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科普创作体会(精选)
卫生科普创作体会
我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学习写稿,至今已有19篇稿件,先后在《中国医药报》、《成都科技商报》、《卫生与生活》、《生活与健康》、《群众卫生报》、《心理健康报》、兴化《卫生科普报》及《盐阜卫生报》等报刊上刊用。有一篇被《健康文摘报》转载。我是科普创作队伍里的新兵,刚刚起步,正在摸索着前进。两年来取得了一点成绩,悟出了一点道理。现将自己的创作体会写出来,以期得到行家们的指教。
一、知难而上 勇于入门
“万事开头难”搞科普创作也是这样,首先得解决“入门”难的问题。在学习写稿之前,必须对卫生科普创作的概念和要求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什么是科普创作?卫生科普创作的种类有哪些?写作上有哪些技巧?带着这些问题,我首先拜读和研究了计朝阳的《浅谈医学科普创作》,王庭兆的《谈谈卫生科普创作的体会》这两份材料。行家们精到的论述为我指明方向,使我获益匪浅。有了对卫生科普创作的认识和了解,我就开始了卫生科普的创作。创作的第一篇作品是《精神病人犯法负不负刑事责任》。当时,社会上存在着“精神病人犯法不负开事责任”的说法。我查找了有关资料,写了一篇文章纠正了这种片面的观念,该文章发表在《盐阜卫生报》1993年第136期上。初始的成功,使我充满了信心,我创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了,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二十余篇稿件,录用率达60-70%左右。
二、多看书 多学习
一位同学写信跟我谈他的写作体会时,戏称“搞科普创作要舍得花本钱”,自己要订阅多种报刊杂志,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掌握外面的动态,分析别人是如何写的,特别是科普战线上的行家里手的作品会给自己以很多的启示。同时,多看书多学习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文章的题材主要来自于生活和研究成果、亲身体会、经验总结,但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会给你带来丰富的题材。将别人的最新研究成果用科普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最新的医药保健知识用最通俗的语言方文字传授给广大群众,这样的文章论点是人家的,但形式、骨架全是自己的,也是一种有益的创造性劳动,完全符合科普创作的要求,而不是抄袭。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年第一期有一篇论文,报告了隐匿性抑郁症常以关节痛的症状为主的表现,易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久治不愈。为此,我写了一篇题目为《风湿性关节炎与隐匿性抑郁症》投寄到《中国医药报》,被录用了,刊登在该报的1995年1月5日第七版上。同样,我根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年第六期有一题为《心因性牙痛二例诊治体会》的论文,写了一篇《心因性牙痛》投寄到四川成都的《成都科技商报》报社,也被录用了,刊在该报的1995年4月22日第674期二版上,该文章不久又被1995年5月15日的《健康文摘报》转载。
三、深入生活 注意观察
我们的卫生科普创作者也应该象新闻记者那样比别人多长几只眼睛,要有那种特殊的敏感和综合的分析能力,善于从生活中挖掘题题材。有一次出差到盐城,我发现街头到处都是专治性病、乙肝、癫痫、男女不育的广告,仿佛他们的医术很高,大凡医学界认为比较难治的病,他们都能治,且能包治,实际是这些都是幌子,上当受骗者大有人在。这些广告一方面骗人的钱财,不但治不好病人,反而加重了病情,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有的甚至把命都搭上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城市的市容,污染了环境。为此,我写了《要管管专治广告》的文章,呼吁社会动员,对此进行综合治理。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这些广告提供的线索,象拔萝卜似的一个个地消除。这篇文章刊登在《盐阜卫生报》1993年第145期上。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认为宝宝生下来三天以后才能喂奶,在此期间只能喂一点糖水或甘草茶。根据现在的观点,宝宝一生下来就应尽早给其喂奶,以防发生新生儿低血糖症。我写了《开奶何必“三朝”时》刊登在兴化的《卫生科普报》1994年8月24日那期的三版上。
四、注重信息 反应灵敏
写文章要注意最新信息,感应时代的脉搏,反应要灵敏。新闻媒介报道了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总经理方宏坠楼自杀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关专家经过调查分析后认为,他死前患有隐匿性抑郁症,极度压抑的心情无法得到解脱,于是导致了这场自杀的悲剧。我极为震惊,心里想写一篇关于隐匿性抑郁症方面的文章,以告诫世人。想不到几天后《江苏健康报》(现在已停刊)已有这方面的类似文章发表,可见作者的反应是十分灵敏的。我们的科普创作者须加强这方面素质的锻炼,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大众关注的事件上,找到突破点。写人人都关心的问题会大提高稿件的用稿率。
五、钻研理论 勤于实践
为提高写作水平,我认真学习了写作方面的有关理论书籍,并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我自学了《消息写作例话》,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等编写的《文章评改》等,订阅了《新闻与写作》月刊,自修了高中语文课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夫,写作技巧得到提高,写作的手法也日趋多样化。每创作一篇作品都严格要求自己反复修改,尽量做到结构合理、文字优美、语言生动、题目标新立异,并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总之,经过这两年的实践、学到了不少知识,积累了一些经验,写作水平也有一定提高。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未经过专门培训,更加需要虚心向行家们请教,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为医学科普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篇:进行中医科普创作的体会
科普与中国梦高层论坛暨2014学术年会论文
进行中医科普创作的体会
吴中云
摘要:本文是我撰著《中医文化谈》、《中医心理养生谈》等科普著作的创作体会。《中医文化谈》出版于2002年,是国内最早出版的中医文化专著之一。在写作《中医文化谈》时,我致力于使此书能够雅俗共赏,既有科普读物所必须的普及性,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中医文化谈》出版后,对弘扬中医文化起了较大的作用。《中医心理养生谈》出版于2008年,是国内第一部关于中医心理养生的科普专著。我在写作中尽量让文字通俗易懂,让心理养生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以便使此书能够达到科普的效果。特别是古代医学著作的文字较为难懂,我悉心地将其用普通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述出来。本书提出的中医心理养生的12种方法,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我近年撰著的《感悟人生:硬笔书法古诗文集锦》一书,采用硬笔书法的形式进行了中医科普的新尝试。
关键词:中医科普 中医文化 心理养生
我从事中医科普创作,是源于家庭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位为中医事业贡献了毕生力量的老中医。父亲对中医事业的执著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下决心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而努力。我从十六七岁起跟随父亲抄写药方,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中医主治医师。后来,我把自己的努力方向放到了中医科普上。我发表第一篇中医科普作品是在1995年,至今已有近20年。这些年,我陆续撰著出版了《中医文化谈》、《中医心理养生谈》等科普著作,有了一些创作体会,归纳如下。
一、《中医文化谈》:我的第一部中医科普著作 《中医文化谈》一书出版于2002年版的中医文化专著之一。
(一)撰著《中医文化谈》的初衷:多层次地展示中医文化
中医药学作为伟大的科学文化遗产著称于世,就在于它有着渊博的内涵,包括文化内涵。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的医学成就正在被全世界所共享。中医文化是中医药学术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它还不曾广为人知,就像雾霭之中的星辰,虽然自身光华熠熠,却难以充分显露丰采。所以,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一本书,多层次地介绍中医的历史文化,展示中医的风采;同时,又是通俗的、易读易懂的。这就是我写作此书的初衷。于是,我开始查找、搜集、整理有关的材料,这是一个繁重的工作,同时也使我受到教育和启迪。医林先哲们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风范和锲而不舍的钻研探索精神所展示出的独特魅力,时时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二)本书的努力方向:力求雅俗共赏,兼顾普及性与学术价值
在写作《中医文化谈》时,我还致力于使此书能够雅俗共赏,既通俗易懂,又有可读性;既有科普读物所必须的普及性,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以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千里寻访叶天士故居”为例。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中医温病学的奠基人。作为介绍叶天士的文章,如果只是泛泛地叙述叶天士的生平、成就,可读性
[1],是我的第一部中医科普著作,也是国内最早出就会大打折扣。我了解到叶天士的故居在苏州,就专程从北京南下苏州,寻访到叶天士故居,拍摄了叶天士故居照片,向当地居民了解了相关情况,还在叶氏故居附近看到了西叶家弄、水叶家弄等小巷,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和身临其境的感受。此后,我以“纪行”的体裁写成“千里寻访叶天士故居”一文,把叶天士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成就融入到对医家故居的寻访之中。这样,文章的可读性就增强了。
《中医文化谈》中“千里寻访叶天士故居”一文插图
譬如,该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水叶家弄的尽头有一个小小的码头,前面是一条小河,直通大运河。这个小码头,相传是叶天士出诊乘船和病人泊舟之处。肃然伫立在小码头前,看河水静谧无声地从码头的石阶前流过,冥想着叶天士大师在此登舟出诊的情景。还想到,当年叶天士该是在这里乘船出发,游历了洞庭山。叶天士一生忙于诊务,平时无遐著述,就在这难得的一段休闲时光中,由他口授,随从舟中的门人顾景文记录,写下了不朽的温病学著作——《温热论》。”文章配上我在叶天士故居拍摄的多幅照片,图文并茂,更增强了感染力。该文对叶天士的学术特色及其传承也作了简明的介绍,兼顾了科普文章的学术意义。
我曾将“千里寻访叶天士故居”一文寄给苏州市政府,请他们关注叶天士故居的保护问题。苏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复信中说,已将该建议转苏州市文化局及其文管会,请他们牵头协调处理。现在,叶天士故居已经成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以“千里寻访叶天士故居”为开篇,《中医文化谈》一书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多层次地展示了博大的中医文化。其中包括傅青主、宋慈、王清任等古代医家和丁甘仁、施今墨、秦伯未等当代医家的坎坷人生历程和卓越学术成就,也包括20世纪中医发展史实的全景式记述,着重探讨了医德问题、中医人才培养、中医的继承与创新等,并对新安医学、中医心理学、中医时辰学等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中医文化谈》出版后,对弘扬中医文化起了较大的作用。本书的电子版在网络上被反复转载,拥有了众多的各层次读者。本书的部分内容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健康报》、《中华民族报》等上刊载。某中医药大学将《中医文化谈》列为“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多篇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引用了此书作为参考文献雅俗共赏的愿望,得到了实现。
[2,3]
。可以说,我期待此书能够
二、《中医心理养生谈》:提出中医心理养生的12种方法
心理养生保健的方法有很多。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心理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心理养生之道。在拙著《中医文化谈》一书中,已有“中医心理学浅谈”一文。在该文基础上,我进一步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写成了《中医心理养生谈》一书,于2008年付梓出版[4]。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中医心理养生的科普专著。
(一)撰著《中医心理养生谈》的目的:让人们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卫士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物质生活高度丰富的时代。但与此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也大幅度地增大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问题呈上升之势。心理问题会波及到各类社会人群,以及各个年龄段的人。
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是要依靠自己。如果人们掌握了有关心理养生的知识,随时关心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就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卫士。这正是我写作《中医心理养生谈》一书的目的。
在我开始撰写《中医心理养生谈》的时候,想到了遥远地方的一棵大树。那大树生长在热带雨林中,曾经是枝叶繁茂而高大挺拔。后来,一丛藤蔓悄然缠上了大树,在大树身上攀缘缠绕起来。大树被藤蔓一圈一圈地环绕,渐渐地裹住了身体;它日复一日艰难地忍受着,消耗着自己的生命。直到有一天,大树轰然倒下。
一个人如果长期陷于消极的情绪之中而又无所意识,或意识到了而无法摆脱,那真的是很不幸。长此以往,或许就会像这棵大树。为了避免遭遇这棵大树一样厄运,人们应该防患于未然,注重心理保健。
早在2000多年前,在著名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经对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黄帝内经》关于中医心理学的论述中,包含了诸多心理养生学内容,因而,《黄帝内经》也奠定了中医心理养生学的基础。我在《中医心理养生谈》一书中,对《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作了深入的探讨,并参考相关文献,提出了中医心理养生的12种方法,包括品德修养、顺时调神、悦纳自我、节制欲求、调节情志、清静养神、调节个性特征,以及运动、饮食和音乐养生方法。
《中医心理养生谈》封面
(二)本书的创作体会:把古代医学的理论方法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理论源于2000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人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历史变革,《黄帝内经》中的心理养生理论能适用于21世纪的现代人吗?我认为,尽管历经了世事沧桑,人的心理世界中的一些具有本质特征的东西,并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当然,我也意识到古代医家的理论和方法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的距离。所以本书在介绍中医心理养生的方法时,特别注意探讨这些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将有利于读者对于这些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我在写作此书时,尽量让文字通俗易懂,让心理养生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以便使此书能够达到科普的效果。特别是古代医学著作的文字较为难懂,我悉心地将其用普通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述出来。
例如,在介绍中医心理养生的“顺时调神”方法时,参照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四季养生的论述,其中有关夏季养生的原文中有“华英成秀”四个字,直译是“使精神之英华顺应夏气而成其秀美”,仍然不太容易理解。我在书中没有采用直译,而是结合原文上下文的论述,表述为:“使内心世界的精华上升到瑰丽秀美的境界”,“使精神饱满、情志充实而欢愉,保持对外界事物的浓厚兴趣”。
接下来,我进一步指出了《黄帝内经》关于夏季心理养生论述的现实意义:“在夏令‘暑蒸气耗’的季节,若能自我调整出愉悦、舒畅的心境,显然是有利于身心保健的。现代人如果整天在空调的环境中、喝着冰镇的饮料,是体验不到夏天的繁茂成长之势的。留出适当的时间去真正地感受夏天,才能与自然和谐,也才能有机会践行古人的夏季心理养生之法。”
在介绍了中医心理养生的12种方法之后,我在书中又分别阐述了青少年的心理养生、中年人的心理养生、女性的心理养生、老年人的心理养生。
《中医心理养生谈》出版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5月12日《中国医药报》在对第四届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举办)的报道中,专文介绍了我归纳的中医心理养生12法。《中国老年报》也转载了《中医心理养生谈》关于老年心理养生的方法。我曾在北京深入居民社区和武警部队,宣讲了中医心理养生的道理和方法,受到好评。
[5]
三、《感悟人生:硬笔书法古诗文集锦》:以硬笔书法的形式进行中医科普
《感悟人生:硬笔书法古诗文集锦》是我近年撰著出版的以硬笔书法为形式进行中医科普的著作[6]。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治已病治未病”。我觉得,“治未病”是现代人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在发生改变,不可避免地向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理论,自然界万物都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互相影响。随着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等,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何保持身心健康,愉快地工作生活,已成为当今人们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如何适应自然的变化,顺乎自身的条件,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法,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在渊源久远、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典籍里,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中医学重视预防,讲究因人而异地选择养生保健方法,这些对现代人都很有启迪意义。为此,我撷取了古代医家的经典论述,以硬笔书法的形式写出来,收入本书中。
《感悟人生:硬笔书法古诗文集锦》一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篇意在倡导积极的人生理念,这是人生大厦的基石;中篇是古代医家关于养生保健的名言警句;下篇则选取了意境开阔、情致舒展的诗文。本书采用了硬笔书法的表现形式,使这些古代诗文作品以更具有感染力、亲和力的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书中55篇硬笔书法作品,有近30篇取自古代医学名著,包括《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方法、李杲《脾胃论》对脾胃功能与保健的论述、嵇康《养生论》的真知灼见,以及孙思邈、张仲景、陆以湉、张介宾、程国彭等著名医家的养生理念与行之有效的保健功法(如汪昂《勿药元诠》之“养生十六宜”),也包括《老子》、《庄子》及苏轼、陆游、陶渊明等名家蕴含精辟人生哲理、养生保健知识或提振精神、调节情志的作品,倡导积极的人生取向。
我自青年时代就爱好硬笔书法。上世纪80年代,国内曾兴起硬笔书法的热潮。我抱着重在参与的想法,在80年代末参加了几次硬笔书法大赛,结果是多次获奖。在撰写本书之前,我曾用硬笔书写了古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等几幅作品,发现用硬笔书法来弘扬中医文化能够展示出独特的意境,继而就萌发了撰著本书的想法。从初夏写到隆冬,历时数月,终于完成书稿。将硬笔书法作品配上自己拍摄的照片,进一步烘托了原文的意蕴。
本书以硬笔书法这一形式宣传养生保健知识(配以译文、感悟等对古诗文进行阐释),具有新颖性,较为易于被读者接受。以嵇康的《养生论》为例。嵇康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养生学家,他的《养生论》等养生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我先从《养生论》中节选出一段,用硬笔书法洋洋洒洒地写出来:“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再配上一幅风景照片以烘托氛围。然后是译文:“在商汤大旱的年份种庄稼,那些灌溉了一次的禾苗,虽然最终也难免要枯死,但毕竟会迟一些枯萎。如此说来,这一次灌溉的益处,就不能轻视啊!可是,世人却常有这样的说法:区区一次发怒不会伤及生机,一次悲哀也不能够损害身体,于是他们就轻率地、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而这就好比不晓得一次灌溉的益处,却奢望枯萎的禾苗长成茁壮的庄稼一样„„”接下来是我的感悟:“这一段文字,以振聋发聩的语言呼唤人们对身心保健所应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当今人们在身心保健方面缺乏的,恐怕恰是嵇康所强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人们对于养生保健知识了解的并不少,但愿意身体力行的却不很普遍。抽烟的人,会认为再多抽一根烟不会有什么伤害;酗酒的人,也会认为多醉一次酒无关紧要。嵇康《养生论》提出的真知灼见很有现实意义,应该引起人们的警醒了。”
《养生论》硬笔书法
采用书法的形式进行中医科普宣传,是一个新的尝试。我觉得,书法作品不仅可以用于中医科普,也可用于其他科普内容。期望科普书法能够像科普文学、科普摄影那样,为科普园地增添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吴中云.中医文化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刘理想.我国古代医生社会地位变化及对医学发展的影响(D).福建中医学院,2004 [3]杜文东.中医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4]吴中云.中医心理养生谈(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8 [5]谢华.黄帝内经释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6]吴中云.感悟人生:硬笔书法古诗文集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第三篇:舞蹈创作体会
谈舞蹈创作在中职舞蹈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摘要】课时少、教材缺、基础弱、欠重视,这几个因素使中职的艺术课堂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的大潮中,如何更有效地体现艺术课堂的价值,是艺术教师重要的努力方向。中职学校的文化活动离不开舞蹈,舞蹈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被广泛地使用与传播。但由于中职学生的舞蹈水平有限,因此,创作出来的节目大都缺乏艺术性与可观性。笔者通过思考与探索,尝试把舞蹈创作运用到中职的舞蹈课堂教学当中,希望以点带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及水平。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教学实际中总结了一点浅薄的体会。
【关键词】中职 舞蹈 创作
舞蹈创作本是一门较大、较难的课程,在专业舞蹈院校里甚至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而设置。舞蹈创作的教学对象一般为具有舞蹈专业基础的人。作为中职学校的艺术教师,面对着一群几乎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学生,在舞蹈教学中开设舞蹈创作课,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虽然过程十分艰辛,但学生凭借着对舞蹈的热爱与热情,加上中职学生活跃的头脑与思维,竟然给了笔者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1.设计节奏简单、易学易记及可塑性强的基础动作
舞蹈创作需要舞蹈元素,这元素或许是一个动作、一个场景、一段音乐、一个故事、一种道具、一种文化等。而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中职学生来说,简单的动作就是最直接的创作元素。动作是舞
蹈的基础,但由于舞蹈动作千变万化,学生还没有能力进行取舍,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走入创作的大门,教师有必要先作一度创作,也就是给学生设计大约4——5个单一的基础动作,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基础动作深入改编,进行二度创作。
由此可见,基础动作的产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有限的基础水平,还要考虑到该动作交到学生手上是否具有可编性、可创性。笔者认为,首先,动作切忌复杂,节奏须简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二度创作的空间。如:使用2/4拍节奏进行,平均每两拍完成一个动作的变化,按照此规律持续发展几个八拍动作。尽可能避免几个八拍的动作里既出现2/4拍的节奏又出现4/4拍的节奏。其次,动作尽可能易学易记。中职学生没有系统地进行过舞蹈基本功训练,找不到舞蹈动作变化之间的规律,甚至缺乏动作的准确性。她们在学习舞蹈的时候大多是死记硬背地把动作“背”出来。如果,教师给予的基础动作太复杂,她们会把精力都放在“背”动作上,这将大大影响了她们创作的欲望以及创作的效果。最后,动作应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运用动作移动队形,假如基础动作只适合原地定位完成而不可移动进行,那么该动作在创作中的价值就降低了,同时还会阻碍学生的创作思路。
2.运用图像等通俗易懂的方式灌输专业的编舞技法
舞蹈编导本身有一套科学、系统的编舞技法,可是该教材只适合用于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并不适合在中职学校中使用。但不管
是专业还是非专业,舞蹈创作还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技法作为指导的。针对中职学生理论能力薄弱但信息储存能力强的特点,笔者认为运用直观图像同时灌输理论知识的方法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而且能更快更有效地把知识点传播给学生。
第一,学生通过观看舞蹈剧照,知道了造型设计中存在着动作方位的变化;感受了高、中、低空所产生的舞蹈动作的区别及视觉效果;了解了个人与集体在舞蹈中发生的微妙关系。第二,学生通过观察舞蹈视频作品,懂得了一些简单、常用的舞蹈队形,也学会了如何合理、顺畅地在舞蹈中变化队形。第三,学生从模仿开始,吸取了别人的精华以及丰富的经验,再通过自己的头脑进行筛选与整
合,从中慢慢地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思路。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开拓创作思维
“小组讨论”是“生本教育”课堂中的灵魂所在,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也是“生本教育”的精髓,而“合作”更是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下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创作需要灵感,需要不断地碰撞出火花,以上几点恰好与创作的环境要求十分吻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勇于探索,找出了许多新颖的方法,想出了许多独特的创意。想像的闸门一旦打开,创作的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然后通过尝试与探讨,最终找到了大家都满意的效果,体现出和谐、团结的合作气氛。学生在初试的阶段已经尝到了创作带来的甜甜滋味,他们不再担心创作、不再害怕创作,在这样浓浓的创作氛围下,思维得到了锻炼与开拓,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希望自己创作基础动作了。其中,尽管有个别思维不太活跃的学生刚开始参与的热情并不高,但受到了小组其它成员的感染,也开始慢慢积极起来。特别是当她们的意见得到了小组成员肯定的时候,自信心更会马上大增。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本教育”吗?
4.利用观摩欣赏与相互评价的形式拓宽创作视野
观摩欣赏也是另一种自主学习的、高效的学习方法。每一次小组创作之后,都需要学生向大家展示。这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得到相互学习的机会,更是为了日后的创作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学生通过观摩其它小组的创作成果,开阔了自己的创作视野,触发出更多创作灵感。另外,通过小组间的互相点评,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欣赏能力,还令学生从中发现了别人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这本身也是一个有效的学习与再创作的过程。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互相欣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还使课堂气氛变是十分融洽,把艰苦的创作变成了快乐的学习。
创作的过程是艰苦的,但创作的过程也是有趣的。它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越过之后将会看到一片光明。虽然这是一群没有舞蹈技能基础、没能舞蹈理论知识的孩子,但她们凭借着对舞蹈的热爱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使舞蹈创作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愿她们能够学以致用,把这条路走得更宽、更远。篇二:浅谈工人舞蹈的的创作与表演心得体会
浅谈工人舞蹈的的创作与表演心得体会 作者:甘毅明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7期
摘 要:工人舞蹈创作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在创作时要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感悟到的人和事升华到舞台,艺术化且高于生活。作品完成后演员的表演又要回到生活,返璞归真。正是“工人演,演工人”。
关键词:工人舞蹈;源于生活;观察生活;高于生活;回到生活;“工人演,演工人”;
中途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什么是舞蹈呢?概括的说,舞蹈就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类特定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一个好的作品,必然是在典型的环境中,用典型的人体语言抒发典型的情感,“单纯的”人体动作,绝对不是舞蹈艺术。在众多的舞蹈类别中,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不同,其具有一定的非专业性,群文舞蹈是主要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因此群文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创作及表演上也要充分把握这一点。
一、舞蹈创作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工人舞蹈也不例外
舞蹈的创作是一个“孕育”和“生产”的过程,包括构思题材选择、结构编排、演出,每个环节都必须紧紧联系在一起,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当中,题材的选择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选择了一个好的题材,舞蹈的创编已成功了一半。
在2013年7月来到茂名市文化馆工作之前,我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是一名企业的业余编导。工人的生活和情怀为我提供了创作源泉,是我创作的动力。我以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为题材,真实、直观地表达了工人们的心声。21岁那年,我进入茂名石化公司,成为一名电工。我爱我的工作,也常常在公司职工文工团里过上一把舞蹈瘾。身边的许多人和事,常常感动着我,使我产生了想把他们舞台化、舞蹈化的强烈欲望,于是,我尝试着编导以石化工人为题材的舞蹈。我记得我创编的第一个作品《银色畅想曲》,反映炼油工人对未来的畅想,在广东省1996业余文艺作品评选中获得了三等奖,大大地鼓舞了我的创作热情。接下来,我连续创作了《那年代》、《嘿,小伙》、《岁月如歌》、《管网深深》、《舞动的平台》、《工地节奏》、《围油人》等一个又一个作品,都是工人题材的特色,写实的风格。比如《围油人》,反映的是一群在海里围拦漏油的特殊工人的工作。他们长年在海上作业,每当单点系泊(供船舶停靠并进行海上装卸作业的系统)从油轮接卸原油的过程中发生原油外泄时,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船上,甚至跳下风高浪急的海里,拉起围油栏,把泄漏在海面的原油围拢在固定的区域内,以防因漏油扩散而污染海洋环境。他们很平凡,却很重要,甚至不可或缺。有了他们,大海才依旧清澈湛蓝。我觉得应该把这群不为人知的汉子搬上舞台,让观众了解他们,因此,就创作了《围油人》这个舞蹈。
在公司里,让我感动的人不止他们。有一群妈妈级电焊工,她们有时挂在高高的管道上进行焊接作业,为了克服惧怕心理,她们自比仙女,把电焊工作当成仙女撒花。有时她们又隐身于地面长长的管网中焊接,她们的敬业精神就象这些管道一样延伸到公司的每一个地方。我把她们编成《管网深深》的舞蹈,并用画外音加入了孩子对妈妈的纯真赞美:“我的妈妈是天上的仙女,能在很高的天空上撒下点点星光。真美啊!” 工人们看着舞台上的作品,觉得如同看着身边的人,感受身边的事,发自内心地喜欢它们。这批作品,在地方舞台上演出,在省里和全国石化系统评奖,都得到认可,获得金奖,更加坚定了我走写实之路的信心。通过这些作品的创作与表演,我也深刻认识到,群文舞蹈所独有的群众性是其能走进人民群众生活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由于做个作品的创作,使我为以后的群文舞蹈创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二、工人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我的作品演的都是我身边的人,是我们公司的工人,他们有管道工、电焊工、建筑工、维修工、仪表操作工等等。他们平凡而朴实,一直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设企业,报效国家。
为了真实地再现这些质朴的工人,生动地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我常常骑着摩托车到他们工作的地方体验生活,观察他们工作的状态与神态,了解他们的思想。每当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时,我就找到了创作的触点。我在构思《工地节奏》时,想要表现的是一群建筑、安装工人的精神这样一个题材,这个题材很普通,怎么去编呢?当时也很犯愁。为此,我到建设工地和工人们聊天。他们告诉我,为了建设、安装一套炼油、化工设备,在工地常常一干就是
一、两年,所以很想家,就算是七尺男儿,在接到家里的电话时,也会不禁落泪。工休的时候,他们最高兴的就是大伙儿一起逗逗乐。听了他们的诉说,我感触很大,也为我的创作带来了灵感。我问大家喜欢跳什么舞,他们都说喜欢跳街舞,因为街舞非常有力度,有节奏,很容易表达他们的工作情景,而且很喜欢《我想有个家》这首老歌,听了很有感觉。有一次下起了雨,工人们躲进工棚说说笑笑,非常温馨、和谐。我把这些感受和细节融进了舞蹈里,于是,就有了工地大干、工间娱乐、大雨来袭、家人电话、思念亲人等舞段,并且在舞蹈中使用了街舞的元素,还引用了《我想有个家》这首歌。舞蹈的结尾运用了街舞说唱的特点,表达他们对工作、生活积极向上的心声:“此时此刻我们都想家,但是为了建设好大家,再苦再累我们也不怕,我们都有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早干完,早回家!”《工地节奏》不但我们公司的工人爱看,全国职工舞蹈展演中也得到了认可,获得了金奖,接着还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第五届电视舞蹈大赛铜奖。更意外的是,今年还获得了全国第十五届 “群星奖”。其实,获奖的是那些战斗在工地上的工人们,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了观众。
我们公司的倒班工人很辛苦。别的母子互相依偎甜甜入睡的时候,他们正在生产岗位上大干苦干,心里只能默默地唱着民谣“月光光,照地堂,虾崽你乖乖睡落床”。当别人睡的正酣时,他们头顶着月光,身影依然在工作平台上舞动。于是我创作了《舞动的平台》这个舞蹈,直观地表现了这些既特殊又平凡的零点班工人。
工人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些反映生活和身边人的作品,通过舞蹈表现,塑造了石化工人们百折不挠、团结拼搏的形象,是工人们最喜欢,最爱看的,而且百看不厌,倍感亲切。
记得在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创作经验交流会上高成明老师曾说过:“创作态度其实就是人生态度,真诚是创造的主旨,真诚的体会,真诚的表达,有话则说,无话则不要为某种利益去生编硬造。从虚假出发,最终无法到达艺术创作的正途。
作品创作也是生命的创作,我选择创作因为生命中有如此要求。以往的作品,或大或小,或深或浅都是我的真诚表达,不为别的,只想无愧于时代、社会、热爱艺术的人们及自己的艺术理想。”
三、“工人演,演工人”,舞真实的情
立足企业实际,以工人为演员,以劳动为动作,舞出工人的真情来。我的作品演员均来自茂名石化公司的基层单位,大多数是倒班工人,女演员都已是孩子的妈妈。他们不具备专业舞蹈演员的体形条件,也没有高超的肢体表达能力,更没有足够的排练时间。他们排练节目都必须利用工余时间,有的是下了班来排练,有的是排完练去上班,常常是到了正式演出那天演员才到齐。为了扬演员之长,避其之短,我的舞蹈语汇都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和生活。这些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动作,他们演起来容易上手,舞起来容易到位,表达出来的感情更真实,塑造的形象更有感染力。《工地节奏》就融入了许多建筑工人的动作,演员在舞台上用熟悉的动作,演绎熟悉的生活和熟悉的人,就象向观众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真情自然流露,以致于经常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舞台还是在工作岗位上。在参加cctv舞蹈大赛时,大赛的场外点评嘉宾、中国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涛老师点评说:“来自一线工人的舞蹈《工地节奏》,他们的技巧编排非常有工地特色。”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老师点评时说:“我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舞蹈,你们的路走得很正。” 我的作品因为“工人演,演工人”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生活气息和真实的工人感情,正是专业演员所欠缺的,因此,才得到了观众的接受。综上所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创作生活,是编导塑造完整舞蹈艺术形象的前提。同时也要真实而深切地反映不同时期的思想、生活、感慨,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艺术个性。舞蹈编导唯有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亮点,在创作中寻找适合的题材,这样才能编出优秀的舞蹈。要扬演员之长,避其之短,舞蹈语汇就必须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和生活。这些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动作,会使他们演起来容易上手,舞起来容易到位,表达出来的感情更真实,塑造的形象更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徐先玲.舞蹈艺术百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刘阳.浅谈张继钢舞蹈创作题材选择,青年文学家,2011 [3]高成明.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创作经验交流会,1999 作者简介:甘毅明-男(1967年-),现任职务:广东省茂名市文化馆活动和社团部副主任。篇三:舞蹈培训心得 青岛开发区中小学教师舞蹈编导培训心得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嘉陵江路第一小学梁红颜 7月12日——7月18日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齐聚一堂,在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参加了区舞蹈编导培训活动。此次开设这样的专题培训,区领导十分重视。开班仪式后,区教育局领导向学员们提出了要求,并希望艺术类教师能坚定信心,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在培养学生艺术特长方面都能争创佳绩。要做到艺术类工作为学校所重视,为其他教师所支持,我们应该加倍地努力和学习,只有用成绩来证明实力。领导在不同程度上,都向我们这些艺术类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同时,又迫切希望能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在这次培训中,有幸请到了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李园老师为我们培训,她通过专题讲座、播放成品视频和现场编排训练三个方面授课,可谓受益匪浅。李老师执着于艺术的奉献精神更让我深深地震撼,她从小接触舞蹈,凭着一颗热爱的心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创作出了许多优秀舞蹈作品。而我们,更多的时候,当我们面临些许困难或者别人的不理解时,我们就会想要放弃,想要敷衍了事。从李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更多的成功,而是成功背后那些种种付出。做生活的有心人,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她的许多作品就是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儿童舞蹈首先要适合孩子跳,把握儿童的思维动向,可以立足家乡又富有童趣。一个有一定意义的舞蹈才会让孩子有所启示,才会让人记住它,它才会有生命力。在舞蹈创编方面,李老师有其独到的见解。她就要求、步骤、方法等方面具体阐述了舞蹈创编的过程。还边讲解边做示范,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七天的学习和接触,我能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她对于我们的提问、构思,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中肯的意见。什么是舞蹈的编导:就是一个舞蹈作品的编者和导演。由于舞蹈的特 殊性,一个舞蹈创作从一开始就不能不同时考虑,原本是属于“导演构思”中的很多部分,如:形体、表情、台词、场面调度,对作曲、美工和舞美的特殊要求。作为一个舞蹈编导,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表现技能和舞蹈创作知识以后,才可能开始创作工作。首先,必须透彻地理解舞蹈艺术特征,舞蹈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舞蹈的类别等,才能掌握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进行编排舞蹈节目,否则将无法入手。
1、感情是动作的信息:编舞首先要弄清的是你要表现人物的什么感情和性格,有经验的编导往往首先按舞蹈结构的线索设计出人物连绵不断的心情、意识甚至潜台词,循者这个脉络去雕琢动作。而富有演员经验的编导,就使自己首先进入角色,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身上活起来。在深入角色的基础上,从自己积累的生活舞蹈素材中物色、提炼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所需要的舞蹈形象来。即把体验感情作为动作的原动力。
2、动作的典型性:这是成功之要点。典型的舞蹈动作不是综合的越宽越好,要有突出的性格和明晰的感情。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设计舞蹈动作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感情。但人有男女老少,古代和现代,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之分,他们表达的感情各异,因此动作还要性格分明。性格包括角色的个性及其民族的风采。
3、舞蹈的“意境”:舞蹈的动作不在“繁”与“简”,能突出“意境”则灵。舞蹈作品的“意境”是把主题思想转化为“诗情画意”的艺术构思,是“情”和“意”与“景”和“境”的统一,是人的理想。“意境”是大局,编舞要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围绕着动作去考虑动作。
4、舞蹈的主题动作:2人以上几点着眼,首先设计出符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动作来,也有人称主题动作—即塑造作品舞蹈形象的代表性动作,这种做法在民间舞蹈中是常见的。各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跳起来有千变万化,但总离不开那么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动作。它们成为舞蹈作品中“舞蹈语言”的基础和反复出现的贯穿动作。
最后,对学生的训练模式有所改变。以前,都是学生为舞蹈所用。听了李老师的讲座后,她的一句话给了我深刻的教育意义,那就是:“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的确,舞蹈要有生命力,除了它可以有地方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它要是孩子喜爱的,只有学生爱跳这个舞蹈,它才会精彩,孩子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动作都是真实,发自内心的,这样的舞蹈就成功了。
培训结束后,学员们还认真填写了问卷调查,这让我们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困惑都提了出来,从实质上解决了舞蹈创编和排练的困难。通过此次培训,我感觉,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要有创作灵感,必须重视平时的积累和观察,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出新。舞蹈是一种情绪的抒发,它是有情感的,并且是把情感精炼地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创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自己在舞蹈方面的水平,把握住每次交流研讨的机会,让自己的心装下更多更丰富的创作源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属于孩子们的舞台会更精彩!篇四:舞蹈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舞蹈创作(1)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泰 州 学 院
毕 业 论 文(设 计)
(2012 届)
题 目: 浅谈舞蹈创作 院(系、部): 音乐学院
专 业: 舞蹈编导 姓 名: 胡 兵
学 号 06080319 指导教师: 丁
义 伟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务处 制
内容摘要: 舞蹈创作有其审美规范。舞蹈审美规范是进行审美活动(欣赏美和创造美)所应遵循的规则、标准和法规。我们研究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其目的就是使我们进行舞蹈审美创造活动时要依据舞蹈创作的艺术规律,掌握比较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以便更好的发挥个人独特的创造精神,能够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舞蹈的创作要从以下几个最有直接关系的问题谈论。
舞蹈创作的艺术构思:是一个捕捉个寻求编导心中最理想的舞蹈形象所必须经历的历程,也是舞蹈编导展开舞蹈艺术想象的翅膀进行创作的艰辛过程。不论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和方法,都必须以塑造人物的舞蹈形象为其出发点和归宿。
舞蹈创作的类型可分为:
一、抒情性舞蹈(情绪舞)
二、叙事性舞蹈(情节舞)
三、戏剧性舞蹈(舞剧)。
关键词 舞蹈 舞蹈审美 创作 艺术构思 艺术形式 abstract the choreography has its aesthetic norms.dance aesthetic norms of aesthetic activities(to appreciate beauty and create beauty)should follow the rules,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we have studied the aesthetic norms of dance creation.its purpose is to enable us to dance aesthetic to create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choreography of the laws of art, to master th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principles,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o the unique creative spirit of the individual hecan successfully reach the other side of success.t creation the dance from the following mos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roblem to talk about.the choreograph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is a catch seek directing the hearts of the best dance image must go through the course, but also the choreographer the expand the imagination the art of dance the the difficult process the creation.no matter what the performance means and methods must shape the character of the dance image as their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dance cre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a lyrical dance(emotional dance), narrative dance(plot dance), dramatic dance(ballet).keywords the idea the aesthetic creative arts dance dance art form 目录
引言 ? 4
1、从生活到舞蹈创作 ??5
2、舞蹈创作的表现范围? 5
3、舞蹈创作的艺术构思? 6
4、舞蹈创作的不同类型? 8 4.1 抒情性舞蹈(情绪舞)?? 8 4.2 叙事性舞蹈(情节舞)???9 4.3 戏剧性舞蹈(舞剧)9 结论 ? 10 参考文献11 :
浅谈舞蹈创作
一、从生活到舞蹈创作
在我国多半个世纪的舞蹈发展的历史中,舞蹈和生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舞蹈界所关注的,曾经进行过多次讨论的问题。大多数舞蹈家对“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和舞蹈作者“要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看法似乎比较一致的。在一个时期内,很多人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生活的海洋,努力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果是一批年轻的舞蹈家成长起来,他们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但是,也有些人却没有成就。于是有人自嘲说“我被生活淹死了”。也有人据此,对搞舞蹈创作要“深入生活”产生怀疑??同样是投入火热的生活,有的人在舞蹈创作上取得了成就,有些人测收益甚微。这种现象,就给我们一个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然形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原意是复杂的,具有多种因素的,每个人有不同的具体情况,这牵扯到个人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概括、能力的提炼,以及对舞蹈艺术形式的把握和表现技能水平等等问题,所以,这不同的原因只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查找原因。不过,这个现象也说明了对于一个舞蹈家说,有了生活并不等于解决了舞蹈创作的一切问题。生活只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是舞蹈创作的基础,有了源泉、有了基础,并不等于有了舞蹈作品。从生活到舞蹈作品的诞生和形成,还需要诸多必要条件,还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是舞蹈家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能动的感受、体验、认识生活的问题。生活是一个浩瀚的海洋。生活,既包括当代现实生活,也包括过去的历史生活,以及未来的理想生活;既包括社会群体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也包括个人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既包括让你们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生活中,有的人和事,可能不会引起你的注意;而有的人和事,虽然在你面前一闪而过,却给你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我们说只有那些在你感情上引起共震的社会生活现象,激起情感的波动,引起你共鸣的人和事,才有可能提供你舞蹈创作的生活素材。也就是人的生活进入舞蹈家的情感世界,才能成为即将作为舞蹈作品的题材内容,例如,刘英在《<海燕>的创作体会》中写道:“我们远航在交邦的海湾上遇到了风暴。在狂风和海啸中,茫茫的大海之夜,确实威严可怕,然为在闪电中呼啸着穿浪迎战的却是一群小小的海燕,那闪电中的篇五:关于群众文化中舞蹈创作的思考
关于群众文化中舞蹈创作的思考 作者:黄婷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12期
摘要:群众文化舞蹈是群众文化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主要活动方式。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又是群众文化舞蹈的基础与前提。本文从题材的群众性、形象的亲和性、情感的平民性、风格的地域性、样式的通俗性五大层面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论述了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特点与要点。力求对于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舞蹈创造 群众文化 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3-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经济改革的历史化进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吸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中国的大众文化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着。大众文化是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口味,符合大众的要求,成为了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并立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它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大众文化中娱乐、消遣的社会功能,成就了大众舞蹈这一门紧跟时代步伐的艺术现象。大众舞蹈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在每个不同的时代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特有的风格特点的大众舞蹈。大众舞蹈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群众舞蹈发展特点
(一)群众参与的广泛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交谊舞”、“霹雳舞”成为了当时人们参与的活动内容。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参与大众舞蹈的机会,在各种节庆的舞蹈,社交的舞蹈,校园的舞蹈,广场上的舞蹈等等,都适应了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不同组织里的人们的需要。每天清晨都有人在街道边放起音乐,随着音乐尽情的舞蹈,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激情活力的年轻人。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到大众舞蹈上来,任何阶层,不分男女老幼,不受到职业的限制。随着时代的变化,大众舞蹈的种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的更加的丰富多彩。
(二)群众舞蹈的娱乐性
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段的流动着的造型艺术。它可以提供给人们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在欣赏美的同时,还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舞蹈艺术对美有很高要求,在欣赏舞蹈作品时不但培养了大家的审美能力,提高了艺术的修养;对于舞者来说不但愉悦了自己的心情,而
且还增强了对美的追求感。马克思曾经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可以能够培养人们的艺术兴趣,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欣赏能力。
(三)舞蹈活动能够强身健体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意识逐渐的 强,大家都利用各种方式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每天早晨在公园、广场上,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大家都伴随着音乐热情洋溢的舞蹈。有的跳迪斯科,有的跳交谊舞,有的扭秧歌,还有跳少数民族的舞蹈„大家都是十分的认真,十分投入。无论是谁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为止感叹,大家都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乐此不疲,这种对生命活力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人生存本能的真实流露。通过舞蹈的这种运动方式,不但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还保持了青舂。
二、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中舞蹈创作的途径
(一)增强舞蹈创作的现实性
群众文化舞蹈创作,顾名思义,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舞蹈艺术的创作,因此题材的现实性和群众性,就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首要特点与头等要点。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应该更多的融入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所喜欢、所感动、所接受的题材,而不是孤芳自赏、曲高和寡、高深莫测的题材。也就是说,是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通俗文化的题材。这也符合群众文化舞蹈“兴于民间,毁于庙堂”的历史发展规律。为此,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者就要坚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选择群众直接参与的现实生活中的题材,以此吸引群众的眼球,求得群众的心动。
(二)增强舞蹈形象的亲和性
形象的亲和性是与题材的群众性密切相关的,它指的是群众文化舞蹈中的艺术形象,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拟人化了的动物形象、植物形象、器物形象、景物形象,都与人民群众心贴心、手牵手,成为人民群众永远也离不开、割不断的形象。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东北大秧歌舞蹈中的傻柱子、小老妈等人物形象,都是群众中的“小人物”的形象,倍受群众喜爱与欢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动人物”;又如汉族民间舞蹈龙灯舞中的龙、狮子舞中的狮子等动物形象,荷花舞中的荷花的植物形象,也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亲近的舞蹈形象,其亲和力也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在选择舞蹈形象的时候,必须以具有亲和力的形象为首选。
(三)坚持传统与创新的相统
创新是要在继承我们传统的同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们中国是拥有五十六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自的地域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五十六个民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创作的时候,不仅要遵循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给它注入新 的活力和新的生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在保护传统同时,挖掘其中的精髓为现代所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够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下站稳脚跟。舞蹈是艺术的一种,人体本身就是它的物质载体,是经过提炼(典型化)、组织(节奏化)、美化(造型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的内在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创作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作者一舞着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三、小结: 通过群文舞蹈的创作与表演,我们也深切的认识到,群文舞蹈应当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以群众为基础,与时代脉搏同律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群文舞蹈的群众性,使其能够血向群众、面向基层,真止使群众文化/fi断的丰富起来,促进群众文化向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参加科普创作大会心得体会
我馆职工参加中国科普创作大会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年会
2021年10月16日-17日,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中科大数据研究院承办的2021中国科普创作大会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科普作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出版单位的专家学者、作家代表等近500人参加会议。中国铁道博物馆职工受邀参会。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现更名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协会以科普作家为主体,并由科普翻译家、评论家、美术家、科技记者,热心科普创作的科技专家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社会组织。协会下设24个专业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全国一级的会员人数约为5000人。
会议以主旨报告+专题论坛、线下交流+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在主旨报告环节,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多名院士分享了他们进行科研创新与科普实践的感悟体会。在专题论坛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果壳网代表、媒体主持人及科学传播“达人”等纷纷交流和探讨了相关做法、经验、体会及意见建议等。《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的作者,结合自己与女儿的亲身经历和故事,讲述了科幻电影与人工智能科普创作之间的联系,并强调优秀的科幻作品是没有围墙的全民课堂,借助其进行科学教育,更容易让科学走进大众的生活和心灵。果壳公司代表结合“有意思博物馆”“星际花园”等实际案例介绍了如何探寻新媒体科普的流量密码的,让读者体会到文化与艺术完美结合,美美与共。湖南广电《新闻大求真》栏目主持人通过自己多年以来“求真”的科普实验经历,切实展现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并希望能通过每一次下乡给乡村贫困儿童种下科学的种子,拍摄记录场景感人至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中心教研室主任展示自己实验教学的过程,呈现了如何将动漫、实验与科普的巧妙结合,可谓“好的科普就是好玩”。
中国铁道博物馆职工在《文化科技融合和创新发展》论坛上围绕科普图书创作等,与其他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地互动交流,其向会议提交的作品也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创作评论》(创刊号)所采用收录。
通过参加此次会议,我馆参会人员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进了交流,为今后开展科普创作以及促进铁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第五篇:关于科普创作大赛的通知
关于开展201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普作品
创作大赛的通知
西电团【2012】 19号
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征集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动员和激励全校学生参与科普作品创作,为大学生参与科学传播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科普创作源头活力,促进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共青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委员会,大学生科技协会决定共同组织开展201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竞赛主题
开拓创新,交流合作,引领绿色,放飞梦想
三、时间
2012年11月中旬-2013年1月初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共青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委员会、大学生科技协会
五、参赛范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可以个人或团队 名义参赛)
六、参赛作品要求
(一)内容要求
作品应该是原创科普作品,主题鲜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和通俗性。
1、主题鲜明:作品要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大赛重点征集食品安全、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主题原创科普作品。作品应有明确的科普宣传对象,如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等。
2、思想性:主题思想和内容健康向上,反应时代主旋律,代表先进文化的 发展方向。
3、科学性:符合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杨 科学精神的要求,有助于启迪智慧,激励人们爱科学、用科学。
4、艺术性:整体构思新颖,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具有独创性,语言生动流 畅、富有特色、具有感染力;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有较高文化品位。
5、通俗性:反映的科学技术知识应通俗易懂,密切结合城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
(二)科普作品形式
1、图文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与科技相关的内容。
2、音视频类:以音频或视频形式解读科技知识,演示科学实验。
3、动画类:以动画、科普游戏为主,包括flash类、flash页面专题、html 5类等科普资源。
五、进度安排
(一)科普作品创作2012年11月中旬-2012年12月初
由校团委牵头,联合校科协,组织各院动员在校大学生开展原创科普作品创作。
(二)科普作品初评及推荐2012年12月初-2012年12月中旬
各院团委、科协分别开展科普作品的初评与推荐。活动主办方将根据参赛数量确定各学院推荐数量。
(三)科普作品终评及表彰2012年12月中旬-2012年12月末
校团委将组织相关专家对各院推荐的作品进行终评,并召开“全校大学生科普作品创作大赛颁奖大会”。
(四)获奖科普作品宣传推广2013年1月初
获奖的科普作品将通过网络和各种平面媒体进行共享和传播,使大学生的科普作品创作成果惠及更多公众。
六、奖项设置
(一)科普作品奖项设置:设特等奖若干(科普作品特等奖不受类别限制)。图文类、音视频类及动画类分别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若干(具体数量根据有效作品的数量确定)。
(二)优秀组织奖:设立优秀组织奖若干,对部分提交优秀科普作品数量
多、质量高的院进行奖励。
(三)获奖作品使用:所以获奖作品奖入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普资源库。
七、其他
参赛者可通过各院校科协及相关网站了解活动详情及相关事项。
共青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委员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