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写图形算式
充分理解 掌握方法
对一年级《改写图形算式》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一、背景介绍
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数学课堂作业本》第十页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照样子改写式子★-●★=●+6●=★-6▲-■=()■=();●+▲●=()▲=()。此题是放在了学生学习了“十几减法、4、3、2”的内容之后。在做这题之前学生从未遇到过类似的题目,教师更未讲解过与此相关的解题方法。为了了解学生对此题的知解程度,我直接让孩子们先独立完成,相当于做一个前测。于是,各种问题来了。有学生看不懂题目,不理解题目的意思;有的学生一脸迷茫,不知如何下手改写;更有学生和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直接用数字代替了图形答案。全班25名学生,无一人能解决此题。可见此题的难度确实相当大,并不适合现阶段的孩子。但是,既然题目放在了这一课,我想定有专家编者的意图。而且,我仔细地分析了一下此题,觉得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此题的知识。只是由于平时没有接触过同类型的题目,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训练,所以才会出现无人会做的现象。出于对难题教学和培养孩子们思维能力的兴趣,在一年级学习压力相对较轻以及学生间的差距相对较小的背景下,我决定单独开设一堂课来探索教学此类题型的解决方法。
二、教学尝试一
通过分析题目,发现此题型考察的是学生对加减关系的理解和应用。如果学生对加减法的数量关系非常熟悉,并且能熟练改写出数字加减法算式,那么对于图形算式也就水到渠成了。于是,我进行了以下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加法算式的改写
1、教学加法基本关系式
师:你还记得在加法算式中,3+5=8,3、5、8叫什么名称吗?
生:3叫“加数”,5 也叫“加数”,8叫“和”。
师:说对了!那么在2+4=6,4+5=9这两道算式中,这些数字又是分别叫什么呢?
生:在算式2+4=6中,2与4叫“加数”,6叫“和”。在算式4+5=9中,4
与5都叫“加数”,9叫“和”。
师:这三道算式都是加法算式,那么你们知道如何用“加数、和”来表达加法算式吗?
生:加数+加数=和。
师:你真聪明!为了区分开两个加数,我们就说“加数1+加数2=和”。(教师板第一个关系式:加数1+加数2=和)
2、改写减法算式
师:你能根据3+5=8这道加法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吗?
生:8-3=5,8-5=3。
师:对了!回忆一下,这三个数在原来的加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
生:8是原来加法算式的和,3和5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的加数。
师:那么如果用“加数、和”表达来这两道减法算式与加法的关系,应该如何表达?
(此时学生面露难色,但不一会儿就有几名学生举手了)
生:应该是和-加数1=加数2,和-加数2=加数1。
师:你说得真好!(教师板书:和-加数1=加数2,和-加数2=加数1)师:我们也可以把得数写在前面,加数1=和-加数2。加数2=和-加数1。
3、练习改写数字算式
9+5=14,9=()5=();
4、练习改写图形算式
(二)同样的方法教学减法算式的改写。
(三)检测作业
★-●★=●+6●=★-6▲-■=()■=();●+▲●=()▲=()。
从作业的反馈上来看,只有五人能够完全做对此题。分析原因,可能是教学加减法数量关系过于抽象,孩子们不容易理解,也不能运用。于是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做了以下二次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三、教学尝试二
1、出示教具小圆片,左边有3个,右边有5个。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了左边部分有3个圆片,右边部分有5个圆片,总共有8个圆片。
师:是啊,所以3、5、8这几个数在这里谁是部分谁是总数呢?
生:3和5是部分,8是总数。
2、从图中抽象出算式,巩固对部分、总数的认识。
师:你能写出有关算式吗?
学生分别写出3+5=8,5+3=8,8-3=5,8-5=3
教师分别指着这些算式中的3、5、8问学生,是部分还是总数。
师:两个加法算式解决是总数的问题,而两个减法算式解决的是部分的问题。3、小练习:出示8+9=17,13-8=5,★-■=5,●+▲=13 等算式,分别说一说算式中各个数或者各个图形是部分还是总数。
4、改写算式数字算式
3+5=83=()5=()
师:你知道3是什么?它可以用哪个算式来求的?为什么?
生:3是部分,可以用8-5求出来,因为部分等于总数减另一部分。师:那么5呢?它可以用哪个算式来求的?为什么?
生:5也是部分,可以用8-3求出来,因为部分等于总数减另一部分。13-6=7 6=(),13=()
师:这个算式中6和7、13分别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解决?
生:这两个数是部分,6=13-7,13=6+7。因为部分等于总数减另一部分,部数等于两部分相加。
师:说得太好了!那么在图形算式中你会求吗?
5、改写图形算式
●+▲=13●=()▲=()
★-■=5★=()■=()
师:这些图形算式中分别是求什么的?用什么方法解决?
生:第一算式是●和▲都是部分,所以是求部分的,应该都用减法。第二算式★是总数,用加法解决,■是部分,用减法算式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改写,教师巡视,发现已有十五名学生会解决了。
教师挑选典型错误反馈:算式一,●=(▲-13),算式二,■=(★+5)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为什么不对,应该如何改正。
6、教师小结:
师:无论是在数字算式中,还是在图形算式中,我们都要分清谁是部分,谁是总数,求是的部分还是总数,记住总数等于两部分相加,而部分是等于总数减去另一部分。
7、订正课堂作业本的题目。
★-●★=●+6●=★-6▲-■▲=()■=();●+▲●=()▲=()。
此题最后反馈回来,全班25名学生已有22名学生掌握。
三、对比分析两种教学设计
设计一:注重从抽象的加减法关系中教学,旨在让学生对加减法的六种关系进行死记硬背,意想达到用“死知识”解决“活题目”,结果却不尽人意。
设计二:注重对加减法关系的理解,教学中使用小圆片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的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具有事实活动支撑的思考过程中,充分理解加减法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结果也是比较可观的。的确,一年级的小朋友的思维水平还是完全停留在形象思水平,他们所有的思维都需要现实材料的支撑。只有理解了,才会记住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会真正解决问题。
第二篇:算式名称教学设计
算式名称
教学内容:p45,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教学目的:
1、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学过程 :
准备训练。3+2=?
5-2=?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1
3+2=5 先让学生说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3+2=5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2 5-2=3 引导学生把(2)与(1)比较。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试做:2+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讲清怎样想的? 再完成5-3=?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小结: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巩固练习: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写算式。
(1)5+8=?
1+8=?
6+7=?
7+9=?
6+5=? 课后作业 :
1.根据1+8=?,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2.根据7+9=?,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反思:
先说说我的备课。可以这么说,备课我做到了详尽仔细,从课程目标到学情分析,从设计教学过程到教学目的,从练习设计到板书字样,从问题预设到学生课堂心理关注,我都体现在我的教案之中。区区一节课,我所备的教案,用了四张纸。长篇幅来看,不可谓不是一份详尽用心的教案。然而,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我要反思,而且要多从我自身找原因。
我们都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可是备好课不一定就能上好课,教学毕竟是充满着生机活动性的过程,全然不是机械生产那样的预设与过程如一,更不敢结果的早下定论。这节课,我就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如果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倒还是很令我满意。那是因为这节课,其实对学生的知识点要求不是非常高。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因为不需要死记硬背,能理解运用就行,所以不要求学生背诵吧。因为学生早已解除加减法,而且会运用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进行题目转换,到现在只是系统概念而已,只是原理证明而已,所以对于他们的运用其实要求不高。学生早就学会了加减法的乎逆运用了。
在这里,我所分析的学情倒是助益不少。我分析我们学生都已经会诵记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并且会用他们进行加减法运算。所以,尽管我因为教学环节的不完整,没有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进行练习跟进,但他们都能在课后作业中告诉反馈给我——学生仍然能正确地作业练习。
然而,我绝不能因此而懈怠自己的责备。其实,之所以教学环节没有完成,一方面见得我上课啰嗦耗时间,另一方面见得我对新学期学生的课堂表现估计不足。事实上,学生上课状态没有完全很好地呈现出来。再加上课堂上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如多媒体屏幕的模糊不清等,肯定会影响到他们对课堂的精力集中。相比较而言,二班状态不错,他们的学习效率就高一些。也许,新学期的第一堂新课,是很难上的,因为学生与老师的教学状态都还紧张集中起来?
为落实每堂课的口算训练任务,我教案设计了口算环节。然而,因为小黑板的限制,我也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匆忙课前抄上题目,还当场分发练习本,又讲了讲格式要求,那都要浪费一些时间的。所以,我想这第一节新课就是虚时的35分钟。这也就无形当中压缩了课堂的教学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设计成为摆设了。
当然,如果只是以上的一些失误,倒还不要紧,毕竟以后就可以改进。然而,除了以上的一些教学失误外,其他方面也值得我反省反思。
比如,教学语言的精炼。我也一直觉得自己啰嗦,一个概念讲清楚了,却还害怕学困生不懂,跟进解释,甚至一些字词句的解释。觉得数学老师没必要如此追究,我却一直默默地坚持着,结果浪费了许多时间不说,可能还会疲劳学生的听觉神经。教学环节连接处,也是不干脆。这些毛病,许多听过我课的老师都提出了意见建议,可本性难改啊。日后必定注意,尽量少说废话,节约学生的时间。
还有,板书的重难点突出。黑板上不可能写出所有的教学语言,只能提纲挈领地书写出该有的教学重难点。对学生而言,美观而实用的课堂板书,看上去舒服,还能起到学习借鉴的作用。于老师而言,也省事。可是,这节课我却写的太多,连线段图、加减法的算式,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加减法意义,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写上了,结果费时间,满满的一黑板,不好看。我想节约出板书的时间,也能跟进相应的练习了。
课堂练习反馈,对于课堂效果的检测是很重要的。然而,这节课因为少有课堂练习时间,而不得不荒废了练习反馈。只是临近最后五分钟,才匆忙地几个题目示范,虽然学生都能理解,但我总觉得反馈量不多。与精讲多练的练习精神不符合。
这节课的重难点虽是加减法概念意义及他们之间的互逆关系以及他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而如前所说,这些都不成为我们学生的运用问题。然而,在求解未知数时的过程,包括想法过程和书写过程,都可以说是此课的新要求。在教案设计意图中,我着重反思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因为练习量不够,示范作用也就不明显了。尤其是方程式的求解过程,学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如等号上下不对齐,答案直接写在原题中等。而有些学生,因为加减法各部分关系运用不熟练,甚至连判断求什么数(加数,减数,被减数)都出错,结果可想而知。而这样的问题,假设我有富足的练习反馈,也就可以及时归正了。不过,四年级学生模仿学习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都提升了不少,我布置了他们自己预习,又课后要求看课本复习,自己看着课本例题,也都能明白怎样去正确规范地格式了。所以,交上来的课后作业,质量还好,格式也对,过程也规范,我还是松了口气。
此外,我觉得学生学习有了好方法,就能高效地学习。这节课我要求学生在以往的加减法各部分关系诵记的基础上,运用到求解未知数的过程中来。比如,先读出加减法的数理算式(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这样至少可以提醒自己在做什么运算的题,也还可以看清是求什么样的未知数,也就是未知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一定要自己默念,而不是首先就动笔。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根据所要求的数来寻找解题思路——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式,也要默念。然后再下笔,下笔时一定要对齐等号。这样,我发现学生作业练习的正确率高,学困生都能基本全做对。我想,这个方法我日后训练中一定要加强。
总之此课的教训是:精炼语言,节约时间,方法过程精讲,板书简练,作业练习量多,反馈及时,格式要求严格,多正面表扬学困生,创新自己教学个性要求,及时反思!
如上反思,备好一堂课不容易,上好一堂课,更是要求高,日后鉴用之!
第三篇:铁塔工程量计算式
50米四管塔基础工程量
1、场地平整:S=16*16.5=264㎡
2、基础土方开挖及换填
○11级湿陷、换填1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0.5米,挖深5米深。
V=1/3(8.7*8.7+14.5*14.5+8.7*14.5)*5=686.5m³
3:7灰土换填:V=1/3(8.7*8.7+9.9*9.9+8.7*9.9)*1=86.6m³ 22级湿陷、换填2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0.8米,挖深6米深。○
V=1/3(9.3*9.3+14.5*14.5+9.3*14.5)*6=863.18m³
3:7灰土换填: V=1/3(9.3*9.3+11.1*11.1+9.3*11.1)*2=208.62m³
3、基础垫层砼:
C15
8*8*0.1=6.4 m³
基础底板砼:
C30
7.7*7.7*0.8=47.43 m³
矩形柱砼:
C30
0.7*0.7*3.2*4=6.27 m³
连系梁砼:
C30
3.3*0.4*0.6*4=3.17 m³
4、现浇构件钢筋:圆钢≤10
0.3t
现浇构件钢筋:螺纹钢综合 3.48t
预埋铁件:1.124t
5、模板安拆:
基础垫层:8*4*0.1=3.2㎡
基础底板:7.7*4*0.8=24.64㎡
矩形柱:0.7*4*3.2*4=35.84㎡
连系梁:(3.3*0.6*2+3.3*0.4)*4=21.12㎡
6、连系梁下底、侧面灰渣回填(300厚)
V=5.5*5.5*0.3=9.07 m³
7、硬化面下换填(300厚)3:7灰土:
V=(10.7*10.7-0.7*0.7*4)*0.3=33.76 m³
水泥砂浆地面:
S=10.7*10.7-0.7*0.7*4=112.53㎡
8、土方回填:
11级湿陷、换填1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0.5米,挖深5米○深,围墙内场坪高出自然地面0.5米。
V=686.8-86.6-63.27-9.07-33.76+0.5*264=626.13m³
22级湿陷、换填2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0.8米,挖深6米○深。围墙内场坪高出自然地面0.5米。
V=863.18-208.62-63.27-9.07-33.76+0.5*264=680.46 m³
9、接地装置安装
接地扁钢:-40mm*4mm
74米
接地角钢:50mm*5mm
24米
40米、45米四管塔基础
1、场地平整:S=16*16.5=264㎡
2、基础土方开挖及换填
○11级湿陷、换填1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0.5米,挖深5米深。
V=1/3(8.35*8.35+14.5*14.5+8.35*14.5)*5=668.4m³
3:7灰土换填:V=1/3(8.35*8.35+9.55*9.55+8.35*9.55)*1=80.2m³ 22级湿陷、换填2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0.8米,挖深6米深。○V=1/3(8.95*8.95+14.5*14.5+8.95*14.5)*6=840.25m³
33级湿陷、换填3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1米,挖深7米深。○V=1/3(9.35*9.35+14.5*14.5+9.35*14.5)*7=1011m³
3:7灰土换填: V=1/3(9.35*9.35+10.35*10.35+9.35*10.35)*3=291m³
3、基础垫层砼:
C15
7.65*7.65*0.1=5.85 m³
基础底板砼:
C30
7.35*7.35*0.8=43.22m³
矩形柱砼:
C30
0.7*0.7*3.2*4=6.27 m³
连系梁砼:
C30
2.95*0.4*0.6*4=2.84 m³
4、现浇构件钢筋:圆钢≤10
0.29t
现浇构件钢筋:螺纹钢综合 3.35t
预埋铁件:1.012t
5、模板安拆:
基础垫层:7.65*4*0.1=3.06㎡
基础底板:7.35*4*0.8=23.52㎡
矩形柱:0.7*4*3.2*4=35.84㎡
连系梁:(2.95*0.6*2+2.95*0.4)*4=18.88㎡
6、连系梁下底、侧面灰渣回填(300厚)
V=5.15*5.15*0.3=7.96 m³
7、硬化面下换填(300厚)3:7灰土:
V=(10.35*10.35-0.7*0.7*4)*0.3=31.548 m³
水泥砂浆地面:
S=10.35*10.35-0.7*0.7*4=105.16㎡
8、土方回填:
11级湿陷、换填1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0.5米,挖深5米○深。围墙内场坪高出自然地面0.5米。
V=668.4-80.2-58.23-7.96-31.54+0.5*264=622.44 m³
22级湿陷、换填2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0.8米,挖深6米○深。围墙内场坪高出自然地面0.5米。
V=840.25-195-58.23-7.96-31.54+0.5*264=679.52m³
33级湿陷、换填3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1米,挖深7米○深。围墙内场坪高出自然地面0.5米。
V=1011-291-58.23-7.96-31.54+0.5*264=754.27 m³
9、接地装置安装
接地扁钢:-40mm*4mm
74米
接地角钢:50mm*5mm
24米
30米四管塔基础工程量
1、场地平整:S=16*16.5=264㎡
2、基础土方开挖及换填
12级湿陷、换填2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0.8米,挖深5.5米深。○
V=1/3(7.2*7.2+14.5*14.5+7.2*14.5)*5.5=671.9m³
3:7灰土换填: V=1/3(7.2*7.2+9.8*9.8+7.2*9.8)*2=145.6m³
3、基础垫层砼:
C15
5.9*5.9*0.1=3.48 m³
基础底板砼:
C30
5.6*5.6*0.8=25.09 m³
矩形柱砼:
C30
0.7*0.7*2.7*4=5.29 m³
连系梁砼:
C30
1.9*0.4*0.6*4=1.84 m³
4、现浇构件钢筋:圆钢≤10
0.24t
现浇构件钢筋:螺纹钢综合 2.26t
预埋铁件:0.58t
5、模板安拆:
基础垫层:5.9*4*0.1=2.36㎡
基础底板:5.6*4*0.8=17.92㎡
矩形柱:0.7*4*2.7*4=30.24㎡
连系梁:(1.9*0.6*2+1.9*0.4)*4=12.16㎡
6、连系梁下底、侧面灰渣回填(300厚)
V=4.1*4.1*0.3=5.04 m³
7、硬化面下换填(300厚)3:7灰土:
V=(9.3*9.3-0.7*0.7*4)*0.3=25.359 m³ 水泥砂浆地面:
S=9.3*9.3-0.7*0.7*4=84.53㎡
8、土方回填:
12级湿陷、换填2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0.8米,挖深5.5○米深。围墙内场坪高出自然地面0.5米。
V=671.9-145.6-35.71-5.04-25.359+0.5*264=592.19 m³
9、接地装置安装
接地扁钢:-40mm*4mm
68米
接地角钢:50mm*5mm
24米
40米单管塔基础工程量
1、场地平整:S=16*16.5=264㎡
2、基础土方开挖及换填
12级湿陷、换填2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0.8米,挖深5.5米深。○
V=1/3(8.1*8.1+14.5*14.5+8.1*14.5)*5.5=721m³
3:7灰土换填: V=1/3(8.1*8.1+10.5*10.5+8.1*10.5)*2=174m³
3、基础垫层砼:
C15
6.7*6.7*0.1=4.49 m³
基础砼:
C30
6.5*6.5*1+4.2*4.2*1+2*2*1.4=65.49m³
4、现浇构件钢筋:圆钢≤10
0.6t
现浇构件钢筋:螺纹钢综合 2.976t
预埋铁件:2.044t
5、模板安拆:
基础垫层:6.7*4*0.1=2.68㎡
基础:
6.5*4+4.2*4+2*4*1.4=54㎡
6、硬化面下换填(300厚)3:7灰土:
V=(8*8-2*2)*0.3=18 m³
水泥砂浆地面: S=8*8-2*2=60㎡
7、土方回填:
12级湿陷、换填2米,每边宽出基础周边0.8米,挖深5.5○米深。围墙内场坪高出自然地面0.5米。
V=721-174-69.98-18+0.5*264=591 m³
8、接地装置安装
接地扁钢:-40mm*4mm
50米
接地角钢:50mm*5mm
8米
第四篇:珠算式心算阶段性工作汇报
小小算珠串成排上下联动结硕果
-----------珠算式心算阶段性工作汇报
洪山区财政局会计科
洪山区李桥小学校长宋卫华
各位领导专家 :
我校珠算式心算教学工作在省市区珠算协会,区教育局、特别是在区财政局的会接领导和支持下,于2011年12月2日正式启动。一年来,我校认真规划珠算式心算(以下简称珠心算)的教学工作,精心组织,严谨教学,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的珠算水平大幅提高,教师的教学教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阶段性教学效果。
一、通过实践,我校对珠算式心算的教学对促进儿童的智力的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我校的珠算式心算工作不仅仅是在简单的教学训练,我们考虑的是,作为孩子奠基人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学工作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是否对他们智力水平和人生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学和比较,我们认为,珠心算技术的学习和训练,达到了对儿童智力开发,促进学习的目的。珠心算技术是在珠算技术娴熟的情况下,将珠算图像盘式图通过特殊的训练内化到儿童脑中形成“珠象”进行计算的脑力活动。一旦儿童形成“珠象”,儿童脑部的运行技能就有异于一般没有形成珠算映像的儿童,它由于一般儿童记忆和运算的模式,也就是儿童的脑中多了一种脑部的运算的技能,因此对于儿童的智力潜能的开发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人的左右脑运行机制中,经研究,右脑90%的机能没有得到开发。而在珠心算的教学训练中,儿童在前期的珠算训练通过双手拨珠训练,能够十分有效的锻炼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开发,又有别于一般只有单手操作的模式,进过长期的训练,儿童左右脑协调运作,使右脑机能得到锻炼和激发,儿童变得聪明了,表现在学习上,又能帮助儿童在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达到只能水平提升的目的。同时珠算式心算对于儿童意志力品质、记忆力品质、专注力品质等多方面多元智能有效提升。
二、教师的教学教艺得到有效提升。
为了珠心算教学工作的开展,我校选派任教的两名教师都是华师数学系毕业的本科生,在经过省市两级的珠心算培训工作后,两位教师均能从仅仅会打算盘的教师成长为具有珠心算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师。
从平时的教学研讨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两位教师教学能力强,研究气氛浓,交流探讨深,互相帮助实,并经常向我汇报和询问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困惑的问题。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共同成长,共同提高,教学工作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拥戴。
三、学生家长支持、学生兴趣浓厚。
珠算式心算对于家长来说是个新生事物,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协助,自开办以来,我们除了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外,学校每学期的家长会,我校的老师都会在会上对珠心算的教学工作进行汇报交流,介绍珠心算教学的进展,孩子取得的成绩,了解家长的困惑,和家长共同探讨珠心算教学中孩子们的情绪的问题等。家长们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开展是为了他们的孩子成长着想,是有利于他们的事情,是他们孩子们的机遇。家长们一直十分赞同学校的做法,并能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
珠心算的教学训练对于二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长期和枯燥乏味的数字打交道并进行大量的数字运算的训练,会使儿童产生厌倦心理,这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能力和亲和的教学风格以及极强的掌控能力,使儿童喜欢教师,喜欢训练的方式,帮助孩子在训练中保持长期的兴奋,教学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通过观察,我们欣喜的看到,每当我走到训练室的窗边、走进教室听课,孩子们学习训练的兴趣依然浓厚,听数、记数、拨珠、运算,专注力十足,这得益于我们两位教师合理的教学手段,亲切的教学方法。他们将游戏和比赛等激励形式恰当的糅合在教学训练中,带入课堂。曾老师曾说:一个学生经常向她说,我觉得珠算训练真好玩,我们能不能多玩一会啊。可见儿童十分喜欢教师带领他们教学训练。
四、学校后期的做法和思考:
1、作为洪山区财政局、洪山区教育局试点学校,我校对于珠心算教学训练工作,十分重视。洪山区教育局也要求辖区学校做到“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力争做到每所学校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作为相对偏远的李桥小学,我校的目标是:在两至三年的时间里,将李桥小学打造成在洪山区小学内具有“珠心算特色“的学校,至少在武汉市布点学校中,具有中上等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学校,从而带动洪山区内的学校也进行珠算式心算的教学,为洪山区下一代智力的开发提供一个有效的促进手段。
2、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养工作,使教学的教学水平尽快成长,尽快成熟,成为珠算式心算的教学能手,在两个教师的带领下,培养出更多的未来栋梁。
3、加大投入,进一步保障珠算式心算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珠心算工作已经得到省市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区财政局的资金保障,消除了我们进行这项工作的后顾之忧。我校在一年来,也在珠心算教学的保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在购买书籍、教室设备、教师每天训练的课酬、训练题的制作、教学软件和出题软件的购买、打印复印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投入,这对于我们办公经费的支出已经尽了全力,但我们思考,既然财政局对我们这么信任和支持,我们一定将这项工作作为学校重要项目来进行,争取取得优异的成果。
小小算珠串成排,上下联动结硕果。我校的珠心算教学,开好头,起好步,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厚爱,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的效果。我们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仰望天空,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按照珠算式心算的教学工作规律进行教学,在普及珠算的教学中,培养好苗子,在省市区乃至更高水平的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第五篇:看图写乘法算式(反思)
《看图写乘法算式》教学反思
沈俊
《看图写乘法算式》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的一个学习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设定以下目标:
1、通过看图写乘法算式,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
2、通过对同一组点图写不同的乘法算式进一步理解交换的思想。《看图写乘法算式》一课通过对生活中的物品编题,帮助学生学习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对乘法含义已基本理解,尤其对看图列式有一定的基础。根据教材意图与学生的经验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构建“一份量”和“几份量”,从而理解“一份量、几份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熟练的看图写乘法算式。
1、充分利用主题图,学习探究
这堂课,教材安排两个例题。例1:“一图两式”情景图,渗透乘法交换思想,展示从不同角度观察,构建“一份量”。例2:超市货物架上的“物品图”,让学生利用这些素材来编题。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解题、描述,帮助学生回忆看图的方法和乘法的交换思想;其次,从分析乘法含义着手,引导学生进一步看图编乘法题。
2、精心设计练习,发散思维
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通过看图写乘法算式,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再次体验从不同角度看图的方法和编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探索、编题,交流、评优,学生兴趣盎然、全身心的投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已具备看图讲讲算算的能力,因此在学习了乘法含义及交换的基础上再来看图编题应该不难,只是在编题的数量和用词的正确性上还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