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2013级农业推广硕士第三学期课表

时间:2019-05-14 19:2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学院2013级农业推广硕士第三学期课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学院2013级农业推广硕士第三学期课表》。

第一篇:农学院2013级农业推广硕士第三学期课表

作物领域2013级农业推广硕士第三学期课表

注:课程结束后,在最后一次课考试,任课教师在一周内将考试成绩在研究生管理系统填写,并将考勤

表、试卷和成绩分析签字后及时送交学院。有事不能上课的请与他人调换。

植物保护领域2013级农业推广硕士第三学期课表

注:课程结束后,在最后一次课考试,任课教师在一周内将考试成绩在研究生管理系统填写,并将考勤

表、试卷和成绩分析签字后及时送交学院。有事不能上课的请与他人调换。

园艺领域2013级农业推广硕士第三学期课表

注:课程结束后,在最后一次课考试,任课教师在一周内将考试成绩在研究生管理系统填写,并将考勤

表、试卷和成绩分析签字后及时送交学院。有事不能上课的请与他人调换。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2013级农业推广硕士第三学期课表

注:课程结束后,在最后一次课考试,任课教师在一周内将考试成绩在研究生管理系统填写,并将考勤

表、试卷和成绩分析签字后及时送交学院。有事不能上课的请与他人调换。

第二篇:农业养殖专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扬州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与养殖领域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应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植保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

1、攻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负责全面指导,校外导师为第二导师,协助指导。

三、学习年限

攻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

五、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及Seminar:围绕论文选题,在第四学期进行开题报告及Seminar各一次。

2.中期考核:具体办法参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在第四学期进行。

3.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在第五学期末进行。

六、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畜牧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尽可能与本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论文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应在1学年左右。

2.选题审查

专家小组在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时,结合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着重对论文选题进行认真讨论和审查,形成结论性书面意见。结论意见填入中期检查表,讨论记录存档。专家小组由5-7人组成,领域负责人任组长。

研究生的选题报告应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课题的创新性、实用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没有通过选题报告论证者,可以继续准备,半年后重新进行报告、讨论,直至通过。学习期限相应顺延。

3.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七、学位授予

1.答辩申请

研究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并取得规定学分,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评审

(1)论文评审标准

论文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牧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2)论文评审程序

学院送审:由学院组织送交2位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1位来自实践第一线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校抽检:由学校以一定比例随机抽选送审论文。

评阅通过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如有1位评阅人认为该论文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或认为需要修改后重新评审,则不能组织答辩;申请人可在半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评审。

3.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5-7位专家组成,其中至少1位为来自实践第一线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4.学位授予

参照《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研究生课程学习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方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八、制定培养方案的说明

本培养方案是根据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修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协作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扬州大学《关于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制定的。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培养协作组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养殖领域人才培养的实际,确保培养质量,讲究实效。

在课程设置上,公共课和领域主干课充分尊重养殖领域培养协作组的指导意见,选修课上体现我校的特色,如《现代动物生产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畜产品加工与营销》都是畜牧生产的必须课程,《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必需的课程。

九、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外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4学分,144学时。其中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各2学分、72学时。专业英语主要是作物科学基本的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等。

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农业技术推广的原理、方法,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最近进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等。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与我国农业科技、“三农”问题有关的重大政策的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实施的措施等。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传播学原理、人际沟通、大众传播、职业沟通、传播策略等。

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以及家畜常规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方法等。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繁殖的基本规律、生殖生理现象以及生物技术在动物繁殖领域中的应用等。

动物营养与饲养学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不同营养物质的营养特点,不同类型饲料的营养特点,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以及动物营养需要量和饲养标准等。

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几种典型的饲料加工工艺,以及饲料能量、原子吸收元素分析、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分析方法等。

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蜂、观赏鱼等特种动物的遗传资源及其多样性,以及小动物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等。

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家畜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牧业以及环境的控制等。

动物安全生产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安全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以及提高动物安全生产水平的科技对策与建议等。

武汉工业学院养殖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方案

为规范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为养殖领域的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应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养殖领域的研究、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攻读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3、攻读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三、课程学习

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

1、公共课(12学分)(1)自然辩证法 3学分(2)外国语 3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10学分,其中指定选修6学分,任选4学分)(1)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 2学分(2)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2学分(3)动物营养与饲养学 2学分(4)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 2学分(5)动物安全生产 2学分

(6)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2学分(7)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 2学分

3、选修课(12学分,至少任选8学分)(1)猪的营养研究进展 2学分(2)水产动物营养专题 2学分

(3)动物营养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 2学分(4)高级动物生理学及实验 2学分(5)畜禽营养代谢病 2学分(6)饲料毒物与抗营养因子 2学分

四、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个人培养计划、读书报告、开题报告、课题检查。1.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入学后,要在学院及导师的指导下填写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与论文选题两个方面。

2.读书报告。研究生入学后要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在导师所在课题组内陈述读书报告,为论文选题、开题奠定基础。

3.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期进行。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在对选定领域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实践研究的关键问题、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预期结果等。

4.课题检查。一般在第三学期到第四学期进行。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重点汇报论文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专家组对论文开题报告与课题检查要给出明确的意见,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学院和研究生处要及时审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

五、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畜牧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应在1学年左右。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2.论文形式

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全日制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六、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同时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第三篇:农业推广硕士复习题纲1(精简)

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课程复习大纲(2009年)

1.结合实际,试论如何实现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中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而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一、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近几年中央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在加大,而各级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仍偏少,应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的原则,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应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切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五新”技术推广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

二、稳定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要靠科技,只有稳定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才能把最好的技术和服务送给农民。要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并不断增加业务经费,提高人员工资待遇;完善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网络和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切实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环境;加大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健康运转。

三、培养农村乡土人才

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农村具有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的实用人才,应充分发挥这些乡土人才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开发利用好农村乡土人才,通过积极引导,把他们培养成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头发展现代农业。

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要实现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建议各级政府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吸纳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人员的作用,努力解决农民生产中的科技问题。

五、加强对台农业合作与交流

台湾农业科技发展迅速,设施农业、精致农业、观光农业具有很大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农业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加大涉台农业合作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大力宣传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所取得的成果和典型事例,开展农业科技交流。

2.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问题有哪些?

一、科技创新意识薄弱

多年来由于受粗放型农业经营的影响,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还没有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也不够重视,在科技开发上的投入很少,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还不到2 %.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目前龙头企业普遍没有设立独立的研发部门,我们就用龙头企业的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为2 % ,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而占到5 %的企业在市场才有竞争力[3 ].而我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此比重2003 年为1.54% ,2002 年为1.60 %;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的比重2003 年为1.20 % ,2002 年为1.05 %.说明我省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技术型人才缺乏,限制了技术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科技创新更为重要,掌握高新技术和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企业内部员工的科技素质对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我省龙头企业规模不大,科研经费缺乏,研究力量不足,科技人才与熟练工人严重缺乏,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低.四、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加强龙头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加快科技创新有强力地推动作用,但我省龙头企业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小于3 % ,建有企业自己的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的只占10.6 % ,产品中具有知名品牌或著名商标的也只占60 % ,能够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就更少了.而且专利意识淡薄,很少企业和机构去申请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完善,不能有效地保护创新成果所能获得经济效益.这些都不利于调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3.什么是农业高新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包括那些具体的内容?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产生的新发明、新发现和创新。农业高技术是指其基本原理及概念主要建立在农业最新科学成就和当时农业科技发展最高水平基础上的,处于发展前沿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新技术是相对原有的传统技术和旧的技术而言,是在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对原技术进行创新、发展、替代而产生的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高新技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分为三大类。即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工程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高新技术。

一、农业生物技术。它是定向地,有目的地进行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创制的一门高新技术。应用这一技术可以不断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新方法、新资源。

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制与开发、虚拟农业研究、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全国共享的农业经济、资源、科技信息网络等。

三、核农业技术,或农业辐射技术。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不仅为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资源创制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也为农副产品的延贮、保鲜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四、设施农业技术。主要指工厂化种植和养殖、计算机农业控制等现代技术设施所装备的专业化生产技术。

五、多色农业技术。包括绿、蓝和白色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主要是指生态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蓝色农业主要指水产品和水体农业。白色农业主要是指食用微生物产业、食用菌的生产和加工。

六、移植、常规技术组装配套。工业和国防等其他行业高新技术向农业的移植,以及各种常规农业技术融合、交叉、渗透,或者组装与高效地配置,组成一个有机复合技术群,从而达到整体大于个别之和的效果。

4.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包括哪些内容?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为正确制定、有效管理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应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成果的科学分类。

一、按研究的性质分类:①基础性研究成果,是指在农业科学领域中以认识自然现象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而取得的成果;②应用性研究成果,是指在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中为了实现某种实用目的,运用基础性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物质技术或方法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行之有效的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新品种等方面的成果;③开发性研究成果,又称发展性研究成果或推广研究成果,是指为在生产上尽快推广应用性研究成果而进行的开发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

二、根据专业管理范围分类:我国大农业管理一般将农业分为五业,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及副业。据此可把农业科技成果分为:①种植业成果②林业成果③畜牧业成果④水产业成果⑤副业成果。

三、根据科技成果的职能作用分类:①具有经济职能作用的成果,凡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能够产生直接经济效益;②具有社会职能作用的成果,指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虽不能产生直接的、近期的、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但能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③具有认识职能作用的成果,对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四、根据表现形式和商品化难易程度分类:①物质形态成果,又叫物化性成果,即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成果;②技艺形态成果,又称方法技术类或非物化形态成果,此类成果无物质形态,二是以技艺的形式通过各种载体存在和传播;③知识形态成果,以论文、报告等知识形态而存在,不能进入技术市场交易。

5.地方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尚未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体现在科技人员中则是重研究、重论文、重评奖,体现在领导层则是没有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保护制度不健全,保护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奖励措施,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机构尚不健全,大部分研究所没有或只有兼职人员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三、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制约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目前,国家各级科技投入是我国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主渠道,农业科研经费相对较少,普遍存在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

四、人才流动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人才的流失,还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有些单位的某些研究领域出现人才断层,给科研工作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五、科研管理工作中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不够,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保护缺少可操作性的办法,对科研单位转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估计不足,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使得在科研、开发等环节上出现不少漏洞和问题,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的流失。6.对于做好今后的农业农村工作,发展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单个农民是无法进入市场的,通过合作组织的形式是使分散较小的农民进入市场的最好途径,也是各国的普遍做法。对我国小规模的农户来说,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保护自身利益更为必要。因此在现阶段大力发展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意义更重大。

一、通过合作组织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

分散农户只有组织联合起来进入市场,才能降低费用,让消费者、生产者都从中获益,并提高农业竞争力。在日益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生产中,农民生产经营中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信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服务,同样需要通过合作组织提供,以使得成本降低,信息可靠而不受欺骗。特别是资金要素,通过合作组织汇集资金和获得贷款的数量和可能性都比单个农户大大增加,而且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也会大大提高。

二、合作组织是农民与政府对话的最好渠道

新型合作组织是由农民自愿建立起来的,由农民自己管理,代表着农民利益。在与政府接触中,对话更直接,通过合作组织可以把农民的要求地反映给政府,政府的政策也可以通过合作组织传递到广大农民中。合作组织在政府与农民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

三、合作组织在经济往来中能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

在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体制处于大转换中,在城市化非农化和社会利益结构大调整中,农民利益常常被侵占,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克服个人力量弱小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在对外关系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按照国际通行原则,对外谈判要由农民自己的组织出面,政府是无法代替的。这些都需要有农民自己的组织。合作组织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四、合作组织的发展可以替代农村基层行政组织的某些功能

专业合作组织在政府的帮助下向农民提供服务,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形成直接高效的服务机制,又可以精简乡镇机构、人员。

五、合作组织是帮助农民进入工商业的最好形式

我国农村人口多,农民要转移到工商业中,而不仅仅是分享工商业的利润。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外,更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最好的途径。因此,今后的发展,不只是要求工商业向农业延伸,而且要通过合作组织农民向工商业进军。

六、合作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民不仅要增收,农村的卫生、文化事业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民自己的大事,也要由农民担任主角,自己作主,合作组织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社会建设,也是许多国家采取的方式,我国应加以借鉴。

7.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哪些障碍?

一、专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 其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从全国规模看, 专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很小。中国科协是最早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单位。按照中国科协统计, 2002 年底, 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的人数为659 万, 仅占全国农户的3.1%。据供销社统计, 2002年底, 参加供销社系统所组建的专业合作社的人数为530 万, 仅占农户的2.5%。

二、资金投入不足。农民专合组织资金缺口大, 有的地方虽制定了优惠政策, 给予信贷扶持, 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 使得这些组织虽然在运行, 但运行不畅, 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三、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专合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 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合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四、地位不明确, 管理不善

1、农民及政府对组织认识不够, 重视不足。一些涉农部门干部对组织目前的状况不了解, 甚至认为组织是空架子,无多大作用。

2、行政色彩浓。大部分农民专合组织依靠政府职能部门兴办, 行政事业官员牵头, 导致组织业务由业务主管部门主管运作, 经费由政府筹集, 组织成为政府权利的延伸, 形成官办农村专业的局面。很难真正体现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民间经济组织特征。

3、组织内部本身管理不善。部分农民专合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管理体制不善, 定位不准, 服务功能弱;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 组织松散, 活动流于形式或开展不利, 名存实亡。

五、技术服务不到位

1、符合农户需求的基本技术传播不到位。组织由于经费, 技术等原因, 难以满足会员们的基本技术需求。

2、农户往往是农业推广行为的被动接受者, 缺乏对组织推广行为的影响力。组织推广什么技术、采取什么方式推广,乃至推广效果的好坏, 会员普遍缺乏发言权。

3、推广效率需进一步提高。农民专合组织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 没有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

8.纵观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谈谈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来发展的启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扶持及对其法律地位的确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可以带给我们以下重要启示:

(一)遵循“自愿、民主”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自愿入社”和“民主管理”是国际合作社联盟的两条重要基本原则。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由农民自己创办的少,由农民以外力量“领办”的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依托单位往往就是合作社的“领办”主体。由于领办主体往往也是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投资者和资源、信息的拥有者,它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居于强势地位,这种强势地位若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约束,就极有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二)改善政府行为,加强政府的适度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自发经济组织,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相对缺乏,这就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和帮助。政府是其中最主要的外部力量之一。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应该在承认和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场经济地位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引导和适当的制度和资金支持。

(三)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实践。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外必须以提高经济绩效,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否则,组织就无法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坚持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联合,积极借助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竞争优势,调整和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在联合中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9.论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技术推广之间的关系。

10.试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看,在建设新农村方面,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水平和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农业经济体制的创新,它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农业产业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这个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据统计,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一般农户的收入通常要高出20%。

二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都是依托本地特色产品或产业兴办起来的,通过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及技术服务,加快了科技进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提高了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将农民组织起来,提升了农户的市场谈判地位,解决了日益突出的高度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四是提高了农民素质,培养了新型农民。农户成员通过共同制定和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了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养成了农民的集体观念,同时学到了技术,提高了农民素质。对农民在养殖业、种植业方面提高生产技能和水平,外出务工等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是完善了乡村治理结构,推动了基层民主管理。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成员相互之间的合作和协作的意识明显增强,锻炼和提高了农户成员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能力,推动了基层民主管理。

六是改变了乡风习俗,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增强了农民的合作及民主意识,还提高了农民素质,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乡风习俗,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应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强化扶持,正确引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篇:苏州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苏州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470100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改变我国研究生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会议精神和国内外举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经验,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现拟定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和多种经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多种经营、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农业经济改制、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产、植保、园艺等企事业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性高层次人才。具体培养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美化城镇环境服务。

2、掌握农业推广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和园艺规划和建设等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推广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入学要求

1、招收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士学位后,从事三年或三年以上特种经济动物和水产养殖养殖技术推广、行业行政管理或相关企业工作;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从事四年以上相关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六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者。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被录取为农业推广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农业推广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农业推广任务完成学位论文,才能进行硕士论文答辩。

2、报考人员经所在单位推荐。

3、报考人员须参加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其中,外国语和农业基础知识实行全国统一联合考试。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2、学习方式: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六个月。

3、指导方式: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具有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农村管理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校外导师为农业技术推广、行业管理部门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

四、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一)公共课程(9学分)科学社会主义

自然辩证法

农业推广学

(二)专业必修课(7学分)动物生产学

动物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

农业经济学

(三)选修课程(至少选6门12学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与保护

特种经济动物饲料学

水生动物健康养殖专题

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专题

农业病理学

农业昆虫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题

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农业政策与法规

(四)必修环节(2学分)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1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54学时/3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18学时/1学分 18学时/1学分 54学时/3学分 外语

学时/4学分 论文中期报告和学术交流 1学分

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主要内容包括: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技术难点;主要技术路线等。论文进展中期报告在第五学期初进行。主要汇报研究生学位论文已开展的工作、取得的初步结果、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以及是否能如期完成论文等。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项目策划、行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或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1)特种经济动物技术推广、项目设计;(2)研究论文

3、评阅与答辩

(1)学位论文的评阅应着重审核:

①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生产和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③作者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

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⑤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学位论文的答辩按《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篇:农业推广硕士复试题真题

农业推广硕士复试题

1、简述“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三农的三大核心战略

2、简述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面临问题

3、简述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4、选定一个农技推广技术,制定推广方案

5、简述植物演变的过程

6、简述优质品种的改良和培养

7、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完善措施

8、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9、简述新型城镇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10、简述植物演化史过程

11、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基层农机推广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2、简述江苏农业发展的三大核心战略

13、农民收入的构成要素

面试

1、自我介绍

2、结合自身经历,谈谈研究方向

下载农学院2013级农业推广硕士第三学期课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学院2013级农业推广硕士第三学期课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