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现阶段确保陕西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关于现阶段确保陕西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鲁向平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短缺也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心头之患。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正视我省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我省在现阶段粮食安全的应对,提出以下意见,供领导和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一、粮食的本质和我省粮食供需的特点
1、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大,需求的价格弹性小,因而导致生产多了就要出现“卖粮难”,谷贱伤农;生产少了价格就要过分上涨,消费者难以承受。粮食是国民经济战略物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必需商品,涉及千家万户,具有特殊的“放大”效应,如果引导不好,就可能引发大的社会波动。粮食是弱质产业产品。目前,粮食与棉花效益比为1∶5,与蔬菜效益比为1∶4,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仍然不高。因此,政府必须采取特殊政策对粮食生产进行长期扶持。这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我们今天的决策是一种在粮食供需矛盾比较尖锐情况下的决策。在此时,我们将深深体会到了在现代文明中,粮食是世界上唯一比石油更为必须的资源,它像石油一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政治和国际意义。粮食紧,市场紧;粮食稳,市场稳;无粮不稳、无粮则乱。
2、陕西粮食供需特点
(1)低水平的平衡。从陕西的粮食供给看,低水平主要表现在生产能力、购买能力两个方面。就生产能力而言,就是在大丰收的1993年,粮食亩产比同期全国水平低75公斤,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全国低24公斤;就粮食的稳定程度而言,全国的粮食90年代以来最高受灾减产率为3%,陕西省最高减产率为22.2%(1994),供给的稳定性也处于低水平。从陕西粮食的消费水平看,低水平也反映在两个方面。就绝对水平看,陕西省1999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15公斤,而同年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50公斤。在消费的低水平反映到结构上,在一些发达国家口粮只占粮食总消费量的10-20%,饲料粮占70-80%。但陕西口粮占到消费总量的70-80%,饲料粮只占15%左右。
(2)区内自我平衡为主,外部补充为辅。第一,就全国而言,陕西省是典型的供需不能自我平衡,需要外部补充的地区。第二,陕西近几年每年需要从外部调入6.5亿公斤。1996年时调入量曾高达15亿公斤。第三,历史以来农村的粮食消费主要依靠自己解决,但随着市场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部分农民工也加入了城市人口粮食不足部分的补充,值得重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加快,区外补充的需求必然加大,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
(3)地域的平衡方式及满足程度各异。在供需平衡的程度上,关中明显较高,陕北明显较低。如果把区域按平原、山区划分,平原地区以细粮为主,山区则以细粮为主。在平衡的方式上,关中平原、汉中盆地以自给性和生产性保障供给为主,陕南、陕北山区则是以自给性生产供给和区外调入结合为主。
如果我们再做深入探讨,真正构成粮食安全问题的可能会是两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是城市中的贫民阶层,二是老少边穷、退耕还林(草)面积加大,但尚未形成后续产业的农民。对于政府来说,上述两类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其在生产能力、购买能力、生态安全、社会安全方面都是弱势,需要及早预谋,建立预警机制和做好应急方案。
(4)超量与短缺并存。如商洛地区,由于资源质量差,人均资源少(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仅有1亩)而导致了粮食生产能力低,供给短缺;西安、铜川虽然粮食生产条件较好,但选择了效益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导致了粮食短缺,而宝鸡、咸阳则类似于全国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供需表现为超量。
(5)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将持续存在。我省长期形成的粮食生产的属种结构和人们粮食消
费属种的不完全吻合是客观的存在。如我省小麦、大米供给不足,玉米相对过剩。产销之差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小麦为7.7%,大米为2.9%,玉米和其他小杂粮相对超出10.7%。随着我省交通条件的改善、食品工业的兴起这类问题将会逐步缓解。
粮食的本质特性和陕西粮食平衡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粮食安全的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上,存在着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困扰。
二、我省粮食安全中存在的主要不安全因素
1、粮食需求不断增大。据统计,我省1998—2003年的6年中,只有1998年一年粮食产大于需,其余5年均为需大于产,平均每年缺口95.3万吨。产需差为8.2%。在正常年景下,全省小麦缺口70万吨,稻谷缺口近70万吨,玉米富余近60万吨,余缺相抵约为80万吨。目前,我省粮食需求总量约为1200万吨,人均310公斤。2005年,我省粮食总产为1140万吨,产需之间存在一定缺口
2、长期以来,我省粮食生产低而不稳,单产最高的1998年为215.5公斤,比全国低84.5公斤。总产也不稳,最高年与最低年总产波动幅度达26%。
3、1978年我省人均耕地2.08亩,2003年减为1.10亩,今后肯定还会继续减少。
4、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全省人口将达到3808万人,人均需要粮食338公斤,2025年,人均达到峰值4066万人,人均需要粮食354公斤,缺口将继续扩大。
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粮食基本平衡的发展战略
我省在全国粮食定位中属于基本平衡省,这是历史的沿革,也符合陕西的实际,这也是经过近20年来反复论证的结果,现在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从中长期看,我省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将是长期性偏紧的。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省粮食问题从总体上还是要主要依靠自己解决,完全自给自足或依赖他人都是不可取的。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我省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长期目标结合起来。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为主,以粮食储备调节和粮食进出口调节为辅,千方百计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强化对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援助和救济,是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的合理途径。
为此,据保守测算,我省的粮食年总产必须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这是解决粮食产需基本平衡的根本保证。要保证这个底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必须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粮食亩产必须稳定在210公斤以上,复种指数应达到166%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省粮食的产需差不超过10%。
“十一五”期间,我省安排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100万亩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
因此,在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急剧转型时期,省委、省政府要把保证和稳定农产品的总量和质量放在发展战略的基础地位。把农民的增产、增收放在稳定发展的大局予以考虑,以确保我省粮食和副食品需求的稳定满足。
四、陕西省粮食供需前景和生产潜力的框架测算
1、粮食供需前景预测 决定粮食生产安全的直接因素主要是:(1)粮食作物种类及品种;(2)粮食播种面积;(3)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间接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一是粮食作物种质改良及其优质、高产、安全生产技术;二是从事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三是宏观经济政策与动态监测等。
粮食单产的预测结果 2010年粮食单产预测值为3403.8公斤/公顷(亩产227公斤);粮食播种面积预测结果为2967.35 千公顷(4451万亩);粮食总产量预测结果为1171.93万吨。
2、粮食供需安全分析 陕西粮食现状是不能自给,粮食的供应呈紧张态势,粮食要满足高水
平需求是很困难的,所以对未来粮食需求采用三个方案预测,人均420公斤粮食(高方案),人均400公斤粮食(中方案),人均380公斤粮食(低方案),以此计算未来粮食需求。2010年以人均粮食380公斤的标准计算,将缺粮358万吨。如果按照人均400公斤计算,将缺粮438.56万吨;如果要达到人均420公斤的标准,将缺粮519.09万吨。
3、陕西省粮食生产潜力测算 据我们先前测算,陕西省粮食生产理论上总的生产潜力在300亿公斤以上,综合技术全面协调发展条件下增产潜力为200亿公斤以上,由此可以得出下列重要推论:
---我省粮食生产是有潜力可挖的,前景是乐观的。
---我省生产粮食的资源条件的匹配是较好的,通过人为的改造,其增产效果是显著的。只要社会各方面精心组织、多方努力。在现阶段实现我省粮食安全是可能的、有把握的。鉴于上述结论和推论,我们认为提高认识、树立信心、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是我们采取对策的基本点。那种漠视甚至伤害粮食生产的想法和做法是极其有害的、也是相当危险的。那种自以为目前粮食生产的效益低就对其采取悲观失望、无为而治的态度,也是及其短视的、消极的。国情和省情告诉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粮食问题是困扰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今天,谁在粮食上下了功夫,谁拥有了足够的粮食储备,谁就有了振兴经济社会的主动权。反之,谁失去了它,谁就寸步难行、百废难兴。
五、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的具体建议
1、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的基础。要实现产需总量的大体平衡,近中期内我省要确保5000万亩以上的粮食播种面积。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综合投入力度。根据专家研究,解放以来,我省粮食每跨上200万吨台阶,都相应有33.3万公顷“四田”(梯田、坝地、埝地、河滩地)和每亩增施2.5公斤纯氮化肥投入的增加。投入是个硬道理,但据多项指标分析,我省的综合投入总量明显不足。建议我省拿出1/3的耕地占用税用于新的耕地开发。
2、增加粮食总量的主攻方向
(1)提高单产是必由之路。面对耕地减少、水资源不足、生态恶化等困难,进入21世纪后,粮食的增产途径再也不可能走扩大面积,广种薄收和破坏环境的途径了,而是应该走大幅度提高单产的道路。一是改良品种,提高优良品种的普及率。其一般产量水平均较对照增产15%以上,超级品种,意义更加重大;二是提高水分利用率,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将旱平地改造成水浇地之后,单项技术可使粮食单产提高90%-150%。三是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据多点试验和示范结果,地膜覆盖技术的单项增产潜力为65%-80%,可使每公顷水浇地的粮食单产达到6800-8600公斤,各类旱平地及宽幅梯田的单产达到4100公斤。四是提高复种指数。全省农田复种指数每提高1%,即可扩大大约3万公顷的播种面积,增加约14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
(2)技术创新是根本保障从长远来看,作为生产力因素的科学技术,在提高粮食单产上是第一位的。实践表明,在现代粮食增产的过程中,技术因素占35%,即每增产100斤粮食,就有35斤是因为技术的改良带来的。根据预计,到2020年,技术因素的贡献将达到45%。在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三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下,要实现增粮与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三者的统一。惟一的出路只能是集约多熟超高产。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应用间套复种多熟种植模式和技术,力争使耕地复种指数稳定增加到166%以上,另一方面努力探索研究不同熟制地区粮食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组装和集成粮食作物超高产育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高效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组建高产、高效、省工、省力、优质、低耗、超高产粮食栽培技术体系。同时加大粮食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实践证明,其每亩可增产粮食50-150公斤。
(3)以粮食增产潜力大的品种为重点,调整完善粮食作物种类和品种结构 除继续抓好陕南的水稻、关中的小麦之外,全省应高度重视以杂交种为主体的玉米,其是提高总产的支柱作物。同时,应重视陕北小杂粮的开发,力争把小杂粮建成一个大产业。另外,在贫困山区、高寒山区应发挥马铃薯适应性强、稳产高产的特性,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以确保我省食品总量的供给安全。努力建设好关中800万亩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陕北300万亩优质名优杂粮绿色食品基地,陕北、陕南、关中600万亩优质薯类产业基地。
3、主攻关中,发展陕南,开发陕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区域对策
主攻关中 关中地区耕地面积占全省的52.24%,占全省水浇地的87.4%,小麦产量占全省的95%,玉米产量占全省的71%,是我省粮食的主产区、核心区,其对我省粮食安全保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住了关中粮食,就抓住了全省粮食生产的“牛鼻子”。把关中的粮食主产县拓展为50个。一是利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综合措施保障粮田面积的不减少;二是继续推动吨粮田“超高产田”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不断提升复种指数。再次启动渭北旱原第二粮仓的建设,强化旱作技术的突破,实现水利技术、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的结合,扩大一年两熟区域。据初步测算在关中增产127万吨粮食,在渭北增产90万吨粮食的可能性在现阶段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发展陕南 陕南土地面积占全省的34%,耕地面积占全省的20%,复种指数高达188%以上,在全省最高。但人口多、耕地少,25度以上的陡坡地占耕地的35%,现有水田和水平梯田仅占耕地的1/3。粮食单产水平低,人均占有量少,是全省粮食供需矛盾的集中点。其中商洛地区尤为严重,值得重视。陕南的平坝区,总面积占陕南的6%。人口占了40%,是陕南粮食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陕南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高产区。其关键是要提高现代农业的武装程度,实现高标准的水利化,引进和选育超级水稻。同时,重视对丘陵区的重点开发,加快旱改水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耕作制度的配套步伐,提高水稻和玉米高产良种的普及程度。
开发陕北 陕北总土地面积为全省的39%。粮食播种面积占全省的18.8%,粮食总产占全省的16.2%,粮食单产全省最低。但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全省最高,后备耕地有相当的潜力,利用现代工矿业大发展的机遇,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的建设步伐具有相当潜力和重大意义。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强化各级政府对区域性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加大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和信贷投入。
4、大力拓展粮食的产业化经营,努力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在全球化市场竞争机制背景下,粮食生产安全保障最终取决于从事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驱动。无数历史经验表明:如果生产者有充分的和有利的非农就业机会,他们就可以义无返顾地“弃农”;如果生产者没有足够有利的非农就业机会,但却可以在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之间做出互斥性选择,那么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下,会将粮食生产局限于仅仅满足自给的最低范围,而将其余资源转用于非粮食生产项目。当然,如果生产者完全依赖粮食自给,那么他就会不惜代价地增加投入,促进粮食自给目标的最大限度地实现,这最后一种情况,在陕西少地农民的生产决策中占有日趋重要的主导或支配地位。
这就是我们目前陕西粮食安全形势活灵活现的真实写照!由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从来也没有逼近社会的平均利润率,粮食长期属于弱质产业,农民也以为种田为傻,农业变成为“副业”,这才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决策的真正尴尬。这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实质所在。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最终出路。我省不是没有好技术,而是因为生产形不成规模,导致农民生产成本过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使很多优良技术品种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产业化经营的好处就是能使研究单位、企业、农民和国家多方实现共赢。
在这个意义上说,重视我省的粮食生产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刻不容缓的时刻。各个职能
部门必须改变二元经济的传统理念和制度安排,多方谋求和促进我省粮食的产业化经营,逐步让农产品生产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这是必然趋势,否则,农产品的供给危机和涨价危机难以避免。
5、推动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扩大粮食生产规模
粮食作物生产属于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只有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适当的利润。根据测算,我省户均耕地面积约0.4公顷,户均粮食总产1200-1750公斤,其中约有60%为自食,只有40%为商品粮,农民种粮支出费用只有通过40%商品粮得到补偿,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户均粮食经营达到10公顷,才能获得社会平均生产利润。通过土地入股和收益分配承认农民拥有的使用权并使之商品化、价值化,以促进土地转让,成为一种与当前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应在区域性粮食主产区重视发展一批户均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意义重大。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和流通企业向粮食生产领域延伸,逐步建立长久稳定的产加销经济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完善。
6、完善我省粮食储备制度,搞好流通领域的有效调控。
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粮食储备体系只是解决粮食安全的应急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在“地里”,而不是在“库里”。一是合理确定粮食储备规模。省级粮食储备应稳定在70万吨以上,加上市级和部分县的贮备,全省政府储备至少应达到100万吨以上,占年贸易量的20%左右。在流通方面,必须搞活粮食市场。具有关资料,我省粮食贸易量每年约为500万吨,其中农民出售400万吨,外省流入100万吨。在贸易量中,销在农村的(含口粮、种子、饲料)约200万吨,销在城镇的(含口粮、工业和饮食业用粮)约300万吨。也就是说,如果每年不能争取到从外省购入100万吨,我省城乡的粮食供应就会出现问题。
7、保障特殊群体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是指“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需要的基本食品”。目前我省农村还有400多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不少收入低的居民包括下岗职工,而且几乎每年我省都有一些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除此之外,有的是身体残缺缺乏劳动能力,有的是严重疾病丧失工作能力等等。必须把保障这些特殊人群的粮食安全问题作为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为需要救济的低收入人口提供粮食援助,使其维持正常的生活。
8、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粮食产销调控力度
目前,粮食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尚不很清楚。如对粮食库存量的看法就不尽一致。要逐步开展对粮食产、供、销、存环节的跟踪调查。加强对粮食播种面积的调查与核实,并对农户存粮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要逐步建立权威的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信息发布制度。建议设置我省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凡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5000万亩/年以下(夏粮2000万亩,早秋1300万亩,晚秋1700万亩);人均自产粮食占有量下降到300公斤以下;省级掌控的粮食储备量下降到50万吨以下时,要立即报告省政府,及时启动粮食安全应急预案。
9、建立粮食安全体系已势在必然
一是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是关键。各级政府要对本地的粮食安全负总责。作为一个地方的行政首长,必须保证本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有粮可用,有饭可吃,这是考察其政绩的最基本条件。二是在主产区要坚持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这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粮食部门要在积极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同时,又要探索粮食部门收购市场化的管理模式。
三、各级财政部门,要研究和制定加快和加大“米袋子”和“菜篮子”的直接补助标准,并尽快制定和形成持久性的补贴体制和机制。四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已有的适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我省的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第二篇:关于确保粮食安全若干问题的建议
关于确保粮食安全若干问题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8-7-10 17:29:33 被阅览数:500 次 来源: 资阳市农业局
资阳市农业局 邹克庆 杨晓为 范文仲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我们通过分析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形势,认为粮食安全存在能源偏紧加剧粮食供需失衡、种粮效益比较低、粮食产量数据失真等七个方面的隐患,粮食价格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会在高位运行。为此,我们提出要从政治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依法保护耕地,完善粮食补贴政策,科学建设生物能源项目,把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 关注热点 发展建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全球食品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未来较长时间仍将会在高位运行,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粮食安全的相关问题及政策措施提出如下看法,供大家参考: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
1.1能源偏紧加剧粮食供需失衡 由于世界能源价格爆涨,石油价格从2004年之前的每桶20-40美元一路狂飙到如今的每桶110美元左右,发展生物质能源已有利可图,促使粮食转化为燃料的加工业快速发展。据统计,全球12%、美国20%的玉米和巴西50%的甘蔗用于生产车用燃料乙醇;全球20%、欧盟65%的菜籽油、全球20%的豆油、东南亚30%的棕榈油用于生物柴油制造。2008年美国将有25%的玉米用于加工车用燃料乙醇,欧盟也计划在2010年前生物能源产量达到1100万吨。我国东北地区也建设了一些玉米加工车用燃料乙醇项目,减少了东北粮食的调出,加上人口急剧增加和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而近几年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遭受自然灾害,严重歉收,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不断攀升的食品和粮食价格就是最好的明证。
1.2粮食生产种植效益低 种植业是弱质产业。长期以来,粮食种植面积规模小、从事种植业的农民素质低、机械化应用水平低,同时,近年来,主要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物化成本不断攀升。如2005年水稻、小麦和玉米3种粮食作物平均直接费用与1996年相比,上涨了18.7%,2006、2007年每年仍以6%至8%继续增长。据省农情资料显示,2007年四川主要粮食在粮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亩平均收益仅203元。粮食生产种粮效益低,导致农民种粮的意愿下降,种植面积下跌,先进实用技术应用规范程度低,影响了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
1.3惠农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粮食直补以来,每年都在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到2008年四川的主要粮食作物都实行了良种推广补贴,水稻每亩补贴15元,小麦、玉米每亩各10元。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没因此大幅提高,主要原因是现在粮食直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都是以普惠制为主,到基层后,各地方政府以和为贵,都实行的见者有份,对真正种植粮食的农民或业主来说,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好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积极性的发挥。
1.4种粮规模化程度偏低近几年,各级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粮食规模化种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受土地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特别是中西地区种植粮食的规模仍然较小,如资阳市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且种植分散,大部分地方在一块土或田里就分成了几户农户种植,实施土地流转十分困难。同时,农民现在种粮只是为了解决自己温饱为主,如种植水稻时,农民一般不太计较产量的高低,只要品质、适口性好就可以,对粮食安全问题是不会去思考的。
1.5气候异常弱化了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使得全球性的异常气候普遍增加了。比如2007年干旱、洪涝灾害频发,导致了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区大幅度减产。在澳大利亚,旱灾是该国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这导致了这个粮食出口大国的大幅度减产,直接影响了全球粮食价格。2006年、2007年四川、重庆等省、区遭遇了特大旱灾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2007年我市就有20多万亩水稻无法栽插,产量减产10万吨以上。同时,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会立刻造成市场价格的上涨,需要几个月以后,甚至一年以后,这种影响才会显现出来。
1.6粮食面积产量数据失真 一是每次机构改革受冲击的都是基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导致没有完整的粮食产量调查机构,无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二是有些地方不正确的政绩观,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借口,大量挤占粮食种植面积;三是农业信息服务严重滞后,无法准确反映粮食产量;四是由于各级粮食奖励政策只重视数字,不重视工作,导致种植面积夸大,粮食产量虚报,更加剧了粮食数据的失真。近年来的粮价、肉价节节攀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1.7粮食政策存在不稳定性 现今,国家对粮食实施的保护性措施还没有形成良好政策环境,比如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只是从成本方面加以考虑,没有考虑种粮的合理利润,农民和业主种粮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开支,导致农民对种粮的预期比较悲观。同时,常出现这种情况,粮食丰收、卖不出去了就没人管,粮食少了、价格上涨了政府就来保护了,粮食生产缺乏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风险调节机制。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居的重要问题。各级各部门都要从政治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把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1建设产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巩固和稳定已建成的商品粮基地。调整农业结构要实事求是,科学引导,合理规划,做到有序有度。要牢固树立粮食安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继续加大商品粮基地的农业投资,增加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和信贷投入。要把建设的重点集中到粮食集中产区,尤其是中部地区的粮食主产区。通过集中建设,使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起来,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真正成为国家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
2.2依法保护耕地,确保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政策措施,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把发展地方经济放在首位,盲目占用基本农田大力实施城市建设,破坏粮田、滥占耕地的现象仍然在持续。为此,要进一步树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观念,建立健全耕地等农业资源保护法制体系,依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审批程序,提高土地出让标准,控制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扩张,保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优化土地使用方式,治理环境污染,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保持和培肥地力,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政府对耕地的低价征用和高价出让,避免对农民切实利益的损害。
2.3完善补贴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在一段时间内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随着近年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民种粮效益明显下降,实施带普惠制的补贴方式,对直接种粮的农民或业主,没有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相反有奖懒罚勤作用。农业保险补贴从我市实施一年来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不能按照商业保险方式,实施农业保险。因此,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建议良种补贴以实物补贴为主体,辅以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今年我市小麦条锈病是近几来最轻的,这就是最好的见证。要明确农业补贴的重点是直接种粮的农民和业主,这样有利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补贴办法,增强化解自然灾害能力,让农民得到实惠,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发展。
2.4落实科学发展,合理建设生物能源项目 解决能源安全,不应该、也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目前一些国家不遗余力地推广使用玉米、大豆、甘蔗等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替代石油,而其用意不仅在扩大本国能源供给,更意在增强反制石油输出国的手段,增加
谈判的筹码,并为本国玉米占领国际市场铺平道路。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不可盲从,我们在建设生物能源项目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不能依靠对粮食的占有和生产面积的挤压来实现,也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建立粮食安全影响评价制度,对深加工项目消耗粮食、占用土地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专项评审,鼓励发展非粮、非占用耕地的深加工项目,努力实现粮食生产和工业发展互相支持、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
2.5建立粮食预警体系,增强国家调控实力 入世以后,我国粮食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防止粮食市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国家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由有关部门参加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按照分工合作的办法,制定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粮食工作预案,使政府掌握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把粮食省长负责制落到实处。要健全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增强丰歉调剂能力。要对国家储备粮明确定位,合理确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要打破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储备粮的局面,鼓励各类企业经资格审定后从事储备粮经营业务,进行平等竞争。要引导农户的粮食储备行为,鼓励农民集中存粮。粮食储备应和进出口有机结合起来,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中央储备粮“蓄水池”和“缓冲区”的作用,不断增强粮食安全。
2.6发挥科技主导,加大技术推广力度近年来,粮食作物的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仍比较缺乏。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思想,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推广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及配套技术研究,力争在3-5年内有所突破。建议在建立良种补贴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实施新技术推广补贴制度,集成创新节水模式,加强节水抗旱减灾技术整合和推广,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第三篇:清政府如何确保粮食安全
清政府如何确保粮食安全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灾害、战争频发,粮食不能满足民众需要,由此,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各朝代关注的重点,清朝则更是视粮食安全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政策奖励优秀农民>
为鼓励耕种,清朝皇帝每年春天会去先农坛演示耕作,以身作则。乾隆时更加重视,并设立各种奖励。当时,政府拟定十条标准,只要农民符合其中八条,就被评为“上农”(即为优秀者),指导各县农业生产。秋季丰收后,各地须汇报耕作勤劳、种粮产量高的农民“典型”,政府奖赏他们美酒、金钱,并抬他们巡游,场面风光荣耀。
遇荒歉年景,清政府规定缺粮者可到官府粮仓借粮,利息10%。乾隆上台后,则减免全部利息,此外还要求各省须对荒歉的邻省给予支援。
<严打储粮舞弊行为>
清朝对粮库营私舞弊行为处罚极严。乾隆年间,陕甘总督勒尔谨、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一伙虚报粮仓储量,贪污粮款上千万两银子,为应付朝廷检查,在粮仓深处铺木板或搀糠土充粮,蒙混调查人员。然而几年后,此事被揭发,涉案的100多位官员都被处罚,勒尔谨被令自尽,王亶望被处斩。
此外,清政府重视粮食运转。乾隆二年(1737年),有报告说多地春天借出粮食后,年底无法补足并向上缴纳。于是政府规定粮库必须 1
在“本年十一月内买足”,否则追究官员的责任。
<漕运缓解京城粮荒>
清朝承接明制:用漕运将粮食运往北京,供宫廷消费、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等。当时,漕运可谓“政治任务”,若押运没问题,押运官就可能被提拔重用,如粮食分量不足、霉坏,官员就要受罚。史书记载,道光四年(1824年)因河道阻塞,一百万石粮食无法运送京城,人心浮动,道光帝大为光火,处分了两个总督。也正由此,运送方式渐由河运改为海运。
通过漕运实施奖惩的措施一直延续到晚清,对解决京城粮食问题起到重要作用。不过,这也给腐败提供了便利,“各省大吏往往藉漕运保举私人”。
(羊城晚报)
第四篇:确保粮食安全征文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范文(精选7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征文,肯定对各类征文都很熟悉吧,通过征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为了让您在写征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确保粮食安全征文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1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当前,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身边的浪费比比皆是。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最少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大家一起来向“舌尖上的浪费”说“no”。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是倡议书上所说的。意思是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几多物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这句话告诫人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做起,不要铺张浪费。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轻了,从而不知珍惜。要知道每一样东西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的消耗;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李绅的一句诗。这句是告诉我们要节约粮食,珍惜粮食。告诉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光盘行动。我身边的光盘行动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他们平时就很勤俭节约。每次吃饭后,盘子里都是干干净净的,不留一点剩菜剩饭,这就是所谓的光盘行动。有一次,我问爷爷奶奶,为什么每次我们都把饭吃的干干净净的。而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到惊讶,他们说:“这是一种节约,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公益,如果我们减少一点点浪费就能拯救很多人。”
全世界饥饿人数超过10亿!全球平均每年饥饿死亡的人数达1000万,每六秒钟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如果我们每天的食物减少浪费5%,就可以救活400万的饥民!。
文明就餐,不仅仅是个人良好素质的体现,更是一种美德的塑造,时尚的典范。其实“光盘行动”就在身边,如果你看寻找就能发现!让我们加入“光盘行动”中吧!节约食物,珍惜食物。最后问一句:今天你光盘了吗?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量位于世界前列,可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需要的粮食也就多,我们就要减少“舌尖上的浪费”。
中国虽然粮食产量大,但生产技术落后,我们没有像美国,农业生产专业化,机械化,我们中国生产大多是人自己做,像是“亲力亲为”。这几年,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文盲的减少,农村的人有机会,也可以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去大城市里闯荡,农活要去田里忙活的一天,回去累到不行,哪有大城市的一天舒服,收回的钱少,农村住着也没大城市舒服,所以现在的人能走出农村就走出农村。
人们种的少了,粮食不就减产了,可有人会说,自给自足就行了,可能不浪费粮食为什么要浪费粮食?自助餐里写的“勤拿少取”,餐馆里写的“光盘行动”,背的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都是在告诉人们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我们粮食多了,就开始浪费了,可世界上有些地区的人们吃都吃不好。比如说:非洲,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这俩地区的人们没饭吃,非洲天气炎热,许多地区不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印度的人就太多了,人多地少,居住都是一个问题,更别提农作物种植了。我们不说少吃点,剩点粮食,但粮食安全可以实现吧。
让我们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保护农民的劳动成果。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古诗上至老下至小,几乎全社会的人都能背的滚瓜烂熟,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似乎被眼前的贪图所吸引,已将“节约”两个字完全抛在了脑后。
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粮食,在民间节庆时节,很多人为了不丢面子,往往造成请客的点得不少,赴宴的吃的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会浪费。在官场上,利用公款吃喝之风盛行,有报销,国家重点贫困县江西上饶县清水乡前汪村村部乔迁庆典当天,小车沿着路边停了200米长,73辆车中还有两部警车,村小操场上,教室里共摆了53桌酒席,赴宴的人多市党政机关干部,觥筹交错,举箸买醉之间,不少食物被浪费。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唐诗,道出了节约粮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然而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节约粮食意识的淡薄,和浪费现象的屡见不鲜。当我们随意倒掉吃剩的食物时,殊不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很多人为一块面包而面临饥饿;当我们忘记关紧水龙头时,殊不知那些缺水的地方还有很多人家一天只有一杯水维系生活;当我们肆意挥霍劳动果实时,殊不知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者正默默地流淌着汗水……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发展,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非常有限的,勤俭节约无论何时都值得提倡。节约,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因此,节约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品德;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时尚,它是我国文化传承中的精华,而今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却已将“节约”两字抛在脑后,所以,为了将“节约”作为制约浪费的准则,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
首先,在民间,作为市民不需要碍于面子而造成太多的浪费,作为企业也应该提供免费餐盒,打包,袋子,方便市民打包。在官场中,则应对制度令行禁止,节俭是美德,奢侈是恶性,公权力的行使也应是这样,作为公职人员,应该时刻自警自省,时刻检视自身,不能把公款吃喝当作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舌尖上的浪费”一定会改善。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4“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同学们,当你们吃着碗里香喷喷的米饭时,你们是否想到了这诱人的粮食从哪儿来的呢?
有一次吃饭,我感到饭菜很不好吃,刚进嘴里就吐了出来,弄得满地满桌子都是掉落的饭菜。爸爸见了我这样,很是生气,质问我说:“明明,你知道我们碗里的饭菜从哪儿来的吗?”“从田地里种出来的呗。”我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知道农民伯伯多么辛苦才种出来的粮食吗?”我摇摇头。于是,爸爸决定周末带着我去农村,看看农民伯伯是怎样种地的。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爸爸带我来到了农村的田地里,我看到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爷爷在拿着锄头吃力地锄着草,已经汗流浃背,上衣已经湿透了,喘不过气来。我想:农民伯伯真是辛苦啊!能在这样烈日炎炎的天气下干如此劳累的活儿,真不容易呀!老爷爷把杂草清理的是那么干净,在看看他那双长期劳作的手,早已成了黑黝黝的,结满了厚厚的老茧,这时我才真切地感觉到我们的粮食饭菜真的来之不易啊!对自己以往浪费粮食的行为倍感愧疚。
我们全球有五十亿人口,我国就有十多亿人口。一人一碗饭世界全球都要吃五十亿碗饭,但我们农村里的田地正急剧地减少,一片片良田正变成高楼大厦,供我们食用的粮食也正逐年减少。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粮食,那么一天就可以节约五十亿粒粮食,可以去帮助那些因为贫穷、自然灾害等原因正在挨饿的人们免受饥饿之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伯伯们为了粮食,冒着严寒酷暑,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从而我们才有粮食吃。每当我再望着香喷喷的米饭时,农民那辛苦的背影总能在我眼前浮现,心中不由然想起这首诗。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珍惜每一粒粮食吧!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爱粮节粮的模范。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5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我们每个同学牙牙学语的时候就会背的一首诗。是呀,农民伯伯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除虫,顶着烈日,冒着风雨,踏着霜露,经过大半年的辛勤劳动,才能收获,才能换来那一粒粒饱满的粮食。
尽管种粮食是那么辛苦,浪费粮食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
我在学校食堂吃饭,每天都目睹好多同学浪费粮食的现象。有些同学不爱吃某样菜,便将那样菜一动不动地丢在桌上;有些同学饭盛得太多吃不完,便理所应当地倒掉了。这样的浪费现象每天都有发生。
以前的我也不知道要珍惜粮食。有一次,我在家吃完晚饭正打算丢下饭碗离开餐桌,却发现奶奶正把碗里剩下的一丁点青菜捞在一起夹起来吃了。当时我就想奶奶真是小家子气,这么一点青菜就倒掉算了,何必吃得这么干净。直到有一天我看了新闻:在贵州山区有些孩子根本吃不饱。想起自己平时对粮食的不爱惜,又想起奶奶那天的节俭,再想起自己对奶奶节约粮食的不屑,顿时就感觉羞愧难当。我们吃得饱穿得暖,而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却连饭都吃不饱,我们这样浪费实在太令人惭愧了。
后来,珍惜粮食这个观念在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吃饭的时候,吃多少盛多少,吃完了再去盛。这对我们而言,只是举手之劳,而珍惜粮食恰恰就在这小小的举动之中。
让我们把节约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美德。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美德长久地弘扬下去。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6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非常不注意节约粮食。每天吃饭都把许多白花花的米粒留在桌子上,掉在碗里。
过不了几天,我吃剩下的米粒一点一点地聚集在一起居然有一个0。5立方分米的碗的容积那么多。妈妈见我这样浪费粮食,下了一个决定:要在星期天带我去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让我见识见识农民伯伯种米的辛苦。不知妈妈苦心的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到了星期天,我和妈妈正要去拉车去田野时,妈妈突然说道:“相蕾,车子坏了,没办法,我们只好走着去了。”一路上,强烈的太阳光像一个大火球一样,让人们感到非常的闷热。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我的额头上渗出来,我不耐烦地向妈妈说道:“妈妈,什么时候到啊?”而妈妈却总是说:“快了快了!”。
到乡下了,我睁大眼睛望着,田野一片绿色,就像是一块一块绿色的大毛毯铺在那里叫人恨不得马上就扑上去睡个大觉。在这翠色欲流的绿毯子上,有着许多勤劳的农民伯伯在忙碌地干着农活,有的在耙田,有的在挑秧苗,有的……你瞧,那边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民伯伯正在抛秧呢!他从一块奇特的板子上拿出翠绿色的秧苗,撒到田中,让它们自己“随遇而安”。他每抛撒一把秧苗,手臂上的汗珠就都随着秧苗飞洒向田中。此外,还有一个农民伯伯在除草,伯伯轻轻地弯下腰,用那洁净的双手去清除在稻田里的那肮脏的杂草和污泥。火似的太阳照射在每个农民的后背上,汗水浸透了他们每个人的衣服,一个个农民从田里走出来,都是一身污泥一身臭汗。
忽然,我看到了我年过六旬的外婆也在地里干活,她弯下腰大概只有五六分钟又站起来伸伸腰,并不断地用手捶打着自己地腰。满头的汗珠都来不及擦,正一滴一滴地掉落在田里,像一个个可爱的小水滴贴在外婆的脸上。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李绅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回到家后,我想了又想,觉得自己以前这样浪费粮食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下决心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粒粮食。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7俗话说:勤能补拙,省能补贫;精打细算,油盐不断。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我们唱起雄壮的国歌时,我们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幸福。但同学们有没有想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第一大问题。所以,我们每个同学要拿出实际行动为党为国家分忧,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俗话说:勤能补拙,省能补贫;精打细算,油盐不断。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然而,当我们随手扔掉一块馒头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正在为一餐饭而辛苦奔波?还有许多人正因饥饿而在死亡的边缘上挣扎?以前我总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浪费,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所以吃东西常常挑三拣四,吃不完就随手扔掉。可是自从我在电视里看到了很多非洲难民因饥饿瘦骨嶙峋、饥不择食,最终饿死在街头那惨不忍睹的情景时,我才突然觉得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地幸福:有爸爸妈妈的疼爱,有大房子住,上学放学都有汽车接送……正因为生活条件太好了,所以我才养成了不节约粮食的坏毛病。每次吃饭都会掉很多的饭粒,吃不完也觉得无所谓,爸爸妈妈批评我,我还找很多的理由来狡辩。想到这里,我感到非常惭愧,我真是太不应该了!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改掉这个缺点,节约每一粒粮食,再也不浪费了!
日省一把米,月节一斤粮。凡事贵在坚持,节约从点滴做起。
小伙伴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尽自己的一分力量,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乱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不浪费、不摆阔,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带回家。
联合国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就是要我们把节约变为自觉、成为习惯。
节约是美德,节约是责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节约身边的每一滴油、每一粒粮,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富有,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第五篇:浅谈确保粮食安全战略对策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13日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是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对保障我国十多亿人口吃饭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市场平稳运行,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应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多重压力,粮食稳步增产的难度增大,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必须未雨绸缪。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我国的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占到世界的20%左右,国际市场上粮食交易量十分有限,十多亿人口的粮食不可能依赖国际市场。近年来,全球粮食供应偏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一些国家相继因食品短缺发生**。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保持了较高的自给率,保证了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纲要》在主要目标中提出,要把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正是基于这个基本方针。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不变,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支出要重点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完善粮食补贴和奖励政策,今后要随着经济发展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规模;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理顺粮食价格,促使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要加大金融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粮食流通和储备体制改革,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储备粮调控机制;要加强国际合作,完善粮食进出口贸易体系,稳定进出口贸易渠道,加强进出口调节。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资源。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广大群众也要增强粮食安全意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科学饮食、健康消费,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