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县科技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县科技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县委十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以及县“两会”精神,回顾总结二OO九年全县科技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科技工作,统一思想,夯实任务,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发展步伐,推动科技工作再创新局面,再铸新辉煌。下面,我就今年的科技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坚定做好科技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应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形势下,我县仍然实现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加强科技支撑作为“实现率先跨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技术改造,培育新型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不动摇,实施“科教奠基”战略,把科技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中统一进行考核,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在决策中更加关注科技事业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依靠科技事业的发展,在公共财力中确保对科技的投入。始终把引进、推广、普及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先进工作者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使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高。主要领导能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求出发,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的观念,带头增强科技意识,坚持以科学思想武装头脑,以科学理引领发展,以科学态度观察分析问题,以科学方法指导推动工作,对科技工作中的重大决策、重点任务和重要问题亲自过问,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工作和科技发展中困难和问题。人大加大了对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的执法检查力度,政协也组织委员对科技工作定期进行视察。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得到全面贯彻,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严峻形势下,我县连续第五次捧回“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桂冠。扎实推进了科技工作。实践证明,科技不仅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县委、县政府把科技工作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紧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重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凝炼科技工作的重点,一抓到底,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农业上实施“良种工程”引进小杂粮新品种42个、瓜菜新品种40个、杏果优良品种25个进行推广,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实施“丰产方工程”,引进推广30多项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层次和整体水平;实施“改良工程”,对优势畜产品细毛羊、绒山羊进行了改良,推广“一村一品”特色养殖模式,一大批特畜珍禽养殖技术日臻成熟,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优良品种的引进、先进技术的推广、特色产业的兴起,增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2009年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工业上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大技改投入,大力引进推广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工艺30多项,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40多个,有6个新产品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极高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成为“拳头”产品,有5个产品成为“陕西省名优产品”。这些新技术的成功应用,新产品的成功开发,加速了我县传统工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2009年科技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
5、政府科技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以“创建”统揽科技工作,使政府科技管理的重心从直接管理项目和资金,转到研究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开发规划、制定政策发规、引导社会力量、创造环境条件、优化公共服务上来,建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新机制。
站在新的起点上审视我们的工作,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县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既往的成绩是我们工作的压力,当前的危机是对我们工作的挑战。尚且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自主创新的政策不到位;二是科技基础薄弱;三是科技人才严重溃乏;四是科技投入不足,三项费运行不规范;五是技术转移率偏低。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站在推动我县率先跨越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是战胜危机的武器,是实现经济持久繁荣的动力,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困素,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实施“科教奠基”战备,努力推动全县科技工作再创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做好今年的科技工作
2012年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之年。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世界经济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并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摧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如今,我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更加重视知识和科技的力量,努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新兴产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今年科技工作的重点是:“两保(保票子-科技三项费,保牌子-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示范县)”“两引(引进技术、优良品种推广,引进人才、项目进行培育)”“两鼓励(鼓励科技发明、鼓励成果转化)”。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抓住机遇,奋力开拓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将科技工作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让科技支撑跨越发展,让科技引领可持续发展。
1、精心组织,切实制定好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今年县政府将要讨论制订“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乡镇(管区街道办)、各部门要紧抓机遇,制定科技工作中长期规划,一是要及早启动规划制定工作。县上将成立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拿出框架性的意见,落实具体工作方案。希望各乡镇(管区、街道办)、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关注、支持、参与这项重大工作,把“十二五”科技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二是要扎扎实实搞好规划战略研究工作。零六年国家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出台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其配套政策,省政府也及时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出台了《陕西省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其相关配套政策,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县一直没能召开全县科技大会,已经延误了五年,要认真调研,组织专家论证,精心设计规划战略研究的专题,特别要针对农业科技发展、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公共科技等战略问题上确定各自专题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框架,适时提交县委、县政府研究,争取早日召开科技大会颁布实施。三是集思广益,科学决策。要充分发挥科技、经济、管理、社会等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广泛征询、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要通过制定规划,深刻认识我县科技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真正弄清我们在哪些方面是特色的,重点的,一般的,凝练出我县优先发展的科技专项,进一步梳理我县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结合的制约因素,确定科技发展方向,明确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思路、战略举措和着力点。总之一句话,要把规划工作设计好,组织好,落实好。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二篇:领导在科技工作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09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今天正式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六次全委会、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传达200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8年全省科技工作,安排部署2009年全省科技工作。和段琪副省长将到会指导,并作重要讲话。下面,我代表省科技厅
做工作报告。
一、开拓创新,圆满完成2008年全省科技工作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和全面启动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全省科技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科技部的部署和安排,以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为重点,完善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着力实施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工程,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巩固提升优势、特色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竞争能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省科技工作成效
2008年,省级科技计划支持开发新产品222个,其中重大新产品50个,解决产业关键技术331项,其中重大核心技术30项,新产品的产业化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新增产值208亿元、利税30亿元;新增专利授权212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39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两米级光学望远镜和全球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灵长类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基地;培育创新型企业64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6家,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引进高端科技人才9名,遴选省创新团队21个,选拔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00名。
1.启动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自主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是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创新基地,磷化工、煤化工产业化创新基地,装备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基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新的进展。2008年组织实施了49个重点项目,带动企业投入21.1亿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74亿元,利税12亿元。“昆明国家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即将获国家科技部认定。世界最大锡材加工中心、锡化工加工中心以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bga焊锡球生产线的建成,标志着我省锡精深加工产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云南煤化集团解化公司碎煤熔渣加压气化技术成功应用于15万吨二甲醚、配套20万吨甲醇工程建设,固定床绝热反应器一步法甲醇转化制汽油工艺技术应用于国内规模最大煤变油装置,成功生产出合格的93#汽油产品,实现了利用低热值褐煤生产新能源化工产品的产业化。高温高压飞灰过滤器的成功开发,为50万吨/年合成氨工程关键设备国产化提供了支撑;云维公司实施的粉煤气化技术体现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煤气化技术,采用该技术建设的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已建成投产。昆船公司开发的机场行李自动分捡系统属国内首创,得到国家民航局的认可。昆船公司开发的多功能自动配送系统获专利授权6项,在青岛烟草公司、合肥烟草公司等多家配送中心成功应用。
二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重点产业及优势特色产业,开展高新技术及产品研究、关键技术开发、重大共性技术攻关,一批高新技术开发项目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08年,我省首批按国家新标准认定了高新技术企业76家,256家纳入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上缴税费、净利润、出口创汇分别达到了703.7亿元、709.8亿元、124.8亿元、38.7亿元、38.9亿元、14.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26.5%、16.6%、36.4%、5.7%、66.4%,64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总收入超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8.2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占外贸出口总额的16.5%。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玉溪高新区、大理高新区4家高新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47.1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68.52亿元,同比增长27.1%,实现工业增加值155.6亿元,同比增长22.9%,实现税收总额43.2亿元,同比增长34.5%。昆明云内动力股份公司开发的增压中冷柴油机为国内首家达到欧ii排放标准的自主创新柴油机产品,具备20万台/年轿车柴油发动机生产能力,成为国内最大的多缸小缸径柴油发动机生产企业之一,自主开发的节能、环保型柴油机达到欧ⅳ排放标准,企业开发和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居国内同行业前列。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存折打印机生厂商,其国家重点新产品pr系列存折打印机已累计销售近70万台,连续15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三是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对农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农业新品种35个,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200多项,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新增利税近2亿元。2008年,省科技计划支持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通过审定23个,其中6个通过国家级新品种审定,获国家植物新
品种授权11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1064万亩,平均亩增产40-50千克,增产粮食近5亿千克,增加产值8亿元以上。“十一五”以来省科技计划支持选育水稻新品种17个,示范近500万亩,增产稻谷约2.5亿千克,新增产值4.5亿元。花卉产业创新基地初具规模,2008年,科技支撑花卉产业实现总产值176亿元。共选育出月季、康乃馨、菊花、非洲菊等花卉新品种(系)100余个,其中获新品种权11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鲜切花新品种占全国总数的80%。认真落实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2008年,共安排培育特色产业项目252项,选派科技特派员1308名、科技辅导员2071名,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万多期,培训农民近160万人次,配套完善科技活动室1402个,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48个。
四是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节能减排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及示范工程项目40项,安排省级科技经费5822万元。通过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全年技术节能超过100万吨标准煤,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以上。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吨铝电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铝电解、炭素生产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远低于国家标准排放要求。云天化集团采用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温位余热回收技术,年节能近40万吨标准煤。祥云飞龙实业有限公司的“两段中和+组合膜分离”新技术国内领先,建成了生产废水处理系统,实现铅锌冶炼废水零排放。
五是培育创新型企业。2008年,省科技厅联合省国资委、经委、总工会,认定了省级第三批20户创新型试点企业,我省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64户,5家企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截止2008年,共安排试点企业条件平台建设和科技计划项目经费1.05亿元,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5.77亿元,银行贷款和主管部门配套资金7.2亿元。第一、二批44户创新型试点企业自建、共建研发平台达到100余个,研发了280多个(项)重点新产品和关键技术;共引进和培养高职以上技术研发人才300余名,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新产品认定等340多项,获授权230多项,制定企业标准70余项;试点企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15%以上,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4%以上,第一、二批44户创新型试点企业2008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0多亿元,利税120多亿元。
六是强化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2008年,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第二期建设开始启动,以中药、民族药为核心,实施了六大推进工程,开展了19个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的临床前预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研究和原料药二次开发。颁布实施了154个药材质量标准、188个中药饮片标准。“十一五”以来,支持的新药研发项目中,已有23个获新药证书、13个获临床试验批件,形成了以青蒿素、白药、三
七、灯盏花等品种为代表的云药体系。在环境保护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创新性的成果,“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完成集成技术组合示范工程5项,获专利受理34项(其中发明专利31项),获专利授权1项,为制定环境保护规划、有效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昆明市作为全国第二批科技强警示范建设城市顺利通过公安部、科技部联合组织的验收考核。通过组织实施“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工程减隔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使昆明新机场航站楼成为全球最大的使用减隔震技术的单体建筑,为昆明新机场的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曲靖市麒麟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科技部验收,陆良县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环境得到改善
一是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云南科技创新园选址初步确定,与官渡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科技创新园开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省科技馆新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初步形成了省应用技术研究院组建方案,开展了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云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及服务平台建成。全球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灵长类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基地投入运行。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107家,其中,10家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二是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启动了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支持、资助我省企业、高校、院所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及国内著名院所,引进高端科技人才9名。新遴选省创新团队21个,使全省创新团队达30个。新选拔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00名,使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总数达到501名,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总数达到266名。
三是科技创新产出成效显著。全年申请专利4089件,同比增长31.6%,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474件,同比增长45.4%;228个项目(人)获得2007云南省科学技术奖,黄润乾院士获得突出贡献奖。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黄润乾行星”。我省7个项目9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云南省化工研究院的“高效利用反应热副产工业蒸汽的热法磷酸生产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成果已在全国行业内20个企业35套生产装置上实施了技术转让,覆盖了国内生产能力的40%。省农科院番兴明研究员荣获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二)做好科技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我们的工作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前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新一届省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专题会议就是召开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工作。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启动了“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对科技工作进行了视察和指导。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关键
一是充分利用部省会商工作机制,召开了第一次部省会商工作会议,积极争取科技部对云南科技工作的支持,部省会商机制建立两年来,我省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6.8亿元。
二是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联合基金总额为每年3000万元,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协议期内每年分别出资1500万元构成,联合基金针对云南的发展需求,解决云南的科技难题,吸引和集聚全国范围的科学家,开展重大基础研究。2008年,联合基金共立项支持重点项目18项,由云南省有关单位牵头承担的12项。
三是加强与省级部门的工作协调,强化对州市科技工作的指导。联合省经委、省国资委、省总工会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与省商务厅共同实施科技兴贸工作;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科学大讲坛”。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意见》,对科技富民强县等计划实施备案制,启动州市党政“一把手”科技工程项目30项,总投资14亿元。
四是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上市,云南临沧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变压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龙生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已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上市申请。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签定了合作协议,2008年,省科技计划项目共获银行贷款9.8亿元。
3.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科技工作的动力
一是深化计划管理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制订了《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配置办法》等一批管理办法,推进科技计划管理诚信制度建设,强化项目中后期管理,建立项目监理制。创新科技计划项目检查评估方式,工作过程更加简洁、规范、高效,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开展州市之间备案核准制项目的交叉检查,积极开展科技计划项目后评估和绩效评价。
二是加强科技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了《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对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执行、决算及监督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实行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成本核算,进一步规范了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使用。调整科技经费配置思路,调整优化投入结构,探索多种科技经费配置方式。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加强对政府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2006年以来立项的89个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查处了违规使用经费的少数项目单位。
4.扩大开放,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是做好科技工作的保障
一是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不断巩固与发达国家开展高水平合作的同时,努力加强和拓展以技术转移和产品输出为主要目标的对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推动粮经作物新品种、关键技术输出和品种资源引进。举办2期国际培训,在沼气、远程医疗等领域达成多项技术转移协议,成功举办了“中药全球化联盟(昆明)研讨会”和“应对气候变化:中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
二是国内科技合作以省院省校科技合作、滇沪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突出企业主体,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2008年,省院省校科技合作专项立项15项,省科技经费投入3532万元。举办了“沪滇科技成果洽谈会”,签约金额近3亿元,召开了“‘泛珠三角’区域节能减排专题论坛暨重大技术成果和需求项目推介会”;与香港科技大学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上海—云南技术转移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5.转变职能,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基础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取得成效,精心组织全厅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制定了《云南省科技厅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实施细则》、《云南省科技厅处室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和《云南省科技厅督查督办工作办法》,加强对省科技厅重点工作和承诺事项的督办检查。强化科技管理干部培训,全年共培训各级各类管理干部1700余人次。
全省科技进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行业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全省各条战线上广大科技人员、科技管理部门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科技厅,向各部门、地方、行业的领导和科技管理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全省科技事业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2008年,全省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新的成效,但是,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提出的要求,我省科技工作还存在差距。一是贯彻全国和全省科技大会政策措施力度还不够,推进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工作力度还不强,科技政策落实难度大;二是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障碍和管理障碍依然存在;三是部分州市县对科技工作的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四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投入不足。
二、应对危机,努力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传导到发展中国家。这场危机对我国的经济运行造成明显冲击,也对我省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而且,危机影响还在继续加深。积极应对危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牢固树立抢机遇、促投资、强产业、扩消费、增动力、重民生、抓生态、保稳定的思想,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对依靠科技、应对危机寄予厚望,全省科技界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用心工作,发挥科技创新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中的重要作用,为战胜危机提供支持和保障。
金融与经济泡沫破裂,引发了这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和大范围的经济衰退。而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实现增长的根本出路。目前,通过开发核心技术产品、提升创新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产业界共同的理念和策略。我们应当利用当前时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品创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认真分析世情、国情、省情,在应对危机中,也为我们科技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一是跨越发展的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机催生了计算机、互联网、合成材料等新科技的兴起,使得美国在八十年代迅速走向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有专家预测,新的科技革命极有可能在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生,这几个技术领域都与我省的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关联度很大,在某些领域我省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在这些领域将孕育一批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新兴产业,我们要敏锐地洞察和把握住机遇,借助新的科技革命实现产业和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是结构调整的机遇。近年来,我省依靠科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力度持续增强、步伐不断加快,但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自然资源开发的基础上、依靠粗放型的投入和规模扩张拉动、产业结构单
一、产品附加值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当前,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正处于攻坚阶段。金融危机对加快我省传统发展方式的转变已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从而加快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使资本更多的投向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培育一批高附加值、替代能源和降低资源消耗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自主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也对我们科技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站到最高点。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看到,一些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抵御乏力,而一些科技实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却逆势而上,实现了更大的发展。2008年,在全省出口总额增幅下滑的形势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仍保持了19.1%的强劲增长,也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不可动摇的竞争优势。危机中的优胜劣汰,也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良机。
四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遇。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国际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纷纷裁员,这些人才具有较强专业能力,掌握高端核心技术,对我省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吸引核心技术人才及创新团队、进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大好机会。要创造环境,吸收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滇创新创业,把人才强省战略落到实处,实现大力度、大规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集聚领军人才,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库,为新一轮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三、真抓实干,全面推进2009年科技工作
2009年,全省科技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六次全委会和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科技部工作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依靠科技扩大内需,以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为核心,以巩固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为重点,着力组织实施一批支撑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当年投入当年就能形成生产能力、能对市场形成有效供给的战略性重大项目,加大民生科技工作力度,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与交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009年,全省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围绕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组织实施30项战略性重大项目,突破50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5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培育3~5户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遴选20户左右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新建和认定3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认定10个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10名以上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培育10个以上省级创新团队,选拔培养100名左右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2009年的工作部署,根据以上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全省科技工作在全面做好全年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重点产业竞争力
在粗放式发展阶段,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掩盖了很多矛盾,然而一场金融危机,产业结构层次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矛盾充分显现,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危机的突破口,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决心,这也促使科技工作要更多更紧密地融入经济,为中心工作服务,越是在危机的时候越能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越是在危机的时候越能突出科技工作的显示度。支撑发展是科技工作的第一使命,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主题,落实激励政策、推进产业升级、扶持企业创新、强化金融支持,为克服危机做出切实贡献。
要引导科技资源向主导、重点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集聚,支持产业升级的科技计划要实现三个转变:从支持单一产品开发向支持产业集成创新转变,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从支持宽泛的技术研发向支持极具靶向的关键技术研发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从全面部署转向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培育重要增长点,从而全面提升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优先支持当年立项、当年出产品、当年投放市场、当年拉动内需的项目,简化立项程序,增加经费资助力度。
一是要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创新工程步伐。按照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要求,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强重点产业,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创新基地、磷化工煤化工产业化创新基地、装备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基地建设,组织实施10~15项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依托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建设和认定5~8个研发试验基地。围绕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企业,组织实施5~8项节能减排重点示范工程和重点节能新产品开发项目,加快节能减排重大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
二是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翻番工程,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认定工作,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遴选20户企业开展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三是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第二期建设。启动实施“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应用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现代化生产”、“创新型企业(工业园区)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六大推进工程,认定20个左右“云药之乡”,重点支持一批重要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重大新药研发、关键生产加工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推进我省中药、民族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二)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围绕建设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创新基地和建设全国最大木本油料基地等目标,积极推进以木本油料、坚果和生物质能源为重点的林产业科技工作。稳步推进畜牧产业科技引领和支撑工作,深入推进20户畜牧企业科技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强粮食作物的品种选育及加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创建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区50万亩。围绕国家花卉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和花卉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目标,稳步提升花卉产业基地建设,实现花卉产业产值超200亿元。继续推进云南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确保“六个一”目标的实现。认定10个左右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0~80个省级科技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农村科技信息化等综合服务工作的新机制。
(三)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改善民生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人口与健康、环境资源、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社会发展领域的民生科技工作。加强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常见多发病和地方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开展滇池、洱海、阳宗海为重点的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和自动监测预警。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工作。强化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治安、城市智能交通、绿色建筑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引导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推进国家及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四)扩大科技合作开放与交流
积极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继续稳步推进与发达国家开展的高水平科技合作,努力加强和拓展与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以引进技术、人才、动植物品种资源为重点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实施一批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的、向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输出科技成果和产品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省外大院名校,以其先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到我省为核心,大力开展省院省校合作、滇沪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国内科技合作。推动我省与中科院继续开展新一轮的全面合作。办好“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中国东盟科技论坛”和“2009年大院名校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
(五)争取国家部委支持
落实部省会商工作制度,围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云南省兴边富民科技工作、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等会商议题,凝练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积极争取科技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支持。继续抓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的组织实施,吸引和集聚全国科技力量,围绕我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基础研究。
(六)强化科技投融资工作
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投入面临巨大压力,停止投入、放弃研发,无异于“慢性自杀”。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全面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研究提出科技金融结合的政策、措施,引导开发性金融贷款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加大贷款贴息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投融资担保平台的建设,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筹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培育3~5户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
(七)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推进云南科技创新园建设,完成项目可研报告审批,加快规划设计、土地收储等各项前期工作,力争项目开工并组织遴选入园的第一批省属科研机构。加快云南省应用技术研究院组建工作。认定3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认定10个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引进创新人才,开展产学研结合。公益类科研院所、有财政投入的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要加大开放力度,为企业研发、成果转化提供服务。新建设20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强5~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功能建设,逐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八)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
加大高端科技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工作力度,引进10名以上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并落实相关引进政策。培育10个以上省级创新团队,选拔培养100名左右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九)加强州市县科技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科技厅与州市科技工作会商机制,共同组织实施重点科技工作和重大科技项目,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实施州市党政“一把手”工程,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和扩大科技计划项目备案核准制,加强对备案制项目的考核评估。加强对州市科技工作目标考核,完成2007~2008年市、县科技进步考核。
(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十一五”以来,我省已制订发布促进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文件27件。今年要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配套政策的制订工作,将新制订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25件。越是在困难的时候,科技创新对激励政策的需求越迫切,“雪中送炭”更显珍贵,要以研发费用150%加计扣除等重点政策的执行为突破口,千方百计把鼓励创新的政策落实到企业、落实到科技创新第一线。
要建立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工作责任制,制定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督查制度和奖惩办法,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对州、市党政“一把手”和各部门(单位)及责任人的绩效考核。加强科技项目中后期管理,启动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多种科技经费配置方式,全面实施重大项目监理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科技投入效益。启动《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大力宣传自主创新,办好“云南科学大讲坛”等活动。
今年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确保2009年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全面推进“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二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行重大科技项目签订廉政责任书制度,试行省科技厅特邀监察员全程监督重大项目制度,完善科技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
三是要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全厅公务员理论学习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厅公务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是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完善网上申报工作,启动网上评审工作,提高科技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同志们,2009年是充满挑战、充满机遇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全局工作来说至关重要,科技工作承担着光荣的使命。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六次全委会和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的精神上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的总体部署,开拓进取,扎扎实实做好全年各项工作,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支撑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国60周年。
谢谢大家!
领导在科技工作会上的讲话
第三篇:在林业科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林业科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按照局党组年初确定的工作计划,今年第四季度将召开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业人才、科技和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根据党组和周局长的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林业科技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为给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作一些准备。今天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向大家通报一下当前我国林业的形势以及局党组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总体部署,二是与大家一起共同分析当前林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听取大家对林业科技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下面,我想就两个方面的情况向大家作个通报。
一、关于当前我国林业的基本形势及总体工作部署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林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状况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去年6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世纪林业发展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9月27日-2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推进林业历史性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决定》的颁发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是我国林业发展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林业真正进入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新阶段。
一年来,全国各地以《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把握机遇,狠抓落实,大胆实践,我国林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全国动员、盛世兴林、加快发展的喜人局面,林业事业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为了全面准确掌握一年来《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在全国各地的贯彻落实情况,局党组把今年6月确定为“调查研究月”,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调研活动,从6月中旬开始,共派出31个调研组,由局领导和司局长带队,分赴各省区市进行了为期10天左右的调研。7月27-29日,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认真听取了31个调研组的汇报,对调研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通过调研,全面总结了一年来贯彻落实《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积累的基本经验,深入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认真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总的来看,《决定》的颁发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对林业的认识,增强了林业建设活力,拓展了林业发展空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正在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林业正在朝着快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阶段迈进。
《决定》的贯彻落实,不仅极大地加快了我国林业发展的进程,而且给林业工作也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一年来,各地通过集中力量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如坚持服务大局,找准工作结合点,把林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工作格局中来研究和运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坚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再造新优势,寻求新发展;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基层一线寻求加快林业发展的管用之策;坚持以地方为主,注意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在林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切实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督服务;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臵,在利益驱动上做文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林业建设获得不竭动力,实现农民得利、国家得绿。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今后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调研,我们也还深切地感受到,各地在贯彻落实《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中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经过对31份调研报告的初步分析,一共收集到各类问题180多个,包括改革与政策方面的问题50多个,营造林方面的问题40多个,保护方面的问题30多个,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30多个,基础保障方面的问题20多个,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10多个。这些问题涉及林业的方方面面,有的是深层次矛盾的逐步显露,有的是多年未突破的老问题,有的是落实《决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党组经过认真研究,一共梳理出9个方面问题,主要是:林业分类经营改革还不到位,一些地方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造林模式发展公益林。造林投入比重较大,后期管护、中幼林抚育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森林病虫鼠害发生严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威胁加重。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个别地方和单位违规截留、滞留、抵扣、挪用工程资金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地方把农民的林子划定为重点公益林后,不给补偿或只给很少补偿。一些地方由于林业产权关系不明确、承包经营关系不稳定,出现“山绿了,眼红了”的情况。林木采伐管理、林产品流通政策不活,制约了林业发展。林地、湿地流失较为严重,一些地方甚至通过转让林地使用权、下放国有林场管理权限等方式,变更林地权属,改变林地用途。未列入重点保护范围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压力加大,种群和数量出现下降趋势。林业产业发展缺乏宏观引导,尤其缺乏对广大农民在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的有效服务。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问题日益凸现,亟待研究建立长效机制。林业监测手段落后,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滞后,很多历史性问题解决困难。《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已不适应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要求,自然保护区建设、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亟待加强。林业科技成果储备不足,难以满足林业建设的实际需要。随着林业建设任务的加重,一些地方基层林业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等等。[科技、人才、教育方面的具体问题,在第二部分分析现状时详细讲]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认真地分析、梳理,决定由党组同志牵头,分解落实到相关司局和单位,一个一个地进行研究,一个个地加以解决。属于落实《决定》具体政策不到位的,通过抓紧制定和出台相关文件来解决;属于苗头性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属于一个重要方面的共性问题,通过召开专题会议集中解决;属于重大改革问题,通过先行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广的办法来突破。
关于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林业工作的总体部署,这些年来,局党组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林业工作的具体思路不断深化,总体工作部署日趋成熟。特别是去年《决定》颁发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们及时发展完善了“一二三四五”的总体工作部署,把已经圆满完成的《决定》起草和林业宏观战略研究两件大事,发展演变为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今年初,根据中央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新精神,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加快林业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六大关系”。这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林业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掌握和运用“统筹”方法解决林业问题的一次最新实践。林业总体工作部署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反映了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深入落实《决定》提供了有力指导。我们一定要按照局党组提出的反骄破满、求真务实的要求,紧密结合林业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认清形势,理清思路,进一步把林业科技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盛世兴林,科教为先,人才为本。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整合与实施,成功地解决了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投资和生产力布局问题,《决定》的颁发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又有效地解决了林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问题,下一步要全面推进我国林业快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依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来实现。回顾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进而改变世界的面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去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条件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谁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在今年6月2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深刻指出:“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推动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国家整个科技竞争力的显著跃升。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全局的若干领域,重点发展,重点突破,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技术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要加大对信息、生物、能源、纳米和材料等关键性领域实施重大科技研究的支持,积极促进战略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林业作为以生命科学为主要特征的行业,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几十年来特别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林业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林业跨越式发展要靠工程来带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靠科技和人才做支撑。为此,在去年《决定》正式颁发后,局党组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科教兴林列为事关林业发展的两件大事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林业科教振兴计划,今年又决定要召开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对我国林业人才、教育和科技方面的工作作出全面系统地部署。这充分说明了局党组对林业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党组对林业科技工作寄予的殷切期望。近几年来,在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林业科技、人才和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这个重点,按照“十五”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以及局党组的具体要求,狠抓落实,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方面,“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新世纪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决定》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十五”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圆满完成前三年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通过组织一大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到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科技产业化基地和科技含量高、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业和名牌产品正在形成;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不断增多,领域不断拓宽;技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基因安全、森林认证、森林碳汇研究等新兴领域的工作开始起步。人才教育方面,以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不断健全;各级各类人才队伍结构不断得到改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林业学科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和完善,新增了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行业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推进,为基层培训了一大批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高等林科教育发展态势良好,通过与教育部及有关省市签订共建协议,促进了局属高校在转制过程中的平稳过渡;林业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高等林业职业、中等林业职业教育和林业职业技能鉴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林业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从近两年组织开展的林业教育、科技、人才等专项调研和这次局党组组织的大型综合调研的情况分析来看,当前,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适应林业加快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科技方面,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建设的需要;科技资源和力量分散重复,没有形成合力,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科技成果缺乏共享机制,信息平台建设亟待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尤其是科技将才偏少,难以带动林业学科的快速发展;项目从产生、实施到检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搞好林业科技工作的完整思路还没有形成,如何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科技工作的机制还不够灵活;绿色GDP研究、森林碳汇研究、植物新品种保护等前沿性工作也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森林认证工作,亟待与国际接轨等。人才教育方面,林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分布不均衡,尤其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这里,从几组数据可以得到证明。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林业人力资源总量约为1900余万人,其中林业系统从业人员162万多人,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155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只有36.2万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23%,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30.6万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20%,与其它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从科技人才队伍状况的比较来看,根据中国科协2003年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的调查结果,31个省区市的所有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共有263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2%,其中,30岁以下的占19.7%,31-40岁的占42.7%,41-50岁的占25.5%,60岁以上的占1.6%;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占8.79%,大专学历的占28.66%,大学本科学历的占51.11%,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占11.44%;初级及其以下职称的占21.96%,中级职称的占42.26%,副高级职称的占28.16%,正高级职称的占7.61%。从林业行业来看,根据2002年全国林业科技统计资料,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238个地级以上林业研究与开发机构中从业人员1511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600人,其中,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占31.6%,大专学历的占28.2%,大学本科学历的占38.3%,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占7.13%;初级及其以下职称的占42%,中级职称的占34%,高级职称的占24%,无论是人才总量,还是队伍结构,与全国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关于目前林业系统整个人才队伍状况、教育人才队伍状况、科技人才队伍状况,我们正在组织专项书面调研。也正因为如此,上面提供的全国数据和林业行业数据不完全对称,可比性差一些)。同时,基层实用人才极度短缺,面向林业生产建设一线林科学科建设和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模、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急需规范和强化;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创新,政策保障措施不到位。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林业科技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系统分析,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办法,力争短期内使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得到解决,促使林业科技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下一步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为加快林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就是要围绕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从能力建设、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入手,努力抓好林业行业党政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以此带动人事人才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工作的快速发展,尽快建设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后备力量不断的林业人才队伍,努力开创广纳群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实现人的进步与事业发展的和谐统一。
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严格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进团结、增强战斗力为重点,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及时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热心林业事业的领导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重点是要研究和遵循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长规律,从选拔、培养、使用等各个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学科门类齐全、在世界林业科技领域有较大影响、在国内保持学科优势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及其学术团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重大举措,加大两院院士后备人选的培养力度,力争两院院士数量有较快增长。同时,要紧密结合生产一线工作实际,切实加强基层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要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既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又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促进林业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启动实施六大科技工程,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一年多来,我参与了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特别是出席了国务院召开的3次汇报会,很受启发,深刻认识到,林业科技工作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站在国家科技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分析,未来5年到15年(也就是到2010、2020年),国家对大农业科技发展提出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基本目标,围绕保障粮食与食物安全、农民增收和生态安全三大主题,林业与生态领域不仅要充分体现国土生态安全战略、粮食安全保障和食品安全战略、紧缺资源替代战略、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基础科学战略、高新技术战略和科技平台战略,而且体现了许多新的领域与科研方向。
结合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实际,对林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制定国家林业科技发展纲要,加快实施林业科教振兴行动计划进行了一番思考:一是从科学技术的层面考虑到“十一五”期间林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二是从长远发展的层面考虑到未来15年国家林业科技重大储备。除了拓宽原有的传统研究领域和优势学科发展以外,尤其是强调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中形成的新的科学前沿,出现新的科学飞跃前提下,认真考虑我国林业科技在上述学科相关领域的发展。因此,经我们认真研究和征求有关专家和单位意见,并经党组同意,提出“林业六大科技工程”的设想。
第一、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科技工程。主要是围绕“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及荒漠化治理、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森林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以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重点开展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点、线、面”体系构建理论与技术;重点退化、脆弱生态区的植被恢复重建模式与技术;森林重大灾害(病、虫、火)和沙尘暴的发生机理与可持续控制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含森林认证)理论、技术与森林认证;森林植被与生态环境的互作关系与调控机理;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湿地、荒漠、山地)服务功能研究;中国森林碳汇研究;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评价和监测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营建策略,建立林业标准化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认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体系集成,按照省、市、县等不同地域尺度选择典型地区做出示范。
第二、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战略科技工程。主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克服传统林木育种的长周期和基因分析所面临的困难,为改良林木性状,实现其抗逆、优质、高产,加速优良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新的手段,重点开展重要树种功能基因组学;木材形成的分子基础及抗逆性生理生化机制与分子机理;主要造林树种优质高抗逆的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林业良种选育与培育;植物新品种测试;种子园、采穗圃等良种基地经营管理技术;林业基因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第三、森林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工程
森林生物种质资源负载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关系到国家的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国家重大的基础战略资源。针对目前天然种质资源损失严重,国内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仅能保存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的不足30%,遗传侵蚀仍在扩大的现状,重点开展具有重大价值森林物种的保护与评价理论;森林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森林动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森林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技术;具有重大潜在生态、经济价值的森林动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第四、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科技工程。主要围绕森林植物(包括林木、竹藤、花卉等)系统地开展以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为先导,以揭示性状形成分子机理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利用已有的林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研究成果,开展森林植物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航天育种、辐射育种等多项育种技术结合的应用研究,培育森林植物新品种。解决细胞工程、体细胞胚胎、产品加工等相关关键技术,开发出种类繁多的功能性产品,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开展商品林、经济林与花卉良种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名特优经济林产品的贮藏保鲜与优质木本粮油食品深加工技术;人工林木材(竹藤)高效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非木质森林资源高效加工与高附加值开发利用技术;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及森林药材生产技术;生物质能源转换利用技术;木质基先进复合材料和高分子新材料制造技术与工艺设备;木材清洁制浆造纸技术;生物质材料的化学资源化利用技术;木本饲料植物开发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第五、数字林业科技工程。主要围绕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技术和科学仪器设备进行林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数据管理、分析、决策信息平台为技术支撑系统,以森林资源、灾害、荒漠化及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监测和评估为应用目标,全面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国家数字林业应用体系、林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以及用现代工业装备林业生产各个环节等。重点开展数字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林业重点工程和重大灾害监测、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开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国家数字林业应用体系建设与开发;林业科技信息管理平台与数据共享等方面的研究。
第六、林业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工程
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影响着林业科技力量布局与林业科技资源配臵,是林业科技创新的基础。重点开展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陆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台站建设;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学工程和技术中心建设;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林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林业标准化与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这六项科技工程在国家科技战略框架指导下,力求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各个科技专项对接而形成的一个初步的相法。总的思路是,要以六大科技工程为龙头,带动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在内的林业科技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全面提升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尤其是要以六大科技工程为载体,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的、紧迫的、关键性的、突破性的、标志性的、具有带动性的科技项目,促使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一些“技术瓶颈”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服务。
3.努力推进三项教育,为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就是要通过全面强化林业培训、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稳步推进林科高等教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林业教育新体系。
全面强化林业培训工作,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十五”规划》和《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教育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紧紧围绕林业跨越式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中心任务,根据学以致用、因人施教、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的总体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工负责、分级培训的思路,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优化培训结构,提高培训质量,全面推动林业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主要包括干部教育培训、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整体配套培训和林农实用技术培训。
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生态建设为立足点,面向基层,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把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指导、推荐就业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整体服务功能,力争“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实体,育一批人才,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
稳步推进林科高等教育,就是要根据国家生态建设和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林科学科专业发展的经验,通过加强行业指导和支持,不断丰富内涵,拓宽外延,推动林科教育发展的新发展。
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虽然不能涵盖林业人才、科技、教育事业的所有内容,但都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龙头性的工作,应该说是基本抓住了这三方面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好了,抓出了成效,就能够带动整个工作的全面发展。至于提炼是否准确,概括是否到位,如何抓好落实等,请大家在讨论中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这也是我们在研究讨论林业人才工作会议主题报告时形成的初步思路。我们认为,局党组召开这么一个高规格的会议,同时部署人才、科技、教育三个方面的工作,应该有一个既有重大影响力,又能涵盖三个方面工作的计划。为此,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提出了这么一个“363”计划,即人才方面抓三支队伍建设,科技方面抓六大科技工程,教育方面抓三项教育,以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为龙头,带动人才、科技、教育整个工作的全面发展] 抓好这几项工作,除了要高度重视、加强投入、精心组织以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搞好林业科技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比如说,如何适应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如何动员、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科技工作,如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林业行业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如何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等。
同志们,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会议。周生贤局长对开好这次会议非常重视,指出:此事的影响力超过一年一度的厅局长会议,一定要精心组织,达到目标。根据党组的意见和筹备工作方案,会期初步定在10月份,时间非常紧迫。希望科技、人事、教育各个行业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参与会议文件的修改、完善。同时,请在座的各位在接下来的讨论当中,积极发言,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四篇:领导在科技工作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XX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今天正式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六次全委会、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传达XX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XX年全省科技工作,安排部署XX年全省科技工作。和段琪副省长将到会指导,并作重要讲话。下面,我代表省科技厅做工作报告。
一、开拓创新,圆满完成XX年全省科技工作
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xxx”规划实施和全面启动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全省科技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科技部的部署和安排,以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为重点,完善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着力实施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工程,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巩固提升优势、特色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竞争能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省科技工作成效
XX年,省级科技计划支持开发新产品222个,其中重大新产品50个,解决产业关键技术331项,其中重大核心技术30项,新产品的产业化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新增产值208亿元、利税30亿元;新增专利授权212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39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两米级光学望远镜和全球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灵长类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基地;培育创新型企业64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6家,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引进高端科技人才9名,遴选省创新团队21个,选拔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00名。
1.启动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自主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是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创新基地,磷化工、煤化工产业化创新基地,装备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基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新的进展。XX年组织实施了49个重点项目,带动企业投入21.1亿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74亿元,利税12亿元。“昆明国家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即将获国家科技部认定。世界最大锡材加工中心、锡化工加工中心以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bga焊锡球生产线的建成,标志着我省锡精深加工产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云南煤化集团解化公司碎煤熔渣加压气化技术成功应用于15万吨二甲醚、配套20万吨甲醇工程建设,固定床绝热反应器一步法甲醇转化制汽油工艺技术应用于国内规模最大煤变油装置,成功生产出合格的93#汽油产品,实现了利用低热值褐煤生产新能源化工产品的产业化。高温高压飞灰过滤器的成功开发,为50万吨/年合成氨工程关键设备国产化提供了支撑;云维公司实施的粉煤气化技术体现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煤气化技术,采用该技术建设的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已建成投产。昆船公司开发的机场行李自动分捡系统属国内首创,得到国家民航局的认可。昆船公司开发的多功能自动配送系统获专利授权6项,在青岛烟草公司、合肥烟草公司等多家配送中心成功应用。
二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重点产业及优势特色产业,开展高新技术及产品研究、关键技术开发、重大共性技术攻关,一批高新技术开发项目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XX年,我省首批按国家新标准认定了高新技术企业76家,256家纳入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上缴税费、净利润、出口创汇分别达到了703.7亿元、709.8亿元、124.8亿元、38.7亿元、38.9亿元、14.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26.5%、16.6%、36.4%、5.7%、66.4%,64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总收入超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8.2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占外贸出口总额的16.5%。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玉溪高新区、大理高新区4家高新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47.1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68.52亿元,同比增长27.1%,实现工业增加值155.6亿元,同比增长22.9%,实现税收总额43.2亿元,同比增长34.5%。昆明云内动力股份公司开发的增压中冷柴油机为国内首家达到欧ii排放标准的自主创新柴油机产品,具备20万台/年轿车柴油发动机生产能力,成为国内最大的多缸小缸径柴油发动机生产企业之一,自主开发的节能、环保型柴油机达到欧ⅳ排放标准,企业开发和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居国内同行业前列。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存折打印机生厂商,其国家重点新产品pr系列存折打印机已累计销售近70万台,连续15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三是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对农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农业新品种35个,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200多项,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新增利税近2亿元。XX年,省科技计划支持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通过审定23个,其中6个通过国家级新品种审定,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11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1064万亩,平均亩增产40-50千克,增产粮食近5亿千克,增加产值8亿元以上。“xxx”以来省科技计划支持选育水稻新品种17个,示范近500万亩,增产稻谷约2.5亿千克,新增产值4.5亿元。花卉产业创新基地初具规模,XX年,科技支撑花卉产业实现总产值176亿元。共选育出月季、康乃馨、菊花、非洲菊等花卉新品种(系)100余个,其中获新品种权11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鲜切花新品种占全国总数的80%。认真落实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XX年,共安排培育特色产业项目252项,选派科技特派员1308名、科技辅导员2071名,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万多期,培训农民近160万人次,配套完善科技活动室1402个,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48个。
四是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节能减排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及示范工程项目40项,安排省级科技经费5822万元。通过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全年技术节能超过100万吨标准煤,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以上。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吨铝电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铝电解、炭素生产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远低于国家标准排放要求。云天化集团采用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温位余热回收技术,年节能近40万吨标准煤。祥云飞龙实业有限公司的“两段中和+组合膜分离”新技术国内领先,建成了生产废水处理系统,实现铅锌冶炼废水零排放。
五是培育创新型企业。XX年,省科技厅联合省国资委、经委、总工会,认定了省级第三批20户创新型试点企业,我省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64户,5家企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截止XX年,共安排试点企业条件平台建设和科技计划项目经费1.05亿元,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5.77亿元,银行贷款和主管部门配套资金7.2亿元。第一、二批44户创新型试点企业自建、共建研发平台达到100余个,研发了280多个(项)重点新产品和关键技术;共引进和培养高职以上技术研发人才300余名,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新产品认定等340多项,获授权230多项,制定企业标准70余项;试点企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15%以上,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4%以上,第一、二批44户创新型试点企业XX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0多亿元,利税120多亿元。
六是强化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XX年,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第二期建设开始启动,以中药、民族药为核心,实施了六大推进工程,开展了19个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的临床前预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研究和原料药二次开发。颁布实施了154个药材质量标准、188个中药饮片标准。“xxx”以来,支持的新药研发项目中,已有23个获新药证书、13个获临床试验批件,形成了以青蒿素、白药、三
七、灯盏花等品种为代表的云药体系。在环境保护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创新性的成果,“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完成集成技术组合示范工程5项,获专利受理34项(其中发明专利31项),获专利授权1项,为制定环境保护规划、有效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昆明市作为全国第二批科技强警示范建设城市顺利通过公安部、科技部联合组织的验收考核。通过组织实施“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工程减隔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使昆明新机场航站楼成为全球最大的使用减隔震技术的单体建筑,为昆明新机场的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曲靖市麒麟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科技部验收,陆良县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环境得到改善
一是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云南科技创新园选址初步确定,与官渡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科技创新园开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省科技馆新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初步形成了省应用技术研究院组建方案,开展了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云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及服务平台建成。全球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灵长类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基地投入运行。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107家,其中,10家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二是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启动了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支持、资助我省企业、高校、院所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及国内著名院所,引进高端科技人才9名。新遴选省创新团队21个,使全省创新团队达30个。新选拔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00名,使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总数达到501名,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总数达到266名。
三是科技创新产出成效显著。全年申请专利4089件,同比增长31.6%,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474件,同比增长45.4%;228个项目(人)获得XX云南省科学技术奖,黄润乾院士获得突出贡献奖。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黄润乾行星”。我省7个项目9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云南省化工研究院的“高效利用反应热副产工业蒸汽的热法磷酸生产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成果已在全国行业内20个企业35套生产装置上实施了技术转让,覆盖了国内生产能力的40%。省农科院番兴明研究员荣获XX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二)做好科技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XX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我们的工作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前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新一届省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专题会议就是召开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工作。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启动了“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对科技工作进行了视察和指导。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关键
一是充分利用部省会商工作机制,召开了第一次部省会商工作会议,积极争取科技部对云南科技工作的支持,部省会商机制建立两年来,我省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6.8亿元。
二是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联合基金总额为每年3000万元,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协议期内每年分别出资1500万元构成,联合基金针对云南的发展需求,解决云南的科技难题,吸引和集聚全国范围的科学家,开展重大基础研究。XX年,联合基金共立项支持重点项目18项,由云南省有关单位牵头承担的12项。
三是加强与省级部门的工作协调,强化对州市科技工作的指导。联合省经委、省国资委、省总工会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与省商务厅共同实施科技兴贸工作;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科学大讲坛”。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意见》,对科技富民强县等计划实施备案制,启动州市党政“一把手”科技工程项目30项,总投资14亿元。
XX年,全省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新的成效,但是,按照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提出的要求,我省科技工作还存在差距。一是贯彻全国和全省科技大会政策措施力度还不够,推进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工作力度还不强,科技政策落实难度大;二是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障碍和管理障碍依然存在;三是部分州市县对科技工作的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四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投入不足。
二、应对危机,努力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传导到发展中国家。这场危机对我国的经济运行造成明显冲击,也对我省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而且,危机影响还在继续加深。积极应对危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牢固树立抢机遇、促投资、强产业、扩消费、增动力、重民生、抓生态、保稳定的思想,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对依靠科技、应对危机寄予厚望,全省科技界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用心工作,发挥科技创新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中的重要作用,为战胜危机提供支持和保障。
金融与经济泡沫破裂,引发了这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和大范围的经济衰退。而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实现增长的根本出路。目前,通过开发核心技术产品、提升创新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产业界共同的理念和策略。我们应当利用当前时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品创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认真分析世情、国情、省情,在应对危机中,也为我们科技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一是跨越发展的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机催生了计算机、互联网、合成材料等新科技的兴起,使得美国在八十年代迅速走向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有专家预测,新的科技革命极有可能在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生,这几个技术领域都与我省的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关联度很大,在某些领域我省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在这些领域将孕育一批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新兴产业,我们要敏锐地洞察和把握住机遇,借助新的科技革命实现产业和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是结构调整的机遇。近年来,我省依靠科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力度持续增强、步伐不断加快,但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自然资源开发的基础上、依靠粗放型的投入和规模扩张拉动、产业结构单
一、产品附加值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当前,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正处于攻坚阶段。金融危机对加快我省传统发展方式的转变已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从而加快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使资本更多的投向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培育一批高附加值、替代能源和降低资源消耗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自主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也对我们科技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站到最高点。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看到,一些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抵御乏力,而一些科技实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却逆势而上,实现了更大的发展。XX年,在全省出口总额增幅下滑的形势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仍保持了19.1%的强劲增长,也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不可动摇的竞争优势。危机中的优胜劣汰,也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良机。
四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遇。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国际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纷纷裁员,这些人才具有较强专业能力,掌握高端核心技术,对我省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吸引核心技术人才及创新团队、进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大好机会。要创造环境,吸收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滇创新创业,把人才强省战略落到实处,实现大力度、大规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集聚领军人才,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库,为新一轮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三、真抓实干,全面推进XX年科技工作
XX年,全省科技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xx大、xx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六次全委会和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科技部工作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依靠科技扩大内需,以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为核心,以巩固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为重点,着力组织实施一批支撑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当年投入当年就能形成生产能力、能对市场形成有效供给的战略性重大项目,加大民生科技工作力度,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与交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XX年,全省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围绕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组织实施30项战略性重大项目,突破50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5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培育3~5户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遴选20户左右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新建和认定3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认定10个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10名以上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培育10个以上省级创新团队,选拔培养100名左右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XX年的工作部署,根据以上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全省科技工作在全面做好全年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重点产业竞争力
在粗放式发展阶段,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掩盖了很多矛盾,然而一场金融危机,产业结构层次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矛盾充分显现,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危机的突破口,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决心,这也促使科技工作要更多更紧密地融入经济,为中心工作服务,越是在危机的时候越能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越是在危机的时候越能突出科技工作的显示度。支撑发展是科技工作的第一使命,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主题,落实激励政策、推进产业升级、扶持企业创新、强化金融支持,为克服危机做出切实贡献。
要引导科技资源向主导、重点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集聚,支持产业升级的科技计划要实现三个转变:从支持单一产品开发向支持产业集成创新转变,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从支持宽泛的技术研发向支持极具靶向的关键技术研发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从全面部署转向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培育重要增长点,从而全面提升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优先支持当年立项、当年出产品、当年投放市场、当年拉动内需的项目,简化立项程序,增加经费资助力度。
一是要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创新工程步伐。按照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要求,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强重点产业,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创新基地、磷化工煤化工产业化创新基地、装备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基地建设,组织实施10~15项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依托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建设和认定5~8个研发试验基地。围绕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企业,组织实施5~8项节能减排重点示范工程和重点节能新产品开发项目,加快节能减排重大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
二是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翻番工程,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认定工作,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遴选20户企业开展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三是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第二期建设。启动实施“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应用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现代化生产”、“创新型企业(工业园区)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六大推进工程,认定20个左右“云药之乡”,重点支持一批重要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重大新药研发、关键生产加工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推进我省中药、民族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二)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围绕建设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创新基地和建设全国最大木本油料基地等目标,积极推进以木本油料、坚果和生物质能源为重点的林产业科技工作。稳步推进畜牧产业科技引领和支撑工作,深入推进20户畜牧企业科技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强粮食作物的品种选育及加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创建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区50万亩。围绕国家花卉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和花卉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目标,稳步提升花卉产业基地建设,实现花卉产业产值超200亿元。继续推进云南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确保“六个一”目标的实现。认定10个左右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0~80个省级科技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农村科技信息化等综合服务工作的新机制。
(三)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改善民生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人口与健康、环境资源、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社会发展领域的民生科技工作。加强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常见多发病和地方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开展滇池、洱海、阳宗海为重点的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和自动监测预警。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工作。强化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治安、城市智能交通、绿色建筑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引导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推进国家及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四)扩大科技合作开放与交流
积极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继续稳步推进与发达国家开展的高水平科技合作,努力加强和拓展与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以引进技术、人才、动植物品种资源为重点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实施一批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的、向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输出科技成果和产品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省外大院名校,以其先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到我省为核心,大力开展省院省校合作、滇沪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国内科技合作。推动我省与中科院继续开展新一轮的全面合作。办好“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中国东盟科技论坛”和“XX年大院名校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
(五)争取国家部委支持
落实部省会商工作制度,围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云南省兴边富民科技工作、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等会商议题,凝练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积极争取科技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支持。继续抓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的组织实施,吸引和集聚全国科技力量,围绕我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基础研究。
(六)强化科技投融资工作
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投入面临巨大压力,停止投入、放弃研发,无异于“慢性自杀”。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全面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研究提出科技金融结合的政策、措施,引导开发性金融贷款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加大贷款贴息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投融资担保平台的建设,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筹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培育3~5户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
(七)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推进云南科技创新园建设,完成项目可研报告审批,加快规划设计、土地收储等各项前期工作,力争项目开工并组织遴选入园的第一批省属科研机构。加快云南省应用技术研究院组建工作。认定3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认定10个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引进创新人才,开展产学研结合。公益类科研院所、有财政投入的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要加大开放力度,为企业研发、成果转化提供服务。新建设20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强5~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功能建设,逐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八)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
加大高端科技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工作力度,引进10名以上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并落实相关引进政策。培育10个以上省级创新团队,选拔培养100名左右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九)加强州市县科技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科技厅与州市科技工作会商机制,共同组织实施重点科技工作和重大科技项目,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实施州市党政“一把手”工程,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和扩大科技计划项目备案核准制,加强对备案制项目的考核评估。加强对州市科技工作目标考核,完成XX~XX年市、县科技进步考核。
(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xxx”以来,我省已制订发布促进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文件27件。今年要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配套政策的制订工作,将新制订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25件。越是在困难的时候,科技创新对激励政策的需求越迫切,“雪中送炭”更显珍贵,要以研发费用150%加计扣除等重点政策的执行为突破口,千方百计把鼓励创新的政策落实到企业、落实到科技创新第一线。
要建立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工作责任制,制定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督查制度和奖惩办法,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对州、市党政“一把手”和各部门(单位)及责任人的绩效考核。加强科技项目中后期管理,启动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多种科技经费配置方式,全面实施重大项目监理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科技投入效益。启动《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大力宣传自主创新,办好“云南科学大讲坛”等活动。
今年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确保XX年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全面推进“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二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行重大科技项目签订廉政责任书制度,试行省科技厅特邀监察员全程监督重大项目制度,完善科技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
三是要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全厅公务员理论学习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厅公务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是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完善网上申报工作,启动网上评审工作,提高科技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同志们,XX年是充满挑战、充满机遇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全局工作来说至关重要,科技工作承担着光荣的使命。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xx大、xx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六次全委会和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的精神上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的总体部署,开拓进取,扎扎实实做好全年各项工作,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支撑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国60周年。
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市委全会上的讲话
在市委全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会是专门研究部署“三农”工作的会议,也是重点研究部署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的会议。全会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拓展了做好我市“三农”工作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思路,明确了工作的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和路径,增强了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达到了预期目的。
最近,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市委制定出台了《领导干部带头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五条措施》,已于X月X日印发。市委要求,从市委、市政府做起,从各级领导机关做起,从领导干部做起,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标本兼治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克服形式主义,必须抓住领导带头这个关键。官僚主义是产生形式主义的一个直接原因,者,也往往是形式主义的制造者。市委、市政府首先要把自己摆进去,留在口头上。市委这次制定的五条措施,实际上是鲜明地提出“五个带头”,就是要接受全市的监督,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在工作着力点上,力求在“五个转”上下功夫。一是转学风,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找到有效的学习载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实践来检验学习成果。二是转政绩观,做到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历史和实践负责。三是转权责观,坚持权责对等,有权必有责,防止层层压实责任变成层层推卸责任。四是转领导方式,使领导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匹配,善于用科学方法、法治思维解决问题。五是转工作方法,突出实践、实干、实效,善于解决新矛盾新问题。这里,我就“五个带头”谈点体会,和大家共勉。
第一、带头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
党的十九大在部署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时把增强学习本领放在首位,强调要“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我们在实践中也有深刻体会,凡是工作成效明显的时候,都是方向感比较强的时候,也是学习下功夫比较多的时候;凡是出问题多甚至犯错误的时候,都是盲目乐观、放松理论武装的结果,市委提出要采取五种形式加强学习,这也是我们一段时间以来的探索。一是平时抓紧自学,主要是让大家把平常丢掉的一些时间抢回来,把一些看似点滴的时间利用起来。二是以会代训领学,主要是引导大家在理论指导实践上下功夫。三是进党校高校讲课。我们已经这样做了,但坚持得不够,没有形成制度。四是沉到基层宣讲。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这非常重要,不是一句口号,要成为自觉行动。五是在交流中互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和学习成效。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一个班子呢!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大家通过交流多思考和研究问题,把学习一步步引向深入。第二、带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我在市委X届X次全会讲了“五比五不比”工作导向,就是比谁对中央精神和上级部署吃得更透、把得更准,不比谁会开得最快、材料报得最早;比谁的实际增长点多,不比谁的表面“亮点”多;比谁的工作载体实、方法新,不比谁的口号响、调门高;比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不只比领导干部的个人能力;比攻坚克难的战斗力、解决矛盾的执行力,不比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实践证明,“五比五不比”的工作导向,对克服形式主义起到了明显作用。这个导向本质上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声人去后。我们都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崛起添砖加瓦,在老百姓心中留下好的口碑。第三、带头转变思维方式、工作方式。
当前我市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必须及时跟上,否则就会被甩在后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参加XX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我们先是在全国两会期间要求在京、在家的同志加强学习,回来以后又组织传达学习,组成X个调研组进行专题调研,这一个多月来下了很大功夫。即便是这样,我们对“三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还没有研究得很明白。我们平时到基层调查研究,严格说来只能算是检查检查工作、看看面上的情况,离“摸到实情、吃透下情、心中有底、工作有方”还差得很远。第四、带头树立良好形象。
当干部就是要担当的,职务越高担当越大。如果见责就推、见难就退、见险就躲,只知道爱惜自己的羽毛、遇事先替自己打算,没有人跟你走、跟你干。在社会矛盾呈现越来越多新特点的情况下,有时为了维护群众利益,我们的干部可能会受委屈、承担压力,这也是一种付出、一种贡献。党的干部就要始终有对群众的亲劲。领导干部如果和基层不近、和群众不亲,老百姓只能在电视里看到你,就会产生陌生感,就不会把你当成贴心人、看成主心骨。久而久之,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发生动摇。焦裕禄同志之所以在老百姓中扎根那么深,就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对群众的那股亲劲。这是我们必须用毕生精力未学习和践行的。第五、带头为基层松绑减负。
市里出台的措施已经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是强调市委、市政府先做出样子,防止一面反对形式主义,一面又制造形式主义。如果我们领导干部每个人少签发1份不必要的文件、少召开1次不必要的会议、少安排1次不必要的督查,基层干部就能减少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不必要负担。市委、市政府能做到的就要先做、早做,做一件就要见效一件,不说空话大话,让基层真正感到有变化,能够把精力全身心地集中在工作上,而不是用在迎来送往、应付检查上。这决不能一级讲给一级听,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季度开局良好、实现了开门红,这是全市上下转变作风、苦干实干的结果,但我们不能过于乐观,整体上今年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复杂的。比如,明年要宣布全面脱贫,今年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一定要打好。越往后责任越大、压力越大,必须把工作做得十分扎实。比如,今年环保压力很大,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一抓到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市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问题,现在很多风险我们在实践当中都遇到了,体会越来越深刻。有的同志风险意识不强,当地发生了突发情况却毫不知情,这是缺乏政治敏感性的表现。一旦小问题酿成大事故,到时候再着急就来不及了。我们的防风险意识一定要非常强,防风险这根弦一定要绷得很紧很紧。大家对面临的复杂形势、承担的艰巨任务,心中一定要有数,头脑一定要十分清醒,只有这样才能稳扎稳打,确保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相信大家在不断接受考验中,会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会谱写出全面建成小康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