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尼采说

时间:2019-05-14 18:0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甫尼采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甫尼采说》。

第一篇:杜甫尼采说

名言警句类作文“杜甫”“尼采”说写作指导及例文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体验呢?在阅读上面材料基础上确定文章的立意,题目自拟,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少于800字。不得宿构或抄袭。

【写作导引】1

本道作文题有两则名言,在名言之后,命题者用“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关键性问句,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角度去感受。所以,我们可以循着命题者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抓住第一句名言中的“绝顶”可立意为: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深层内涵: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

也可以抓住第二句名言中的“半高处”立意: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文学艺术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

还可综合两则名言立意: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写作指导】2

这是一道组合型材料作文题。无论是尼采还是杜甫,都是以山为喻来谈处世之道。这里的山,可指人生之山、文学之山、科学之山等。

尼采主张从半高处看世界,杜甫主张站在山顶看世界,由此出发开可以想到站在山脚看世界。到底该站在哪里看世界呢?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不管选择什么立足点来观察欣赏,都是值得肯定的。

立意角度一:站在半山腰看,世界最美好。俯视走过的路,我们会为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惊叹,我们会为我们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仰视山顶,我们会为山顶壮丽的景观而着迷,从而信心满怀继续登攀。

立意角度二:站在山顶看,世界最美好。经过奋力登攀,终于到达了山顶,放眼望去,一切都尽收眼底。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心胸开阔,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步入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个时候看到的一切,又怎么会不美好呢?

立意角度三:站在山脚看,世界最美好。站在山脚,仰望山顶,云雾缭绕,不管是你、是我、还是他,都会因好奇而渴望登攀,尽管峰回路转,猿猴哀鸣,处处是艰难险阻。不是吗?我们哪一个人不曾有过梦想,并为之奋斗。

【佳作示例】

人生何处不精彩

爱默生有言:“生活难,难就难在选择。”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尼采却觉得站在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其实,人生也如登山,无论是半高处或是顶峰,只要努力攀登,同样会收获精彩!

他站在了半高处,没有奖牌,却赢得了掌声„„

在伦敦奥运会上,来自南非的“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奥运梦想,成为了奥运田径赛场上的首位残疾运动员。虽然他最后惨遭淘汰,与金牌无缘,但他努力拼搏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换来的是为他骄傲的掌声。

白哲特曾说:“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得他们变得更坚强。”正因为皮斯托瑞斯有着坚强的信念,坚持不懈地拼搏,虽然最后只站在半高处,无法登上冠军的顶端,却同样精彩。

他站在了最顶峰,成为万众瞩目的作家„„

201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莫言因其作品“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时事以魔幻写实手法冶于一炉”,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富有张力、情感饱满的农村“民间深层经验”,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第一人,填补了中国文学界的空白。

泰戈尔说过:“莲花的花瓣不会闭合,深藏的花蜜定会显露。”正因为莫言用自己潜心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大胆细腻的创作征服了世界,最终登上了诺贝文学奖的最高峰,从而绽放出夺目的异彩!

她站在半高处收获成功,也站在顶峰创造精彩„„

1989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开了一家“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她靠自己的努力与真诚来经营这家餐厅,因此小店的生意很红火。后来她招了40名工人,办起了一家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取名为“老干妈麻辣酱”。仅仅用了3年半的时间,“老干妈”公司便迅速壮大到了1200多人,产值将近3亿元。现在,“老干妈”公司累计产值已经高达13亿元,在中国私营企业50强排行榜上名列第5。她所开发的产品覆盖了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每个省份,并远销世界各地。

威廉·钱宁说过:“要想人生过的有意义,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陶华碧先前做小生意——在半高处收获过成功,后来选择开办麻辣酱生产厂——在顶峰创造了精彩,是啊,只要努力,人生何处不精彩?

无论你相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是相信“站在半高处,这个世界真美好”,其实,只要你努力攀登,人生每一处都精彩!

点评:作者通过名言开端,然后引出材料要点,紧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可谓言简意赅。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深入阐述“人生何处不精彩”这一中心论点,结尾再次回扣材料并与开头呼应,使之浑然一体。可以说,全文中心突出鲜明,结构一目了然。典型的论据,深入的分析,精当的语言,让文章也收获了精彩。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看风景,不该在山顶,因为东坡曾云:“高处不胜寒”。其实,我更欣赏的是尼采的处世之道,也就是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最美的风景,就在路上。

最美的风景,不是山顶的无限风光,而是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

周汝昌先生无愧“为芹辛苦见平生”的美誉。虽一生坎坷,耳聋目近盲,但他在辛苦的研究路上一走就是六十载。时年九十余岁,他仍坚持每天用盲文写作。

是什么东西有如此大的魅力,令一个人为此痴迷一个甲子?不是名和利,而是在过程中享受的乐趣。班廷说过:“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最

美的风景,不在山顶,而在路上。世上为一项事业痴迷的人之所以痴心不改,大抵是因为他们深知这个道理。

最美的风景,不是巅峰上的天光云影,而是路上的“流水飘花”。

“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被誉为“征服冠军的冠军”。他不因先天身体缺陷自暴自弃,而是用“丁”形义肢踏上跑道。艰苦的训练,只为登上奥运赛场。他鼓足勇气竭力在赛场上奔跑。虽然他最终无缘领奖台,但微笑仍在他脸上绽放。

为什么幸福不只眷顾达到巅峰的人?因为尚在路上的人有目标与追求,正如王绍男所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纵然路远天寒,但只要有追求,路上流光溢彩、摇曳多姿的美景照样迷人!

最美的风景,不是顶峰的手可摘星辰,而是在于路上的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衣着土气的“大衣哥”凭借雄厚的实力唱响中国。此后,他的生活便被鲜花、掌声簇拥。然而,这一切给予他的不是幸福,而是无奈。追梦路上享受的单纯快乐似乎已被所谓荣誉光环渐渐消磨殆尽。于是,他毅然决定回归音乐本身,与路上的美景重逢。

史蒂文森说过:“怀着希望去旅行,比到达目的地更有趣味。”即便是顶峰之景也无法取代路上的风景所具备的美。追梦的路是坎坷的,但也只有踏上征途,我们才能享受那份充实。路上的风景最美,路上的人最幸福。正因如此,单田芳年逾七旬,仍不“封口”;理查德痴心于汉字,乐此不疲;姬十三剥科学松果,满怀激情„„

前行的人们,你们是幸福的,因为: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点评:本文的标题亮人眼眸,“最美的风景在路上”,醒目、贴切,很有诗意,引人遐想。而后作者从三个方面运用特色语言标志“最美的风景,不是山顶的无限风光,而是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最美的风景,不是巅峰上的天光云影,而是路上的‘流水飘花’”、“最美的风景,不是顶峰的手可摘星辰,而是在于路上的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很有创意地引领出各部分的论据并加以深入分析、阐述,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说一千个读者去读同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便有了不同的想法。就像登山,从山脚望,觉得山很雄伟;从山腰看,觉得世界真美好;从山顶俯视,觉得世界如此之小。这都阐述了同一个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你会发现不同的美。因此,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事。

“塞翁失马”的故事耳熟能详,讲的是一位年轻的儿子骑马时将腿给摔断了,儿子大好年华却要跛脚一生,父亲十分感伤。哪知朝廷征兵,儿子却因跛脚而得以留在年迈的父亲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这讲的就是对事情的辩证看法,既有弊亦有利。学会多角度看待事情,我们就可以少犯一些错误,多添一些美好。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

莫言,这位笼罩着诺贝尔文学奖光环的作家,可能在10月11日前并不被众人知晓。10月11日之后,记者的争相造访、作品的出版断货、电视节目的邀请始终不断。这是“明星效应”?莫言自己也说这些只是一段时间的热潮,过了这个劲头就会消停的。为何莫言如此低调?可以说像莫言那样平心静气地看待获奖,就不只是中国传统里的谦逊了,而是底气,是潜心问学终获回报的自信,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各个角落传播飘扬的自信。

人是多面的,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才能全面地了解人。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生。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是,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却总会碰到“不如

意”。有的人追求金钱,认为这便是幸福;有的人追求名利,认为拥有了名利就拥有了幸福„„在物质观念笼罩下的人们,越来越少追求精神幸福,追求所谓的恬淡舒适的生活。物质和精神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单重视物质的需求,亦不可只追寻精神的富足。学会多角度看待人生,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收,便会寻得幸福的真谛。

多角度看待事,多角度看待人,多角度看待人生„„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许多美好。点评: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作者从“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事”、“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生”这三个方面反复阐述“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好”这一中心论点。深入浅出的论述,一目了然的结构,质朴无华的语言,给读者以感情的共鸣。

第二篇:杜甫诗圣说

杜甫“诗圣”论(上)〔摘 要〕 后人赞杜甫为中华民族之诗圣。本文从五方面视角,对“诗圣”一语 来源、义涵加以探究解析。提出:一杜甫“诗圣”赞语取义考辨。二杜诗体势集大成 而堪称圣。三杜诗用语艺术堪称汉语诗歌之圣。四杜甫其人其诗在体现儒教伦常之美上 媲肩儒家经书。五杜甫成为中华诗圣经历了千年历史的筛选与认同。〔关键词〕 杜甫 诗圣 义涵

一、杜甫“诗圣”赞语取义考辨

1.在中华文化史上,“诗圣”是杜甫的专称。“诗圣”一语取义于儒家经典与儒家圣贤理念汉语文化中,用“诗圣”一语专称杜甫,用“诗仙”一语专称李白。巴蜀乡土与文化,极其有幸。诞生了李白诗仙,滋养了杜甫诗圣,没有巴蜀文化的滋养,李白未必是诗仙,杜甫未必成诗圣。李白仙气来源于巴蜀仙道———巴蜀号称“仙源故乡”。昆仑、玉垒皆道教仙家圣境。道教发源地在蜀乡鹤鸣山,发祥地在蜀乡青城山,道教廿四治兴起于西蜀。李白在青城山曾闭关读书养禽。陈子昂更出生于道教教长世家,此二人除了会写诗,更擅长服食炼丹,并且都是正式 受过“道錄”的在家道士。薛涛本长安人,少小随父宦蜀,深受巴蜀仙道熏陶,晚年以著女道士服装,自视为女道士(未受“道錄”,非正规道士)。杜甫诗今存1439整首,另存逸诗残 篇约6-7组。合计约1445首,其中约947-957首诗,直接或间接以巴蜀乡土与生活为题材。即,杜甫在巴蜀生活时期写作的诗篇和以巴蜀乡土为题材的诗篇占全部杜诗存篇的66·5%。具体言之,杜甫居住浣花草堂期间作诗271首;居住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期间写诗436首。流寓绵州(今绵阳市)、梓州(今三台县)、阆州(今阆中县)、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嘉州(今乐山市)、戎州(今宜宾市)、泸州(今泸州市)等地写诗约230余篇。此外,在入蜀途中,在离巴途中,漂泊湖湘之后,怀念巴蜀之诗又有20余篇。总计,约有957篇与巴蜀生活相关。若没有这957首诗篇,杜甫还能是质量、产量皆居盛唐诗人首位的杜甫吗?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甫没有巴蜀十载生活与创作,就没有中华诗圣杜甫。中华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凡提诗仙即指李白,凡提诗圣即指杜甫———这已成为一种专称,一种中华文化常识。诗圣”之“圣”,取义于儒学经典与儒家圣贤理念。东汉许慎《说文》释圣云:“通也、呈声”。“聖”(即“圣”之繁体)字为形声字,其声近于“呈”,其义取于“耳”。人之五官,耳为治官。《礼记》中强调“耳目聪明”、“耳目无所加”、“耳目不违心”。《左传》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谷梁传》说:“耳、治也”。《诗》云:“耳属于垣”。五官要相通,关键在耳官。耳官有如五官的围墙,耳不听则五官塞。故后世骂人专断拒谏为“充耳不闻”。圣人之耳,通达天下。《周易》赞:“圣人久于其道”;“圣人之情见乎辞”;“圣人以顺动”;“圣人立象以尽意”;“圣人作而万物睹”;“圣人成能”;“圣人则之”;“圣人效之”;“圣人象之”;“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圣”义,重在通达。上通天,下达地,中晓人心万物,且能效,能象,能则。故《左传·成公六年》云:“圣人与众同欲”。《左传·哀公十八年》“圣人不烦卜筮”。《周易》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孔子能不以“神道”设教,而直接以仁爱忠孝设教而天下服,孔子故为独一无二之大圣。誉杜甫为“诗圣”,其取义自是孔圣之“设教而化服天下”之谓,杜甫以诗衍化孔圣之教化,臻于完美,故誉之为诗圣。2.儒经《尚书》已提出“圣”的品级概念。相传孔子选编一百篇包括六种文体的上古公文献辑成一《书》以教弟子学习从政知识。这百篇文献时间跨虞夏商周。在《尚书·夏书·胤征》中提到“圣有谟训”。在《尚书·周书·洪范》中有更深入的释“圣”文字。《尚书·洪范》称“睿作圣”。《洪范》乃《尚书》“周书”中文献,大约产生于周武王建立周朝,登王位之初。文献产生,距今已三千年有余。周武王灭商纣王及商朝前,纣王叔父箕子、微子、比干等殷商贵族都曾劝谏纣王勿狂悖淫佚。纣王不听。箕子被髪佯狂为奴而被纣王囚禁。殷商灭国,周武王释箕子之囚,并请教于箕子授以治国之道。箕子作“洪范五行”以教周武王。《洪范》讲治国须知“九畴”及“五伦攸绪”,须懂“五行”、“五事”、“八政”。其“五事”曰:貌、言、视、听、思。而“思曰睿”,“睿作圣”。郑玄注此“圣”字云“圣于事,无不通。”由“于思”、“于事”无所不通之基本词义,衍生出后世对“圣”字的三个义项。其一,以“圣”指极高的思维能力和智慧,即王安石所释“睿圣则思无所不通”。其二,以“圣”指其人所专长之事。在其“事”上造诣达于极顶。如书法中之书圣,棋事中之棋圣。其三,以“圣”誉其人道德极高,达于孟子所称之“大化”之境。《孟子·尽心下》言“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赵岐注孟子“大化说”云:“大行其道,天下化之,是为圣人。有圣知之明,其道不可得知,是为神人。”中华古风,尊崇圣贤。有“圣人出,黄河清”之谚语。有“天纵之圣”之成语。道德高尚,智慧超凡,影响深广之人,谓之圣人。

3.《论语·子罕》称孔子为“圣人”———为“多能”之“天纵之圣”。《论语》借孔子多人之口,赞颂孔子“博学”,称“大哉孔子”。又记:“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故“博学而多能,气象恢宏”谓之圣。杜甫在诗歌上博学而多能,气象恢宏,故称之诗圣。4.《孟子》多次反复论“圣人”之德才。其《尽心篇》、《万章篇》专章论圣人,《公孙丑》、《滕文公》、《离娄》、《告子》中亦有释“圣”之语。即《孟子》总共七篇,有六篇言及圣人。他不仅提出“五百年必有圣人出”之论,还对圣人的特点提出五大标准。其一“圣人百世之师也”(《尽心下》)。其二“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下》)。其三“圣人之忧民如此”(《滕文公上》)。其四“圣人与我同类”(《告子上》)。其五圣人能“集大成”,能“化成天下”,如:《孟子·万章下》赞圣人道:“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修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修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孔子一人而兼有圣之清,圣之任,圣之和,圣之时,故孔子为古圣人中集圣德、圣智、圣力诸“大成”之圣———集大成诸圣于一身的孔子,乃天纵之圣。孟子誉孔子集古圣人才德之“大成”。实为圣德天纵。孟子此论又直接承之孔子嫡传门人子贡等人之见。何谓“天纵”?意为天之所使。天纵之圣即谓上天致使他多才多艺,德行高尚,成为圣人。从中唐始,迄于明清,后人历代相承用“诗圣”意涵称誉杜甫,其语源、语义都直接来自孔孟典籍和事迹中之“圣人”义涵。后人认同孔门弟子与孟子论见,公认孔子是“集大成之圣。”中唐迄今,后人认同杜甫是汉语诗国中集大成之圣。孔子是中华文明中天纵之圣。杜甫是华夏诗坛中的天纵之圣。

二、杜诗“体势”集大成而堪称圣1.简释“体势”:“体”当指诗歌体式、体裁。“势”当指诗歌气韵风格。就体式的句型言,中国诗史经历了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就句型中的“音顿”节奏言,每句字数与“音顿”的组成,通常四言的音顿为“上二下二”;五言音顿为上二下三或上三下二;七言音顿通常为上四下三,或为上三下四;杂言音顿讲求铿锵、自然、顺畅。就“押韵”言,分自然押韵的古体与按平仄相间规律性押韵的“律体”。至于诗歌气韵风格,简单说有质实与浪漫;沉郁与飘逸,婉约与豪放。复杂说,则人有其个性与审美趣味。刘勰《雕龙》体式分析为八,钟嵘《诗品》品出多味,司空图《廿四诗品》归纳出24种气韵风格与写作手法。

2.杜诗“体势”确属集中国古代诗

歌之大成:杜诗1439首中,三、四、五、六、七、杂言句型皆有,音顿亦丰富。在句型、音顿组合上,但凡中国汉字诗中所有的句型与音顿,杜诗中全有,而且精妙绝伦。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大率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为古体诗,一大类为近体(亦称律体)。古体诗广义所指有四言诗、五古、七古、乐府体、杂言古、歌行、骚体。近体(律体)有五律、七律、排律、律绝。杜诗体式有四言古(如古绝)、五古、七古、杂言古、古题乐府(如《前出塞》、《后出塞》),新题歌行。今存杜诗中无骚句体诗。但杜甫三大礼赋却是有唐一代最优秀的古赋篇章,其辞赋骚句之精致不亚两汉扬、马。杜甫律诗数量最多。《旧唐书·杜甫传》说,当时杜诗总计“千四百有五篇(1405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399首),近体千有六”(1006首)。杜诗五律精熟自然,七律则是到杜诗才堪称体式完备。绝句中有古绝与律绝之分,杜诗律绝常律中带古。其五律中亦常律中带古,或古中带律。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声律、对仗言,此绝故属精熟律绝。然其韵理自然顺畅,一气呵成,视其为古风,或视其为七言顺口之民歌,如“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式北朝歌谣亦无不可。尤堪注意者,杜诗不仅仅律诗精切———一提杜甫,人们便会想到杜律。杜律成为后人学习律诗的典范。从宋朝始,科举考试,诗赋科之诗试,基本上从内容到形式都取自杜律。学子眼光被高度吸引至杜律,对杜律以外之杜诗渐次忽略,渐次淡意。杜律中之七律确属空前典范体式。杜律中排律(又称长律)开百韵二百句律排先河。然而杜诗除各种律体外,长期被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杂言乐府诗体。今存杜诗中各类乐府型诗体多达百首,在盛唐诗人中杜甫乐府与李白乐府媲美,皆为当时大家气象。余疏理杜甫乐府型诗体,发现至少具有五大类型,且皆开中唐乐府诗之先河。列类如下:(一)古题乐府型:古题乐府又称旧题乐府,其体式题目产生于汉魏六朝时期,隋唐诗人仿其题而作诗。唐人所作旧题乐府诗可以入乐,也可不再入乐;可使用旧题所示题材,也可用旧题句式叙述新的题材。杜诗中这类旧题乐府多用旧题框架装入与旧题同性质的时事题材。旧瓶新酒,浑然一体。如:《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前苦寒行》、《后苦寒行》、短歌行》、《长歌行》、《醉歌行》、《骢马行》、《胡马行》、《少年行》等等。前后《出塞》本汉乐府古题,描写边关塞上守边将士生活。杜诗之前后《出塞》亦写边关形势,但却写的是安禄山们借“边关”谋叛的塞上状况。(二)杜甫乐府体中有大量即事名篇的自题乐府诗———亦称新题乐府。这类新题乐府诗基本上不入“官乐”。杜诗自题乐府诗中体式甚多,如歌、行、吟、引、曲、叹种种。同是乐府诗,歌型,行型,引、吟、曲、叹各型。其句型,体式,格调各有特点。南宋音乐家词人姜夔《诗说》对此有精确解释:“守法度曰诗;载始末曰引;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悲如蛩螀曰吟;通乎俚俗曰谣;委曲尽情曰曲”。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又对已脱离音乐的各类乐府体式特征补充解释说:“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曰曲;吁嗟慨歌,悲忧深思,以呻其郁者曰吟„„感而发言者曰叹”。杜甫乐府诗中行、歌、引、吟、叹皆广有所作。中唐不入乐谱乐词而由写诗人“即事名篇,无所依傍”的“新乐府”诗成为唐诗一大发明。新乐府的发明权正属杜甫即事名篇的大量歌、行等诗的创作。故诸斌杰在其所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第四章乐府体诗”中说:新乐府诗的特点“它不仅不依旧谱,不入乐,而且对乐府旧题也取消不用。这一情况是从唐代大诗人杜甫开始的。元、白加以发扬光大,遂成为文学史上‘乐府体’的一种。”杜甫新乐府诗中,“行”体甚多。杜甫本是书法家,诗体特点如“行书之行”。如“步骤驰骋,疏而不滞”之“行”体甚多,故属天然。杜甫今存诗中第一首“行”体诗为《今夕行》,写于天宝五年(746年),杜甫35岁,“夕”为除夕,当时“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凭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原来年轻的杜甫们除夕守岁,在长安家中大势赌博笑闹。杜诗中如此坦荡无羁、充沛豪雄之气的诗为数不多。继此之后,杜诗中“行”体诗时时迸出。如:《高都护骢马行》、《兵车行》、《贫交行》、《白丝行》、《丽人行》、《渼陂行》、《沙苑行》、《醉歌行》、《去矣行》、《徒步归行》、《彭衙行》、《偪侧行》、《瘦马行》、《义鹘行》、《画鹘行》、《洗兵行》、《石笋行》、《石犀行》、《杜鹃行》、《入秦行》、《百忧集行》、《大麦行》、《海椶行》、《光禄坂行》、《苦战行》、《去秋行》、《从事行》、《冬狩行》、《赴蜀山行》、《天边行》、《莫相疑行》、《赤霄行》、《狂歌行》、《负薪行》、《最能行》、《古柏行》、《缚鸡行》、《折槛行》、《忆昔行》《虎牙行》、《锦树行》、《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惜别行》、《呀鹘行》、《岁晏行》、《蚕谷行》、《白凫行》、《朱凤行》。《朱凤行》是杜甫最后一首“行”体乐府诗。写于大历四年(769年),其时杜甫58岁,漂泊潭州(今长沙市)。杜甫卒于59岁初夏。即杜甫从35岁作“行”体乐府诗,坚持此“体”至临终之年。可见其对“行”体诗的喜爱。(三)杜甫新乐府诗中的“歌”体。“放情曰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杜诗中律诗整严沉郁,杜诗中之“歌”体新乐府,则“杂而无方”,放情活泼,一无拘束。《旧唐书·杜甫传》说杜甫天性“诞纵”———这“诞纵”自由灿漫的天性,在其歌体新乐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人们通常只注意杜诗“守法度”无人能及,却没注意杜甫不守法度写出的诗也具惊天地、泣鬼神之美。杜甫好为“歌体”新乐府。杜集中第一首歌体新乐府为《饮中八仙歌》。前人有考此诗亦写于天宝五载(746年)。即与《今夕行》同时,也有人疑写于饮中八仙”多已仙逝之后。从内容的活泼恢谐多趣之美看,倒是与《今夕行》中年少雄放之美相近。杜甫写《八仙歌》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时时作歌以泄其情。如:《乐游园歌》、《醉时歌》、《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天育骠图歌》、《魏将军歌》、《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苏端薛复筵简薛华歌》、《题李遵师松树障子歌》、《为醉歌》、《寓居同谷县作歌》、《韦偃画马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戏为韦偃双松图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徐卿二子歌》、《戏作花卿歌》、《观打鱼歌》、《越王楼歌》、《姜楚公画角鹰歌》、《严氏溪放歌》、《阆山歌》、《阆水歌》、《军中醉歌》、《观曹将军画马图歌》、《狂歌行》、《夔州歌十绝句》、《听杨氏歌》、《李潮八分小篆歌》。此首《狂歌行》兼俱歌,行二体特点。《大公刀歌》此歌写于大历元年(766年)杜甫离蜀抵夔路上,此时杜甫55岁。此“歌”之后,杜甫未再作歌———也许老杜真正“老矣”,不复再有放情作歌的心境。(四)杜甫新乐府诗中尚有引、曲、吟、叹各体,数量不多,但体式齐全。如《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艳曲三首》、《长吟》、《秋雨叹三首》、《夏日叹》、《夏夜叹》、《可叹》、《有叹》。这类新乐府诗数量虽不多,却首首皆敢在体式上自创新意。(五)杜甫承前启后创立了一种介乎律、古、乐府三种体式之间的新诗体,名曰“口号”体。“口号”也者,其诗特点系“随口号吟”。此种“口号”诗起始于南朝梁简文帝之《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唐代张说继之,作《十五夜御前口号》。杜甫将“口号”诗发展成一种短小精悍宜于写眼前事的新诗体。杜甫第一首“口号”体为《晚行口号》。此“口号”写于至德二载(757)杜甫46岁时,乃在受命拾遗不久,疏救房琯而被三司推问。拾遗官位暂时保留,进言机宜却已失去。只好借机“北征”,往鄜州羌村省亲探家。北征途中起兴而作“口号”。此后,又有《紫宸殿退朝口号》(在朝为官时作)、《存殁口号二首》(55岁在夔州叹念亡友郑虔,老友曹霸而作)、《西阁口号呈元廿一》———亦写于55岁时,杜甫听元廿一议论时局有感而发。此“口号”写道:“社稷堪流涕,安危在运筹。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十二首》———这种将“口号体”与绝句体结合起来的“新体式”又是杜甫一大发明。此组诗一气而作十二首之多。其为国为民为君的感奋忧思、谆谆愿景跃然笔端。如“其三”道:“喧喧道路好童谣,河北将军尽入朝。自是乾坤王室正,却教江汉客魂销”。“江汉客”(杜甫自谓)为何“魂销”?答案见“其四”:“不道诸公无表耒,茫茫庶事遣人猜。拥兵相学干戈锐,使者徒劳万里迴。”杜甫为何要作成十二首“口号绝句”?而不是信笔写出三首两首?此组诗“其十二”回答了这一问题:“十二年来多战场,天威已息阵堂堂。神灵汉代中兴主,功业汾阳异姓王”———安史之乱历经十二年艰难奋斗方始平息,中兴君主唐代宗,异姓王郭子仪是平乱保唐两大功臣。故杜甫一气创作《口号绝句十二首》以纪念十二年的平乱保唐时局与历史。到《口号绝句十二首》,这种短小犀利的“口号体”已然确立其特点范式。杜甫生平最后一组“口号诗”作于大历三年冬将近58岁之时,亦为表达对时局好转的欣喜之情而发。此组诗为《喜闻盗贼总 退口号五首》。此组诗写于杜甫临终前一年,晚年杜甫就时局而总结致乱之教训与经验。教训是“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胡将哥舒翰血洗石堡城等好战行为得到朝廷嘉许是时局致乱的初始原因。成功靖边的经验是互通有无,友好交往。即“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旧随汉使千堆宝,小答胡王万匹罗”。时局终于转危为安,全国终于结束分裂,复归大一统。杜甫欣喜不已,呼出口号:“今春喜气满乾坤,南北东西拱至尊。大历三年调玉烛,玄元皇帝圣云孙”。前人评杜诗这种“口号绝句”体是“唐绝句中,另辟手眼者”。

3.杜诗句型复杂多样,促成了杜诗“体”(诗式)与“势”(气韵)的许多创新。杜诗句型当然以整齐的五言、七言为主。其五律、五古、五绝皆为规整五言。不须标点符号,也能通读不误。但这些整齐五言句型在音顿安排上却也变化丰富。如:(1)有“二三”顿式,如“草满巴西绿,城空白日长”。(2)有“三二”顿式,如“天下兵虽满”,“李生园欲荒”;(3)有“二二一”式,如“旅食白日长,况当朱炎赫”;“客从西北来”;“采菱寒刺上,踏藕野泥中”;(4)有“二一二”式,如“西岭纡村北,南江绕舍东”。杜诗七律、七绝皆为整齐七言。音顿方式比五言更丰富多样。常常一首七言或五言诗篇,由音顿错落的五言句、七言句组成。故读杜律,感觉音乐性强,常如一气呵成,顿挫有致。杜诗中之乐府体诗,句型交错篇中,有五言句型为主,又兼有七言句型;有七言句型为主而兼有五言句型者。《醉时歌》全篇28句,七言24句,五言4句。《偪侧行》全篇22句,七言18句,五言4句。检索杜集,杜诗句型从一言、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直到十言、十一言,无不具备。以文为诗倾向也已显现。且举《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一诗为例,此诗共21句以七言为主,占13句,其余句型为杂言:江心磻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梓潼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惜。

怜我老病赠两茎,出入爪甲铿有声。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棹白帝城。路幽必为鬼神夺,拔剑或与蛟龙争。重为告曰: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见水踴跃学变化为龙,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噫!风尘澒洞兮豺虎咬人。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这篇诗中,一字句1句、四字句2句。八字句1句。九字句2句,十字句1句,十一字句1句,七字句13句。杜诗中二字句型见于其使用叹词“呜呼”为句。如《冬狩行》、《茅屋歌》中所用。杜诗三字句型,如《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窦侍御,骥之子,凤之雛”。杜诗中八言句型,如“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君不见简苏徯》)。如这种八言句与《桃竹杖》中八言句“使我不得尔之扶持”有所不同。此种“君不见”八言,也可看成三言与五言的组合。如《观打鱼歌》中“君不见朝来割素鬐”;《杜鹃行》中“君不见昔日蜀天子”;《石犀行》“君不见昔时蜀太守”;《石笋行》中“君不见益州城西门”等。如将“君不见”与七言句结合则可组成十字句。如“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军不见东川节度兵马雄”(《冬狩行》);“君不见夔子之国杜陵翁”(《复阴》);“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徐卿二子歌》);“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白凫行》);“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朱凤行》)。这类十言与“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雛者”及“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等散文型十字句不相同。杜诗中有奇异八言句型,由“二三三”式组成,可以合看成一句,也可点断为“二、三、三”句式或“

二、六”句式。如《同谷歌》中所反复出现的“呜呼一歌兮歌已衰”式。杜诗中尤善使用九言句型。如:“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天育骠图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歌》)”;“异时名位岂肯卑微休„„天子何不唤取守东都”(《戏作花卿歌》);“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置在迎风露寒之玉壶„„洗滌烦热足以宁君躯”(《入奏行》);“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莫相疑行》)。杜诗十一言句型亦数见。如《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中“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从先秦到杜甫为止,中国诗歌体式、句型也无非为五言、七句,或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句型组合而成之杂言。杜诗不仅皆兼而有之,还别开生面,多加新创。尤其在“以文为诗”上,“即事名篇”上,创开后世诗体先河。杜诗不仅在旧题乐府与新乐府中巧妙地“以文为诗”,还敢在五言、七言中巧妙地“以文为诗”———这正是后来有宋一代诗歌的时代特点。随举几例以证:“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万古一骸骨,邻家递歌哭”(《写怀二首》);“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可叹》);“梁公曾孙我姨弟,不见十年官济济。大贤之后竟陵迟,浩荡古今同一体。比看伯叔四十人,有才无命百僚底。今者兄弟一百人,几人卓绝秉周礼。在汝更用文章为,长兄白眉复天启。”(《寄狄明府博济》)此篇诗就如同一篇叙事叙史押韵散文,数词、虚词、代词、时间、地点、故事样样齐全。杜诗“体”(体式)、“势”(气韵)这种承前启后的惊人成就,早在杜甫在世之时已引起世人惊叹,誉其诗为“天下独步”,从中唐至两宋,诗坛在“体势”上几乎无一例外,皆在弘承杜诗。唐宋人异口同声地赞颂杜诗“尽得古今之体势”,但都只点到这一感受为止,却从无人引杜诗加以剖析证明。乃至无学而好辩者,竟质疑杜甫诗圣之誉是宋代为适应道学风气虚吹出来的!是可忍孰不可忍?4.中唐两宋之诗界学坛,公认杜诗“备诸家体”、“开诗世界”,“唐而上一人而已”:中唐迄宋,是推尊杜甫为“诗圣”的时代。“诗圣”一语虽到明代才出现,但推尊杜甫为诗界圣人已在中唐迄宋达到高度共识。三大本《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唐宋之部》已可充分证明本处之论。为便于读者现场识证,且随举几位古人之论于此。杜甫同时代人任华称杜甫:“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波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杂言寄杜拾遗》)中唐韩愈称“独有工部称

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我常爱慕如饥渴,不见其面生闲愁。”(《题杜子美坟》)唐末司空图说:“国初,上好文章。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子李杜,极矣”。唐末五代僧贯休这位世外高僧说:“造化拾无遗,唯应杜甫诗。”(《读杜工部集二首》)从中晚唐文坛盟主巨擘到五代世外高人一致推尊杜诗体势成就为诗史上之“唯一”。宋代赵抃颂扬杜诗“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题杜子美书室》),“文光万丈照词林,独步才难一代钦„„师法望公千载后,仰风三叹感知音”(杨蟠《观子美画像》)。故苏轼评杜诗体式说:“且子美诗备诸家体,非必牵合程度偘偘然者也”(《辩杜子美〈杜鹃〉 诗》);“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乎措手。”(《书唐氏之家书后一首》)。孙仅称杜诗乃“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读杜工部诗集序》)。王禹偁说“子美开诗世界”(《日长简仲威》)。

5.汉浯谓“集大成者为圣”,拟之杜诗其体、势、句法,诚为汉语诗歌艺术之圣。杜诗风格气韵沉郁顿挫之上更集众妙一炉。秦观《淮海集·韩愈论》道:“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杜诗在体、势、风韵上,不仅集前人、时人诸家众妙之大成,而且让后人众家“师拟不暇”。诚如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所析:(杜甫)“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偏;杜牧、薛能得其豪雄;陆龟蒙得其赡博。”此六家“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自然号一家,赫世烜俗。后人师拟不暇,矧合之乎!”

三、杜诗用语艺术堪称汉语之圣

1.杜诗用语来源极宽:这与杜甫生平学养阅历之宽广丰富成正比。前人评杜甫“善用人语”举凡古人语,今人语,时人语,世俗人语,官场人语,田夫野老语,皆能被杜甫提炼入诗,宋代王得臣感叹道:“逮至子美之诗,周情孔思,千象万状,茹古含今,无有端涯„„非特意语天出,尤工于用字。故卓然为一代冠,而历世千百,脍炙人口。”(《增注杜工部诗集序》)王得臣氏又云:“杜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古善诗者,善用人语,浑然若已出,唯李、杜。”“善用人语”之“人语”,包括古人语、今人语、时人语、世人语、官场人语、田夫野老语。南宋陈师道评杜甫用“语”特点是“遇物而奇”,举凡“三江五湖,平漫千里,因风石而寄尔”。杜甫有化炼万事万物成诗语之能。苏门学士张耒说:“老杜语韵,浑然天成,无牵强之迹。”(《明道杂志》)李复说:“故子美波澜浩荡,处处可到。词气高古,浑然不见斤凿。”(《潏水集》)张戒《岁寒堂诗话》分析杜诗用语“遇物而奇”特点说:“惟杜子美„„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杜诗)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

2.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善于化用他人著述中的语境和语言营养,举凡他人(包括古人、时人)著述中提炼出之新鲜语境与修辞手法,杜甫皆能化而用之,形同己出。比如,古人典籍、时人华章,他人描写的万事万物,杜甫皆可化为自己诗作的“词源”、“语录”诚如王安石说:“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其词所从出,一莫知穷极。而病未能学也。” “呜呼,诗其难,惟有甫哉。”(《杜工部后集序》)宋代陈辅之言道:“楚老云: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譬之清风明月,四时常有,而光景常新,又似不乏也。”(《陈辅之诗话》)3.杜甫以“王佐之才”观察事物,其诗题、诗趣,观察角度皆能达超凡脱俗之境界,能看到常人所见不到之处。故其诗句用语率多创新,总能从去陈中出新。杜甫本具王佐之才,又立有致君尧舜、再淳风俗大志,却时不我遇。他的观察眼光与气魄便天然超凡脱俗。他能穿透时空,看到一般人所视而无见的精微处。杜甫具有孔门醇儒之士的正雅情操。日常生活中极敦亲情,但凡君臣、夫妇、父子、昆弟、朋友、邻里等伦常真情,时时充溢杜甫胸中。他非特对人如此,即对山川、草木、虫鱼也怜爱护惜有加。如杜甫性爱竹树,可当家院中竹根“侵缠”了 四棵小松树的发育空间时,他提着柄小锄,像父兄责骂子弟一样批评占强的那笼竹子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读杜诗,处处被一种博大醇厚的仁爱亲情所感动教化,故梁任公(启超)说杜甫是“情圣”。

4.杜诗用语确乎“处处有来历”: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诗用语讲究来历确属固有的创作态度。黄庭坚说杜诗用语处处有来历,并非虚言。黄氏之误仅在将“用语来历”局限在前人典故、典籍来历上。而杜诗用语来历则兼融古今六合。杜诗“字字有来处”,除了他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底蕴以外,还与他做诗极端认真的创作态度密不可分。杜甫自言“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此后,“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作诗伴随杜甫一生。杜甫“有情且赋诗”(《四松》);“遣兴莫过诗”(《可惜》);“吟诗解嗟叹”(《远游》);“即事会赋诗”(《西阁曝日》);“吟诗待物华”(《小园》);“陶冶赖诗书”(《秋日夔州咏怀》)。看见早梅花开,他会吟“东阁官梅动诗兴”(《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重过失守后的潼关,他说“忆在潼关诗兴多”(《峡中览物》)——— “三吏”、“三别”即过潼关时的名作。逢田夫野老辛苦耕种,杜甫也会“稼穑分诗兴”(《偶题》)。杜甫自言生平逢知音会“说诗能累夜”(《奉赠卢五丈参谋琚》);“题诗好细论”(《敝庐遣兴奉寄严公》)。杜甫由七龄咏诗,渐渐老去。时光流逝,诗僻更深,他赖“自吟诗送老。”(《宴王使君宅二首》)杜甫自叹“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他常常“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他自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不仅拼“死”苦吟,而且非常自觉地迈向诗界颠峰,他的目标是“诗卷长留天地间。”(《送孔巢文》)他深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寸心知”不仅是杜甫本人,寸心自知得失,且他知道后世读者各自的“寸心”也会去发现杜诗的得失。故杜甫作诗非常严肃,非常慎重。他常常感到“诗成觉有神。”(《独酌成诗》)因上种种,后人认为杜甫“新诗句句好”(《奉赠严八阁老》),宋代黄庭坚、李之仪等文坛巨星异口同声称杜诗字字有来历,句句有来处,乃属诚实之论。黄庭坚、李之仪等皆认为“杜诗无一字无来历”。李之仪说:“作诗字字要有来处。但将老杜诗细考之,方见其工。”(《杂题跋》)明、清有人质疑杜诗“字字有来历”说,认为杜诗有信口而成之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乃即兴写眼前景,何有来历?这种“质疑”,似是,实非。所谓“来历”,就是李之仪所说“来处”。杜诗炼句确实字字经过炼锤,看似顺口溜的诗句,细敲则并非“信口”而成。黄鹂、白鹭之句对仗工稳,争彩配搭,动静处置皆是精炼结晶。“来处”并非仅指典籍出处,而更指实景,实情根基。谁能指出杜诗中情景、事物、词藻无根、无据、无源之处?故杜诗用语,其语源、语义,确实字字皆自有“来处”。前人云:“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可以读杜诗”。杜诗天然是中华文化中高品位的文明果实。杜诗可以在传播中探索雅俗共赏,但杜诗文本的诗美,绝不可以低俗化或庸俗化。只能让低俗提升品位达到能欣赏杜诗,不能让杜诗迁就低俗。杜甫天性好诗。不仅以诗言志,更以诗伴身、养心。杜甫从小受到经、史、子、集四大部典籍熏陶,学术文化素养极高。他生平饱经术,熟史籍,擅诸子。集部书更遍览儒、释、道三教群书。对《论语》、《文选》二学,更是如数家珍。杜甫成年后,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增加阅历。其足迹遍及燕赵、齐鲁、吴越。对东、西两京风物则自幼精熟。杜甫少年时即充当过入宫观礼的特殊“国宾”。又随家人入皇亲诸王府邸观赏过皇家歌唱家李龟年的妙唱,皇家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妙舞。在安史之乱的战乱岁月,杜甫又被迫沦为难民,漂泊三秦远乡、巴蜀山川、湖湘水泽,在东西南北四处艰难漂泊中,他用诗历述天地人间,悲喜生死。宋代公认:“信乎,不行一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可看老杜也。”(王直方《诗话》)杜甫“集大成”地继承了他的前人和时人的丰富语言,用于做诗;杜诗又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条、语录与修辞。杜甫岂止是汉语诗歌语言之圣,他更是名符其实的汉语语言艺术之圣。责任编辑 潘 玥(上接32页)其中民族间的战争消耗是一个很重大的原因,这既包含少数民族政权对唐王朝的侵扰,又有唐王朝开边扩土发动的战争。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影响颇大。唐王朝前后期实行的不同的民族政策,导致的不同结果,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注释:①②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③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 年。④孔颖达等撰《尚书》,中华书局1999年。⑤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5年。⑥朱东润著《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⑦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5年。

第三篇:尼采论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上帝已死”,世人何去何从?

———简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前言:

我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其实也不能算是“读完”,因为只是囫囵吞枣一目三行的浏览过去,其间很多话都不能理解。或许是对于基督教和西方哲学史了解太少的缘故,书中的意象于我并不甚明晰,读下来只觉晦涩难懂,难以琢磨。然而即便是这样一种尴尬的阅读状态,我仍然被尼采字里行间飞扬的文采所折服,他运用象征手法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是一本启示录。尼采以此唤醒世人,激发人对“超人”的向往和追求。他试图教会人类飞翔,可惜懂他的人寥寥无几。就像尼采在扉页上说的那样:“这是一本给每个人而又不给任何人的书。”

需要说明的是,我本人对于尼采,至今也是一知半解,并没有深入研究其种种著作和哲学思想。因此本文仅仅是作一般的学术性讨论,出发点是好奇心与个人爱好,其间难免会有不当乃至幼稚之处,就请老师给予修正,我将不胜感激。

正文:

对许多人来说,尼采是一个神秘的、先知式的人物。他特立独行,思想诡异,仿佛是大隐隐于市的人。然而尼采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它改造了许多西方思想文化遗产中的观念和价值——例如理性、自然、上帝、时间、宗教和德性。雅斯贝尔斯曾说尼采和恰克果给西方哲学带来的颤栗,而这种颤栗是难以估量的。弗洛伊德、雅斯贝尔斯、萨特都是深受尼采影响的大哲学家;而茨威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这些世界闻名的文学家对尼采也有研究。

弗里德利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是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他生于普鲁土萨克森州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尼采自幼身体孱弱,但勤奋好学,极具语言和音乐天赋,且生就了特立独行的性格和浪漫主义的气质。尼采在古典语言方面的造诣极深,他上承古希腊苏格拉底哲学的张力和叔本华的意志学说,下开了整个二十世纪欧洲思想潮流。尼采因叔本华而叩响哲学大门,但他与叔本华却截然不同。叔本华是从生命意志(will to live)走向了虚无,而尼采却是把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塑造成超人。

现代哲学史上一般把尼采的哲学活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870年至 1876年,这段时间他主要在研究希腊悲剧和哲学,批判苏格拉底,而崇尚叔本华和瓦格纳;第二时期为1877一1882年,这是他超越叔本华和瓦格纳,向着怀疑主义突进的精神彷徨期;第三时期为1883—1889年,这时他的思想穿透了怀疑和虚无,重估一切价值,建立了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

尼采著作的论述范围之广、立意之深很少有人能够企及,而他那言若古井,意若飘风的文风更令人神往。他将哲学的深邃、诗歌的浪漫、音乐的震撼、心理学的精细和语言学的广博融为一体,独具风姿,自成一家。虽然尼采的思想有些许偏激,但其中仍有许多思想对世人有所启发,影响了几代人的哲学观念。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共分为4卷,在前两卷中查拉图斯特拉对听众谈话,是具有训导意义的情节,而后两卷则越来越富于表现力和艺术特征。其中包括插入的抒情情节,暗喻、滑稽模仿、嘲讽俯拾皆是,尤其是第四卷宛如一面镜子,活脱脱照见各色人物的丑姿百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价值重估与超人学说 “上帝已死!”

查拉斯图特拉这样告诉人们。

对于西方世界来说,这句话不啻于惊天霹雳。捣毁上帝这个根深蒂固的“偶像”,这在传统理性主义笼罩下的世界来看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冒险。在尼采看来,以道德观念为基础的欧洲文化是基督教观念的统治的产物。这些从基督教取得的诚实、服从命运、同情和怜悯弱者、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的观念扼杀每一个人所独特地拥有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扼杀人的个性、自由和创造性,使人消沉颓废,麻木不仁。所以查拉图斯特拉才要说:“真不可想象啊!这个老年圣者优游于林下,竟然没有听到任何关于上帝已死的消息呢?” 因此才需要价值重估。这是摒弃教会统治的力量之源。价值重估的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斗争精神、批判精神、毁灭精神。要怀疑一切,要重新衡量世间一切的事物的存在意义。

在“价值重估”的旗帜下,善恶与幸福的内容也受到了重新的界定。尼采说:“什么是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力量的东西,权力意志及本身都是善;什么是恶?凡是来自柔弱的东西都是恶;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力量增长和阻力被克服的感觉。”从一开始,尼采 “重估”的价值就深深地打上了“权力意志”的烙印,对“死”的见解也不例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道:“我把完美的死指给你们看,他对于生者是一种刺激和期待。”

萨特说:“上帝不存在是一个极端尴尬的事情,因为随着上帝的消失,一切能在理性天堂内找到价值的可能性都消失了,任何先天的价值都不再存在了,原因是没有一个无限的和十全十美的心灵去思索它了。” ——价值重估,是继“上帝之死”的又一回冒险。何为“超人(overman)”? 超人是不是有着耶稣灵魂的恺撒?是不是拿破仑和歌德的结合? 超越力量的神圣和破坏力量的崇高似乎说明这一点。上帝诚然是理想人格的化身,然而超人却不是简单地取而代之。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尼采将陷入自设的矛盾:上帝死了意味着“意志”从“神”回到了“人”,而纯粹作为崇拜对象的超人岂不是要将人还原成神?可是,尼采对神根本不屑一顾。即便是我们承认尼采的思想确实存在着矛盾,也不能认为他把超人“神化”,应该说超人更倾向于“人化”的生命。

因此,在我看来,超人不仅仅是一种理想人格,更是一个生命本身不断超越、权力意志诉说生命力的过程,是自由的人的自由超越。超人的根本是权力意志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冲破了一切传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的束缚。他们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是具有超群的智力、坚强的意志、绝对的自主性、高昂的激情的人。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是一种过渡,一种毁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尼采看来,人应当走向“超人”。超人是未来,是理想,是目标;他将是超越自身者,克服者,战胜者;他是内省者,高贵者,创造者,人必须也必将达到超人。“人是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根绳索,”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正如查拉图斯特拉超越各种价值和真理一样,尼采认为人也是应该被超越的,抵达彼岸即意味着新的启程。超人不服务于某种理想,不崇尚上帝,不听凭独裁者和贪权者的权欲摆布,他不禁欲,也不囿于任何现行的哲学、道德和政治教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查拉图斯特拉急需为拥有血肉之躯和生存意志的人寻找自由,而且不是在彼岸寻找,要在尘世寻找;首先要有摆脱羁绊的自由,然后才有创造的自由。超越者和超越本身,诚然无法为许多矛盾的事实辩护。查拉图斯特拉不得不赞颂人本身作为可以被超越的“过渡”者的伟大,又不得不站在超人的高度讥笑人是“可笑之物”、“痛苦的羞耻”,蔑视一切又有所保留。合理的解释是,造成痛苦的意识才能造就被超越的形象,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能够自我超越的可能。

(二)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

“The Will to Power”译为权力意志,或者强力意志。

在幸福岛上,查拉图斯特拉向人们高呼:“世界本身应当变成你们的理性,你们的形象,你们的意志,你们的爱。”可以想见,尼采这句话中的理性,其内涵已不再是古希腊哲学意义上的 “理性”,而是试图张扬的人的“权力意志”。传统的基督教精神宣称理性高于意志,人要克服意志,追求理性。而尼采看来,这是人格的颠倒,他要把颠倒的次序重新合目的地“颠倒”过来,把“意志”从“理性”那里解放出来,而不再是它的奴隶。

然而什么又是权力意志呢?

权力意志,可以形容为雄狮般的意志,按照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法,“雄狮的意志所希望的就是:饥饿、暴力、孤寂、无神。”胆怯与它格格不入,软弱更是与它话不投机。阻挡权力意志的一切事物,尤其是“神”,将被暴力驱逐。“弱者服务于强者,弱者的意志说服他这样做,”这种推导对强者同样有效。“所有的存在者都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中逞其所愿。”可见,“权力意志”是支配生活及人格的“活力”,是不知疲倦地创造的生命力。它向生命说话,向所有的存在者说话。

那么,新的价值标准在哪里?尼采认为生命本身即是价值标准——而那象征着“主人道德”的权力意志,则是标准中的标准。它头顶着“永恒轮回”的光环,流淌着“超人精神”的血液,滚动着“生命价值”的齿轮。以主人的理想取代奴隶的道德,以善于创造的超人代替收容颓废的上帝。正如查拉图斯特拉所说:“阐扬生命的意义而重建其尊严,恢复健全的自我而发挥其潜能。”

一言以蔽之:你就是你自己的主人!

尼采用权力意志勾画出一幅永恒轮回的世界图景,以排除基督教对某种绝对的、彼岸的目标的追求,而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他认为这是对他的学说及其理论前提和结果的阐述,亦是其证明。他以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的学说为佐证,认为权力意志不会永远停留于某种状态中,除了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变化本身以外,它没有任何永恒的东西。

在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当中,“人类”不是目的,“超人”才是目的。在欧洲的虚无主义杀死了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之后,人就必须自我超越,成为超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超人哲学。这便是尼采哲学的旨归。尼采敏锐地感到,虚无主义已经站到欧洲的大门口,由苏格拉底和基督教统治的西方文明导致了悲观主义,而悲观主义又发展为虚无主义,这意味着人类的日益堕落和退化。真正创造性的文化一片凋零,市侩文化充斥一切场合,随之而来的是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被压抑和扼杀,人们处于一种麻木的、无目标、无标准的状态。于是,尼采呼唤像查拉斯图特拉这样的超人出现:“一切天神皆已死去;如今我们希望超人长生。”

就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现在,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参考文献:

1.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 2.张志伟《西方哲学史》

3.李秘《查拉图斯特拉的政治哲学:超人的统治》,社会科学家2004年版 4.李珺平《悲观主义与达观主义》 5.尼采《权力意志》,张念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6.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三联书店1994年版 7.周国平《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版

第四篇:尼采读后感

(一)感受伟大

不是强大,而是对于伟大感受的持续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人。——尼采《善恶的彼岸》

尊崇你心中对于伟大最直接的感受,但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渺小之中,即使对于强者,到处都充满了思想的诱惑。这份自发的贬低始于当我们认为自己的伟大比别人的“高级”之时。

你这感受伟大的心灵,怎么就让世俗的渺小遮蔽了你的双眼?每一次太阳从东方升起,每一次海浪拍打沙滩,每一次潮水撞击礁石,每一次微风袭过麦田,每一次雨水冲刷大地,每一次繁星布满夜空。这一切的感受,难道还不足以抚平你现实中的创伤吗?

(二)现实与科学

既然跑了那么远,何不继续跑下去?——《阿甘正传》

人类的历史已经步入了成年,我无法预测还有多久会到达晚年,也许是世界资源耗尽的时候。世界将会重新陷入混沌?毁灭还是新生?

或者是我预想到的另一个末日,当人们只需要对染色体稍作修正之后,就完全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者人的记忆可以随意的拼凑,我每次想起都会无比恐惧,这比人类被毁灭更可怕。

科学的目标是解放人类,但我们终将去向何处?也许是更舒适、更没有危险。但如果同时使人变得更渺小、更卑微的话。这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另外,更可笑的是,现在的科学已经变得不再让人安全了。

人类是盲目的并且时常不够理智,科学创造出的成果对于我们来说显得过于巨大和难以合理运用。我们盲目坚信科技造成的恶果,必将由更成熟的科技来弥补。这真是一次危险的赌注,赌上了子孙的生存环境甚至是生存权利。

摧毁总是比创造容易,只要这一带有现实悲剧意义的事实存在,那科学始终是危险的,并且随着它的进步,这一危险将不断增长。

阿甘的这句台词,更像是人类承认并且认可了科学崇拜的盲目性。

人是很会自我安慰的动物,越来越多由物质堆砌的符合病人趣味的艺术商品,更容易让人陷入安逸的享乐主义,而原本拥有至高地位的寻找形而上人生意义的冲动正在逐渐消失。社会需要人变得愚蠢和狭隘。

你这一生,难道想在自我安慰中度过?

(三)厌世者、思想者

有理想但找不到通往理想的道路,那么他的生活比没有理想的人更轻浮和厚颜无耻。——尼采《善恶的彼岸》

你们这些看清现实的厌世者们,你们破除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怎么就在此停步了?如同以往基督教将人类的恶作为对立面来压抑自身一样,你们竟允许了让现实种种的不堪压抑自己。难道你们觉得这样做为放纵自己找到理由了?这是何等滑稽的逻辑啊?!

还有我可敬的思想者们,你们破除了善与恶的对立,是否又陷入深刻与肤浅的对立呢?何以强者必定深刻?而弱者注定肤浅呢?哲学是否也成了你们的毒品?

我希望你放眼现实,有所行动,而不是面对这巨大深渊时,一味的嘲笑蔑视,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别把你的智慧,挥霍在讽刺弱者上。

(四)悲剧人生

从生命的整体看,短暂的悲剧迟早要归入永恒生命的喜剧之中。——尼采《快乐的科学》

回到最初,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尊崇自身的感受。一切以我们的个人价值观进行评断,抛开最初被灌输的是非善恶的成见。

人生的悲剧性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具有深刻的力量。强盛并非必然伴随着痛苦,但痛苦却是强盛的炼金石。爱之深,痛之切。

(五)强盛的人类

我心中最悲壮的场景,当诸神手执神器欲将人类毁灭之际,人类挽在一起,哼着相同的曲调,面庞也许带着畏惧,但铭刻下的是坚毅。悲壮的歌声响彻大地的每个角落,这一刻,你还会在意神的力量吗?

正如恶魔是使人恐惧的一样。神,只有当人类脆弱到还需要他的启示时,才有他存在的意义。也许,人类的意志无法强盛到面对恶魔不再恐惧,但当这恐惧无法再造成进一步的退让,当人们即使恐惧也依然敢于直面他时,恶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神啊,是否连你也畏惧强盛的人类?!

(六)做自己人生的观众,与徒劳作战

“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人和地球缺乏意志;在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命运背后都回响着颂歌一样的一个更响亮的声音:“徒劳!”——尼采《论道德的谱系》

我要求你做自己人生的观众,你要让自己的人生有伟大的剧情。

也许与现实的黑暗奋战不会有成果,我们将被嫉妒和诋毁淹没,如同西西弗搬动着巨石,吴刚砍伐着月桂,永无休止地重复着徒劳。

但是,我的兄弟啊,别让徒劳这个字眼阻挡了你的步伐,做自己的观众,只有你自己才懂得体会与现实、与深渊甚至是与徒劳奋战的神圣和强力!

凝视你自己,一位无所畏惧的斗士,敢于向一切发起挑战。连徒劳、渺小以及诋毁等等,在他人眼中自身下降到最低的恐惧都能克服并超越的战士,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阻挡你?!

持续你心中对于伟大的感受,只要人类尚未灭亡,他们总是会承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痛苦,却又一次次迎来胜利的黎明。

第五篇:尼采演讲稿

尼采对音乐的影响

尼采的音乐观念是要有形式上的放纵和改变,但是又要保有音乐、甚至民族内在的高贵精神。

从1844年到1900年。尼采有几段人生历程,都与5有关:5岁丧父,25岁当教授,35岁患病,45岁发疯,55岁、不到56岁就去世了。他的整个人生充满了反差,有的人给他总结为“十大反”:反基督教、反民主、反社会主义、反理智主义、反道德论、反瓦格纳等等。他的思想有几个阶段。一个是早期,1872年写了《悲剧的诞生》。这个时期他对叔本华特别着迷,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就在于给了人一个巨大的惊骇,人生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曾经被教会、道德、科学等等所掩盖的东西开始被暴露出来了。后来结识了瓦格纳,瓦格纳那时候已经比较出名,两人一见如故,瓦格纳说他也喜欢叔本华,于是尼采引为知己。但随着瓦格纳音乐风格的变化和尼采对瓦格纳认知的逐步加深,他与之决裂,并毫不留情批判瓦格纳的音乐是肤浅的、谄媚的、1876年尼采的思想开始转变,这是他的第二阶段。开始怀疑和批判自己原来这么崇拜的叔本华,对瓦格纳更是批判,说他向基督教投降了。这一段他写了《人情味的,太人情味的》、《快乐的科学》等等。然后就是1883年到1889年,这是他的第三个阶段,是最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他写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对力量的意愿》。我们看那个尼采的自传简直就是精神病和天才的糅合,基本上是围绕着三个主题在探索:我为什么这么智慧?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我为什么写出了这么好的书?总之,他纳闷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这么幸福丰满?尼采主张意愿是世界的终极和最真实的东西。意愿变成对力量的意愿:“the will to power”。意愿本身不算计,从根儿上就是要一种力量的丰满感,一种力量的增长感。管它生死、管它苦乐,我要的只是更有力量,更能支配他者,更能健行不息。在我看来,尼采的思想确实是西方哲学一次巨变,让西方思想获得了一个新鲜的和更真实的灵魂。这个灵魂可以用—个词来描绘:意愿化的音乐或音乐化的意愿。

尼采的这些观点是极端注重个人意愿观念的外化表现,是个人主义观念发展的又一次巅峰。也对后浪漫主义和20世纪音乐对音乐结构、风格、思想的改变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下载杜甫尼采说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甫尼采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尼采经典语录

    尼采经典语录1、他现在穷了,原因并非别人剥夺了他的一切,而是他抛弃了一切。缘何如此?---他惯于寻觅。所谓穷人,正是那些对他甘愿受穷做了错误理解的人。2、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

    尼采经典语录

    尼采经典语录 尼采经典语录1 1、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2、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

    尼采经典语录

    尼采经典语录13篇 尼采经典语录1 1、不连贯的神经质行为都与伟大的激情毫无共同之处;伟大的激情在人心深处静静地燃烧,吸光了人身上的全部光和热,使他外表看上去平静而冷漠……......

    尼采经典语录

    尼采经典语录 尼采经典语录1 1、乐观主义,为了重建的目的,为了什么时候能被允许再次成为悲观主义者。2、若不是在通向知识的道路上,有如此多的羞愧要加以克服,知识的魅力便会很......

    尼采语录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 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That which does not k......

    关于名言尼采

    大家知道尼采的名言有哪些吗?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名言尼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关于名言尼采11、疯狂对于个体,只是相对罕见的事情--而国体政党民族时代的疯狂,那就是规则。--尼采名......

    2014年德州4月高三模拟作文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_一览众山小。②有人说: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③尼采说:

    高三作文审题及范文(三) 编制人:刘学珍 李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人说: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 尼采说:不要爬上山顶......

    2014年德州4月高三模拟作文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②有人说: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③尼采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人说: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 尼采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