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移山文化人生奋进的源泉
移山文化人生奋进的源泉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无形管理资源,是企业文化的内核和核心。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都有它与众不同企业的精神,从而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可以使职工形成与企业共同的愿景,继而对职工产生激励力、凝聚力和鞭策力。移山,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企业。
走进移山,就走进一
片神圣而令人神往的沃土;走进移山,就走进一个神奇而让人怦然心动的家园;走进移山,就拥有一份令人如醉如痴的执著追求;走进移山,就拥有一份让人激情澎湃、挑战卓越的英雄豪迈!移山,这个有着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第一台推土机诞生地的老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仍然昂首阔步,带给一代又一代移山人永远的梦想,永远的希望,移山这个独具的魅力地方,就是人生奋进的源泉。
一、移山精神如阳光般灿烂,自我超越永不迟疑
移山这个名字,像一曲雄浑的交响乐,让人时时领悟她的激越。
从1954年建厂到1958年制造出全国第一台履带式推土机;从1985年率先从日本小松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到1993年在国内率先实现销售推土机超万台;即便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曾经有过的低潮,也成为移山腾飞中不可或缺的序曲。移山正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她那自我超越的脚步正充满激情的永不停息。
移山精神体现在先进的管理制度上。企业制度健全、完善,有助于通过制度将企业倡导的精神和价值观体现出来。移山有着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2006年8月工厂出台了新的工作标准,该标准包括生产、技术、管理、销售、辅助人员359个标准。工厂拥有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早在1998年就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工厂又于今年通过了保密资格认证、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认证。工厂的人才培训制度也不断完善,2004年9月被集团公司确定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移山精神体现在不断追求新目标。移山的领导班子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具有持久的学习力和正确的决策力,他们把移山的不断发展当做第一要务。从2000年产销目标定在300台,一直到400台、500台,以至明年的900台,从行业排名第六到综合效益排名行业第二,每年逐步递增的产销量以及行业排名,足以说明移山实现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发展。移山精神中包含了的变压力为动力、不断追求新目标的精神,去年底,刘绍宏厂长提出的力争三年内进入行业排名第二更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移山精神,敏锐犀利,紧跟时代的步伐
技术创新是移山精神又一具体体现,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柱和持久发展的动力,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多年来,移山荣获的一个又一个奖项,移山新品一个又一个诞生,彰显了移山的精神风貌。
移山具有品牌影响力。移山牌t120履带式推土机在1982年荣获推土机行业评比第一名,t160履带式推土机被评为天津市优质产品、总后勤部部优产品。tsc180超湿地推土机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节能、高效、智能型tyd200型静液压动力转向模块式推土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专利,2003年通过天津市科技成果鉴定。
工厂于1998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1年又通过了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工厂获得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称号。2005年获得中国企业改革全国示范单位称号。
移山新品不断诞生。工厂现已拥有7个系列40多个品种的履带式推土机、两吨位等级液压挖掘机的主导产品,是国内履带式推土机品种最为齐全的制造厂家。移山牌推土机是天津市名牌产品。产品达到国内领先,一些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得国内外用户的好评。其主导产品之一湿地型推土机市场占有率达到45%。
当移山推土机助力于曹妃甸工程,当移山推土机在天津滨海新区大显身手,当移山推土机远渡重洋频频出口的时候,移山这个优秀企业的发展,就是借助不断战胜对手超越自我、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移山精神,才赢得市场,创造成功。
三、移山精神,真诚实在,健康和谐,具有永恒的活力
一个优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靠业绩,而业绩的增长靠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的员工力量。移山精神正是在这一点上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移山精神时时洋益着爱。移山人是真诚的、实在的,虽然整体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还不是很高,但这些并不影响他们爱心的传递。多年来,工厂党政工团不断用各种方式资助困难职工。工厂设立了解困基金,每年拨出专款10万元,用于帮助困难职工渡过难关。厂党委每年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都去看望鳏寡孤独的老人,厂工会及时对困难职工进行走访慰问,开展金秋助学等活动。厂团委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了两名失学儿童。
移山的普通职工,也时刻关心着与他们朝夕
相处的同事。当有人身患绝症需要大额医药费时,当有人家庭突遭不测需要帮助时,他们也在各车间、部室党支部的带动下纷纷解囊相助,几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共为7名职工捐款6万余元。还有为甘肃灾区捐款捐物、为福建灾区捐款等等。
移山精神体现了无尽的敬业。愚公有一种挖山不止、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移山人也有这样一种精神,无论是科技前
沿的精锐,还是生产一线的骨干,他们都在默默地诠释移山精神。老科技人员的代表孙学文经常加班加点,甚至生病的时候,为了新机型试验也风餐露宿在试验工地,年轻的科技人员回玉杰、王玉美、李月丽等逐渐成为令移山骄傲的名字。一线精英们,更是让人刮目相看。销售状元、天津市劳动模范张志勇,在销售第一线不辞辛苦,创业初期,靠一辆自行车,无论严冬酷夏跑遍了津塘地区,赢得用户信任。气割状元谢津、技术标兵姜艳萍、三八红旗手李秀华等等,敬业的移山人数不胜数。移山精神自古就为人们传颂,而今天,移山人又赋与她更多新的含义。移山精神把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同现代市场经济和管理理念相结合。既保持传统也追求未来,移山正在企业发展和文化战略方面超前谋划,正在进行“十一五”规划的全新构想。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是促进移山和移山人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篇: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说“上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回今生的擦肩而过”,可见缘分是弥足珍贵的,今天在这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能够与我们单县二中的各位青年朋友共同学习,是不是缘分?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积极思考讨论,踊跃发言展示。好不好?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最近蹿红网络、风靡全球的歌曲《江南Style》,不过要思考一个问题,鸟叔朴载相既不像雷迪嘎嘎那样个性张扬,也不想贾斯丁毕博那样清新靓丽,为什么他的骑马舞能风靡全球呢?据说,连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是大的忠实粉丝呢?
播放视频1 讨论、提问1:
总结:有的同学说它造型夸张,与众不同,不走寻常路。说的很好!我个人感觉无论是在动作的编排设计上,还是在音乐的制作选择上,骑马舞都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创新元素,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第五课第一节: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请同学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1:
板书:文化创新
第三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第四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它们与第五课文化创新有何关系呢?同学们阅读48页第一自然段,提问2:
总结: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是实质就在与文化的创新。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本节课的标题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我们就先来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 板书:一:源泉
我认为准确理解这个问题,要认清楚两个方面,其一是指谁是文化的创造者、创新者,也就是说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其二是指文化创造、文化创新的素材、资源来源于哪里。幻灯3:
有人认为:文化的创造是文化工作者的事情,文化创作的源泉当然是创作者的个人灵感。您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提问:先来看第一句,你认为对吗?
幻灯片4、5、6、7:朱之文、王二妮、刘大成、阿宝。
总结:朱之文、王二妮、刘大成、阿宝,他们每个人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可见每个人、广大人民群众都是文化的创造者,也都是文化 的享用者。只不过文化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文化作品的创造罢了。
提问:第二句,文化创造、文化创新的素材、资源来自创作者灵感吗?有点难度先来分析图片 幻灯片8: 提问:
图片中的老人是宫崎骏大师,著名的动漫制作人,我们很多同学都是看着他的动画片长大的。他来到街头闹市体验、观察、深入了解人民的社会生活,希望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获得创作灵感。
我们再来欣赏一幅伟大的绘画作品。:幻灯片9: 引导分析:
如果没有农民的农业生产实践,如果作者没有参加过或者观察过农业生产劳动,他会创作出如此形象、逼真、传神的作品吗?
再来看小品演员赵本山 幻灯片6---12:
在小品中他为什么能把中国农民的朴实、机智、小狡猾、大善良演绎得惟妙惟肖呢? 讨论:
有人说他有着深厚的艺术表演功底,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那他深厚的的艺术表演功底、文化创造力都来源于哪里呢?
答案在这里。幻灯片13:
总结:来自于他长期的农村社会生活实践,来自于他深厚的东北农村生活根基。
我们再回顾头来看刚才的问题: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
幻灯片14--15:
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文化创作将会是什么情况呢?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工作者就会江郎才尽,就不会做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如果我们将来有志于从事文化事业,这一道理对于你有何启示? 我们必须要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汲取文化营养,创造出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大师后,也许就会像我国当代乡土文学家莫言一样获得诺贝尔奖。幻灯片:莫言
同学们,文化创新并不神秘,比如说我们在日常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适应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改正自己的文化陋习,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这也是文化创新的体现。
我看我们二中无论是校园,还是教室、寝室、操场、食堂。都有着醇正的、浓郁的、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这正是我们二中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积极进行文化创新的结果。
社会实践不仅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而且还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社会实践是如何推动文化创新的呢?
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的过程,下面我们就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为例,来看一下社会实践是如何让推动文化创新的? 幻灯19:
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经济社会正徘徊在十字路口,经济凋敝,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极其贫困,有几亿人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人们开始反思、实践开始追问: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完成了由“毛泽东思想”向“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科学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幻灯片20: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从国际上看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人戏谑的说,原来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只有中国才能就社会主义了。从国内来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腐败现象在党内滋生蔓延,侵蚀着党的执政根基。幻灯片2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幻灯片: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延续着“中国奇迹”,但同时然而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医疗、神会保障事业落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等诸多的问题,影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种“成长中的烦恼”又推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科学发展观”,科学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幻灯片22 提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实践是怎样推动理论创新的呢? 板书: 二:动力 总结: 幻灯片23 二: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1.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大创新、大繁荣的巅峰时刻。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当时的文学艺术之美。
幻灯片24----27: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诗词俊秀,书法飘逸,绘画精细,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提问:那位同学请从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来谈一谈当时文化繁荣创新的原因?
总结:隋唐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也不断改善和提高。总之,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幻灯片28:
社会实践决定着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又有什么作用呢? 幻灯片29:
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伟大的理论创新又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幻灯30---31:1978经济数据
2011年经济数据 得出结论:
幻灯3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恶搞” 是近几年新出现的现象,这是文化创新吗? 板书: 三:作用
1.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幻灯片33:总结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当前欧美文化抢滩登陆、日韩文化强势来袭,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受到空前的挤压,每个有文化自觉的人都应当认真思考,我们的民族文化怎样才能突出重围呢?也许我们能下列材料中获得启发? 幻灯片38--40:
中医药技术的突破、女子十二乐坊的走红、传统相声的形式创新、电子版的《清明上河图》这对于民族文化的繁荣有何启示? 阅读P50第一自然段。提问:
总结: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在党的十七大上关于文化创新繁荣早就做出了具体规划,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又再一次奏响推进文化创新、繁荣的时代强音。
幻灯:2011年10月15日----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现代传媒体系的建设,积极发挥现代传媒的强大传播、沟通功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并采用更多的创作形式和手段;不断完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
结合教材50页第二自然段阅读上述材料,思考党和国家就文化创新做出了怎样的部署? 提问,总结: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创新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部署对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怎样要求? 板书: 四:要求
从文化创新的源泉角度看,应怎么做?
2:幻灯:应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从文化创新的主体来看,应怎么做?
谁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工作者?还是人民群众?
文化工作者应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的文化需求、虚心向人民学习,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小结:
思考: • 材料:
• 莫言(1955.6.17-----)文化名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10月11日,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思考:青年学生被誉之为“社会的良心”,更应该增强文化自觉,我们现在和将来应该为文化创新做些什么呢?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学生时代,就应该该留意生活,善于观察,注意文化素材的积累,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要努力进行文化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繁荣民族文化。
•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将来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第三篇: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第五课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手机、加工、整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难点:文化创新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方法:情景设疑、讨论探究 手段:使用电子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简要回顾前两课的内容:第三课和第四课我们学习了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有关知识,无论是传播还是继承,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由此可见文化发展的实质是?
生: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师:文化创新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教学目标。(幻灯片展示)
【新课教学】
一、不尽的源泉 不竭的动力
师:谈到文化创新,大家都知道有哪些文化创新的例子? 生:„„(教师引导由近及远,由古及今)
师:不错,大家知道不少。诚然,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由此可知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是——
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必要性: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师:我这里选取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先请大家看这个视频。播放视频《云南印象》之《月光》。师:你看了《月光》之后有何感想? 生:(略)师(点评):它由我国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编导主演。杨丽萍一直以为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样有形或无形,在“月光”中,她是一棵树、一只鸟、一条蛇,她与自然交流、融合,犹如月光下的精灵,展示着女人的柔美和月光的圣洁。《月光》、《云南印象》不愧是一部文化创新的杰作。
杨丽萍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她是云南白族人,从小酷爱舞蹈,有着惊人的舞蹈天赋。下面看一组图片,请观察她的舞蹈元素。(展示图片,引导说明)
为进一步了解《云南印象》的创作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则材料(展示并请一位同学朗读材料)。
为创作《云南映象》,杨丽萍用一年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再将其中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浓缩在歌舞之中。而演员中,70%是来自云南各地民间,很多本身就是常年在田间地头劳动的少数民族群众;演出服装也是各民族民间生活着装的原型。
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云南不少民族民间艺术濒临消失。在大力打造文化强省的背景下,杨丽萍等人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挖掘抢救,并向世人展示了云南各民族独特的习俗、历史、思维、哲学和生活方式等。“给观众和后人留下一个活的民俗文化博物馆”。
杨丽萍在创作札记中说:“云南有数不清、用不完的民族文化资源,它本身就是一块瑰丽的宝石……我的工作只是把云南民族文化资源这块宝石上的灰尘擦干净,让世人看见它的光彩。”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了解,我们一起来探讨《云南印象》创作成功的原因。(展示探究一)
1、看过《云南印象》人们感叹杨丽萍舞蹈天赋。你认为她的文化创作为什么能够成功?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杨丽萍为什么要创作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对两个问题分别进行讨论。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明白天赋很重要,但社会实践也很重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天赋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得激发灵感;离开了社会实践就不可能创造出任何有价值的文化作品。第二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学生在回答的时候,不仅要从材料中得出结论,还要结合教材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动力的原因。)
师:大家发言很积极,对问题认识也比较准确。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文化创新不尽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多媒体展示)2.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过渡)
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有着巨大的作用,那反过来,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和文化本身有没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则材料。(展示材料)
探究二:《云南印象》一经上演就受到世人的关注,国内外游客纷纷奔赴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观光,这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杨丽萍的原生态歌舞也向世人宣传了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它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云南印象》及其姊妹篇《云南响声》的上演,使杨丽萍的舞蹈和纯朴的音乐成为原生态的代名词以及云南的身份证。经过挖掘、开发,云南各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发展;云南亦成为兄弟省市进行文化建设的典范。请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创新有哪些积极作用?(对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不能仅仅从材料中找到材料,还应得出理论——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得出结论)
二、巨大的作用 深刻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2)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需要看:只有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2)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看: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过渡)
在现今社会,文化要不断地创新以实现其发展。请大家结合《云南印象》的创作过程,思考文化创作的主体是谁?从杨丽萍等人的所作所为中我们得知中国文化工作者有怎样的使命和职责?(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2、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自觉投身于、充分认识、关注、理解、学习„„(参照课本P51本框最后一段)
【小节】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个知识框架。
【课后讨论】
蕲春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先后都出现过哪些名人?今天,蕲春要实现新的发展,必修利用古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将李时珍和教授县这两张“王牌”和独特的自然条件相结合,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请你说说蕲春的发展为什么要倡导文化创新?
第五课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2009-10-18 12:46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课前感知】
1.文化创新的源泉
(1)文化在的过程中传播,在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3)文化创新,是
发展的必然要求,是
发展的内在动力。
(4)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文化创新的。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中实现的。2.文化创新的作用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的发展。文化
社会实践,又、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所在。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和富有的重要保证。3.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我们生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投身于的伟大实践中。
【即讲即练】
〖典题例释〗
【例1】 新华社电讯来自九寨沟、峨眉山、黄山、故宫等全国33个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代表,12月1日在四川峨眉山共同签订了《世界遗产保护共识——峨眉山宣言》,共同呼吁:以科学的手段保护世界遗产,合理利用世界遗产资源,为人类保护好共同的宝贵财富。据统计,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位列世界第三,共有33处世界遗产地。宣言倡导人们站在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思路分析】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故①正确;②③正确指出了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作用;④观点错误,应把“创新”改为“社会实践”,故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 【解后反思】组合选项规律的试题,注意排除错误选项。
【例2】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都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文艺的新天地;都要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胡主席的讲话说明()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先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④社会实践要服务于文化创作的成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思路分析】创作素材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文化创新更是离不开群众的实践,因此①正确;这里的创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作,是先进文化,故②正确;③强调了社会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也应当选;④颠倒了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排除。【答案】A 【解后反思】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启示我们必须与工人农民的实践结合,才能在文艺创作的天地里大有作为。〖我行我秀〗
【题 1】(1).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总是以文化的变革为先导的。材料表明()
A.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B.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题 1】(2).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材料表明()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C.文化创新的动力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D.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题 2】(1).进行文化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使文化更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材料反映的道理是()A.文化创新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
B.文化创新要适应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C.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适应实践的变化
D.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
【题 2】(2). 据央视国际消息,中国南极第22次科考内陆冰盖考察队目前开始对格罗夫山区核心地带展开全面深入的地质考察,着手绘制首张南极内陆地质图,这也将是世界第一张格罗夫山地区的地质图。专家表示,这张地质图的制作完成,将大大提高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国际地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具有多样性
D.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科学
【超越课堂】
〖基础巩固〗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表明了
()A.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C.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
D.文化创新的方法
2.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
()A.文化创作者的头脑
B.文化创作者的判断思维 C.客观事物本身
D.社会实践
3.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文化继承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的文化创新
()①文化创新就是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②文化创新就是抛弃传统文化的过程 ③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④文化创新需要汲取人类一切文化成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据此回答5~7题:
5.中医药学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如配药速度慢、熬药时间长、携带不方便、服药痛苦大、用药技术要求高等。这说明
()A.中医已不适应现代生活 B.应该对中医药进行彻底改造
C.传统文化如一成不变,会妨碍其自身的传承,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和人的健康发展
D.中医药学应经常发生变化
6.现代中医药学在保持独特配方和精选药材等前提下,吸收了西药的一些优点,采用先进工艺,制成了中成药:有的制成瓶装汤药,有的制成冲剂,有的制成丸药。中成药的制成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这体现了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C.西药优越于中药
D.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 7.上题还能说明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D.文化在交流中自然发展 〖能力提升〗
8.著名音乐家聂耳同他的朋友在黄浦江边散步闲谈时,突然听到码头工人劳动的号子声,他不禁叹道:“这有节奏的劳动呼声,是多么壮美啊,旋律是多么有力啊!”聂耳由此受到启发,谱写出著名的《码头工人之歌》,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艺术形象。这个故事说明()
A.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了前提 B.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精神财富是劳动群众直接创造的 D.工人阶级的艺术形象是伟大的
9.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为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现在,相继产生了中国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体现了()①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③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主要是党的领导人智慧超群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鲁豫有约》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一个大型电视访谈类栏目。2005年3月的一天,邀请了一位20岁的女孩作家,讲述她成才的曲折故事。据此回答10~11题:
10.鲁豫问:“你的作品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喜欢?”她说:“我是用心写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只要用心写,都能写出好作品 B.实践是写作的源泉
C.只有虚心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1.鲁豫问:“你的创作之路能走多远?”她说:“只要我不脱离生活,经常去感受人们的心灵,可能20年吧!”鲁豫说:“一种创作,特别是一个年轻小姑娘的创作,要能走20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说明文化要有生命力()
A.必须植根于社会实践,必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B.必须多写作品
C.必须是年轻人的作品,才能紧跟时代 D.必须接受高等教育 12.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于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才能获得鲜活的素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因为()A.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B.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创新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13.2005年10月7日,中国中央芭蕾舞团创编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首次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专家指出,该剧成功主要在于它的独创性,以西方的古典艺术形式,以中国自己的特有形式,讲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中国故事。这表明()①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文化才能焕发生机 ③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④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有人说:“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15.延安时期,我们党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立足实践,深入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气息且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探究拓展〗
16.材料一
新华网格尔木7月1日电 胡锦涛在庆祝大会现场发表讲话说,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青藏铁路建设面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解决这些难题,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体建设人员在充分借鉴世界铁路先进技术的同时,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开展大量科学试验,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为进行多年冻土施工、发展高原医学事业、保护生态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
胡锦涛说,这一事实再一次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实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我们就一定能够为世界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材料二
中新网12月7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5日至12月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明年经济工作八项任务之一是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材料回答:
(1)什么是文化创新?
(2)我国为什么要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第四篇: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知道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务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难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现实情况:从诺贝尔奖设立到现在,没有一个中国公民能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因为中国公民缺乏创新精神。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老师:任何文化要想发展,必须得创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文化发展要求我们怎么做?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也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所以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就在于文化创新。
做多选题。下列属于文化创新的有:A文学家写小说,B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C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D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
学生:都是。
老师: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来源于哪里?
讨论:
问题:曹雪芹为什么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一:他的写作灵感。
老师:灵感确实很重要。但他的灵感又从哪里来呢?从生活中来。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就没有曹雪芹伟大的灵感。
学生二:他才华出众,文学功底深厚。
老师:当时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有很多,像纪晓岚、蒲松龄等,为什么其他人写不出《红楼梦》呢?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曹雪芹不同。
总结:根本原因在于他的生活经历。谁能说一下他的生活经历?
学生: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曹雪芹的高祖因随清兵入关有功得受官职。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家也因此成为当时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由曹寅接驾,并以织造府为行宫。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
老师:曹雪芹因为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才能写出《红楼梦》,这说明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生活,换个词语叫社会实践。
老师:什么是社会实践?
学生: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老师:什么是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是相对于主观世界而言的,人的精神世界就叫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除此以外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改造物和他人的思想)。
判断: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属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
看书、看电影、看文艺节目、听音乐、听报告,属于改造? 的活动。工人生产商品、农民种地属于?
科学家研究科学技术属于?
鲁迅写小说属于?
老师:凡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想一想: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问题:这句诗告诉我们,在读书时要注意什么?
比喻读书时,一要注意知识更新,不可抱残守缺,二要从生活中吸取新的养料,不断补充自己。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表现在两个方面:
(1)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落后,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非常正确的。20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了,但是出现了新的问题,空气、水被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乡发展出现巨大差距等,怎么办?胡锦涛进行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
(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巨大的作用 深刻的意义
过渡:前面讲的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那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是什么呢?
1、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的作用
探究: 问题:请同学说说“一国两制”的提出在现实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
老师:由此可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从经济、政治角度】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1)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的目的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社会实践服务。(3)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老师:【从文化角度看】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不管是文学、书法、绘画、戏曲,要想发展必须得创新。
二、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学生总结: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新时代
老师:学生知道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创新?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老师:有同学说,我想创新,该怎么做呢?学了这节课,我们就要明白一个道理:要深入到生活当中(实践当中)去体验,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创新。否则,脱离生活脱离实践就没有创新。在象牙塔里是写不出好文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老师:当代文化工作者应该怎么做?怎样在实践中创新?
学生: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老师:至于具体怎样创新,创新的途径有哪些,我们到下节课再学。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大问题:一,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二,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板书设计】
一、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源泉、动力
3、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1)创新的意义
(2)文化创新的作用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二、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决定
2、反作用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怎么做
备课资料
大家如果看历史文集的话,都会注意到古代的诗词歌赋的文体形式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注明了采风。大家知道采风是什么意思吗?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采风的含义主要指得是采集民间的诗歌。民间的诗歌是个总的称呼,它主要包括了民谣,在后来才又逐渐的加入了谚语。大家都知道《诗经》吧,大约在公元前的五百多年编写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的一小部分就是在西周初期到春秋战国的中期的民间诗歌,它们都是从民间搜集得来的。现代我们所见到的采风的内容已经扩大了,它广泛的指得是搜集一切民间的创作和风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民间艺人的口头创作。解放后,人们所说的采风,则又限于指采集民间的口头创作,包括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谚语、小戏、说唱、谜语等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力图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他说:“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
材料:学术造假
现在中国学术界有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弄虚作假,抄袭成风。论文不是在实践中研究出来的,而是在电脑前用别人的文章拼凑出来的。甚至一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也抄袭他人的文章和著作。以至于有一句话叫:“天下文章一大抄”。以前的学者一年也就发表一两篇论文,一辈子只能出两三本著作。现在有些学者,一年就能写50篇论文,而且一篇论文动辄上百万字,不抄袭才怪呢。问题: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老师:在我看来,抄袭别人的文章是不诚信的表现,是无耻的行为,这和偷盗别人的财物有什么区别?中国公民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能拿到诺贝尔奖?(杨振宁、李政道等是美籍华人,没有中国国籍)因为中国公民都抄袭去了,不会创新!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我喜欢原创。
第五篇: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份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功夫熊猫》视频片段。
《功夫熊猫》大家喜欢吗看吗,为什么?
功夫熊猫自全球上映以来,就受到各国观众们的热烈评论,有褒有贬,且不论评论如何,应该说它有很多值得大家欣赏的闪光点。它将现代高科技影像技术同中国典型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展示出了完美的令人震撼的视听场面和效果,它蕴含富有哲理的故事情节令人回味无穷,给世界动漫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地推动了世界电影文化的发展。
看似平常的一些事物经过《功夫熊猫》的演绎,给人的感觉却全然不同。为什么呢?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电影文化的发展,也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导入: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群聋哑人组成的舞蹈班底让全国人民领略到了美的别样韵味。那是一种源自心灵的震撼,她们以无声的挥洒、曼妙的身姿,为有声世界带来了最为精彩的传神画卷。这就是《千手观音》,一个在一夜之间被十几亿人记在心底的古典乐舞,它最终被观众们评选为春节联欢晚会最喜爱的节目,捧取了象征着荣誉与辉煌的至尊金杯。
编导张继钢在谈其创作时感触颇深,他的家乡在山西,山西有云冈石窟,他多次到云冈石窟,到敦煌去排练采风。在甘肃的敦煌、山西的云冈石窟经常看到这样的千手观音,于是就萌生了创作这样一个节目的想法,在2000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去美国演出推出了酝酿多年的《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为什么会深受观众喜欢?为什么编导能构想出如此精彩的节目呢?——文化创新
导入:《云南印象》之《月光》由我国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编导主演。杨丽萍一直以为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样有形或无形,在“月光”中,她是一棵树、一只鸟、一条蛇,她与自然交流、融合,犹如月光下的精灵,展示着女人的柔美和月光的圣洁。《月光》、《云南印象》不愧是一部文化创新的杰作。
杨丽萍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她是云南白族人,从小酷爱舞蹈,有着惊人的舞蹈天赋。为创作《云南映象》,杨丽萍用一年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再将其中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浓缩在歌舞之中。而演员中,70%是来自云南各地民间,很多本身就是常年在田间地头劳动的少数民族群众;演出服装也是各民族民间生活着装的原型。
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云南不少民族民间艺术濒临消失。在大力打造文化强省的背景下,杨丽萍等人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挖掘抢救,并向世人展示了云南各民族独特的习俗、历史、思维、哲学和生活方式等。“给观众和后人留下一个活的民俗文化博物馆”。
杨丽萍在创作札记中说:“云南有数不清、用不完的民族文化资源,它本身就是一块瑰丽的宝石„„我的工作只是把云南民族文化资源这块宝石上的灰尘擦干净,让世人看见它的光彩。”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了解,我们一起来探讨《云南印象》创作成功的原因。探究一:
1、看过《云南印象》人们感叹杨丽萍舞蹈天赋。你认为她的文化创作为什么能够成功?
2、杨丽萍为什么要创作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上周六晚突破20亿大关的《捉妖记》已经成长为真正的现象级影片。《捉妖记》是一部讲述人与妖之间故事的奇幻电影,电影中大小妖怪的形象都取材于中国古代奇书《山海经》,电影中的故事灵感来源于《聊斋》中的《宅妖》,《捉妖记》票房取得了成功,意味着用传统文化表达中国故事,只要方式得当,也一定能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它的成功,其实无非是“用心、创新”两个词汇,看似简单,其实要改变的却是根本的思维模式,摒弃简单的模仿和山寨,更多的体现品牌创新,从产品生产、技术创新入手,将产品做到极致。中国向来被称为制造大国,品牌小国,以制造业闻名,却鲜有拿得出手的品牌,电影依然,“5毛特效“几乎成了中国电影特效的专有名词。但是看了《捉妖记》的特效,乍然发现中国特效已在静默中飞跃。看来,只要有意愿,我们其实是可以做好的,不单单是电影,甚至是整个“中国制造”。
可见,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电影文化的发展,也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文化创新,感受文化创新带给我们的动力。
CCTV每年的暑假寒假都会播放《西游记》,可以说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一部电视剧,其中的重要人物孙悟空更是深入人心。但是,现在很多中国的小朋友却说:“我不要孙悟空,我要哈利波特”。我们可以做一下比较,从吴承恩写《西游记》算起,孙悟空已经有400多岁了,而哈利波特只有几年的时间。那么,为什么如此高龄的孙悟空却没有哈利波特招人喜爱呢?原因很简单,《西游记》每年都会播,很多人看了几遍之后就很熟悉其中的故事情节了,看多了就没有新鲜感了,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再好的食物吃多了也会腻的,所以,孙悟空斗不过哈利波特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注:这里把《西游记》与《哈利波特》做比较,并不是否认《西游记》的经典)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板书)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Why: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那么,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板书)
不同时代的壁画和雕塑,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容貌、风度乃至精神也都各异。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饥荒、疾病、瘟疫之苦,四处流亡,挣扎在死亡线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只有匍匐于佛的脚下。这一时期的壁画表现的是“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宗教故事,气氛血腥、阴森凄冷。而佛却面带睿智的微笑,完全超脱人间的苦难。
而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社会繁荣昌盛,一切都充满希望和生气。壁画中没有流血牺牲,没有荒凉、苦痛„„只有琼楼玉宇、彩云缭绕的极乐世界。体态轻盈的飞天快乐的起舞,连菩萨也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慈祥和蔼,充满亲切感和人情味。
宋代是一个世俗的时代,也是充满自省的文人时代。此时的洞窟艺术更多地展现世俗生活的场景,佛像表情冷静、呆滞,褪去了神圣的光环,成为现实人物的写照。
《南泥湾》反映的是战后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实践活动,《年轻的朋友》反映的是80年代的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
播放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及作者介绍:
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中无数次参加各地巡回演出,并经常深入民间采风,他所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大批的歌曲,既优美、舒展,富有民族风味,又有许多创新内容,因而群众喜爱。
请同学们想一想,王洛宾为何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秀的,深受群众喜爱音乐作品?
教师总结分析: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文化不是人脑凭空想象的,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王洛宾的音乐创作正是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情风俗才能深受群众喜爱。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板书)比如:《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没有参与实践活动就根本不会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
名言: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③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例如:南京的老吆喝、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例1:《本草纲目》里写到草本植物曼陀罗,是具有麻醉作用,这是李时珍通过实践,吞服了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才认识到的。
例2:敦煌石窟里的壁画艺术(变化的原因)例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例
4、网络聊天中的用语——PLMM、GG、PK、886、3166 例
5、艺术可以高于生活,但必须在生活中生长。他的根应扎在生活中。赵本山的小品为什么能吸引人,应为它的题材大都是来自农村农民底层社会的生活现实,来自民间,贴近实际。这种自然真实的亲切感,自然就拉近了小品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尽管对他的有些作品,从立意上讲,不是所有人都赞同。但它确确实实就取材于老百姓的生活。这和赵本山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正应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素材,所以才能创作出那么些活泼生动,受老百姓喜爱的小品。“问去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9页1自然段材料和“相关链接”并思考一下后面两个问题。(结合多媒体展示,介绍鲁迅和高尔基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前后有何异同? 教师总结: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经典,无论从写作技能还是人文价值上都具有永恒的价值。他们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他们的作品能够真诚地、深刻地反映体现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和国家的社会生活,在不同时期文学创作内容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高尔基的笔锋为适应社会革命发展需要而转变?这说明:
社会实践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道理解释的很精辟——“相关链接”)
例如:反映新时代实践内容的影片(反贪、反黑、爱国等);旧中国社会实践是闭塞的自然经济,其文化需要层次也低,所以文化发展也是比较闭塞如:唱戏(都是地方戏种);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开发的,所以文化必须开发、多元化发展。如音乐的多元化与渗透。
同时,社会实践的发展,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如:革命的发展又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条件。再比如:随着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为文化发展创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促进了当代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这说明:
社会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例如:传统的戏曲反映的都是哀婉的爱情、悲壮的沙场等,今天人们的实践多样,文化资源丰富如网络文化、恶搞、改革开放、反黑、反贪、校园文化等。
从以上两个方面说明: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板书)请同学们讲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解释:本事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的话,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地下去,每人都要坚持。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反映在文化上更是这样,如果没有创新,文化就是一潭死水。
(探究材料)2005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召开座谈会,纪念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革命音乐的先驱。1938年,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到祖国便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救国的斗争中,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开创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为什么?一方面:社会实践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创新、解决——动力
例1:第一次农村改革(凤阳县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第二次的农村改革(改变土地使用权问题,农村税费改革)
例2:电脑、网络的发展——如何使用——相关电脑书籍的出现(如某些软件的升级)例3:文字的发展、新词的出现(外资企业、多媒体、信用卡、电子邮件)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提供资源、准备条件 例 1:文化创新的形式增加了(文字、音像、网络)
小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过渡: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有着巨大的作用,那反过来,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和文化本身有没有什么作用呢?
探究二:《云南印象》一经上演就受到世人的关注,国内外游客纷纷奔赴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观光,这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杨丽萍的原生态歌舞也向世人宣传了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它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云南印象》及其姊妹篇《云南响声》的上演,使杨丽萍的舞蹈和纯朴的音乐成为原生态的代名词以及云南的身份证。经过挖掘、开发,云南各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发展;云南亦成为兄弟省市进行文化建设的典范。请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创新有哪些积极作用?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板书)
斯托夫人与《汤姆叔叔的小屋》
比彻·斯托夫人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美国在统一前,南方仍然实行农奴制度,广大的黑人在庄园中辛苦劳作,深受剥削,命运悲惨。斯托夫人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深深地被他们的不幸命运所打动,以饱含感情的笔创作出了著名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小说问世后,深深地感染了美国的民众,要求废除农奴制,解放黑人奴隶的呼声在美国越来越高,这为最后的南北战争的发生及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浓厚的民意基础。后来,林肯总统在谈及这本书时说下了“一个妇人发动一场大战争”的话。
结合这则材料,请你说说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师分析总结: 斯托夫人正是适应当时美国社会变革的需要,通过文学创作,真实而又艺术地揭露了奴隶制度的罪恶,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正义感,为美国黑人制度的最终废除发挥了积极作用。可见,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文化创新的基本使命,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板书)
比如: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地推动了社会工业文明和历史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学生活动:阅读50页关于柳公权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总结:柳公权正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柳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例1:新文化运动是文化上的一个创新,但走的是资义的道路,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同样是立足于我国的社会实践、国情而制定的,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
例2:电脑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例3:印刷技术的发展
①关系: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双重性: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同时文化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例如:源于;源泉;引导、制约;网络文化中的语言进入了学生作文。“湖北武汉的一位中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连老师看了都是一头雾水。“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那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 KPM(肯德基、皮萨饼、麦当劳)„„”“昨晚,偶GG带着他滴GF到偶家来7饭,那个MM在吃饭时一直向偶妈妈PMP,那样子真是好BT,实在是让偶粉寒,偶粉8稀饭她的说„„”
②How: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例如:网络文化中的糟粕,有些语言可能是好的,但是有些则是不适合社会实践的。
传统相声的动漫化就比较好,《轻松十分》《快乐驿站》动漫专题。《轻松十分》将相声和小品动漫化,声音仍是经典作品的那个声音,人物却不是原来的那个人物,而是创作者笔下的动漫人物,画得很逼真,很夸张,并把演员充满幽默感的语言动作化、画面化。在原创作品并不丰富的前提下,通过开拓艺术表现的空间,用动漫艺术来包装经典相声和小品,不仅有利于动漫创作的民族化、本土化;而且对青少年来说,通过喜闻乐见的动漫这种艺术形式,从而亲近我们的民族艺术,这样的艺术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③地位: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例如: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思想;博彩文化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可能形成的是一种社会功利心理;超级女生等“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思想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板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国家主席胡锦涛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学生活动:思考为什么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可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角度去思考。
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例1: 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以后,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与昆曲、秦腔等其他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合,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也是我国的国粹。从四大徽班进京到京剧的产生,就说明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例2:书法从颜体到柳体
例3:在2001年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出现的最大亮点——中国影片《卧虎藏龙》,这部反映清代故事和工夫的影片并不避讳的运用了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却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表露无遗。再如《花木兰》、《宝莲灯》通过高科技的投入,用卡通的形式精心制作,在全世界引发了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浪潮。
(过渡)文化的创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创新越发重要,而文化的创造,却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板书)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对此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固然重要,但脱离社会实践,这种创作就是空中楼阁。正如,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因此,谁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作者,谁就应该自觉投入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的主体是人民,文化创作者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专业,锐意创新,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eg.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交流的扩大;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困境与突破如相声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例如:古代的《诗经》、南京的老吆喝、民歌、俗语俚语,《金陵晚报》的小说接龙、民间艺术节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劳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雕刻、绘画作品,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于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那更是劳动群众的创造。今天,我国劳动群众从事民间艺术创作的人成千上万,他们为文化创作、文艺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我国北宋年间的“布衣”毕升,是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来自社会下层,却写出了医药巨著《本草纲目》。法拉第是铁匠的儿子,出身于学徒,但在电磁学方面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探究:《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清醒的现实性,从多方面表现了周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我国的《诗经》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不仅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才能。结合《诗经》的创作过程,思考:在今天我们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中国文化工作者有怎样的使命和职责?
(3)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板书)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例如:影片《抉择》反映的时代改革的意义、《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关注民生与需求;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