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

时间:2019-05-12 19:3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

第一篇: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

关于拓宽增收渠道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

2005年,我县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二、三产业继续较快发展,农村小康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民纯收入在去年实现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现根据调查提纲的要求

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5年农民收入水平、构成及特点

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35.4元,比上年增长11.6。农民收入的四大基本构成项目中,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均分别为2380.7元、2025.2元、122.93元、306.59元。农民收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380.7元,比上年增收386.1元,增长19.4;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2,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从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构成项目来看,在本乡区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是主要的来源,人均达1112.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2.9元,增长42.7,占工资性收入的47;外出从业(县外)得到的收入位居第二,人均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1099.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9.3元,增长11;村干部和教师的工资等非企业组织得到的劳动收入列第三,人均169.1元。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作为农民收入主渠道之一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达2025.2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仍占主导地位,占比41.9。由于因灾因农资价格上涨以及禽流感等因素的影响,家庭经营收入比上年减收113.7元,下降5.3。其中: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303.8元,比上年下降9.7;家庭经营的二产纯收入人均为246.3元,比上年增加5.5元,增长2.3。家庭经营的三产纯收入人均为475.1元,比上年增加21.1元,增长4.7。

(三)非经营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农民获得的转移性和财产性等非经营性收入人均429.5元,同比增加258.1元,增长150.5。其中农民获得的利息、租金、股息、红利、土地征用补偿收入等财产性收入人均122.9元,同比增加111.4元,增长970.2;农民获得的粮食直补、救济款、赔款和亲朋好友的赠送收入等转移性收入人均为306.6元,同比增加146.6元,增长91.7。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5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162元,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31倍。从增幅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为12.1,比农民人纯收入增幅高出0.5个百分点。

二、2005年农民生产性支出、生活消费性支出和其它税费支出情况

2005年100户调查资料表明,人均家庭总收入8538.7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380.69元、家庭经营收入5614.99元、财产性收入122.93元、转移性收入420.17元。人均总支出8467.1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53.17元,增长14.21,主要体现在:

(一)农民生产性支出持续增长。

1、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3126.30元,同比增0.38,其中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2698.39元,同比减少12.26元。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6.1,其中机械化农具增长12.8,化学肥料增长10.9,农药及农药械增长1.2。第二产业生产费用支出175.17元,同比减少73.68元。第三产业生产费用支出252.74元,同比增加97.67元,增长62.98。从三个产业的支出情况看,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农用物资等中间消耗的费用也有所增长。

2、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大量增加。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人均697.61元,增加176.92元,增长33.98。

3、税费支出大幅度减少。全县认真落实税费改革政策,农业税及附加在降低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去年全面实行免征,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税费人均43.57元,比上年减少43.09元,减幅49.72。

(二)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

2005年,全县生活消费支出人均3647.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3元,增长14.90元,增幅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3077.37元,比上年增加520.3元,增长20.35,现金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84.4,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在消费水平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渐变中趋于优化,生活方式正逐步向城市靠近。

1、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型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型转变。在生活消费支出迅速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一是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2005年农

民吃、穿、住这三项支出人均1928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2.9,较上年降低了2.2个百分点。二是享受与发展型消费比重上升。2005年农民人均文化教育与娱乐、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三项合计1086.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8。

2、农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住支出的持续增长,草危房

改造工作的完成,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快速改善。2005年末全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54.28平方米,较上年末净增加0.02平方米,从住房结构来看,农村居民人均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面积44.48平方米,较上年末净增加5.83平方米;从住房类型上看,农村居民人均楼房面积43.3平方米,较上年末净增加1.8平方米。农村居民楼房面积占住房面积的比重为79.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在人均居住面积增加的同时,居住质量也有较明显的提高。农村居民住房有卫生设施的户数、有空调设施和安全饮用水的户数比重均有明显提高,家庭室内装饰装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3、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状况是衡量生活水平重要标志之一。目前自行车、电风扇等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在农民家中已基本普及,摩托车、空调、电冰箱、热水器、洗衣机、抽油烟机等较高档耐用消费品已在农村越来越多家庭中使用,手机、计算机、数码产品等一大批时尚用品也不断进入农家。2005年农村居民每百人拥有电冰箱15台,较上年增加4台;洗衣机18台,较上年增加1台;空调机6台,较上年增加1台;抽油烟机3台,较上年持平;热水器14台,较上年增加4台;摩托车23辆,较上年增加1辆。

4、通讯现代化程度快速提高。受收入水平较快增加和通讯工具价格不断下跌的双重影响,农村居民通讯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2005年末,全县农村居民每百人拥有电话机25部,比上年末增加2部;拥有移动电话27部,比上年末增加11部。

5、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005年全县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人均682.31元,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8.7,较上年提高了2.7百分点。文化型、娱乐型消费品快速进入居民家庭,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2005年末每百人拥有彩色电视33台,比上年增加7台,增长25.8;影碟机6台,比上年增加2台,增长56.7。数码照相机、家庭影院、中高档乐器、电脑等也开始进入一些农民家庭。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2005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35.4元,较上年增长11.6,与2000年的增幅2.2,2001年的增幅5.3、2002年的增幅6.5、2003年的增幅6.6相比,出现了跨越性的增长,然而,对照“小康”进程指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

1、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较准确判断,对市场需求的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在生产上往往一涌而上,造成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最终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民加强对这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经营中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变生产力。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既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使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不高,也严重制约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最终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据典型村调查剖析,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力中初中文化的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70,高中占13.2,小学占1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是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直接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我县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来源主体。决定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是制约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最主要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权威调查资料显示,化肥价格每上涨10,生产投入将增长3,种粮纯收益将下降2.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也侵蚀了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实惠。自2003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开始上涨,且这一态势一直持续到今天,而农产品价格上涨,也重新燃起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种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会使农民对农业投入的需求增加,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随后也开始同步上涨,甚至上升幅度超过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这样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却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行情看涨带来的好处。

3、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资金积累又不多,影响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我县农村市场不发达,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全、流通不畅。农民依然是重农轻商,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人多,全县从事一产的劳力约21万人,占农村劳力38.8,而从事流通的农民,尤其是比较了解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人太少,农民难以按照市场供求状况组织生产,从流通领域赚钱也太少。另外,资金短缺也制约了农民开拓非农产业的能力。农民积累资金并不多,积累的一点资金也是用于建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支出,没有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或投资其他生产领域。因此,农民作为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增收方面被动又盲目,单家单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及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限制,决定了农民缺乏对资金、项目、技术、信息、市场、交通等方面的全面了解,特别是在生产投资所需资金方面,农民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各级政府及中介组织对农民提供的针对性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没有形成具有层次性的、统一规范协调一致的面向“三农”服务的信息咨询、发布市场。农民势单力薄闯市场,糊糊涂涂去增收,收效当然不明显。

4、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税费改革后筹资筹劳数减少,农村基层特别是村级集体进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河道淤积严重,灌排能力下降,全县有57的三级河、83的四级河流急需疏浚。全县一、二、三、四级河淤积土方量还有4900万方。二是桥梁失修。全县有3294座农村桥梁,这些桥梁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建造时的荷载标准偏低,已年久失修,有1006座急需维修改造。三是车口设施老化,渠道质量极差。不少车口进出水池开裂,渠道以土渠为主,渗漏严重。

5、城乡二元分割,制度设计不合理。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在我国由来以久,城市和农村的不平衡、市民与农民的不平等,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制度原因。其

一、国家重工轻农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多种“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把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将农村储蓄等渠道获取大量的资金积累投入城市工业。其

二、农业和工业部门的交易条件对农业不利。农产品的附加值低,而工业产品的附加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高。随着资本和技术的聚集,工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而农业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生产效率低,农民以低附加值的农产品来换取附加值不断提高的工业品,农民收入如何能增加?其

三、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造成农民和市民的社会福利产生较大差距。在保障、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在城市都是由政府承担,而在农村基本都是由农民自己来承担。其

四、在农村资源利用上不合理的制度影响农民的既得利益。一亩农村集体土地,国家以几万元(征收耕地每亩土地补偿费和劳力安置费一般为2.7万元)的低价从农民手中拿走,再以几十万、上百万的价格出让。而土地补偿费计算的最高年限只有10年,被征地农民缺少生活来源。

四、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及建议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我县今年农民增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要求,一方面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入手,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拓宽外部增收空间,努力构筑我县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2006年,我县农民增收的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1以上。实现以上增收目标的具体措施是:

(一)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建立财政支持农民增收的有效机制。

一是加大“三农”投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财政杠杆,按照“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发挥总量”的原则,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促进主导产业做优、做大、做强。支持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及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化和推广。进一步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支农政策,促进稳定粮食生产长效机制的形成。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快速反映机制,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和损失。今年县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总预算支出为4450万元,比上年增加396万元,增长10。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今年县财政将安排资金1500万元,完成二级河4条、三级河43条的疏浚和修建农村危桥80座、村内主干道47公里。加大农业综合整治开发力度,结合土地复垦整理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绿化造林,努力营造农村良好的发展环境,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继续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支持创新乡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支持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二)大力推动项目农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项目农业是发展现化农业、高效农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6年,我县将进一步强化项目意识,落实工作责任,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全面整合农业生产经营的机制、科技、资金、市场等要素,加快培育农业项目载体,狠抓农业项目招商,继续保持项目农业建设强势推进、强力突破和强劲发展的态势,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使项目农业成为我县农民增收新亮点。

一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不断扩大现有高效农业产业的规模,并通过引导高效产业的兴起、发展,使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

二是培植做大主导产业。依托自身农业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如东特色的“两沿三区”高效农业新格局,以区域定特色吸引“三资”投入开发,吸引一批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从而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向优势产区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建成一批专业村、专业镇。

三是培育发展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抓好市场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来培训和壮大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2006年的具体目标是,在去年基础上,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新增2000万美元,500万元以上规模项目25个,投入量1.25亿元,三资开发农业新增8个亿,新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个。

(三)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把强力推进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2006年,全县上下继续紧紧围绕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这一目标,通过强化思想发动、行政推动、政策驱动和干部带动,大力弘扬创业意识,突破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继续强势推进新一轮全民创业热潮。

一是突出舆论引导,从更深层面上更新创业观点,进一步拓展创业空间,引导更多的干部群众投身和参与创业。大力树立和宣传“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的“六放”创业典型,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民群众蕴藏的创业潜能。

二是明确工作责任、加大考核力度,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氛围。县“两办”专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全县2006年度民营经济发展重点工作部门目标责任的通知》和关于《印发〈2006年度全县民营经济发展争先进位竞赛考核评比办法〉的通知》,明确了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要求今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8600户、私营企业2500家,新增企业注册资金36亿元,村干部创业率要达到90以上。县委、县政府已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和落实。

三是突出机制创新,大力构建创业载体。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基地型种植业、基地型养殖业企业和基地型流通企业。组建各类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功能,规范行业管理,带动行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四是突出政策扶持,大力激发创业热情。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加高效的服务环境和更加健全的法制环境。

(四)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直接有效途径。我县将进一步强化载体建设,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劳务产业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维权体系,拓展输出渠道,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出效益。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高效、稳定输出。

一是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充分利用劳动力转移能人的带动作用,通过邻帮邻、亲帮亲,放大劳动力转移的“葡萄串”效应,建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劳务转移专业村和专业队伍。

二是广泛建站设点,发展中介机构。为充分发挥民间中介机构的作用,县政府积极鼓励发展民营劳务输出中介服务,县各相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申办成立“劳动服务公司”的,及时办理有关手续,为中介机构的成立和运作提供宽松的环境。

三是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充分利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职业学校、成教中心以及社会办学力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务人员进行就业前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进行上岗技能的培训,还进行法律常识、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等专题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努力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业应变的能力。

四是依靠外引内联,建成一批稳固的劳务基地。通过我县现有的三资企业和规模以上的内联企业及一些中介机构,加强与国内外大型劳务需求企业的合作联系,建立一批稳固的劳务市场;

五是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消化劳动力。建筑业、纺织服装业、海洋渔业是我县三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开展项目竞赛、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通过新办企业吸纳一批、通过拓展建筑市场带出一批、发展农业基地型企业转化一批、中介劳务组织向外输出一批、发展家庭手工业就地消化一批等具体措施的落实,实现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上年增加1.5万人的目标。

(五)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民增收活力。

一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要形式,加大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县信用联社正在研究制定支农、扶农的各项政策,2006年已将正大、东方明珠、巴大、金太阳等农业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对农业龙头信贷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减化信贷审批程序和手续,为发展民营经济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改善全民创业的金融环境。

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舆论宣传、典型引路、加强服务和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和推动入股、出租、转包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严格执行征用地的有关政策规定,坚决查处纠正各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行为。

三是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好“一取消、三补贴”政策,规范完善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建立健全控减农民负担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形成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

四是深化农村困难群体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的义务教育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救济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从制度上保证农民能够均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农民增收具有可靠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

为了确保以上目标和措施的实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从稳固农业基础的高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努力形成农村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国家及县以上财政多要向这方面倾钭,并将相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如我县河道疏竣任务很重,每立方米的疏竣费用至少要6元以上,而省市给我县二、三级河的补助标准仅有2.6元、1.4元,镇村负债多收入少又无力增加投入。

二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继续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更直接、更具体的扶持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体制政策环境。

三是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村级债务化解工作。村级债务化解已成为农村改革过程中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加大各级对村级组织转移力度,加大额对负债村的扶特力度,扩展基层化解债务政策空间。

四是由于我县历史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数低,市有关部门对我县进行数据评估时要考虑这些因素。

二00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

关于拓宽增收渠道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

2005年,我县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二、三产业继续较快发展,农村小康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民纯收入在去年实现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现根据调查提纲的要求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5年农民收入水平、构成及特点

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35.4元,比上年增长11.6%。农民收入的四大基本构成项目中,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均分别为 2380.7元、2025.2元、122.93元、306.59元。农民收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380.7元,比上年增收386.1元,增长19.4%;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2%,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从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构成项目来看,在本乡区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是主要的来源,人均达1112.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2.9元,增长42.7%,占工资性收入的47%;外出从业(县外)得到的收入位居第二,人均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1099.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9.3元,增长11%;村干部和教师的工资等非企业组织得到的劳动收入列第三,人均169.1元。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作为农民收入主渠道之一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达2025.2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仍占主导地位,占比41.9%。由于因灾因农资价格上涨以及禽流感等因素的影响,家庭经营收入比上年减收113.7元,下降5.3%。其中: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303.8元,比上年下降9.7%;家庭经营的二产纯收入人均为246.3元,比上年增加5.5元,增长2.3%。家庭经营的三产纯收入人均为475.1元,比上年增加21.1元,增长4.7%。

(三)非经营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农民获得的转移性和财产性等非经营性收入人均429.5元,同比增加258.1元,增长150.5%。其中农民获得的利息、租金、股息、红利、土地征用补偿收入等财产性收入人均122.9元,同比增加111.4元,增长970.2%;农民获得的粮食直补、救济款、赔款和亲朋好友的赠送收入等转移性收入人均为306.6元,同比增加146.6元,增长91.7%。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5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162元,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31倍。从增幅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为12.1%,比农民人纯收入增幅高出0.5个百分点。

二、2005年农民生产性支出、生活消费性支出和其它税费支出情况

2005年100户调查资料表明,人均家庭总收入8538.7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380.69元、家庭经营收入5614.99元、财产性收入122.93元、转移性收入420.17元。人均总支出8467.1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53.17元,增长14.21%,主要体现在:

(一)农民生产性支出持续增长。

1、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3126.30元,同比增0.38%,其中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2698.39元,同比减少12.26元。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6.1%,其中机械化农具增长12.8%,化学肥料增长10.9%,农药及农药械增长1.2%。第二产业生产费用支出175.17元,同比减少73.68元。第三产业生产费用支出252.74元,同比增加97.67元,增长62.98%。从三个产业的支出情况看,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农用物资等中间消耗的费用也有所增长。

2、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大量增加。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人均697.61元,增加176.92元,增长33.98%。

3、税费支出大幅度减少。全县认真落实税费改革政策,农业税及附加在降低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去年全面实行免征,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税费人均43.57元,比上年减少43.09元,减幅49.72%。

(二)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

2005年,全县生活消费支出人均3647.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3元,增长14.90元,增幅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3077.37元,比上年增加520.3元,增长20.35%,现金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84.4%,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在消费水平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渐变中趋于优化,生活方式正逐步向城市靠近。

1、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型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型转变。在生活消费支出迅速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一是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2005年农民吃、穿、住这三项支出人均1928 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 52.9 %,较上年降低了2.2个百分点。二是享受与发展型消费比重上升。2005年农民人均文化教育与娱乐、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三项合计 1086.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8&nb

2006年的具体目标是,在去年基础上,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新增2000万美元,500万元以上规模项目25个,投入量1.25亿元,三资开发农业新增8个亿,新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个。

(三)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把强力推进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2006年,全县上下继续紧紧围绕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这一目标,通过强化思想发动、行政推动、政策驱动和干部带动,大力弘扬创业意识,突破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继续强势推进新一轮全民创业热潮。

一是突出舆论引导,从更深层面上更新创业观点,进一步拓展创业空间,引导更多的干部群众投身和参与创业。大力树立和宣传“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的“六放”创业典型,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民群众蕴藏的创业潜能。

二是明确工作责任、加大考核力度,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氛围。县“两办”专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全县2006民营经济发展重点工作部门目标责任的通知》和关于《印发〈2006全县民营经济发展争先进位竞赛考核评比办法〉的通知》,明确了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要求今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8600户、私营企业2500家,新增企业注册资金36亿元,村干部创业率要达到90%以上。县委、县政府已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和落实。

三是突出机制创新,大力构建创业载体。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基地型种植业、基地型养殖业企业和基地型流通企业。组建各类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功能,规范行业管理,带动行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四是突出政策扶持,大力激发创业热情。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加高效的服务环境和更加健全的法制环境。

(四)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直接有效途径。我县将进一步强化载体建设,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劳务产业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维权体系,拓展输出渠道,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出效益。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高效、稳定输出。

一是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充分利用劳动力转移能人的带动作用,通过邻帮邻、亲帮亲,放大劳动力转移的“葡萄串”效应,建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劳务转移专业村和专业队伍。

二是广泛建站设点,发展中介机构。为充分发挥民间中介机构的作用,县政府积极鼓励发展民营劳务输出中介服务,县各相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申办成立“劳动服务公司”的,及时办理有关手续,为中介机构的成立和运作提供宽松的环境。

三是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充分利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职业学校、成教中心以及社会办学力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务人员进行就业前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进行上岗技能的培训,还进行法律常识、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等专题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努力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业应变的能力。

四是依靠外引内联,建成一批稳固的劳务基地。通过我县现有的三资企业和规模以上的内联企业及一些中介机构,加强与国内外大型劳务需求企业的合作联系,建立一批稳固的劳务市场;

五是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消化劳动力。建筑业、纺织服装业、海洋渔业是我县三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开展项目竞赛、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通过新办企业吸纳一批、通过拓展建筑市场带出一批、发展农业基地型企业转化一批、中介劳务组织向外输出一批、发展家庭手工业就地消化一批等具体措施的落实,实现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上年增加1.5万人的目标。

(五)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民增收活力。

一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要形式,加大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县信用联社正在研究制定支农、扶农的各项政策,2006年已将正大、东方明珠、巴大、金太阳等农业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对农业龙头信贷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减化信贷审批程序和手续,为发展民营经济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改善全民创业的金融环境。

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舆论宣传、典型引路、加强服务和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和推动入股、出租、转包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严格执行征用地的有关政策规定,坚决查处纠正各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行为。

三是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好“一取消、三补贴”政策,规范完善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建立健全控减农民负担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形成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

四是 深化农村困难群体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的义务教育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救济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从制度上保证农民能够均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农民增收具有可靠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

为了确保以上目标和措施的实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从稳固农业基础的高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努力形成农村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国家及县以上财政多要向这方面倾钭,并将相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如我县河道疏竣任务很重,每立方米的疏竣费用至少要6元以上,而省市给我县二、三级河的补助标准仅有2.6元、1.4元,镇村负债多收入少又无力增加投入。

二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继续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更直接、更具体的扶持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体制政策环境。

三是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村级债务化解工作。村级债务化解已成为农村改革过程中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加大各级对村级组织转移力度,加大额对负债村的扶特力度,扩展基层化解债务政策空间。

四是由于我县历史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数低,市有关部门对我县进行数据评估时要考虑这些因素。

二00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颜立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们一定要按照要求,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农民收入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效益。首先,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要从各地资源禀赋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特而专、精而奇的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要围绕农产品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发展运输、营销等相关行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其次,要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第三,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要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要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要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要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重点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首先,要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着力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既要继续组织实施好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工程,扩大培训规模,改善补贴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也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落实好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的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的种养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农民学有所长,提高标准化科学种养水平。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创业。要大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大规模开展农村农田水利、道路、供排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置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要引导乡镇企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发展农村商贸、运销企业、流动商贩、农民经纪人等服务性行业,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本地就业增收。第三,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容量。要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把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市政公用事业、餐饮娱乐、商业零售、家政保安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服务业的新增长点,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开辟新渠道。

三是健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近年来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突出亮点,也对保持农村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进一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要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要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要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四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要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四篇:十项举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十项举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郊区区委、区政府围绕如何抓好全区“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进行认真的讨论研究,下决心立足郊区定位,在“十二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建设三个基地(新型钢铁和电力基地、新能源和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基地),立足“四区”定位(建设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引领区、建设生态文明先导区),突出四个重点(创新思路、创优环境、创建和谐、创造辉煌),实现五个翻番(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再造一个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新郊区。全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切实将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一、强化工业支撑,为农民增收提供财政支持

工业是郊区经济的主导力量。通过建设新型钢铁和电力基地、建设新能源和新材料基地两大基地,全力抓好首钢长钢2座3200立方米高炉建设,使钢产量达到1000-1200万吨规模,产值达到500亿元,成为全省最大钢铁企业。建设好漳电2*1000MW超临界

发电机组、国电4*300MW热电联供、霍家沟2*300MW煤矼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成为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第一县区。培育壮大潞安太阳能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项目,薄膜太阳能、万吨电子硅、晨洋120MW太阳能等项目,形成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创优发展环境、加大工业投入、提升服务水平、实现转型跨越,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财力支持和产业支撑。

二、加快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功能定位

一是依托现有的富民农业生态园区、中科南华农业生态园区、黄南宜翔农业生态园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高优农业向适宜生态区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集中,发展长北干线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带动农民增收。二是依托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长治湿地公园、漳泽水库、老顶山农家乐、漳泽水库乐等休闲旅游资源,培育亮点,加快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业,在目前160余家农家乐和水库乐的基础上,加快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建设,规范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打造老顶山神农文化生态经济园区,实现农民就地立业,门前增收。“十二五”末,发展农家乐400家,年净收入4000万元,人均增收150元。

三、狠抓龙头培育,扩大龙头企业规模

我们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总抓手,采取以奖代助、以小钱引大钱的办法,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不断扩大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在扶持和培育好雄丰养殖、富民饲料、杏林饮片、新埔木糖等优秀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出台优惠政策,创优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上市公司、农业集团、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业到我区投资兴业。“十二五”末,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家,实现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总额双翻番目标。

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

围绕服务城市,保障城市蔬菜供应,建设市民的“菜园”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向土地要效益,立足土地搞增收,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十二五”末,发展设施蔬菜2万亩,年实现产值400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

五、围绕三产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一是依托长北干线农业综合开发园区、老顶山神农文化生态经济园区、针漳综合物流园区、环湖经济生态园区、汽贸园区、长治新区服务园区、影视园区等园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餐饮、住宿、消费、休闲等服务业。二是发挥郊区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

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郊区一日游,打响“东山西水”游、神农文化游、红色文化游、潞商文化游、生态农业游和新型工业有品牌,以旅游业为中心拉动相关产业。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服务行业中做强做大,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增加。

六、发挥主人翁优势,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的先进有效组织形式。在继续抓好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的同时,对现有合作社进行科学指导和严格规范,促其健康发展。并且培养和扶持一批高素质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为农产品流通服务。“十二五”末,完成全区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任务,力争发展到400家以上,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翻番,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值达到30000万元,人均产值增加1875元,人均增收1125元。

七、加强农民培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针对郊区人多地少,劳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建立和实施“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和劳动技能水平。一要实施“阳光工程”,政府牵头组织每年对16--50岁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经过培

训后,都能掌握务工职业技能,确保农民人均掌握2—3项农业实用技术,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培训。二要根据本地工矿企业,民营企业,旅游服务等用工需要,联系企业,免费按需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三要建立劳动力有序转移机制,合理安排劳动力有序转移,区乡设立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具体进行劳务输出的联络和服务,形成比较稳定的输入输出合作关系; 四是加强劳动力中长期技能培训和在岗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能力。“十二五”末,培训农民3万余人,转移农民1万余人,新增收入20000万元,人均增收750元。

八、开展惠农行动,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综合补贴,完善各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标准,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度。确保公共财政投入足额到位,做到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总量、增量均有提高。“十二五”末,实现农业各项补贴翻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并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标准翻番。

九、促进土地流转,确保农民财产性收入

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郊委发[2010]1号)文件精神,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对承包土地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合理、规范的流转,促进土地相对连片集中,把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壮大经营主体规模,提高种养业的规模效益,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十二五”末,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万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户均流转面积2亩,户均收益2000元。

十、推广以企帮村模式,开辟农民就业渠道

霍家沟村依靠长治市霍家工业有限公司在富裕之时不忘邻居小河堡村,主动把小河堡村吸纳成为霍家沟村党总支的一个支部,一方面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提高村民福利待遇。区委、区政府搞好霍家沟以企帮村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创新思路,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通过多途径、多方面、多层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十二五”末,发展20个帮建典型,解决农业就业2000余个,人均收入20000元。

第五篇: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xx劳动保障所xx年工作总结——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农村经济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业务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有关决定,切实加快劳动力资源开发步伐,做大做强劳动力资源开发这一目标和任务,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把扩大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埋头苦干,创新实干,我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地做好xx年的劳动保障工作,在认真总结xx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xx年的工作思路。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xx年的基本工作针对我镇人多地少和剩余劳动力较为丰富这一现状,结合泸政发〔xx〕24号和泸发〔xx〕8号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及时成立了金马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金发〔xx〕34号)文件,之后又制定了《金马镇关于xx劳务输出目标责任考核的实施意见》,及时下达《金马镇人民政府关于下达xx劳务输出指标的通知》(金政发〔xx〕7号)文件,根据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xx年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这些文件中都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奖惩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且还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中心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不仅可以使劳动者增长见识、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还可以为家乡创汇,为家庭创收,同时还有有效地减缓就业压力。总之,我镇的劳务输出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了收到了良好的效应,其做法主要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产业来抓镇党委、政府认真领会县委、政府劳务输出工作会议精神,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抓紧实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工作局面,专门成立了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把劳务输出纳入对各村委会考核的重要指标。镇主要领导还经常深入到各村委会督促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密切协作,为劳务输出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还把劳务输出工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劳务输出的领导和管理。

(二)加大宣传舆论力度,积极营造良好氛围为使县委、政府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这一决策深入全镇5万多人民群众中,我们充分利用广播、墙报以及《金马快讯》和《今日金马》等刊物,树立典型,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让群众摒弃外出务工是羞人行为的思想,提高人们对劳务输出的认识,充分利用赶集天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宣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跟农户讲实惠,把县委、政府支持与鼓励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宣传到农户家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外出务工是一项学技能、长见识、增收入的有效途径,进而放下思想包袱,打消思想顾虑,转变择业观念意识,积极外出创业务工。在宣传中还通过身边的典型例子,让大家了解“靠土地增收有限,走出去创业海阔天空”的道理,从而形成了“走出家门闯世界,外出务工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三)完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形成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合力。镇政府为有效避免“人难找,事难办”现象的出现,召开了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求劳保所、派出所、计生、信用等部门要简化办事手续,认真做好各种服务工作。镇政府还与各村委会签订劳务输出目标责任考核,并把劳务输出考核纳入全镇中心目标考核范畴,还要求机关干部职工关心、支持外出务工人员,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做到“输出一个,帮扶一个,带动一片”,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来抓,努力营造“党委重视、政府主抓、各方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局面,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认真组织,严格把关,做好各种服务工作为确保输出的务工人员安置得好、稳得住、干得好、有效益,对来报名的人员严把年龄、文化程度、身份证、身体条件、思想观念、综合素质等关口,真正做到符合条件一个,办理手续一个,面试合格一个,组织输出一个,这些硬件使务工者突破了行业、岗位的条件限制,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安置不好、稳定不了或其他思想观念问题的产生。各村民委员会还经常与劳动保障所联系,做好务工人员家属的思想工作,把务工者的生活情况、待遇情况及时告诉其家属,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为外出人员带去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扎实的工作使我镇输出人员的稳定率达94%。

(五)按时上报劳动力资源和劳务输出情况报表。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各阶段劳务输出情况,镇劳动保障所积极配合镇企业办切实做好劳动力资源的调查建档、职业培训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认真做好劳动力储备情况的调查,及时准确地上报农村劳务输出情况统计报表以及各种业务报表,没有一次漏报、缺报,并且还全面落实了我镇辖区范围内离退休人员数,认真做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抓紧抓好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已把全镇范围内离退休人员造册登记,还超额完成了县局分给我镇的报刊征订任务数。同时还认真做好技校招生工作,圆满完成县局下达的任务数。

(六)认真形势,加强业务学习。学习是永恒的,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进步。乡镇自9月份成立劳动保障所以来,由于人员少,事情又多,对劳动保障知识了解甚少,要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就要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劳动保障方面的业务知识,这就要求每个干部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因此,我们积极参加县局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认真听了县局8个科室主任讲解的业务知识,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内增强了素质,对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金马镇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我镇的劳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与县委、政府的要求也还存在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十分艰巨,这些都与主客观因素有关,主要表现在部份人员担心上当受骗,对陌生世界存在畏惧感和“家乡宝”观念较强,还存在着“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忧,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等观念意识,这样就给劳务输出工作带来了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足,组织工作有待改进从目前金马镇劳务输出的状况来看,村与村之间仍然存在着对劳务输出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出现村与村之间劳动力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很大差距,部分地区的劳务输出仍然是民间自发的、无序的,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致使劳动力输出效率不高,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工的积极性。

(二)求职人员择业意识还未转变在众多的求职人员中由于他们受传统择业意识的影响,很难找到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唯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是他们择业的标准,否则宁愿守在家里,也不愿到集体、私营企业中去做事,还有既使在国有单位几十元每月的工资,也不愿到每月几百元的集体、私营企业中去,形成有要人的单位找不到人,有人又打不到单位的反差,这样也严重影响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素质偏低,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劳动的需求,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劳动者素质偏低,是由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培训、技术技能水平、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反映的。目前

共2页,当前第2页12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下载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xx劳动保障所XX年工作总结——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农村经济增效、农民增收的......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xx劳动保障所2004年工作总结——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农村经济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xx劳动保障所2004年工作总结——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s0100200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农村经济增效、农......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低成本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米泉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宣传教育,典型引路等多项措......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低成本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米泉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宣传教育,典型引路等多项措......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国共产党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是我市迈入“十二五”新征程召开的极为重要的大会,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会指出:要大力发展现......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低成本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米泉市通过......

    定稿《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古总农机专业合作社党支部 刘万胜 (2011年7月)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古总农机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开展活动情况做一简要发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