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全

时间:2019-05-13 11:0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全》。

第一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全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城

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们大水塘村隶属老边区路南镇,地处营口市南门出口处,沿海基地北临。全村六个自然屯,在籍农业户1596户,4060口人,另有市企业住宅小区5个,人口4300人。全村有市、区企事业单位4个,村办集体企业家,个体民营企业15家,商、饮、服、修网点268个,具有一定规模和一般规模的农贸市场各1个,2个渔民码头,2个沙石建筑市场,现有各种马力船只87艘,各类运输车辆137台,有省级先进小学一所,在校学生500名,合格达标卫生所3个。2006年实现全村社会总产值54.962万元,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是一个城乡混居相互接连,环境优雅、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生活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向上逐步向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迈进的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2006年初区委、区政府按照上级的要求,将新农村建设具体形式确定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利举措,我们感到这不仅是区委、区政府站在一定高度面对现实,力足长远,着眼未来的工作布局,更为我们近郊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插上了新形势下经济建设又好又快腾飞的翅膀。

二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在区、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

一、提高认识强核心,制定规划推进程

我们首先学习了区委、区政府下发的“老边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和“老边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等文件。在村两委班子及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中广泛开展了实施城乡一体化给大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结合村情怎样搞好规划,如何推进建设进程等大讨论,在学习讨论中使两委班子、全体党员及村民代表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有了理性高度认识,统一了思想,看到了好处,提高了认识。大家一致感到这是我们村各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一定紧抓不放,乘势而上,思想得到了统一认识得到了升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并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出了切实可行能够顺利操作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逐步实施。

二、围绕中心抓经济,富民强村为主题

近些年来,我们大水塘村得意于改革开放政策,借助于市边、海边、路边、产业基地边的四边优势,狠抓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不断盘活土地资源,使之不断向富民强村目标迈进。

1、让村办工业走出低谷,成为富民强村砥柱。

几年来,在村办工业持续滑坡的形式下,我们没有低头,而是持以恒心在困境中做大做强工业这篇文章,我们查找原因吸取教训,研究对策,细化措施借助优势,迎难而上。充分盘活土地和闲置厂房资源,运用优惠政策,借助地处市边、海边、路边、沿海基地边的强大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集体私营一起上,大项目小项目一起

抓的办法,兴办工业,使我村工业走出了低谷,逐步成为了富民强村的砥柱。二年来,我们共引进外资万元,新办企业家,使我村有中外合资企业家,村办企业家,个体私营企业家。今年底我村可实现工业产值亿元,上缴国家利税万元。

2、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实现农业农民增收。

我们大水塘村土地面积不少耕地面积却不多,大都是海荒滩,全部受盐碱侵蚀。几年来,我们因地制宜,极力做好产业调整这篇农业文章。先后投资万元,将靠海边的滩涂改成海水养殖基地,将靠盐场周围的耕地改为淡水养殖基地。在近几年,海水污染养殖基地出现种种病情的情况下,我们又多次带领基地养殖户到南方和养殖成功地区学习养殖成功经验,又用高新聘请水产专家亲临指导,不断更换耐火抗病品种,鱼虾混养、海参、海蛰饲养都获得成功。我们还积极推进养殖业,在村南离开居民区,开办了养殖基地,养鸡、养牛、养猪等,逐步向大户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海洋捕捞扩大面积,按季节收获,由于我们通过产业调整做大做强农业这篇文章,使农民真正增加了收入,逐步向小康方向迈进。

3、做实做精第三产业,强化为民服务理念。

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四边”优势,强化为民服务,三产兴村的理念,做灵做精第三产业。现在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人,拥有商引服务网点268个,农贸市场2个,沙石建筑市场3个,汽车销售维修站3个,运输车辆台,海洋捕捞船只艘,可以让三产真正给农民带来效益。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发展,城乡一体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几年来,在区、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于我们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富民强村目标得到了实现,使我村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迈上新台阶。

1、投资1100万元修油漆路11公里,沙石路3869米,明排水7560米,暗排水5687米,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投资430万元建教学楼1676㎡,配齐配全教育软件设施,使教育获得省级标准学校。

3、投资140万元为全村700名独生子女投保,使农民无后顾之忧。

4、投资52万元为全村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投资11万元改进村卫生所,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

5、投资35万元建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购置设备,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6、投资28万元改善办公条件,装修办公室,购置电脑、打字机、复印机、传真机。

7、每年村里为60岁老人发放养老金1800元,解决了村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8、投资3000元规范村务公开榜,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化进程取得了,做了

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我们思想解放还不到位,不敢动大手脚,怕冒大风险,二是基础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大,三是增收领域不宽,部分农民思想保守,技能培训滞后,四是企业发展缓慢,五是科技服务水平与高效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等。

今后工作重点,思路及措施

我们整体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即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主攻三个难点,即科技兴农,招赏引资上项目,富民强村;解决四个问题,即思想解放,敢想敢拼,村务管理财务公开,农民思想道德法制建设,为村民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要以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凝聚全村人民的力量抓住机遇,狠抓落实,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五个突破”“六件实事”。

五个突破是

1、实施项目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工业强村上有新突破。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

3、拓宽第三产业领域,在门路总类上有新突破。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城镇化水平上有新突破。

5、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在转移剩余劳动力上有新突破。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办好六件实事

1、加大农业投入,保证基础地位增收。

2、加大工业投入,实现以企强村富民。

3、加大教育投入,造福子孙后代。

4、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大水更亮更美。

5、加大农村养老、医疗、文化、娱乐投入,让村民无后顾之忧,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6、加大普法投入,以法治村和谐向上。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将借这次会的东风,在区、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结合本村实际,加大力度,求真务实,用科学为发展观,审时度势,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此项工作,成为全区的先行村,特色村,典型村。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品牌农业为*农民增收

近年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依据县情,积极争创农业品牌,加快发展优质农产品。2003年,对现有的“***”精制菜、“**”茶叶、“**”韭菜、“**绒蟹*4个产品新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牌农业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实惠。2003年全*实现农业总产值14.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农业有效增收2亿元以上,全县农村百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人均从农业得到纯收入774.1元,比上年增加73.4元。*

一、基本概况**地处合肥市东南郊,东北面临**与*和*镇隔河相望。西北面与*镇毗邻,南面与*乡接壤。*路和*路构成东西南北交通干道,镇域面积2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80亩,辖9个行政村,103个村民组,3300个农户,总人口2.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万人,农业劳动力7000人,农业在全镇经济中占有重点份额。近年来,在郊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书记*镇长*等党政班子成员带领全镇干群紧紧围绕“以培育区域特色为方向,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以科技应用为关键,以示范引导为抓手”的农调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根据本镇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岗圩并存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业、家禽、畜禽水产养殖业,在岗区突出奶牛、苗木花卉业,使全镇农业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目前,全镇已拥有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等特色农产品已初具品牌效益,*****等特种养殖业发展日益红火,***等种植业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做法与经验近年来,一是制定低站槛甚至没门槛等优惠政策,采取引资入镇的方式,相继建成了******百亩**苗木基地和***花木场等花卉基地。带动了全镇众多农户走了苗木花卉种植致富路,涌现出了以***等一大批苗木花卉种植致富带头人。二是加大农调投入。全镇投入资金***万元,已建成了***农业科技园等四个蔬菜种植基地、**垂钓中心等两个水产品养殖基地和**苗木花卉中心等三个苗木基地,带动了全镇畜禽、花奔等“六人支柱”产业的快展发展。三是重点扶持大户。为种养殖大户提供信息服务、技术辅导,帮助大户解决资金困难和问题,通过扶持全镇已拥有各类养殖大户50户。四是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大户带农户、协会+农户等形式,全方位促进和推动全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五是强化技术服务。镇成立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站,村村配备农村技员,全面指导和服务于农调工作。

三、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状况全镇现有***等近10个农业特色产品。一是合肥草制品工贸联营厂近年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系列产品远销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内销席畅销二十几个省、市和地区,同时带动本镇及周边乡镇农户种植蔺草。并辐射到肥西、长丰、寿县等地。种植面积已达到一万亩左右。二是老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解决农民卖鸭难和下岗职工就业难为经营宗旨,大力开发樱桃谷白鸭绿色食品系列,带动全镇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三是*奶业公司逐步发展壮大,生产牛奶质好、味美、价廉、营养丰富,吸引了市牛奶厂在*设点进行牛奶收购,为*养牛专业户卖奶提供了方便。四是利用本镇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本着服务城市、依托城市的原则,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年蔬菜上市量在**吨左右。五是加快果林基地建设。在义兴村建成二百五十亩油桃、雪枣基地,目前长势良好,明年可丰产丰收。

四、农业中介组织发展情况全镇目前已成立了养猪、养奶牛、养鸭协会,形成了***等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带动和帮助农户科学种植养殖,为农民提供技术辅导,同时帮助农户跑信息,跑市场,找销路,彻底解决农户生产的后顾之忧,被当地群众感激地形容为“农民兄弟背后一堵倚不倒的墙”。

五、下一步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大城市的市场、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和镇区的资源、区位、服务优势,以国内外中高档消费人群为目标市场,以生态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为发展方向,以农业科技化、市场化为手段,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大户+农户、专业村+农户、科技园区+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培育无公害蔬菜、三元杂交仔猪、肉鸭、水产、苗木花卉、蔺草等产业链,努力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全镇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建成一个无公害蔬菜专业村;一个三元杂交猪养殖专业村;一个肉鸭养殖专业村;一个苗木花卉专业村;一个蔺草种植专业村。培育各类专业大户300户。具体是:以**草制品工贸联营厂为龙头,带动全镇蔺草种植业的发展;以***奶业公司为龙头,带动全镇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以***苗木花卉中心为龙头,带动全镇苗木花卉种植业的发展;以**垂钓中心为龙头,带动全镇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以**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全镇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以**科技园、**蔬菜基地为龙头,带动全镇蔬菜种植业的发展;以**养猪厂为龙头,带动全镇畜禽养殖业的发展。

第三篇: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问题。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有一个大体的先后顺序。最早是农业问题,即如何发展农业以保障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问题;之后是农民问题,即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的问题;最终是农村问题,即大规模开展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问题。从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观察,目前可能正处于由解决农业问题向解决农民问题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上。

资本“下乡” 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下降

农民纯收入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的四大来源中,家庭经营收入占的比重目前仍是最大的。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527元,占到49%。但是,这一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04年,这一数字还是60%。5年时间,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还是相当可观的。家庭经营收入占比的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这符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量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农民通过家庭经营中获得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倾向性问

在2008年全国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格局中,农民经营所得最终占到可分配净收入的70.6%。这一比重在2003年为74.3%,2000年为77%,新世纪以来基本上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各种留利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5.90%提高到2003年的6.98%和2008年的9.01%;外来投资者分利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1%提高到2003年的1.69%和2008年的1.81%。在一些发达地区,这一下降趋势看得更加清楚。浙江省绍兴市数据显示,农民经营所得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已经由1989年的78%下降到1997年的64.2%,再下降到2003年的51.1%,到2009年,这一比重已经跌落到了47.3%的低水平。资本不足 阻碍农民合作获取经营利润

在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农民获得收入的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投入需要增加,而单个农户却缺乏必要的资本,从事经营的领域逐步收窄,大量资本趁机“下乡”,资本获得收入的比重逐步上升。畜牧业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规模养殖所占的比重稳步提高,1996年规模饲养量在全行业的比重还只有6.3%,2006年达到50%,2008年已超过60%。大多数规模养殖的是资本主导企业形式的养殖。真正农户主导的、家庭形式的所谓散养户占的比重逐步降低,农户逐步被迫退出畜牧业经营。统计数据上的表现就是,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出售畜禽产品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下降。

资本逐步占领农业农村经营领域的局面,必须加以改变。要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一定要把农业农村经营领域留给农民,要让农民首先能够在农村通过经营获得收入。即使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它们都明确限制资本进入农村占领农民经营领地。要解决单个农户资本不足和农业经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矛盾,我们也应该学习日本、台湾等地的经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要通过机制创新,让合作社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资本,能够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守住农业农村经营领域;要让合作社有能力获取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再通过合作社内部的分配机制,把这部分利润转换为农民的收入。

从数量上来看,近两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16万家,比2008年年底增长90.8%;实有入社农户约2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32%。但是,合作社发展质量还亟待提高。从目前情况看,合作社还不能很好地帮助农民以合作方式支配资本获取经营利润。当前,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合作层次较低。绝大多数合作社局限在技术信息服务领域,真正能组织农户统一购买农资或销售农产品的为数不多,能开展农产品加工的更是寥寥可数。二是合作机制不顺。合作社内部规范的治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不健全,社员不太愿意参与合作社的管理监督,合作社对社员的民主权力也不太尊重。三是合作积极性不高。农民入社动机不强,退社较为随意。入社后参与活动较少,合作社内部凝聚力不足,一些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小于市场交易量,一些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量小于与非社员的交易量。

这三个问题其实是有因果联系的。第一个问题是根本,它是产生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的原因。只要合作社无法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它就无法获得这部分收益,分给社员的也就不多,农户入社得到的利益自然不多。因此,农户入社的积极性不高,且随时可能选择退出。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难以建立规范的治理机制,这样的合作社发挥的作用不大,且随时面临解散的危险。由此可见,合作层次决定了合作收益,且直接影响到合作机制的建立及合作积极性的提高。而合作层次不高,主要是因为合作社缺乏足够的资本,没办法进入农产品流通加工领域。

推动合作社发展,要在加强政府服务、培养合作人才等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但最核心的是要保证合作社能够占有足够的资本。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作为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进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才能够拥有为社员谋利的手段。为此,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好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推动产业合作和信用合作的结合。

交易份额认购成就新一代合作社

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传统合作社同样因为缺乏资本而陷入经营困境。这迫使它们进行制度创新,发展成为新一代合作社(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它们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具体而言,我们在发展合作社时,首先要确定流通和加工的最佳规模,再据此确定所需资金数额,然后把加工规模分解成若干交易份额(deliver share)。社员入社时按规定必须认购交易份额,并同时要求按一定比例出资,通过调整比例,使得社员出资额之和刚好等于合作

社所需资金数额。交易份额规定了社员交售给合作社的产品数量,社员交售产品总数刚好等于合作社流通加工的最佳规模。如果社员当年产出不够,允许其从市场购买予以补齐;如果超出,超过部分由合作社视情况决定是否收购。

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创新,就可以为我国合作社发展建立起灵活的筹资机制和资金利用机制。合作社在出售交易份额的同时获得了一笔稳定的资金,借此购买固定资产,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业务。有了固定资产后,合作社就可以进入金融体系,获得银行贷款;就可以创办或控股农产品加工企业、铺设销售网络,获取加工销售环节利润。合作社利润按交易份额分配给社员,由于交易份额和社员认购资本额成正比,按交易份额分配也相当于按认购资本额分配。合作社通过参与加工和销售,扩大了社员合作的范围,也提高了社员分红回报率,增强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社员认购交易额的积极性增加,反过来又保证了合作社的资金来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只有为合作社经营提供足够的、可支配的资本,才能够帮助农民利用合作社实现对资本的集体占有和控制,才能够帮助农民占据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并获取更多的收入。通过努力,目前农民经营所得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的趋势完全能够得以止住。单此一点,农民收入每年就能够增加0.5%。如果再能够把这一比重提高到2000年的水平,农民收入就能每年增加3.5%左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唯一的一个量化指标,就是要保证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换言之,必须保证农民收入每年6%左右的增长速度。通过制度创新,让农民通过合作社实现收入每年增加3.5%,对完成全会规定的目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新一代合作社中,由于社员出资的数量始终从属于交易份额,而交易份额取决于农户生产的规模和与合作社的惠顾额,社员同时作为所有者与使用者的特征没有改变,合作社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因此,引入资本后的新一代合作社仍然是基于农产品生产的合作,是劳动的合作,而资本的合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它仍然是以自愿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为导向的,而不是以投资者的资本增值为导向的。

第四篇: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障碍解析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小康社会 农业产业化 合作组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农民增收始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除初期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79年-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5.18%,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个百分点外,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1986年-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3.62%,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5个百分点,98年-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为3.58%,两者差距扩大到了3.3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直接影响了对农业的投入,迟滞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进而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党的十六大从根本上确立了农民增收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十六届三中全会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高度来推进涉及“三农”问题的各项改革。由此可见,扭转农民收入增速下滑,确保农民收入进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快车道,是我们党和政府一直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指出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文件要求全党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一、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原因

(一)体制的制约

1、农村上层建筑的不合理性成为农民增收的巨大障碍 基层政府冗员多,农民负担重,是中国“三农”问题中的突出问题。基层政府因人设机构,“对口”设机构,加上级政府下派与分流人员,致使近年来干部职数不断膨胀。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县、乡两级政权财供人口达到3000多万人,村级干部需要由村民负担的全国有730万人,实际供养经费6000多亿元,由农民负担的有2000亿左右。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记者见面会上所指出的那样,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因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占农民实际负担的40%左右。不仅如此,近年来许多基层政府耗费大量资金建设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是加重了农民负担。

2、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农民增收难以逾越的一个坎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国人口已增加到13亿,人均耕地减少到约1.2亩,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0.8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困在有限的耕地上,导致农民劳动收益率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要从农村转移出来。但是,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和歧视性用工制度以及种种不合理的收费,抑制了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愿望,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经济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巨大压力,加上本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难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城市本身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增大,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困难。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向农业经营者所提供的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各种经济和技术服务的总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但是作为农村社区内部向农民提供各类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农民自治性组织――—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明显滞后。不少地方尤其欠发达地区,村干老化、无人干的现象十分普通。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力下降幅度很大,就我市而言,好一点的村级财力只有2万多元,少的村不足1万元,加上转移支付仍不足以支付村、组干补贴。严重挫伤村两委成员及组干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基层组织不稳定因素增加,加上缺乏有效协调组织,“一事一议”难以实施,农业基本建设和村里的社会事业无人问津,不少村级组织实质上已经陷入瘫痪。与此相应农村传统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功能丧失贻尽,在传统的合作组织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组织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已经完全背离了初建之宗旨。不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它们中绝大多数已经异化为赢利性企业。不少地方供销社实质上已经分解成个体工商户,它们完全以自身的利益为准绳同农民打交道,逐渐演变为与农民博奕的市场主体,它们的服务宗旨荡然无存,逐利已成为其经营的根本目标。另一大合作组织由社员入股,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农村信用社早已脱变为“官办”金融机构,股份合作制名存实亡。在商业化经营的目标的影响下,同时也因为农户的贷款具有分散、量小、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信用社的支持重点偏移到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甚至干脆转移出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出农村的资金每年有2000亿元左右。其次,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农业产业化通常被称作“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它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根 据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关系。应当讲在初级农产品的供给处于总量阶段性过剩的形势下,这是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这一经营模式的绩效没有很好的显现出来,反而问题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龙头”企业难寻,欠发达地区尤甚,难以表现出带动效应。二是由于公司与农户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市场信用关系,“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低。三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的程度低,谈判的地位低下,公司在剩余价值的分割上往往占据主动,依旧是资本支配劳动,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三)农民素质偏低,影响了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最终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教育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因素。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强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但是现行教育费用制度造成农民受教育机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在的农村教育体制设置,基本上仍然按照小学村办、初级中学乡办、完中县办的原则设立。由于基层政权财力有限,农村教育投资远落后于城市。据调查资料显示,普通小学的教育经费农村人均水平为519.16元,城填的人均水平为841.11元,初中生的教育经费农村人均水平为861.64元,城镇人均水平为1423.85元。义务教育水平差距尚且与此,更不用说农村继续教育了。不少县、乡在“双基”达标过程中负债累累,难以成为农村教育的投入主体,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农村各类教育水平难以提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本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问卷调查显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达到54.9%,但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仍占8.5%,接受过农业职业 教育的仅占农村总劳力的7.3%,接受过有关资格培训的人数仅占劳动力的5.7%。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谋求就业的机会、取得收入的渠道。现在,随着城市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越来越高,不少原本在城市打工的低素质劳动力不得不重新返回农村,失去了取得工资性收入的机会,导使非农收入减入,农民收入的提高受到直接影响。

农民增收问题,就实质而言是二个方面:一是减负;二是农业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增长。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我们必须减法、加法一起干,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切实做到精简机构与层次减轻农民负担

我国目前政权有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可以说层次太多,而且均对口设置机构,机构与人员膨胀严重。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展了乡镇撤并精简机构工作,到2003年底,五年撤并了7400多个乡镇,乡镇总数由撤并前的46400多个减少到39000多个。现在不少地方也正在进行撤村并村工作。随着农业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少以农业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乡镇,将逐步失去相应财力保障。因此,新一轮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要有大动作,以适应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可以考虑分几步走直至彻底减少政府层次。第一步,小村并大村,撤乡并镇。从水平层面彻底减少机构与人员。第二步,撤县建市撤销县级政权,把镇级政权改为派出机构,形成“3+1”行政格局。即政府层次分为中央、省、市三级,加上镇一级派出机构,从垂直层面减少机构与人员。同时重新界定和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划分好各级政府事权,并给予相配套的财权。从现行政权运行的机制来看,县、乡两级政权职能主要是贯彻和执行中央和上级 政府的方针政策,实质上是执行机构,执行机构重置只会增加行政成本,导致效率低下。农业税的停征将使不少县、乡(镇)政府的行政事务大为减少,人员将更加富余。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3+1”的行政体制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而且这样变革对发展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最终打破超稳定的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

现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的发挥主要是依靠乡、镇党委领导下的党、政、经基层政权的组织体系,一个以农民为主,为农民服务的农村社区合作组织一直就没有建立起来,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必须对传统合作组织进行改造,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制度变迁探寻农户以最低成本,最快捷方式,顺利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积极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一种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它的核心是把传统农业中相互分离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连接起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可以有效避免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顺利实现农产品与市场对接,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因此,各级政府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创业扶持与服务,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同时也要加 强引导与监督帮助农民与之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努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加非农经营收入

目前,农村中有5亿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亿多。2002年底与1996年相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中,非农经营收入比重已从29.26%提升到51.7%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大的亮点,而支撑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外出务工。因此,如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绿色”通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移动是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用。在二00四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中央为破除农民工进城的体制性障碍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这无疑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进城务工的热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双增的态势不可避免。城镇就业压力的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构成障碍。目前,进城务工的1亿多农民中,农民身份并没有变化,大多数人不能也不愿意摆脱原先赖以生存的土地,使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处于不稳定的就业状态,难以完成形式和本质都兼备的就业领域转移。因此必须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定农民退出农村的决心。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落实一号文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各项措施,增强转移劳动力资本积累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有效的转移。

(四)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的竞争力

目前农民素质的偏低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农民收入低又进一步影响到农民家庭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消费。使他们的新生代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农村教育体制变革势在必行。首先,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实行资源重组,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其次,改革农村教育费用制度,严格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同时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由县、乡(镇)政府向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转换。以彻底改变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比例与费用比例的巨大反差;第三,加强农民继续教育和科技培训力量。利用农村教育制度改革的整合资源,创办农民培训学校或农民夜校,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和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 二OO四年“中央一号文件” “人民网”的有关数据资料

安庆市委党校讲师

钱晓春

2004年11月

第五篇:乡镇农民增收的目标和措施

**乡镇农民增收的目标和措施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山西省县域经济暨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根据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我镇 “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翻番和2011年增收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促进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翻番的目标任务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努力营造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环境,壮大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主攻农民增收的重点区域,拓宽农民增收的发展空间,推动农民增收由依靠传统农业向依靠现代农业转变、由依靠家庭经营为主向家庭经营和二三产业、劳务创收相结合转变,加快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促进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翻番的具体措施

(一)壮大两大主导产业,夯实农业发展内动力

加快农业种植业增产:种植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产业,在现代农业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从农业产业的构成、农民收入的份额,还是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都具有基础地位、支撑作用和全局性影响。支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狠抓良种统繁统供,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播种、病虫综合防治等重点技术的推广,确保统供率达到90%以上;预计2011粮食生产将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0元以上。

加大农业畜牧业规模:切实落实好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确定生猪、禽标准化示范场,并加强标准化示范场的监管、指导和培训,在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提高规模化程度的同时提高标准化水平,做好疫病防疫工作和检测工作。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疾病,确保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保证农民增收10%以上。

科技人才和带头人培训工作: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培训科技带头人和实用人才;继续做好科技下乡和农民培训工作,做好科技下乡的冬季和春季行动,举办科技下乡活动和现场观摩会,培训农民。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示范工作,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继续加强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大饲料和农药超标检测力度,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人民生活、生产安全;继续加大农牧业技术推广力度,通过科技园区示范项目的带动辐射,推广一批实用技术,达到农牧业增产增效的目的;继续加大农作物防灾减灾工作,加强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和病、虫、鼠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认真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发展,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力度;全面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高毒农药使用现象等突出问题。

(二)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保证农民增收渠道

全面落实小麦良种补贴,玉米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做好各项政策性保险工作。争取资金,扶持农民购置各类农机具,落实退耕还林。通过积极争取政策性补贴和农业发展项目,从而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三)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产品标准市场化 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突出抓好源头治理、生产标准、质量检测、市场监管四个关键环节,着力发展各村“一村一品”农业产品优良化,实现产地安全生产,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全力保障农产品市场标准化,实现农民增收翻番。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抓好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农产品市场,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搞好优势农产品产销衔接,推动农产品走向超市、走向大城市。积极引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肉类、鲜果加工配送、果脯、果干、苹果等综合性加工企业。依靠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的提高,力争农民来源于二、三

产业的收入增加10%以上。

(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千方百计解决好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农村各金融机构的贷款,重点放在扶持农民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和农产品收购加工。积极改善农村的街道硬化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文化教育、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公共设施和沼气工程,做好农业良性发展的保障工作。预计增加投资100余万元,增强农村基础设施作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继续抓好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千方百计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机遇,扶持引导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要加大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使务工农民都有一技之长,能尽快适应新的务工技术需求,每年组织完成全镇农民科技培

训工作30场次。加强引导和组织农民自主创业,积极开发农村加工业和手工业,力争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70%以上。

下载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何翔凤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

    以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以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余培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蔬菜的高营养、无害化要求与日俱增。发展绿色、环保蔬菜产业,已成为提......

    为农民增收的七点建议

    为农民增收的七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农村就业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促进个私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就地转移劳动力。同时,营造有利于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环......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如何紧密围绕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核心,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发展、促和谐的领导水平和能......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格局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格局博山区人民政府近年来,博山区把“农民增收”切实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重点,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为......

    以 五项工程 为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合集五篇)

    以 五项工程 为抓手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靖边是地处陕北的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农村“五项工程”为根本抓手,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均......

    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

    带动农民增收(范文模版)

    围绕“三大要素” 把握“三个环节”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努力提高群众自身发展能力,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