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海淀区高层次人才聚集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文件 海行规发„2010‟24号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海淀区高层次人才聚集服务
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镇(乡)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海淀区高层次人才聚集服务实施办法(试行)》已经2010年9月20日第157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二O一O年十月十日
第五条 成立核心区人才服务办公室,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高层次人才认定、信息发布、培养开发、政策研究等工作,协调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协调有关部门为高层次人才在核心区创新创业提供相关服务。
第二章 以政策支撑聚集人才
第六条 加大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凡符合核心区人才引进条件的,由企业申请,及时报批办理人才引进手续;对企业确需破格引进的紧缺人才,可采取人才综合评价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引进。
第七条 大力实施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积极落实《北京市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京政发„2009‟14号)规定的各项优惠措施,创造条件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核心区创新创业。
第八条 吸引优秀留学人员来核心区创新创业。积极落实《北京市促进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京政发„2009‟14号)规定的各项优惠措施,鼓励和吸纳优秀留学人员到核心区创业和工作,凡符合核心区人才引进和接收条件的,优先报批办理引进和接收手续。
第九条 加快优秀人才储备。支持核心区企业按政策接收非京生源应届优秀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吸引优秀博士来核心区设站企业从事科研工作,鼓励和协调帮助出站博士后继续留在核
心区企业工作。
第十条 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企业采取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柔性方式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对符合《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的若干意见》(京政办发„2003‟29号)办理条件的,可为其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第十一条 探索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申报新方式。对核心区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在申报高级职称时,探索实行新的推荐评选模式。
第十二条 探索构建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以企业和市场为主体、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公平参与,以业绩、能力、贡献、潜力等为主要标准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评价机制(具体落实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章 以资金支持聚集人才
第十三条 支持高层次人才来核心区创业和工作。对在核心区创业和工作且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中关村“高聚工程”的高层次人才,核心区配套给予个人最高3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
第十四条 支持以项目实施带动人才聚集。定期或不定期向海内外发布核心区实施的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点产业化项目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信息,通过项目实施聚集海
应奖励。
第二十一条 逐步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探索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的政策,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作为资本参股和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鼓励企业对优秀高层次人才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措施(具体政策另行制定)。
(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为各类高层次人才办理补充养老保险。
第二十二条 加大对引才贡献突出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活动,对为核心区引荐高层次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最高20万元的奖励。
第五章 以优质服务聚集人才
第二十三条 完善高层次人才配套服务措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一)筹建1万平方米左右的“海淀高层次人才公寓”,为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周转性住房。
(二)协调区域内高水平的公立医院作为高层次人才就医定点医院,为高层次人才建立医疗就诊服务绿色通道,并视接诊数量给予定点医院一定补助。
(三)在同等条件下,每年优先安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
在区属优质学校、幼儿园入学、入园;建立国际学校,在部分中小学设立国际班或国际部,为高层次人才子女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
(四)根据高层次人才配偶个人条件,按照双向选择为主、推荐协调为辅的原则,多渠道、多方式、分层次协助解决其就业问题。
(五)对为海淀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或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的高层次人才,每年组织一次健康体检,有计划组织健康疗养。
第二十四条 创新高层次人才公共服务内容,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一)搭建国际人才中介服务聚集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猎头机构、高层次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完善高层次人才中介服务体系。对吸引入驻的高层次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经审定,可比照《海淀区促进科技中介发展支持办法》(海行规发„2010‟13号)予以支持。
(二)建立高层次人才薪酬调查报告制度。通过薪酬抽样调查,每年定期对外公布核心区企业各类高层次人才薪酬状况,引导企业制定合理的高层次人才薪酬制度。
(三)开辟高层次人才社会保险办理绿色通道。设立核心区企业高层次人才社会保险业务专门窗口,为高层次人才办理各种社会保险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
第二篇:海淀区高层次人才聚集服务实施办法
海淀区高层次人才聚集服务实施办法(试行)
为更好地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国家高端人才核心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发展高地,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若干意见》(京海发„2009‟24号)有关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以服务核心区建设为宗旨,以建设国家高端人才核心区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主导,以服务为保障,坚持高端引领、项目带动、统筹实施、以用为本的原则,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促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核心区聚集。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核心区范围内的“十百千工程”企业、重点企业和其它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中关村“高聚工程”人员在核心区创办的企业和区政府认定的其他相关企业(以下简称核心区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高层次人才是指在各自学科、技术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或具有先进的科研开发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符合核心区产业创新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其重点对象是: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和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专家;
(三)近五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主要完成者;
(四)国内外某一学科、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和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具有高成长性项目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在国内外知名企业中担任过高级管理职务,熟悉相关领域业务和国际惯例,具有突出经营管理业绩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六)获得国家级技术能手称号的高技能人才;
(七)核心区紧缺的其他高层次人才。
第四条 设立海淀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从区财政预算中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和引才单位(个人)、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关配套服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支出由相关部门制定方案,报区政府审批。本办法资金支持政策如与核心区其它相关政策出现交叉,执行最优惠条款,不重复享受。
第五条 成立核心区人才服务办公室,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高层次人才认定、信息发布、培养开发、政策研究等工作,协调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协调有关部门为高层次人才在核心区创新创业提供相关服务。
第二章 以政策支撑聚集人才
第六条 加大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凡符合核心区人才引进条件的,由企业申请,及时报批办理人才引进手续;对企业确需破格引进的紧缺人才,可采取人才综合评价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引进。
第七条 大力实施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积极落实《北京市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京政发„2009‟14号)规定的各项优惠措施,创造条件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核心区创新创业。
第八条 吸引优秀留学人员来核心区创新创业。积极落实《北京市促进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京政发„2009‟14号)规定的各项优惠措施,鼓励和吸纳优秀留学人员到核心区创业和工作,凡符合核心区人才引进和接收条件的,优先报批办理引进和接收手续。
第九条 加快优秀人才储备。支持核心区企业按政策接收非京生源应届优秀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吸引优秀博士来核心区设站企业从事科研工作,鼓励和协调帮助出站博士后继续留在核心区企业工作。第十条 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企业采取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柔性方式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对符合《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的若干意见》(京政办发„2003‟29号)办理条件的,可为其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第十一条 探索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申报新方式。对核心区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在申报高级职称时,探索实行新的推荐评选模式。
第十二条 探索构建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以企业和市场为主体、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公平参与,以业绩、能力、贡献、潜力等为主要标准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评价机制(具体落实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章 以资金支持聚集人才
第十三条 支持高层次人才来核心区创业和工作。对在核心区创业和工作且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中关村“高聚工程”的高层次人才,核心区配套给予个人最高3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
第十四条 支持以项目实施带动人才聚集。定期或不定期向海内外发布核心区实施的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点产业化项目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信息,通过项目实施聚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通过项目实施引进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高层次人才,经相关部门认定,给予个人最高1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
第十五条 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广泛开展与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猎头机构的合作,整体引进具备高端研发、产品试制、产业化运作能力及先进技术、管理、营销水平的一体化高层次人才团队。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经相关部门认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
第十六条 支持以引进人才带动项目引进。定期或不定期向海内外发布核心区拟重点引进的高端项目目录及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引入高端项目。对高层次人才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关键技术且市场前景好的高端项目来核心区创业的,经专家组评审,给予高端项目100至6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高端项目实现产业化后,按照《海淀区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办法》(海行规发„2010‟3号)相关条款予以支持。
第十七条 支持高层次人才开展科技创新。通过申报,每年确定一批科技研发、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及重大产业化项目,经专家组评审,在享受《海淀区促进创业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办法》(海行规发„2010‟6号)等文件相应支持的基础上,分研发和产业化阶段,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项目负责人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金支持。
第十八条 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载体建设。鼓励核心区重点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组建博士后工作站和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集成行业高层次人才资源。对新组建的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给予最高1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并按实际进站人数每年给予人均最高5万元资金支持;对新组建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按照《海淀区促进创业孵化机构和大学科技园发展支持办法》(海行规发„2010‟7号)相关条款予以支持。
第十九条 本章各条的资金支持不重复享受。
第四章 以奖励激励聚集人才
第二十条
建立健全以政府奖励为主导的人才奖励体系,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一)优先推荐为海淀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或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的高层次人才,参加国家、北京市及海淀区有关人才奖项评选。
(二)奖励在核心区创新创业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对获得国家级人才奖项的,给予最高10万元的奖励,获省(部)级人才奖项的,给予最高5万元的奖励;对独立承担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的,给予最高10万元的奖励,获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的,给予最高5万元的奖励。同时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的,按最高奖项予以奖励。
(三)鼓励核心区企业为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予以相应奖励。第二十一条 逐步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探索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的政策,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作为资本参股和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鼓励企业对优秀高层次人才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措施(具体政策另行制定)。
(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为各类高层次人才办理补充养老保险。
第二十二条 加大对引才贡献突出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活动,对为核心区引荐高层次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最高20万元的奖励。
第五章 以优质服务聚集人才
第二十三条 完善高层次人才配套服务措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一)筹建1万平方米左右的“海淀高层次人才公寓”,为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周转性住房。
(二)协调区域内高水平的公立医院作为高层次人才就医定点医院,为高层次人才建立医疗就诊服务绿色通道,并视接诊数量给予定点医院一定补助。
(三)在同等条件下,每年优先安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在区属优质学校、幼儿园入学、入园;建立国际学校,在部分中小学设立国际班或国际部,为高层次人才子女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
(四)根据高层次人才配偶个人条件,按照双向选择为主、推荐协调为辅的原则,多渠道、多方式、分层次协助解决其就业问题。
(五)对为海淀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或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的高层次人才,每年组织一次健康体检,有计划组织健康疗养。
第二十四条 创新高层次人才公共服务内容,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一)搭建国际人才中介服务聚集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猎头机构、高层次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完善高层次人才中介服务体系。对吸引入驻的高层次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经审定,可比照《海淀区促进科技中介发展支持办法》(海行规发„2010‟13号)予以支持。
(二)建立高层次人才薪酬调查报告制度。通过薪酬抽样调查,每年定期对外公布核心区企业各类高层次人才薪酬状况,引导企业制定合理的高层次人才薪酬制度。
(三)开辟高层次人才社会保险办理绿色通道。设立核心区企业高层次人才社会保险业务专门窗口,为高层次人才办理各种社会保险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
第二十五条 打造高层次人才培训平台。逐步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选派优秀高层次人才到上述机构进行专项培训、技术交流;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核心区举办高层次人才专场学术讲座及研修班,提升人才的整体竞争力。
第二十六条 营造聚才的良好社会氛围。采取新颖适宜的多种宣传方式,深入广泛宣传核心区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宣传核心区和谐宜居的人才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宣传核心区高层次人才取得的业绩成果,进一步营造尊才、爱才、用才和聚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六章 以责任制度保障实施
第二十七条
明确工作责任。实施海淀区高层次人才聚集服务折子工程,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明确各自职责。主责单位负责任务的方案制定、流程设计、组织实施、成果汇总等工作,协办单位主要承担与各自职能相关的工作以及主责单位提出的协办事项。
第二十八条
落实工作目标。由核心区人才服务办公室牵头,每年初制定核心区高层次人才工作目标,并提出任务分解意见,报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交责任单位落实。
第二十九条
强化督查考核。将高层次人才聚集服务工作目标和任务列入相关单位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并列为区委、区政府督查考核内容,确保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三十日后实施。
第三篇:云和县高层次人才政府岗位津贴实施办法(试行)
云和县高层次人才政府岗位津贴实施办法(试行)
(云委人〔2013〕4号)
第一条 为规范云和县高层次人才政府岗位津贴(以下简称政府岗位津贴)发放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岗位津贴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根据《云和县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云委发〔2013〕3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政府岗位津贴发放和管理在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
下,由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县委人才办)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条 政府岗位津贴与业绩考核挂钩,实行动态管理,按发放。
第四条 政府岗位津贴适用对象:
(一)《云和县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所列的县属企事业单位在职在聘、考核合格的第一至第五类人才。
(二)经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评选或审核认定,相当于以上相应层次的各类人才。
第五条 政府岗位津贴标准:第一类每人每月 5000元,第二类每人每月 3000元,第三类每人每月 2000元,第四类中的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及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每人每月 1000元,第五类中工作业绩比较明显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引进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每人每月 500元(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中享受政府岗位津贴的对象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批次评选名额不超过该系统副高总数的 30%。)。经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评选或审核认定,在文化艺术传承、特色行业(产业)发展等领域具有较高成就的人员,在规定年限内可享受每人每月 300-500元的政府岗位津贴。卫生系统根据《云和县“名医”、“名护士”培养工程实施办
法(试行)》(云委人〔2013〕3号)评选享受政府岗位津贴人员。
第六条 高层次人才同时符合若干类别或同一类别若干项人才荣誉称号的,按“从优、从高、不重复”原则享受政府岗位津贴。已调离县域或不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才,自岗位变动次月起不再享受政府岗位津贴。
第七条 在享受政府岗位津贴期间,获得更高学历、职称或荣誉称号的,自获得的次年 1月起就高享受相应标准。
第八条 政府岗位津贴申报审批程序:
(一)每年 12月,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个人总结,填写《云和县高层次人才政府岗位津贴审批表》并附相关材料,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
(二)所在单位结合考核工作确定申报对象的考核等次,按管辖权限,将考核合格的申报对象有关材料送至业务主管部门;
(三)业务主管部门对申报对象情况进行复核(非公有制企业单位申报对象由县经商局复核),并将复核通过的申报对象审批汇总表及相关材料报县委人才办;
(四)县委人才办对申报对象进行统一审核,并将审核通过的申报对象在所在单位及媒体上公示;
(五)经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由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签署审批意见,并于次年 3月底前将政府岗位津贴划拨至各申报对象所在单位,由用人单位负责一次性发放给相关对象。
第九条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政府岗位津贴:
(一)录用(调任)为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
(二)已办理退休手续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
(三)事业单位人员未经组织批准离职或在职不在岗的;
(四)脱离专业工作时间累计超过 3个月的;
(五)在政府津贴申报中提供虚假材料的;
(六)工作中因个人责任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
(七)其他经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的情况。
第十条 政府岗位津贴由县财政承担,在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中列支。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县委人才办负责解释,未尽事宜由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此前文件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试行。
中共云和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013年 8月 14日
第四篇:学校关于印发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
学校关于印发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
浙教院〔2008〕100号
浙江教育学院关于印发
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学院、部门、直属单位:
现将《浙江教育学院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九月九日
浙江教育学院“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实施办法
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一批国内有影响、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使我校高层次人才梯队的培养与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以及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相衔接,优先做好人才储备,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浙江教育学院2008-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体目标
高层次人才培养共分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不含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下同)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第二梯队为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校级教学名师;第三梯队为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第四梯队为院级优秀青年教师。通过选拔和培养,到2010年,力争使学校拥有5名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名校级学科带头人和校级教学名师、20名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50名院级优秀青年教师。
二、培养周期
培养期为四年。动态管理,二年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四年进行一次期满考核。
三、选拔条件
(一)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选拔条件按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
(二)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选拔条件
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教育事业,德才兼备,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2.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教授或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年龄45周岁以下(以申报当年1月1日为限,下同)。
3.学风端正,治学严谨,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善于团结协作,具有组织带领学科梯队建设的能力。
4.已系统熟练地讲授过两门及以上课程(其中一门为专业课),教学工作、教学改革或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
5.具有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深的学术造诣,能在本学科主流和前沿领域指导和开展研究工作,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可作为所在二级学科方向负责人培养人选。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
计算机等现代教学科研手段。
6.近两年科研考核均“良好”及以上,或教学考核均B级及以上。
7.近两年科研、教学成果较丰硕,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权威学术期刊(含SCI、EI、A&HCI、ISTP、SSCI、ISSHP等收录或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下同)发表论文1篇及以上;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两篇及以上。
(2)出版学术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身份,须承担全书2/3以上内容的撰写任务);
(3)以课题负责人身份获得厅局级重点科研项目或省部级联合资助(学科共建)项目1项,或参与省部级项目1项(不含联合资助或学科共建项目,排名前3),或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排名前5);
(4)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1),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排名前3),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及以上1项(排名前5)。
(5)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1),或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前3),或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以上1项(排名前5),或主持1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或主持1项省级新世纪教改项目,或负责1项省财政厅实验室建设项目。
(三)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条件
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教育事业,德才兼备,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2.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年龄40周岁以下。
3.具有本学科领域内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能力,能在本学科前沿开展工作,在省内同行中有一定的影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已系统讲授过两门及以上课程(其中一门为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教学改革或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学效果突出。
5.近两年科研考核均“良好”及以上,或教学考核均B级及以上。
6.具有稳定的科研或教学研究方向,在该方向上有较明显的研究成果,近两年科研、教学成果较丰硕,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两篇,其中1篇发表在核心学术期刊;
(2)出版学术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身份,须承担全书1/3以上内容的撰写任务);
(3)以课题负责人身份获得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参与厅局级重点项目1项(排名前3),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以上1项(排名前5)。
(4)获厅局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1),或省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及以上1项(排名前3)。
(5)获厅局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或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及以上1项(排名前3),或参与1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排名前3),或参与1项省级新世纪教改项目(排名前3),或参与1项省财政厅实验室建设项目(排名前3),或负责1项省教育厅实验室建设项目。
(四)院级优秀青年教师选拔条件
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教育事业,德才兼备,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2.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下同)或讲师专业技术职务,年龄35周岁以下。
3.具有本学科领域内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能力;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已系统讲授过一门课程,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学效果较好。
5.近两年的教学科研成果条件:由各学院根据实际自行制定。
校级教学名师和校级教坛新秀的选拔、培养办法由教务处另行制定。
四、选拔程序
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选拔程序和办法按省人事厅、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
第二、三、四梯队人选的选拔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思想政治、业务表现和实
际贡献为依据,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采取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自下而上逐级择优推荐评选。
1.本人根据条件填写《浙江教育学院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申报表》,可以兼报。
2.各学院学术委员会对申报对象进行全面评议,并签署书面意见。
3.各学院签署意见后将申报对象的材料上报校人事处。上报材料包括:①申报表一式两份;②近期科研成果原件及复印件;③各种获奖证明材料复印件。
4.人事处、科研处和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联合初审,淘汰不符合条件者。
5.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评议并投票,确定第二、三、四人才梯队入选者。
6.入选对象公示一周。
7.学校会议审批后公布入选名单。
五、培养措施
1.学校从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中拨出相应经费,用于资助培养各梯队入选者。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配套资助经费按上级有关文件执行。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资助经费为4万元,原则上每年1万元;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资助经费为2万元,原则上每年5000元。院级优秀青年教师资助经费为8000元,原则上每年2000元。已有科研启动费的教师,该启动费折算成培养资助经费,且基数不另行增加。
2.入选后,由本人提出培训进修、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等计划,所在学院要提出初步的培养方案,落实培养措施。各学院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时,优先考虑上述人才梯队成员的培训进修需要。第一、二、三梯队入选者应根据自身实际从培养经费中留出1/4额度用于攻读博士学位或国内外高访。
3.所在学院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给入选者定位置、压担子,使他们投身到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第一线,主持或参与重大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长才干、出成果。
4.校级及以上培养对象的具体培养政策措施
①安排一次高层次的培训进修,优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等。学校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尽快提升学历和职称。
②优先提供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积极改善教学、科研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③对作出突出成就的人员,学校积极宣传其优秀事迹和成果,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④学院领导经常了解、关心入选者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入选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
六、目标任务
(一)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目标及考核,按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
(二)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院级优秀青年教师经过为期4年的培养,应分别达到如下目标:
1.科研目标
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科研考核等级均 “良好”及以上;参照“科研教学成果”选拔条件,两年内达到科研条件其中之一。
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考核等级均“良好”及以上;参照“科研教学成果”选拔条件,两年内达到科研条件其中之一。
院级优秀青年教师:科研考核等级均“合格”及以上;两年内主持1项校级及以上科研课题;或两年内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两篇。
2.教学目标
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学考核均B级及以上;培养期内开出1门新课程;参照“科研教学成果”选拔条件,培养期内达到教学条件其中之一。
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考核均B级及以上;培养期内开出1门新课程;参照“科研教学成果”选拔条件,培养期内达到教学条件其中之一。
院级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考核均C级及以上;培养期内开出1门新课程;培养期内主持1门校级精品课程,或主持1项校级教改项目,或参与1项省教育厅实验室建设项目(排名2-3)。
3.发展目标
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争取入选第一梯队,或成为省级重点学科(A类、B类)方向负责人,或成为校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或成为校级重点专业负责人,或科研、教学取得突破性成果;入选时为副高者原则上应晋升为正高或具备晋升正高的基本条件;按照学科梯队后备力量的要求全面指导、培养本学科1-2名青年教师,为所在二级学科带出一个学科方向。
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争取入选第一、二梯队或具备晋级的基本条件;入选时为副高者应具备晋升正高的基本条件,以博士学位入选的讲师须晋升为副教授;学历一般应提升到博士(艺术、体育教师除外,调整为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个学历层次)。
院级优秀青年教师:争取入选第三梯队及以上或具备晋级的基本条件,或入选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时为讲师者原则上晋升为副教授或具备晋升副教授的基本条件;学历需提升到博士(艺术、体育教师除外,调整为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个学历层次)。
七、管理办法
1.人事处作为职能部门负责第一梯队入选者的跟踪管理培养,负责第二、三、四梯队人选的评选和考核工作。各学院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认真负责将工作落实到实处,与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2.高层次梯队人才非终身制。人事处要建立业绩档案,跟踪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3.高层次梯队人才入选者每年的考核与教师考核同步进行,期中和期满各组织有关专家和领导进行全面考核评估,根据考核结果实行优胜劣汰,滚动发展。考核评估和再次选拔同时进行。
4.考核程序
(1)入选者提交期中或期满的业绩总结报告和《考核表》。
(2)入选者向学院学术委员会进行全面汇报,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有关专家进行综合评估,作出书面评价意见,并整理材料报人事处。上报材料包括:①本人总结报告;②考核表(一式两份);③代表性科研成果及复印件;④各种获奖证明材料复印件。
(3)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各学院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查(包括教学、科研等方面)。
(4)召开校学术委员会会议进行评议、投票,确定考核等次。
(5)学校会议审定考核结果。
5.考核等次及相关问题
期中考核分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期满考核分优秀、合格、不合格。按照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考核等次,科研、教学、发展三个目标全部达到的,考核等次为“优秀”,完成其中两个目标任务的考核等次为“合格”,只完成其中一个目标任务的,期中考核可定“基本合格”,期满考核则定“不合格”。考核结果在适当范围内公布,并通知相关学院和本人。期中考核 “不合格”者,取消其培养资格;期中考核“基本合格”者,暂不进行培养资助,若期满考核合格,则可补报培养经费;期中考核“合格”及以上者,继续予以培养。期满考核“优秀”者予以奖励和重点培养。
培养经费按年均额度分三次划拨:每年划拨50%;中期考核达到合格的再划拨30%,基本合格的暂不划拨30%;期满考核为优秀的再划拨20%或50%,期满考核为合格的,需待晋升一个培养梯队后再将20%或50%滚入新一轮培养费中。
培养期满考核合格者原则上不能再次申报同一梯队培养。
八、本实施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行,《浙江教育学院关于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资助项目入选者选拔、培养暂行办法》(浙教院〔2003〕147号)及其他与本实施办法不符者,一律以本实施办法为准。
九、本实施办法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主题词:计划实施办法通知
浙江教育学院院长办公室2008年9月9日印发
第五篇:中山大学高层次人才考核实施办法(试行)
中山大学高层次人才考核实施办法(试行)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学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9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管理办法》(组通字„2017‟9号)等文件精神,在《中山大学教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高层次人才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旨在通过规范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导高层次人才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严守学术道德规范,鼓励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多成绩,充分发挥高层次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高端引领作用,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三条 学校高层次人才考核坚持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按照德才兼
—1—
备、注重实际业绩和贡献、尊重差异、分类分级实施的原则评估人才,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个人与团队评估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评估方式,根据高层次人才的特点,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进行考核评估。
第四条 高层次人才考核的形式包括考核、阶段性考核、聘期考核。
第五条 学校高层次人才考核的对象包括:校本部和附属医院通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学校“百人计划”等计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计划(项目)的高层次人才。
第六条 本办法在国家和地方各类人才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学校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如国家和地方人才计划(项目)有专门的考核要求,则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考核。
二、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七条 学校及各单位应以各类“高层次人才聘任合同”约定的工作任务和人才项目规定的考核内容为基础,对高层次人才的师德和思想政治素质、在岗情况、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含个人科研业绩、团队建设、学科及科研平台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社会服务等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应包括:
—2— 1.师德和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立场、师德师风、职业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协作精神等方面。中山大学教师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团结协作。
中山大学教师不得有下列情形: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2.在岗情况。根据国家、地方及学校各类人才计划(项目)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工作记录、出入境记录等合适方式,检查核实高层次人才的在岗工作情况。
3.教学工作。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纪律、指导学生情况等方面,着重考核教学质量和效果。中山大学教师应主动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突出的教学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完成聘任合同规定的教
—3—
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效果良好。
4.科研工作。包括个人科研业绩、团队建设、学科及科研平台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
(1)个人科研业绩:发表和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科研奖励、转化科研成果产生效益等方面,着重考核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影响力;
(2)团队建设:包括科研团队建设、人才引育等情况。重点考核高层次人才领导团队协同攻关的能力;引进国内外本学科优秀人才、培育本学科具有潜力的青年人才的情况;
(3)学科及科研平台建设:包括所建学科入选重点学科,所建实验室入选重点实验室等相关情况;
(4)国际合作与交流:包括举办国际交流会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建立国际合作关系,申请国际合作项目等情况。
5.社会服务。包括参加学术团体,担任社会兼职,承担学校、院系及相关部门安排的公共事务及社会服务工作,以及进行科技推广、文化传播、专家咨询等方面的工作。
各单位可依据学校高层次人才考核实施办法,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各院系需将制定的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进行公示并报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处审核、备案。
第八条 根据考核内容,结合各类高层次人才的特点,不同形式的考核侧重点包括:
1.考核:重点评估高层次人才平台及团队组建的情况。—4— 重点考核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实际到岗工作时间;
2.阶段性考核:重点评估高层次人才当前学术发展状态、初步成就、发展前景以及工作开展的进度等;
3.聘期考核:全面考核高层次人才在岗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建设等各方面的完成情况。
三、考核的组织和程序
第九条 学校教师考核工作专家组负责审议高层次人才考核结果及考核结果运用。
第十条 各单位设立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小组成员一般由所在单位党政领导、系所科室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组成,人数须为单数,不少于5人,其中,教师代表不少于2人。各单位考核小组名单需报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处备案。校本部各院系可由本单位教师考核工作小组负责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
第十一条 高层次人才考核的程序和时间按照《中山大学教师考核实施办法》考核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高层次人才阶段性考核和聘期考核的程序。1.各单位在本单位高层次人才考核期满前,至少提前3个月通知教师填写《中山大学高层次人才考核表》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2.各单位接收考核材料并予以审核,同时对参加考核的高层次人才的业绩情况等材料进行公示;
—5—
3.各单位师德考核小组对高层次人才的师德情况进行考核; 4.各单位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小组(教师考核工作小组)评议,提出考核意见并报学校审议;
5.学校教师考核工作专家组会议审议,考核对象应在学校教师考核工作专家组会议上陈述工作情况并答辩;学校教师考核工作专家组形成考核结果及考核结果运用的意见,报学校审批;
6.学校将考核结果通知各单位,各单位将书面考核结果通知到教师本人。
各单位师德考核小组和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小组(教师考核工作小组)、学校教师考核工作专家组的评议规则、程序等按照《中山大学教师考核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高层次人才阶段性考核和聘期考核的时间。高层次人才应按照聘任合同约定进行阶段性考核和聘期考核。首个聘期为5年的,在合同满33个月进行阶段性考核,在聘期期满前3个月进行首聘期考核;首个聘期为3年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千人计划”短期项目引进人才,原则上按照聘任合同约定,在聘期期满前3个月进行聘期考核。
四、考核结果及其运用
第十四条 考核结果及其运用
高层次人才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与不合格,考核结果及其运用按照《中山大学教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考核的相关规定执行。
—6— 第十五条 阶段性考核结果及其运用
(一)阶段性考核结果
高层次人才的阶段性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考核结果作为职务聘任、岗位调整、岗位等级聘用、薪酬调整、公派出国以及评优奖励等依据。
1.完成考核期目标任务且业绩突出者,给予考核优秀; 2.完成考核期目标任务者,给予考核合格;
3.对于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特别突出的业绩者,如有少量未完成合同约定的考核期目标任务,经单位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小组(教师考核工作小组)认定,并予以重点审议,可提出考核合格的建议,经学校教师考核工作专家组审议,可给予考核合格。
4.对于距完成考核期目标任务有较大差距,且经单位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小组(教师考核工作小组)和学校考核工作专家组评议给予不合格者,或师德考核不合格者,或经学校教学、科研部门认定,在教学、科研等工作出现重大失误者,给予考核不合格。
(二)阶段性考核结果的运用
1.考核结果合格及以上者,继续执行聘任合同; 2.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学校将解除聘任合同。
如未按合同约定如期到岗工作,或者到岗时间未达到要求,经督促提醒仍不履约的,予以劝退,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聘期考核结果及其运用
—7—
(一)聘期考核结果
高层次人才的聘期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考核结果作为合同续签、职务聘任、岗位调整、岗位等级聘用、薪酬调整、公派出国以及评优奖励等依据。
1.完成聘期目标任务者,给予考核合格;
2.对于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特别突出的业绩者,如有少量未完成聘期合同约定的目标任务,经单位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小组(教师考核工作小组)认定,并予以重点审议,可提出考核合格的建议,经学校考核工作专家组审议,可给予考核合格。
3.聘期内出现以下情形者,给予考核不合格:(1)师德考核不合格;
(2)经学校教学、科研部门认定,教学、科研等工作出现重大失误;
(3)距完成聘期目标任务有较大差距,经所在院系教师考核工作小组和学校教师考核工作专家组评议,给予考核不合格;
(4)教学工作量不能达到学校规定要求或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不合格(访学、进修、培训、组织派遣、产假等原因除外)。
(二)聘期考核结果的运用
1.聘期考核结果合格者,学校与其签订新的聘任合同并约定下一聘期的目标任务;
2.聘期考核结果不合格者,学校将不予续聘。
如未按合同约定如期到岗工作,或者到岗时间未达到要求,—8— 经督促提醒仍不履约的,聘期考核结果不合格,不予续聘,并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五、附 则
第十七条 学校人事部门和各院系、各附属医院对高层次人才的考核工作履行职能监督,学校纪检监察部门按照职责履行专责监督。
第十八条 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总体按照《中山大学教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进行,本办法是在该办法的框架下,针对高层次人才的特点,对该办法的补充规定。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中山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工作进展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大人事„2014‟16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人力资源管理处负责解释。
—9—
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7年8月2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