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六点建议

时间:2019-05-13 17:5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六点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六点建议》。

第一篇:关于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六点建议

今年以来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实际上非常有利于中部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有些粮商乘机投机、哄抬粮食价格的行为,可以通过调整政府的粮食储备以及鼓励更有效的跨地区粮食运销来平抑。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从重视速度的增长转向了速度与质量兼顾的发展。在今年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作了全面、细致的规划。以下就如何落实三中全会的决定,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减轻农民负担提几点建议:

一、发展中小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

由于农业的特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的差距,关键是减少农民的数量,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农村非农产业。

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最大的就业机会。而且,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加入以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有助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由于没有合适的金融安排,现在城市和农村的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缺乏金融服务而难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减少了吸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潜力。尤其在农村,合法的金融安排只有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然而,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合。

先,跨地区的农产商品交易必须有对市场价格差异敏感、有强烈利益动机的中间商来推动,市场才会灵活有效。政府应该改革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流通体制,积极开放、鼓励、支持民营的粮商和各种农产品的中间商的进入,开展市场竞争。

其次,需要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市场交易的硬件,如农产品集散市场、交通、通讯、金融等体系建立和完善,是跨地区的商品和要素流通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些体系建设的一次性投资、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都很大。近几年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已经很大,但是为了避免市场发育因这些硬件设施的欠缺而受阻,在必要时也可以开放、鼓励民间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

第三,商品交易的本质是所有权的交换,所以只有在所有权界定清楚、交易的合同得到法律的保障的情况下商品交易才能顺利进行。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流通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所有权的直接侵犯,不仅使农产品在地区之间调剂余缺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使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比较优势的发挥遇到很大的障碍。以法律的方式界定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所有权,以法律的方式来保障所有权和交易合同,也是政府在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流通方面无可旁贷的责任。

第四,市场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的盲目性造成的。信息越充分,生产决策就越准确,市场的风险就越小。而且,消费和需求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准确预测的。但收集和处理这方面信息的外部效应很大,即一方面它的一次性投资很大,另一方面所得信息又可以以供给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方式让众多农民分享。这些信息由各个分散的农户自己来处理,显然缺乏经济合理性,所以政府在这方面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透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商情预报,指导农业生产,以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风险。

今年以来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实际上反映的正是上述统一大市场结构下,粮食生产布局随着东部经济发展所作的调整的结果,非常有利于中部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所以,对于有些粮商乘机投机、哄抬粮食价格的行为,可以通过调整政府的粮食储备以及鼓励更有效的跨地区粮食运销来平抑。但是,绝对不要又强调粮食的省长负责制,要求东部主销区多生产粮食,以及妨碍民营粮商跨地区的正常经营,这样将会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我国的经济在未来二三十年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在农村就业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增加国家粮食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在耕地增加的余地很小的情况下,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在于单产的不断提高。

提高单产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另一是技术进步。但是如果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增加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会下降,这一途径潜力有限。所以,满足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主要必须依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实,二十世纪初以来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进步导致的单产提高,我国从年代以来粮食增产也同样是有赖于此。

在~年间,我曾经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就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提高的潜力在全国各地、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根据调查,我国现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大田最高单产和大田实际平均单产的差额约为实际单产水平的~倍,这个差距代表在作物品种现有光合作用的水平下可以挖掘的潜力。

这项调查又发现,如果我国政府对粮食科研给予足够支持,有一半的潜力可以用育种的方法改进作物品种来实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自~年三年自然灾害以后,我国政府就特别重视粮食科研,而且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前列。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发出半矮杆水稻品种,标志着绿色革命的开始,而我国在年就开发并推广了同类品种,并且于年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直到年代初我国仍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生产杂交水稻的国家。只要政府给予粮食科研足够的支持,我国一定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自己。

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国即使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每年的实际生产仍然会受到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有波动,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供给余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目前仍存在很大缺陷,主要是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过大,地区配置不合理,成本过高;国家粮食储备暴露出了明显的效率低、时效性差、缺乏透明度等弊端。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的政策目标主要有粮食安全、稳定粮农收入、稳定粮食价格和储备本身的经济效益。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目标应该以国家粮食安全为主,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为辅。从这一目标出发,要合理确定国家储备粮规模,改善粮食储备的地区布局和吞吐的办法。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经验,常年的粮食产量波动仅在%之内,而且很少连续两年减产,所以专项储备顶多只要%就够,国际上通行的安全储备量也只是%。按全国总消费量的%计,亿斤的国家专项储备规模即可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水准。目前中央储备粮的规模已达到亿斤,规模过大,成本太高,要逐步降低。

第二篇:关于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六点建议

关于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六点建议

今年以来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实际上非常有利于中部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有些粮商乘机投机、哄抬粮食价格的行为,可以通过调整政府的粮食储备以及鼓励更有效的跨地区粮食运销来平抑。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从重视速度的增长转向了速度与

质量兼顾的发展。在今年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作了全面、细致的规划。以下就如何落实三中全会的决定,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减轻农民负担提几点建议:

一、发展中小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

由于农业的特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的差距,关键是减少农民的数量,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农村非农产业。

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最大的就业机会。而且,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加入WTO以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有助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由于没有合适的金融安排,现在城市和农村的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缺乏金融服务而难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减少了吸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潜力。尤其在农村,合法的金融安排只有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然而,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合作社呆坏账比例非常高,已经很难发挥正常的功能。最近国务院提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是促进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个完善的、能够有效率地给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应该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金融安排。除了现有的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外,还应该有民营的社区中小银行、农村小额信贷等,并允许正常的民间借贷,以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建议国务院尽早制定有关法规,选择一些地区进行试点。

二、建立全国统一农产品大市场

产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果有了灵活有效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各地就能够按照比较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然后通过统一的产品市场,进行地区间的产品交换,这样农民从务农得到的收入就可以较好提高。

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还能造就东部的经济发展成为拉动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机制,这一点对中部传统粮食产区和西部以资源密集产品为主的农民尤其重要。

当前,我国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地区人多地少,工资水平高,因此,粮食这种土地相对密集的农作物在东部地区不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有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当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土地和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粮食生产就会越来越不合算,东部地区自然会缩小粮食生产的比重,增加向生产粮食有比较优势的中部地区的购买。粮食市场的价格将会相应上升,中部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也就能从粮食增产中得到增收的好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就会成为中部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力。同时,只要粮食价格上升,粮食主产区农民产粮的积极性提高,中部增产的粮食将能够弥补比较利益,东部地区减少的产量。同样道理,东部越发展,就会从西部进口越多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成为西部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力。

我国现在已经正式加入WTO,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更具有急迫性。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东部发达地区有可能抛开中西部地区,利用高度开放的新形势与国外开展分工合作,比如从国外进口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以及资源密集型矿产品,这样,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比较优势发生变动而让出的市场就很有可能落到了境外,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就无法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获得拉动力,中西部农民收入增长的愿望就更难实现。

就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来说,政府有几方面工作要做:

首先,跨地区的农产商品交易必须有对市场价格差异敏感、有强烈利益动机的中间商来推动,市场才会灵活有效。政府应该改革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流通体制,积极开放、鼓励、支持民营的粮商和各种农产品的中间商的进入,开展市场竞争。

其次,需要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市场交易的硬件,如农产品集散市场、交通、通讯、金融等体系建立和完善,是跨地区的商品和要素流通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些体系建设的一次性投资、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都很大。近几年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已经很大,但是为了避免市场发育因这些硬件设施的欠缺而受阻,在必要时也可以开放、鼓励民间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

第三,商品交易的本质是所有权的交换,所以只有在所有权界定清楚、交易的合同得到法律的保障的情况下商品交易才能顺利进行。在现实生

活当中,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流通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所有权的直接侵犯,不仅使农产品在地区之间调剂余缺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使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比较优势的发挥遇到很大的障碍。以法律的方式界定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所有权,以法律的方式来保障所有权和交易合同,也是政府在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商品

和要素流通方面无可旁贷的责任。

第四,市场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的盲目性造成的。信息越充分,生产决策就越准确,市场的风险就越小。而且,消费和需求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准确预测的。但收集和处理这方面信息的外部效应很大,即一方面它的一次性投资很大,另一方面所得信息又可以以供给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方式让众多农民分享。这些信息由各个分散的农户自己来处理,显然缺乏经济合理性,所以政府在这方面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透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商情预报,指导农业生产,以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风险。

今年以来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实际上反映的正是上述统一大市场结构下,粮食生产布局随着东部经济发展所作的调整的结果,非常有利于中部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所以,对于有些粮商乘机投机、哄抬粮食价格的行为,可以通过调整政府的粮食储备以及鼓励更有效的跨地区粮食运销来平抑。但是,绝对不要又强调粮食的省长负责制,要求东部主销区多生产粮食,以及妨碍民营粮商跨地区的正常经营,这样将会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我国的经济在未来二三十年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在农村就业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增加国家粮食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在耕地增加的余地很小的情况下,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在于单产的不断提高。

提高单产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另一是技术进步。但是如果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增加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会下降,这一途径潜力有限。所以,满足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主要必须依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实,二十世纪初以来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进步导致的单产提高,我国从1960年代以来粮食增产也同样是有赖于此。

在1991~1993年间,我曾经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就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提高的潜力在全国各地、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根据调查,我国现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大田最高单产和大田实际平均单产的差额约为实际单产水平的..5~3.5倍,这个差距代表在作物品种现有光合作用的水平下可以挖掘的潜力。

这项调查又发现,如果我国政府对粮食科研给予足够支持,有一半的潜力可以用育种的方法改进作物品种来实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自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以后,我国政府就特别重视粮食科研,而且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前列。1966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发出半矮杆水稻品种,标志着绿色革命的开始,而我国在1964年就开发并推广了同类品种,并且于1976年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直到1990年代初我国仍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生产杂交水稻的国家。只要政府给予粮食科研足够的支持,我国一定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自己。

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国即使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每年的实际生产仍然会受到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有波动,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供给余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目前仍存在很大缺陷,主要是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过大,地区配置不合理,成本过高;国家粮食储备暴露出了明显的效率低、时效性差、缺乏透明度等弊端。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的政策目标主要有粮食安全、稳定粮农收入、稳定粮食价格和储备本身的经济效益。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目标应该以国家粮食安全为主,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为辅。从这一目标出发,要合理确定国家储备粮规模,改善粮食储备的地区布局和吞吐的办法。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经验,常年的粮食产量波动仅在3%之内,而且很少连续两年减产,所以专项储备顶多只要5%就够,国际上通行的安全储备量也只是5%。按全国总消费量的5%计,500亿斤的国家专项储备规模即可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水准。目前中央储备粮的规模已达到1200亿斤,规模过大,成本太高,要逐步降低。

二是随着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的建立,粮食储备尤其是专项储备,应该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各个主销区只保留必要的周转储备,这样可以减少粮食储备管理单位和储备粮的总量、增加透明度、提高调剂的时效,降低管理成本。

三是以往粮食储备的吞吐由粮食行政部门层层分解计划指标,不通过市场进行,不能主动地、预防性地影响市场和引导价格,价格调控效果很差。应该改为中央储备粮通过市场吞吐的调控模式,以提高效率。

五、改革政府行政职能,减轻农民负担

在农民的收入有限的情况下,税费负担越重,农民自我保障的能力就越低。近些年来农民负担的问题引起了各界高度的重视,今年中央政府全面推行了税费改革,以期减轻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税费主要用来支付乡、镇、村等基层干部的工资,如果干部的数量不减,农民从税费改革中得到的好处,地方干部必然会再以其他变相的名目收回。今年两会结束时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把基层机构和干部的精简作为农民减负的必要条件,认为农民税费改革的成败在此一举。现在许多省都在推行并镇、并村、并学校等一系列工作,对精简地方政府机构和干部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我国目前基层政府的机构大多数还是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职能来安排的,不少地方这几年虽然把七站八所合并成几个中心,并且减少了干部编制,但是职能照旧,为了完成工作,这些机构就又雇用了许多编外的人员,结果,有些县乡干部的实际数量并未减少多少。要真正减少基层政府的干部数量,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政府的功能限定在市场无法负担的公共职能,让那些执行在市场中可以商业化经营职能的机构和政府脱钩,并打破政府垄断,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这些领域,开展市场竞争。这样既可以减少干部数量,减轻农民的负担,又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县域农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六、深化县乡财税、人事体制改革

按现在的财税体制,许多县级和县级以下政府部门的人员工资和行政开支依靠该单位的收费和罚款来维持。虽然这些单位必须将所收的费和罚款上缴到财政,但是并未真正做到收支两条线,上缴的罚款绝大多数返还给这些单位。

在许多落后地区,当经济发展比较差时,进入政府部门,即使是成为编外人员,也是许多人的最佳选择,上述的财政体制安排就给许多部门增加开支、扩大编外人员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最近几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县乡政府编外人员在越穷的地方扩张得越快。这种扩张带来两个不利的后果:一是这些地方发展经济的条件本来就差,而地方政府的收费和罚款越多,企业经营的环境就越差,经济发展就越不好,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二是扩大编外人员成为某些地方官员寻贿受贿的一种手段,败坏了社会风气。

为了遏制上述不良之风,建议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进一步深化地方财政、人事体制改革,真正落实收支两条线的政策,地方政府的人员工资和行政开支完全按编制由财政拨付,地方政府各单位的收费和罚款不再返还给这些单位,而且,各个单位不准自行决定和扩大编外人员。

第三篇:关于确保粮食安全若干问题的建议

关于确保粮食安全若干问题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8-7-10 17:29:33 被阅览数:500 次 来源: 资阳市农业局

资阳市农业局 邹克庆 杨晓为 范文仲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我们通过分析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形势,认为粮食安全存在能源偏紧加剧粮食供需失衡、种粮效益比较低、粮食产量数据失真等七个方面的隐患,粮食价格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会在高位运行。为此,我们提出要从政治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依法保护耕地,完善粮食补贴政策,科学建设生物能源项目,把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 关注热点 发展建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全球食品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未来较长时间仍将会在高位运行,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粮食安全的相关问题及政策措施提出如下看法,供大家参考: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

1.1能源偏紧加剧粮食供需失衡 由于世界能源价格爆涨,石油价格从2004年之前的每桶20-40美元一路狂飙到如今的每桶110美元左右,发展生物质能源已有利可图,促使粮食转化为燃料的加工业快速发展。据统计,全球12%、美国20%的玉米和巴西50%的甘蔗用于生产车用燃料乙醇;全球20%、欧盟65%的菜籽油、全球20%的豆油、东南亚30%的棕榈油用于生物柴油制造。2008年美国将有25%的玉米用于加工车用燃料乙醇,欧盟也计划在2010年前生物能源产量达到1100万吨。我国东北地区也建设了一些玉米加工车用燃料乙醇项目,减少了东北粮食的调出,加上人口急剧增加和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而近几年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遭受自然灾害,严重歉收,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不断攀升的食品和粮食价格就是最好的明证。

1.2粮食生产种植效益低 种植业是弱质产业。长期以来,粮食种植面积规模小、从事种植业的农民素质低、机械化应用水平低,同时,近年来,主要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物化成本不断攀升。如2005年水稻、小麦和玉米3种粮食作物平均直接费用与1996年相比,上涨了18.7%,2006、2007年每年仍以6%至8%继续增长。据省农情资料显示,2007年四川主要粮食在粮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亩平均收益仅203元。粮食生产种粮效益低,导致农民种粮的意愿下降,种植面积下跌,先进实用技术应用规范程度低,影响了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

1.3惠农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粮食直补以来,每年都在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到2008年四川的主要粮食作物都实行了良种推广补贴,水稻每亩补贴15元,小麦、玉米每亩各10元。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没因此大幅提高,主要原因是现在粮食直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都是以普惠制为主,到基层后,各地方政府以和为贵,都实行的见者有份,对真正种植粮食的农民或业主来说,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好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积极性的发挥。

1.4种粮规模化程度偏低近几年,各级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粮食规模化种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受土地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特别是中西地区种植粮食的规模仍然较小,如资阳市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且种植分散,大部分地方在一块土或田里就分成了几户农户种植,实施土地流转十分困难。同时,农民现在种粮只是为了解决自己温饱为主,如种植水稻时,农民一般不太计较产量的高低,只要品质、适口性好就可以,对粮食安全问题是不会去思考的。

1.5气候异常弱化了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使得全球性的异常气候普遍增加了。比如2007年干旱、洪涝灾害频发,导致了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区大幅度减产。在澳大利亚,旱灾是该国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这导致了这个粮食出口大国的大幅度减产,直接影响了全球粮食价格。2006年、2007年四川、重庆等省、区遭遇了特大旱灾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2007年我市就有20多万亩水稻无法栽插,产量减产10万吨以上。同时,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会立刻造成市场价格的上涨,需要几个月以后,甚至一年以后,这种影响才会显现出来。

1.6粮食面积产量数据失真 一是每次机构改革受冲击的都是基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导致没有完整的粮食产量调查机构,无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二是有些地方不正确的政绩观,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借口,大量挤占粮食种植面积;三是农业信息服务严重滞后,无法准确反映粮食产量;四是由于各级粮食奖励政策只重视数字,不重视工作,导致种植面积夸大,粮食产量虚报,更加剧了粮食数据的失真。近年来的粮价、肉价节节攀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1.7粮食政策存在不稳定性 现今,国家对粮食实施的保护性措施还没有形成良好政策环境,比如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只是从成本方面加以考虑,没有考虑种粮的合理利润,农民和业主种粮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开支,导致农民对种粮的预期比较悲观。同时,常出现这种情况,粮食丰收、卖不出去了就没人管,粮食少了、价格上涨了政府就来保护了,粮食生产缺乏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风险调节机制。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居的重要问题。各级各部门都要从政治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把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1建设产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巩固和稳定已建成的商品粮基地。调整农业结构要实事求是,科学引导,合理规划,做到有序有度。要牢固树立粮食安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继续加大商品粮基地的农业投资,增加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和信贷投入。要把建设的重点集中到粮食集中产区,尤其是中部地区的粮食主产区。通过集中建设,使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起来,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真正成为国家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

2.2依法保护耕地,确保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政策措施,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把发展地方经济放在首位,盲目占用基本农田大力实施城市建设,破坏粮田、滥占耕地的现象仍然在持续。为此,要进一步树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观念,建立健全耕地等农业资源保护法制体系,依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审批程序,提高土地出让标准,控制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扩张,保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优化土地使用方式,治理环境污染,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保持和培肥地力,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政府对耕地的低价征用和高价出让,避免对农民切实利益的损害。

2.3完善补贴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在一段时间内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随着近年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民种粮效益明显下降,实施带普惠制的补贴方式,对直接种粮的农民或业主,没有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相反有奖懒罚勤作用。农业保险补贴从我市实施一年来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不能按照商业保险方式,实施农业保险。因此,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建议良种补贴以实物补贴为主体,辅以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今年我市小麦条锈病是近几来最轻的,这就是最好的见证。要明确农业补贴的重点是直接种粮的农民和业主,这样有利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补贴办法,增强化解自然灾害能力,让农民得到实惠,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发展。

2.4落实科学发展,合理建设生物能源项目 解决能源安全,不应该、也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目前一些国家不遗余力地推广使用玉米、大豆、甘蔗等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替代石油,而其用意不仅在扩大本国能源供给,更意在增强反制石油输出国的手段,增加

谈判的筹码,并为本国玉米占领国际市场铺平道路。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不可盲从,我们在建设生物能源项目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不能依靠对粮食的占有和生产面积的挤压来实现,也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建立粮食安全影响评价制度,对深加工项目消耗粮食、占用土地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专项评审,鼓励发展非粮、非占用耕地的深加工项目,努力实现粮食生产和工业发展互相支持、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

2.5建立粮食预警体系,增强国家调控实力 入世以后,我国粮食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防止粮食市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国家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由有关部门参加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按照分工合作的办法,制定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粮食工作预案,使政府掌握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把粮食省长负责制落到实处。要健全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增强丰歉调剂能力。要对国家储备粮明确定位,合理确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要打破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储备粮的局面,鼓励各类企业经资格审定后从事储备粮经营业务,进行平等竞争。要引导农户的粮食储备行为,鼓励农民集中存粮。粮食储备应和进出口有机结合起来,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中央储备粮“蓄水池”和“缓冲区”的作用,不断增强粮食安全。

2.6发挥科技主导,加大技术推广力度近年来,粮食作物的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仍比较缺乏。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思想,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推广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及配套技术研究,力争在3-5年内有所突破。建议在建立良种补贴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实施新技术推广补贴制度,集成创新节水模式,加强节水抗旱减灾技术整合和推广,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第四篇:关于山区农民如何增收建议

4月23日,带着“山区农民如何增收”这一问题,我到乡里最偏远的山村---××村进行蹲点调研。

三天来,通过深入走访和交流,我被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感动,也为群众缺乏致富门路而苦恼,并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恳谈会、调解会等会议,进一步了解村民所思所想,共同分析了制约农户增收的因素:一是缺乏致富门路,没有固定稳妥的发展项目,受气候

和市场的影响非常直接,种的时候靠老天,收的时候愁销路。二是缺技术,未转移人群文化素质偏低,多数农民掌握的还是传统技术,新技术学习难度大。三是缺资金,部分家底薄的农户存在生产资金周转困难,特别是要扩大再生产时资金不够,小额短期生产贷款比较难。四是缺少劳动力,由于青壮年又外出较多,造成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降低了生产效益。

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增收是最大的和谐。如何提高山区农民收入成为了基层党委政府必须积极解决的问题。

偏远山村其实拥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资网源,如何因地制宜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是山区农民增收的关键。致富前提是要改变思想观念,山区农民思想保守,缺少信息,传统生产观念根深蒂固。致富关键是要拓宽致富门路,传统的水稻种植亩收益只有数百元,满足温饱之外收入难以提高,通过实施一些“短、平、快”效益农业项目,提高土地收益,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捷径是能人带动,每个村都有几个见识广、生产规模较大、致富能力强的能人,用农民教育农民,让农民带动农民是一条很有效的办法。致富保障是完善基础设施,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民要增收,必须从改变“肩挑背扛”的状况入手,完善村康庄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天的蹲点,切实让我认识到,之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其实与农村实际,特别是与农民的想法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乡镇领导干部平时每天忙于具体的事务,真正沉下去调研不多。通过深入基层,对点上情况进行了解、分析、思考,提炼经验,总结规律,推动面上工作,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好好掌握的工作方法。

第五篇:农民增收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问题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中心。近几年来,我县对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龙南农民人均纯收入4360元,总体来说虽然增加比较多,但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当前,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势必影响龙南县建设四个龙南的进程。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来源窄,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狠抓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运用行政手段的多,市场运作的少,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农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二、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过快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生产资料涨价因素,2008年农民每亩地多投入15元~25元。据调查,国家给农民的“两免一

补”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已经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

三、农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综合劳动技能不强,是当前的一个客观现实。尤其是近些年通过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的农民持续增加,那些文化较高、年纪较轻、观念较新,并且有一技之长的、素质较好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已完成转移,剩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年龄较大、文化较低、技能较差,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的匮乏。以妇女、老人为主体的农业从业人员结构,直接导致农民难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四、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思想不解放。有的好高骛远、大钱挣不来,小钱又看不上,怕苦怕累;有的生活稍有好转、就打牌赌博、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小农意识严重,目光短浅,安于现状,没有自我发展意识,增收观念不强。

五、劳动力转移困难约束农民增收。近年来,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劳动力仍以就近转移为主,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非农就业的机会减少,这必然导致收入渠道的狭窄。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农业投入。一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二是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增加贷款总量。三是引导农

民增加农业投入,积极参加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加大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等生产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力度。

二、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加快实施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龙南镇的区域优势,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素质。科技是结构调整的先导,只有运用科技结构调整,才能出效益、出成果。一是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三是彻底扭转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的局面,使其成为集科研与推广、经营产品与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与产销于一体的服务机构;四是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增收献计献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开发扶贫,扶贫工作要以安居温饱、易地开发和劳务输出三项工作为重点,继续实施好重点扶持村和民族特困乡的扶贫综合开发,强化措施,加强协调和管理,巩固扶贫成果,进一步加强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落实好扶贫政策,要坚持开发式综合扶贫,探索新型扶贫帮扶机制,从“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的信心和能力,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

摸清底数,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五、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主要靠农民家庭生产,由于人多地少,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很小,并且很分散,很难大批量直接进入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因此,必须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低成本的各种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民增收问题是龙南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做好龙南县的农民增收工作,必须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搞好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加强扶贫攻坚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在此问题上,需要政府部门、科技部门和全县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做好农增收政策的制定和对农民的引导,科技部门要做好对农村、农业及农民的调查研究,将中央农民增收政策贯彻落实好。

龙南镇人民政府

2010年10月25日

下载关于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六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六点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增收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农民增收问题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中心。近几年来,我县对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共5则范文)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省委、省政府对粮食问题也是高度重视,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

    认真贯彻一号文件精神牢牢把握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两大主题

    今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中共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专门发布“三农”问题的文件,是时隔18年来的第一次;就农民增收下发中共......

    探析农民增收减负问题(5篇)

    探析农民增收减负问题 陈爱巧 “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现阶段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对2004年经济状况的预测认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而农民人均......

    如东县农民增收减负工作情况汇报

    如东县农民增收减负工作情况汇报如东县人民政府二00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今年以来,我县各地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

    如东县农民增收减负工作情况汇报(本站推荐)

    如东县农民增收减负工作情况汇报如东县人民政府二00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今年以来,我县各地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清政府如何确保粮食安全

    清政府如何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灾害、战争频发,粮食不能满足民众需要,由此,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各朝代关注的重点,清朝则更是视粮食安全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建议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建议农业兴促百业兴,农业稳则天下安。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以农业兴国安邦。而在国家发展、城镇建设加快的当今,如何保证“农业”的根本,是我们在新世纪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