

消息的标题,不仅有主题,还有引题或者副题,内容重要的消息,有时兼有主题和引题、副题。主题字号最大,最突出,处于中间显要位置。引题用以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副题用以补充交代事实或问题,说明主题的来源和依据,有时也用来说明或注释,甚至是全文提要。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标题都应该准确、清楚、简洁、生动。切忌空、偏、烦、板,努力做到求实、求准,求简、求活。消息的标题与通讯的标题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标出了新闻事实,消息要求在标题中写明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简洁明快;通讯的标题可以标出事实,也可以不标出事实。

(三)消息的导语

导语写作来自于电报。1844年,美国油漆匠出身的科学家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电磁电报,1851年,美联社首先将它用于播发新闻电讯。1861年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许多重要新闻需要及时报道,然而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电讯稿经常是仅仅发了一半,由于战争或者电讯的缘故,由于时间宝贵机会宝贵,记者们不约而同地首先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先发出去,报社编辑部只要能够收到稿子第一段,就可以当成一条短的消息进行报道,这样,客观需要逼着记者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新闻的最前面,此种写法得到读者和新闻界的肯定,由此,新闻的导语逐渐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新闻倒金字塔写作结构的发展。

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开头部分。它往往是一篇消息内容的核心和精华。

在通常的情况下,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有的短消息不分段,导语便是开头第一句话;有的消息段落很简短,其导语也可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段落。有的消息也可以没有导语,比如一句话新闻。

导语是消息体裁的显著特征,也是写好消息的一大难点。

导语的写作非常重要,在新闻界有一个说法,报纸编辑最见功力的重要方面是制作标题;记者写消息最见功力的是写好导语,导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编辑对稿件的取舍。生动的导语相对于新闻好像蝴蝶相对于花丛,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授曼彻尔也曾说过:我写新闻,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琢磨导语。

导语写作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需要告诉人们是又是什么,并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2)从新闻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点;

3)应有新闻事实,避免与主体内容的重复;

4)交待消息的来源和新闻的根据,给人以可信感;

5)文字精,表达巧,凝练、醒目、明快。

写导语的基本要求:要实在,忌空话;要简练,忌冗长;要新颖多样,忌千篇一律。导语的写作方法多样,可以有叙述式,评述式,描写式,设问式等,其中叙述式导语用得比较多。

1)叙述式导语:又称直叙式导语,用直接叙述的方法,简要地写出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如:“我国音乐界第一个学术性团体——聂耳星海学会昨日在武汉成立。”[叙述式]

2)评述式导语:对消息的主要内容进行评论,说明意义,进行判断。这类导语又可分成“结论式”、“评论式”、“提问式”三种类型。如

新华社北京一九八五年四月一日电 今天,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专利法正式生效了。从此,脑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用的历史在我国宣告结束。[评论式]

目前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贫困的“第四世界”?有!尽管在这不断繁荣的年代里不多见,然而它却一直存在着。„„[提问式]

新华社记者报道:北京人的生活节奏变快了。过去那种“工作不象工作,休息不象休息”的状况正在改变。[结论式]

3)描写式导语:对消息中的人和事,或现场环境作简洁形象的描绘,渲染气氛,以达到某种情绪效果。如:

据新华社北京三月八日电 一盆盆翠绿的麦冬、松柏、万年青和盛开的鲜花装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全国妇联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联欢会。中外妇女一千五百多人欢聚一堂,相互握手问好,亲切交谈,共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描写式]

4)引语式导语:也叫摘要式导语,引用或摘录文件、公报中的关键材料或消息中人物的言谈,以突出消息的中心。

(四)消息的背景

消息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我们写新闻人物,必须向读者交代这个人物的经历和社会关系;我们写新闻事件,也必须向读者介绍这一事件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新闻背景的种类很多,诸如: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人物背景、地理背景、人文背景、民族背景、知识背景等等。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的类型:

1)历史背景。恰当地交代消息中主要新闻事实或其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的历史状况,以有助于读者了解人和事的全貌,增加其新闻价值。如毛泽东同志写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背景是介绍南阳的历史状况的:“南阳为古宛城,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使人们对南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认识更清楚了。

2)地理背景。有些新闻涉及国内外的有关城市、地区,而读者不一定知道,有必要适当介绍有关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

3)人物背景。当新闻中出现读者不熟悉的新人物,或者过去熟悉,由于时间久了印象不深的人物,就需要介绍人物的概况,作为背景交代。4)事物背景。指介绍一些新事物、新成就的有关资料,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事物的意义和它的价值。尤其在科技报道中,对新技术更需要作背景介绍。

交代背景的方式在消息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

1)说明与解释。通过背景交代正确地揭示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全局与局部等。

2)交代与补充。与主要新闻事实有关联的一些材料又不得不加以交代和补充,就得运用背景。

3)衬托与对比。

四、新闻写作的主题、角度和选材

我们在动笔写作一则新闻之前,有一个首要的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写这则新闻的主旨是什么?从哪个角度入手来表达这个主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那么面对成堆的事实材料,就无从下手,具体写作流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就无所凭依。

(一)主题的提炼

古人作文很讲究立意。唐代文学家杜牧曾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里的“意”或“主脑”,以及古人另外常用的“旨”、“志”、“神”等,就是指文章的主题。

新闻作品的主题可以解释如下:它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是作者通过客观事实所要表现的主观意图,也是写作过程须臾不可偏离的核心。

主题来自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现实生活异常丰富,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众多的、复杂的种种主题。我们不能抓到什么就写什么,对主题必须有所选择。我们在选择新闻主题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应抓住决策性、方向性的问题。新闻的主题应是那些代表事物发展方向、对全局有影响的主题。它与全局的形势紧密相联,对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往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次,选择主题要考虑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和事物,是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再次,选择主题不仅应当是正确的,而且要合乎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炼主题有一定的要求,没有无目的报道,新闻主题的确定通常有以下一些标准: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主题鲜明,是指记者对新闻所报道的人或事,要有鲜明的态度,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批评什么,应当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主题集中,是指新闻主题要单一,要抓住要点,不枝不蔓,把中心思想写深写透,切忌贪大求全。一条新闻最好只有一个主题,写作时要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思路,把火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去。所谓“开口要小,挖掘要深”,“突破一点,以小见大”等,都说明这个道理。

主题的提炼过程,实际上是我们对新闻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一个飞跃的过程。准确地达到了对新闻事物全体的、内部规律的、完整的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那么,这个主题就深刻了。

(二)新闻角度的选择

客观事物是具有多面性的。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普遍的客观规律,即事物的多面性决定了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反映它;而每一个角度各有其不同的用意、动机和出发点,不同角度所反映的关于事物的特征往往不一样,所蕴含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所谓新闻的角度,指的是记者选取新闻事实的立足点,表现新闻事实的入手点,揭示新闻主题的突破口。如何选择最佳的角度呢?首先要选择能切中要害的角度,切中要害的角度往往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因为这个角度是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最能表现出问题的实质。从这个角度报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选择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新闻作品的主题本身,大都是严肃的,往往缺乏趣味性。但写作时记者要善于通过角度的选择,把严肃的新闻事实中的趣味性因素突出出来,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使读者乐意接受。再次是选择读者最关心的角度,与读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自然是读者最关心的事。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最后还应选择有新意的角度,俗话说:“文章切忌随人后。”新闻贵在“新”,除了立意新,还要角度新。

(三)新闻选材

新闻选材的具体要求主要有:新鲜生动的材料;有积极作用的材料;独具特色的材料;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四)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中的“新闻”专指消息。也就是说,只有消息这种新闻报道体裁才需要“由头”。而其它的新闻报道体裁如通讯、报告文学等是不需要“由头”的。“由头”,是消息所特有的。

消息为什么需要新闻由头,这是由消息的“新近性”这一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有些重要事实,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值得报道,但事实发生的时间过去已久或跨度较大,要把事实报道出来,还需要寻找一个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有时,新闻的由头就是消息的导语;有时,新闻的由头只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

寻找新闻由头总的原则是:新闻由头的事实要是新近发生的变化,要与所要报道的事实有本质的联系,要有利于消息主体部分的展开。

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等。不同的消息,寻找新闻由头的方法不同。

一般地,值得报道的各类事件和活动只要及时抓住报道,就不存在寻找新闻由头的问题。但有些事件和活动发生后,过了一段时间才被记者或通讯员捕捉到。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这些事件和活动报道出来,就要在系列性的变化中寻找一个新闻由头。

以上新闻写作知识乃新闻写作基础知识,请认真学习并领会贯通。

消息是新闻的最基本体裁,消息是新闻的主体,也是记者在新闻工作中最常用的新闻文体。消息是一种以最简洁的文字和最快的速度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和民众最关心的事实的文体,是一种世界上运用范围最广、受众最多的文体。由于它报道迅速,传播面广,篇幅短小,在新闻报道中被广泛使用,成为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消息”几乎等于“新闻”。作为一名记者,掌握了消息的写法或者说能写好消息几乎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消息呢?下面就谈谈消息的写法。因为篇幅有限,只能讲讲比较基本的知识。

先看看消息的分类,按具体行业或具体事件来分,有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会议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政法新闻、国际新闻等等。如果按各行各业新闻报道的共性来分,有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报道、调查报告、新闻述评等。我们应该知道,不同的消息新闻写法是有所不同的,但因为同为消息体裁,写法的差别不会很大,应该说共性远多于差异。

消息的写法中有两条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记者们必须把它置于消息写作技巧之上:一个是“真”字原则,即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准确,是消息写作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另一个是“新”字原则,即内容新鲜,具有价值。新闻贵在新。

具体的消息写法

把握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遵循消息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一篇消息要求达到“凤头、猪肚、豹尾”。

1、标题: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2、导语: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用最简明的语言把消息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告诉读者;像诱饵一样把受众吸引住,使他们有兴趣往下看,欲罢不能。这就是所谓的“凤头”。

3、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要毫不矫柔造作,极少形容雕琢、清晰无误地把事情说清楚; 内容要足,信息量要大。所谓“猪肚”。应按“时间顺序”或“ 逻辑顺序”写作。

4、背景:新闻背景又称为“事实背景”。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写消息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受众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5、结尾:结尾,对消息来说不是很重要。马克吐温说:“故事一讲完,文章即结束。”事实写完文章就止,结尾就在事实之中。所谓“豹尾”。消息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

一般来说,消息的写法就是这些了。当然,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仅仅写好消息还是不够的,要追求写活消息,这就要求我们记者进行更进一步的钻研和不懈的实践。

通讯是除消息外最常用的新闻体裁和新闻报道形式。比之消息,通讯可以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段和手法,需要更多的含量较大的真实典型材料,因此也更能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通讯容量大,事实详细,一般篇幅长,一篇优秀的通讯都能缩写成一篇消息。所以,简单地说,通讯就是“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通讯的写法比之消息也就有所不同。

同样的,在谈通讯的写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通讯的种类。通讯按内容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和工作通讯。通讯按形式分,分为纪实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调查、专题侧记、随行散记、记者手记、新闻花絮等。按照通讯的种类,不同通讯类别写法还是有点差异的,请记者朋友自己把握,记者网现在只谈通讯的通用写法。

通讯的写法

通讯写作的步骤一般分为如下几步:首先是立意,确立主题。立意就是确定思想,提炼主题,立意的过程也就是找角度的过程。其次是确定结构。可以运用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纵式结构,按逻辑顺序来写的横式结构,也可用纵横结合的写法。然后选取材料。要选择最能再现人物、或者一件事件本质的材料,事件在人的工作中有代表性,这样的事例就是典型事例。接着是明确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通讯的语言要具体,不要抽象,尽量少用形容词和数字,可以多用动词和群众语言。最后是着笔写作,要注重创新写法。多作细节描写,多作环境的描写,把人物放进环境中去。写作时可以先分好几个小层次,做好小题目,分块去写。

通讯的写法灵活多样。可描写,对人物事件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可抒情,抒发作者的爱憎之情。可议论,对写的人物事件,可发表看法、评价,增强作品的思辨色彩。议论时注意精辟,切忌冗长。可叙述,顺叙、倒叙、插叙、详叙、略叙(粗线条、概叙)等等。

通讯由标题、开头、主体和结尾组成。消息标题往往“一语中的”,且是结构完整的句子;通讯标题语义不足,常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消息常用多行标题;通讯一般是单行标题,如果用双行标题,采用附加破折号的形式。消息标题中不采用破折号,是两者的一大形式区别。通讯的开头,就叫开头,不叫导语。导语是消息专有的,但通讯的开头同样有着它的重要性、多样性。据说宋代的苏东坡在写《潮州韩文公庙碑》时,因找不到合适的开头,竟改了几十遍,后来才忽然想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两句,一方面表现苏对韩的评价之高,另外一方面也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很高的基调。通讯的主体就是主要内容。通讯结尾常用三种写法:

1、总结全篇,深化主题;

2、蕴涵哲理、发人深省;

3、含蓄委婉、回味无穷。

事件通讯的写法:事件通讯一般要有一个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展开。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写好高潮。高潮是矛盾之焦点,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之处,故应调动多种手法,不惜笔墨,写活写好。

人物通讯的写法:要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要善于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暗示人格力量。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

工作通讯的写法:要有现实针对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要具体、透彻地阐述问题和经验。要夹叙夹议,有理有据。

风貌通讯的写法:风貌通讯常见的有“见闻”、“巡礼”、“纪行”、“侧记”等。风貌通讯写作要注重抓住特点、突出“新”和“变”。要注意能丰富知识,增添趣味。

小故事(小通讯)的写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不能写得人物繁多,场面太大,枝节横生,否则就失去“小”的特点。

新闻特写是一种新闻体裁,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有学者把新闻特写归入通讯的品种之一,但是“新闻特写”这一体裁在进入本世纪后,化茧为蝶,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新闻采访活动中一支倚马可待的“特种兵”和“轻骑兵”,运用越来越多,为新闻宣传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作为一名记者,掌握新闻特写的写法,充分利用这一报道利器,越来越有必要。

特写,最初是电影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术语。本意是指电影中突出地拍摄人的面部或其他局部,一个物品或其局部的镜头。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清晰的视觉形象,获得突出和强调的效果。新闻特写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文体,是指用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段,给受众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新闻特写具有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一神经一情感一思维的感应过程:透视全局的特点。

新闻特写的写法

新闻特写的写作准确要把握其“新”字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不断在“特”字上下工夫, 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是新闻记者和广大业余新闻报道员应努力掌握的最基本的新闻特写的写法,也是原则。新闻特写通常有以下几种:(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的生动再现。

“新”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所谓“新”,在新闻特写上应体现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故事,也就是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件,不是旧闻和陈年老账。

“闻”

闻,就是故事、事件、事情,就是内容。没有故事,新闻特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有事件的特色。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新闻特写要有生动的故事性。讲故事,已经成为当下新闻写作的常用技巧之一。因为受篇幅简短所限,一篇新闻特写往往精选一两个典型故事,用十分精当的语言叙述出来,辅以设置悬念、制造矛盾冲突和抖包袱等故事表现手法,在增加报道趣味性的同时,不断深化或衬托新闻主题并强化了新闻传播效果。

“特”

写好新闻特写,首先要有强烈的现场感。新闻特写最大的“特”,在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进而达到对报道聚焦的新闻事实感同身受、蕴含的思想观点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记者让受众“走进”新闻现场,在强化了新闻特写现场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从时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对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选取那种最具包孕性的片断,动中取静,以静写动,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其前前后后经过的了解。这种片断,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部分。从空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选取那些最有特征、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写”

新闻特写由于借鉴了影视手法,将对象镜头化,所以能产生很强的可视性,人们常把它称为“视觉新闻”。通过描绘,让读者将文字的内容转换为可视的画面。新闻特写,一定来自新闻现场,记者通过将现场目击、亲身感受形诸于笔,再现大喜大悲的新闻场景,使受众如临其境,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味觉等感官冲击和心灵感应,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写的现场感,首先是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一般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访问得到的,而特写的采访则特别强调记者的现场观察,强调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没有现场观察,记者是无法写出特写来的。所以,在不少的特写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记者观察活动的存在。

人物新闻特写的写法:人物特写以人物为特写对象,要求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或行动,并透视其思想境界;或者是通过对人物活动的展示,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以此来解释人物行为的时代依据,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特征。

新闻场景特写的写法:场景特写重在摄取新闻事件中最典型、最集中、最感人的场面,通过再现场面的特色、规模、气氛等,完成对整个事件或社会风貌的把握。比起其他报道形式来,特写在场景的再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最能产生画面般的可视感。注意情景交融,这是描写尤其是场景描写时一个重要的要求。情景交融,即记者的主观情感与报道对象情感的沟通。记者在思想情感上要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感情充沛,爱憎分明。特写要以生动的画面去感染读者,记者自己不动感情是不行的。好的特写不但能造成强烈的可视效果,更重要的是还撼动着读者的心灵!

新闻评论与消息、通讯并称三大新闻体裁。新闻评论就是对新闻事件进行的评论,重在评论,但是评论对象、评论由头是新闻事件,因此新闻评论与其他评论性文体有所不同。新闻评论包括时评、短评、述评、编后,等等。社论或可列入其中。

新闻评论怎么写?新闻评论的写法没有定式,也没有固定的新闻评论格式,有的是一些注意事项,姑且作新闻评论的写法略谈一二。

1、新闻评论的写法如同中学作文中的议论文的写法,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而且一个都不能少。新闻评论的论点就是你要表达的观点,新闻评论的论据就是特定的新闻事件,新闻评论的论证就是你要佐证你的观点而引用的旁证和佐证观点的过程。

2、新闻评论必须具备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达到“三性俱全”的新闻评论才是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政策性指的是思想性和政治性,是新闻评论的高度和深度;针对性指的是新闻评论最好做到一事一议,不要过于散发;准确性指的是新闻评论的论点、论据、论证必须“三论皆准”。

3、新闻评论的写法中最关键的是立意立论。新闻评论的“论点”也就是“观点”,是新闻评论的灵魂,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有高超的见解和不凡的命意,起码论点要新鲜。

4、新闻评论的写法重在说理难在论辩。新闻评论是说理的文章,必须侧重于思考和论述,“述而不作”是新闻评论的大忌。新闻评论又评又论,必然有论辩对象,因此心中要有“假想敌”,文中要对“假想敌”开足火力展开战斗。

5、新闻评论风格和新闻评论语言。新闻评论风格多种多样,不求一致,更无需一统。鲁迅的杂文风格当然犀利,但也有时代局限性。或许,“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是最好的新闻评论风格。新闻评论语言最必须注意的是分寸和准确。

时评是新闻评论的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时评的“时”,是“时事”的“时”,是“时代”的“时”。时评的“论”,是“新闻评论”的“论”。因此,时评可以解析为时事评论、时事新闻评论、有时间期限的新闻评论。下面简单谈谈时评的写法。

时评的写法

时评的两个标准:独家(新),独到(特)。也就是时评作为新闻的一种体裁自然也要讲时效性要跟新闻一样要新要快,还有评论要有独特的见解。“独家”,通常需要“和时间赛跑”,否则,过了今天明天就没戏了。因此,它要求作者出手快捷,编者反应敏锐,即使文字粗糙一点、观点略微不那么周密也没有关系。而大部分时候,时评并不需要和时间赛跑,实践表明,对时评无条件地要求“快”是违反规律和科学的,必须在真实无误的前提下来讲究时效性,而且有的评论就不需要“应声而成”,但是如果太迟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何谓“独到”,“三言”以概之,谓之曰: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时评的关键是“识见”。时评是智者、是慧眼。没有过人的识见,起承转合再圆通、资料概念再新鲜,也只是工匠,算不得手笔。而识见的关键还是要思想、思维不能格式化。时评最不该有“道德制高点”。时评一占着“批判(取”批评、判断“之意)社会”的“道德制高点”就出现“假大空”。

时评要有新闻性强的由头。时评由头的新闻性强,受众的关注度高,评论的读者相对来说也会较多。时评要靠好的表达手段。时评应注重文字的通俗与形象生动。如《果子狸的诘问》就比《非典XXXX》效果要好得多。时评要使新闻“增值”。时评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上的,但是它最宝贵的价值并不是重复新闻,而在于使新闻“增值”。时评作者需要透过现象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因此观点与见解是评论给予新闻由头以附加值的主要部分。时评行文要“不曲”,指观点直白、明确,论证上逻辑清晰: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没必要绕圈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章的三大部分最好一目了然。即多用演绎法,少用归纳法,这是由新闻时评的“新闻性”所决定的,也是快餐化的时代生活所需要的。

述评是既叙述又评论、夹叙夹论的文体。述评种类主要有: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和新闻述评。下面记者网主要谈谈新闻述评和新闻述评的写法。

新闻述评、记者述评就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事实进行叙述的同时作出点评,而且重点放在评论上。新闻述评是新闻报道里边的一种比较常见常用的新闻体裁。可以说,新闻述评是消息和新闻评论的结合体和过渡地带。

新闻述评怎么写?新闻述评的写法主要有三点,如果掌握了这三点写法,应该可以较好地进行新闻述评的写作。

1、典型题材、全局观点。就是说新闻述评的写作首要一点就是要选择好题材,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题材;然后用全局性的观点进行评论。这是新闻述评写法的关键。

2、因事论理、理由事出。就是说新闻述评写作要把“叙”和“论”有机联系起来,评论要结合事件,事件要导出观点。不能让“事”和“理”、“叙”和“论”变成“两张皮”。这是新闻述评写法的最重要技巧。

3、借人之口,为评增加权威性。就是说新闻述评写作要注意用他人的言论来佐证、加重自己评论的观点、论点。这是新闻述评写法的常用方式。

新闻通稿一般是党委政府或社会团体举办的重大活动、发生重大事故或灾难时为了引导舆论、统一宣传口径、控制不良信息由新闻通讯社或新闻秘书、党政宣传部门拟发的统一稿件,这就叫做通稿。新闻通稿可以说是“特殊时期”对“特殊事情”进行“特殊新闻控制”的产物和工具。从这方面来说,新闻通稿是“炮制”的;严格意义上说,新闻通稿并不是新闻稿,而是“官八股”。因为新闻通稿里面的新闻点已经很少,而且价值不高,甚至有很大可能是虚假的。所以,读者、观众等新闻受众其实是不喜欢新闻通稿型的新闻报道的。

新闻通稿怎么写?下面就简单谈谈新闻通稿的写法。

新闻通稿的写法有其特殊性。新闻通稿格式一般有固定模式,即:先是写一小段导语,简明道出新闻事实,但是不把事情说完。然后是正文部分,写事情的过程,完全用白描手法和正面叙述(描述),不能赋予太多感情色彩。最后一段结语一般留个尾巴,如“事件原因仍在调查中。”

新闻通稿的写法有技巧性。

一、尽量公文式。不要写成天花乱坠的美文。

二、体现新闻通稿“真正主人”的意志。新闻通稿“真正主人”指要求发通稿的机构或个人,如政府、企业或集团老板等等。

三、新闻通稿尽量做到没有细节,如需细节必须征得“主人”同意并有需要达到的目的。

四、新闻通稿要尽量笼统、模糊。可以多一点空话、套话、官话。

上述新闻通稿的写法,很多人会反对,并可能提出截然相反的新闻通稿写法。但是记者网编辑认为,在现实中、在具体实践中,上述新闻通稿的写法是真正有效、真正在使用的写法。

专访如同消息、通讯一样是新闻体裁之一,是新闻记者在新闻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专访包括人物专访、问题专访、事件专访等类型,但最常用的还是人物专访。专访怎么写?下面简单谈谈专访的写法尤其是人物专访的写法。

一、专访的格式

专访的格式就是专访的写法的基本框架。专访稿件有一定的格式,按照专访的格式去做起码可以达到“形似”,也就成功了一半。专访由导语、背景和访谈三部分组成。导语是个头,不必多说。接着是介绍专访的背景、必要性以及专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最后是专访的重点——访谈内容和访谈过程、环境。专访的格式就是专访的写法的基本框架。

二、专访注意事项

实际上,专访的写法是由如下几个专访注意事项构成的。

1、做足前课。采访前,要对专访对象(专访人物)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摸底做足准备工作。比如采访一名学者,你应该先把他的研究课题、方向、贡献和学术成果、人生经历学习经历甚至家庭情况、性格喜好,等等都有一定的掌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最好事先拟定访谈提纲、采访话题甚至每个要提问的问题,注意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读者(受众)急迫想知道的重要问题。

2、专访要专。专访,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的采访(访谈)。因此,专访要注意做到采访对象要专一(人物专访)、采访事件要专一(事件专访)、采访主题要专一(问题专访和主题专访)。

3、专访重访。专访的侧重是访谈,不能让背景压过访谈,而且要在访谈上多下功夫。

4、注意串词。专访不能让访谈对象的谈话“一谈到底”,记者应该适时给于适当的穿插,话题变换时更要加上一些串联词句。比如:一问一答式,分段式。

5、再现场景。专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情态已经环境、花絮等,都可以写入专访稿件中,使之更加生动、更具现场感。

以上专访的写法只是一个大概,在具体实践中肯定还将碰到更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记者进行更进一步的钻研和揣摩了。

导语是新闻消息的开头部分。导语怎么写?导语的写法有几种?撰写导语要注意些什么?本文归纳了20种导语的写法,仅供参考。

1.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土,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2.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3.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4.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 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5.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6.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

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7.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8.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9.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另起一段)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潘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

10.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11.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12.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13.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下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14.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桕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15.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6.烘云托月法

烘云托月,实质上就是衬托。用相类似或相对照的事物作为陪衬或反衬,来充分反映所写的事物,这样的导语,最能使入神思。

《人民呼唤焦裕禄》是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发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4年之后,3人再访兰考采写的又一篇新闻力作。文章开头含标点仅40个字:“进入90年代,在中华大地兴起学雷锋新潮的同时,人们深情地呼唤着另一个名字——焦裕禄。”

17.一张一弛法

先写入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19.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昕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20.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以上20种导语写法只不过是导语的写法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常用性。如果您熟练掌握了这些导语写法并能够娴熟运用,那么在导语写作实践中还可能衍生出更多甚至更好的导语的写法来。如此您就是导语写作的“绝世高手”了。

电视新闻稿怎么写?这是初入电视新闻圈的记者和电视人经常会问和思索的问题。相对于报纸等平面媒体的新闻稿写作,电视新闻稿的写法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认为把报纸新闻稿的写法照搬过来就行。那么,如何写电视新闻稿呢?电视新闻稿的写法又有哪些呢?下面记者网就问您简单道来。

电视新闻稿的写法是在一般新闻稿的写法基础之上的,意即电视新闻稿的写法首先必须满足普通新闻稿写作的基本要求,如新闻六要素一样必须具备;消息体裁的电视新闻稿一样必须符合消息写作要求,等。在此基础上,电视新闻稿写作必须注意如下特性和特殊要求:

一、注意声像对应,杜绝“两张皮”现象

我们知道,电视新闻有声音和图像两部分。电视新闻稿(文字稿件)在电视新闻里面就是播音员播出的声音(解说词),新闻图像是由电视摄像摄制的画面。一条完整的电视新闻是由声音和图像组成的,缺一不可,两者都同等重要。同时,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电视新闻才是成功的电视新闻。声音归声音在说,图像归图像在放,这就是电视新闻界常说、常见的痼疾——“两张皮”现象:声音一张皮、图像一张皮,两不相交。这是电视新闻新手,特别是从报纸记者转为电视记者最常犯的错误,也是电视新闻稿的写法里面最需注意的方面。

如何杜绝“两张皮”现象呢?就是做到声像对应。如何做到声像对应呢?简单地说,就是:

1、文稿(播音)点到谁(什么、地方)图像就出谁(什么、地方),不要说东出西,牛头不对马嘴。

2、互为补充,互为说明。比如,有些灾难现场的受灾情形,文字描述很难到位,你就可以用图像画面来表现。

3、声像揉为一体,互为内容。比如,现场采访的内容在文稿里就没有必要重述,它本身就是电视新闻稿的一部分。说来容易做来难,电视新闻一般都需要两个人去完成,一个俗称文字记者,一个称摄像记者或电视摄像,两个人的配合很重要甚至具有决定意义。两人必须配合默契,如能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那就是绝配了。文字记者必须事先把采访意图、采访目标告知电视摄像,摄像记者要把拍摄到的图像情况及时告知文字记者。当然,如果两人都是文字记者、摄像记者“两栖型”记者就更好。如果自己是既写又拍,那么好办些,就是在拍摄图像时思考新闻稿如何下手,在对新闻稿打腹稿时觉得需要什么镜头马上去拍摄,回来后写作电视新闻稿就容易多了,“两张皮”现象也会很少出现。

二、电视新闻稿格式

俗话说,文无定式。但是,电视新闻稿仍然可以有一定的格式,特别是对消息类电视新闻来说更是如此。再说,如果新人按这一电视新闻稿格式去写电视新闻稿,可以更容易上手、入门,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一般的电视新闻稿格式:

1、导语;

2、新闻由头、新闻切入点、新闻例子,最好加现场采访;

3、面上内容。有点及面。新闻的重点部分。另外,请记住:尽量多用同期声、现场声、现场采访!这是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

三、电视新闻稿语言尽量口语化、通俗化,多用短句子

电视新闻如同广播新闻均属流媒体,新闻稿是靠播音员用声音去表达、传播的,不同于平面媒体受众可以随意重看的。声音和图像都是“一晃而过”、“稍纵即逝”的,受众反应时间也有限,不可能长时间琢磨、思考,因此电视新闻稿的语言应该尽量口语化,避免书面语言,而且里面的术语、描述要尽可能通俗化,不要太专业、太隐晦,同时句子不要太长。

电视新闻稿的写法和注意事项还有很多很多,记者网小编在本文中所述只是一般性常识而已。不过如果真正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电视新闻稿的写法,相信您也已经可以做一名称职的电视新闻记者了。当然,如若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那您还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的探索和更多的实践。

什么叫杂谈?杂谈就是拉杂地谈论。杂谈是一种文体,也是报纸、网络常用体裁。杂谈写作形式自由,短小精悍,又能针砭时弊,启人心智。那么,杂谈怎么写?下面就谈谈杂谈的写法。

一、杂谈不能泛泛空谈,而要由事入理

虽然叫做“杂谈”,但杂谈不能空谈,也要有主题,有事有理有节。有一篇讲节能的杂谈,题为《钱是您的,但资源是大家的》。这篇杂谈通篇只讲了一件事:我们国家有几个基层领导到国外考察,吃饭时多点了几个菜,没吃完就要走。一位外国老太太看见了,不仅严厉地批评了他们,还请来当地警察罚了他们的款。那老太太说:“钱是您的,但资源是大家的。”

这篇杂谈并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却给人以很深刻的启发。这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写杂谈靠什么说服人?人们说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其实,写杂谈也要用事实说话。人们常讲,写文章要摆事实,讲道理。对有些问题,尽力把道理讲透彻是必要的,但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事实。会写杂谈的作者大多善于用事实说话。他们由事入笔,用事论证,不像在写杂谈,而像在讲故事,只是在骨节眼上画龙点睛地点上两句,由事实上升到理念,给人以启发,这才是杂谈写作的高手,这才是真正的杂谈写法。

二、杂谈不是保健按摩,而应挠到痒处

不少杂谈在分析一些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时,都讲放松了政治学习,放松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造,失去了奋斗目标等等,这样讲表面看来没错,但毫无针对性。有一篇杂谈认真分析一些年轻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具体经历,发现他们不是失去了奋斗目标,而是在奋斗目标中渗透着强烈的个人诉求,一旦机会成熟,个人诉求就会极度膨胀,就会走上严重的犯罪道路。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目标追求的纯洁性。这篇杂谈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给人以启迪。

由此提出一个问题:杂谈写作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人们常说,写文章要善于拨动社会上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也就是说要有强烈的社会针对性。就像你背上很痒,急着请人挠一挠,所请的人不是找准最痒的地方挠,而是从头到脚给你进行保健按摩,你觉得管用吗?写杂谈不是进行保健按摩,而是挠痒,你不朝最痒的地方下力气挠,那能起什么作用?

三、杂谈不是布置工作,而在透析理念

这就要弄清一个问题,杂谈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毛泽东同志曾说,写文章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一般文章而言。对于思想性较强的特殊文体杂谈来说,其侧重点应是分析问题,而不在解决问题,也就是侧重在谈“为什么”,而不是谈“怎么办”。因为杂谈乃至所有的评论性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要明辨是非,透析理念,如果说这也是解决问题的话,那就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就像讲国有企业改制分流的杂谈,应该着重讲为什么要进行改制分流,改制分流中有哪些认识误区应该消除,从而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这项改革举措,扫除推进改革的思想障碍,而不应该大讲怎么具体改革,具体怎么搞是领导安排工作的事,不是写杂谈的任务。为什么有的杂谈写的深度不够,但官气十足?问题就在于有些作者越位了,管了不该自己管的事。

新闻写作是记者和通信员最基本的业务工作,属于基础性工作。如果新闻写作都搞不好那就根本谈不上做个好记者、优秀记者,连记者这个称号你都应该感到愧对和无颜。新闻写作技巧很重要,但是新闻写作注意事项可能更重要,因为如果你连起码的新闻写作注意事项都不懂、都不予注意,那你写出来的新闻稿件就可能惨不忍睹、编辑想改都没办法改用了。下面是记者网整理的16条基本的新闻写作注意事项:

1、在你没有理解或了解事件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说真话,写真话。

4、尽量正面宣传、正面报道。

5、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现代的新闻写作工具

6、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7、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8、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9、要表现,不要陈述。

10、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1、少下结论。

12、少想当然,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13、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14、语言要大众化。要选取绝大多数人能一读就懂的语言。

15、标题要独特、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16、尽量用讲故事、说新闻的写作方式

总之,最基本、最重要的新闻写作注意事项归纳起来还是四个字:真、新、快、活。

会议报道过多过滥是新闻界的“老大难”问题,但是却无法规避。唯有正面会议,设法写好会议报道。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写好会议报道?有三个写好会议报道的方法。

1、跳出会议写会议

这是写好会议报道的最基本方法。尽可能不用“某某会议提出某某”等题目,可以把会议上最主要的新闻事实上题。比如“全市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畜牧产业化会议”共21个字,如果按常规,把会议名称上题,引题和主题不可避免地要重复。可用《我市加快畜牧产业化升级》为主题,副题用“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05年畜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00元。”这样就把会议最想表达的主题呈现给读者。

2、从问题切入写会议

从会议目的解决的问题入手,扩到会议外进行报道。也就是说,从会议找问题,然后跳出会议报道问题及问题的解决。今年上半年,绥化市土地部门开会,会议内容中有土地部门内部职能分工问题(矿产局与土地局合并),有形象教育内容。而土地使用权市场化配置内容,在会议中占的篇幅最少。记者感到,绥化市正在加快城市建设,土地占用和土地使用将成为主要矛盾,而土地使用权进行市场化配置将是方向。据此,记者向土地部门的同志进行深入采访,掌握了土地使用权市场化配置的进展情况,写成《我市土地使用权市场化配置步伐加快》一稿,刊发在一版。绥化市市长看到这篇文章后说,记者能抓住问题写新闻,值得表扬。

3、从会外切入写会议

有的会议报道与“会议”全然无关。如某地科协举行全委会期间,有些代表看到报上刊登的全省百个贫困村名单,心潮难平,研究如何以实际行动参与扶贫帮困,边吃饭边商议,深更半夜还不休息。记者捕捉这一动人场面,写成现场新闻《时刻想着农民》。这种会议报道,会议被推到背景的位置,实际上报道的是会议主题之外的新闻。

此外,还有从成就与经验切入,侧面切入,会议书面材料切入等等。会议报道的形式很多,只要记者勤于思考,大胆探索,就会使会议报道出新,就会真正写好会议报道。

会议新闻比较容易形成“套路”,如写某时某地某些人召开或出席某会,然后是会议讨论、会议认为、会议要求或某人强调、某人呼吁、某人重申。有人戏称这是给会议“穿衣戴帽”,只要改了时间、地点,就可成为下一次会议的新闻。不幸的是,这样的会议报道在今天的通讯社、报刊的稿件中还绝非仅有。那么,我们记者究竟应该如何写好会议新闻呢?

目前会议新闻存在的问题

宣教色彩浓厚

本台很多新闻的宣教色彩浓厚,官话、大话、空话、套话较多,但是目前很多国内优秀的电视媒体新闻都是具有敏于追踪热点、敢于正视难点,透明度高,平民化色彩浓的优势,和教育电视台宣传型的报道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关于如何写好会议新闻,中央电视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电视新闻改革中旧开始探索。那就是从语态开始,从内容开始。

关于语态,从一套的《东方时空》到二套财经新闻栏目《中国财经报道》/《经济信息联播》再到地方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其实一直在改变语态上下功夫,应该说中国的电视新闻一直在努力走平民化之路。然而不可回避的是,传统的宣教语态依然在电视新闻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因此央视新闻改革见证人孙玉胜所著《十年》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十年后的今天,电视的语态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改造,电视新闻改革仍在路上。”目前的多媒体时代,人们已经通过网络获得了话语权的极大解放,居高临下、僵硬空洞的传播方式越来越没有市场。因此,电视报道迫切需要秉持专业精神,直面普通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事件,体现更多的民间话语、大众话语,进一步提高宣传艺术,淡化宣教色彩。

从内容开始,就是报道会议讨论研究的内容。每一次的行业研讨会和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都有一个事先确定的主题。记者可根据这个主题挖掘新闻线索。会议最大的资源是什么?是人!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专家聚会的地方。这些专家和官员平时要接受记者的采访,要我们发采访提纲,要预约时间。有的专家不在北京,有的专家更是全世界到处跑。教育官也是如此。平时约他们采访是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达成的事情,在很多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上可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们认为会议邀请函不是一次例行的会议报道,一次收视率杀手的来临,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是很有价值的新闻采访渠道。他们的平时会议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平时很难联系采访的高官和世界权威的专家学者。我所在的央视二套中国财经报道从1999年就开始这样的探索。很多重量级新闻都是从各种各样的研讨会上采访得到的。

当一份会议邀请函放到我们手上时,为了写好会议新闻,我们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尽管各类会议的内容不同,但准备工作可以说大同小异。准备工作大致分为技术准备和业务准备,这里着重介绍业务方面的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议召开的背景,对于了解会议本身非常重要。背景有时是某些会议召开的原因,有时可以改变会议原定的议题或改变与会方的立场,甚至还可能决定会议的成败。

(二)会议本身。

(三)了解关键人物,总之对他们的背景了解得越详细越深入,就越能写出更为丰满、生动的稿件来。

通俗的来讲就是以下几个问题

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这次会议参会的重要嘉宾都是谁?

他们的背景他们在业内的研究方向是哪些?

他们最近在研究哪些教育的话题?

会议新闻点如何提炼?

(一)突出实质性内容。报道会议像报道其他新闻事件一样,最重要的是把会议的实质性新闻点“突”出来。会议的新闻点可能是会议本身,可能是会上某人的发言,也可能是公报、宣言。有时会议内容很多,如果不能很好地提炼实质性主题的话,就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把最具价值的新闻淹没在其他没有太大价值的新闻之中。

(二)突出关键人物。一般参加会议的人很多,发言者也少不了,泛泛地报道这人说了什么,那人说了什么,往往使文章显得杂乱无章,空洞乏味,读者读起来也会觉得不得要领。

(三)用直接引语。没有直接引语的会议报道往往会受到质疑,因此要尽可能地引用直接引语。它可以使稿件更真实可信,并且读起来显得不那么死板。直接引语用得恰当确实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要有现场感。在实践中,记者招待会要写出现场感确实不容易。

(五)要有综合、分析。写会议新闻有时不能就会议写会议,要有自己的综合、分析。

综合下来,写好会议新闻可以简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议重量级的人物观点

(二)会议中参会专家关于热点事件的争议和看法

(三)从会议的主题中提炼新闻。会议的主题都是当前行业内面临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从会议主题中挖掘,只要认真搜集一下背景材料,总能找到一个或几个报道的角度。

(四),会议新闻除了写消息外,也可以与其他体裁配合,如“侧记”、“散记”、“综述”、“新闻分析”、“特写”、“专访”、“记者手记”、“日记”等。只要认真采访、思考和写作,会议新闻的稿件同样可以是多姿多彩的。

大多数会议都不用面面俱到突出所有要素,而只要根据具体情况突出其一两个要素,各种会议相关的新闻就容易突出出来了。

最后,改进会议报道,还要大胆地进行舆论监督。对那些会议召开形式不当、会风不正的会议,要果断判断,通过事实的展示,旗帜鲜明地提出记者自己的看法。

从事新闻工作有些年头了,这稿那稿写过不少。不过,自己最得意的倒是一篇“会议新闻”。这篇题为《不恋“银窝”恋“草窝”银行干部何鹏辞官办起湘潭最大奶牛场》的消息,其实是篇人物新闻,之所以自己还满意,主要是这篇稿子对党报如何改革会议新闻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可以说是本人一篇尝试“跳出会议写新闻”的成功之作。在2000全国、全省好新闻评选时,也许是评委们出于对党报会议新闻改革尝试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这篇消息不仅评上了全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而且先后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和全国大中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团中央和中国记协举办的第七届“五四新闻奖”,也是湖南省唯一获此奖的作品。

这篇稿子获奖后,报社一些同行要我谈谈感受和体会,我还是那句话:要学会跳出会议写新闻。回顾这篇消息的采写过程,我认为,除一些重要会议外,记者要“跳”出会议写出有价值的好新闻,至少有“三要”必须做到,即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要有深入的采访作风,要有娴熟的写作技巧。

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

能不能跳出会议写新闻,首先在于记者有没有新闻敏感。这种新闻敏感,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敏锐力和政治洞察力。就是说,记者在参加一些一般性的工作会议时,必须长个“心眼”。这个“心眼”,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眼”。善于用“新闻眼”观察会议的记者,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正面报道会议,而是跳出会议,把从会议上抓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情况、新事物写成单独的报道。

2000年7月24日,我应邀参加市奶牛发展座谈会。这个由市政府出面组织召开的会议,虽然人数不多,但规格很高,既有市领导和部门领导,也有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奶牛养殖一线的国有、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在会议进入“讨论发言”这一程序时,我对“远山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鹏的发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这个当时才32岁的年轻人,一年半前还是一位担任过银行支行行长助理的“官”。没想到这位金融专业毕业的年轻干部正在仕途一帆风顺的时候,眼睛却盯上了以牛奶为主要标志的农业“白色革命”,主动辞官下海,创办了湘潭最大的奶牛场。了解这一背景后,我立即感觉到这位奶牛场老总是个“新闻人物”,其身上至少有两点很有新闻价值。其一,一位“下海”干部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创办了当时湘潭最大的奶牛场:拥有草场50亩、奶牛72头、年产鲜奶210吨。这说明湘潭的奶牛事业刚刚起步,前景很好,希望很大。其二,这位银行干部敢于辞官“下海”的行为,体现和反映了干部制度改革的一种方向和趋势。

于是,我决定打破惯例,对市里这次奶牛发展座谈会不作正面报道,而采取“跳出会议写新闻”的办法,将何鹏作为重点对象予以单独报道。果然,我这篇《不恋“银窝”恋“草窝”》的消息在湘潭日报见报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方良好反响。市领导和农口部门的领导很满意,市长和一位副市长在文章见报的当天和第二天,还特意分别深入到“远山”,和何鹏及有关人员一起商讨发展湘潭奶牛事业的大计。市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对这篇反映干部辞官“下海”的报道、尤其对这篇报道的指导性和前瞻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文章见报后的第17天,即2000年8月13日,新华社播发了《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我想,这篇文章后来之所以能多次获奖,文章主人公“辞官”下海之举及时印证和反映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恐怕是一个主要原因。

要有深入的采访作风

能够“跳”出会议写新闻,对记者来说只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要写出好新闻,还必须把功夫下在会议之外。对报道对象及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也是写出好新闻至关重要的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跳”出会议后的采访比一般采访要求更深入,更细致。因为,从会议中了解到的某些

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往往会议都有相关的材料。记者如果偷懒,也可以凭这些材料做文章,但效果显然会打折扣。因此,只有深入采访,才可能抓到会议上抓不到的“活鱼”,也才会使新闻减少“会议味”,增强新鲜感。怎样才能使会议之外的采访“深入”呢?我认为,一定要把功夫下在“身入”和“心入”上。

首先,要“身入”。我在市奶牛发展座谈会上了解到何鹏这一新闻人物的线索后,尽管手头上也有会议上发的一些有关“远山乳业有限公司”的材料,要写稿的话也可以动笔了,但我总感觉不到实地采访心里不踏实。于是,第二天我即驱车赶往“远山”,在奶牛场和何鹏见了面。通过现场直面式的采访,一方面使我增强了对“远山”以及何鹏不少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些会议材料上没有的鲜活素材。比如,“远山”当时50亩草场的牧草浇灌水,会议材料上写的是从水井里抽上来的地下水。我到现场一看,浇灌水是从水井里抽上来的地下水固然不错,但还有更有价值的一面,即“远山”通过自制设备、土法上马,让地下水和奶牛粪便混合浇灌牧草,走出了一条保护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恰恰这一点材料上没有。于是,我将这一从现场了解到的事实浓缩成51个字的叙述写进了消息。事实证明,这段叙述虽然文字不长,但作用不小,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恋“草窝”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这一方法对其它养殖场的建设有很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文章见报后,市环保、畜牧等部门对此多次进行了肯定和表扬。

其次,要“心入”。采访时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虽然“身入”了,但“心”却没有入。作为一名记者,要通过采访去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就要学会与采访对象交朋友。通过采访何鹏,我感到记者要“心入”采访,有两点必须注意:一要注意放下架子。我就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架子,但在人家眼里,你是一个记者,而且还是一个总编辑,别人在和你打交道的时候,心里总难免有点犯嘀咕。以何鹏为例,他平时接受记者的采访不多,更没有单独接受过一位总编辑的采访,加之我50出头,他才是30多岁的小伙子,年龄的差距也容易引起一些隔膜。我感觉到这一情况后,一开始就注意主动和他亲近,不摆职务和年龄上的架子,平等待人,多从一些生活中诸如倒水、让座等一些细微之处来进行心灵的沟通。结果我们成了“忘年交”。二要注意谈话方式。采访何鹏除一次是在会议间隙外,其余都是在“的士”内、饭桌上等非正式场合中进行的。这种采访有时候看起来是在唠嗑,其实这种“唠嗑”可以使采访对象精神放松,拉近感情距离,也能了解到你所想要了解的不少东西。如他去北京中关村购置乳汁浓度器,引进外国矮象草、黑麦草、苏丹草等优质牧草的故事,都是我们坐在“的士”里闲谈时他告诉我的。

要有娴熟的写作技巧

通过采访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之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写作。有没有娴熟的写作技巧,也是关系到“跳”出会议后能否写出好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要确定是写消息还是写通讯,然后再根据不同体裁的写作要求,在写法上力求创新。我这篇报道何鹏的人物新闻,选择的是消息体裁。在这篇消息的写作上,除了遵循消息的一些一般写作规律和要求外,自我感觉有四点还比较突出,也可以说略有创新。

一是注意精心制作标题。在标题的虚实组合上,这篇人物消息一反常规,用了个虚题《不恋“银窝”恋“草窝”》作主标题。从语感、语音上讲,这一标题诵读上口、鲜明爽朗,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从修辞上讲,此题既运用了对比法,以“不恋”对“恋”;又巧用了借代法,以“银窝”借喻银行,以“草窝”借喻奶牛草场,体现了一种形象美和意境美。其副标题《银行干部何鹏辞官办起湘潭最大奶牛场》则是个实题,与主题题意相一致,同时又对文章中的新闻事实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概括,基本达到了“一语破的”的宣传效果。

二是注意巧用“会议”作由头。因为此稿为消息体裁,因此更讲究时效性。何鹏辞官“下海”是一年半前的事,时间跨度比较长,很有必要找个新近发生的事实作“由头”,才能在时间上给读者以新鲜感。而当时市政府召开的奶牛发展座谈会,我认为正好可以作为消息的“由头”。于是,便在导语里特别加了一段:“7月24日,在市政府召开的奶牛发展座谈会上,何鹏和他的奶牛场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们的普遍赞扬和好评。”尽管这是消息中唯一一处提到会议的文字,但由于用作“由头”,不仅贴切、自然,没有什么“会议味”,而且体现了时效性,增强了消息的新鲜感。

三是注意背景材料的运用。首先在导语中,一开头就介绍了主人公的背景材料:“一年半前,辞去市商业银行振湘支行行长助理职务的何鹏,毅然‘下海’办奶牛场”。接着,在新闻的主体中又引用背景材料对新闻事实进行了说明,特别是“从未和奶牛、饲草打过交道的何鹏,除了把自己的全部储蓄都投入到奶牛场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奶牛养殖事业上”这段材料的运用,既帮助读者加深了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又使新闻人物富有了深刻的内涵。

最后用“‘远山’牌鲜奶不仅成为我市唯一有品牌的鲜奶产品,在今年5月由市技术监督局组织的消费问卷调查中,还被评为‘消费者满意产品’”的背景材料作为消息结尾,使这一人物新闻产生了“卒章显志”的作用和效果。

四是注意了行文精练,简洁明了。该文篇幅简短,共分3个自然段,每段的选材还算精当、概括,基本上把该说的、读者关心和感兴趣的新闻事实在有限的篇幅内说清楚了。文字也还精练,在这篇不足800字的消息中,我尽量争取让每一句话多传递几个信息,如“今年32岁的何鹏,参加工作不到10年,就先后担任过城市信用社副经理、支行行长助理等职”一句,就传递了主人公年龄多大、工作时间多长、任过何职等三个信息,应该说基本做到了文约意丰、言简意赅。

会议报道如何写?如果写一般的会议报道,会议报道要含会议时间、地点、参加会议领导、会议主题、会议内容、会议步骤、领导要求、会议要求等元素。如果要写好会议报道,那么就不能“会议报道写会议”这么简单了,要“跳出会议写会议”。怎样写好会议报道?请参阅这些文章:《写好会议报道的方法》等。下面是一般会议报道范文,请参考。

会议报道范文

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召开

3月10日下午,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在市委第一会议室召开。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有:XX市人民政府市长XX,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XXX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县区分管副县长、民政部门负责人,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市民政局有关领导和干部职工共二百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XXX主持。会议首先由市民政局负责人传达了省民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布置了全市今年民政工作,总结了去年全市民政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XXX重点部署XXXXXXX建设年活动。会议最后,XXX市长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市长要求,一要XXXXXXXXXXXXXXX;二要XXXXXXXXX。会议期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XXX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了《XXXXXXX责任书》。(XXX报道)

网络新闻写作中除了结构清晰和措辞准确等传统写作方式外,还有什么技巧呢?

主题提炼至关重要。为了增加被搜索的机会,网络新闻写作者需要尽力把新闻提炼出1~2个主题,这样作者就可以在标题中使用选定的关键词和独特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使行文跌宕起伏当然是更高的境界。如果写作过程中产生新的观点,就可以另起炉灶单独成文,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实现不同新闻之间的共享。

超链接是网络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超链接不管对新闻的纵深语境还是对背景新闻,都是最基本的,新闻通过搜索引擎而出现的次数或日期,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新闻被置顶的机会。

速度测试训练是写作者绕不开的阶段。通过练习的方式对提高网络写作的速度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可以选择当天的报纸新闻,作者可以选择其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2条~3条,为每一条新闻写作导语和结语。判断的依据是关键词的使用、主动语态和精炼语言。可以找同事、同行或专家打分,速度将成为积分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把速度与写作质量有效结合起来,这就是网络新闻写作的经验和秘籍,诸位不妨亲自尝试。

“新闻提要是为了突出新闻事件,指导、吸引观众收视而采用的一种编播技巧”(《实用电视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广播新闻提要应该“准确、鲜明、生动、概括、清楚明白”(《怎样做好广播编辑工作》广播出版社)。这对广播电视新闻提要的内容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编辑往往只注重新闻事件的概括,忽视提要方式的表达。在表达方式上也局限于常用的两种方式,如有的书提出,广播电视新闻提要写作可归纳为:概括式(即把主要事实概括出来)和评介式(即在概述事实的同时,扼要指明思想意义)。因而,不少广播电视新闻提要几乎是新闻标题的翻版,或依据标题再加上一二句所谓点明意义的套话。受众听了难以接受,只得“摇摇头”。那么,如何吊起受众的“胃口”呢?笔者认为,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下面以饶平广播电视新闻的编发,谈一谈做法。

一、引语式

引语式即运用“引用”的修辞方法,引用新闻中人物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影响力的话语作新闻提要。例如,《市领导莅饶考察投资环境》的消息。在播报这一新闻时,我们抓住新闻的主题作提要:“市领导在饶平考察时强调:振兴饶平经济,关键是发展工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如果以标题作提要,就变成只谈事件,没有中心,传播效果势必削弱。

二、悬念式

这一方式的运用,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把受众的“胃口”吊起来。例如,消息《大路巷改造工程有进展》,播报时我们作如下提示:“您想知道县城重点项目——黄冈镇大路巷改造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吗?我们将为您介绍该工程拆迁、签约的情况”。这一提要用疑问句开篇,把受众关心的问题明白地摆在面前,吸引其注意力,让受众意识到新闻所报道的事实的重要性。

三、集纳式

集纳式指编辑为整组节目做提要时,把相近的两、三组稿件汇聚在一起,向受众展示。在一组相关内容的新闻报道中,提要如果一一罗列,受众会觉得新闻媒体“无话找碴儿”。提要所起的作用是“导听”和提请注意,因此综合提炼要报道的重点,然后告知受众下面要播出的内容,这样的表达方式效果更佳。

四、对比式

对比即把互相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在新闻提要中运用对比方式,将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或者同一事物的前后进行比较,引导受众正确地鉴别事物,理解和接受新闻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例如,有一则消息的内容提要“粗心的旅客丢失了项链,拾金不昧的司机车中等失主”,就是把同一事件的前后结果放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视听效应。

广播电视新闻是让人听和看的。因此,其提要的语言要符合受众的视听觉,写作时要尽量少用虚词,多用实词,防止出现模式化、概念化、口号化、抽象化的倾向,力争做到具体、准确、鲜明,能引起广大听众的共鸣。

新闻导语无新闻是当前媒体的通病。导语是什么?用赫伯特·里德的话说:“导语是新闻的生命。”也可以这样说,导语是新闻的眼睛,它要求用简洁的文字,把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最有趣的事情,引人入胜地报告给受众。然而,打开我们的媒体,无论广播、电视、还是报纸,在新闻报道的导语中却看不到新闻。这些无新闻导语或抽象概括、空洞无物;或叠床架屋、事实罗例;或评价鉴定、主观论断;或云里雾里、故弄玄虚;或喧宾夺主、游离主题;或夸大其词、令人生厌;或语言干瘪、索然无味;或笼统含糊、事实不清,无新闻导语葬送的不仅仅是新闻的生命,还有读者、听众、观众的阅读、收听、收看的兴趣,而且最终失去的将是传媒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分析一些无新闻导语可归纳这样几类

1、公文式无新闻导语

■青冈电视台的消息《发展有机食品加速小康进程》

导语:按照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县计划从2003年到2005年在哈黑公路以西10个乡镇50万亩中低产田中发展有机食品,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县乡增加财源为目标,实现发展有机食品与改造中低产田相结合,中低产田的传统耕作手段与有机食品现代技术相结合,土肥种配置集约化,种管收有机操作、过程专业化、产加销龙头牵动一体化,力争在3年时间内,使有机食品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布控面积50万亩,实现亩增收60元,农民年增收3000万元,把我县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机食品产业基地。

分析这条消息,可以看出是县里下发的有关发展有机食品生产规划的文件,也就是说消息的信源是文件。既然消息来源是明确的,就应该采取信源式由头的写法来写导语,这样不仅新闻依据明确,赋予消息以权威性,而且,原导语中“从2003年到2005年在哈黑公路以西10个乡镇50万亩中低产田中发展有机食品”也便成了新闻事实。如果,缺少了信源--文件的新闻依据。这一规划的事实是否成立就值得怀疑,原导语用了一句“按照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做为新闻依据,有些不着边际,它可以是文件的一个依据,但不是新闻的依据。另外,由于这条消息基本是对文件内容的复述,因此,消息中公文语言,公文格式的痕迹很明显。缺少对这一新闻信息的消化和文件的解读。

导语部分有了“哈黑公路以西10个乡镇50万亩中低产田中发展有机食品”的规划事实,那么,在主体部分,就应当回答为什么?人们都知道有机食品的生产对生态环境、土养有机质要求很高,那么,为什么要在这50万亩中低产田中发展有机食品,而不选择高产田生产?应该有个背景交待。政府将给农民哪些扶持政策,2003年落实多少计划面积,市场及农民增收情况的预测等等。农民对这些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信息才感兴趣,对发展有机食品的指导思想并不感兴趣。

因此,文件信息来源的消息写作要加强对文件的解读,要注意新闻传播的对象,要传播有效信息,消息要有信息量。

2、报告式无新闻导语

■本报讯 2002年,辽宁省GDP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它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步增长。省政府重点办的9件大事取得显著成效。“十五”开局的四年来,全省经济明显提速,正呈现向上增长的好势头。(2003年2月9日《经济日报》)

新闻主体部分列举了GDP增长的主要数字和重点办的9件大事。

这条消息导语既找不到新闻由头,也找不到具体的新闻事实。“GDP两位数增长,9件大事取得显著成效。”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做为导语里的新闻事实,应是最具亮点的事实,这条消息导语中虽有事实,但并不具体,也缺少特点,用的也基本是工作报告式的语言。

而另一条同类的消息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本报讯 记者从广西第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获悉,2002年广西国内生产总值达2437亿元,跻身全国第16位,在全国的排名往前超越了10个位次。

(2003年2月9日《经济日报》)

3、概括式无新闻导语

■本台消息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这是农民多年来的愿望,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中肇东市在农村组建医疗联合体,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2002年8月6日《肇东新闻》)

概括式导语是消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但这种概括是对新闻中最新鲜、最生动。最主要事实的概括,也就是说,导语中不能没有新闻事实。这条消息的导语,没有新闻由头,也无具体的新闻事实,只提了“在农村组建医疗联合体”的概括性事实,看了以后给人的只是一种概念性的东西,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然而,把这条消息主体部分中的一件具体的新闻事实放在导语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写导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改后的导语 8月2日,对肇东市洪河乡农民王林胜来说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患动脉高压症达三年之久的王林胜,在乡卫生院做了手术,解除了病痛,全部费用只花了一万元,比到市里大医院少花了二万多元。他高兴地说:“有了医疗联合体,我们农民看病,再也不犯难了”。修改后的导语:一是有了8月2日的时间元素,新闻由头明确;二是用一句话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用事实说明了医疗联合体的好处;三是用王林胜的话揭示了新闻主题。比原导语生动、具体、感人、客观、有人、有事、有情节。

4、鉴定式无新闻导语

■本台消息 四海店镇党员干部甘冒风险,做示范,为山区农民探索致富途径,铺就致富路。(2002年8月21日《绥棱新闻》)

新闻讲求的是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说话,正如英国记者格林所说新闻“要让事实说话,而不是让形容词来拔高这个事实,要抛弃那些形容词”。而这条新闻的导语,既无新闻依据,也无具体的新闻事实,采用的是“甘冒风险做示范”这样抽象、空洞的主观评鉴式的语言做报道,看后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标签式无新闻导语

■在党的十六大融融春风吹拂下,我县发展有机食品工作取得辉煌成果。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的喜讯像春风吹绽了我县招商引资又一朵鲜花,三友制袋有限公司日前正式运营生产。

■益民集团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在安置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再就业上做出贡献。

以上三条消息均摘自2002年12月28日《青冈新闻》。

新闻要客观真实,切不可随意剪裁新闻事实,不能像出售产品一样,想贴什么标鉴就贴什么标签。更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那样的话,就要闹出笑话,传媒的公信力也将受到质疑。大家知道有机食品是需要春种,夏管,秋收这样一个较长的、连续的生产周期,截取其中哪一段、哪一个环节来说明整体的成果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因此说它的“辉煌”成果与“十六大”并没有必然联系。招商引资企业的投入生产运营也是一样,需要有一个较长工作过程,它也决不是“十六大”召开短短的十天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因此,这条消息贴上“十六大”标签也显得牵强。至于企业发展招录工人亦属于正常的企业行为,没有必要往“十六大”上生拉硬扯。这一类问题也是各级媒体经常犯的毛病。迎庆“十六大”的报道,角度很多,题材也很多,但有一点必须明白,新闻切入的角度要合情合理,不可异想天开,更不能因宣传的需要,随意剪裁新闻事实,随意往新闻事实上贴标签,今天是黄瓜,明天是茄子,后天是辣椒。长此以往,传媒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就要丧失遗尽。

6、程序性无新闻导语 ■本报24日讯 省委今天召开中省直干部大会,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现职正副省级领导同志,离退休正副省级领导同志,哈尔滨市现职正副市级负责同志,中省直单位现职正副厅级负责同志和部分中省直单位处级干部共2300多人参加了会议。

省委副书记刘东辉主持了会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宗璋,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王涛志分别传达了“两会”精神。(《黑龙江日报》2003年3月24日)

■本报讯 3月13日,市政协召开2003年绥化市城区建设工作意见听取会。

市政协主席张建发,市政协副主席李沛夫、张东友、宫伏山出席了会议。

会上,副市长韩慧峰首先介绍了今年我市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在听完介绍后,李沛夫、张东友和九三学社绥化市委、市政协的部分委员先后就如何建设面向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如何开辟城市建设新财源、如何集中有限财力建设一批亟待解决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等工作发表了意见。

市长助理刘忠泽出席了会议。

(《绥化日报》2003年3月13日)

会议报道程序化,程式化的问题比较普遍,尤其是导语写作中不是把会议决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等具有新闻传播价值的东西放在导语里,而是不厌其烦开列会议程序单,开了什么会,谁参加了会议,谁主持了会议;谁传达了精神,谁发了言,谁讲了话,只拉开了剧场的帷幕,却不见精彩的节目上演。以上两条消息的导语犯的是同一个毛病,前条消息导语分为两个段落,154个字,除了参加会议人员和程序介绍外,会议“新闻”信息不着一字。后一条消息不仅导语无新闻,而且整条消息都是程序,如同流水账,谁谁“首先介绍了”工作,“在听完介绍后”,谁谁就什么什么问题“发表了意见”。那么,发表了什么意见呢?却不着一笔。程序单子开列完了事。

电视的会议报道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重要会议报道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全委会因其会议程序具有法定性必须准确报道外,一般性的工作会议,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的报道不应把会议程序放在导语里边,有必要的话也应放在新闻的尾部。召开了什么会议、谁谁讲话,这些并不是人们想了解和急于知道的新闻信息,人们想知道的是会议做出了什么决定,透露了什么内幕,解决了什么问题,特别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会议报道,不能图省事,而应加强对会议、特别是领导讲话和典型经验的解读,要解读出“新闻”来,不然的话,会议报道难免成了会议程序和领导讲话的报道,人们看了以后,听了以后,不知道会议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下面这条会议消息是解读会议之后完成的,对于改进会议报道,具有参考价值。

学校乱收费校长要撤职(主题)教育部十项措施狠杀乱收费(副题)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哪个学校出现了乱收费问题,要撤销校长的职务!”新任教育部部长周济24日对遏止学校乱收费现象的态度坚决。

在教育部24日举行的全国教育系统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周济强调,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乱收费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扭转,有的还相当严重。必须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坚决予以治理。他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出十项治理工作要求:

(《黑龙江日报》2003年3月25日)

这条消息的导语抓住了会议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又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身感同受,苦不堪言的问题,契合了群众心理需求。同时也表明整治的鲜明态度和措施。短短48个字,有由头、有新闻事实、有人物、有言论、有态度、有色彩。脱去了会议报道程序化的外衣。

会议只是一个新闻的挂构和由头,是新闻发布的时间要素,而不是新闻本身。正如李希光所说:“记者注意挖掘,把会议写活,写透,则会议新闻不会成为死板、枯燥的代名词。读者关心的是会议中披露了什么,开会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会议达成了什么结果等。在报道会议新闻的导语写作中,记者要有浓厚的市场观念,在写稿时得心里永远装着读者,尽量注意:①突出有新闻价值,读者关心的内容;②不以与会者官阶级别作为新闻价值的标准;③即使上面审定的会议新闻稿,编辑发稿时也要根据读者的需要进行改编,改编时尽可能地突出新闻和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要明确,我们的新闻是写给受众看的,而不是单纯写给领导看的,写给受众看,那么,就要契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把受众最关心的问题报道给受众,而不是原封不动地把领导讲话展示给受众,因为那样的话就会把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和领导突出强调的问题,以及领导新鲜的思想、观点、话语淹没掉,要找出来既耗时,又费力,受众并不喜欢这样的报道。

永远要把会议中最有意思的新闻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突出强调一件事情,应当把会议的目的即采取作出的决定和要做的行动放在导语中。

李希光主张会议消息的导语写作,要由”非行动性导语变成行动性导语“要善用新闻动词。这对于解决会议报道无新闻问题很有帮助。他在《新闻学核心》这本书中,对非行动性导语和行动性导语做了介绍和分析。下面是他书中举的例证:

非行动性导语:

■北京市政府今天就城市规划和外来流动人口召开会议。行动性导语:

■北京市政府今天决定把外来人口就业数量限制在100万。非行动性导语:

■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今天在京隆重闭幕 行动性导语:

■全国人大今天修改婚姻法,未结婚人员同居将受到通奸罪指控。

例证中划线的词就是新闻动词,有了新闻动词,也就有了会议传达出的新闻事实。

以上只是简要地列举并分析了随意拈取的几种无新闻导语类型,其实无新闻导语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表现形式,很难一一列举。

杜绝无新闻导语,需要从新闻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研究一些精彩的导语写作方法,也可以循出一些规律:①

■导语写作方法: 抓住最有吸引力的闪光点,兴奋点或卖点,使导语产生磁力,死死吸引住受众的眼球。

本报讯:17年参加高考没有考上的青年王晓星,如今当上了国防科技大学的教授。(1980年 6月7日《湖南日报》)

一个高考落榜生何以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的教授?这反常的现象和悬念调动了读者的情绪,同时也死死抓住了读者眼球,产生了必须探个究竟的力量。

■导语写作方法:抓住最精彩的一幕,突出强化,充分揭示新闻的价值。

同样的新闻事实,记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不同的价值。写出不同的导语。1989年7月,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拳王泰森仅用85秒的时间,击败挑战者,赢得1300万美元巨额奖金的新闻。据《中国记者》介绍,记者写了这样一条导语:”世界重量级拳王迈克·泰森今晚以85秒的时间,击垮挑战者卡尔·威廉斯,创造了历时最短的一场拳王卫冕战。“编辑认为这是一条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无可指责的导语,但也是一条平平常常的导语,没有突出应该突出的东西。因为”泰森是当代拳坛上的无敌霸王,他的获胜虽是主要新闻事实,却在人们意料之中;1300万对早已腰缠万贯的泰森来说,也算不得令人咋舌的消息,唯有85秒这个记录,有点让人震惊,于是编辑重写了一条导语,突出85秒。

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记者写的导语被安排在第二段,作为次导语补充。显然,编辑选择85秒这个角度,抓住了最精彩的一幕,突出强化,不仅揭示了新闻的价值,而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印象深刻。

■ 导语写作方法:一语破的,写出新闻中核心的事实。

新闻写作讲求“立片言以居要”。必须是何事这一核心要素,这也是按照读者对新闻的理解行事的,因为人们最关心的是“发生了什么事”。抓住新闻中核心事实,一语破的,就会起到既简洁又印象深刻的效果。

比如,1972年新华社发了一条消息,导语是:

新华社3月15日电,1972年《红旗》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一篇题为《上海应用毛泽东哲学思想防止地面下沉》的文章,这篇文章是由上海„„撰写的。它总结了上海防止地面下沉中积累的经验„„

这条导语全长200多字,显然十分臃肿,而且又很枯燥。一位英国记者将它改为:

据新华社消息:上海不是威尼斯。

改后的导语只用了七个字,通过将上海与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进行比较,用“不是”来否定,从而告诉读者全文中最重要的事实:上海防止了地面下沉。这个导语写得十分精练,既干脆利落,又生动鲜明。

■ 导语写作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一般地说,非事件新闻比较抽象概括,很容易写得空洞老套。尤其是导语更容易大而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寓理于事,寓理于形,让抽象的事物在具体、形象的事实描述中活起来。

如新华社的《两根竹杆铺出脱贫路》:

新华社昆明4月3日电 小凉山农民哲里布清楚地记着10年前县里挖坑种苹果时发了两根竹杆。

他说:“这两根竹杆一根代表坑挖多宽,一根代表要挖多深。我们村里人多数不识字,跟我们说有多深多宽没用。”

这“两根竹杆”可能是中国扶贫工作中采用的最简便有效的工具之一。正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一位官员指出的那样:“我们缺少的不是农业技术,而是如何使它简单易学,以便于在落后地区推广。”

在过去10年中,中国政府设法使农村贫困人口从一亿两千五百万减少到五千八百万,主要靠普及技术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这条工作类的经验性消息,不见一句空洞概括的话语,如“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经过十年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而是赋予扶贫措施以具体形象的“两根竹杆”,这样处理新闻导语,不仅避免了抽象空洞,而且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写工作类经验性消息要善于捕捉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可感的具象事实,不要老是几句常用述语,从概念到概念,大而空,高而玄,使人望而生畏,甚至生厌。

■ 导语写作方法:化腐朽为神奇,从普通事实中提炼出新意境。

1983年7月27日《王大观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传统的消息导语是:

××电 《王大观画展》今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另一种传统消息导语写作手法是:

××电 今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王大观画展》开幕。这批个人美术作品重现了三十年代北京古城的风貌。

这两条消息导语均是叙述式的,既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表述得一目了然,又符合传统式导语写作要求。但写作手法老套,不够吸引人。

同一新闻事实,到了新华社记者郭春玲的笔下,就立时被升华到一个新的意境。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记者郭春玲)当首都已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时候,人们是否还记得旧日北京的风情?今天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王大观画展》重现了三十年代古城的形象。

这条消息导语,由于巧妙地把新闻事实融入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认识,既使人们联想起过去,启发人们进行对比,又加深了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认识,从而激发读者羡慕北京人今天的幸福生活,身居北京的人就更产生了一种自豪感。

■ 导语写作方法:善用描写,化“静”为“动”使导语生动传神。

秦始皇兵马俑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 罗娜多布森的导语可谓妙语惊人:

有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注目的特点是他们的身材。

“在这次巡回展览中,中国选来了三个最近发掘出来的大小如兵人的塑像和一匹战马。毋庸置辨,在所有中国艺术珍品中最吸引观众的正是这几件展品,它们是从公元前到公元九世纪的艺术品。”

这则消息的导语采用的是描写式手法,把死兵马俑一下写活了,同时,这条导语设悬巧妙,又富于幽默感。可以说,它既别致、新颖、生动感人,又不违反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巧用比喻构成悬念是记者构思的独到特点。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条想象力丰富、构思奇特,感染力极强的导语,堪称当代消息导语构思的典范,它突破了标题、导语、主体的重点的老框框。

■导语写作方法: 撷取幽默细节使导语出神入化。

选择好人们感兴趣的细节,并着力在导语里给以显现,不仅可以使一条新闻变得有血有肉,还可以使那些本来枯燥无味,死板老套的新闻立即生动活泼,出神入化,达到吸引人的目的。

如1982年11月12日,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女排赛中,中国队战胜南朝鲜队通过第二轮比赛。有的报纸按照通常的概括事实的方法加以概述,写出的导语是:

中国女排今天下午在这里以15比6、15比11和15比5战胜南朝鲜队,获第四届世界杯女子排球第二场胜利。

在概括事实上,这则导语无可挑剔。问题是,本来热烈有趣的赛事被写得枯燥无味,不吸引人。《解放军报》记者采用细节描写式导语,使新闻带着一股清新气息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报日本札幌11月12日电 记者蒋志东 今天下午,在日本札幌中岛体育馆,一支拿着小旗的南朝鲜啦啦队,在一小时15分钟的比赛中,竟没有机会呐喊几句,中国队就以15比6、15比11、15比5的比分战胜南朝鲜队,顺利通过了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的第二轮比赛。

这条导语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抓住了一个奇趣无比的细节--赛场上,南朝鲜啦啦队没“呐喊几句”,可想赛场形势的一边倒,和南朝鲜队的失利无奈。

■ 导语写作方法:从受众最关切处下笔,传出受众急欲获知的新信息。

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刊登的新闻《钢铁价格上涨》的导语:

本报记者罗伯特·赖文报道 最近钢铁价格上涨,这将会对你的购买力发生怎样的影响呢?

用来制造30加仑热水器的钢材将涨价21美分--这个消息,是阿姆科钢铁公司透露的。这家公司继内地钢铁公司之后第二家 其产品涨价的企业。

大家知道,钢铁价格上涨并不像粮食、副食品涨价那样,会对家庭支出产生特别明显的影响,但是用于创造热水器的钢材涨价21美分,必然导致日用热水器的涨价,热水器如果也涨价21美分。那么,就是说你的收入和生活水准降低21美分。罗伯特·赖文从钢铁涨价与人们的利益关系这个角度下笔,这样就收到了使读者像关注粮食、副食品涨价一样,关注这条消息的效果。西方新闻学界把这类新闻称为“服务性新闻”、“可供使用的新闻”,并越来越予以重视,成为一些新闻学家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导语写作方法: 一反常理抖“包袱”,制造“先悬夺人”的效果

把新闻导语写得波澜起伏,带有悬念,不光是文体自身的要求,也是满足读者好奇心理的需要。例如:

本报讯 人们大都因为将遗失物及时送归原主赢得赞誉,但一名出租车司机却因没有这样做而受到表彰。今天,他荣获了三等功证书和奖金。

(《北京晚报》1987年12月17日)

读了这条导语,读者是不会把报纸放下的,因为兴趣促使他要把原由弄清。看完后,“包袱”自然解开,原来是出租车司机霍燕军拾得装有巨款的提箱后,没有及时寻找失主,而是送到公安机关,结果帮助警方破获了一起重大受贿案。

这种戏剧性的悬念在导语中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先悬夺人”的效果,对抓住和强化新闻本身的价值会有很大帮助。

举例分析这些精典导语,可以看出导语写作并无定势,需要根据新闻事实和新闻传播效果来设计。新闻写作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创作出惊世之作。学习已有的经验是为了提供借鉴,为了启迪思路,为了增强驾驭新闻写作规律的能力。只有那些深入采访,占有丰富新闻素材,勤于探索,埋头钻研、勇于创新的人,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这也是解决当前无新闻导语的治本之举。

领导调研报道

记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报道类型有三种:会议新闻、活动报道和领导活动(领导调研)报道。前两种报道类型的一般写法记者网已经介绍过,下面简单谈谈领导调研报道的写法和注意事项,并提供一篇典型的领导调研报道范文供参考。

领导调研报道格式一般为“三段论”:首先是导语部分,主要介绍领导身份、调研活动时间、主要地点以及领导调研主题和重要指示、要求。第二部分正文一般先介绍陪同人员和调研过程,然后是就调研主题列出领导要求,这是整个领导调研报道的重点,必须浓墨重彩。最后部分一般介绍有关背景情况,比如调研主题相关情况。

领导调研报道注意事项:

1、调研时间地点必须准确无误,尽量少用“近日”、“日前”等含糊提法,如需领导离开后发稿也必须写出确切时间;

2、领导职务必须准确无误,而且要按官方说法描述。另外,如果报道的领导有多重身份,则要按调研主题、调研事项选择吻合的职务。如,市长参加党的活动,则必须将“市委副书记”冠于“市长”职务之前;

3、调研主题要明确、突出,不能主题一大堆,如此则会冲淡真正主题。

4、领导要求和领导现场表态尽量不要用一二三四去列举,要进行一定的处理。下面请参阅领导调研报道范文——

XX要求全力做好

“旅游使者”形象大赛决赛的准备工作

7月22日,市委副书记XX,市委常委、宣传部长XXX专程到市广播电视局检查“洪都杯”XX市“旅游使者”形象大赛决赛的准备工作和看望决赛选手。要求承办单位——市广播电视局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组织、认真准备,把大赛决赛办成圆满成功的青春盛会。

当天,XX、XXX认真听取了大赛承办单位——市广播电视局领导有关大赛决赛准备工作的汇报,到决赛选手培训室看望了参加决赛的15位选手,并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决赛选手的决赛排演节目。市委副书记XX对决赛选手说:“在朝气蓬勃、全身心投入的你们身上看到了新一代XX市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和XX市发展的希望”。他说,我市举办这次大赛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以更开放的思想和更昂扬的精神状态加快XX的发展。也是实施“XXXX”战略,建设和谐XX的一次重要活动,意义重大。XX希望参赛选手要振奋精神、强化训练、提高素质,在决赛时向全县人民充分展示新时期我市女性青春、聪颖、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良好形象。他要求承办单位和大赛有关部门要全力做好大赛决赛的筹备工作,把活动办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的目标。

据悉,“洪都杯”XX市“旅游使者”形象大赛决赛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将于28日晚如期举行。

活动新闻和活动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报道类型之一,与会议报道一样是记者们最常写的新闻形式。活动报道写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仍然有一定的模式和格式,记者网提供的这篇活动报道范文就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活动报道跟其他新闻报道一样必须具备新闻的六元素,同时要注意活动报道的特点:

1、活动过程要详尽;

2、参加活动的领导和嘉宾的排序要准确,特别不能遗漏;

3、系列活动报道要突出主要活动、主要领导参加的活动的分量;

4、领导活动、领导调研活动报道要抓住主题、调研主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5、活动报道要注意给出活动的意义和背景。

下面请看下面这篇活动报道范文,并分析活动报道写法。(扩展:会议报道范文)

活动报道范文: 中国(赣州)第六届脐橙节隆重举行

客乡披盛锦 脐人脐事齐展中华名果;佳节聚贵宾 橙心橙意成就商海宏图。由赣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瑞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协办,赣州天天传媒有限公司、将军红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赣州)第六届脐橙节11月18日在赣州隆重举行,并于当日上午9时18分在市黄金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

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达恒,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常务副主委洪福曾,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副主任、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会长赵显人,农业部柑橘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平,国家质检总局动植检司司长卢厚林,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巡视员曾衍德,中国柑橘研究所所长周常勇,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调研员朱幸存,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综合处处长陈晓华,香港华人华侨总会会长梁淦基,中国果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傅秀全,省农业厅厅长毛惠忠,省工商局局长邝小平,省内贸办主任、党组书记李青华,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陈春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昭悠,市政协主席赖联明以及其他在家的市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出席开幕式,来自国内外果品经销商,中央和省市及港澳各大新闻媒体单位的记者代表、果农以及我市干部群众共2000多人参加脐橙节开幕式。

市委常委、市委农工部部长曾新方主持开幕式。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达恒宣布中国(赣州)第六届脐橙节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平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巡视员曾衍德,省农业厅厅长毛惠忠,农业部柑橘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将军红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兴平,赣南经销商代表、瑞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顺鹤在开幕式上发言。

赣州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实施“兴果富民”、“建设世界著名脐橙主产区”、“培植超百亿元产业集群”等战略,果业产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果园总面积达到263万亩,其中脐橙种植面积达到153万亩,脐植产量100万吨。已成为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全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是我市最有特色、最有优势、最有希望、最有潜力和最具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本届脐橙节,将以“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创赣南脐橙品牌,树赣州开放形象”为主题,以节搭台,以橙迎宾,以商拓市,以诚促销,进一步贯彻落实“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树立赣南脐橙品牌,培养赣南脐橙文化,开拓赣南脐橙销售市场,促进果业优势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推动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

据了解,本届脐橙节将突出开放性、产业性、创新性、地域性的特点,分别举行赣南脐橙产业展示展销、各县(市)围绕脐橙节分项活动、焰火晚会、组织嘉宾到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虎形山果园采摘脐橙活动、举办中国(赣州)第六届脐橙节文艺晚会、举行赣南脐橙营销对接洽谈和中国(赣州)第六届脐橙节新闻发布会、赣州市精品果园评比活动及第三届网上脐橙节、赣南脐橙免费赠送品尝和推介等活动。各项活动采取政府主办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主会场活动和各地分项活动相互动的方式进行,可谓内容丰富,异彩纷呈。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赣州各县(市)对口主销城市脐橙销售车发车仪式及颇具赣南本地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现场狮跃龙腾,鼓声震天,花灯绕舞,彩裙飘飘,为本届脐橙节的成功举办献上一份吉祥的祝福。

跟踪报道(追踪报道)就是对观众关注或感兴趣的新闻事件进行连续报道的新闻形式。追踪报道对已经报道过的某件事或某方面的情况,按照事情的发展,继续顺着以前的报道再做报道。

跟踪报道贵在跟踪,跟踪报道的成功与否关键在跟踪。跟踪报道必须挖深创新,跟踪报道要选择有时代气息、能着实反映出社会一个侧面或某个行业,并具有代表性和正确导向作用的典型。这对新闻报道的宣传力度和效果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决不可“挖到筐里就是菜”,随便抓住一条新闻线索就作为跟踪报道,进行连续不断地跟踪。

跟踪报道与连续报道的区别。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取材于不可预知的事件性新闻,报道时间相应于新闻事件始末。跟踪报道就是根据某一关注度较高的事件的发展过程持续报道的新闻形式。两者比较,连续报道的报道时间更长,报道面更广;跟踪报道更加动态,报道面集中在一个事件上,跟踪报道的事件更具焦点性,连续报道的事件可以是平凡、常态的。

比如,对建设一条公路进行报道。用连续报道对公路建设的整个进程、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报道;用跟踪报道对公路建设的钉子户征地拆迁进行报道。

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对于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性的稿件是慎之又慎,非常重视报道后产生的社会反响,而对于表扬性的稿件却普遍存在反正是表扬,出不了大问题的认识。其实表扬报道也应注意其社会效果,否则也会出问题惹麻烦。采写和编发表扬报道,也应充分考虑它的社会效果,使表扬报道收到好的宣传效果。

表扬报道容易引发问题的情况有这样几种:把话说得太满,给被表扬者造成许多被动;深入采访不够,导致报道不准确,造成负效应。有篇报道表扬某县移民工作筹措资金好,结果引起了移民集体上访,要求政府做出解释,其他资金干什么去了;还有报道时间没有把握好,一些事情已经事过境迁,也给报道表扬的对象添了麻烦,造成了读者的反感;更有一些稿件以偏概全,把个别的、局部的说成普遍的全局的,结果产生了不好的社会效果。

有的媒体以宣传之名,只要能让领导喜欢,再大的数字也敢报,莫须有的典型也敢推。如此心态,只能换来老百姓的反感。有的表扬报道报道新班子的成绩,就否定过去的工作;表扬今天,就否定昨天;宣传先进,就以后进作陪衬。这样是绝对错误的。有的表扬报道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这是某某县今年冬季生产的一个缩影”,“这仅仅是某某市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成功范例”,接下来便由“点”及“面”,一个县、一个市的经验就出来了。其实,事物的发展有可能是不平衡的,那种以点带面、一好百好的报道,往往容易陷入绝对化,失去可信性。有的表扬报道随意拔高,夸大其词。有些英雄模范或先进人物,本身事迹很不错,但为了更全面、更突出,一些报道者往往不作深入采访,凭想象加工、臆造。还有,把个别拔高为普遍,把部分拔高为整体,把局部拔高为全局,等等,都是有害的。

第三篇:初中英语写作常识

1.英语的句号是实心点,而汉语句号是小圆圈。

2.英语的省略号是3个点,汉语则是6个点。

3.英语中无顿号。要表示句中较短词语之间的停顿,汉语习惯用顿号,而英语只能用逗号。在汉语中连词“和”“及”等之前不能用顿号,而英语中连接一系列并列项目的“and”或“or”之前往往可以用逗号。

4.汉语中直接引语前“某某说”等词语后一律用冒号,而英语既可用逗号,也可用冒号。当“某某说”等词语直接引语后时,汉语的引语末尾用句号,而英语一般用逗号。如:

“excuse me,madam,”said the farmer.5.英语中无书名号,书名号一般用引号。

6.连字符不能写得太长,其长度相当于一个字母的宽度。

同学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在一行的末尾只剩下一点空间,不能写完一个单词,不写又太空,这时就须移行了。移行有什么规矩吗?

1.移行处要用连字符,并放在该行的末尾。

2.单音节词不论长短都不能移行。

3.缩略词不可移行。如u.s.a(美国)aren't等。

4.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须在分节处移行,如 mem-ber.但若一个音节只有一个字母时须同其它音节在一行内写完,如study,able不能分别移行为 stud-y,a-ble.5.合成词的名词是单音节词,移行按单词划分,如classroom移行为class-room.派生词应在词缀和原词的划分处分开,如careful移行为care-ful,retell移行为re-tell.6.不论音节多少,头衔、职称、人名不宜分开。如:professor lee,green等。

7.时间、度量衡及货币单位应视为一整体,不能分开移行。如:8:00a.m.,$100.250c等均应写在一行,不得拆开。

8.由“年、月、日”表示的日期,如需要移行,可将“月、日”与“年”分开。如:may 5,XX,不能将may与5分开移行,只能把april 5与XX分成两行。

第四篇:公文写作常识

公文写作常识

(公文写作讲座讲稿)

一、公务文书分为三大类:

(一)事务文书:

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日常公务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文书。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证明信、介绍信、函、规章制度、会议记录、大事记、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简报、守则、操作规程、请柬、须知、公约、议案、办法、工作要点、实施细则、聘书、祝词、悼词、讣告、喜报、海报、启事、声明等等。

(二)专用文书:

指各专门机构在各自的专职工作中形成和使用的文书。如:

1、外交文书:国书、护照、签证、条约、议定书、照会、备忘录、最后通牒等;

2、司法文书(司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文书):起诉书、判决书、裁决书、调解书、笔录等;

3、经济文书:广告、经济合同、各种帐簿等;其中经济合同虽然以经济为内容,但已为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普遍使用;

4、科技文书:实验报告、技术鉴定书、专利申请书、诊断书等。

(三)公文:

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根据各自的职权范围、隶属关系制发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常用的有决定、决议、通告、通知、报告、请示、批复、函等。

二、公务文书的书写格式:

(一)公文

根据2001年1月1日起执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的种类主要有: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13种。这类公务文书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法定效力,具体说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制发机关意志。公文的制作者(或称作者)是机关而不是个人。所以它所提出的意见、反映的情况、发出的指令等不是代表个人,而是集体意志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法定效力,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成文必须履行规定的程序。即起草公文应当完整、准确地体现领导的意图,重要的公文应当由领导人亲自动手或主持、指导;公文稿应由本单位办公室部门进行校核;最后由本单位领导人审批签发并加盖公章。

(2)需要行文。凡公文成文后,都不只是用来存档备查的,而是要根据各自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行文。因此,公文又有下行、上行和平行的区分。

(3)需要办理。发文与收文都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办理。发文的程序主要有:拟稿、审核(再拟稿、再审核)、签发、排印、核对、发文;收文的主要程序有:签收、登记、拟办、请办、分发、传阅、承办和催办等;最后要立卷、归档。这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按国家相关条例规定,收文单位如不按规定办理公文,或推委、或阳奉阴违,要受到法纪处分的。

(4)有规范体式。由于公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行使职权,处理公务的最为正规、有效的工具,是公务文书的 主体部分。它需要行文与办理,所以应当具有规范的体式,包括规定的种类和格式,以保证每份公文的权威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我国党、政、军等各重要机关都制定了各自的公文规章,国家技术监督局还于1989年9月5日发布了《国家机关公文格式》,现行的行政公文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是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18日发布,1993年11月21日修订,2000年8月重新修订实施的。对有关公文的作用、种类、格式、行文规则、发文和收文处理程序都做了明确规定。

1、公文格式:

(1)纸张:A4 上、左各留2.5CM 右、下各留1.5CM;(2)版头占纸张的1/3;

(3)字号:如榕统物党字[2008]第001号,这种字号简称是自拟的,放在版头红线上方中间,若无版头的放在标题的右下方;(4)收文单位要全称:如“福州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不可用“总公司”。有附件的应有附件说明,一般在正文下方3~5行处,书写为:

附:××××(文件名)共××页

(5)发文单位落款:在附件说明下3~5行的右下角,年、月、日应在单位名称后两字开始,年、月、日应用汉字,日期应是领导签发的时间,不是拟稿的时间。(6)上报公文单位公章的下方:

主送:(上级)主送可放在正文的上面顶格、全称,也可放在正文的最后 抄报:(上级)

抄送:(平级)主题词:×× ×× ×××(按省政府主题词表查)类别词 类属词 文种词 注意:

【1】 主送最好一个单位,相关的单位可抄报或抄送; 【2】 公文的送达不能越级;

2、公文的语言要求:(1)准确:

公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要求它完完全全地切合事实、事理和对收文者的期求。要达到这样准确的标准,应当在遣词造句上进行认真的推敲,具体要求是:

【1】选词恰当。要把握分寸,对一些同义词在运用时也要仔细掂量,做到褒贬恰当。如“调动”含有褒义,“发动”则属中性,“煽动”则含有贬义;“效果”、“结果”、“后果”等也是这样。【2】造句严密。要把公文的语言用准确,首先要选词恰当,接着要在造句上下功夫,把意思严密地表达出来,做到无漏洞、无歧义,使阅者在理解和办理执行中肯定无疑。为此在起草公文时,每一句话都应考虑:这句话的意思会不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说法在理解和执行中会不会产生问题?深思熟虑、防患于未然,把每句话、每段话都说的滴水不漏。

【3】多用精确词语,少用模糊词语。由于公文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在内容表答上则应力求精确,能用精确词语表达的,尽量用精确词语。能做出数量统计的,最好用数字表达,数字表达最直观,(如:完成率,用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租金收缴任务,不如用数字表达来的直观,让人直接看出你的成绩所在。再比如增收 节支收到良好效果,不如用几个数字来表达),因此要求公文草拟人员,对所要表达的情况和问题,做到胸中有“数”,在关键、要害之处必须精确表达,决不能含糊其词。(2)简要:

“公文贵简”成为古今中外公文写作的普遍要求,这是因为:第一,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办理公务,只要把情况讲清楚、道理讲明白、要求提明确即可,如果离开这一实用目的去搞形象描绘、旁征博引、细说详解,反而会分散阅者的注意力,对公文的办理没有帮助。第二,表达只有做到简明扼要,篇幅才能短小,才可以节省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简要、篇幅简短呢?首先应精简内容。精简内容要求紧扣主题,不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如上报表彰请示),把握文章表达的中心,不要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第三,是精练语言,力求用简约的话语表达明确而丰富的意思,做到“文约而事丰”,这就要求公文撰写者要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概括能力。

例如:一份调查报告的原文有这样一段话,“有的领导机关想出各种各样的花招,向下摊派收钱。他们欺骗中央,根本不认真执行中央政策,下级机关和群众非常气愤……”,如果把它改为“有的机关乱摊派、乱收费,对中央的有关规定臵若罔闻,甚至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群众意见很大……”,在这里连用几个成语,文字简洁了,概括力更强了。(3)庄重:

公文是为了办公事、正事,其语言风格应该庄重。要保持公文语言的庄重应做到以下两点:

【1】使用书面语言,一般不用口语。口语大多是随口、随时说 出,没有经过悉心加工,不够精确、严密,有的还不太文雅,有失庄重。如:

口语 书面语

老婆、老公 妻子、丈夫或配偶

麻利 敏捷、迅速

老实巴交 忠厚、老实

耍花招 弄虚作假

在公文中除了要直接引用群众的口头语、顺口溜来说明问题外,都应使用书面语。

【2】使用平实的语言,不用浮华的词藻。文词绚丽是一种语言风格,用在文学作品中无可厚非,但用在公文中,就与记实办事的目的相违背,也有失庄重,这就像人的穿着打扮应当看场合一样,浓妆艳抹去跳舞、游玩,不能说不得体,但若是花枝招展地去参加会谈或义务劳动等,就会给人以轻浮之感。因此公文语言应平易、朴实、不追求文词的华丽。(4)规范:

公文语言应当规范,就是要符合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这样既能保证表达的准确、严密和统一,便于撰写、理解和执行,而且有利于语言的纯洁、健康和规范化。对于公文语言规范化的主要要求有8个方面:

【1】用字用词规范。不能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 【2】语句规范。必要的主词、述词、宾词,必须完备无误。防止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偷换主词或其他概念;

【3】标点符号规范。它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表达语句的意思,内容层次和逻辑关系。有的同志在草拟公文时把逗号、句号、顿号“三 位一体”,使打字员苦心猜测,误工误时;

【4】提法规范。对涉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等重要问题的提法,应以权威文件、原著为依据,不能随意变换;

【5】数字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时间、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词、词组、惯用语、缩惯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码”;

【6】缩略语规范。公文中难免使用简称和其他省略语,但使用不规范,会令人费解,甚至造成误解。一是,要求约定俗成,人人明白,不会使人不知所云;二是,为本文行文简便,临时使用的简称。一般应当先用全称,并注明简称;

【7】计量单位的规范。必须使用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我们常用的如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面积单位:平方米;电量单位:千瓦/小时;水量单位:吨等;

【8】使用公务文书惯用语。指有些局部用语多年来约定俗成,成为公务文书的惯用语,这也是一种规范用语。

如:

A、开头词语:为了、根据、据查、据反映、遵照、依照、由于等,主要表达行文的目的、依据、范围等。

B、引叙词语:接、前接、现接、现经、收悉、敬悉等,是引叙来文时的用语,如:你处关于××问题×年×月×日×××字×号文已收悉。

C、称谓词语:第一人称用“本(我)”,如:本人、本部;第二人称用“你、您(贵)”,如:贵单位、您单位;第三人称用“该”,如:该同志、该单位。使用没有等级色彩。D、拟答词语:同意、不同意,上下级均可通用。准予备案、按照执行、迅即办理等是下行文的文尾用语。

E、综述词语:如为此、据此、鉴此、综上所述等等。综述词语往往用在开头的总叙述之后,用以连接以下分叙,起过渡作用或承前启后作用。如:(开头)××问题,如何、如何……,陈述后,对(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F、询问词语:如当否、是否妥当、是否可行、意见如何请批示等。这些常用于请示或报告的末尾。如“当否,请批示”,有时略有变化,可写作:“如无不妥,请批转××单位参照执行”,这一用法主要用于报告。

G、结尾词语:特此报告、现予以公布、为要、为盼、为荷等等,这类用语,有的用于平行文。“为荷”带有感谢的意味,“为盼”带有盼望的意味,都有表客气的意思。“为要”用于平行机关,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不表客气。

总之,公文语言的运用应掌握朴实、简洁、准确、严密的这些特点。在语气方面应注意,对上谦恭得体,对下明确到位,平级的要礼貌。

3、常用公文的具体书写格式:(1)请示

主要用于请示上级机关指示或批准的事项。请示可分为:政策性请示和事务性请示。

政策性请示主要用于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上级的指示等有不明确,或在工作中遇到无章可循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由于本单位情况特殊需要对上级的普遍要求加以变通时,以请示 的形式,请求上级机关指示。

事务性请示主要用于下级机关准备办理按规定需要上级机关批准的事项,或者既需要上级机关批准又需要上级机关帮助的事项,或者虽然不需要上级机关批准但需要上级机关帮助的事项,以请示的形式请求上级机关批准或拨款。

我们工作中常用的是后一种即事务性请示。写法:

【1】标题: 请示的内容加文种

例:“关于请求拨款对办公场所进行维修、简易装修的请示”

“请求拨款对办公场所进行维修、简易装修”这是请示的内容,而“请示”则是文种。

【2】内容:

A、请示的原因或事项,要求流畅、简洁、易懂;

B、解决的办法,不应太具体,只要指个方向;

C、另起一行:“妥否,请批示”或“是否妥当,请批示”; D、有附件的应有附件说明。注意:

【1】请示不能抄报,若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其下级部门; 【2】主送单位只有一个; 【3】一份请示只能请示一件事;

【4】必须有回复,而且一份批复对应一份请示。

(2)报告

报告主要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 建议以及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报告按用途可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呈转报告、答复报告。写法:

【1】标题:报告内容加文种

例:“关于养老保险金历年欠缴部分请求缓交的报告”

“养老保险金历年欠款部分请求缓交”是内容,“报告”是文体。【2】内容: A、报告的目的; B、报告的内容;

C、最后另起一行:“特此报告”,或“以上意见如无不当,请批示”。注意:

【1】报告的批复可有可无; 【2】格式与请示相同; 【3】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 【4】请示与报告都不得越级。

(3)函

函是13种公文中唯一只用作平行文的文种,它主要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以及向有关主管部门请示批准。它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泛,可上行,可下行,也可平行,无级别界限。函可分为告知函和问询函。

函按主动和被动划分为两种:

去(来)函:主动提出商洽工作、询问问题、请示批准的函; 复(答)函:被动答复来函的函。这两种函的写法不同。

【1】标题:同样是内容加文种。

如:福州市统建办物业管理处关于商调×××同志的函

“福州市统建办物业管理处关于商调×××同志”是内容,“函”是文种。

【2】内容:

去函的内容:A、说明原因和理由;

B、讲清商洽内容或请求批准的事项; C、请求复函。常用语有:“盼予复函”、“请于 函告”、“特此函达,希见复”、“请予审核批准”。

复函的内容:A、引述来函。规范写法是“先引标题,后引 发文字号”(这是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

例:你(贵)处×月×日发来的关于××××的函已收悉。B、答复来函提出的问题。单一答复的可在引述 来函后接着写出答复意见。如有几点答复意见的,应分条开列。

C、复函结语。惯用语有“特此函达”、“特此复 函”、“特此函告,务请见谅”等。注意:

【1】函的主送单位只有一个;

【2】函的写作都应使用一些客气用语,表现出平等协商、尊重对方的态度,当然也不必过于谦恭;

【3】写作格式都是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单位印章和成文日期构成。

【4】发文字号可用××函[××]号。

(4)会议记录

这大家好理解,这就是会议的原始记录。格式:

【1】 标题:×××会会议记录

【2】 内容:A、会议的组织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会议人员名单、缺席人及缺席原因、列席人、主持人、会议的议程或议题。这一部分以条款式进行记录。

B、会议过程:主持人发言 到会人发言

C、会议是否做出决定,决定的事项。D、散会时间。

E、右下角,主持人签名、记录人签名。

(5)会议纪要

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它是在会议记录基础上进行整理。它具有公文的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但有的会议如学术性会议、座谈会有一定随意性,所以会议形成的纪要不具有法定效力,它的体式也不受公文约束,因此不属于公文。

会议纪要分为“办公会议纪要”和“重要专题会议纪要”。办公会议纪要写法

【1】 标题:一般由会议名称和“纪要”二字组成。如:办公会议纪要、支部会议纪要、董事会会议纪要等。

【2】 正文:由以下内容构成:

A、会议组织情况:这一部分可参照会议记录的这一部分 来写,也可用文字摘要概述式的来写。B、会议内容:归纳分类概述。

C、会议形成的决议:用“会议议定事项如下”作起头段。

(会议内容与会议形成的决议可合并写,这种写法每一议定事项应先写议题,会议达成的共识和议定事项,则应写“会议认为”、“会议决定”、“会议要求”等)会议精神和议定事项应当写明确,并写上分工部门或责任人,以便落实。

D、右下角发文单位公章与日期。专题会议纪要写法

【1】 【2】 标题:一般由会议名称和“纪要”二字组成。正文:A、会议情况;

B、会议精神;

C、会议号召或会议要求。会议纪要应注意

【1】 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议情况、精神和议定事项,不能把少数人的意见或撰写者个人看法写进会议纪要,说成是会议的共识;

【2】 要突出会议的主题和要点; 【3】 表达明确而有条理; 【4】 不写主送机关。

(二)事务文书

1、证明信: 格式:

证明信

××单位:

正文:所要证明的内容。特此证明。

出具证明单位名称(公章)

年 月 日

2、介绍信: 格式:

介绍信

××单位:

兹介绍我处××部门×××同志到贵单位联系××××事。请给予接洽。(或请给予支持)

此致 敬礼!

出具介绍信单位名称(公章)年 月 日

(有效期 天)或(限 天内有效)

3、申请书: 格式:

×××申请书

(×××指申请事项:如入党、入团、请求分房、请求内退等)×××(领导或组织):

正文部分:申请理由、申请事项,最后写明请领导给予批 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年 月 日

4、计划:

计划应是积极的,具体可行的。是为了让一定时期的行动有的放矢,和谐协调便事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准则。计划与规划、方案不同,规划是指6年以上的长远计划。由于规划的时限长,情况在发展变化,所以不可能订得很具体,它的特点是方向性、总体性、全面性和长远性,而方案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完成某一任务而制定的具体安排和办法。计划的特点是科学性、挑战性、预见性、明确性。格式:

【1】 标题部分由单位、时限、内容和计划名称组成,若是初稿或草稿应予以注明。

例:

福州市统建办物业管理处二00四年工作计划

(草稿)或(初稿)

【2】 正文部分:

A、基本情况(历史及现状)、计划依据、拟定计划的目的等,最后写明“特制定如下计划”; B、目标和任务:(应明确具体)C、措施办法:(应具体可行)a、思想上:怎么样统一认识; b、工作上:具体办法。D、步骤、时间安排:

分成几个阶段(时间)何时完成。这一部分可用表格说明。

落款(制定计划的单位名)

年 月 日

5、工作总结:

总结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回顾、检查、分析、研究,从中找出经验教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以指导今后的工作。这类文书有时也称为小结、回顾、体会、经验、做法等。总结应包括成绩、经验、问题、教训等内容。

事先做计划,事后做总结,这已经成为常规。人们的各项工作就是通过计划——实践——总结——再计划——再实践——再总结的多次反复而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基本格式:

【1】 标题: 由单位(或部门)、时间和文种组成 例:福州市统建办物业管理处2004年工作总结

(也可以用通讯式的标题,如《实行优化劳动组合,调动职工积极性》(单式);双式的标题即主题加副题,如:《把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推上领导岗位》

———××市××年人事工作总结

主题概括总结的主要内容、副题标明单位、时间、内容和名称,(也可省略单位、时间))【2】文章结构: A、B、引言部分:一般写工作的基本情况及成绩,然后写明总结如下:

正文部分:一般有两种写法:

一是按工作性质的几个方面来写(如:政治思想、工作、其他)

二是按归纳出的经验教训,条款式的来写,这种写法注意 要体现共性,也要体现个性。

6、述职报告:

顾名思义,就是叙述汇报你在一定时间内所担任的职务、履行职责的情况,与工作总结不同的是,工作总结应在总结做法的同时归纳出经验教训,而述职报告一般不总结经验。

述职报告一般包括三个内容: A、你所任职的部门、职务与职责; B、本的工作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C、下一的工作构思与设想。

7、规章制度:

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章程和制度的总结。它的特点是:一是执行的严格性。规章制度一经生效,必须严格执行、认真遵守,如有违反要照章处理;二是表达的直接性。规章制度它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不能做什么、如有违反将怎样处理。这些内容都应当直接提出,不摆事实,不谈 道理,更不能拐弯抹角,一切都直说。三是语言的准确性。规章制度的所有规定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因此其用语应仔细推敲,务必做到准确严密,没有漏洞,实行起来毫无疑问。四是形式的条文化。规章制度都采用条文形式,简短的分条,较长的分章、分条,有的条下还分款。这要视具体情况来定。基本格式:

(1)标题:规章制度种类不同,标题的写法也不完全一样,归纳起来有4种写法:

A、单位加内容加种类;如《物业管理处职工考勤制度》,也可以像公文标题那样用《关于×××的规定》; B、内容加种类;如《门卫管理规定》,也可以用“关于××××的”来连接,如《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C、单位加种类;如《物业处企业章程》;

D、人员加种类;如《电工操作规程》、《××岗位职责》等。

(2)正文:一般是条款式的,可以从正文开头到结尾按条款排列内容。也可以在正文的开头先写个总帽,说明目的和根据。

(3)规章制度的种类与用法:

A、条例:过去使用的较为普遍,但现在规定比较严,国务院办公厅最近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不得使用“条例”。这样,“条例”已成为党中央制定党规和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名称之一。

B、规定:与“条例”相比,规定的针对性较强,适用范围集中,对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和数量等多作出规范、约 束。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都可以使用。

C、办法:对处理某项工作或解决某种问题制定的原则和方法。它既有指导原则,又有具体办法。

D、细则:为执行上级机关的法规和规章所制定的明细规则,它必须依据这一法规或规章,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将其具体化,以利于执行。

E、章程:各政党、社会团体制定的规定组织宗旨、任务、制度、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等内部原则和事务的文书,国家机关及其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不制定章程。

8、工作日志:

工作日志是对每天工作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是供领导掌握情况;二是作为继续解决问题的依据;三是作为情况简报、大事记、工作总结的素材;四是作为历史资料备查。

工作日志主要内容有:

(1)日常工作的进展情况。如完成了某项任务,草拟了什么文件,出了几期简报,给谁办了什么手续,什么事情正在办理等。

(2)人员流动的情况。如某人因何事到何处(如×××同志到×××单位,洽谈物业托管事宜,或签订托管合同等),某人因某事未来上班,某人从某处返回单位,外单位某人因某事来本单位等。

(3)信息交流情况。什么部门或机关发来什么文件材料,打来什么电话、发来什么信函、收到什么通知。本单位或本部门向某外单位发出了什么文件、材料、寄出了什么文章、给哪个单位的哪个人去了什么电话(有什么反响)、给哪个单位或个人发了什么内容的信函等。

(4)突发情况:如突击大检查,小区发生了一些重大案件,本部门、本单位发生了一些事故,或天灾人祸造成的后果等。写工作日志注意的问题:一是要及时记;二是要真实;三是要写有价值的事;四是要掌握详略分寸,一般只要求把时间、事件记清楚。要注意:单纯的陈述性内容,可以写得简略些,不必过详,需要办理的事要写的具体些(如情况如何、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什么,都要写明白),以免办理起来出差错;五是事项的摆法视情况而定,能归纳的尽量归纳,难以归纳的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

9、大事记、协议书、意向书、经济合同等。(略)

总之公务文书的写作把握住以下几点就不难了:

一、要正确使用文体;

二、用词要准确;

三、句子要简洁

四、文章要流畅;

五、文章语气,对上要恭敬得体,对下要准确到位,对平行单位要礼貌;

六、文中的称呼与落款要相吻合。

于二00八年九月整理

第五篇:公文写作常识

公文写作基本要求之材料可靠情况确实(2009-01-08 10:09:58)标签:杂谈

分类:工作日志

公文的材料包括形成公文主旨和表达主旨所依据的事实现象、统计数字、政策法规、上级精神等等。公文材料不同于文学作品的素材和题材,也与一般新闻体、史传体或说明体、议论体等实用文章不同,它的范围要广泛一些。概而言之,公文材料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精神依据和事实情况。

精神依据是指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上级领导机关所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及其他有关的文件精神。

事实情况包括直接发生的和间接转引的。公文中所反映的情况主要指直接发生的、发现的、总结概括的事实情况,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遇到的问题、发生的事情(过程、动向)、工作的进程(作法、经验)种种。它在公文里表现为具体事例、现象概括、数字统计等形式。这种直接发生的事实情况,是第一手材料。此外,公文的事实情况里也包括间接转引来的事例、概述、数字、经验、成果等。无论哪一类材料,都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可靠。“情况确实”,是写好公文的基本要求。这在新旧两个《办法》中是一致的。为了做到材料可靠、情况确实,我们在材料准备上一般要抓好四个环节的工作:占有、筛选、核实、加工。

(一)详尽占有材料

写好公文必须详尽地占有材料。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事实、数字,这都是公文表达出来的“干货”,当然十分重要。“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清·刘大:《论文偶记》)写公文如巧匠有具有禾无材无料也做不成东西。以上是从形成与表达两方面说的。

所谓详尽地占有材料,一是要“尽”,就是尽可能广泛地占有材料,“贪多务得”、“竭泽而渔”、“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二是要“详”,就是详细具体。一件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多种因素的干扰、正反影响效果;一件工作的动因、背景;一个问题的正反观点、来龙去脉,都要尽可能详细具体地占有,写出来的才有说服力。占有材料,就公文写作而言,有三条途径:

1.平时积累,就是积学储材。平素注意学习、观察积累,用时才能厚积薄发。古人所谓“积学”,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清·袁守定:《占毕丛谈》;“占”,看;“毕”,简册),说的是一个道理。平时学习、观察积累丰富,知识面广,写作时其构思就容易触类旁通、思路开阔,择优而用,妙绪泉涌。

2.受领任务后,查阅文件,搜集资料。这样得来的材料,就是间接材料。搜集资料时应注意与撰写任务、与公文主旨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方向、范围。操作方法是首先学习相关的中央文件,进一步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查阅上级领导机关所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最后翻阅手册、年鉴等工具书及报刊、杂志上相关的情况报道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这一过程中,始终应注意查阅、收集围绕本单位工作的各项统计数字以及信息、简报、总结、报告、会议纪要等相关资料,做到:上下通达,全局了然于胸,命笔瞻前顾后。

3.构思之前,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情况。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一般情况,也要调查了解,不仅可以核实已掌握的材料,而且可以发现新问题、新经验、新动向;重点情况,尤其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实践证明,组织召开座谈会、调查会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如果发现实际调查的情况与撰写者已经掌握的情况有出入,可以修正;出入较大,要尊重实际。即使发现实际情况与领导意图相抵触,也要尊重客观实际,采用恰当的方法,妥善协调。这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党性的表现。

(二)严格筛选材料

调查、搜集、积累而来的材料,不是堆砌在写字台上,而是要不断地分类整理,分析研究,爬梳剔抉,进行筛选。筛选材料,贵在一个“严”字,重在一个“新”字。主要是根据以下三个标准: 1.材料的相关性

这是以写作要表现的主旨,即写作意图和逐步形成的观点为依据来区别对待不同材料的。与公文主旨有关联的材料,取;无关的材料,舍。在已经选取的材料中进一步筛选:与表现主旨、说明观点十分有力、紧密相关的材料,要详,要具体、充分;与表现主旨、说明观点虽有关系、必不可少,但是关系又比较一般的材料,要略,要概括。有的论者提出“实则详,虚则略;新则详,旧则略;特点详,一般略”;或主张“重则详,轻则略;近则详,远则略;点则详,面测略”。这些来自实践经验的认识,是颇有见地的。材料的取舍、详略,对于公文构思十分重要。不经过这一步,就很难搭起架子。2.材料的典型性

这是要求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来表现主旨,说明观点。典型一词,在不同领域里有不同的含义,在公文写作中就是指代表性强。一份材料,它在自身所属的某一类事物中,最能体现该类事物的总体本质特征,并且预示着该类事物总体的发展方向,那么这份材料就是典型性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只有筛选出典型性的材料,使用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使公文的观点鲜明,主旨突出,增强内在的说服力。所以,筛选典型性强的材料对于构思公文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公文的文稿在下笔之初就标定出质量的较高起点。所谓“七分材料三分写”,指的就是材料的质量对于整篇公文质量的重要作用和影响。3.材料的新颖性

这是要求筛选材料时应先注重选用那些在现实发展中出现的新材料。这些新材料可以是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也可以是亟待重视的新典型、新经验或者需要摄取的新视角、新观念、新思路、新见解,总之是一切新事物,特别是那种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对于已知的材料,采用新视点来“烛照”,也可能会发现它具有现实启发意义,这也是新颖的;“熟知未必真知”(列宁),从新的角度对常见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也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这同样是新颖的。应当注意到一个时期领导和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敏感点”,也往往是行政领导研究工作的“兴奋点”、“新鲜点”,作为负责公文起草的秘书人员、公务员都要重视选用这些新颖的材料。惟新颖,才引人。构思之初,就要考虑到这种“收视率”。

(三)认真核实材料

对于材料的核实工作,贯穿于材料准备过程中的占有、筛选、加工等各个环节。这里集中研究一下是必要的。

一切虚构的、生编乱造的、未经核实的材料,包括情况、数字、引文等都不能用于公文。新《办法》特别提出,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数字、引文等一定要准确。一旦发现疑点就要更正或删除,这是件严肃的工作。否则一字之差,后果不堪设想。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做到材料可靠,情况确实。

联系近年来一些公文中出现的差错,更会使我们认识到核实材料的重要意义,体会到核实工作要由始至终,要全方位,无论反复几遍但都须态度认真,抱着强烈的责任心,这一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们还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方法。例如,一件事情的发生,有其起因、背景、过程与影响,有多种因素与内在联系,这都要核实;一件工作的动因、作法、进程与效果,有其主观与客观因素,有其远因和近因,这在核实中也必须予以注意。再如,一个统计数字,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计算是否准确、精确度是否一致、是否能在公文中起到证明观点的作用,而且还要核实一下真假与误差:它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合乎中国的当代的现实,用在某一地区、某一专业或行业是否适合,等等;它的统计口径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涵盖该种类对象特征,是否与实际情况不符,是否有所遗漏或隐瞒,等等;它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经常采用的“算术平均加权系数”的界定,是否准确合理,在反映差别上是否科学恰当,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能够反映现实中的差异和问题,等等。无差异即无信息,信息量当然与信息价值成正比。一个材料无信息、无价值,用它干什么!而且,在数字的运用上,能否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证明观点的作用,则是比较复杂的核实工作了,那需要在审核文稿阶段进一步核实。应该提醒注意的是,当前有些上行公文以及工作总结、调查报告中,不仅情况不确实,而且数字也不准确,站在这样不可靠的材料基础上,很难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四)合理加工材料

选定材料经过核实之后,还应该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然后再用到文稿里去。实际操作中可以对材料进行三个方面的加工: 1.适体剪裁加工

通读材料,删削冗赘,化长为短,变详为略,将交待过多、议论过多的无关的描述、罗嗦的废话去掉。套话、空话,一律删除。变换体裁角度,将描写、抒情及无必要的议论改写为叙述或说明,在表达方式上变“曲笔”为“直笔”,直述不曲才适合公文体式。2.合并提高加工

同一问题,散见于若干材料中,可以摘取概括,变为概述,或者保留一个“点”的材料,把其他相似材料综合成“面”,点面结合。同类数字,可以相加,抽取合并后变成一个综合数字。变换角度“提高”原材料可用性。例如,某一活动,在工厂写的材料中是工人资金短缺,向银行贷款后“借鸡下蛋”,搞活全厂;而在银行的材料中是贷款给工厂,“放活水养肥鱼”,提高了使用率,盘活了存款。将这两个材料放在一起,针对同一活动,从行政机关角度去分析,则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效果。3.文字润色加工

适体剪裁、合并提高之后,再审读材料,进行文字润色,从而进一步提高材料的质量。

《公文写作基本要求之材料可靠情况确实》来源于免费我爱D公文网。欢迎阅读公文写作基本要求之材料可靠情况确实

公文写作基本要求之表述准确结构严谨(2009-01-08 10:08:33)标签:杂谈

分类:工作日志

表述准确,包括表达方式正确,适合公文特点;表达效果不走样,准确、规范。结构严谨,包括各部分内容划分合理,布局安排恰当,条理清楚,注重内在联系的外部形式,使全篇首尾相应、浑然一体。

(一)直述不曲,表述准确

一般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五种,既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公文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说明,也有少量的议论。至于描写和抒情,在公文写作中则基本不用;即使在个别事务公文中使用,如调查报告,或在讲话稿中使用,也是极为少量。1.公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叙述 叙述是一种叙说、介绍人物经历情况和事物发展过程的表达方式。

通常认为,叙述有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即新闻的“五个W一个H”反套而成的要素)。古文中使用叙述,多采用复数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类别。按语言详略分:有概括叙述,也叫“简叙”、“略叙”;有具体叙述,也叫“详叙”、“细述”。按结构形式分:有纵叙,有横叙。前者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或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来叙述;后者按事物的空间位置来叙述。按时间顺序分: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这实际上是把常用的纵叙法按时间顺序进行的再细分;此外,还有一种平叙,即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先叙述一件再叙述另一件,如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叙述的基本要求是:主线清楚,“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交待明白,详略得当,起伏有变。

说明 说明是对事物、事理进行解说的表达方式。在应用文章中使用较多。当公文中叙述一件事,介绍环境和背景材料时往往用说明方式。常用的说明方法有诠释说明(也叫“下定义”)、分类说明、数字说明、对比说明、类比说明、举例说明、比喻说明、图表说明等。说明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准确、科学。注意通俗易懂,语言平实。议论 议论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观点、辨明是非,借以说服人的表达方式。公文中较少使用;使用时也要少而精。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的三要素。议论可以分为立论、驳论、兼论三类。公文中常用的是立论。立论,就是建立自己的论点,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所以也叫“证明”。立论的方法有直接论证的例证法(注意典型事例)、分析法(完全归纳法和演绎法),有间接论证的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等。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个别文种根据表达需要,采用描写方式时,一般也是用白描,即不交代背景的粗线条勾勒,一笔即可,往往是与叙述结合在一起,或干脆以叙代描,将描写的文字压缩成短语放在叙述的句子中充当一个成分,显得只叙不描,文字简练。调查报告等文种中有时采用这种方法。2.直述不曲,表述准确

撰写公文,要用“直笔”,不用“曲笔”。直笔叙述,就是有什么说什么,不用比喻、借代、转类、比拟等“曲笔”。新《办法》的这一提法对公文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常写文章的同志都有体会,文章写短难,表达直笔难。这就要求观察更深入更细致,一下子抓住主要特点,并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思考更深刻,认识更全面,表达更准确,要一语中的,看似平常却不易更改。这一要求是很高的。

表达准确,牵涉问题较多。要而言之,与公文写作的语言有直接关系。公文写作的语言有群体性、书面性、明确性、客观性、程式性等特质,其特点表现为准确、庄重、简要、平时等。这里集中谈谈准确。准确、鲜明、生动是语言的“三性”要求,公文更重视的是准确。表述准确,是一条十分严格的要求。因为公文是用来指导工作、反映情况的,一词一句,一个概念、判断、推理,搞得不准要误大事。所谓准确,就是只能有一种解释,不能产生歧义。产生歧义,是公文表达的大忌。要做到语言准确,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词的内涵与所要表达的意图完全一致。二是对词的外延要作适当和明确的限制。对外延有了明确限制才会做到无懈可击,内涵与用意完全一致才不会产生歧义。

(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这属公文的正文结构问题,也是构思中谋篇的内容。

简短的公文,主要包括缘由、事项、要求等三部分内容,结构形式大同小异。正文开始要写发文缘由(引据、目的、用意等),开始一段的末尾用过渡句领起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事项(内容、进程等),可以采用文章式、条款式,也可以篇段合一。末尾有惯用结语,各个文种互不相同,也有提出要求(希望、号召等)的。

篇幅较长,信息量大,有点份量的文稿则不同了。不变中有变化,操作比较复杂。但无论多么复杂,也一定要条理清楚。这首先是个“识见” 问题,只有思维清晰,条理才会清楚,想法太乱写出来也会乱,所以理顺思路很重要,是个前提条件。有了前提还要学习他人的经验,在实践中逐步把握,以后驾轻就熟,跳出固定模式,怎么写都是好的。文无定法、文成法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安排好结构,做到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可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层次和段落 一篇公文的结构,最起码的要求是层次清楚,段落分明。这是条理分明的起线。

所谓层次,就是指公文的几个组成部分。安排层次要注意到突出主旨,顺序合理,避免交叉,体例匀称。常见的方式有:

总分式 开始先作总的概括(前言,似“导语”,总结报告中则是总体评价),接着分别叙述。分别叙述的各层次间有一定联系(前后、因果、重轻都可以根据用意来安排),形式上是并列(用序号、小标题或“跳行”),最后一个小结(强调式、升华式、号召式、无尾式或惯用结语)。指示性通知、奖惩性通报、工作计划、调查报告、综合报告等文种,常用这种结构形式。

递进式 各层次内容层层推进,前后有一定关系。例行报告、情况通报、工作总结等文种常用这种结构形式。

时序式 也叫贯通式。按事物进程、时间推移来安排结构。情况报告、事故报告、专题报告等文种,常用此种结构形式。

所谓段落,就是公文结构的基本单位,也叫自然段。划分段落,可以按中心意思(主旨)、条项内容、时间发展阶段等来划分。2.照应和过渡

照应 就是公文内容的前后要有关照和呼应。常用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题文照应。

过渡 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内容转换时需要过渡,二是由总括到分述之间需要过渡。过渡的形式有三种:过渡词(于是、就、因此、总之、可是、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等),过渡句(公文用在总括文字(前言)的段落末尾,如“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过渡段(将过渡句提出来单设一个自然段,一般用在较长的公文中表示内容的明显转换)。3.开头与结尾

开头 方法很多,如引叙式、目的式、概述式、说明式、提问式,等等。但公文的开头一定要“起笔立意”,开门见山,直扣主旨,领起全文,不支不蔓;还要简短凝练,文字少而内容集中,并且文字新颖,引人注目。元代人说的“凤头”就是这个意思。

结尾 常用的方式有总结式、强调式、要求式、呼应式、号召式,等等。但要写得实在,不着空文,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元代人说的“豹尾”,就是说结尾如豹尾击石,响亮有力,或者空谷回响,令人回味。

常用公文用法和格式(2009-01-08 09:39:17)标签:杂谈

分类:工作日志

通 知

通知是知照性公文,是上级机关用来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向下级机关和有关单位传达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以及用来任免和聘用干部的。

通知的特点:

1、知照性。通知的主要功能在于知照。

2、广泛性。通知的广泛性表现在多方面。

3、时效性。通知有一定的时效要求。

通知的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通知大体可以分为五类:

1、批转、转发、颁发性通知。

2、指示性通知。

3、事务性通知。

4、会议通知。

5、任免通知。

批 复

一、批复的概念

批复是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回复性公文。其制作和应用一般以下级的“请示”为条件。当下级机关的工作涉及到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报请上级机关审核批准时;当下级机关在工作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无章可循,报请上级机关给予明确指示时;当下级机关遇到无法解决的具体困难,报请上级机关给予指导帮助时;当下级机关对现行方针政策、法规等有疑问,报请上级机关予以解答说明时;以及当下级机关因重大问题有意见分歧,报请上级机关裁决时,上级机关都应该用“批复”予以答复。除此之外,有时“批复”还被用来授权政府职能部门发布或修改行政法规和规章。

二、批复的特点

1、针对性。批复的针对性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批复必须针对请示机关行文,而对非请示机关不产生直接影响;二是批复的内容必须针对请示事项,不涉及请示事项以外的内容。

2、回复性。批复的内容属于回复性的内容。因为批复的制作和应用是以下级机关的请示为条件,对上级机关来说是被动的发文,下级机关请示什么事项,上级机关就批复什么事项。并且,上级机关对请求事项无论同意与否,都必须有针对性地明确予以回答。

3、权威性。批复是答复下级机关请求事项的回复性公文,它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办法,代表上级机关对问题的决策意见,对下级机关具有行政约束力。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项的答复,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具有权威性。所以批复一经下发,下级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三、批复的分类

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批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审批性批复;一类是指示性批复。审批性批复主要是针对下级机关请示的公务事宜,经审核后所作的指示性答复。比如关于机构设置、人事安排、项目设立、资金划拨等事项的审批。指示性批复主要是针对方针、政策性问题进行答复。这一类批复,不只是对请示机关提出请示事项的答复,而且批复的指示性内容,在其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另外,授权政府职能部门发布或修改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批复,也属于指示性批复。

四、批复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批复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要求如下:

1、首部。包括标题和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标题。批复的标题有多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批复事项、行文对象和文种构成;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第三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第四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加原件标题和文种构成。

(2)主送机关。批复的主送机关是指与批复相对应的请示发文机关。授权性的批复,主送机关应当是被授权发布施行行政法规和规章的下级机关。

2、正文。正文是批复的主体,其内容比较具体单一,层次构成相对固定。其中除授权性批复与一般批复的写法有所不同外,其他批复的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1)开头。通过引叙来文以说明批复缘由。首先点明批复的下级机关并写明来文日期、标题和文号,以交代批复的根据。

(2)主体。主要说明批复事项。应当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和实际情况,针对“请示”的内容给予明确肯定(或否定)的答复或具体的指示,一般不进行议论。也有的批复,在批复事项后面概括提出希望和要求,进一步强调批复的主旨。

(3)结语。一般用“此复”“特此批复”等习惯用语。

3、尾部。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个项目内容。署名写上批复机关单位名称,并加盖公章;成文时间写明年、月、日。

五、撰写批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行文的针对性。下级机关请示什么事项,上级机关就批复什么事项。

2、批复的观点要明确。无论审批性批复还是指示性批复,上级机关的态度要明朗,不能太原则,更不能模棱两可,以免使下级机关无所遵循。

3、批复要及时。批复是因下级机关的请示而行文,凡下级机关能够向上级机关行文请示的,说明事关重要,时间紧迫,急需得到上级机关的指示和帮助,所以上级机关应当及时批复,否则就会贻误工作,甚至会造成重大损失。

4、批复的行文要言简意赅。要做到言止意尽,庄重周严,以充分体现批复的权威性。

一、函的概念

函是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或者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时所使用的公文。

函作为公文中惟一的一种平行文种,其适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在行文方向上,不仅可以在平行机关之间行文,而且可以在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行文,其中包括上级机关或者下级机关行文。在适用的内容方面,它除了主要用于不相隶属机关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外,也可以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向上级机关询问具体事项,还可以用于上级机关答复下级机关的询问或请求批准事项,以及上级机关催办下级机关有关事宜,如要求下级机关函报报表、材料、统计数字等。此外,函有时还可用于上级机关对某件原发文件作较小的补充或更正。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二、函的特点

(一)沟通性。函对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起着沟通作用,充分显示平行文种的功能,这是其他公文所不具备的特点。

(二)灵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文关系灵活。函是平行公文,但是它除了平行行文外,还可以向上行文或向下行文,没有其他文种那样严格的特殊行文关系的限制。二是格式灵活,除了国家高级机关的主要函必须按照公文的格式、行文要求行文外,其他一般函,比较灵活自便,也可以按照公文的格式及行文要求办。可以有文头版,也可以没有文头版,不编发文字号,甚至可以不拟标题。

(三)单一性。函的主体内容应该具备单一性的特点,一份函只宜写一件事项。

三、函的分类。

函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

(一)按性质分,可以分为公函和便函两种。公函用于机关单位正式的公务活动往来;便函则用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便函不属于正式公文,没有公文格式要求,甚至可以不要标题,不用发文字号,只需要在尾部署上机关单位名称、成文时间并加盖公章即可。

(二)按发文目的分。函可以分为发函和复函两种。发函即主动提出了公事事项所发出的函。复函则是为回复对方所发出的函。

(三)另外,从内容和用途上,还可以分为商洽事宜函,通知事宜函,催办事宜函,邀请函、请示答复事宜函,转办函,催办函,报送材料函等等。

四、函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由于函的类别较多,从制作格式到内容表述均有一定灵活机动性。主要介绍规范性公函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公函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要求如下:

(一)首部。主要包括标题、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标题。公函的标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另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

2、主送机关。即受文并办理来函事项的机关单位,于文首顶格写明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其后用冒号。

(二)正文。其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尾、结语等部分组成。

1、开头。主要说明发函的缘由。一般要求概括交代发函的目的、根据、原因等内容,然后用“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或“现将有关事项函复如下:”等过渡语转入下文。复函的缘由部分,一般首先引叙来文的标题、发文字号,然后再交代根据,以说明发文的缘由。

2、主体。这是函的核心内容部分,主要说明致函事项。函的事项部分内容单一,一函一事,行文要直陈其事。无论是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还是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等,都要用简洁得体的语言把需要告诉对方的问题、意见叙写清楚。如果属于复函,还要注意答复事项的针对性和明确性。

(三)结尾。一般用礼貌性语言向对方提出希望。或请对方协助解决某一问题,或请对方及时复函,或请对方提出意见或请主管部门批准等。

(四)结语。通常应根据函询、函告、函商或函复的事项,选择运用不同的结束语。如“特此函询(商)”、“请即复函”、“特此函告”、“特此函复”等。有的函也可以不用结束语,如属便函,可以像普通信件一样,使用“此致”、“敬礼”。

(五)结尾落款。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项内容。

署名机关单位名称,写明成文时间年、月、日;并加盖公章。

五、撰写函件应注意的问题

函的写作,首先要注意行文简洁明确,用语把握分寸。无论是平行机关或者是不相隶属的行文,都要注意语气平和有礼,不要倚势压人或强人所难,也不必逢迎恭维、曲意客套。至于复函,则要注意行文的针对性,答复的明确性。

其次,函也有时效性的问题,特别是复函更应该迅速、及时。像对待其他公文一样,及时处理函件,以保证公务等活动的正常进行。

会 议 纪 要

一、会议纪要的概念

会议纪要是一种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及议定事项的纪实性公文。它用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召开的工作会议、座谈会、研讨会等重要会议。

会议纪要通过记载会议基本情况、会议成果、会议议定事项,综合概括地反映会议精神,以便与会者统一认识,会后全面如实地进行传达组织落实开展工作的依据。同时会议纪要可以多向行文,具有上报、下达以及与同级机关进行交流的作用;向上级机关呈报,用以汇报会议情况,以便得到上级机关对工作的指导;向同级机关发送,用以通报会议情况,以便得到同级机关的支持和配合;向下级机关发送,用以传达会议精神,以便下级机关贯彻执行。

会议纪要通常情况只印发到会的单位,视情况抄送有关的单位。为便于上级了解工作开展情况,也要抄报上级主管部门。

二、会议纪要的特点

(一)纪实性。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的宗旨、议程、会议纪录、会议活动情况等有关材料综合整理出来的公文。在会议纪要中不能随间篡改会议的基本精神,不能擅自增加或册减会议的内容,不能随便更动与会者议定的事项,不能对会议达成的共识进行修改,也不需要对会议或会议的某项内容进行分析、评论。它要求如实地记载会议的基本情况,对会议存在的分歧意见和问题等,也要真实、概括地予以反映。会议纪要具有纪实性特点,因而具有历史凭证的作用和查考利用的价值。

(二)概括性。会议纪要不同于会议记录。会议记录是由专人把会议的基本情况如实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的中心议题、指导思想和议定事项,在会议记录所提供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整理、提练、才能形成公文,所以,与会议记录相比,会议纪要能够更集中地反映会议的精神实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三)指导性。会议纪要有两项功能,一项是“记载”,一项是“传达”,并且通过“记载”去“传达”,它所记载、传达的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是与会者及其组织领导者的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会议成果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会议的精神实质,因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三、会议纪要的分类

根据会议性质不同,会议纪要可以分为办公会议纪要和专项会议纪要。

办公会议纪要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召开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会议形成的会议纪要。专项会议纪要是为研究专项问题而召开的会议所形成的会议纪要。

根据内容的不同,会议纪要分为专题型纪要和综合性纪要。这种内容的会议纪要比较普遍。

专题型纪要主要反映与会者就会议主要议题,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决定、决议。这种纪要多用于党委会议和机关的行政会议,或座谈会、研讨会等。

综合性纪要则侧重于全面概述会议基本情况,包括会议的议题、讨论情况、讨论结果等。这种会议纪要多用于领导集体办公会议等。

四、会议纪要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会议纪要一般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写作要求如下:

(一)首部。这部分的主要项目是标题。有的会议纪要的首部还有成文时间等项目内容。

会议纪要的标题通常是由会议名称和文种构成的。如《全国城市爱国卫生现场经验交流会纪要》、《关于改革××局、××局管理体制的会议纪要》等。也有的由发文机关、会议名称和文种构成,如《××集团公司经理办公室会议纪要》。

成文时间即会议通过的时间或领导人签发的时间。一般在标题下居中位置用括号注明年、月、日。也有把成文时间写在尾部的署名下面。

(二)正文。公议纪要正文的结构由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1、前言。首先概括交代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主持人、主要议程、参加人员、会议形式以及会议主要的成果,然后用“现将这次会议研究的几个问题纪要如下:”或“现将会议主要精神纪要如下:”等语句转入下文。这项内容主要用以简述会议基本情况,所以文字必须十分简练。

2、主体。是会议纪要的核心内容,主要记载会议情况和会议结果。写作时要注意紧紧围绕中心议题,把会议的基本精神,特别是会议形成的决定、决议,准确地表达清楚。对于会议上有争议的问题和不同意见,必须如实予以反映。

另外,在具体写法上,不同类型的会议纪要,写法也有不同。

决议型纪要,主要根据中心议题,着重把会议形成的决定、决议的具体内容一一表述清楚。

综合性纪要,主体内容则侧重于突击会议的指导思想,全面介绍会议的基本情况。

3、结尾。属于选择性项目。一般是向受文单位提出希望和要求。有的则没有这部分,主体内容写完,全文即告结束。

(三)尾部。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项内容。

署名只用于办公会议纪要,写明召开会议的机关单位名称。一般会议纪要则不需要署名,不加盖公章。至于成文时间,如果在首部已注明,就不再写。

五、撰写会议纪要应注意的问题

撰写会议纪要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概括要全面,要如实反映会议精神。不得随意取舍,不得以偏概全,不能是自己赞同的就多写,不赞同的就略写或不写。二是要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表述上才能做到重点突击,条理清晰,文字简练。

请 示

一、请示的概念

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决断、指示、批示或批准事项所使用的呈批性公文。请示属于上行公文,其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

二、请示的特点

1、针对性。只有本机关单位权限范围内无法决定的重大事项,如机构设置、人事安排、重要决定、重大决策、项目安排等问题,以及在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或克服不了的困难,才可以用“请示”行文。请示上级机关给予指示、决断或答复、批准。所以请示的行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呈批性。请示是有针对性的上行文,上级机关对呈报的请示事项,无论同意与否,都必须给予明确的“批复”回文。

3、单一性。请示应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即使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也只能用抄送形式。

4、时效性。请示是针对本单位当前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求得上级机关指示、批准的公文,如能够及时发出,就会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三、请示的分类

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请示分为以下三种:

1、请求指示性请示;

2、请求批准性请示;

3、请示批转性请示。

四、请示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请示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要求如下:

1、首部。主要包括标题和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标题。请示的标题一般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县人民政府关于××××××的请示》;另一种是由事和文种构成,如《关于开展春节拥军优属工作的请示》。

(2)主送机关。请示的主送机关是指负责受理和答复该文件的机关。每件请示只能写一个主送机关,不能多头请示。

2、正文。其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语等部分组成。

(1)开头。主要交代请示的缘由。它是请示事项能否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上级机关批复的根据。原因讲的客观、具体,理由讲的合理、充分、上级机关才好及时决断,予以有针对性的批复。

(2)主体。主要说明请求事项。它是向上级机关提出的具体请求,也是陈述缘由的目的所在。这部分内容要单一,只宜请求一件事。另外请示事项要写的具体、明确、条项清楚,以便上级机关给予明确批复。

(3)结语。应另起段,习惯用语一般有“当否,请批示”,“妥否,请批复”,“以上请示,请予审批”或“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部门研究执行”等。

3、落款。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个项目内容。标题写明发文机关的,这里可不再署名,但需加盖单位公章,成文时间××××年××月××日。

五、撰写请示应注意的问题

请示的写作首先要和“报告”文种相区别。在这个前提下,一要遵守“一文一事”的原则,主旨鲜明集中。二要做到材料真实,不要为了让上级领导批准而虚构情况,也不要因为没能认真调查而片面地摆情况,提问题;三要理由要充分,请示事项要明确、具体;四要语气要平实,恳切,以期引起上级的重视,既不能出言生硬,也不要低声下气,客客套套。

报 告

一、报告的概念

报告是机关单位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以及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陈述性公文。

报告属上行公文,应用相当广泛。它可以用于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本部门,本单位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批示的情况,反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上级机关制定方针、政策或者作出决策、发指示提供依据;也可以用来向上级机关陈述意见,提出建议,如针对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带有普遍意义或倾向性的问题,提示解决的途径,为上级机关当好参谋;还可以用于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使上级机关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准确、有效地指导工作。

但是,在日常公务活动中,一些行政机关单位尤其是企事业基层单位,往往把“报告”与“请示”相混淆。2000年8月20日,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和公文处理办法》,明确地将“请示”和报告作为两类两种公文。

“报告”和“请示”是为数不多的上行文文种,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呈报的公文。它们的区别在于:

1、性质不同。报告是陈述性公文;请示是呈批性公文。

2、行文目的不同。“报告”的目的在于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回答上级机关询问,以便上级机关了解本单位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而“请示”的目的,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请求某一问题,请求上级机关作出指示或予以批准。

3、行文时间不同。报告是在工作结束后或工作正在进行中行文。而请示则必须在事前行文,不得先斩后奏。

4、主送机关不同。报告的宗旨在于为上级机关提供信息,不是为了让其批复,因而允许多头主送。而请示是为向上级机关请求批示或批准的,只能写一个主送机关,不允许多头请示。

5、事项的多少不同。报告的事项可以是一件,如专题报告,也可以是多件,如综合报告。而请示的内容必须遵循“一文一事”的原则。

6、答复的形式不同。报告不要求上级机关回复。而请示则要求上级机关及时批复回文,给予明确答复。

二、报告的特点:

(一)行文的单向性。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旨在为上级机关提供情况,不需要受单位批复,属单向德文。

(二)表达的陈述性。报告用于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具体地陈述本部门、本单位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情况,某一阶段做了哪些工作,怎样开展的,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什么问题,表达手法是叙述和说明。

三、报告的分类

根据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两种;根据时间期限的不同,可分为定期报告和不定期报告两种;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建议报告、答复报告和递送报告等。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专业部门使用的报告文书,例如“调查报告”、“审计报告”、“咨询报告”、“立案报告”、“评估报告”等,虽然标题也有“报告二字,但其概念、性质和写作要求与行政公文中的报告不同,不属于行政公文范畴,不应与之混淆。

按内容划分的几种报告:

(一)工作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或重要会议汇报工作情况的报告。它主要用以总结工作,反映某一阶段、某个方面贯彻落实政策、法令、批示的情况。如国务院总理朱鎔基2001年3月5日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在××省××会议上所作的《计划生育工作报告》。

(二)情况报告。是指用于向上级反映工作中的重大情况、特殊情况和新动态等的报告。这种报告便于上级和机关根据下级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指导工作。

(三)建议报告。是指根据工作中的情况动向和存在问题向上级机关提出具体建议、办法、方案的报告。

(四)答复报告。是针对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提出询问或要求,经过调查研究后所作的陈述情况或者回答问题的报告。

(五)递送报告。是以报告的形式,向上级呈报其他文件、物件的说明性公文。

四、报告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报告一般由首部、正文和尾部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要求如下:

(一)首部。主要包括标题和主送机关两个内容。

报告的标题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构成,如《××部关于××抗灾救灾工作情况的报告》;另一咱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如《政府工作报告》等。

报告的主送机关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顶格写于文首、其后用冒号。

(二)正文。报告正文的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语等部分组成。

1、开头。主要交代报告的缘由,概括说明报告的目的、意义或根据,然后用“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语转入下文。

2、主体。这是报告的核心部分,用来说明报告事项。它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工作情况及问题;二是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意见。

在不同类型的报告中,正文中报告事项的内容可以有所侧重。工作报告在总结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下一步工作安排意见,大多都采用序号、小标题区分层次。建议报告的重点应放在建议的内容上,也可以采用标序列述的方法。答复报告则根据真实、全面的情况,按照上级机关的询问和要求回答问题,陈述理由。递送报告,只需要写清楚报送的材料(文件、物件)的名称、数量即可。

3、结语。根据报告种类的不同一般都有不同的程式化用语,应另起段来写。工作报告和情况报告的结束语常用“特此报告”;建议报告常用“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答复报告多用“专此报告”;递送报告则用“请审阅”“请收阅”等。

(三)尾部。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项内容

关于署名,如果标题中有发文机关名称,这里不再署名。而一般情况下,要求在右下方署上机关单位或主要负责人姓名。之后,于其下写明年、月、日期,并加盖单位公章或主要负责人印章。

五、撰写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一)严格使用文种,尤其应当注意不要与请求混用。报告事项不得夹带请示事项,否则会因“报告”不需批复而影响请示事项的处理和解决。

(二)材料要真实。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汇报。无论是成绩还是失误,都应该全面、真实地反映,不能只报喜不报忧,也不能夸大和虚构。上报的公文应该在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本单位情况的基础上撰写。

(三)主旨鲜明。报告的内容,一般涉及的面宽而且复杂,很容易写的篇幅较长而又重点不够突出,形成泛泛而谈。这就要求在撰写时,力求写的观点鲜明,条理清楚、简洁、深刻。

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中常见问题及对策(2009-01-08 09:31:45)标签:杂谈

分类:工作日志

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公文格式规范化,是办公自动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公文作用,维护公文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必要条件。铁道部对铁路行政机关的公文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本文针对实际工作中公文格式常出现的不规范现象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公文格式中常出现的不规范现象

1.发文字号标注不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把机关的简称直接作为机关代字使用,致使文号太长。有的单位发文字号的年份用圆括号“()”括入,而不是用规范的六角括号“〔〕”。对于字号和字体,有的用小3号;有的用小标宋体字,有的用楷体,也有的用黑体。一些公文违反发文字号序号出现编虚位(即001),出现“××函〔2007〕001号”等不规范格式。

2.文种使用不当。有的基层单位要求上级机关投资补助的上行文,应用“请示”文种错用为“报告”文种,无法得到上级机关的“批复”;有的单位将对下级单位的“批复”错用为“函”的文种。公文标题中错用文种,往往使公文失去其应有的严肃性。有的甚至严重影响行文的作用和效率。

3.公文标题不规范。有些部门有不规范的做法是:一是标题中滥用符号;二是在公文标题的拟制上,冗长繁琐。标题中使用了多种标点符号,较多的是使用顿号和书名号;标题中“事由”概括得不简要,转发(批转)性文件,标题照搬照抄,层层照转,一个词组套一个词组,冗长臃肿。

4.引用文号不规范。有些部门公文中,将其顺序前后倒置。有的先引文号后引标题,有的只引文号不引标题,有的只引标题不引文号。例如,“根据铁道部铁办〔2007〕12号文《关于×××的通知》”,其引用文号的方法就是不符合规定的,正确的引用方式应为“根据铁道部《关于×××的通知》(铁办〔2007〕12号)”。

5.结构层次序数使用不规范。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日期、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在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规范的结构层次序数要求,第一层为“

一、”,第二层为“

(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⑴”。而在使用中常出现的问题:一是层次顺序颠倒,即下位序数与上位序数倒置;二是层次跳跃,或在“

(一)”、“⑴”后加顿号,写成“

(一)、”或“⑴、”等。

6.成文日期标识不规范。常出现的问题:一是标注位置太低或太高,以至于印章距正文太远或盖压正文;二是把拟文日期作为成文日期;三是把修改日期或送签日期作为成文日期;四是联合行文主办机关签发日期作为成文日期。

7.印章加盖不规范。印章是公文制发机关对公文负责的凭证,必须规范使用。但常出现不规范现象:一是印章加盖不符合要求,有的歪斜,有的盖在正文上;二是印章未居中下压成文时间,盖印距正文太远。印章正确的加盖位置:印章上弧距正文2mm—4mm。

8.附件标注不规范。一是附件和正文间隔或大或小;二是把被批转、转发、印发和发布、公布的内容作为附件处理;三是附件说明与附件的标题不一致,有的附件标题缩写;四是附件说明的顺序与附件的顺序不一致,有的附件的序号使用汉语数字标识,附件名称后加标点符号;五是附件跟附注区分不清,在印发文件时不管是附件还是附注全当作附件,导致关系的确认错误。

9.抄送机关标识不规范。抄送机关标识用来标识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的其他机关。有些公文抄送单位顺序不规范,未按照“主送应先路内后路外、抄送应先路外后路内”的规定标注。有些公文常出现“抄报”,顶格标识“抄送”,回行时与“抄送”对齐,最后一个名称后不加句号等不规范问题。

10.公文中的表格不规范。有些公文把表格的页码混同于文字页的页码放置,表格的单双页码表头排放随意。按规定,横排的表格单页码应置于表的左下角,双页码应置于表的左上角;表头单页码在订口一边,双页码在切口一边。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混淆。

11.版记不规范。一是没有版记。二是版记位置不对。三是在发布、批转、转发、印发或有附件的公文中,将版记置于一份公文的中间部位,即在印章之后,被发布、批转、转发、印发内容或附件之前,将一篇公文分成了两部分。四是无抄送单位时未将多余的黑色反线删除。五是印发机关、印发日期等项目都顶格打印,有的左空或大或少,印发日期或混同于成文日期,或用汉语数字标识。

12.发文机关标识不规范。有些单位发文机关标识不统一,不规范。有的单位用白纸制发公文,严重削弱了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影响公文格式规范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公文办理人员对公文格式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公文处理人员在办理公文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对《办法》不熟悉,对公文格式规范化的意义和作用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单位领导对公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不了解公文处理的规范和要求。

2.公文审核程序不规范。有的业务部门把要求以上级机关的名义上报、下发的公文直接送上级机关的领导同志审批签发,而没有先送上级机关的文秘部门核稿后送签。“倒流”办理的公文,因为没有文书环节的登记,无法掌握公文运转的动态,影响办文效率,甚至会影响工作的开展。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公文处理人员未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懂公文格式,对公文处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太了解,对公文印制规则标准不熟悉,因此需要全面提高公文处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规范公文格式的对策

1.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各级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导,不仅明确分管领导,安排业务精、责任心强的文秘人员专职从事公文的审核,加强对审核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各级领导还要带头学习公文处理知识并模范遵守,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公文格式规范化工作的自觉性。

2.健全制度,规范公文办理程序。在公文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把好关,从公文的拟稿、审核、签发、编号、校对、印刷等都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明确各环节的权限和责任。要有严格的公文处理流程,实现公文处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3.加强学习,提高公文处理人员素质。要加强公文处理人员的建设,注重理论学习,刻苦钻研,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熟悉公文处理方面的知识。培养熟悉公文处理规定,有理论素养、有文字功底的公文处理人员,保持公文处理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办公室要设立公文处理和公文审核的专门岗位或专职人员,并有专门负责公文审核把关的人员。

4.加强督查,保证公文质量。上级机关要加强对下级机关和单位公文处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制定严格的公文处理程序,在公文处理中做到多级审核,层层把关。加强对公文格式规范化的管理和指导,维护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学习并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提高公文处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定期组织公文处理质量检查,并设立考核考评和定期通报制度,不断提高公文质量。

行政公文写作技巧(2009-01-08 09:28:46)标签:杂谈

分类:工作日志

行政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人类在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公务实践中使用的具有法定权威和规范格式的

应用文。它是特殊规范化的文体,具有其它文体所没有的权威性,有法定的制作权限和确定的读者,有特定的

行文格式(注意:比模式更进一步)并有行文规则和办理办法。我国公文一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18

日发布、1993年11月修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写作和办理。

公文写作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起草者具有工作实践的基础,懂得工作中许多微妙的关节,而在具体起草中

要求较好的文字语言工夫。公文语言总的要求是庄重、平实、概括。公文语言功夫的核心是选词。选词一要根

据所反映的客观实际需要,二要符合明晰、确切、简练的标准,三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避免上下文重

复而选择不同的词语,注意文中所涉及对象和阅读对象。多用书面语和文书用语,少用形象和描绘性词语和口

语,不用方言土语,十分规范。

需要特别提出公文结构用语。一是开头用语,用来表示行文目的、依据、原因,伴随情况等。如:为(了)、关于、由于、对于、根据、按(遵、依)照、据、查、奉、兹等。二是结尾用语。如:为要(荷、盼)、是荷、特此通知(报告、函告)等。三是过渡用语。如为(对、因、据)此、鉴于、总之、综上所述等。四是经办

用语。如:经、已经、业经、现经、兹经、办理、责成、试行、执行、贯彻执行、研究执行、切实执行等。五

是称谓用语。有第一人称:我、本;第二人称:你、贵;第三人称:该。等等。

国家行政公文有12类13种,即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

函;会议纪要。

公文主文结构,是指除了公文格式(外部组织形式即文头、主文和文尾及其各项设置)之外的公文核心部分。

这一部分的写作,是公文写作的难点。

一、标题

1.规范式:三部分,即: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用于重要、庄重的公务

2. 灵活式

A 二部分:一是发文机关+文种

(以上标题下可加时间)

二是事由+文种

三是“转发+始发机关及原通知标题”

B 一部分:只有文种

――常是不大重要的公务,带周知性

★带发文机关的标题下面如写发文时间,则须用括号,公务须是重大的、庄重的。文后不写落款及时间。

二、正文

1.主送机关(面向机关全体人员或者社会群体的,公务是周知的、重大的,常常不写;注意工作实际中组织

关系)

2. 正文

A. 原由:一是依据:

# 情况:叙述时间、单位、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常用“目前„”类时间状语 ;简介人物及事迹

#文件: 常用“根据„”;往往是一句话

# 意义:议论:常用“是„”

# 作用 :常用“将使„”

二是目的:常用“为„”

原由部分可省略,或只省略依据、目的之一。

B 事项:(内容多而重要的分条列项即列出层义,或用小标题或用句子表达)

1.并列式。常见。一般写的是公务的横向的、静态的情况。各部分相互之间无紧密联系,独立性强,但共同为

说明主旨服务。能够省略某一部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概括面广,条理性强。

并列式内容之间的序码可用数字式,也可用分段式;段中并列的内容可用数字、分号(;),也可用句子并列

式。

要求重轻有序:重要的放在前边,依次类推。

2.递进式。一般写的是公务的纵向的动态的过程或者事理。各部分层层递进,每一部分也不可缺少,前后顺序

也不能颠倒。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逻辑严密,能说明问题。

在一篇公文中,两种方法可以互相交叉,即以一种方法为主,在某一部分即某一层次中用另一种方法。

注意:自此以下常运用序码。顺序是

一、(一)、1、(1)共四层。

不重要内容分项可用分段甚至加分号(;)的形式。

C 结尾:(可以不要)常见有:

一是各文种专用语如:“请予批准”、“特此通知”等。

二是希望、号召类。

从12类13种行政公文中选择出3种社会生活中常用的模式化如下。

请示模式

下载英语写作常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语写作常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文写作常识

    公文写作常识 一、公文的基本格式 公文格式是公文的各个部分在页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公文的外观形式。它是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形式上的体现,对公文内容起着重要的保......

    调查报告格式和写作常识

    调查报告格式、字数和完成时间 (一)格式 1.毕业调查报告格式 1.1标题(小二号字,黑体) 可用单标题或双标题。单标题一般由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文种构成。双标题包括正标题和副标......

    申论写作常识

    妙词集锦 一、二字动词 注重、狠抓、切实、力争、善于、放眼、突出、注意、讲求、力求、提高、增强、深入、广泛、及时、搞好、深刻、大力、牵引、拉动、统揽、支撑、带动......

    公文写作常识

    公文写作常识(一) 2009-11-25 09:30写作基础知识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纲领,是文章的核心;主题源于材料,主题不能先行,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材料中引出主题。实用文体主题的表现表式主要......

    剧本写作常识

    剧本写作基础:剧本的格式首先明确一点,剧本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形式,我经常看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或人物传记,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专业的。剧本有自己专署的格式,写剧本从某......

    一般公文写作常识

    一般应用文写作常识 一、日常工作常用应用文 工作计划 工作方案 工作总结 先进事迹材料 请示、报告 二、公文的一般格式: 1、标题——字体:华文中宋;字号:小二(居中) 2、小标题—......

    格律诗写作常识

    一、诗体 1、古体诗——和绝句、律诗相对的诗体称呼,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四言诗——始于《诗经》,汉代以前的主要诗体形式,音节单纯,表意复杂。代表作《关雎》 五言古......

    考研英语图表作文写作常识50例

    考研英语图表作文写作常识50例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07年05月28日 16:53 一、图表作文写作常识1、图形种类及概述法: 泛指一份数据图表:a data graph/chart/diagram/ill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