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行税收制度与地税征管范围
现行税收制度与地税征管范围
目前,我国共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烟叶税、关税、船舶吨税等18个税种。其中,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部门征收,另外,进口货物的增值税、消费税也由海关部门代征。其他16个税种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地税部门负责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的征收和管理。
税收征收管理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税务征收机关依据税法、征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税款征收过程进行的组织、管理、检查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税收征收管理的一般程序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和凭证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环节。为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征纳关系以及改善税收征管环境,我国制定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从1993年税收征管法颁布15年来,税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税收收入规模增长超过了10倍。与此同时,中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税收执法环境不断改善,税收征纳关系越来越和谐、规范,税收的职能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
为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需要,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税收征管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对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在各环节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新的规范,更全面明确了征纳双方不履行义务的行政或法律责任,新的《税收征管法》于2001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
经过多年的完善和规范,天津市地方税务局于2009年明确了天津地区税收征管的税务登记、发票管理、认定和证明管理、税收优惠管理、申报征收和纳税担保申请等六部分共计86项涉税事项,规范了申请要素和办税流程,并全部纳入津税系统和税管员平台等税务征收管理信息系统执行电子流程,在有效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严格规范了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东丽地税同时出台税务人员管理办法和督办制度,明确税务人员职责,规范涉税事项各环节操作,严格税务执法行为,有效加强税收征管。
第二篇:我国现行税收制度
浅析关于我国税收制度的缺陷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现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税收制度正在不断完善,论文从税制结构、立宪、环保3方面分析了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税收制度经历了数次改革,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仍存在着一些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税制结构的缺陷
(一)税种结构不科学
经过多次税制改革,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以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为辅助税种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复合税制体系,且现行税制已经实现了与世界接轨。
但是,从主体税种的收入上看,所得税收入近几年仅维持在20%的低水平;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近几年一直维持在近70%的高水平。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在充分发挥收入功能、保障税收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弱化了所得课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此外,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薪阶层,而来源高收入者的比例还很低。2002-2004年,来自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当年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6.35%、52.32%、54.13%,3年平均为50.93%。据统计,2001年中国7万亿元的存款总量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比例,其所交个人所得税却不及总量的10%。如今,这一情况并未得到改变。
(二)主要税种存在的问题
以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为例: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制结构优化中应该格外注意的一个税种。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人、分所得项目分别征收方法,不同项目之间的税率不同,税负轻重不一,存在问题很多。在整个税制结构中,个人所得税是纳税人偷逃税范围最大、各方面干扰最重、征收难度最大的一个税种。而增值税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增值税的设计与征管环境不配套,致使偷税、避
税、逃税现象大量存在。从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水平和税收征管环境状况看,增值税征管成本较高,税收损失严重。
(三)税负结构不合理
与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相比,我国增值税的税负设计明显偏高,个人所得税税负设计虽然不算高,但由于税收级距较小,实际起到的调控作用倾向于一般收入水平者,边际税率水平显得偏高,从实际税负水平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收入占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
产业税负不公平,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在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四)征管方面不合理
我国现阶段的税收征管环境不完善,征管手段落后,征管人员素质偏低。
自1994年新税制运行以来,随着征管模式的变革,各地都在征收管理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从实际运行状况看,许多地方还停留在征管大厅的建设层面,计算机的配置既不能满足需要,使用效率也不高,在税收干部队伍中,征管人员能力偏低,征管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扭曲现象。由于各级政府存在着事权与财权的划分,过于关心本级政府能使用的税金的现象普遍存在,越权减免税、截留、拖欠中央税收,鼓励多入地方金库的做法相当普遍,从而使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的正确执行大打折扣,税收弱化问题相当严重。
二、税收立宪的欠缺
目前我国宪法中只有第56条对税收进行了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从税收立宪的起源及其本质来讲,税收立宪重在规范国家征税权、保护人民的基本财产权和自由权,而我国宪法的这一条规定显然是从维护国家权利、保证人民履行义务的角度出发的,很难说我国已经进行了税收立宪。
我国宪法关于税收立宪的缺失导致了我国税法领域行政法规占主导,而法律
占次要地位的局面,这一立法现状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在我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之时,大力加强税法领域的法治建设势在必行。
三、环保设计的缺陷
我国现阶段补偿环境侵害、调节污染者行为、筹集防治污染资金主要是通过排污收费制度现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污染企业为了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千方百计逃避监管。排污费的征收主要是集中于大中城市的企业,大量小型企业和非企业污染主体,由于涉及面广,监控难度大,缺乏有效的监管。排污费的征管主要由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实施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
目前资源收费政策着眼于微观环境,征收主体偏重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收费标准低,征收面较窄,渠道单一;征收管理混乱,主管部门职能交叉,部门利益冲突严重。
我国目前的税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已不能与我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相适应,我们应认真研究当前的问题及形势,从而扎实有效地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税收制度。
环境税发展才刚刚起步,严格说来,还不存在真正法律意义上的环境税。与环境有关的税费有消费税、车船使用税、资源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现已暂停征收)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在资源税方面,其性质被定位于一种级差调节手段。一方面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销售量或自用量,而不是开采量,客观上鼓励了企业对资源滥采滥用,造成了资源的积压和浪费。另一方面,税率过低,税率之间的差距没有拉开,缺少以引导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目的的专门税种,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过窄。优惠措施注释单一,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实施效果。
也正因为如此,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这一战略构想。将这一战略构想付诸实施的基本路径,就在于通过税收改革,在保证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减少由企业缴纳的税,增加由居民个人缴纳的税,从而建设一个融间接税和直接税、企业法人纳税与居民个人纳税为一体的大致均衡的税收体系格局。
第三篇:荷兰税收制度与征管的情况与启示
荷兰税收制度与征管的情况与启示 最近,笔者随同北京市国家税务局与河南省国家税务局组成的税收征管考察团,赴荷兰进行学习考察,从中受到了一些启迪。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期望能够对我们做好税收工作有所帮助。
一、荷兰税收制度的基本结构
荷兰是最早进入西方现代社会的国家之一,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和完善,已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合理的现代税收制度。目前,该国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课税制度,采用的是以所得税和流转税“双主体”的复合税制结构,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等税种在税制结构中居重要地位,与其他直接税和间接税一起共同组成了荷兰税制结构的完整体系。主要税种有以下几类对收入所得和利润征收的税种。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等税种。个人所得税是对自然人年收入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收,分为工薪税和股息红利税两个子税种。公司所得税是就私人和公共企业获得的利润征收的税种,其主要特征是仅就公司的利润征一次税,小企业(目前利润不超过22689欧元)的税率是27%,一般企业的税率是31.5%.2.对货物和劳务征收的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增值税的一般税率为19%,食物和药品税率为6%,出口产品为零税率。消费税是对特殊产品如汽油和其他矿产品、烟草产品以及含酒精饮料征收的税种。此外,还有一种对非酒精饮料征收的特殊消费税。关税税率由欧盟来确定。
3.对财产、特定目的和行为征收的税种。主要包括财富税、遗产赠与税、合法交易税以及机动车辆税等。财富税是就自然人的净资产征收的税种。遗产赠与税虽然分为遗产和赠与两种形式,但二者税率相同,具体税率依财产的多寡和财产出让者与接受者之间关系的亲疏而定。合法交易税分为财产转移税、保险税和资本税等。此外,还专门设置了针对各种机动车辆征税的税种以及诸如环保税、市政税等特定税种。
二、荷兰税收征管的主要方法措施
总体而言,荷兰税收管理比较到位,征管成本和“税收差额”都相对较低。综观其采取的征管手段和措施,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实际,设置机构。依照荷兰法律,荷兰税收管理权主要集中在中央。其税务机构的设置,是在财政部编制内设置中央税务局,中央税务局又分别设立个人所得税征收局、小企业税收征收局、大企业税收征收局和关税征收局,每个征收局在全国设立若干征收分局。这些基层税务征收分局的设置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专业化要求设置,分别负责不同级次税收的入库、审核和检查工作。
2.代码管理,全面监控。荷兰税务机关对所有企业和常驻人口都给出一个税务代码,企业注册时必须申请税务代码。婴儿一出生,税务机关就依据其身份证号码确定其税务代码,并将有关信息(如父母信息、常住地址、联系方式等)存入数据库,此号码用于税务申报和一切经济活动。所有部门都要使用这个号码,而且管理严格,如个人搬迁、联系方式变动等,必须在规定期限向税务部门申报。同时,每年年底,银行会将每个个人和公司的财产、收入等情况提供给税务部门,以便税务部门在纳税审查时进行核对。根据纳税号码,税务机关可随时查阅到纳税人的缴税情况,形成了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多渠道、多方法、多手段的全方位监控。
3.双向申报,源泉扣缴。个人所得税是荷兰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保证个人所得税的正确申报,荷兰实行了严格的双向申报制度,即雇主、银行、保险金支付机构等扣缴义务人事前都要在税务局办理登记注册,同时还要按月、季、年向税务局报送个人收入支付情况。同时,对工薪、退休金、保险补偿金和存款利息所得等普遍采取由支付人源泉扣缴税款制度,年初由税务局根据个人上年缴税情况提前确定本个人应纳税额,雇主和退休金支付机构等扣缴人按此规定数额按月预扣预缴,同时向税务局申报支付个人收入情况,终了扣缴人还要提供给个人一份全年扣税情况报告。此外,雇主在缴纳社会保险税时的依据也是雇员的收入总额。税务部门通过电脑核对雇主和雇员分别申报的收入情况,审核纳税人应纳税款,防止不实申报。
4.分类检查,严格审计。荷兰税务部门的税务审计是按计划进行的。按照纳税人销售额、雇员人数和财务管理情况,把纳税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一般为纳税大户,每年审计一次;第二类,一般为纳税中、小户,3年审计一次;第三类,一般为纳税小户,5年审计一次。在具体执行中,分为重点审计和一般审计。重点审计对象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有关指标运用计算机分析打分选定,审计面一类公司约为20%,二类公司约为5%,三类公司约为1%.5.运用网络,提高效率。荷兰全国有统一的纳税申报表格式。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后,荷兰税务机关主要凭借计算机对申报表进行审核以及税款征收和入库。计算机会自动对申报表中的数据进行核对,自动提示一些问题供税务人员审查,并由计算机对纳税人呈送的完税表按事先制定的有关标准直接进行信息处理,有效降低了申报差错,大大减少了税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荷兰税务当局还通过网络技术,建立纳税人数据库,供随时调阅。比如海牙市政税务当局,把全市建筑物以三维图象的形式,储存在数据库中,随时都可调阅税费收缴所需要的全部数据。此外,荷兰税务机关不但在税务系统内部实现联网,而且与海关、银行等许多部门实现联网,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数据中心。通过荷兰税务系统的电脑网络,可随时查到所需纳税人资料。
6.主动服务,鼓励代理。荷兰涉税法律法规繁多细密,不仅一般公民难于全面掌握,而且专业人员也需借助相关资料才能搞清楚。因此,税务机关非常重视税收宣传和咨询工作,除积极主动地接受纳税人的电话咨询、上门咨询外,还通过寄送印刷品、电视电台、网络和信息发布会等大众媒体发布和宣传税收知识,并想方设法简化办税程序,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积极鼓励一些专业机构积极从事税务代理工作,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联合会等民间组织相对发达,不仅承担了大量税务代理工作,而且还对纳税人和税务代理人员实
施规范有效的培训。这些措施,较好地维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也有效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7.查管分离,相互制约。荷兰税务机关建立了健全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构。内部审计机构与专司税收征管的机构相对分开,并严格规定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审计和稽查部门只负责了解违法和涉嫌犯罪的事实,不负责评税和征收税款;税务评估部门对纳税人各税种的应缴数额进行评估核定,并就核定的结果做出核税决定书。税法规定,纳税人如认为税务机关核定的税额有误,可书面请求重新核定。税务机关收到重新核定的申请后,须由另外的核税部门复核并做出决定。这些措施,有效加强了内部的监督制约,较好地保证了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三、几点启示
税制改革应稳中求进,注重质量。当前,我国经济处在一个较快发展阶段,并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税制改革步伐,尽快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税收制度。从荷兰税制的建立和演进轨迹看,现代税制的建立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我们在推进税制改革的进程中,一定要努力按照税收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以稳中求进的态度,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同时,在推进税制改革的进程中,还应该注重税收制度的优化。荷兰以4.1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1620万人口,却吸引和培育了众多的着名跨国企业,是与其拥有优越的税收制度和良好的税收环境分不开的。比如,荷兰公司所得税法规定,母子公司任何一方亏损,均可在另一方核销。诸如此类的税收优惠政策,既使众多企业得到了实惠,又为国家涵养了税源。为此,我们正在进行的税制改革,应该把调控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做为税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在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调整税收配置,稳定企业税收负担,兼顾内外资企业两方面的利益。此外,在新税制设计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征收管理上的可行性,确保新的税收制度能够真正得以贯彻和落实。
2.应科学设置组织机构,为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创造条件。打破行政区划、高级机关按照企业规模、基层部门按照专业分工设置税务机构,是荷兰税收管理的一个突出特征。这种机构设置,不仅方便了纳税人,降低纳税人纳税成本,也为税务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分工、熟悉纳税人情况提供了可能,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反复强调,税收征管工作必须做到科学化、精细化,可以说抓住了税收征管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收到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效果还不够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某些地方机构设置还不够科学合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借鉴荷兰在组织机构设置上的做法,我们应该打破既往思维定式,探讨科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的新模式。如在省以下税务机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不同经济区域设置税务机构,并把基层(地市以下)机构按照专业化的要求进行设置等,以理顺组织关系,适应经济发展,为全面深入地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合适载体,建立畅通渠道。
3.应不断完善税源监控体系,减少征管漏洞。在荷兰,公民和法人偷逃税发案率较低,这既与其公民依法纳税意识较强有关,也与其税务管理部门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税源监控体系密切相关。通过实行源泉扣缴、实行纳税申报、实行税务代码管理、充分发挥扣缴义务人作用、全面实行计算机管理等措施,对税源实行了全方位监控。对此,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有所选择地进行吸收借鉴。一是进一步完善纳税申报制度,细化纳税申报流程,强化纳税申报责任,通过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有关政府部门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信息的义务。二是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拓展税源监控渠道和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逐步提高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提高数据处理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牢牢掌握税收主动权,减少征管漏洞,降低偷逃税发案率。三是要深入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动态掌握纳税人经营状况,积极开展科学和有效的纳税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方法。四是要区别不同纳税人特点采取不同的征收管理办法。对帐务健全的私营以上非国有经济,坚持“申报”“核实”征收;对财务制度不健全的个体私营企业实行“核定”与“查帐”相结合的征管方式;对同地区、同行业、同规模个体经济根据实际核定税额。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努力把不同级次的税源置于强有力的监控之下。
4.应积极鼓励税务代理,改善纳税申报质量。荷兰税务中介服务机构在帮助纳税人遵守税收法律、协助税务机关处理税收征管技术问题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们一方面帮助纳税人办理纳税中的各种手续,有效降低了各类申报差错,减少了征纳双方的矛盾和磨擦;另一方面,还承担了对纳税人的税收业务辅导、提供咨询等义务,不仅减轻了税务机关的工作压力,也使纳税申报质量大大提高。多年来,我们在提高纳税申报质量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虽有成效,但成本大、麻烦多,投入和产出似乎不成比例。为此,应该借鉴荷兰的做法,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税务代理机构的发展。鉴于目前我国税务中介服务机构的现实状况,应通过立法和成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对税务中介服务机构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核准入制度,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其健康发展。同时,税务机关应加强与税务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积极主动地向他们提供各种税收政策信息,提供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具备履行其代理职能的技能与条件。此外,还应通过制定一些优惠和引导政策,鼓励纳税人主动聘请税务中介服务机构处理纳税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拓宽税务中介服务机构的生存基础和空间。总之,要通过充分发挥税务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促使纳税申报质量的不断提高。
5.应加大税收宣传力度,提高纳税服务水平。荷兰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较高,这与荷兰税务当局重视税收宣传、注重提供周到的服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年来,我们在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方面,确实采取了不少措施,从纵向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和纳税人的充分肯定。但横向比较,与荷兰等税收征管水平较高的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要借鉴荷兰等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和辅导,有效利用强势媒体,及时将各种最新的政策法规宣传到户,并通过广泛、多层次的税收宣传,鼓励纳税人诚信纳税。同时,增强社会各界对纳税****利和义务的认识,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税氛围。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建立起良好服务机制,多在为纳税人解决实际问题上想办法、动脑筋,不断强化和谐的征纳关系,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第四篇: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与立法的探究(范文模版)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财政学课程论文
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与立法的探究
财务管理0901吴思聪 200907760129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税收立法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税收立法体制、改善税收法制环境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税收立法制度税收立法体系立法法
在税收发展历史过程的早期,“纳税”似乎是每个自然人与身俱来的义务,而“征税”似乎也成为任何一个国家顺利成章的权利;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这种合理性随着社会契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渐渐受到质疑与挑战,英国思想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认为,国家起源于“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按约建立”的“政治国家”的一切行为,包括征税,都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如果没有政府或类似的权威机构,人类将陷入可怕的无政府、无秩序的“利维坦”,为了结束这种情况,全体公民只有而且必须出让自己的部分权利与自由以组成政府;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也作了相似的论述,“国家的收入是每个公民所付出的自己财产的一部分,以确保他所剩余财产的安全或快乐的享用这些财产”而社会契约理论的集大成者卢梭(Rousseau)则认为,社会契约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因此,从古典自然法学家们的观点看,国家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们向社会状态过渡时所缔结的契约的产物;人们向国家纳税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享有他的其他的自然权利以及在其自然权利一旦受到侵犯时可以寻求国家的公力救济;而国家征税,也正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上述人们对国家的要求。无论如何,纳税和征税二者在时间上的逻辑关系都应当是人民先同意纳税并对此授权,然后国家才征税;国家征税的意志以人民同意纳税的意志为前提,所以,人民之所以纳税,无非是为了使国家得以具备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需要”的能力;国家征税,也正是为了满足其创造者——作为缔约主体的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
而19世纪末以来至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所形成的公共需要论与交换说则认为,由于公共服务的消费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其无法像私人物品一样由“私人部门”生产并通过
市场机制来调节其供求关系,而只能由集体的代表——国家和政府来承担公共服务的费用支出者或公共需要的满足者的责任,国家和政府也就只能通过建立税收制度来筹措满足公共需要的生产资金,寻求财政支持。税收的必要性由此体现:它是用来保障公民自由与权利的成本,也可视为公民购买公共服务的价格。正如美国大法官霍尔姆斯所言:“税是文明的对价”。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宪政体制形成的历史,就是争夺征税权的历史。从威尼斯城市国家开始,到荷兰共和国的独立,以及英国几代皇室的兴亡,都是王室财政困难有求于民,而逐渐形成了民主政治。在英国,国王与贵族、平民的斗争与妥协最终形成了“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的规则;美国独立战争起源于一场抗税运动,其《独立宣言》列举了英国国王的罪行之一就是“未经我们同意就向我们强行征税”;法国大革命中公布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也清楚地规定了公民对税赋有决定权。欧美国家的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为所有宪政法治国家的征税权谱写了一条根本原则:征税是议会绝对保留的权力,公民无代表权不纳税,征税必须征得公民的同意并制定法律。这就是“税收法定原则”,这是税法的最高原则,其与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一同被视为现代法治社会的两大枢纽。征税权是国家的核心权力,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由议会公开讨论并制定税法,为公共产品定价。公民的参与和决策是国家征税权的合法性来源,因此,现代法治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了征税是议会独享的权力,税收必须由议会立法开征,政府部门不管其级别有多高,都无权开征税收,税法一旦被议会通过,政府部门只能按照议会决定的税率与程序收税。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起源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而税收则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再分配的形式,是为实现政治职能强制无偿的对社会产品的再分配,故这种理论的强制性和政治性过于浓厚;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税收是人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求能力的一项活动。据此,我们也可把税法定义为调整在税收活动过程中国家、征税机关和纳税主体各方主体之间产生的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也正是因为税收如此的性质与特点,所以国家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包括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行政规章,税收地方性法规)来调整各主体在税收活动中的关系。“若任何人凭着自己的权势,主张有权向人民征课赋税而无需取得人民的同意,那么他就侵犯了人民的私有财产,破坏了政府的目的。”
我国现行税收立法体系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四个位阶。宪法中与税收有关的内容主要是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种规定过于空泛,比较世界各国的宪法发现,许多国家的宪法都对有关税收的基本问题都要做出详细的规定。迄今为止,我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的税收法律共有三部:《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我国的税法立法目前多以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相关条例、暂行条例的形式颁布,然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再根据国务院授权制定实施细则,各省、市、自治区再根据财政部的授权颁布补充规定,这就造成了此类涉税的条例、暂行条例目前有30余部之多,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90多个,其他由中央部委与省级部门发出的成千上万,更低层级政府制定的罚款和收费文件则更是数不胜数的不合理现象。
但随着2000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下称:《立法法》),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体系暴露出许多与《立法法》不相适应之处。《立法法》所指之“法”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具体到税收法律领域,应该由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内容构成。根据《立法法》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其内容中包括“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和“税收的基本制度”,并且这两项内容“只能制定法律”。这表明税收制度应该主要以税收法律形式出台,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等是对税收法律的进一步细化和解释说明,而更重要的是税收法律立法属于最高权力机关的立法保留事项,其立法权限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既不能被推卸,也不能被转让。法律保留原则意味着有些事项(包括税收、人身自由等)只能由立法者“亲自”立法决定。除了维护议会的立法功能之外,该原则还有督促立法者行使宪法规定的职权,不得任意以授权立法的方式逃避自己的立法责任,否则就是对公民的不负责,有违宪政精义。但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体系中,除了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税种,均是由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条例或暂行条例加以实施的。国务院能根据自己行政目的的需要不断开征新税,而民众却无抗辩之权,而其能制定相关税收行政法规的依据,源自于1984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的《关于授权国务院改革工商税制发布有关税收条例草案试行的决定》和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者条例的决定》这两项授权。对此两项授权观察发现,其虽然不符合《立法法》对授权立法的规定,但《立法法》于2000年7月1日开始生效,而授权立法的时间早于《立法法》,国务院的税收立法权在体制上不存在问题。尽管如此,从最基本的法理原则来看,这种授权立法本身还是存在重大缺陷,该授权缺乏说明授权的理由和依据,也没有明确授权的事项范围,也没有明确授权的时间,没有遵循“一事一权”原则,其授权范围模糊不清,极为宽泛,只笼统说了授权范围是“改革工商税制”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的问题”。试想,有哪几个事项不属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的问题”,明显属于典型的“空白”授权行为。在这种以税收行政法规为主,以税收法律为辅的税收立法体系中,行政机关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难
免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合理地扩大其征税权利而加重纳税人负担,从而冲击立法民主原则,降低了税法立法的级次,影响税法的公正性、科学性及权威性。
目前的一个热点事件:从2011年1月28日起,上海、重庆开征房产税,上海税率0.4%—0.6%,重庆税率为0.5%-1.2%,这是地方政府首次立法收税,但值得注意这个举动是缺乏法律依据,是一个违反法治的开例。因为这有悖于《立法法》的原则与规定,也与《税收征收管理法》中“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的规定相抵触。上海、重庆两地开征的依据是“国务院的会议精神”,缺乏法律依据的支撑。根据《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显示:“根据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有关精神,市政府决定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现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行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的暂行办法》则规定“根据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有关精神,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在部分区域进行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现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办法。”根据《立法法》,地方政府的规章,是根据其上位法,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来制定的,而国务院“会议精神”显然不属其例,故不能成为其开征房产税的依据。与此同时,《房产税暂行条例》也不是房产税开征的法律依据。因为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征税对象是生产性经营房产,对非经营性房产免税,而本次开征的房产税恰恰是非经营性的个人住房。《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下列房产免纳房产税: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房产;
二、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房产;
三、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
四、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
五、经财政部批准免税的其他房产。”由此看出,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是《暂行条例》予以免征的房产,而仅仅依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而非法律修改程序,就擅自扩大征税范围,是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一种侵犯。而且,《房产税暂行条例》是198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而《税收征管法》是2005年施行的,对于征税应该根据《税收征管法》进行。另外,根据《立法法》规定“被授权机关不得将该项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国务院取得的税收立法权也不应转授给地方政府。从上述事例,我们就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税收立法领域的不规范,甚至可以说是混乱。
但值得庆幸的是《立法法》的颁布为我国税收立法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其内部各构成体系的权限与职责。故依据《立法法》的规定,在完善我国税收立法体系的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尽快颁布税收基本法:税收基本法是对税法中的共同性问题加以规范,对具体税法有约束力,是税法体系中法律地位最高、法律效力最高的税法,决定着国家全部税收立法、执法、司法活动。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税收基本法。我国至今还没有这样的税收法律,有关税收立法权限、立法程序等方面的内容散见于各单行法律法规中。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庞大、国情复杂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宪
法对税收的规定过于简单,而单行税法又较多的实际情况,制定税收基本法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通过颁布税收基本法,有助于杜绝税收立法的随意性,增强税收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有助于加强各税收法规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有助于提高税收法律规范的地位,增强其可操作性。
2.逐步建立以税收法律为主、行政法规为辅的科学统一的税收立法体制。首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切实履行立法职责,尽快制定有关税收问题的基本法律。对授权立法的行为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尽可能减少授权立法,提高税收法律规范的整体效力等级。同时对授权立法的事项,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制定法律条件成熟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及时地把行政法规上升为法律; 在法律制定后,应终止相应立法事项的授权。其次,《立法法》第五十六条规定,行政法规“ 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国务院应严格遵守这一规定,以尽可能地减少行政法规、规章的数量。第三、各有权机关在制定各自权限范围内的税收法规时,要根据《立法法》的要求合理安排税收法律体系的内部结构,注重立法技术,明确立法依据、实施日期等等。第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全面清理、审查、修订税收法律法规,使其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3.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合理划分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税收立法权限。依据《立法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成为我国税收立法体系的主体。全国人大对国务院授权必须遵循“ 负责任和谨慎授权” 原则,授权的内容必须明确,语言不得模棱两可,避免因语言含糊而发生行政立法权扩张的现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要对被授权的行政机关的授权立法程序进行全程监督。此外,必须规定国务院不得将全国人大授予的立法权再转授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此外,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必须对国家立法权、行政立法权、地方立法权和授权立法权等不同种类的税收立法权做出明确的补充,规定它们分别应该由何种级别、何种性质的国家机关拥有,而且对上述性质的立法权的内容、范围必须予以详细规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3] 曹康泰.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释义[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4] 陈书全,杨林.《立法法》与我国税收立法体系的完善[J] .税务与经济,2002(6)
[5] 荣建华.关于我国税收立法体制的探讨[J]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1(4)
[6] 刘剑文.税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 汤贡亮.中国税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8] 勒万军.我国税收与税收法制建设简论[J].税务研究,1998(6)
[9] 姚海珠,熊伟.完善我国现行税收立法权限体制[J] .行政与法,2004(5)
[10]瞿继光.财税法原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税收法治建设[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第五篇:地税系统征管工作总结
地税系统机构经过几次变革后,在征管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但是在运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缺陷。因此目前很有再次进行改革的必要。
一、我市征管面临的难题
(一)征管考核内容过于繁杂,实践工作中很难执行到位。目前,根据总局征管质量考核办法,对基层征管实施“七率”考核,多年的实践表明,这种考核办法尚有待完善。一方面,“七率”中的税务登记率、申报率存在着计算依据不准、考核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另一方面,按季考核工作量大,采用普查方法必然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得不偿失,采用抽查方法必然导致结果有失真实,效果不佳,因此在征管信息尚未完全电子化的情况下,按季考核难以实现。
(二)征收力量配置难以平衡。目前从总体上说,我市征管力量相对不足,相对而言,机关人员偏多,一线征管人员不足;城区征管人员偏多,农村征管人员偏少。就税收收入而论,城区重点税源征管力量少但效率高,农村农村零散税源征管人员多但效率低。在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没有完全到位、征管力量普遍反映紧缺的情况下,既要保证重点税源的征管监控力度,又不能放弃对零散税源的管理主权,因而征收力量配备很难平衡。
(三)征管责任追究难以到位。一方面,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以支定收,对税收计划的行政干预造成了税收任务连年高居不下,偏离了经济税收的航道,征管责任不合理导致难以追究;另一方面,个别税干在地方政府的强烈要求下违反发票管理、转引买卖税款,有税不收或者收过头税,导致征管责任难以追究。
(四)征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一方面,两级稽查的同时并存,既与国家税务总局“不许重复多头检查”的规定相违背,又削弱了稽查队伍的力度,影响税收执法刚性,而且存在城市分局检查科室与稽查局“争权夺利”的现象,加剧双方的矛盾和磨擦;另一方面,在城市分局的内设机构不合理,造成了管理权限的分散和管理责任的淡化,主要表现在办税服务大厅行使了部分管理权限,在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与管理科所工作脱节。
二、我市加强征管应对措施
(一)强化了征管基础工作。我市从规范管理入手,首先是健全了征管制度,抓好了征管基础建设。对内重点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度,特别是认真落实征管责任追究制度。对外按照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研究完善了登记制度、申报管理制度、分类管理制度、违规处理制度和征管操作程序。二是确定了科学的管理方式,按照“分工、协作、高效”的原则来对所有人员进行合理分工。三是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各项税收业务的透明度,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采取了多种措施规范发票管理。一是建立了严格的发票管理制度。二是把好了发票的发售关、审核关、检查关。三是严格了内部责任追究,对不按规定发售,开具发票的责任人严厉追究。四是对发票违法行为进行严格处罚,坚持内外一事同罚的原则。特别是从严打击了制售假发票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还严格查禁了各单位接收报销非正式发票。
(三)理顺了征管与稽查的关系,强化税务稽查。新的征管模式是以查促管,进而提高征管质量。一是抓计划。以稽查计划明确了稽查部门的查户任务,确定了检查面,并设立了稽查积分制度进行考核。二是采取了有力措施和手段,提高查处税款和滞纳金入库率。三是抓处罚。加大了税务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避免以补代罚,提高了稽查部门威信。
(五)切实解决了基层征管中的难点。一是加强了税法宣传,提高全民纳税意识。二是建立健全了代扣代征管理制度,明确了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组织了代扣代缴义务人进行培训。三是强化了征收管理,完善征管办法,搜索新的征管办法。四是依靠当地党政领导,充分发挥和运用了社会力量协税、护税,改善地方税收征收管理环境,全面促进地方税收工作快速发展。
三、征管改革建议
(一)建议规范机构及名称
建议将征收分局的名称统一变更为税务所。根据新征管法的规定,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和按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只有以上税务机关(包括稽查局)才具备税收执法主体资格,行使税收执法主体的职能。农村征收分局作为县级地税机关下设的征收机构,虽然经过省局的批准设立,征管范围比以前的税务所要大,也能行使税收执法主体的职能,但并非《征管法》所列示的税务机关,因此不能作为一级执法机构对外承担执法主体的职能,一旦与纳税人发生税务行政复议或诉讼,我们将得不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如果变更名称后,将使得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合理。
(二)建议优化机构设置
就我市现状而言,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着征管机构数量过多,设置方式纵横交错,内设机构不规范的局面。内设外勤机构科、所并存,分局的结算与稽查的检查同时并存,农村征收分局数量过多,直接导致税收固定成本过高。
建议将城市分局定位为一级管理机构。城市分局与县以下的征收分局性质不同,它对应城市的区级政府,是县区一级政府的法定职能部门,承担县局机构同样的职责,因而不应作为市局派出的征收机构,只能作为一级管理机构存在。
建议调整农村税务所(征收分局)设置,取消驻乡专管员制度,实行集中巡回征收。驻乡专管员模式已经实行几十年,但在农村税干人手不足、税源零星分散、交通发达,信息畅通的情况下,显露出诸多的弊端,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要求。单人驻乡,势孤力薄,难以执法,难以考核,而且造成城区重点税源征管力量不足。新的《征管法》实施后,对税务机关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送达税务文书、税务检查、行政处罚等都要求有两名以上税务人员实施,从法律上否定了单人驻乡的旧模式。解决办法:一是适当合并税源少的征收分局,改设成大的税务所;二是取消驻乡专管员制度;
三、设立巡回征收组,每个组配备2-3人,由中心税务所管理。
建议调整城市分局的内设机构,提高城市分局的整体效能。城市分局统一按纳税人纳税诚信等级设置机构和服务窗口,以纳税信誉等级分类实施管理分类。把纳税信誉好的户集中起来管理,可以节约管理力量,把纳税信誉不太好的户集中起来管理,便于加强监管力度,把纳税信誉特差的单位集中起来,便于加大稽查力度,不同等级的纳税户享受不同的政策待遇,当纳税户的信誉等级调整后,更换其管理部门。这样既有利于调整内部征管力量的分配,又有利于加深纳税人对自己纳税信誉等级的认识和重视,切实扭转纳税人的纳税观念,而且在社会公众的心理上形成一个习惯性的认识,了解一个纳税人的信誉等级,就联想知道其主管税务所,知道其主管税务所,就可以得知其纳税信誉等级。
(三)建议推行专业税收稽查体系,扩大“一级稽查”模式,撤消城市分局的检查科室,集中税收检查权限,迅速增加稽查队伍力量。推行专业税收稽查体系,符合“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既能增强纲税人的法律意识,又能提高税务人员防腐拒变的能力,强化依法治税,维护税法威严。既有利于税务稽查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又有利于减少城市分局与稽查之间的干扰和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