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时间:2019-05-14 17:1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第一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R&D经费

表2.7几个主要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及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2002—2004)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表2.8部分国家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类(%)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二)科技论文

一个国家发表的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当前,学界通常把SCI、EI、ISTP三大系统收录一国科技论文的情况,作为评价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表2.10国际科技论文总数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地区)论文数量和位次

(2004)

1引自科技部网站:http:///zlhb/2006/2.1.htm.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表2.11 三系统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的比重(%)

(2002——2004)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三)专利

专利权是一种知识产权。专利指标反映了异国技术发明创造活动的水平和产出状况,因此它是衡量各国科技活动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

表2.13 我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

(1998—200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官方网站

表2.14国内外专利申请受理状况年表(2005年1月-2005年12月)2 单位:件

参见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sipo/ghfzs/zltj/gnwszzlsqslzknb/ gnwszzlsqslzknb2005/200601/t20060113-67804.htm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

表2.15国内外专利授权状况年表(2005年1月-2005年12月)3 单位:件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

从总量上看,在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上,我国近年来在不断地提升。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也连年攀升。这说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呈现为不断增强的态势。但是,总的来说,从专利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世界上的主要的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专利分为三种,即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在这三种专利中,真正属于核心技术类的专利并且

参见国家产权局网站http:///sipo/ghfzs/zltj/gnwszzlsqzknb/ gnwszzlsqzknb2005/200601/t20060113-68024.htm

标志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是国内发明专利,特别是国内职务发明专利很少。其次,一个国家在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获得的授权量也是反映该国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从这一指标来看,我国在国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专利申请量和获得的授权量比较少。2003年,我国获得美国授权的发明专利仅为442件,而同年美国在我国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为5733件。除此之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专利寿命也比较短。我国发明专利平均寿命只有5到7年,而国外是十几年的时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平均寿命更短,平均约三四年时间。这也反映出我国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分析及评价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分析及评价

张宗扬 091815 技术经济及管理

摘要: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标志,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本文从我国自主创性能力的内涵着手,构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客观量化分析,得出各省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最后,提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因子分析,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2006-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制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用15年时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1]基于这种背景,本文在参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形成了一个评价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借助相关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1.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基本上证实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内生地依赖于技术创新能力,这就意味着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讲,本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该国的国家创新能力。

从国家层面看,Furman et al[2]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定义是,一国在长期内创造世界领先技术并使之商业化的能力。参照此定义,本文把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界定为一国在长期内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能力。在外延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3]。本文所指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宏观层次的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其最核心的内涵需要回归到最早提出“创新”一词的经济学大师熊彼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思想,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资源要素有效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绩效)的能力”。同时,它强调“自主”创新,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产业化、商业化的能力。从外延来看,它强调创新主体多元化,以企业为核心,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都是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其次,它强调创新对象多元化,不仅有技术、制度创新,还有管理、组织、思想等一系列能带来收益的创新;第三,它是一种持续性的行为,具有开放性特征,恰当的借鉴、合作对创新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第四,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科学的政策、制

度措施保障。

2.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用来描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状况, 监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评价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复杂系统工程, 是一项由多个指标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计指标集。因此,基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国内外有关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经验,本文考虑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按二级设立(见表1)。一级指标是综合目标类指标,主要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宏观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产出能力,支撑能力和投入能力。二级指标则主要根据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分解以形成具体的指标层指标,分别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具体量化指标;二级指标的实现是一级指标得以实现的基础。

表1 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X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X2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

产出能力

X3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X4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X5发明专利比重(%)

X6国际三大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数(篇)

支撑能力

X7科技人员数(万人)X8科技机构数(个)

投入能力

X9 R&D投入总量(亿元)X10 R&D经费投入强度(%)

二级指标

注:其中发明专利比重是指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授权量的比重

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R&D经费占营业务收入比重

3.我国地区间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

3.1 样本数据的选择

本文根据《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2008中国统计年鉴》,搜集了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4,5] 3.2 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

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三个一级指标中,用于测试因子分析适合度的KMO值以达到0.735,且显著性水平都通过了检验。提取因子个数时,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3个主因子,这3个因子的特征值共占去方差的83.73%,由此可见,前3个主因子已经代表了绝大部分信息,可以充分反映出各省自主创新的综合信息(见表2)。

表2 方差贡献率

因子 1 2

3方差贡献率% 53.156 20.287 10.28

1累计方差贡献率% 53.156 73.444 83.72

5从表3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因子1主要有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发明专利

比重、国际三大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数、R&D投入总量等指标,可以将其命名为自主创新的投入产出因素;因子2主要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科技人员数、科技机构数等,可以将其命名为自主创新的资源因素;因子3主要有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R&D经费投入强度等指标,可以将其命名为自主创新的环境因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的投入产出因素、创新的资源因素、创新的环境因素有关。

表3 因子载荷矩阵表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

因子1-.064.908

因子2.852.160.019.521-.256.467.904.625.289.40

3因子3.200.272.881.544-.050.363.256-.038.178.729

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24 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发明专利比重(%)

国际三大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数(篇)科技人员数(万人)科技机构数(个)R&D投入总量(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

.387.862.782.226.601.895-.098

本文以主因子特征值的贡献率为权重来加权计算各省的因子总得分,最终可得到各省自主创新的综合得分,得到综合排名,如表4所示

北京 上海 陕西 江苏 湖北 广东

因子1 4.739184 0.601168 0.807913-0.6007 0.249439-1.0025

5因子2 0.853758 0.724494-0.27425 2.314131 0.033078 3.2323

1因子3 0.510669 2.007434-0.52223 0.294546-0.00814-0.22299

综合得分 3.16522 0.789365 0.363056 0.229865 0.159422 0.143267

排序 1 2 3 4 5 6

辽宁 天津 黑 龙 江 山东 四川 吉林 浙江 山西 甘肃 云南 湖南 安徽 河南 海南 河北 广西 贵州 内 蒙 古 福建 新疆 青海 江西 重庆 宁夏

0.090848 0.282363 0.299814-0.38355-0.20148 0.274102-0.60567 0.124394 0.331121 0.339274-0.1972-0.28831-0.35916 0.197846-0.30434-0.28582-0.29262-0.36205-0.76593-0.33363-0.17092-0.70559-0.89977-0.57818

0.344552-1.01105 0.097225 1.436453 0.284184-0.9014 0.907711-0.01703-0.66785-0.65029-0.34342-0.20327 0.282836-1.22512-0.07369-0.54362-0.71544-0.3203-0.03079-0.12639-0.90678-0.37621-1.35777-0.76606

-0.00886 1.67884-0.87749-0.41718 0.655614 0.349781 1.085456-1.06085-0.80913-1.18226 0.679758 0.116776-0.7209-1.00034-0.85023-0.19651-0.1644-0.83535 0.454217-1.51471-0.83533 0.694222 2.902631-0.20303

0.137907 0.133695 0.098993 0.062485 0.026263-0.00799-0.01683-0.05839-0.05887-0.09545-0.12023-0.21107-0.23944-0.29881-0.30821-0.33049-0.37233-0.4014-0.41967-0.42047-0.42672-0.43703-0.52233-0.5638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4.评价结果分析

从综合评分结果中不难看出,我国地区间自主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格局。但也西部省份陕西和四川却占据了较前的排名,其中主要原因是陕西省在自主创新的投入产出方面的效率较高,而四川省有着优良自主创新环境,这些因素都可相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于近几年我国实行的东北振兴计划,国家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的投入,进一步激发了东北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东北地区在得分表中也获得了靠前的排名。西部地区的整体排名依然没有提高,这也凸显出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基础的薄弱,对科技、教育的投入不足,大中型企业较少。因此,为改善西部地区的总体排名,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5.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5.1继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

科技经费是科技创新的血液,一般来讲,科技经费投入越多,科技创新能力就越强,科技经费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由于经费紧张,我国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科研人员待遇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解决科技经费投人不足的主要途径,一是政府加大对高校科技的投人力度,特别是省属高校的科技投入,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二是高校的科技工作要参与到企业科技活动中去,通过市场和企业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企业虽然创新研发投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总体上看,创新研发R&D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5.2吸引优秀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从根本上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是提升人才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高校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打破传统的用人制度,纠正在吸纳优秀人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更是高校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根本。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吸收和引进科技人才。高校要想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要善于借助和利用社会各界和各方面的高水平人才,特别是在某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给予充分重视,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再次,大力培养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对企业而言,首先要引进、培养企业发展的领路人,其次是引进、培养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人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5.3加强创新研究,加快研发机构建设

要加强知识原创性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比重。就高校而言,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还要着力培养在科技创新中表现突出的一批龙头型高校,在政策上作适当倾斜,使得这些高校带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力量进入企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要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合作开发,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就企业而言,要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校寻找智力支撑,建立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工程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不断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赵雯.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4):58-59

[2]Furman Jeffrey L., Michael E.,Porter and Scott Stern,2002,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tsearch Policy,31,899— 933.[3]徐从才,盛朝迅.江苏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4):1-7 [4]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5]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第三篇: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

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

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

摘要

分析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结果显示:科技体制的弊端、教育改革体制滞后、市场经济发育不全、新文化尚不完备是科技创新新绩效的核心要素。关键词:社会因素;科技创新;

内蒙古工业大学结业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差距,科技创新上的竞争力还不是很强。事实上,近些年来我国科技竞争力在世界上的排名还有下滑迹象。这一点,我们只要从瑞士洛桑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就可见一斑。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洛桑《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1998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为第十三位,1999年则下滑到第二十五位,而2000年又滑至第二十八位。而从由美国研究机构“信息科技暨创新基金会”于2009年2月25日公布的最新全球创新及竞争力评估报告的结果看,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该报告从创投基金投资情况、科学研究、研发经费及教育发展等方面,对全球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及竞争力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在四十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在第三十三位,排名更加靠后。

科技竞争力实质上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科技产出的能力,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我们近几十年的发展更多地是依靠技术转移和技术模仿的话,那么,在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已经到了必须依靠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来增强后劲的时候了。

2006年1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家提出了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时,也对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认为,要构建创新型国家,必须首先准确地查找出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原因,分析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原始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唯有如此,国家的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创新型国家的理想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总结

对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学术界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比如,有的学者从体制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现行科研体制存在的弊端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的学者从传统文化角度作了分析,认为“传统思想的束缚和科研道德规范的缺乏”叫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潜在因素:也有的学者从创新活动所处的环境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究,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孙健敏教授就将创新活动所处的各种环境概括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并提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根本因素。综合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现行科研体制自勺弊端、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科研道德失范,是导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状况不是由单一元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对科技创新产生合力和影响。本文对其他学者提出的分析持赞成态度,但认为这些因素有的是本,有的为末:有的为因,有的是果。因此,有些方面还不能相提并论。比如,现行科研体制的弊端、教育改革体、市场经济发育不全主要因素。而在科技之风盛行的今天,就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思想的束缚算作是制约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至于科研道德失范还应该归为科研管理体制的弊端所致,不能看作是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1 科技体制仍存弊端, 创新道路十分不畅

投入固然不足, 但我国知识分子科技创新水平低下的原因还不是一个/ 钱0字就能说得清的。不健全的科技体制给知识分子的科技创新带来了诸多制约因素, 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原因, 我国科技界沿用了前苏联的科技体制, 形成了独立研究院所与高等院校两大基本队伍。行政部门隶属的科研机构规模庞大, 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存在着多头管理、不能协调等弊病,近20 年来尽管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科技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严重地妨碍着知识分子的科研和创新。

一是机构的重复建设, 科研人员的冗多, 研究方向、任务的雷同, 各自为政, 缺乏横向联合与协作, 造成了科研课题重复、分散, 有限的科技投入被瓜分成若干份, 显得杯水车薪, 投资的分散制约着知识分子创新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导致了极为有限的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是在人员结构上, 我国科研院所的在职人员中, 科研人员、工程师仅占50%, 大量的行政、服务人员被国家的皇粮养着, 使有限的科研投入不是用在科研上而是用在养人0上[7] , 因而科技知识分子的科研经费更显短缺。

三是科研院所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影响着科技知识分子的科研和创新。在我国较老的一些大学、研究院所(当然也包括企业)中, 亲戚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同学关系盘根错节, 异常复杂, 互相交织, 难解难分。不谙关系学的知识分子很难适应这种局面, 不易获得科技创新的良好心境。四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领导在人事、用工等方面受制太多, 在发现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合理使用和配置科技人才、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以及为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等方面考虑甚少, 有用的人进不来, 无用的人出不去, 管理上难以做到科学化, 人浮于事, 工作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就在所难免。五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缺乏约束机制, 他们所在的机构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 他们的工资是由国家发给的, 其科研项目是由国家立项审批的, 科研成果是由国家审定的。国家既没有规定科研院所的知

内蒙古工业大学结业论文

识分子必须搞科研, 也没有规定每个知识分子至少必须完成多少科研任务, 更没有规定至少要取得什么级别的科研成果才能领取国家的工资。这样, 事业心强的知识分子可能会拼命地干, 取得丰硕的科研创新成果, 事业心不强的知识分子可能懒懒散散, 一事无成, 也同样能领到国家的工资, 照样活个潇洒。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创新基础相对空虚

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是科技之母, 科技知识由教育传授, 科技人才靠学校培养。要发展科技, 就要优先发展教育, 只有教育的土地肥沃了、根基扎实了, 才会开出科技创新之花, 结出科技创新之果。我国现行的教育尽管培养了大批人才, 但在21 世纪的严重挑战面前, 其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与社会主义现代教育所应着力培养具有强大人格魅力和创造性才华的实践主体之间相距甚远。

在教育观念上, 教育者往往把个性鲜明、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视为异己, 将老实听话、循规蹈矩、老成持重等作为好学生的重要衡量标准。不利于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在一些理工科大学中, 还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 重理工, 轻人文;重专业, 轻基础;重书本, 轻实践;重业务, 轻思想;重功利, 轻素质。这一状况更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结构上, 中学的教育过早划分了文理科, 冲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大学的教育分科更细, 专业口径过窄, 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单

一、思维的封闭和视野的狭窄。

在教育管理上, 总体上还沿袭着改革之前的全国统一形式, 无论课程设置, 还是教材选定、学习评定方式,都过于强调同一性, 忽视了地区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造成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更不能迎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在教育内容上, 课程体系结构单薄、松散、封闭、僵化, 缺乏弹性, 专业课过专, 基础课面过窄, 教育内容主要是以易于学生接受为标准的线性知识结构, 基础不牢, 知识支撑不稳, 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更新和对世界最新科技成果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的学习吸收, 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课程内容陈旧老化、更新周期长、速度慢, 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工作, 大多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的的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体系的基本构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 教师、教材、课堂的三中心。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播, 忽略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

由于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

一、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管理过于集中, 给学生带来了过弱的文化陶冶, 过窄的专业教育, 过重的功利导向, 过强的共性约束等缺陷, 削弱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 限制了个体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 比诸国外, 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自然相形见绌, 技不如人。市场经济发育不全, 技术创新动力不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产权不够明晰, 体制还没理顺, 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缺乏。

a.技术创新缺乏产权的推动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 伴随着一系列产权的转移, 而产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利益主体最关注的问题, / 能否建立起一套富有激励机制的产权制度, 关系到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形式是国有产权, 产权的转移变化主要是经营权的不断变更, 即国家委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再委托投资主管部门, 各投资主管部门再委托企业, 在这一串的委托代理中, 各委托或受托主体只是代理人, 与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受托人或委托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用不着关心, 对企业技术创新也就无所谓。

b.技术创新缺乏市场的牵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技术创新的各个主体还没有充分地感受到市场的压力, 还可在延续的计划经济中苟延残喘。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来说, 目前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的冲击, 但是,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而不是市场, 科研人员的投入主要依赖于财政也不是市场, 市场的规律、规则和机制对其技术创新产生的激励作用不大。就企业而言, 本来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处于主导地位, 但我国的企业并非一定要依靠技术的创新求得生存和发展, 它还可以依赖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 通过提供低质量数量型产品来弥补市场的空缺, 获得生存甚至发展的机会, 因而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功能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难以发挥。新文化尚不完备, 创新氛围遭受干扰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强烈的创新欲望, 敢于超越今天, 敢于超越自我, 敢冒风险, 敢拼敢闯。为此, 全社会应该/ 大力提倡在科学上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 逐步建立起鼓励在研究开发上冒险和容忍失败的文化,鼓励创新人才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这样才有可能出现有重大意义的甚至革命性的创新成果, 实现跨越式发展, 否则, 容易扼杀有新意或根本性的创新。然而, 目前这种鼓励创新的文化尚不完备, 撇开社会上有人对善于异想天开的人看不惯, 甚至对其讽刺挖苦不说, 就连少数培养人才的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也并不强烈, 创新精神并不饱满, 有的人教学改革意识差, 现代教育理论基础薄弱, 对学术的新发展置若罔闻, 教学方法陈旧, 惯于应试教育, 疏于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 轻于思想教育, 只要求学生记笔记、背笔记, 不欢迎、不鼓励学生的异议和新见解, 只是充当着现代知识的搬运工, 故步自封的教书匠, 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削弱和淹没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师怎能有效地培养出创新人才呢?

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创新人才、一流成果产生的前提。目前创新氛围倍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干扰,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风问题, 越来越严重的学风问题, 困扰着学术界和教育界, 使不少知识分子并不显示出与其层次相应的素质, 而且不良学风又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让许多本来很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的青年流于一般。学风问题的突出表现是缺乏求实的态度和求是的精神, 不重视学术的扎实基础, 不讲究治学的深厚底蕴,追求于做表面文章, 满足于浅尝辄止。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之风的影响, 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做学问想一举成名。与这种气氛相呼应的是: 有的人出钱买文凭、买文章、买著作, 作为自己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资本;有的人动辄就著出或编出大部头著作或丛书,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精疲力竭, 也难以领悟出其中深厚的学术价值;有的人承接科研课题不是靠学术优势,而是凭关系和活动能力, 以致许多有实力、有工作条件而缺乏活动能力的人争取不到科研课题或项目;还有的鉴定会、论证会都是虚假的, 实际上是请客吃饭, 胡吹瞎吹, 鉴定的成果级别与成果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有的课题评审组实际上是分钱组,这种日益浓厚的市场气氛, 日渐淡化的学术风气, 致使不少人的专业技术职称与其学识能力大相径庭,内蒙古工业大学结业论文

也使不少人得到的荣誉、奖励名不符实。这样的学术风气怎么鼓励我们的莘莘学子去开拓创新呢?

第四篇:北京市企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范文)

北京市企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内容提要:在全市科技实力保持较高水平的背景下,企业创新能力如何受到关注。本报告利用北京市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对全市企业创新现状进行描述,对问题成因及未来发展进行思考。数据显示:近年来企业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仍存在明显不足,与发达国家和重点省份相比仍有差距。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十二五”期间,要依靠创新,发挥高端引领作用,增强行业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以依靠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我市科技资源丰厚,整体科技实力全国居首,已形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相结合的研发活动格局。近年来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其创新能力如何,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全市企业研发所占份额及创新特点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市企业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研发投入有所加大,产出质量有所上升,创新意识有所增强。

(一)企业研发所占份额

我市企业研发份额占近四成。第二次全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结果显示:2009年,全市R&D经费支出668.6亿元,其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8.1%、10.5%和39.3%。

全国企业研发份额逾七成。全国R&D经费结构与我市大不相同,2009年全国企业比重高达73.3%(详见图1),占有绝对主体地位。

图1: 2009年全国及北京市R&D经费构成对比情况

与2000年第一次全国R&D资源清查相比,我市企业研发份额提高了8.2个百分点,但仍大大低于全国比重。一方面表明,全市科技实力的提高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作用的结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集中的优势明显;另一方面表明,我市企业创新仍有较大

提升空间。

(二)企业创新特点

1.企业研发投入集中在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2009年在企业R&D经费总量中,工业占43.3%,其中制造业占41.2%;建筑业占8.7%;第三产业占47.8%,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30.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12.2%。

企业R&D投入强度(R&D经费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反映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009年我市企业R&D投入强度为1%。其中,制造业为1.15%,建筑业为0.6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2.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15.6%。

2.企业研发队伍壮大,研发活动侧重实际应用

R&D人员是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主体。2009年企业R&D人员11.1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7.7%。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 8.7万人年,是2000年的3.2倍,其中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学位)的研究人员占37.2%。

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属于科学研究范畴,试验发展代表科学研究的应用能力。2009年企业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320人年,占0.37%;应用研究人员2215人年,占2.55%;试验发展人员84185人年,占97.08%,表明企业研发活动更侧重实际应用。

3.企业研发活动自主意识增强,节能、环保项目受到关注

研发活动自主意识增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资金来源看,企业资金比重增大,2009年占80.8%,比2000年提高49.7个百分点;政府资金占8.1%;国外资金占9.5%。二是从项目来源看,本单位自选科技项目占较大比重,R&D项目经费比重达54.4%;来自国外的科技项目经费占18.5%;国家科技项目占11.5%;其他单位委托科技项目占10.2%。

节能、环保项目也占一定份额。按社会经济目标分,传统项目占较大比重,工商业发展项目经费占42.7%;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项目占37%;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和农村规划项目占

8.9%。新兴项目也占一定份额,如能源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项目占8%;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及污染防治项目占1.3%。

4.企业研发成果质量提高,内资企业担当重任

专利反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2009年企业专利申请数达到12719件,是2000年的8.9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比重上升,由2000年的34.2%上升至2009年的60.3%。

内资企业占2/3强。从内资企业相关指标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份额看,2009年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616件,占70%;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为283项,占87.1%。

二、与国内外比较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尽管全市企业研发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和全国重点省份相比,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高端产业、高端区域看,创新引领作用不突出

1.高技术制造业R&D投入强度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高技术产业是全市企业开展R&D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2009年,其R&D经费支出占全市企业的26.6%,R&D投入强度为1.82%,仅比全市企业高0.8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的优势不显著,2009年其R&D投入强度为1.51%,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比浙江、广东分别低0.91个和0.27个百分点(详见图2)。

图2:2009年全国及重点省市高技术制造业R&D投入强度对比情况(%)

2.中关村示范区研发现状与硅谷相比仍有差距

一是中关村企业R&D投入强度不高。2009年其R&D投入强度为1.9%,其中电子与信息领域为2.4%,生物工程和新医药领域为2.2%,虽高于全市企业平均水平,但和硅谷2003年12%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二是中关村企业国际品牌不多,目前仅拥有联想、百度2家国际知名企业。而硅谷拥有如惠普、苹果、思科、英特尔、甲骨文、谷歌等多家享誉全球的著名企业,在当地起到了重要的创新支撑带动作用。

(二)从重点行业看,创新水平不够高

工业企业是全市企业创新的核心力量,2009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比津、沪两市分别低0.27个和3.2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的不足一定程度影响了各行业的创新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1.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创新处于产业链低端

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情况看,支柱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2009年,带动工业增加值增长的第一大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仅为0.94%,而2007年美国相关行业为8.5%。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每百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86.4件,低于全市企业平均水平(112.7件)。表明该行业仍处于组装加工阶段,缺乏核心技术,发展后劲不足。

从创新产出绩效看,支柱行业创新技术含量较低。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6.1%,比全市工业企业低7.6个百分点。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汽车制造业这一比重仅为15.1%,明显低于其他支柱行业(详见表1)。多数企业依靠引进的制造工艺和装备技术进行加工生产,缺乏对现代制造技术和生产线的掌控能力。

2.高耗能行业创新动力不足

从R&D投入强度看,高耗能行业的研发状况不活跃。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一比例仅为0.13%和0.69%。优势产业对这些行业的创新带动能力不强,企业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减少资源消耗的能力亟待提高。

(三)从重点企业看,核心竞争力不够强

1.百强企业创新活力不足

全市百强企业,指全市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100的工业企业和排名前100的非工业企业。从R&D(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覆盖面看,2009年我市工业百强企业和非工业百强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分别仅占57%和39%,表明半数百强企业未开展研发活动。

2.百强企业创新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企业R&D投入强度是判断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2009年,工业百强企业和非工业百强企业的R&D投入强度分别为0.6%和0.5%,分别比全市工业和非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低0.35个和0.55个百分点。在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中,工业百强企业R&D投入强度在1%以下的有29家,占50.9%;达到4%以上的仅有9家。非工业百强企业R&D投入强度在1%以下的有24家,占61.5%;达到4%以上的仅有6家(详见表2)。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奥斯陆手册》中的标准,企业R&D投入强度超过4%,表示企业创新能力较强;企业R&D投入强度在1%-4%,表示企业创新能力中等;企业R&D投入强度小于1%,表示企业创新能力较低。

表2:

三、几点思考

“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我市整体科技实力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全社会R&D投入强度(R&D经费相当于GDP比重)位居全国之首,主要是借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集中的优势。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加以提高,使其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思考一:关于高端引领作用

我市高端产业、高端园区创新优势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专利较少,2009年高技术制造业中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为221家,仅占25.8%。二是中关村示范区中“村高新”与“国高新”有一定差距。从投入角度看,2009年“村高新”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8%,比“国高新”企业低2个百分点;从产出角度看,2009年“村高新”企业每万R&D人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为505件,比“国高新”企业低

321件。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技术产业、中关村示范区在全市的高端引领作用,一方面政府应适当加大投入,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以此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吸引国内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严格中关村示范区准入,实行双向选择,利用“国高新”、“村高新”认定的机会,引入有创新潜质的企业,同时挖掘现有企业的创新潜力;对不具备入区条件的企业,定期清理。

思考二:关于行业发展后劲

行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后劲。全市重点行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集中在少数行业,且科技含量较低。如在制造业中,2009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5个行业的研发经费比重就占70.7%。同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研发经费位居制造业之首,全市生产、消费、研发都围绕汽车,与外省市行业结构雷同,研发上也无明显优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个支撑工业增长的第一大行业,产品以组装为主,2009年研发经费甚至比2005年还下降12%。

要增强重点行业发展后劲,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激发行业创新活力。首先,结合首都发展定位,调整行业结构,鼓励高技术行业加大投入,鼓励新兴行业研发投入,如医药行业等;鼓励在环保、节能方面的研发投入。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行业引导,提供国内外相关信息,企业研发要有前瞻性,考虑长远利益,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避免整个行业在产业链低端徘徊。

思考三:关于企业创新环境

企业创新环境仍需改善,有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也有企业创新氛围的影响。从北京市第一次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的结果看,在列举的12项政府采取的支持政策中,企业家认为,只有减免税政策和鼓励企业培养吸收人才的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的作用较大,其它政策效果不明显。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一些企业认为研发需要较长周期,短期内难见成效,所以更热衷于购买技术,早出成果;一些企业怕担风险,害怕失败。

提高企业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一是要关注政策的可行性。对已出台的政策中难落实的,如“政策办理手续繁杂”等问题,找出落实方法;对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如“政策吸引力不强”等,进行适当调整。二是要宣传创新的作用。应向社会大力宣传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特别是宣传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宣传科学技术进步法,宽容失败、鼓励创新,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

第五篇:分析我国新时期的科技创新政策

分析我国新时期的科技创新政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专业:食品科学 学号:201411832021 姓名:郭强强

摘要: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所孕育的奇迹已露端倪,只要我们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每一个创业创新者都拥有梦想成真的公平机会,必定能够开辟经济增长新天地,必定能够形成奋发进取的时代新风尚和社会繁荣新气象。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关键字: 新动力 体制改革 科技创新 社会进步

创业、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创业创新始终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掀起过多轮创业创新浪潮,每一次都给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可以预期,随着新一轮创业创新大潮的到来,通过深化改革将激发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的创业和创新潜能,从而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打造不熄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注入强大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扩大消费需求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将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利基产品,挖掘产业“长尾”中蕴藏的富饶金矿,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1]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在去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开幕式上发表特别致辞,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称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他说,体制的创新,可以激发亿万人的创造力,也可以改变亿万人的命运。在达沃斯,李克强总理提到了淘宝村,东部一个700户的小村子,开了2800家网店,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李克强总理曾多次说过:“对网购、快递新经济、新业态要高度重视。总不能让新的去适应旧的,更不能让脚适应鞋”。他还经常讲:“要善待草根创业者,善待年轻人。只有他们有希望有期待,国家才会有未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给许多年轻人一个追梦的机会,对社会经济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给予特殊强调,这绝不是偶然的。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

[2]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转型、释放社会活力,社会投资和创业创新热情迸发。去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1200多万户,其中首次参与投资创业的自然人多达291万人。在此背景下,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创客”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迅速成长。一大批热衷于创意、设计、网络的年轻人,紧跟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的潮流,用自己的“桌面工厂”生产出一大批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却又接地气、有市场的新型产品,颠覆着传统的制造和消费模式,乃至产业布局和投融资方式。目前,北京已形成亚洲规模最大的“创客空间”,深圳的华强北已被视为“创客圣地”。韩国《中央日报》最近刊文称,去年中国新的风险创业者是韩国的100倍,吸引的创业基金是其15倍以上,中国的“创客风潮”已成为韩国一大威胁。这是否危言耸听姑且不论,但中华大地涌动的“创客风潮”显然加速推开了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工业革命大门,正在引领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

不久前,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感慨地说,如果全国有1亿至2亿人能去创业创新的话,就会打造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传统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唯有加快经济转型,特别是进一步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筑牢基石,为经济发展增添持久动力。不仅如此,进一步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还有利于广泛动员和激励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推动改革,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实践一再证明,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是推动改革车轮滚滚向前的重要力量。创业创新是亿万群众参与的伟大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各种阻力,特别是体制机制的障碍藩篱,创业创新者由此也就自然成了改革的呼吁推动者,进而还会让更多人成为改革的最大[3]受益者。这对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推进改革、使改革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年实行联产承包制,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创造出粮食生产的奇迹,而且迅速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加速了中国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国家的转变。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极大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农村社会事业、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产生巨大的反向,只要我们从体制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每一个创业创新者都拥有梦想成真的公平机会,必定能够开辟经济增长新天地,必定能够形成奋发进取的时代新风尚和社会繁荣新气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了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巨大的创新行动,通过体制机制变革将激发巨大的创业创新潜能。当前我国经济已从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需要倒逼政府通过扶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要通过体制创新,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而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4]备好制度建设“连环炮”,则是激发全民创业创新活力的又一重要内容。对此,李克强总理在此前讲话中曾强调了“三个清单”,即“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分别从规范政府行政权力、明确企业经营界限、理清政府基本责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实质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政府在事中事后的监管能力,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为全民创业创新保驾护航,让想创业的人创新业,善创业的人创大业。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言简意赅地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回顾过去,1978年,为发展农业生产,中共中央作出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决定,极大地激发出亿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格局。1980年,温州市工商局发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标志着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被认可,千千万万的城市居民从此当上了“个体户”,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探索

[5]和社会财富积累的一支重要力量。1993年,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志“粮票”被正式取消,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闲置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解放,大量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为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奇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简单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要在社会上刮一阵风,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实实在在地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了科技创新步伐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加快科技创新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加快科技创新还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一方面要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研究,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取得原创性突破;另一方面又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我国创新产业跃上国际竞争的新制高点,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扩大消费需求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将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利基产品,挖掘产业“长尾”中蕴藏的富饶金矿,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6]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有力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提出到现在不足一年,却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这不仅仅是因为大众创新创业对经济的推动贡献,也反映出大众创新创业具有强大的社会基础,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期待。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基本保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社会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底层

[7]群众和年轻人发展存在“玻璃天花板”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就是要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自由分配,让每个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全体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满足人的最高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列为人的最高需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创造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给人民群众创造出满足人生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发展渠道,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人民当中蔚然成风,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保持着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和精神风貌。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大众创新创业从根本上是要通过完善法治环境和加大简政放权,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促进国家治理体[8]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破除一切不公平、不合理、制约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政策制度障碍,让政府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让有权者不可任性也不敢任性,让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重要的是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新创业,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将此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且仅在2014年,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就出台了13个关于促进创业创新的文件,这其中包括了简政放权、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的鼓励扶持政策,为大众创业松绑。今年,国务院又设立了总额在400亿元人民币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来助力创业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需要具体的创业创新环境,地方政府如何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服务,至关重要。创业者最担心的是审批、立项太过繁琐,有权就任性。记得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过的一句话,“希望我们的一些同事,不要贪恋手里那点小小的权力,阻碍政府工作的大目标,那样做得不偿失。”这既是提醒,也是告诫,而此次两会上,总理再次告诫“大道至简,有权也

[9]不能任性”,我想,有头脑的公务员都能看出火候来。参考文献:

【1】万钢 ,《以改革思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光明日报》;2015年03月26日05。

【2】李克强,《李克强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5年3月6日。【3】 邹光国.加快企业管理创新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J].现代企业,2010,(7):106-107.【4】 郭楚,《迅速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5年03月03日 05:41 【5】胡鞍钢. 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M].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08. 【6】李克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达沃斯论坛》2015年1月21日.【7】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强调: 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OL]. 中国政府网,http: / /www.xiexiebang.com /GB/54849 /69892 /71874 /71875 /4879989. html,2006 - 09 - 30.

下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共山东省滕州市委 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政府滕州市地处山东省南部,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156万,是“科圣”墨子的故里。近年来,......

    加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精选)

    加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摘要:当前,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突飞猛......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目前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它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税种。......

    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

    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摘要: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性资金。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政策制度都不完整,因此预算外资......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及改进的法律思考 发布日期:2005-11-1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刘喜梅 论文摘要: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因个人所得税的主体税种地位及其与人民利益直接相......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分析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分析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在探索中。政府网站建设逐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初步形成,政府透明度进一步增强。从现实状况出发,我国电子政......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摘要: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