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大连市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8:0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大连市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大连市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印发《大连市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大连市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实施办法》的通知

大组发[2001]4号

关于印发《大连市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实施办法》的通知各区市县委,市直单位党委(党组):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根据《中共大连市委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大连市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大连市委组织

大 连 市 人 事 局

2001年8月21日

大连市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竞争上岗工作,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根据《中共大连市委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竞争上岗是指党政机关在选配内设机构的领导职位人选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确定任职人选。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及区市县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检察、审判机关和人民团体机关,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涉及党和国家重要机密、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宜公开竞争的;因受任职条件限制,形不成竞争的,不列为竞争上岗范围。跨部门交流(委派)、选调的中层干部,到新单位任职不满一年的,不参加竞争上岗。

第四条 竞争上岗原则上在机关内部实施,对一些专业性较强、本单位无合适人选的职位,可跨部门、跨系统或面向社会选拔。竞争上岗可采取缺额竞争、全部领导职务竞争等方式进行。在机构调整、人员重组的过程中,还应积极运用全员竞争上岗的方式,做好人员的选配定岗和分流工作。

第五条 实施竞争上岗,要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结构优化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六条 参加竞争上岗人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和转任、调任条件;

2、通过竞争上岗晋升职务的人员,符合规定的职务晋升资格条件;

3、具备竞争职位所需的其他任职资格条件。

第七条 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可以破格参加竞争上岗。破格条件和破格人员要从严掌握,并经干部主管部门审核认定。

第八条 有下列情况的人员,不得参加竞争上岗:

1、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立案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2、受党纪、政纪处分,尚未解除或在规定时效内的;

3、年度考核不称职的。

第九条 实施竞争上岗,一般按下列程序和方法进行:

1、制定方案。根据本单位实际和职位要求制定竞争上岗方案,按干部管理权限,报市、区市县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实施。

2、发布公告。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竞争职位或职数、任职条件以及竞争上岗的程序和方法等事项。

3、报名和资格审查。一般由个人报名,也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报名。依据竞争上岗的条件,由组织(人事)部门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4、考试或测试。按照不同领导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组织进行考试或测试。

5、竞职演说和民主测评。在单位或系统内进行竞职演说或答辩,在此基础上进行民主测评,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6、组织考察。根据考试、民主测评和工作实绩等情况综合比较的排序结果,确定差额考察人选,依据考察情况优化人选,提交党委(党组)讨论决定。

7、任前公示。经党委(党组)讨论通过的拟任人选,在本单位或本系统内进行公示。

8、决定任命。经公示没有发现问题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定程序履行任职手续;对发现确有问题影响任职的,报单位党委(党组)复议,取消资格。对需要报上级审批、备案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对竞争上岗中新提拔的委任制领导干部,实行一年的试用期。

第十一条 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应实行聘任制;对不宜实行聘任制的,一般应实行任期制。聘期和任期为3-5年。

第十二条 首次参加全部领导职务竞争上岗的处级领导干部,或实行竞争上岗后在同一职级连续任职五年以上的,如果自愿放弃或未竞争上领导职务的,可改任非领导职务。

第十三条 实施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应同干部轮岗交流结合起来,对需要交流的干部,不应竞争原职位。

第十四条 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分别负责竞争上岗工作中政策制定、宏观协调、业务指导等重大问题的处理。

第十五条 竞争上岗的日常工作,由各单位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必要时,可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竞争上岗工作。

第十六条 对竞争上岗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中共大连市委组织

大 连 市 人 事 局 2001年8月21日

第二篇:大连市公安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实施办法》的通知

大连市公安局办公室文件大公办发[2011]56号

大连市公安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实施办法》的通知 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签发人:祁广殷

第一条 为做好我市引进人才落户工作,根据《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暂行规定的通知》(大政发〔2011〕76号)及户籍管理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市行政区域内引进人才落户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我市新区各类人才户口迁入主城区、新市区的按市外引进人才落户规定执行。第四条 按本办法落户我市新市区的引进人才可按市内户口迁移管理规定迁入主城区;本办法施行前,已落户我市新市区、虽然不满5年但符合本办法落户条件的人员,也可按市内户口迁移管理规定迁入主城区;

第五条 属于政策性审批落户的引进人才(配偶系我市主城区、新市区常住人口的除外)、常住户口性质为农业人口的引进人才(全日制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除外)、在国(境)外已取得长期或合法居住资格的引进人才不适用本办法。

第六条 已婚的引进人才申请落户,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应同时办理户口随迁,有职业的配偶及未婚子女应同时办理工作调动。

第七条 引进人才落户地址只限于其具有房屋产权或使用权的合法稳定住所、工作单位集体户口、人才管理中心集体户口及亲友家户口的行政地址。

第八条 引进人才落户由其居住地或工作地的区市县改善城市人口结构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市县人口结构办”)负责审核手续(主城区、新市区统一由大连市人口结构办负责审核手续),公安(分)局派出所负责办理落户。

第九条 引进人才申请落户,不得提供虚假手续。否则,一经发现,将取消其落户资格。已经落户的,由公安部门将其户口予以注销。第十条 本办法所称的主城区是指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旅顺口、高新园区;新市区是指金州新区、保税区和普湾新区;新区是指由长兴岛、瓦房店组成的渤海区域,由庄河、花园口、长海组成的黄海区域,普兰店。

第二章 引进人才落户条件

第十一条 与我市各类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的下列引进高级人才可在居住地或工作地申请落户,配偶及未婚子女可随迁。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

(二)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学术技术带头人。

(三)在国内外担任重大科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的首席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

(四)在国(境)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务的专家学者。

(五)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前两名完成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六)在世界500强或国内100强企业担任3年以上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第十二条 与我市各类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下列引进人才可在居住地或工作地申请落户,配偶及未婚子女可随迁。

(一)具有研究生学历或者高级职称及取得一级国家职业资格、距法定退休年龄10年以上的人员。

(二)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除外)、距法定退休年龄15年以上的人员。

(三)在国(境)外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除外)、距法定退休年龄15年以上的留学归国人员。

(四)具有中级职称、距法定退休年龄15年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

(五)取得三级、二级国家职业资格、距法定退休年龄15年以上的技能人员。

(六)获得体育项目国家级正式比赛前6名或省级正式比赛前3名及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年龄在20周岁以下(特殊专业的,年龄可适当放宽)的人员。

第十三条 被我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及劳务派遣企业除外)按照《大连市紧缺职业(工种)目录》招用、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具有四级国家职业资格,且缴纳社会保险满1年、距法定退休年龄15年以上(在我市企业连续工作满10年的、年龄可适当放宽)的技能人才可在居住地或工作地申请落户,配偶及未婚子女可随迁。

第十四条 被我市各级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录用为公务员(工作人员),且工作满1年、试用期考核合格、已完成公务员(工作人员)登记、距法定退休年龄15年以上的人员可在居住地或工作地申请落户,配偶及未婚子女可随迁。第十五条 在我市自主创业并经营满1年,且具有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距法定退休年龄15年以上的人员可在居住地或工作地申请落户,配偶及未婚子女可随迁。

第十六条 与我市新区各类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且具有全日制普通中等专科学校学历、距法定退休年龄15年以上的引进人才可在新区居住地或工作地申请落户,配偶及未婚子女可随迁。

第三章 引进人才落户手续

第十七条 申请落户的引进人才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或《户籍证明》、《户口迁移证》)、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副本(或组织机构代码证)证件外,还应按下列条件提交相关凭证:

(一)高级人才应提交相应的职称(荣誉)证书、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

(二)具有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或全日制普通中专学历的人才应提交《毕业证》、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凭证。

(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应提交相应的职称证书、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凭证。

(四)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才应提交《毕业证》、《报到证》、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凭证。

(五)取得四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应提交相应的经我市人社部门鉴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凭证(取得四级国家职业资格的技能人员应提供缴费满1年的缴纳社会保险凭证)。

(六)被我市各级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录用为公务员(工作人员)的人才应提交所在机关(单位)录用审批手续及试用期考核合格、已完成公务员(工作人员)登记的凭证。

(七)获得体育项目国家级正式比赛前6名或省级正式比赛前3名及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的人才应提交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凭证。按比赛成绩条件申请落户的还应提交荣誉证书原件及其签发部门出具的荣誉证书证明原件;国家一级运动员还应提交资格证书原件及其颁发部门出具的相应证明原件。

(八)在我市自主创业的人才应提交《毕业证》、《营业执照》证件,非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股东还应提交由工商部门出具的《私营企业注册内容查询卡》证件。

第十八条 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引进人才和随迁的未婚子女应提交婚姻状况凭证,已婚的提交《结婚证》证件,未婚的提交由常住户口所在地民政局婚姻登记部门出具的未婚证明或经大连市公证处公证的未婚声明公证书凭证;有职业的随迁配偶及未婚子女应提交工作调动手续凭证;无职业的随迁配偶及未婚子女应提交失业证明凭证;随迁的未婚子女还应提交《出生医学证明》凭证。第十九条 引进人才户口落在其合法稳定住所的,应提交由其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落户地址确认单》凭证;落在其所在单位集体户口的,应提交单位《户口簿》首页凭证;落在人才管理中心集体户口的,应提交《人事代理手册》凭证;落在亲友家户口的,应提交由亲友家户口户主签字、公安派出所盖章的《同意落户意见书》凭证。

第四章 引进人才落户程序

第二十条 户口拟落在本人合法稳定住所的引进人才应先持房屋产权证书或房屋使用权证书到住所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地址确认单》,然后再按落户程序办理落户;户口拟落在亲友家户口的引进人才先办理由亲友家户口户主签字、公安派出所盖章的《同意落户意见书》,然后再按落户程序办理落户;户口拟落在其它集体户口的引进人才持单位《户口簿》首页或《人事代理手册》凭证按落户程序办理落户。

第二十一条 申请落户主城区、新市区的引进人才按网上办理落户程序办理落户。

(一)网上申请。申请人登陆“大连市人民政府网上审批平台”网站,注册并登陆后,点击“网上申报”栏,进入“人口结构办”窗口,选择“户口核准”事项,再选择“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子项,按网站提示填写申请人基本信息和《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填写完后提交;

(二)网上审核。大连市人口结构办对申请人提交的《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的内容进行审核,并在7个工作日内将审核结果及意见通过网上《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中“审核意见”项反馈申请人;

(三)网上下载。申请人再次登陆“大连市人民政府网上审批平台”网站,浏览审核结果。经审核同意落户的在网上下载(打印)《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

(四)办理落户。申请人持《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及要求的手续原件(含复印件1份)到居住地或工作地区市县人口结构办办理《准予迁入证明》(入学时已将户口迁入学校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辽宁省生源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可持《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及相关手续直接到居住地或工作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再凭《准予迁入证明》回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部门办理《户口迁移证》。之后,持《准予迁入证明》、《户口迁移证》到居住地或工作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

第二十二条 申请落户新区的引进人才按非网上办理落户程序办理落户。

(一)填写申请表。申请人登陆“大连市人民政府网上审批平台”网站,注册并登陆后,点击“网上申报”栏,进入“人口结构办”窗口,选择“户口核准”项,再选择“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子项,下载(打印)并填写《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

(二)递交申请。申请人到居住地或工作地区市县人口结构办递交《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及相关落户手续;

(三)审核手续。区市县人口结构办对申请落户手续进行审核,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审核结果及意见通知申请人;

(四)办理落户。经审核同意落户的申请人到居住地或工作地区市县人口结构办领取《准予迁入证明》(入学时已将户口迁入学校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辽宁省生源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领取《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直接到居住地或工作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再凭《准予迁入证明》回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部门办理《户口迁移证》。之后,持《准予迁入证明》、《户口迁移证》到居住地或工作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大连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市公安局及直属有关部门的相关文件和规定同时废止。

提示: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办理流程自2012年1月4日起正式启用,由于此前办理流程和《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一直在调整和完善,请2012年1月4日前在网上申报的申报人重新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申报。

一. 仔细阅读《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实施办法》。

二. 登陆:“大连市人民政府网上审批平台”网站。

三. 注册—登陆—网上申报—人口结构办—户口核准—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需记录注册密码,再次登录均需要提供)。

四. 引进人才调(录)入单位在我市主城区,新市区注册的,按填表说明,网上填写《申请人基本信息》和《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并保存,确认无误后提交。(引进人才调(录)入单位在我市新区注册的,在网上下载《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并按要求填表完成后,携带此表及相关手续到新区人口结构办办理申请落户手续)。

五. 七个工作日内,上网查询审核信息,预审通过后不需要办理《准予迁入证明》的(入学时已将户口迁入学校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辽宁省生源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网上下载(打印)《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根据审核意见要求,携带相关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1份)直接到拟落户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需要办理《准予迁入证明》的,需先在网上预约办理时间,预约成功后,网上下载(打印)《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申请表》,根据审核意见要求,携带相关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1份)到市人口结构办办理。

六. 申请人先持《准予迁入证明》的第二联到原户籍所在地办理《户口迁移证》后,凭《准予迁入证明》第三联和《户口迁移证》到拟落户派出所办理落户;原户籍所在地系我市新区的,凭《准予迁入证明》第三联到拟落户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第三篇:试行湖北省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

湖北省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

湖北省 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完善干部监督制度,根据《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鄂发(2001)2号)以及有关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试行)。

第二条 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有效措施,是完善干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审计等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本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上级部署,认真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第三条 县及县级以上党委应当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健全联席会议制度。

党委分管干部工作的副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审计等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各级纪委负责牵头协调相关工作,各成员单位应当加强协作配合。

第四条 纪检监察机关的主要职责是:受理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问题,及时向审计机关反馈处理结果;向审计机关提供被审计对象需审计核实的涉嫌经济违纪违法的有关情况;对阻挠、拒绝、妨碍审计实施以及打击报复陷害审计人员的责任人,依照党纪政纪规定予以追究查处;对下级机关贯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协调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五条 组织人事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经济责任审计委托计划;向审计机关送达审计委托书,提供需要审计核实的有关情况;研究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及时向审计机关反馈运用情况;对下级部门贯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协调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六条 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组织人事部门委托,依法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向领导小组和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及委托部门报送审计结果;向纪检监察机关及时移送审计查实的严重违纪违规问题和审计发现的经济案件线索;指导下级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下级机关贯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七条 各级应当设立经济责任审计机构,配置与审计任务相适应的人员。

审计机关应当依据批复的编制,严格按照条件从内部选调或向社会招考录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并加强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应及时调整。

审计机关应每年根据委托审计任务量计算审计成本费用,提出经济责任审计经费预算报告,报同级政府审批后,由财政专项拨付使用。第二章 审计管辖与权限

第八条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实施。

(一)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党政领导干部,省直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由省委组织部委托省审计厅实施;

(二)各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市、州党委组织部门委托同级审计机关实施。党政正职的经济责任审计,需报省委组织部和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三)各市、州、县、区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由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委托所在地审计机关实施;

(四)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由对其有管理权的党委组织部门委托同级审计机关实施,该审计机关也可以根据委托,授权被审计对象所在地的审计机关实施;

(五)各单位(部门)内部管理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单位(部门)内部自行组织实施。

第九条 根据工作实际,省审计厅可以将其受托的县、市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事项授权被审计对象所在市、州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审计机关可以抽调下级审计机关人员,组织符合条件的社会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如有特殊需要,可以聘请其他专门机构的专业人员参加审计。

第十条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任期内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的,应当安排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人事部门一般不委托经济责任审计:

(一)被审计对象任职的单位已经被撤并,有关当事人无法找到;(二)被审计对象失踪、死亡或者已不在国内定居;(三)被审计对象已经离开岗位一年以上;(四)被审计对象已经被纪检监察部门或者司法机关立案调查;

(五)被审计对象已经被提拔或者任用到可能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独立、公正进行的岗位;

(六)其他情况。

第十一条 审计机关对于审计查出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如果被审计对象的组织管辖与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不一致,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违纪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应由有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管辖权的审计机关进行;经有管辖权的审计机关授权,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机关也可以直接进行处理处罚。关联法规: 第三章 审计实施程序

第十二条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行计划管理,体现“积极稳妥,量力而行,保证质量”的原则。每年年底,由党委组织部门提出下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经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确定。纪检监察机关需要委托审计的,一并提交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确定。纪检监察及组织人事部门需要临时增加委托审计任务的,可提请领导小组审定,或报经党委、政府主管领导批准。

经济责任审计立项计划经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确定后,应明确写入《联席会议纪要》。

第十三条 审计实施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审计机关根据《联席会议纪要》编制审计工作计划。党委组织部门承办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审定表,向审计机关送达审计委托书,并抄送被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

(二)审计机关选调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组长一般由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担任,必要时由审计机关主要领导担任。

(三)审计组对具体审计对象及所在单位进行审前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的要求制定审计实施方案。重要审计对象的实施方案应征求委托部门意见。

(四)审计机关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并抄送被审计对象。被审计对象及其单位应当做好准备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五)审计机关有关领导应带领审计组进点并召开进点会。对市、县党政领导和重要部门领导审计时,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有关领导及联络员应出席进点会。进点会的主要内容是,向被审计人及所在单位提出有关工作要求,通报审计实施安排。(六)被审计对象及所在地区单位在审计进点5日内向审计组提交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资料。并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书面承诺。

(七)实行审前公告制度。审计机关在审计进点时,向被审计对象所在地区单位发布经济责任审计公告。公告内容包括:被审计对象姓名职务、审计组人员组成、审计内容及期间、联系电话、意见箱设立地点及审计纪律等。(八)审计组按照审计方案依法独立实施审计。

第十四条 被审计单位应提供的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资料是指:

(一)被审计对象个人任职期间的职责范围、任期主要经济任务和目标、履行经济职责的做法、完成经济指标任务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遵守廉政纪律规定情况;(二)被审计对象所在地区单位的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统计资料、经济工作总结、会议纪要、经济合同(协议)、本级制定的经济政策规定和内部管理制度;(三)其他需要提交的资料。

第十五条 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或者接受举报掌握被审计对象的重大问题或线索,应当作为审计重点进行查证核实。如果与经济责任审计无关或超出审计执法权限的,应当按有关程序及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六条 审计结束后,审计组在法定期限内征求被审计对象及相关单位意见,向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代拟审计结果报告。第四章 审计内容与范围

第十七条 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围绕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的相关事项确定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一)任职期间所管辖地区的财政收支、相关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二)重大经济项目投资的合法性、效益性;

(三)根据需要核查有关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和变化情况;(四)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法规情况;(五)重大经济事项活动决策程序和效果;(六)本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

党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侧重于审计任职期间的经济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情况。

第十八条 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重点选择以下单位进行:

(一)政府财政、税务、计划发展、经贸、城建、国土、交通、水利、民政等部门;(二)党委或政府机关财务和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三)分管或联系的部门或单位;(四)相关驻外机构;(五)相关重点企业;(六)其他相关部门。

第十九条 党政部门、群团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根据干部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关联事项确定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一)任期内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款管理、关联单位经济往来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任期内所在部门(单位)固定资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暂存暂付款、预算外收入、设备购置、工资福利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

(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要投资经营事项的决策程序及效果;(四)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政策、法规情况;(五)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

第二十条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范围: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以本届为审计时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以三年为审计时限。任期超过三年的以最近三年任期为审计时限,重大问题可以适溯其他和延伸其他相关单位。第五章 审计方法

第二十一条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根据党委、政府和委托部门要求,采用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全面审计与延伸调查相结合等多种方法进行。

第二十二条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立项计划时,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事项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审计;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应当注意收集和保存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资料,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充分利用以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结果,已经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除进行必要的补充审计和取证外,一般不重复审计。

第二十三条 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参考、利用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资料和审计结果;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可以组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的国家审计机关人员或者所在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承担具体审计事项。

第二十四条 为缓解换届选举时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过分集中的矛盾,党委组织部门应适当安排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和审计,以减少离任审计时的工作量。

第二十五条 审计机关审查被审计的领导干部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从所审计的单位、事项的财政财务收支中掌握领导干部执行廉政规定的情况;(二)采取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实行审前公告、征求意见等方式,了解相关情况;

(三)审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对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转交的有关线索和审计过程中了解的重要情况进行核查。第六章 审计结果及运用

第二十六条 审计机关应及时向领导小组和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及委托部门报送审计结果报告,向纪检监察机关及时移送审计发现的严重违纪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

各市、州审计局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报告及相关资料,在报送本市、州领导小组及党委、政府有关领导的同时,还应报送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委组织部。

第二十七条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一)审计依据。包括实施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法律法规依据和委托、授权等依据。

(二)审计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对象及其地区(单位)的基本情况;实施审计的范围、内容、方法和审计过程情况。(三)审计结果。包括审计方案中所列审计内容的查实情况。审计查明的情况与被审计对象任期工作目标及任期前情况的比较。被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地区(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廉政规定的主要问题。

(四)责任确定。对领导干部所在地区(单位)违反财经法规问题,划分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被审计对象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失职、渎职的行为等应当划分为直接责任。直接责任以外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应当划分为主管责任。

(五)审计评价。审计评价应当紧紧围绕被审计对象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其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不评价。应当依据审计报告所列的事实进行评价,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审计评价应当既反映被审计对象经济工作业绩,又反映执行财经法规和廉政纪律规定方面的问题,避免相互矛盾。应当以写实的方式进行,既要明确、具体,又要客观公正。一般性问题可以不评价。(六)必要的审计建议。

第二十八条 纪检监察机关应当从以下方面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一)作为对领导干部追究责任的一项依据。对审计查实的违纪违规问题按规定应该对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其他处理的,应当进行处理、处分,追究相应责任;

(二)作为查办经济案件立案的一项依据,对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经济案件线索应当予以受理;

(三)作为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相应规定措施的参考依据;

(四)其他利用形式。

第二十九条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从以下方面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一)作为领导干部考查任用的参考依据。

(二)作为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的一项依据。根据审计结果情况,对工作平庸,有一般性问题的,应当给予谈话教育;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处理的,应当予以警示诫勉。

(三)作为领导干部考评、评先表模的一项重要依据。(四)应当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情况列入干部考核档案。(五)其他利用形式。

第三十条 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应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情况及时反馈审计机关。

第三十一条 组织部门应采取一定的形式向被审计人所在地区(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或扩大到单位中层负责人反馈审计结果情况,提出有关要求。如果以会议形式反馈,必要时可会同纪检监察或审计机关参加。

第三十二条 试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选择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有典型意义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在相关结论性文书生效后,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部门联合提出建议,也可以由其中一个部门单独提出建议;

(二)部门提出的建议报经领导小组批准或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审定;(三)领导小组办公室按批准或审定的公告形式,负责组织实施。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文件),并参考本办法实施。

关联法规:

第三十四条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中,本办法未予详尽的从其原有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3年3月1日开始施行。

第四篇:关于印发《珠海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珠海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区委和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各党工委,市直各局,市直事业单位:

《珠海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珠海市委办公室

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4年11月9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审计规范》、《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及其实施细则(审办发〔2000〕21号)、《广东省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粤办发〔2000〕19号)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领导干部,是指市、区直属的党政机关(含派出机构,下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区、镇(街道)党委、政府正职领导干部,由财政供养的村(社区居委会)党组织、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正职领导干部。

前款所称的领导干部,包括主持全面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

第三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责任,包括直接个人责任、主管领导责任、间接管理责任和集体领导责任。

第四条 市、区应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党委分管纪检或组织工作的副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政府分管审计的副市长(副区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纪检、组织、人事、监察、审计、财政、国资等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各级纪检、组织部门负责牵头协调相关工作,各成员单位加强协作配合。

第五条 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纪检、组织部门委托,依法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向领导小组和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及委托部门报送审计结果;向纪检监察机关及时移送审计查实的严重违纪违规问题和审计发现的经济案件线索;指导下级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下级审计机关贯彻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 审计机关对于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如果被审计对象的组织管辖与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不一致,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违纪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应由有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管辖权的审计机关进行;经有管辖权的审计机关授权,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机关也可以直接进行处理处罚。

第七条 本办法围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对审计管辖和组织实施、程序、内容、方法、评价、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对办法未列明的其他事项,按照《国家审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法律、法规如有新规定的,按新规定执行。

第二章 审计管辖和组织实施

第八条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组织实施。市管以下(含市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市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市、区审计机关分别负责市、区直属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市审计机关可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授权区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对区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市审计机关也可直接进行审计。

第九条 对区法院院长、区检察院检察长等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市纪检、组织部门向市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委托建议,再由市审计机关组织实施或授权区审计机关进行审计。

区审计机关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市审计机关组织实施。

第十条

部门、单位对下属独立核算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负有内部监管责任,其下属独立核算单位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部门、单位内审机构审计或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进行审计。

第十一条 纳入各级政府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统管的独立核算单位是会计核算主体单位,其负责人对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负有直接责任;政府会计集中核算机构对其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负有监管责任。会计核算主体单位和各级政府会计集中核算机构均应配合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第十二条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年根据纪检、组织部门提出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建议,与审计机关充分协商后,拟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草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经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列入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

第十三条

纪检、组织部门按照确定的审计项目计划,以书面形式委托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项目审计。

遇有特殊情况确需调整审计项目的,纪检、组织部门应与审计机关充分协商,并报经领导小组的批准。列入计划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应尽量避免下列情况:

(一)被审计对象任职的单位已被撤并,无法实施审计的;

(二)被审计对象已定居国外或失踪、死亡的;

(三)被审计对象已离开任职岗位2年以上的;

(四)被审计对象已被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立案调查的;

(五)被审计对象已被提拔或任用到可能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公正进行的岗位的;

(六)其他无法正常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

第十四条 纪检、组织部门应当在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中(或通过其他形式)将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范围、具体要求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等,明确告知审计机关。

第十五条 内审机构、社会中介组织承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事项,要依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实施审计,应主动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并将审计结果报告及时抄报同级审计机关备案。

第十六条 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所需的经费,应当列入本级政府专项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第三章 审计程序

第十七条 审计机关组成审计组,根据项目计划,在实施审计前,应做好审前调查。包括了解基

本情况,听取纪检、组织、人事、监察等有关部门的意见,收集相关材料等。纪检、组织、人事、监察等有关部门应及时将了解掌握的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情况告知审计机关。审前调查一般在送达审计通知书之前进行,必要时,可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后进行。

第十八条 审计组根据审前调查情况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有针对性地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组织、审计方式、延伸审计单位等。审计实施方案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由审计组负责实施。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可由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十九条 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3日前,应向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本人和政府会计集中核算机构。

审计通知书应附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供资料通知(见附件1)。要求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及政府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于审计工作开始之日起,如实提供有关资料;领导干部本人应当按照要求,写出自己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及负有直接个人责任、主管领导责任、间接管理责任、集体领导责任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的书面材料,于审计组进点后5日内送交审计组或审计机关。

第二十条 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单位必须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审计组应当将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单位交回的承诺书作为审计证据编入审计工作底稿。

第二十一条 实行审前公示制度。被审计单位在签收审计通知书当日,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和审计机关联合发布审计公示,在被审计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期为审计项目实施期间。公示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人)名称、审计方式、审计起始时间、审计范围及重点,审计线索举报电话,审计廉政纪律及监督电话。(见附件2)

第二十二条 审计组进点当日,召开审计进点会议,向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及其本人告知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内容、审计工作程序,以及其他必须告知的事项等,参加进点会议的被审计单位人员范围由审计组根据审计需要指定。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单位应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在进点会议上介绍本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审计组向被审计单位和政府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等有关部门收集审计所需资料,做好接收移交手续并签收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承诺书。

第二十三条 审计组实施审计时,应当深入了解分析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有关情况,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测试,以进一步确定审计范围、内容、重点和方法。必要时,可按照规定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第二十四条 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

(一)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

(二)重要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三)审计组成员。

第二十五条 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组组长;

(三)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四)审计组所在部门认为需要报审计机关领导批准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六条

审计组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按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办理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审批手续的,可口头请示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者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同意后,调整并实施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结束时,审计组应当及时补办审批手续。

第二十七条 审计组应当将审前调查情况,初步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测评、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以及审计实施方案调整情况加以记录。审计人员应当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逐日编写审计日记。

第二十八条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在实施过程中收集审计证据。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大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其后附有审计证据。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必要时可附审计证据或者相关资料。

第二十九条

审计组一般在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结束后60日内,向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书面征求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及其本人的意见。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单位应自收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之日起10日内,向审计组或审计机关提交书面意见。在规定期限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并由审计人员予以注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单位对审计报告提出异议的,审计组应进一步调查、核实,并作出书面说明,必要时应修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应予保留。

第三十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后,代拟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决定书;对审计发现的依法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问题,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三十一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送审计机关复核机构。复核后,报送审计机关领导审核。

第三十二条 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作出审计听证规定的罚款数额的审计决定之前,应当告知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自收到审计听证告知书之日起3日内有权要求举行听证;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要求举行听证的,审计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第三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30日内将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并抄送政府会计集中核算机构和有关单位,将审计移送处理书送达有关单位。审计机关向本级党委、政府或管辖领导干部的纪检、组织部门提交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附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意见),并抄送联席会议办公室和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及其本人。

第三十四条 审计结果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的依据、范围、方式和时间等,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被审计人员的职责情况,审计评价,被审计人员的主要经济工作业绩,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和被审计人员应负的经济责任及处理意见,必要的审计建议和需要说明的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中不标明主送单位,当向委托机关或有关单位报送时,用“函”的形式报送,“审计结果报告”作为附件,结果报告内容结尾应写明“以上审计情况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干部的参考依据”。

第三十五条

送达审计文书和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审计机关将审计文书直接或邮寄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本人,并办理送达签收手续。审计决定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协助执行的,应制发协助执行

审计决定通知书。审计组要检查其执行落实情况,并及时将执行落实情况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对有关未落实的重大审计决定可提交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讨论督促执行。

第三十六条

审计项目立卷归档。审计档案实行审计组负责制,审计组应在审计实施方案中确立立卷责任人,及时收集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审计项目终结后,按照规定的立卷归档方法进行归类整理、装订、归档;审计组组长对审计档案反映的业务质量进行审查验收。

第四章 审计内容

第三十七条

实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在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基础上,分清领导干部本人应负有的各类经济责任,并作出客观的审计评价。

第三十八条

对党委、政府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内、外收支情况;

(二)财税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政府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四)政府债务情况,主要审查政府债务的规模、年限,支出结构及偿还能力等情况;

(五)对其他相关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

(六)对本级政府的绩效审计,主要审查使用财政资金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

(七)对本级政府的环境审计,主要审查在遵守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和实施环境管理方面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八)领导干部任期内遵守党纪、政纪和廉洁自律的情况;

(九)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三十九条

部门、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与财政、财务有关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三)专项资金、专项基金的管理、使用及效益情况;

(四)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五)债权债务情况;

(六)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七)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执行情况和有关损失浪费情况;

(八)有关绩效审计、环境审计方面的内容;

(九)领导干部任期内遵守党纪、政纪和廉洁自律的情况;

(十)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五章 审计方法

第四十条

运用审计专业技术方法全面审查与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资料,注意利用以往审计成果和其他部门的工作成果,注意审计风险的回避,搞好“五个结合”。即: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相结合;账面审计与账外调查相结合;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及司法监督相结合。

第四十一条

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参考、利用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审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审计资料和审计结果。审计机关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可以组织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承担具体审计事项。

第四十二条

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实施,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实施。纪检、组织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适当安排任中审计。审计机关也可经纪检、组织部门授权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分期实施。

第六章 审计评价

第四十三条

审计机关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应从实际出发,运用写实的方式描述审计结果,避免鉴定式的抽象评价。审计评价应明确、具体,并遵循下列原则:

(一)审计评价应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不评价;

(二)审计评价应在审计事项范围内进行,超越审计职责范围及与审计事项不相关和未涉及的事项不评价;

(三)审计评价应依据审计查明的事实进行,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评价;

(四)审计评价应依据重要性原则进行,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不评价;

(五)审计评价既要反映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问题,又要反映其相关业绩,审计评价应避免相互矛盾。

第四十四条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分类:

(一)直接个人责任:

1、个人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违反廉政纪律的行为;

2、个人独断专行,违反民主决策程序,导致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3、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4、由于个人失职、渎职,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5、其他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造成直接责任的行为。

(二)主管领导责任:

1、对于在本人主管的事项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虽是经领导班子集体决定的,但其本人未能及时觉察和提出制止,给国家造成损失的;

2、对本人主管的下属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及其他问题,其本人是发起人或具有最终决定权的。

(三)间接管理责任:

1、对本地区、本部门(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及其他问题是由于个人指导管理不力,给国家造成损失的;

2、对有关下属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及其他问题是由于对所属单位指导监督不力或管理疏忽造成的。

(四)集体领导责任:

1、对本地区、本部门(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及其他问题是经领导班子集体决定,本人不具有最终决定权的;

2、对有关下属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及其他问题是经领导班子集体决定,其本人不具有最终决定权的;

3、对本地区、本部门(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及其他问题是经领导班子集体决定,但是受上级领导的吩咐、指示的。

第四十五条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分析、判断和界定应注意区分以下责任界限:

(一)工作失职责任与工作失误责任的界限;

(二)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界限;

(三)违反财经纪律与改革、创新导致失误的界限;

(四)现任领导与前任领导责任的界限;

(五)直接责任与其他责任的界限。

第七章 审计结果的运用

第四十六条

组织人事部门、单位主管部门应当将审计机关提交的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业绩考评和职务任免的参考依据;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将对领导干部的审计情况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列入已建立的干部考核(廉政)档案。

第四十七条 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组织部门应根据审计结果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谈话,通报审计情况。对审计中发现的有严重违纪行为的领导干部,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确有问题,又不构成党纪政纪处分的,由领导干部任免、管理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八条

纪检、组织、人事、监察、财政、国资等部门收到审计结果报告后,应及时将各自运用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本级联席会议办公室及审计机关。

第四十九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依照有关规定采取适当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告或进行通报。审计机关公布审计报告,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本办法适用于珠海市各级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单位)内审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参照执行。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由珠海市审计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关于印发《大连市领导干部差额考察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大连市领导干部差额考察暂行办法》的通

大组发[2001]10号

各区市县委,市直单位党委(党组):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根据《中共大连市委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大连市领导干部差额考察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2001年8月21日

大连市领导干部差额考察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改进干部考察工作,提高选人质量,根据《中共大连市委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差额考察是指在选拔领导干部时,对某些拟任职位确定两个以上对象进行比较考察,实现优中选优的一种干部考察方法。

第三条提拔任职时,除推荐人选意见比较集中的情况外,都应实行差额考察;换届调整时,考察人选的比例应多于候选人提名人数的20%以上。

第四条在差额考察中,要重点考察人选的德才表现、群众公认情况和工作实绩,客观反映不同考察人选的优势、特点和不足,形成各自的考察材料,择优确定拟任人选,提交党委(党组)讨论决定。

第五条在差额考察中,要讲究工作方法,保护干部的积极性。充分运用考察结果,把差额考察与干部选拔培养结合起来。

第六条各级党组织要做好宣传工作,为差额考察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七条本办法由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2001年8月21日

下载关于印发《大连市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大连市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