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例文分析

时间:2019-05-14 17:5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例文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例文分析》。

第一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例文分析

材料作文的审题指导与例文分析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方法与技巧,请先看一则故事。

一、导入 :

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1.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基本符合题意]

2.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符合题意]

3.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有新意]

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准---深---新]

绘画极其讲究构思,作文也跟绘画一样讲究构思立意,其审题立意需要训练、更需要技巧。

所谓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话题(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正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同学们要高度重视。那材料作文该如何正确审题立意呢?有哪些步骤与方法呢?

二、材料作文审题两步曲;

(一)正确审读材料(找对象、抓关键、析原因、悟立意)

“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二)审清作文要求

1、“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明确作文的构思方向; 2、“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是作文的“三确定”原则;

3、“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作文的“三不”方针。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回顾)

1提炼中心法2 以果溯因法3 抓关键词句法4辨明关系法 5联系实际法 6 明确褒贬法7多项辐射法(横向立意/反向立意/延伸立意/类比立意)

三、确定最佳立意的方法步骤:

1、全面理解

----迅速把握材料的核心含义(观山的全貌)、多角度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

-------联想、找话题点或立意点

3、选择最好角度立意(无限风光在一峰)

--------准确、较深刻、有新意、有话可说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周六测试题,翻开p8看作文板块。

四、考题回顾:

一天,几位淘气的学生为了看一看动物的内脏,把校长的宠物狗给杀了。校长非常气愤,罚学生画一副狗的骨骼图和一副血液循环图。闯了大祸的学生只得认真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校长见学生认错态度较好,图形画得仔细,便免去了对他们的处分。

没有料到的是校长的惩罚激发了他们对解剖学的极大兴趣。那位带头杀狗的“坏学生”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解剖学家麦克劳德。

要求理解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题自拟,文体自定,不要脱离材料的含

义作文。

五、作文点评:(看看本次作文该运用哪些审题的方法)1提炼中心法

2、抓关键词句法

3、多项辐射法

A整体把握,抓材料的中心重心。

审题的关键是读懂这则材料的中心,即校长的有效处罚和学生的出色表现,以至于成就了学生不平凡的人生。或是“教育者对犯错的受教育者的处罚手段”(事件核心)紧扣这

个中心或事件核,可以从三个角度构思作文:

(1)从校长(教育者)的角度立意,侧重于表现教育者的能力、气度、胸怀等对受教育者

一生的影响。

(2)从受罚的学生(受教育者)的角度立意,侧重于表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好奇、求知、做人等对他们一生的影响。

(3)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的角度立意,侧重于表现两者的辩证关系:教育者的创新

教育,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中,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有

助于训练自身的思维能力。

B正确的立意:

1.从教育者来说:

恰当的惩罚能让你化蛹为蝶

批评与处罚应因势利导

最精彩的批评炼就了最出色的孩子。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智慧的批评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批评教育更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从受教育者来说:

犯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知错就改并从中学习

好奇心需正确的引导

好奇与自控

求知与做人

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 1)园丁与花2)教育与成才

• 教育者的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中,善

于思考,勇于探索,有助于训练自身的思维能力。

此则材料虽讲的是教育问题,但还可引申谈论社会现象、生活现象,诸如社会的管理、家庭教育、企业的管理等。

立意与拟题

立意:选感触深、有话说的角度便于展开分析。

拟题。拟题不准确反映的是审题不准、立意不精,一下笔时就模糊,思维不清晰。一个词、泛泛提都不好(师说、师与生、师者,何也?),尽量论点型,鲜明,准确,简练。所谓“题

好一半文”。

靓题展示:

•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智慧的批评能够转化为一种激励

• 罚亦有道

• 好奇心需正确的引导

• 尊重教育的方法

• 惩罚or引导?

• 兴趣+正确教导=成功

• 正视并修改你的错误

• 恰当的惩罚能让你化蛹为蝶

• 把惩罚当奖赏你的人生会别样的美丽

C错误的立意示例:

• 欲知梨味自先尝(实践)

•带着一颗勇敢的心//勇于探索求知

•胆大心细方为人才//三思而后行

•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意外铸就/孕育成功

• 理解也是一种美

• 机遇+奋斗=成功//成功=偶然+必然

• 谈宽容//态度决定人生//英雄不问出处

• 转变角度看问题

•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好奇铸就成功(两个班分别有25人/23人)

D审材常见病症

1.脱离材料随意而为2.朦胧感知似是而非3.抓一鳞而弃全鱼

4.抓现象而弃本质

E例文分析

1.好奇心需正确引导

好奇,反映了一个人的求知欲望。面对陌生的事与物,好奇心总是让人忍不住要揭开其中的奥秘,但这种好奇心需要正确的引导,才不会让人误入歧途,甚至使人有意想不到的人生收获。(开篇点题,并引出中心观点)

好奇心需要正确的引导,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但有些人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而干出违法违纪的事,甚至由此走上不归路。所以好奇心在被挖掘后应当予以正面恰当地引导。

英国某学校的校长为了惩罚杀了自己的宠物狗的学生,投其所好,居然让他们画出狗的骨骼图与血液循环图。正因为校长有目的性的对犯错学生的好奇心的正确引导,才使麦克劳德成为著名的解剖学家,意外造就了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分论点1,引用原材料作简单分析论证)

好奇心有了正确引导,便能激发出最大潜能,促你成功。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般人的眼里他是怪孩子,在老师的眼里他是糊涂虫,只有母亲认识到这是孩子的天性,是最宝贵的品质。她因势利导,针对孩子好问好思考的特点,抓紧教育,注意开发他的潜能。正是在母亲的关心和支持下,爱迪生凭着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痴迷,一生获得了1200多项发明专利,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分论点2举例分析证明了好奇心在正确引导下能激发潜能)

西方谚语“好奇心害死猫”指的是人们只因好奇而淘气闯祸惹麻烦。若任由好奇心如同蔓草一样滋长,不予引导,那就无益于成才,因此说对好奇心的正确引导,这是铸就成功人生的一大关键。(从反面假设论证了好奇心需引导的必要性)

好奇心如同一朵无实花,只要我们悉心照料,施以引导的肥料,也能开出世界最美的花朵。(篇末再次引用设喻的形式点扣题,深化了题旨)

2、智慧的批评

刘莉

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而有分寸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荡涤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承认错误。批评不仅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研究批评的艺术,学会智慧地批评,是领导者的必修课。(开篇赋予哲理性)

在众多著名企业集团里,批评是一种很重要的管理文化。他们的批评常常是新奇隽永、个性独特而又充满创意的。

加上一层糖衣,会使批评更有效。没有人愿意挨批,所以美国的玫琳凯公司奉行的管理和经营信条就是“你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要怎么等待别人。”基于此种管理观念玫琳凯公司发明了一种独特的“三明治”式批评,对犯错的员工坚持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这种方式类似三明治,第一层加一点奶油,先给员工正面的鼓励,第二层才是正色相告犯错所致的后果,并帮助员工分析改错的方式,在最后一层再次加强对员工的积极性的激励,提出期望与关爱。这样一来就使批评容易被人接受。恩威并重,刚柔并济,既让对方深切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又让对方体会到上司对自己的真诚与亲切关怀,从此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进而成为优秀人才。(智慧的批评的具体体现,比喻论证用得妙)

正面直接的批评,虽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但由于杀伤力太大、焦点过于集中,使受批评者无地自容,反而会激化双方的矛盾,使管理陷入僵局。美国钢铁公司的总经理查尔斯*施瓦伯说过:“世界最容易摧垮一个人志向的,是上司给予的批评。我是从来不批评任何人,只是给人工作的鼓励。我是急于称赞而迟于寻错。”是的,像施瓦伯这样不急于劈面批评当事人,用商量和启发的方式从侧面使其改正达到双方都愉快的结果,会使企业管理更加和谐顺畅。企业只因智慧批评带来的和谐筑起了施瓦伯的成功大厦。(正反对比使论证充分有力)

智慧的批评,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对事不对人,念人之功,容人之过。如此一来,批评便如春风化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因而风清气正,一片祥和。(篇末由企业管理说到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上,涉及的面更广,加大了论说的深度。)

六、真诚建议:

1.立意必须从材料中得出,不能信马由缰,另起炉灶。

2.立意时不能把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变成材料的扩展。

3.深度积累一些作文素材(政治性、德行性、辩证性、现实性),并进行材料分析和提炼训练。

4.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学会思考,培养理性。

七、审题训练

《盲子过涸溪》: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只要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译文: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本文的主要形象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就可以得出“放下即实地”、“学会„放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立意及命题了。

第二篇:作文审题与立意

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

【审题】

一、审读作文材料

二、审视作文范围

三、审清作文话题

四、审定作文要求

例题:

唐代诗人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代诗人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法国哲学家休谟说:“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则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当代学者鲍鹏在评价庄子时说:“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没有结伴的欲望?谁又不想结伴而行?谁没有经历过孤独?谁又不因孤独而痛苦?请以“结伴与孤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结伴与孤独”虽然是一个并列的关系型话题,但从引导语来看,显然是倾向于肯定结伴而否定孤独。也就是说,结伴是生命的常态,愿意结伴的人与他人、与社会是协调一致的;而孤独则是人性的异化,孤独者与他人、与社会是不和谐甚至是对立的。]

如果从“结伴”的角度正向立意,可确定以下主旨:

①赞美珍贵的友情或爱情。

②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和谐共处。

③论述结伴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如果从“孤独”的角度反向立意,可确定以下主旨:

①探究孤独者与社会冲突的根源。

②发掘孤独者独特的思想或文化价值。

注意:在话题作文中 话题是议题话题是范围话题不是中心论点话题不是文章题目

【立意】

一、中心要明确,忌模糊、似是而非或面面俱到,多个中心

二、中心要新颖、独特,忌人云亦云

三、中心要积极,忌中心思想片面化、绝对化

四、中心选取角度要准确,大小适度

练习:

一位专门从事蝴蝶研究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蝴蝶从蛹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时,发现其艰难程度令人怜悯。他的妻子实不忍看到蝴蝶出蛹的艰辛,于是就用手术刀在蛹上轻轻划了几道痕迹。当她看到蝴蝶轻松从蛹中出来时,欣慰地笑了。可是不久他们就发现,经“帮助”的蝴蝶身体特别肥大,翅膀特别小,根本飞不起来。其实,这个真实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孩子的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父母的过度爱抚,反而剥夺了孩子的生存能力。请以“爱与溺爱”为话题,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三篇:作文(审题、立意)

作 文

第二十四讲)审题、立意(对应学生用书82~85页)

1.走好考场作文第一步: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争取做到切合题意。

2.力争立意深刻、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文章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写作常用的名言警句(一)1.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一百岁感言》)2.对自己不满是任何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3.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高尔基)4.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布莱克)5.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席慕蓉)6.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7.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8.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哈佛图书馆墙上的励志语录)

9.许多人在追求他们选择的道路时固执,却很少在追求目标时固执。(尼采)10.性格左右命运,气度影响格局。(余世雅博士)●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二十三)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白居易·长恨歌)8.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10.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写作素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古代)(三)

三、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获奖名片】坚守信念 为国捐躯 【评价】

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颁奖词】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贰。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四、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获奖名片】浊世清莲 【评价】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2.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颁奖词】 是您,使内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现国富民强、诸侯威震的局面;是您,虽屡遭疏远流放,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渝。“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无能为力,您纵身一跃汨罗江,以身来殉美政理想!

【事迹】

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因此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腐败,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著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张,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同时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

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审题不清,特别是未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2.朦胧感知材料,似是而非。

3.思考不深,角度一般,立意平常。

“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是高考对考生作文提出的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只有首先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在获取作文基本等级分上迈开坚实的脚步。, 一)抓住关键词句,准而透地把握含义

正确审题,防止偏题、跑题,考生要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句。关键词句,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一定要认真提取。考生不仅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无一遗漏,确保对命题意图要求的理解没有偏差。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题意行文,才能符合命题的限制要求。基本要求有两项:一是准确,二是全面。

典例1(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 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 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 找出并理解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准确把握主旨。第一段材料中“门与路,永远相连”是开宗明义,点明两者不可分割;然后分说思辨关系,“终点”与“起点”、“挡住你的脚步”与“走向世界”是对立的统一。第二段材料是具体列举,以“大学的门”和“大学的路”为例,采用了以大缩小或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论证,很有哲理性。这里的难点是“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个比喻句增添了审题难度,如果把“门”解读为“理想、目标、希望、事业”等,你要入门,除了一路上要克服种种困难险阻,勇往直前,还必须要有“通行证”才行。我们可以顺材料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佳作】

推开门,走下去

我踏着达达的马蹄声,从江南无数个春天里走来,风雨兼程,任柳絮翻飞,莲花开落,我在追求,我的大学。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千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求学之路上奔波劳累,追寻着更深度的学术研究。那扇通向大学的门引来无数学者向往。然而,有的人却被困于“大楼”中找不到出路,有的人沿着书香花径一路走成了大师。

现如今,许多人却不愿再走下去了。有人戏称,大学即是中国学生的解放路口了,上了大学便万事大吉。果真如此?真是推开了那扇门,便如同僧人得道了吗?我不知道,我正在通往那扇门的路上,我不知道„„

可我知道,钱钟书的大学之路让他成了大师。这个诗书满腹才情万丈的年轻人在其余科目成绩均不理想的情况下,因其出色的文学修养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推开那扇古色古香的门,迈着轻快而又稳健的步子往通幽曲径上走去,走出了《围城》,走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大师。他的妻子杨绛女士在丈夫和女儿均不在世时,将她们三人所有的稿费均捐给了清华大学。捐赠仪式上,这位高贵的女学者深深鞠躬说道:“感谢清华大学给我们这个机会。”这又是怎样一番感悟!一个大学者对大学的热爱,或许不仅是因为一个大学的优秀,而是因为在这个优秀的大学里,他让自己成为了更优秀的人。他在这扇门后面走出了一个豪情满腔的自己,走出了他想要的生活。

这一扇门,连着一条辛苦的路,他们如此亲密地连接在一起。我策马来到它面前,推开门,你说我会走下去吗?

是的,我会!因为张晓风说过:“千百年来,我们的前辈或肝脑涂地或胼手砥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可以穿过美丽的花径,到杏坛前去接受教化。”这一扇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谁说只有哈佛才有凌晨四点半的灯火通明?我们有无数推开门走下去的人,所以才有梁思成、林徽因,有金岳霖、汪曾祺。而我们这一代人,也必将走出更杰出的大师,这一扇门,挡不住千万人的脚步。

【简评】 从题目来看,“推开门”直接紧扣材料中的“门”,而“走下去”则暗合了“路”,整个题目就与作文材料紧密联系起来了。开头即化用诗句,用抒情的笔调表达自己追求大学的愿望;接着引用名言,指出“大学”的实质,并且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指出进了大学的门不等于彻底解放了,只有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努力,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最后又恰到好处的引用名言,再次紧扣材料,点明“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末段以众多知名学者为例,指出只有像他们那样,才能为大学增加更多的“大师”,呼应第二段。全文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论证有力。, 二)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正确审题立意,除了对策一中讲的要抓住关键词句,还有以下四个基本的方法。1.因果分析法。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2.有的材料爱憎、褒贬之情鲜明,揣摩时注意材料的感情倾向,才能准确立意。

3.有的材料隐含了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只有较好地挖掘出深刻的寓意,才能准确立意。

4.作文题目出现几则材料时,如果几则材料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那么就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求同;如果几则材料内涵不一致,那么在互为补充或对立的比较中概括出中心——存异。

典例2(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奋发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解析】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是关键句,是考生审题立意的一把钥匙。可以侧重于从“心”与“风景”的关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立意。根据材料的内容,考生也可以因果分析,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发问:最美乡镇干部为什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坚持干八年,并把它建设成一个美丽的乡村?可以有以下回答:是他的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是他对乡亲们和这块土地的挚爱;是一位基层干部的责任和担当„„这样,“心”的含义也就具体明确了,而“风景”的含义材料里指美丽的乡村,将其拓展开来,就是指事业上的成功。这样就可以立意为: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有责任和担当;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挚爱着自己的事业等。

【佳作】

风景是心的所在地

东山魁夷曾说过:“风景是人的心中所愿。”

心驻扎之地,风景长存。心驻于淡泊之中,便是倾盆大雨也成绝美景致。好比苏东坡途中遇雨,常人只有狼狈二字,他却竹杖芒鞋,潇洒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心驻于奉献之中,便是穷乡僻壤也会变成山清水秀之地。正如“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八年的坚持,终将荒山换青峰。

难忘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所说过的一句话:“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风景是人的心境,与人时刻不离,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苏轼评陶潜:“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而陶潜弃官而去,心中挂念的又岂是日暮归家时分那一缕炊烟?他于纷繁官场中并未深陷,也未曾片刻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有一颗超脱淡然之心,处处皆是风景。正因为风景是人心的栖居之所,所以纯净的心灵需要安放在纯净的环境中涵养。陶潜不愿心被混浊的官场束缚,不愿被阿谀奉承蒙蔽视听,从而丧失了那一片绝美的风景,才毅然离去。他挂念的不仅是家,更因心底那一片净土渴望回归。最终,他的心居于田园,给世人一幅采菊东篱、把酒高歌的隐士图。

如果形体被束缚,但是心却是自由的,最终形与神都可能获得自由。被诱骗为黑奴的所罗门生活如地狱般悲惨,但他的心却是自由的,他的心驻扎在北方,“我想要的不是生存,我想要生活!”因着心,因着不放弃,所罗门才能坚强地熬过十二年奴隶生涯,最终重获自由。心存自由的天堂,处处即是天堂。

心存于琐碎之中,那么风景便是一地鸡毛,眼底与远方都堆满琐碎不堪的欲念。心活于爱心之中,那么风景便是面对灾难时的同舟共济,而不是冷漠的匆匆而过的人流。

“你快乐而是不快乐,与你拥有什么、你是谁、你在哪以及你在做什么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与你在想什么有关。”卡耐基曾如是说。的确,风景与所处之地无关,只与心息息相关。

风景是心的栖居之所,心怀辽阔,风景自然开阔。带着一颗无畏的心,伴着一路风景,你将一步步抵达浩瀚的人生之海。

【简评】 文章写得很灵动,很精彩,把“心”(情趣、爱、追求等)与“风景”(事业、生活的美好等)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最让人喜爱的是其文笔。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但那些闪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的名人名言、警策语句,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美的语言为主题思想披上了一袭华丽的裙裾,既有新意,又极具思辨性。东山魁夷、丰子恺、苏轼、所罗门、卡耐基等人的话语,带着启人心智的哲理,一下子打动了读者。例证、引证相得益彰,中心明确,层次清晰,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三)立意追求:新、深、独

这里所说的“新”,指的是立意新颖,见解有新意;“深”指的是立意深刻,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独”指的是立意独到,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典例3(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① 自选角度;② 自拟题目;③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解析】 此题切合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普通人对生活中不同的价值取向。材料传递的“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是恪守孝道;“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是说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自私,要学会分享;“不许管闲事”这个规矩要对“闲事”作一个界定,在分什么事情的前提下,这个规矩可破可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这些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这是传统文化中大众推崇的家风。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一些真实经历,写出真情实感;如果是写议论文,一定要深入探讨,不能空洞,要提炼好立论点。

【佳作】

传统在心,何惧规矩方圆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常常坐在秋千架上,用一口稚嫩的童音背那背不完的《弟子规》,争抢着在老师面前看谁背得又快又好。那“首孝悌,次谨信”的“圣人训”至今也深深印在脑海中。

从“跟长辈打招呼”的敬老,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刚正,再到“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的厚道,一条条老规矩犹如有一个慈祥却严厉的老人,谆谆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

长大的我们也纷纷走下秋千,步入社会。然而我却时时讶异于熟读《弟子规》的我们却在渐渐淡忘那些老规矩。“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变成了甚至在餐桌上都会紧盯手机冷落老人;“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变成了郭美美式的铜臭漫天与纸醉金迷。老规矩甚至需要靠“贴在网上”才能被“关注”,以致我们犹如那疏远的猎奇的游客,走马观花地“欣赏”着与自己无关的商品。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若要问老规矩的内容,我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丝毫不是那种“健忘”的人。那么与其说我们忘记了老规矩,倒不如说我们忘记了它们背后的传统文化。忘记了对长辈的敬,忘记了对自己的谨,忘记了对世人的真。

昨天媒体爆料,岳飞后人甚众,却始终遵守“不与秦氏通婚”的“规矩”。然而这一“老规矩”到了近年却被“逐渐打破了”。何以哉?岳飞此规矩,其本意并不是死板地记恨天下秦氏之人,而是告诫后人勿与恶人为伍。而岳家后人却如此注重表面功夫。可见现代人忽略了老规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多强调的只是表面化的教条。所以老规矩便成为了一纸空文,被我们惧怕,被我们回避,直至被遗忘甚至“贴在网上”成为一条“引起关注”的噱头。

重拾老规矩,我们何不先去稳固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我们对老人的一个爱心电话成为当今的“跟长辈打招呼”;让我们的微笑与暖语成为新时代的“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心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规,高尚道德的矩,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便自成最美的方圆。

我想,总有那一天,《弟子规》可以成为“弟子魂”,那谆谆教诲“老规矩”的老人也笑而不语。因为心有传统的我们,早已自成一方规矩。传统在心,我们不惧规矩方圆。

【简评】 文章通过小时候的“知”与日后的“行”的巨大差异,提出“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的诘问,发人深思。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分析问题逐层深入,深刻挖掘了人们对老规矩淡忘的原因,即没有“稳固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就是淡忘的实际是传统文化。这一思维是纵向的,文章立意就显得深刻。文章又以秦岳两家不通婚为例,更深层次地谈论“老规矩”,进一步表明不在于记得哪些条条框框,而在于真正理解“规矩”蕴含的文化内涵。文章条分缕析,风行水上,思路清晰,富有启发。

第四篇: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自主审题立意,列出较为具体的作文提纲(不少于150字)

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一、审什么?

(一)审体裁

审题首先要确定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1)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标志”的,应写成记叙文。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我的中学生活》《值得赞美的人》。

2)有“介绍??”“??的话”??的自述“??的制作方法”等“标志”的,应写成说明文。如《介绍一本工具书》《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3)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标志”的,应写成议论文。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

(二)审重点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写作的重点。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为主、记事为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之类的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各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之类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三)审主题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主题,而确定文章主题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

“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

1)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题目即为“题眼”。如《妈妈》、《春游》、《荷花》等,写作文的时候就要抓住“题眼”,弄清楚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然后展开联想,确定中心,完成作文。

2)题目中,一般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如《课间十分钟》、《可爱的玩具》、《难忘的一件事》、《骄傲的爸爸》等,题眼就是“课间”、“可爱”、“难忘”、“骄傲”。

3)作文题目中的动词一般是“题眼”。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又如《这件事教育了我》、《我爱我的小闹钟》、《瞻仰烈士陵园》、《清明节忆王大伯》等,题眼就是“教育”、“爱”、“瞻仰”、“忆”。

(四)审范围(或数量)

1)时间范围,如《课间十分钟》,选材的范围就是下课后和上课前所发生的趣事和进行的活动;《家乡的傍晚》时间范围指定得很具体,是“傍晚”;《国庆节见闻》时间就是国庆节。

2)空间范围,如《公园一角》,地点就是“公园”,而且是公园里的一部分“一角”。《校园新风》所写的人和事应该是校园内发生的而不是校园外发生的;《瞻仰烈士陵园》地点就是“烈士陵园”。

3)数量范围,如《难忘的暑假生活二三事》,写的事情可以是两件,也可以是三件,但是不能只是一件,十件八件也不行;《难忘的一个人》记叙的主要人物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

4)审清楚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如《我的同学》和《我和我的同学》,这两个题目都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同学关系,但是前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是“同学”,只能用第三人称(他或她),而后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却是“我”和“同学”可用第一(我们)。《我爱语文课本》叙述的对象是“我”和“语文课本”,关系是人和物。

(五)审人称

有些题目对人称已有明确的提示,不容易混淆,如《我的爸爸》《我的寒假生活》。而有些作文题对人称并无明确要求,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

二、怎么审?

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眼睛”。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文字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那么怎样科学的审题呢?有哪些科学的步骤呢?

1、抓关键词。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2、逆向审题。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逆向审题,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

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篇作文,如果从题目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很难下笔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能够逆向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人员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篇作文,从题目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逆向审题,一见到这类题目,就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审好题目。逆向审题,可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填补标题法

此方法适用于较宽泛性的标题。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较大的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审题时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条件,使题目的范围缩小,内容进一步具体化,题旨就会显露出来,从而化难为易。

譬如题目《风景》,如果用填补标题法审视,在原题目前面加上“大自然的”、“小院的”、“学校的”等新条件,使题目相应成为《大自然的风景》《小院的风景》《学校的风景》,题目意思更明白了,文章就容易把握得多了。像这类题目还有《歌声》《心事》《忏悔》《尝试》《变化》等。

运用填补标题法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补充的内容一般指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物品,越具体越好。如前面说的《风景》补充题目后,能从小处着眼,可以以小见大来写;但若补充成《祖国的风景》,题目仍很宽泛,写时就不好把握了。

(二)补充的位置可在原题目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在题目的前、后同时添加,但不得擅自改变原题目,只能在草稿纸上或心中进行填补。

(三)如果命题者没有附加要求(从现在考试趋势来看,淡化要求、鼓励创新),补充时可以使原题变为以写人为主,也可以使原题变为以写事为主,如《哭笑不得》可以填补成《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

4、虚题实做法

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非常容易下笔了:可以写一位老师的追求、一名下岗工人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等等。总之,各行各业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当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像课本中《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一面》写的是“我”和鲁迅的一面之交及这一面对“我”的影响。

初中话题作文拟题技巧

一、添加成分法——在话题或话题中心词的前后加上修饰、限制等成分,构成作文的题目。

(一)、在话题中心词前面添加法。

1、加上表修饰的成分——形容话题特征性的词语。例:《美丽的谎言》、《迟到的掌声》、《可贵的诚信》、《永恒的快乐》

2、加上表限制的成分——从时间、数量、范畴各方面对话题中心词加以限制。例:《我的七彩梦》、《最后一滴水》、《昨日的足迹》

3、加上表明态度、观点的成分——此时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论点的概括。例:《呼唤诚信》、《拒绝眼泪》、《慎用宽容》(构成动宾短语,前面的“呼唤”表明作者的态度)

(二)、在话题中心词后面添加法。

1、加上对话题的相关阐述,形成标题。例:《阳光,是一种语言》、《快乐,不需要理由》、《眼泪的自述》、《宽容的力量》

2、加上对话题作用的描述或比喻诠释。例:《理解——沟通的桥梁》、《知识——进取的动力》

二、巧用修辞———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1、比喻、双关

例(1)《我渴望老师的“阳光”》(适用于关爱、帮助、理解类话题)(2)《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适用于“家”、“集体”话题)(3)《承诺,连缀成美丽的水晶珠链》(适用于承诺、信用等话题)(4)《忘忧草》(适用于快乐等话题)

(5)《我最需要一剂良药》(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2、借代

例(1)《黑白债》(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2)《人生需要掌声》(标题借“掌声”代“鼓励”,很有创意)

3、反语

例(1)《我发现了家中的“贼”》(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2)《“铁公鸡”二三事》(写出某同学平时总是很小器,可谓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但在帮助他人时,他却是最大方的一个,以此来突现他的高贵品质)

4、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例(1)《小树又快活了》、《读水千遍真有趣》(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2)《标点家会》(适用于“贡献、作用、团结”等话题)(3)《门锁的承诺》(适用于“门、诚信、秘密”等话题)

5、对偶

例(1)《朋友最真,友情最贵》(适用于“朋友、真诚、真情”类话题)《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适用于“读书、成才”类话题)(2)《直面挫折化解痛苦》(适用于“挫折”类话题)

(3)《选择倾听放飞生命》(适用于“倾诉、交流”类话题)

6、对比

例(1)《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2)《楼上楼下》《走出去走进来》(适用于“交往、交流”类话题)

7、设问、反问

例(1)《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2)《你懂承诺吗,布什》(适用于“和平、守信”等话题,从伊拉克战争发出作者的议论)

(3)《1+1=?》(适用于“团结、合作”等话题)

三、善于引用、化用

1、引用、化用诗词

例(1)《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此题适用于写回忆内容的话题]

(2)《道是无情却有情》[ 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适用于写父母、教师等人的严中有爱的话题

]

(3)《只缘身在此山中》[ 适用于写考试或学习的苦与乐类话题 ](4)《怎一个“苦”字了得》

2、引用、化用歌词歌名

例(1)《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适用于“失败、考验”等话题 ]

(2)《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

(3)《女孩四重奏》讲述的是女生寝室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4)《阳光总在风雨后》、《还我一杯纯净水》、《2005年的第一场联考》

3、引用、化用俗语警句例(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距离产生美》

(3)《因为有你更精彩》、《承诺是金》、《新官上任两把火》

4、引用、化用经典名作标题

例(1)《老人与狗》(2)《小狗漂流记》、(3)《落叶流浪记》(4)《将考试进行到底》

四、借用符号

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 1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例2《考!考?考??》、《减负?减负!》

2、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

例:《10-1=??》,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现象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1+1>2》

五、设置悬念,夺人心声。为了让自己的文章更能引起阅卷教师的兴趣,可以在文章的标题中设置悬念,它能一下子就抓住教师的心,让他们欲罢不能,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例《我和孔子有个约会》、《给李白的一封信》、《我不是人》、《夜半叫卖声》等。

六、另类文题,凸显个性。

例《对“自信”的一次采访记录》、《“诚信”使用说明书》、《贪官日记三则》、《死人的呼唤》

七、意象组合,增强气势把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会引发读者思考这几个意象间的内在联系,思考它们共同创造的意境或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

例:《骄阳·爸爸·书》、《诗人·明月·黄花》、《心境·远山·清秋》

第五篇: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

高2017级语文期末复习之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考题分析】

审题立意决定作文分数,对于故事性的材料题必须把握准故事的寓意。如果停留在对故事表象的感性认识之上,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缺乏深邃的思想认识,难有表现力。作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读:

一、联系社会大背景猜摸命题人的意图

命题人的意图可从故事材料中猜摸得出来,命题者塑造了一个年轻人的形象,他做人做事都尽心尽力,但得不到别人或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为此他闷闷不乐。这类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个年轻人的苦恼有没有代表性?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生活中,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听到有些年轻人热衷于炫富、拼爹、选秀、炒作吗?有些年轻人为了出名不是什么事都做得出吗?再从正面来想一想,历年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科技奖获得者等不是得到社会承认与尊重的典型吗?近年来的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孕妇、最美妈妈、最美警察等“最美人物”,他们都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普通人,这些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不断传递着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材料中还出现了一位老者,他主动关心、并用打比方的方式开导年轻人,从这个人物形象中也能猜摸出命题人的意图。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老者这样的人去关心年轻人,需要有人将一些人生经验和智慧告诉年轻人。比如,要想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得把你的优势找出来,使自己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人。

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来立意

读懂材料、吃透材料、抓住关键语句才能找准观点,故事材料中有三个关键句:一是年轻人的抱怨——“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二是年轻人认为有道理的那句话——“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的话;三是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的那句反问的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考生应该围绕材料中的这三个关键语句思考: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承认与尊重?是做沙子,还是做珍珠?抓住这几个关键问题去思考就不会偏题。做沙子,做珍珠跟别人的“承认与尊重”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存在着条件、因果、目的等多重关系。当然也可以没有关系,比如,我做自己的沙子或珍珠,不去关心有没有人“承认与尊重”;一粒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容抹杀的价值。材料题是开放的,必须让考生人人有话说,可以做沙子,可以做珍珠,也可以由沙子变珍珠,都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倾向性较明显的观点立意。应该说,今年作文题的导向还是很鲜明的。

三、化具象为抽象,挖掘比喻义、言外之意

从思维角度来说,对于故事类的材料要抽象概括出其中的寓意;从语言角度来说,故事类材料的审题就是将形象性的语言转换成抽象的语言。此故事的寓意:要想被人承认与尊重,要想超越平凡,你就要发光,就要脱颖而出,就要从沙子变成珍珠。材料中的“沙子”“珍珠”既是实指,也是虚指,比喻意义比较丰富。因此,首先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它们的比喻义。“沙子”多而平凡,没有光亮,沙子自有自己的价值,可用于建筑、修路、过滤、养殖美化等;“珍珠”稀缺珍贵,有光彩,用途大,可装饰、入药。着眼于喻体的内涵,它们分别比喻两种不同的人生,“沙子”比喻普通、平凡等,“珍珠”比喻杰出、优秀等。可以把“沙子”比喻为平平常常、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普通人,可以把“珍珠”比喻为有才学、能力强、善于包装自我、推销自我、敢于扬才露己的人。

四、从两个对象的角度来审读

(一)从年轻人角度来看:

1、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因而“闷闷不乐”。这要辩证分析:“做人做事尽心尽力”是本分,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虽然“尽心尽力”了,但与别人的要求仍然有差距,态度可能没有问题,但能力可能有问题;仅仅“做人做事尽心尽力”还不够,还要手脚轻快,搞好人际关系等;另外,社会也要提供有利于年轻人发展的空间,对年轻人多些“承认与尊重”。

2、年轻人对老者的话语——“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的反应:认可(“有道理”)与疑问(“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这里就提供了两类立意角度:沙子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做沙子也应该得到承认与尊重。

(二)从老者的角度来看:

老者用丢沙和掷珍珠的方式开导年轻人“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老者是说,一个人要想被别人承认和尊重,必须要有自身的价值、有闪光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努力。老者的本意是想利用这种方式去激励年轻人,是想让年轻人发奋努力。面对老者的观念,考生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同意好说,比如,强大自己,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会万众瞩目;不同意,还可以对老者的丢沙和掷珍珠行为本身进行反驳:丢沙于沙滩中,当然难找,就是掷珍珠于珍珠堆中也难以寻找。

立意参考:

1、出类拔萃,始自己出众

2、平凡如沙,亦能伟大

3、超越常人,凸显自己的价值

4、人可闪耀,但不要失却“真我”

我是一粒沙

得到承认与尊重的,不一定是珍珠。——题记

我命不好,投胎时误作了一粒沙,不过佛祖答应我六世轮回时,可连作两次珍珠,倒也划算。

现在我要做的,便是将我这“沙生”快快熬过去。

有一天我正与众沙友晒太阳,当然我是不屑于同这些命中注定为沙的朋友们交谈的,我正迷迷糊糊犯困,忽然听见一个年轻人的声音:

“我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可为什么得不到承认与尊重?”是一个沮丧的男人的声音。

我刚想回答说:“因为你太平庸啊。”话还没出口,就被一颗珍珠砸中,疼死啦!我连忙召集周围的沙友上前,将嫌疑人捉拿!

“你能找到这颗珍珠吗?”是一个老者的声音。

“当然。”年轻男人不假思索地说。

“啪!”

又是谁打了我!好在这次不是珍珠,是沙友。他们正好将刚才被“捉”的珍珠盖住。

“你能找到这些沙子吗?”

“不能,当然不能。”年轻男子继而恍然大悟,“谢谢您的指点!”

我可就气着啦!这老头子什么意思?不就是不承认我们沙子的价值嘛。我倒想问问他,在一堆珍珠里扔一颗珍珠,不和沙子里扔一粒沙子一样吗?都找不到。在一堆珍珠里扔一粒沙子,不也一样轻易就能找到吗?

没过几天,城里的路就修到了我们这里,掘土机轰隆隆地响,工人们哈哈地笑:“这一堆堆沙子金灿灿的,真是太美啦!这沙子踩在脚底下真舒服!”他们说,“用这种细沙去搅混凝土是最合适的!”

我听了这话,连忙跳进了工人的铁锨,被一同带来的除了沙友,还有那颗珍珠。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工人爽朗的笑声,现在我已经不只是沙子了,我和其他沙子在一起,成了一条宽广的水泥路。

老年人拄着拐杖说:“这路好啊,下雨天不再泥泞,晴天不硌脚。”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甚至能感受到在我身上一蹦一跳的孩子的欢乐。身旁的珍珠不停地流泪,总是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心情不太坏时,他也会和我讲讲他做珍珠时的幸福。鲜明的对比反而让我觉得自己误投的“沙生”是幸福的。

夜里,大地归于寂静,耳边是不断的蛙鼓,夏夜的清风化为千手,推移月亮,梦中,佛祖微笑着跟我说:“明日,你将可重新做回珍珠,万众瞩目。”我惊呼:“万万不可!将自己当作珍珠,就有被埋没的痛苦,还是将自己当作一粒沙,让众人将我铺成一条路。” 佛祖说:“有如此志向,值得肯定。”

“对,得到承认与尊重的,也可以是沙。”

我含笑说,眼角却滚出一行热泪,化为一串串珍珠。【高分点拨】

1.演绎故事,寓理于形。考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将材料演绎为一个情节离奇曲折的故事,在故事里寄托自己对文题的理解。故事来自材料,又高于材料,故事与原材料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考生高明之处。故事的寓意深刻:沙子也能得到承认与尊重,做珍珠倒有被埋没的可能。

2.拟人口吻,视角独特。文章以沙子的口吻写作,讲述自己的传奇故事,使得“沙子”的思想认识转变更有可信度。通过沙子的视角再重新观察文题故事,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给阅卷老师带来不少新鲜感。

3.描写细腻,形象丰满。考生细致地描写了老者开导年轻人的情景,刻画了自己的内心活动,还描写了工人对沙子的赞美、老者对路面的夸赞、孩子的欢乐,同时,还写到了一颗被埋没的珍珠,虽然着墨不多,但只言片语就能够传神,这些形象都很丰满。例二:

4月29日,尚先生手机落在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了该手机,但对方接通后又挂掉,尚先生又发信息过去,表示愿意花2000元“买”回手机,一个小时后,收到回复,对方愿意归还手机,见面后才发现,捡到手机的是一个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对方,年轻人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开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个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手机,但是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我不能见利忘义,不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一样,多一份爱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涉及的主题是个人修养方面的。一个常规的话题:拾到物品后是否归还。材料中涉及到两个人:丢东西的尚先生,拾物品的年轻人。本来审题难度不大,能扣住拾物是否归还的话题写作,应该不算偏题。但材料中的信息又是很丰富的,所以审题角度也是很丰富的。尚先生的手机丢了,为什么能找回来?不是因为他愿意出2000元买回,而是年轻人看到了手机的信息受了感动,这不单单只是拾金不昧的问题了。我们要想把常规的话题写深刻,写出新意,就要细心审出题目中的细节和新意。出题者主要褒扬的是尚先生的“爱心”、“真诚”和“友善”,年轻人之所以归还原主,关键是受了感动。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正能量”,立意才可高远、深刻。

综上所述,从尚先生的角度立意:

1、好人有好报

2、善良无价

3、爱心的回报

4、失而复得 等 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善良是攻打贪心的利器

3、突破狭隘的自我,构筑温厚的人格

4、战胜心魔 等 纯之风

当今社会,大家十分关注正能量的传递,一个眼神、一句贴心话、一个微笑都可能会传播正能量。亲爱的你,你是传播还是收获了?

一个小小的汉字,就会在人们心中撒下纯的种子。

青岛酒店支持“光盘行动”,为了更加有效地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政府机关、餐饮企业下大力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盘子上印刻的一个“光”字体现了该企业的决心,他们把这份心传递给顾客,让顾客明白勤俭节约的重要性。“量少质不减”,不多花一分冤枉钱,让顾客吃得舒坦,又把节约推行,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风尚。

一份贴心的早餐,一个舒心的书摊,爽朗的他把纯的种子播给周围的人。

湖南长沙一中旁有个报亭,报亭的蔡爹是一个开朗的老头儿,在14年的时间里,他与周围的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尽管他去了,但他那诚信、善良、宽容的品质影响着整个社会。当每个人想起蔡爹,内心都是暖暖的,说明在这个不太如意的社会中,依然有人通过自己的小小善举,来改变这个社会。老人去世后,众师生的缅怀及写满真心话的便贴就是最好的写照,老人身上的某些品质正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最终会长成一棵棵大树,影响众人。

一种解脱,一种关爱,全新的呵护让他们快乐成长。黑熊被关起来取胆汁,当沉重的开胸器打入它们身体时,那声凄厉的长号唤不回贪欲者的良知。一次又一次的折磨,使它们早疲惫不堪。就在他们快要绝望时,动物爱好协会的成员解救了它们,从贪欲者手中拯救了它们的生命。在黑熊基地,它们受到了很好的款待,没有恐惧,有的只是关爱。它们可以在那里安享晚年。协会的成员一次次用血的事实拉回贪欲者的良知,让贪欲者重获新生,并在他们的心中埋下纯的种子,来净化他们的心灵。

纯之风,是人们心中那棵树周围的风,虽然那阵清澈的风吹不遍天下大地,但终会影响周围的生物,使之壮大,落下纯的种子,最终在大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人们沐浴着清纯之风,温暖的阳光洗涤净化着人们的灵魂。愿纯之风把正能量吹进每个人心中,在人世间传递,在人世间流淌。[得分亮点] 本文精妙在于标题新颖,内涵丰富。“纯之风”,用青岛酒店号召“光盘行动”的标示,长沙一中蔡爹的爱心报亭,动物协会者拯救被取胆的黑熊等三则典型素材,交相辉映,证明了“播下纯的种子,传播正能量”的观点。该文采用并列式结构,思路清晰,段落整齐,醒目亮眼,全文一气呵成,论证有力,结构严谨。

练习: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资料:

《一朵午荷》是台湾作家洛夫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敏锐的触觉和洗练的文字,描写了一池夏天午后雨中的荷和一池秋末午后花事已残的荷,为读者奉献了一幅风格独特、震撼心灵的写意水墨画。文章在朴素和平淡的语言中写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爱生命就要爱生命的全过程。一朵午荷的出现,不仅让诗人走向内心,深入生命的底层,更在时间的意义上揭示关于宇宙规律的哲学命题。

时间,几乎是 中国古代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但他们更多借此感古今兴衰、物是人非之悲,叹人生苦短、沧海桑田之变,大量伤春悲秋之作传达一种焦虑和悲观,而洛夫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所表达的却是一种平和与淡定,“爱荷的人”不但爱花、叶、枝,也爱它夏天的喧哗,与秋季的寥落,甚至那池污泥。所以,他爱那朵将要凋谢的午荷,没有通常的悲哀,反而是惊喜、安静而温柔的爱恋。

人眼所见有限,但心灵时空无限,所谓“一象之明珠,不若悟对之神通。”似乎世间万物洛夫都能与之交流沟通,发现它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因此,一滴水珠就是整个世界。一朵荷花,一朵即将凋谢的荷花,它的娇艳的过去和必然枯萎死亡的未来,昭示给洛夫的太多!生命,宿命,命运,花与人,生与死,今生与前世„„那是一个一言难尽的世界,或者说那是人生世界的一个比照。所以文中说“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立意:

1、练就慧眼发现美

2、追求有情趣的人生

3、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爱,贵在欣赏

5、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等

下载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例文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例文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作文审题立意

    2008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与训练 学习目标: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学会多角度立意。 方法1、材料中有几个角色(或几个方面)?他们的言行(或这几个方面)分别表达了怎......

    作文审题立意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我们本想把日子过成诗,时而简单,时而精致,不料却把日子过成某些人的歌,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 2、中国作家丰子恺:孩......

    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审题立意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功的关键性的一步。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

    作文审题立意[合集]

    2018年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高三毕业后的暑假,小明打算约几个朋友一起出去旅游。可是在商量去哪里的时候,几个人发生了分歧,有的想去国......

    作文审题立意与例文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题,抓住“勤蚂蚁”和“懒蚂蚁”的典型意义来立意和行文是本次作文审题的关键。 首先,从“勤蚂蚁”的角度来看,材料启示我们: (1)踏实勤奋离......

    作文审题与立意示例

    作文审题与立意示例一、有关沟通交流类的作文。【题目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一只孤独的鸟飞过一棵孤独的树,鸟和树都看出彼此深切的孤独。鸟很想常居于此,并以自己温......

    作文审题与立意(推荐阅读)

    审题与立意 课题:审题与立意 设计教师:(主备)胡思庆 科目:语文协备教师:裴雯君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理解“审题与立意”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 学习“审......

    审题立意

    课题:《中考作文训练——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授课人: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1、教会学生审题立意的步骤和方法 2、激发写作兴趣,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