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莘庄镇小学科研部召开闵行区第四届教学小课题研究结题工作会议
莘庄镇小学科研部召开闵行区第四届教学小课题研究结题工作会议
为了认真做好闵行区第四届教学小课题研究结题工作,莘庄镇小学科研部于5月7日中午召开了教学小课题研究负责老师会议。
会议由科研部主任助理彭瓅瓅老师主持。彭老师对莘庄镇小学被立项的14个区级小课题的结题工作作了工作布置,要求小课题负责老师按照区教育学院科研室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最后的总结、提炼和收官工作,并在时间节点内做好修改和上传工作,力争把第四届区级小课题的结题工作做好、做实。
最后,科研部主任朱学弟老师作了总结性发言。朱老师要求每位老师认真对待结题工作,并针对如何写好小课题结题报告和汇总简表等作了详细的辅导,使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对区级小课题的结题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莘庄镇小学科研部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3、我们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比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整体语文水平偏低,特别是学生的习作水平比较低,语文综合能力不高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4、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语文还是文化,包含着无限的人文底蕴,是充满了智慧、魅力、灵性、人性之美的,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影响到人的情感、素养、思想乃至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只要研究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改进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乐学、善学,还能提高教学效率,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活化”是指让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文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一个认识周围环境的机会,通过接触现实世界,产生对世界、生活的爱,从而获取知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是指在多元智能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他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将语文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将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需要,探索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克服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智能的弊端,保证让其他各元智能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理论基础
1、加德勒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表现上会有所差异,但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运用和结合,以完成不同的工作和问题。简单地说,八种智能也代表了一个人八种不同的能力,分别是: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肢体动作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分析以上概述,我们发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生活化教学能够尽可能多的涉及多个智力领域,能够使个体自身的特殊才能有充分的展示机会。“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的教育应发挥的基本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正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探索。
2、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在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后,顾先生又进一步指出了“贴近生活”的内涵:“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第 二,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这三点,告诉了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具体做法。
3、生活教育理论。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在杜威那儿,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儿童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儿童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改革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探索优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2、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策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正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新编的人教版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时代感强,贴近于学生生活。在课题实践中,我们将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重点研究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影响,最终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研究
1、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体验渠道,从单一体验走向复合体验;
2、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变单一的语言智能展示向多元智能展示;
3、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目前单调的语文学习活动变得生动。
六、研究的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与原则
(一)研究对象
在学校三到五各年级中选取四个实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
组织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
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4、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
将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三)研究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课题研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出适合时代生活的优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活动性原则。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离不开活动,生活化离开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
3、主体性原则。生活是学生的生活,小语阅读教学生活化研究主张尊重生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4、整体性原则。在开展小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使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七、课题实验成效
通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也积累了研究与教学的经验。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了一个个鲜活的课堂。课外,学生能充分地亲近大自然,关注生活,课堂上,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与语文有关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中去,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有了明显的提高,语文水平也比以前提升了。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光在课堂上,将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可是受到学生认识的限制,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脱节的。
2、这一课题的实施,在一定的程度上,收到了成效,但是,由于生活化这个概念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实验教师在执行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尺度,因此,觉得比较茫然。
第三篇:常庄镇六炉店小学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常庄镇六炉店小学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10月11日,常庄镇六炉店小学2013教学工作会会议在二楼多媒体教室召开。教研室马主任和学校全体教职工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副校长宋海涛同志主持。会上,教导处种主任首先从八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去年一年学校教学工作,对新学年教学工作进行了强调和部署。代表教师做重要发言,校长孙华同志对学校教学工作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今后的工作方向,最后,教研室马主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新学年伊始,常庄镇六炉店小学教学工作将坚持规范与发展并举,继承与创新共存,力争常规工作有亮点,重点工作有突破。本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统一了思想,鼓舞教师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校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李勤莉宋海涛)
第四篇:《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李 薇
我校创建于1959年8月,原名三明市列东小学,隶属于三明市教育局,是一所省级示范小学、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学校确立了“为祖国未来着想,为孩子一生奠基”的办学理念,2002年秋季开始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阶段。2003年秋学校向市教科所申请《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立项,同时进入课题的实施阶段,2004年春该课题被列入市级一般课题,并于4月邀请市教育局领导、市教科所专家共同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三年来,本课题在市教育局领导、市教科所专家们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实验教师的潜心钻研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现将课题阶段性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知识经济将在21世纪成为主导经济。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对教育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以知识积累为主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己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促迸隶质教育取得突破件进展的关键位置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面对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提出了“综合课”这一新的概念,而“艺术综合课”正是其中的一门。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艺术”也不再是以“音乐”、“美术”等单一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而是体现了更强的综合性。所以现代教 1 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出懂得欣赏艺术、感知艺术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的人。而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生会需要的综合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艺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它的目标设定着眼于使孩子从小喜爱艺术,形成一种终身追求艺术、参与艺术活动的取向,并为他们全面、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艺术素养。艺术课程是一种集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于一体的课程,它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它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艺术教学探索各艺术学科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不仅使各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融合,还要积极建立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教育的整合。并且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使人文主题的显现与艺术能力的获得在教学活动中共存一体、互相支持。目前,培养综合性的人才要具有人文化精神,而提高现代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化精神的教育教学的切入点因该是“艺术综合课”的教学。综上所述,“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研究”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使学生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具体分别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这四个方面来研究。
四、课题的界定
新的艺术课程强调过去的注重专业技能知识转向现在的注重艺术感受、审美情趣;从封闭式的师讲生听转向开放式的个性张扬;从沉默、枯燥的课堂转向以游戏为主的课堂。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更能拓宽课堂空 间,使课堂更具开放性。《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研究》的提出,可以运用生态艺术理论研究适合不同艺术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
五、课题的实施过程
按照实施方案,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分四个步骤进行,其中2003年5月至8月为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课题申报立项,专题实施计划;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为实验阶段,该阶段是课题的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确立课题,并在实施中开展实践研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2005年2月至12月为探索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即一边实验一边进行阶段性小结及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收集与整理;2006年1月至7月为结题阶段,通过将课题研究论文汇编成册、学生作品汇编、课堂教学成果展示等形式对实验成果进行及时总结,并向市教科所的专家申请结题评审。
(一)领导支持,优惠政策与严格管理并行。
学校树立“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课改”的理念,出台《三明市实验小学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意见》,成立了各学科的课题组,音乐、美术教师成立了《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组,课题组组长有林启福校长担任,李薇、黄燕红、何来仙三人任副组长。学校同时出台《三明市实验小学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意见》,从过程研究的角度进一步细化操作程序,并对扎扎实实开展课题研究、按时上交《实验手册》的教师予以相应的课时津贴,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积极性。
(二)以音美教师的协作为出发点架起学科整合的桥梁
正如国家教委的专家所言:“课程改革实验的道路上,不能出次品。”课改实验的顺利与否、质量优劣最终还要靠老师来落实。艺术课程,它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综合能力强的教师”来胜任此项工作。我校的音乐、美术教师基本上都吸纳到艺术课的研讨中来。那么,原音、美教师如何尽快完成由单一型向综合型教师的角色转变?怎样寻找切入点,达成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是不是每节课都必须有唱歌、绘画、戏剧和舞蹈等 内容呢?综合艺术的学科融合又如何体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呢?我们进行的是集体协作式备课,并将在备课中产生的困惑,擦出的火花及时向其他组员传递。从中不难发现,教师们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个体备课、个体研究与集体备课、共同研究的有机结合,使教师学会了在合作中获取、在沟通中成熟。共同的追求,不仅使教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将音乐、美术进行整合,也使得教师们的凝聚力大大加强了。教学实际情况也证明了音、美教师集体协作式备课在促进“学科交流”、“师师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可取之处。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1、探索课题研究的方法
a、文献法 收集国内外相关信息资料,借助现有的已见成效的理论和经验,开展并只实验研究。
b、调查研究法 通过访问、采访、填表等方式对研究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获得资料作为实验基本内容基本材料。
c、实验法 提出假设,以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相关经验和必要条件进行实验、验证和推断。
d、经验总结法 加强对原始资料及相关数据的分析总结,按研究过程写作各阶段总结。
2、建立研究的相关保障
a、师资建设 结合课题组教师培训,在教师中开展艺术教学基本功训练,整体提高教师的艺术素质;对在职艺术教师加强培训力度;邀请艺术教育能手、专家来校现场指导。
b、设施建设 利用学校已有的艺术专用教室(音乐、舞蹈、绘画等)已有的艺术教育设备(钢琴、音响、影碟放影机等);已有的学校闭路电视网,每间教室配有电视机。
3、构建新型的艺术教学模式
(a)新型的艺术教学模式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活动是每个孩子喜欢的,但并不是每个活动都会喜欢。要引起孩子的注意力,那么准备活动的物质材料应该是有新奇性,能迎合孩子的兴趣与心理的东西。图片赏析、音乐感受都要与孩子的心理年龄相适应,与孩子的认识水平相协调。如是一年级的艺术课,那么教师所做的准备工作就是大量的,如《小交警》这课,就需要教师做许多交通工具的卡通图片以用于实际的活动中。
(b)艺术课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的活动:生生密切的合作,师生亲切的合作,集体愉快的合作。
活动的开放性应该是广阔的。它不仅仅是学生每个人都在集体中活动,它应该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活动,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合作活动,整个班级体的共同合作活动。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间接的,适时的,引导与合作性。教师也应该开放性地和学生一起活动。
(c)艺术课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各个学科综合的开放:艺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开放性,作业内容要求的开放,师生、生生交流的开放性,活动场所的开放性。
(1)作业要求的开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的作品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2)师生、生生交流的开放性:则是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活动场所的开放性:即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艺术美的育,可以在郊游、参观、劳动、体育各种得到活动中美的教育。
六、课题实验成效
涓涓细流终汇成河。三年来,课题实验小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案例分析、课后反思等行动研究法,较好地落实了研究方案中的各项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使学生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1、民主化原则下的“问题——讨论——体验”模式
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是创造者的重要人格特征。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营造民主和谐的课题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质疑提问的学环境。为使学生的认知活动经常性接受挑战,思维不断被激活,在学习中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新的问题和新的创意,实验教师特别注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张扬。
2、个性化原则下的“选择创作表现”模式
师生间自由轻松地讨论是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学习条件,自我实践的创作机会,自我表现的创新舞台,无疑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自由积极地参与达到了至高点,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在群体思维的碰撞中得到锤炼。
3、主体性原则下的“创作——互动——创新”模式
这一模式是以小组内、学生间或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为其基础,共同参与为目的。在活动中,生与生,师与生、相互合作,多维互动,在互动中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4、实践性原则下的“超文本——开放性——社会化”模式 艺术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在实践性原则可通过以下模式来实现:
a、组建各类艺术兴趣小组。为学生自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b、开展艺术系列活动。美国《零点项目》研究揭示: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个体的感知或理解能力都比创作能力发展来得早。但是,艺术领域内的情形却要复杂得多,至少某些意识领域内,理解能力要落后于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等。
C、将艺术融入生活。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的心灵,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我们把艺术教育延伸至家庭,融于生活。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家居条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利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创设“家庭音乐小天地”,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交流、参与、定期评比。拓展了学生的艺术天地,增进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家长、孩子与孩子间的和谐关系。
七、体会与反思
1、学生的创造性与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年多来,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个性发展明显,兴趣爱好突出,我们在进行艺术模式的探究后,使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动手、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三年多的实践,参与实验的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科研意识大大增强,他们攥写的科研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自己的实验观点和实验思考,经过三年多的研究,教师们又向科研型的教师迈进了一步。
3、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方法。
我们在艺术活动中所研究的方法是有共性的,不仅适合于艺术课程,同时也适合于其他整合性的教育活动。课题组成员摸索出一套适合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方法。
4、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存在着不足,以及要思考解决的相关问题。A、注重相关资料的积累、完善和数据的统计。B、缺乏相关的实验工具和教育评价体系。
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深入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真正达到“科研兴校”的目的。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编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张小华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集训结构的。
基于以上依据,我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过程
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4、作业布置生活化
五、研究成效
经过研究,我总结了一些生活作业的设计策略。
1、改进书本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有其形式单调的不足,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也没有予以体现。为此,我们将传统的作业进行了改编,力求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很强时代性、应用性的家庭作业。在既达到作业练习目的的同时,又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比如我今天要上的这节课,书本练习是:寄往外地的信要买8角邮票。怎样付8角钱?我的设计是:到超市中观察、记录商品的价钱,比一比,哪个贵,哪个便宜。拿1元钱看看能买哪些东西?又是如何付钱的。这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
2、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接受,也完成得较好。
3、丰富作业形式
学生常常把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因此我们设计作业时形式要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在低年级段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这样几种作业形式。
(1)情境式作业
学生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了《认钟表》后,让学生回家用学过的时间,来向爸爸妈妈叙述一下自己在学校的一天的具体安排,还可以回学校后向同学们说说爸爸妈妈一天工作的具体情况。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有生活学习情境,让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一天,学会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又了解父母的一天,从而懂得体谅关心父母,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来得“润物细无声”。
(2)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一直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在教学完分与合后,我们设计了 “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玩,并且作为“过关”的基本关,督促学生练习。学生对此类游戏式作业乐此不疲,抓紧所有时间,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这种游戏在家长方面也得到了比较好的配合和收效。
(3)家长合作型作业
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写字,很多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比如我们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就让学生回家后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来让学生有向父母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父母的监督作用。但这种作业对于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效果甚微。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经常用到的数学生活化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操作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试验、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如在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只出现了大量的计算各种长方体表面积的题目,而现实生活中涉及大多是求不完整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像求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的表面积等。于是我们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布置了测算火柴盒的家庭作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我们设计如下家庭作业:测算出给定水果(或其他物体)的体积。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汇报测算过程。各学习小组在汇报时都想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有的用长方体饭盒加满水,把水果放入水中,计算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水果的体积;有的利用圆柱形茶杯测算出水果的体积;还有的学习小组经过实践得出结论,如果有足够大的容器,就可以测算出任意大小、不规则的物体。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
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2)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如:长为1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长为1米20厘米的地板有16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00元;长为80厘米的地板有20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85元;长为1米50厘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每种地板的宽均为6厘米)。请学生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既美观又合理(节省材料,节省价钱)地设计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地板,各用了多少根,如何拼接等等)。
又如学习了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后,设计这样的题目:我们学校用地板砖铺设长90分米、宽60分米的微机室地面。
(1)不浪费材料的角度来考虑(使用的地板砖都是整块的),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
(2)你认为选用边长是多少分米的地板砖比较合适?说说理由。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调查性作业
调查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种蔬菜的价格,根据调查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如:观察记录下自己家中一周内产生的塑料袋的只数。以此估计你所在农村小队里一天产生的塑料袋的情况。对此结果你有何感想?又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磨头小学每班每天产生的废纸数量,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地分析。
这些作业,常常不是单凭数学的本身就能获得合理的、科学的解决,同时也不是在问题解决中仅仅获得一个结论、一种方法。而是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并正确合理地运用个体已有的经验、价值与情感去获得问题的解决,同时获得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4)应用性作业
应用性作业主要是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比例尺之后,让学生在学校与家之间走走看看,通过步测的方法,确定不同区间的距离,然后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绘制出学校与家之间的简易地图。又如,学习了比例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研究竹竿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会去测量高楼铁塔的高度等等。
五、实验的效果
1、自身获得了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实验教师系统地学习了一些等现代教育理论,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进一步领会了《标准》要旨,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对多形式生活化作业的设计,改变了传统作业枯燥、单一的现状,做到了在把握知识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融合起来。
2、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解决生活化的作业,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学生在生活化作业化时,感到有事可做,作业热情高,效率也高了。同时在作业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