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
如何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王庄镇中心小学 王丙刚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而科学实验教学就为学生科学探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性呢?
应该明确实验目的,使学生理解实验,熟悉教材内容,为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实验中,要制定明确的实验研究目标,切忌毫无目的。教师在设定实验目标时应力求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实验现象的情况,学生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感官刺激的现象,对实验现象中体现科学知识理论形成的关键部分容易忽略或是停留在较浅的理解层面,放过了实验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如,在研究《液体受热后膨胀》实验中,如果教师对于不同液体受热后液面上升的高度没有一个具体的测量要求,学生就会停留在只注重实验的现象,忽略不同液体受热后液面上升数据的科学读取,得出不同液体受热时体积变化不同这一结论。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每一个细节,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体验实验现象是如何被科学家捕捉并形成科学理论的,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做为我们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历时的使命,只有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科学的伟大力量,才能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们的课堂中落到实处,引领着学生在通往科学殿堂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第二篇: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进行实验和探究就无法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也无法学到科学知识。《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在课前要尽可能多地去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预设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而实验材料的有效选择对实验和探究的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是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实验目的性的认识,提高实验探究针对性。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认真研读科学课程标准,了解本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如:小学科学四上《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课时,教师拿出一把尺子,说:“尺子与音高有关系吗?”,一生说:“有,尺子长声音大,尺子短声音小”。另一生说:“尺子伸出多,声音强,尺子伸出短,声音弱”。显然,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结果,实验设计无法进行。实验时,学生把握不住观察重点,汇报时众说纷纭。其实,教师在开始前应让学生仔细审题,“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探究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是音高变化?尺子怎样发出的音算是高的,怎样的音是低的?这样学生一般就会明确实验的目的,后续的实验才能展开。
(二)重视学生的实验假设,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在实验活动前,有一段时间是对实验进行假设。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假定的说明。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假设有依据的关键。如:让学生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假设前让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活动:
1、让玩具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推或拉)
2、指定学生接住老师扔来的苹果(思考苹果是怎么到你手上的)上述两步目的是在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继续做小实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各种物体在没有人为施力的情况下,最终都落向地面。学生就会自然地作出结论:苹果落地肯定是受到了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是竖直向下的,可能来自地球的吸引力。
教师让学生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了用学生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三)、提供高效的实验材料,提高实验的实效性。
良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实验材料的自身不足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那些材料是属于真正有效的呢?首先,材料要保证科学性:如在摆的研究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取问题,教材推荐用大小不同的两种螺帽表示不同的两种重量的摆锤,当摆线一样长时,实质上摆的长短却是不同的,换上沉浮实验盒里的小吊桶,里面分装塑料块和金属块,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材料要简明:科学探究的材料构造要简洁明了,要尽量控制影响孩子们探究的干扰源。张红霞教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越成功的教学越是简洁明了。可以用5个材料说明的就不用6个,能用简单材料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材料。如《压缩空气》注射器就是一个有利于学生集中探究目标、专注地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找根据证实推测的实验材料。第三,材料要有兴趣性:小学生对新奇事物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空气占据空间》,教材用纸被压入水中而不湿进行实验,一方面易影响结论,再则也不卫生,改用乒乓球沉浮可更直观也有趣。第四,材料要有结构:根据活动目标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使活动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的活动二:改变浮标的沉浮。老师在几次试教中在材料的控制上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材料1:浮标内不加任何重物,怎样让它沉下去?(学生自然想到加重物,虽然浮标也沉下去了,但它同于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改变玻璃瓶的沉浮属于同一思维层次。材料2:浮标内已放入重物,但易取出,学生受前思维的影响,取出重物,这样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材料3:浮标内有重物,但被封住不易被取出,但可以拉长(改变体积),学生终于想到改变大小(体积)也可以改变沉浮。
(四)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 保证有效科学实验
有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是学生动手操作上的探究活动,还应包括思维上的探究活动。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很多事情,如计划制定、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在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环节上,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不仅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相对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如在《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一课中,涉及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既要求学生发展观察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再从设计气象符号中得出结论,这是一个需要积极动脑的过程,仅通过动手探究是很难发现的。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动脑的地方所花的时间考虑进去,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五)精心的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有序性
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导致实验现象出不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造成的。
1、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教师最好课前先把课堂上学生要做的实验做过一遍,并作好记录:什么地方要注意的,什么地方需要学生全神贯注观察的,做到心中有数。到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教师就可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如在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时,要用到酒精灯给铜球和金属条加热,加热后的铜球和金属条是非常烫的,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规范操作注意安全,禁止用手触摸以免烫伤皮肤。
2、规范实验操作。
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的实验要求学生去规范地操作,如温度计、量筒、量杯的使用和读数,操作的规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实验的准确性;再如酒精灯的使用,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具体的使用规则,怎样点火,怎样加热,怎样熄灭酒精灯等等,它会影响的整个实验的安全性。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准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直观感性认识。
(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调动探究积极性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在“物体能否导电”实验中,各小组学生共同准备各类材料,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检测器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小组内材料员、记录员等分工合作,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七)强调实验过程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可制定量化的评价表,也可用定性的语言作出评价。同时在学生中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科学就会积极主动,探究的习惯也会慢慢养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和各方面能力。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学生长期的共同努力。怎样发挥实验探究有效性,也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只有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了,科学课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才能得到更好地得到体现。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进步或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针对小学科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呵护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科学课是科学教育的启蒙课程,只要求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本身就十分强烈,而科学课中的一些内容又是他们从小就缠着父母问个不停的东西。还有那么多好玩有趣的活动可以参加,这一切都是求之不得的。这是学好科学课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学生常常会有一些“胡思乱想”,有的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会偏离内容,随便摆弄实验仪器。其实,这些都是他们的天性——爱玩造成的。他们还没有建立最起码的科学实验的规范,我们老师心里要清楚,千万不能误会了这种行为。越是有这些现象,老师就越要顺应学生,并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多多的表扬他们,不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鼓励学生“突发奇想”。这不正是老师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好桥梁的最佳时机吗?想看就看,想问就问。“想看”就要琢磨,一琢磨,问题就出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课堂上,探究活动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二、做好课堂前测,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科学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探究过程顺利进行的脚手架。这种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前概念水平有相当准确的把握。教师已经不能仅凭先前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在实验探究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才能使实验探究更为有价值。
三、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 保证有效科学探究
有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是学生动手操作上的探究活动,还应包括思维上的探究活动。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很多事情,如计划制定、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在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环节上,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不仅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相对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
四、精心的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有序性 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导致实验现象出不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造成的。
1、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教师最好课前先把课堂上学生要做的实验做过一遍,并作好记录:什么地方要注意的,什么地方需要学生全神贯注观察的,做到心中有数。到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教师就可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2、规范实验操作。
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的实验要求学生去规范地操作,如温度计、量筒、量杯的使用和读数,操作的规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实验的准确性;再如酒精灯的使用,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具体的使用规则,怎样点火,怎样加热,怎样熄灭酒精灯等等,它会影响的整个实验的安全性。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准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直观感性认识。
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对小学生来说,探究决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指导,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有量无质”的实验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不大,很不值得。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实验,更应注重科学实验的效益,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典型的实验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决定学生探究的范围和程度。在科学实验活动中首要的是让学生明确实验的课题和方法,让学生先动手再动脑,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能让学生的实验探究逐渐有计划有条理起来
六、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性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的工作重点是精心设计并积极推动合作学习的开展。教师不能将自身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分离。要在科学实验中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
2、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3、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同讨论,相互交流
4、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
在科学实验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现场的观察的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点拨。对小组实验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应耐心反复的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和操作程序,使学生的实验效率提高;另外在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干预指导。对于那些提前完成任务的小组,教师应对他们进行检查,若他们真正完成了任务,可以让该小组成员帮其他组完成任务。合作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同增长
七、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养成科学探究好习惯。
在发言时不能只顾自己的自我表现、而不顾他人(老师和同伴)的意见。要学会养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质疑,“交流质疑”是科学课中必不可缺少的一环。科学质疑是带有主观性的,每个人对一个实验的解释、对一个现象的描述都存在个人的主观性的。有了个人的主观认识就有了不同的声音,也就有了争论有了质疑,所以,质疑本身就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实验教学,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他们会有较强的好奇心,而且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研究任务前,会提出问题,会制定一个周到的计划,会付诸研究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些起步教育对于学生、老师,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八、强调实验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可制定量化的评价表,也可用定性的语言作出评价。同时在学生中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科学就会积极主动,探究的习惯也会慢慢养成。
第四篇:科学实验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李小金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质量。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呢?
一、做好课前准备
1教师的准备: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熟练的把握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试做一遍,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弥补方案,设计好实验记录表,如:四年级的《物体的传声》实例设计: ① 我们的实验:研究声音在水中能否传播。② 我们的猜想:能。
③ 我们的探究方案:把小金鱼放在水中,周围用纸挡住它的视线,—同学在玻璃缸旁大声击掌。④ 我们看到的现象: ⑤ 我们对现象的解释: ⑥ 我们的实验结论: ⑦ 我们的新问题: 学生的准备:①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搜集好第一手资料,引导和教会学生在试验中观察、测量、记录、统计和做统计图表的方法。②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大胆推测可能出现的 1 结论、制定实验步骤、选择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器材,设计好相应的表格和设想安全措施等。
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新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如在教学六年级的《杠杆的科学》时,教师让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先让学生运用省力杠杆很容易将一捆作业本撬起来,然后教师改变支点,变成费力杠杆,再让这位学生撬起这捆作业本,这时他会感到非常吃力,甚至撬不动。让学生说出其缘由,引入本课的学习,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三、关注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让水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说明空气是存在的。如果只是为实验而实验,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会让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是不会获得科学知识的。
2 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任务,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3 实验的规范性
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全强地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如教学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这样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科学实验的习惯。注意小组合作实验的有序性
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②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③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④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 3 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
四、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善于质凝,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自制标本展橱,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论文(写写帮推荐)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阳泉市平定县东回联校东回小学 穆丽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加强实验教学,不但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这种探究欲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是我们科学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可是,由于实验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在实验课上很容易出现许多因教师引领不当而实际教学效果低迷的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探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努力做到三到位,三加强,和三注意。具体地讲:
三到位
一、实验前的准备要到位
1、实验仪器的准备。不同的实验要用不同的仪器设备,教师应根据实验的需要,恰当选择仪器,选择时要看仪器的性能,还要看仪器有无损伤,之后,要把仪器按要求正确组装。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比如:在点燃酒精灯时,有没有带火柴;需要冷却时,有没有准备冷水;需要擦试管壁上的水,有没有抹布等,这些细节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当然,目前,学校用的都是原自然实验室里的设备,不但陈旧而且很不齐全,甚至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实验器材,这便使很多实验无法直接进行,严重的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效果,也给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实验器材准备上就要多动脑、多动手、多渠道、多样化,具体怎样做呢?我们可以整合学科间的多种资源;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各种材料,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而实用的实验教具;农村小学还可以根据农村教学资源丰富这一特点,积极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或自制一些实验器材和材料,来弥补实验教学中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例如:五年级上册《风的形成》实验,如果只凭教师讲,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是根本不能理解和弄清风的成因的。所以我们
可以找来一些玻璃瓶,一些蜡烛,火柴等,按照教材及参考资料上的说明和要求,制作出能直观演示的实验装置,让学生亲手操作,认真观察,来分析实验现象,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归纳能力。再比如进行四年级《溶解》实验时,可让学生自带一些白糖、食盐、河沙、泥土等。学生通过自己的准备过程,会更加熟悉实验材料,更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进而完成科学实验教学任务。同时,让学生们经历着准备时的好奇、课堂上的诧异与轻松、课后的反复回味,一定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要注意,要分层、适时、有序的呈现。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一个材料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因为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放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容易使探究范围过于分散、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上册《浮与沉》实验时,首先让学生猜测身边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猜测之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等,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证实了自己猜测,同时也留下了一些疑问、和一些与猜测之间的矛盾,这时教师提供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学生再次进行实验,实验中获得了新的进展 ——学生会发现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那么是不是这样?然后教师第三次提供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2、教师心理准备。成功的实验过程和预期实验现象的生成,有时候很难把握,在进行试验前,如果教师心理会很紧张,导致手忙脚
乱,更容易产生失误。因此,实验前教师要迅速调节自己的心理,以平静、自信的心理开始试验。
3、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只有对实验材料、试验现象等相关知识筹备非常丰富,才可以满足实验的生成、现象的解释和学生质疑的需求。特别是实验原理的掌握。只有掌握实验原理是设计实验的依据,掌握了原理,才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正确地操作,成功地演示。
4、实验效果的试做。即使是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十分熟悉的简单实验,都应在课前进行试做。通过试做,可以获悉最佳数据,最优组合,最好效果。通过试做,还可以发现一些小小的疏忽。例如,一位教师为了简便,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牛奶盒放入热水后,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是这样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并把这一现象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5、最大限度预设可能发生的失误和意外,做到未雨绸缪。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难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失误和意外,但是,教师在做演示实验前应最大限度预设可能发生的失误和意外,做到未雨绸缪,确保实验的成功率。例如:在做电路实验时,多备一个电灯泡,以防在实验时,灯泡损坏不亮;在温度测量实验演示时,多备一支温度计;在做加热实验时,备灭火器材,检查灭火设备等等。
二、实验过程中的合理操作要到位。
1.统筹安排实验顺序。例如在操作物体热胀冷缩演示实验时,加热铜球,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加热铜球的同时进行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让铜球充分加热。在等液体“冷缩”的过程中,演示铜球因膨胀而无法穿过铁环的实验。这样既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实验过程也得到充分展示,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在进行酒精灯使用方法的演示实验中,可以按照“构造——功能——使用方法——介绍灯焰——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将注意事项渗透在每一步,就比较省时间;如果介绍完所有的注意事项以后再介
绍灯焰,就得再一次点然酒精灯,这样就会费时,降低了实验效率。
2、仪器摆放、整理器要及时、有序。在每一个实验前,教师做到心中有谱,比如,仪器应面对学生,背对教师,矮小的在前,高大的在后,做到不遮挡;镊子、滴管放在右手边比较容易取。有的较复杂的实验,用的器材比较多,可以在托盘里标上序号,按顺序取出、整理,不会因为放错位置而找不到,或者撞翻实验材料,而耗费时间降低效率。
3、使用PPT、挂图、板书等辅助性的可视材料,对实验进行必要的补充。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实验教学有很好的促进效果。但是,要操作简单,提前准备。比如PPT最好设置为自动播放;有挂图的,前备好磁铁或撕好胶带以便及时固定;板书要简明,字数不宜过多。
三、教师适时的指导、引导要到位。
实验教学要教给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在学生实验的各个阶段,教师要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采取“扶”与“放”有机结合的方式,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要领和操作规范。如教给学生在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盖子盖灭;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持平;往试管中注入液体,要沿着试管壁缓缓进行操作要领等。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忠实记录、整理器材的习惯等。
三加强
一、实验过程要加强体验性,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认真态度。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所以,如果教师凭空讲解,只注重科学知识的结论,会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肤浅的状态,缺乏思维的深入,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多让学生进行实验,进行实际的体验,就能使探究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看教学案例:《被压缩的空气》,学生在进行实验: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作出的结论,教师立即反问:
空气真得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30毫升变成了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思考。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教师又问:空气到底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对压缩空气理解的层层递进,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假如,教师一开始就置学生的体验于不顾,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实验,学生的认识就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二、实验操作要加强主体性,培养学生乐于实验、勤于实验、用实验检验真理的好习惯。
在科学实验操作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如《观察土壤》一课的活动2找出土壤中的沙和粘土,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地想出把沙和粘土分开的办法,学生说出办法后我让学生到“材料超市”自选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设计和进行实验。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三、实验方式要加强探究性,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我们在进行探究实验指导时,应努力做到步步到位,层层深入,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应该为教学知识而进行科学探究,而应把知识作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因为现实生活中
处处有现象和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使科学知识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至关重要。
三注意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案例:
某一位教师在进行《热水变凉》的实验。教师给学生详细讲解测量温度的方法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学生实验开始了,顿时整个教室吵成一锅粥,有的小组分工明确,操作、观察、计时、记录各司其职。而有的小组的孩子则表现过度兴奋,温度计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孩子们甚至还不停绕着桌子变换着不同的方位观察温度计的指数。操作的孩子稍有不当或疏忽,其他孩子就立刻大声指责,甚至跑上前去争夺器材取而代之。整个课堂的气氛格外“热闹"。教师作为学生探究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也参与到一些小组的研究中去,不亦乐乎的忙着个别指导。
实验汇报开始了,问题也出现了。大部分小组测量水温下降结果都是没有规则的,降温速度是忽快忽慢。还有的小组测得结果是匀速下降。教师着急了,拿过各小组的实验数据一看,也的确如孩子们所说。这可如何是好?从科学实验的结果看,热水降温的速度没有外因影响的情况下一定是先快后慢的,实验结果出不来,结论就无法得出。结果教师只得强加结论给学生:“其实,热水温度下降的速度应该是先快后慢的,刚才同学们的实验结果不准确,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操作上有问题,或者在温度计读数时不够准确,请同学们回去可以继续研究。”好歹算是给孩子们一个正确的认知。可有的孩子对教师的“正确结论”好像还有点不服气,总盯着水和温度计看个不停,胆大点的孩子还拿起温度计仿佛想再能研究一会儿。
课上的这一次实验是失败了,其实我们科学课上的实验很多时候会出现实验数据不准确,最后导致教师尴尬收场。学生探究过程有了,却难以在探究实验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结论往往还是以教师告知的方式获得,还是新瓶装旧酒。对以上案例加以分析,我认为,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应多做“下水实验”,改进实验材料,提供学生最易成功实验的先决条件。
只有教师课前先自己尝试实验过程,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避免有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以上温度下降实验,看起来结果显而易见,可如果教师在课前自己先把课上实验完整操作几次就会发现,无论以1分钟还是2分钟为一个时间段,下降速度的区别是非常小的,如果稍不注意很可能绘制出的曲线图也是一条均匀下降的直线,那孩子实验当中出现的问题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其实热水的起始温度不同,所画曲线的下降速度也是不一样的,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当起始水温在90℃时,它下降10分钟的所画出的曲线是最明显的。而使用玻璃器皿的效果要优于一次性纸杯和塑料杯,它的导热性能更好,更利于热量的散发。如果教师课前掌握了这些材料,在提供热水的水温和水杯加以特别关注,实验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二、注意做好第二手准备,为可能的问题实验准备弥补方案。有的学生实验如果失败,不能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共同重复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而水温下降实验需要的时问长,显然不适合再次集体重复观察,即使教师示范也不见得有明显的结果。那在这样不太“稳定”的实验课中,学生实验结果比较乱,得不出结论,教师可以出示自己课前所做的五次实验结果记录表,让同学们去观察其中的规律,通过老师课前做的实验数据中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我们自己做的实验是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这样事先有准备,有说服力地引导能使孩子更容易接受正确观点以及反思自己实验的出现的问题。
一次学生实验的成功,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实验材料选择使用、实验环境营造、实验要点提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最适合实验探究的条件,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更加详尽的考虑和准备,才能从容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实验问题,使学生充分享受到课堂实验成功带来的成就感。
三、教师要注意实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对所见现象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使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和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能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