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科技距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国科技距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合肥报业网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技政策专家方新在12日举行的中欧科技战略高层论坛上发出警告,我国虽然有相对完整的科学技术基础和规模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但科学技术总体能力和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在科学知识生产方面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较小,国际科学论文产出比例仅占世界的4.38%。从衡量科学知识生产质量的论文被引用率来看,我国仅排在世界第20位。”方新说,我国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在宏观层面,与科技有关的政府部门之间协调不够,且未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科研机构尤其是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力量较弱,且资源难以整合,大学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还处于成长阶段。
方新指出,有数据表明,自1998年来,科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产业技术的进步基本靠引进,本土的科技能力未能给国家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在人力资源上,我国科技人才的相对数量偏少:2002年,每百万人口中全时研发人员只有806人,而日本有7017人,法国有5635人,德国有5840人,韩国有3986人。我国科技人才“质量”偏低,尤其缺乏拔尖人才和战略科学家,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人才严重短缺和人才大量浪费并存。
“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型增长的转变,是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科技发展战略调整的动因。”方新认为,调整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应主要采取四个措施。一是加大研发投入,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研究和环境、健康、国家安全等公益性、战略性研究的支持。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三是开发人力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四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第二篇:我国首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
我国首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简称京沪高铁,英文:Beijing-Shanghai High-speed Railway。是从北京出发的,仅次于京港高速铁路长度的,中国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
工程概况
2008年4月18日9时05分,温家宝总理在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典礼上宣布,历经十几年讨论、总投资2209.4亿元的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并为京沪高速铁路奠基。铁道部预计在2012年完成,到时候、人们乘坐京沪高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只要5小时。京沪高速铁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正线全长约1318公里,与既有京沪铁路的走向大体并行,全线为新建双线,设计时速350公里,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最高车速度可达380公里。共设置21个客运车站。计划2011年年底投入运营,争取2011年6月建成通车。桥梁长度约1140km,占正线长度86.5%;隧道长度约16km,占正线长度1.2%;路基长度162km,占正线长度12.3%;全线铺设无砟正线约1268公里,占线路长度的96.2%。有砟轨道正线约50公里,占线路长度的3.8%。全线用地总计5000km2(不包括北京南站、北京
动车段、大胜关桥及相关工程)。
京沪高速铁路将全线铺设无缝线路和无砟轨道。铁路线路、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基础设施,采取多种减振、降噪、低能耗、少电磁干扰的环保措施。全线实行防灾安全实时监控,运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动力分散型电动车组,由集行车控制、调度指挥、信息管理和设备监测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统一指挥,以确保实现高速度、高密度、高舒适性、大能力、强兼容、高正点率、高安全性的现代化旅客运输。
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实现道口的全立交和线路的全封闭。既方便沿线群众、车辆通行,又可确保高速列车运行安全。全线优先采用以桥代路方式,最大限度节约东部地区十分宝贵的土地资源。总体设计
京沪高速铁路位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华北和华东地区,两端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域,全线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京沪高铁虹桥站所在位置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所经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人口占全国地26.7%,人口100万以上城市11个,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3.3%,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也是中国客货运输最繁忙、增长潜力巨大的交通走廊。沿线以平原为主,局部为低山丘陵区,经过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北京——济南属冀鲁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地势为两端高、中间低,团泊洼一带为全线最低处;济南——徐州属鲁中南低山丘陵及丘间平原,地形起伏较大,泰安段为全线海拔最高的区段;徐州——上海线路主要通过黄淮、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局部(蚌埠——丹阳)通过阶地垄岗、低山丘陵。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是软土、松软土分布广泛,尤其是武清——沧州松软土、丹阳——上海软土,埋深变化大,软土层厚、强度低,工程性质差。设计最高运行时速380km,初期运营时速300km,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按3.5min设计。预计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列车以时速380km运行,北京南——上海虹桥站全程运行时间为3h45min;以时速350km运行,运行时间为3h58min;以时速300km运行,运行时间为4h37min。年客运输送能力双向达到1.6亿人次。
线路走向
线路走向与既有京沪铁路大体平行,正线全长约1318km,较既有京沪线缩短约140km。线路自北京南站西端引出,沿既有京山线,经天津新设华苑站并与天津西站间修建联络线连接;向南沿京沪高速公路,在京沪高速公路黄河桥下游3km处跨黄河,在济南市西侧新设济南高速站;向南沿京福高速公路东侧南行,在徐州市东部新设徐州高速站;于蚌埠新淮河铁路桥下游1.2km处跨淮河设新蚌埠站,过滁河,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游20km的大胜关越长江后新设南京南站,东行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终到上海虹桥站。天津、济南、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枢纽地区通过修建联络线引入既有站。
车站设置
北京南站、廊坊站、天津西站、天津南站、沧州西站、德州东站、济南西站、泰安西站、曲阜东站、滕州东站、枣庄西站、徐州东站、宿州东站、蚌埠南站、(定远站)、滁州南站、南京南站、镇江西站、丹阳北站、常州北站、无锡东站、苏州北站、昆山南站、虹桥站。
京沪高速铁路沿线车站一览表
全线共设23个车站,始发站5个(北京南站、天津西站、济南西站、南京南站、虹桥站),中间站18个(其中徐州东站为预留始发站),越行站1个(定远站)。始发站之间
将根据需求开行点到点列车。
设北京、上海2个动车段,济南、南京南、虹桥3处动车组运用所;20个固定设施保养点;通信、信号、信息系统、牵引供电等站后设备。
预计2010年建成投入运营。
北京南站:按13台24线布置,其中设京津城际(四台7线)、京沪高速(6台12线)
及普速兼市郊(3台5线)共3个车场。
天津西站:从杨村取直通过南北两条联络线引入,其中北侧联络线预留条件。天津——天津西地下直径线及京津城际轨道交通从东端引入。天津西站改建客运车场,按10台18线布置,其中设高速(6台11线)及普速(4台7线)两个车场。
济南高速站:位于济南市规划搬迁的张庄机场西侧,距市中心8.5km,按8台14线布
置。
南京南站:位于南京市绕城公路以南,雨花台区的单家楼附近,距离市政府10km;京沪高速、沪汉蓉铁路、沪宁城际、宁杭城际、宁安城际等线引入车站,共有15个站台,其中1至5号站台供京沪线列车停靠,6至11号站台供沪汉蓉线和宁杭线列车停靠,12至15号
站台供宁安线列车停靠。
蚌埠南站:原设计中的蚌埠高铁站11线现扩大至24线,设7处500米长的站台,可同时停靠13对列车。站房规模20000平方米,另一条高铁大动脉京台(京福)高铁与京沪高铁交汇于此。预计2015年停靠列车40对(其中4对始发),2020年停靠列车73对(其中8对始发),2030年停靠列车92对(其中11对始发)。上海虹桥站:位于虹桥机场西侧与既有沪杭铁路(即杭广高速铁路相接)外环线之间,沪杭既有线、京沪高速、沪宁城际以及沪杭甬客运专线、沪杭城际线引入车站;按16台30线布置,其中:设高速(10台19线)、城际兼普速(6台11线)两个车场。
重点工程(1)北京南站
位于北京市南二环,南三环之间,是集高速、城际、普速铁路、市郊铁路、地铁(2条),公交车和社会车辆为一体的大型立体交通枢纽(5层),车站总建筑面积约24.5万m2,雨
棚面积约6万m2。(2)济南黄河大桥
在王家庄桥位跨越黄河,为四线桥。桥位处主河槽水面宽度约290m、两岸黄河大堤堤距约930m。大桥主桥长5143m,跨河主桥采用五跨连续钢桁柔性拱(112+168+168+168+112)m,6个主墩,其中3#主墩基础采用24根Φ2.5m的钻孔桩基础,圆端形承台平面尺寸36m×23.2m,桩长80m。
(3)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
位于既有南京长江大桥上游20km处,是京沪高速铁路和沪汉蓉铁路——越江通道,同时搭载双线地铁,为六线铁路桥。大桥全长14.789km,跨水面正桥长1615m,采用双孔通航的六跨连续钢桁拱桥(109+192+2×336+192+109)m,采用三桁承重结构,三个主墩基础采用46根Φ3.2m/Φ2.8m的钻孔桩基础,承台平面尺寸为34m×76m,桩长107~112m。
(4)苏锡常特大桥
从丹阳——昆山试验段,全长164km。常州——昆山软土分布较广,除少数特殊跨度外,大量采用32m箱梁结构。
(5)上海虹桥站
位于虹桥机场西侧,将建成高速、城际普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4条地铁线)、磁悬浮交通、道路交通以及航空港紧密衔接的现代化客运中心(立体5层)。车站总建筑面积约23万m2,其中铁路站房约10万m2,雨棚面积约11万m2。
(6)南京南站
位于南京市绕城公路以南,雨花台区的单家楼附近。
南京南站,共有15个站台,其中1至5号站台供京沪线列车停靠,6至11号站台供沪汉蓉线和宁杭线列车停靠,12至15号站台供宁安线列车停靠。由于28条线路错综复杂,设计人员为此安排了3个车场,分别迎候不同线路的列车。
南京南站为高架车站,站台在二楼,市民按照“高进低出”的原则乘车,车站三楼为候车大厅,内有6个普通候车室、一个无障碍候车室、一个团体候车室、一个城际换乘候车室
和两个贵宾候车室,还有6个商业区。
南京南站地面层为换乘广场。广场中心区域有地铁1号线、3号线和6号线的进出站口,市民在这里可实现铁路、公交、地铁、长途客车和机场大巴的“零距离”换乘。铁路和公路南京南站“合二为一”,铁路南京南站和公路南京南站一起,共占地2平方
公里左右。论证历程大事记
1990年12月,铁道部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
1994年,当时的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和铁道部课题组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前期研究报告”的深化研究。
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开展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同月,铁道部成立京沪高
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办公室。
1996年4月,完成“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
1997年4月,完成“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补充研究报告”,并据此上报了项
目建议书。
1998年10月至2000年4月,当时的国家计委委托中咨公司对“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评估。铁道部按评估意见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
补充稿)。
2000年1月,按国务院要求,铁道部配合中咨公司完成并上报国家计委《关于高速轮轨
与高速磁悬浮比较的论证报告》。
2001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和国土资源部联合颁发《关于预留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用地的通知》,要求沿线地方政府预留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用地。2003年7月至10月,完成了设计暂行规定国际咨询。
2003年9月,中咨公司召开了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论证会,评估了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必要性、轮轨方案和磁浮方案的比选,认为高速轮轨技术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2003年12月至2005年7月,完成了设计国际咨询。
2006年2月22日,国务院第126次常务会议批准京沪高速铁路立项。
2006年5月至11月,中咨公司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工作。2007年8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批准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9月12日国家发改委批准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2007年10月22日,国务院决定成立京沪
高速铁路建设领导小组。
2007年11月16日至12月1日,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组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初步设计
优化评审工作。
2007年12月5日,铁道部批复初步设计。
2007年12月10日,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2007年12月26日,国土资源部批复先期用地。2007年12月27日,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创立。2008年1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开工建设。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2008年9月15日,在京沪高速铁路常州制梁场,京沪高速铁路全线第一榀预应力混凝
土铁路桥箱型简支梁成功地提梁上线。
2008年10月10日,中交股份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六标段首孔箱梁在常州制梁场成功架设,这标志着京沪高速铁路六标段的箱梁架设工程正式开工架设。
2008年12月9日,12月9日,在京沪高速铁路苏州制梁场,京沪高铁苏州段的首榀箱梁被两台大型提梁机稳稳提升至桥墩上。这标志着京沪高铁苏州至上海方向的箱梁提梁架设
工程进入实质性阶段。
2008年12月10日,中铁十二局集团京沪高速铁路徐州段桥梁正式开工架设,这标志着京沪高速铁路徐州段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8年12月24日,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钢梁南北边跨合龙。
承建商
京沪高铁土建工程施工共分六个标段(以TJ作为标段名称),这六个标段中,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旗下的中铁十七局、中铁十二局分别中标TJ-1与TJ-4;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中铁一局、中铁三局分别中标TJ-2与TJ-5;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中标TJ-3;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标TJ-6。六个标段施工总报价合计约为837亿人民币
京沪高铁十大技术亮点
1.该线旅客列车和跨线旅客列车可共线运行,实现路网资源最大化。
2.选线绕避不良地质条件地段。
3.动车组类型、列车控制方式、列车最小间隔等经过技术、经济比选。4.路基、桥涵、隧道、轨道等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要求。
5.车站的位置、布局、规模,参照沿线城市的经济、客运量、城市规划等统筹研究确定。
6.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少占耕地。7.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重视水土保持、防灾减灾。
8.充分考虑设施综合利用。
9.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设置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根据需要对自然灾害和异物侵限等
进行监测。
10.实现高速度、高密度、高安全性。
第三篇:我国风景区与国外风景区差距
风景区规划实验
我国风景区与国外风景区差距(以美国为例)前言
国家公园是国家乃至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必须通过严格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发达国家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中国的遗产保护事业起步较晚,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国内外风景区差距的分析,对中国风景区保护和合理开发遗产资源多有启示。现状
1.1 我国风景区现状
1.1.1 我国风景区保护现状
目前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政出多门,让具体执行管理的部门很难办事,不知道该按谁的办。尤其是一些地方、部门在眼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对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1.1.2 我国风景区管理体制现状
目前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人事管理比较落后,缺乏应有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竞争机制。而且专业管理人员十分缺乏,人员整体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很落后。除风景名胜区的高层领导人员进行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基层只重视酒店服务生和导游人员的培训,而其它管理方面的人才培训根本谈不上。我国目前的风景名胜区日常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门票、餐饮、住宿、土地转让、开发项目以及少量的政府拨款。1.1.3 我国风景区服务现状
我国旅游区服务方面较完善,餐饮、住宿,有些风景区为了方便人们上山观景还设有索道等服务设施。1.1.4 我国风景区设施现状
我国风景区在服务设施方面可以说是“屋满为患”,风景区内不加节制的建造了许多不符合生态需要的服务性建筑及索道。1.1.5 我国风景区开发程度
我国风景区的开发度已远远高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到2004年1 月,我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677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7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52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48个,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以上。
1.2 国外风景区现状
1.2.1 美国风景区保护现状
美国于1916 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揭开了美国国家公园发展的新篇面的改革,新的公园管理体制于1995 年开始实施。新的管理体制是在华盛顿国家公园管理局领导下,全国设7个地区局,以州界来划分管理范围。地区局下面再设16 个公园组支持系统。一般是将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类似的公园组成一个公园组,以便按其资源类型和特色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国家公园管理局设局长一名,副局长一名。下
风景区规划实验
设对外事务部和国际事务部。对外事务部下设立法与国会事务处、公众与旅游事务处。另外有5名局长助理分管5个方面的工作。1.2.2 美国风景区管理体制现状
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人员都由总局任命和调配。工作人员分固定职员和临时职员、志愿人员。聘请临时职员可以满足旅游旺季的需要。对于职员都要求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而且还要进行上岗培训。培训时主要学习国家公园历史、游客心理、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生态学、考古学、法律法规、导游讲解和救生知识等。
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经费主要是靠国会拨款维持日常运转,其中很少一部分来自国家公园的门票收入。但是如果要开展社会活动,如出版书刊、举办培训班、开展宣传教育、筹集资金、帮助公园购买土地、到议会开展游说活动等就要依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筹措。1.2.3 服务方面
国家公园内的建筑,其外形原始、粗犷富有野趣,色彩淡雅。形式多采用地方风格,力求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民情相协调。而且建筑建在隐蔽的地方,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溶为一体。但是在外形粗犷的建筑内,都安装有现代化的设施。在国家公园内,游人住宿的旅馆床位和野营地床位,都是严格控制的。这些生活服务设施都必须远离重点景观的保护地。1.2.4 设施方面
美国国家公园除了建设必要的风景资源保护设施和必要的旅游设施以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开发项目敢到国家公园内来搞。更没有什么豪华度假村、旅游城镇、高层豪华酒店等。1.2.5 开发程度
美国在国家公园开发方面表现的更加综合,他们不单单为了赚钱儿开发,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当地的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而开发的。比较
通过国内外风景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的分析,对中国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遗产资源会有帮助。
2.1 中国与美国保护方面的比较
国内方面只重视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对风景区内的生态、物种缺少必要的观测、记录,更缺定向的抚育。
而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必须采取各证了规划设计的质量,另一方面又阻止了违反规种措施,避免或最大限度地缩小大规模活动和对公园资源及价值的不良影响。
2.2 中国与美国管理措施方面的比较
我国目前的风景名胜区日常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门票、餐饮、住宿、土地转让、开发项目以及少量的政府拨款。
风景区规划实验
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经费主要是靠国会拨款维持日常运转,其中很少一部分来自国家公园的门票收入。但是如果要开展社会活动,如出版书刊、举办培训班、开展宣传教育、筹集资金、帮助公园购买土地、到议会开展游说活动等就要依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筹措。
2.3 中国与美国服务方面的比较
我国比较注重旅游服务,除了提供给必要的导游服务人员,并提供饮食住宿条件。比且在不同风景区伴有不同特色的服务。
在国家公园内,游人住宿的旅馆床位和野营地床位,都是严格控制的。这些生活服务设施都必须远离重点景观的保护地。游客也是人为控制的,游人必须事先申请,获准后 才能进入。
2.4 中国与美国设施方面的比较
国家公园内的建筑,其外形原始、粗犷富有野趣,色彩淡雅。形式多采用地方风格,力求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民情相协调。而且建筑建在隐蔽的地方,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溶为一体。但是在外形粗犷的建筑内,都安装有现代化的设施。较美国设施来看中国许多大型旅游景区相关索道、缆车等设施泛滥,严重影响了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2.5 中国与美国开发程度的比较
我国风景区的开发度已远远高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城乡建设部门主管本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截至2004年1 月,我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677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7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52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48个,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以上。
美国在国家公园开发方面表现的更加综合,他们不单单为了赚钱儿开发,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当地的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而开发的。对策
(1)改革管理体制,建立的基层研究管理机构。
(2)政府一方面应改革经济体制、下大力气从财政上给予长远的、稳定的、一定数量的正常运转经费,另一方面要让风景名胜区领导端正风景名胜区管理思想,提高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意义的认识。
(3)对风景区内的旅游服务设施必须严格加以控制。风景名胜区内不得规划建设宾馆、别墅、饭店、旅游商店等人工设施,这些项目的建设必须控制在风景名胜区以外。在风景区内旅游旺季可增加简易移动设施内容,如旅行帐篷、汽车房、移动厕所等。风景区周边的建筑,要与景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4)那些国家级(或世界级)自然文化的遗产是如此珍贵与脆弱,以至于必须排除粗俗的利用者,必须特别小心地加以保护并无愧地传给子孙后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不是越多越好,它应与省级、县市级风景名胜区构成一个体系,以适应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保护水平,以满足人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游览、学习、休憩的需求。
风景区规划实验
参考文献
[1] 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试论中国品牌旅游资源的发展[J ].现代经济探讨, 2006,(7): 110-118
[2] 郭晋杰.可持续旅游发展分析与战略研究[J ].中国可持续发展, 2004, 24(5): 33-35 [3] 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旅游体验——旅游规划的新视角[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1(6): 87-91
第四篇:对我国城乡差距调查报告
对我国城乡差距调查报告
摘要: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农村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同城镇居民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当代中国社会,城乡差距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这种差距体现在多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生活消费差距,就业差距,政府公共投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全局影响,更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词:
城乡消费消费量统计数据总消费消费结构收入差距中国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教育差距就业差距表现原因对策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和谐发展
引言:
一些外国的专家和游客来到中国,他们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他们的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很落后的国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外国人的眼里,有三个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呢?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区不同。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中国城乡间差距是很大的。
根据非均衡发展理论,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按照相关经济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慢慢缩小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但是,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努力缩小
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迫在眉睫。正文: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01年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3倍。200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相对于1995年上升了大概两个百分点。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
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从1995年到2002年,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的上升幅度最大,农村的基尼系数反而有所下降,然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扩大,城乡之间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
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长
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表现为低收入人群收入状况的恶化,而是表现为高收入人群收入超高速增长。值得欣慰的是,农村的低收入人群组的状况都有某种程度的改善。城乡消费差距:1个城镇居民>3个农村居民
统计显示,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较大,且此差距存在扩大趋势。从2007年~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8859元增加到18539元,增加了968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4670元增加到8224元,仅增加了3554元。在此期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倍数则从2007年的2.99倍扩大到2010年的3.07倍,进而扩大到2011年的3.10倍。从各类消费项目来看,城镇居民的人均支出均远高于农村居民:20011年,在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等项目上,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农村居民的2.61倍、5.39倍、1.71倍、4.04倍、2.13倍、4.44倍、6.32倍和4.82倍。
图1:2011年城乡人均各项消费性支出(单位:元)
农村居民不仅与城镇居民相比在人均消费水平上存在差距,而且其消费结构也有待升级。从图2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在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与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的消费项目上的支出比重均高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在食品、居住和医疗保健等属于基本生活保障范畴的消费项目上的支出比重明显偏高。下面我们具体通过食品消费和耐用品消费的结构差异来进一步分析城乡间的消费差距。
图2: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构成(单位:%)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分析
经济学和统计学上常用恩格尔系数表示居民消费结构和富裕程度。所谓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额占总的消费支m额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较大,表明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较差.富裕程度较低;恩格尔系数较小,表明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较好,富裕程度较高。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对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测算见表1。
表1恩格尔系数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有明显下降。但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仍然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富裕程度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
城乡教育差距
城镇居民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远远好于农村。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尤其是大专以上的人口,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相对城市来说,农村教育升学率明显偏低。城市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经达到98%以上,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师资等方面和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必要的教学设施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城乡医疗差距
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差,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农村医疗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医疗卫生人才缺乏、流失严重,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参与医疗保险的比例低。2004年城市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32.3%;小城镇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59.9%;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79.4%。
城乡生活消费差距
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城镇消费的增长快于农村。从人均消费量上分析,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545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752元,城镇居民消费高出农村水平5793元。同时从居民消费增速的角度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快于农村。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的消费是为了满足日常所需,而城市居民更多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2007年,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6.3%。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1%,比城市高6.8个百分点。
城乡就业差距
城乡就业结构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居民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务农及外出打工,而城市居民有多这样的就业渠道,就业前景良好。
农村失业人口高于城市。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4亿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由此可见,农村现在还有大量失业人口。
城市居民的就业环境优于农村居民的就业环境。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差,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
城乡政府的公共投入差距
国家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严重不公平。国家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78年为13.43%,1980年为12.20%;1989—1994年在9.2%—10.26%之间;1995—1999年,除1998年由于增发国债达到10.69%外,其余年份在8.23—8.82%之间;2000—2003年则从7.75%降至7.12%,2004年上升到8.28%。
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甚至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养老保险制度的差距。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风险共担,较多地体现了社会保险原则;后者突出个人的养老责任,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为主.。
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收入统计之外,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因此,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应比
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要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中国城乡差距的原因
(一)城乡差距在解放前就存在(二)建国后,我国长期的二元制经济体制,导致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策上长期对城市的倾斜
(四)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滞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缩小中国城乡差距的对策
(一)首先要改革中国现行的城乡制度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进一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六)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1】2008中国统计年鉴
【2】《人民日报》海外版
【3】中国新闻网
【4】《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高鸿业版
【5】《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讨》迟福林
【6】《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与政策调整》郭玮
【7】《中国收入差距成因分析》周苑春
【8】《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秦文刚
【9】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0】 孙凤,王玉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统计研究,2001(4).
第五篇: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浅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在论述阐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意义后,着重从纵向差距,横向差距和基尼系数等方 面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社会公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虽经多次曲折但总体态势是不断扩大的。
1、纵向差距
纵向差距包括绝对收人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可以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
教据来潭:《中国统计年鉴2007》...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1980年一2006年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的收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l980年的47...6元上升到2006年的11759.5元,绝对额增长11281.9元,增长了大约24.6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l91.3元上升到2006年的3587.0元,绝对额增长3395.7元,增长了大约l8.75倍,相对于城镇
来说,增长明显缓慢得多。再从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从1980年到2006年这27年问。绝对差距从1980年的286.3元上升到2006年的8172元,增长了大约28.54 倍;相对差距从1980年的2.5O倍上升到205年的3.28 倍,虽然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有所降低,在1985年达到最小值1.86,但进入2O世纪9O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近年来更是呈现加速扩大的态势,到2006年更是达到了3.28,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的水平。
2、横 向差距
数据来源:根括《中国境计年鉴 2007》数据 整理计算 .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各地区间城乡差距最大的是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59,城乡差距最小的是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两个省(市)份的城乡差距值的比为2.O3。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包括天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上海、海南、河北十省市,其城乡收入差距比相对较小,平均为2.63;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西藏、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四JIl、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十二个省市,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为3。77;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六省,收入比为3.03,介于东西部之间。
3、基尼系数
数据来源:1980-2 004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教据库’.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80 年的0.1813增加到20 06年的0.321,4扩大了77.96%,农村从1978年的0.2124增加到2006年的0.3561,扩大了67.66%,..而全国的基尼系数则从0.298增加到了0.47,也扩大了57.72%。从数值上看,我国早在1987年就突破了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及农村的收入差距必将进一步的扩大。[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原因探究
1、不统一的户籍制度和不平等的就业政策。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中国人从一出生起就注定了今后的人生中将有不同的福利待遇,出生在城市的人生来就比出生在农村的人条件优越,这种差异和不平等导致种种特权愈演愈烈。众多的分析都认为,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造成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大中城市直接动用行政手段来限制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或从事较好行业、工种的工作,人为地阻碍了人口和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使得城乡之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两种不同的工资率、两种不同的福利性收入、两种不同的就业政策。这就造成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于户口性质不同,许多市民能享受的待遇农民都无法享受,即使长期在城里生活、务工的农民,也难以取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这种由户口的不平等性所带来的待遇上的不平等,特别是由农村户口所受到的限制性规定,严重
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已经转移到城里的农民工也只能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存在,这一切都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缩小。[2]
2、城乡改革不平衡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拉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众多研究都指出,我国2O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曾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8O年代中期由农村转向城市,农村改革从1984年起就明显不再有强力推进,并逐渐滞后于城市改革,在城乡分割的体制下,城市发展获得了优于农村的政策支持平台,也为主要基于城市利益的权衡来取舍改革的重点和路径提供了便利。随着国家政策对城市改革的倾斜和集中,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发展相形见细,城乡收入差距日渐扩大。尤其是农村土地产权不完善,限制了农民手中土地的补偿、就业、社会保障的完善,甚至导致城市政府可以按照机会主义的原则,灵活取舍对计划和市场手段的运用,.为资源加快向城市集中增开了~道闸门。使得农民成为了城市改革的廉价成本承担者和利益受损者,造成了不仅仅是城乡收入差距甚至于是部分农民的生存危机。
二、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政策建议
1、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业向现代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市场农业和二三产业转化;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传授科学技术和增产门路,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从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此外,还要加大对农业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
2、统一城乡财税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政策和现代税收政策,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一城乡税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统一城乡财政加大农业投入,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支持的力度,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逐步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3]
3、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非均衡发展,使得社会保障待遇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分配很不公平因此,应通过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把农民纳入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范
围,特别是在农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排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分配制度
通过政府的强制性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改变不合理的制度设置,体现社会公正的原则。继续深化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具体而言,对于农村来说,应该缩减基层组织的冗员,规范农村税费,减轻农民负担;对于企业来说,要探索职工绩效和劳动分红等模式,积极试行企业领导人、科技骨干年薪制和股权分配制度。同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过程[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国家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个社会问题不可能一时半刻,一两年就可以解决。但是只要我们国家在方向上把握住了这个问题,再加上社会各界人士献言建策,人民的奋发向上的努力,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水平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1]陈云.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演变及“十一五”趋势分析[J].经济经纬,2008 [2]李锦.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制度解析与矫正l-J].知识经济2008,[3]张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 [4]王敏玉.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牛苏林.和谐发展要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刀.学习论坛,..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