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减负增收提供体制保证.

时间:2019-05-13 17:5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农民减负增收提供体制保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农民减负增收提供体制保证.》。

第一篇:为农民减负增收提供体制保证.

为农民减负增收提供体制保证

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件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的四个重点。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唐仁健认为,1号文件的改革部分很精彩,政策含金量也很高,所有改革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维护农民的利益。这四项改革究竟在政策上有什幺新的突破,怎样体现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唐仁健一一进行了解读。

 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记者:一些地方农民的土地大量被征用,又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妥善的安置,失地又失业的农民生活无着,这类的问题在来信来访中一直居高不下,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在一号文件中,征地制度的改革有什幺实质性内容?

 唐仁健: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就提出来了,现在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这次1号文件明确了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思路,核心是两个:一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控制乱占滥用耕地;二是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记者:从今年开始,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就要全面放开了,不管是销售环节,还是收购环节,都要实行多渠道经营,在这种情况下粮价会不会大起大落?以种粮为主的农民,收入会不会受影响?

 唐仁健:粮食市场放开之后,粮价有可能上下波动,市场风险会增加,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容易受到伤害。但是靠垄断市场、封锁市场,解决不了问题。粮食再特殊,它也还是商品,还是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应该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同时,通过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供求、平抑市场、保护生产者利益。1号文件特别强调要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这是一项大政策,是一个保护农民利益的好机制。2004年,国家将拿出不少于1/3的粮食风险基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它地区也要对本省(区、市)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这项政策的实施,将给农民带来很大的实惠。此外,文件特别强调,要制定便于操作和监督的实施办法,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

 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记者:中央1号文件明确规定,2004年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取消特产税好理解,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1个百分点,是不是意味着这只是一个平均数,有的地方也可能低于1个百分点?

 唐仁健:我理解,农业税税率是起码降低1个百分点。1号文件里同时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只要有利于农民增收减负,有实力的地方可以先行一步。事实上,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率先取消了农业税。但对大多数地区来说,最终全部免征农业税,还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从安徽全省进行试点开始算起,农村税费改革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为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条件,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唐仁健:现在农业税及附加为8.4%,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农业税是个古老的传统税种,不符合现代税制的要求。统一城乡税制是个方向,但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前重要的是,把农民的税赋尽快减下来,并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推进配套改革,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改革教育体制。

 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记者:资金不足、贷款困难,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几乎成了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大家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呼声高,期待也高,请你谈谈1号文件在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方面有什幺新的突破?

 唐仁健:这次1号文件提出的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的政策措施,在近几年中是突破最大的。文件首先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另外有三条政策措施可圈可点。一是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不管哪家银行,只要在当地有吸收储蓄的机构,都有义务按一定比例放贷款。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这意味着在国家正规的金融组织之外,农村会出现一些新型的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三是提出可以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过去贷款只能用不动产作抵押,很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旺季资金周转不开,又贷不到足够的款,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壮大。现在好了,新的政策意味着一些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如机器、果树等都可以作抵押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另外,文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农业担保机构,也有助于解决农户和龙头企业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一些地方已经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记者:除了以上四项重大改革之外,还有多项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散见于1号文件全篇各处。是不是可以说每一项重大的政策措施,都渗透着改革的精神?

 唐仁健:确实是这样,有的地方看起来只有几句话,甚至只有关键的几个字,但都是具有突破意义的。此外,文件中多次出现“有条件的地方要„„”这是新阶段推进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重要的改革方法论。既体现了改革不搞一刀切,允许在局部地区试验、突破,又意味着局部探索取得的经验,经过不断总结、完善,有可能向全国推广。总之,不能光盯着“多予”和“少取”,忽视了“放活”,要放开农民的手脚,放活农村经济,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为新阶段农村的大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第二篇:探析农民增收减负问题

探析农民增收减负问题

陈爱巧

“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现阶段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对2004年经济状况的预测认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而农民人均收入仍是4%。当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最穷”,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增收缓慢!那么增收缓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农民过多。我国农村有9.3亿人口,人均只有1.5亩地。调查表明:传统耕作条件下,现阶段一亩中等偏上的农田正常年景纯收入在200元左右。按人均1.5亩耕地算,充其量也就人均纯收入300元左右。人均300元的农村人口,要维持基本生活、要扩大再生产、要实行人力资本积累、要追赶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步伐够沉重的。过多的农村人口无情地耗去了农业生产极为有限的“剩余价值”,要扩大再生产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传统农业只能简单再生产,增收何从谈起?不穷才怪!

2、公共财政在农村的缺位。随着公共财政的建立,我国城镇居民越来越享受到公共财政温暖的阳光。但在农村,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供给大都仍由农民自己负担。“农村事业农民办”,使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严重滞后。生产环境、生存环境因公共财政在农村的缺位,长时期难有显著改善,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缓慢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3、传统农业难于应对市场经济波涛。我国市场经济走过了由建立而完善的大部分历程。但绝大部分农村仍停留在原田粗放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上。种子、农药、化肥、农具器等等,一切农用品的价格都在随市场经济的波涛不断上涨,使投入一路攀升。而常规农产品的价格却因缺乏品位而所向低迷。“剪刀差”使农业增产难增收。别说“土里刨金”,连“土里刨食”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农民非农创收渠道不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8亿,其中1.3亿在乡镇企业务工,1亿左右在城市打工。如果按每个劳动力经营1公倾耕地算,只需劳动力1亿人从事农业生产。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1.5亿人左右。如果乡镇企业不能驾驭市场经济的风险浪潮、城镇下岗人员又来争夺农民工的职位,那农村劳动力剩余还将更多。受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制约,尽管进城务工干的多是城里人不太愿意干的活,但对农民来说,这可是追赶市场经济壮观景色不可多得的选择。

与增收相辅相成的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是个沉重的话题。农村税费改革实现了“减轻、规范、稳定”的初步目标,但农民负担仍然很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提供仍由农民自行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留给了“一事一议”。生存环境、生产条件的改善,这些基础建设问题,政府虽然采取了转移支付的办法,但力度不足。农村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这些本应由公共财政提供的物品,由于公共财政在农村的缺位而无疑加重了农民负担。

2、现行农业税过重。传统农业对自然条件依赖程度高,风灾、水灾、旱灾、病虫鼠畜害等等,凡是影响人类生存的各种自然灾害,无一不强加在传统的农业上。传统农业承受着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的双重风险,比较效益低。由于没能扣除生产成本,调查显示农业税的实际税率高达30%左右!传统农业承受着工商业之外的额外负担成本,使农业税过重。3、农村实际肩负着人力资源的再生产。一方面是农村人口过多;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的无偿输出,投资巨大而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一个劳动力的育成,从出生到形成真正的劳动力,少说也要花费十万元。农民实际上负担着很大部分的培养劳动力的巨额负担投资。4、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交易成本高。分散、量小额少、山高路远、信息不畅,所有这些都决定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达成交易的总成本过高。

5、“愚昧消费”负担不容忽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沉淀,影响着农村文明的进程。算命、问仙、大事操办红白喜事等等,这“愚昧消费”往往是笔不小的数目,是一种自身认识的负担。

除此之外,农民还承受着不少隐性负担(如“剪刀差”、高利贷、税费转嫁等等)和极重的心理负担。减轻这些负担,政府、社会、农民本身都有责任,都要积极行动,相互配合。在农民问题上,政府的作为应当是帮助农民增收减负。针对上述分析,政府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减少农民数量。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现有农民数量。要减少现有农民数量,就必须给农民提供有效出路。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的结果必然是城市化。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创造出大量的职位,让农民进城务工,获取城镇居民身份,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换位。显然,现行户籍制度应加快改革,以利消除城乡二元化格局,为农民转换为市民降低门槛。另一方面,就是必须降低农村人口的出生率。计划生育的重点在农村,“越穷越养,越养越穷”的现状必须彻底改变。当然,农村养老保险等生老病死的福利水平应有相应提高,农村的生育观念才能有根本的转变。只有进出两个口都相互运作起来,农民的数量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减少。

2、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在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重视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通过在岗、待岗培训,面授和多媒介教学相结合的办法,配合示范与入股的有效形式,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新型劳动技能,使新器具、新技术、新办法、新观念、新风尚进占农村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进而解决非农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严重滞后的问题。

3、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建国以来,我国农业为工业化的实现默默地奉献着,使农村基础建设难有改善。现在,公共财政已初步建立,但农村仍是个被遗忘的角落。政府应责无旁贷地负起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生产条件的重任,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4、改革农业税制。新一轮税制改革既将启动,农村税费改革动员了全民上下高度热情,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的飞跃发展均为农业税制的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现行农业税制存在诸多敝端:税率过高、含有很大的以支定收成份、具有很强的累退性质、征纳成本高、征管难度大等等。农业生产在承受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波动双重风险的同时,还须缴纳高税率的农业税,既不公平也无效率。因此,在农民增收缓慢的今天,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进而取消农业税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减负的效应就如同增收,就能增加农业的竟争力,也就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5、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资源转换成土地资本机制。土地是稀缺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土地升值剧增。特别是城镇越发达,土地升值越剧。农民对土地进行传统耕作,风险大、效益低。一边捧着金饭碗,一边要勒紧裤腰带。抛荒、弃田现象揭示的是土地流转机制的缺位。如果稀缺的土地资源借助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就能成功地转换为令人垂涎的土地资本,承包土地的农民便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或以土地资本入股的形式,获取丰厚的收入。土地的抛荒、弃田现象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6、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应加速新品种、新技术、新器具、新模式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应用。杂交稻的推广曾使我国的农业在品种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突破,给农业带来了喜人的成果。正在加紧研制培育的“东乡旱稻”及“太空育种”和“克隆”技术等,又将给我国农业展示美好前景。实践证明,新品种、新技术、新器具、新模式这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推广与应用,必定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解放生产力。7、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农民靠“三亩地一头牛”实现不了现代化。只有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鼓励、支持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种养能手、农业企业特别是现代龙头企业集中,通过激活土地流转,达到有效地配置土地资

源的目的,建立起适合当地自然环境、又适应市场经济的规模农业。进而达到调整种养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结构、调整经营管理方式,降低农业生产、经营交易成本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达到调整生产结构、调整人员结构、调整就业结构的目的。农民摒弃传统落后的在几亩地上辛苦劳作换吃不挣钱的小农经济观念,就能伴随市场经济大潮步入现代化行列。

注:文中部分数据来源为《中国财经报》2003年11月13日4版。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镜坝镇财政所(原刊载于《中国创新与发展研究文库》、《发展之路文集》.财政管理.专辑,现再与大家见面,希望有所参考作用)

第三篇:如东县农民增收减负工作情况汇报

如东县农民增收减负工作情况汇报

如东县人民政府

二00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今年以来,我县各地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两大主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农民增收减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民负担不断减轻。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民增收减负工作的成效与特点。

(一)农村经济难中求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今年,我县农业生产克服自然灾害频发、病虫疫情多等不利因素,农村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农民收入在去年基础上实现稳步增长。预计200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9.6 亿元,比上年增长2 %,按统计部门口径测算,预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4730元,比2004年增加425元,增长10%。具体特点表现为:

一是粮食总产稳中有升,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由于遭受台风、龙卷风和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袭击,以及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棉花盲蝽蟓以及二代棉铃虫等病虫害,粮棉单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各地注重粮食生产,狠抓技术服务、良种推广等关健措施的落实,粮食总产仍有所增长,粮食面积194.6 万亩,总产77 万吨,比去年增加3.1 万吨,增长4.2 %,棉花种植面积16.9 万亩,总产1.52 万吨,比去年减少0.18万 吨,下降10.6 %。全县区域化种植格局基本形成,兵房、大豫、长沙、苴镇等沿海镇形成了15万亩棉花基地;掘港、马塘、岔河、双甸等如泰河沿线镇形成了4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苴镇、兵房、掘港等镇形成了10万亩瓜果基地。新品种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快。今年以来,全县种植业推广新品种20个,累计推广和示范面积220万亩,新品种推广覆盖率达90%。但由于水稻、小麦等主粮价格下跌,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升,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益与去年相比总体上略有下降。

二是畜牧业生产总量有所上升,但效益不及往年。全年预计生猪栏存104.82万头,能繁母猪14.15万头,肉猪上市64.57万头,外销苗猪200多万头,家禽栏存1128.44万只,家禽上市2472万只,五肉产量38742吨,禽蛋66465吨。均比去年有所上升,但由于7、8月份我县部分地区出现了生猪“高热病”,导致部分生猪死亡,生猪价格下挫,最低单价下降到300元/担以下,生猪出栏一度下降。部分养猪户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畜牧业受禽流感防控和猪高热病影响,累计损失6000多万元,其中禽流感防控影响损失2000多万元,猪高热病及其它疫病影响损失4000多万元。蚕茧全年发放 18.34 万 纸张,比去年增加1.38 万张,总产量6036吨,比去年减少1464吨,但今年平均单价达到22.87元/公斤,比去年高出5.54元/公斤,收入仍比去年增长6.2%。

三是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海洋捕捞基本保持稳定。全县投产海洋捕捞渔船1300艘,实现捕捞产量3.3吨,总产值3.8亿元,基本与去年持平。海淡水养殖发展迅速,全县发展海水养殖61万亩,淡水养殖面积11.5万亩,其中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6万亩。水产品加工流通也有新的突破,目前已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10多家。全年水产品总产量预计达到20.2 万吨左右,同比增长5.5 %。其中,淡水产品总产量4.5 万吨左右,增长3%;海水产品总产量为15.7 万吨左右,增长6.2 %。

四是农外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工资性收入增速明显加快。预计今年我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200 元,比去年增长28.7 %,增幅高出去年6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近年我县农村劳务输出力度加大,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年预计新增转移劳动力达1.9 万人,其中新增外出务工人数达 0.2 万人;二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拉动了农民增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进一步恢复和扩大。农外收入的快速增长,成为全面拉运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五是减负支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今年全面免征农业税后,人均减负58 元,同时,水稻直补政策的落实,给种

nbsp;

(三)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直接有效途径。我县通过强化载体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高效、稳定输出。一是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充分利用劳动力转移能人的带动作用,邻帮邻、亲帮亲,放大劳动力转移的“葡萄串”效应,建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专业劳务村。二是广泛建站设点,发展中介机构。为充分发挥民间中介机构的作用,县政府积极鼓励发展民营劳务输出中介服务,县各相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申办成立“劳动服务公司”的,及时办理有关手续,为中介机构的成立和运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目前,我县劳动服务中介机构已发展到75家,从业人员257人,为全县劳动力输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充分利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职业学校、成教中心以及社会办学力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务人员进行就业前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进行上岗技能的培训,还进行法律常识、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等专题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转移人员的素质。目前,全县已建各类培训机构59家,内容涉及服装、建筑、财会、电脑、家用电器、机械、交通运输等训,参培人员超过10万人,大大提高了我县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拓展了就业的空间。四是依靠外引内联,建成一批稳固的劳务基地。通过我县现有的三资企业和规模以上的内联企业及一些中介机构,我们加强与国内外大型劳务需求企业的合作联系,定期向国外输送外派研修生,向国内大中城市输送工人,在国内外建立了一批稳固的劳务市场。五是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消化劳动力。建筑业、纺织服装业、海洋渔业是我县三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开展项目竞赛、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三大特色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吸纳了全县已转移劳动力总量的50%以上。其中建筑业转移近些年8万人,占到转移总数的28%;目前全县有2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吸纳劳动力2万余人。特别是近几年,我县的个体纺织业发展很快,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预计今年三大特色产业吸纳劳动力将达到转移劳动力总量的50%。以上措施的落实,实现了新办企业吸纳一批,通过拓展建筑市场 带出一批,通过发展农业基地型企业转化一批,通过中介劳务组织向外输出一批,通过发展 家庭手工业就地消化一批的战略思路。目前我县农村劳动 力转移的总量已达30.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9.2%。今年预测,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将达到 农民人均收入的4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中有65%来自劳动力转移。我县还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保护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减负增收。

今年,我县以全面免征农业税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管理,严防农民负担反弹。

1、规范和完善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严格实行上限控制。以村为单位,一事一议筹资人均不超过20元,一事一议筹劳每劳不超过8个工日,农户自愿以资代劳的,每工日不超过10元。全县一事一议实际筹资总额为1748.79万元,人均19.9元,全县承担一事一议筹劳的折实劳力为30.61万个,筹劳总工日244.7万个,每劳负担8个工日,卡内以资代劳工日168.4万个,均控制在政策规定标准以内。严格履行议事程序,认真制定预算方案。各村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分批实施”的原则,认真编制村内急需兴办的生产公益项目和预算,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2005年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案进行讨论表决。并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议决表在村务公开栏内予以张榜公布。全县一事一议筹资1748.79万元,预算用于农田基本建设377.6万元,用于修建村级道路583.09万元,用于农村改水170万元,用于植树造林36.03万元.用于村以下广播维护105.5万元,用于偿还村级债务428.2万元,用于其他方面48.37万元。筹劳总工日244.7万个,预算用于农田基本建设119.8万个,用于农村改水38.11万个,用于植树造林7.27万个,用于跨村工程用工15.79万个,用于其他方面63.73万个。以资代劳实行自愿原则,按规定程序征求农民意见并履行签字手续。没有发现在规定筹劳工日以外以“用工结算”的名义增加筹劳的现象。今年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收取,我们采取定时定点与村干部到户收取相结合的方式。各地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征收,强化依法征收管理,严禁违背政策向农民超标准收取,不得擅自出台收费项目向农民收费。农民负担监督卡以外的涉农经营性收费,按有关规定向农民进行公示,不列入监督卡收取。税费征收过程中,各地严格执行政策,没有发生一例组织“小分队”或动用警力上门强行收款、扒粮抬物现象,没有发生一起因收费引起的涉农负担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由于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础工作扎实,宣传工作到位,服务协调有力,当年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征收率已达到97.1 %。

2、严格执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和涉农收费公示制

&

nbsp;我县严格执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征收票据管理制度、涉农收费公示制度,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及农民负担管理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一是规范填制并及时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各镇、村按照层层审核批准的农民负担方案进行归户计算,并据此填制农民负担监督卡。监督卡内负担内容只允许包括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不得在卡内另外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经过县督查和抽查,监督卡入户率在96%以上。二是严格税费票据管理。向农民收取一事一议筹资和一事一议筹劳以资代劳款,开具由省减负办统一监制的票据。严禁白条收款,严禁使用不规范的票据收款。三是建立健全了农民负担信访处置机制和网络。通过设置举报电话、896政风行风热线等多种形式,接受农民的咨询和投诉。并严格按照政策及时查处,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今年农民负担信访比去年大幅度下降,没有一例因处置不当而激化矛盾。四是继续推进和完善涉农收费公示制,坚持“公示、自愿、谁服务谁收费”的原则,规范涉农收费行为,提高收费政策的透明度。

3、加强监督,切实落实好各项整改措施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农民负担管理责任制和涉农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县委、县政府将减轻农民负担列入了2005年县对各镇农业和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人的责任。

二是健全农民负担信访处置机制和网络,及时向农民宣传政策,为农民解惑释疑,对农民反映的问题及时派员调查核实处理,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同时县还通过896政风行风热线、设置农民负担举报电话等多种形式,接受农民的咨询和投诉。

三是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今年,我县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继续开展了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民反映强烈的教育、水利、交通等捐资的查处和整改力度。从今年起,教育捐资已全面停止收取,对少数村以化解债务、农业综合开发等名义准备实行道路和改水集资的,及时予以纠正。未在政策之外出台任何面向农民的收费项目。

三、农民增收减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我县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农民负担显著减轻,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依然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一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确立。农业生产能力相对低下,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民增收渠道相对单一,农民内部间、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难以顺利走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相对较差,缺乏辐射带动农民普遍增收的能力。农民增收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2005年免征农业税后,惠农政策对农民收入增加额的贡献力度已经有限,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是村级债务居高不下,村级组织运转艰难,农民负担仍有反弹隐患。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了村级债务化解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村级债务规模仍居高不下,新债增长的势头难以有效遏制,村级债务矛盾比较突出。至2005年9月底,全县299个村的账面债务总额为9845万元,村均账面债务为32.9万元,账面债务超过100万元的村18个,占总村数的6%;50—100万元的村42个,占总村数的14%;10—50万元的村149个,占总村数的50%;5—10万元的村39个,占总村数13%;债务5万元以下接近“零债务”的村51个,占总村数的17%。新债继续增加的趋势难以遏制,今年1—9月份,全县共化解了2021万元的债务,同时又新增债务1768万元,还不包括相当部分到今年年终才结账的各类工程欠款。账外隐性债务控制难。近几年,农村改水、农村道路建设、全民创业等工作推进的力度较大,不少村通过举债或欠账完成任务。巨额的村级债务,不仅让村级组织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不从心,运转艰难,也带来了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三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成为村级集体进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的唯一资金来源和投入渠道。但低标准的筹资筹劳根本满足不了现实投入的需要和农民的愿望,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矛盾仍较突出。资金筹集到位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对少数不履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义务的农民缺少法律约束。

针对我县农民增收减负工作实际,今后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综合措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努力构筑我县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一)、加大各级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

第四篇:如东县农民增收减负工作情况汇报(本站推荐)

如东县农民增收减负工作情况汇报

如东县人民政府

二00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今年以来,我县各地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两大主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农民增收减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民负担不断减轻。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民增收减负工作的成效与特点。

(一)农村经济难中求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今年,我县农业生产克服自然灾害频发、病虫疫情多等不利因素,农村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农民收入在去年基础上实现稳步增长。预计200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9.6亿元,比上年增长2,按统计部门口径测算,预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4730元,比2004年增加425元,增长10。具体特点表现为:

一是粮食总产稳中有升,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由于遭受台风、龙卷风和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袭击,以及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棉花盲蝽蟓以及二代棉铃虫等病虫害,粮棉单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各地注重粮食生产,狠抓技术服务、良种推广等关健措施的落实,粮食总产仍有所增长,粮食面积194.6万亩,总产77万吨,比去年增加3.1万吨,增长4.2,棉花种植面积16.9万亩,总产1.52万吨,比去年减少0.18万吨,下降10.6。全县区域化种植格局基本形成,兵房、大豫、长沙、苴镇等沿海镇形成了15万亩棉花基地;掘港、马塘、岔河、双甸等如泰河沿线镇形成了4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苴镇、兵房、掘港等镇形成了10万亩瓜果基地。新品种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快。今年以来,全县种植业推广新品种20个,累计推广和示范面积220万亩,新品种推广覆盖率达90。但由于水稻、小麦等主粮价格下跌,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升,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益与去年相比总体上略有下降。

二是畜牧业生产总量有所上升,但效益不及往年。全年预计生猪栏存104.82万头,能繁母猪14.15万头,肉猪上市64.57万头,外销苗猪200多万头,家禽栏存1128.44万只,家禽上市2472万只,五肉产量38742吨,禽蛋66465吨。均比去年有所上升,但由于7、8月份我县部分地区出现了生猪“高热病”,导致部分生猪死亡,生猪价格下挫,最低单价下降到300元/担以下,生猪出栏一度下降。部分养猪户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畜牧业受禽流感防控和猪高热病影响,累计损失6000多万元,其中禽流感防控影响损失2000多万元,猪高热病及其它疫病影响损失4000多万元。蚕茧全年发放18.34万纸张,比去年增加1.38万张,总产量6036吨,比去年减少1464吨,但今年平均单价达到22.87元/公斤,比去年高出5.54元/公斤,收入仍比去年增长6.2。

三是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海洋捕捞基本保持稳定。全县投产海洋捕捞渔船1300艘,实现捕捞产量3.3吨,总产值3.8亿元,基本与去年持平。海淡水养殖发展迅速,全县发展海水养殖61万亩,淡水养殖面积11.5万亩,其中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6万亩。水产品加工流通也有新的突破,目前已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10多家。全年水产品总产量预计达到20.2万吨左右,同比增长5.5%。其中,淡水产品总产量4.5万吨左右,增长3;海水产品总产量为15.7万吨左右,增长6.2。

四是农外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工资性收入增速明显加快。预计今年我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200元,比去年增长28.7%,增幅高出去年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近年我县农村劳务输出力度加大,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年预计新增转移劳动力达1.9万人,其中新增外出务工人数达0.2万人;二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拉动了农民增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进一步恢复和扩大。农外收入的快速增长,成为全面拉运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五是减负支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今年全面免征农业税后,人均减负58元,同时,水稻直补政策的落实,给种植水稻的农户每亩20元,也给农民人均增加了15元的收入。

(二)减负政策得到落实,负担管理步入正轨。全县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积极稳妥地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切实加强和规范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民负担总量不断减轻,征收工作趋于规范,涉农负担信访量大幅度减少,全县未发生一起涉农事件或恶性案件,整体工作平稳有序。从今年起,我县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了农业税减免政策,对全县31.73万承包农户全部免征农业税,免征额达5264万元(含农业税附加),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二、农

民增收减负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大力推动项目农业建设,引领农民增收。我县各地进一步强化项目意识,落实工作责任、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整合农业生产经营的机制、科技、资金、市场等要素,加快培育农业项目载体,狠抓农业项目招商,项目农业继续保持强势推进、强力突破和强劲发展的态势,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大幅度提升。项目农业已成为我县农

民增收新亮点。全县申报开工的农业加工项目310个,计划投资额超2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项目151个。到9月止,经市及县有关部门验收,通过的竣工项目农业151个,投入量达到12.25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项目数49个,投资额5.6亿元,种养殖业项目数102个,投资额6.65亿元,在竣工险收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中,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的项目有28个,投入量4.76亿元,投资额在100-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1个,投资额0.84亿元;在竣工验收的种养殖项目中,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26个,投资额5.58亿元。农业招商引资也取得新的突破。截止9月底。全县农业招商引资注册外资到帐2004.39万美元,达到年初必成指标的167,加压指标111.35。农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县已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00多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一批设计规划科学,起点水平较高,示范辐射作用明显的种养园区建设初见成效,极大地带动了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化,如马塘的蚕丝一体化,双甸的富硒米种植与加工,正大瘦肉猪一体化养殖加工,马塘科兴牧业的长皮梅,新店金正牧业的洋三元和河口万家惠三元瘦肉猪等现代化农业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和区域化经营作用明显,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一些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兵房镇农副产品营销协会,如东产业化营销协会、如东紫菜协会、河口禽业、苴镇河蟹育苗协会、马塘草绳协会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继成立,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生产资料供应和销售服务。目前,全县已拥有各类协会44个,会员达10.9万人。

二、强势推进全民创业,拉动农民增收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这一目标,通过强化思想发动、行政推动、政策驱动和干部带动,继续强势推进全民创业。一是突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创业典型。树立和宣传“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的“六放”创业典型,鼓励干部帮扶创业,发动民众自主创业,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民群众蕴藏的创业潜能。二是突出机制创新,大力构建创业载体。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基地型种植业、基地型养殖业企业和基地型流通企业。组建各类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功能,规范行业管理,带动行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三是突出资源整合,大力构筑平创业平台。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合计10.5万亩,其中用于农业企业建设的面积为4100亩。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农产品资源,狠抓了特色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围绕做大做强粮油饲、蔬菜、林果、畜禽农业等八大主导产业,专业村主导特色种植规模已达到村耕地总面积的30%,主导特色养殖规模已达到村总平数的30%。四是突出政策扶持,大力激发创业热情。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加高效的服务环境和更加健全的法制环境。民众创业热情得到空前激发。全县全民创业及民营经济主要指标实现了持续翻番增长,全民创业氛围日趋浓烈。

1-10月新增个体工商户17811户,在册总数达到34192户,预测到年底新增个体工商户达到22000户,在册总数达到35000户,比去年同期净增1700户。1-10月新增私营企业3048户,其中公司制企业618户,在册总数7939户,预计至12月底,新增私营企业3600户,其中公司制企业800户,在册总数达到8500户。1-10月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金36.10亿元,在册总数达到103.05亿元,其中新增公司制企业注册资金11亿元。预测到年底,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金43亿元,其中公司制企业17亿元。1-9月规模以上民营工业营业收入实现86.32亿元,增长53.7,增幅在全南通市居领先地位。预测全年完成规模以上民营工业营业收入实现180亿元。创业后劲不断增强,创业质量不断提高,创业贡献不断提升。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三)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直接有效途径。我县通过强化载体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高效、稳定输出。一是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充分利用劳动力转移能人的带动作用,邻帮邻、亲帮亲,放大劳动力转移的“葡萄串”效应,建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专业劳务村。二是广泛建站设点,发展中介机构。为充分发挥民间中介机构的作用,县政府积极鼓励发展民营劳务输出中介服务,县各相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申办成立“劳动服务公司”的,及时办理有关手续,为中介机构的成立和运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目前,我县劳动服务中介机构已发展到75家,从业人员257人,为全县劳动力输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充分利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职业学校、成教中心以及社会办学力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务人员进行就业前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进行上岗技能的培训,还进行法律常识、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等专题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转移人员的素质。目前,全县已建各类培训机构59家,内容涉及服装、建筑、财会、电脑、家用电器、机械、交通运输等训,参培人员超过10万人,大大提高了我县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拓展了就业的空间。四是依靠外引内联,建成一批稳固的劳务基地。通过我县现有的三资企业和规模以上的内联企业及一些中介机构,我们加强与国内外大型劳务需求企业的合作联系,定期向国外输送外派研修生,向国内大中城市输送工人,在国内外建立了一批稳固的劳务市场。五是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消化劳动力。建筑业、纺织服装业、海洋渔业是我县三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开展项目竞赛、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三大特色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吸纳了全县已转移劳动力总量的50以上。其中建筑业转移近些年8万人,占到转移总数的28;目前全县有2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吸纳劳动力2万余人。特别是近几年,我县的个体纺织业发展很快,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预计今年三大特色产业吸纳劳动力将达到转移劳动力总量的50。以上措施的落实,实现了新办企业吸纳一批,通过拓展建筑市场带出一批,通过发展农业基地型企业转化一批,通过中介劳务组织向外输出一批,通过发展家庭手工业就地消化一批的战略思路。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已达30.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9.2%。今年预测,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将达到农民人均收入的4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中有65%来自劳动力转移。我县还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保护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减负增收。

今年,我县以全面免征农业税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管理,严防农民负担反弹。

1、规范和完善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严格实行上限控制。以村为单位,一事一议筹资人均不超过20元,一事一议筹劳每劳不超过8个工日,农户自愿以资代劳的,每工日不超过10元。全县一事一议实际筹资总额为1748.79万元,人均19.9元,全县承担一事一议筹劳的折实劳力为30.61万个,筹劳总工日244.7万个,每劳负担8个工日,卡内以资代劳工日168.4万个,均控制在政策规定标准以内。严格履行议事程序,认真制定预算方案。各村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分批实施”的原则,认真编制村内急需兴办的生产公益项目和预算,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2005年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案进行讨论表决。并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议决表在村务公开栏内予以张榜公布。全县一事一议筹资1748.79万元,预算用于农田基本建设377.6万元,用于修建村级道路583.09万元,用于农村改水170万元,用于植树造林36.03万元.用于村以下广播维护105.5万元,用于偿还村级债务428.2万元,用于其他方面48.37万元。筹劳总工日244.7万个,预算用于农田基本建设119.8万个,用于农村改水38.11万个,用于植树造林7.27万个,用于跨村工程用工15.79万个,用于其他方面63.73万个。以资代劳实行自愿原则,按规定程序征求农民意见并履行签字手续。没有发现在规定筹劳工日以外以“用工结算”的名义增加筹劳的现象。今年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收取,我们采取定时定点与村干部到户收取相结合的方式。各地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征收,强化依法征收管理,严禁违背政策向农民超标准收取,不得擅自出台收费项目向农民收费。农民负担监督卡以外的涉农经营性收费,按有关规定向农民进行公示,不列入监督卡收取。税费征收过程中,各地严格执行政策,没有发生一例组织“小分队”或动用警力上门强行收款、扒粮抬物现象,没有发生一起因收费引起的涉农负担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由于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础工作扎实,宣传工作到位,服务协调有力,当年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征收率已达到97.1。

2、严格执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和涉农收费公示制

我县严格执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征收票据管理制度、涉农收费公示制度,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及农民负担管理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一是规范填制并及时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各镇、村按照层层审核批准的农民负担方案进行归户计算,并据此填制农民负担监督卡。监督卡内负担内容只允许包括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不得在卡内另外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经过县督查和抽查,监督卡入户率在96以上。二是严格税费票据管理。向农民收取一事一议筹资和一事一议筹劳以资代劳款,开具由省减负办统一监制的票据。严禁白条收款,严禁使用不规范的票据收款。三是建立健全了农民负担信访处置机制和网络。通过设置举报电话、896政风行风热线等多种形式,接受农民的咨询和投诉。并严格按照政策及时查处,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今年农民负担信访比去年大幅度下降,没有一例因处置不当而激化矛盾。四是继续推进和完善涉农收费公示制,坚持“公示、自愿、谁服务谁收费”的原则,规范涉农收费行为,提高收费政策的透明度。

3、加强监督,切实落实好各项整改措施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农民负担管理责任制和涉农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县委、县政府将减轻农民负担列入了2005年县对各镇农业和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人的责任。

二是健全农民负担信访处置机制和网络,及时向农民宣传政策,为农民解惑释疑,对农民反映的问题及时派员调查核实处理,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同时县还通过896政风行风热线、设置农民负担举报电话等多种形式,接受农民的咨询和投诉。

三是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今年,我县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继续开展了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民反映强烈的教育、水利、交通等捐资的查处和整改力度。从今年起,教育捐资已全面停止收取,对少数村以化解债务、农业综合开发等名义准备实行道路和改水集资的,及时予以纠正。未在政策之外出台任何面向农民的收费项目。

三、农民增收减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我县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农民负担显著减轻,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依然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一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确立。农业生产能力相对低下,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民增收渠道相对单一,农民内部间、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难以顺利走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相对较差,缺乏辐射带动农民普遍增收的能力。农民增收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2005年免征农业税后,惠农政策对农民收入增加额的贡献力度已经有限,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是村级债务居高不下,村级组织运转艰难,农民负担仍有反弹隐患。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了村级债务化解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村级债务规模仍居高不下,新债增长的势头难以有效遏制,村级债务矛盾比较突出。至2005年9月底,全县299个村的账面债务总额为9845万元,村均账面债务为32.9万元,账面债务超过100万元的村18个,占总村数的6;50—100万元的村42个,占总村数的14;10—50万元的村149个,占总村数的50;5—10万元的村39个,占总村数13;债务5万元以下接近“零债务”的村51个,占总村数的17。新债继续增加的趋势难以遏制,今年1—9月份,全县共化解了2021万元的债务,同时又新增债务1768万元,还不包括相当部分到今年年终才结账的各类工程欠款。账外隐性债务控制难。近几年,农村改水、农村道路建设、全民创业等工作推进的力度较大,不少村通过举债或欠账完成任务。巨额的村级债务,不仅让村级组织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不从心,运转艰难,也带来了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三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成为村级集体进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的唯一资金来源和投入渠道。但低标准的筹资筹劳根本满足不了现实投入的需要和农民的愿望,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矛盾仍较突出。资金筹集到位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对少数不履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义务的农民缺少法律约束。

针对我县农民增收减负工作实际,今后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综合措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努力构筑我县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一)、加大各级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粮食的稳定增产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推进项目农业建设,大力提高进程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不断扩大现有高效农业产业的规模,并通过引导高效产业的兴起、发展,使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着力培植做大粮油、水产、畜牧、林果等主导产业,依托自身农业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如东特色的“两沿三区”高效农业新格局,以区域定特色吸引“三资”投入开发,吸引一批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从而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向优势产区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建成一批专业村、专业镇。培育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抓好市场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三)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把强力推进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按照提升功能、优化特色的要求,以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块状经济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各镇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弘扬创业意识,突破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在新一轮全民创业热潮之中,鼓励农民积极自主创业。

(四)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劳务产业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维权体系,拓展输出渠道,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出效益。

(五)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一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稳妥、有序引导土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二是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围绕“减人、减事、减费”要求,进一步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确保不发生涉农负担恶性案件和严重群体性事件。三是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运营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确保以上目标和措施的实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村级债务化解工作。村级债务化解已成为农村改革过程中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加大各级对村级组织转移力度,加大额对负债村的扶特力度,扩展基层化解债务政策空间。

二是从稳固农业基础的高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努力形成农村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国家及县以上财政多要向这方面倾钭,并将相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继续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更直接、更具体的扶持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体制政策环境。

第五篇:品牌农业为*农民增收

近年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依据县情,积极争创农业品牌,加快发展优质农产品。2003年,对现有的“***”精制菜、“**”茶叶、“**”韭菜、“**绒蟹*4个产品新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牌农业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实惠。2003年全*实现农业总产值14.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农业有效增收2亿元以上,全县农村百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人均从农业得到纯收入774.1元,比上年增加73.4元。*

一、基本概况**地处合肥市东南郊,东北面临**与*和*镇隔河相望。西北面与*镇毗邻,南面与*乡接壤。*路和*路构成东西南北交通干道,镇域面积2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80亩,辖9个行政村,103个村民组,3300个农户,总人口2.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万人,农业劳动力7000人,农业在全镇经济中占有重点份额。近年来,在郊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书记*镇长*等党政班子成员带领全镇干群紧紧围绕“以培育区域特色为方向,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以科技应用为关键,以示范引导为抓手”的农调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根据本镇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岗圩并存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业、家禽、畜禽水产养殖业,在岗区突出奶牛、苗木花卉业,使全镇农业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目前,全镇已拥有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等特色农产品已初具品牌效益,*****等特种养殖业发展日益红火,***等种植业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做法与经验近年来,一是制定低站槛甚至没门槛等优惠政策,采取引资入镇的方式,相继建成了******百亩**苗木基地和***花木场等花卉基地。带动了全镇众多农户走了苗木花卉种植致富路,涌现出了以***等一大批苗木花卉种植致富带头人。二是加大农调投入。全镇投入资金***万元,已建成了***农业科技园等四个蔬菜种植基地、**垂钓中心等两个水产品养殖基地和**苗木花卉中心等三个苗木基地,带动了全镇畜禽、花奔等“六人支柱”产业的快展发展。三是重点扶持大户。为种养殖大户提供信息服务、技术辅导,帮助大户解决资金困难和问题,通过扶持全镇已拥有各类养殖大户50户。四是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大户带农户、协会+农户等形式,全方位促进和推动全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五是强化技术服务。镇成立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站,村村配备农村技员,全面指导和服务于农调工作。

三、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状况全镇现有***等近10个农业特色产品。一是合肥草制品工贸联营厂近年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系列产品远销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内销席畅销二十几个省、市和地区,同时带动本镇及周边乡镇农户种植蔺草。并辐射到肥西、长丰、寿县等地。种植面积已达到一万亩左右。二是老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解决农民卖鸭难和下岗职工就业难为经营宗旨,大力开发樱桃谷白鸭绿色食品系列,带动全镇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三是*奶业公司逐步发展壮大,生产牛奶质好、味美、价廉、营养丰富,吸引了市牛奶厂在*设点进行牛奶收购,为*养牛专业户卖奶提供了方便。四是利用本镇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本着服务城市、依托城市的原则,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年蔬菜上市量在**吨左右。五是加快果林基地建设。在义兴村建成二百五十亩油桃、雪枣基地,目前长势良好,明年可丰产丰收。

四、农业中介组织发展情况全镇目前已成立了养猪、养奶牛、养鸭协会,形成了***等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带动和帮助农户科学种植养殖,为农民提供技术辅导,同时帮助农户跑信息,跑市场,找销路,彻底解决农户生产的后顾之忧,被当地群众感激地形容为“农民兄弟背后一堵倚不倒的墙”。

五、下一步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大城市的市场、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和镇区的资源、区位、服务优势,以国内外中高档消费人群为目标市场,以生态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为发展方向,以农业科技化、市场化为手段,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大户+农户、专业村+农户、科技园区+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培育无公害蔬菜、三元杂交仔猪、肉鸭、水产、苗木花卉、蔺草等产业链,努力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全镇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建成一个无公害蔬菜专业村;一个三元杂交猪养殖专业村;一个肉鸭养殖专业村;一个苗木花卉专业村;一个蔺草种植专业村。培育各类专业大户300户。具体是:以**草制品工贸联营厂为龙头,带动全镇蔺草种植业的发展;以***奶业公司为龙头,带动全镇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以***苗木花卉中心为龙头,带动全镇苗木花卉种植业的发展;以**垂钓中心为龙头,带动全镇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以**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全镇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以**科技园、**蔬菜基地为龙头,带动全镇蔬菜种植业的发展;以**养猪厂为龙头,带动全镇畜禽养殖业的发展。

下载为农民减负增收提供体制保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农民减负增收提供体制保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全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城 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们大水塘村隶属老边区路南镇,地处营口市南门出口处,沿海基地北临。全村六个自然屯,在籍农业......

    创新完善农民稳定增收体制思考

    当前,破解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障碍,需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为农民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具有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功能,只有适当提高......

    关于农民增收减负途径的深层次思考

    关于农民增收减负途径的深层次思考 ——兼论农民增收减负的制度基础 一、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变化趋势和负担状况: 5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迅速回落。据统计,1996年我国农民人......

    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问题。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农业......

    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障碍解析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小康社会 农业产业化 合作组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进入......

    为农民增收的七点建议

    为农民增收的七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农村就业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促进个私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就地转移劳动力。同时,营造有利于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环......

    农民减负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负担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我们的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65%......

    关于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六点建议

    关于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六点建议今年以来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实际上非常有利于中部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有些粮商乘机投机、哄抬粮食价格的行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