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农民增收的七点建议
为农民增收的七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农村就业
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促进个私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就地转移劳动力。同时,营造有利于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严格兑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依法管理,支持鼓励和引导优势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扶优扶强力度,构筑新的发展优势。积极培育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具有一定规模的成长型企业。搞好资本经营,加快发展集团化、现代化和资本结构多元化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流向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为农民开辟新的就业和增收门路。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提高效益
在对市场需求状况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努力改善农产品内在质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压缩、调减失去优势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大力扩种高效经济作物,积极调优种养品种,调高品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注意发挥区域、资源、科技、市场和人才优势,贯彻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效益优先的原则,丘陵山区重点发展各种林果、药材和特色野味生产,江河沿岸重点发展各种特种水产养殖,城镇郊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和反季、无公害果蔬生产。在具体品种上,引导农民瞄准市场变化,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一批有规模、有水平、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庭院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立足于本地实际和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集中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一以贯之,狠抓不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
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四、搞好农产品精细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生产具有带动作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并使这些企业逐步发展成为龙头企业,进而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经营体系,使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广大农民,一头连着广大消费者,具有经营规模大、购销网络多、市场信息灵的优势,向生产者反馈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协助农民引进优质品种,帮助农户发展生产。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积极收购本地优质产品,搞好加工,创立自己的品牌,通过宣传和促销手段,提高优质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有条件的企业可积极与农业、种子等部门建成共同利益的经济联合体,并采取“公司十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村、农业和农民搞好协作,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村服务社,搞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五、制订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研究政策,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认真研究制订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建立农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优化组合和使用;农业结构调整中税收的调整;各级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加大对农业投入;金融部门对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及农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优质服务;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村税费改革,严格执行上级政策,控减不合理的农民负担。按照“民有、民办、民管”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创立能人领头、股份合作、以销农副产品为主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发展各种中介代理组织,把生产和流通有机衔接起来,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服务水平。
六、坚持科技兴农,拓展增收渠道
积极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县所、县校、县院合作,搞好开发,增加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高标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树立典型,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发展。实施良
种工程,引进优良品种,改良现有品种质量,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结合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适应能力。
七、搞好农村市场建设,畅通销售渠道
对现有优势农产品市场,要视货源和销售需求情况,适度扩大市场规模,以促进市场产品销售半径的延伸,扩大农产品的集散量,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实行公平竞争。对于运用先进或引进优良品种而形成的大宗名优特新产品,应在充分论证、切实可行的条件下,适时建立相应的专业批发市场,搞好这类产品的近售远销。同时,根据农产品优势,在全省甚至全国建立销售网点,形成市场网络。积极探索农产品的配送制。在依靠科技发展各种农产品的同时,要全方位开发“山、水、田、村、路”等自然资源,还可因地制宜通过城镇建设转移富余劳动力,让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更多的效益,从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篇:关于山区农民如何增收建议
4月23日,带着“山区农民如何增收”这一问题,我到乡里最偏远的山村---××村进行蹲点调研。
三天来,通过深入走访和交流,我被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感动,也为群众缺乏致富门路而苦恼,并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恳谈会、调解会等会议,进一步了解村民所思所想,共同分析了制约农户增收的因素:一是缺乏致富门路,没有固定稳妥的发展项目,受气候
和市场的影响非常直接,种的时候靠老天,收的时候愁销路。二是缺技术,未转移人群文化素质偏低,多数农民掌握的还是传统技术,新技术学习难度大。三是缺资金,部分家底薄的农户存在生产资金周转困难,特别是要扩大再生产时资金不够,小额短期生产贷款比较难。四是缺少劳动力,由于青壮年又外出较多,造成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降低了生产效益。
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增收是最大的和谐。如何提高山区农民收入成为了基层党委政府必须积极解决的问题。
偏远山村其实拥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资网源,如何因地制宜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是山区农民增收的关键。致富前提是要改变思想观念,山区农民思想保守,缺少信息,传统生产观念根深蒂固。致富关键是要拓宽致富门路,传统的水稻种植亩收益只有数百元,满足温饱之外收入难以提高,通过实施一些“短、平、快”效益农业项目,提高土地收益,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捷径是能人带动,每个村都有几个见识广、生产规模较大、致富能力强的能人,用农民教育农民,让农民带动农民是一条很有效的办法。致富保障是完善基础设施,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民要增收,必须从改变“肩挑背扛”的状况入手,完善村康庄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天的蹲点,切实让我认识到,之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其实与农村实际,特别是与农民的想法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乡镇领导干部平时每天忙于具体的事务,真正沉下去调研不多。通过深入基层,对点上情况进行了解、分析、思考,提炼经验,总结规律,推动面上工作,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好好掌握的工作方法。
第三篇:农民增收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问题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中心。近几年来,我县对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龙南农民人均纯收入4360元,总体来说虽然增加比较多,但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当前,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势必影响龙南县建设四个龙南的进程。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来源窄,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狠抓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运用行政手段的多,市场运作的少,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农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二、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过快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生产资料涨价因素,2008年农民每亩地多投入15元~25元。据调查,国家给农民的“两免一
补”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已经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
三、农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综合劳动技能不强,是当前的一个客观现实。尤其是近些年通过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的农民持续增加,那些文化较高、年纪较轻、观念较新,并且有一技之长的、素质较好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已完成转移,剩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年龄较大、文化较低、技能较差,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的匮乏。以妇女、老人为主体的农业从业人员结构,直接导致农民难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四、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思想不解放。有的好高骛远、大钱挣不来,小钱又看不上,怕苦怕累;有的生活稍有好转、就打牌赌博、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小农意识严重,目光短浅,安于现状,没有自我发展意识,增收观念不强。
五、劳动力转移困难约束农民增收。近年来,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劳动力仍以就近转移为主,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非农就业的机会减少,这必然导致收入渠道的狭窄。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农业投入。一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二是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增加贷款总量。三是引导农
民增加农业投入,积极参加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加大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等生产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力度。
二、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加快实施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龙南镇的区域优势,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素质。科技是结构调整的先导,只有运用科技结构调整,才能出效益、出成果。一是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三是彻底扭转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的局面,使其成为集科研与推广、经营产品与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与产销于一体的服务机构;四是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增收献计献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开发扶贫,扶贫工作要以安居温饱、易地开发和劳务输出三项工作为重点,继续实施好重点扶持村和民族特困乡的扶贫综合开发,强化措施,加强协调和管理,巩固扶贫成果,进一步加强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落实好扶贫政策,要坚持开发式综合扶贫,探索新型扶贫帮扶机制,从“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的信心和能力,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
摸清底数,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五、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主要靠农民家庭生产,由于人多地少,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很小,并且很分散,很难大批量直接进入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因此,必须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低成本的各种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民增收问题是龙南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做好龙南县的农民增收工作,必须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搞好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加强扶贫攻坚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在此问题上,需要政府部门、科技部门和全县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做好农增收政策的制定和对农民的引导,科技部门要做好对农村、农业及农民的调查研究,将中央农民增收政策贯彻落实好。
龙南镇人民政府
2010年10月25日
第四篇:农民增收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问题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中心。近几年来,我县对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龙南农民人均纯收入4360元,总体来说虽然增加比较多,但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当前,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势必影响龙南县建设四个龙南的进程。
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来源窄,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狠抓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运用行政手段的多,市场运作的少,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农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二、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过快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生产资料涨价因素,2008年农民每亩地多投入15元~25元。据调查,国家给农民的“两免一补”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已经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
三、农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综合劳动技能不强,是当前的一个客观现实。尤其是近些年通过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的农民持续增加,那些文化较高、年纪较轻、观念较新,并且有一技之长的、素质较好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已完成转移,剩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年龄较大、文化较低、技能较差,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的匮乏。以妇女、老人为主体的农业从业人员结构,直接导致农民难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四、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思想不解放。有的好高骛远、大钱挣不来,小钱又看不上,怕苦怕累;有的生活稍有好转、就打牌赌博、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小农意识严重,目光短浅,安于现状,没有自我发展意识,增收观念不强。
五、劳动力转移困难约束农民增收。近年来,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劳动力仍以就近转移为主,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非农就业的机会减少,这必然导致收入渠道的狭窄。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农业投入。一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二是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增加贷款总量。三是引导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积极参加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加大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等生产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力度。
二、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加快实施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龙南镇的区域优势,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素质。科技是结构调整的先导,只有运用科技结构调整,才能出效益、出成果。一是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三是彻底扭转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的局面,使其成为集科研与推广、经营产品与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与产销于一体的服务机构;四是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增收献计献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开发扶贫,扶贫工作要以安居温饱、易地开发和劳务输出三项工作为重点,继续实施好重点扶持村和民族特困乡的扶贫综合开发,强化措施,加强协调和管理,巩固扶贫成果,进一步加强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落实好扶贫政策,要坚持开发式综合扶贫,探索新型扶贫帮扶机制,从“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的信心和能力,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五、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主要靠农民家庭生产,由于人多地少,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很小,并且很分散,很难大批量直接进入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因此,必须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低成本的各种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民增收问题是龙南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做好龙南县的农民增收工作,必须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搞好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加强扶贫攻坚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在此问题上,需要政府部门、科技部门和全县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做好农增收政策的制定和对农民的引导,科技部门要做好对农村、农业及农民的调查研究,将中央农民增收政策贯彻落实好。
第五篇: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建议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建议
农业兴促百业兴,农业稳则天下安。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以农业兴国安邦。而在国家发展、城镇建设加快的当今,如何保证“农业”的根本,是我们在新世纪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而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应对挑战的关键。“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近年来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难点”和中心任务。农民增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相关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我认为,造成农民增收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农业技术落后,大部分地区仍然是牛耕人种,不能实现农业机器化
二、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
三、农产品没有市场,造成大量堆积,卖不出
四、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村劳动力缺失,有地无人种,无人收
五、农村教育水平落后,辍学率高,师资力量不足
六、“村官”腐败,惠农政策不能实实在在的落到农民手中
七、自然灾害,损失严重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针对上述“原因”的解决办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快农村和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乡镇政府可以同意购买农用机器,如收割机,播种机,可以适当的租借给农民,收取少量的租金,以便于加快农业的生产劳作;乡镇政府可以统一购买种子、化肥,一起成本价格卖给农民,降低农耕的成本。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开展“村长支书上项目“,领导带头开办小型加工厂,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寻找外来资金,与大型食品企业签订合同,保证农副产品的销售,增加收入。
三、加大财政扶持制度,发挥好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尤其是要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教学设备,完善支教政策,鼓励青年教师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进行支教,助于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开展”农业技术下乡“活动。四,、加强对村干部权力监督
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民监督,完善信访制度。
五、提高防灾能力,做好粮食储备
农民增收问题是国家和农民要共同合作解决的问题,把农村工作与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从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范围和更新的视角研究和推动农民增收问题全社会共同努力,从社会各个方面努力,农民增收才会真正有希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会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