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巩固林果业发展成果 拓宽销售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
巩固林果业发展成果 拓宽销售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
中共沙雅县英买力镇委员会 沙雅县英买力镇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
2012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英买力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地委扩大会议和县委十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加大发展壮大以红枣、核桃为特色的林果产业,果品收入在全镇农牧民纯收入构成中所占比例成倍放大,经济效益强劲凸现。目前,我镇林果业面积62511.9亩,挂果面积45212亩。2012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3590万元,其中林果业收入达6174万元,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18.4%。在2012年全镇农牧民7851元的人均纯收入构成中,林果业收入人均2242元,对全镇人均纯收入贡献率为28.6%。在林果业发展上,镇党委、政府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发展举措。通过优化品种、落实技术、强化管理、建立示范园、打造品牌、培植市场等手段,全镇林果业标准化生产日趋规范,果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品牌效益也逐步显现。
一、主要做法
(一)不断强化组强领导,靠实工作目标责任。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果业发展,把发展以红枣、核桃为主的优质林果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实现农牧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突破口,做为构建人均收入8000-10000元产业结构框架的重中之中来抓。镇、村两级都成立林果业领导机构,加强林果业的统筹协调工作。同时镇成立了果树病虫害检测领导小组、组建了虫害专业防治队伍、果树专业修剪队伍,加强果品的标准化生产管理。在酸枣播种、新植核桃、果树嫁接等林果发展硬性指标上,严格工作目标量化,从镇领导、机关驻村干部、村干部到农户实行目标任务量化到人头,按工作进度要求,实行工作目标倒排,定期对量化目标进行总结,确保了工作目标百分百完成。在果树修剪、虫害防治、除草、安全越冬等果树常规管理工作上,坚持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督查和评比工作制度,实行奖优罚差、奖勤罚懒,不断激发村级和农户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强化有效株数理念,狠抓质量管理。坚持稳固现有林果业面积,加大果园改造和品种优化。镇党委、政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发展,严格落实《阿克苏地区红枣绿色栽培技术规程》、《阿克苏地区核桃绿色栽培技术规程》,大力推行绿色林果业栽培标准。一是加大新播酸枣、新植核桃的改接工作。今年完成酸枣嫁接3100亩、46.5万株,核桃嫁接3000亩、5.4万株,补植补造16470亩(其中红枣9200亩、32.2万株,核桃7170亩、9.9万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确保亩均有效株数达标。成活率达到90%以上。二是加大对“老果园”的改造力度。在老果园改造及新果园嫁接工作中,坚持从地区实验林场采撷优质接穗,红枣嫁接品种以灰枣、骏枣为主,核桃嫁接品种以温185、新新2号为主,全面保证果园的品质和纯度。三是在嫁接人员安排上,坚持走市场化道路,聘请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人员,破解了嫁接成活率低的难题。四是加大果园病虫害防治。按照以预防、生物防治为主的要求,全面落实冬剪清除病虫枝、枯枝集中烧毁、冬灌冬翻灭蛹等综合措施降低病虫基数;通过安装杀虫灯、种植诱集带、树干基部涂抹粘虫胶,严控虫害的发生。五是加大各类物资投入,保证现有果园果树生产需求,广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安排肥料种类,采取“挖坑、施肥、埋土”“三步验收”工作法,不折不扣落实三次“施肥周”工作,确保林果业施肥质量。2012年镇政府共免费发放二胺、钾肥、硝基复合肥281吨、农药324箱、油渣40余吨,保证了嫁接果树对养分的正常需求。
(三)加大精品示范园建设,用效益感召引路。2012年我镇建立县领导示范园9个、1460亩,镇领导示范园17个、2550亩,村干部示范园40个、4080亩。对县、镇、村三级示范园实行挂牌建档,定人定责。加大对示范园的技术跟踪指导和肥、水投入,强化产出效益。与此同时,镇不定期组织干部和种植户到示范园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通过比长势、比管理、比品种、比效益方式来强化对果园科学管理紧迫性与必要性认识,有效地增强了干部、农户建精品园、丰产园的意识。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有效促进了全镇林果业的标准化生产,坚定了全镇广大农户发展林果业的信心与决心。
(四)坚持完善服务网络,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在林果业发展上,镇党委、政府一方面遵循市场,另一方面强化政府行为,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孵化相对完整的产业形态体系,加大产前、产中、产后的跟踪指导服务。一是坚持走将林果业技术服务推向市场的路子。组建了一支70人的林果业专业服务队,实行有偿服务,围绕病虫害防治、果树修剪等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通过“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形式,提高了科技建园的普及与科技知识向实践活动的转化。二是坚持走林果业集约化生产的路子。我镇今年通过安排专人推介精品园活动,招揽和吸引了一批农产品经纪人来英买力考察签订建园投资意向。今年流转果园经营权300亩,农户取得了相对可观的效益分红。三是坚持走林果业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的路子。我镇积极引导成立各种专业的果品协会,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目前我镇有红枣专业合作社两个,核桃合作社1个。在林果产业发展中的服务、开拓等职能不断得到体现。
二、今后发展思路
在今后工作中,我镇党委、政府一如既往贯彻落实地区及县委、政府关于壮大发展林果业的意见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上规模、抓管理、增效益、树品牌”的思路,发挥特色,突出重点,不断培育和拓宽林果品营销渠道,努力实现林果业全面增效。
(一)继续强化林果产业科技支撑。认真组织实施绿色、有机果品的生产,真正把铁日克艾日克村、帕夏勒克村、阿其墩村打造成绿色林果产品基地。坚持强化政府行为,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服务优惠政策,调动技术人员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利用冬闲等时节,抓好农牧民科技素质培训,完成农民技术员、技术能手的培训任务,为发展林果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加大农户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指导。依托中国红枣网、沙雅县政府门户网等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为果农及时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定期组织种植大户召开果品市场形势分析会,传达上级部门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等有关政策,努力做到使每个农户都能了解市场,掌握市场形势,确保果品收益最大化。
(三)扩大林果业集约化生产,提高果品质量。针对当前林果业发展中存在的重种植、轻管理的现象以及农户分散种植,技术标准不统一、规模效益不明显的实际情况,鼓励中小型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林权改革的方式,有序实行经营权流转,逐步推行公司+协会+农户或者协会+基地 +农户的模式,实现林果业集中种植、集中管理和集中销售,形成林果产业规模化效益。真正实现林果经济不断壮大,同时解放部分农村劳动力,促使其二次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群众收入稳步增长,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的多赢发展局面。
(四)加快红枣基地建设,规范运行林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外招商引资,英买力镇现已建成3000吨加工能力的红枣加工厂和储藏1000吨果品的冷藏库各一个,已形成“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今后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使农户与合作社、果品经销商建立良好的关系,确保果品真正及时转化成为商品价值。
(五)加强果品品牌管理和各类认证工作。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产品认证工作是壮大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今后我们在严格执行果品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果品无公害、有机认证工作,加大果品产地保护意识,使我们阿克苏红枣能早日名誉天下,享誉中外。
新的一年,新的形势和任务、新的机遇和挑战,我镇党委、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县委扩大会议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镇各族干部群众,矢志不移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林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发挥林果业特色优势,不断实现林果业增产增效,为推动英买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奋斗。
第二篇: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颜立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们一定要按照要求,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农民收入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效益。首先,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要从各地资源禀赋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特而专、精而奇的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要围绕农产品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发展运输、营销等相关行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其次,要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第三,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要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要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要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要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重点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首先,要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着力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既要继续组织实施好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工程,扩大培训规模,改善补贴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也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落实好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的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的种养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农民学有所长,提高标准化科学种养水平。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创业。要大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大规模开展农村农田水利、道路、供排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置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要引导乡镇企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发展农村商贸、运销企业、流动商贩、农民经纪人等服务性行业,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本地就业增收。第三,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容量。要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把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市政公用事业、餐饮娱乐、商业零售、家政保安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服务业的新增长点,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开辟新渠道。
三是健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近年来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突出亮点,也对保持农村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进一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要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要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要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四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要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三篇:十项举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十项举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郊区区委、区政府围绕如何抓好全区“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进行认真的讨论研究,下决心立足郊区定位,在“十二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建设三个基地(新型钢铁和电力基地、新能源和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基地),立足“四区”定位(建设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引领区、建设生态文明先导区),突出四个重点(创新思路、创优环境、创建和谐、创造辉煌),实现五个翻番(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再造一个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新郊区。全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切实将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一、强化工业支撑,为农民增收提供财政支持
工业是郊区经济的主导力量。通过建设新型钢铁和电力基地、建设新能源和新材料基地两大基地,全力抓好首钢长钢2座3200立方米高炉建设,使钢产量达到1000-1200万吨规模,产值达到500亿元,成为全省最大钢铁企业。建设好漳电2*1000MW超临界
发电机组、国电4*300MW热电联供、霍家沟2*300MW煤矼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成为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第一县区。培育壮大潞安太阳能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项目,薄膜太阳能、万吨电子硅、晨洋120MW太阳能等项目,形成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创优发展环境、加大工业投入、提升服务水平、实现转型跨越,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财力支持和产业支撑。
二、加快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功能定位
一是依托现有的富民农业生态园区、中科南华农业生态园区、黄南宜翔农业生态园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高优农业向适宜生态区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集中,发展长北干线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带动农民增收。二是依托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长治湿地公园、漳泽水库、老顶山农家乐、漳泽水库乐等休闲旅游资源,培育亮点,加快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业,在目前160余家农家乐和水库乐的基础上,加快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建设,规范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打造老顶山神农文化生态经济园区,实现农民就地立业,门前增收。“十二五”末,发展农家乐400家,年净收入4000万元,人均增收150元。
三、狠抓龙头培育,扩大龙头企业规模
我们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总抓手,采取以奖代助、以小钱引大钱的办法,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不断扩大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在扶持和培育好雄丰养殖、富民饲料、杏林饮片、新埔木糖等优秀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出台优惠政策,创优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上市公司、农业集团、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业到我区投资兴业。“十二五”末,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家,实现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总额双翻番目标。
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
围绕服务城市,保障城市蔬菜供应,建设市民的“菜园”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向土地要效益,立足土地搞增收,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十二五”末,发展设施蔬菜2万亩,年实现产值400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
五、围绕三产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一是依托长北干线农业综合开发园区、老顶山神农文化生态经济园区、针漳综合物流园区、环湖经济生态园区、汽贸园区、长治新区服务园区、影视园区等园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餐饮、住宿、消费、休闲等服务业。二是发挥郊区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
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郊区一日游,打响“东山西水”游、神农文化游、红色文化游、潞商文化游、生态农业游和新型工业有品牌,以旅游业为中心拉动相关产业。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服务行业中做强做大,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增加。
六、发挥主人翁优势,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的先进有效组织形式。在继续抓好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的同时,对现有合作社进行科学指导和严格规范,促其健康发展。并且培养和扶持一批高素质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为农产品流通服务。“十二五”末,完成全区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任务,力争发展到400家以上,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翻番,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值达到30000万元,人均产值增加1875元,人均增收1125元。
七、加强农民培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针对郊区人多地少,劳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建立和实施“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和劳动技能水平。一要实施“阳光工程”,政府牵头组织每年对16--50岁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经过培
训后,都能掌握务工职业技能,确保农民人均掌握2—3项农业实用技术,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培训。二要根据本地工矿企业,民营企业,旅游服务等用工需要,联系企业,免费按需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三要建立劳动力有序转移机制,合理安排劳动力有序转移,区乡设立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具体进行劳务输出的联络和服务,形成比较稳定的输入输出合作关系; 四是加强劳动力中长期技能培训和在岗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能力。“十二五”末,培训农民3万余人,转移农民1万余人,新增收入20000万元,人均增收750元。
八、开展惠农行动,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综合补贴,完善各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标准,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度。确保公共财政投入足额到位,做到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总量、增量均有提高。“十二五”末,实现农业各项补贴翻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并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标准翻番。
九、促进土地流转,确保农民财产性收入
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郊委发[2010]1号)文件精神,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对承包土地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合理、规范的流转,促进土地相对连片集中,把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壮大经营主体规模,提高种养业的规模效益,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十二五”末,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万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户均流转面积2亩,户均收益2000元。
十、推广以企帮村模式,开辟农民就业渠道
霍家沟村依靠长治市霍家工业有限公司在富裕之时不忘邻居小河堡村,主动把小河堡村吸纳成为霍家沟村党总支的一个支部,一方面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提高村民福利待遇。区委、区政府搞好霍家沟以企帮村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创新思路,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通过多途径、多方面、多层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十二五”末,发展20个帮建典型,解决农业就业2000余个,人均收入20000元。
第四篇:巩固林改成果 促进农民增收
巩固林改成果 促进农民增收
宁陕县林权制度改革历时一年,完成了主体改革。通过改革将全县306.16万亩集体林所有权和经营权,以家庭承包为主要方式分到了全县16867户,实现了产权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利相统一的林改目标。农民通过林改,除了耕地以外,又多了一份资产,这份资产如何管好、用好,在农民增收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有关部门和乡镇分管领导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基本情况
依照林改政策规定,紧密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分山到户、家庭承包、股份制经营、联户经营、公开拍卖等多种形式落实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使林区农户获得了少则10余亩,多则数百亩的山林。激发了农民爱林、护林、造林和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因林改增加了资产而高兴,同时又期盼新的政策盘活资产增加收入。从调查的8个乡镇、8个村的情况看,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民长期稳定增加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呈现的主要特点是:
1、林改促进了我县农村支柱产业的发展
林改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林业资源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的相互依托、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如广货街镇的蒿沟村通过林改夯实了森林资源的管护责任,又调动了村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使其环境更加优美,促进了旅游业的稳步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种养业、餐营业的发展,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初步破解了农民增收的难题。
林改促进了以猪苓为主的药材产业的发展。林改为农民提供广阔的林地资源,为农户创造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先决条件,又在县、乡镇政府的扶持推动下,初步建成了江口、旬阳坝、新场等9个猪苓示范
基地乡镇、10个猪苓示范村、2000个示范大户,县信合联社仅去年以来为猪苓发展提供信贷300万元以上。
林改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提质增效。食用菌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也是当前大部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林改后山有主,林到户,林木资源与农户的经济利益直接相联系,农户为了保持食用菌生产的连续性,更加珍惜林木资源,自觉地建沼气,节省林木资源。在食用菌生产上自觉地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林改促进了林果业的发展。据江口镇介绍今春嫁接板栗48.5万株,新发展板栗园4500亩、核桃园2000亩;四亩地镇介绍,镇政府组织调运了板栗苗6万株、核桃苗2万株,其他果苗(如樱桃等)一万株,均被村民抢购一空,改变了过去植树难的局面。在果园管理方面,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大幅度提高,调查组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均看到农户的果园和核桃板栗盈枝、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2、林改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
林改使林地的作用和林木的经济价值在农村经济结构中日趋凸现,促使农民更加爱林、护林。林改前,农民仅仅管好自留山,集体林管理农户不操心,因此滥伐、盗伐的现象时有发生。林改后,农户均有管好自己的山,看好自己的林的思想意识,把山林看作是涉及子孙后代利益的“绿色银行”。从调查的8个村看,林改后林区秩序稳定,没有乱砍滥伐现象,即使农户生产袋料食用菌用材也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限额采伐。
3、林改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
“一菌三园”是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从调查的村、组农户看,大多数农民从本地实际出发,在发展袋料食用菌的同时,积极投入发展核桃、板栗、药杂等。据调查冷水沟村今春栽植核桃1321亩,青龙村栽杉树3.5万株,村民董能志一户栽植水杉1000多株。据林业部门提供,今春全县嫁接板栗接
穗350万穗,是2008年的三倍,林业部门无偿发放板栗接穗50万株,是2008年的6倍,改变了过去“干部建园、农民休闲”的现象。
4、提高了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
林改后富余劳动力有了新的就业渠道,实现了劳动力就地转移,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林改实现了林业经营效益与农户收入直接挂钩,农民在自己的林子里种植猪苓、天麻、党参等药杂,既提高了林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又增加了农户收入。
5、拓宽了融资渠道使农户看到了林业投入的新希望
一是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使农户看到了林业投入的新来源。据县信合联社统计,汤坪、筒车湾两个试点镇信用社,共向农民发放以林权证为抵押担保的贷款共计32户32笔108.68万元,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户林业投入不足的问题。随着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全面开展,林业投入将会大幅增加。二是社会资金不断向林业产业转移使农户看到了林业投入的新路子。林改后,县内外企业及个体经营户也瞅准了我县的林业资源及其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各种渠道将资金、技术投入进来。比如龙王镇和平村积极引进省外企业在林地发展翅果油树栽植项目。三是由于猪苓、天麻和黑桃、板栗、香菇等市价稳中有增,使农户看到了投入的新途径,提高了农户投入林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农民的期盼
一是期盼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能够将分到的林地、林木由死资产转变为活资产,正确处理植树与采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二是期盼政府尽快兑现森林资源补偿费;三是极少数村民要求尽快处理林改中的遗留问题,如四址界线误差等;四是村民要求加强农村治安,尽快破获盗窃猪苓案件;五是期盼解决林业发展资金短缺;六是期盼提供林业生产技术。如蒿沟村的一位村民由于不懂猪苓栽培技术,一次损失一万多元;七是期盼发展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三、几点建议
1、巩固林改成果,深化配套改革。我县的林权改革仅解决了山林的所有权问题,如何落实农民的收益权和处置权,直接影响到农民投入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县政府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巩固林改成果。
2、允许农民适度间伐商品材,增加收入。实施天保工程以后,在全国林业政策从紧的大形势下,我县与邻县相比商品材管理尤为严格,致使群众分山到户的商品林得不到收益,对群众承包经营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应根据林地林木蓄积量、周期生长量,对商品林的采伐管理给予一定的限额采伐指标,可采取伐一植二的措施,在严格审批的前提下由农户间伐获益,以充分调动群众造林、兴林、营林的积极性。
3、科学规划,试点先行,允许农民适量发展段木食用菌。在调研中不少从事袋料食用菌生产的农民反映袋料食用菌生产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袋料香菇木耳也比椴木香菇木耳品质差。建议县委县政府先选定2-3个乡镇,每个乡镇选2-3个村进行段木食用菌栽培试点,用于生产对比、总结经验,成功后再在全县铺开。
4、转变职能,切实为林农提供高效服务。一是健全完善服务管理网络,把各种服务延伸到山头林地,将农民增收所需要的关键性知识和技能教给农民;二是建立服务农民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森林经营、种苗培育、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服务;三是鼓励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带头创办联办示范基地,帮助林农解决好林改后如何科学经营的问题;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开发、生产服务等示范活动,促进林业科技与生产的结合,不断提高林业经营水平和效益。
5、建立起科学运行的长效机制。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只是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要使农民真正拥有林地经营决策权、林木资源处置权,保障其经营林业的合法收益权,必须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完
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建议尽快修改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制定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立公益林补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放宽林业投融资等方面政策,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6、积极引进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制定开发政策、优惠条件等,吸引境外大中型林产品加工企业在宁陕安家落户,与农户实现双赢。二是充分利用西洽会、龙舟节等各种商贸交流活动,由相关部门牵头宣传推介宁陕林业资源优势,扩大招商面,拓宽招商领域。三是尽快成立林地流转中介机构,鼓励在职干部和社会人士充当林地流转中介人,积极投身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工作,促进宁陕林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定稿《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古总农机专业合作社党支部 刘万胜
(2011年7月)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古总农机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开展活动情况做一简要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民和县古总农机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2月成立,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和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的农民为主体,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耕作,提供农机维修、培训、咨询等服务。现有会员21人,党员8人,固定资产63万元,配套农机具102台(套)。作为全省党建示范点,古总农机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立足实际,以“服务会员,促农增收”为目标,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合作社各项工作有效衔接,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完善作业信息服务网络,努力拓展服务领域,推动了合作社工作蓬勃发展。
互惠互利,在扩大规模上“创先争优”。一是合作社党支部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机户”模式,通过会员现身说法、农机大户座谈会、登门拜访、与农机户结对子等方式,动员广大农机户和农机手参加合作社,使一家一户的小农机与千家万户的农机服务大市场连接起来,发挥农机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目前,合作社有联合收割机2台,大中型拖拉机28台,配套农机具6
4台,脱粒机8台,服务面积达15000多亩,年作业服务总收入52万多元。今年,有4户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并加入了合作社。二是合作社党支部主动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对签订协议的农户,服务价格上每亩优惠5-10元,既扩大了合作社作业面积,增加了入社农机户作业收入,又使农民可放心外出务工,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注重培训,在提高素质上“创先争优”。一是合作社党支部始终把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坚持每季度召集会员举办一次农机新机具操作、检修、保养技术培训会,交流操作心得,提高安全意识,传递作业信息。今年开展培训班2期,培训农机驾驶员及农户200多人,专业机手20人,召开农机新技术示范会1次,会员致富交流会1次,提高了会员的农机操作水平,增强了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合作社党支部在服务过程中不忘扶贫帮困,对一些农村特困户、留守老人户等,实行按成本价收费,减轻他们经济负担,累计帮扶达80多户,帮扶作业近百亩,深受农民群众好评。
整合资源,在服务质量上“创先争优”。一是合理整合农机资源,以古鄯、总堡、隆治三乡镇为中心,成立了本地耕作作业队和跨区机收服务队,既巩固了合作社在当地的作业量,又在外地找到长期合作对象。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及时把机收行情、作业信息传递给合作社会员,组织农机就近作业,节约路途成本,争取经济效益最大化。今年共完成耕地5600亩,春播面积4800
亩,铺膜面积1800亩,机收面积2000亩,收入近10万元。二是拓展服务渠道,联系1个加油站加入合作社,统一为合作社农机具供应油料;动员2名农机维修人员入社,成立农机具维修服务队,既方便合作社农机户,又为农民提供维修服务,增加合作社经济收入。
不断创新,在自身建设上“创先争优”。一是切实做好支部规范化建设。作为一个合作社党支部,我们一方面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修建了办公室、培训室、会员活动室和农机手休息室,配置了办公桌椅,安装了固定电话。另一方面,抓好制度建设,制定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规章制度》,明确支部和合作社领导成员的工作职责,规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二是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政策,淘汰小型机具,发展中大型机具,购置适用新农具。建立饲草加工基地,主要加工牛羊育肥和生猪饲用的颗粒饲料。加大流转土地面积,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发展壮大合作社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