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童谣扮靓幼儿教育活动
让童谣扮靓幼儿教育活动
民间童谣大多数朗朗上口又有趣,儿时我们边做游戏边念童谣,边跳橡皮筋、格子边念童谣的情景还时常浮现在眼前,给我们带来那么美好和温馨的回忆。这种游戏性和娱乐性极强的童谣深受幼儿喜爱,在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童谣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童谣,提升活动效益
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根据活动需要将童谣灵活地运用到集体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通过挖掘童谣内容与集体教学活动内容中存在的有机联系,就能够较好地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
1.活动导入
童谣音韵和谐、内容浅显、生动形象,能有效抓住幼儿的听觉、视觉感官。因此在活动导入环节中运用童谣,能够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预设的问题情境中来,从而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认识钟点》中,老师用谜语童谣的形式引出活动内容:“我有一个好朋友,滴滴答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猜测谜底,教师通过与谜面的比对,与幼儿一起分析、判断,最终得出“钟”的答案。在整个猜谜过程中。幼儿被相互间营造的学习气氛感染,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注意力更加集中。
2.活动过程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主要环节运用游戏性的童谣可以将幼儿带入游戏情境之中,进一步激发幼儿注意力的坚持性,起到保持幼儿活动兴趣的作用。
在数学活动“按数取物”中,教师将童谣《五指歌》“一个手指点点点,两个手指敲敲敲,三个手指捏捏捏,四个手指挠挠挠,五个手指拍拍拍,五个兄弟滚下山,咕噜咕噜滚 ”以游戏的形式融入,让幼儿一边念童谣一边按教师出示的数字或口令数字拿相应数量的“小手指”。由于教师口令和出示的数字在不断变化,因此幼儿会不厌其烦地进行操作,较好地保持了活动的兴趣。
3.活动总结与延伸
交流分享环节一般都接近活动的尾声,此时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要使幼儿注意力保持集中,需要教师采用一些教学手段来稳定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用仿编的童谣来交流分享活动,则能让幼儿获得成功感、自豪感。这对稳定幼儿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至关重要。
在交流分享排列规律时,博文说:“我有一个红的球、一个黄的球、一个红的球,一个红的球、一个黄的球、一个红的球„„”教师用童谣的节奏回应他:“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排着队儿来拍球,我们的幼儿园真有趣。”晓峰说:“我有一个篮球,两个足球,一个一个的很好玩。”教师请幼儿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峰峰的规律。文文说:“篮球、足球、足球,排着队儿来玩球,我们的幼儿园真有趣。”鸿雁说:“是一个两个,一个两个的。”教师通过追问要求幼儿用更合适的语言表述规律,妍妍说:“一个篮球,两个足球,排着队儿玩球,幼儿园真有趣。”用童谣语言准确地表达,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排列规律。
二、在各领域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童谣,提高活动质量
1.童谣是语言活动的引子
《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回答,老师和幼儿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和谐、融洽的关系,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乐意把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传达给老师,而老师也要及时正确地给予解答,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充分的展现,他们就会乐说、善说。
片段: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礼物,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在这样的提问导入下孩子们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他们都蠢蠢欲动地开始说起了自己的见解。这时,我将童谣中出现的几种车的桌面教具出示了出来,引导他们一一说出其名称后便将这些车分别放到几张桌子上,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车和朋友相互说一说,孩子们的热情又一次高涨起来,只见他们纷纷指手画脚,很起劲地说着,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文文、佳佳也在朋友面前得意地讲述着自己了解的车。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在活动开始就提出了几个问题激发幼儿说的欲望,我们都知道车是幼儿喜爱和感兴趣的,因此让他们谈论这个话题时他们会更积极主动,为了满足孩子“说车”的欲望,老师采用了自由选择、自由交流的方式,幼儿在这种自由、宽松的语言空间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一些语言表达良好的幼儿成了这个空间中的主人,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些不爱说话的孩子也为这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说”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2.童谣是美术活动的画面
幼儿园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中提出要“引导幼儿学会在画画的中心位置安排主要形象”,并且“丰富画面内容”。但是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再现能力比较
薄弱,需要老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为丰富幼儿的画面做好准备。教育家指出,最好的指导语言是“艺术性语言”,可以用“谜语、童谣等形式”,帮助幼儿把已有的形象进一步加工成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视觉表象。我想让幼儿感受绘画带来更多快乐的同时,能大胆地画自己想画的内容,大胆地添画。
我尝试改变童谣的形式,使童谣更好地为绘画活动“服务”。在美术活动《画春天》中创编问答式童谣“弯弯两弧线,猜猜是什么?(小河)„„河边有什么?„„(有花也有树,还有小房子),屋里住着谁?„„(朋友多又多)。”在提问后,幼儿的思维一下就扩展了,幼儿说出了许多答案,如:、小房子„„有花有草有树„„住着小兔、小老鼠、小熊„„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画面上有他们自己的“发明”了,又学会了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创作,他们的快乐可想而知。
3.童谣是社会活动的缩影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致影响社会教育的效果。在集体教学活动《夸妈妈》中,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夸自己的妈妈能干,有的说妈妈会做饭;有的说妈妈会洗衣服;有的说妈妈会画画„„此时,我把小朋友说的都一一记了下来。并且编了一首好听的童谣“妈妈 妈妈 妈妈,你的眼睛会说话,你时尚你漂亮,小朋友都羡慕我;妈妈 妈妈 妈妈,你的心里只有家,你聪明你善良,在我心中你最伟大 ;妈妈 妈妈 妈妈,爸爸时常都把你夸,夸你贤惠说你温柔,说这辈子找你就找对啦!”此时,孩子们的兴趣更浓啦,都觉得老师说的就是自己的妈妈,自己的妈妈是世界上最棒的妈妈。
4.童谣是科学活动的催化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因此,在集体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讨。
在集体教学活动《沉与浮》中,我让幼儿自由发挥,尽情讨论并关注他们的兴趣点。如石头沉到水底,是因为它重,那大船很重为什么又会浮在水面?孩子们都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动手进行了实验。此时,我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满足孩子进一步的探索,让孩子们把刚刚自己的想法带到童谣(船儿船儿水上漂,你说这是为什么?我说我说„„)里来说一说、演一演然后再进行教学活动,孩子记忆特别深刻。
5.童谣是健康活动的抓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身体、心理各方面比较稚嫩,容易受损;幼儿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幼儿身心的社会适应性较差,处在长身体、长智力、个性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要使幼儿园健康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就必须研究健康活动。以多种方式鼓励儿童进行各种类行的健康运动,以增进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中班集体教学活动《小猪运西瓜》中,孩子们一开始兴趣还比较高昂,几座小桥、几个山洞一过,孩子就厌倦了,任你大灰狼来袭,孩子们也不再躲避、驱赶了。此时,我通过童谣《切西瓜》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切,切,切西瓜,绿的皮,红的壤,我把西瓜一切俩,甜甜的汁水四处淌,馋得老狼口水一直淌。”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又被激发了。
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孩子们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我们倡导把民间童谣融合到幼儿园的各个活动环节,让童谣进驻幼儿的心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
第二篇:让故事扮靓语文课堂
让故事扮靓语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职中语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与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构成了反比关系。由于缺乏重视,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出现大面积的或睡觉,或玩手机,或聊天……往往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怎么办?经过多次尝试,我认为将故事带进语文课堂是改变这一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故事在语文课堂能绽放自己独特的魅力。
首先,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老少皆宜。故事大多富有情节和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趣味因子,使课堂充满活力。如在上新生入学第一堂语文课时,我没有直入课文而是讲文学史,列举各个朝代的文学现象。大部分学生知道唐诗宋词,那唐以前宋以后呢?学生却知之甚少。当谈到上古神话时,我讲了女娲造人的故事和希腊神话中关于人的来源的故事,讲先秦散文时我讲了说客们周游列国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老师只是信手拈来,但学生却趣味盎然。课前精神萎靡的学生被我的故事说得兴奋不已。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礼物来接受。”
其次,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故事包含了人类集体的或个人的经验,它就像一个智慧锦囊,包罗万象,取之不尽,传递着人类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故事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在介绍莫泊桑时讲到了他的代表作《羊脂球》;当我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根据课文的需要介绍了《水浒传》的序言和高俅发迹等与课文有关的故事;介绍巴金时介绍了《爱情三部曲》的故事梗概……这些优美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好多同学都到学校图书馆去借来阅读。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更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于漪老师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故事可以化解难点,易于学生理解。如教学“交谈的技巧”时,学生对谐音改口不能理解,我讲了《雷雨》中鲁侍萍初见三十年未见的大儿子周萍时说的一句话:“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学生不但理解了谐音改口的涵义,而且领悟了谐音改口这种交谈技巧的重要作用。
二、故事在语文课堂的运用灵活自如,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导入新课用故事。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因而在新课一开始,教师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或故事,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立即带进课堂。
新课导入的故事,可以是教材中的现成故事,可以是有关作者的经典故事,可以是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故事,还可以链接到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有的造成悬念,在最精彩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的情节感人,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有的则以舒缓、自然,而又富有诗意见长,能制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
如教学《麦琪的礼物》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头的:“1899年的圣诞节来临前夕,美国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个囚徒因无钱给女儿买礼物而发愁、痛苦。他忽然想起他从前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给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于是,他写下了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很大成功,他用得到的稿酬让心爱的女儿得到了圣诞礼物。从此创作的作品源源不断,成了与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是谁呢?”——一开始用故事设置悬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突破难点用故事。
在课文重难点的突破上运用故事,可以达到分解重难点、降低理解的难度的目的。教材的重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突破?有时候借助故事能化难为易。如教学《清塘荷韵》一文时,作者的感悟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引导学生品读文中作者感悟前后对荷花描写的语句后,讲了体操运动员桑兰的故事、残疾人作家史铁生的故事和美国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故事,从这些人物身上学生体会到了生命力量的不可抗拒,对故事人物的感受中理解了这篇文章作者的感悟。这样的故事运用不但化解了重难点,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同学们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也有了深刻地体会。
3、揭示主旨用故事。
在揭示文章主旨时运用故事可以起到强化课文主旨的作用。如学习《秋水》一文时,在学生领悟了课文的主旨后,我让学生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4、集中注意力用故事。
在一堂课教学中,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总是有限的,况且有些学生上课老走神。当发现部分学生注意力已经不在课堂时,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既能调整课堂教学氛围,又能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经过精挑细选的故事将是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语文课堂不是故事会,不能良莠不分。首先,与课文内容无关的故事不能讲,以免信口开河,离题万里。其次,没有内涵,没有回味的故事不能讲,以免课堂淡如白开水,寡而无味。三是趣味不高,思想性不强的故事不能讲,以免流于庸俗、低劣。最后,太长的故事不能讲,以免冲击课文,造成本末倒置。所以,用到课堂的故事必须有所选择。这些经过精挑细选的故事必定是刀刃上的好钢,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起到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作用。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将故事带进课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堂大的教学效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为。若纯粹为了热闹而引用大量的故事又将是对神圣语文课堂的一种玷污。让小故事活跃大课堂,让小故事铸成大智慧,让小故事折射大语文。让故事扮靓我们的语文课堂吧!。
第三篇:让陶艺扮靓校园
让陶艺扮靓校园》综合实践教案
德化尚思小学 赖兴俊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已掌握的陶艺制作技能进行创作性运用,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动手创造美的能力。
2、通过陶艺制作使学生学会合作,树立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合作意识。
3、在陶艺制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学校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利用已掌握的陶艺制作技能进行创作性运用。
三、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调,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师:近段时间,同学们围绕陶艺这个话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收集了许多相关的资料,了解了许多有关陶瓷的知识并掌握了陶艺制作的基本技法。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陶艺世界,用陶艺扮靓我们美丽的校园。
(二)复习技法、设计方案
1.复习陶艺制作技法(捏、揉、搓、压)2.合理分工,设计方案
(三)制作陶艺、扮靓校园
1.开展活动,制作陶艺 2.展示作品,扮靓校园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1、课题的释义 校园文化广义是学校的物质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和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指师生课外文化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以学校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题,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众文化
以学生陶艺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就是指以学生学习制作陶艺作品设为主题内容的陶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制作陶艺作品尝试用陶艺材料的表现形式,从而让陶艺教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和社会,启迪智慧,增强想象里和创造力。
2、研究的目标
最终目标:通过陶艺教学活动和以陶艺为主题的人文环境建设,使学生学习体验感受有关陶艺知识、技能,领悟陶艺文化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学接受悠久历史文化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优美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过程目标:(1)、增强对学科综合性教学意义的认识;
(2)、研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教学课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3)、通过综合教学,培养学生学习陶艺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生活环境,利用陶艺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意与制作,提高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和到现实的生活世界里探究美、产生美化校园环境的积极行动。(5)、启迪学生用陶艺作品的形式表现自我思想和情感展开无限的创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让学生明确:创作的目标对于他人的需求性,对于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适应性。
3、研究的内容
(1).从陶艺作品创作的角度(造型、装饰、设计理念,人文思想等)和在陶艺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陶艺作品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和谐展示,(2).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设计创作研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适合儿童健康心理的成长与发展需要.(3).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活动,培养学生摸索密切联系生活,从日常生活和环境出发,进行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活动的类型、学习方法、指导方法、评价机制探讨,尝试对校园文化的各种设施通过陶艺作品制作、科学小论文等形式进行创作、设计、论证、展示、辅导等。
(4.)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分析地域特色,研究家乡文化特色用陶艺的方法来表现,反映家乡的人文并展示在校内外。
(5).与陶艺大师的交流,大师作品的欣赏,如何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就全面地认识陶艺大师的艺术作品。
(6).陶艺作品的展示效果,如何使作品在特殊的环境中融合,包括作品展示台,光影效果,真正体现作品的良好效果,适合小学生审美的角度等
五、研究的方法
走访、调查法:走访中国美院、南宋官窑博物馆、及周遍学校,调查他们校(馆)园文化建设,环境布置理念、特点,成功与不足处。年6月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该课题有关的教学理论,特别要学习理解新课标的有关理念和《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根据学生的实际(身心、生活经验,美术基础)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学校品牌建设和发展规划,挖掘地域文化,制定以小学生陶艺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实验研究法:根据制定的方案,对学生学习陶艺的方法、指导方法、评价机制,诼一进行实验,检验成败得失,并跟踪记载。对用学生陶艺作品展示墙和陶艺历史文化宣传栏、陶艺教室等进行校园环境的操作,分析其价值,布置是否合理。
经验总结法:根据实验情况,结合有关理论对以陶艺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调控,形成较完善的方案及相关的理论。
六、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起讫时间:2008年3月~2009年5月)2008年3~4月 课题组成员收集、查阅有关理论。2008年5月 走访、调查
采集、搜索、国内外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欣赏、分析各种方案的特点
2008年10~12月 设计制定出本校环境设计方案 学生创作、制作作品 2008年1月 布置校园环境
2008年2~3月 对环境布置进行再评价、论证、调整 2008年4~5月 理论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组人员分工和现有基础
课题负责人:蒋水泉 小学高级教师 美术专职教师 市学科带头人 区一星级教师 2008 课题组人员:郑猛达 美术专职教师 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毕业 邬幼娜 美术专职教师
现有基础:我校位于杭州市三墩镇,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比邻而居,是浙江省示范小学,学校提出“全面发展打实基础,发挥特色培养人才”为办学宗旨,定位”陶艺教育“为龙头的特色教育,97年购买添置了完整的陶艺教学设备,(100多平方米的陶艺工作室,专业的陶艺烧制窑等),为陶艺教学的顺利开展有了良好的保证,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的以陶艺为主题的活动。在区美术教研员应爱娜老师的指导下,相继开发了《陶艺校本教材》,成立了”七色花“的陶艺社团,有专业的陶艺老师做辅导,为了使学生的作品有良好的展示平台,我校连续2年参加第七,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览,与艺术大师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作品走进浙大文化广场等,在各新闻电视媒体杂志中都相继进行了报道,得到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好评。为积极体现陶艺的特色魅力,学校的陶艺室向家长开放,社区开放,专业成立了“社区陶艺俱乐部”:这里成了培养小陶艺家的摇篮地,现在无论你走在学校的走廊中,还是漫步在草坪中,阅读学生的作文中,都有陶艺教育的身影。在学校教师专业化的成长中,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研究中,更是相继撰写了围绕陶艺教学为目标的教学论文等,杭州师范大学的玺印文化研究所中,我校参加的〈〈玺印文化在学生陶艺作品中的新表现〉〉课题,成为其子课题共同来研究。为迎接学校的百年校庆,学生积极发挥特长,研究制作陶艺作品为校庆的纪念品
八、研究预期的结果
学生陶艺作品、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学校环境布置、结题报告 教学活动案例 课件
第四篇:细节描写,扮靓记叙文
让细节描写扮靓记叙文
科大附中刘佩霞
当下,很多高中生的记叙文写得既平直又干瘪,自认为很感动人的事件或人物,一经写出来,全然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更别提使之共鸣与感动了,高考中能得高分的记叙文更是凤毛麟角。
这是为什么呢?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曾讲: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一两个生活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的亮点和得分点。的确,在我们读过的叙事类文章中,最令人难忘的往往是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笨拙身影,《红楼梦》中黛玉妹妹的愁肠百转„„。这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打动着一代代读书人,并令人过目难忘。难怪著名作家赵树理曾说:“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由此看来,教会学生灵活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对提高他们记叙文的写作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写出精彩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恰当地选择那些最能突出中心的地方,加以浓墨重彩地渲染。哪些地方最能突出中心呢?
1、选取典型事例,详说细微处,通过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来突出中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先生为我改正解剖图的细节描写:
“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这件事虽然不大,但在当时肯定曾深深地打动了作者,所以记忆很深刻。这段文字既有动作、神态描写,又有语言描写,既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又体现出他尊重学生也尊重科学的人生态度。作者通过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藤野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崇高品质,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2、至关重要的简单情节,可以通过心理穿插等融入大量信息,既丰富内容,又可带动情节向更深层次的方向推进。
如《祝福》中祥林嫂问我:“一个人死了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之后,第二天一早有人就发现她死了。祥林嫂的死,引发了作者强烈的内疚和深刻地反思,而这内疚和反思,正是小说的中心所在。为此,作者在这段简单而重要的情节中间,插入了大篇幅的心理描写:“我”想说有鬼神,又忽然想说没有,怕说有,又怕说没有„„心里既矛盾又痛苦。作者内心虽深切同情祥林嫂,但却无力挽救困境。这段文字深刻的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的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知识分子的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既丰富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深化了主题。
3、叙述过程中适当地插入环境描写,渲染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且使行文曲折,富有美感。
如《林黛玉进贾府》开头一段,就写了林黛玉一行弃舟登岸、上轿进城,经过宁国府向西行,进了荣国府,经过垂花门,来到贾母房间门前。如此简单的情节,作者却把它渲染成了近六百字的篇幅: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 1
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黛玉进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大体描写了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宏伟富丽的贾府建筑。如果此间不插入精彩的环境描写,怎能表现出贾府谮缨世家的气派和贾家豪门贵族的显赫地位?
又如《故乡》中开头第二自然段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段景物描写既点明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又通过天气情况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4、把叙写的印象与记忆意象化。
选择那些能寄托情思的一些客观事物来抒情描写,使它隽永别致而深刻。如:“一件衬衣”、“一根烟斗”或者“一块伤疤”、“一次挥手”、“一个微笑”等等。如《挥手之间》中的那段精彩描写: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
这段文字塑造的意象已凝固成一个瞬间,定格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概括了历史转折时期,领袖、同志、战友和广大革命群众之间的无间的亲密、无比的决心和无上的英勇。如今,这一震撼人心的形象已牢牢印在了所有读者的心中。
在无数写人记事的文章里,许多同学虽然也捕捉了一些老树、耕牛等类难忘的事物,也罗列了爸爸的老茧、妈妈的皱纹,这些东西很可能令人记忆犹新且终生难忘,但却没有将感动你的事物标志化、意象化,所以很难达到感人的程度。如果能静下心来,过滤沉淀咀嚼过往,定格生活凝固瞬间,通过细节描写,塑造出富有表现力的意象,让它们不但永远印痕着作者的内心,而且强烈地感染着读者,那肯定会是文章的亮点。
二、怎样才能写好细节呢?
1、运用想象,恰当的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场景等描写。
如写“公交车上人多拥挤”,你可以一句话写完,也可以像如下去写:
此时人们之间便无了高低贵贱,紧紧“团结”在一起:笔挺的西装和肮脏的工作服挨在一起,白亮的高跟皮鞋胡乱地踏在黑亮的大头皮鞋上,人们之间也没有了礼貌谦让:身体高大的在尽情发挥高空优势,身体瘦小的也在巧妙地利用低层空间,上车的人气急败坏,下车的人败坏气急,满眼扭曲的面孔、暴怒的目光,满耳叫声、喊声、骂声和小孩的哭声。
两相比较,当然是添加了这种想象性体验的描写更加生动。通过想象使作者直接进入特定的场景中,帮助我们生成无穷无尽可写作的精彩内容。当然这种清晰强烈的写作体验,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具备的,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做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从而打开学生写作的闸门。
2、细化动作,增加动作的内涵,延长动作过程。
如表达“妈妈长时间看着我”之意,有的同学简单写成一句话:“妈妈长时间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而另一位同学不但写出了妈妈看的动作,还写出了我对妈妈眼神的猜想:
“妈妈眼睛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到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找寻着什么,妈妈在找寻她自己的影子吗?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还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增加了动作的内涵,同时也就增加了人物的情感,浓浓的母爱激荡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理共鸣。
3、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前人评说先秦诸子文章,赞其“深于比兴”、“深于取象”,诸子文章即使议论一般的道理,也注意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比喻。这样才能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有形,达到绘声绘色,从而增强表达效果。如今,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更是令文章增色添彩。例如下面文段:
“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这段文字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将静态的画面赋予了动态美,强烈的语势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就拿鲁迅作品中对人物描写中的比喻来说:清国留学生盘的辫子像富士山,豆腐西施叉开着两腿像细脚伶仃的圆规,柳妈打皱的脸笑起来像一个核桃等等,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有关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提高作文表现力这一点,老师们平时关注的也较多,我就不再赘述。
4、扩展句子补充细节。
根据文章内容或情感表达的需要,在个别语句中灵活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从而丰富整篇文章的语言,避免枯燥乏味。
如扩句练习:她骂他混蛋。
①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语言)
②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动作)
③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目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神态)
④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心理)
随着语句的扩展,语言表达生动起来,让人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读来自己似乎也变得义愤填膺,而人物形象也如立眼前。
总之,细节描写一定要服从主题的需要,当细则细,当简则简,或用墨如泼,或惜墨如金。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只是想引导学生把心底的感动,用激情与智慧的方式充分表达出来,以期感染和打动更多的人。
第五篇:七招扮靓中考作文
七招扮靓中考作文
中考作文不同于同学们平时的习作。一般来说,中考作文要想拿到高分,文章必须要有“亮点”,而且能在半分钟内吸引判卷老师的眼球,否则难逃“一般般”的命运,得个“一般般”的分数。那么,同学们应该如何扮靓自己的作文,从而取得高分呢?日前,记者采访了石家庄市第42中学的仝晓娟老师,请她为广大初三考生支几招———
1干净的文面
文面就像一个人的脸面,干干净净、端端正正,会给人一个初步的好印象。如果是一份字迹模糊难辨、书、书写乱糟糟的文面,可能一下子就把你的文章打进了“冷宫”。同学们该如何写出一份赏心悦目的答卷呢?仝老师给出了如下建议:
首先,用蓝色、蓝黑色的水性笔(或油笔)书写。当然,颜色不可太浅,笔画也不可太粗。考卷上的字和稿纸都是黑色的,因此用这样颜色的字比较鲜明;其次,丢弃改错字用的修正液、透明胶之类的文具。考卷上不允许使用这些文具,它们有做记号的嫌疑;而且使用过后,也影响卷面的美观。同学们写错字后,可以用一根或两根斜线划掉即可。
第三,要书写工整清楚。如果你写一手好字,固然可贺;如果你的字写得一般,那么只要写得工整、清楚就可以。切忌在作文中,把标点一顿到底;或者把一个错字涂成一个“团团”,把一连的几个别字涂成一“块块”。涂抹的区域就像人脸上的斑点一样,影响卷面的美观。
2醒目的标题
题目即文章的眼睛,眼睛美丽、有神,才能引人驻足欣赏,引起人进一步阅读文章的情趣。一般地说,好文章的标题应具备简明、概括、新颖的特点,言简意赅,点明文章的主旨或概括主要内容等。切忌题目太长、语言生硬、文法不通。仝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几种使文章题目新颖、引人的方法:
1、巧用标点,如《你还会浮躁吗?》《吃在中国?在吃中国!》等;
2、一反常理,如《哥哥也要坐船头》《100分,我恨你》;
3、词语的超常搭配,如《美丽的谎言》《惩罚“微笑”》;
4、巧用色彩,突显形象,如《穿红褂的小姑娘》《我心灵的绿洲》;
5、巧用修辞,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感受,如《我冲出了“保险箱”》《沐浴在粽子的清香中》等
仝老师说,同学们只要留心,肯动脑筋、下工夫,或借鉴,或创新,给自己的文章拟出一个新颖别致、一目传神、让人眼前一亮的标题,是不难做到的。3亮丽的开头
常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仝老师说,好的文章应该有个好的开头,既展示了作者的才情,又激发了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自然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江苏2007年中考满分作文《你还会浮躁吗?》,开头写道:江南细雨夜,手捧一壶香茶,听窗外雨声滴滴答答;阅手中万卷诗集,品古今文人墨客,各领风骚。一切都悠悠然地安静下来。你还会浮躁吗?小作者细腻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悠然、宁静的氛围,既展示了文采,又自然点题,更唤起读者对雨夜的品读,这一美好生活时刻的体验,产生阅读的情趣,可谓精彩!
4清晰的结构
“文无定法”,在平时的作文学习训练中,同学们尝试过多种文章构思方式———镜头组接式,小标题式,小排段式,问答式,联想式,记者采访式,班会辩论式等。仝老师说,临近中考,同学们要做的是梳理平时自己的习作,选出自己最擅长的两三种形式,重点训练,力争事半功倍,更上一层楼。
值得注意的是:考场作文的结构,宜简明不宜繁杂,有曲折不可啰嗦。如果是记叙文或散文,有一条突出的线索是非常必要的。如,《你还会浮躁吗?》,小作者用了三个小排段:“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大自然的怀抱中。„„”“你还会浮躁吗?在那抑或清婉抑或豪迈的诗词里。„„”“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历史的年轮里。„„”把“你还会浮躁吗?”作为每段的领起句,主线突出,引领读者步步进入文章的美妙情境中,可谓构思清晰、精巧。再如,2007年山东满分作文《跟美丽捉迷藏》开头写道:“路过青春,步入花季,总是感觉身边暗淡乏味,心绪低落,鲜少因为发现美丽而感动、欣喜。美,是否在与我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正在静静地等待我去把她找寻?”正文使用了小标题式的结构:(一)美,在转身处;(二)美,在凝眸处;(三)美,在你身边。紧扣话题,以“寻觅”为线索,通过摄取生活的几个特定的镜头,用剪贴的形式结构成文,可谓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5自然的结尾
仝老师说,好文章除了有好的开头,还应该有个好的结尾。结尾贵在自然、有力,又余味无穷;既深化主旨(或点明主旨),又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切忌生拉硬扯,随意拔高。如《你还会浮躁吗?》,结尾写道:为什么不在雨夜中捧一壶清茶?那里,你体会到的不止是纯净。如此结尾既照应了开头第一段,也令人回味。“不止是纯净”还有什么呢?由读者自己去想好了。茶之妙处,在于“可以清心也”。当品茶之时,读诗、读史,读自然万籁,浮躁自会归于平静。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文章之美,更在于此。
再如,《跟美丽捉迷藏》的结尾写道:“我要高声呼唤———美,我找到你了。”自然、简明、形象、有力,既呼应了开头的“寻找”,使结构完整,又让读者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兴奋之情,并且和他一起激动,可谓精彩,值得借鉴。6鲜明的主题
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要一目了然。切忌“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读完全文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言。仝老师介绍了几种突出文章主题的方法:
1、让标题点明主题。如江苏去年满分作文《吃在中国?在吃中国!》,标题很有震撼力,言语中透出智慧———前后仅是调换一个字,就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文章正文的例子也非常典型:吃果子狸吃出“非典”———吃掉生命;某些地区吃得浪费惊人———吃掉美德;放学路上看见买青蛙的———吃掉生态平衡。小作者敏锐的眼光、深邃的思想、忧虑的情怀了然突出。
2、在开头点明主题。如山东2007年满分作文《美就在身边》,题目就是主旨;开头一段“一滴露水就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粒细沙包含着一个多彩的世界;佛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身边的美无处不在。”清新、优美的语言信手拈来,不仅营造了一种诗意,让人拍案叫绝,而且“身边的美无处不在”又一次点明主旨,加深了印象。
3、结尾点明或深化主题。如《美就在身边》这篇文章,结尾写道:“一粒沙里看到一个世界,一朵花中看到一座天堂,美就在身边,将无限放在手心,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寥寥数语,可见小作者的概括能力和扎实的语文功底。7精彩的语言
记叙的语言,具体形象;议论的语言,严谨周密;说明的语言,平实准确;描写的语言,或佳辞丽句,清新优美;或娓娓动听,含蓄隽永;或刚健有力,痛快淋漓„„美丽的语言给人以享受,美好的思想需要美丽的语言来表现。仝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几种扮靓语言的方法:
引用名言。恰当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展示自己的积累,扩大文章容量,增强文章的辞采。如:选择永恒,需要“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铁马”的慷慨志向;选择永恒,“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需要“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这样的句子富有诗意。
词语借用(大词小用)。如有个同学写父亲为搞科研而用脑过度,出现了秃顶,他写道:„„头发禁不住长期的“营养不足”,都纷纷脱离“工作岗位”,“下海”了。最令人伤心的是连最后几个“独傲霜雪”的“忠诚者”也在这几次行动中下了台。小作者的借用语鲜活、俏皮、幽默,远比直接描写父亲如何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强得多。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借用语要加引号,使用要恰当,避免“耍贫嘴”,惹人反感。
巧用修辞。修辞可使文章语言有色彩,充分调动读者的种种感受,甚至调动想象和联想,在心中唤起某种影像,是同学们最常用的方法。如,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山门的钥匙。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你走向“乘长风破万里浪”如毛泽东般“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比喻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生动;排比的使用,不仅可以渲染文章的气氛,增强语言的气势,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还能让人体会小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这样的句子,自然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比喻的关键是要准确、新颖,能反映事物的特点;几种修辞一起运用,会受到更好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