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时间:2019-05-14 17:3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第一篇: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当前农民增收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最难的问题。各级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提出过不少农民增收的途径,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城市经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等。笔者在此结合在抓东江移民增收的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对如何提高传统农民增收渠道效益、开拓新型增收渠道、建立增收的治本渠道作几点探讨。

东江水库淹没涉13个乡镇、81个村、541个移民小组,核定移民61032人(不含坝区)。淹没耕地57169亩、林地119712亩。自移民工作开展之日起,东江移民克服重重困难,开创了一条开发性移民之路,移民的生产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移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大幅改善。从1996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东江移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547元增长到3882元,特别是从2003年到2005年在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旱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2005年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了15.3%,现在大部分东江移民实现了持续增收。

一、农民增收面临重重困难

东江移民存在的实际困难在中国农村有其代表性,也有其特殊性,我们通过对制约东江移民增收因素的分析可以透视中国农民在增加收入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1、增收的资源底子薄。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农民增收的资源底子薄。东江移民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东江移民安置负荷为全国同期同类水电站中最大的,主要淹没指标高出同期同类电站平均值3.64-6.1倍,人均安置费是同期同类水电站移民的最少的。后靠移民人均只拥有耕地0.17亩、果园0.6亩、林地8亩(坡度大、可开发地少,由于东江湖环境保护的需要,山林都划为了公益林,每亩公益林补助只有3元钱。)外迁移民人均拥有耕地不足1亩、山地2亩(质量差、开发难度大)。

2、农村的交通很不方便。交通设施建设落后,造成农产品和农资买卖困难,在中国决不是个别现象。据调查东江库区每个移民每年要比库外群众多支出交通费267元,仅此一项库区移民每年要多付出916.8万元。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紧缺,高扬程抽水费用极高。库区的农资、建材、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要高出库外20-30%。外迁移民大多被安置在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极差的地方,生产生活条件比后靠移民更为恶劣。

3、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东江库区2002年以前修建的码头、公路、桥涵、入湖便道、水渠、提灌站等基础设施都是按照中南设计院的规划设计以海拔275米为最低水位而修建的,由于水位的下降,这些设施必须延伸到海拔250米高程。特别是农村抗灾体系的缺失,致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如东江库区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滑坡塌岸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东江库区自水库关闸蓄水以来,平均每年发生滑坡塌岸500多处、每年发生诱发性地震200多次。水库蓄水后,冰雹、暴雨线南移至库区,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1989-2002年东江库区相继发生较大的冰雹、山洪、暴雨灾害,2003、2004年又遭受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4、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差。农民从事的第一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农业的精深加工落后,产品的附加值小,农民在产业链价值分配中处于最不利地位,使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极差。目前,东江移民产业都还处于低级的原料提供阶段,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差,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扩大产业的精深加工能力。

5、农民人口素质不高。农民自身素质是制约其增加收入的关键因素。东江移民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为56463人,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64.47%,移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市移民人口中,拥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移民占2.64%;高中学历占9.68%;初中学历占54.8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2.88%,移民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从事种植业的占34.48%、养殖业占8.16%,第二产业占15.78%、第三产业占6.30%,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大力提升传统增收渠道的效益

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产出效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传统的渠道。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方法的应用空间日益狭小,为此,必须进行“精耕细作”以求提高它们的效益。

1.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农民获得生产投资的能力很差,筹措资金的难度大,因此农民的再投入意识不强,很容易走进“资金紧张、投入不足、增收乏力”的恶性循环。东江移民每年人均获得的后期扶持资金为200.38元,但每人每年获得的后期扶持资金比国家最低扶持标准要少49.62元,只达到最高标准的1/2。在人多、资源稀缺、后期扶持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建立了后期扶持资金与自筹资金捆绑使用的制度,将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权交给移民群众,让移民自己管理、自己使用、自己监督,充分调动了移民的成本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每一笔扶持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据统计,10年后期扶持共投入扶持基金11448.63万元,共带动移民自主投入19404.47万元,后期扶持资金的综合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3.2。

2.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人多地少是中国农民无法解开的死结,不提高单位农业生产资源的产出效益,是不可能提高农民的收入的。东江移民的人均资源极为有限,后靠移民人均只拥有耕地1.7分、林地8亩(坡度大、可开发地少),外迁移民人均拥有耕地不足1亩、山地2亩(质量差、开发难度大)。靠耗费资源走粗放型发展之路根本行不通,故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集约型的发展道路。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美誉度、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占有率,东江移民的资源产出率不断提高。通过高新科技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培育出了东江鱼、东江果、良种生猪、保护地蔬菜等精品产业,使移民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一亩水果产值可达到6000-12000元,一口网箱产值可达到5000-20000元,一亩蔬菜产值可达到6000-15000元。

3.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使用最普遍的农民增收方法,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必须小心从事,否则可能成为“坑农调整”。我们选择了发展水果、水产、水电、旅游、良种生猪、无公害蔬菜等七大主导产业及40多个主导产品构成的产业体系。一大批名特优新品种在生产上迅速推广,10年来,共引进新品种466个,推广新、优品种183个。特早熟蜜柑、优质早熟东江梨、无公害蔬菜保护地蔬、良种瘦肉型猪、美国斑点叉尾鮰、优质锥栗等主导产品产生了良好效益。我们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升级移民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增收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江鱼集团有限公司的建立每年要使东江移民增收500万元。通过引进、消化、创新,培养了一批生产科技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科技生产技术、培育和推广了一系列的新产品,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由移民初期的24%提高的2005年的63%。

三、积极开拓新型农民增收渠道

如果说传统的增收渠道重在节流的话,新型的增收渠道更关注的是开源问题。在巩固农民增收的传统渠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积极开拓新型的增收渠道,开源节流中开源更为重要。

1.增加农民义务工货币化收入。农民义务工货币化是指移民为移民社区提供的劳动力进行价值核算,政府以货币形式向农民支付报酬,改变过去农民无偿为社区提供劳动力的局面,农民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实现。我们通过把移民无偿支出的义务工货币化,大力进行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和农村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移民增收。10年来,共兴修公路197.1公里、机耕道105.87公里、人行便道280.63公里、桥梁18座、车渡码头98座、人行码头57处12.98公里、引水渠335.62公里、排洪沟40公里、水塘337亩、蓄水池12397个、水井283个、提灌站136处、拦河坝71处。全市移民每年人均义务工货币收入为63.45元。

2.不断创造新的农业衍生产业,扩大就业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农产品的由供给约束转为市场和需求约束,移民需要各种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新型的服务岗位不断产生。在劳动力不变或者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就业岗位的增多,就可以较大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增加移民的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也就说农村衍生产业是移民增加收入的一条长效增收途径。我们通过就业培训和创业扶助的办法来引导移民从事新型工作,重点培养科技示范户、农资经营户、种苗供应商、产品经销商、科技推广员等新型岗位。10年来,共培训科技推广员623人,聘请科技推广员541人,扶持农资经销商157户,产品经销商484户,科技示范户1230户。

3.创立“造血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在本土的企业务工是农民增收的最佳选择,可以做到“农工兼收”。我们通过集中零散的移民扶持基金,将其投入到有稳定回报率的企业,达到后期扶持基金扩资增值的目的,创建永久型造血企业,为工业反哺农业打下坚实基础。投资兴建了浙水电站和移民电网,工程总投资2.13亿元,贷款占65%。从1993年发电至今,已经基本还清贷款,每年创造利税2000多万元,每年提取后期扶持基金占用费约400万元用于移民的后期扶持。我们投资控股了东江鱼集团公司,并将它建设成为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的运营直接提高了移民水产产品的价格,每年可为移民增收400万元左右,大大促进了东江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2005年共新增网箱2145口。

4.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价值。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是最直接的农民增收方式,通过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可以立竿见影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将科技培训作为提高生产能力和移民增收的重大工作来抓,专门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以会代培、办培训班、基地实习培训等形式将培训对象进行培训。10年共投入培训经费870万元,共培训移民121830次人,其中组织办班培训765期21765人次,其它形式培训1061期96045人次,推荐到省、郴州市培训1349人,资兴市内各类长训班培训学员2728人。与7所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引进各类人才66人,共发放各类辅导资料150000余份。持续不断的大批量、高规格的培训,造就了一大批“土专家”、经营能手、高级蓝领技工,增收效应十分明显。

四、努力探索移民增收治本之道

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是农民增收的治本之道,只有大部分农民真正转化为非农人口才谈得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

1.切实减少农业人口。要在短期内消除城乡差别是不现实的,不减少农业人口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减少农村人口并将他们转化为合格的非农人口是农民增收的必然出路。东江移民人均资源贫乏,但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64.47%,其中青壮年占总人口的51.65%。我们大力开展智力移民工程,通过教育、培训移民青少年子弟,使他们通过考大学、学一技之长,走出农村成为永久的城镇居民,然后通过资源有偿转让的方式将他们拥有的资源流转给留在本土的移民来增加在乡移民的资源占有量,来达到全体移民增收的目的。10年来,我们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培训了各类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移民子弟4077人,他们都在外务工成为了离乡、离土的城市移民。

2.做强优势产业。农民增收最后一定要落着到特定的产业上去,离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来谈农民增收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通过扩大移民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提升移民产业的整体素质,使在整体规模下的单个移民户能够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素质的提高中获得外部正效应,降低移民的生产成本,特别是降低交易费用,从而达到移民增收的目的。东江水果、东江鱼、东江旅游的生产规模和产业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东江湖”牌商标成为了湖南省著名商标,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和销售量,促使了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的回报率不断提高。2005年,新增水果种植面积4500亩,产值2.13亿元。新增大库网箱2134口,新建精养鱼池500亩,水产业产值突破8000多万元,相比去年增幅达60%以上。新增农家游50户,移民旅游收入达到2000万元。

3.提高移民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长期的、最大的动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只有城市化才是治本之策。我们积极推进移民小城镇建设,重点扶持了库区的黄草、滁口、白廊三个中心城镇的建设,共投入移民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带动各类建设投资近1.5亿元,使他们成为了旅游名镇,物资集散中心,创造就业岗位5000多个。另一方面,我们建立了贴息、借周转金等制度,鼓励移民群众和外来人员在创办各类生产加工企业,为移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移民的城市化水平,需要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我们建议:一是打破传统的户籍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居,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确定户籍登记制度。二是适应人口流动的需要,彻底改革住房、社保、就业、就学等制度,确保城乡制度平等。三是建立新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城建资金多元化。四是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第二篇: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颜立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们一定要按照要求,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农民收入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效益。首先,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要从各地资源禀赋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特而专、精而奇的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要围绕农产品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发展运输、营销等相关行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其次,要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第三,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要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要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要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要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重点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首先,要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着力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既要继续组织实施好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工程,扩大培训规模,改善补贴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也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落实好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的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的种养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农民学有所长,提高标准化科学种养水平。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创业。要大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大规模开展农村农田水利、道路、供排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置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要引导乡镇企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发展农村商贸、运销企业、流动商贩、农民经纪人等服务性行业,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本地就业增收。第三,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容量。要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把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市政公用事业、餐饮娱乐、商业零售、家政保安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服务业的新增长点,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开辟新渠道。

三是健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近年来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突出亮点,也对保持农村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进一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要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要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要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四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要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三篇:十项举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十项举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郊区区委、区政府围绕如何抓好全区“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进行认真的讨论研究,下决心立足郊区定位,在“十二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建设三个基地(新型钢铁和电力基地、新能源和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基地),立足“四区”定位(建设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引领区、建设生态文明先导区),突出四个重点(创新思路、创优环境、创建和谐、创造辉煌),实现五个翻番(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再造一个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新郊区。全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切实将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一、强化工业支撑,为农民增收提供财政支持

工业是郊区经济的主导力量。通过建设新型钢铁和电力基地、建设新能源和新材料基地两大基地,全力抓好首钢长钢2座3200立方米高炉建设,使钢产量达到1000-1200万吨规模,产值达到500亿元,成为全省最大钢铁企业。建设好漳电2*1000MW超临界

发电机组、国电4*300MW热电联供、霍家沟2*300MW煤矼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成为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第一县区。培育壮大潞安太阳能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项目,薄膜太阳能、万吨电子硅、晨洋120MW太阳能等项目,形成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创优发展环境、加大工业投入、提升服务水平、实现转型跨越,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财力支持和产业支撑。

二、加快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功能定位

一是依托现有的富民农业生态园区、中科南华农业生态园区、黄南宜翔农业生态园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高优农业向适宜生态区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集中,发展长北干线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带动农民增收。二是依托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长治湿地公园、漳泽水库、老顶山农家乐、漳泽水库乐等休闲旅游资源,培育亮点,加快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业,在目前160余家农家乐和水库乐的基础上,加快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建设,规范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打造老顶山神农文化生态经济园区,实现农民就地立业,门前增收。“十二五”末,发展农家乐400家,年净收入4000万元,人均增收150元。

三、狠抓龙头培育,扩大龙头企业规模

我们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总抓手,采取以奖代助、以小钱引大钱的办法,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不断扩大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在扶持和培育好雄丰养殖、富民饲料、杏林饮片、新埔木糖等优秀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出台优惠政策,创优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上市公司、农业集团、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业到我区投资兴业。“十二五”末,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家,实现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总额双翻番目标。

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

围绕服务城市,保障城市蔬菜供应,建设市民的“菜园”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向土地要效益,立足土地搞增收,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十二五”末,发展设施蔬菜2万亩,年实现产值400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

五、围绕三产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一是依托长北干线农业综合开发园区、老顶山神农文化生态经济园区、针漳综合物流园区、环湖经济生态园区、汽贸园区、长治新区服务园区、影视园区等园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餐饮、住宿、消费、休闲等服务业。二是发挥郊区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

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郊区一日游,打响“东山西水”游、神农文化游、红色文化游、潞商文化游、生态农业游和新型工业有品牌,以旅游业为中心拉动相关产业。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服务行业中做强做大,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增加。

六、发挥主人翁优势,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的先进有效组织形式。在继续抓好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的同时,对现有合作社进行科学指导和严格规范,促其健康发展。并且培养和扶持一批高素质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为农产品流通服务。“十二五”末,完成全区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任务,力争发展到400家以上,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翻番,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值达到30000万元,人均产值增加1875元,人均增收1125元。

七、加强农民培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针对郊区人多地少,劳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建立和实施“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和劳动技能水平。一要实施“阳光工程”,政府牵头组织每年对16--50岁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经过培

训后,都能掌握务工职业技能,确保农民人均掌握2—3项农业实用技术,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培训。二要根据本地工矿企业,民营企业,旅游服务等用工需要,联系企业,免费按需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三要建立劳动力有序转移机制,合理安排劳动力有序转移,区乡设立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具体进行劳务输出的联络和服务,形成比较稳定的输入输出合作关系; 四是加强劳动力中长期技能培训和在岗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能力。“十二五”末,培训农民3万余人,转移农民1万余人,新增收入20000万元,人均增收750元。

八、开展惠农行动,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综合补贴,完善各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标准,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度。确保公共财政投入足额到位,做到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总量、增量均有提高。“十二五”末,实现农业各项补贴翻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并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标准翻番。

九、促进土地流转,确保农民财产性收入

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郊委发[2010]1号)文件精神,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对承包土地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合理、规范的流转,促进土地相对连片集中,把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壮大经营主体规模,提高种养业的规模效益,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十二五”末,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万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户均流转面积2亩,户均收益2000元。

十、推广以企帮村模式,开辟农民就业渠道

霍家沟村依靠长治市霍家工业有限公司在富裕之时不忘邻居小河堡村,主动把小河堡村吸纳成为霍家沟村党总支的一个支部,一方面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提高村民福利待遇。区委、区政府搞好霍家沟以企帮村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创新思路,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通过多途径、多方面、多层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十二五”末,发展20个帮建典型,解决农业就业2000余个,人均收入20000元。

第四篇: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xx劳动保障所xx年工作总结——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农村经济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业务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有关决定,切实加快劳动力资源开发步伐,做大做强劳动力资源开发这一目标和任务,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把扩大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埋头苦干,创新实干,我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地做好xx年的劳动保障工作,在认真总结xx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xx年的工作思路。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xx年的基本工作针对我镇人多地少和剩余劳动力较为丰富这一现状,结合泸政发〔xx〕24号和泸发〔xx〕8号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及时成立了金马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金发〔xx〕34号)文件,之后又制定了《金马镇关于xx劳务输出目标责任考核的实施意见》,及时下达《金马镇人民政府关于下达xx劳务输出指标的通知》(金政发〔xx〕7号)文件,根据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xx年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这些文件中都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奖惩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且还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中心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不仅可以使劳动者增长见识、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还可以为家乡创汇,为家庭创收,同时还有有效地减缓就业压力。总之,我镇的劳务输出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了收到了良好的效应,其做法主要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产业来抓镇党委、政府认真领会县委、政府劳务输出工作会议精神,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抓紧实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工作局面,专门成立了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把劳务输出纳入对各村委会考核的重要指标。镇主要领导还经常深入到各村委会督促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密切协作,为劳务输出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还把劳务输出工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劳务输出的领导和管理。

(二)加大宣传舆论力度,积极营造良好氛围为使县委、政府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这一决策深入全镇5万多人民群众中,我们充分利用广播、墙报以及《金马快讯》和《今日金马》等刊物,树立典型,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让群众摒弃外出务工是羞人行为的思想,提高人们对劳务输出的认识,充分利用赶集天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宣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跟农户讲实惠,把县委、政府支持与鼓励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宣传到农户家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外出务工是一项学技能、长见识、增收入的有效途径,进而放下思想包袱,打消思想顾虑,转变择业观念意识,积极外出创业务工。在宣传中还通过身边的典型例子,让大家了解“靠土地增收有限,走出去创业海阔天空”的道理,从而形成了“走出家门闯世界,外出务工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三)完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形成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合力。镇政府为有效避免“人难找,事难办”现象的出现,召开了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求劳保所、派出所、计生、信用等部门要简化办事手续,认真做好各种服务工作。镇政府还与各村委会签订劳务输出目标责任考核,并把劳务输出考核纳入全镇中心目标考核范畴,还要求机关干部职工关心、支持外出务工人员,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做到“输出一个,帮扶一个,带动一片”,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来抓,努力营造“党委重视、政府主抓、各方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局面,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认真组织,严格把关,做好各种服务工作为确保输出的务工人员安置得好、稳得住、干得好、有效益,对来报名的人员严把年龄、文化程度、身份证、身体条件、思想观念、综合素质等关口,真正做到符合条件一个,办理手续一个,面试合格一个,组织输出一个,这些硬件使务工者突破了行业、岗位的条件限制,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安置不好、稳定不了或其他思想观念问题的产生。各村民委员会还经常与劳动保障所联系,做好务工人员家属的思想工作,把务工者的生活情况、待遇情况及时告诉其家属,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为外出人员带去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扎实的工作使我镇输出人员的稳定率达94%。

(五)按时上报劳动力资源和劳务输出情况报表。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各阶段劳务输出情况,镇劳动保障所积极配合镇企业办切实做好劳动力资源的调查建档、职业培训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认真做好劳动力储备情况的调查,及时准确地上报农村劳务输出情况统计报表以及各种业务报表,没有一次漏报、缺报,并且还全面落实了我镇辖区范围内离退休人员数,认真做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抓紧抓好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已把全镇范围内离退休人员造册登记,还超额完成了县局分给我镇的报刊征订任务数。同时还认真做好技校招生工作,圆满完成县局下达的任务数。

(六)认真形势,加强业务学习。学习是永恒的,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进步。乡镇自9月份成立劳动保障所以来,由于人员少,事情又多,对劳动保障知识了解甚少,要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就要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劳动保障方面的业务知识,这就要求每个干部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因此,我们积极参加县局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认真听了县局8个科室主任讲解的业务知识,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内增强了素质,对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金马镇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我镇的劳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与县委、政府的要求也还存在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十分艰巨,这些都与主客观因素有关,主要表现在部份人员担心上当受骗,对陌生世界存在畏惧感和“家乡宝”观念较强,还存在着“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忧,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等观念意识,这样就给劳务输出工作带来了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足,组织工作有待改进从目前金马镇劳务输出的状况来看,村与村之间仍然存在着对劳务输出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出现村与村之间劳动力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很大差距,部分地区的劳务输出仍然是民间自发的、无序的,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致使劳动力输出效率不高,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工的积极性。

(二)求职人员择业意识还未转变在众多的求职人员中由于他们受传统择业意识的影响,很难找到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唯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是他们择业的标准,否则宁愿守在家里,也不愿到集体、私营企业中去做事,还有既使在国有单位几十元每月的工资,也不愿到每月几百元的集体、私营企业中去,形成有要人的单位找不到人,有人又打不到单位的反差,这样也严重影响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素质偏低,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劳动的需求,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劳动者素质偏低,是由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培训、技术技能水平、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反映的。目前

共2页,当前第2页12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xx劳动保障所XX年工作总结——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0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农村经济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业务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有关决定,切实加快劳动力资源开发步伐,做大做强劳动力资源开发这一目标和任务,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把扩大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埋头苦干,创新实干,我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地做好XX年的劳动保障工作,在认真总结XX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XX年的工作思路。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XX年的基本工作

针对我镇人多地少和剩余劳动力较为丰富这一现状,结合泸政发〔XX〕24号和泸发〔XX〕8号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及时成立了金马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金发〔XX〕34号)文件,之后又制定了《金马镇关于XX劳务输出目标责任考核的实施意见》,及时下达《金马镇人民政府关于下达XX劳务输出指标的通知》(金政发〔XX〕7号)文件,根据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XX年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这些文件中都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奖惩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且还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中心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在具体工作中,我镇主要是通过政策扶持,政府引导,能人帮带,充分利用泸西县金水建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这一龙头企业,努力把金马的劳动力资源变为经济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加快全镇经济发展。全镇二○○四计划向外省及省内输出农村劳动力4000人,比县委、县人民政府下达的任务数3300人增加700人,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业比例提高到20%。今年1至12月,全镇通过各种渠道共输出劳动力4028人,完成县下达任务数3300人的122%。其中由县劳务输出公司输送41人,累计已达106人,就业中心输送8人。输出省外41人,省内1966人,县内789人,输出人员主要是从事建筑、加工、运输或进厂务工等城市经济的各行各业中。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劳务输出不仅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知识、文化、经济的双向流动,从而达到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还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劳务收入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好的村子出现了“外出一个,致富一家,外出一群,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大大推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发展,劳务输出已经逐渐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收入和生活质量,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不仅可以使劳动者增长见识、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还可以为家乡创汇,为家庭创收,同时还有有效地减缓就业压力。总之,我镇的劳务输出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了收到了良好的效应,其做法主要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产业来抓

镇党委、政府认真领会县委、政府劳务输出工作会议精神,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抓紧实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工作局面,专门成立了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把劳务输出纳入对各村委会考核的重要指标。镇主要领导还经常深入到各村委会督促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密切协作,为劳务输出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还把劳务输出工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劳务输出的领导和管理。

(二)加大宣传舆论力度,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为使县委、政府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这一决策深入全镇5万多人民群众中,我们充分利用广播、墙报以及《金马快讯》和《今日金马》等刊物,树立典型,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让群众摒弃外出务工是羞人行为的思想,提高人们对劳务输出的认识,充分利用赶集天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宣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跟农户讲实惠,把县委、政府支持与鼓励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宣传到农户家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外出务工是一项学技能、长见识、增收入的有效途径,进而放下思想包袱,打消思想顾虑,转变择业观念意识,积极外出创业务工。在宣传中还通过身边的典型例子,让大家了解“靠土地增收有限,走出去创业海阔天空”的道理,从而形成了“走出家门闯世界,外出务工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形成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合力。镇政府为有效避免“人难找,事难办”现象的出现,召开了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求劳保所、派出所、计生、信用等部门要简化办事手续,认真做好各种服务工作。镇政府还与各村委会签订劳务输出目标责任考核,并把劳务输出考核纳入全镇中心目标考核范畴,还要求机关干部职工关心、支持外出务工人员,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做到“输出一个,帮扶一个,带动一片”,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来抓,努力营造“党委重视、政府主抓、各方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局面,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认真组织,严格把关,做好各种服务工作

为确保输出的务工人员安置得好、稳得住、干得好、有效益,对来报名的人员严把年龄、文化程度、身份证、身体条件、思想观念、综合素质等关口,真正做到符合条件一个,办理手续一个,面试合格一个,组织输出一个,这些硬件使务工者突破了行业、岗位的条

件限制,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安置不好、稳定不了或其他思想观念问题的产生。各村民委员会还经常与劳动保障所联系,做好务工人员家属的思想工作,把务工者的生活情况、待遇情况及时告诉其家属,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为外出人员带去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扎实的工作使我镇输出人员的稳定率达94%。

(五)按时上报劳动力资源和劳务输出情况报表。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各阶段劳务输出情况,镇劳动保障所积极配合镇企业办切实做好劳动力资源的调查建档、职业培训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认真做好劳动力储备情况的调查,及时准确地上报农村劳务输出情况统计报表以及各种业务报表,没有一次漏报、缺报,并且还全面落实了我镇辖区范围内离退休人员数,认真做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抓紧抓好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已把全镇范围内离退休人员造册登记,还超额完成了县局分给我镇的报刊征订任务数。同时还认真做好技校招生工作,圆满完成县局下达的任务数。

(六)认真形势,加强业务学习。

学习是永恒的,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进步。乡镇自9月份成立劳动保障所以来,由于人员少,事情又多,对劳动保障知识了解甚少,要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就要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劳动保障方面的业务知识,这就要求每个干部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因此,我们积极参加县局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认真听了县局8个科室主任讲解的业务知识,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内增强了素质,对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金马镇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镇的劳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与县委、政府的要求也还存在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十分艰巨,这些都与主客观因素有关,主要表现在部份人员担心上当受骗,对陌生世界存在畏惧感和“家乡宝”观念较强,还存在着“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忧,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等观念意识,这样就给劳务输出工作带来了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足,组织工作有待改进

从目前金马镇劳务输出的状况来看,村与村之间仍然存在着对劳务输出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出现村与村之间劳动力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很大差距,部分地区的劳务输出仍然是民间自发的、无序的,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致使劳动力输出效率不高,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工的积极性。

(二)求职人员择业意识还未转变

在众多的求职人员中由于他们受传统择业意识的影响,很难找到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唯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是他们择业的标准,否则宁愿守在家里,也不愿到集体、私营企业中去做事,还有既使在国有单位几十元每月的工资,也不愿到每月几百元的集体、私营企业中去,形成有要人的单位找不到人,有人又打不到单位的反差,这样也严重影响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素质偏低,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劳动的需求,严重影响劳务输出

劳动者素质偏低,是由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培训、技术技能水平、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反映的。目前

下载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xx劳动保障所2004年工作总结——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农村经济增效、农民增收......

    关于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的分析

    近几年来,**县上下一致,形成合力,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来抓,既做足农业农村内部增收文章,又着力在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抓好面上全方位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xx劳动保障所2004年工作总结——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s0100200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农村经济增效、农......

    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问题。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农业......

    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障碍解析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小康社会 农业产业化 合作组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进入......

    发展林下经济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发展林下经济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 places in economic devel......

    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

    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2005年,我县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

    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

    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2005年,我县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