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偷偷溜进《我的精神家园》
偷偷溜进《我的精神家园》
鲁超美
在虎门回汉的高铁上,快速的翻阅了《新商旅》等两本高铁杂志。对于纸媒的油墨馨香过于沉溺,信手不放过任何可读的文字,这个毛病就像是互联网时代的手指控一族,他们几分钟不刷一下手机屏,心里就憋得慌。
宾馆的退房是在中午两点前,因此午休很踏实,以至于坐在高铁上无丝毫盹意。那双“贼”眼看完了插在靠背上的杂志,又看看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壁挂视频,再瞄瞄时速300多公里的火车窗外。低头瞅见90后同事伏在活动台板上睡了,手肘下压着一本书,立刻动了“贼心”,于是悄悄伸出“贼”手,“偷”过来满足“贼”眼,打发旅途的闲时无聊至极。原来书名是《我的精神家园》,飘渺而夺眼球。书的作者王小波,是我同时代的大哥。可惜天才命短,四十五岁就夭折了。我读电大的时候,正是王小波文字多产的时候,但我们学中文的同学竟很多都不知道他,我也是。
王小波的文才并不是被公认的,就像是孤独的画家梵高,死后,才犹如一道闪电光耀文坛。
他的名气印证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道理,先是在海外华人文学界获得赞誉,后才被国内文学界及评论界推崇。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晚期(离世前几年)的千字杂文,有些早年在报纸、杂志上读过。想不到年轻同事能在旅途中静下心阅读我们那个时代的另类思想杂文,真使我另眼相看!
读他的小说还行,杂文是艰涩隐晦文学形式,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生活阅历是难读懂、难理解的。偷偷溜进王小波的精神家园,一个钟点下来,徜徉了半本忧愤幽默的文字。不知不觉中,同事睁眼原谅了我的“劣”行,主动与我探讨读后感受。她说,王小波的书看不下去,一看就想瞌睡。是的,王小波怀疑、反叛、荒诞的语言,让隔着一代人的读者产生心理的疏离感。而对于我们同样经历过的哥兄弟,在这样一个年纪,会非常投入地享受在自由的精神家园中。王小波的生活态度,与我天命年后之追求如此接近,让我久久沉浸在他飞扬跳动的激情文字中。
第二篇: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在《一只独立独行的猪》中写到他插队时遇见的一直脾气怪异的猪,它从不在圈里安静的吃食或和其他猪们打闹,最后甚至跑出生产队,变成一只野猪。
我确实那样欣赏它。反抗了人类施加的束缚,它选择生活在废弃的稻谷地理,白天它可以放肆地去大野食,晚上在地理看星星。
如此惬意,如果我懂猪的思想,我定会从它满意的哼声里,了解它对自己精神家园的热爱。
我的精神家园,也诞生在一片自然里。
在我还馄饨无知时,郑渊洁的《红沙发音乐城》为我的精神家园塑造第一块基石。那是一个藏在沙发后的小人国的音乐世界。从此,我的世界有了色彩斑斓的童话和不绝如缕的音乐。
曹文轩的草房子为我的精神家园构造了结实的框架。我让我的灵魂飞过千山万水,在那水草丰美的油麻地和桑桑,秃鹤相遇,纸月为我歌唱,朱二麻子横肉的脸上满是笑意······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我的精神家园安上门窗。我看到车水马龙的洛阳,去往风沙漫天的敦煌,恍惚间,都江堰还继续着千年的流淌·······
我的精神家园是由书籍构成的,书籍是我精神家园的砖瓦和房梁。
我的精神家园是我失意时痛哭流涕的依靠,得意时谆谆劝诫的警示;是外出时无所不知的同路者,是归家时灯下温柔述说的枕边人。
这是我像燕子一样一点一滴用唾液和稻草筑起来的世界。
却不得不道一声“可惜”!因为我正与它渐行渐远。
我如今的家园里,没有了王小波,史铁生。只有语文和数学迎接我。我从“秦孝公据西汉之固拥雍州之地。”的读书声醒来,在“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的背书声中昏昏欲睡,此时此刻,我多想回到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应该在王小波笔下的泥水洛阳,飞雪长安里。李靖在公共浴室和波斯人抽着大麻烟,红拂在洛阳城的大街上闲逛,虬髯客偶尔打一双草鞋,练习着天下无敌的剑术·······
这是我精神的空间,这是我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一生坚守之所在。
第三篇:我的精神家园
宜章七中——我的精神家园
谷正华
宜章七中,建校百年,历来是路东片学子们向往的地方。一九**年,那年我刚满十岁,就从南塘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来到了赤石完全小学校读四年级。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校长被罢官,学校停课,我因此而辍学。次年六月,复课闹革命,我又和同学们重返校园。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一年,我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那时,国家已经废除了高考制度,城镇的中学毕业生都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农村的子弟中学毕业后都回乡务农。屈指一数,我在宜章七中求学八年,她是我成长的摇篮,更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在《宜章七中校志》征文中撰联曰:“九子岭揽胜,尽阅楚南粤北风物,九九艳阳景如画;三望坪育才,精研古今中外文理,三三熔炉铁成钢。”回顾那段历程,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总是历历在目挥之不去。美丽的校园是莘莘学子求学的乐园。校址三望坪“三望山水奇秀,文峰峙其前,三台列其后,清流冈阜,映带环绕于两傍,是盖扶舆磅礴之气所钟也”。这里流传着“美女梳妆”、“勾嵝募道”、“三望吕洞滨”、“清军三盘营”民间故事,为人乐道。当我第一次沿着柏树林荫隐的宽敞校园大道步入别致的校门,一座雄伟的大楼耸立在眼前,拾级而上进入校舍,豁然开朗。大楼是典型的欧式建筑,内外迴廊,四合组成一个好大的 1
院落。一楼前后四个教室,左右两厢六个教室,其中间两间单房错落在教室与教室之间,起着隔音的作用。通道左曲右回,四通八达,设计颇具匠心。二楼全部是学生宿舍,木板阁楼,木栏栅。那时的学生寝室都是大连铺,每个班一个大寝室,分男生区和女生区,整个楼层能容纳上千学生。我们班的宿舍是正堂,天花板是拱形木骨架、木板材结构,上面绘制的是春秋时期儒家七十贤人彩绘和文字。它是整个大楼的经典之作。真后悔当时不记事,没有把它拍下照片留作纪念。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浩劫中这些文物被学校的红卫兵当作四旧破坏了。大楼的左边有一个“园蔬亭”,小桥流水,花卉争妍,许多的花卉当时我都叫不出名称。她是师生们课外活动的好去处。大楼的右边是一排平房,青砖白瓦,是教职员工的生活区。再往右间开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相间是一座朝西凹形平房,那是中学部——宜章七中的前身宜章县第三中学教学区。校园的后山是雄伟壮丽的九子岭的主峰,约五十米高处,青石嵯峨,凹凸有致,几眼山泉,四季不沽,到了春天,泉水流瀑激石,水花飞溅,一泻百米,落入池塘中,真有银河落九天的美景。当到了开饭的时候,师生们三五成群聚集在泉水处用餐,饭后饮上一碗泉水,美滋滋的好惬心。
校园中那百余棵酸枣林是我们前几届的校友们种植的,我看着它们长大成材。斗换星移,四季轮回,它周而复始地迎送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的来去,它是学校兴替的见证者。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那些年月里,这遍苍郁的枣林还是赤石公社“万人
大会”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湘江风雷”、“五湘农怒”、左派、右派、保皇派,你方唱罢他登场各尽其能事。它记录了许多喜怒哀乐的故事,其中的滋味有甜、苦、辣,而更多的则合着这个“酸”字。当然这只是校园中的小插曲,丝毫也玷污不了校园这块净土。在这里,我畅游“三望胜景”,初探“天文地理”。
学校强大的师资阵容为学子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八年里,我和莘莘学子们一样受过如沐春风、如品香茗、似饮甘露般的老师们那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洗礼。师生情深似海。欧阳达、欧阳卓、李昌奎、王邦建、谢作才等……他们是启迪我的心智的几位恩师。是他们造就了我刚直不阿的秉性和风骨。欧阳达老师是我四年级至六年级的班主任,兼任语文课程。他授课时洪亮的嗓音、优美的肢体语言,隽秀的板书总能吸引同学们,我们班里的语文成绩在年级总是名列前矛,同学们和学生家长都很尊敬他。可以说,欧阳达老师是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之一。还有图书室管理员欧阳卓先生也为我的学习提供了很多方便。那时到图书室借阅书籍的同学不多,我每次到图书室去,他都热情地接待,便为我提供图书目录,推荐名著给我阅读。高小期间,我就读完了巴金名著“家”、“春”、“秋”。可惜在那场史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中,欧阳达、欧阳卓两位恩师因家庭成分不好而首当其冲,遭受到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我的心灵也受到了创伤。
李昌奎老师是校医兼英语教师,他是我的恩人。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此谷正华非彼谷正华也!”那时,我先天不足后天
也不足、体弱多病、慢性肠胃炎、营养不良把我折磨得只有半条命。课余时间,我总是泡在医务室里,经常弄翻草药柜,是他为我针灸,熬草药精心调理,我的病情才得到了缓解,我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王邦建和谢作才老师都是湖南师大的高材生,毕业时正值文革,他俩被分配到偏陬僻壤的宜章县第三中学。这也许是缘分,高中时他俩先后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他俩也很器重我这个弟子,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年级和班级作文课上宣读,给予我莫大的鞭策与鼓励。这也激发了我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培养了我好读书的习惯。现在,我在机关从事文职工作也还得心应手,得益于那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参加工作后,曾与谢作才老师在宜章县政府大院共事多年,师生相敬如宾。欧阳卓、欧阳达、李昌奎、谢作才老师都已先后去世。王邦建老师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诗词研修班导师、湖南诗词协会副会长、世界汉诗协会名誉会长。他与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有着文化交流活动。我们之间关系一直密切,书信中,王邦建老师还对我以“贤棣”相称。今年,我到郴州去拜谒他,还得了他一匾“诸缘和诣”的墨宝,足见我们的师生情谊非同一般。
在宜章七中学习的日子里,我的同学数百,过善从密者莫过于余远东、钟华、谷华光和欧阳贵。
我是小个子,高中毕业还不足一米五,余远东同学是大块头,课余饭后我总是爬在他的肩上坐“马都都”,自然他并成了我的保护神,学校没有一个人敢欺负我。钟华、谷华光都是年
级语文成绩好、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他俩是根子正、苗子红的,毕业后在人民解放军部队的溶炉里得到了洗礼,都入了党提了干。我因社会关系不好而命运多舛,一九七六年初,被诬为“现行反革命”在赤石公社坐了二十天牛棚,强迫劳动改造,我成了文化革命后期“极左思潮”的牺牲品。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钟华、谷华光和我先后考上学校,我们是高
一、高
二、高三排一百五十余名同学中凭真功夫考上学校的三个人。虽然考取的学校不很理想,但也引以为豪的,在赤石片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欧阳贵是我外婆家那个村的,他嫂子又是我村的邻居,假日我们都来回串门。我舅舅家虽然是地主阶级,但舅舅是大队的赤脚医生,在乡里也很受群众拥戴,他家的小日子比我家好过,在生活上也就少不了给我家一些接济,假日里我常跟欧阳贵一起到舅舅家去带一些米菜到学校去弥补不足。如是,我们并成为了好同学、好朋友。现在,我这几位同学都是高职人员和处级领导干部。在当今商品大潮中,众多贪官纷纷落马,而他们且都已平安着陆,足见其本色。我为他们感到庆幸。
走上社会后,我常到宜章七中去,把精神家园当作停泊的港湾。我离校已经整整三十八年了,学子走了一批又一批,校长换了一任又一任,从欧阳贡、谷崇德到欧阳庆、邓小代、欧小全、王明灯、欧平凡,每一任校长都是我的知己抑或是挚友。欧阳贡、谷崇德均已离世。在与后五位校长的交往中,我们都是在探讨新时期的办学方略。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校园建设布
局方面,我向欧阳庆校长提出意见,县教育局没能采纳,我们国家政体中的长官意志是一个很大的弊端,我等只是杞人忧天。这些年来,学校建设耗资巨大,却不尽人意,既破坏了原始生态和文物古迹,又没有凸显现代建筑风格和学校标志性的建筑物,确是学校和乡里的一大憾事。而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发人深省,我很崇尚校友谷表信“名人、名师、名校”;“学校、地方、社会”两点三维思考的办学思想,就这个问题,学校的领导、教师,地方的行政官员,在外工作、创业的校友们以及乡里的父老乡亲都应该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层次,高起点的研讨。以此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现任校长欧平凡正带领学校一班人攻坚克难、修身治教、共度时艰,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感到欣慰。
宜章七中人,大家努力吧!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系宜章七中一九七一届高三排毕业生,现为郴州市诗词协会会员、宜章县作家协会会员、《宜章县志》续志副主编)
邮箱:lovefanchun@163.com
第四篇:我的精神家园
文学院汉教三班
***
周一涵
我的精神家园
最近,我的精神,或者说心情,都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累。
最近,头发干枯分叉,一直掉一直掉。在寝室洗澡时我总是冷冷地看着手中一把一把的头发,黑黑的,湿漉漉的,仿佛跟自己毫无关系。长时间的吹拉烫染已经让它的健康严重受损,纵然是一点点的高温与热风也足以让它溃不成军。
每个早上都想懒床,每个晚上都很烦躁,不想睡觉。觉得自己抑郁太久,快要长出苔斑。疲倦。不安。难过。悲观。阴暗。潮湿。害怕阳光。我跳进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灵陷阱里,无法自拔。
这就是累,不是那种跑完八百米后身体上淋漓尽致的疲惫,而是隐隐的,浅浅的,若有若无的存在你身体的每一寸缝隙,让你无所适从——大或小。好或坏。生或死。温暖或寒冷。信任或背叛。未来的或逝去的。握在手里的或丢弃的。可我,我总偏爱后者。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是在回忆。回忆大一时刚刚来到西大的欣喜与茫然,回忆大二时初识人生真理的成就与怅然。的确,在西大经历了太多,爱情的分分合合,友情的吵吵闹闹,亲情甜甜淡淡,越来越觉得大学生活就是堆积木,成功了幸福了就越
来越高,只是某一天,高到某一境界,突然崩塌,那种摧拉枯朽的力量,我真的有点承受不来。
拉扯时光的轴,旧时光瞬间褶皱,充满棱角,饱和泛黄,我两年的大学时光终于也磨成了一张薄薄的,旧旧的,皱皱的,泛黄的照片,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飘落在西大许许多多的角落。
这许许多多的角落,我都把它们深埋在西大的操场里。因为每当我“累”的时候,我就会一个人去操场上静静地坐着。一运,二运,三运,四运,只要能进去的,都可以。我已经数不清,在西大操场上熬过多少个不快乐的心情,也数不清我在这里留下多少个脚印——或深或浅的脚印,或快或慢的脚印,再也无法印刻的脚印——就像我再也无法复制的旧时光。
有时候,时间的苍白感只是一瞬间的事。
还好,西大有这么多明亮辽阔的操场陪着我度过我的大学时光。
雨天。飘雨的操场,略显青涩,没有多少人来看望它,冷冷清清的,她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媳妇,眼睛里堆满了泪水却不敢有一句怨言。这个时候,我会一个人撑着一把伞,沿着塑胶跑道和她一起散步,陪她一起感受下雨的温度。这样走着走着,我心中的“累”也会随着雨停而停。
晴天。放晴的操场,是一只猫,一只神情安详的老猫,要不然它怎么能这么享受地陪我一起坐在这里的草坪上,静静地晒着太阳,感受阳光洒满我们全身再慢慢蒸发的热度。
还陪着我静静地看操场上的同学们,有的是来踢球的,球在他们脚下是那么地听话,传球,射门,自然流畅;有的是情侣,相互依偎着低低呢喃;有的是来跑步的,戴着耳机,大汗淋淋,神情却显示出她乐此不彼;还有的三五个坐在一起,大声地说话,大声地讨论,偶尔还会爆发出一阵阵清脆响亮的笑声,听见她们的笑声,我有时也会跟着笑,心中的乌云也随着消散。我一直觉得放晴的西大操场是一个热闹的画面,流动着,喧嚣着,甚至夸张着,而我喜欢置身于这种热闹中,并想象自己站在这个热闹的画面之外,感受人生中不一样的“安静”。每当这种时候,我的思绪也可以尽情飞扬,生活中好的坏的都可以在这里重演一遍,内心再体味一遍,许多道理也就这样懂得了。
这次也一样,我去二运寻找着,寻找我烦躁不安的答案。漫步后,我找到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我已大三了。大三几多愁与善感,几多浮躁与沉重、几多浅薄与深沉,大三演绎的是大学之大,我们也要渡到象牙塔的彼岸了。曾经的,满腔凌云壮志,豪情满怀,以为自己定能叱咤风云,独撑一片天。而今的,岁月风霜雨雪把梦想拍击得遍体鳞伤,才悟得自己的平凡与渺小。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自我,认真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才是最重要的。大三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并时时像佛经里的“六字真言一样”挂在嘴边念叨提醒自己,但兴趣的宠坏,无法收拢的思想,使生活中所有的操作都成单线型,在它们的反反复复中,错过了旁景,也错过了回头。
究竟是自己误了时光还是时光误了自己。我在这个逻辑中徘徊的不前。一场迟来的深思,终究还是晚了些。不过,这些事想明白就好。大学的生活依然在继续,大学的苦恼依然会上演,我依然有很多问题要思考。
只是想不通的时候我依然可以去走走,一步、两步、三步、四步,在内心里散满自己成长的脚印;
只是想不通的时候我依然可以去走走,一运、二运、三运、四运,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五篇:书 我的精神家园(本站推荐)
书,我的精神家园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屈子祠镇的何文英,三毛在书里说,她有两样东西不借,牙刷和书,万不得已,牙刷拿去。我也很爱书,没有人向我借牙刷,借书的倒是有一些,而且不好意思拒绝,还回来的书,要么受了伤,要么多了几条皱纹,有的甚至没有了音讯,让我这个主人心痛不已,心痛之余,更加舍不得再借书给别人,因为,书实在是妙不可言的东西。
读书的好处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在于能使人得到一张又一张的证书。英国著名的数学家伊萨克·巴罗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是的,书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可爱的伴侣,优婉的安慰者。你忙时,它在那里,你闲时,它还在那里,你喜欢它时,它在那里,你讨厌它时,它仍然在那里,只要我愿意,它始终静静地待在那里,随时听从你的召唤,为你服务,又毫不纠缠。当你孤单一人寂寞的坐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一本你喜欢的书,慢慢地沉浸到书的世界里去,时间仿佛静止了,你会忘记了自己身在何方,你的惆怅,你的苦闷会一扫而光,难道这时候,你不为有一本你喜欢的书而欣慰吗?
书也确实是一位良好的导师,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个人所亲身经历的事情总是十分有限的。地球上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而我们汨罗市整个面积才1562平方千米;人类文明的历史有7000多年,而中国人的平均寿命
才72岁;人类文明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狭小的生活环境和短暂的人生中,再不读书,就会像井底之蛙一样,视野狭小,只看得到头上的一小块天空,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愚不可及,而这只青蛙,如果能跳出井口,看一看这个广阔的世界,那么它的生活,也会因此而丰富多彩,何乐而不为?如果说个人的人生经验是一滴水,那书就是浩瀚的大海,如果说整个世界是一栋很大很美的房子,书是一扇小小的窗户,那么,为什么不推开这扇窗,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呢?
而且,书不仅能医愚,对身体也大有好处。读书与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现在得心理疾病的人数很多,但是好书如药,流传千古的好书更是灵丹妙药。前些天面对着堆积如山的事,我感到压力像铅石压在头顶时,心情烦闷而忧愁,甚至会引发头痛,我会想到《千字文》中“心静神逸,心动神疲”这八字,焦灼的感觉立刻像被清风吹走了。当我为一件事情的拖延而感到内疚时,脑海中会出现《弟子规》中的“宽为限,紧用功”,于是我宁可先抓紧用功,然后再休息,为的是不因拖延而产生内疚,工作效率反而大大提高。当你觉得生活没有希望时,我推荐你看《肖申克的救赎》,你会像抓住救命草一样重新找到力量;当你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时,我会推荐你看余华的《活着》,你会发现存在就是生活的意义;当你觉得生活很无聊时,我会推荐你看《傲慢与偏见》,你会觉得人生是充满鲜花和希望的„„我所举的例子当然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找到合适的书,不仅能让你保持心理健康,延年益寿也是很有可能的,一生与书为伴、以书祛病健身的中外名人不胜枚举。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最终活到73 2
岁,爱读书,显然是孔子受益匪浅的养生之道。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穷居乡间,常靠读书怡情;他的切身体会是:“病中书卷作良医”,“读书有味身忘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德格斯·坡厄尔对1600多名25岁到92岁爱读书的人进行推理能力、记忆力、视力以及对空间的判断力的测试,发现80多岁的人,表现得几乎和年轻人同样良好;一部分80多岁与90多岁的人的智力,接近任何年龄段的最高水平。
各位老师,书籍是进步的阶梯,让人受益匪浅;书籍是知识的海洋,让人陶醉其中;书籍是梦想的殿堂,让人深切地追求,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读书会让你找到安全感和归宿感,你不会因为经常回家而不想再回家,你会爱你的家。最后我想用罗曼·罗兰的话结束今天的演讲:和书籍生活在一起,你永远不会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