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

时间:2019-05-14 17:0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

第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

中山市东升镇太平小学梁润兴

【内容摘要】:教师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前提;激发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根本;学生有效参与、真实感悟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核心;教师互相交流学习,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补充。小学科学实验课,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关注学生的真实感悟。科学实验课如涓涓细流,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学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勤勉踏实,课前认真准备、精心预设,为学生实验探究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和机会,真正做到“为生而设”,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真真实实地体验、领悟科学实验的乐趣。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更加真实、朴实、扎实,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课前准备 动手能力 有效参与互相交流

小学科学实验课全面、真实地体现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每一堂科学实验课中真真实实地感受与学习;需要日常点点滴滴的积累。然而科学实验课不是随随便便的课,也不是“脚踏西瓜皮”的课,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科学实验课,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和真实感受,提高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两大核心因素。所以,我们在关注教师的课前准备与学生参与的实验过程,也要关注教师作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策略、方法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有效教学要关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达成我们所期望的学习效果。

一、教师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前提。

教师的课前准备是为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服务的,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教师的课前准备是达成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教师课前要钻研课标、教材、学生等。小学科学课具有自身学科特点,每一课内容一般是由若干个活动组成,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注重学生的亲历过程。而这些活动的展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条件和材料,单凭一本书、一支粉笔;单凭教师的讲授、灌输是绝对不行的,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教师课前要着重“材料准备”和“预先实验”。

1、教师要充分准备实验材料。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又广又杂,所需的材料是大量的,且种类繁多。课前要备齐备足材料,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活动无法开展。对欠缺的材料,课前及时购置,办不到的材料,教师要不厌其烦地亲自制作,以保证实验的正常开出。1

六年级下册《铁生锈了》一课,要用到铁锈。铁锈哪里去找?还真的难住了我。我到自行车车行找了,铁锈粉有一些,可没有小块的铁锈,于是我又去钢筋售卖部找了一些。用过后,我还把它当宝贝似的珍藏起来,以备后用。五年级下册《做一个钟摆》,每个小组需要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和一个摆锤。学校实验室哪有这些材料,摆锤可用螺帽来替代,去店铺购买得了。木条呢?后来我想到了房子装潢时用过的三夹板,还有一些余料。就从车棚的储藏室里找了出来,自己亲手制作实验材料。

2、教师要充分预设实验。

凡是学生实验,教师务必在课前要亲自做一做,以便准确地、更好地把握实验。其一是对实验材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检测。若实验中所收集到的信息、数据不足以得出实验结论,未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预望值,在排除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后,一般来说就要改进实验材料。例如做一个钟摆:当木条(三夹板木条:30CM×0.7CM,重:3克)的规格确定后,螺帽多重合适?我分别试验了三种不同重量的螺帽作为摆锤。通过试验,重量为4.5克的螺帽比较合适。螺帽在木条10厘米处、20厘米处、30厘米处,测量15秒内摆动次数,各测三次,皆为18、16、14。所得数据有一定的区分度,足以说明问题。

其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验的操作要领、操作难度和耗时多少等等,在课前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分析和预判。只有亲手做过,对实验才有真切的认识,特别是一些看似细节问题,但有时会影响到实验的顺利进行,甚至成功与否。想想学生会怎样做,会遇到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应该在课前由教师在准备材料时解决,排除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与麻烦。五年级下册《浮力》一课,第一个实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我选用的是沉浮实验盒中的泡沫塑料块。我在做预先实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拉动时,泡沫塑料块容易发生偏转,且因厚度不够,对小部分浸入、大部分浸入难以把握。于是我就自制泡沫塑料块,规格为4CM×4CM×4CM。每隔1厘米做上记号,在中心处固定棉线,这些皆由教师事先做好。学生实验时,统一标准,小部分浸入——浸入1厘米;大部分浸入——浸入3厘米。尝试后,发现效果好多了,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节省了实验时间,测得的数据比较一致,更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价。

二、激发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根本。

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过程,而不是教师讲解过程,只要学生敢于动手去做,主动地想去做实验,那么实验就会成功,教学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我就抓住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这一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学习之中,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发给每个小组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张科学检测记录表。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20种物体是否使小灯泡发亮进行预测,问题一提出,整个课堂活跃了起来,预测完毕后,学生进行尝试实验,并把看到的现象做好记录,把检测完的材料放到一个材料盘中,整个检测过程中,同学们都积极动手参与,共同协作,学习兴趣浓厚,检测完后,各小组又对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从中发现了规律,并让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进行描述,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的结论。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增强实验探究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有效参与、真实感悟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核心。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学习探究着重要体现“实”处。注重亲身经历、有效参与、真实感悟。以求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达成我们所期望的学习效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实验探究的内容应该是充实的、真实的、有效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课更是如此,没有实实在在的学习内容,学生怎能开展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材料首先要“有”,且是充实的,学生的学习探究才有依据有厚度有实效。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应是真实的、有效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习需求,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

2、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人人参与、实实在在进行。

学生学习科学实验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应该是人人参与、看得见、摸得着、真正在做的、实实在在进行的。如何让学生真实地、扎实地进行学习探究呢?在学习材料保证的前提下,着重关注: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探究时间。学习的探究过程不能走过场,要实实在在。对每一个活动时间事先要有估算,每一课的活动要有主题、要有侧重点,确保重点活动的时间。对内容多的课,要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二要关注学生实验探究的参与情况。在探究过程中,考察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是否真正参与;考察分工、合作情况,及时纠正一人“独戏”的现象。三要如实记录信息和数据。根据不同活动类型的课,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保证信息、数据收集及时、真实、充实。四是建立交流评价机制。通过组内、班内交流等形式,对所得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和交流,对学生的作品要进行展示,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实验探究。

3、科学实验探究的结果应让学生自主发现的、亲身感悟的。

科学探究注重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不是让学生去简单地掌握,更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直接告知。只有学生亲历过程,亲身体验、感悟,得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学生的描述可能不太准确、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精彩、学生的记录可能有偏差、学生的作品可能有瑕玼、学生的观察可能不够细致、学生的实验可能不成功。却是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得到的,是真切的、实在的、有效的。

四、教师互相交流学习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补充。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总大于个体。在平时,要充分利用教研组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加强集体研讨与交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同年级组,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课前集体研讨、课后交流反思,增进教学的有效性。

1、大力开展科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每学期,教研组都要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围绕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热点、难点,如“新课程下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认识”等课题,展开专题研讨,以提高认识,解决科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困难。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

特别是观察、实验教学部分,由于小学科学课观察实验多,且小学没有科学专职教师,大多数都是兼职教科学课。因此,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课前准备工作。对以前曾用过的材料,还可以用的就拿来用。用过的材料要分年级妥善保存、以备后用。同年级组教师,更要加强合作、共享资源。把各自在平时积累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资料、音像材料、课件、图片、案例等)拿出来相互交流,供大家借鉴使用。实验课一般可错开来上,以更好地利用实验室和实验材料,节省准备时间,提高效率。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宝贵经验。如一些网络有小学科学各年级的《每课参考》,其中有许多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与课相关的教学资料如视频材料、课件、图片等,也可似情借鉴使用。小学科学各年级《问题讨论》,汇集了科学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惑疑和相应的看法、解决办法。其中不乏有共性之处,是我们在教学的共性问题,也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查阅、学习,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做好课前教学预设,少走一些弯路、减少一些误差,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3、注重反思加强交流,逐步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想想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不成功的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调整教学预设?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科学教师一般要执教多个平行班,尤其要重视课后即时反思,及时改进教学,上好下一堂课。同时要加强组内交流。教学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有许多疑惑之处,这时就要不耻下问,多请教常交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经验教训,值得参考和借鉴。如学生实验部分,对实验材料的择用,实验的操作细节、实验时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通过询问和交流,事先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以便及时调整或完善,逐步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小学科学实验课,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关注学生的真实感悟。科学实验课如涓涓细流,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学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勤勉踏实,课前认真准备、精心预设,为学生实验探究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和机会,真正做到“为生而设”,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真真实实地体验、领悟科学实验的乐趣。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更加真实、朴实、扎实,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余文森。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落实在日常教学中》,尹伟。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要上好实验课,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切实加强学生的预习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恰当地运用电教、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服务于实验教学。

关键词:电教科学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教学中大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发现规律、理解和运用知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呢?

一、精心准备好实验所需器材,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内容多,包括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学生实验等,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体验,达到掌握操作技能,正确分析成败原因和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每个实验所需仪器和器材,这是保证实验成功最基本的要求。但由于教材的改编,有许多教学仪器与新教材的内容不配套,书本上有很多实验需要的器材是我们实验室里所没有的,致使相当一部分实验无法正常开展,严重的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而实用的实验教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中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例如:上《空气流动实验》和《风的形成实验》实验时,由于缺少器材而无法上实验课,如果只凭教师讲,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是根本不能理解和弄清空气的流动和风的成因。如是我就找来“可口可乐”饮料瓶、透明的小饮料瓶各25个;又买了蜡烛、橡皮泥、细铁丝、火柴、蚊香,还自己制作了纸风车等,把这些材料按照教材上的说明和要求,制作出了能直观演示的实验装置,让学生亲手操作,认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效果明显,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归纳能力。同时根据农村教学资源丰富这一特点,积极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如:食盐、白糖、面粉、醋、洗衣粉、肉、食用油;植物的花、果实、种子、根、茎、叶;各种各样的岩石;

蚯蚓、蚕等物体。学生通过自己准备过程,会更加熟悉实验材料,初步了解器材的性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完成科学实验教学任务。

二、加强课前预习工作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预习工作是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重要环节。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而课中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因此,要想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了解实验所需器材的名称、数量及性能,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并让学生认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与实验相关的并有创新性的问题,同时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进行讨论、分析、研究,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解,这样既能够巩固了旧的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扫除了障碍。要是学生按老师的要求预习好了,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就会带着问题去亲手操作,认真去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也会严格按要求操作,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真实的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现象,遇到问题会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会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在适当的时候向老师提出,弄清原因,老师在讲解时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和注意力去听讲,把老师所讲的跟自己想法和做法作一个详细的比较,看有什么不同之处,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只有注重了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了提高,实验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过程,而不是教师讲解过程,只要学生敢于动手去做,主动地想去做实验,那么实验就会成功,教学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我就抓住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这一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学习之中,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发给每个小组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张科学检测记录表。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20种物体是否使小灯泡发亮进行预测,问题一提出,整个课堂活跃了起来,预测完毕后,学生进行尝试实验,并把看到的现象做好记录,把检测完的材料放到一个材料盘中,整个

检测过程中,同学们都积极动手参与,共同协作,学习兴趣浓厚,检测完后,各小组又对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从中发现了规律,并让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进行描述,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的结论。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四、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实验教学

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为了达到教学的直观性,在实验教学中利用电教、多媒体教学优势,辅助实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声音、图形、动画等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展示事物本身,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使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变成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活跃课堂气氛,能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课时,由于这个实验过程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为了便于学生课外实验,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现象。我制作 了一件种子萌发的多媒体课件,包括浸泡种子、种子内部构造、发芽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让学生观看,这样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实验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总结,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范文]

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可见,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一、德育重小事,润物细无声

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的而形成的。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不从点滴小事着手,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就无从谈起。为此,学校应提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空地、处处育人”的思想,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规”教育。各班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对学生重点加强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的“两规”教育,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每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形成德育合力。教师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教育学生。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红领巾广播站、橱窗、升旗仪式等,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让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从而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要植真正做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育资源每一要素都是育人的园地,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二、德育重主体,活动促发展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统一。

1、体验活动

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使自己的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化、升华。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做件事”德育体验活动,以“两爱两争做”(“爱父母,争做好子女;爱劳动,争做好少年”)为主题,以“我为父母做件事”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一周内每天坚持为父母做同一件事。并以此为契机,号召、鼓励学生在“体验周”后养成习惯,更要不遗余力的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学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重新思考亲情,重新去看待父母,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类似的体验的活动,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学会如何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校外生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奠定基础。

2、班队会活动

德育的特点是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着眼,不断地强化、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班队会活动是德育少先队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要途径,对良好的班风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围绕学期德育重点,学校每学期都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围绕安全教育、“十心”教育、文明礼仪、理想教育等方面,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灵上得到沟通,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3、表演活动

学生如果作为表演者、观察者,或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就会进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有利于德育的内化。同时,表演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无论作为怎样的角色,学生都会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道德力量,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课本剧表演、器乐表演、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了发挥才能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品德教育。

4、竞赛活动

为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针对一个时期的德育重点精心设计竞赛

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比一比,赛一赛,如每学期开展一次自理竞赛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文体竞赛、小制作比赛等,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也让学生在竞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5、展示活动

为凸显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可以在学校走廊的橱窗内开辟作品展示台,展出学生的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开展“庆六一”歌咏比赛,将活动作为平台,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受到熏陶,得到陶冶,激发内因,积极地接受教育。

6、实践活动

学生除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外,还要接触社会,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而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如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垃圾;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关爱小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上一些日常用品,到福利院、军烈属家送温暖,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三、德育重课堂,堂堂皆育人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课堂中的德育应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的始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备好课是基础,所有教材都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往往德育内容不在教材的文字表面,而孕育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我们重点挖掘深层内容。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新观念,必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必须面向全体,必须抓德育活动,必须立足课堂,必须持之以恒,确保德育内容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

中心小学 温新 2017年4月

第四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蒙自市新安所镇中心学校

杨顺安

2014年4月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器材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为了十分使学生重视、学好科学这门基础学科,引导学生学会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即“学以致用”。提高科学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做好课前实验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成功的实验课,必定建立在教师丰富的经验之上。实验课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仅要熟悉教材知识,还要知道学生实验。教师应充分构思每一节实验课的总体思路,亲自动手熟悉每节课的实验程序,充分准备各种实验器材,找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二、做好演示实验要起到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例如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

有效的演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学习科学

探究的正确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所以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优化教师演示实验,有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三、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进行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进行体验,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如《淀粉的踪迹》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那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许多材料来检验——白菜、萝卜、馒头、米饭、马铃薯、薯条、青菜、面条、西红柿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如:学习“蜗牛

(一)、(二)时教会学生学会观察这蜗牛种动物的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同样的方法去观察“蚯蚓、蚂蚁、和金鱼”,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拓展到观察蝗虫等小动物。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老的树叶,只吃嫩菜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蜗牛很特别,它有一个保护它的壳。

四、教会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说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你能想办法让沉的物体上浮,上浮的物体下沉吗?”再讨论“为什么同一个洋芋会有时沉和有时浮不同的现象”,鼓励学生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十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惊喜,这样就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多媒体对实验的辅助作用。

利用多媒体投影的放大作用:我在教学花的构造一课时,要现场解剖一朵桃花或迎春花。在解剖子房时,我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操作,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了我的操作过程,甚至看到了放大20倍的胚珠。这对孩子们的独立操作帮助很大,相对那种教师一桌一桌的演示要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降低了材料损耗。

利用电脑动画的启发作用: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时候,我有时会选择现成的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减少他们的实验盲目性。此时,flash等动画技术就成为教学的关键,如何用动画技

术再现科学的过程就完全依靠技术水平了。是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调整。应该说,改革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要做的事很多,涉及的面很广,上述的几点只是本人浅见而已,要做的事还很多。新课改下教师要既做教书匠,又做思想者和学者,充分挖掘科学教师这一职业的有效性,在发展学生中发展自己,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附件:

姓名:杨顺安

出生年月:1966年11月

性别:男

籍贯:云南蒙自

民族:汉族

邮编:661106

电话:***

邮箱:1499447541@qq.com

学历:大专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工作单位:红河州蒙自市新安所镇中心学校

第五篇:小学科学实验课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设计

东华小学 王有文

众所周知,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由于社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教育教学有不同的要求,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手段上,也必将随之而改变,自然,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应与之相适应。实践证明,没有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实践,没有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真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就将难以顺利进行。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学生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那么,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改继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以怎样的教学设计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新的要求呢?我们还是从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谈起。

一、小学科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一)什么是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于教育技术领域的现代教学技术。它主要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以及传播学、教学论、学习理论等为依据,泛指对课程及课程门类、单元及课时教学四种水平层级的设计。但无论哪个层次的教学设计,都应回答三个主要问题,即:

(1)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2)如何展开教学活动;(3)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由此,所谓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科学课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按照科学课的教学理念、科学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开发教学资源,创造教学条件,去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和活动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即对科学课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预设的过程。科学实验课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程度。

2、教学内容。即以什么作为教学目标的载体。包括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处理等。

3、如何进行教学。包括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等。

4、探究材料。怎样选择有结构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实验探究材料。

5、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

(二)科学课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1)系统性原则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课堂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子系统。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必须符合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要求和阶段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例如:“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关于认识动植物的相同和不同,在三年级,对于探究对象,主要是认识事物的现象(是什么),而较少去探究事物的性质和结构功能。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究动植物的种类特点,如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草本植物的特征、木本植物的特征等,则偏离了科学课的阶段目标。而事实上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不可能实现教师的设计意图。

(2)整体性原则

科学课课堂教学设计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协调统一的整体。各方面的设计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的整体要求。各方面的设计要协调统一,相互促进,不能相互脱节,相互矛盾和相互干扰。“生命之源——水”的第3课“家乡的水资源”,一位教师设计了“保护水资源,树立关爱生命的情感”,并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把小鱼放在“污水”和清水中做比较,观察小鱼的表现。做完实验后把小鱼救出来。分别在污水、肥皂水、洗涤剂水、洗发液水、洗衣粉水观察小鱼的表现。设计中,由于教师既要学生关爱生命,又让学生把活生生的小鱼置于“污水”之中,这使得目标与活动有相矛盾和相互干扰,于是教学中出现了学生拒绝进行实验探究的情况。

(3)目的性原则

科学课的教学设计要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统一起来,要体现“课标”要求,保证目标的实现,而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例如: “观察小动物”分别有画蜗牛、画蚂蚁、画鱼的活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课中的画小动物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用“画”的方式记录观察活体动物的结果,其准则就是实事求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如果把活动设计成了看谁画得“最漂亮、最美”,而不是画得“最象”,则就偏离了教学的目标。

(4)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设计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而要追求实际的教学效果。例如: “固体和液体”中“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材中设计有“用橡皮泥做只小船,讨论什么样的船装得多”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等重情况下,船空间的大小与载重多少的关系。一位教师为了展现科学课中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挖空心思地制作了课件,在学生活动后,让学生观看,以明白道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做和讨论),对橡皮泥船做得越深、越大,就载重越多的道理,已有了深切的感受,再看课件就毫无必要。这样设计和操作,既浪费了课程资源,又造成课堂教学效益低下。

(5)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当时的教学条件、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到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例如: “植物的一生”中“种油菜”,若按教科书的编排顺序来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很可能学生最后是“颗粒无收”,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为,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当开始本课的探究活动时,大约是四月中旬,已基本是该地区油菜的收获季节。因此,该项探究活动可进行两种方案的设计,其一是,学期一开始便进行该项探究活动;其二是用种其它植物来代替“种油菜”。

二、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教学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应达到的程度或标准。它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具体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方向与指针。

1、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正确处理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之间关系,根据各探究主题的实际,制定具体、有层次、可操作的课时目标。编制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要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是如何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主要是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以及年龄特点)。只有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衔接的切入点,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主动探究,教学才是高效的。

其二、科学课的目标是“三维一体”的目标(即: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顾此废彼。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容易被我们所忽略。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也制定了情意方面的目标,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等等,这些笼而统之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无法落实。在我们前面“观察鱼”的案例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如“体验在观察、探究鱼的特征方面的乐趣”、“更加喜爱鱼这种动物”等等,就非常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其三、“三维目标”并不意味着三者彼此分离,而是“三维一体”,包含在每一项活动之中的。应注意三者之间的有机整合。

其四、编制教学目标时,使注意目标的陈述方式。过去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备教案”,其设计的原发点是为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而设计,是教师在讲台上“表演”剧本。因此,我们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往往是“培养学生„„”、“使学生„„”“通过„„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种设计及陈述方式所折射出的教学观,是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现在我们应转变这种教学设计观,做到“为学生的科学学习而设计”。

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尽可可能遵循具体、明确、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性质,有利于评价的原则,采用表示外显动作的术语。例如:“掌握(知道、了解)什么知识”、“训练什么技能”、“体验什么过程”、“完成什么实验”、“做好什么记录”等等。这样既可以避免用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表述目标的笼统性和含糊性,也防止了教学目标的机械性和局限性。

(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1、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如何从当前的教学设计出发,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呢?科学课教学策略是指为了实现科学课教学目标进行的思考,策划和谋略,包括选择教学内容(处理教材),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选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组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学课的教学策略是设计者关于科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教者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计划方案。

新的教学理念下,科学探究的程序安排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心理的整体性动力特例,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如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做”是设计的核心要素),更加注重把有序进行同“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变动结合起来。科学课的教学方法也正在不断变革,向着平等对话和交流,合作探究和研讨,随机指导的方向发展。科学课的组织形式也从一统的“插秧式”班级授课,向着小组合作研讨,呈现一种和谐的、有着浓郁科学探究气氛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的、在探究内容上有层次的方向发展。

(三)探究材料的设计 科学课中学生的探究要借助于“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这些材料既要能把揭示与探究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有层次、反映规律、具有教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摆弄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具有可接受性;同时,这些材料还具有趣味性和普遍性,对学生有吸引力,以利于开展探究活动。

科学课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短短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对材料的探究,获取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感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和选择有典型的材料,才能便于学生探究,并从中体验教学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

(四)科学课教学手段设计

科学课常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演示、实物投影、模型、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的设计应为每一位学生在每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中都有所体验、有所乐趣、有所感悟服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实践证明,不存在“万能媒体”,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自身的技术特性、教学特性和功能。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目标以及教师、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

其二,设计应遵循效益性原则。教学手段、媒体的设计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科学探究服务的,不是为表现使用某种媒体而设计,要注意教学“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

其三,要正确选用教学媒体,即教学媒体要符合科学性、教育性、直观性、艺术性和技术可行性。要与科学探究进程相辅相成,介入时机恰当,有针对性。例如“观察鱼”一课,如果我们把活体鱼换成了鱼的标本让学生观察,或在课件中看鱼,就不可能达成课程目标。

(五)有效探究活动的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因此,探究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课的价值体现与教学质量。但我们在课堂上往往看到的情况是,学生热热闹闹地实验、“探究”,效益却十分低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匆视了如下一些因素:

其一、指导性探究、引导性探究、自由探究,是小学科学实验课的三种方式,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

其二、探究是有目的的,要带着问题探究,学生头脑中缺乏目的和问题,探究就会流于形式;

其三、探究材料的准备应当是有结构的,否则,探究就会停留在浅表层次上;

其四、小组合作是学生探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但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其五、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讨论、评价、碰撞、激烈的矛盾冲突,是衡量探究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它必须建立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即时调控上。

教学设计中,我们只有充分注意上述问题,才能保证探究活动的有序、高效。更好地贯彻《课标》关于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精神,让学生有自由发现进行创造的充足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积累感知,感受成功的喜悦。《课标》要求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生自由汇报探究成果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六)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一切系统中都存在着信息反馈,没有信息反馈,系统就无法实现有目的的最佳的运动。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系统,要有序的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必须在经常的调控中才能实现。教学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系统实施调节与控制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依据。教学评价种类繁多,应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提高探究活动效益的重要手段。

同时,在科学实验课的设计中我们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学科特点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课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教学大纲规定:“科学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植物的生长与环境”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植物适应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土壤种植等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并指导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与学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设计是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的一项系统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但它仅仅是“教”(即: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行为与“学”行为的预设。现实中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共舞,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下载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进行实验和探究就无法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也无法学到科学知识。《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

    关于提高制图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关于提高制图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制图是工科学校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对训练学生掌握工程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负责精神都有其特殊的作用。随着科学技......

    浅谈如何提高实训课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实训课的实效性 发表时间:2012-8-6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4期 作者:王彩霞[导读] 实训课的前期准备工作相当重要,它是保证实训质量和完成实训任务......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堂是小学英语的主要学习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已成为目前大力倡导的学科主题。所谓课堂教学实效性:即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尽......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改下,品德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充满个性化而且使自己的教学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教学任务和质量,改变一味的追求......

    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

    如何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王庄镇中心小学 王丙刚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而科学实验教学就为学生科学探究......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课程名称:科学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大象教育出版社2004版 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设计者:卢盟辉 新密市来集镇岳岗小学 钟摆的秘密 一......

    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提要:农村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实验室、实验仪器等的配备也都比较完善,但教师的教学却没有及时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走出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