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意赞

时间:2019-05-14 18:2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笔意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笔意赞》。

第一篇:笔意赞

《笔意赞》

王僧虔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为《笔意赞》曰:

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人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风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释文

书法创造的精妙道理,首先在于它的精神风貌,其次是形质,兼有两者,才能算承继了古人。由此说来,岂是容易多得的?(要追求这样的精神面貌和技法表现)必须使心忘情于手,手忘情于书,心与手能表达情意,作书时不随便乱想,这叫追求不到,考察它就很明显,意识作《笔意赞》说

剡溪之纸,易水之墨,笔心圆笔管直。墨汁深、色泽浓,万毫落纸均齐着力。先临摹《告誓》,再摹写《黄庭》。骨肉丰满雄劲婉媚,达于妙境,通于神灵。竖画像长方的直槊一样劲挺,横勒如横钉一样有力。像舒展凤的双翼一样妍美,像高耸突出的灵芝一样艳丽,粗的笔画不是将笔毫重压在纸上,(而是下按先提),细的笔画不是笔毫轻飘而过,(而是有提又有按)。行笔有纤微的向背,即使毫发那样小也都关系着字的优劣和成败。(只要)工夫到了家,(则)可以享有当时的名誉和声望

第二篇:王僧虔·笔意赞

王僧虔·笔意赞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为《笔意赞》曰:

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人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风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第三篇:读《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有感

有幸读到明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30.5×756.5cm),令人心情激动不已。此卷在《石渠宝笈续编》(4)著录为“绢本,纵9寸6分,横2丈5尺4寸5分,画题相间,分14段”,“子居仿宋无名家为14种,一一逼古,气韵生动”。14帧画幅上皆有乾隆帝御题行书,第5段另作补空题识,共有御题15段,钤御印34方,“鉴藏宝玺

8玺俱全”,实为清宫镇殿之宝。谁能料到,此宝自民国11年(1922年)7月13日遗佚,历时70余载,历经百劫而仍存于世。清朝末代皇帝宣统虽仅执政3年,但他久居清宫,对清代搜罗入宫的艺术珍品却了如指掌,他祖宗乾隆十分钟爱的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他也非常重视,深知其价值,亲自钤上“宣统御览之宝”。嗣清朝覆亡,溥仪为叛国成立伪满洲国,“于宣统十四年(民国11年)7月3日”(原偷运单记录的年月),将清宫中最有价值的宋元明版书籍200余种,唐宋元明清书画1,000余件偷运出宫,移至长春,或变卖或赏赐,大多遗落民间,散失殆尽。时人称之为“东北货”,由商民等辗转运至平津沪一带贩卖。当时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为了“收回俾国有文物得以保存”,特将溥仪偷窃的文物清单,於民国35年12月,编辑成《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广为传布,《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被辑录到第23页。此手卷落人民间,正值战乱,物主深怕以此招至祸殃,将其密封瓷罐深埋地下,直至暴日倾覆才掘地取出。但因其在地下多年受潮破损,特别是卷之首、尾霉烂不堪,拿到市场廉价出售。适逢时任湖社画会理事、精於书画鉴别的惠均先生慧眼识宝,付资购藏,至1951年重新裱装时,忍痛舍弃画卷迎首和跋尾,并亲自题包首签“沈土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文革十年”中,惠均老先生为此国宝的安全,多次转移,深储秘藏,历尽艰险,才使其得以永存。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物战线从各个方面拨乱反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象文物局成立了以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进行鉴定。鉴定组一致认定,此卷即为《石渠宝笈续编》(4)著录的原件,以“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只限于当时待归还的私人藏品”收录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京1—039,并以佳作被选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3页~第15页。历代皇宫对书画的收藏,可以说清代最为丰富,乾隆皇帝缘何以对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如此厚爱,御题15段,钤印32方。究其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是,乾隆皇帝不只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艺术家,他通诗文,精鉴别,诸练画史,游戏笔墨,兼擅山水、花草、兰竹、梅花、折技,深晓沈士充艺术技能和在绘画历史上的地位。明代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文化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绘画方面出现了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以蓝瑛为代表的武林派,以沈士充为代表的云间派等等。由于流派纷繁,各成体系,山水、人物、花鸟各种画科全面发展,题材广泛,手法创新,既把明代绘画推上中国书画艺术历史的重要阶段,又导引出清代的新安派、岭南派、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流派。流派间的相互对峙,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清代乃至清代以后的书画艺术走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纷繁昌盛的时期。沈士充是活跃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的著名画家,字子居,华亭(今上海市)人,画出宋懋晋之门,兼师赵左,善于学习,博采众长,郡人能画者皆师之,刻意求精,画技深邃,画风注重皴染,笔墨疏秀,丘壑茜葱,皴染淹润,为云间派正传,名噪于时,但其传世作品确是极少。据现今查考,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寒塘渔艇图》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松林草堂图》卷和《万壑千岩图》卷尔耳。其二是乾隆皇帝深知,自五代十国至两宋元朝近500年问、中国书画承袭唐朝余脉,走上成熟发展的时期,涌现了许多宗师巨匠。然因朝代更替,战争频仍,兵燹人毁,传世佳作难觅。沈士充是明代临摩古画的奇才高手,尝为董其昌代笔,他所仿宋元名家佳作,不独皮毛面目,而有神有韵,风华秀润,惟妙惟肖,神采奕奕,扑人眉睫,特别集14家於一卷,又有明代董其昌等13位书画界名人点评,实际此卷即是一幅自五代十国,至宋、元、明700余年中国绘画的历史图卷,怎不令这位嗜画如命的乾隆皇帝所倾倒。为此,乾隆皇帝观览此画劳神费力,题诗补空、钤章,就不足为奇了。第一帧仿李成“寒林图”。李成,生于五代(919年),卒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年间,字咸熙。系出长安,唐之宗室,后周时避居青州营丘(今山东临淄),遂为营丘人。他出身贵族,有文字才能,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遇而放意诗酒,寓兴于画。山水师关仝,所画山水烟云变灭,水石幽闲,树木萧森,山川险易,莫不曲尽其妙,而笔势颖脱,墨法精绝,称山水者,以为古今第一。特别是他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推向了纵深发展,不但表现出山川气象形势的变化,还强调了季节气候的特点,创造了“寒林”的形象。李成的绘画北宋时代民间流传的就很少,一是因他不轻易为人作画,二是他的孙子李宥作了大官后,大量收购乃祖的遗作。现存许多署款或定名为李成的《寒林图》。大都为后人仿作,惟《读碑窠石图》为真迹,现为日本收藏。沈士充临摩的这幅“寒林图”,空旷的原野,荒寒苦脊的土地,几株老树纠结盘曲,枝枯叶散,好像经历过多少风霜雨雪,仍然顽强地生长着。通过画家对整个环境的刻画和外在形象的描写,烘托出一种顽强和坚韧的精神。赵宦光是当时的文化名人,擅长书法,融合篆书、草书笔法,创草篆体,著书颇丰,《寒山帚谈》、《说文长笺》等。他看了沈土充仿李成寒林图后,长跋赞颂:“山本林泉,畴不心赏,亦不免有夺之之恨。迹在市朝,神游八极,谷候花县,不能无一幅仙山障子。子居乃貌奇峰,集众美,一匹轻绡,千岩竞秀。昔关仝作尽,笔逾简,气逾壮,景弥小而意兴弥深。及门之徒李营丘,营丘之后有沈郎。青出于蓝,且入元矣。谷侯其十袭藏之。丙辰初夏,寒山赵宦光题。钤印有二:赵宦光印、凡夫氏。”乾隆皇帝御览了沈士充的画和赵宦光的跋,以兴奋的心情作七言律诗一首:“营邱真迹石渠藏,缩本临来翰墨香;茈*有声还泛籁,槎枒无色为经霜;诗情树杪神含淡,秋意吴中目满凉;几度南巡率春日,寒山林究属宦光。右仿李成寒林,钤御印一方:征观。”并钤:“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无逸斋精鉴玺”、“乾隆御览之宝”、“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第二帧仿黄公望“秋山图”。黄公望元朝人,生于1269年,卒于1354年,平门常熟(今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改姓黄。其父90始得子,曰“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字子久,号大痴道人等。幼聪敏,应神童科,通晓经、史、音律,能作散曲,工书法,多才多艺。中年做中台察院椽吏,因张闾案受累坐牢。出狱后遂隐居不仕,皈依“全真教”,寄情于山水。50岁左右开始山水画创作,上师董源,巨然,兼荆浩、关仝、李成诸名家,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画入逸品,与吴镇、王蒙、倪瓒称元季四大家并为之冠首。此秋山图描绘的是辽阔的秋江侧岸的群峰景色,采用传统的“三远”并用构图法,重峰叠岭,坡陀沙渚,高松层崖,起伏变化无穷。山石用董、巨披麻皴法,山顶作礬石头圆石,溪间岩石幽远,树木云烟掩映,结构繁密而笔法简练,气势雄浑。特别是在山麓松间,隐约中有茅屋数座,使我们从中不仅可以观赏他丰富的笔墨所表现出的山川形貌,感受到大自然的意态,而且可以窥见画家所传达出的主观意境。与沈士充同时代的画家邹迪光就以画山水力追宋、元古人,在大米、小米及黄、倪间吸取营养而著名,一树一石,刻意求佳,秀逸出群,脱尽时格。但邹氏看了沈士充仿黄公望“秋山图”,仍然敬佩不已,为其跋语:“绘事至胜国而有神有韵,乃大痴神具而韵最远,得此中三昧,非可以寻常笔墨论者。未学后进,于皮毛面目求之,只优孟寿陵耳。不佞每与宋明之赵文度两君论及,深叹此老之难学。若子居此幅,有神与韵,不独皮毛面目间矣。梁溪邹迪光,钤印有二:彦吉氏,石语斋。”乾隆皇帝御览批阅:“春山几度吴中省,秋山每放塞外领;春于南而秋于北,化工位置机权秉。南岂元秋,北讵弗春,宜时即景,各得其神。是幅惨淡学公望,崇山峻岭都入状;不能同处乃能同,在简以该气以王。疏林之下,茅屋可探,问余契意,曰北匪南。右仿黄公望秋山,钤御印比德、朗润。”嘉庆皇帝览后补钤“嘉庆御览之宝”。第三帧仿郭忠恕“没骨山图”。郭忠恕,字恕先,洛阳人,生于五代,早慧,7岁诵诗属文,举童子及第。周广顺(951~953年),中召为中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宋太宗即位授国子监主簿,令刊定历代字书。为人不羁,玩世疾俗,纵酒肆言,遭际坎坷,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决杖后配隶登州(今山东蓬莱),途经临邑(今山东临沂)时死去。能文章,工书法,善绘画,在发展我国界画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山水树石亦皆入妙。古籍记载:“安陆郡守求其画,莫能得,因此缣属所馆寺僧,时俟其饮酣请之,乃令浓为墨法,悉以泼渍其上,亟携就涧水涤之,徐以笔随其浓淡为山水之势。”可惜郭忠恕的绘画作品世为罕见,至清乾隆时期,仅一件《雪弄江行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残画可资研究,宋徽宗赵佶题为“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清乾隆也在其上题诗:“大幅何年被割裂,竿绳到岸无人牵;江行应识当雪霁,剩有瘦金十字全。”沈土充仿郭忠恕“没骨山图”,与古籍所载郭忠恕为安陆郡守所绘山水极似,随山水树木之势,设彩着墨,更显风华秀润,如临其间。书法家陆岑观后,题跋:“昔人品绘事,僧繇居上,然一无流传人间者。子居此图,谓抚其遗意,览之风华秀润,神彩奕奕,扑人眉睫间,良可宝也。想子居胸中富丘壑固尔尔,惟得谷侯使君赏鉴,益珍矣。陆岑,钤印一方:陆岑之印。”乾隆皇帝通晓中国绘画历史,对陆岑的评论当然心领神会,欣然命笔诗日:“忠恕曾传没骨山,棱棱却自矗孱颜;陆岑谓抚僧繇法,考订应知得实艰。右仿郭忠恕没骨山。钤御印二方:会心不远、德充符。”溥仪览后补钤“宣统御览之宝”。第四帧仿倪瓒“树石图”。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元锡人,生于1301年,卒于1374年。其家为当地富豪,雄于资财喜与名士来往。元末社会动荡,去田庐,散家资,而得福,浪游五湖,寄居寺观,故有“倪迂”之称。喜写山水、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大都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意境萧散简远,用笔似嫩实苍,给文人水墨山水画以新的发展。很受人们喜爱,当时江南人家中以有元倪画判断雅俗。此幅“树石图”采用平远构图,近坡高树数株,中间辽阔的湖面,把远山提到了画幅最上端,构成了两段式章法,中下方一简约草亭兀立,连接上下方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画面具有辽阔旷远的特殊艺术效果,这种章法是倪瓒的一大发明。因故陆应阳观后题曰:“子居是作,定仿云林点缀耶。神采奇秀,恐元镇先生未能过此。谷侯故善赏鉴,何俟不佞丰干,但展卷忘倦耳。七十叟陆应阳书。钤印二:伯生氏、陆应阳印。“乾隆皇帝览后也题五言律诗一直:“一亭枕江皋,对岸绕峰翠;峰旁却空阔,极目驰天际;懒瓒胜人处,是幅得其意。右仿倪瓒树石。钤御印二方:会心不远、德充符。”第五帧仿董源“春山图”。董源,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进贤)人,五代南唐山水画家,卒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升元初即奉命写山水,中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他的山水多画江南景色,草木丰茂,秀润多姿,云雾显晦,峰峦出没,充满生意,人们往往用“平淡天真”形容他的风格。此“春山图”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峦绝壁,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山麓林间,草榭掩映,雅者对坐,咸有生意。董源曾绘过一幅《龙袖骄民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董其昌题为《龙宿郊民图》,所绘内容为山岗圆深,草木丰茂,杂树丹碧掩映,山麓人家张灯于树,连舟歌舞,似描写节日嬉娱情景。乾隆御览沈士充仿董源“春山图”时,恰逢清宫又收得《龙袖骄民图》,真可谓是龙颜大悦,因而乘兴题诗又作跋:“春山如佳人,秀涩而含冶;妙处难形容,北苑其工者;欲吐犹未吐,淑气峰顶惹;旋鸣旋弗鸣,泉声涧脚泻;溪亭乔树下,对坐客闲雅;疑是裴与王,从游深趣写;董迹子居摹,契要无少假;独缺名流题,斯复因何也。右仿董源春山。钤御印一方:征观”。乾隆御识行书作跋:“人多云北苑工画江南山,独米元章谓其峰峦皆得天真,枝干咸有生意,推许极至。近得其龙宿郊民图,高格信莫与京子居摹此,亦曾问津于彼否耶。御题补空,钤宝二:乾、隆。”第六帧仿李公麟“松石图”。李公麟,生于1049年,卒于1106年,字怕时,号龙眠居上,舒州(今安徽舒城)人。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及第,官至朝奉郎。能属文,工绘画,《宣和画谱》赞,能“集众所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其鞍马逾韩干,佛像过吴道子,山水似李思训,人物似韩滉,可谓绘画全才。特别是在线描上极具工力,把过去仅只作为粉本的白描画稿,确立为白描创作,贡献尤大。此幅松石图,远景为悬崖峭壁耸过云天,气势磅礴,近景为古松挺立,孤傲不羁,中景为桥湍溪,奇松巨石,苍劲矫健,构图奇特,布局合理,笔格遭劲,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勾勒山石,略有皴斫,技巧娴熟如一气呵成。与沈士充同时代的书画名家陆万言观此图后倍加赞誉:“绝壁过云开锦绣,孤松隔水奏笙篁。此帧酷肖诗意,至吸龙眠灵气,又当在笔墨外矣。陆万言题,钤印二方:陆万言印、君策。”乾隆赋诗一首:“杜家诗意李家法,沈氏兼为陆氏拈;云开锦色壁特立,松奏簧声水沉潜;此情此景不可说,至香宜向参华岩。右仿李公麟松石,钤御印二方:比德、朗润。”第七帧仿王蒙“烟峦霜树图”。王蒙,生于1308年,卒于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吴兴(浙江湖州)人,赵盂頫外孙,强记力学,曾做过闲散小官。元朝未年,由于农民起义的兴起而感到元朝统治的衰落,便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杭县东北)。明朝建立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受累被捕,死于狱中。他善画山水,亦工诗文书法,绘画从赵孟頫韵中来,以泛滥唐宋各家,自出新意,独具面貌,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家,被列入“元季四大家”,倪瓒称赞他“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元代以后,他的山水画被奉为范本,广为传模,影响至今不绝。沈士充所仿“烟峦霜树图”,以山水为主体,重山复岭,飞瀑流泉,丹柯碧树,潭水、茅亭、水谢、草舍,构图繁复,笔法灵活生动,设色鲜艳明快,一派深秋山林佳境,创造出一幅理想的隐居环境,反映了画家王蒙当时弃官避世隐居的思想。所以,即便是当时官居太仆寺少卿、书法绘画时与董其昌方驾的李日华,见此幅沈士充仿王蒙“烟峦霜树图”亦只得赞不绝口:“烟峦含姿,霜树堆锦,每天高气清,放杖铜墨诸山之下,与天目双径间,辄有此物色。豪锋墨彩,亦恍见黄鹤老樵面目,奇作也。竹懒李日华,钤印二方:君实、李日华印。”乾隆皇帝览后,亦赞日:“霜落万峰苍,泉飞一谷凉;烟容聚还散,林色绿兼黄;旅客愁云栈,幽人做草堂;眼前劳逸境,所托自商量。右仿王蒙烟峦霜树,钤御印二方:会心不远,德充符。”第八帧仿米友仁“云山图”。米友仁,生于1086年,卒于1165年,字元晖,小字虎儿,晚自称懒拙老人,米芾之长子,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在中国画史上,米芾父子称“大米”,“小米”,盖子承父业,创造了“米家山水”新画法,因“大米”(米芾)画迹早已不存,“小米”(米友仁)自居官显贵后,其画甚自秘重,不肯与人,传世虽亦稀贵,但清宫有藏,收录石渠宝笈。沈士充所仿此幅“云山图”不像传统的水墨山水那样以勾皴来表现树石山峰,而是以笔饱蘸水墨,横落纸面,利用墨与水的相互渗透作用形成的模糊效果,使用“米点皴”、“落茄皴”表现烟云迷漫、雨雾溟濛的江南山水,丰富了中国山水的形式和表现力,扩大了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范围,寓丰富于单纯之中,更加符合文人画的意趣。与沈士充同时名人章台鼎观后赞曰:“润州陈氏有小米画,余尝一见之。董太史亦为余作小幅,极淋漓之致。此独萧闲简远,其一种清润之气,殆复过之。章台鼎题,钤印二:章台鼎印、吉父。”乾隆皇帝读沈士充仿“云山图”赞曰:“宿雨初收,晓烟欲泮;小米游戏,石渠清玩;士充仿为,尽其神变;董家真本,岂伊经见;墨气淋漓。山容汗漫,抚之手湿,迟之景换;夺目移情,熟能为赞。右仿米友仁云山,钤御印一方:征观。”第九帧仿郭熙“关山行旅图”。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今河南孟县)人。宋神宗熙宁元年(1086年)奉诏进入宫廷画院,初为“艺学”,后升为“翰林待诏直长”。他学画初无师承,自学成材,后来见到李成的画,临摩学习,画艺大进,到晚年落笔益壮,达到炉火纯青地步,把中国山水画创作赋予强烈的感情色彩,推向更加真实细腻表现大自然微妙变化的境地。郭熙还是山水画理论家,由其子郭思记录整理的《林泉高致集),是美术史重要文献,对后代山水画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沈士充所仿的此幅“关山行旅图”,高山雄起,回溪断崖,岩岫巉绝,长松虬枝,驿道艰险,一队行旅,跨越溪涧长桥,沿两山间峡谷,匆匆赶路。透过峡谷,隐约间显现出一关城,旗杆高立,雄旗飘扬,一派生机景象。与一沈士充同时代的名人,文征明曾孙。礼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文震孟,为此图题长跋:“余家世有笔砚缘,至今群从中能吮毫和墨者,尚不下十余人。独余材质钝,百无一解。惟是山栖有年,烟云丘壑之态,颇能领略一二。展卷而见有得泉石之神者,以为真能尽画之变者也。黄叶连斜,西风古道,恍然如身在此图中。不知为诗中景,景中人,又无论古法云何矣。壬子初夏,文震孟题,钤印二:文起之印、竺坞生。”乾隆皇帝览后题诗:“架空栈道萦纡,问路行人迤逦:试思孰非此哉,太白言之尽矣。右仿郭熙关山行旅。钤御印两方:几暇怡情、得佳趣。”第十帧仿赵孟頫“青山红树图”,赵孟頫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匡胤11世孙。14岁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他作为南宋遗逸出仕元朝,累官翰林院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死后封魏国公,溢号敏。他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绘画、音乐造诣均深,特别是书画方面成绩最为突出。他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在当时对明、清两代都有极大的影响。此幅“青山红树图”近景湖岸树木,远景彼岸沙渚群山,用披麻皴或荷叶皴,山头用青绿皴染,树木、水草、沙渚则精描细点,后又以青、赭、红、绿等多色调加以渲染,整个画面结构颇富节奏感,虚实相生,笔法潇洒清逸,设色明丽浓郁,风格古雅俊秀,近景、中景和远景,布局合理,意境清旷深远,表现出文人画秀逸的笔墨风韵。当时名人李应征跋曰:“余山水趣颇不乏,所居多水少山,每恨不得兼。迩偶寄临水,曾于深秋从青山放船至禹林,与渚莎岸草,便娟映带,秋色在在逐人,真令应接不暇。今观此图,恍然如昔游也。李应征题,钤印二方:自远父,李应征印。”乾隆皇帝览后赞日:“展卷古香扑鼻,了知手笔不凡;精神全是天水,秋色只在云岩;红叶绿叶错出,远霭近霭相衔;弗者游人策杖,恐妨湿却衣衫。右仿赵孟頫青山红树,钤御印二方:几暇怡情、得佳趣。”第十一帧仿巨然“夏山欲雨图”。巨然,僧,五代南唐山水画家,北宋时期仍在活动,江宁(今南京)人。他师承董源,工画山水,风格比董源雄秀奇逸。此幅“夏山欲雨图”峰峦高耸,气势雄伟,主峰矗立,飞瀑直泻,烟岚、深谷、云林,中藏大寺,行人急归。山下坂垅、柴关、茅店,烟林掩映,自近及远,盘礴而上,好一幅山雨欲来的夏山景象。沈士充的恩师宋懋晋看到此幅仿巨然“夏山欲雨图”,大加称赞沈士充画技高超,胜出己门:“子居14帧,大都出入营丘中立大年小米子久松雪元镇笔法。子居虽出余门,而自能直造古人,即欲寻其为蓝水,不可得矣。宋懋晋题,钤印二方:宋懋晋、明之父。”乾隆皇帝题诗日:“夏山本如滴,欲雨滴犹含;渐吐高低霭,难分朝暮岚;日韬字迥暗,风奏谷空*;游客寻归路,高僧闭静庵;画惟巨然契,诗是许浑谙;合撰得神处,讵宁气韵堪。右仿巨然夏山欲雨。钤御印一方:征观。”第十二帧仿赵令穰“水村图”。赵令穰,字大年,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活动于神宗至哲宗时代(1067~1100年),官至崇信军节度观察留后。喜弄笔墨,尤善丹青,山水多作小景,于平凡景象中发现不平凡景色,开阔了山水画的审美视野,对中国山水画做出新的贡献。此幅“水村图”,一改赵令穰多以京(汴京)洛(洛阳)一带平原地区为背影的构图,近景为坡坂,茅屋、汀渚、小桥,垂柳桃花繁茂,越过宽阔的湖面,遥岸山峦迷蒙,为江南水乡景色。沈士充的老师赵左观后跋曰:“庚戌秋,余过盐官署中,见乔明府讼庭如水,幽然有少文之怀,曾许写卧游长卷,未就,而子居已为作桃源图,山川委蛇,草木华畅。又为仿宋元诸家14册,种种皆得其致,时流易趋,古意难学,子居何咄咄逼人也。辛亥春仲,赵左题,钤印二方:赵左之印、文度氏。”乾隆皇帝观览了此幅“水村图”以后,因想起宋朝之人曾戏笑赵令穰不能出远门,作画必为京洛平原景色,每创作出一幅新画,就笑谈他“此必朝陵一番回矣”。而此“水村图”实为南方水乡景色,于是乾隆赋长诗赞曰:“东风融融万汇受,先得者谁桃与柳;试云谁又属先知,请看水材溪畔有;彼白屋下宁无人,俯仰天地韶光新;或命巾车或棹舟,向荣与物同欣欣;分明一段江南意,却忆其间度巡辔;偶然因沈以见赵,何云不离京洛地。右仿赵令穰水村。钤御印一方:比德。”第十三帧仿许道宁“小寒林图”。许道宁,河北河间人,一说长安人,活动于北宋初期。原卖药为生,以画画招揽生意,后成名。所长者三:一林木,二平远,三野水皆选其妙,相国张文懿歌赠:“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此幅“小寒林图”,近景绘树四株,奇古婀娜,枝叶萧疏,平远峦峰数座,一带湖水相隔,行笔简易,风度益著。时与董其昌同名的陈继儒观后作跋:“子居深心画学,自五代宋元皆掇其精华,即马夏子昭辈,比吐弃之。此14幅,为乔谷侯作于官署,过庭谓徇知是一合,信哉,吴门有石田翁,今吾松有子居矣。陈继儒题,钤印二方:眉、公。”乾隆览后跋曰:“四柯古木撑寒枝,半存半落叶参差;一川寒水带岸侧,远山那畔如修眉;不教飞鸦乱绕树,为嫌聒噪非所宜;春风秋月亦无意,秦颠汉踬付不知;设问古人寻姓氏,东用夏绮夫何疑。右仿许道宁小寒林,钤御印一方:乾隆辰翰”。第十四帧仿范宽“雪景图”。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当在世。他的山水画,初学李成,后深入到终南山、太华山一带的深山里,坐卧其间,对自然山水进行细心观察体会,终于创造了自己的风貌,成为独立一家,为天下所重,尤其是雪山的形象,是他的创造。此幅“雪景图”,天际阴霾,白雪皑皑,雪山飞瀑)冰梁挂柱,千岩万壑,深谷云林,中藏城垣。万物萧疏,山路上一队行旅匆匆,好一派北方山川雪景的壮丽浩莽景象。明代画坛巨擘董其昌观此图后提笔作跋:“沈子居为谷侯明府,作桃源图工绝。余谓盐官种花满县,何事问桃源哉。子居又仿宋元各家为14种、一一逼古,气韵生动,迩来画手,大自不易。明府成卧理,又堪卧游,只欠米家海天落照一幅,余当勉为明府倚玉也。董其昌题,钤印三方:元赏斋、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遗憾的是,董其昌此跋连同赵宦光篆书引首“沈子居仿十四名家彩笔”,因手卷埋藏地下霉烂舍弃,今不得见,文字内容,石渠宝笈尚好记录在案。最为万幸的是,乾隆皇帝为作跋语仍在:“佳作集一卷,卧游资公堂;由来乔明府,颇亦效龚黄、右仿范宽雪景,癸已新正月下浣,御题。钤御印三方:征观、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沈士充款识。“庚戌仲冬,仿宋元诸家笔意,写小景凡十有四,沈士充,钤印二方:子居、沈士充印。”也完好无损,可说是不伤大局。此幅明沈土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在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1998年秋季拍卖会上推出,己为众多博物馆、图书馆、企业和收藏家看好。

第四篇:赞老师

土地最清楚春雨的无私,万物最理解阳光的慷慨.老师的恩情,我们做学生的最能体会.细致的讲解,淳淳的教诲,热情的鼓励,严肃的批评,都是对我们的关怀,对我们的爱.

一块旧黑板,是您辛勤耕耘的土地.在这里,您播种下知识,播种下智慧,播种下理想,播种下祖国明天的希望.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彩,每讲一篇课文都好象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每讲一篇课文,都好象给我们了一把智慧的钥匙,让我们开启那智慧的大门;每讲一篇课文,好象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警句,告诉我们人生路还很长很长......

每当我倾听着您的慷慨陈词,您的生动比喻,让我感到了知识的浪涛澎湃......老师,正是您送我们走向未来.

老师,您的爱,象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驯,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

老师,我的心灵丰富,那是您汗水浇灌;我的志向远大,那是您激情勉励.我今日的一切,都是您辛勤培育的结果!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红烛,照亮了知识的路程。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春雨,把点点滴滴的知识撒在我们的心里。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园丁,把幼小的我们培育成一个懂得知识的学生。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一把金钥匙,把无知的我们领进知识的宝库。

—— 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有这光辉的名字,才有着像大海一样丰富、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

在我读五年级的时候,您——新的一任语文老师走进了我的学习生活。第一眼看到您时,就有种亲切、温暖的感觉,那目光既蕴含着慈母般的温柔,又闪烁着严父般的严厉,那能说会道的嘴上常常挂着迷人的笑容,看上去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在您的教育下,我第一单元就考了94分的好成绩。您那么辛勤地辅导我,您的付出,换来我的成绩,您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谢谢您,老师!

小小的树苗,有了第一次的好收获,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记得那次,县开展“国土杯”作文大赛,起初我不敢参加,认为自己的实力远远不够,您见了我那没信心的样子,信任得对我说:“„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文琳,相信自己!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经过您的开导,我有信心了,我敢挑战自我了!

我仔细写好后交给您,您接过我手中的草稿,一下课,顾不上喝一口水就马不停蹄地为我修改作文。豆大的汗珠像一群调皮的孩子,纷纷从您的额头上滚下来,您用手一抹,继续修改作文……那天,您就修改好了我的作文,您那慈祥的脸上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菊花,您看了看我,高兴地说道:“真棒!这次写作文进步可不少!真行!”我按您的指示写好了作文。皇天不负有心人,结果揭晓了——我得了三等奖!这不仅是我的努力,也是老师的辛劳!老师,谢谢您!

老师,您的讲课十分生动,有时听着听着就觉得仿佛已陷入老师您所讲的那个情节中的环境里,就拿您教我们《开国大典》这一课来讲吧。讲课时,您用那种充满激动、自豪的语调来给我们讲解课文,使我们好像身处于那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听着毛主席的声音,欢呼着,尽情地跳着;看到那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我的心沸腾着,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叮铃铃——”下课了,咦,那么快就下课啦?同学们似乎还在那1949.10.1的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群众游行的活动呢!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如果没有三味书屋里先生的严厉教导,鲁迅也许不会有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如果没有安妮·莎利文老师的真情开导,海伦凯勒也许早已忧郁而终!如果没有老师的淳淳教导,我可能没有今天的成绩!

老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心中

有人说,老师是翅膀,能让学子在天空翱翔;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光芒别人;有人说,老师是轮船,带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有人说,老师是阶梯,让我们登的高,望的远……

老师是夏天中的一丝凉风,老师是骄阳中的一块绿荫,老师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我们是祖国竞相开放的花朵,老师是太阳,温暖着我们;老师是雨露,滋润着我们。老师是河蚌,孕育出了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珍珠;老师是漆黑夜晚中闪烁在夜空中,那颗最明亮的星,照耀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向前,向前……

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课,他们是那么一丝不苟,他们微笑着,和蔼可亲的为我们讲课。可是,谁知道老师的辛苦?当我们快乐玩耍时,老师呢?当我们进入了甜蜜梦乡,老师呢?他(她)在睁着疲倦的双眼,为我们批改作业;他在为我们备课,绞尽脑汁的想着,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让我们,学得快,记得牢。他在为我们辛苦着,希望我们将来能够成才,成为祖国的栋梁!

啊,这就是老师。为了我们从风华正茂到桑榆暮景。他们是祖国的园丁,那么辛勤的园丁。没有了他们,怎会有得那科技发展的今天?

夜己渐深,千万扇的窗户,只有您那扇窗还亮着灯光,一个疲倦的身影还在专心备课。老师,我想轻轻对您说:老师,您该休息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您总在办公桌前为我们批改作业,作业本中一处处修改和批阅的笔迹,都饱含您对我们的关爱。有些人把您比作一盏指航灯,用自己的光芒为过往船只指引前进方向。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且包含大家对您由衷的赞叹。

您像亲爱的母亲,那样和蔼、可亲。每当我做错了事,您用亲切的话语,使我改正错误。给我身躯的是父母,滋养我灵魂的是辛勤的老师。

老师,我想感激地对您说:谢谢您对我的谆谆教诲,每当我犯错误时,您那一句句肺腑之言,让我懂得了许多,自从你来到我们身边,您就如慈母般地关怀我,让我们在您的关怀下茁壮成长,您的教诲,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您那循循善诱的教导,如甘泉般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这时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用心良苦。

老师,我还想对您说:谢谢您的教导,谢谢您为我们的付出,我们是您的莘莘学子,一天天成长,输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

第五篇:赞兰

赞兰

如果可以,我希望有梅的坚贞不屈,荷的正直不阿,菊的淡然脱俗,牡丹的倾国倾城色……但如果上天只赐予我一种生活,或许我会选择做个像兰那样是谦谦君子。

父亲喜绿,于是房内、阳台上便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之景。略算一番,家中少说也有十五、六盆植物,这其中,竟有小半都是兰。

吊兰兴许是最常见的了。它叶子细长,从根到尖呈剑状,叶子外边是翠绿,中间也夹杂着黄。那黄也不是病态当蔫黄,而是那充满生机,如同三月阳光般的金黄。抽出的枝一直从桌上垂到地下,枝上的叶更是绿的一发不可收拾,抱成团儿。等到花开时节,枝上便零星开着纯白的小花。不媚,不妖,只是白净,朴质无华。那小小的花若是不仔细观察,便真要被埋没在绿叶之中了,全无大朵牡丹的招摇之势。

吊兰之所以在我家占位之多,主要还是因为好打发。爸爸虽喜欢侍弄些花花草草,却也无暇照料。这隆冬季节已经过去大半,那阳台上的花草也九死一生,死伤过半。爸爸心疼着后悔莫及。但那兰却躲在角落里,用自己仅存的绿叫喧着,吼叫着,倾诉着自己对生的渴望。不招摇,不乞怜,不哀伤。只是一个人,默默生长:只是一个人,独自战斗。那叶,从未黄过,那枝从未曲折,那兰从未屈服。我不知道在缺水少阳的角落里,它是怎么熬过漫漫寒冬:我只知道,折下枝头就能存活这绝不是偶然。

自古以来,人们就给予兰不同的含义。“君子兰”,只是人们对兰的赞美,不,倒不如说是这兰为君子增色不少。它淡漠名利、顽强、朴质、纯洁、谦和、正直、美丽、充满生机,是大自然最伟大的杰作之一,你说,把它与君子作比,是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且不说梅、荷,菊,牡丹有多么令人为之着迷,若此生能与兰相伴,能与如兰者为伍,能成为兰一般的谦谦君子,倒也不枉此生了。

下载笔意赞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笔意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赞菊

    赞菊 花,人们把它当作美好的象征。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荷花出污泥页不染;牡丹在百花中独占鳌头;茉莉清香淡雅;月季妩媚动人。那菊花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有幸随妈妈参观了新公......

    仙人掌赞

    仙人掌赞 建湖县冈东小学三(2) 严瑾 有人赞美白杨的伟岸正直,毛竹的坚贞不屈,松树的不畏风霜,而我却要赞美那貌不惊人十分平凡的仙人掌。 当你走在一望无际的沙滩上,看到滚滚黄沙,......

    赞运动员

    青岛太平路小学 六.一 曲水湄 赞五千米运动员 深深的呼吸,等待你的是艰难的5000米。 在这跑道上,需要你用勇敢的去面对。 我们在为你加油,你是否听到了我们心中的呐喊? 困难和胜......

    厨师赞

    厨师赞 也许我们, 没有漂亮的外表, 确是美的起点。 也许我们, 没有华丽的衣衫, 却是美食的根源。 也许我们, 没有豪壮的语言, 却让思想在厨艺中体现。 也许我们, 没有动人的故事, 却......

    赞运动员(推荐)

    赞800米运动员 运动场上有你们的飒爽英姿运动场上有你们的拼搏身影 面对漫漫的征途 你没有畏惧和退缩任汗水打湿脊背任疲惫爬满全身依然奋力追赶 磨练的是非凡的毅力, 较量......

    “八一”赞

    “八一”赞 一朵浪花点缀大海的美丽 尽管那多浪花消失的很快一缕阳光 绽放生命光彩向日葵依然是金黄色 无论风吹雨打 她依然向阳开 战士 一名普通的战士 普通的就如海里的那......

    赞运动员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少年不畏难 立志献五环 今日露锋芒 他日定得冠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英雄赞

    英雄赞 中华文明五千年,光辉历史照河山,自古豪杰都爱国,英雄儿女万万千。龙的子孙龙的种,龙的血脉紧相连,龙的气概吞山河,龙的精神代代传,从小立志爱祖国,热爱壮丽好河山, 维护民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