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理性与基督教经典法则
科学、理性与基督教
科学(Science)一词,意即知识。《韦氏大辞典》有几个定义,其中一个最简单明了的是:「科学是自然物质界的系统知识」。故凡超乎自然物质界的知识,如宗教、灵界,就不属科学范围,而是属神学范围。神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物质,当然是不能用探究物质的方法来探究。
同一层次的知识,彼此连系,才可以系统化。科学与神学既非同一层次,彼此系统化便有困难。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挂钩,那是来源问题,也即创造问题。神学探讨「创造之主」,科学探究「受造之物」。二者可说都以「创造」为出发点。若无创造,便无万物,包括人类,那么科学与神学皆无可能。我们生活在自然世界中,较易了解物质基层的知识,对灵界高层的知识,则较难明白。
科学是利用感官、理智、工具与仪器,探究自然万物的工作。人的感官功能有限,必须用工具和仪器辅助。但同时,人在工作上,也反映了他的弱点,例如:无能、偏见、虚浮、主观、自私与夸张等。人不是万能,所造的工具亦不可能万能。因此科学也不是万能。
科学精神
从事科学的人,必须自认所知极少,再而驱除成见,实事求是,虚心地求证,严谨地治学,锲而不舍,直至认知。但单就这一方面来说,也不容易做到。因为每一个人有意或无意,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对客观资讯的评估,多少受到先入为主的世界观影响。并且人容易冲动,流于肤浅,所以常见不少人狂热,偏向这方面或那方面;例如大喊「科学万能」、「双手万能」者,就是一例。
科学假设
科学家假设在自然物质界中,有一致的自然规律,叫作「自然划一原则」(Principle of Uniformity of Nature),亦即自然律不因时间、空间、观察,或实验的人而变。换言之,相信自然物质界有固定的秩序,否则,客观上便无探究的可能。科学又假设,自然界的奥秘是人可以理解的,否 则主观探究便无法起步。规律与秩序是设计的表现;设计必需有设计者。自然界能被理解,就表明了它由最高的理智(即神的理智)而创造。无理智的产物非人所能理解,例如一只小鸟,不管它在白纸上留下多少脚印,我们都无法知其所云。
科学方法
科学观察和实验,使用度、量、衡为客观标准。凡不能用客观定量考究的,严格地说都不属科学范围。例如精神抽象方面的爱、恨、善、恶、怯弱、勇敢等等,都不能客观作「量」的测定,只能主观作「质」的形容。
至于理解方面,需要在没有政治或人事 压力下,才可根据逻辑自由思考、讨论、归纳或演绎;这就是为甚么自由社会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原因。若是政治干涉知识,凡 政权不悦的,即使是事实,也不容 发表,那么求知的事业,便难于运作。
科学的目标
科学的目标是寻求自然系统中的事实及原因,不涉及超自然。但不涉及超自然,并不等于否认超自然。这点许多人都弄糊涂,所以才有唯物论者以偏盖全的现象。
正因为科学探究要求严谨,所得的讯息清晰明确,所以科学探究的范围甚窄小。而即使如此,科学知识仍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有随时被推翻或修正的可能。这便是科学知识的「暂时性」。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哲理家朴柏(Karl Popper),已清楚给我们解释,科学归纳法所得的「定律」,虽由百万个事实支持,仍只能如采样法(Sampling)得出简略性的结果,不能保证永无例外情形。科学发现的事实却可推翻已有的理论。尚未推翻的理论,算为「暂作此论」;尚未推翻的定律,则作为「近似真实」。故此,欲在科学中寻求永恒不变真理,必招致失望。
科学只能知道:自然万物是「怎样的」;不能知道「怎么会这样」。笔者年轻时,在中国上大学一年级化学课,听一位留学美国化学博士教授大谈化学原素周期表,他对原子构造与性质的秩序与周期性甚为详熟,但下课后,一个同学问他:「怎么会这样?」他便瞠目答不上来。类似的问题,例如:「 为甚么人只有两只眼睛、两只脚?」「为甚么人没有翅膀?」「为甚么兔子不能像牛那般大?」「为甚么马不能像猫那么小?」千千万万个「为甚么」,都是科学不能解答的。惟有圣经告诉我们:「...万物是因他(上帝)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启示录四11)。只有神自己才能给我们最后答案。
科学家可以在大自然的体系中,追究彼此的 关系与原因,但对整个大自然的存在,即最终的来源问题,便无法探讨。这好比研究一所房子的结构,可以知道建造的先后次序,却永远找不到建造房子的工程师。根据常理与逻辑推断,必有一位设计的工程师在先,而这位设计、建造宇宙的工程师,便是基督徒所敬拜的创造者。
基督徒敬拜「独一真神」,相信宇宙的一元性,作为科学寻求划一定律的心理基础,因而帮助了科学寻求普通定律的发展,这是历史事实;也是东方多神信仰文化土壤培植不出科学的原因。
科学需要逻辑思想作归纳或演绎,前已提及,逻辑思想即理性的正当运作,如古希腊人所发展的。法国哲学家勒农(Renan)说:「一个人的心意未直接或间接纳入希腊的纪律,便缺乏了正当训练。」当基督教在 犹太兴起之后,以宗教本位的希伯 来民族思想,与以理性为本位的希腊民族思想,起了调和作用。因为希腊传统的多神信仰,已为哲学思想家所否定,「毁灭乾净」(注一)。胡适之先生说:「相当于中国汉朝以后,犹太系加入希腊 系,成了欧洲的中古哲学」(注二)。屠正叔 说:「… 试考 欧化发达之本末及其精神所在,乃知希伯来之思想不独不为学术进步之阻碍,且实有助长之大功焉。」(注三)
最显著的例子是基督教神学的发展,以理智探讨信仰,即「以理证信,以信辅理」。理性为人体功能之一,有其限度。理性不足时,需要信仰辅助。反之,古代神话或迷信受希腊理性考验后,便无法立足。历史家说:「罗马帝国起初的三个世纪…希腊与罗马的旧宗教都已失去生机,虽然形式仍然维持,谁也不真相信朱庇特(Jupiter)及他的诸神明。企图以皇帝及国家为中心的宗教也失败了。」(注四)亚力山大大帝以后数百年间,希腊文化──语文、艺术、科学、哲学,远播南欧、中东、北非,成为国际性新文化,称为「希腊化的文化」(Hellenistic Culture)。犹太国便在其影响范围内。第一世纪最杰出的基督教宣教士使徒保 罗,深受希腊文化薰陶,理性极强。在他所写的书信及讲道中,皆已呈露。他驳斥伊比鸠鲁(Epicurus,B.C.342-270)派,主张人生只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的论调;也驳斥斯多亚(Stoicism)派克制情欲,置苦乐生死于度外,以理智追求至善的论调。这二派是当时盛行的哲学(参使徒行传十七18)。他以宇宙万物,作为神存在及具有大能的具体实证。既有「所造之物」,必有「造物之主」;叫人无法否认,神即是造物之主。
虽然保罗的理性极强,但他不是理性主义(Rationalism)者。他在大马色路上,有很不寻常的经验,令他从反对基督的福音,转变为不顾性命传扬福音。但他又不是经验主义(Empiricism)者,而是极重「信」的人。他在名重一 时的律法师迦玛列门下受教,一生勤读不倦,知识极为丰富。但他又不高举知识,反而著重爱心。因为他所传的是真理。真理与理性、经验、知识,都可沾边,但不偏于一方。后来中世纪的教会领导或神学家,也因同受希腊文化的薰陶,理性强劲。历史家说:「中世纪欧洲最富创作性的思想家,皆出自教会。例如罗介培根(Roger Bacon)与阿奎那(Thomas Aquinas),他们醉心于学术的冲力,即来自对基督耶稣的献身」(注五)。中世纪教会有「文明堡垒」之誉,神学被尊为「百科之后」。
近四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发展,可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大学中的教师(Schoolman)。他们继希腊之后,首次再以客观理性,严谨探讨自然万物,重视思想合理化,并锲而不舍、潜心研究的精神,奠定 现代科学的基 础。特别是英国牛津的方济各会(Fransiscan)学者,在光学的 实验中,给物理学带来了新 趋势。再经过十四、十五世纪的努力,直至意人加利略(Galileo,1564-1642),成为高潮,被视为现代科学家的第一人。继来杰出的科学家,多数信仰基督,如:
一.克卜勒(JohannKepler,1571-1630)被认为天文学的创始人,证明太阳中心说。他说他只是「思神之所思」,跟进神之思路而已。
二.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的贡献是强调实验,由数据 归纳的「科学方法」。他说:「我们有两部书可以学习,以免谬误。一本是圣经,启示神的旨意。另一本为造物,彰显他的大能。」
三.巴斯加(BlaisePascal,1623-62)为大数学家,创动水力学及静水力学,发明气压计,贡献甚多。
他说:「作基督徒必不亏本,即使他死时发觉没有上帝,徒然相信,他仍无所失,因为他在世已较同伴们活得更快乐。但是,若有上帝及天堂地狱,那么,他得了天堂,他的同伴则一切消灭在地狱中。」
四.波义耳(RobertBoyle1627-91)是现代化学鼻祖,皇家学会的创办人之一,发现气体力学原则。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与圣经学者,以经济支持翻译圣经及宣教事业。
五.雷伊(JohnRay1627-1705)为美国自然历史鼻祖,当时动植物学的权威,著书阐扬创造论,反对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的机械说。
六.牛顿(IsaacNewton,1642-1727)发现万有引力,以公式说明运动三定律。发展微积分,又在光学上贡献很大,制第一架反射望远镜。他是个圣经学者,对圣经预言有特别的心得。
七.林奈(CarolusLinnaeus,1707-78)是生物分类学鼻祖。他是很虔诚的基督徒,相信各种生物皆为上主创造,而非唯物进化。
八.莱布尼兹(GattfriedW.Leibnitz,1646-1716)是极具才干的数学家与哲学家,与牛顿同时发现微积分,他认为现在的物质世界为各种可能性中之最佳选择。
九.柏金森(JamesParkinson,1755-1824)在医学界很有贡献,柏金森病因他发现而以他为名,他有许多证道文章。
十.法拉第(MichaelFaraday,1791-1867)世界公认他是最大科学家之一,发展电学与磁学,在教会中活跃事奉,他说:「惟有圣经,不加不减,是每人在各样境况中独一充分的向导。」
十一.邱维埃(GergesCuvier,1769-1832)是伟大的解剖学及古生物学家,是创造论的健将。
十二.道尔顿(JohnDalton,1766-1844),现代原子学说的倡导者,在气象学中也有大贡献,也是发现色盲的人,是一位虔诚的信徒。
十三.阿加西(LouisAgassiz,1807-73)是一位古生物学家,对鱼类研究有杰出的成就,坚信圣经的学者。
十四.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95)是杰出的细菌学家,第一个认为细菌为致病的原因。是虔敬神的人。
十五.克尔文(WilliamThompson, LordKelvin,1842-1907)他在物理及数学上的 贡献几与牛顿及法拉第并驾齐驱;这三位都是笃信圣经的人。克尔文是第一个采用「能」的观念的科学家。
十六.马克士威(JosephClarkMaxwell,1831-79)是笃信圣经的学者,在电磁场理论有卓越贡献。等等杰出科学家不胜枚举。欧洲首创从事科学研究的伦敦皇家学会(RoyalSociety),初期会员中百分之九十为基督徒,而当时社会中基督徒仅占人口百分之二十。除历史人物外,今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有基督信仰,从事科技研究或教育者,比比皆是,他们可以一方面探究自然之奥秘,一方面赞美创造主造物之大智大能;科学与神学携手并进。前者究察神之工,知道造物主的存在;后者领悟神之言,接受天父的训诲。
第二篇:科学胎教法
科学胎教法
营养胎教法
合理均衡的营养是做好胎教的前提。准妈妈营养要全面,食物要多样,饮食要有规律。营养不良会影响母亲和胎儿的健康。营养过剩可使妈妈肥胖和胎儿体重过度增长成为过大儿,从而增加新生儿的多种并发症。
情绪胎教 孕妇应十分重视精神愉悦及心理健康。要注意创造清新环境,提高精神修养,增加生活情趣。读书、听音乐、欣赏大自然美景和高雅的艺术作品,常常看一些可爱的宝宝头像,憧憬美好的未来,这些都能对胎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音乐胎教
优美的音乐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可起到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增加辣椒子感情、促使情绪稳定的作用。使人产生美好遐想的曲调,如舒缓、平和、宁静的钢琴曲,符合心跳节拍,适合做胎教音乐,如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摇篮曲》、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等。
语言胎教
父母可以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美好事物通过自己的声音传递给胎儿。语言胎教是父母与胎儿建立联系的最佳方式。准妈妈可以这样与胎儿沟通:
可以给胎儿取一个名字,经常充满爱恋地呼唤他,然后告诉他爸爸妈妈都很爱他,很期待他的到来。
告诉胎儿一天发生的事情,妈妈做的事和看到的事。
听一个童话故事,或者朗诵一首古诗,阅读图画美丽的幼儿画报、向胎儿问好。
接下来可以讲妈妈的希望,比如,希望宝宝长大后成为一句优秀的画家、或音乐家或运动员。
怀孕期间准妈妈可以多活动身体,做孕妇体操或冥想,用想象和胎儿对话。当妈妈把自己的爱告诉胎儿,并现时用想象传递信号,胎儿就会接受到母亲的想象,感受到妈妈的爱。
运动胎教
准妈妈适当进行锻炼,不仅有利于分娩,还可帮助释放紧张情绪,促进新陈代谢,也可增加胎儿在子宫内的活动次数,促进胎儿大脑发育,提高胎儿机体的灵敏性。
抚触胎教
就是通过父母抚摸胎儿或轻轻拍打胎儿,隔着腹壁对胎儿施以触觉上的刺激,并与腹中的胎儿沟通交流,这样可以使胎儿获得一种安全感,使他感到舒服愉快,并可促进胎儿的大脑发育。
第三篇:科学教法教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填写在相应的空格内)
1、自然科学课程体系的中心概念是
A、环境保护 B、人与自然 C、科学、技术与社会 D、科学方法
2、现行的浙江省自然科学教材共有六册,其中第六册分必修本和选修本两类。每一册的编写都有一个主题,下列那一个主题最适合第二册
A、神奇的大自然 B、物质和运动 C、生命运动 D、自然原理的运用
3、兴趣、态度、意志等等属于自然科学课程的哪一教学目标 A、认知 B、技能 C、科学方法 D、思想情感
4、根据对科学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自然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是 A、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B、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C、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自身
5、下列不属于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的是 A、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B、自然界的无限发展 C、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D、人类要征服自然
6、为了研究用基因重组方法所产生的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有人计划进行如下的实验: 第一步:从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癌细胞,并培养此种细胞 第二步:给培养中的癌细胞添加干扰素
第三步:观察干扰素是否对癌细胞的生长带来变化
上述的实验计划存在不足之处。下列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法中,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①观察在培养时没有添加干扰素的癌细胞生长情况 ③直接给癌症患者注射干扰素,进行临床实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
7、如图所示是将铁(相对原子质量56)、锌(65)、铝(27)、银(108)分别插入足量的CuSO4溶液后,金属溶解的质量与析出金属的质量关系。图中直线a表示 A、锌 B、铁 C、铝 D、银
8、在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中,如右图所示,当P片从a向b滑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值的变化倍数各不等 B、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将变大,两者的比值不变 C、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将变小,两者的比值不变 D、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值的比值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9、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热”,下面三句话中的热各表示什么物理量 ①今天天气很热 ②物体吸收热,温度升高 ③摩擦生热 A、①内能②热量③温度 B、①内能②温度③热量 C、①温度②内能③热量 D、①温度②热量③内能
10、自然科学实验实习册中有“液泡色素变色实验”,实验中用醋酸溶液和氨水分别滴加在洋葱表皮临时装片上,观察到液泡的颜色发生变化,这是由于 A、细胞液的pH发生变化,使得液泡色素的颜色发生变化 B、细胞液与醋酸溶液和氨水都会发生化学反应,改变了液泡的颜色 C、醋酸溶液和氨水都会使液泡色素染色,因此观察到液泡颜色变化 D、醋酸溶液和氨水都会使液泡色素失去活性,因此液泡颜色会变化
二、简答题(本题有2小题,每空3分,共30分)
11、《自然科学教学指导纲要》对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均作了具体规定,其中认知目标分为了解、和 ;技能操作目标分为练习、12、自然科学课程是综合课程,其学科知识体系与原来分科的学科体系相比,有了本质的不同。自然科学的内容安排以“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线索展开。在具体构建课程的知识结构时,课程安排了横向的三个水平和纵向的三条线索。横向的第一水平为第一册,让学生综合地认识;第二水平是第
册,用分析的方法分别学习生命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第三水平学习现代综合科学的基础知识,是更高层次上的综合。纵向的第一条线索是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包括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的特性和物质结构;第二条线索是对的认识,包括运动的普遍性、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的前进性以及运动状态的量度——能量;第三条线索是
三、问答题(本题有2小题,第13题10分,第14题30分,共40分)
13、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和当今的可持续发展观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请简要地评价这两种观点。
14、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界定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你如何理解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并运用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案例来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自然科学教材教法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题号答案 B 2 C 3 D 4 A 5 D 6 B 7 C 8 B 9 D 10 A
二、简答题(本题有2小题,每空3分,共45分)
11、理解 掌握 初步学会 学会 接受
12、保护自然,保护自身 自然形态和自然现象(或自然界)二、三、四 自然界物质运动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三、问答题(本题有2小题,第13题10分,第14题30分,共40分)
第四篇:初中科学考试教法与教案设计
1、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请指出科学素养包含哪几个方面。
(2)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是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请简述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 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② 科学知识和技能
③ 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④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① 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② 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
③ 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④ 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2、《科学》是一门综合课程,课程内容的“整合”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1)简述本课程内容“整合”的特点和途径是什么。
(2)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它们反映了自然界内在的统一性,请你简述在《科学》课程中这些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有哪些?并选择其中的一个概念或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各方面的体现作一简单阐述
科学课程整合的特点有两点:一是试图超越学科的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3分)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3分)
对科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则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等途径进行。(3分)
如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平衡、守恒等(3分)如“平衡”这个概念在生物学方面有“生态平衡”、人体中的“水份平衡”、“酸碱平衡”等,物理学中的“力的平衡”,化学中的“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等(3分)举其它概念或原理只要言之有理参照给分)
3、“分子运动论”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理论请你针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1)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分子始终在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的关系。
(3)、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猜想和初步的推理能力,了解物体气态、液态、固态转化时分子之间间隔的变化。
(4)、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了解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观念。
2)教学内容(1)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不偏易、偏难、多余、缺漏)
(2)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是否突出。
(3)教学内容是否有科学性错误
3)教学步骤
(1)是否有层次的呈现教学内容。
(2)
教学步骤是否合理有创意
4)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基础、年龄特征。
(2)教学方法是否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该内容以采用讨论和探究教学法为宜
4、某工厂在装备一件设备时,不小心把一个用镁.合金制造的精密空心小球掉到一个很深、很小的坚固水泥地缝中了,用各种工具都取不出来,有人提出往地缝中倒入某种溶液使小球浮起的方法。现有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
注:水的密度为1克∕厘米3,溶质溶于水后,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在保证不损环小球的前提下,理论上可以用上表中
▲
物质配制成溶液,倒入地缝使小球浮起。该溶液的最低温度应保持在▲
℃以上。(已知该零件的密度为1.64克∕厘米3),在以上计算所得的最低温度时,该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若地缝的容积为4000毫升,要配制4000毫升该溶液理论上至少需溶质 ▲ 克。① 该题考察了哪些知识点,哪些能力?
② 你认为中等程度的学生做该题时的主要错误可能会有哪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③ 针对该题的知识点和解题涉及的能力,请简述,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什么教学措施较好? 1)该题考察的知识点有: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及计算、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液体的密度计算、物体沉浮的条件;考察的能力有: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计算能力。(5分,答错1点扣1分,不给负分)
2)产生的主要错误可能有:(1)选择硝酸铜配制溶液,错误的原因是只考虑了小球浮起对溶液的密度要求,没有考虑到金属的活动性顺序(2)选择氯化钾配制溶液,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不知溶液的密度如何计算,也有可能是不知物体沉浮的条件是什么。(3)溶液应保持的最低温度错误,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不知物体沉浮的条件是什么。(4)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错误,错误的原因可能是题中没有提供具体的溶液质量数据,学生不会根据溶解度的数据来计算。(5)需要溶质的质量计算错误,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学生不知道选择哪种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来进行计算。总的错误原因可能是学生缺乏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缺乏思维的全面性和严密性和解这类题的思维方法。(每小点1分酌情给分)
3)虽然该题的解答涉及较多的知识点,但如将题目分解为单因素的问题,或将题目改成常规题型,相信大多数中等程度的学生都会解答。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和要解答的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能力。教给学生将综合性问题先分解为单因素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综合的方法,对初步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含有多因素的教学情景、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和严密性。也可以布置联系实际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的科学方法,克服对该类题型的畏惧心心理(5分,酌情给分
5、请举例简述两种在自然科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的方法和原则(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做该题,申报中级教师职称的教师不做该题。)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有多种如:
通过实验(增加、改进、产生出乎意料的现象等); 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创设问题情景;
利用日常观念和科学观念的矛盾创设问题情景;
设置开放性问题(条件、过程、结果开放)创设问题情景等
问题情景中的问题要体现的主要原则是:
适度性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诱发性原则(诱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冲突)
探究性原则(学生能对问题进行可操作的探究和衍生出新的问题)
6、“小孔成象”是常见的光学现象,请你设计一个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小孔成象原理的案例。要求简要说出科学探究的各过程的具体内容。
评分说明:应说出科学探究的六个过程:1)提出问题;2)进行猜想和预测;3)收集事实证据;4)得出结论和解释;5)评价;6)报告与交流。并有相应的具体内容。内容完整,并有具体说明的给15分;内容完整,但内容比较抽象的给11—14分;内容不完整的,视内容给6—10分;只写出科学探究的六个过程而没有具体内容的,给5分
7、试从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学实践,说明自然科学(物理内容)演示实验的设计与教学的基本要求,谈一谈你的体会。(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做该题,申报中级教师职称的教师不做该题。)评分说明:应说出演示实验在设计和教学方面的三条基本要求:
1、确保成功;
2、简易方便;
3、现象清楚。并能结合自然科学的教学具体说明。内容完整,并有具体说明的给15分;内容完整,但内容比较抽象的给11—14分;内容不完整的,视内容给6—10分
8、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背景下,设计“认识显微镜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教学流程。参考答案:(略)评分办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与“练习使用显微镜”各占5分,每个部分能够体现合作学习,给1-2分;能够体现探究学习,给1-3分。
9、生态系统概念的教学目标属于掌握层次,你认为在教学中应怎样落实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略)评分办法: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能达到的教学层次酌情给分。了解层次:概念内涵外延(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划分)(3分)理解层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破坏等(3分)掌握层次:通过“生态系统成分分析”的实习,目标分步达成(4分)
10、你认为生物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遵循哪些原则?并举例简单说明。(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做该题,申报中级教师职称的教师不做该题。)参考答案:(略)
评分办法:科学性原则、普及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写出一条原则得1分;并举例解释,得1分。以此类推
11、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请简述在《科学》课程的教育中应如何体现“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1)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3)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应重视科学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德育要素,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其他课程及各教育环节一起,共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
(4)教师应根据《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12、(1)《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突出科学探究”,请简述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一个“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的环节,请写出这个环节的教学达成目标
(1)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2)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课题。
(3)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
(4)探究活动的指导与开放程度可以不同,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根据多种因素来把握指导与开放的程度。这些因素包括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资源的情况等。随着学习的进展,应使开放的程度逐渐提高。
(5)探究活动应当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但获取证据的方式是多样的。
(6)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以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
(1)能使用基本仪器进行安全操作;
(2)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
(3)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
(4)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
(5)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13、请选择下列的一个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
1)自然科学第四册第二章中《一氧化碳》
2)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三章中《光的折射》 3)自然科学第六册第四章中《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中的“非条件反射和本能、高级神经活动”
4)《科学》第二册第二章中《牛顿第一定律》
5)《科学》第一册中《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1)是否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基础、年龄特征和最近发展区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不偏易或偏难)
(2)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全面。(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
(3)目标是否有操作性和可测性 教学内容
(1)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不偏易、偏难、多余、缺漏)
(2)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是否突出。
(3)教学内容是否有科学性错误
教学步骤
(1)是否有层次的呈现教学内容。
(2)教学步骤是否合理有创意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基础、年龄特征。
(2)教学方法是否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3分、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各4分,根据设计酌情给分,其它设计若符合题意也酌情给分
14、《科学》新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提出了评价建议,请你简述对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评价中的注重点、目标和依据。
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1)要注重评价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而不是单纯记忆;
(2)要注重评价学生从整体上对科学的认识以及对统一科学概念的领会,而不是仅停留在各学科的具体知识上。
(3)评价的依据应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三个领域,内容标准提出的科学知识要求;
(4)技能的评价目标包括观察技能、实验技能和查阅信息资料技能等方面。
(5)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要尽量融合在科学探究过程的情景中。
1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自然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请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培养学生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
三、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一)要实事求是,观察力的生命在于真实,实事求是是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也是未来科学工作者的基本态度。
(二)要认真、细致,深入、细致是观察能力重要品质之一,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
(三)要各种感觉器官和脑并用在实验观察中,要提倡各种感觉器官和脑并用,即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若没有举例说明则最多6分)
16、面向全体学生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请简述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应如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
①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②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③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
④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 ⑤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
17、科学课程是建立在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的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请简要阐述科学课程的本质。① 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 ② 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③ 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它不是绝对真理只能在一定条件与范围内适用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④ 可验证性是科学与伪科学的重要区别之一。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科学活动应当促进社会的进步并将受到科学道德 和社会一般道德的双重约束。
18、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一个“检验与评价”的环节请写出这个环节的教学达成目标 ① 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 ② 能注意和预想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 ③ 能提出改进工作方法的具体建议
④ 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19、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科学》学科的教学中面向全体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请你结合教学实际简述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① 创造适合合作学习的和谐学习氛围
② 建立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③ 制定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规 ④ 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内容
⑤ 建立对全组学习有激励作用的奖励评价方法,能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要注意的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阐述相应对策,对策能联系教学实际,有可操作性。根据回答酌情给分,其余的回答,只要符合教学实际和题意也酌情给分
20、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科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请联系教学实际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① ② ③ ④ 创设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改变过度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具体方法
⑤ 建立鼓励学生质疑的发展性学力评价体系 能联系教学实际有可操作性。根据回答酌情给分其余的回答只要符合教学实际和题意也酌情给分有特色的酌情加分。
21、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请简述在《科学》课程的教育中应如何体现“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① 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②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③ 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应重视科学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德育要素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其他课程及各教育环节一起共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 ④ 教师应根据《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2、请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简谈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减轻学生学习水平两极分化的方法
能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进行一般论述4分
能从《科学》教材的处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方面联系实际进行较具体的论述。 依据论述的方面和方法的可行性酌情给4分以上的分
如以下的一些做法。其他的方法符合教学实际也对。
a、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为依据确定合适的课堂教教学目标。
b、特别关心帮助学习水平不高的学生
c、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
d、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e、合理处理教材突破重难点
f、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指导他们确定经过努力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23、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一个“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环节,请写出这个环节的教学达成目标
(1)能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4分
(2)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能确定需要测量的量,并能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变量。4分
(3)理解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2分
24、“注重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是科学教学的原则之一,请联系平时的教学实际回答,如何落实这一教学原则。① 认识到只有使学生将科学探究与学习科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②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③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思维习惯。
④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方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增加和改进课本上的实验。
⑤ 重视“双基”知识的落实,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和解决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参加如“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
第五篇:蒋介石与基督信仰
蒋介石与基督信仰
蒋介石(中正)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生前身后可谓毁誉参半,有人誉之为千古伟人,也有人毁之为独裁屠夫。作为基督的信徒,蒋介石则有他鲜为人知的一面。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名为志清,后为中正(孙中山赐名),字瑞元,号介石。他早年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在孙中山信任与重用下,逐步跻身国民党的领导核心,后成为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成为基督徒,不得不提宋美龄。1922年,蒋在孙中山的寓所邂逅宋美龄,并一见倾心。此后两人交往五年之久。在交往中,宋美龄也将基督教信仰介绍给他。由此,蒋中正开始接触并了解基督信仰。1927年,蒋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宋美龄出身于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化家庭,其父宋嘉树为卫理会的牧师,母亲倪桂珍则是明代中国教会柱石徐光启之后。宋美龄向母亲提出她与蒋介石的婚事,倪桂珍提出,希望蒋能成为基督徒。蒋以诚相告,他不愿意为了结婚而作虚伪的表白,但愿做一个诚实的基督信仰的寻求者。倪欣赏蒋的坦诚,同意了他们的婚事。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宋氏府第,以教会仪式举行了婚礼,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余日章牧师为他们证婚。蒋介石履行诺言,认真研读《圣经》。在岳母和妻子的指导下,他对基督信仰有更深的理解。1930年,倪桂珍临终前,蒋介石还没有受洗,但他在日记中称,因为岳母对他非常好,为了使老人在离世前得到一点安慰,所以他就在倪夫人去世前,说愿意受洗。另据为蒋介石施洗的卫理会牧师江长川回忆:“某日,战事进行中(注:中原大战),蒋先生被敌军诱困于开封附近,四面几全被包围,处此失望之境,蒋先生祈祷上帝解救,并声言此次得救后,定即正式信仰基督为救主。上帝对此祈祷即予接纳,骤降大雪,为此季节所罕见,因是敌军无法进迫。同时他的援军已从南京由火车运到,结果不仅蒋先生的生命得以保全,且反败为胜。”由此可见,蒋介石受洗归主,既有自身研读《圣经》明白真理,也有岳母倪桂珍的行为感召,再加上经历一些神迹奇事等因素才愿意信主的。1930年10月23日,在上海慕尔堂(今沐恩堂),江长川牧师为蒋介石施洗,蒋正式归入主的名下。受洗后,蒋介石开始过灵修生活,他每天必早上读经,晚上进行祷告。1936年底,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拘禁了蒋介石。蒋深陷险境,随时都有遇害的可能,因而心绪极度不安。据说他一直想着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祈祷,及其在法庭所受到的凌辱,内心感到平安,才借此而挺过来的。12月22日,宋美龄亲赴西安,与张、杨谈判,解救蒋介石。蒋在《西安半月记》回忆到:“今日清晨,偶翻旧约,得某章有‘耶和华在地上造了一件新事,就是女子护卫男子。’(注:耶利米书31章22节)云云,午后,余妻果至,事若巧合,然余妻冒险相从,非受宗教素养极深者,不可能也。”西安事变的经历,使蒋介石的信仰日益坚固。抗战期间,面临日寇穷凶极恶的进攻,蒋介石常为中华民族的命运祷告。他在日记中常道“惟愿上帝佑我中华,抗倭时期内不发生叛变而已。深信上帝必不负余夫妻之苦心也”“ 布置已毕,兵力已尽,时间亦已到,凡能人为之事已尽,我此后自当宁静淡泊以完成上帝之使命。”“江山依然,风景如古,战况国情凄怆万千,深信上帝必佑我中华,转危为安也。”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劝勉中国基督徒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他在《民国三十三年耶稣圣诞节告全国教会书》称:“我以为今日基督教徒不仅要信奉基督教的博爱教义,而且更要发扬基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我们整个的国家,需要基督革命的信仰,需要崇高的道德标准与基督的牺牲精神。”蒋介石撤退到台湾后,深刻反省在大陆的政策上的错误,调整了政策,促进台湾的发展。他这段时期的信仰更为虔诚,《纽约时报》曾报道:“他刻苦简朴的时日完全消磨在工作上,每日只有两次小小的间断,那就是祈祷和默想。......蒋总统黎明即起,清晨约七时,他已盥洗毕,或穿当日所穿蓝色之长袍,或穿一普通军服,然后进入书室,与蒋夫人同作早晨的祈祷。”蒋介石的牧师周联华也回忆说:“蒋介石和宋美龄每天早晨起床一定都会读圣经。”晚年时,蒋介石每逢主日,必偕夫人一起到台北市士林凯歌堂做礼拜;他最爱吟唱的赞美诗是《慈光歌》。在遗嘱中,蒋介石称:“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的信徒自居。”《文章来源于网络及弟兄姊妹推荐和投稿,版权归基督耶稣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 微信:rujianan1984 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