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与税收网络作业1
1.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受谈一谈我国税收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解:(1)现行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政策不统一。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同所有制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性、歧视性、区域性税收政策,直接导致税负不尽公平。
(二)重复征税。现行税制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影响国内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不利于扩大投资和推进技术进步。如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购进固定资产中所含税金不予抵扣,对资本品造成了重复征税。
(三)税收优惠过多过滥。现行税制优惠政策偏多,政策目标之间缺乏协调,特别是地方自行出台的优惠政策,既影响收入,又造成不公平竞争,影响经济健康发展。
(四)税收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事权与财权脱离。
(2)税制改革方向
(一)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
(二)实现增值税转型。
(三)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提高税率。
(四)加快税收立法进程,构建科学、透明的税收法律体系。
(五)改革现行税收管理体制,增强地方的税收管理权。
2.你对目前在上海和重庆试点的房产税有什么看法?支持还是反对?适合在全国推广吗?
解:对于上海和重庆试点的房产税政府目的是为了抑制房价继续上涨,政府官员一再强调,把一些地方过高的房价降下来,是房价回归合理水平的决心坚定不移。房价困局如何被击破?
首先必须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深化房产税改革,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蓝皮书建议,房产税试点应加快向全国推广,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形成稳定的税收来源,并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同时专家还建议,应根据试点情况完善房产税的制度设计,比如可在税率基础上拉大级差,增加至5-7档税率标准。同时,将房产税改革逐渐从增量房向存量房、高档住宅和全国各地推进。另外业内人士建议,应切实加快保障房的制度创新,完善“顶层设计”,充分认识房地产业正经历的深刻变革,尽早走出暴利瘾症,将企业发展与保障房建设等“民生房地产”做强、做大结合起来。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对房地产市场的成本、利润和价格等进行调研,拟在商品房领域实施反暴利规定。而国务院督察组对各地落实调控政策情况进行督察之后,也引发了各界对更多“储备政策”的期待。
3.讨论市场经济下为什么还需要财政?
解:市场经济背景下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政府的存在和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政策工具,财政支出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自从九十年代后期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公共财政”目标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即,政府存在的理由仅仅在于弥补市场失灵,只能作市场不能做、不愿意做或者愿意做但是做不好的事情,对于其他事情则一律不应该插手,更不要说与市场争利了。因此,财政支出的范围应该限定在弥补市场失灵的领域,如提供诸如义务教育、国防、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品,尤其是在“民生财政”理念得以提倡的今天,这种范围的限定更加明显!
第二篇:财政与税收作业(模版)
财政与税收作业(1)
一、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公共定价成本—效益分析法消费性支出
二、简答题
1、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其矫正方式。
2、简述4种关于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理论。
3、分析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计算题
试计算2013年中国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财政支出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第三篇:财政与税收作业(完)
财政与税收
1、请述财政的基本职能。(第二章)
答:财政的基本职能包括:
1、资源配置只能。就是把有限的经济资源作为有效的配置以满足公共需要的智能,包括以下手段:A、根据市场条件下的社会公共需求确定政府职能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入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
2、收入分配只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之所以具有收入分配功能,在于市场缺陷造成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实现财政分配收入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方式:实行高额累进直接税和各种福利性转移支出,在高收入与低收入者之间进行再分配,以实现收入公平分配。间接方式: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
3、经济稳定与发展智能,就是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适当的政策组合,以实现国民经济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区域平衡,并求得经济稳定增长的功能。
4、监督管理职能就是指财政在配置、分配和调控经济过程中,对国民经济各方面活动进行综合反映和制约的客观功能,这是财政的必要只能。
2、请述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第三章)
答:公共产品的概念有三种定义具有代表性:
1、萨缪尔森的定义: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有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2、奥尔森定义:这是其在《集体行动逻辑》一书中提出的。“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1→Xi→Xn中的任何个人Xi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适当地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该产品就是公共产品。
3、布坎南定义:在《民主财政论》中,他指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团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将被定义为公共产品”
在以上定义中,为现代经济学广泛接受的定义——也就是在各种教科书中普遍使用的,是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发展的塞缪尔森的定义。
公共产品的特征:
基本特征:
1、消费的非排他性: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就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他的不付代价的消费。
2、非竞争性:一旦公共产品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者的受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其他特征:生产的不可分性;规模效益大;初始成本特别大,随后所需要的经营者资本额却较小;生产具有自然垄断性;对消费者收费不易,或者收费本身所需要成本过高;其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
公共产品的分为:
1、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2、混合产品和公共中间品。
3、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3、什么是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如何纠正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第三章)
答:所谓外部性,指的是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它经济单位的有力的或有坏的影响。指个体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它个体或总体模式的间接影响所产生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它不是发送者的主观愿望,也不受价格体系的支配。具有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产生与决策范围之外而具有伴随性;与受损者之间具有某种关联性;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具有某种强制性等特征。
纠正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可以通过以下手段:
一、政府的管制与指导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协商的和教育的手段纠正。
1、通过采取行政命令手段以国家调节手段为主,只有在产生外部性的厂商缺乏将其污染量控制在社会最有污染控制水平上的内在动力时才成为不得不采取的手段;
2、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解决外部性问题也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及税收、津贴。
3、通过立法来定义产权以解决和处理现代社会产生的各种外部性,他不受利益集团压力的影响,可以通过审判过程得到恰当的阐述。
4、资源协商,科斯认为不管权力归属谁,只要产权关系明确界定,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就不能产生背离,而一定会相等。可以通过市场的交易活动和产权的买卖者的互订合约而达到资源最佳配置。但有局限性。
5、社会准则的良心效应与黄金率,社会准则是一种道德教育,运用这种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在某种范围内可发挥很大的作用。
4、什么是寻租,寻租的主要类型?寻租的社会成本是什么?(第四章)
答:一般来说寻租就是腐败。或者说是与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政治制度和法律的角度认为寻租是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制度的一种权力滥用行为;从经济租金的角度分析寻租是一些人通过合法或者非法手段谋求经济租金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公共选择派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寻租行为,布坎南认为寻租活动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进行的游说、行贿等行为,其目的仍是追求一种高额垄断利润,即租金,而该租金具体是指支付给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中,超过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能得到的报酬的那一部分。
寻租是一种创造垄断的活动,而垄断则会导致低效率合资恩的浪费,即垄断虽然给寻租者带来了额外收入,但垄断条件下消费者剩余则减少了,价格升高,产量降低。公共选择派认为寻租所造成的损失远不止这些,对此,布坎南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未获得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出。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游说活动的支出费用。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2、“政治创租”所需要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
3、寻租结果所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一种社会福利净损失。
总之,寻租行为所导致的交易成本、院外说客的酬金、以及官僚们为被安置在能收受到行贿的位子上进行竞争而耗费掉的时间和金钱,对社会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浪费。
寻租的类型包括:政府经济管制中的寻租;通过关税和配额的寻租;通过政府特许权的寻租;政府订货;“贿选”等。
5、影响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因素。(第五章)
答:
1、经济因素: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消费从低收入状态向高收入状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公共产品也必须相应增加。为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政府的财政支出必须随之增加。经济的增长不仅为公共支出的增长提供了可能,也造成政府职能范围的扩大和公共部门的增加,这也是共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动因。
2、人口因素,人口的增长促使对司法、警察、教育、住房、交通设施等需求的增加;人口的结构变化导致了政府支出增加。
3、技术进步因素:技术的进步也有可能引起对公共支出的新的需求。如汽车的出现导致对加大公路设施建设的去求增加势必增加投资。技术密集型的军事设施要比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更需要大规模的公共支出。
6、请述目前中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你的改革思路。(第五章)
答:当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包括
1、总量问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未能最终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以及高效的公关调控系统。意味着市场失灵的范围更广,问题更复杂。财政作用的范围已经不局限于资源配置,还要涉足于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调节平衡,而这些领域的公共产品多属于无形产品,使得财政支出总练得确定更加困难,充满难以确定和不可预测的因素。
2、结构问题。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结构尚未达到优化,表现为:行政支出膨胀只占公共支出项目;教育支出虽有增加但与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要求仍有差距;对农业支出比重下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经济建设支出居高不下,基础建设投资下降迅速;财政补贴份额较高,软预算约束未能完全消除;福利保障性支出明显不足;地区间支出结构不平衡。
3、管理方式。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缺乏财政有效的控制和监管,资金使用中存在乱支、挪用、浪费等现象,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的出现。
改革思路:
1、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支出的目标和范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党务机构改革、精简行政机构和行政工作人员,强化公共管理。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凡是能够沟通过市场调节解决的事项,政府不再介入。市场不能承担的需要政府直接接入资源配置过程,提供产品以弥补市场失灵。
2、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资源最有效的配置促进分配公平以及经济稳定增长与发展的目标实现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国防费用开支,调整公共投资方向和领域。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保证科教文卫事业改革。
3、强化财政支出管理。转变对公共财政支出相知的认识,树立纳税人意识、民主理财观念。加强预算管理。建立政府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7、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形式?(第五章)
答: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收支出等三种主要形式。社会保障支出是社会公共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性事业,政府的介入市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一方面出于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实施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还可以运用社会保障调节经济的运行。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多相似性,从政府角度来看,无论是以补贴方式还是以社会保障方式拨付指出,都不能换任何东西,支付都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无论以什么名目得到政府的补贴,都以为这实际收入的增加,而经济状况都较前有所改善。可以改变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税收支出无非是政府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基于特定类型的活动和纳税人以各种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期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
8、影响公共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六章)
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要素包括:
1、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因素随着经济发展一方面可支配的社会财富增多财政收入有很大扩展空间,另一方面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范围随之扩大,也要求有一定的财政收入国模与之相匹配。因此社会的发展水平是财政收入的决定性因素。
2、一定的经济体制 在社会发展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一定经济体制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
3、传统及社会习俗的制约
4、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
5、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不同经济时期,政府将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公债政策。进而影响宏观税负,从而使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也发生变化。
9、如何衡量税收负担,税收负担如何转嫁?你有什么启示?(第八章)
答: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个人或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依据开叉层次可以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衡量宏观税收负担的指标是国民经济税收负担率,主要
有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与国民争产总值的比率。和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微观税收负担按税负主体可分为企业税收负担——指企业承受的税收,反映企业税收负担的指标为企业整体税负率。和个人税收负担——指个人承担的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等等。个人在购买消费品时还要负担被转嫁的流转税、如增值税和营业税等。
所谓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不实际负担国家课于他们的税收,而是通过购入或者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嫁给他人的过程。包括:
1、前转 纳税人在进行交易时,安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用提高价格的方法,把所纳税款向前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消费者。
2、后转 纳税人用压低价格的办法把税款向后转嫁给货物或者劳动的提供者。
3、混转 对一个纳税人来说,前传和后转兼有,也就是将税款一部分向前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另一部分向后转嫁给商品的供应者。
4、辗转转嫁 即发生多次专家行为。
5、消转 又称转化。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
降低成本是税负转嫁的最好方法,也是不法厂商坑骗消费者的手段。制定适合国情的税收政策是关系到整个社大会的大事。
10、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什么?(第九章)
答: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体包括:
1、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表示一国的产品和劳务按人口平均的实际量的增加,运用财政政策一个目标张是为了引导经济的增长;
2、保持经济稳定,国民经济繁荣发展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减少经济波动的幅度保持经济稳定;
3、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财政政策的一个目标是保证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4、国际收支平衡;
5、收入公平分配,公平收入分配是指一国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的提高。国家可以通过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税收政策来调节收入差距,保持社会公平。
财政的目标会影响到其他社会经济主体的目标,财政的新各位可以影响其他社会主体的行动。
11、财政政策的功能是什么?财政政策有哪些类型?(第九章)
答:财政政策的主要功能有:
1、引导功能。引导市场主体也就是私人和企业按照公益的目标来经营和决策,或者使其在决策的时候考虑公众利益,也可以引导非政府的经济行为,是公众的目标社会化,还可以引导个人选择和集团选择用公共资源来带动民间资源的利用;
2、约束和限制作用。对于一些有损于公共利益的企业或个人行为,除了行政命令和法律措施已禁止限制之外,也可以通过财政税收政策进行限制和禁止;
3、刺激和拉动经济增长。在社会有笑傲需求不足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投资、公共消费和政府采购以及价格税收政策鼓励消费和投资。其他功能包括:
1、内在稳定器功能。只这样一种宏观调控在内的调节机制,能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于稳定,2、乘数效应。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财政政策的类别包括
1、按照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总量作用方面分类,按其功能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指在国民经济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德国莫来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只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中性的财政政策:止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收支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按照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周期作用分类,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指能够根据经济波动状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无需外力的作用就可以直接产生调控效果;相机决策财政政策市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取相应的财政措施,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缺口来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12、请述我国财政改革的思路、内容及主要问题。(第十章)
答: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路包括: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公共财政意识,树立民主财政、效率财政和发展财政的观念
2、继续深化相关改革。财政改革是一个体系工程,必然与其他配套改革产生紧密联系,只有拉动配套改革到位,才能为财政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强财政税收立法。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法律应该成为公共财政收支的依据,公共组织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公共收支的程序、方式和标准都应以法律为标准,不以政府官员的意志为改变。
4、加强改革总体协调,决策和指挥。财政改革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就需要综合协调尤其是相关改革政策的协调。就需要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避免“政出多门”的情况出现。
5、坚持公平效率原则。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化的财政体制改革方向,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内容包括:
1、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
2、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3、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改革。
4、税制改革。
主要问题包括:
1、财政职能不明确。建立公共财政就要明确财政职能,而确立财政职能就要先明确政府职能。确立在市场紧急条件下,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地位、目标和原则。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对对现存社会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进行重构。
2、事权与财权不一致,规范的分税制要求政府间的事权有明确划分,事权与财权一致。
3、配套改革不到位,制约额财政这能的转换。财政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紧密联系,财政改革需要政府机构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配套改革的配合,而正是由于配套改革不到位,从而制约了财政职能的转换。
4、财政改革缺乏整体思路和统一规划。财政改革是一个相关性很强的改革,在财政体制改革中我们必须遵循整体推进的道路,而财政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协调问题尚有待解决。
第四篇:财政作业-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学习心得
财政学
会计1103班 林欣如 2011601301
31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需要,凭借公共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特定分配关系。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税收原则是建立改革和完善税收所应遵循的标准。财政收入原则,它要求税收具有充分性即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具有弹性,即税收随政府支出需要变动而灵活变化。效率原则又称经济发展原则,要求税收体现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同时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益损失应降到最小。公平原则包括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受益原则即按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所获利益程度来分配税负。纳税能力原则中收入和消费被认为是衡量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标准。税务行政原则包括遵从成本和征管成本。遵循适度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适中,税收既满足正常的财政支出需要,又能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税收的法治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应以法律为依据,以法治税。
现代税收理论中,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是公认的两大基本原则。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实现依赖于公平和效率。公平是税收的基本原则,政府征税应确保公平。而税收不仅应该是公平的,且应是有效率的。税收效率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应讲求效率,降低成本,应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效率和公平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同时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税收原则中,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收入差距。税收对社会的公平与效率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通过税收优惠吸引外资而形成了中国的对外开放;通过减税优惠鼓励安置待业人口就业创业,改革初期对解决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税收还可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鼓励资金、技术、人才流向需要发展的地区,这是深层次上公平的体现。
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税收将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普遍提高社会的公共服务,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实现生产力发展的最大效率。
第五篇:财政与税收
滨江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个人所得税分析及建议
院系 滨江学院经贸系专业 物 流 管 理学生姓名 王智峰 学号 20102347021 指导教师 罗玉
二O 一 三 年 6 月 7 日
我国个人所得税分析及建议
王智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摘要:个人所得税是对(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它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税种。我国个人所得税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于1980年9月开征的,至今已有32年了。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税制建设滞后、税收征管乏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调节分配、组织收入的功能仍然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字: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建议
一、目前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个人所得税既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方式,也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手段,还是人才竞争的因素之一,因此税负高低至关重要。而税率是影响税负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在设计税率时是以调节个人收入为主,同时兼顾组织财政收入,并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了分类(项)税制模式,各类所得的适用税率也有所不同,有的实行累进税率,有的实行比例税率,最高税率分别为45%(工资、薪金所得)、40%(劳务报酬所得)、35%(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所得)和20%(利息、股息等所得),因而税率形式较为复杂,税负差别较大。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得到不断改进,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不断加强。从收入规模上看,个人所得税已成为中国第四大税种,个人所得税占中国税收的比重也不断提升,在一些省市,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成为除营业税收入之外的第二大地方收入。它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组织税收收入的职能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人所得税1799年首创于英国,是指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税种所占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在我国现阶段,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并不理想。对工资薪金外个人收入难以监控,对偷税处罚不力,对部门协调工作不够等等因素,促成个人所得税征管不力的现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
尽管,如今我国经济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位于世界前列,但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却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2001年这一比例为6.6%,而美国这一比重超过40%.我国周边的国家,如韩国、泰国、印度、印尼的比重均超过我国水平。
据国家税务总局最近测算的一项数据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每年的税金流失至少在一千亿元以上。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占总收入水平的30%。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要成为国家的主要收入还不太现实。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所占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实在是太低。可见,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现状令人堪忧。
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信息不能实现共享,这些都造成了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不妥。三是偷税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个人收入的多元化、隐蔽化,税务机关难以监控。公民纳税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富人逃税、明星偷税好像是习以为常、无所谓的事情。
2.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体现出较高的征管水平。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纳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税种,征管工作量相当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来保证。
而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税务机关执法水平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税款的征收。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
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3.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
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并不能起到多少控制贫富差距的作用。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而我国的现状是: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
虽然有累进制所得税,但是对真正高收入的人,征税征不到他们。目前的所得税累进制,主要适用于工资,而高收入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工资,而是其他所得,特别是资本所得,按照现行的征收办法,很难保证这部分收入会纳税,尤其是即使他们逃了税,他们也没有法律责任。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1.现行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
法制的公平合理能激发人们对法的遵崇,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积极性。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置上的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合理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要求。
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混合所得税制。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相对来讲还比较低,税收征管手段较落后。所以,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分类税制,是将个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类,对各项所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项确定适用税率,分项计算税款和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广泛采用源泉课征,虽然可以控制税源,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征收成本,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
所以,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很难体现公平合理。
2.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另一方面,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
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中既然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那么也就应该有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以上问题。
四、解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几点对策
1.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摒弃单纯的分类征收模式,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适当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
分项税制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的发展。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制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的目标。
2.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的税率结构有悖公平,容易使得纳税人产生偷逃税款的动机。其次,考虑通货膨胀、经济水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适当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增加扣除项目。
我们可以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相应确定减除费用标准,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符合实际状况,也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
3.扩大纳税人知情权,增强纳税意识
法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
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转与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密切相关,政府部门使用纳税人提供的资金,纳税人享有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和接受政府部门服务的权利,纳税人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诸多重复建设、浪费,也是遏制腐败的一剂良方。
4.加大对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搞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得力是关键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对个人所得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不力的现状,通过立法,赋予税务机关一些特殊的权力,增强执法的力度。同时,对一些偷漏税构成犯罪的纳税人,不能以罚代法,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5.加强税收源泉控制,防止税款流失
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个人收入分配多元化、隐蔽化且支付方式现金化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加强税收征管,首先要加强税源控制。使公民的每项收入都处于税务机关的有
效监控之下,使每个公民的收入纳税情况都一目了然,进而可堵塞税收漏洞,防止税款流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整个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已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朱蔷《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待个人所得税》.理论导报
许达能《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思考》.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
张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定位与征管约束》.税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