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下数学证明题
初一下数学证明题
6、如图,CE平分∠ACB且CE⊥BD,∠DAB=∠DBA,AC=18,△CDB的周长是28。求BD的长
大家看我的步骤,我的步骤只做到这里就坐不下去了
解:因为∠DAB=∠DBA(已知)
所以AD=BD(等角对等边)
因为CE平分∠ACB,CE⊥BD(已知)
所以∠DCE=∠BCE(角平分线的意义)
∠BEC=∠DEC=90度(垂直意义)
在△ACE与△BCE中
因为{∠DCE=∠BCE(已求)
{CE=EC(公共边)
{∠BEC=∠DEC(已求)
所以△ACE≌△BCE(A.S.A)
所以BC=C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因为AC=18,即CD+AD=18
所以CD+BD=18
因为△CDB的周长是28,即CD+BD+BC=28
所以BC=28-18=10
所以CD=10
所以BD=18-10=8
在△ABC中,已知∠CAB=60°,D,E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且∠AED=60°,ED+DB=CE,∠CDB=2∠CDE,则∠DCB=()
A.15°B.20°C.25°D.30°
这题实际上是一传统题的翻版,原题中条件为△ADE为等边三角形,C,B分别是AE,AD延长线的点,且EC=AB,求证;CD=CB,结论明确,本题增加了一个条件∠CDB=2∠CDE,把结论改为求值题,其它改动没有多大变化,很快就会知道△ADE为等边三角形,EC=AB,∠EDC=∠CDB/2=40°,但结论为求值题后使结论没有目标,实际上是故弄玄虚,习难学生,使分析没有方向,要是学生没做过原题要得出正确结论是不大可能的!但学生可做一下投机;地图作得尽量正确,用量角器测一下也可得正确的结论。但我觉得不会是供题者的本意吧。故我认为对本题的改动看起来是改革,实为一败笔!不可取!
但本题的原题我认为是一个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陪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题题,现就原题给出若干分析请于指正。
已知:如图在△ADE为等边三角形,C,B分别是AE,AD延长线上的点,且EC=AB,求证:CB=CD.思考一:
条件中EC=AB,也就是EC=ED+DB,这是线段和差问题,一般可用截长法与补短法,现联截长法,在EC上截取EF=DB,则AF=AB,连结BF,则△ABF为等边三角形,易知ED=AD=FC,EC=AB=FB,∠DEC=∠CFB=120°,△DEC≌△CFB,CB=CD可证
思考二:
还是用截长法,在CE上截取CG=BD,则EA=ED=EG,连结DG,得△ADG为直角三角形,要证CD=CB可过C作CM⊥BD于M,后证DM=BD/2=CG/2,∵∠ACM=30°∴过G作CM的垂直线段GK后根据含30°角直角△CKG的性质,便得DM=GK=CG/2=DB/2,即可证CM为△CDM的对称轴,从而CB=CD可证。
思考二一般难以想到,这里说明可行吧了,这一分析没有很快建立条件与结论的联系,所以成功较慢。
思考三:
已知CE=DE+DB,补短法,把DE接在DB上,延长DB到L,使BL=DE,则AL=AC,∠A=60°,连结CL,则△CAL为等边三角形,易知CA=CL,AD=LB,∠A=∠L=60°,便得△CBL≌△CDA,CB=CD。
思考四:
还是补短法,把DB接在ED上,延长ED到H使DH=DB,连结BH,则△BDH为等边三角形,易知EH=EC,连结CH则△ECH为等腰三角形,∵∠CEH=120°,∴∠EHC=30°,∴CH为BD的对称轴,从而CB=CD可证。
第二篇:初一数学几何证明题
初一数学几何证明题
一般认为,要提升数学能力就是要多做,培养兴趣。事实上,兴趣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每次考试都要考得好,产生信心,才能生出兴趣来。所以数学不好,问题不在自信,而是要培养学好数学的能力那么,我们应如何提升的数学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提升视知觉功能。由于数学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与空间形式”,要想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抽出这些“数与形”,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视知觉功能,去辨识,去记忆,去理解。2.提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它是一种“文字兼数字与符号的结构”。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图形、图表以及文字都需要通过阅读才能了解。3.提升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对数学材料的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的灵魂。若一个看到一大堆东西,看了半天也不晓得它们背后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这将是数学学习上极为糟糕的事。因为数学的精髓就在于,它舍弃了具体的内容,而仅仅抽出“数与形”,并对这些“数与形”进行操作。4.提示孩子的运算能力。对“数或符号”的运算操作能力是数学学习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时时刻刻也离不开运算。在运算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数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弱点,进行强化与补救训练。
1.已知在三角形ABC中,BE,CF分别是角平分线,D是EF中点,若D到三角形三边BC,AB,AC的距离分别为x,y,z,求证:x=y+z
证明;过E点分别作AB,BC上的高交AB,BC于M,N点.过F点分别作AC,BC上的高交于p,Q点.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2边距离相等可以知道FQ=Fp,EM=EN.过D点做BC上的高交BC于O点.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B于H点,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C于J点.则X=DO,Y=HY,Z=DJ.因为D是中点,角ANE=角AHD=90度.所以HD平行ME,ME=2HD
同理可证Fp=2DJ。
又因为FQ=Fp,EM=EN.FQ=2DJ,EN=2HD。
又因为角FQC,DOC,ENC都是90度,所以四边形FQNE是直角梯形,而D是中点,所以2DO=FQ+EN
又因为
FQ=2DJ,EN=2HD。所以DO=HD+JD。
因为X=DO,Y=HY,Z=DJ.所以x=y+z。
2.在正五边形ABCDE中,M、N分别是DE、EA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108°,请问结论BM=CN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当∠BON=108°时。BM=CN还成立
证明;如图5连结BD、CE.在△BCI)和△CDE中
∵BC=CD,∠BCD=∠CDE=108°,CD=DE
∴ΔBCD≌ΔCDE
∴BD=CE,∠BDC=∠CED,∠DBC=∠CEN
∵∠CDE=∠DEC=108°,∴∠BDM=∠CEN
∵∠OBC+∠ECD=108°,∠OCB+∠OCD=108°
∴∠MBC=∠NCD
又∵∠DBC=∠ECD=36°,∴∠DBM=∠ECN。
∴ΔBDM≌ΔCNE∴BM=CN
第三篇:初一人教版数学下册证明题
2、如图,已知: AD是BC上的中线 ,且DF=DE.
求证:BE∥CF.
3、如图, 已知:AB⊥BC于B , EF⊥AC于G , DF⊥BC于D ,BC=DF.
求证:AC=EF.
4、如图,在ΔABC中,AC=AB,AD是BC边上的中线。A
BEAGFDC
求证:AD⊥BC,CBD
5、如图,已知AB=DE,BC=EF,AF=DC。
求证:∠EFD=∠BCA
ADC F
B
6、如图,ΔABC的两条高AD、BE相交于H,且AD=BD,试说明下列结论成立的理由。
(1)∠DBH=∠DAC;
E
(2)ΔBDH≌ΔADC。
7、已知等边三角形ABC中,BD=CE,AD与BE相交于点P,求∠APE的大小。
8、如图,在矩形ABCD中,F是BC边上的一点,AF的延长线交DC的延长线于G,DE⊥AG于E,且DE=DC,根据上述条件,请你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10、已知:如图所示,BD为∠ABC的平分线,AB=BC,点P在BD上,PM⊥AD于M,•PN⊥CD于N,判断PM与PN的关系.
ADM
N
C
B
11、如图,△ABC中,∠BAC=90度,AB=AC,BD是∠ABC的平分线,BD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点的直线于E,直线CE交BA的延长线于F.求证:BD=2CE. F
A
E
D
BC、12、在△ABC中,,AB=AC,在AB边上取点D,在AC延长线上了取点E,使CE=BD,连接DE交BC于点F,求证DF=EF.B
13、如图,△ABC中,D是BC的中点,过D点的直线GF交AC于F,交AC的平行线BG于G点,ADE⊥DF,交AB于点E,连结EG、EF.求证:EG=EF;F请你判断B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BCD
14、如图①,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GDE⊥AC于E,BF⊥AC于F,若AB=CD,AF=CE,BD交AC
于点M.
i.求证:MB=MD,ME=MF
ii.当E、F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
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5、如图(1),(1)已知△ABC中, ∠BAC=900, AB=AC, AE是过A的一条直线, 且B、C在A、E的异侧, BD⊥AE于D, CE⊥AE于E
试说明: BD=DE+CE.(2)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2)位置时(BD (3)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3)位置时(BD>CE),DE、CE的关系如何? 请直接写出结果, 不需说明.其余条件不变, 问BD与其余条件不变, 问BD与 初一几何证明题 一、1)D是三角形ABC的BC边上的点且CD=AB,角ADB=角BAD,AE是三角形ABD的中线,求证AC=2AE。 (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角C=90度,BD是角B的平分线,交AC于D,CE垂直AB于E,交BD于O,过O作FG平行AB,交BC于F,交AC于G。求证CD=GA。 延长AE至F,使AE=EF。BE=ED,对顶角。证明ABE全等于DEF。=》AB=DF,角B=角EDF角ADB=角BAD=》AB=BD,CD=AB=》CD=DF。角ADE=BAD+B=ADB+EDF。AD=AD=》三角形ADF全等于ADC=》AC=AF=2AE。 题干中可能有笔误地方:第一题右边的E点应为C点,第二题求证的CD不可能等于GA,是否是求证CD=FA或CD=CO。如上猜测准确,证法如下:第一题证明:设F是AB边上中点,连接EF角ADB=角BAD,则三角形ABD为等腰三角形,AB=BD;∵AE是三角形ABD的中线,F是AB边上中点。∴EF为三角形ABD对应DA边的中位线,EF∥DA,则∠FED=∠ADC,且EF=1/2DA。∵∠FED=∠ADC,且EF=1/2DA,AF=1/2AB=1/2CD∴△AFE∽△CDA∴AE:CA=FE:DA=AF:CD=1:2AC=2AE得证第二题:证明:过D点作DH⊥AB交AB于H,连接OH,则∠DHB=90°;∵∠ACB=90°=∠DHB,且BD是角B的平分线,则∠DBC=∠DBH,直角△DBC与直角△DBH有公共边DB;∴△DBC≌△DBH,得∠CDB=∠HDB,CD=HD;∵DH⊥AB,CE⊥AB;∴DH∥CE,得∠HDB=∠COD=∠CDB,△CDO为等腰三角形,CD=CO=DH;四边形CDHO中CO与DH两边平行且相等,则四边形CDHO为平行四边形,HO∥CD且HO=CD∵GF∥AB,四边形AHOF中,AH∥OF,HO∥AF,则四边形AHOF为平行四边形,HO=FA∴CD=FA得证 有很多题 1.已知在三角形ABC中,BE,CF分别是角平分线,D是EF中点,若D到三角形三边BC,AB,AC的距离分别为x,y,z,求证:x=y+z 证明;过E点分别作AB,BC上的高交AB,BC于M,N点.过F点分别作AC,BC上的高交于p,Q点.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2边距离相等可以知道FQ=Fp,EM=EN.过D点做BC上的高交BC于O点.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B于H点,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C于J点.则X=DO,Y=HY,Z=DJ.因为D是中点,角ANE=角AHD=90度.所以HD平行ME,ME=2HD 同理可证Fp=2DJ。 又因为FQ=Fp,EM=EN.FQ=2DJ,EN=2HD。 又因为角FQC,DOC,ENC都是90度,所以四边形FQNE是直角梯形,而D是中点,所以2DO=FQ+EN 又因为 FQ=2DJ,EN=2HD。所以DO=HD+JD。 因为X=DO,Y=HY,Z=DJ.所以x=y+z。 2.在正五边形ABCDE中,M、N分别是DE、EA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108°,请问结论BM=CN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当∠BON=108°时。BM=CN还成立 证明;如图5连结BD、CE.在△BCI)和△CDE中 ∵BC=CD,∠BCD=∠CDE=108°,CD=DE ∴ΔBCD≌ΔCDE ∴BD=CE,∠BDC=∠CED,∠DBC=∠CEN ∵∠CDE=∠DEC=108°,∴∠BDM=∠CEN ∵∠OBC+∠ECD=108°,∠OCB+∠OCD=108° ∴∠MBC=∠NCD 又∵∠DBC=∠ECD=36°,∴∠DBM=∠ECN ∴ΔBDM≌ΔCNE∴BM=CN 3.三角形ABC中,AB=AC,角A=58°,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与N,则角NBC=() 3° 因为AB=AC,∠A=58°,所以∠B=61°,∠C=61°。 因为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N,设交AB于点D,一个角相等,两个边相等。所以,Rt△ADN全等于Rt△BDN 所以∠NBD=58°,所以∠NBC=61°-58°=3° 4.在正方形ABCD中,p,Q分别为BC,CD边上的点。且角pAQ=45°,求证:pQ=pB+DQ 延长CB到M,使BM=DQ,连接MA ∵MB=DQAB=AD∠ABM=∠D=RT∠ ∴三角形AMB≌三角形AQD ∴AM=AQ∠MAB=∠DAQ ∴∠MAp=∠MAB+∠pAB=45度=∠pAQ ∵∠MAp=∠pAQ AM=AQAp为公共边 ∴三角形AMp≌三角形AQp ∴Mp=pQ ∴MB+pB=pQ ∴pQ=pB+DQ 5.正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AB,BC上,且BM=BN,Bp⊥MC于点p,求证Dp⊥Np ∵直角△BMp∽△CBp ∴pB/pC=MB/BC ∵MB=BN 正方形BC=DC ∴pB/pC=BN/CD ∵∠pBC=∠pCD ∴△pBN∽△pCD ∴∠BpN=∠CpD ∵Bp⊥MC ∴∠BpN+∠NpC=90° ∴∠CpD+∠NpC=90° ∴Dp⊥Np。 初一平行线证明题 用反证法 A平面垂直与一条直线,设平面和直线的交点为p B平面垂直与一条直线,设平面和直线的交点为Q 假设A和B不平行,那么一定有交点。 设有交点R,那么 做三角形pQR pR垂直pQQR垂直pQ 没有这样的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所以A一定平行于B 证明:如果a‖b,a‖c,那么b‖c证明:假使b、c不平行则b、c交于一点O又因为a‖b,a‖c所以过O有b、c两条直线平行于a这就与平行公理矛盾所以假使不成立所以b‖c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因为a‖b,a‖c,所以b‖c(平行公理的推论)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公理,是无法证明的,书上给的也只是说明而已,并没有给出严格证明,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则是由上面的公理推导出来的,利用了对等角相等做了一个替换,上面两位给出的都不是严格的证明。 一、怎样证明两直线平行证明两直线平行的常用定理(性质)有:1.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④平行(或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定理.3、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5、若一直线上有两点在另一直线的同旁).(A)艺l=匕3(B)/2=艺3(C)匕4二艺5(D)匕2+/4=18)分析:利用平行线判定定理可判断答案选C认六一值!小人﹃夕叱的一试勺洲洲川JLZE一B/(一、图月一飞/匕一|求且它们到该直线的距离相等,则两直线平行.例1(2003年南通市)已知:如图l,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l,//l:的是(B).例2(2003年泉州市)如图2,△注Bc中,匕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D,④O过点A,且和BC切于D,和AB、Ac分别交B于E、F,设EF交AD于C,连结DF.(l)求证:EF//Bc (1)根据定义。证明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由于两个平面平行的定义是否定形式,所以直接判定两个平面平行较困难,因此通常用反证法证明。 (2)根据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3)根据“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证明两个平面都与同一条直线垂直。 2.两个平行平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不仅都与直线和平面的平行有逻辑关系,而且也和直线与直线的平行有密切联系。就是说,一方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要用线面、线线的平行来判定;另一方面,平面 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又可看作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这样,在一定条件下,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就可以互相转化。 3.两个平行平面有无数条公垂线,它们都是互相平行的直线。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公垂线段相等。 因此公垂线段的长度是唯一的,把这公垂线段的长度叫作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显然这个距离也等于其中一个平面上任意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 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平行于平面的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归结为两点之间的距离。 1.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同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类似,可以从有无公共点来区分。因此,空间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有: (1)平行—没有公共点; (2)相交—有无数个公共点,且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 注意:在作图中,要表示两个平面平行时,应把表示这两个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画成对应边平行。 2.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表述为: 4.两个平面平行具有如下性质: (1)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简述为:“若面面平行,则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简述为:“若面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3)如果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垂直于一条直线,那么另一个也与这条直线垂直。 (4)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用反证法 A平面垂直与一条直线,设平面和直线的交点为p B平面垂直与一条直线,设平面和直线的交点为Q 假设A和B不平行,那么一定有交点。 设有交点R,那么 做三角形pQR pR垂直pQQR垂直pQ 没有这样的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所以A一定平行于B第四篇:初一几何证明题
第五篇:初一平行线证明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